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级课题申报立项通知(精选12篇)
院级课题申报立项通知 篇1
2014年院级课题申报立项指南
院级课题申报立项指南供各位老师申报院级课题参考。申请者也可以在本课题指南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更具体的选择,确定申报课题题目。课题题目必须表述规范并突出研究主题,不宜照抄课题指南的名称。
一、教改课题选题方向
(一)学院发展研究
1、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
2、创办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特色职业院校的实践研究
3、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研究——以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4、地方高职院校未来生源问题的解决对策研究——以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5、地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研究——以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6、高职院校大学生技能竞赛的实践研究——以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7、地方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实践研究——以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8、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实践研究——以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二)学院管理研究
新建高职院校内涵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研究;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高职院校学报建设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中职教育模式改革研究;技工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三)教学管理研究
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研究;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长效机制研究;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实践研究;教学督导制度研究;教育教学评估研究;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研究;院级试题库建设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考试方法改革的研究和实践;高职院校教师水平的评价手段研究;高职院校优秀团队建设研究;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进与培养策略研究;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教师结构优化研究;技工院校教师教学评价与绩效考核研究。
(四)学生管理研究
学生创新性试验班研究与实践;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管理的实证研究;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的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兴趣的调查与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合作学习模式研究;高职学生思想健康、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
伍建设研究与实践;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研究;技校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
(五)教学改革研究
人才增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复合型、创新创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可行性的探究;课程项目教学运用的研究;专业实训课程与实训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双语教学实践研究;学徒制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六)专业建设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业的办学目标定位研究;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与方法研究;我院各专业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七)课程、教材建设开发研究
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践研究;基于行为导向的课程质量标准研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二、人文课题选题
申请者应紧密结合国家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围绕党的十八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根据自身的研究基础和特长,自行拟定研究课题。
申报的学科范围包括:(1)管理学;(2)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3)哲学;(4)逻辑学;(5)宗教学;(6)语言学;
(7)中国文学;(8)外国文学;(9)艺术学;(10)历史学;(11)经济学;(12)政治学;(13)法学;(14)社会学;(15)民族学;
(16)新闻学与传播学;(17)图书情报文献学;(18)教育学;(19)体育学;(20)心理学;(21)统计学;(22)港澳台问题研究;(23)国际问题研究;(24)交叉学科/综合研究。请申报时按以上学科名称对应填写。
三、自然科技课题
鼓励教师在产学研结合的教科研过程中,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科研项目研究,包括机械、机电、冶金、电子、计算机等相关专业领域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院级课题申报立项通知 篇2
为推进落实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高职与中专教育分会七届一次会议精神,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决定委托高职与中专教育分会学术委员会开展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度立项课题 (高职与中专教育) 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课题类别
本年度立项课题设“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二个类别。课题研究经费自筹。
本年度立项将重点鼓励和支持运用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型、研发型的研究;对具有代表性问题破解的实用有效对策研究;着眼于行业、区域或院校、专业改革发展的特色化、创新性研究。
课题选择请参照《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度课题指南 (高职与中专教育) 》 (简称《课题指南》) (见附件1) 的指导性题目, 结合具体的行业、区域、院校和专业等特点选择研究。各单位也可以在课题指南外自选课题, 经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后, 列入“一般课题”, 按季度补充公布。
二、课题申报要求
1. 课题申报者根据《课题指南》进行选题论证, 并填写《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度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 (简称《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 及《课题设计论证》匿名活页 (见附件2) 。
2. 本年度立项课题应在1-2年内完成, 研发型课题可适当延长;研究成果必须符合学术规范, 有所创新的原则。应用性研究课题要重视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 并及时向学术委员会提供调研报告或实验报告。其中, 重点课题须承诺在公开刊物上发表3篇学术论文, 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
3. 每个课题申报者只能申报一个课题, 课题组成员不能同时参加二个以上 (不含二个) 课题;课题组成员的填报须征得本人同意, 并不得少于7人, 鼓励跨单位组建课题组。
已经获得省级及以上正式立项者, 不得以同一内容和题目申报。
4. 申报者应如实填写申请材料, 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凡在申请中弄虚作假者, 一经发现并查实后, 三年内取消个人申报资格;如已获准立项一律按撤销立项处理, 并追究申报者所在单位的责任。
5. 课题实行信用管理制度。课题主持人在课题研究期间要遵守各项承诺, 履行约定义务, 按期完成研究任务。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为不合格或有不良信誉记录者, 三年内不得申请新课题。
三、课题申报程序及时间
1. 课题申报材料经申请者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 由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初审和汇总, 填写《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度课题 (高职与中专教育) 立项申报汇总表》 (简称《课题立项申报汇总表》) (见附件3) , 统一报送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高职与中专分会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不受理个人申报。
2. 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统一报送的材料包括:《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一式2份 (须含原件1份) ;《课题设计论证》匿名活页一式3份 (须与申请书分开装订) ;《课题立项申报汇总表》1份;同时报送以上材料的电子版。
《课题指南》、《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课题设计论证匿名活页》、《课题立项申报汇总表》等材料可从中国机械工业教育网 (http://www.cmedc.com/) 下载, 或直接发送索取材料申请至与学术委员会邮箱:jxxswyh@163.com。
3. 本年度课题受理申报截止时间为2011年10月30日, 如需延期, 请提前与学术委员会联系。
四、课题申请材料报送地点
报送地点: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高职与中专教育分会学术委员会 (沈阳市皇姑区怒江街170号沈阳铁路机械学校办公室)
邮编:110036
传真:024-86872472
电子信箱:jxxswyh@163.com
五、咨询人联系方式:
王启龙 (电话:024-62454700手机:13940281913)
附件:
1.《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度课题指南 (高职与中专教育) 》
2.《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度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
3.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度课题 (高职与中专教育) 立项申报汇总表
4. 相关事项说明
院级课题申报立项通知 篇3
关于转发201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申报立项工作的通知
各系部: 根据赣教高字〔2014〕11 号文件精神,201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简称“省级教改课题”)申报工作已启动。为使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提高学院广大教师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现就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省级教改课题的立项范围与重点
今年我省的省级教改课题立项仍以教学一线人员、青年教师为主体,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立项范围主要是围绕高等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改革开展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重点应是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先进理念,采用现代化手段,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卓越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有推广价值,能产生良好社会效益、体现较高理论水平、涌现理论成果的研究课题。鼓励教师将有较好基础的教研成果和卓越人才计划、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本科综合改革试点、高
等职业教育技能实训中心等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力争形成具有普适意义的教改成果。
二、申报省级教改课题的要求
省级教改课题实行课题申请人负责制,课题主持人仅限1人,参研总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
课题主持人一般应是主持过校级以上科研课题或参加过省部级课题研究的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副高以下职称人员申报主持项目,须由2名教授推荐,推荐函应说明主持人的科研能力、专业知识以及对申报项目的研究成果预测等内容。
在研省级教改课题的主持人不得申报;项目主持人只能申报1个
项目,一般不得同时作为其他项目成员;项目组成员至多同时作为2个项目的成员。
学校申报省级教改课题,应向教学一线人员、青年教师倾斜。教学一线人员、青年教师的申报项目数应占上报项目总数的80%以上。申报人应填写《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书》(附件二),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盲审要求)填写《课题活页》。科研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将《申报书》、《课题活页》连同《201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汇总表》一起上报。其中《申报书》和《课题活页》由申报人在江西省高校教改课题管理平台提交,网址:http://219.229.249.71/jxedu/default.htm。
三、省级教改课题的评审、立项
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各校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确定立项名单。
四、加强对省级教改课题研究的支持和管理
2014年,省教育厅将继续加大对省级教改课题的资助力度。各校应安排配套经费,为课题组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课题负责人应在立项通知下达后一个月内网上提交开题报告书,中期报告书应在立项通知下达后18个月内网上提交,没有按时提交开题报告书和中期报告书的原则上不得结题。
五、其他
请有意申报的教职工于4月30日前将《申报书》纸质稿一份(电
子稿请发科研处邮箱:ytxykeyanchu@126.com)交至科研处。
附件一.课题立项指南.doc
附件二: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书及(活页).doc
附件三:专家推荐书.doc
二O一四年三月二十八日
主题词:省教改课题立项申报通知抄报:院领导
抄送:教务处、各系部
科研课题立项申报书 篇4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①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对电子产品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和电子产品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深化与企业的合作,通过课程结构系列化和课程内容的模块化及学生岗位模拟训练,探索和实践新时期电子产品维修人才的培养模式,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② 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一是实现教学优质资源共享。完成课程的标准化课件、考试试题、教师授课用PPT电子教案、课程教学大纲的建设与开发和网络课程建设,通过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是促进专业课程建设标准化。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中职电子产品维修精品课程资源,规范课程体系建设。使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标准化、规范法,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和授课效果,实现中职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时效性。
三是完善专业及行业公共资源。通过本课题研究,加大与企业,高校的合作,进一步完善电子产品维修课程人才培养方案、行业标准、岗位技能竞赛、综合实训项目、教学教改案例的内容,推动电子产品维修课程培养模式改革。
2、实践意义:
首先通过本课题的建设和研究,实现电子产品维修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共建共享,促进全国同类专业课程的交流,丰富教师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实现自主学习,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调研电子企业及电子产品维修服务行业对电子产品维修人才的能力需求,探索信息时代电子产品维修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才岗位模拟的实训环境,将工作任务转换成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的技术能力,实际操作经验和进入行业后的适应能力,为学生就业创业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依托企业行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良性运行机制,促进电子产品维修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研究概况及趋势
当前我国电子产品行业发展迅速,电子产品的维修已经由原来的分离电子元器件的维修转到集成芯片的维修级别,同时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日益缩短,对从业者的自我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行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探索对传统的课程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根据当前电子产品维修专业的发展,中职学校就如何调整并完善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动手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这也是电子产品维修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突破的难题。
近年来,国内一些中职学校对电子产品的维修课程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对提高中职电子产品维修课程的发展作了很大的努力。但在紧跟电子产品维修发展趋势(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注重方法教学、创新能力及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仍然处于空白。因此,向中职电子产品维修课程方向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突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提高电子产品维修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我们当前最为紧要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研究的基础
1、我国是电子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大国,电子产品的维修行业日趋完善
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子产业大国,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和普及,电子产品维修人才需求日益加大。
2、本课题组研究单位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与电子维修行业和高校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各学校全面实行了专业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根据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依托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校外企业三大工学结合平台,探索电子产品维修课程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对电子产品维修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知识和技能设置课程内容。并与企业合作编写了核心课程标准和相应的实训指导教材。
二、课题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与重点 ①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以“大幅提高专业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把专业建设成全国中职学校电子产品维修改革创新的示范,并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为总体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课题建设理念。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将电子产品维修岗位知识和能力要求贯穿于整个课程建设中,突出专业维修知识的学习和维修技能的掌握,使学生掌握维修理论和技术知识,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高适应新技术新问题的能力。② 研究重点
开展精品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考核方法的设计等研究,使本课题在教法教研教改上有新的突破。
本课题预计突破的难点与主要创新之处
突破难点:
1、寻找新型有效的教学设计:在精品资源建设的背后,应该充分体现现代教学策略,要符合中职生的认知规律,从激发职业兴趣角度考量,将工作任务转变为教学任务,将行业案例引入教学,教学内容设计项目化,寻找特设培养和训练模式,让学生很容易适应岗位角色。
2、建立协作组共建共享机制 :通过专业协作组的共同努力,对电子产品维修行业岗位技术要求进行必要的调研、查新、论证,建立电子产品维修课程共建共享机制,缓解目前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上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后,普遍存在重开发轻应用的现象。
创新之处:
1、通过精品资源建设,融合现代教学理念,在信息资源设计时,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重点来支持“学”,而非重点支持“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协作学习,加入交互方式,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实现课程结构的系列化、教学内容模块化。将课程结构系列化,由任课教师按照模块化的形式组织教学,淡化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强化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既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又掌握运用能力。
3、突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推进学生岗位模拟训练,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使学生在校实训与生产实践零距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与成效
1规范专业教学模式建立课程标准化机制 通过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在网络平台实现与全国同等专业的共建共享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实现学校间的同等专业的优势互补。通过交流与学习逐渐规范专业教学模式并依据网络课程建设的轨迹形成课程建设标准化机制。在课程标准化的机制作用下使所开发的精品课程资源达到符合自主性学习的需要提高网络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升专业信息化水平在教学方式上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系统讲授效果采用演示法、讨论法和案例法突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结合电子产品维修技术要求和专业教学特点模拟企业化生产实训,凸显创新性,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实操性,促进电子产品维修课程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提升中职学校服装专业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3促进共享效益最大化提升社会化服务功能 通过本课题的合作研发积累具有中职特色的精品课程资源促进专业课程改革成果的推广与实施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成果的竞争力满足行业人员职业素质提升社会人员务工求职需求。有利于开展丰富的职业技能培训形成系统、规范、灵活的人才培养平台使更多的学习者受益满足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
4推进专业品牌化建设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 通过对电子产品维修课程的共建促进专业数字化资源共享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提升专业教学水平打造品牌专业发挥专业教学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提高全国中职学校电子产品维修课程教学水平。
三、研究程序
1.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设计 研究过程:
(1)、分解、细化本课题开发总任务,形成子项目,明确子项目工作任务和进度要求;(2)、按课题子项目分组开发精品课程资源,定期检查和交流开发工作;
(3)、对开发成果进行检验和指导,通过部分学校试用,收集修改意见,并进一步完善。方法设计:
——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积极采用中国电子技术应用教育协会组织全国各类专家的最新成果,这符合开放教育资源共享和知识公益的理念和发展趋势,避免重复调研和开发。
——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对现代电子技术应用操作岗位的生产技术、人力资源发展需求和操作人员能力变化进行全面的科学分析,特别是现代电子岗位操作人员操作范围扩大、操作难度增加的现象,通过归纳推理,发现操作人员能力变化趋势。依据电子技术应用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理论,从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入手,遵循中职学生认知规律,建立“现代电子技术应用操作工职业能力模型”和人才培养策略,形成培养目标明确、实施途径清晰、操作性强的培养方案。
——选择先进的开发技术路线:以第三代仿真技术为载体,高度模拟了各种生产运行环境,实现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的重构,对电子技术应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是教科研全方位创新的一次有效探索。
2.本课题研究实施步骤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确定本课题开发的子任务书和分工
讨论:2013年10月18日——2013年11月18日。签订:2013年11月。第二阶段:案例培训
培训:2013年11月30日——2014年1月3日。答辩:2014年1月3日。第三阶段:课题开发
开发:2014年1月4日——2014年6月30日。检查:每3个月检查和交流1次。
内审:2014年7月1日——2014年7月15日。修改:2014年7月16日——2014年8月30日。第四阶段:学校试用与意见反馈
试用:2014年9月1日——2014年10月30日。反馈:2013年10月30日。第五阶段:完善与结题
完善:2014年11月1日——2013年11月30日。结题:2015年2月1日——2015年2月30日。
3.完成任务的保证措施(人员、机制、时间、经费等)——组织保障:设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精品课程开发小组,成员由乐至高级职业中学电子技术应用系主任、专业带头人、实训中心主任和成都精沛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其职责是确定课题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特色,提出开发工作计划、目标和步骤,设立合作工作点,合作开发教学资源。
——机制保障:将建设内容进行分解、细化,向课程子项目负责人下达任务书,明确子项目工作任务和进度要求,并制定课题开发劳务费和奖励办法,定期进行中期检查和内审。
——时间保障:在校企联合开发过程中,把开发工作作为学校教学工作安排的一部分,定人、定位、定目标、定时间,从有空安排转变为有计划安排,在时间上给予保障。
关于课题立项与结题通知 篇5
根据《沂水县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和2013年县教科研工作计划,县科研室将于11月底组织全县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立项和结题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题立项
1、凡申报县级课题立项,应填写《沂水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一式3份(A3打印),课题实施方案另加附页打印一起上报。使用标准的材料档案袋,并按照要求填写项目。
2、每个课题限报一名负责人。课题负责人一栏不得填报课题单位或某课题组。课题组成员的填报须征得本人同意并签名。
3、11月15日前纸质稿同课题申报材料(含实施方案电子稿等)一起报送报学校教科室,学校教科室统一集中汇总呈报县教科室。
4、课题研究时间县级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1年,市级课题不少于1.5年;1人不能同时研究两个课题;课题研究立足教学中的问题立项,不要贪大求洋。
二、课题结题
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前期立项课题,如果研究到期,请把结题材料(包括立项申请书、过程性材料、中期研究成果、结题报告、结题鉴定书等)整理好,于11月15日前上报学校教科室。同时上报结题报告电子稿。
希望各部教师,认真学习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教科研工作评价考核办法及崔校长勉励全体教师《“科研兴校”贵在持之以恒抓好细节》的文稿,严格落实“学科立课题,人人都研究”这一学校科研要求,积极参与各个级别的课题立项。
教科室
院级课题申报立项通知 篇6
一、课题介绍
主管单位: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管理办公室
课题名称:全国创新教学方法与创新型教师培养行动研究
课题编号:CTF120573
类型:全国重点
二、申报条件、方式
1. 申报条件:
①子课题负责人需具备中级职称, 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所教学科5年以上;②参与教师需具备初级职称, 所教学科3年以上;③有时间参与课题的具体工作, 能积极配合课题的申报、参与和研究。
2. 参与方式:
①以学校为单位, 由参与人员根据所教学科共同确定课题实验研究的方向、内容;②每个子课题实验学校申报人数为6~20人, 其中普通实验学校参与人数为10人以内, 重点实验学校参与人数为20人以内。
三、申报时间
自2012年4月1日开始受理, 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31日。各单位在规定时间集中送报, 逾期不予受理。
四、申报程序、过程
详细阅读《课题实施方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实验研究方向、内容, 填写《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申请表·评审书》, 校领导签字盖章, 一式三份邮寄至总课题组审批→总课题组批复后, 向子课题实验学校颁发课题立项证书、铜牌, 并根据学校要求组织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实验学校制定实验方案, 并组织实验研究→实验教师做好实验记录,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及时反馈教学问题, 实施过程中的亮点、难点问题记录整理报告, 总结出相应的成果→实验学校根据实验情况提出结题申请, 总课题组审定上报的总结材料和课题研究成果后, 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给予子课题结题, 并颁发科研成果证书。
院级课题申报立项通知 篇7
各科室: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我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党校为党委、政府服务的重要职责。落实我校“科研兴校”的方针,增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教学能力,促进科研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是党校发展的要求。为了推动党校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校人才和智力优势,创造性地开展科研工作,为我市更好更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计献策,为党校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市委党校决定开展 2014年度立项课题招标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不断提升党校科研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服
务,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学专题提供条件,夯实基础,为实现“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提供平台、营造氛围。
二、立项原则
鼓励党校教师围绕我市大局选课题,贴近现实做研究,自觉融入我市建设发展的主战场。充分发挥党校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源优势,优先支持有创新精神、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教师攻关。对事关发展的全局性、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选题作为重点课题立项。
三、质量要求
研究内容必须立足于我市发展实际,围绕全市中心工作,以实践的应用性、创新性研究为重点。课题设计上务必突出我市特色,力求研究的观点创新性、问题针对性、实践操作性。研究成果不得数字堆砌,无分析结论;不得抄袭相关单位的文件、资料、总结等;不得抄袭网络、报刊等相关文章。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如有抄袭,一经查实,自行承担相关责任,不予结题并严肃处理。
四、课题设置
拟设立课题12项。各课题组依据本通知,自由选报课题,认真填写课题申报事项,经学术委员会对投标课题进行价值评估匿名评审后,确定本年度立项课题和课题承担者。
五、经费支助
立项课题应在本年度内完成。对立项课题将给予一定数额-2-的资助经费,待课题结题后发放。每项课题经费2000元。
六、投标要求
1、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师均可参加本年度课题项目的投标,可以个人或组合申请课题。每个课题组人数最多不得超过4人。
2、课题负责人应有讲师以上职称,课题负责人及成员原则上只能申报一个项目。
3、质量要求: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咨询价值、实践价值。
4、字数要求:课题字数12000字以上。
七、投标办法与结题事项
1、投标时间从 2014年 6月 5日 至 6月 10日,逾期不予受理。
2、投标课题需填写《课题申请书》1份和电子版,报科研办。
3、评审立项工作于6月底完成。
4、课题结题时间为 2014年 9月 15 日 前。结题形式为论文或调查报告(除正文外,还要求有封面、目录、论文提要、关键词,列出参考文献)。
院级课题申报立项通知 篇8
各团总支:
为进一步增强我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努力提升校园文化的学术科技氛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从本学年起,校团委将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立项范围及申报条件
(一)立项范围
1.资助学术思想新颖、立论根据充足、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合理、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具备的项目。
2.立项申报项目只限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A类、科技发明制作B类。
(二)申报条件
1.凡我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均可参加立项申报。
2.项目主持人原则为二、三年级学生;项目组成员原则上不超过5人,年级结构要合理,提倡建立学生项目梯队。团委发 [2011] 19号
3.申请者必须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科学研究、科技活动或发明创造有浓厚的兴趣和坚强的毅力。
4.项目组在1—2名指导教师(至少1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指导下开展工作。
二、立项程序
(一)立项申报
1.申请者自主选题或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课外科研或实践课题。
2.申请者填写《河西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申报书》(见附件一)一式三份,提交所在学院团总支。
3.各学院组成评审小组对申请项目进行初步评审筛选,对拟推荐项目提出具体的推荐意见(为确保质量每个学院申报立项不得超过两项),并按要求加盖公章后报送校团委,同时填写《河西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统计表》(见附件二)。
4.申请者分为个人和集体两类:个人申报的,申请者必须承担项目60%以上工作,项目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且合作者不得超过两人;凡申请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项目,集体项目除填写集体申请者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申请人为集体项目的代表。
5.所有项目必须经学院推荐,学校不接受学生个人直接申报。
(二)立项评审
1.校团委邀请校学术委员会专家召开立项评审会,对各学院报送的申请项目进行评审,项目负责人以PPT形式汇报并答辩,评审结果报主管校领导批准,下达通过评审的项目立项通知。
2.校团委向项目负责人拨付首期立项经费。
(三)项目中期检查
1.校团委于明年5月份组织中期评审,申请者提交项目中期检查报告,由学院预审后,将合格报告提交校团委。
2.校团委组织召开中期检查评审会,对各学院报送的合格中期检查报告进行评审,对评审不合格的项目将停止立项支持。
(四)项目结题
1.项目的完成时间原则上为一年。项目按计划完成后,项目主持人填写《河西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结题申请书》,及时提出结题申请并提交科研成果。
2.项目结题形式包括申请专利、发表论文、成果鉴定等,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所正式发表的作品,须注明该项目为“河西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第一作者必须是本人,如本人是第二作者,第一作者必须是项目指导教师。
3校团委组织召开结题评审会,对各学院报送的合格结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报主管校领导批准,通过评审的项目颁发结题证书,并拨付后期立项经费。
4.结题项目可参加“挑战杯”等各级各类学生科技学术竞赛活动,对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学校将帮助申请专利和组织推广。
三、经费资助及管理:
1.项目资助经费实行“一次核定,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的原则。批准立项的项目首先发放前期50%的立项经费,半年后进行中期评审,顺利结题后发放后期50%的立项经费。项目经费经指导教师、项目参加者签字后,由学院指导小组审核,经团委复审后凭发票到财务处报销结账。
2.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经费仅用于如下开支:
①课题所必需的仪器、药品、试剂、器皿、动物、种子等购买费用; ②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资料购置、复制及印刷等;
③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调研、差旅费等;
④课题阶段性成果评审费,成果完成后鉴定费、出版费、版面费等;
⑤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害作业费;
⑥课题研究必需购买的其他物品;
3.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按下列标准给予经费资助:
①自然科学类项目:给予1000--1500元经费资助;
②科技发明类项目:给予800--2000元经费资助;
③社会科学类:给予500--1000元经费资助;
4.除由于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或客观的学术原因外,没有达到结题要求的项目,校团委将收回全部或部分立项经费。
四、申报要求
请各学院于2011年11月15日之前将预审完毕的《河西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报书》交校团委办公室。
院级课题申报立项通知 篇9
按照重大专项实施工作的要求, 现发布《“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4年度课题申报指南》 (以下简称“申报指南”, 见附件1) 。有关申报的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应遵循的原则
1、加强知识产权和标准研究。申报单位应根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暂行规定》 (可从科技部网站下载) 并结合每个课题的具体情况, 提出专利申请和标准文稿的相关指标, 做好本领域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状况分析。
2、专项注重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指南针对课题特点, 提出了产学研用结合的要求, 申报单位应按要求落实, 并提出知识产权、成果共享以及转化机制。
3、注重发挥地方作用。由地方审核、汇总报送课题申报材料。指南中对能够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课题明确提出了地方财政投入的比例要求, 各地方应按要求落实资金承诺, 对于其他课题也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
4、申报单位要统筹利用已有资源和成果, 详细阐述与课题相关的优势和基础, 包括已承担的相关国家项目以及与本专项的衔接方案;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
5、申报单位应依据《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可从财政部、科技部网站下载) , 据实编报预算。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 (包括地方财政投入、企业投资等) 的比例应不高于各课题规定, 并应按要求提供资金来源证明。对于入选的课题, 若中央财政资金预算被评审核减后, 在签合同时原承诺的其他来源资金的总额不得等比例减少, 差额部分由课题承担单位自筹解决。原则上, 自筹经费由企业落实, 高校不承担自筹经费。
6、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课题执行过程中将根据阶段考核情况, 分阶段拨付中央财政经费。部分课题将采用中央财政后补助的资助方式 (预拨启动经费不超过30%) , 已在各课题的经费要求中标明。其他课题拟采用前补助的中央财政资助方式。
7、专项注重顶层设计, 申报单位应认真研究相关课题之间衔接关系, 加强系统设计, 制定具体的技术发展路线图, 合理分解任务, 明确研发进度和重要考核节点。
二、申报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1、重大专项课题承担实行法人负责制, 法人单位是课题申报和实施的责任主体。申报单位应是在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 应具有较强科研能力、运行管理规范。牵头申报单位应对联合单位的申报资格进行审核。牵头申报单位应是课题任务的主要承担者, 该课题内部组织实施的管理者。对于集团公司, 如具体工作由子公司承担, 为便于经费使用和管理, 应由子公司直接申报。
2、联合申报时, 联合单位数量 (不包括牵头单位) 不超过各课题的有关规定。其他单位可以协作方式参与课题实施。具体要求详见各课题指南。
3、申报内容应在指南所设课题范围之内, 对某一课题的整体研究内容进行申报。
4、课题负责人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 或取得博士学位, 年龄不超过55岁 (1959年1月1日后出生) 。课题负责人投入课题研究的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 在国内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9个月。
5、申报单位 (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 对同一课题不得重复申报。同一申报人只能同时负责一项本专项课题 (包括在研课题) 。
6、申报单位需按照要求如实、完整地填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 (申报书) 》软件中的各项内容, 提供相关附件材料, 并按相应规定加盖公章和签字。
7、各申报单位需将申报材料报送至地方对口专项的管理工作机构, 经地方对口管理工作机构审核、汇总后集中报送。
三、申报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1、申报材料构成及规格
申报单位需编制和递交的申报材料由《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 (申报书) 》 (纸件) 及其电子文件 (*.KAS) 构成。
申报书填写要求详见填写说明 (附件2) 。各申报单位须使用课题申报软件 (附件3) 填报, 软件使用方法详见附件3中的《用户使用说明书》。课题申报资料填报结束后应通过申报软件用A4纸双面打印, 正文与附件一起简易装订成书册, 一式2份 (均为盖章原件, 封面表明正本) 。同时通过申报软件导出电子版 (.KAS格式) 文件, 以光盘形式提交。电子文件名称格式为:“课题编号_单位名称_课题名称_申报书” (例如:1-1_单位名称_TD-LTE/TD-SCDMA/GSM多模多频智能终端单芯片研发_申报书) 。
2、形式审查的内容
收到各单位的申报材料后,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 (以下简称专项办) 将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 形式审查内容详见附件4。
通过形式审查的课题申报材料, 专项办将通知有关单位参加课题评审答辩。答辩时, 还需提供申报材料10份副本, 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3、申报材料的递交方式
报送程序:各申报单位将申报材料报送至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口专项的管理工作机构 (各地对口专项的管理工作机构名单见附件5) , 由各地方对口专项的管理工作机构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 由地方对口机构汇总并行文, 通过快递或派专人将申报材料按时间要求集中送达至规定地点, 逾期不予受理。
集中受理时间:2013年5月26日~27日 (9:00~18:00) 。
接收单位:“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
收件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1号三层307房间, 100045 (联系电话68094542)
收件人:张航、于敏、张翠、孙姬
咨询电话:010-68205251 68205249 (工作时间8:30-17:30)
传真:010-68205249
院级课题申报立项通知 篇10
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下发《关于申报2013-2014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科研规划课题的通知》(湘职成学会[2013]7号)以来,各职业院校积极组织申报,共收到申报材料272份。经共同商定,本科研规划课题由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联合立项。2013年12月7日至9日,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联合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确定86个课题为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3-2014科研规划联合立项课题。我院管理系贺进老师申报的“新媒体视阈下高职德育创新研究[ XHB2013011]”、政教部贺志明教授申报的“湖南省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XHB2013017]”、基础课部吴艳老师申报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XHB2013060]”课题立项。
请各立项课题负责人遵照《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管理办法》和《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管理办法》,尽快组织开题,确定具体实施方案,有序开展研究工作。我院认真指导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并在人员、时间和经费等方面给与支持。
院级课题申报立项通知 篇11
立项结果的通知
各系(部):
根据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关于公布“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立项结果的通知》(辽高教会通字[2011年]13号)经本人申报,单位推荐,专家评审,网上公示,我院毕岩等教师申请的3项课题被批为“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一般立项课题(详见附件1)。
请各课题主持人在收到本通知1个月内组织开题,并将开题报告书于2011年10月25日前以纸质和电子邮件的方式报送至教务处教务科,开题报告书标准格式详见附件2。
本课题原则上应按计划完成,课题延期或调整须经省高教学会批准,研究周期从立项通知下发之日起算。省高教学会将从2013年开始每年组织一次课题结题验收工作,通过结题验收者,颁发结题证书,并获得下一立项课题的申请资格。2012年7月,省高教学会开始对各项课题进行中期检查,对立项课题进展状况做出评估,同时组织开展阶段性成果交流与研讨活动。
材料报送地点:教务处教务科联系人:潘红
联系电话:024-23743095邮箱:gjs@sjcy.cn
附件1: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立项课题
名单
附件2: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标准格式
武汉市十二五课题申报通知 篇12
“十二五”课题申报等有关文件的通知
各区教育局,市属大中专院校,直属中小学、幼儿园:
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拟定的《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已经市教育局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附件:
一、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二、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三、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
四、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附件一: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
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区教科所(室、中心),市属高校科研(教务)处,直属中小学、幼儿园:
经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按照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决定自2012年3月5日起组织2012课题申报工作。现将《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印发给你们,并将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根据《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规定,申报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负责人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职在岗,小学、幼儿园需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其他需具有中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是教育行政及科研部门业务科室负责人。不具有中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须有两名中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重大课题申报者必须具有中学高级及以上职称,且承担过市级及以上重点课题。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课题的实际组织者和指导者,并在课题研究中担任实质性工作。
(二)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国家财政支持的社会公益项目,资助在公共部门服务的教育科学工作者。在研的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负责人不得再申报新课题。凡已在国家和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的课题,不再参加本市“十二五”规划项目的申报,但各单位须将申报材料及立项证明交本区教育科研机构审核后报市规划办备案。
(三)重点及专项课题的申请人须承担并完成过市级及以上研究课题,或多次承担并高质量完成了市级及以上课题研究工作。
二、课题申报
(一)2012 年为“十二五”规划课题第一次申报,立项规模和数目为200项左右,共分五类: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专项课题、一般课题和教师个人课题。其中重大招标课题、重点课题、专项课题均有不同额度的经费资助。申请人要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参考资助标准,提出拟申2
请的资助额度(具体标准另行通知)。申报重大课题和其他规划课题互不交叉,申请人只能从中选一。
(二)申请人根据《课题指南》所列示的研究领域进行选题论证。重大课题名称即为研究题目,申请人不得自行命题、随意扩大和缩小研究范围,否则不予受理。其他规划课题申请人可参照《课题指南》所提出的研究领域,自拟课题名称,鼓励切实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反映武汉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创新性课题,在涉及农村教育问题研究时,优先考虑新城区的课题申请人。
(三)从本起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申报课题全部采取网上申报,网上评审,市规划办只受理区教科规划办、市属高等学校、局属中小学(幼儿园)有关单位上报的信息,个人及其他单位上报的信息为无效信息。下载、申报系统为“武汉教育科研信息化平台”(网址:htt://jyky.whjy.net)。系统开放时间:2012年3月5日至2012年6月5日。登录用户名为各区各单位中文全称,统一初始密码为98765(登陆后请及时修改密码以确保信息安全)。
(四)凡申报课题的市规划办专家组成员须回避课题评审工作。课题评审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专家评审结果报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后公示,无异议后下达课题通知并拨付课题经费。申报自筹经费课题,须由所在单位填写经费保障意见。
(五)课题申报单位、各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应的教育科研主管机构)、市属高等学校和直属中小学(幼儿园)要加强对本课题申报工作的宣传、组织、管理和指导,既要积极鼓励,又要严格把关,应依据《课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和本通知的要求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认真审核申请人的资质和信誉、前期研究基础、课题组研究实力和支撑条件,签署明确意见,保证申请人所填写内容的真实性,确保课题申报工作的质量,并认真履行课题立项后的日常管理,帮助课题负责人按期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努力推动全市教育科研工作大发展。
联系人:张惠诚 电话:85689523 李 燕 电话:85326800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附件二: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1年12月)
为更好地发挥教育科学引领作用,积极推动武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实现武汉教育现代化,根据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武汉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有关文件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武汉教育科学规划工作回顾
(一)主要成绩
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为科学决策服务、为广大师生和基层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宗旨,围绕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育局中心工作、社会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履行研究、指导、管理和服务职能;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积极探索教育科学研究及规划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机制,全市科研课题层级和研究水平显著提高,规划管理工作获得长足进步,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课题数量稳步增长,立项层次不断提升,科研参与面进一步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开展了三批课题立项,确定了410项规划课题,较“十五”增长近20%。增设了专项课题类别。课题立项第一次实现了从幼儿园、中小学到职校、社区学院、高校各级各类教育研究全覆盖。承担了2项全国规划课题研究,较“十五”增长了100%。获得了2项省教育厅重大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省教科“十一五”规划的105项基础教育重点课题,我市有33项,占31.3%;省教科“十一五”规划701项基础教育一般课题,我市有192项,占27.4%。都远高于其他地市。同“十五”相比,我市获得的省教科规划重点课题增长了约200%,省教科规划一般课题翻了两番。
2.创新了管理机制,增强了服务意识,效能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市规划办首创“服务型教育科研”管理,形成了“全员、全程、全因素”的“三全管理”工作模式,确定目标,跟踪服务,持续改进。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基层教科规划办的七大基本职能:科研规划、4
课题管理、学术指导、队伍建设、咨询服务、项目研究和科研情报检索。结合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教改、课改对科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市教科规划办实施了“八大行动”:创新立项,开放开题,改革中期检查,改革经费资助,改革管理机制,创新结题鉴定,创新科研培训模式和创建了“同类课题互动研讨交流平台”。我市教育科研管理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激发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增强了课题研究的主动性、创新性,受到基层学校、各区科研部门的普遍称赞,同时得到中央教科所、省教科所等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也得到重庆、沈阳、成都、广州等市同行的高度认同。
3.成果丰硕实效显著,科研发挥了先导作用,影响日益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科研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服务科学决策,创新办学理念,建设现代学校,改革教育教学,分析学情教情校情,指导问题学生,运用教育新理论和新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名师名校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工作效率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成果。
教育热点、重难点问题在课题研究中得以解决。“武汉市科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等多项课题成果被市政府、市教育局采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探索,转变了学校教育观念,加强融合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成了学校自觉行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提升了教师的反思意识和专业素养;“轻负高质课堂教学”研究,使学生的家庭作业少了,课外活动多了,教学质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困生”研究、问题学生的研究,促进了办学软环境的改善,学生厌学情绪、自卑心理大为改善,学业水平逐步提高。教育科研对教育创新力、服务力、学习力的提升充分彰显。在课题研究中大批干部、教师得到培养和发展,多名教科室主任走上校长岗位,很多课题成员成为了名、特教师。
“十一五”期间,通过课题研究,我市科研人员、教师公开发表论文超过500篇,在《教育研究》等SSCI索引来源期刊上发表了10篇,在《人民教育》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300多篇。5所学校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教育报》专版报道,10家单位的研究成果被湖北电视台、湖北广播电台专题播报,30多所学校的课题成果被湖北日报社等多家媒体报道,20部课题成果(专著)被华中师大出版社、山东科技出版社等免费出版。一
项课题成果获教育部二等奖,三项课题成果被评为省技术进步三等奖,200多篇论文、研究报告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职教学会一等奖,400多篇获省一等奖。(以上统计仅限于已结题的部分课题成果。)
(二)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科研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区、学校教育科研组织机构不健全,分管领导不明确,科研工作缺专职人员和经费保障。二是科研意识淡薄,科研参与面不大。对教改课改中存在的某些实际问题,不能自觉运用科学手段研究解决。三是科研管理与指导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课题选题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存在低水平重复性研究,缺少过程资料,缺乏理性思考和量化分析,研究结论可靠性不强。四是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需要加强,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科研品牌急待培育。
二、“十二五”武汉教育科学规划面临的形势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已成为造福人民和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教育以其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社会功能,已成为重大民生问题。作为中部龙头城市和全国重要中心城市的武汉正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教兴市”战略,“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以及建设“幸福武汉”系列工程,给武汉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武汉城乡教育面临新挑战。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面临教育体制变革等难题,教改、课改深入推进面临传统教育观念、评价方式的束缚,教育现代化进程面临武汉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及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与人民群众强烈期盼“上好学”、提高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各类教育大发展之后各学段适龄人口变化趋势复杂化(学龄前儿童小幅攀升、小学学龄人口先小升后大增、初中生先快速减少后趋缓、高中段及高教适龄人口快速递减、老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剧带来了农村学龄儿童减少,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持续增长、流动性增强)等,给全市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武汉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把武汉教育打造成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品牌、城市品位提升的重要依托、引领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和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的战略目标。各类教育从突出重点学段重点学6
校到全面统筹协调发展,基础教育从同质化办学向“特色+特长”发展转变,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进入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由扩大规模数量走向突出内涵优质发展,职业教育从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紧贴市场、对接产业”而开放教育。
这一切,均要求教育科研作出科学而富有前瞻性的回应。“十二五”时期,我市教育科学要继续坚持“三个服务”理念,以城市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重难点领域和关键问题为重点,形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各项教育改革,促进师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效能的助推器。
三、“十二五”武汉教育科学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科学研究和规划管理的全局,结合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课题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的原则,基础研究重在创新,决策研究基于实证,实践研究突出应用,为武汉教育改革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
(二)主要任务
引领和团结全市教科研人员和各级各类学校干部教师,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努力推动武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转变。
1.加强教育宏观决策和政策研究。围绕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系统性的专题研究,为宏观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咨询服务。
2.大力推动群众性科研工作。引导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积极开展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3.建立和健全“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促进教改课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我市教育管理、教育决策、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水平。
4.全面开展教育科研培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素养。将教师科研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题培训、互动研讨与
交流合作等科研活动,深化“做中学”的科研队伍培养模式,努力培植和壮大科研队伍,让教育科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使更多的科研骨干成为名校长、名教师。
5.促进教研与科研的常态结合。不断提高各类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和广大教师的科研规范、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
6.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加强过程管理,优化分级管理,健全指导和督促检查机制,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效能和信息化水平。继续加强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建设,突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发挥教育科研的辐射、引领和先导作用,总结推广我市有影响的素质教育经验和成果。
7.推动武汉教育科研工作改革创新。积极开展与科研先进地区和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武汉教育科研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和关键问题,注重教育科研与实际工作结合,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课题)类别、数量。
8.积极组织申报各级政府有关教育研究的重大项目。做好教育部、全国规划办和省教育厅、省教科规划课题的申报指导工作。
(三)具体指标 1.“十二五”时期,我市课题拟分五大类:重大、专项、重点、一般和“个人课题”,前四项分别为10、30、150、200项。
2.“十二五”时期,我市承担的教育部及全国规划办的项目达到5-10项,承担省级重点课题超过120项,省级一般规划课题超过200项。
3.在SSCI索引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20篇以上,在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0篇以上,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1000篇,在国家权威出版社和全国优秀出版社免费出版的著作3-5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专著不少于20部。
4.积极打造科研品牌学校,力争3—5所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及成果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5.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普及教育,分级培训科研骨干2000人;转化成果100项,促进学校特色彰显。
四、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
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的确立,遵循教育科学规律,坚持教育理论研究、政策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教育宏观研究、8
中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衔接。具体领域和方向如下。
(一)教育理论研究
教育理论研究致力于解决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路径选择、城市教育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新时期城市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教育服务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教育问题,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主要有: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规律,“高效课堂”与“有效德育”理论建构等研究。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具有整体性、宏观性和长远性,是教育决策的重要支柱。通过对武汉及中东部城市教育发展比较,科学规划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结合教育现代化在教育观念、内容、队伍、装备和管理诸方面的研讨,明确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政策、途径;探索集约化、专业化教育组团发展与管理,推进武汉城市圈“教育一体化”。主要有:区域教育发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教育集约化组团发展等研究。
(三)教育人才资源研究
教育人才资源是教育发展和质量提高的根基,包括教师队伍、干部队伍、教育行政管理者和教育教学研究者,以及教育服务工作者,突出提高校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发展水平,探索教科研人员的评价机制和专业发展。主要有:教育人才资源开发、优化配臵与培养激励机制,干部、教师轮校问题,校长职业化、教师专业化和科教研人员专业发展,教育家培养及名校长、名教师成长机制,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继续教育和身心健康问题等研究。
(四)学前教育研究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中最薄弱,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武汉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做大学前教育”“实现全覆盖”和“全市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使公办园比例占总数60%以上”等重大举措,武汉学前教育格局将会大突破,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规模扩张和内涵发展并重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有:农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布局、新建住宅小区学前教育资源开发与配臵,幼儿教师准入、聘用及保障机制,幼儿教育之教与学的方式、内容、保教质量评估等研究。
(五)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研究
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凸显“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致力于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培养。武汉义务教育已跨过了基本均衡阶段,正全力迈向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正在由数量规模扩张走向深化内涵,实现优质和特色发展。主要有: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普通高中结构布局调整,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课程与教学,学习方式变革,素质与能力培养,流动人口子女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高效课堂”与“有效德育”区域推进策略等研究。
(六)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 发展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推动经济发展,为武汉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输送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在建设新农村、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武汉职教须按照“就业优先”原则,紧贴市场、对接产业、提高质量、打造精品、彰显特色。主要有:职教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品牌专业培育,农村职业教育,职教园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各种学习型组织创建,社区教育等研究。
(七)高等教育研究
市属高校着力于自主能力提高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在汉高校与地方合作互利多赢,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新体制。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增强科研能力,转化科研成果,实现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地方产业发展需借力高校学术与科研优势解决难题,打通瓶颈,顺利完成经济社会转型。主要有:市属高校科学发展与特色发展,高校联合办学、核心竞争力、品牌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创建,部市教育合作机制,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培养等研究。
(八)艺术、体育、卫生、保健、心理健康和科技教育研究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是教育的根本要求,艺术、体育、卫生、保健、心理健康和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教育科研要重视学生的体魄、心理、审美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主要有: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质量监测体系,积极心理学、心理危机“三预”,运动及艺术潜能开发、学生视力保护等研究。
(九)教育信息化与国际化研究
武汉作为中部特大城市和着力创建的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主要有:现代教育技术,数字化校园,城域网建设,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教育云服务体系的数字技术教育,教育现代化现状、对策,信息化与教学、教研及管理方式方法创新,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各类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小学生出国留学问题,学生国际理解教育,跨境教育服务贸易问题等研究。
(十)其他研究
涵盖美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家庭教育,“两困生”、问题儿童、超常儿童成长,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等研究。
五、措施与保障
“十二五”武汉教育科学研究与规划管理的基本思路:保持总量,提高品质,突出重点,创优品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武汉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努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和效益,积极促进教育科学事业繁荣、快速发展。
(一)切实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机构,落实保障措施
为确保我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的落实,促进课题层次和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加强教育科学的组织领导。各学校、各区、市教育行政管理及科研部门要切实解决好教育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健全机构,充实力量,加大投入,落实指导。支持和奖励有重大突破的科研课题,表彰先进,推广典型,使全市教育科学在“十二五”取得更大成绩。
(二)切实提高信息化水平,强化过程管理,健全教育科研的体制机制
研制“武汉教育科研信息化平台”,逐步实现网上科研培训、资源共享、互动研讨、文献查阅、咨询服务和科研情报分析及报送数据报表,积极推行课题网上立项、检查和鉴定,努力降低过程成本,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区、校三级教科研网络,建立科学、高效的市、区、校教育科研分工协作机制,增强科研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效率。进一步落实“三全”管理,完善服务型教育科研机制。
进一步完善教育科学研究、指导、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重点课题研究情况年报制”、“课题指导专家联系制度”、“课题类别转化制度”,修
改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立项结题标准等文件,促进教育科研的学术性、规范化。建立考评机制,市、区教育局和学校要将考评结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市、区规划办和学校教科室要按职能分工和职责要求建立和完善科研工作考评办法。
进一步完善课题资助制度,继续坚持课题所需经费“分级投入、按比例划配”原则,建立健全区级科研经费投入机制,确保科研项目顺利完成。“十二五”时期,重大项目给予大额度资助,一般课题和教师个人课题实行“以奖代资”。
(三)合理设臵课题类别,实行分级管理和分类指导,切实提高科研实效
调整规划课题结构,增加类别。增设重大课题,突出区域内全局性、战略性教育问题的研究;创设“教师个人课题”,满足广大教师的科研需求。鼓励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合作研究。鼓励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实施系列课题研究的联合攻关机制。
重大课题指涉及区域教育发展全局、能产生广泛影响的项目,以市教育局及市教科院职能部门、区教育局、市属高校和在汉高校有一定研究实力的教育科研部门为申报主体。重点和专项课题是指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研究,以校长、名师、骨干教师、教科研人员为申报主体,其中专项课题有名校长专项、名师专项和青年专项(40岁以下)。重点和专项课题由市教科规划办与课题承担单位共同管理,区规划办协助;一般规划课题采取委托管理;教师个人课题以区、校管理为主;重大课题以招标为主,重点、专项和一般课题采取匿名评审方式,教师个人课题采取成果认定方式。
“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仍然实行“五年规划,三次评审”(比例为5:3:2)。继续向薄弱地区和偏远学校倾斜,向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倾斜,积极扶持新校、新人。
(四)加强科研培训指导,切实提高基层学校干部教师的科研素养和研究能力
各级教育科研机构要针对基层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但教育理论、研究方法不足的特点,积极组织科研理论、方法的学习研讨,针对科研过程、重要环节和关键问题进行培训,切实增强科研培训的实效。
要加强课题选题指导,结合基础教育实际,突出行动研究,加强实证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要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让广大教师在科研中得到锻炼。
要继续加强课题中期指导、管理和服务,使中期检查指导成为课题质量和研究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继续开展同类课题横向互动研讨,支持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科研协作、研讨团队培育,打破壁垒,避免低水平重复,全面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
(五)强化成果应用,发挥科研成果在教育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课题组及所在单位要当好科研成果宣传、推广和转化的“第一责任人”,采取积极措施,充分发挥研究成果在教育管理、学校发展、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科研机构要成为科研成果宣传、推广和转化的“第一平台”,充分利用报刊、影视、网络等途径积极宣传报道我市的教育科研工作,支持优秀成果的发表、出版。
1.逐步设立“教育科研奖励基金”,市、区教育局要加大对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个人和优秀成果的评比、表彰,积极支持教育科研创新,推动教育科研的普及工作。
2.逐步设立“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基金”,市、区规划办要积极推动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确有重要价值的成果的转化工作,及时摘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研究成果报告会、交流活动,发布研究信息,组织形式多样的专题报告或学术研讨,积极促进教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
3.实施“科研品牌建设战略”,评选一批科研积极性高、基础厚实、研究能力强、成果成效显著的学校,建立“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基地校(园)”,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选取典型学校给予专项资助和系列指导,通过长期培育,打造出在全省、全国有很大影响的科研品牌学校。同时,继续支持既有科研品牌的深化发展、特色发展研究。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附件三: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
(2011~2015年)
选题说明:课题指南旨在引领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围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研究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回应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民群众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重视以创新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加强基于实证的决策研究,强化以标准和模式为主导的实践研究,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提高选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制度、模式、标准,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使教育科研切实助推教育科学发展。
一、重大课题(10项)
1.武汉市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标准及实现途径研究 2.武汉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标准及推进对策研究 3.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4.“有效德育”的目标、内容与路径体系等研究 5.“武汉教育家”型校长、教师的成长机制研究 6.武汉市中小学素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研究 7.武汉市基础教育特色校(园)形成途径研究 8.武汉市普通高中办学体制研究 9.武汉市职业教育园区的管理体制研究 10.武汉市市属高校学科建设研究 二、一般课题(181项)
(一)教育理论研究
1.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2.现代化城市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3.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4.城市教育公平性、均衡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5.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教育理论研究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6.基础教育内涵与特色发展的战略研究 7.武汉城市圈“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8.武汉及中东部城市教育发展比较研究
9.教育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及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10.教育督导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11.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体制机制)研究 12.武汉市初中“后标准化”发展研究 13.武汉市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政策、途径研究
14.现代化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装备、师资队伍、教育管理研究 15.武汉市各类学校教育现代化策略研究 16.城市教育资助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 17.优质教育品牌发展战略研究 18.武汉市十二年义务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19.国家中心城市办学体制多元化研究 20.武汉市民办中小学办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1.区域教育科研创新与服务水平提升研究 22.国家中心城市教育科研、教研机构建设研究
(三)教育人才资源研究
23.新时期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高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24.新时期教师编制管理与效能提升研究 25.义务教育教师及干部轮校实践研究
26.国家中心城市教育人才资源开发、优化配臵管理机制研究 27.学区内教师队伍专业协同发展和教研、科研协作机制研究 27.新时期教师岗位管理、聘任制度改革研究 29.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与管理策略研究 30.促进不同年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31.教育家型教师教育教学艺术风格形成与示范效应研究 32.教育家型校长办学思想提升与办学实践创新研究 33.校长职级制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34.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领导力提升研究 35.新时期智慧型教师培养研究
36.新时期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与执教能力评价研究 37.职业教育文化复合型、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 38.名师、名校长成长研究 39.教师身心健康维护研究
4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保健教师培训培养研究 41.中小学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研究 42.外籍教师与本市教师的教学交流互动研究 43.教研、科研人员专业发展与评价机制研究
(四)学前教育研究 44.幼儿亲子教育研究 45.0-3岁幼儿教育研究 46.托幼一体化教育研究 47.学前保教结合研究
48.幼儿游戏活动和课程建设研究 49.学前教育中教与学方式方法研究 50.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 51.幼儿身心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 52.城乡幼儿园协作机制研究 53.农村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研究 54.学前教育资源开发与有效配臵研究 55.幼儿园建设布局与发展研究
56.幼儿教育机构、办园体制和师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院级课题申报立项通知】推荐阅读:
关于组织开展2009年度院级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09-22
关于2015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科研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2015031310-20
(衡阳)关于组织申报湖南省“十二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的通知10-25
市课题立项通知07-08
关于组织做好2012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10-14
小学数学课题申报08-26
课题申报培训方案09-22
甘肃省课题立项通知单07-25
年度课题申报指南10-24
调研课题申报表范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