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的分析报告制度(通用8篇)
事故的分析报告制度 篇1
福州市第三
建筑工程公司
厦门分公司文件 福州三建厦安字[2003]第13号 印发《职工工伤事故的报告制度》的通知
各项目部(施工队):
认真执行国务院《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所有工伤事故都必须进行调查、处理登记、统计、报告,不行以任何借口隐瞒或拖延处理不报告。
一、统计与报告
1、职工发生因工伤亡事故(包括急性中毒事故)负伤者或最先发现者,要立即报告领导,对重伤、死亡和多人事故(重伤三人以上)施工队、工程处、公司应逐级以快速办法,电话或电报将事故概况,报告局和省、市劳动部门。
2、职工因工负伤休息一日以上的,但不属重任的轻伤事故,都要填定《职工工伤事故登记表》(国劳1号表)经班组安全员、施工队工长、技安人员 和医务部门调查、处理后签字为准。
3、重伤、死亡事故或多人事故都必须填写《职工伤亡事故调查
报告书》在发生事故后十五日内,一式拾份上报局,其中:事故经过和原因,分清责任,财务损失,预防事故重复发生的措施,执行措施负责人,完成措施期限及检查措施人必须具体落实。
4、分公司向安全站在每月末上报“月报表”。施工队在每月后五日内向工程处上报“月报”必须符有简要文字说明。
5、安全事故统计说明:
1)甲方工人借到乙借到乙方参加施工生产中发生事故,由乙方负责登记调查、报告、统计。
2)学生、民工及建设单位参加劳动的干部,并由我方指挥,安排生产劳动中发生的事故由我方统计在“表外”第五项内。
3)本单位职工在生产区域外造成外单位职工伤亡者,外单位职工在生产区域外造成我单位职工伤亡者,都不在本单位统计范围内。
4)本月内所发生的事故估计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机械设备损坏维修费、伤者医疗费、交通费。
5)负伤歇工工日数,只填报本月发生事故歇工数。上月发生事故继续治疗或休息者歇工日,应用文字说明统计本月歇工工日数内。
6)本月上报的工伤事故由于伤势恶化在月后死亡应补报死亡事故,减去重伤事故。但经过治疗后,有的并未残废者,不再纠正。
7)工伤事故频率和工伤事故严重率的上升或下降是衡量安全工作做得好坏的重要标志。
8)月、年工伤事故频率的计算应按月、年平均在册职工人数来计算其公式。
9)工伤事故严重率是伤愈人数与其丧失劳动能力日数的比例得
出的。
二、调查与处理
1、发生工伤事故,除对伤者急速抢救外,必须迅速由领导亲自组织有关人员参加的调查组,按“三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调查、分析、处理。
2、重伤事故应由公司领导亲自组织调查、分析、处理、并按规定上报《职工工伤事故调查报告书》和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对责任者的处理,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逐级上报处理,重伤事故的处理由公司审批,一次死亡一人的重大事故由局审批,在《职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发出后,半个月内提出事故处理报告。
3、一次伤亡三人以上的特重大事故,由局领导亲自组织调查、分析、处理。按规定上报《职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和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经省、市安全委员会审批才能结束。
4、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除对伤亡者抢救外,要布置可靠力量,保护事故现场,以便调查、分析、研究,不得以任何借口拆除现场。
5、发生事故要做到“六查”查思想、查领导、查制度、查纪律、查现场、查事故经过,情况要准确,分析要细致,责任要清楚,处理要严肃,防措施要具体,落实。
6、明确事故责任者的处理范围。对一般事故的责任要以教育为主,遇有下列情况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经济制裁和必要的纪律处分。
1)已经发现有明显的事故象征,不及时采取措施去消除事故隐患,以致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
2)有安全技术措施而不认真执行,马虎凑合而造成伤亡事故的。
不执行规章制带头或指使违章,冒险作业造成伤亡事故的。
3)已发生过伤亡事故,仍不接受教训,有预防措施而不积极实施,又发生同类事故的。
4)经常违反劳动纪律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屡教不改,以致引起事故或造成他人伤亡的。
5)无故拆除安全设备和防护装置而造成伤亡事故的。
6)工作严重不负责或失职造成伤亡事故的。
7)违反安全行车,造成事故或伤害他人者。
三、工伤事故的基本定义
1、在生产区域(包括整个工地工厂)在施工生产劳动发生的伤亡事故和急性中毒事故。
2、从事与企业工作有关的发明、创造和技术改革过程中发生和伤亡事故急性中毒事故。
3、在车间或露天作业,因高温中署使工作中断者。
4、企业的临时工作栅、休息室或集体宿舍倒塌,造成职工伤亡者。
5、在生产区域内上、下班过程中,由于建筑物、设备、材料、电杆桥梁倒塌而造成职工伤亡的。
6、在生产区域内,工作和上、下班行程中,被企业各种运输车辆撞压,造成职工伤亡的。
7、集体乘座本单位指派的汽车去开会、听报告、劳动。上、下班等所乘车辆发生意外事故造成司机、装卸工、搬运人员伤亡的(非本人责任)。
8、企业领导指派搬运、货物被压撞造成吐血等内伤者。
9、本企业的汽车、吊车等机械设备,在生产区域外执行领导指派的任务的行程和装卸中发生意外事故造成司机、装卸工、搬运人员伤亡的(非本人责任)。
10、从事企业工作,因劳动条件不良,造成职业病(符合卫生部公布职业病名单规定),使工作中断及致成残废或伤亡的。
11、生产过程中发生火灾及救火时造成职工伤亡的。
12、在施工过程中设计缺陷而倒塌造成职工伤亡的。
二00三年九月三十日
主题词: 制度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印发的通知 抄报:福州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安全科、厦门市质安站
抄送:分公司正、副经理、安全科、有关科室存档(1)
事故的分析报告制度 篇2
一、无责任法律制度
无责任法律制度是指在交通事故中司机不承担任何责任, 而全部由行人自己承担的规则制度。在以下模型中, 保持谨慎花费每个当事人10元, 每一次交通事故对行人产生100元损失, 并且除非双方都保持谨慎否则事故将发生。由此我们假设, 在无责任法律制度中, 如果双方都不保持谨慎, 则司机的收益为0元, 行人的收益为-100元。如果双方都保持谨慎, 司机收益为-10元, 行人的收益为-20元 (行人保持谨慎花费10元, 假定行人风险中性, 则他们面对10元的事故预期成本, 即十分之一的100元事故损失) 。
可以用以下二元矩阵来表示司机和行人之间的标准博弈, 每个当事人在四个不同的战略中进行选择, 下表中每一格给出了相应战略搭配下的当事人收益情况。
根据理性人理论, 在此规则下的博弈中, 保持谨慎将会给司机带来10元的成本而没有任何收益, 也就是说不谨慎行驶比谨慎行驶能带来更高的收益, 所以司机将会选择不谨慎策略。而不论司机采取什么策略, 行人总是劣于司机的收益。即, 行人在此制度下没有占优策略, 他的行为只能针对司机的不同行为采取而不同的策略, 是被动的。当司机谨慎时, 行人最优策略也是谨慎。但是, 如上分析, 司机不可能采取谨慎行为。于是, 行人在司机采取不谨慎行为的时候, 最高收益也是不谨慎行为。最终, 这样的规则制度就导致司机和行人都不谨慎行为, 社会秩序不稳定, 人们失去安全感。所以, 在一个司机没有责任的法律制度下, 司机几乎没有激励去保持谨慎, 最终导致要么交通事故频发, 要么行人行为成本巨大。因为, 在一个人们粗心大意行为而不要承担任何责任的社会, 人们一般都会更加粗心大意的行为, 人们不能完全内在化他们行动的成本。所以, 为了更好的寻找社会秩序的稳定制度, 我们要抛弃这样的制度。
二、纯粹严格法律制度
纯粹严格法律制度是指只要发生交通事故, 司机就要承担全部责任。此时, 司机无论谨慎与否, 都要承担行人的损失, 矩阵表示如下。
在此博弈中, 如果双方都不谨慎, 司机收益为-100元, 行人收益为0元;双方都保持谨慎, 司机收益为-20元, 行人收益为-10元;如果司机保持谨慎而行人不谨慎, 司机收益为-110元, 行人收益为0元;司机不保持谨慎而行人保持谨慎, 司机收益为-100元, 行人收益为-10元。博弈中行人有一个占优策略, 即无论司机如何行为, 行人都会采取不谨慎。在此归责原则下, 司机必须承担行人全部损失, 行人不需要承担任何成本并。因此行人不谨慎行为, 因为谨慎需要花费成本而又不带来收益, 从而对行人而言不是一个占优战略。
通过重复占优概念, 司机将认识到行人将不谨慎行为, 从而自己也采取不谨慎策略, 进而导致事故, 司机承担事故全责, 保持谨慎不带来任何收益。这样, 司机承担全部责任, 行人将没有刺激来保持谨慎, 可见, 它和无责任制度一样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只不过把责任在双方当事人之间互换了而已。
三、过失与受伤者自己过失
过失与受伤者自己过失责任制度是指当发生交通事故时, 行人只有在司机存在过失而自己没有过失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损害赔偿的责任制度。过失与受伤者自己过失责任制度和无责任制度、纯粹严格法律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后两者责任都归责于博弈双方当事人的一方, 而前者则将事故责任分配给博弈的双方当事人。二元矩阵表示如下。
可以发现, 在司机和行人之间的可选择战略组合是没有不变的, 变化的只是事故的成本归责而已。当司机谨慎而行人不谨慎时, 司机收益是-110元, 行人收益是0元;司机谨慎而行人也谨慎时, 司机收益是-20元, 行人收益是-10元;当司机不谨慎而行人也不谨慎时, 司机收益是-100元, 行人收益是0元;司机不谨慎而行人谨慎时, 司机收益是-100元, 行人收益是-10元。
在此博弈中, 行人存在占优战略, 即保持谨慎, 而司机则没有占优战略。司机是否保持谨慎取决于行人的策略———若行人保持谨慎, 则司机的最优战略也是谨慎;若行人不保持谨慎, 则司机的最优战略也是不谨慎。通过重复占优理论, 司机通过对行人的理性预测而推测其将采取谨慎措施而不会莽撞地过马路。这样, 可见司机将会认识到行人会采取谨慎战略, 而在此情况下, 司机的最优战略也是保持谨慎。这样, 博弈的双方当事人都会因此而受益, 不会发生事故。因此, 在这种法律制度下, 司机和行人都将会保持谨慎。
四、严格责任与受伤者过失
严格责任与受伤者过失责任制度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时除非行人存在过失否则司机应当承担行人的损害赔偿。这是一种对行人的过失的一种保护, 二元矩阵表示如下。
通过引入受伤者过失, 使得谨慎成为行人的一个占优战略, 谨慎给行人带来-10元而不是-100元的收益。一旦司机相信行人会采取这个严格占优战略, 司机将会采取谨慎战略, 以此获得-20元的收益, 而不是-100元的收益。严格责任与受伤者过失和过失与受伤者自己过失之间的区别在于当双方都谨慎时结果的分配不同而已。在前者中, 结果由司机承担;在后者中, 结果由行人承担。
在严格责任与受伤者过失制度和过失与受伤者自己过失制度下, 博弈双方当事人都能获得保持谨慎的激励, 这是和纯粹严格责任制度及无责任制度完全不一样的地方。不过, 首先我们需要获取关于归责的信息, 这就要求法律的严格公开。
显然, 在陌生人的现代社会, 我们应当选择严格责任与受伤者过失的侵权责任归责制度。因为它最有利于司机和行人都采取谨慎行为, 维护道路安全交通, 从而保障社会安全。另外, 相对于机动车, 由于行为存在的本身脆弱性, 司机采取支付谨慎的成本将会更合理。发生人车碰撞时, 一般是行人受损, 机动车无损。综上所述, 严格责任与受伤者过失是最可取的侵权法律归责原则。
五、结语
通过对以上四种不同的侵权责任归责制度的简单博弈视角分析, 可以看到不同的法律制度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法律规则的变化能改变双方当事人的行为, 甚至这种变化只是针对在新旧制度中都不出现的结果。”[2]当我们采取不同的法律规则时就会对社会产生不同的引导。制度对于塑造人们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变坏, 好的制度可以使得坏人不能使坏。”[3]正如纯粹严格责任和无责任制度一样, 会使司机或者行人不顾社会安全, 肆意地行使自己的自由, 最终害人害己。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制度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制度的建设, 只有好的制度才能创造好的社会。正如道格拉斯·诺斯考察完西方经济发展史后指出, 正是西方建立的知识产权专利制度, 使得西方科技飞速发展。所以, 我们需要创新制度建设, 运用博弈理论来分析制度的社会价值, 让法律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J·布坎南, J·布伦南.宪政经济学[M].冯克利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6-10.
[2][美]D·拜尔等.法律的博弈分析[M].严旭阳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34.
事故的分析报告制度 篇3
[关键词]交强险;直接求偿权;救助基金;无过失责任
一、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概述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是指,交强险是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不包括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1]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一)交强险是第三者责任保险
交强险以被保险人对第三人存在赔付责任为前提,以弥补被保险人因赔偿而蒙受的损失为目的,依据我国法律规定,第三人是指除被保险人和被保险车辆上人员之外的所有人。
(二)交强险是强制性责任保险
强制性责任保险是指,依照国家法律的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必须向保险人投保而成立的责任保险。[2]在这种法律关系中,投保人(被保险人)有必须投保的义务,保险公司有不得拒保以及非因法定事由不得解除保险合同的义务。具体到交强险上,即机动车所有人必须购买交强险。
(三)交强险是无过失责任保险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的规定,机动车一方对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无论主观上有无过错,均应承担赔偿责任。故交强险也具有无过失责任的特点,这也是交强险与商业第三人保险之间最大的区别。
二、我国交强险制度立法现状评价
(一)未赋予受害人直接求偿权
受害人有权直接请求保险人赔偿其损失,这是国际惯例,也是交强险责任的题中应有之义。《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规定,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随后出台的《条例》第28条则规定,“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由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申请赔偿保险金”,可见,我国法律明确否认了受害人对保险人的直接求偿权。
(二)救助基金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7条原则性规定了国家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但具体办法至今仍未出台,《条例》也只是进行了有限的概括性规定,使救助基金制度在实践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现行法律对救助基金的运作及管理未作任何具体规定,该制度在实践中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
三、完善交强险制度的对策及建议
面对上述笔者分析的我国现行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为妥善衡平保险人、被保险人、受害人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使交强险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要进行完善。为了“对症下药”,应从赔偿机制及配套制度两方面进行完善:
(一)赔偿机制
受害人的直接求偿权最能体现交强险的特征。赋予受害人直接求偿权有利于简化法律关系,节约诉讼成本,强化受害人的权利,尽快填补受害人的损失,[3]也为大多数国家立法所认可。如德国1965年的《汽车所有人强制责任保险法》明确规定:汽车责任保险具有第三人利益的性质,允许第三人直接向保险公司求偿。[4]日本《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第16条也规定,“交通事故受害人有权在投保人的责任范围内,直接向承保的保险公司主张支付损害赔偿金。如果保险公司向受害人支付了损害赔偿金,那么可以视为保险公司已经向被保险人支付了保险金。” [5]我国在日后修订交强险立法时应首先增加受害人在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对保险人享有直接求偿权的规定,具体而言:①受害人在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直接请求保险人给付赔偿金,保险人不得用对被保险人的抗辩事由对抗受害人的请求权。②受害人在向保险公司取得保险金赔偿后,还可以就其没有得到赔偿的损害部分再向加害人求偿。③被保险人在未向受害人支付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的保险金之前无权向保险人求偿。④扩大受害人的解释,增加关于受益人的规定,同时赋予受益人与受害人同等的对保险人的直接求偿权。
(二)配套制度
对交通事故所致损害的补偿决不仅仅依靠某一个法律制度就能解决。一个孤立的制度基本上不可能发挥出该制度的设计目的,相反,一个制度只有在一系列配套制度的支持下才能有效地运作,从而充分地发挥该制度的作用。[6]在交强险制度之外设定救助基金制度作为补充机制,已成为国际立法惯例。如法国的“机动车担保救助基金”,德国的“公众赔付救助基金”,韩国的“机动车辆损失赔偿保障救助基金”等。我国立法机关也应以《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原则和《条例》已经确立的制度为依据,尽快出台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法律制度。以使受害人获得更及时、更充分的救济。
1.救助基金的来源。经费是救助基金的根本,只有经费充足且稳定,救助基金才能发挥其设立时的最初目的,否则救助基金无法为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提供基本保障。 鉴于我国严峻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和交强险的公益性质,笔者认为不宜从交强险保费收入中提取较高比例,而应
另行增加救助基金来源渠道。除《条例》规定的来源外,[7]有学者建议在燃油零售环节开征适当的救助基金税,由机动车的实际使用人,包括未投保强制保险者,负担救助基金的部分来源。该来源较为可靠且收取便利,同时,缴纳燃油税较多的机动车必然在道路上行驶的时间更长,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也更高,要求其承担更多的基金份额是合情合理的。从燃油税中提取还可能使驾驶量比较大的投保人因为增加成本而减少驾驶。这就会降低和驾驶量相关的交通事故。[8]
2.救助基金的管理。救助基金比交强险具有更强的公益性和社会保障性,故不宜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其他国家或地区基本上是由官方或半官方机构负责,根据我国具体国情,笔者建议,可由财政部会同保监会、公安部、卫生部等部门为救助基金的共同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管理办法,设立救助基金财团法人进行运作。
3.救助基金的赔偿范围。鉴于目前救助基金的赔偿范围有限且无责任限额规定,建议为救助基金的垫付义务设定责任限额,救助基金在责任限额内对受害人的全部人身 损害(不包括精神损害)的赔偿费用承担责任。同时应对车辆肇事后逃逸的情形作具体分析,如果找到逃逸车辆并能确定为其承保交强险的保险公司,就应由保险公司在保险责任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救助基金先行垫付赔偿费用的,有权向保险公司追偿。
综上所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机关、运营机构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需要法学理论界及实务界的共同探索。唯有在我国真正确立起符合当今世界立法潮流和我国具体国情的交强险法律制度,才能实现保障受害人得到及时有效的赔付、减轻事故责任者的经济赔偿压力、促进保险行业健康发展的立法目标,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新宝,明俊著.<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侵权责任解读.人民法院报,2003-11-7,(3).
[2]邹海林著.责任保险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法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
[3]张新宝,陈飞.<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理解与适用.法律出版社,2006:244.
[4]周延礼.机动车辆保险理论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407.
[5]张新宝,陈飞.<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理解与适用.法律出版社,2006:244.
[6]李薇.日本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262.
[7]《条例》第25条规定,救助基金的来源包括按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对未按照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机动车的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向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的资金;救助基金孳息;其他资金。
[8]李理.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立法的若干问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3).
车辆事故分析、报告制度 篇4
为了进一步规范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全面落实安全责任,认真总结事故教训,减少企业财产损失,依据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企业相关规定,特制订本制度。
发生运输事故,必须将事故发生时间、地点损坏程度,立即上报办公室,做到不瞒报、不假报、不迟报。发生一般性安全事故,由办公室负责组织分析处理,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必须由执法部门进行解决。
事故发生以后,驾驶员配合事故调查部门开展事故调查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严格按照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分析。
所有的运输事故无论大小都要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事故时间、地点、经过、原因、责任人,对照标准进行追究处置并提出整改措施,并做好有关事故报告处理、统计、分析、存档工作。
对于事故分析结果,全面通报。为认真吸取事故教训,防止再次事故发生,让全体职工接受教育。
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篇5
为贯彻执行国家及上级部门安全生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项目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员工的工伤事故,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凡是在施工现场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必须按国务院从2007年6月一日执行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及交通部2001年11月13日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工程和道路运输重大事故报告制度的通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及时、如实报告,不得隐瞒不报,或者假报。
1、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项目部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方案,积极响应。在首先抢救伤员的同时,派专人保护事故现场。采取有效措施,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事故后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调查处理。
2、监理处在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报告项目公司,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派专人赶到现场组织处理。
3、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条规定:根据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A.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第九条规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条规定: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依照下列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并通知公安机关、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和人民检察院:
(一)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二)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三)一般事故上报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应当同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接到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国务院。
必要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可以越级上报事故情况。
第十一条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第十三条规定: 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四)交通部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交通部2007年第1号令)第三十三条规定: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针对本工程项目特点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施工单位应当立即向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事故发生地的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部门以及安全监督部门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力量抢救,保护好事故现场。
(五)公路工程重大质量和人员伤亡事故是指由于责任过失造成在建或建成的公路工程倒塌、报废和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公路工程项目重大质量和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后,项目法人必须在事故发生2小时内报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和交通部,并在12小时内,报出《公路工程重大事故快报》。安全事故处理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广东省的相关规定执行。
安全事故报告处理程序
1、事故报告:施工现场无论发生何种等级的安全事故,承包人在组织抢险救护的同时,应用最快速的方法(如电话等)立即向监理处和项目管理处报告,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向相关主管部门报告。
发生火灾事故时应向119报警;有人员伤亡时向120求助,以便实施抢险救护。报告分为口头报告、快报、详报、事故处理报告等形式,报告时限要求如下:
①口头报告: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用最快速的方法(如电话等)报告事故概况;
②快报:在1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监理处和项目管理处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的概况,财产损失情况,伤亡人数(姓名、性别、年龄、工种)等基本情况。
③详报:在12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监理处和项目管理处报告发生事故的详细情况,人员伤亡情况,财产损失情况,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向相关主管部门报告。
④事故处理报告:事故处理完毕后,以书面形式向监理处和项目管理处提供完整的报告(含事故成因、发生的经过、抢险救护过程、财产损失情况、人员伤亡情况、事故原因、事故处理结果、教训、整改措施等),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向相关主管部门报告。
2、事故发生后,承包人现场责任人应立即设立事故区域警戒线,安排专人警戒,清理二次事故发生源,即刻施行救援。
3、监理处接到安全事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根据事故现场情况下达紧急措施指令,下达暂停施工指令。同时,立即将事故的简要情况报告项目管理处。
4、项目管理处接到报告后,立即根据情况启动事故应急反应救援(联动)预案,同时按相关规定向上级汇报。
5、在事故发生后的24小时内,监理处在承包人的事故报告基础上,向项目管理处提交含事故现场照片、监理日志与日报,以及经核实的事故原因、事故损失、责任分析、处理意见的详细书面报告。
6、事故发生后,项目管理处将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向政府相关部门报告,并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根据事故情况及性质,项目管理处下发全线停工整改、标段整改或局部停工整改的指令。
工程事故报告制度 篇6
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和有关法律,制定本制度。
一、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报告。
二、对事故报告中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察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
三、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立即向项目法人负责人报告,项目法人负责人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一)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二)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三)一般事故上报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四、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三)事故的简要经过;
(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五)已经采取的措施;
(六)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事故的分析报告制度 篇7
1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1 . 1 体育伤害事故不可避免性及其责任分类
尽管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给学校、教师、学生及其家庭带来很大危害,但是学校体育的特殊性质决定了体育伤害事故的不可避免性,即学校体育的身体性和竞技性;学校体育的群体性;学生的不成熟性(即学生天性好动,但身体结构和生理机能尚未成熟完善,基本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较低,缺乏自我保护及安全防范意识)[1]。根据学校体育的实际,将学校体育伤害分为学校有责任的体育伤害和学校无责任的体育伤害两大类。学校有责任的体育伤害,是指学校及体育教师由于过错,违反教育法律法规及其有关规定,未尽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造成学生的体育伤害,学校应当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此类体育伤害又可以根据校方的过错情况将其分为校方过失的伤害和校方故意的体育伤害。学校无责任的体育伤害,是指虽然学校体育伤害是在学校期间或者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活动中发生,但不是因为学校的过错造成的,包括不可抗力、均无过错、受害人及其监护人责任的伤害、第三人责任的伤害、受害人和第三人共同责任的伤害等。
1 . 2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产生原因
造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尽管有很多原因,但具体起来可分为四大类:由学校方面引起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由教师方面引起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由学生方面引起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其他意外事故引起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
1.2.1 由学校方面引起的体育伤害事故
这类事故主要是学校在履行管理、教育、保护职责过程中的过失行为,导致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学校体育设施(场地和器材)存在隐患。
体育场地设施是学生体育活动的载体,场地设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很多学校的体育设施从最初设计上就存在隐患,由于场地比较小,很多器械和场地安排比较密集,比如:跑道缓冲区安排乒乓球台,或者围墙距跑道太近等造成很多运动隐患;另外,很多学校的体育器材年久失修,没有定期对体育设施进行维护、检修,或者场地设施维护不当为体育运动安全埋下隐患。
(2)学校对体育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很多事故的发生和学校管理制度的缺失和责任不明有很大关系,有些学校没有相当完善的事故应急处理制度,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会出现不知向哪个部门反映和求助,往往会耽误最佳救援时机;在教师的定期培训中,尤其是体育教师的培训中,安全教育和现场急救培训要不没有,要不走走形式,没有纳入常规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体育场地进出和运动器材的领取归还没有落实相应管理制度和责任到人制度,校园安全保卫制度也不是很健全,学生定期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制度也没用得到很好执行等等,这些安全制度上的缺失都为体育安全埋下隐患。
1.2 .2 由体育教师引起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的组织者和教学内容的实施者,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安全负有直接责任,绝大多数的体育伤害事故都直接或间接与体育教师有关,由体育教师造成的体育伤害事故的形式主要由以下几种:(1)教学内容超过学生正常承受能力。指因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难度、强度等明显超过了学生的正常身体承受能力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2)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存在过失。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存在某种过失,如未及时要求和提醒学生体育课的注意事项,未充分进行运动前的热身,未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竞赛选手搭配不当等;(3)未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指学生参加有风险的活动或集体活动,未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或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因而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4)未对特殊体质学生区别对待和医疗救助和通知不及时[1]。
1.2 .3 因学生原因造成的伤害
首先,组织纪律性差。有些学生体育课不遵守课堂纪律, 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经老师告诫,仍不改正,故意实施可能危害自己或者危害他人的行为;其次,明知自己属于特异体质或患有特殊疾病且未告知学校,故意隐瞒自身身体状况,从事体育活动造成损害后果的;再次,可能是由于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和运动技术差而造成的;最后,学生缺乏体育运动的基本常识和自救措施。
1.2 .4 其他意外事故引起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
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由主观上无法预见、客观上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事故。比如:由于天气原因引起的事故,此外,由于体育运动本身所具有的竞技性、激烈性的特点,其危险性不可避免,尤其是篮球、足球这种对抗性极强,学生参加频率较高的运动项目,风险更是无处不在[2]。
2 学校体育伤害的防范措施
有研究表明,80% 的运动伤害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提前识别风险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场所,并根据风险特点制定风险防范计划或程序,对风险防范措施进行预实施,定期检查实施效果并进行评估和改进,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定与程序来降低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2 . 1 体育场地和设施的风险预防
2.1.1 重视学校体育场地的设计和体育器材的检修、维护
体育场地和设施在设计之初,就要将安全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器材的选择和摆放、场地的设计、场馆的照明等都要通盘考虑,体育场地维护人员和体育教师要加强对场地和器材的安全管理,定期检修体育器材,对有质量问题的器材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派专人定期对体育设施进行维护、检修、更换,学校也要加强体育器材设施的投入,购买的体育器材要符合国家标准,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场所,减少体育运动安全事故。
2.1.2 建立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制度
对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施要派人专门负责,建立定期对学校器械和场地检查和维护制度,比如:每学期开始和结束对学校所有体育设施和器材进行一次摸底检查,做好体育器材和设施的购买、入库、报废制度,并落实到人,制定体育场地进出和运动器材的领取归制度。
2 . 2 体育教师预防体育风险的措施
2.2.1 体育教师要有风险防范意识和高度责任感
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首先自身要对风险认知要有深入的了解,对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客观风险要有清醒的认识,对正在展开的教学和训练可能遇见的运动风险要提前预知并采取防护措施,时刻关注学生的安全,牢记“健康第一”防患于未然。
2.2.2 建立严格的课堂纪律和课堂常规
课堂常规和纪律是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而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要求,良好的课堂纪律和课堂常规既能降低体育伤害事故,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好的课堂常规要让学生知道在合适的时间做正确的运动。因此,教师要严肃课堂纪律,严格要求学生,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制定合理的课堂纪律规则和课堂常规。
2.2.3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
教师在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实际,科学地选择。在上课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不可以随意加大运动难度和强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学生的正常承受能力范围内控制好运动的负荷、强度和密度,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努力做到既安全有高效。由于现在学校学生多, 场地小, 很多时候一节课同一块场地上有2 ~3 个学生同时上课,教师们在上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运动项目特点、体育场地,运动风险,合理安排,相互配合,每周的教研活动中,提前制定下一周的教学场地安排,每个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2.2.4 注意对特殊体质学生的合理安排和照顾
特殊体质学生指那些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参加体育活动,或者需要在教师监护下从事一些低强度运动的学生。开学第一节课时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班级特殊体质学生的情况,仔细询问其病史和原因,在严格把关后,结合医生建议,安排好其休息地方或选择适合他们的运动,指导这些学生自我检测,自我安排,自我评估运动强度,同时体育教师自身也要了解和自我一些相应的急救方法和医疗知识,以防可能的突发事件。
2.2.5 教会学生常见的风险识别和自我保护方法
降低风险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前识别风险,具有风险意识,很多学校伤害事故的发生就是学生对可能造成的风险没有识别能力和风险意识。相对于学生来说,体育教师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对风险的认识要远远高于学生,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不同运动项目特点、运动风险特征,有意识教会学生对常见体育风险的识别能力。自我保护方法指当遇到体育风险时能够化解或降低风险产生后果的方法。识别风险固然很重要,但是体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风险的不可避免,所以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学会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比如:倒地时的滚翻,能力差时可以尝试降低动作难度和高度等。
2.2.6 教师要掌握简单的现场急救处理方法
所谓现场急救,是指现场工作人员因意外事故或急症,在未获得医疗救助之前,为防止病情恶化而对患者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现场急救能够延缓病情发展,改善病情,减轻病员痛苦,争取宝贵的救援时间,维持、抢救伤病员的生命,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由于体育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体育教师一定要掌握一些简单的和体育密切相关的现场急救方法,比如:外伤的止血、包扎、心肺复苏方法等,以便在危机来临时及时化解、或者争取最佳救援时间和机会。
2.2.7 加强对学生体质的检查和心理的预防
对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单依靠体育教师是不现实的,教师要同校医务部门相结合,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检,创造安全的教学环境。大多数体育安全事故是由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造成的,因此,加强心理预防进而减少伤害事故就显得尤为重要。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和性格等各种不同情况,开展伤害事故防范心理教育。体育教师要对班级里胆子小,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平时的教学安排上,对这些学生多关注和鼓励,或者适当降低运动难度,以帮助其建立起信心。
2 . 3 学生在防范体育风险中的措施
2.3.1 了解自己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水平
想要安全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必须清楚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尤其是那些不适合运动的特异体质,这些学生应该及早告知学校和相应教师,以便及早采取措施预防风险;另外学生要对自己的运动水平有一个清醒认识,在训练中,要选择适合自己运动技术水平的强度和密度的项目,在参加一些分组对抗性运动时,尽量选择水平相对的对手。
2.3.2 重视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
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在体育课堂和体育训练之前进行适当的准备活动,可以使人体由安静状态逐步过渡到兴奋状态,减少肌肉韧带的粘滞性,增强肌肉的弹性,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这些充分的准备活动能有效地减少扭伤、挫伤和肌肉拉伤等伤害,有些特殊的运动项目,还要进行专门性的准备活动。放松运动指在体育锻炼后,所采用的一系列放松练习和运动后按摩等恢复手段,目的是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程度,消除疲劳,恢复体能,提高锻炼效果,为下一次的体育锻炼打下基础。每次运动完后,要主动积极进行放松,拉伸自己韧带,对感觉酸痛的肌肉或刚才锻炼的肌肉进行适当的按摩,或者在家进行温水浴以缓解疲劳,加速体能的恢复。
2.3.3 掌握一些必备的体育运动知识
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体育运动知识,比如训练的循序渐进和运动强度不要超过最大心率等。有些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容易挑战一些超过自己水平和能力的高难度动作,如小学生尝试去跨成人栏,投成人铅球等,这些都往往容易造成伤害事故;有些比赛规则也要及时了解,如在接力赛交完棒后要站在自己的跑道上,等其他道次的学生跑完后才能离开,很多学生交完棒后无意中进入其他跑道,与跑步中的学生相撞而发生意外,还有学生不了解学校体育场地,如乱穿跑道和投掷区,这些都非常危险,所以,学生要系统了解一些体育运动知识,包括训练方法、场地知识、简单的项目比赛规则,降低体育风险。
2.3.4 掌握自我医务监督的方法。
自我医务监督是指参加运动时依据简易的医学检验方法和运动后自己的主观感觉,对自身的生理机能和健康状况进行观察和评定的一种方法。在平时的运动中,为了避免运动伤害,学生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在运动前、中、后自测脉搏是自我加强医务监督且简单易行的检测手段,了解自己的最大心率和安全心率,能够通过脉搏、呼吸频率和主观感觉的自测了解自己的运动强度,通过第二天的肌肉酸痛程度和基础心率来了解前一天运动强度是否在合理范围之内,结合自己的恢复情况合理安排下一次的运动内容和强度,降低运动风险。
2 . 4 学校在体育风险上的预防策略
2.4.1 制定详尽的安全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
学校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和工作制定好安全规章制度,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并完善学校的卫生保健制度,建立体育安全责任制度,设立专门的校园安全管理机构,制定体育场馆及设施的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指将各种安全工作依据其性质分解组合成各种岗位,将工作落实到各岗位,制定岗位工作细则和岗位流程,分派具体人负责具体岗位工作,做到责任到人,避免推拖。
2.4.2 实施健康检查与相关生理状况的评估
(1)重视体检和健康诊断。
学校在实施体育活动前,应事先彻底实施学生的健康诊断、健康咨询和健康观察。学校应根据条件,定期最好是每学期开学前,对学生进行提高检测,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卡片,纳入学生档案,对体检中发现学生有先天性疾病的,应及时通知家长和相应教师,做好预防工作。学校管理部门应仔细审核体检机构的资质并强化规范体检运作程序,切实防止漏检、体检走过场的情况发生。
(2)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医务监督。
学校要在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体检或要求学生进行详细填写健康筛选表并建档,对学生健康情况作全面的分析,教师要及时认真了解学生的身体发育程度,健康状况和功能水平,建立学生健康检查指导和学生健康档案,为进行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提供依据,在正常健全学生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特异体质学生的详细档案给以跟踪关注,教师要保持和特异体质学生家长的沟通方式,对有特殊疾病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需取得家长同意书,有助于避免事故的发生和发生后的法律责任
(3)指导学生加强自我监督。
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前后的生理状况评估,包括安静心率、运动心率等。定期举办体育伤害防护讲座,并指导学生紧急救护及预防体育伤害。
2.4.3 建立适合学校的体育伤害事故危机处理程序,经常演练并改进
随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频发,针对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可能会出现的重大紧急情况或特殊危险情况,结合本学校实际情况和条件, 构建体育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提高应对安全事故的综合能力,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中小学体育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对妥善处理校园体育安全事故,降低事故损失具有重要意义[3]。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危机处理程序一般是:当发生伤害事故后,及时上报学校有关部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及时通知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相关责任人、安全管理人员和学校医务工作人员应迅速达到现场,根据学生受伤情况决定是否现场急救或送医院救护,如果送医院救治,最好责任教师和班主任跟随,事后教师应该书面记录事件发生过程,及时探视和关怀受伤学生的康复情况。学校应结合每年的“安全教育日”进行应急程序的演练,找出不足,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力求做到安全、迅速、高效。
2.4 .4 定期对体育教师及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应对师生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自我救助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不断加强学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能力。学校应对教师进行严格的岗位培训,完善其岗位职责,教师要自觉应用法律条例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加强教学组织管理工作,严格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纪律,学校应定期举行安全急救及运动安全讲座,邀请一些优秀教师或专业人员来校现场进行讲解与指导,加强教师对紧急事故及对伤者急救的处理能力,体育教师须熟悉各种意外急救技能,如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术等,争取能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急救,学校可利用教学研究活动举办安全急救和安全讲座,进行定期在职进修,并对进修情况制定考核和奖惩制度。
2.4 .5 建立运动项目和运动会评估制度
随着课程资源的三级管理,现在很多学校体育课程内容都已经实现多样化,教学内容从以前比较单调的三大球、田径、体操到现在的橄榄球、游泳、攀岩、滑冰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只要社会上流行,学生喜欢,学校有条件的都可以开展,但是每个项目都有其风险性,很多还是高风险的项目,因此,学校在开展各种运动项目前,应该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安全评估,对高风险的体育项目进行重点风险控制,学校在高风险项目的安排上要谨慎,同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4]。每年学校都会举行运动会,或者体育周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通常这些活动时间长, 规模大, 参加人数多, 涉及面广,稍微不注意,很容易出现意外事故,因此,学校要提前做好这些大型体育活动的安全评估,做好严密的组织活动,维护好竞赛过程秩序,安排落实好保卫人员,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责任范围,提高裁判员的水平,赛前和活动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确保能遵守赛场秩序。每次运动会和体育活动结束,学校要对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总结和排除,为下一次活动积累经验。
2 . 5 通过购买保险来降低和化解不可抗拒的体育伤害事故
事故的分析报告制度 篇8
关键词:高含气井 三相分离设备 事故树 最小割集
中图分类号:X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a)-0121-02
随着我国试油工艺技术的不当发展和进步,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在试油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如三相分离设备泄露引起的爆炸、火灾、污染等,本文通过事故树分析对引起三相分离设备泄露的各因素进行分析,以保证试油生产的安全进行。
1 事故树分析法
事故树分析法是一种从事故结果到事故发生原因进行层层分析系统安全分析方法。通过逻辑符号将事故与各层原因相连接,简洁而形象的通过逻辑数图形表达它们的逻辑关系。进行事故树分析可以达到的目的有:(1)对造成事故的各因素进行全面而形象的逻辑关系描述;(2)能够发现系统内的各种潜在危险因素,便于设计的优化及施工过程中的管理;(3)通过逻辑运算,便于对系统风险的定性定量分析。
在事故树中,将可能会引发顶事件的事件称为基本事件;将对于可能引发顶事件的所有基本事件称为割集;对于引发顶事件的最低限度的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最小割集;对于不能引发顶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的基本事件集合称为最小径集。当割集中的每个基本事件都发生则顶上事件一定发生;最小割集的数量决定系统的危险程度。
事故树分析一般采用行列法、布尔代数法、矩阵法、质数代入法和结构法,求得顶事件的最小割集或最小径集。
2 建立三相分离设备的泄露事故树模型
三相分离设备在高含气油井的试油作业中,常因为腐蚀、设计缺陷、外部干扰等因素引发设备泄露事故,严重影响着三相分离器的可靠性。本节以三相分离设备泄露为顶事故建立事故树模型,如图1所示。
2.1 求取最小割集
利用布尔代数法求事故树的最小割集如下:
T=B1+B2=(C1+C2)+(C3+C4+C5)=(X1+X10+D1+D2+D3)+(X22X23+D4D5D6+X22X34)
=X1+……+X12+X17(E2E3)+X22X23+(X24+X25+X26)(X27+X28+X29)(X30+X31+X32+X33)+X22X34=X1+……+X12
+X17(X13+X14+X15+X16+X18+X19+X20+X21)+X22X23+(X24+X25+X26)(X27+X28+X29)(X30+X31+X32+X33)+X22X34
最后求得事故树最小割集58个,其中,一阶最小割集数12个,二阶最小割集数10个,三阶最小割集数36个,或门个数占逻辑门总数的81%。由此可知三相分离设备的泄漏危险很大。
2.2 结构重要度分析
结构重要度的分析主要是通过事故树的结构来分析判断各基本事件的重要程度。假设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相等,分析每个基本事件对顶事件的影响程度。在结构重要度分析中需满足以下三个原则。
(1)最小割集为单事件,则其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系数最大。
(2)只出现在同一割集中的基本事件,其结构重要度系数相等。
(3)两基本事件出现在不同割集中,则出现次数相等时其结构重要度系数相等,出现次数多的结构重要度系数大;
根据上述三条原则判断三相分离设备泄露的事故树中各基本事件的重要度系数大小(用Ij表示基本事件Xi的结构重要度系数,j=i):
(1)I1~I12所在最小割集都只有一个基本事件且只出现一次,则I1~I12=1,其结构重要度系数最大。
(2)I13~I21,I23,I34都只出现两次且所在最小割集只有两个基本事件,则I13~I21=I23=I34=1/2。
(4)I17出现8次且最小割集只有两个基本事件,则I17=8/2。
(5)I22出现2次且最小割集只有两个基本事件,则I22=2/2。
(6)I24~I29出现12次且最小割集只有3个基本事件,则I24~I29=12/3。
(7)I30~I33出现9次且最小割集只有4个基本事件,则I30~I33=9/4。
3 事故树分析
3.1 最小割集分析
最小割集可以表示出系统的危险程度,通过求最小割集来掌握各种事故发生的可能,从而为事故预防和事故调查提供方便,同时也提出了施工和设计的注意事项。每个最小割集都代表一种顶事件发生的可能。如果事故树的最小割集只有一个,则说明只有一种事故模式。如果事故树的最小割集越多,就说明系统发生事故的模式越多,系统也就越危险。如果事故树的最小割集只含有一个基本事件,则只要该基本事件发生,顶事件必然发生,即事故树的最小割集含基本事件越少,系统越危险。
在三相分离设备泄漏事故树中,最小割集的总数有58个,一阶最小割集数12个,二阶最小割集数10个,三阶最小割集数36个,系统模式较为危险。一阶割集主要为压力破坏事件,10个二阶割集中有中的基本事件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操作失误引起的管道方面的问题,由此可知,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和第三方破坏(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引起的管道缺陷和超压是造成三相分离设备泄漏的主要原因。三阶割集主要由腐蚀因素组成,所以腐蚀也是造成设备泄漏的一个重要因素。
3.2 结构重要度分析
总体上而言,I1~I12>>I17=I24~I29>>I30~I33>>I22>>I13~I21=I23=I34。
(1)由I1= I2……=I12可知,安全阀和破裂阀故障对三相分离设备的泄漏影响最大。
(2)由I24~I29>>I30~I33>>I22>>I23=I34可得,就腐蚀而言,外防腐层的绝缘涂层缺陷对三相分离设备的泄漏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壤对管道的腐蚀,最后是内腐蚀和应力腐蚀等事件。
(3)在管道缺陷对顶事件的影响中,除了人为操作不当对三相分离设备的泄漏造成影响,在管道加工工艺缺陷和管道材料缺陷两环节任何环节出错,都会对设备泄露造成直接的影响。
4 结语
该文主要对高含气井试油工艺中的三相分离设备进行基于事故树的风险分析,通过分析三相分离设备系统内各个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以最小割集来表示各基本事件对整个系统的影响程度,得出在试油工艺中预防三相分离设备泄露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
(1)严格要求对安全阀和破裂阀的使用规范。
(2)对接触腐蚀性介质的设备应注意腐蚀材料的选用,尤其是对外防腐层的绝缘涂层材料的选取。
(3)另外在管道的选材、设计、检验方面应严格遵循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魏春荣,李艳霞,孙建华,等.事故树结构重要度的求解方法[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22(1):84-92.
[2]赵伟霞,张明德,蔡云龙,等.基于事故树分析法的城市供水管网爆管事故分析[J].给水排水,2011(37):454-458.
[3]张钦礼,吴立宏,卞继伟.充填管道堵塞的事故树分析[J].金属矿山,2015(1):145-148.
【事故的分析报告制度】推荐阅读:
2023医疗事故月分析制度11-05
安检机构管理制度_检验事故分析报告制度06-12
电梯事故的分析与预防05-29
职业危害事故的处置及报告制度07-19
事故机理分析10-20
井喷事故分析10-20
工程事故分析05-21
事故风险分析05-23
瓦斯事故分析08-07
事故量化分析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