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事故分析

2024-05-21

工程事故分析(精选12篇)

工程事故分析 篇1

1 基本建设程序问题

国家有关部委再三强调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 但是这方面的问题连年不断。特别是县、乡工程和农村房屋建设中, 目前尚无完整的法规, 因此, 无证设计、无图施工、盲目蛮干的现象的相当普遍, 以至不少工程, 留有严重隐患, 房屋倒塌事故也屡禁不止。这类工程故事的原因十分简单, 但其后果十分严重。

2 工程地质勘察问题

2.1 不认真进行地质勘察, 随便估计地基的容许承载

力, 造成建筑结构过大的不均匀沉降, 导致结构裂缝, 甚至坍塌。2.2地质勘察时钻孔间距太大, 不能全面准确地反应地基的实际情况。2.3地质勘察时钻孔深度不够。有的工程仅根据地基表面或基础以下深度不大范围内的地基情况来进行基础设计, 没有查清在较深范围内的地基中有无软弱层、墓穴、孔洞。因而造成明显的不均匀沉降, 导致建筑结构裂缝, 有的甚至不能投产使用。这类问题在不埋板式基础中, 尤应引起足够重视。2.4地质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导致有用错误的基础的构造方案。

3 设计计算问题

结构方案不正确:有些建筑群跨度度较大, 层高较高, 没有间隔墙或间隔间距较大, 形成很大空间, 又缺少抵抗水平力的建筑结构措施, 因而在某些外力的作用下 (如基础下沉, 大风, 某一结构群部位过于薄弱首先破坏时产生的冲击力等) 发生倒塌。结构设计简图与实际受力情况不符:例如在砖混结构中, 大梁支承在窗间墙上, 一般可按简支进行内力分析。但是, 当梁垫做成与窗间墙同宽、同厚、与梁等高时, 梁与墙的联接可能接近刚性节点。因此, 窗间墙中产生了较大的弯曲, 在与轴向荷载共同作用下, 砖墙承载能力不足而出事故。作用在建筑结构上的荷载考虑得不正确:如用钢筋混凝土挑檐时, 对砖墙将产生弯矩, 如考虑下周或计算不正确时, 将使砖墙, 柱出现裂缝或倾斜, 甚至破坏。建筑结构不合理:如沉降缝, 伸缩缝设置不当, 新旧建筑连接构造不良, 圈梁和地梁设置不当等可能造成砖墙裂缝。设计计算错误:有些建筑中砖柱、砖垛、窗间墙结构计算错误, 截面承载能力严重不足而首先破坏, 造成建筑物整体倒塌。

4 建筑材料及建筑制品质量问题

承重结构材料质量不合格:这类问题可以导致结构承载能力下降, 造成结构裂缝, 甚至倒塌。混凝土和砌筑砌浆质量差:例如水泥受潮、过期、结块、砂、石有害物质含量及含泥量太大;任意套用配合比, 施工中随便加冰等都可能降低混凝土和砂浆的强度。防水材料质量不良:例如油毡柔性和韧性差, 而使卷材裂缝, 导致渗漏;油毡纸胎没有渗透沥青, 导致渗水、耐久性差。保温、隔热材料中的问题:常见的有容重、导热系数达不到设计要求, 湿度太大影响建筑物理性能, 有时甚至造成结构超载, 影响结构安全使用。装饰材料质量不良:最常见的有石灰膏热化不透, 使抹灰层产生鼓泡;在水泥地面中, 砂子太细、砂含泥量太大、级配不好、水泥标号太低等因素都会造成地面起灰。钢筋混凝土制品质量不良:常见的有板厚, 构件重量超过设计数据, 不仅浪费材料, 而且造成承受这些构件的结构超载而发生事故。材料、构件制品运输、保管不善:如钢筋保管不善造成锈蚀严重和品种混杂, 从而影响使用。

5 建筑结构使用不当问题

在原有建筑物上任意加层, 下层结构未经核算, 原有建筑承受不了新增加的荷重而造成整体倒塌。设备荷载加大, 使结构及构件内产生超应力而造成事故。例如, 用动力荷载较大的设备代替原设计的设备;设备的震动太大对结构产生有害影响而造成事故。

6 施工技术管理问题

6.1 不熟悉图纸, 盲目施工。

如挡土墙没有按照图纸要求做好滤水层和排水孔, 结果在地下水压力和土压力共同作用下, 挡土墙出现裂缝和倾斜。6.2图纸末经会审, 仓促施工。当建筑图与结构图有矛盾, 基础方案与实际地质情况有矛盾, 以及建筑结构方案上施工条件有矛盾时, 如果这些矛盾未经妥善解决就仓促施工, 往往酿成事故。6.3未经设计部门同意, 擅自修改设计。如随便用光圆钢筋代替变形钢筋, 而造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较大的裂缝。6.4不按有关的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6.5不按有关的操作规程施工。调查很多破坏的砖柱、砖垛, 其破坏的主要原因有上下通缝, 包心砌筑, 砂浆强度不够等。检查中发现破坏面都在通缝和内外包心处。6.6没有按规定对进场材料和制品进行检查验收。如预制构件没有进行验收编号, 导致工程事故的发生。6.7缺乏职称的施工技术人员, 技术人员更换频繁。例如有些工长或施工员不知道应该做哪些主要施工技术工作。更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好这些工作。更换第一线技术人员时交接不清也会酿成事故。

摘要: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在国内外连年不断地发生, 从国内外数百例工程事故的调查与分析中, 本文对此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勘察,建筑结构

工程事故分析 篇2

事故原因:模板竖向支撑下部虽然通铺了木架板,可是木架板下的是失陷性相当严重的回填土,虽然回填时也考虑了模板竖向支撑受力,严格控制了回填质量。可是没有考虑砼施工前模板浇水,及砼自身泌水,所有水把木架板下的回填土完全侵泡,回填土已经不能承受施工荷载,及砼本身荷载。当时快浇注完毕才发现问题,我组织了10几了千斤顶也是无能为力。只能乘砼强度不高,拆模把砼全部捣除。真是让人难受。

处理办法:二次浇注时,在队长(现在的项目经理)的指导下,把所有支撑都受力在地梁上,不能直接受力于地梁上的支撑满绑扫地竿,传力到地梁上,施工时注意模板浇水湿润的控制,注意砼的塌落度控制,防止砼泌水过多。这样以后施工时才没有发生模板下沉现象。(希望大家都来踊跃发言,同时,我会经常把我身边发生的其他质量事故发给大家)

事故2:当时另外一个工长施工的一个车间地梁发生向上折断事故。车间竣工后半年左右地梁上部的砌体产生垂直裂缝,派人挖开地梁后发现地梁已经完全折段,裂缝达30MM的通缝,地梁中间凸起,把地梁下部掏开后发现地梁下部有一块150直径的石灰块,看来它是祸首。分析后结论是地梁下部回填土时监督不利,以至于生石灰块混在回填土内,由于雨水侵透,使生石灰块熟化,产生膨胀硬生生的把截面350*700的地梁顶断。这么小的石灰块能产生这么大的力量,确实没想到啊。(石灰块是车间地基换灰土回填时留下来的)

事故3:去年在施工一个有梁式筏板基础钢筋时,为了节约钢筋、减少接头(规范要求同一截面钢筋接头百分率25%),就和监理公司总监商议,总监口头答应可以适当放宽,因为规范上对此的说明也是“不宜”,等基础钢筋帮扎完毕后,市质检站和设计院、监理人员共同验筋,在验收中设计方就反对钢筋接头百分率放宽的做法,质检站也反对,验收没有通过,不得不根据设计院的整改方案,在钢筋接头处分类补强,最后反而多用了钢筋,而且花费了大量的人力,整正影响了2天工期,老板很不高兴,认为监理口头同意,没有及时的办理书面资料,当时我们也没有把责任往监理身上推(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我知道这种问题主要在我们施工人员一味的迎合老板的控制成本意图,自己没有主见的缘故。所以说施工技术人员的关键是要有主见,没有主见工作起来真是被动啊,别人还觉得你没有能力,初学者一定要谨慎!

事故4: 我们在去年建水电站的时候,要建的引水洞有三个检修闸门井,标准段是用滑模浇筑的,因此需要先绑扎钢筋,都是由一家施工队伍来干的,前两个都还比较顺利,没什么大的问题,所以他们也就产生了大意的思想,第三个钢筋已经快到顶了,结果一天中午的时候几百吨的钢筋从上到下全都跨了下去,造成一死五伤,工期滞后了二个多月,分析原因教训是惨重的,主要是施工队伍为了抢工期,施工过程中简化了程序,周围的锚杆应该都要点焊的,他们只焊了几个点,绑扎的钢筋也不多,施工人员平常也没有多注意观察结构的整体的变形,力量一点点的积累,站筋终于承受不了重荷,出现了重大的质量事故,值得深思!

事故5:我们工程在施工地下室侧壁与围护之间回填土时,由于场地周转困难无法用黏土或其他好土回填并分层夯实,而采用楼层上清理出来的建筑垃圾回填。市政施工时虽然经过压路机反复压,但毕竟影响深度有限,竣工半年后由于沉降,造成台阶与主体脱开了5CM,影响了使用功能(台阶沿街面,上铺花岗岩,长130米),整改则涉及面很广,教训很大,提醒大家回填土工作不可忽视。

事故6:地下室侧壁与围护之间回填土时,没有用黏土或其他好土回填并分层夯实(场地原因),而采用楼层上清理出来的建筑垃圾回填。由于基坑围护采用喷锚方案,基坑围护与地下室侧壁之间形成封闭水槽,水无法流走或参透而建筑垃圾参透系数很大,雨季时水位很高,造成地下室侧壁内壁毛细水很多(侧壁迎水面虽涂刷氰凝作防水,但回填时没加保护),地下室地面有积水现象。

教训:1 黏土或其他好土回填并分层夯实

回填前做好防水层保护(破旧模板、砌砖、水泥砂浆等)回填土工作在思想上要重视

事故7:我在施工市大十子百货新楼工程主体时,柱砼强度等级C40采用的是当时的525水泥,梁板砼强度等级C30,采用的是425水泥,水泥库把这两种水泥分类堆放了,可是夜班材料人员为了图省事,水泥没入库,也没上车检查水泥品牌,直接让车把425水泥倒运到浇注后盘,后盘施工人员,管理人员都没注意,425水泥错用成525水泥,这样第二天早上才发现,夜间浇注的框架柱不得不全部拆除,有20多根1000X1000的框架柱,拆完模板的柱子几何尺寸规矩,好活啊!真实让人看了心痛。

事故8:我们工程在施工直径为1200MM、深度为50M的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时,遇到流砂土(-4。8M~-8。0M),由于思想上不重视,造成质量事故。动测结果表明:-7。8M处波无法下传,断桩。该桩为单柱单桩,承载力5500KN,由于种种原因,发现时已进行地下室开挖,地下室板底标高为-4。5M,该处已不能补桩。该事故处理异常艰难,耗时40天。被动啊被动。

原因及教训:1 流沙土中护壁很难,建议用化学造浆护壁

拔管速度及埋管深度要严格按规范要求

操作工人的责任心及技术经验要加强

案例一:

某工厂新建一生活区,共14 幢七层砖混结构住宅(其中10幢为条形建筑,4幢为点式建筑)。在工程建设前,厂方委托一家工程地质勘察单位按要求对建筑地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工程于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四年相继开工,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相继建成完工。一年后在未曾使用之前,相继发现10幢条形建筑中的6幢建筑的部分墙体开裂,裂缝多为斜向裂缝,从一楼到七楼均有出现,且部分有呈外倾之势;3幢点式住宅发生整体倾斜。后来经仔细观察分析,出现问题的9幢建筑均产生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最大沉降差达160mm以上。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对该工程质量事故进行了鉴定,审查了工程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资料,对工程地质又进行了详细的补勘。经查明,在该厂修建生活区的地下有一古河道通过,古河道沟谷内沉积了淤泥层,该淤泥层系新近沉积物,土质特别柔软,属于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土层,且厚度较大,在建筑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沉降。凡古河道通过的9栋建筑物均产生了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均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生活区内其它建筑物(古河道未通过)均未出现类似情况。该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在对工程地质进行详勘时,对所勘察的数据(如淤泥质土的标准贯入度仅为3,而其它地方为 7~12)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地下土层出现了较低承载力的现象未引起重视,轻易的对地基土进行分类判定,将淤泥定为淤泥质粉土,提出其承载力为 100kN,Es为4Mpa.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基础为浅基础,宽度为2800mm,每延米设计荷载为270kN,其埋深为- 1.4m~2m左右。该工程后经地基加固处理后投入正常使用,但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经法院审理判决,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向厂方赔偿经济损失329万元。

案例二

某市一商品房开发商拟建10 栋商品房,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设计要求,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桩尖深入沙夹卵石层500以上,按地勘报告桩长应在9~10米以上。该工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完后,由某工程质量检测机构采用低应变动测方式对该批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并出具了相应的检测报告。施工单位按规定进行主体施工,个别栋号在施工进行到3层左右时,由于当地质量监督人员对检测报告有争议,故经研究决定又从外地请了两家检测机构对部分桩进行了抽检。这两家检测机构由于未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测,未及时发现问题。后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对其检测报告进行了审核,在现场对部分桩进行了高、低应变检测,发现该工程振动沉管灌注桩存在非常严重的质量问题,有的桩身未能进入持力层,有的桩身严重缩颈,有的桩甚至是断桩。后经查证该工程地质报告显示,在自然地坪以下4~6m深处,有淤泥层,在此施工振动沉管灌注桩由于工艺方面的问题,容易发生缩颈和断桩。该市检测机构个别检测人员思想素质差,一味地迎合施工单位的施工记录桩长(施工单位由于单方造价报的低,经常利用多报桩长的方法来弥补造价),将砼测试波速由3600米/秒左右调整到4700~4800米/秒,个别桩身经实测波速推定桩身测试长度为 5.8m,而当时测试桩长为9.4m,两者相差达3.6m.这样一来,原本未进入持力层的桩,严重缩颈桩和断桩就成为了与施工单位记录桩长一样的完整桩。该工程后经加固处理达到了要求,但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案例三

某市一开发商修建一商品房,为了追求较多的利润,要求设计、施工等单位按其要求进行设计施工。设计上采用底层框架(局部为二层框架)上面砌筑九层砖混结构,总高度最高达33.3m,严重违反国家现行规范〈建筑抗 设计规范〉GBJ11-89和地方标准〈四川省建筑结构设计统一规定〉DB51/5001-92的要求,框架顶层未采用现浇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不均匀,在较大洞口两侧未设置构造柱。在施工过程中六至十一层采用灰砂砖墙体。住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房屋内墙体产生较多的裂缝,经检查有正八字、倒八字裂缝;竖向裂缝;局部墙面出现水平裂缝,以及大量的界面裂缝,引起住户强烈不满,多次向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投诉,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案例四:

某县一机关修建职工住宅楼,共六栋,设计均为七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0001平方米,主体完工后进行墙面抹灰,采用某水泥厂生产的325水泥。抹灰后在两个月内相继发现该工程墙面抹灰出现开裂,并迅速发展。开始由墙面一点产生膨胀变形,形成不规则的放射状裂缝,多点裂缝相继贯通,成为典型的龟状裂缝,并且空鼓,实际上此时抹灰与墙体已产生剥离。后经查证,该工程所用水泥中氧化镁含量严重超高,致使水泥安定性不合格,施工单位未对水泥进行进场检验就直接使用,因此产生大面积的空鼓开裂。最后该工程墙面抹灰全面返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案例五:

某县级市一乡村修建小学教学楼和教师办公住宿综合楼,乡上个别领导不按照有关基本建设程序办事,自行决定由一农村工匠承揽该工程建设。工程无地质勘察报告,无设计图纸(抄袭其它学校的图纸),原材未经检验,施工无任何质量保证措施,无水无电,砼和砂浆全部人工拌和,钢筋砼大梁、柱子人工浇注振捣,密实度和强度无法得到保证。工程投入使用后,综合楼和教学由于多处大梁和墙面发生较严重的裂缝,致使学校被迫停课。经检查,该综合楼基础一半置于风化页岩上,一半置于回填土上(未按规定进行夯实),地基已发生严重不均匀沉降,导致墙体出现严重裂缝;教学楼大梁砼存在严重的空洞受力钢筋已严重锈蚀,两栋楼的砌体砂浆强度几乎为零(更有甚者个别地方砂浆中还夹着黄泥),楼梯横梁搁置长度仅50mm,梁下砌体已出现压碎现象。经鉴定该工程主体结构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已失去了加固补强的意义,被有关部门强行拆除,有关责任人受到了法律的惩办。

案例六:

某县有关部门为教师建一广厦工程,位于河边,其上游数百米为电站大坝。该工程于1995 年11于月开工建设,1997年元月竣工。具有关资料表明,该工程所在地20年一遇洪水水位313.50(绝对标高),但建设、施工单位擅自将该工程± 0.00标高由314.40m降到308.16m.致使该工程自1997年投入使用以来,遭遇洪水淹没五次,洪水水位高出二楼地面约70cm(相当于绝对标高312m),底楼地面受洪水冲刷已多处出现直径约1m~2m、深约0.5m~1m的管涌坑,直接危及地基基础的长期稳定和上部结构的安全。受电站卸洪浪涌冲击压力影响,二楼楼面板向上反拱(据住户反应由二楼板缝冒出的水柱高达70cm),室内瓜米石地坪多处破损并与空心板剥离,二楼部分楼面板已不满足建筑构件安全使用要求。工程设计二个单元九层,实际建造四个单元十层,顶层部分住户擅自加建到十一层,不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 88》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要求。该工程经有关部门鉴定为不合格工程。

案例七:

四川省某市玻璃厂1999 年4月为增加生产规模扩建厂房,在原来天然坡度约22°的岩石地表平整场地,即在原地表向下开挖近5m,并距水厂原蓄水池3m左右,该蓄水池长12m、宽 9m、深8.2m,容水约900m3.玻璃厂及水厂厂方为安全起见,通过熟人介绍,请了一高级工程师对玻璃厂扩建开挖坡角是否会影响水厂蓄水池安全作一技术鉴定。该高工在其出具的书面技术鉴定中认定:“该水池地基基础稳定,不可能产生滑移形成滑坡影响安全;可以从距水池3m处按5%开挖放坡,开挖时沿水池边先打槽隔开,用小药量浅孔爆破,只要施工得当,不会影响水池安全;平整场地后,沿陡坡砌筑条石护坡;……本人负该鉴定的技术法律责任”。最后还盖了县勘察设计室的“图纸专用章”予以认可。

工程于7月初按此方案平基结束后,就开始厂房工程施工,至9月6日建成完工。然而,就在9月7日下午5时许,边坡岩体突然崩塌,岩体及水流砸毁新建厂房两榀屋架,其中的工人3死5伤,酿成了一起重大伤亡事故。该工程边坡岩体属于裂隙发育、遇水可以软化的软质岩石,虽然属于中小型工程,但环境条件复杂,施工爆破、水池渗漏、坡体卸荷变形等不确定的不利影响因素甚多,在没有基本的勘察设计资料的前提下采用直立边坡,破坏了原边坡的稳定坡角,而且未采用任何有效的支挡结构措施,该边坡失稳是必然会发生的。若有正确的工程鉴定,并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采用经过勘察设计的岩石锚桩(或锚杆)挡墙和做好水池防渗处理措施则是能够有效保证工程边坡安全的。

该高工的“技术鉴定”内容过于简略,分析评价肤浅、武断,未明确指出及贯彻执行现行勘察设计技术规范规定的技术原则及技术方法,主要结论建议缺乏技术依据,尽管其中有关地基施工中关于松动爆破和开槽减震的建议是正确的,也是有针对性的,但未经设计计算的有关边坡稳定的结论是不恰当的。有关用条石挡墙护坡的建议也不是该工程边坡条件下能确保边坡安全的有效支挡结构技术措施,而有关采用坡度为1:0.05的放坡建议,则更是没有贯彻现行规范的基本规定,缺少相应的论证分析,它的误导为该工程事故埋下了安全隐患。该“技术鉴定”虽然盖有县勘察设计室的“图纸专用章”,但却无一般勘察、设计单位通常执行的“审核”、“批准” 等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从技术鉴定的内容到形式都缺乏严肃性;而且这种技术鉴定缺乏委托方与承担方之间的有关目的、任务、质量要求等基本的书面约定,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技术鉴定工作的深度和技术质量。

平基施工过程中及完工前后所发现的漏水等边坡岩体不稳定因素的征兆,虽然有关各方曾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与研究,但由于缺乏岩土工程及支挡结构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对隐患认识不足,未能采取相应措施,而继续盲目施工至全部工程(人工边坡及厂房扩建)结束和水池继续运行,并在7月3日决定将水池蓄水至7m水深,使整个工程的安危事实上依赖于个人狭隘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上。

工程事故分析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事故;民事法律关系

一、前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跟随着发展了起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工程事故,近几年來频繁的工程事故严重的危害了人民,国家的利益,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所以说,建筑工程事故的民事法律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二、建筑工程事故概念

建筑工程事故是指在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当事人的过错,使得建筑工程在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方面存在较大缺陷,给建设单位(或业主)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事件。根据建设部的规定,凡质量达不到合格标准的工程,必须进行返修、加固或报废,由此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含5000元)以上的为工程质量事故,即建筑工程事故。按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不同,建筑工程事故可分为一般建筑事故、重大建筑事故和特大建筑事故。一般建筑事故是指无死亡人数且重伤人数在3人以下,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下的事故。重大建筑事故是指死亡在2人以上或重伤在3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建筑工程事故。

特别重大建筑事故指人员有特别重大伤亡或者发生特别重大的财产损失的建筑工程事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建筑工程事故主要有:房屋建筑事故,道路建筑事故,桥梁建筑事故,铁路建筑事故,防护工程建筑事故和附属设施建筑事故。近些年来曾多次发生房屋、道路、桥梁重大和特大建筑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我国目前调整建筑活动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民法通则》、《合同法》、《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刑法》、《行政许可法》等,以及国务院颁布的与建设安全生产有关的各种法律规范性文件,其中调整建筑活动最主要的法律是《建筑法》。建筑工程的法律责任是指建筑法律关系中的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建筑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规定当事人应对其违法或犯罪行为引起的后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建筑工程事故的构成

构成建筑工程事故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建筑活动的主体是指在参与建筑活动过程中违反建筑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自然人和法人。建筑活动主体具有多样性,既包括自然人主体,又包括法人主体。自然人主体主要有勘察人员、设计人员、施工人员、业主、质监人员、建筑行政单位工作人员等。根据《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活动的法人主体主要有以下五类:建设单位(业主)、建筑施工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建筑事故的客体是指建筑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所保障的安全生产活动。这种安全生产活动常常因当事人违反建筑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而受到侵害。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对建筑事故发生所持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事人主观上有过错是构成建筑工程事故的必要条件。如果当事人在主观上不存在过错,那么建筑活动中出现事故就应属于意外事故而不构成建筑工程事故。

四、建筑工程事故的归责原则

建筑工程事故的归责原则是指在建筑工程事故中确定责任归谁承担的标准和依据,是处理建筑工程事故责任归属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建筑法》等法律的规定,我国的建筑工程事故的归责原则主要采取的是过错责任原则,《民法通则》同时还规定了两类特殊的建筑工程事故采用过错推定原则。一般说来,建筑工程事故的归责原则采用的是民法通用的原则——过错责任原则。建筑工程事故民事责任的确定以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在构成要件中要求同时具备过错、违法行为、因果关系和损害事实等四个要件。过错责任原则指行为人仅在自己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就不承担责任。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是确定责任承担的决定性条件,并以过错作为确定责任范围的依据。无过错,无责任。

五、建筑工程事故民事责任的形式

根据《合同法》、《建筑法》及《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的规定,建筑工程民事法律责任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违约责任

违约行为,是指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行为。这一定义表明:(1)违约行为的主体是合同当事人。合同具有相对性,违反合同的行为只能是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果由于第三人的行为导致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对于合同对方来说只能是违反合同的当事人实施了违约行为,第三人的行为不构成违约。(2)违约行为是一种客观的违反合同的行为。违约行为的认定以当事人的行为是否在客观上与约定的行为或者合同义务相符合为标准,而不管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如何。(3)违约行为侵害的客体是合同对方的债权。因违约行为的发生,使债权人的债权无法实现,从而侵害了债权。

《合同法》278——286条对承包人、发包人、施工人、勘察人员、设计人员违反建筑合同规定造成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的情况进行了规定,这是从违约的角度对建筑工程事故进行规范。

2.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实施侵权行为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侵权责任是任何人都对他人承担这样一种义务,即不因为自己的错误(过错)行为而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否则即能构成侵权行为,要对受害方承担责任。侵权行为基本上都是违法行为。

《民法通则》第130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共同过错情形下,行为人应承担连带责任。《建筑法》的27、29、66、67、69条规定了建筑工程事故的民事连带赔偿责任。《建筑法》第27条规定:大型建筑工程或者结构复杂的建筑工程,可以由两个以上的承包单位联合共同承包。共同承包的各方对承包合同的履行承担连带责任。

3、单独侵权责任

除了以上共同侵权外,《建筑法》还对建筑施工企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等进行了规范。《建筑法》第74条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的,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或者有其他不按照工程设计图纸或者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的行为,造成建筑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的,建筑施工企业要负责返工、修理并赔偿因此而造成的损失。建筑施工企业违反《建筑法》75条的规定,不履行保修义务或者拖延履行保修义务的,对在保修期内因屋顶、墙面渗漏、开裂等质量缺陷造成损失的,承担赔偿责任。

六、建筑活动中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

《民法通则》第134条将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规定为十种,分别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做、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在建筑工程事故中可采取的责任形式有:排除妨碍、消除危险、修理、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无论是选择侵权责任还是违约责任,适用的最多的、最主要的方式都是请求赔偿损失。

七、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发展一直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所以说,对于建筑工程事故的民事法律问题必须重视,这样才可以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丹宇.建筑工程事故的民事法律关系浅析 [J].湖南社会科学.2012(21):90-92

[2]武虎虎.关于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因素的分析与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2(11):44-45

某工程基坑事故分析 篇4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场地呈回字形, 由1号, 2号, 3号三栋五层楼组成,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中1号楼设一层地下室, 平面为矩形, 东西74 m长, 南北24 m宽, 2号, 3号楼呈L形位于1号楼东西两侧, 无地下室, 三栋楼互相独立。采用A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 桩径500 mm, 壁厚100 mm, 桩长约22 m, 桩端持力层为粉质粘土。

场地土层物理力学性质见表1。地质报告中液化判别表明, 该场地浅层第 (2) 层, (3) 层为严重液化, 第 (4) 层淤泥质粉质粘土为震陷土。1号, 2号, 3号楼同时进行桩基施工, 桩基施工完成后进行了相应的桩身完整性及承载力检测, 均满足设计要求。

2 围护方式及事故产生原因

由于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不深, 业主未请专业设计单位对基坑的开挖做专项设计, 施工单位也未认真地进行施工组织设计。1) 围护形式简介。基坑的开挖深度为4.6 m, 基坑南侧为1∶1.5放坡, 除南侧外基坑直立开挖, 采用钢板桩支护方案, 坡脚堆放沙袋, 围护施工的基本形式为钢板桩挡土。钢板桩长度为5.6 m, 插入深度为坑底以下仅1 m。2) 基坑事故情况。桩基施工完成后, 1号楼进行基坑开挖, 并将土体堆放于2号, 3号楼之间与1号楼南侧的空地上, 由于基坑面积小, 土方少, 挖土施工迅速完成。随后进行了基础底板承台的施工。2号, 3号楼由于没有地下室, 基础梁及承台较1号楼提前浇筑完成, 此时当地连续十多天强降雨。随后1号楼南侧堆土出现了大面积的土体滑移, 造成了与1号楼相邻的2号, 3号楼部分承台拉梁断裂, 裂缝宽度1 mm~1.5 mm, 裂缝形式为上下贯通裂缝。2号楼端头位置可见承台倾斜, 有两条管桩明显已经断裂, 见图1。2号, 3号楼与1号楼相邻的一侧, 目测部分承台拉梁断裂, 裂缝宽度在1 mm~1.5 mm, 裂缝形式为上下贯通裂缝。1号楼基坑内的基底土体向上隆起1.5 m之多。事后检测1号楼基坑内的管桩有50余条被破坏。3) 事故原因分析。客观上, 连续十多天强降雨冲刷浸泡, 使得1号楼南侧空地上的土体完全饱和, 土体呈流塑状, 向地下室基坑内滑移。主观上, 一方面施工方麻痹大意, 将1号楼基坑开挖的土体堆放于2号, 3号楼之间1号楼南侧的空地上, 一侧土体堆放过高, 与1号楼基坑之间存在压力差, 形成了一个土体滑移面。另一方面施工方对现场地质情况未进行认真分析, 仅简单放坡, 未对1号楼基坑南侧采取相应的有预见性的支护方案, 又在上面堆土, 使得土体大面积滑移, 造成结构主体破坏。4) 事后处理。业主请了专业人员进行了咨询, 分析了事故原因, 先将1号楼基坑南侧的堆土清走, 协助施工单位重新制定了新的围护施工方案。原设计方案中1∶1.5放坡坡率可实施, 但坡脚应采取加固措施。坡脚加固措施:宜采用搅拌桩加固 (四排搅拌桩, 桩长应超过滑移面) , 其稳定性应验算确定, 坡脚采用轻型井点降水。将现有工程桩全面检测并提交检测报告。由设计单位提出补桩方案, 将基坑回填补桩, 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开挖位置之后再实施基坑开挖支护。按照新的施工支护方案, 施工开挖后效果较好, 再未出现土体滑移, 所有补桩完成后进行了相应检测, 均合格。

3 结语

本次基坑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业主和施工单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事前未对土层情况做分析, 对这种基坑纯粹抱着一种侥幸心理。但事实表明, 在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小疏忽, 就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质量事故。倘若本次事故发生在主体结构已经做到上部, 必将会出现更重大的人身伤害事故和经济损失, 后果不堪设想。本次事故虽然没有造成人身伤害事故, 但经济损失也是惨重的, 前后补桩80余根, 并对所有工程桩进行了二次检测, 所有承台及拉梁均打掉重做, 总的经济损失近200万元。造成的影响也是恶劣的, 项目工期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事故的教训告诉我们, 对于海南地区的基坑工程无论工程大小都应该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专业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场地土质情况合理地确定支护体系。施工单位应该认真地进行施工组织设计, 并对海南地区雨季的基坑施工做出有效的、有预见性的判断及预防措施。

摘要:以具体工程为例, 介绍了某工程基坑的工程概况, 阐述了工程基坑的围护方式及事故情况, 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工程事故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对类似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具有借鉴意义。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分析 篇5

学生姓名:

学 号:

别: 专

业:

指导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工程师

一,事故分析

1.土建筑业事故案例分析冒险往下跳

坠滑竖井中

发生事故日期:1985年10月11日8时45分。

发生事故地点:茅村电厂工程施工现场。

主要原因,违反操作规程。

伤亡情况:死亡1人

事故简要经过:

木工组长卫xx带领邵xx(临时工)上到6号冷却塔安装竖井闸门。闸门沿门槽放下约700mm后就再也放不下去了,邵xx说下去看看,就揭开一块盖板面对竖井,两手撑住主水槽两壁向下跳。只听“啊”的一声,邵xx(男,25岁,四级木工,本工种工令五年)就坠入中央竖井并滑进循环水管底部,落差高达11.33米,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

邵xx过于自信,没有踩配水槽口作为中间踏步下到主水槽底板,而是迅猛地往下跳,在重心失稳、双脚悬空的状况下滑入中央竖井。

预防措施:

(1)严禁冒险作业。

(2)进行安全技术教育,提高职工素质和意识。2.吊盘无防护 倾斜人坠落

发生事故日期:1987年4月4日14日15时32分 发生事故地点:清镇电厂扩建工程施工现场

主要原因:防护装置缺乏 伤亡情况:死亡1人 事故简要经过:

起架工郭xx等三人带领民工六人上烟囱提升盘。当吊盘由196米提升到197.5米时,六个倒链中有两个已提满行程。这时郭xx和郭xx两人各换一个倒链。在取下倒链钩子时,引起吊盘轻微晃动。此时民工杨xx站在吊盘较高的一侧(因六名民工拉倒链不同步而产生倾斜,盘径5.4米)有离吊盘边缘只有约200~300mm。这时吊盘与砖内衬之间有400mm空隙,杨xx(男,19岁,包工队力工)从此空隙中坠落至0米地面,经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原因分析:

(1)吊盘缺乏防护措施,施工人员没有系安全带,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2)吊盘提升时没有专人统一指挥,六个倒链提升不同步,造成吊盘倾斜,导致吊盘一侧间隙过大,因晃动人站不稳坠落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预防措施:

(1)完善吊盘的安全防护设施,高处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2)吊盘提升要设专人指挥,防止吊盘产生倾斜现象。3.锯长料一人操作

木刺入左眼身亡

发生事故日期:1979年9月25日15时45分。

发生事故地点:吉林火电二公司房产修建队木工间。

主要原因:违反操作规程

伤亡情况:死亡1人

事故简要经过:

孙xx使用电锯窗木料,将一块40×60×2590毫米木料改冲成30×40毫米的方子,当方子推进锯口940毫米,还剩650毫米长时,方木受锯片弹动而被弹断,一块锥刀形状木刺飞出,刺入孙xx(男,57岁,六级木工,本工种工令二十三年)左眼角里侧部位,因刺进140毫米深,伤及脑子,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

锯40×60×2590毫米的方木应一人推料一人接料,孙一人操作,造成已锯开的料被锯片弹动,将方木弹断,飞起木刺造成事故。

预防措施:

(1)使用锯床锯长料时应两人操作。

(2)锯料前应把边梢不成材部分先截断。

(3)严格遵守锯床操作规程,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

4、事故简要情况

2008年10月30日6:30左右,霞浦县新城区迪鑫阳光城3号楼施工现场,木工班和钢筋班组12名工人,擅自开启3号楼施工升降机,准备到25层工作面作业,当施工升降机吊笼上升到第44、45标准节时(高约65米),第43至46标准节倾倒,施工升降机吊笼坠落,造成吊笼内12名工人全部死亡。经省政府组织调查,查明该起事故是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事故原因

一是房地产开发公司通过虚假招标、挂靠有资质施工企业的方式,非法自行组织项目施工,并在施工中私招滥雇,指派无起重设备安装资格的电工安装包括发生事故的3号楼在内的6台施工升降机,严重违反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规定。二是有关施工、监理、安装、检测、劳务分包、招标代理、造价咨询等企业、单位在承揽业务中,严重违反有关建设管理法律法规。三是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建筑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工作不到位,对迪鑫阳光城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严重违法违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制止。对房地产开发公司违法自行组织项目施工,以及有关企业、单位在承揽业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失察失管,行政执法不严;对施工许可申请及特种设备使用备案登记申请审核把关不严,违法审批。事故发生后,有关人员弄虚作假,逃避责任。

责任追究

经省政府省长办公会研究、报经省委常委会审定,对该起责任事故39名责任人、10个责任单位进行责任追究。一是18名事故责任人被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包括建设局、房地产开发、监理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直接责任人)。二是11名纪检监察对象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包括县政府、建设局及施工、监理、安装、检测、造价咨询等单位人员)。三是10名企事业单位相关责任人员受到行政处罚或处理。四是对10个责任单位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或处理。

应当汲取的深刻教训

霞浦“10·30”重大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性质恶劣、损失惨重。事故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不落实,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甚至违法违规经营,一些事故隐患没有及时整改,基层监管部门执法人员职业道德和廉政建设教育、相关监管部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全社会安全宣传教育等方面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严重问题,一批干部因事故发生被追究刑事责任或党政纪处分,教训极其惨痛,必须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防范类似事故的发生。

5、事故简要

2007年3月28日上午9点30分左右,中铁十二局第二工程公司在承建北京市地铁10号线2标段施工过程中,由于对施工复杂的地质情况不清,当施工断面发生局部塌方和导洞拱部产生环向裂缝的险情时,未制定并采取保护抢险人员的安全技术措施,指挥作业人员实施抢险,发生二次塌方,造成6人死亡。事故发生后,该局第二工程公司及项目部有关负责人隐瞒事故情况,未按规定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性质恶劣(有关事故原因和性质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这起事故反映出一些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安全生产规程、标准执行不严格,特别是抢险措施不当和有关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同时,也反映出地铁施工安全监管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深刻吸取事故教训,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进一步强化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做好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特提出以下要求:

一、加强对地铁建设和地下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监管。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特点,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在建地下工程建设项目特别是在建地铁工程项目的安全监管。要完善地铁建设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地铁建设市场,强化全过程监管;要督促地铁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等各方主体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程序,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杜绝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各地安全监管部门要积极配合和支持建设主管部门加强在建地下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监管,实行信息互通,推进联合执法,切实督促有关单位加强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二、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各地有关主管部门要强化对地下工程特别是地铁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督促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加强对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的辨识、评估、建档、登记、监控和动态管理,防患于未然。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要强化施工现场日常安全管理,形成隐患排查、登记建档、问题反馈、整改落实的闭环系统,消除事故隐患。要按照建设部印发的《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建质〔2004〕213号)的要求,认真研究和掌握地下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特点和规律,严格作业规程,强化初期临时支护,重点抓好不良地质地段防坍塌、特殊地质地段防突水突泥沙,做好超前地质监测、预报等安全技术防范措施的落实,确保施工安全。

三、切实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各有关部门要督促地下工程特别是地铁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明确各自安全职责,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完善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切实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勘探、设计单位要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地质勘察和工程设计,满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安全操作和防护的需要;建设单位应向施工单位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地下工程地质及水文等有关资料,认真履行建设单位的安全职责;各参建单位要针对地下建设工程的特点,科学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合理选择施工防护措施,严格按照施工操作规程作业,严防施工过程中坍塌、坠落、突水、突泥、爆炸等事故发生。

四、加强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地下工程特别是地铁工程建设项目各方要以《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 9002-2006)为指导,针对危险性较大工程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施工企业在发生险情时,要坚持科学抢险、安全施救的原则,在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制定详细抢险救援技术措施,精心地组织抢险救援。发生事故要按规定及时、准确、完整地向有关部门报告,争取在第一时间实施有效救援,不得延误救援时机。

五、严格事故责任追究。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要求,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依法查处每一起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查明事故原因,找出管理、技术、规章和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严肃追究事故责任人特别是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严厉查处违法违纪和失职渎职行为。要严格事故报告制度,坚决杜绝迟报、谎报、漏报和瞒报违法行为。要加大对事故发生后瞒报、逃匿行为的惩治力度,按照《安全生产法》、《刑法修正案

(六)》、《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监察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1号)的有关规定,对非法生产造成重大伤亡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且瞒报、逃匿的,要坚决依法惩处瞒报事故责任人。

二、总结报告

下面介绍一下我实习期间的工作情况。

第一,对工地的环境有所了解,包括实际的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对于工作环境可以说相当之艰苦,我去时,项目部的办公室刚搬到二期前排的商品房做临时使用,之间导致了办公室内没有避暑设施,特别是刚去的时候正好赶上高温天气,早上过去坐在办公室里,几分钟便大汗淋漓,呆在外面都比里面凉快点。这样的环境也持续的20天,而后新办公室建好搬过去,装上了空调,但问题又有了,办公室离工地有一里多路,每天不只要走几个来回。在人际方面短短的一个月却让我接触到了不少人,就施工单位就见到了三四个项目部,从土建到道路再到绿化最后还有桩基项目部,监理更不用说了,办公室就在我们隔壁,算是处的比较熟的,其间还接触到了房管部门、质量检查部门、各分包单位的老板、公司的领导等等。

第二,看,来到工地看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感觉每个地方都值得你好好的看看,老师也说了要“三看”,图纸是必不可少的,拿了一本一期5#楼的施工图翻开看了起来,师父叫我先重点看建筑设计施工说明和结构说明,确实里面有很多的东西需要你记住的,特别是结构说明里面,建筑构造做法表、钢筋的使用,锚固等等。而后看平、立、剖图对房间的开间,进深,高度有所了解,在大脑里形成立体图。但在看结构图时就遇到了困难,结构平法图是个陌生的概念,剪力墙、柱、梁、板的钢筋标注完全看不懂,师父介绍我去买了几本图集后,慢慢的琢磨起来,不明白的地方就问。有时自己拿着图纸去现场对钢筋。现在可以说平法已经没什么大问题了。

二看资料,要说资料工地上实在是太多了,工作联系单:里面有变更、具体做法、通知等;会议记要:监理月报、工地例会、专题会议、项目监理机构内部会议等;一期1#~4#楼施工组织设计;外墙外保温工程的施工方法;7月份8月份的施工进度计划表;关于会所桩基工程问监理拿个份文件,了解了桩基部分的有关知识,如桩径尺寸、长度、持力层、单桩竖向承载力,采用110振动沉管灌注桩,打桩时可能发生“瓶颈”桩、“大肚子”桩等,入土深度控制、容许偏差范围及桩身砼质量控制等等;《无锡市住宅质量分户验收管理规定》,讲到了验收人员组成、分户与竣工验收的区别、验收时需填表格、验收内容等等;《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江苏省估价表》,《江苏省建筑工程综合预算定额》,《无锡市建筑工程补充预算定额》这三本书要结合起来看,我也大概翻了一翻,每章有工程说明、工程量计算规则和计价表,计价表一开始看不懂,幸好有个预算员教我看了一下,什么基价有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组成。最后还看到了一期1#~10#楼加d1、d2、d3的建筑工程桩基工程的施工验收资料,每份足足有几百张,并且一些单子需要原件,里面有质量验收报告、桩位图、高应变检测报告等等,这些都要送到档案馆存档。

三看施工工艺,如何施工放线及监理复线,什么是“五零线”;滴水线的做法,底面与外墙面交界处,距拐角1-2㎝处做一条1㎝左右宽的凹槽;看钢筋工程中钢筋的接头和断点焊接及钢筋间距是否满足要求。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和约束边缘柱的连接构造,直径小于28采用搭接,大于28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对于柱机械焊接时纵筋距基础、楼板顶面大于500,相邻钢筋交错连接大于35d,箍筋和拉筋弯钩和间距的构造,拉筋采用梅花型布置,垫块的使用。看模板支撑体系,10#楼地下室模板面板采用厚度为18mm的木胶合板,内竖楞采50mmx100mm木楞,间距为250mm,外横楞采用双脚手钢管,间距为600mm,对拉(贵.州,学.习,网)hTTp://螺栓的布置,严禁使用废机油满涂等;砼工程中采用一次支模一次浇注,砼的测温等等;止水带,后浇带的做法;施工缝留置,柱、剪力墙留在梁板底50~100㎜,梁留在1/3跨中;伸缩缝的留法和做法;地下室外墙须做防水处理涂两层沥青而后砌一皮砖做保护层最后才能回土;橱卫间采用二布三油的防水层;会所打沉管灌注桩的施工过程,钢筋笼是否合格,拔桩速度的控制,桩机移位等。

说到动手,由于在甲方实习要动手的地方还真不多。主要还是以看为主,做为甲方就要认真的看哪个地方没弄好,然后叫乙方整改。这也是我实习期间的主要工作,每天和师父去工地每栋楼都得看看,主体还在施工的10#楼地下室钢筋是否绑弯、箍筋分布筋间距、后浇带纵筋锚固长度是否满足要求,止水带上的预埋管件是否满焊等;主体结束的看装饰工程,涂料是否涂到位,门窗打密封胶,窗台、阴角部位渗水现象,外墙贴砖,和监理乙方一起拿着激光测距仪测房间净高偏差是否在2公分内,进深开间是否也满足要求。墙面有没有空鼓,有没有裂缝,特别是门洞和梁下部位容易出现裂缝,需要贴钢丝网。窗户装好后四周是否粉好;楼梯休息平台阴阳角是否粉平粉直等等,每天都能发现不少的问题。

我短短的一个月的实习生活已经结束了,首先通过这次实习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适应环境。通过这次实习我开始适应了这种工地生活。有了这段时间的锻炼,不论以后做什么工作都有了一种吃苦耐劳的毅力。另外就是在工地上知道了一些与学校不同的问题,还有在工地上知道了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应该怎样去和工人、领导、监理、相关部门的交流等。

其次,通过这次实习使我对工程方面的有关知识在实际上有了更深一些的了解。应该说在学校学习再多的专业知识也只是理论上的,与实际还是有点差别的。这次实习对我的识图及作图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特别在做图方面学到了cad的一些快捷方式如复制可以输入co、m移动、e删除等等。并且有幸参加了两次工程例会,学到了做为甲方如何调节个部门之间的矛盾,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

工地上是艰苦,特别是连续十几天的高温天气,加上临时办公室没有空调和电扇,早上过去后衣服就没干过。但能学的是一些现实东西,锻炼的是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例如:设计图纸上的变更,具体施工时出现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等等,只有通过实践后才能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另外,对有关的资料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什么时候该填什么资料,需什么人签字等,这些是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

最后一点就是:虽然只有一个月的实习时间,但我有幸了解了项目的整个过程,“Xx城”工地上有刚开始建的会所,看到了桩基工程;一期10#楼的地下室柱和剪力墙的钢筋和模板工程;一期1#~8#楼的装饰工程;室外绿化工程。另外,这次还看到了使用平法标注的结构图,初见时感觉有些头大,虽然在这之前听老师说过,但并未学过,就那么一张剪力墙平法施工图,都有些眼花。什么kz,gdz,q,ll,lb,at,gt等等,一开始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不过师父介绍我买了几本平法制图的图集,图集里详细介绍了读图的方法,经过几天的努力,再看图时终于不再感觉难了。可以拿着图纸去现场对钢筋了。

工程事故分析 篇6

【关键词】路桥工程; 施工事故;安全管理

路桥工程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运作的,施工工程受施工材料、施工条件、时间、温度、湿度等多种外界因素影响。施工中易出现体系转换、路桥结构稳定性、应力张拉等问题,工程施工的安全施工时有发生,施工风险不容忽视。

一、路桥工程施工事故的风险特征

(一)结构的复杂性

现代路梁结构类型越来越复杂,这无疑给施工带来了很多难度。对于结构复杂的路梁建筑我们很难通过理论分析其实际的内力,故而难以控制施工中的风险。

(二)技术的成熟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路梁结构在不断创新,路桥施工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对于新技术的投入使用,必须经过一定的试验验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才能保证新技术的成熟,也只有新技术越成熟,才更能保证新技术运用到实际中,路梁施工也就不会产生较高的风险,从而更规范化路桥工程。

(四)自然环境的影响

由于路桥的施工环境无法控制,通常都是在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中,对于施工地点的地形、地质、气象等问题我们都无法控制,即使是在某些条件不利的自然环境中我们都要保证施工的进度及质量。所以施工中的自然环境也是施工风险的来源,对施工人员来说也增加了很多困难。

(五)施工队伍的影响

在施工风险的管理控制上有一个高效施工队伍无疑是工程最好的保障,施工队伍要拥有高水平的技术,配备有一定的设备条件,在施工中能保证优秀的工程业绩。施工队伍也要拥有高水平的管理,设置完善的管理机制,并在施工过程中能严格执行其管理规章制度。

二、加强路桥施工安全管理研究

(一)树立安全意识,提高生产安全的意识

在路桥施工中如何减轻疲劳、防止过劳,从而保证施工人员健康进而保证安全生产,主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提高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是减少施工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人员疲劳、提高生产安全水平的有力措施。2.合理地确定作业休息制度,根据施工时的劳动强度,在施工过程中插入必要的休息时间。3.根据工作强度、工作方式合理设计休息方式。4.尽可能减少轮班工作制度。轮班工作后,给予施工人员充分的休息时间。5.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以利于施工人员恢复疲劳,增进身心健康,培养高尚的情操。此外,要注重开展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技术的熟练程度,减少工作中的疲劳程度。

(二)加强路桥施工技术的安全性控制

1.若挖孔较深或已经出现渗水,就需要及时进行防水、排水,以防止孔坍塌。

2.保证孔壁的稳定性,定期检查孔壁是否出现裂隙和破损,孔顶需要有专人看管,同时设置高出0.3米的井圈,以此作为孔口栏杆,孔口不得堆放各种垃圾和无关机械设备,要给作业人员留有专门通道,夜间需要悬挂警示灯。

3.孔内操作施工人员的头顶要设置保护盖。要严格按照在两孔之间只能有一孔进行混凝土作业的要求。

4.施工人员要遵守以下规定:挖孔人员在进行孔下操作前,必须先将孔内的气体排出;如果孔内的二氧化碳超过百分之0.5,就要立刻通风,就算二氧化碳没有达到以上标准,如果操作人员感觉不适,也要立刻通风。

5.当挖孔深度超过10m时,且有人员出入的时候,要用机械强制通风。

(三)规范日常管理,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一是加强路桥的安全运营管理。广大公路管理部门应按照国家行业有关标准,加大超载车辆过桥的治理力度,严禁超载车辆通过桥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从治理超限超载到运营安全,全过程实施交通安全监控,以杜绝对桥梁的严重损坏,确保桥梁的安全。二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路桥养护管理的目标与措施,全面促进桥梁改建、检测维修与加固工作。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细化管理”,实现养护质量“零缺陷”。夏季做好主桥面的降温工作,以减少高温对桥面性能的影响;冬季做好防雪、防冰工作,及时清除冰雪障碍,减少冰雪天气对大桥交通的影响。三是要加强对路桥检查检测设备的配备工作,尤其是对定期检查和特殊检查需要的设备、仪器要尽快配备,使检查的手段现代化、科学化,才能得到客观科学的数据。同事,要尽量采用国内外有关科研成果,推广使用有关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经验,注意科学养护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此外,大力推广和发展养护机械化,实行大中小结合,以小型为主,逐步实现路桥养护机械装备标准化、系统化,以保障养护质量,提高养护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四)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各种常规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是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有的项目领导害怕检查,一到检查,就突击准备,应付、走过场,这其实是一种对安全工作极不负责的举动。事实上,安全生产工作,几天时间是无法突击准备的,必须靠平时的良好的管理和不懈的坚持。安全检查其实更是一种手段,我们通过检查来发现问题,寻找对策,解决问题。各级管理部门应安排专人具体负责,承担起桥梁日常检查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路桥检查和检验力度,必须按照《公路桥梁养护规范》的要求对路梁开展经常性检查、定期检查和特殊检查,并做好记录,以便系统地掌握路桥技术状况,较早地发现缺损和异常情况,提出养护措施,保证行车安全,延长养护路桥的使用寿命。在检查过程中,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特种设备、特殊场所和特殊施工工序,除安全管理部门的综合性检查外,应组织有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性安全检查。检查前应明确检查重点、检查手段和检查方法。如对电气焊机、起重设备、运输车辆、压力容器、易燃易爆场所、高空作业场所、深坑施工场所、临边洞口防护和专项安全技术措施等,必须进行全面检查和验收。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处理,并有记录,以确保安全生产。

总之,路桥施工安全管理是路桥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系统科学,安全管理的对象是施工过程中所有员工、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因此是一种动态的管理。只有更好地做好路桥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才能更好为企业提高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宝春.桥梁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

[2]卫申蔚.桥梁工程施工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3] 张广敏.浅谈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及监 督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8,(27).

某公路工程事故分析 篇7

某公路宿迁到沭阳段为2005年7月新建成的一级公路, 2006年元月K158~K154路段路面陆续出现鼓包、开裂现象。经现场调研发现鼓包现象在超车道、硬路肩比较严重, 行车道相对稍好一些。鼓包开裂路段的二灰碎石基层十分湿润, 变得非常松散, 膨胀显著, 该层由原来的设计厚度17cm增加到21~24cm, 强度很低, 甚至完全失去强度。而未出现鼓包开裂路段的二灰碎石基层, 干燥, 密实, 强度较大, 坚硬, 无失稳现象。初步认为鼓包开裂路段的基层二灰碎石含有较多磷石膏, 浸水发生膨胀, 造成上覆基层开裂, 进而引发路面鼓包开裂破损。

2 实验研究

为了查明该路段路面鼓起和开裂的原因, 本文中对该路段路基回填土和有代表性路段的二灰碎石基层、石灰稳定土底基层钻孔取芯进行室内试验研究。

2.1 路基回填土工程地质性质研究

回填土的性质对所修筑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等有很大的影响, 我国《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1]等规范中均有对路基填土工程地质性质的规定。

对取土坑素土进行试验研究, 不仅有助于认识回填土的工程性质, 还可以与底基层石灰稳定土的试验分析结果做对比, 以检验回填土的处理效果;同时对填土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查明其中SO3的含量, 为工程事故原因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填土的基本工程性质见表1。

由试验结果可知:路基回填土的塑性指数均大于17, 都属于粘土;天然状态下, 土的含水率都大于塑限值;回填土中SO3含量很少, 土样K157+840②的含量最大, 但也仅为0.013%, 因此填土对基层中SO3含量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除基本工程性质外路基填土的膨胀性也是公路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膨胀土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并往复变形的性质, 很容易造成路基起包、开裂, 引起工程事故。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为膨胀土带来的经济损失约在50亿美元以上[2]。公路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 研究路基填土的膨胀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中各路基填土的自由膨胀率数据如表2。

从填土的自由膨胀率值可知, 各填土的膨胀性都比较大, 属于弱膨胀土 (自由膨胀率40~55%) , 不能直接用作路基回填料。

2.2 底基层钻芯试验分析

该公路采用12%石灰稳定土作为底基层, 设计厚度为20cm。我国《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3]中对做基层石灰稳定土7d标准养护样的抗压强度指标做了具体的要求, 见表3。

为了分析工程事故的原因, 本文研究过程中对K157+960、K157+930两处底基层钻孔取芯进行室内试验, 其中K157+960处起包现象明显, 为问题路段, 在洗剥过程中发现其上覆二灰碎石基层十分湿润, 变得非常松散。

底基层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每个试样分两组, 其中一组在试验前浸水24h, 另一组为取样时自然含水率。试验结果如表4。

由以上数据分析可知:

⑴二灰土的强度值随含水率的增加有明显的下降, 两个试样含水率相差8%, 底基层试样强度相差近一倍, 但强度仍能满足设计要求;

⑵浸水1d前后试样含水率变化不大, 强度值也基本没什么变化, 这与石灰稳定土的渗透系数较低 (通常在10-8mm/s左右) 有关;对比上结论可知我国现行规范中所规定的试验方法不能真实反映材料的水稳性, 有待改进;

备注:*为浸水1d试样。

⑶与回填土的成分相比, 灰土中的SO3含量明显偏高, 这可能源于石灰, 也可能是上覆基层中的可溶盐随水渗流进入底基层所致;

⑷适量石膏的掺入对灰土有较好的改良效果, 在本试验研究结果中也有所体现。

总之, 用作底基层的灰土, 在问题路段由于长期浸水其强度值有所下降, 但与填土的试验分析结果相对比, 可以看出灰土的改良效果显著。且石灰稳定土的强度仍能满足设计要求, 该层不是引发工程事故的原因。

2.3 基层二灰碎石钻芯试验分析

基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基层材料应具有足够的抗压强度, 较好的水稳性、耐久性和扩散应力的能力 (即应有较好的板体性) 。该公路设计采用二灰碎石基层, 其配比为石灰:粉煤灰:碎石=5.5:12.5:82, 碎石级配采用规范[3]中值。基层分为上下两层, 每层设计厚度为17cm。为了查找事故原因, 本文试验过程中取K158+30、K158+80、K157+999三处基层试样进行室内试验分析, 其中K157+999为问题路段, 强度完全丧失, 钻孔取芯时试样破碎。

由表5分析可知:

⑴烘干、原状、饱水三种状态的二灰碎石基层试样单轴抗压强度有所差别, 这可能与二灰碎石试样的完整度、端面平整度等有关, 但总体差别不大, 这说明所取二灰碎石基层试样有很好的水稳性;

备注:K157+999处为问题路, 路面洗剥后发现基层完全湿润, 钻孔取芯时试样破碎, 说明其强度完全丧失, 其化学成分中SO3含量为5.86%。

⑵二灰碎石基层强度受其中SO3的含量影响较大, 且随SO3含量的增加, 其强度先增大后减小, SO3含量为0.3%的试样强度最大, 但SO3的含量继续增大时, 二灰碎石基层材料无侧限抗压强度下降, 直至SO3含量为5.86%时基层材料浸湿后强度完全丧失, 钻孔取芯时试样破碎。

二灰碎石组份中SO3含量很少, 但在宿沭公路下基层中发现SO3含量较大, 且在鼓包路段SO3含量最大达5.86%。

另外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施工方所提供的问题路段施工用粉煤灰中SO3含量为48.64%, 由此可以认定该路段工程问题是因材料供应商以磷石膏假冒粉煤灰而引起的。

3 结论

通过对路基回填土、底基层石灰改良土、基层二灰碎石的试验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⑴该路段的路基回填土不能直接用作底基层, 但石灰改良土具有较好的强度和水稳性, 底基层不是引发工程事故的原因;

⑵问题路段二灰碎石基层中因掺入磷石膏成分浸湿后膨胀, 且强度完全丧失, 最终导致路面鼓包开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编写组.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J033-95) [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2]李永波.膨胀土对公路工程的危害及防治[J].山西建筑, 2006, 32 (2) :103-104

钻井工程常见事故分析及处理 篇8

1 钻井工程事故的处理原则

1.1 安全原则

“安全第一”是人们最为经常提的一句话, 在钻井过程中尤为如此, 安全第一是事故的处理原则。钻井时要对井下的各种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 从而采取科学的技术及选用适合的工具, 同时在事故处理过程中, 准确的分析事故的性质, 从而在处理过程中尽量减轻事故的损害, 防止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扩大。此外, 在安全原则下, 还保含对环境保护和人员设备保护相关措施的制订。

1.2 科学原则

在事故处理过程中, 需要针对钻井现场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 从而确定井下的具体情况, 不能凭以往的经验或是主观判断进做出结论。同时为了保证事故处理方案的科学性, 对井下的情况应该绘制草图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从而对方案中不科学的地方及时进行改正, 从而减轻事故的损害。

1.3 快捷原则

钻井事故发生后, 需要在短时间内及时的进行处理, 以避免因时间的延长而导致事故的进一步恶化, 从而失去了处理的最佳时期。因此在事故处理过程中要保证快捷原则, 决策及方案的制定都需要快速, 并在第一时间内组织好工具和器材, 协调好各工序之间的衔接, 从而加快事故的处理作业。

1.4 经济原则

首先, 需根据事故发生的性质、地质条件以及各种器材的供应情况和技术手段等, 进行全面地评估、分析事故处理的费用和时间;其次, 应对处理方案进行对比, 并从中选出最经济合算的方案;再次, 如果条件允许, 也可以另选井位重钻或将原有井眼添井侧钻。在实际的钻井工程中, 应按照最经济的原则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案, 以此来降低工程成本。

2 造成钻井工程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地质因素

在实际的钻井过程中, 钻遇各种不同的地层会随之遇到诸多难题, 如由于地质构造不同而造成的不稳定性、压力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地层岩性的多变性等均会造成井下复杂情况, 致使钻井作业暂时停止, 无法顺利进行, 从而导致延误钻井时间。造成井下复杂的地质因素是客观存在, 也是无法改变的, 但是如果在钻井过程中, 对这些客观因素多些了解,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则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2.2 工程因素

由于钻井作业本身的复杂性和隐蔽性较强, 所以安全第一应作为钻井作业的主导思想。但有些人却基于利益的驱使, 明知故犯或铤而走险, 从而为复杂情况及钻井事故的发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再加之对地质资料未能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使得在一段裸眼中喷、漏层共存, 致使治漏则喷、治喷则漏的现象屡有发生。此外, 由于管理工作薄弱, 也导致了钻井工作有章不循、盲目决断、遇事不思、不顾后果, 上述情况都将给井下事故埋下隐患。

3 钻井工程常见事故的成因及处理方法

3.1 卡钻事故

卡钻主要是指在钻进过程中, 钻柱在井中的某段被卡住, 从而导致整个钻柱无法自由转动。

当发生卡钻事故后, 最先应考虑的问题是为解除事故创造最有利的条件。在处理卡钻事故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保持钻井液循环, 使井筒畅通。当卡钻事故发生后, 若水眼或环空堵塞, 则会造成循环丧失, 从而失去浸泡、爆炸松扣的可能, 致使诱发井塌, 使卡钻事故的处理难度加大, 因此, 必须保持钻井液循环及井筒畅通;二是需尽可能保持钻柱的完整性。卡钻后, 在对钻柱进行提拉、扭转时, 尽量不要超过钻杆的最大拉伸负荷及允许扭转圈数, 如果钻杆被扭断或拉断, 则会导致打捞工具套如困难。目前对于卡钻事故常用的处理方法是采用震击解卡工具或倒扣切割工具来完成。

3.2 井漏和井喷事故

3.2.1 井漏事故。

井漏主要是指在钻井过程中, 钻井液或水泥浆液渗入地层的现象。产生井漏的主要原因为:井内的钻井液压力过大, 致使地层破裂便会形成井漏。一旦发生井漏会造成钻井液池面降低, 返回的钻井液量减少, 井漏严重时也导致钻井液失去循环, 进而引发井喷。常用的井漏处理方法有:起钻静置、改善钻井液性能、水泥浆堵漏、凝胶堵漏和复合堵漏等。

3.2.2 井喷事故。

井喷是指在钻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 致使地层流体进入井筒, 使井内钻井液间断或连续地喷出的现象, 当这一现象失去控制时, 则会引起井喷。井喷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轻则导致资源浪费、污染环境, 重则会损坏设备、造成人员伤亡、全井报废。井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对地层压力情况掌握不准以及井内钻井液的压力降低等。一旦发生井喷事故时, 必须做好处理工作, 如在地面灭火压井或是打定向救援井压井等。

3.3 钻具断落和落物事故

钻具断落和落物事故。属于钻井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事故之一。通常是采用相应的打捞工具进行打捞。

结语

钻井工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 因此其事故也存在着复杂性。多变性, 所以在对钻井事故进行分析处理时, 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 不能凭主断臆断, 从而导致事故的扩大, 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 采用科学的原则对事故进行分析, 从而快捷的对事故进行处理, 同时保证处理方案制订的经济性, 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有效的解决事故, 保证钻井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继德, 张永刚, 韩国生, 武风旺.钻井液录井参数在钻进工程异常预报中的应用[J].录井工程.2010 (03) .

[2]屈正斌.浅析钻井工程常见事故及机理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 (01) .

钻井工程事故监测和预警方法分析 篇9

1 钻井工程事故监测和预警方法研究

1.1 钻井工程的现状

安全是钻井工程首要考虑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综合录井技术的发展, 钻井监控和风险控制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尤其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能够预判工程的走向, 及早的预警, 有效的控制风险。但是, 目前钻井事故监测和预报方法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限制了钻井工程的优化发展。钻井中常见的事故有井漏、井涌、井喷、钻具损坏、堵塞水眼、牙轮掉落等, 常常迫使工程停工, 严重的还会引发安全事故。而目前的事故监测和预警方法主要是研究工程参数, 观察其变化情况, 进而判断工程的状态。目前为止, 此类技术的自动化水平还不高, 构建的系统还比较单一, 大多采用经典数学工具建立模型, 难以客观、精确的反映钻井复杂多变的情况。人工智能技术虽然为钻井工程监测和预警拓展了广阔的前景, 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 有待深入的发展应用。

1.2 钻井工程事故监测和预警方法

1.2.1 钻具振动分析

此项技术比较先进, 由于在钻井时, 岩石与钻头、井壁与钻柱相互作用, 会导致钻具的振动。但是各项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应力比较复杂, 可以通过测量其动力学的特征, 如使用MWD测量仪, 分析动力学特征。目前钻具振动的分析系统比较有名的是美国的Vibr A软件, 而我国的研究处于实验阶段。钻井过程中, 产生的应力波频谱不同, 进而可分析地质信息, 尤其是低频段可以识别牙轮钻头的情况。通过研究分析钻具的振动, 可以监测钻具、钻头的工作状态, 预防共振、谐振等状况。但是钻具振动分析技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井场其他钻井事故的监测和预警作用很小。

1.2.2 综合录井参数研究

钻井工程中的变量多, 参数复杂, 采用综合录井参数分析技术, 可以对参数的变化和多种参数进行综合的处理分析, 判断井况和钻具的状态, 进而监测地层压力信息。综合录井参数分析技术需要计算机的配合, 自动化程度要求高, 但是当前许多工作仍由人工完成, 这就对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责任意识、判断能力等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显然操作员全程监测数据的微小变化是不现实的, 也难以及时、准确的判断出钻井的状态。因而计算机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被广泛重视, 如法国开发的ALS-K快速探测系统, 能够实现钻井事故的监测和预警自动化, 对于出口流量、钻井液进口等计算的精度高, 自动计算出流量门限值, 在钻井工程事故和预警领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1.2.3 模糊理论的应用

综合录井参数分析法是一种专家系统, 运用了模糊理论, 即一种人工智能技术, 通过模拟人类专家的思维, 动态分析监测到的参数, 能思考钻井的工作状态, 并根据人工专家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预判。系统会根据预测的可能性给出提示或预警信息。由于预判本来就有不确定性, 而以自然语言为基础的经验性知识, 没有明确的界限, 如果采用经典逻辑来表述具有局限性, 使得问题的处理过于单一, 不能体现出智能的特点。而模糊理论具有随机性和概率性, 是分析随机和统计的数学工具, 运用模糊理论建立的数学判断工具能取代精确的数学模型, 模拟人的思维方式, 在处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具有很好的优势。钻井工程中的变量非常多,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采用精确的数学模型预判显然是存在缺点的, 也难以客观的反映问题, 而基于模糊理论的人工智能系统具有先天的优势, 对定量化的信息进行模糊处理, 进而达到多因素综合分析的目的, 基于模糊理论的事故监测和预警系统的研究成为了重要的发展方向。

2 结语

钻井工程的首要前提是安全性, 因而要预防事故, 就必须研究事故监测和预警方法, 将风险降到最小, 确保工程的安全性, 相关研究还处于实验阶段, 有待深入。

摘要:钻井工程事故监测和预警方法对于确保钻井作业的安全性而言至关重要, 减少伤害, 提高作业的水平, 论文将研究钻井工程事故监测和预警方法的内容, 为此方面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限于笔者的研究水平, 论点不够深入, 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钻井工程,事故监测,预警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根庆.录井技术在钻井工程中的应用[J].录井技术, 1998, 9 (2) :1-10.

[2]王佑宁.录井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录井技术, 1998, 9 (1) :1-5.

[3]董新魁, 禹荣, 宋玉明.DLS的钻具振动分析技术及其应用[J].录井技术, 2001, 12 (1) :20-24.

[4]张金鹏.基于RDT_FDF方法的石油钻井事故诊断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 2011.

[5]袁俊和.钻井过程中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 2008.

[6]蔡毅, 邢岩, 胡丹.敏感性分析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44 (1) :9-14.

浅谈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分析 篇10

1 常见的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包括地基工程事故和基础工程事故两大类。

1.1 按土力学原理, 常见地基工程事故分类如下

1.1.1 地基变形引起的事故

地基土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产生沉降, 当建筑物的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及局部倾斜超过地基变形允许值时, 将会导致建筑物产生裂缝, 影响结构物的正常使用和安全, 严重时会导致上部建筑结构破坏甚至倒塌。

1.1.2 地基强度及稳定性引起的事故

当地基土的抗剪强度不足以承受地基所受的压力设计值时, 地基就会产生局部或整体剪切破坏, 即地基丧失了稳定性 (失稳破坏) 。

1.1.3 地基渗透或液化引起的事故

渗透是由于地下水在运动中出现水量损失, 或潜蚀和管涌。液化是在动力荷载 (地震、机器以及车辆振动、波浪和爆破等) 作用下, 饱和松散粉细砂产生液化, 使土体失去抗剪强度, 近似液体的特性。

1.1.4 特殊土地基工程事故

特殊土地基主要是指湿陷性黄土 (大孔土) 地基、膨胀土地基、软土地基及冻胀上地基等。

1.2 按工程事故分类

1.2.1 地基失稳造成工程事故

建筑物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密度超过地基承载力, 地基将产生剪切破坏。地基产生剪切破坏将使建筑物下沉倒塌或破坏。

地基破坏的形式与地基土层分布、土体性质、基础形状、埋深、加荷速率等因素有关。土体不易压缩、基础埋深较深时将形成冲切或局部剪切破坏;土体容易压缩、基础埋深较浅时将形成整体剪切破坏, 产生整体剪切破坏前, 在基础周围地面有明显隆起现象。

1.2.2 地基变形造成工程事故

地基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产生沉降, 当总沉降量或不均匀沉降超过建筑物允许沉降时, 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造成工程事故。地基总沉降过大, 不仅容易使散水倒坡, 而且建筑物室内外连接, 内外网之间的水、电、暖管道断裂, 都需付出相当代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时, 容易造成建筑物的倾斜, 及上部结构构件的开裂。

1.2.3 地基渗流造成工程事故

1) 渗流造成潜蚀, 在地基中形成土洞、溶洞或土体结构改变, 导致地基破坏。2) 渗流形成流土、管涌导致地基破坏。3) 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基中有效应力改变, 导致地基沉降, 严重的可造成工程事故。

1.2.4 土坡滑动造成工程事故

建在土坡上或土坡顶和土坡坡趾附近的建 (构) 筑物会因为土坡滑动产生破坏。造成土坡滑动的原因很多, 除坡上加载、坡脚取土等人为因素外, 其中土渗流改变土的性质, 特别是降低土层界面的强度, 以及土体强度随蠕变降低等是重要的原因。

1.2.5 地震造成工程事故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不仅与地震烈度有关, 还与建筑场地效应、地基土动力特性有关。在同样的场地条件下, 粘土地基和砂土地基、饱和土和非饱和土地基上房屋的震害差别也很大。

2 地基与基础的工程事故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2.1 因工程地质勘查中的错误而产生的事故

许多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源于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情况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 没有正确了解建筑场地土层分布、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就错误估计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特性, 导致发生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造成设计人员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 主要有下述情况:

1) 工程勘察工作不符合要求。没有按规定要求进行工程勘察工作, 如勘察布孔间距偏大、钻孔取土深度太浅, 造成勘察取样不能全面反映场地地基土层实际情况。也有在取土、试样运输和土工试验过程中出现差错。2)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非常复杂。有些工程地质变化很大, 虽然按规定进行了勘察, 但还不能全面的反应低级土层变化情况。如地基中存在尚未发现的古河道、古墓。古井等。这些情况导致的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为数不少。3) 没有按规定进行工程勘察工作。这些情况虽然很少但绝不是没有, 尤其是在一些乡镇地区。

2.2 因建筑物基础底面土压力过大超过地基承载力造成的事故

地基承载力是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指标。各类地基承受基础传来荷载的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 超过这一限度, 首先发生的是建筑物具有较大的不均匀沉降, 引起房屋开裂;如果超越这一限度过多, 则可能因地基土发生剪切破坏而整体滑动或急剧下沉, 造成房屋的倾倒或严重受损。

2.3 设计方案不合理或设计计算错误

设计方案不合理, 主要是设计人员不能根据建筑物上部结构荷载、平面布置、高度、体型、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合理选用基础形式, 造成地基不能满足建筑物对它的要求, 导致工程事故。

设计计算错误, 主要包括:荷载计算不正确, 基础设计方面错误, 地基沉降计算不正确导致不均匀沉降失控。

2.4 因地基中暗沟、古墓等旧构筑物影响造成的事故

建筑物地基基槽开挖后, 可能遇到许多局部异常的情况, 例如:在地基土中存在有暗沟、古墓、古井、旧基础等已废除了的构筑物, 其中在暗沟、古井内往往填充疏松的建筑垃圾或淤泥软土, 形成局部的松软部位, 可能引起基础局部严重下沉。导致上部墙体或结构开裂;如遇古墓、防空洞等中空构筑物, 则可能引起塌陷事故;至于遇到旧基础、废化粪池等构筑物, 它们往往比周围天然地基坚实得多, 形成软硬突变, 也会造成上部结构开裂。因此在开槽验槽过程中查明局部异常情况是十分重要的。

2.5 施工质量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施工质量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未按设计施工图施工, 未按技术操作规程施工。

2.6 环境条件改变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环境改变常见下述情况:地下工程或深基坑工程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地基与基础的影响;建筑物周围地面堆载引起建筑物地基附加应力增加, 导致建筑物完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进一步发展, 建筑物周围地基中施工振动或挤压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 地下水位变化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

3 工程地基基础事故预防

3.1 要重视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全面、正确了解

根据建筑场地特点, 建筑物情况合理确定工程勘察的目的、任务, 工程勘察报告要能反映建筑场地地质和水位地质情况。

首先要搞好工程勘察工作。预防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首先要重视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全面、正确了解, 这是预防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的关键。

3.2 要做到精心设计、施工

在全面、正确了解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 根据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 进行地基基础设计。如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要求, 则应进行地基处理形成人工地基, 并采用合理的基础形式。地基、基础、上部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设计中应统一考虑。要认真分析地基变形, 正确估计施工后沉降, 并控制建筑物施工后沉降在允许范围内, 还要做到按设计资料和施工规范的要求精心施工。

综上所述, 虽然引发地基基础事故的原因很多, 但我们还是可以有效的杜绝它。要想彻底的杜绝地基基础事故, 我们只有对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只有正确的分析, 才能发现事故的原发症结, 明确事故的责任;只有正确的分析, 才能找到今后应吸取的教训,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也只有正确的分析, 才能制定出适宜的防治措施, 防患于未然。对于结构设计, 施工技术和使用中的错误引起的, 其中大部分是主观性的错误。我们只有严格遵守勘查、设计与施工的标准文件的规定和相应要求, 才可能彻底的避免事故的发生。

摘要:根据统计资料显示, 其中地基和基础工程的质量问题, 占总事故的确21%。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 最难驾驭的并不是上部结构, 而是该工程的地基和基础工程的问题, 对于建筑群所在场地的地下土层分布则不然, 一般地说, 人们只能在设计前通过几个钻孔的土样的试验得知其少数信息, 也只能在施工后, 槽底的钎探结果了解其表层信息, 至于更深层更全面的情况却不能全面的掌握, 以致造成对建筑物建成后的损坏, 而且, 地基基础都是地下隐蔽工程, 建筑工程竣工后, 难以检查, 使用期间出现事故的苗头也不易察觉, 一旦发生事故难以补救, 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关键词: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工程地质

参考文献

[1]陈希哲.地基事故与预防—国内外工程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崔干祥.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M].科学出版社, 2002.

[3]罗福干.建筑结构缺陷事故的分析及防治[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工程事故分析 篇11

【关键词】脱硝工程;液氨;爆炸;泄漏;中毒;影响范围;防城港电厂

0.引言

广西防城港电厂位于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西面约8km暗埠江口东岸赤沙村西南侧浅海滩涂,地处企沙临海工业区企沙片区,与防城港市区隔海相望,工程规划容量2520MW,并留有扩建余地。工程2×600MW超临界燃煤机组于2005年5月29日开工建设,两台机组分别于2007年9月、2008年1月投产发电。根据《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要求,对防城港电厂进行脱硝技术改造。脱硝工程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工艺(SCR),设置2台1103的液氨储罐,根据《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03年第1号)的分类,液氨属于第2.3类液化有毒气体且易燃,一旦发生储罐爆炸、泄漏事故,将危及企业内部职工以及周边居民生命安全,下面采用爆炸、中毒模型,对液氨储罐发生爆炸事故和液氨储罐泄漏引发中毒伤害后果进行模拟分析、预测。

1.脱硝工艺概述

防城港电厂烟气脱硝系统主要包括脱硝装置、锅炉预热器改造及相关的电气、热工控制等,采用液氨作为脱硝还原剂,采取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法来达到去除烟气中NOX的目的。脱硝装置入口NOx浓度≤400mg/Nm3,脱硝效率80%,实施脱硝技改后,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小于100mg/Nm3,满足《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SCR反应器采用高含尘布置(即反应器布置在锅炉省煤器与空预器之间),本体内装有蜂窝状催化剂。

烟气在锅炉省煤器出口处被平均分为两路,每路烟气并行进入一个垂直布置的SCR反应器里,即每台锅炉配有2个反应器,烟气经过均流器后进入催化剂层,然后进入空气预热器、电除尘器、吸风机和脱硫装置后,排入烟囱。在进入烟气催化剂前设有氨注入的系统,烟气与氨气充分混合后进入催化剂发生反应,脱去NOx。

SCR脱硝工艺主要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4NO+4NH3+O2=4N2+6H2O

2NO2+4NH3+O2=3N2+6H2O

2.液氨储罐爆炸事故后果模拟分析与预测

液氨的危险特性为易燃,有毒,具有刺激性,对环境有严重危害。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可能引起燃烧爆炸。引燃温度(℃):651;爆炸下限%(V/V):15.7;爆炸上限%(V/V):27.4;最大爆炸压力(MPa):0.580。

2.1 计算

脱硝工程设置有2台1103的液氨储罐,从事故概率分析,2台储罐同时发生爆炸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以下仅就其中1台1103液氨储罐发生爆炸造成的损害进行计算。

2.1.1爆炸能量

液氨储罐中饱和液氨占有容器介质质量的绝大部分,它的爆破能量比饱和气体大得多,一般计算时考虑气体膨胀做的功。爆破能量可按下式计算:

E=[(H1-H2)-(S1-S2)T1]W

式中 E——过热状态液体爆炸能量,kJ;

H1——爆炸前饱和液体的焓,kJ/kg。H1取639.01kJ/kg;

H2——在大气压力下饱和液体的焓,kJ/kg。H2取364.76kJ/kg;

S1——爆炸前饱和液体的熵,kJ/(kg·℃)。S1取2.4786kJ/kg·K;

S2——在大气压力下饱和液体的熵,kJ/(kg·℃)。S2取1.4775kJ/kg·K;

T1——介质在大气压力下的沸点,kJ/(kg·℃)。T1=273.15-33.5=239.65K;

W——饱和液体的质量,kg。W=ρV=680×110×0.85=63580kg

则:E=[(639.01-364.76)-(2.4786-1.4775)*239.65]*63580=2183337.2kJ

即:单台110m3液氨储罐发生爆炸的爆破总能量为2183337.2kJ;

2.1.2将爆破能量E换算成TNT当量q

q=E/qTNT

式中 q——TNT当量;

qTNT——lkg TNT爆炸所放出的爆破能量为4230~483610/kg,一般取平均爆破能量为4500kJ/kg。

则:q=E/qTNT=E/4500=2183337.2/4500=485.19kg

即:单台110m3液氨储罐发生爆炸的TNT当量为485.19kg;

2.1.3求出爆炸的模拟比α

α=0.1q1/3=0.1*485.191/3=0.792.

1.4计算冲击波的超压及相应的伤害、破坏半径

压力容器爆炸时,爆破能量在向外释放时以冲击波能量、碎片能量和容器残余变形能量3种形式表现出来。后两者所消耗的能量只占总爆破能量的3%~15%,也就是说大部分能量是产生空气冲击波。多数情况下,冲击波的伤害、破坏作用是由超压引起的,只要冲击波超压达到一定值,便会对目标造成一定的伤害或破坏。冲击波超压对人体的伤害和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见表1、表2。

由爆炸实验数据表明,不同数量的同类炸药发生爆炸时,如果R与Ro之比与q与qo之比的三次方相等,则产生的冲击波超压相同,用公式表示如下:

根据表3提供的1000kg TNT炸药在空气中爆炸时相当距离R0和对应所产生的冲击波超压△P0,用插入法计算出1000kg TNT爆炸冲击波超压特征值△P0所对应的距离R0,并通过R=R0×α计算出R,计算结果见表4。

2.2 计算分析

由计算结果(表5)可知,一旦110m3液氨储罐发生爆炸,距爆炸中心18m范围内的大部分人员死亡,建筑物钢筋混凝土破坏、房屋倒塌;距爆炸中心25.7m范围内的人员内脏严重损伤或死亡,厂房房柱折断,砖墙倒塌;距爆炸中心33.58m范围内的人员听觉器官损伤或骨折,建筑物墙体出现大裂缝、屋瓦掉下;距爆炸中心44.24m范围内人员轻微损伤、墙体出现裂缝;距爆炸中心53.7m范围内建筑物窗框损坏。

3.液氨储罐泄漏引发中毒事故后果模拟分析与预测

液氨储罐泄漏后会生成有毒蒸气云,它在空气中漂移、扩散,直接影响现场人员,并可能波及居民区。液氨在容器破裂时会发生蒸气爆炸。爆炸后如不燃烧,便会造成大面积的毒害区域。根据中毒模型,对本工程液氨储罐破裂造成的毒害区估算。

3.1 计算

设液氨氧化质量为W(单位:kg),容器破裂前器内介质温度为t(单位:℃),液体介质比热为C[单位:kJ/(kg·℃)]。当容器破裂时,器内压力降至大气压,处于过热状态的液化气温度迅速降至标准沸点t0(单位:℃),此时全部液体放出的热量为:

设这些热量全部用于器内液体的蒸发,如它的汽化热为q(单位:kJ/kg),其蒸发量:

如介质的分子量为M,则在沸点下蒸发蒸气的体积Vg(单位:m3)为:

假设在静风条件下,氨气初始云团按半球状在地面释放,则可求出氨气扩散后浓度所对应的半径为:

将表中的浓度划分为4个等级:(1)30mg/m3为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2)140mg/m3为眼和呼吸道不适(轻度危害);(3)700mg/m3为可以引起咳嗽、有强烈刺激作用(中度危害);(4)1750mg/m3为可以引起立即死亡(重度危害)。

3.2 计算分析

经过模拟计算可知,如果液氨储罐发生泄漏,当这些有毒氨气以半球形向地面扩散时,以泄漏点为中心扩散半径在162m的区域内,人员立即死亡;以泄漏点为中心扩散半径在162~220m的区域内,人立即咳嗽、有强烈刺激作用;以泄漏点为中心扩散半径在220~376m的区域内,人眼和呼吸道不适;以泄漏点为中心扩散半径在628m的区域,为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以上事故后果模拟为理想状态下后果情况,储罐受温度、风向、风速等大气环境影响会影响扩散速度以及伤亡情况。

4.液氨储罐爆炸、中毒事故后果模拟结果综合分析

根据爆炸事故后果模拟分析和中毒事故后果模拟分析结果可知,在发生液氨储罐爆炸时,距爆炸中心18m范围内的大部分人员死亡;在发生液氨储罐泄漏时,距泄漏中心154m范围内的人立即死亡。

以上计算仅为l台液氨储罐发生爆炸、中毒事故的后果模拟分析,而忽略了1台液氨储罐发生爆炸时,其产生的爆破碎片和冲击波超压可导致其他储罐的损坏而发生连锁爆炸,从而造成事故后果的进一步扩大。

5.安全对策措施

为预防事故发生或减少事故发生后造成的损失,防城港电厂脱硝工程液氨储罐区应采取以下安全对策措施。

5.1安全技术对策措施

(1)液氨罐区罐体之间的防火距离、罐区与周边建构筑物的防火距离以及罐区与厂外周边环境的距离应满足《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的要求。

(2)液氨储罐区地坪宜低于周围道路标高。液氨储罐区宜设环形消防道路,场地困难时,可设尽头式道路,但应设回转场地,并符合《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2006)的规定。

(3)液氨储罐设置防止阳光直射的遮阳棚,遮阳棚的结构应避免形成可集聚气体的死角。

(4)液氨储罐区应采用敞开式。液氨储罐区建筑物的地面应耐酸碱。在液氨储罐区防爆区域内,应采用防爆设计,液氨储罐区围栏和装饰材料应满足耐火极限要求。

(5)液氨储罐区内场地应设水冲洗装置,在低处设截水沟集中排至废水坑。

(6)液氨储罐区内电气柜小室电缆进线沟应进行隔离处理,防止泄露的氨气进入电气柜小室。

(7)液氨储罐区应安装氨气泄漏检测报警装置、防雷、防静电装置、相应的消防设施、储罐安全附件、急救设施设备和泄漏应急处理设备等,并定期检查,保持其有效状态。

(8)在液氨储罐区设置围栏及危险警示标志,禁止无关人员进入;设置风向标,供现场人员辨识,确保疏散安全。

(9)在液氨储罐区、管道和氨气可能泄漏区域(如输送管道系统等)设置水喷雾系统,喷雾水泵应具备双路电源供电;同时应考虑在液氨储罐周围设置围堰,以防止吸收氨气后的污水四处流溢。

(10)液氨储存与供应区域应设置完善的消防系统、洗眼器及防毒面罩等。

5.2 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1)本工程液氨储罐已构成三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应按相关规定进行评估、备案、管理和监控。

(2)将液氨储罐纳入电厂重大危险源管理范畴,修订并完善现有的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以及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预案等,按需增设必要的防护设施及应急设施。

(3)为液氨储罐配备必要的温度、压力、液位、流量、组份等信息的不间断采集和监测系统,该系统应具备信息远传、连续记录、事故预警、信息存储等功能以及紧急停车功能。

(4)定期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设施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进行检测、检验,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安全设施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有效、可靠运行。维护、保养、检测应当作好记录,并由有关人员签字。

(5)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和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操作技能培训。

(6)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写明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办法。

(7)电厂应当制定相应的液氨储罐爆炸、泄漏事故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急预案演练组织单位应当对应急预案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

【参考文献】

[1]张海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陈冠荣,等.化工百科全书(第六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

[3]赵铁锤,杨富,等.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

[4]HJ562-2010,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技术规范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

[5]DL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S].

[6]DL5053-1996,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S].

[7]GB50160-2008,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S].

工程事故分析 篇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建筑业得到迅猛的发展, 在迅速发展的同时, 确保和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尤为重要。但是由于设计、施工或管理等方面的原因, 使我国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 比如"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小区的事故""衡阳大厦大火事故", 这些事故造成的后果往往都是非常严重的, 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这就要求我们在发生事故之后, 能够及时的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 从中总结一定的经验教训, 以便改进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 为今后的工程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 达到较少或避免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同时有利于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所以对本课程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2教学内容

(一) 课程主要讲述的内容

本门课程所讲述的主要内容包括下面这几个大部分:主体结构 (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 、地基与基础工程、防水工程和装饰工程的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同时每个部分都含有大量的典型的工程事故实例;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仅有设计方面的、施工方面, 同时还包含有管理方面的内容, 涉及到的课程也是非常多的, 包括了建筑工程施工、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相关课程, 属于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

(二) 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 考虑到内容的难易程度和今后学生所从事的工作等情况, 可把比较难的设计的内容删掉不讲;在上述所有的相关课程中, 本课程与建筑工程施工的内容相近的内容最多, 所以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 可以把这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来进行讲述, 即在讲课中每一章都是先讲述建筑工程施工的内容, 再讲述本门课程相关章节的内容, 相信这样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的内容属于实践性比较强, 内容较为枯燥的课程, 所以让比较枯燥的内容变成较为生动的知识, 就需要从教学方法上面进行改进,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合理组织课堂讨论。针对学生们曾经学习过得内容, 让学生进行讨论自由发言。比如说, 在专业基础课中《土木工程材料》中曾经学习过钢筋和混凝土, 对于钢筋和混凝土的质量要求学生比较清楚, 这时就在钢筋混凝土这一章中就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一个简短的讨论, 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 这样即可以作为复习的内容, 又可以作为本章的新内容。

(二) 以工程实例为依据。在这门课程中的案例分析, 可以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比如在地基与基础中, 以比萨斜塔为例子, 介绍其产生倾斜的原因以及意大利政府对它采取的纠偏措施, 事实证明了学生对这些具体的工程实例还是比较感性趣的,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对新知识进行及时的补充。建筑技术的更新速度往往是比较快的, 但是教材的更新速度往往没有知识更新的速度那么快, 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之前能够认真备课, 及时更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四)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对于这种比较枯燥、以文字为主的课程, 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在授课过程中加到必要的图片和视频, 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加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并不仅仅限于书本上的内容。

(五) 实践教学。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针对于具体工程的案例分析, 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分组, 每组根据自己的实例在课下把具体的分析过程做成PPt, 在上课中各组同学对自己的案例分析进行讲解。

4考试的评定

传统的考试一般都是以传统的闭卷考试为主, 在考试之前由任课教师给学生划范围, 学生在考试前进行短时间的突击复习一般就可以通过;这种传统的考试模式使学生往往存在平时不学习期末一样能通过的侥幸心理, 这样就出现了部分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 学习不积极主动, 它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以及个人能力的培养, 所以对于这种传统的考试应进行改革, 方法如下:

(一) 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

教师根据本学期本门课程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命题, 命题的难易程度适中, 并且在试题中应含有一小部分可以让学生自主发挥的内容, 这样可以考察学生平时对问题的掌握程度以及考察其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同时在学期期中进行一次期中小测验, 通过测验可以检查前段时间的学习也可使教师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 以便今后进行改进。

(二) 考试成绩的构成

平时成绩 (30%) +期中考试成绩 (20%) +期末考试成绩 (50%) =期末总成绩。

其中平时成绩的评定以学生上课的表现为主, 包括课堂的听讲、课堂提问和课堂作业等;这样充分体现出了不以期末一张试卷订定最终结果的考试方式, 而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考核。

5总结

希望通过对《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重新的规划, 可以大幅度的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们从这门课程中学习到如何对具体的工程质量事故进行分析以及处理, 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质量工作与企业发展下一篇: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