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乘法竖式教学反思(共12篇)
认识乘法竖式教学反思 篇1
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节课后,接下来就是利用9的乘法口诀来学习乘法竖式,然而,这节课并不尽如人意。
一、课前小研究存在着问题。
在课前小研究的设计上,老师没能在加减法竖式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试着列出乘法竖式,而是把乘法竖式的样子直接出示给了孩子们,致使学生在交流时,没有什么可说的,这种固化学生思维的方式,无疑对学生的思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有一害而无一利。
二、课堂的预设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很多。
在课堂中,对于竖式的书写,我是想到了,但是却把在田字格中的书写忽视了,致使在课堂中书写在田字格上的乘法竖式要重新去考虑该如何占格的问题,对于低年级来说这种忽视是极为严重的,因为低年级的孩子的习惯的养成无疑每一个时日里都透露着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三、在交流时,没能考虑到学生怎样说才是最好的。
学生在交流时,从小组交流开始就已经是展示的开始,而孩子们却表现出一种无从说起的状态,孩子们的无话可说,正是由于老师没有正确的指引,再有就是课前小研究的无效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要锤炼好每一个环节,让我们的课堂成为有效率的课堂。
认识乘法竖式教学反思 篇2
人教版数学第三册《乘法初步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 由加法到乘法, 无论是从概念抽象程序上, 还是从思维难度上,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质的飞跃.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师要做到整个教学活动不被乘法算式的外在结构所牵扯, 而把重点回归到对乘法意义的认识上.我在教学中, 关注学生心理, 优化教学环节, 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引入———让新知之舟泊在旧知的锚桩上
关于学习过程, 美国著名认识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 “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 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学习新知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据此进行教学”.小学数学更是这样.因此, 探明学生已掌握的旧知, 从而使新知之舟泊于其锚桩上并随时准备起航, 成为了学生获得新知的一个重要前提.学生生活在万千信息的社会里, 生活中无处不见的数学现象无时无刻不进入他们的认知领域, 成为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 并作为学习者原有经验的一部分构成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现实”.所以, 现在所指的旧知, 并不是只包含教师所给予的“旧知”, 而应该包含学生在一切活动中获得的旧知.
对于“乘法”这一学习内容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 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更是发现了个别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已经达到了或接近了教学要求.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 是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首先应面对的以下, 便是我在“了解起点, 引入概念”这一环节中的师生对话.
师: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加法和减法, 今天我们将认识一种新的运算———乘法 (板书) .关于乘法, 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我会背乘法口诀: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二二得四, ……
师:真了不起!会背口诀了, 知道它的意思吗?能给大家举个例子吗?
生: (在实物展台下摆上图型:) , 我摆了3堆, 每堆有2根小棒, 用了6根小棒.用加法算是:2+2+2=6;用乘法算是:2×3=6, 口诀就是二三得六.
师:是啊, 像这样摆3堆, 每堆2根, 也就是3个2, 有相同的加数, 可以用乘法2×3=6来表示.谁还能来摆一摆.
教师在这节课中应有所为, 有所不为, 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 展开教学, 建立新知与旧知的联系, 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链条,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模型建立———用鲜明的表象滋养儿童的思维
表象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概念的掌握, 公式的推导, 应用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等都离不开表象的参与.总之,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获得常常离不开具体实例的充分感知.因而教学时, 我们应重视概念形成过程中表象的建立, 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在乘法概念建立的环节中, 表象的作用不言而喻.
操作: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如画画、摆学具、做动作, 等等, 表示加法和相应的乘法.
巩固意义:在小方格中涂色表示乘法的意义.
体验乘法的简便: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摆、画、涂等方式写了很多乘法算式, 其实小朋友身上也有乘法呢.
学生受到启发, 表演动作, 如:三下三下拍手, 拍五个回合等.其余的学生列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
师:数小手指也有乘法!如果10个10个地数, 全班小朋友一共有几个手指呢?
生1:10+10+10+…, 40个10相加.
生2:10×40.
师:比较两个算式, 有什么感受?
生:用乘法简便多了.
乘法意义认识的关键就是对相同加数的认识.本环节强化了相同加数的表象.有了表象, 也就可以发生比较、联想等智力活动.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中表象的形成、积累、深化以及应用等, 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巩固与发展———万变凸显其宗
抽象的概念需要熟悉广泛众多的事物才能得以形成.低年级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中, 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 绝不是一次完成的, 而要经历复杂的认识过程.在感性向理性的抽象思维活动中, 除了提供常态的标准材料, 还要变换材料的非本质属性, 提供充分的事物变式让学生感知、比较.
在《乘法初步认识》的巩固练习阶段, 我通过一系列的变换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具有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一认识.
改写:把可以写成乘法算式的改写成乘法算式.
游戏:
(1) 拍手游戏:老师每次拍4下, 拍3次. (由学生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2) 找朋友:把意义相同的算式连起来.
编儿歌:
学生观察图形, 自编儿歌, 如下图形, 学生是这样编的:
﹡﹡﹡﹡﹡﹡﹡﹡﹡﹡﹡﹡﹡﹡﹡﹡﹡﹡﹡﹡
仔细看, 每份 (行、列、组、排、盘, 等等) 是5.
几个5?
4个5
4×5, 5×4.
“自编儿歌”这样的形式无疑是低年级学生所喜欢的.利用这种充满童趣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视角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学生的思维没有漫无边际地“乱跑”, 活跃而高效.然而, 万变不离其宗, 其目的, 都在于让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 并加以巩固与发展.
四、综合运用———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儿童学习活动中, 兴趣是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及已有认识联系最密切的事物, 学生最感兴趣.在综合运用阶段, 我联系生活实际, 设计了开放性的练习:到生活中找乘法算式, 说一说算式的意义.学生积极性很高, 他们的收获也很大.
生1:我的水彩笔盒上标有12×2, 我猜可能是表示这盒水彩笔有两行, 每行有12枝.打开一看, 果然是这样.
生2:每板银翘片上都标有4×3, 就表示每板银翘片有3行, 每行有4粒.也可以说每板银翘片有4列, 每列有3粒.
从学生已感知的事物引入学习新知, 用新知解释生活中的实际事物, 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始终贯穿, 犹如一汪活水.
教学心理学理论阐释往往是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切入, 是对鲜活的、成功的教学实践的心理学提炼, 教师用心理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又用教学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心理学理论, 意义深远.
摘要:小学各学科教学都呈现出富有学科特性的师生双方心理活动的现象和规律, 教学实践呼唤着心理学的理论支撑.将儿童心理学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用心理学理论指导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第三册《乘法初步认识》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做到教学环节的优化, 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数学学习心理,教学环节,优化
参考文献
认识除法竖式教学 篇3
关键词:联系生活;操作;尊重;自主探索
数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个知识点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艰辛和欢乐。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启迪,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有人说,“认识除法竖式”教学很难,学生难以理解。追根溯源,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将现实生活中“分一分”的直观操作活动抽象到数学思维层面上来。因此,除法竖式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基础之上。所以,我认为“认识除法竖式”的教学必须按以下教学策略展开。
一、提供素材,开展活动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小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它启示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身边生动、丰富的数学事实,使他们的“再创造”获得现实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支撑。显然,除法就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的活动,把一些物体分成同样多的几份是除法意义的本质。在教学“认识除法竖式”之前,我提供了分桃子、分铅笔、分花片等大量素材指导学生开展操作活动,使学生首先认识到怎样分物体才是“平均分”,再逐步感受到平均分的结果存在的两种情况。
例如:先出示“把8个桃子分给2只小猴,可以怎样分”这道题目,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动手实际分一分,得出分成:1和7、2和6、3和5、4和4四种情况,从而知道像“分成4和4”这样的分法才叫“平均分”。当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掌握了“没有剩余的平均分”这种情况后,再出示“把9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该怎样分”这类的题目,也让学生通过多次操作掌握“有剩余的平均分”这种情况。这样做不但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清晰的感性认识,又将两种情况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还使学生在面临新的“除法竖式”时能结合实际操作来正确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大量鲜活的、丰富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的数学活动,为学生学习除法竖式时的自主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灵活调整,循序渐进
二年级教材安排“上学期先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接着认识除法竖式,下学期再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我认为这样的教学顺序是不够恰当的。首先它使学生无法从本质上理解除法竖式书写与计算的特殊性,颠倒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连接次序;其次是用成人的思考代替了儿童的思考,教给学生固定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沿袭这样的思路反复模仿,降低了开启学生智慧的功效。
因此,我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顺序进行了灵活的调整:先学习“没有余数的除法”,再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并与前者加以比较,最后学习“认识除法竖式”。
三、充分尊重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在教学“认识除法竖式”时,从“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入手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继而推广到“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达到真正理解除法竖式书写与计算的特殊性。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它的理解,并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就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是学生自己能讲出的,就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是学生自己能想到的,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所以,在教学“除法竖式”时,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领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独立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从而获取新知。
最后,当学生写出除法竖式后,我又让他们深入思考:为什么除法竖式与其他三种方法竖式不同,必须要这样书写与计算呢?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除法竖式的理解,形成深刻的认识。我在教学“认识除法竖式”时按这样三步进行,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对这一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和自我体验,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增强智慧。
(作者单位 江西省九江县一小)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篇4
小学生相对于初中生、高中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上会非常的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也是相当的踊跃,教师容易调动气氛。但是相反的小学生自制力差,一节课四十分钟,到课快结束时,学生就变得有点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在数学课上。我明显感觉在一节课最后要一直维持纪律,让他们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对于这方面我处理的还不是那么的好,没有能使学生一节课都全神贯注。
数学课上有动手操作的部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摆小棒。当我让他们动手操作时,学生们开始讲话,会下位子,开始出现小问题,等我进入下一问题,有少数学生没有很快恢复到听讲的过程中,还对摆小棒意犹未尽。对于这一点我也没有调控好。
每一节课四十分钟,我基本任务是能够完成,但是最后有些时间紧凑,没能做到游刃有余。对于课堂上前两个问题的改进也许时间就没那么紧了。
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 篇5
师:谁还找到用乘法算的问题了?
王静:桌子和椅子一共有多少把? 师:这个问题合适吗?
生1:这个问题不合适,椅子可以说把,桌师:老师认为这个问题是加法的,桌子有3把,求总数只能是加法。
(我忽然想到了单纯从数量上看,可以用乘法计算,3+3×3不就是4个3吗?我意识到我的处理是错误的。我想补救)
师:刚才提问题的同学你怎么想的? 王静沉默。
师:同学们认为这个问题能用乘法算吗? 生齐:不能
(很明显,老师已经说了不能用乘法算,学生怎么会不跟着学呢?这时候就是有想法学生也不会说了。)
师:好我们暂时先不管它,那你们认为怎样提问题才能用乘法算?
生1:一共有几把椅子?
生2:对,这个可以列式为3×3,生3:一共有几张桌子可以用1×3来算。
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刚才王静提出的问题“桌子和椅子一共有多少?”先不管单位名称,单纯看数量,老师认为可以用乘法算,你们有想法了吗?
王静:把1张桌子和3把椅子看成一组,共有三组,就是3个4.,列式为3×4。生2:3把椅子是一组,有3组椅子,3张桌子也可以看成一组,桌子和椅子共4组,即4个3:,列式为3×4或4×3。
当我突然意识到我处理错误时。我才让王静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这个时候已经晚了,她就不再说话了,我知道这是我的错,我已经否定了她的想法不能用乘法算了,她怎么还会说自己的想法呢?我应该在她提出问题后就让她说说是怎样想的,或许她真有自己的想法。
幸运的是我较早地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当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个问题不能用乘法时,我就默认了同学们的想法,先放下这个问题,然后处理完了一共有多少把椅子?一共有多少张桌子?后,我又把这个问题呈现了出来,并告诉学生这个问题可以用乘法算,当自己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时,王静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另外一个同学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真的没想到在刚刚认识乘法时学生会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当时如果我能巧妙地运用延迟评价,对学生的回答不及时作出判断,而是让她先说自己的想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6
成功之处: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就组织学生进行摆一摆、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先让学生摆2个三角形。很多学生就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一个一个的摆,而且他们知道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学生就用原有的知识用加法来算3+3=6根。然后又提问:现在要你们摆9个三角形,也让学生去算,学生发现如果用加法3+3+3+3+3+3+3+3+3=27,很繁琐。这时候抓住机会引出乘法的`学习。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感悟出了如果加数相同时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的道理。
存在问题:关注弱势群体不够。课堂上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在这热闹的背后又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7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首先我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卡通小熊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每张图片有3只小熊,引出1个3、2个3、3个3……由相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为接下来深入认识乘法作准备。
二、创设认知冲突,理解知识含义。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还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出示情境图,根据图中的信息来提问题,例如:一共有多少个宝葫芦?在自主探索算法过程中,有的孩子列出加法算式,有的孩子列出乘法算式,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乘法算式的简便性。然后通过微视频,清晰的引出两个知识点:
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了乘法。
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让学生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初步认识到乘法算式中,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的道理。以及只有有着相同加数的算式中才可以用乘法进行计算。
大部分学生都已经了解到乘法算式的意义,还有少部分学生只是单纯的去记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致于在转换加法算式变乘法算式过程中,多让学生去辨别加数和个数,巩固理解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三、重视反馈,鼓励学生积极思维。
由于低年级学生能力有限,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及时的反馈,便于及时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思维闪光点,同时及时准确地知道他们身上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重点还是让孩子们了解并掌握乘法的意义,即几个几相加可以更简便的用乘法进行计算。所以在课堂自主练习中,我多鼓励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对乘法意义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且在解决问题探索过程中,逐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
当然,在本节课中,我也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
1、本节课设计比较流畅,但是缺乏高潮,情趣化色彩不够浓厚,导致整堂课的进程比较平淡,应该在个别环节中形成更加尖锐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2、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放的还不够,例如在强调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不同意义时,应该多给与学生自己去体会和表述两个数表示的不同意义,使两个关键词内化为学生的深刻理解。这样,无论从加法算式中改写成乘法还是直接列出乘法算式中,都能真正明白乘法的意义。
3、在课堂练习中,情趣化色彩不够浓厚,可以增加游戏的方式解答习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巩固训练,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
4、学生参与范围不够广泛,个别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组织教学时应对全体学生进行广泛关注。真正做到民主课堂。
《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反思 篇8
1、基本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开始时情境创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发现数学问题,再探讨数学问题,再指出乘法的便利性。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的巩固练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
(2)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讲第一个情境例子时,结果有学生回答:“三五十五”,而不是:3+3+3+3+3。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如果用第二单元学的连加,该怎么算呢?这样问应该会更好些。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课前,我反复地分析教材,研究教学设计,经过多次试教后,最后敲定了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的动手操作摆小棒导入,里面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算式和图、算式和算式之间的比较,体会乘法的意义。
接下来,我想结合几次试教和今天的这节课,浅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索动机。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可以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中动手操作摆小棒情景导入,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状态,生动有趣,再引导学生从所摆小棒图中提取数学信息,列算式,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动机,自然而然地驱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在强烈反差中感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由于学生是初次学习乘法,再加上未系统学习乘法口诀,学生暂时不能体验乘法计算的简便。教学时通过摆小棒,写算式中对比强烈的情景,从“2个4”到“4个2”再到“3个3”甚至到“50个3”,让学生用加法来表示,随着加数个数的增加,发现用加法算式表示比较麻烦,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用乘法算式表示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三、注重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练习设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有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的目的,又是为老师准确诊断课堂教学效果,矫正和调节课堂的重要环节。因此我觉得小学数学课堂有层次的设计是有效练习的重要基础,能有效贯彻“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本节课在练习的设计上,有一定的层次性。不仅有基础性知识,而且有提升性知识。适合所有孩子!
认识乘法竖式教学反思 篇10
【背景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乘法概念的起始课,概念新、内容多,而乘法意义的认识既是本节课中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人教版教材安排了游乐场活动的素材和用小棒摆各种图形的活动来引入乘法,应该说教材的资源十分丰富。但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却发现把这些素材在一节课中一股脑儿呈现,表面十分热闹,但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这次,我就一改以前的教法,设计了直观例题使学生从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根据两种不同的摆法,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及相应乘法算式。接着讲乘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及乘号的认识。最后设计了开放式算式,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乘法的意义和解决几个几相加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
【教学案例】
(一)实践感悟
1.师生同做手指操
师:(伸双手)我们每个人一共有几个手指呢?
2.感悟乘法
师:如果100只手呢?该怎么列式呢?
生:5×100或100×5。
师:你真了不起!通过预习已经知道用5×100或100×5表示。师指着“×”,这个符号就叫做乘号。齐读算式,纠正100乘以5。
(二)认识乘法
1.观察体验
师:你能不能用上面这样的写法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师:比如2个5相加,我们可以怎样用乘法来表示?
生:2×5或5×2。
师:(指板书)仔细观察,比较这些加法和乘法算式,相同是什么?不同是的又是什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生1:相同的是都有一个5。
生2:都是几个5相加。
生3:乘法比加法的算式短一些。
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有关乘法的特点。我们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表示外,也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独立写加法和乘法算式
师:像这样几个相同加数的算式,你能创造吗?你能把创造出来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生书写算式。反馈:
师:你们写的真好!想出不同算式,如果用加法做4+4+4+4+4+4+4+4,你觉得怎样?如果用乘法做8×4,你又觉得怎样?
生1:乘法实在太简单了!
生2:乘法写起来快。
师:是的,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把可以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
有的能直接用乘法表示,有的则不能,必须明确是相同数相加才能用乘法。
2.观察主题图,写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
(四)课堂小结
本堂课我们认识了乘法,以后遇到几个相同数连加时,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比较简单。
【教学反思】
(一)游戏铺垫,初步感知
学生从活泼好动的课间活动回到安静的学习中,仅仅靠师生问好是不够的。创设一个手指游戏,既与课间有联系,又无形的把学生牵引到课堂中来,岂不是一举两得?由此引出2个5相加与100个5相加的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存在着“相同加数的和”的数学问题,为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做好铺垫。
(二)有效活动,学习体验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而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实际上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我们是教学过程不应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因此,我在本节课理解“乘法的意义”过程中,组织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师生游戏――感悟乘法――改写算式――体验简便。紧紧扣住“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这一主线展开讨论与交流。这样的设计,围绕乘法来展开教学活动,有的只是平平实实的活动,教学环节简单朴实,教学手法简单实用。追求的是数学教学的扎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气氛。
(三)存在问题:扶得多,讲得多,学生的自主不够
认识乘法竖式教学反思 篇1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创设了孩子们比较熟悉的而又特别喜欢的游乐园情境,来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走进生活,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应用,让孩子们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要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我从孩子们比较熟悉的坐缆车项目中,让孩子们经历了从“观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用加法算式解决问题游乐项目中的问题时,逐步感受到,像这样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还可以用乘法计算,接着,又通过“x”的自我介绍,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乘号的神奇本领——只要遇到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不管它有多长,都能瞬间都能变短,如:加法算式:5+5+5+5+5+5+5和乘法算式:5x7进行对比,“乘号前面的5,在加法中是什么数?在加法中没有7,为什么乘法算式中会有一个7呢?7是从哪里来的?又表示什么意思呢?”“7x5或5x7的结果应该是多少?等等,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安排,使孩子们真正理解了乘法的意义,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孩子们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活动体验,巩固新知
“数学真好玩,”是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对数学的赞美。怎样让孩子们在本课中有着这样的感受呢?我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创新习题形式,用“变魔术”和“转动幸运大转盘,”等好玩的游戏来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形式多样,有层次的练习中进一步感知“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进一步沟通相同数连加与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孩子们喜欢的,感兴趣的游戏方式来组织数学学习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来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数学课堂成了孩子们愉快思考场所,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真好玩”!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
认识乘法竖式教学反思 篇12
执教者刘锐开
课时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
教材分析
要求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掌握乘法所表示的意义和读法。本节内容是在学了100以内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后学习的,学生有了扎实的加法基础。同时学好本节内容也为学习乘法口诀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对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有扎实的计算基础。更容易理解和学习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步认识乘法,知道乘法比加法简便,掌握乘法的意义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比法认识乘法,掌握乘法的意义和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比法学习,认识乘法比加法简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算式的意义和读法。
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通过连加算式的举例引出乘法的意义。通过对比法理解乘法比加法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5分钟)
老师在黑板上列出连加算式:
3+4+5=10+20+30=
2+2+2=5+5+5=
师巡视学生计算情况,并适当予以纠正。
二,探究新知(15分钟)
大家观察上面四个连加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引导学生回答后,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更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师板书:
4+4+4+4+4=
此算式可写成4×5=
3+3+3+3+3=
此算式可写成3×5=
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4+4+4+4+4
5个4相加,可以写成4×5或5×4。
读作:4乘5或5乘4。
三,课堂巩固练习(5分钟)
5+5+5+5+5+5
写成乘法算式是(),
读作()
点名四个学生上黑板计算,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四,课堂小结2分钟
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和读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我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1分钟
完成本节书上课后题。
板书设计
乘法的认识和意义
4+4+4+4+45个4相加
可写成4×5或5×4。读作:4乘5或5乘4。
教学反思
【认识乘法竖式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9-02
乘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12-27
乘法竖式 教学反思05-27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课件12-26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总结06-12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1-22
乘法的认识07-24
小学乘法认识的教案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