政治学习的相关制度

2024-07-26

政治学习的相关制度(精选11篇)

政治学习的相关制度 篇1

1.根本政治制度概念

我国政治制度的特定用语,指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不仅包括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的有关制度,而且包括人民代表大会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称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依据: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国家政权的本质直接联系在一起,二是中国国家政权人民性的集中体现。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便于吸引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的。中国的选举权是普遍的、平等的。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者外,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需要在没有压力、没有政治集团可以威胁或压迫选民的完全

自由的环境之下进行的。通过选举,全国各民主党派、各阶层、各民族、各社会职业均有代表被选入人民代表大会,从而使人民代表大会在决定问题时既能反映人民的共同利益,又能照顾各阶层和各方面的特殊利益。

第二,便于实行“议行合一”

“议行合一”是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基本活动原则。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议行合一”,并不是说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制定法律、议决国家大事之外,一切行政管理工作都由它直接办理,把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都包办起来;而是指它既制定法律、决定国家大事,又组织行政机关,领导和监督行政机关的工作,并且通过它的代表向人民群众传达它所制定的法律和作出的决议的精神,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领群众认真贯彻执行。人民代表大会之所以便于实行“议行合一”,是因为它把国家权力集中起来由自己行使。这种国家权力的全权性,使它成为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并有权议决国家大事;使它有权组织其他国家机关,特别是国家行政机关,并领导和监督它们执行法律和决议。

第三,统一性、积极性、创造性

既能保证中央的统一领导,又能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而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最高权力机关有权修改宪法,制定法律,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其他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和执行,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一切地方行政机关都要服从它的领导,从而集中全国立法权、行政权于中央;同时地方各级权力机关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遵守与执行,有权决定本行政区域内一切重大问题;省级权力机关、省及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权力机关,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机关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特别行政区根据宪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及其他有关本区域法律,行使最高自治权等。这些重要规定,保证了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又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地方政权机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扩展资料:

一、“基本政治制度”一般是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特定用语,是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与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五、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

政治学习的相关制度 篇2

关键词:土地制度,农地制度,综述

一、土地制度的相关综述

土地制度还未有统一的概念, 基本认为分为城市土地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由于农民的任何生产活动都与土地的占有和利用高度相关,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高度影响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 土地制度的研究更多倾向于农村土地制度, 认为土地制度是农村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 相对于农村, 土地制度对城市的影响没有那么大。

陈道 (1983) 认为, 土地制度等同于土地所有制, 在《经济大辞典·农业经济卷》中认为土地制度亦称“土地所有制”, 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中土地所有关系的总称, 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陈宪 (1989) 认为, 土地制度是由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流转制和土地管理制度及其构成的一切有关土地的社会经济制度。周诚 (1989, 2003) 认为, 土地制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土地制度包括有关土地问题的一切制度, 诸如土地利用方面的土地开发制度、土地规划制度等;土地所有和使用方面的土地分配制度、土地承包制度等;土地价值方面的地租制度、地价制度等;还包括国家的地籍管理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等。狭义的土地制度则只涉及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三大方面[1]。

随着产权在制度经济学中的重视, 中国学者开始强调土地制度是围绕土地的存在和使用而形成的一种行为关系。张朝尊 (1991) 认为, 土地制度是人们在占有、支配和使用土地的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关系和土地使用权关系。马克伟 (1991) 认为, 土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 因利用土地而产生对土地的所有、占有、使用、处分等诸方面关系的总称。土地所有制及土地使用制是土地关系中的最重要的两大方面。高尚全 (1991) 认为, 土地制度是由土地所有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两个基本部分组成。土地所有制度决定了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 主要解决土地归属问题, 它要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土地产权制度决定了土地使用过程中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 涉及到土地如何利用和有效使用。对于土地所有制与土地产权制的划分是基于当时对产权概念认识的分歧, 现在基本上认为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21世纪初, 很多学者认为, 土地制度就是土地产权制度, 关于地权问题的研究得到普遍关注。

由于土地经济关系需要得到法律上的反映、确认和规范, 产权的法学研究强调法权关系, 部分学者认为, 土地制度是一种土地法权关系的制度化。张月蓉 (1992) 认为, 土地制度是在经济运行中所发生的土地经济关系和土地法权关系制度化的总和, 它反映着因利用土地而发生的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2]。郑景骥 (2006) 认为, 土地制度是以土地为媒介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既包括经济关系, 也包括法权关系, 前者属于经济基础, 后者属于上层建筑。一般认为, 产权是法权的本源, 法权是产权的反映。二者相辅相成。

近年来, 对土地制度的认识逐渐趋向广义和狭义概念两种。认为广义的土地制度包括有关土地问题的一切制度, 主要有土地所有、土地使用、土地管理及土地利用技术等方面的制度, 即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制度内容。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约束人们土地经济关系的规则的集合, 是关于人们之间围绕土地所有、使用、收益而发生的生产关系制度, 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土地经济关系, 是一种经济制度, 即土地经济制度。作为重要的经济制度, 土地制度需要法律的确认和保护, 从这个意义上说, 土地制度又是一种法律制度, 即土地法律制度, 是土地经济关系在法律法规上的体现 (刘书楷, 2004;卢新海, 2006) 。一般而言, 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三大部分。郑景骥 (2006) 则认为, 广义的土地制度包括一切有关土地的制度;狭义的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使用制和管理制度[3]。基本上顺延了周诚在1989年提出的土地制度广义与狭义概念。

从区域上讲, 城市土地包括三个层次:A城市市区的土地, 即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土地;B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C城市行政管理区范围内的土地, 即包括城市郊区 (县) 范围内的土地。这三个层次的土地构成了城市有限的土地面积, 城市中的各种经济活动 (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消费等) 只能在有限的土地空间中进行[4]。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有限的城市土地是否能集约高效地利用, 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尤为重要, 土地发展权近年来得到中国学者的相当关注, 张安录 (2000) 、胡兰玲 (2002) 、程烨 (2003) 、孙弘 (2004) 等对土地发展权制度进行不同层面的研究。城市土地是由农村土地发展来的,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一大部分农村土地就相应转化为城市土地。于是关于耕地的保护变得严重, 土地管理及用地管制制度主要集中于耕地的保护。

二、农地制度的相关综述

农地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的简称, 反映农村土地经济关系。与城市土地不同, 农村土地具有特殊性。农地广义上讲是指法律规定由农民集体所有的一切土地, 包括耕地、宅基地、其他公共用地等;狭义上讲是指农业用地, 包括耕种或畜、牧的土地。中国理论界对农地制度的主体性构建研究主要集中于农地所有权、使用权以及使用权流转等的研究。

对当代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度的研究, 起源于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实施。1983年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后, 农村土地制度本身首次成为研究的热点和关注的重点, 文迪波、梁秩森和知少波 (1987) 、安希极 (1988) 、杨勋 (1989) 、张朝尊和吕益民 (1990) 、雷厚礼 (1991) 等主张土地国家所有制, 李庆曾 (1986) 、李永民和李世灵、魏正果 (1989) 、蔡继明 (2005) 等赞同私有制, 骆友生、张红宇和高宽众 (1988) 、陈吉元、邓英淘、姚刚和徐笑波 (1989) 、周诚 (2000) 等坚持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 曲福田、孙鑫 (1991) 、张新光、贾金荣 (2004) 、白永秀、周天勇、胡慧洁和陈曦 (2005) 等主张实行混合所有制等等。

刘书楷 (1989) 认为, 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 基本适应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基本国情, 农村土地制度改建的重点不是改变土地所有制, 而是完善两权分离机制, 中心任务是进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 建立健全土地有偿使用和合理流动机制[5]。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为了提高农业经营者效益, 农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应以更高效率被使用。1998—2000年间对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特别关注, 土地制度创新的实践在部分地区不断涌现, 主要集中于对经济比较落后地区率先产生的“四荒”使用权拍卖的总结, 以及对一些发达地区出现的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总结。还试图从实践中探索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方向, 运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和产权学派的理论研究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学者日渐增多。林毅夫 (1992) 认为, 农地制度改革应沿着降低劳动监督成本和提高劳动激励的路径发展;周其仁 (1995) 认为, 农地制度改革必须兼顾新产权合约及其执行和保障系统间的互相协调;杨学成、史建民、靳相木和薛兴利 (1997) 等认为, 农地制度改革应围绕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方式, 同时进行多方面的制度创新。

21世纪中国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同时耕地大量减少, 农地制度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研究课题, 2003年以来对三农问题特别倾注, 党中央认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济结构和农村社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新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 主要研究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如何保护耕地承包权和耕地减少等问题。农地私有或有限的小土地私有制等观点成为大家争论的课题。关于耕地大量减少问题, 杨小凯 (2003) 、牛若峰、文贯中、邓大才 (2004) 等学者认为, 出现征地狂潮、农地交易失控的根源是制度失灵导致的。农地集体所有的“公共性”导致在地权分配的相关主体中, 除了农民和中央政府外, 其他主体都有多征用土地的内在激励机制。土地私有化有助于实现规模经营, 是解决行政性土地调整和农地转为非农地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的出路。关于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的研究, 也从20世纪末的农地流转必要性及实践研究转为21世纪的农地流转动因、模式、机制以及农地流转市场构建的研究等。研究显示交易成本的高昂、农地产权的残缺以及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缺位是制约农地使用权流转的重要因素, 认为规范的、长期的农地使用权流转有利于提高农地的配置效率, 有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其中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是流转问题的关注热点之一。党中央明文表示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 有学者认为, 这是变相的土地私有化, 也有人为这是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表现, 有助于土地责权明晰。流转问题似乎比所有权归属更显重要, 构建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富裕的适宜的农村土地制度尤为重要。目前的研究并没有完全满足中国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实践对理论和政策的要求, 为我们留有尚待进一步分析的问题。

三、总结

对土地制度和农地制度进行了相关综述的梳理, 界定了土地制度和农地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对土地制度和农地制度的相关研究领域、范围以及主要关注的问题。中国理论界关于农地制度的主体性构建研究主要集中于农地所有权、使用权以及使用权流转等的研究。21世纪中国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城镇化建设日渐集中到村镇建设的微观层面, 同时耕地大量减少, 农地制度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研究课题。保护耕地、农地使用权流转等问题更显重要。

参考文献

[1]周诚.土地经济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9:140.

[2]张月蓉.完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途径[G]//中国土地经济问题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 1992:377.

[3]郑景骥.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略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3.

[4]卢新海.城市土地管理与经营[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8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学习引导 篇3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寓国家的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国家性质)与政体(政权的组织形式)的总和,其核心问题是政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国体而言,有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两种类型;就政体而论,有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因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分期,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早期阶段(夏商周时期,前2070年~前476年,是奴隶主贵族专政时期)和发展阶段(战国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前475~1840年,是封建地主阶级专政时期)。

古代中国指大约170万年前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大社会形态。我们学习此内容时,应当注重如下几种学习方法和思路:

一、学习方法和思路

1. 可以结合教材P19的“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理清时间脉络以便在今后学习中对应记忆,也可以回顾通过朝代口诀来实现这一学习目标,如“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2. 要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历史学习。如学习古代的宗法制、分封制和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都应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进行辩证的分析,既肯定其积极作用,也揭示其负面影响。

3. 注意历史与现实、中国与外国的联系。如西周宗法制与目前各地宗祠、家庙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的关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时,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等等。

二、把握时代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这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有关。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制度和突出特色,它于西周雏形,秦朝完成,汉唐加强,宋元强化,明清到达顶峰。

1.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早期国家诞生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一切财产公有,没有什么阶级和国家,“天下为公”。领导者没有任何特权,但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组织和领导生产、抵御外敌。因此领导者权位实行传位给贤能人的“禅让制”,尧传给了智商突出、情商卓越、政绩斐然的舜,舜又传给了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的禹。

但“禅”始却没有“禅”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阶级压迫和特权,坚持“禅让”就意味着原本属于自己私有的财产和特权都要随之转让,特权阶级心有不甘,制度的变化成为历史的必然。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政治权力由“传贤”到“传子”,完成了由“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转变,从“禅让制”过渡到了“王位世袭制”,并在中国延续了四千多年,直到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下诏退位,“王位世袭制”才算终结,又开始“天下为公”的局面。

夏商時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为了进行有效统治,西周时期在坚持“王位世袭制”的同时,推行“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和以嫡长子继承为特征的宗法制。主要表现为: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由周天子将土地和庶民、奴隶分封给他们,成为诸侯。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每一层级的受封者与分封者之间形成一种权利与义务关系,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从血缘关系上讲,受封者与分封者原本就是或父子或兄弟或叔侄关系。这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家”“国”一体。

夏商周三代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在国家诞生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因此,夏商周时期我国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分封制度下的地方诸侯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最高执政集团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从“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中央集权制形成

在经过近两千年分封制的风风雨雨之后,人类终于迈出了血缘关系政治的一大步。从春秋战国的试验实践,到秦始皇集大成的开拓,中国社会终于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完全抛弃了宗法关系,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一整套行政管理系统。各管理层不再由世袭贵族垄断,而是由皇帝任命的大小官吏掌握。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邑,官吏之间是上下级服从关系,职业官吏构成各级政府的实体,促进了官僚制度的确立。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实现了从“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转变。

教师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制度 篇4

学校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是教职工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理论,传达上级文件,传达上级会议精神,统一思想认识的重要活动,也是学校布置工作,总结工作的重要场合,对强化学校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起着重要作用。现对教职工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活动作如下规定:

一、学习时间一般确定为每周一下午两节课后,地点为会议室,教职工应按时参加学习,一般不能请假,因病因事等原因要求请假者(包括要求后到或是早走的人)必须经党支部批准。

二、到会者,未经许可提前退出会场的视为早退。三次迟到或早退即为一次无故缺席。迟到或早退时间超过半小时即为一次无故缺席。

三、无故缺席者,按《学校教职工评价考核方案》有关规定处理。

四、校长或业务领导要组织好学习内容和程序安排,保证学习效果。

五、学习时,与会者应认真听讲,记好笔记,不批改作业、看书报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会场内不可抽烟。

六、学习出勤情况,每学期由校长办公室公布一次。

七、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接受继续教育,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进修时间每学年不少于60学时。

八、教师每学期听课20节以上,校长不少于10节,副校长不少于20节,中层业务领导不少于25节。

九、认真做好《政治学习笔记》和《业务理论学习笔记》,期末交校长室检查考核。

十、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加小组讨论,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理论考试。

政治业务学习制度 篇5

为了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提高全所民警的理论业务水平,增强党性观念和“公仆”意识,更好地完成新形势下公安工作业务,特制订学习制度如下:

一、政治学习内容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公安机关的有关文件精神。

二、业务学习内容为国家的法律法规、公安业务知识和文化科技知识。

三、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由所领导统一安排,实行全所集中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

四、每周二晚上为政治学习时间,每周四下午为业务学习时间,月初、月末的星期四晚上为党团活动时间,由一名所领导组织。

五、政治学习由政治教导员或所长主持,党团活动由党支部书记或团支部书记主持,业务学习由所长或副所长主持,学习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师政治学习制度 篇6

为了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特制定本制度:

(1)政治学习内容为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教学政策、法律法规、师德规范。

(2)学校利用例会时间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学习,由校长或分管领导主持。

(3)学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自学与辅导、集中与分散、学习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4)政治学习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记载、有笔记、有心得体会,个人学习笔记每学期不少于5000字,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学习心得体会。每学期期末学校组织检查,检查结果与考核相结合,并记入教师个人档案。

教师业务学习制度

为了加强教师业务学习管理,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特制定本制度:

(1)学校每周例会时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一次业务学习,由校长或分管领导主持。

(2)业务学习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针,以新课标为主线,学习新课程理念、新的课程改革理论及新课程教法、典型案例。

(3)学习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度出学习计划。采取自学与辅导、集中与分散、学习与讨论等学习形式与方 法,力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充分增强学习效果。

(4)业务学习做到有计划,有记载,有笔记,有心得体会,个人学习笔记每学期不少于5000字,学习心得体会不少于3篇(600字),每学期期末学校组织检查,检查结果与考核相结合,并记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

(5)学校努力创造条件积极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参加上报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外出听课,讲课,观摩,学习等教科研活动。外出参加活动的教师应自行调课并报教务处备案。返校后应在学校教研会上介绍学习情况和心得体会,并将心得交教研站,上一节示范课或进行讲座。

教师请假制度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管理,规范教师请假程序,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根据《寿县教师队伍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请假权限

1、教师请假三日以内者,由学校审核批准;三日以上十五日以内者(含同次学校请假时间)由管委会审核批准;十五日以上者(含同次学区管理委员会请假时间),经学校、学区管理委员会同意后,报县教育局审批。

2、校长请假十日以内者,由学区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报县教育局备案;十日以上者由县教育局审核批准。

二、请假时限

1、婚丧假时间为5天(含节假日)。

2、女教师产假,领取独生子女证者,法定时间为五个月(产前十五天,产后一百三十五天,含节假日、暑寒假);未领取独生子女证,属计划内生育者,按40天(产前十五天,含节假日、暑寒假)执行。产假期间工资福利待遇等按在岗对待。

3、一般事假时间每次不超过三天,一学期累计不超过十天。

4、自考、函授等事假时间及外出培训、参赛、开会等公出时间按实际所需最短时间确定。

5、特殊事假、病假时间视实际情况而定。

三、请假凭据

1、婚假凭结婚证明。

2、产假凭末次孕检证明。

3、病假(一周以上)凭县级以上医院证明。

4、自考、函授、培训、参赛、开会等凭相关证件、文件和通知书。

四、请假程序

1、教师请假三日以内者由本人向学校递交请假条,校长加注意见、签名,加盖公章,存入个人业务档案;三日以上十五日以内者由本人向学区管理委员会递交请假条,学校校长加注意见、签名,加盖公章,一式二份,学区管理委员会审批后,一份学区管理委员会存查,一份返回学校存入个人业务档案;十五日以上者由本人向县教育局递交请假条,学校校长、学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分别加注意见、签名,加盖公章,一式三份,一份本人交县教育局审批,一份随同批函学区管理委员会存查;一份随同批函复印件返回学校存入个人业务档案。

2、校长请假十五日以内者由本人向学区管理委员会递交请假条,一式二份,学区管理委员会审批后,一份学区管理委员会存查,一份返回学校存入个人业务档案;十五日以上者由本人向县教育局递交请假条,学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加注意见、签名,加盖公章,一式三份,一份本人交县教育局审批,一份随同批函学区管理委员会留存;一份随同批函复印件返回学校存入个人业务档案。

会计控制制度相关问题的探讨 篇7

(一) 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的法定义务, 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要求

《会计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单位的各种错误舞弊现象及不法行为有着特殊的作用。

(二) 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有些企业会计工作秩序不是特别规范, 乱挤乱列成本费用、隐瞒截留收入、偷逃国家税金, 对外乱投资、乱借款、乱担保等现象时有发生。以上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企业的利益, 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规范会计工作秩序。

(三) 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

目前, 企业改组、重组、股份制改造等经济行为频繁发生, 只有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才能保证国有资产在各种经济活动中不流失, 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另外, 部分国有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负担较重, 在客观上也要求企业“内强管理, 外抓市场”, 最大限度地堵塞漏洞, 防止浪费,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四) 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如今各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已成为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必要手段, 对于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和完整、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一) 合法性原则

企业在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 必须要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

(二) 全面性原则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必须做到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各个方面的控制, 覆盖对人、财、物全方位的管理。

(三) 针对性原则

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针对财务会计工作的薄弱环节, 针对企业容易出现问题的细节, 制定切实有效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四) 及时性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随着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环境的改变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五) 可行性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便于各部门和全体员工实际运用, 操作性要强, 应做到“内容规范、易于理解、便于操作”。

(六) 有效性原则

应定期检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 对发现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改进, 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保证制度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三、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

(一) 组织规划控制

根据内控制度的要求, 企业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 会计机构各岗位人员的配备、分工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符合回避制度, 企业领导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财务机构负责人和财务主管, 财务机构负责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出纳工作;二是不相容职务、岗位要分离;三是要定期实行岗位轮换制度。

(二) 会计核算流程控制

企业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制定会计核算操作流程, 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 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 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并针对各流程制定相应的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

(三) 预算控制

包括投资、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都要编制详细的财务预算, 通过授权由有关部门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

(四) 财产保全控制

主要包括限制接近、定期盘点、记录保护、财产保全等。

(五) 成本费用控制

建立和完善成本费用管理办法, 要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费用控制, 成本费用的各个环节都应处于受控状态。

(六) 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控制

重大对外投资、担保、资产处置、资金调度等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要制度化、规范化, 决策人员和执行人员之间应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不能由同一部门或人员办理经济业务事项的全过程。

(七) 风险控制

风险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企业一般应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作反向搭配, 使财务风险服务于经营风险。经营风险的变化情况虽然来源于企业外部, 但企业可以采取有效的内控措施加以防范。

(八) 审计控制

主要指内部审计, 是在企业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进行独立的评价。

四、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现状

(一) 个别企业认识不足, 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的现象时有发生

目前我国有的企业尚未建立比较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有的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还存有很多误解, 更为严重的是有章不循、执法不严。很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喊得多, 做得少, 只是把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 并没有真正按要求去执行, 以至于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二)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 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

一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组织不健全;二是偏重事后控制;三是重有形资源的控制, 而轻人员素质、信息沟通等无形资源的控制。

(三)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与监督、检查不力, 考核、奖惩力度不够

有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检查流于形式, 稽核的范围有限, 以偏概全、以点代面, 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 缺乏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 从而削弱了员工执行内部会计控制的自觉性。

五、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本思路

(一) 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机构

1. 会计机构必须相对独立。

坚持会计机构相对独立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的前提。首先体现在对会计机构的领导权相对统一, 这是保证会计机构相对独立的前提条件。其次是会计机构对经济活动能够实施有效的监控, 这是保证会计机构独立行使监控权的要求。

2. 会计机构的岗位职责要明确, 应相互制约。

会计机构的各岗位必须分工明确, 业务流程畅通, 责任明确便于考核, 不相容岗位必须分离。只有责任明确、相互制约的岗位设置, 才能保证内部牵制制度的落实, 才能形成互联互控、互相监督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网络, 有效防止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3. 设立财务稽查岗位。

财务稽查设在会计机构内部, 受上级财务部门和会计机构负责人领导, 对内部实施监督, 对过程和结果实施控制。设立财务稽查岗位, 是对会计核算的过程和数据资料进行监督的手段, 也是防止舞弊行为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 会计人员的定期轮岗制度和回避制度同样是防止舞弊行为发生的重要措施。

(二) 建立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授权批准机制

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授权批准机制是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和舞弊行为发生的有效措施, 在企业会计控制中尤其重要。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可以使各职责部门和人员互相制约、互相依存, 使目标制定、方案实施、预算执行和监督监控等工作相互分离, 由不同的部门或人员完成, 可以防止少数人盲目决策和权力过度集中造成的危害, 以便形成管理科学、职责明确的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的基础是授权批准机制的健全。授权批准包括书面授权和口头授权, 在企业管理中, 最好使用书面授权, 以便于管理行为的可追溯性。企业的授权及其更改, 必须让所有员工知悉。通过授权, 企业内部的员工都能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职责范围、工作标准和业务流程等。

权力制衡和授权批准是整个会计工作得以平稳运作的基础。在企业内部尤其是在涉及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等问题上, 每一项重大业务不能由同一个部门或某一领导指挥某一部门独立完成, 必须按规定和制度处理相关业务, 才能防患于未然。

(三) 合理、科学的业务流程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得以实现的基础和保障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有效实施的前提, 是以科学、合理、高效的业务流程为主线, 将相对松散、独立的制度融入到业务处理过程的对应环节。业务处理流程的设置对于制度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每一业务处理环节必须由下一环节来验证, 业务处理结果必须在财务主管的监控之下。

(四) 实施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它是对内部控制的检查和再控制, 通过内审人员经常和定期的审计活动, 达到发现隐患、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目的, 以消除影响内部会计控制效果的各种因素, 它是落实内部会计控制的一个重要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接受董事会或者总经理领导, 以保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计会计账目, 还包括稽核、评价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和各职能部门执行指定职能的履行效率, 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报告内控制度的执行结果, 从而保证内控制度更加完善和严密。

(五)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实现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至关重要。会计人员的诚实状况、敬业精神、业务知识以及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素质的优劣, 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起着决定作用。一方面,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通过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得以贯彻;另一方面, 会计人员又承担着监督企业其他人员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责任。因此, 必须重视会计人员的任用和培训。

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学习方法 篇8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

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1.王位世袭制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2.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3.军功授爵

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的大小进行授爵和赐给田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4.皇帝制

秦统一六国后,确立皇帝至高无上原则,赢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5.士族制度

魏晋以来,地主阶级中形成了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

6.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续沿用并使之完备。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国家政府工作效率。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也使士族制度逐渐消亡。

7.行省制

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8.八股取士

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的见解;文体死板地分为八个部分。八股取士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的人,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

如何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学习不良者应该反省下列几个问题:(1)是否很少在学习前确定明确的目标,比如要在多少时间里完成多少内容。(2)学习是否常常没有固定的时间安排。(3)是否常拖延时间以至于作业都无法按时完成。(4)学习计划是否是从来都只能在开头的几天有效。(5)一周学习时间是否不满10小时。(6)是否把所有的时问都花在学习上了。

(1)注意力完全集中的状态是否只能保持10至15分钟。

(2)学习时,身旁是否常有小说、杂志等使我分心的东西。

(3)学习时是否常有想入非非的体验。

(4)是否常与人边聊天边学习。

(1)是否一见书本头就发胀。

(2)是否只喜欢文科,而不喜欢理科。

(3)是否常需要强迫自己学习。

(4)是否从未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学习行为。

(1)是否经常采用题海战来提高解题能力。

(2)是否经常采用机械记忆法。

(3)是否从未向学习好的同学讨教过学习方法。

(4)是否从不向老师请教问题。

(5)是否很少主动钻研课外辅助读物。

班组政治业务学习制度 篇9

1、坚持落实好上级文件精神,做到时间、人员、内容、地点“四落实”。

2、每周至少组织一次形式任务教育,搞好月度教育计划,传达上级各种精神及其其它需要讨论的重大问题。

3、每月至少出一版关于当前形式任务的专栏。

4、认真做好不稳定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

5、组织开展好每月一次的党员教育活动,要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结合支部实际,认真进行学习讨论,切实学好学透。

6、队干部要坚持经常性的跟班劳动,每月不少于10天,在劳动中了解问题,及时做好帮扶教育工作。

7、坚持谈心家访制度,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疾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做到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

8、有计划地组织干部职工的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认真完成上级部署的政治思想教育任务。

9、搞好改革开放教育、时事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10、每季度对职工队伍的思想状况作一次全面分析,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11、对职工晋升工资,奖金发放等重大问题,及时传达贯彻,做好解释工作。

12、对职工的调资、奖金、分房及生活福利等问题,严格按政策、标准、程序办事,实行“两公开、一监督”。

13、经常对职工进行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认真完成上级安排的普法教育任务。

14、做好后进职工的帮教工作,健全帮教组织,落实帮教措施和责任制度,提高转化率。

15、及时调解各类民事纠纷,严防民转刑案件发生。

16、认真开展以“无重大刑事案件、无民事案件、无重大治安灾害事故、无人员犯罪”为目标的“四无”达标活动。

17、结合重大节日开展评比活动,结合“三八”妇女节,评选三八红旗手和五好家庭,结合“五四”评选青年突击手、优秀团员,结合“七一”评选先进党员,认真做好宣传教育。

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相关问题的探讨 篇10

2015年12月18日,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以“深入研讨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为主题召开第二届三次常务理事会,重点对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1 长期照护概念溯源及辨析

对于长期照护概念的深刻理解、正确界定和准确把握是建立长期照护体系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

回顾国外发展历史, Long-term care(LTC)作为一个概念被明确提出是1987年。韦氏大词典“care”是指对安全、幸福安康的一种责任和关注,包括医疗护理和非医疗护理两方面。世界卫生组织(WHO)界定如下:LTC是由非正规照护提供者(家人、朋友或邻居)、正规照护提供者(卫生、社会及其他专业人士)以及志愿者进行的护理照料活动体系,以保证那些因身体、精神及认知能力障碍而不具备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能继续得到其个人喜欢的以及较高的生活质量,获得最大可能的独立程度、自主、参与、个人满足及人格尊严。L T C在外延上包括日常生活照料(life help)、医疗保健康复(health care)和心理慰藉(psychological comfort)三方面。研究发现,不同国家和组织对LTC的定义虽然并不完全一致,但对其服务对象、类型、内容与特点却有着比较明确的一致性或是趋同性。因此,LTC应翻译为长期照护。

然而, 国内对长期照护(LTC)的翻译、理解及使用则体现出一定的见仁见智色彩,存在着不同名称、多种界定,而且使用上稍显混乱。如长期照护,长期照料,长期照顾,长期护理,老年照护,老年照料,老年照顾,老年护理,居家照护,等等。“照护”一词,最早可见于民国汉语大词典第七卷,释意为照料和护理。而护理一词是在现代医学引入我国后才出现,并在内涵上着重体现专业技术服务。

而护理学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专业学科,更强化了“护理”一词的专业性。从字面上看,在对Longterm care进行翻译和界定的过程中,还应充分理解care在英语语境里所蕴含的丰富性——既可译解为专业色彩浓厚的“护理”,也可理解为偏于日常生活色彩的“照顾”或“照料”。因此,无论是从其概念内涵还是字面含义,均应采用“长期照护”为宜。如此,既可把长期照护从医疗服务的供给体系中相对分离出来,又把长期照护本身很难彻底杜绝专业医疗护理的现实情况体现出来。

2 国外长期照护保障的实践、经验与挑战

上个世纪以来,不少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比较成熟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体系,按照筹资来源的不同,国际上长期照护保障分为四种模式。一是长期照护津贴模式(Long-Term Care Allowance),它是指主要通过政府财政支出购买长期照护服务提供给有需要的老年人以及补助给非正规者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形式。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二是长期照护社会保险模式(Social Long-Term Care Insurance),它是指政府颁布照护保险法律,以社会化(个人、企业及政府)筹资的方式来解决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费用的负担问题。如荷兰、以色列、德国、卢森堡、日本、韩国等。三是长期照护商业保险模式(Privat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它实质是一种市场化的金融产品,由个人投保、保险公司支付现金或提供服务的形式来实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新西兰都有商业长期照护保险。 四是社会医疗保险支付模式(Pay from Medical Insurance),它是指用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来支付老年人接受长期照护服务的费用。如法国。目前,法国政府正在考虑是否要单独建立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制度来解决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和财政支持的压力。

通过分析以上四种模式发现,我国无法完全依赖财政支付长期照护费用,也无法效仿美国的商业保险模式,更不能重蹈法国覆辙,试点推行长期照护社会保险才是最优选择。

在分析国外长期照护制度筹资模式、资金来源与责任机构、覆盖对象与受益资格、审查机构与等级认定、保险缴费与支付方式、服务类型与供给网络、风险控制与质量监管等方面特点的基础上,主要得出如下几点经验。

第一,各国长期照护制度均呈现一种模式为主、多种模式并存的现象。第二,立法先行与规范责任机构是共同的做法。第三,长期照护服务强调医养结合的同时注重精神保障。第四,财政支持和服务供给网络以民间机构为主体是各国的重要特征。第五,服务对象以失能老年人为主实现了制度建立的初衷。第六,预防先于照护,居家照护先于机构照护。第七,失能等级认定、服务供给遴选、护理员培训以及质量监管的 “四驾马车”,是确保制度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配套机制。第八,体现社会公平是各国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的重要依托。不少国家对符合条件、缴不起保险费的特困者和特定人群实行减免政策。

同时,国外长期照护保障制度也遇到了极大挑战。第一,政府财政压力增大。为此,各国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引导居家照护、提高缴费率、适度降低待遇支付等。第二,不同等级之间的老年人待遇和地区之间负担的公平性难以保证。第三,支付方式面临两难选择。给付现金与提供服务各有利弊,但实际情况是不能只采用一种。第四,服务质量是各国比较头痛的问题。尽管采取了年度审查、淘汰机制以及提高护工工资等措施,但各国仍还在努力中。

3 我国构建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的初步思考及可能遇到的问题

目前, 我国医疗、 养老、 工伤、失业、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已基本建立健全。现阶段急需解决的是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问题,集中反映在老年人的照护问题上。“十三五”规划建议在人口均衡发展部分提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因此,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是必然趋势,是我国政府在民生领域的重大探索,当前,研究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尤为迫切。

长期照护保险是基于特定的服务所作出的费用安排,是对因照护发生的经济负担所作出的补偿,本质上是一种付费机制。我国构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不管是从制度构建本身还是从服务提供体系层面都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从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视角来看,可能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责任主体问题。责任主体包括几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层面,长期照护保险是由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的问题。从我国商业保险发展的现状来看,社会自动解决长期照护问题不可能,因此必须由政府主导实施,这就决定了长期照护保障应是以社会保险形式为主导、其他多种形式并存的一种多层次的保障体系。第二层面,如果由政府主导,由哪个部门牵头的问题,部门之间如何分工。第三层面,政府、市场、社会、家庭或个人责任划分的问题。二是保障程度问题。保障程度包括保障对象、保障内容、保障水平等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冷静,政府不可能包揽过多,必须根据有限的条件,从最急迫的问题入手,并锁定有限的目标。三是实现路径问题。实现路径主要有三大问题,即如何筹集资金,如何支付,如何管理。筹资是制度建立之基础,而支付方式和管理方式是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相对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更为复杂的两个问题。

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视角来看,可能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供给侧体制性障碍问题。其核心是行政化的部门分割和行政垄断服务供给与多元化、市场化的居民需求之间的冲突。公立医院改革停滞不前,分工协作的诊疗体系没有形成,医生自由职业未能真正实现。这些体制性障碍若不解决最终会阻碍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作用的发挥。

二是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包括人和机构两方面,护士和长期照护专业人员严重短缺,长期照护供给存在总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对接错位的问题。以上两个问题实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核心仍在于第一个问题。

三是居家照护、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三者的协调问题。国家提出“9064”的养老服务模式,即90%的老人在家里养老,6%的老人在社区养老,4%的老人在机构养老,长期照护服务模式是否也可遵循这一理念。

4 地方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探索

当前我国进行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探索的地方并不是很多,省级层面有山东、上海等地,地市一级有青岛、杭州、长春等地。通过比较青岛、杭州、长春三个地方的实践情况发现,三者有以下几点共性。

一是制度建立的背景相同,即均面临老龄化加剧的问题。如青岛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3万,占总人口的19.6%,高出全国4.1个百分点。长春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31.6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7.4%。杭州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高达20%以上。

二是制度建立的目标相同,即均是为应对长期照护需求迫切的现状作出的制度安排。如青岛市的半失能老人接近20万人,而完全失能老人接近10万人。长春市每年因疾病导致失能需要入住医疗机构进行一级护理的达9万人次左右,其中重度失能人员有7162人。杭州市也同样面临需求迫切与供给不足并存的问题。随着失能群体增多,照护需求也日益增长,倒逼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出台。

三是医保基金均有结余。青岛市通过优化、调整基金支出结构,每年从医保基金划入8个亿左右,解决了照护保险的资金来源问题。长春市职工照护保险资金主要通过调整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结构方式筹集,以当月职工医保缴费工资基数为标准,分别从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中划转0.2个百分点、统筹基金中划转0.3个百分点。居民照护保险资金按每人每年30元标准从居民医保基金中提取。这些都为开展长期照护保险提供了资金保障。

从实施情况来看,这些地区的长期照护保险取得初步成效。

第一,减轻了失能群体的个人和家庭负担。如青岛市照护保险不设起付线,其中参保职工报销90%,参保居民报销80%。

统计显示,2012年以来,照护保险人均床日费用56.2元,只有二、三级医院的1/20;人均床日个人负担4.2元,只有二、三级医院的1/77,大大减轻了个人和家庭的负担。长春市失能人员入住养老机构全年费用在4万元左右,通过医疗照护保险补偿,参保职工全年只需承担3600元左右,参保居民只需承担7200元左右。

第二,促进了照护机构的快速发展和护理专业人员的培养。目前青岛市照护服务机构由最初的4家发展到482家,护理床位达到三千七百多张,其中民营机构占95%,提供了98%的服务量,成为护理服务的绝对主体。长春市照护保险启动后,全市35家定点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全部设立了“照护保险专区”、“照护病房”、“照护床头卡”及“长春照护”胸牌等标识,护理方式从粗浅的生活护理向精细化的专业护理转变,促进了护理队伍专业服务水平的提升。

政治理论学习制度 篇11

为加强关工委政治理论学习,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熟悉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原则、方法,提高全体成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确保政治理论学习规范化和制度化,特制订本制度。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关工委的文件精神。

2、每年要组织1-2次政治理论学习,分别在上、下半年进行。遇有党和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或重要文件精神,及时安排学习。

3、关工委主任的政治理论学习由主任或副主任主持,根据情况可以邀请名誉主任、顾问或办公室主任参加;关工委委员的政治理论学习由办公室主任主持,根据情况可以邀请关工委领导参加;关工委各活动组织在组长的主持下进行学习;各种学习活动都要做好记录。

4、学习以集中学习讨论为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也可以针对关工委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讨论研究。要组织好相关培训工作。必要时,要组织各种层次的外出学习考察活动,提高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5、政治理论学习要做到时间、人员、内容、效果的落实,提高认识,增强政治责任心和责任感,发扬“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光荣传统,为做好关工委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6、关工委分会的政治理论学习参照上述制度进行。

会议制度

为保证关工委各项工作和活动的顺利进行,特制订关工委会议制度。

一、关工委主任会议

1、关工委主任会议一般每年召开1-2次,时间安排在年初和年终进行。

2、会议由主任或副主任主持。

3、会议议题:年初会议重点研究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对重大活动提出要求,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年终会议重点总结全年工作,对落实年度工作计划作出评价,研究布置下一年度工作。

4、遇有重要事情必须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时,可临时召开会议,并拟定具体的工作方案。

5、做好会议记录。

二、关工委全体委员会议

1、关工委全体委员会议一般每年召开1-2次,时间安排在年初和年终进行。

2、会议由办公室主任主持。

3、会议议题:传达上级会议和文件精神;部署关工委工作,提出工作目标和要求;通报工作情况,研究讨论有关问题。

4、委员要以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及时通报所掌握情况,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5、在处理日常事务中遇到问题,办公室可根据情况召开有关成员会议,研究处理。

6、做好会议记录。

三、关工委分会参照本会议制度安排工作。

工作制度

为了构建关工委工作长效机制,使关工委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特制定关工委工作制度。

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配合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做贡献。

二、加强关工委领导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作风,为做好关工委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三、在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下,坚持“围绕中心、配合补充,因地制宜、量力而为,立足基层、注重实效”的工作方针,抓住重点、难点,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确保活动效果。

四、主动向党委、行政汇报工作,以出色的成绩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取得党委、行政的支持,促进关工委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关工委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六、加强对关工委分会业务的指导帮助,坚持面向基层、依靠基层、服务基层,推动关工委分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七、发动更多热心关工委工作、有一定专长和低龄的老同志参加到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中来,壮大关工委工作队伍。要加强对“五老”活动小组的工作指导,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八、注重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积极参加各种关工委会议,认真学习外单位的经验,开创关工委工作新局面。

九、制订好年度工作计划,搞好年终工作总结。要认真总结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对长期从事关工委工作的人员和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大力表彰。

十、重视关工委思想宣传工作,办好关工委网站和关工委《工作简报》,为关工委开展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请示汇报制度

为保证校党委对关工委工作的领导,使关工委工作能够围绕学校工作中心、起到配合补充作用,促进关工委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订请示汇报制度。

一、年初,校关工委要向校党委汇报工作情况和年度工作安排,请示工作。

二、年终,校关工委要向校党委汇报全年工作情况和下一年工作设想,听取校党委的指示。

三、根据工作需要,校关工委应及时向校党委汇报相关情况,使校党委能够随时了解关工委工作动态。

档案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文件和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文件、档案,特制订本制度。

一、文件运转管理制度

1、文件管理要制度化、专业化,实行专人专管,专人负责。

2、文件在收发、借阅、存档、销毁各环节中,应严格登记。

3、要及时进行文件的整理存档。

4、建立重要文件备份制度。

5、按照学校统一安排,做好文件的回收、销毁等工作。

二、档案管理制度

1、档案管理要制度化、专业化,实行专人专管,专人负责。

2、档案资料在收发、借阅、存档、销毁各环节中,应严格登记。

3、借阅档案应在借阅指定地点进行,并在指定期限内按时归还,同时办理借阅手续。

4、所有档案资料均要定期清查,借出的档案资料要在指定期限内归还,若发现丢失要及时追查处理,并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对绝密的档案资料要在主管领导的监督下进行核对,必须做到物单相符。

5、档案资料负责人对所有保存文档要按顺序分类存放,制作档案目录清单,并及时增减。

6、建立重要档案备份制度。

上一篇:六一儿童节学校活动领导致辞下一篇:农村小学管理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