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阶段反思

2024-10-11

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阶段反思(共10篇)

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阶段反思 篇1

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新郑市轩辕中学

高会敏近两年来,我一直在尝试导学法教学模式教学,结合此次的理论学习,我对导学法教学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对新课程理念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看法体会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条,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个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自主性。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坚持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例如,在教学《风筝》时,课文的时代背景较难,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再多的讲解也无济于事,所以,干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阅读结合课后所掌握的资料,提出问题,教师点拨,理解课文。

第二,合作性。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写同一篇作文,由于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写出来的也不免千差万别。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不消说,除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外,还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也是一个读者,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我经常在课堂上,参与学生学习小组的讨论,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述说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情,带有自己的个性色彩。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探究性。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 1 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是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国庆假期的作业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方式,收集各种语文现象,如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去做,我想对学习语文确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个人认为,在让学生学好讲读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应提倡真正搞好综合性学习。

二、对学生语文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的培养的体会总结

本期以来,我合理分配每天学习任务。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分解成每天能够完成的单元,并坚持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无论如何不能给自己以任何借口。比文言文的背诵,诗歌的听写,默写等等,我都要求他们必须当天完成。

其次,我教会他们必须要合理规划每天的时间。把必须完成的工作尽可能安排在工作时间内完成,把既定的学习时间保留出来,养成利用每天的零星时间学习的习惯,什么时候做其它事情,什么时候要看语文,教会他们懂得合理按排时间。

第三,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行事。学习时间表可以帮助你克服惰性,使你能够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因此,每次考试前,我都要求他们必须要有一个明确是时间表。

另外,要懂得及时复习。为了使学习有成效,应该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研究表明,及时复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考试的时候尤其要跟他们强调这一点。

还有,教会学生懂得向自己提问。不时地向自己询问“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问题,是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发现薄弱环节的好方法。

最后,还要懂得向他人提问。在学习中碰到疑难问题,要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请教,无论你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多么简单、多么微不足道。在这一点上,我要求班级里面学习小组,学习成绩比较薄弱的同学每天必须向下班级的科任老师提出自己不懂得的问题。

当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做笔记既可以帮助你集中精力思考和总结、归纳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把学习内容中的重要记录下来,便于以后查阅和复习。

语文是精深博大的,我仅带领学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当然还有许多不足留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努力更正。

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阶段反思 篇2

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改革之初, 我校学生生源质量较差, 学生全部为走读生, 在校时间短。语文课常被学生忽视, 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 大多为口头的, 做不做也很难一一检验出来, 大多数同学只是草草的读一遍课文就算预习了。即使老师布置的是书面作业, 那也是在做完其它学科作业后再做。语文就算个休闲作业, 从时间和质量上都无法保证。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 实现教学的的高效优质;在现有资源条件下,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尽量满足每一个孩子成功的需要, 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找到适合我们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学习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实际, 创造了许多新鲜、有效的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5”模式导学法。

二、“2+5”模式导学法的教学操作

“2+5”模式导学法中关注全面、全程质量管理。“2”是指强化课前和课后的管理。即课前加强学生自学辅导, 开展提纲式或学案式自主预习, 教师编制和批改导学案;课后学生及时分析总结,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的得失;“5”指课堂教学5环节, 即课上学生自改学案, 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或小组间展示预习成果, 质疑点拨, 归纳小结和达标测评。

(一) 课前的教学操作

1.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准备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愿学”、“乐学”和“会学”的基础。学案中设计问题要考虑到难度、跨度、梯度、广度、密度等, 尤其是梯度。因为学习是漫长而又枯涩的活动。只有不断的成功, 不断激活内心的潜力, 才能不断地充盈自己的力量。设置学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做到“低起点、小台阶”, 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 又能体会到登上一个个台阶的喜悦, 从而增强登上下一个台阶的信心和勇气。还要考虑到是否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还要考虑到设计什么样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课前的自主预习。“导学案”至少应提前一天发给学生, 让其提前展开自学预习。第二天上课前收上来认真批阅。学生要根据教师制定的预习提纲, 充分利用好课内外时间, 认真完成预习导学案上的问题, 或以画图的形式解决预习提纲上的问题, 以备上课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每个同学拿到导学案后第一要做的是先看“自学目标”, 然后带着目标至少朗读两遍课文, 利用工具书先解决字词问题, 老师还要求学生把自己阅读感受在书上做批注。接着是结合导学案“自学提纲”中老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自学,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把不理解的问题随时记下来, 准备在课上寻求学生和老师的帮助。自学完成后, 导学案中还有“自我检测”,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 完成检测题, 先检测一下自己到底能完成多少, 完成不了的内容就是自己课上要重点学习的知识。教师要与家长做好沟通, 监督学生认真完成预习作业, 防止出现抄袭等不良现象发生。

(二) 课后的教学操作

1.教师:教师要及时总结分析课堂效果如何, 效果好的总结经验, 效果不好的分析原因。一是看预习提纲的完成情况, 二是看学生表情, 三看提纲问题难易是否适合学生, 四看教师引导是否到位, 五看时间分配、节奏调控是否合理。每堂课上完后都会有得失, 教师在课后要及时进行反思总结, 针对导学案的设计、课堂临时生成的闪光点、各环节、知识点的欠缺点、学生课堂的精彩发言都要及时以教学日记的形式将它们记录下来。

2.学生:每篇导学案最后有一项“反思与矫正”, 课下学生要针对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归纳总结, 强化正确知识, 这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总结与归纳。

(三) 课堂教学五环节的教学操作

1.自改学案。课前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做的预习学案批阅完, 找出他们自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作为上课的重点、难点来精讲点拨, 然后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先自己单独改正审视错题, 然后再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明确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约3分钟)

2.小组交流。 (组内组间交流) 自改学案后, 进行小组交流, 互助学习。主要以小组长为主, 组织本组的交流活动, 可能是一对一, 可能是一对多或多对一, 主要是针对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之间先展开讲解帮学活动。优等生帮助中等生, 中等生帮助后进生。这样大多数的学生都会获得荣誉感, 成就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凡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 老师就不要包办。要相信学生能学好。所以, 在这里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老师不能一上课就给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 给出正确答案, 而是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约10分钟)

3.质疑点拨。质疑点拨是学生在自学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 先让学生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问题提出后, 如有其他组的同学会, 就由其他组来讲, 如果是共性的问题, 都不会, 老师可做适当讲解。可以展示学生中不同的答案, 找代表阐述他们的理由, 一方阐述完后, 另一方可以对其评价或提出质疑。最后老师再引导全班进行分析, 达成共识。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意识, 另一方面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使全体同学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在教师或同学指出方法的情况下, 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然后, 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进行提纲挈领地讲解, 教师的精讲要具有启发性。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会“导”, 它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 高妙的教学机智, 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采用两种方式:点拨或精讲。学生全部质疑完再点拨, 或者质疑一个解决一个。学生没把重点问题质疑出来, 老师应该集中统一进行点拨, 稍加强调。 (约10分钟)

4.归纳小结。在前几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对新授内容应该有了清楚透彻的理解, 这时就要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 使知识细化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 归纳小结主要从基础知识, 写作特色、解题技巧、明白道理等几方面进行。 (约2分钟)

5.达标测评。达标测评是用来当堂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每堂课至少要留上10分钟来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 以便于老师学生掌握学习成效。达标测评要设计的有梯度, 既有基础知识又有拔高提升。并且拔高题要做出标记, 主要针对学优生, 让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再有一个高度的提升。其他的学生可要求基础知识掌握即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给出答案, 小组内互相批阅或本人批阅, 教师有重点地讲评1~2道题目。再次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存在的问题。确实没有问题的开始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约10~15分钟)

三、实施“2+5”模式导学法的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2+5”模式导学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 培养了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语文预习的第一步就是阅读文本, 先把课文通读一遍。然后通过查字典, 给生字标注读音, 给生词标注解释。这样坚持下去, 学生的阅读速度自然会提高, 查阅字典的习惯也会养成。语文导学案的第一题、第二题通常都是字、词的训练。学生按照导学案的提示, 就能自己解决生字、生词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首先意识到, 要解决学案中的问题不看书不行, 看书不思考不行。通过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考查, 学生自己通过查找资料, 比如教材解读类的教辅, 从中得到需要的信息, 长久下去, 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就会增强, 并随之养成习惯。我们设计的导学案其实教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由整体到局部, 由浅入深。坚持下去, 会对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学生的学习动力充足、后劲大, 精神状态变化大

优秀学生主动去帮助后进的学生, 后进生主动去请教优秀学生。胆量有了, 知识学会了, 口语表达能力强了, 学会说话了!学生的表现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大大提高, 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课堂的精神状态发生很大的变化。

总之, 实施“2+5”模式导学法, 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 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还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敢于发言的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和学生间互相合作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生人人有责任, 个个都是“官”, 都想把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干好, 形成了竞争、团结、自立、自强的良好氛围。等学生步入社会, 这些益处会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学生成功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2+5”模式导学法, “2”是指强化课前和课后的管理”, 即课前加强学生自学辅导, 开展提纲式或学案式自主预习, 教师编制和批改导学案;课后学生及时分析总结,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的得失;“5”是指课堂教学5环节, 即课上学生自改学案, 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或小组间展示预习成果, 质疑点拨, 归纳小结和达标测评。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案导学,自主建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佐藤学著.设计教育改革[M].岩波书店, 2000.

[2]佐藤学著.学习的快乐[M].世织书房, 1999.

[3]佐藤学著, 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出版社, 2003.

[4]余文森, 王永, 张文质.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福建省中小学“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研究总结[J].教育研究, 1999, (3) .

“一导三思教学法”模式初探 篇3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开放性教学 一导三思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3-023-01

在新课改的大力推动下,诸多一线教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结果,形成了不少新的理论成果和教学模式,尤其是近两年热门的开放性教学策略,几乎被各个学科都有所偿试。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解除封锁限制,减少强制性、划一性,尽可能增大教学的选择性,自由度.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人的主体性品质和个性主动发展,让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展开,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校文科教研组提出了“一导三思”教学法。

一、课改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育要适合学生成长,适合人才培养。理想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学生问题生发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思维碰撞的课堂,智慧生成的课堂。

而我们原先的课堂: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着苦;教师累于滔滔不绝,学生苦于手忙脑乱;高密度的知识灌输,快节奏的内容转换,题海式的习题巩固,考试后的学生成绩,却总难如人愿。教师一心想着补课,学生终日盼着放假。面对这种情况,怎能不踏进课改的大潮呢?

在我校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网络学习,我逐步了解了“杜郎口模式”、“洋思教学法”等诸多新的教学形式,对我们现阶段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站在我市中考文科开卷考试的基础上,结合开放性教学,我们提出了“一导三思”教学法。

二、探索价值

1. 理论意义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渗透,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创新素质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即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其中,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

我们提出的“一导三思”教学法,就是在新课程理念实施基础上,在开放式教学的环境中,深层次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问题,为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做的又一新的探索和尝试。

2.应用价值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科学发展意识,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课堂之中,调动学生参与度,启发学生多思多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基于我市目前中考文科为开卷考试,“开放性教学”在文科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更普遍,更适用,更有效。一些文科教师认为考试时怎么也是“抄”,在教学中掉以轻心,放任自流。结果学生在考试时无从下笔,或乱抄一气,导致答非所问或所答问题缺乏深度。再者,学习本身并非目的,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目标,为此,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知识的有机联系。如果学到的东西不经过头脑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经消化吸收,即使美味佳肴,也会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一导三思”教学法就重于“思考”在开放性教学中的应用,对于目前文科的开卷考试现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再者,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生在受教育时期学会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学会学习、提高能力,激发人本身的创新意识。我们探索的教育模式即是为此服务的。

三、教学模式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必备条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性教学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因而各学科都争先恐后的把“开放性教学”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大肆吹捧,甚至认为课堂越“开”越好,越“乱”越好,重“放”轻“收”,或只“放”不“收”。为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重“思”注“导”,提出了“一导三思”教学法。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课堂以教师的“导”为线索,以学生活动为主,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思问——自主学习

具体做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文字、查看图表,要求学生了解要学内容的框架脉络、基础性知识,并提出问题。

问题分两类,一类是自己学会的知识,能以试题形式呈现出来,从中可逐渐培养学生应试时的审题能力和答题技巧;另一类是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

在此阶段,教师主要起“督导”作用,主要是从学生的神情、状态等方面了解学生的自学态度和可能达到的学习效果,尤其关注厌学学生和后进生的自学情况,督促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地搞好自学。同时了解一下学生遇到的不懂的问题。

第二阶段:思答——合作探究

具体做法:,第一步,学生把在预习中遇到的难题提出来,在小组内探讨,达成一致意见,得出结论;第二步,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来,先由其他组同学解答,,最后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达成一致意见,得出结论;第三步,由教师就本节课内容的重难点,出一些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的问题,或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解答任务,展示探究结果。

在此阶段,教师的导主要是“导学”作用,尤其在创新思维方面,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以合理必要的引导。此阶段是课堂中的重点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讨论、争辩,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热情和参与积极性,特别是答出别人难题的学生,其“成功感”会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学”非常关键,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解答问题,还要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所调控,否则,时间一长,会导致某些学生骄傲自大,沾沾自喜,同时也会让一部分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第三阶段:思疑——思维创新

具体做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国内国际大事,在自然现象和社会聚焦中提炼地理、政治或历史问题,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高水平的认识及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能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且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此阶段是课本内容的拓展与升华,也是理论学习的实际应用,更是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树立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水平,问题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综合性。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智特点,问题还应具备实用性和趣味性。

当然,教学艺术永无止境,课堂教学也绝不会是通过一种单纯的模式就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何况对于“一导三思”教学法,我们也只是在初步探索中,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选择,并逐步地完善和优化,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同时在一种模式中综合多种模式的有利因素,肯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

四、问题困惑

通过实践操作,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1. 起初,教师习惯性的教学观念一时间难以改变,或因对学生不放心,课堂上还是讲解过多,导致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时冷时热”。

2. 课堂学习学生不太主动,仍然习惯于“听课”, 在学习上也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在组内探究学习中,起初至少有一半的学生不活动,坐着等别人的探究结果。课堂自主、合作学习的气氛不太浓。

3. 学生的课前预习时间太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科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在开展合作学习初期,有的合作学习小组由于缺乏适当组织和分工,小组成员之间不能相互配合,出现冷场的现象。

五、改进设想

1.培养班干部和小组长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成为班级学习顶梁柱,起到很好的领导带头作用。引导小组长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合理分工、布置任务。

2.对学生多做思想工作,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动向。培养学生“乐思、勤学、好问”的习惯和课前预习的习惯。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对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3. 建立激励性评论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增大教学的选择性、自由度,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汉昌,赵菡.《开放式课堂教学法研究》.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0.

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阶段反思 篇4

北山路小学语文组

成功有效的教学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设计出恰到好处的“读、设、讲、练”,有效运用语文的工具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树立 “生本”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代替;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出: 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流序”。“四突出”即突出学生;突出学习; 突出合作;突出探究。“三转变” 即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四个基本流序”即 学生先学; 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交流;总结和巩固。

在郭思乐教授的生本理念指导下,结合我校中段学生语文学习实际情况,我们小学语文中段课堂教学中构建“预、导、疑、悟、练、结”即“预习——导入——质疑——感悟——练习——自结”六步教学法,并将进行初步的实践与研究。具体做法:

一、预(即预习)

为了收到好的预习效果,我们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常规性方法步骤,即四步预习法:“读——查——学——赏”

(一)读

1、读课题,通过课题揣摩课文大体内容,可针对课题提问。

2、第一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一想课题和课文内容的联系。

3、第二遍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思考:课文告诉我什么?读了课文,我知道了(懂得了、明白了)什么?

4、第三遍读课文,给课文加批注,把课文中的“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勾出,把自己有所体会的地方适当加上批注。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

(二)查

查资料,了解背景及相关知识

(三)学

自学生字新词

1、查阅字典、词典,读准生字字音,口头组词、扩词。

2、用各种方法记住生字字形。

3、理解要掌握词语,口头说说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选一些词语口头造句。

(四)赏

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精彩的句子或段落。

值得提出的是,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课堂预习的检查力度。同时,逐渐探索当堂预习的好方法。

二、导(即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新课成功的导入,要富有魅力,要一下予就扣动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教学实践及三、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故事导入法、表演导入法、问题导入法、猜谜激趣法、咏诗诵词法、悬念导入法。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还不止这些。我们将在教学中认真总结,精心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导入新课后,便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疑(即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预习,在“质疑”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收获与感受,及时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目标的掌握情况、对文本的兴趣点和不理解的地方。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马上进行梳理归纳,粗浅简单的问题及时解决,有价值的、有一定难度的重点问题则板书到黑板上,在教学中学生未提及到而又是语文重点的问题,教师可提出来,一并放到“感悟”一环中去理解。这一环节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兴趣点、疑点展开自主探究性,以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所以,这是关乎整节课成败的重要一环,教师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数。

四、悟(即感悟)

问题提出后,学生围绕问题自读自悟,读议批画,找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课外资料,生活实际,自己解决问题,并将自读所得在书上作批注,同时记下自己还未懂的问题。学生自读自悟不能解决问题在学习小组上提出,由组内解决,通过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学习,解决疑难。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待汇报阶段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以“读”的方式感悟品评、释疑解惑、内化吸收。

通过学生的自学、小组学、全班学这样的信息交流过程为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使创新教育的火花在具体学习互动中闪现,这一环节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

五、练(即练习)

有效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课堂练习是保证和检测学生知识获取率的有效途径。每节课学生即时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练习可以采取口头或书面形式。”我们的语文课也应象数学课那样改掉“课课动口不动手”这一教学习惯。因此,我们每节课都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根据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重难点,练习形式多样化,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练习生字新词。对课文中出现的基础字词通过听写、形近字组词等形式进行巩固训练,当堂检测。将问题及时在课堂上予以解决,避免课后再出现错误,让学生将当堂所学重难点落到实处,达到当堂巩固的效果。

2、写体会。当课堂上学生分小组讨论只成为一种形式时或一些同学思想已开小差时,可以发挥写的作用,让每个同学将自己心中的答案写在纸上,这样可以使那些游离课堂之外的同学重新回到课堂;使那些问题考虑不成熟的同学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答案;使那些胆怯的同学的答案得到老师的肯定重燃自信;使那些回答有困难的同学及时引起老师的注意,适时地进行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写的训练真正地解决问题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

3、摘抄。小学课本中的课文,许多都是文情并茂的名家之作,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精彩句段,积累学生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益处。

4、仿写。文中重点句子、段落篇章的仿写,或是续写等。要求仿照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总之,一堂有效的语文课,肯定要有语言实践,也就一定要有语言的积累,一节课中,学生该记住的东西就要让他记住,会认的字,会写的字词,要求背诵的篇章都尽量在课堂内完成,让学生在课堂内就感受到成功感。不能把这些任务留到课外,使语文教学走到高耗低效的老路上来。力求把课外的时间用在广泛阅读课外书上,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

六、结(即自结)

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主要收获等,再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

思维导图教学法 篇5

武安市教研室理论组推介

一、什么是思维导图?

您是否经常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1、您买了很多书,可惜很多都没有读?就是有幸读过也掌握不了多少?

2、走进书店发现新书、想买的书层出不穷,可是总担心买回去也没有时间消化?

3、如果在图书馆的书海中遨游,您是不是望书兴叹,游不了多久见没有时间了?

4、作为学生您是不是感觉学习教材都比较吃力,只有刻苦才能通过考试?

5、已经工作的您是不是感觉学习能力不如学生时代,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感觉知识更新缓慢?

6、当您面对的无限丰富的知识、智慧和技能您是不是感到力不从心?

是我们的能力不够吗?是我们的大脑不好使?NO!!

您的大脑是一个沉睡的巨人,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早就告诉我们普通人大脑终其一生也只能用了5—10%的大脑潜能。我们大脑的潜能绝大部分还在沉睡!我们的一生可能花费90%以上的学习时间学习各种各样的业务知识,也许只花了10%不到的时间学习训练学习的方法。

现在有一种方法可以全面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思维导图!有没有听说过?我们都有体会,形象的、具体的、直观的事物要比抽象的语言容易记得多。美国图论学者哈里有一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说的就是这种道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也是这个意思。

思维导图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它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近来思维导图完整的逻辑架构及全脑思考的方法被更广泛应用在学习及工作等方面,大大降低所需耗费的时间,对于绩效的提升,产生无法忽视的功效。

简言之,思维导图是:

1、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2、一种先进的笔记方法;

3、权威专家倾情推荐的快速学习方法之一。

4、世界级大脑明星、跨国公司总裁普遍使用的学习和工作方法。

简单地说,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率地表达思维轨迹的思维工具,每张思维导图只能有一个主题。如果你想表达两个以上的主题,那你就需要画两张以上的思维导图。主题部分一般都是图形,被放臵在一张思维导图的中央。剩下的部分统统思维导图的分支。分支由关键词和紧贴在关键词下面的曲线组成。

二、思维导图历史沿革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 2 程中,发现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使用了许多图画、代号和连线。他意识到,这正是达芬奇拥有超级头脑的秘密所在。在此基础上,巴赞于19世纪60年代发明了思维导图这一风靡世界的思维工具。

在这里,我为大家推荐基本巴赞的著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阅读下。

《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

《开动大脑》

《启动记忆》

如今,思维导图的使用者已经超过了2.5亿人。这些使用者中有很多大家都熟悉的名字:如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迈克尔〃戴尔、李嘉诚等。

除了对名人的事业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外,思维导图还与一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事密切相关:波音利用思维导图技术开发波音 747,从而节省了1000万美元的开发费用,并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在苹果公司陷入低谷后,CEO约翰〃斯库利利用思维导图对苹果电脑的外观进行设计,并最终引领苹果走出低谷,成为IT埋没的代名词。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发生后,康爱迪生电力公司利用思维导图对灾后重建进行规划。以令人难以臵信的惊人速度恢复了 曼哈顿区的电力供应。

我们在学习上面临的困难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人们轻松应对这些巨大的危机,那么它便是一定能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提升我们的学习成绩!

现状:学生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陷入题海,永远做不完的作业挤满了自习时间,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巩固,做了题不归纳,学习不得法,阅读不抓关键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重复练习,学习能力长期得不到提升,成绩上不去,于是各科老师抢时间,学生没有平衡各科的能力,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结果导致偏科现象严重,相互影响下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甚至是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学习成绩进步缓慢等。

三、思维导图教学法脑科学依据

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是由两部分组成,左大脑负责逻辑思维,词汇、数字、顺序,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等特点,而右大脑负责节奏,图像、颜色、空间想象力和创新力,形象思维、整体意识,具有不连续性、弥散性、整体性等特点。因此,左脑又成为思维脑,右脑又成为创造脑。“左脑”+“右脑”的“全脑”思维模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模式。脑科学研究发现,目前人类右半脑的开发和利用非常有限。人类大脑的各种技巧如果能被和谐而巧妙地加以运用,将比彼此分开工作产生更大的效率。思维导图利用“左脑”+“右脑”的全脑思维模式,有利于激发大脑的潜能,并使大脑平衡协调发展。无论是在效率、效果还是效益上,思维导图都比传统学习方法更有效。“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简单到在一张纸上画出来,让你一下子看到问题的全部。它的另一个巨大优势是随着问题的发展,你可以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问题 加以延伸。

四、思维导图的优势和作用

思维导图与传统的学习记忆方法相比有较大的优势。

1、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能力。

2、把学习者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您不需要浪费时间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上。节省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3、思维导图具有极大的可伸缩性,它能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

4、思维导图极大地激发我们的右脑。因为使用者可以把关键字和颜色、图案联系起来,这样就使用了我们的视觉感官。

随着人们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和掌握,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写作、沟通、演讲、管理、会议等,运用思维导图带来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诸多行为表现:

1、成倍提高您的学习速度和效率,更快地学习新知识与复习整合旧知识。

2、激发您的联想与创意,将各种零散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一个 系统。

3、让您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并使您将能够达到众多您想达到的目标,包括: 快速的记笔记,顺利通过考试,轻松的表达沟通、演讲、写作、管理等等!

4、让您具有超人的学习能力,向您喜欢的优秀人物学习,并超越您的偶像和对手。

5、让您尽快掌握思维导图这个能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图解工具。它能同时让您运用大脑皮层的所有智能,包括词汇,图象,数字,逻辑,韵律,颜色和空间感知。帮助您更有效地学习,更清晰地思维,让您的大脑最佳表现。

五、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那么,思维导图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步骤一:画主题。画主题是思维导图的第一步,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一幅思维导图只有一个主题。

步骤二:找关键。主题画完了,就该确定思维导图的分支了。无论是直接与导图主题相联的一级分支,还是与一级分支相连的下级分支,都是由关键词组成的。

步骤三:理分支。寻找关键词只是确定思维导图分支的第一个步骤,我 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整理,才能梳理出思维导图的详细分支。这一步骤,就被叫做“理分支”。

步骤四:画图。思维导图之所以被称为思维导图,就是因为其组成要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是图画。离开了图画,思维导图与其他线性笔记也就仅仅存在形式上的区别了。画图的过程,不但是同时利用左右脑的过程,也是最大化地利用情绪因素的过程。

步骤五:上色。这是画龙点睛的一个步骤。上色前后思维导图的变化就像是刘谦在表演魔术一样,那真是诞生奇迹的时刻。绝不要忽视颜色对视觉和大脑的冲击力,它要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四、思维导图教学模式

所谓“六程序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是特指教师和学生将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与“预习、上课、复习、习题、总结、考试”六程序结合起来循序递进的一种单元体系发展教学模式。

“六程序”它们既有先与后的程序关系,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习题;先总结,后考试;又有阶梯型、由低到高的层次和逻辑关系。该模式恰好符合程序教学理论。程序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大半属于操作性行为,例如游泳、开车等。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刺激反应强化”模式。斯金纳系列基本实验证明,使用强化训练的方法可以使人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斯金纳同时总结出了四条学习规律:第一,习得律。第二,条件强化。第三,泛化作用。第四,消退作用。并要求模式遵循“小的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低的错误率”这几个特点。“心理认知理论融合程序教学法”的模式是最新也是最适合现行教育体制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在学生学习中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很多学生从不愿意接受到接受并且最后认同,成绩提升的目标也得以实现,这种教学模式对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方式提出建议,也对学生的学习习惯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力。

该模式以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优化各学科学习,提高思维能力为目标,以“思维导图”和“思维导图教学”为主线,由教师示范、引导、教会并督促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在预习上课复习习题总结考试的六层次上都建构和使用思维导图。使学生在六阶段上习得的知识、能力、经验、教训都“画”出来,进行真正有意义的记忆和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让学生步步为营,一步一脚印,切实将知识和能力掌握到手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画出好成绩”。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探讨论文 篇6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学生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应该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积极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可以主动的学习数学。导学式教学方法是一个有价值和一个常见的教学方法,导学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可以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有着和以前教学方法的不一样的地方。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的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一、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学式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开始之前,注重塑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资料来进行课前导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真正的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导学式教学法,就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来设置教学训练,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不断的引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长期采用导学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培养抽象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觉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小学阶段学习的数学关系者以后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至关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教师不仅应该教会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还应该教学学衡学习的数学的逻辑思维,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导学式教学法就是注重学生学习的能力,会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之路,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加深对于数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情景导学式教学法

导学式教学法第一个主要的步骤就是导入,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加深对于数学的理解。尤其是小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好奇心,教师要利用这一点来引导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来塑造一个游戏场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寻找教室里的长方形,例如,黑板,课座,门,窗户,黑板擦等等,找的最多的同学,教师给予表扬,激烈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寻找的兴高采烈之际,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同学们是否知道长方形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们在通过游戏情景之后,对于长方形有着极大的兴趣,自然会认真的听教师的讲解。这样的导入式教学法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可以自然的引导学习的内容。小学生的社会经验不多,教师如果直接步入主题,学会僧难免会认为枯燥。

2.课堂提问导入式教学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导学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但是,如果教师简单的给予学生一个自学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会很好,最重要的就是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来设置问题进行引导学习。设置的问题既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又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保证学生不知不觉间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学习克和千克重量单位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在每个动物后面写上自己认为动物的体重,让学生完成猜体重的问题,之后教师在给予相同的动物图片,不同的是每个动物给予正确的体重数,需要学生填上正确的体重单位。在这个时间内学生可以自由的学习这一节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思考,观察来获取自己学习的目标,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现了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3.课后总结训练导学式教学法

课堂总结时导学式的一个关键点,尤其是在学生主动自由的学习过程中之后教师需要对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总结,对学生掌握的学习内容进行一个印象加深。对于学生学习不到位的地方进行重新的讲解,对于学生学习好的内容进行总结,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做一个系统的总结。比如:乘法口诀的来源,乘法口诀如何使用,学生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失误等。教师把知识纳入数学的只是体系中,对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教师的讲解进行对比,之后进行改错,补漏,加深和提高。

三、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导学式教学法,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引导学生开始学习,逐步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相互合作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阶段反思 篇7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长期以来, 教师在教育中都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 新形势下, 要打破这种几千年的思维方式, 学生要扮演课堂中的主宰者的角色, 很多学生根本不习惯, 也不会转化, 那么, 我们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广泛的宣传, 细致的培训, 甚至是高度的赞颂, 这必须是大刀阔斧的、毫不迟疑的, 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 而如果班主任自己态度就犹豫不定, 抱着观望, 那肯定是不行的。在班主任自身坚定思想的前提下,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去做。

1. 寻求理论的支持:蔡林森的“5828”学习理论、学习的金字塔理论等。

2. 寻求榜样的力量:山东昌乐二中、湖北枝江一中、安徽泗县杜郎山中学等。

3. 通过文化环境布置上的熏陶, 以营造氛围。各班级前后黑板要张贴“合作”“竞争”等激励性词语, 尤其是要通过各小组的组报的上墙来进一步加强小组意识和成员的归属感。明确组报要昂扬向上, 有助于张扬学生个性, 有助于小组合作与竞争。

4. 画龙点睛, 通过班会和组长会指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管理, 明确班级民主管理理念、营造班级民主氛围。

二、组建与操作阶段:培训与指导, 人人都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经过第一阶段广泛的宣传与统一指导思想后, 进入组建与操作阶段, 具体来说我的班级管理模式是这样的, 以一个班级63人来说, 在进行一段时间的磨合与了解后, 我将班级依据同学的成绩、兴趣、性别等平行分成九个大组, 九个大组的组长分别由班长、学习委员、团支部书记和语、数、英、政、史、地科代表兼任, (因我班是高二文科班) , 每个大组的其他六名同学分别任各小组的语、数、英、政、史、地 (理科是理化生) 学科组长, 具体负责本组该学科的作业、学习、活动等的检查、组织与实施, 随时监督。九大组组长兼负双重任务, 既负责本组各学科的学习, 也负责各自职务范围内的职责, 同时在本组内也要服从学科组长的督察与管理。总之, 这一阶段最终要做到:人人是组长, 个个有责任, 人人都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三、实施阶段:放手与信任, 锻炼与培养, 树立各级别班干部的威信

1.对九大组组长进行再培训, 明确各自职责。那么到底有哪些职责呢?和各大组长交流明确职责后要特别强调:三大制度的完善是班级民主管理的关键。 (1) 班长课前3分钟静班制度与晚自习副班长静班制度。 (2) 学习委员对作业的宏观调控和作业不过周制度。 (3) 各司其职, 学科组长在小组内该学科的绝对权威制度。

2.让班干部放手去做, 给予充分信任, 对班干部的工作要尽可能热情帮助、积极评价, 树立班干部威信。

3.重视每次月考的总结和组报的上墙。每次月考后由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开会, 进行总结与反思, 这样既培养了组长的主人翁意识, 也有利于小组内各成员的组员意识, 特别是通过组报进行反思与目标的明确,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能力, 又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重视两会。一是班会课, 由学生自己去开, 主要由各大组长轮流主持, 初期虽略显青涩, 但时间长了就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班干工作的能力和主动性都大大的加强。二是定期开组长会, 了解班级概况和各小组具体情况, 必要时个别谈心, 不断帮助组长总结与反思, 提高能力。

5.接受民主监督与评议, 九大组长各自负责的职责要接受同学们的民主监督, 对优秀者予以表扬, 对不足者予以帮助, 对缺少服务意识、不利于班级和小组“合作”和“竞争”氛围形成者予以谨慎改选。

四、几点思考:严格与公正, 民主与集中, 批评与表扬

1.对班干部和学科组长要一视同仁。现在的学生最讲究公正, 越是班干部越要严格要求, 这样才能服众。而班干在理解班主任的同时, 必然也会在工作中效仿。

2.班干部不一定是学习上成绩最好的, 但为人一定要正直、热情, 要有服务意识, 要有强烈的班级荣誉感与一定的组织能力。

3.放手让学生去做, 但不是完全放手不管, 通过组长会了解班级全貌, 必要时通过个别谈话或在班会课上就班干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予以明确与集中。

4.批评与表扬是双刃剑, 及时评价, 以“即刻行动, 时不我待”既作为班风也作为班干的工作思路指南, 同时班主任要多给予表扬或积极性的建议。

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阶段反思 篇8

【关键词】 初中语文;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可见,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要想学好初中语文这个科目,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与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密不可分。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利于掌握言语技能,形成言语技巧。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达到双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就能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这几年“自学互助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和实践,笔者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先预习,能更好地在学习新课时理解新知识。要让学生养成在学习新课之前先预习新课内容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如新华字典、汉语词典等)把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查找出其正确的读音和意义。然后疏通文意。同时,不能让学生的预习工作流于形式。为此,我们可以在上新课的前一天布置相应的预习题目,形成书面作业,第二天上新课前检查,以达到一定的预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课中积极自主地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上教师要避免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先让学生通过自学让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进行合作式地对问题进行探究,以获取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主要应起到引导的作用,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则应在问题的设计上下功夫,让问题尽量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复习学过的知识大有益处。学生当天学的新知识要尽量让他们记在脑海里,这样,知识日积月累才会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起先教师要养成第二天上新课前先对旧知识进行提问,以检查学生是否有复习。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一种习惯,就会养成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习惯

我们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而且是农村中学,学生平时交流最常用的是地方方言,因此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有的会不自觉地用地方方言回答。写作文时也常有少数民族语言的特点。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现状,教师要培养学生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习惯。平时同学间的交谈,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课堂上回答问题,更不允许学生用方言话。师生之间及同学之间要时常互相提醒,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

五、培养学生写一手好字的习惯

古人云,“字如其人”。但现在学生中字写得漂亮的很少。因此,教学生写一手好字,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教学生写好字不要急于求成,首先要先教给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再开始练习书写。只有方法正确,学生才能产生轻松感。只有引导得当,学生才能有长足的发展。同时要教育学生端正写字态度。学生开始写得认真,越写越马虎了,那么,马虎的部分我们不妨要求其重来,横平竖直,一丝不苟,这样一番作为,作为教师就要对重写的效果及时肯定。另外,教育学生写好字要注意方法。学习书法时,学生临摹的字帖,应选择收笔明显、平稳的字体,宜学习柳体、颜体和欧体等。先教学生书法方面的基本结构和规则,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书写。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定能写出一手好字。

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确,要想学好语文,仅靠书本上的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才能获取更多的有益知识。古今中外的名著应让学生多阅读。起先教师要求学生一个月至少要读一至两本课外书,再慢慢增加数量。同时,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一些必读书目,多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让学生做参考,以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随便阅读。另外,可适当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还可让学生比比谁看的好书多,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让学生介绍课外书里的故事情节,让其他学生产生想读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养成看课外书的习惯,以扩大其知识面。

七、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

初中的学生每次教师布置作文时总是叫苦连天,原因是平时几乎不动笔,到该写作文时应付了事,再加上平常积累的材料少,对生活及身边的事缺少观察,因此写出来的作文不是缺乏新意就是没有真情实感。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尤为重要。在每学期的开学初,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精致的日记本,要求学生在睡觉前把一天中感触最深的事或自己的心绪写下来,多观察、多发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出自己的感受,为写大作文积累素材。这样,由于养成多动笔的习惯,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就会有所提高。

总之,培养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既可让学生学好语文,又为学生学好其它初中科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书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阶段反思 篇9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探索的主要课题。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所以,教师要善于设定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

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为“问题式导学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可以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融为一体,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为学生的创造、数学知识的应用开启了广阔的空间。学生从开放的学习过程中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的联系,不断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认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认知结构。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时间、课堂空间、提问的权力、评议的权力、学习的过程都还给学生,要体现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问题导学法”。即:“展标设疑——自主学习——探究拓展——教师指导——训练提升——达标应用”,问题引领,学生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避免了学生自主学习漫无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针对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解决大部分问题,解决不了的再由小组合作解决,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绝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进行训练,使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收获,在不同层次上有所提高,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问题导学法”首先解决了教师满堂灌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助手,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包办代替者;其次是它导致了课堂行为的变化。为了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究,教师必须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即要让学生感兴趣,又不能一看就会。课堂环节设计的有梯度,学生能顺着梯子往上爬,不断体验到成就感。

运用“问题导学法”上课,教师的单向活动一般不超过12分钟,教师上课精简,课堂节奏快了,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一扫过去沉闷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灵活,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

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阶段反思 篇10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龙游县塔石初中 王建生 ***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决定开展“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我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结构更加优化,大幅度地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近年来以各种“导学”名目出现的教学研究也不断面世,如“目标导学”,“目标导向教学” 等。这些研究在实践中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也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尽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从教学模式来看,传统的以讲授主的教学模式并没有触动,因此学生在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上也没有显著的改变。“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就是利用学案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体系的建构。

近年来有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研究已经使我们对学习过程有了更加本质的认识,对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也有了较充足的理论依据。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提出学案导学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学案是教师体现此种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的载体,它不仅有着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这样,学案的作用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和巩固过程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这也可以说是当前人们极为重视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案的科学、恰当的编制,显的极为重要,它怎样融入新课程理念,怎样与教材完善的结合,反映出基本知识、方法、思想的探究与学习,又怎样以丰富且有层次的问题、知识、方法、思想体系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成为学案要承载的主要内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

(一)学案设计研究

1、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要与课本紧密相连,一定要反映出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背景与发生过程。我们不仅要求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和教材知识的结构体系,而且还要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特别是有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和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作为指导,增强学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要加强集体备课,对每一节课的学生学案的实效性、怎样引导学生探究以及怎样使用学案探索出最佳方案;每位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能驾驭此教学法和学案的使用方法,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案进行适当的增删或改进。

(二)学案导学法提高课堂效率教学实践研究

1、学案与教师

教师结合最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了解和掌握学情,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参与编写、修订和完善学案,充分理解把握和使用好学案,充分发挥其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有效性。在充分利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多变,兼容并蓄,不断研究与创新,多方搜集资料与信息,反过来再用于指导学案的修订与完善,把教学实践的过程变成修订完善方案、推进其提高升华的动态过程。

2、学案与学生

学案给学生的指导更直接、具体,学生接受和运用这个指导的自由度和实效性更强。学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和研究空间更自由更开放,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交流空间的约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得以充分体现。

学案给了学生路线和方法,也给了学生思想和态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体验和感受,长此以往,学生就有了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这为学生学会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在长期使用学案的过程中会有新的感悟,产生新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老师可以作为学案修改的重要依据,使学案不断地完善与科学。

3、学案与课标

学案设计的重点在“问题导学”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过程设计和学法指导。问题导学以三线一面的形式把三维目标贯穿起来。一是知识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自读、学习的思路导引。二是学法线。在依案自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怎样读,怎样思,怎样操作,从而做出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设计。这条线或简或繁,或明或暗。三是德育线。在学习过程中,挖掘并体现学习内容的情感价值、世界观、方法论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三条线通过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问题体系及其内涵,培养学生的能力,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德育能力面。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启动阶段(2011年5月――6月):组织教师设计学案。

在这一阶段,课题组成员一起进行了多次关于学案设计的思考和探讨,并方泛听取了这一学课课任教师的想法和意见,形成了学案组成、初步原则与具体做法:

1、学案设计的初步原则

针对历史与社会新授课的特点。学案的设计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课本为基础,以利于学生的自学和能力的培养为前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采用了如下原则:(1)课时化原则

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根据新教材的实施就需要教师对新课标和教材都需进行深入地研究,宏观把握,细节人手,按课时编写学案。例如我们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下册第四单元内容的编写中就有针对性的把各个不同的特色的区域内容整合到一个课时里面。具体就是把两个或三个具有相同特点具备可比性的内容整理成表格形式,让学生进行比较性学习。这样有利于控制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有利于课时目标的实现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引入一个个综合程序问题之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例如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把关于中国与世界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整合成一个PRED问题。再然后分成世界与中国类和问题与对策类;又可分成人口类、资源类、环境类等等子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编写,除一般地注意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之外,还必须重视所编问题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学科信息的准确性;学科信息的系统性;学科信息的思想性;学科信息的启发性;学科信息的多样性;学科信息的针对性。使之既源于课本又不落俗套,既注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加强知识的拓展与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重视对读图的指导、对实践和社会认知方法的指导。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3)生活化原则

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根据学科特色,在学案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所学的教材内容,将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去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语文问题与现象,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在地图的三要素的教学过程中就把教材中光明小区的平面图置换成了本校的校园平面图。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大大提高,而且在课后还对校园平面图提出了修改意见,更有学生制作出了自己版本的校园平面图。(4)人性化原则

学案不应编成学生印象中的试卷。学案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要让每—个学生能参与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我们在学案设计过程中进行分类,基础知识导读、问题导学来帮助学生阅读教材;增加课外时事问题,让学生参与探讨发表意见。

2、学案的组成

学案的组成应相对固定,同时应根据每一课时的具体需要灵活地编写。组成学案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学习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意目标,能力目标等等。并给出学习的要求,如对认知目标的要求可用“识记”、“理解”、“运用”等,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知识结构包括教材体系、单元知识结构和课时知识网络等等。知识结构的给出有利于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所学内容.并能使学生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综合程序问题?紧扣新课标要求,围绕重点难点进行编写.并渗透认知方法的指导、创新思维的培养等等。技能训练?包括课堂活动(练习),课后讨论(思考)等等,题不求多而求精,以巩固所学,培养能力,并获得反馈。

(二)实践研究阶段(2011年7月――2012年6月):按计划展开实践研究。

1、课前预习阶段

课前预习阶段是“学案导学”教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好学案的问题导学部分,让学生们对本课时所学内容有个充分的阅读,并完成相应的引导题。这样既完成学生的教材阅读,又能使学生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

2、课堂讨论阶段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于一些基础知识,采用教师提问学生随机回答的方式给以解决,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图、表及其他声像材料及时进行诱导、点拨、归纳。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的点拨、诱导性问题,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学生生物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解决,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教师通过学案导学的方式组织进行的教学,学生能更好的跟着教师引导的思路对本课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更加系统和有效的学习。

当然,无论教师对教材内容怎样挖掘,最终都应回到课本这一层面。因此,我们在学案中的课堂练习题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精选部分课本题习题及时给出解答,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并获得一种艰苦(脑力)劳动后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可让教师直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以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同时,在学案中设计少数有难度和深度的思考题又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对学习的积极主动状态;最后.这样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3、课后巩固深化

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时有疑问而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问题,对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同时教师适时将学案收起,仔细审阅。对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以收到实效。这样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法,不仅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很好的与学科相结合,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我们还课堂给学生,还激情给教师。关注人的情感,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发展其能力,培养其思维,传授其技能,并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

通过“学案导学”教学法在课堂内外在实践形成了一种主动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乐教、善教,学生活学、会学。促进全体发展,关注个体提高。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较好地落实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4.教学反思

课题组研究成员对自己的每一堂学案导学课都认真叙写教学反思。定期不定期开展讨论,探讨学案运用过程中出现在问题给以及时的调整;又时常把一些有益的成果进行阶段性的整理和课题组内推广。

五、课题研究成果

1、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绩

(1)对于如何更好地设计学案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得出了学案设计的初步原则,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实践取得一些理论性的成果,部分教师还完成了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论文。

2、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

(1)教师的学案设计能力获得了很大的提搞,学科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有很大提高,通过大家努力还整理出一套《学案集》,被其他未参与课题的老师采用并与以实践,课题组成员运用学案教学法开展了多次校级公开课,并参加县优质课比赛。

(2)学生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更加期待,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的更加积极和兴趣,学习的成绩也有较大进步。特别是有较大部分的学生形成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3、取得的整体效应

学案导学,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更多的老师,更多的学科采用并逐步形成整体效应,提高了学校整体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六、问题思考

通过课题组成员一年来的努力我们在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研究所取得到成果是明显的。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形成了学案设计的初步原则;促进了教师个人的成长以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学案导学法也被其他学课教师认可和采用。

上一篇:最新保险理赔流程图下一篇:在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