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选6篇)
在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篇1
在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主要任务是总结我市2008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表彰先进,分析形势,动员部署下一阶段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过去的一年,我市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顺利通过了省委、省政府的考核,受到了韶关市委、市政府的通报表扬,其中有7个镇实现升类管理。这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市各级各部门攻坚克难、共同拼搏的结果,是广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者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结果。我们要以取得的成绩为动力,进一步抓好我市今年人口计生工作。刚才,安平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对2008和2009年上半年全市人口计生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请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经验,乘势而上,促进人口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对人口计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人均GDP,把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放在人均占有量上,强化人均意识,突出了人口发展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温家宝总理的“人口乘除法”更是对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最通俗解读。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把人口计生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3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全省人口计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统筹解决广东人口问题,为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推动广东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汪洋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性,人口计生工作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怎样强调都不为过,要象重视物质生产那样重视人口生产;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观念,统筹谋划,强化责任,齐抓共管,突出实干精神,认真抓好落实,力争实现全省人口计生工作2010年基本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目标,为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为广东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作出新的贡献。全市各地各单位要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落实好汪洋书记的讲话精神,更新观念,拿出切实可行的新举措,切实解决人口计生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的人口计生工作年年进步,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兄弟县(市)相比,我们仍有较大差距。一是计生工作基础薄弱。从现实发展基础看,全市自然条件较差、经济总量偏小,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突出,人口综合资源承载力低。同时,我市的农村人口比重大,“养儿防老”观念仍然浓厚,人口结构性矛盾仍旧突出。二是计生工作欠扎实。从当前计生工作情况看,基础工作还欠扎实,存在计生对象情况不清晰、社会抚养费征收比例低、纯二女户结扎难度大、基层计生技术服务不够规范、流动人口和企业下岗职工等人群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人口漏报、虚报、瞒报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个别领导和基层干部盲目乐观,有松懈情绪,对人口计生工作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少数责任相关单位对计生工作停留在表面,不深不细,应付了事。由此可见,要进一步提升全市的人口计生工作水平,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是,不管任务多
么艰巨、压力多么大,我们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确保今年人口计生工作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五年前,我们为了扭转被“提醒注意”的被动局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因此,各镇(街道、办事处)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人口计生工作,克服盲目乐观和麻痹松劲思想,正视存在问题和困难,用创新思维谋划工作,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真正做到思想上不松懈,政策上不松动,工作上不松劲。
二、完善体制,规范运作,推进人口计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今年初召开的全省人口计生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提出,2009年是全省人口计生工作力争基本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的关键年和冲刺年。因此,今年我市人口计生工作以合理控制人口数量、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为根本任务、首要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人口计生工作的领导,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大人口观”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确立人口计生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工作的观念,以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长效机制来推动人口计生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是抓好综合治理。要继续保持高温高压态势,强化经常性管理工作,利用即将开展的集中服务月活动,切实提高计划生育率、“四术”落实及时率、重点对象三查率,防止考核过后镇(街道、办事处)、村(居)两级计划生育工作“冬眠”状态的发生;要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震慑违法生育行为,稳定低生育水平;要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体制,逐步建立属地化为主的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长效工作机制;要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依法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人工终止妊娠行为;要扎实开展“两无”创建活动,严格控制政策外出生和政策外多孩出生,全面提高人口计生工作管理水平;要继续推行工作手册制度,落实层级动态目标管理责任制,增强干部的工作责任感,切实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
二是完善投入机制。人口计生工作是一项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必要的投入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有“算大帐、算长远帐、算全局帐”的观念,牢固树立基本国策的意识,严格按照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上级要求,把人口计生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公共财政的必保项目,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为人口计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要严格按照中央《决定》的要求,确保“十一五”期末各级财政投入人口计生事业费达到人均30元。要优化投入结构,重点加大对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建立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提高服务能力、加快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要加强社会抚养费的管理力度,继续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社会抚养费全额用于人口计生事业。要加强财务审计检查,严肃财经纪律,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的计划生育专项资金必须全部用于人口计生事业,保证专款专用。同时,还要坚决杜绝乱收费、乱罚款等违法违纪行为。总之,要千方百计确保人口计生经费拨到位、用到位,任何单位、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挪作他用,对贪污、挪用或以其它手段占用人口计生经费的,要根据有关规定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员,绝不姑息迁就。
三是抓好后进帮扶。我市虽然在去年成功实现了7个镇升类管理,但目前还有3个三类镇,而且原则上都要在年内完成后进转化目标,全部升类,困难和压力较大。因此,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挂钩帮扶人口计生后进地区工作制度,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强化对挂钩帮扶镇的帮扶力度,确保后进地区年内实现升级管理的目标。后进地区也
要树立升类信心,在思想上防“松”,管理上防“乱”,服务上防“虚”,切实解决层级动态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不力的问题,努力开创人口计生工作新局面。市人口计生考核办要多组织督导组,对各单位的挂钩帮扶情况、后进镇的转化进程进行督导检查,切实加快后进镇的转化进程,全面提升全市人口计生工作管理水平。同时,要以落实责任、整合资源为重点,健全完善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努力形成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各计划生育兼职单位以及其他部门要高度重视,顾全大局,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认真研究相关的工作和政策,主动从源头上介入,充分利用本部门的政策、资金、项目等社会资源,重点投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以及农村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兑现等,实现人口计生工作和部门业务职能的互利共赢。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人口计生工作有序推进
(一)切实加强领导。要做好工作,现在讲得最多的就是要领导抓、抓领导。做好人口计生工作也不例外。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人口计生工作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责任制,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搞好部门协调。市四套班子成员要率先垂范,按照人口计生工作挂点制度的要求,经常深入各挂点联系镇(街道、办事处)加强指导和督查,研究分析计生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在抓好挂点联系镇(街道、办事处)的人口计生工作的同时,还要抓好所分管部门的计划生育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把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作为重要职责,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目标考核范围和重大事项督查范围,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促进人口计生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二)改进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正扑下身子抓落实,多深入实际,多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掌握人口计生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为科学决策打好基础。要善于研究人口计生工作的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多到困难多、矛盾多、问题多的地方去,深入调查了解和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举措。要把人口计生工作摆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之中去考虑,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使其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强化工作责任。要把落实人口计生责任制的情况作为衡量政绩、奖惩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实行人口计生工作任期、离任、晋升考核。对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因责任不到位、措施不落实导致人口失控的,该亮“黄牌”的亮“黄牌”,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度。在今年2月27日召开的省委常委会议上,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强调指出:“今后还要加大人口计生工作力度,一定要奖优罚劣,凡工作滑坡的,一定要通报批评,要形成制度。对人口计生工作抓不好的领导干部不得提拔,组织部门要下文强调这一点。计划生育一票否决一定要落实。”因此,各地各单位要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切实把人口计生工作动态业绩与干部的“面子”、“票子”、“位子”相挂钩,敢于“动真格”,通过落实“一票否决”、“通报预警”、“黄牌警告”、“诫勉谈话”等措施,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确保人口计生各项政策有效执行,各项工作有效落实,促进人口计生工作上新水平。
同志们,做好新形势下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事关乐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让我们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抓落实年”活动为契机,以饱满的政治热情、高度负责的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努力开创人口计生工作新局面,为争当山区
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作出新的贡献。
在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篇2
一、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的简要回顾
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以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的奋斗目标,按照“坚持一个统领、围绕两条主线、把握三个维度”的基本思路,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年度教育工作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一是“两基”工作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市40个区县实现了“两基”目标,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顺利通过国家“两基”工作督导检查。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总结表彰会上,我市作了经验交流发言并受到表彰奖励。陈至立国务委员对我市“两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重庆的做法很好,主要是领导重视,措施到位,成效显著”。二是普通高中教育稳步发展。全市普通高中招生18.63万人,在校生达51.77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4.5%。三是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全市中职招生20.2万人,在校生达到50万人,校均规模达到1400人左右。全面完成中澳职教项目。四是高等教育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在渝高校共招生约19.03万人,在校生规模超过6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新增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8个。目前,全市共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3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大学城新增入驻高校2所,累计达到7所,新入住师生3万人,累计达到8万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9.5%。
(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初步形成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二是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市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14.15亿元。三是深入推进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启动了高校学分制试点工作。开展了中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办学模式试点。在4所高完中开展普职融通改革试点工作。四是深入推进课程及教学改革。全市中小学生使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扎实推进中职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五是稳步推进招生考试改革。加大中招考试内容改革,继续降低考试难度、缩小考试范围、调整学科分值,首次实行政治、历史学科合堂、开卷考试。体育考试以30分计入总分。扩大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首次将市级重点中学统招计划按不低于10%的比例均衡分配到学校所在区县的初中学校。完成4所高职学院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实施高考信息属地化管理改革。
(三)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一是以增强实效性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课程德育为基础、队伍建设为抓手、德育活动为载体、德育网络建设为保障的“和谐育德”工程全面启动。二是以创新工作方式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深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三是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学生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主办了19项全市大中小学生体育比赛等多项活动,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一等奖25个。
(四)队伍建设扎实有效
一是以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师队伍。特设岗位教师计划实施区县扩大到10个,招聘人数1153人。在1万多名农村代课教师中招聘公办教师7593名。开展了定向招聘农村边远地区公办小学教师工作,拟招聘教师1596名。二是以实施人才工程为载体,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三大人才工程”。全市教育系统共有22人获市级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7人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增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三是以规范行为和表彰先进为抓手,深入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制发了《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在第23个教师节期间,表彰了一批全国、市级优秀教师和先进集体。退休教师李明素获得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称号,小学教师石元英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四是以项目实施为着力点,大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广泛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高校新师资培训。首次举办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基本功大赛。在全国率先制定并试点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
(五)教育管理规范有序
一是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中小学违规补课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学生到校、离校时间逐步规范。规范了中职招生秩序。规范了民办学校设置。开展了改制学校整顿清理工作。二是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继续开展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县”活动。认真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共查处乱收费案件221件,清退违规收费166.51万元,处理责任人80人。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成效显著,对教育收费的举报投诉较2006年下降了20.72%。据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调查,老百姓教育费用支出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三是安全稳定工作切实加强。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启动事故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制。开展了校园安全隐患排查等专项整治活动。妥善处理群体性集访事件400多起,有力地维护了教育系统的稳定。
(六)教育公平有力推进
一是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共补助资金9700万元,惠及学生21万人,对43.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女童实行“零学费”入学。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800万元,资助5133名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生。率先在全国实现中职学生资助“全覆盖”,重庆籍所有中职学生均享受国家助学金资助,惠及中职学生33万人,资助“五类学生”11万人。通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方式,资助大学生10万人,资助金额达1.1亿元;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放贷款5669万元;对22.4万名大中专学生实施物价上涨临时生活补助,金额达1344万元。二是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召开了全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黑板改造、农村中小学饮水、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等6大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全覆盖,受益师生达350万人。三是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顺利入学。扩大接受农民工子女学校数量,妥善安排农民工子女入学。全市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扩大到332所,接收农民工子女达22.5万人。
(七)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科技氛围进一步浓厚。成功承办了2007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和第一届全国高校科技创新论坛,扩大了我市高校科技工作的影响。二是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夯实。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新增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三是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市高校共有28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被批准立项。在渝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重庆市科技奖76项;申请专利840件,发明专利占全市的30.7%。四是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市教委与西永微电子园区签订了产学研互动合作框架协议。在渝高校与全市90%以上的重点工业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校企联合承担了48.9%的市级科技攻关项目,合作组建了一批很有实力的研发和生产实体。共建了重庆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完成分析测试样品近30万件,服务新产品开发、科研项目1800余项。五是职业培训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6万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00万人次、再就业人员培训8万人次、移民培训15万人次。
(八)自身建设逐步加强
一是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加强教育系统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协助市委组织部充实或组建了有关高校领导班子,对直属单位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加强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二是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分工包项责任制,强化了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警示教育。全年,市教育纪工委和各高校纪委共受理群众举报347件,查处违纪违法案件22件,给予24人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党员21人,县处级干部10人,涉案金额482万元。三是“作风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通过“作风建设年”活动,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明显提高。四是教育法制建设得到加强。《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重庆市职业教育条例》已于2007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
过去的一年,从党中央、国务院到教育部等国家部委,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到市级各部门,从一线教育工作者到社会各界,都给予教育极大的重视、关心、支持和帮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市委汪洋书记、王鸿举市长、黄奇帆常务副市长等领导心系教育,不仅在全国“两会”期间专题汇报教育工作,还经常深入教育工作第一线视察,多次对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薄熙来同志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非常关心。在去年12月21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薄书记特别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要求,倡导认真读书,倡导调查研究,倡导深入思考,强调抓好学生军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今年1月上旬,薄书记在库区调研时专门谈到教育工作:“职业技能培训是一条好路子,有没有技能,就业状况大不一样。中职和高职学校可以作为组织就业的平台、基地”。1月15日上午,薄熙来书记又前往重庆大学城视察了重庆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在视察时,薄书记对重庆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重庆教育是过去五年重庆的一大亮点。薄书记肯定了大学城建设取得的成绩,认为校区规划合理、设计科学、环境好、布局好。薄书记说,重庆市的工作重点就是落实胡总书记的“314”讲话要求,归根结底是人才问题,希望高校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上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市委、市政府也会加大力度支持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快地赶超一流大学。
领导的关心、关怀,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教育工作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据不完全统计,全年中央及重庆50多家新闻媒体共刊播重庆教育新闻报道4328篇(次)。2007年11月教育部新闻办组织中央10多家主流媒体教育采访团到重庆采访教育工作,对重庆教育给予高度评价。新华每日电讯称:“这是中国教育的‘重庆现象’”。
二、2008年我市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和要求
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是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为之努力奋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教育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314”总体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力提升教育的发展水平,努力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在推进素质教育、和谐教育、满意教育上取得新突破,成为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与服务的重要支撑,发挥重庆教育在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辐射作用、示范作用。
2008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全市教育工作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继续按照“坚持一个统领、围绕两条主线、把握三个维度”的基本工作思路,处理好继承借鉴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处理好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的关系,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处理好眼睛向下与境界向上的关系,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在开拓开放上下功夫,在谋求突破上下功夫,以开放的精神、开阔的思维、改革的勇气来推进全市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一是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组织实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农村学校校舍维修补助标准。2008年秋季实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工作。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龙头,从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手,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实现基本均衡。三是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鼓励和引导普通高中注重质量,办出特色,形成风格。新增市级重点中学8-10所。四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交互式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做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指导和支持服务工作,努力推进“班班通”。
(二)以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动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一是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整合职教资源,扩大单校规模办学效益。建立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评估机制,对评估不合格的实行红黄牌预警和退出制度。到2008年底,全市中职学校保持在310所左右,在校生规模达到50万人左右,校均规模达到1700人左右。二是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新路子。组建汽车、农业、卫生等3个行业引领型职教集团。以万州、永川、江津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组建以地方产业为支撑的3个区域网络型职教集团。三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弹性学习制度,推进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建立技能人才需求监测系统,科学调控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与改革。四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设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市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建设县级职教中心1个。建立一批适应工学结合、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较高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资源共享的产教实体。五是强化社区教育与成人教育。开展国家级和市级社区教育试验区(县)创建工作。开展对各类学习型组织评估工作。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六是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建立企业“订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式”农民工培训机制。围绕我市劳动密集型的建筑、环卫等产业,新建2个农民工培训集团、4个农民工培训基地。
(三)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一是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首届重庆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文件和政策,建立重庆高等教育季度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质量工程”和“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为抓手,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三是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市属高校计划招生15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63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4%。大学城入住学生总数达到10万人。四是不断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加强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学科点建设,加大博士授权点建设力度。五是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重庆大学“985工程”、“211工程”和西南大学“211工程”建设,争取更多有条件的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加强多科性和单科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六是进一步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大学城与西永微电子园区的互动发展,探索高校与工业园区、科技园区、软件园及服务外包基地合作的有效模式。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七是大力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举办“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论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制定《重庆市中小学学科课程德育指导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重庆人文精神教育,实施“和谐育德计划”。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骨干研修和全员培训,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三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健全教材审定机制,形成我市主流教材,规范教辅管理。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进一步调整中小学生上课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四是深入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开展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加分和综合素质评价加特长进行录取的试点。把市级重点中学不少于30%的统招计划指标均衡分配到辖区内的初级中学,逐步建立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招生制度。深入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继续开展高等职业学院单独招生改革试点。五是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美育工作。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贯彻落实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启动学校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试点。
(五)以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为重点,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把师德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二是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重点做好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落实工作。推进学校岗位设置改革工作,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三是加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培训。启动新一轮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对农村新转、新聘教师开展上岗和新课程通识培训工作。启动中职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四是积极探索教师补充新机制。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认真开展区域内城乡教师任职交流工作。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实施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和农村职业学校紧缺专业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五是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继续实施“三大人才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六)以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制定《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意见》,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二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和规范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科学定位、形成特色。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和科学决策。大力推行校务公开,完善学校自律和监督机制。三是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转变机关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能。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四是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依法落实国家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加强规范化管理。要按照黄奇帆常务副市长在民办教育座谈会上提出的10条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措施和要求,抓紧推进,争取有所突破。五是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加强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工作。六是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活动。要按照薄书记在全市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抓好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工作。要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继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认真排查并及时整改薄弱环节,切实维护教育系统持续稳定。
(七)以认真解决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资助工作。健全义务教育就学保障机制,加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认真落实中职学生“普惠制”和“五类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部属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以及入学绿色通道等资助制度,继续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全面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二是保障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全市新增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50所。三是巩固招生“阳光工程”成果。坚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加大高中阶段招生工作的统筹管理,完善公开透明的高校招生工作体系。四是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重点学校或重点班的规定,认真研究解决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八)以实施“固本强基”战略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一是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在全市教育系统不断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巩固和发展“作风建设年”成果,加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三是加强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在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篇3
在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光辉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集会,隆重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这对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满怀豪情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对激励和鼓舞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各族干部群众、广大救援人员和全国各族人民信心百倍地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全面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劳动群众,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民警,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致以节日的祝贺!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我还要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向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诚挚的问候!
我国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长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改革的洪流,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国家、为民族建立了伟大历史功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
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以来,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隆重庆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圆满完成载人航天飞行和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奋力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迅速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有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精心筹办上海世博会,着力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书写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恢宏壮丽的时代篇章。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团结一心、辛勤劳动的结果。今天受到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就是我国亿万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长期以来,你们在各自岗位上展现主人风采、焕发劳动激情,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铸就了信念坚定、立场鲜明,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胸怀大局、纪律严明,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在共和国的旗帜上镌刻了人民伟大、劳动神圣的无尚荣光。党和人民感谢你们,全社会都要向你们学习。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继续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情况下,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正视挑战、迎接挑战、战胜挑战,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实现我们确定的宏伟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一定要肩负起光荣的历史责任,继续团结拼搏、奋发努力,在前进道路上不断建立新的业绩。
第一,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成就任何一项伟业都离不开劳动。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热爱劳动、勤奋劳动,必须依靠全社会尊重劳动、保护劳动,必须使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榜样蕴藏无穷力量,精神激发奋斗意志。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是中国工人阶级崇高品格的生动体现,是我们时代的宝贵财富,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用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召人民群众,用劳模的优秀品质引领社会风尚,充分发挥劳模的骨干和带头作用,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关爱劳模的良好氛围。要真诚帮助劳模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劳模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营造更好环境和条件。受到表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要珍惜荣誉、戒骄戒躁,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再立新功。
第二,进一步激发创造活力,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极贡献力量。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工人运动的主题,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一定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实现这场深刻变革的主力军,要积极为实现这项重大战略任务贡献力量。要全面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发挥一切劳动者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争当锐意改革创新的先锋,争当推动科学发展的楷模,把自己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出来;要积极投身自主创新实践,围绕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大任务,深入开展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活动,立足本职岗位,丰富科技知识,提高劳动技能,争创一流业绩,把实现党和国家发展目标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为推动科学发展积极献计出力。
第三,进一步保障劳动者权益,为促进社会和谐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神圣职责,也是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我们一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行政等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广大劳动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厂务公开制度,组织职工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广大劳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更充分更有效的保障。要切实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要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就业帮扶、生活救助、医疗互助、法律援助等帮扶制度,着重解决困难劳动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广大劳动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使他们不断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要切实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想问题、作决策、定政策要充分考虑广大劳动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认真解决广大劳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充分发扬识大体、顾大局的光荣传统,增强主人翁意识,坚决拥护党和政府关于改革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依法表达合理诉求,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不断提高广大劳动群众的综合素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引导广大劳动者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劳动能力和劳动水平,努力成为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的知识型工人和一线创新人才,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使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要大力开展技能培训、转岗培训、创业能力培训,形成有利于劳动者学习成才的引导机制、培训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积极发展丰富多彩、昂扬向上的企业文化、职工文化,不断满足广大劳动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紧紧依靠和切实关心广大劳动群众,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最重要最根本的体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把广大劳动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对劳动群众的感情,密切同劳动群众的联系,深入劳动群众、关心劳动群众,倾听他们呼声,关心他们疾苦,为他们排忧解难,始终与劳动群众心连心。
在庆祝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喜庆日子里,我们也迎来了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85周年。在此,我向全国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工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新形势下,各级工会组织一定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履行各项职能,扩大工作覆盖面,增强组织凝聚力,诚心诚意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主动维护广大职工包括农民工合法权益,充分发挥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广大劳动群众心坎上,最广泛最充分地把广大劳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改革发展稳定的目标任务上来,不断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我们要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加强同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联系合作,扩大交往,增进友谊,为维护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权益,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篇4
同志们:
今天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围绕会议主题,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清形势,及早适应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要求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抓计划生育,就是抓经济、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意识,切实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实、抓好。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召开了一系列专题会议,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充分表明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人口和计生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目前我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保持了全省一类县市的水平,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一个相当好的基础。但是我们所面临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形势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计生工作类型的转变:由过去的降低生育水平,过渡到现在的稳定低生育水平;二是计生工作思路的转变:由仅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结合,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转变;三是计生工作方式的转变:由以社会制约为主向逐步建立利益导向和社会制约相结合,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机制转变。
我们要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必须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主动地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一是要加强学习。在座的各位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好党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具体要求。重点学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和《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条例》。这是当前抓紧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个首要问题,通过学习和对照落实,我们就能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就能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就能不断提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本领,就能不断提高计生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二是要把握主线。这个主线,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当前各项中心工作的主线,当然也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处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最前沿,广大计生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最能直接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成效。当前,最重要的就是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三是要转变观念。要彻底转变过去那种单纯的依靠行政强制手段和强迫命令的过激行为,做到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彻底转变过去那种重管理、轻服务,只要求群众做到什么,而不去为群众做点什么的做法。
二、突出重点,全力解决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矛盾 从我市计生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要重点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矛盾:
一是解决好基层基础工作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目前,我市计生基层基础具备了一定规模,在推动计生工作开展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表现的相当突出:①基层宣传工作薄弱,新的政策和要求有棚架现象;②乡、村技术服务网络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③生育秩序管理不规范,押金、乱收费、乱批生育指标现象还时有发生;④村组计生管理队伍不固定、待遇落实不到位;⑤计生台帐建立不规范、变更不及时、反映情况不真实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全市计生工作上水平、上档次。为此,今年我们要把进一步抓好基层基础工作作为重点,研究制定更加有效的措施,对存在的各类问题,认真加以整改和解决。
二是解决好计划生育的日常管理与流动人口管理难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流动人口作为新的矛盾给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管理措施和管理方式的滞后,流动人口管理成为计生工作中的一大漏洞。今年春季,##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县市区在春节期间,抓住外流人口返乡之机,开展针对流动人口的专项治理工作。通过努力,我市排查外流人员达到了十万人以上,通过组织康检、落实节育措施、规范证件管理,收到了较好成效。但工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在未来计生工作中,流动人口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各乡镇要严格对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抓实抓好。
三是解决好计生部门和成员单位之间不够协调的矛盾。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以前,我们有一些好的做法,如计生部门与宣传部门合作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活动”;与政法部门合作解决户籍整顿,对违法生育者强制执行、司法公证;与卫生部门合作进行了个体诊所整治,有效制止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偷取环现象等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种合作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开拓创新,努力形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 就尽快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市委、市政府专门研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这里我重点强调四点:
第一,必须进一步加大依法管理的力度。要在掌握人口理论和计划生育的政策法规的同时,把计生工作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教育干部职工学法用法执好法;教育群众知法懂法守好法。计划生育部门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要做到依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不越权、不侵权,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利益。
第二,必须快速实现计生工作重心的下移。计生工作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做好农村的计生工作必须尽快推行村民自治,做到在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群众的事情让群众自己去管理。要制定出适应各地工作实际的自治章程。自治章程要突出合法性、民主性、相互约束性、对等性和可操作性,由村支部、村委会和村计生协会组织群众协商制订。
第三,必须全面推行计生工作的优质服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改善计生工作环境,提高技术服务质量,拓宽计生服务职能。以乡所、村室为支撑,以有效的组织形式为载体,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业务培训、政策咨询等活动。加强服务网络建设,达到“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群众满意”的要求。要重点关心已婚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广泛深入地开展送温暖活动。
第四,必须积极发挥政策推动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更广泛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计划生育户实行奖、优、免、扶、保、助等措施,全面促进计生工作的发展。
四、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不断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 一是要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计划生育是全市四大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一项,能否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关系到我市全局工作的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承担起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帮助解决影响发展的重大问题。市四个班子领导都要抓计划生育工作,对所分管联系的乡镇、委口的计划生育工作情况要亲自抓,抓具体、抓到位,要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尤其是对存在问题,要认真帮助解决,特别是对落后的单位要下功夫抓一下,力度要大,尽快出成效。各级各部门每季度至少要召开一次计划生育工作专题会议,一把手和分管领导都要有自己的计划生育联系点,定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乡镇和市直单位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每月至少要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市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对各乡镇和市直单位进行检查,确保真正实现责任、措施、投入“三到位”。这些做法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
二是要继续坚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党委、政府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决不仅仅是计生部门的事。要发挥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局面。计生工作领导组各成员单位,都要明确各自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规划,切实履行计划生育职责。要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落实情况的督查,市委、市政府每半年组织一次、乡镇和市直单位每季度组织一次,督查情况及时进行通报,对责任不落实的单位要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
三是要继续坚持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一票否决”制度。要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坚决落实“一票否决”追究制。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要把领导干部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职责情况作为衡量干部政绩和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严格把关,跟踪奖惩。
四是要加强基层计生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提高计生人员的素质,使其具备科学决策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优质服务能力。对成绩突出的计生工作人员要予以提拔重用。村级计生管理员可以进入村“两委班子”,使其成为稳定的基层计生骨干力量。
在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篇5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十五”期间人口计生工作经验,部署“十一五” 期间人口计生工作任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全市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推动XX发展新跨越。会上,市委书记XX同志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筹发展,“十五”人口计生工作成效显著
“十五”时期,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加快的五年,是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的五年,也是我市人口计生事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五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执行党和国家关于人口计生工作的方针、政策,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通过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抓人口计生工作,注重通过营造风正心齐工作氛围抓人口计生工作,注重通过实施依法治育、强化基层基础、建设生育文化、提高优质服务抓人口计生工作,促进了全市人口计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市人口出生率始终保持在10‰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4.5‰左右, 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和1.3个千分点;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5个,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个;生育文化建设、村民自治和优质服务等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省的好评,利益导向和信息化建设也有突破性进展,圆满完成了“十五”工作目标任务,连续保持了全省一类市(州)先进。
过去五年,全市人口计生工作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齐抓共管人口计生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发展经济是硬道理,控制人口是硬任务”的观念,把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作为重要职责,纳入议事日程;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直接负责,其他成员配合抓、共同负责的领导机制,引导、动员、组织、督促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全力以赴推进人口计生工作,形成了党政领导、部门负责、各方配合、群众参与的计生工作新机制;坚持把落实人口计生工作责任制作为考核领干部重要内容,坚持“一票否决”制度,建立健全了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奖罚逗硬的责任追究机制,全市上下抓人口计生工作的氛围日益浓厚。
(二)狠抓了基层基础工作。全市上下针对本世纪初期人口计生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工作中凸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着力强化四个意识、推进四个转变、实施五大工程、开展四项改革,逐步完善城乡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大力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积极拓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努力强化计划生育基础统计和信息化建设,突出重点,勇于创新,开拓前进,实现了人口计生工作由数量控制型向综合治理型、管理主导型向优质服务型、社会制约型向利益导向型的转变,群众婚育观念发生明显变化,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三)加大了依法管理力度。从坚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出发,不断提高计生干部综合素质,严格执行“七不准”、“十禁止”规定,逐步规范计生队伍执法行为,五年中没有出现任何一起因执法不当引发的恶性事件。认真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取消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收费,计划生育服务环境日益优化。进一步加大社会抚养费依法征收力度,依法打击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人工选择终止妊娠的集中专项治理活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初见成效。五年中共取缔无执业资格从事计生手术人员200余人,规范计生服务机构119个,责令改正服务机构49个。
(四)完善了利益导向机制。组织、实施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奖励扶助对象达7714人;认真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享受政策对象达23.06万人,奖励资金全部及时、足额、安全地发放到奖励对象手中,做到了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计划生育政策的感召力大大增强;不断深化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活动,全市累计帮扶3万余户,全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更加深入人心。
(五)提高了技术服务质量。大力开展以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出生缺陷干预和生殖道感染防治三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服务。切实加强基层技术、网络和服务制度建设,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孕前型管理得到加强,综合节育率普遍提高。全市2078个村基本建立起计划生育村级服务室,31个规范化村级服务室和21个规范化乡镇服务站建设验收合格,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广泛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区)创建活动,隆昌、资中被评为省级优质服务先进县,威远县被评为国家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市推广的“七上门、八承诺、九服务”的工作经验受到国家和省的肯定。
(六)狠抓了生育文化建设。坚持以生育文化工程建设为载体,以开展“关爱女孩活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内容,注重在文化品位、知识含量上下功夫,全力打造具有XX特色的生育文化长廊和宣传教育精品,形成了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先进典型,推动了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在成渝、内威、隆泸、内安等交通干线建成了总长达500公里的生育文化长廊,推出了隆昌“人口文化广场”和“生育文化一条街”等生育文化精品,新建安装瓷砖画500余幅,新设大型宣传画200余幅。隆昌县被中宣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
二、明确任务,开创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人口转变,人口发展问题更加复杂,人口计生工作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一是未来几年全市育龄妇女规模由“十五”末的118万人增加到126万人,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将增加到46万人,加之受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的惯性作用和独生子女间结婚生育政策的影响,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已经来临。二是稳定低生育水平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相互交织、互为影响,综合治理人口问题面临很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人口素质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尚不适应,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晚婚率呈下降趋势,社会抚养费征收越发艰难等等。三是少数干部对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长期性认识不足,存在盲目乐观、麻痹松懈情绪,抓人口计生工作决心不够、信心不足、思路不清、力度减弱。四是人口计生工作发展不平衡,个别地方违法生育出现反弹势头,漏统瞒报突出,计生工作质量严重滑坡。从今年的调查看,个别地方情况相当严重,一孩妇女比仅占40%,生育两个孩子的比较普遍,出生人口统计准确率不到70%,计划生育率不到80%。这些充分说明,“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市人口计生工作最困难、最艰巨、最关键的时期。
“十一五”时期,全市人口计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人口计生工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新农村的重大任务,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优化人口结构,积极应对和解决人口计生进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XX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主要目标是:全市年均出生人口4.8万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2010年末总人口控制在440万人左右。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当前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遏制违法生育势头。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坚决遏制违法生育势头,是巩固多年来计划生育成果的重要保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各部门要围绕这一主题扎实工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真正违法怀孕必处,违法生育必查、工作不力必究。一要认真开展“五清理五落实”。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按照“党政领导、部门配合、计生牵头实施”的工作思路,切实抓好人口计生“五清理五落实”工作。该工作时间紧,政策严,要求高,任务重。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加强领导,认真研究疑难案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使清理工作做到有理、有力、有节,确保万无一失。主要领导必须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赴一线、下深水,具体负责。相关部门一定要吃透政策,牢记人口计生群众工作纪律,做到依法行政,严禁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严禁违法行政和侵权行为发生,严禁因清理工作引发各类群体性上访和其他恶性事件。人口计生部门要作好预案,杜绝意外事件发生。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该项工作的监督检查,对“五清理五落实”工作不力、弄虚作假、隐情不报的要依纪依法严肃处理。二要彻底落实避孕节育措施。把“三查”工作同当前开展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兑现工作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村民自治合同的约束力,引导广大育龄妇女自觉接受“三查”,力求“早检率”达到100%。切实加强孕前管理,彻底落实避孕措施,坚决遏制违法怀孕增长势头。三要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大力宣传、严格执行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办理非诉社会抚养费强制执行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加大对违法生育者按标准、按程序、按规定征收、补收社会抚养费的力度。对拒不缴纳社会抚养费的,选准典型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通过依法强制征收推动行政征收,维护法律法规权威。公安、工商、劳动、建设、民政等部门要积极配合人口计生部门抓好征收工作。
(二)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提高管理服务效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强化基层,搞好服务工作;必须针对薄弱环节,夯实基础,加强自身建设。为此,一要管好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计划生育管理的高难群体,也是新时期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关键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按照“公平对等、完善管理、优质服务”的原则,摸索流动人口规律,加强区域协作,建立和完善适应城镇化进程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机制。要按照“属地管理,市民化服务”的要求,将流动人口纳入现居住地总人口基数和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范围,实行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同考核,确保流动人口享有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在开展外派劳务技能培训时,流出地要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同步做好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生殖健康知识培训,指导外出人员落实可靠的避孕节育措施,及时向流入地反馈查询信息,彻底堵住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漏洞。二要搞好计生服务。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以服务为主,牢固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要广泛开展宣传咨询、政策法规和生殖健康服务,积极稳妥地推进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大力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定期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妇女健康检查。要把计划生育纳入村居民自治范围,规范村民自治章程和计划生育村规民约,做到计生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约可束。要充分发挥计生协会组织的优势,强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群众充分享有计生决策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育龄妇女管理、生育健康与技术服务、电子政务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实现人口计生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管理服务效能。要认真解决好计划生育信访问题,尤其要抓紧解决好由于计划生育手术后遗症、并发症等因素引起的老上访问题。三要抓好网络建设。各级各部门要把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总体要求和“合理布局,特色突出,规模适度,人员精干”以及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工作要求,以县乡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县(区)级计划生育指导站建设。抓好区划调整后独立性较强的乡镇服务站的建设和巩固工作,在交通方便、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建设一批能够辐射周边乡镇的中心服务站。要大力改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装备条件,规范服务秩序,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按照“五个一”(一个药具包、一张检查床、一套宣传资料、一套桌椅、一套水杯水瓶)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村级服务室,加强管理,发挥效能。条件稍差的地方,也要与村级公共卫生建设相结合,实行共建共管,搞好服务。四要建好计生队伍。在机构改革中,乡镇应按规定设置计生办并配足专职公务员。加大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用人制度改革步伐,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格准入制度,未接受过医学专业培训人员不得从事技术服务工作,不具备资质的在册人员要限期取得执业资格,逾期未取得相应资格人员和非在编人员一律清退。加强村级计划生育专干队伍建设,按照初中以上文化、35岁、女性为主的要求,实行村级专干公推公选、竞争上岗。要加强计生队伍教育培训,实施基层计划生育干部能力提升计划,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切实解决好“想服务、会服务、能服务”的问题。
(三)构建新型生育文化,加快新村建设步伐。广阔农村是人口计生工作的主战场,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工作的“牛鼻子”。新的历史条件下,抓人口计生工作不能单打一,要按照“结合、融入、渗透”的工作思路,把人口计生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紧密衔接起来,切实搞好“四个结合:一要与树立文明乡风、培育新型农民、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将农村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纳入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倡导新型生育文化,实施生育文化新村建设计划,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深入开展。二要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加强生育文化社区、生育文化中心、生育文化大院和计生中心户建设,使之成为村容整洁的一道靓丽风景。三要与评选文明村社、文明家庭相结合,用先进的生育文化影响人、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四要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相结合,把人口计生宣传教育融入农村文化活动中,融入“三下乡”活动和万村书库工程,推进人口计生宣传品进村入户,做到广播电视中有栏目、一村一月电影放映中有宣传、乡镇文化站中有内容,为人口计生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四)深化计生综合改革,创新计生工作机制。国家去年启动了计生工作新机制建设工程,省上制定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规范标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意见》。这些文件是实施计生综合改革、创新计生工作机制的指南,各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落实。一要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找准着力点、选准突破口,力争5年内基本建立起“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实现人口计生工作思路和方法的“两个转变”。各县区在整体推进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和综合治理全面发展的同时,要立足自身优势,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突破性飞跃。市中区要在村(居)民自治上取得突破,东兴区要在优质服务上取得突破,资中县要在依法管理上取得突破,隆昌县要在政策推动上取得突破,威远县要在综合治理上取得突破。二要加强项目管理,科学评估。要以项目运作的方式组织实施好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改革,按照“钱随事转”的原则,市上将继续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各县(区)实施的计生综合改革项目给予支持。加强项目监管,严密关注综合改革项目资金管理和运作程序,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对综合改革项目进行严格评估,奖优罚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有力的推动作用。三要健全利益机制,良性互动。不断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引导、鼓励群众自觉参与计划生育。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探索建立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长效节育措施奖励、节育保险、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生活补助等制度,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独生子女家庭和育龄群众的后顾之忧。各级各部门在制定最低生活保障、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扶贫开发、征地补偿、信用体系等各项惠民政策和社会管理措施时,要注意与计划生育政策协调配套,妥善处理普惠性政策与优待计划生育家庭的关系,让计划生育家庭切实感到在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领导,全面完成人口和计生工作任务
抓好人口计生工作,关键在领导,关键在落实。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人口计生工作目标,自加压力,自鼓干劲,在强化领导上下功夫,在明确责任上下功夫,在增添措施上下功夫,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一)进一步落实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要坚持现行的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稳定计生工作机构和队伍,创新人口计生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把人口事业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人口计生工作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把人均占有水平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不断改进完善并严格落实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努力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坚持把计划生育工作成效作为县乡干部提拔重用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对人口计生工作较落后的地方,第一年给予黄牌警告,第二年还没有改变落后面貌的要给予 “一票否决”,严厉追究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同志的责任。要实行跟踪追查责任制,坚持计划生育工作“回头看”制度,坚决杜绝“当年看一片红,隔年看就不行”的现象。市委、市政府将定期听取各县(区)党委、政府关于人口计生工作情况的汇报,每年选择1个县(区)进行重点检查和深入剖析,以点代面,推动全市人口计生工作全面发展。
(二)进一步强化综合治理的合力机制。各级人口计生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进一步建立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执法监督、信息共享、计划管理、奖励扶助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齐抓共管机制,形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政策协调、工作契合的良好局面。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计划生育职责,建立健全系统内部管理制度,充分利用本部门的人员、物资、技术、政策、资金、项目等社会资源,积极出台并执行好有利于计生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实现对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人口计生部门要进一步健全与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从源头上抓起,做好融入、渗透、搭车、结合的文章,实现人口计生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业务双赢和良性互动,形成党委政府重视、主管部门努力、社会各方配合、广大群众参与的人口计生工作合力机制。
(三)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的保障体系。人口计生事业是一项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其投入属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投入,是搞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必要的物质保证。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投入到位、健全制度、严格监督”的总体要求,完善财政投入保障体系,创新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要高度重视计生经费投入,确保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对计生事业的投入,切实做到年初预算到位、实际投入到位。财政、审计、计生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对财政投入不到位甚至弄虚作假的地方,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进一步健全计划生育财务管理制度,增强计生经费使用透明度,切实加强监督,管好用好资金,确保相关资金真正用于计生事业发展。对挤占、挪用计生事业费和社会抚养费的,一经查实,必须严肃处理。
同志们,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基本国策,事关可持续发展,事关社会和谐,事关子孙后代,任务艰巨而神圣。全市各级干部和广大计生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以新的作风、新的面貌,扎实工作、只争一流,为全面实现我市“十一五”规划宏伟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文 章来源莲山
在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篇6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同志们:
今天座谈会的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全省人口计生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上半年人口计生工作情况,互相学习借鉴,深入分析当前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研究落实下半年人口计生重点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的人口计生工作目标任务。刚才,各县(市、区)和市本级三个开发区作了很好的交流,有经验、有问题、有思考、有新意、有举措。市人口计生委静旋同志通报了上半年全市人口计生工作情况,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意见,研究得很深,讲得很透彻,我都赞同。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分析形势,切实增强人口计生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
总的来看,上半年全市人口计生工作情况良好,各项主要指标均控制在责任目标以内,全市出生人口11211人,计划生育率93.44%,出生人口性别比104.54。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治理机制不断完善。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计生工作,“一把手”签订责任书;各部门密切配合,强化综合治理,市区形成流动人口管理联动机制,“一盘棋”管理格局初步形成。二是民生计生工作扎实推进。人口计生工作明显向民生工程转变,多项利民惠民措施推出,上半年全市共确认奖扶对象8680人(同比新增1492人)、特扶对象849人,形成了以“免、奖、优、扶、救、保”为核心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三是计生服务能力水平不断提升。按照“县级提质、乡级提速、村级规范”的要求,计生服务机构的服务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生殖健康和科普知识得到普及,优生“两免”、“三优”促进工程进展顺利,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四是基层基础不断强化。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整体效能不断提高。市本级增设了信息管理中心,计生技术服务人员职称评审工作常规化,全员人口数据库建设顺利,为推进“实数计生”、实施科学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在今年村级换届选举中,计生系统抓住契机,对新任班子进行教育培训,完善村规民约,进一步夯实了计生基层工作。五是新型婚育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形成了进家入户、媒体宣传、文艺作品、阵地建设“四位一体”的宣传教育新格局,同时,随着城乡社会保障工作的推进、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的婚育观念也不断改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人口计生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难度不断加大。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和传统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农村的生育需求仍较旺盛。近年来全市计划外生育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通过4次清理共查出2000年以来出生未报8315人,其中计划外出生7505人,政策符合率只有9.74%。
二是确保出生人口性别比不失衡的难度很大。随着科技水平提高,受利益驱动,“两非”问题仍较为突出。2011年起,我省把性别比考核指标调整为按卫生系统统计的在当地出生的婴儿性别比进行比照考核。根据我市卫生系统统计,2010年,全市出生婴儿性别比达到111.66,六县(市、区)全部超出107的上限。要达到省考核指标,性别比综合治理的任务还很艰巨。这是事关人口均衡发展和子孙后代的大事,务必下大力气抓好。
三是基层对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认识程度有所减低。计生“一票否决”的约束效应有所弱化,对计生对象的奖扶等利益倾斜相对弱化。少数基层领导干部对人口计生工作形势缺乏准确判断,思想松懈,工作有所放松;一些地方对出现的计划生育问题重视不够,情况不明,解决不力,造成工作滑坡。
四是人口计生工作的手段有所缺失。人口计生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但近几年来实际的工作手段与能力都有所缺失。如原来的利益导向机制,虽然优惠政策没变,但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政策实际效应“缩水”;原有的行政管理手段弱化,而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服务手段又跟不上;还有一些干部工作理念、方法措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能力下降。
总的来看,人口计生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我们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是作为政府分管领导和计生系统的同志,肩上的担子更重,必须切实负起责任,扎扎实实抓好工作落实,努力创造人口计生工作的新局面。
二、突出关键环节,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
(一)坚持生育政策,确保低生育水平稳定。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严格执行人口计生法律法规和现行生育政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地方,更要强化国策意识,落实责任,以维护良好的生育秩序为重点,加快后进转化,努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同时,要认真分析“六普”数据,准确把握人口变动趋势,科学研究、认真评估、慎重决策,确保低生育水平稳定。
(二)突出三个重点,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当前人口计生工作已进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人口均衡发展,就是要发挥人口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人口规模适度、人口素质优良、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合理”的人口均衡发展目标。当前,要突出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一是要强化“优生促进工程”,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前期我市优生“两免”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要继续深化,完善政策,建立健全“预防发生、减少出生、治疗缺陷”的出生缺陷三级干预体系。二是要强化综合治理,坚决遏制出生人口性别失衡。上半年我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基本平衡,但二多孩还是偏高,出生性别比治理工作绝不能掉以轻心。要结合“关爱女孩行动”,制定完善有利于女性生存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出台人口出生实名登记管理办法,完善再生育全程服务管理。下半年,市政府将组织相关部门,合力开展出生性别比专项治理行动。三是要结合社会管理创新,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体制。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方针,努力建立“政府统筹、公安登记、计生服务、部门协作”的计划生育综合管理体制。加强区域协作,实行“双向考核”,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服务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重点研究和建立流出人口源头监管工作制度,实施乡村干部、党员包干联系户制度和重点对象跟踪管理服务制度,实现源头管理网格化,及时掌握外出流动人口的信息,努力减少外出人员计划外生育。
(三)坚持民生计生,促进社会和谐。人口问题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做好人口计生工作,需要我们关注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康,重视每个个体的健康发展。一是积极倡导先进人口文化。要大力弘扬婚育新风,加强科普宣传,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的婚育新风新观念。二是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坚持“落实法定、帮扶弱势、提标扩面、因地制宜”的工作方针,进一步落实奖扶、特扶、公益金“三项制度”,兑现法定的奖
励优惠政策。同时,因地制宜拓展各类便民、利民、惠民措施,不断充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利益导向机制,认真抓好落实,让计生对象“应享尽享”。三是推进计划生育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一法三规一条例”,不断完善人口计生政策。强化法治理念,从根本上改变过度依赖行政管理手段的做法,实现向以人为本、依法管理转变。深入开展“阳光计生行动”,推进计生政务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决杜绝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
(四)着力创优提质,促进服务水平提升。人口计生服务工作是各级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而且职能和服务内容不断拓展,我们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强化优质服务。加快服务机构建设,促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体系全覆盖,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国家级优质服务县”创建工作,力争六县(市、区)全部达到“国优”要求。二是加强计生信息化建设。要集中力量抓好基础信息的核查工作,建好全员人口数据库,建立完善人口计生与公安、卫生、民政、人力社保、教育等部门的人口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人口信息的服务效率。三是加强群众自治。村级换届已经完成,各地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村级计划生育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评议制度,不断完善“两委领导负总责、协会会员当骨干、依法建章立规矩、群众参与做主人”的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运作机制。四是加强队伍建设。要进一步调整充实乡镇计生干部和村级计生服务员队伍,落实乡镇优秀计生专干享受副科级待遇政策,按考核要求切实解决村级计生服务员报酬问题,加大对人口计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努力为人口计生工作提供强有力保障
(一)强化领导责任。人口计生工作始终要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作为分管领导要加强对人口计生工作的调研、指导和督查,帮助解决难题和困难。特别要针对上半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有难度的要及时向县(市、区)主要领导汇报,务必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具体工作中,各级领导要坚持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做工作,切实推行“实数计生”。
(二)强化工作合力。人口计生工作牵涉面广,各位分管县(市、区)长要加大协调力度,完善统筹人口问题的协调机制,为人口计生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人口计生部门要跳出就计生抓计生的传统思维模式和观念束缚,主动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切实形成工作合力。
【在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推荐阅读:
市长在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8-13
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1-08
“在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会议上的讲话”计划生育工作计划11-15
县长在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暨“双先”表彰会上的讲话08-02
统计局副局长在全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准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7-23
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08-03
晋江召开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