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

2024-07-08

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通用9篇)

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 篇1

主题式教学内涵

主题式教学是指在有机整合思维方式主导下,以主题为枢纽,牵引教学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整体协调运行的过程中,在师生彼此适应与互惠发展的过程中,在学生彼此适应与互惠发展的过程中,在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中,行塑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的整体型教学。

主题式教学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单元式主题教学,即以学科内特定知识点为主题内容的主体,以教学单元为主题外延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单元式主题教学基本上不改变教材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学科体系结构,按以编者知识的形式呈现的教材本身的逻辑结构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当前教学现实中的大多数“主题式教学”属于这一层面的。二是学科式主题教学,即在教师充分地将以编者知识的形式呈现的教材内化为教师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建构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需求的新的教材结构,进而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三是跨学科式主题教学,这又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一学段为时间单位,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整合本学段各学科学习内容后,结合学校师资结构与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形成具有本学校特色的综合性学科结构网络,从而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而是模块模式教学,即对某一学习领域认真研究后形成学习领域独特的教学结构,进而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这种形式主要表现在各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高中的模块是学习领域的教学中。

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是发扬和传承中国汉语言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满足新课标的要求,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提高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学习课本教材外,还应该适当地结合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实现课堂知识在课外阅读中的灵活应用。

一、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的价值

在语文教材的每一个单元中都有一个清晰的主题,因此,在对每一个主题进行学习的时候应当配置一个相同的阅读主题。比如,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教材中,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了八个主题,包括祖国在我心中、感受自然、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人与动物等。这样一来,就有助于教师开展以语文教材为中心的课题学习,以教材的编排为基础提炼出教材阅读的主题,然后将阅读的主题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并适当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引导,最终实现将课堂知识运用到课外阅读中的目标。

二、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的教学策略

1. 把握课文主题以及中心思想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无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对课文的无法理解和吸收。因此,在主题式阅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经典文章进行分析和总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主题的课文进行归纳和总结。比如,在教材中,以亲情为主题的课文有《地震中的父与子》《我与地坛》等,以爱国为主题的课文有《我们爱祖国》《狼牙山五壮士》等。通过对不同主题的文章的分类,学生可以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进一步的学习和分析中,学生就可以更好地把握住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通过融合情景挖掘文章的主要情感

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无法理解文章的主要感情和思想,主要是因为学生无法彻底掌握文章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的修辞手法经常会赋予某些词抽象的意义,使其脱离了原本的意思。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营造特殊的情景帮助学生挖掘文章所表达的主要感情。例如,在《草原》这篇文章中,出现了许多描写草原的比喻句。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草原的图片或者教学视频,通过这些教学辅助工具来描述草原的生机勃勃。再比如,当学习《扁鹊治病》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模拟蔡桓公与扁鹊见面的所有场景,把两千年前的故事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文章含义的理解。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模式的运用,一方面提升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高效的阅读方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 篇3

【关 键 词】 综合视野;主题式;语言复习;实践与思考

一、课型界定

主题式语言复习教学是指语言复习基于某一主题(或话题)创设教学情境,以该主题(或话题)作为整个教学设计的主线,把语言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所创设的语境或语篇里,并和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学习和体验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二、实施流程

(一)围绕话题,进行单元重组归类

NSEFC教材话题丰富,涵盖了考纲中的绝大多数话题,笔者以话题为依托,打乱教材7个模块35个单元的编排,按话题重组出12个主要话题,如人际关系、旅游与交通、自然环境等。在单元话题重组的基础上,基于话题对语言知识进行总体梳理和架构,确立以话题为复习主线,对选择的话题进行立体开发和资料编写,进行主题式语言复习的综合训练。

(二)基于话题,回归教材解读文本

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有怎么样的文本解读,就有怎么样的教学定位。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教师需用心解读教材阅读文本内涵,梳理文本信息和核心语言知识,找出不同单元阅读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以话题为中心、串联起不同单元复习内容的教学主线,准确定位教学设计,整体架构教学内容。如在进行旅游与交通话题复习时,笔者从文本内容、核心词汇和句式、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层解读,总体把握复习信息。

(三)依托话题,选择核心复习内容

在对所授课内容有了宏观把握后,教师应按《考试说明》归纳和提炼好授课所需要的核心语言知识,根据教学需要明确哪些核心词汇、表达、句式和语法是教学重点,哪些内容是教学难点,这样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同时,由于重组后过多的语言知识和信息量在一个课时内可能无法完成,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安排2~3个甚至更多课时进行教学,并在每个课时里做到教学目标有所侧重。

三、教学策略

(一)依托话题,融知于境

语言复习应始终依托话题贯穿于整个情境教学中。话题是单元的核心,是连接重组后复习各个单元的纽带和构想教学设计灵感的源泉。教师应始终以话题为中心,依托话题创设语篇和教学情境主线,把所复习的语言知识内容融入到一个个相关的情境和语篇中,并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学习和体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创设语篇,强化运用

语言知识复习不应脱离语篇进行支离破碎的讲解和分析,应放在真实语境创建的语篇里感知、理解、内化、吸收和运用。语言复习只有做到了凸显语篇,语言的运用才能得以强化。

四、课例呈现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NSEFC 模块1 Unit3 Travel Journal,模块3 Unit5 Canada——“The true North”和模块5 Unit2 The United Kingdom “sightseeing in London”三个单元的语言知识复习。在整合核心词汇的基础上,围绕旅游话题,以笔者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旅游经历构建语篇和教学情境主线,在对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旅游景点的介绍中展开主题式语言学习。

(二)教材处理

如何找到教材文本和构建的新文本之间的契合点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难点。通过对教材解读,笔者发现三个文本的故事线索都是外出旅游,因此,结合自己的旅游体验自创文本,能顺利实现教材文本到新构建文本之间的顺利对接和知识迁移。同时,选择呼伦贝尔大草原神秘美丽的田园生活和丰厚的历史风俗文化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世界的有效手段。

(三)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学生将能够在具体语境和语篇中感知和运用:baggage,chat,eastward,scenery,bush,border,downtown,within,nationwide,countryside,multicultural,mix,distance,enjoyable,description,sightseeing,splendid,thrill,be surrounded by,settle down,have a gift for,break away from等词汇;学生将能够熟练学会并运用:rather than,the + adj.最高级;It is/was…that 强调句;The first delight was…What attracted/interested sb. most was…等重要句型。

②语言技能:采用语篇填空、短文改错、句子翻译、语段写作等形式,展开对核心词汇的重点训练和语言综合技能的提高。

③学习策略:通过语篇阅读,培养学生在文本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思维评判的能力。

④情感目标与文化意识:培养学生探索世界和学习当地文化历史的积极态度。

(四)教学过程

Step1 Lead in

(出示“爸爸去哪里”节目组在草原上的图片)

T:In your eyes, Hulunbeier may be …

Ss:Hulunbeier may be…/attractive./ a place with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

【设计意图与说明】 用正热播的“爸爸去哪里”节目组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照片引出旅游话题。

Step2:Presentation

T:Do you want to know further about Hulunbeier?Lets read “My General Impression of Hulunbeier” quickly and fill in the blanks.

Hulunbeier is a vast grassland with _____________ (自然风光和名胜). Every one of us seems to be_____ (surprise) and __________(attract)by its beautiful scenic spots. In fact, not only does it have a ________ (与…交界) of 1723km with Russia and Mongolia but also has the largest land trading p______ (口岸), Manchuria. The fact that Hulunbeier is a_______ (mix) of many cultures and races is amazing, that is, we can call it a _________(multiculture) place. Many people are ______(mix) up for having lived near the______(国界) for so long so that we cant tell their origins, which ______________(留下深刻的的印象) on the tourists nationwide and worldwide.

【设计意图与说明】 通过新高考题型语篇填空训练学生正确运用词汇的能力。

Step3:Practice

(出示呼伦贝尔大草原著名景点图片,展开讨论。)

T:If you had a chance to travel in Hulunbeier,What would you see and do most?Why?

(展示笔者一家人在呼伦的旅游照片及路线图,导入复习主题)

Do you want to share my sightseeing experience there?

Task1(出示海拉尔图片)

________(不愿) go to other places,our first delight was Halar National Forest Park after our b_______ was taken to SenLiang Hotel. On the way to the park, our friend,Laoxia,____________(chat) about the trip.“Go e__________,youll see great ________(景色). Youll see b______ first,then bigger trees. The park has some of_________(old) and ___________(beautiful) forests in the world,which is __________.(suggested answers: Rather than,baggage,chatted,eastward,scenery,bushes,the oldest,most beautiful,impressive.)

【设计意图与说明】 运用快读策略阅读语篇,进行语篇填空,让学生在所创设的真实语境中初步感知、理解并运用核心词汇。

Task2:(出示金帐汗旅游图片)

Our second delight was Golden Horde Tribe(金帐汗). Genghis Khan was the greatest hero of Mongolian. At the end of 12th century, he settled down in the Golden Horde Tribe(金帐汗). In 1277, He died of disease and age. Nadam is held in July or August every year, which was a great invention of the leader. At the early of 12th century, to prevent other tribes from breaking away from his leader. He arranged a big party in celebration of friendship and harvest. The congress _________________(一般持续7天),________________(它吸引了) many herdsmen and visitors.

【设计意图与说明】 通过在语篇中呈现重点词组、句型和句子翻译等训练形式,加强核心词汇的掌握。

Task3(出示敖鲁古雅原始部落旅游图片)

Proof reading My Experience in Aoluguya Tribe(敖鲁古雅原始部落)The 3rd day Ewenki was the last hunting tribe in China. Rather than attracted by outside,they settled down in oldest and most beautiful forests of Greater Xingan Mountain. When you crossed the forests,we can managed to catch sight of wild pigs,deer,even a grizzly bear. It was so wet here that the trees were extreme tall,some measuring over 70 meters. Cuoluozi(撮罗子) was their shelter,often surrounding by trees. people lived by breed reindeer(饲养驯鹿). Before1950, they ate meat of animals and wore animals skins. Now they settle down in mountains. Unluckily,their simple enthusiastic characters and customs still remain.

【设计意图与说明】 运用短文改错形式重点训练学生应掌握的语言技能和纠错能力,既凸显了rather than,attract,settle down,the+形容词最高级,manage to do sth. catch sight of,measure,be surrounded by等核心词汇的用法,又在语境中强化了运用能力。

Step4 Writing & Homework

Task4:翻译下面的句子,并用适当的连接词衔接起来,用第三人称改写成一篇旅游日志。

1. 自从中学以来,我一直梦想去呼伦贝尔旅游。

2. 直到今年暑假我们才下定了决心。(It was..that…)

3. 我的父母努力劝我乘飞机去,而不是乘火车。

4. 我们最终还是决定了7月乘火车从南到北横穿中国去那里。

5. 第三天傍晚,从远处我们看到了大草原以及美丽的湖泊、山脉和森林,这一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 我们迫不及待地在当天参观了第一个景点海拉尔森林公园,我们的每个人都惊讶于那里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树木。

9. 金帐汗景区是我们参观的第二站,在那里我们听导游讲了成吉思汗和那达慕大会的概况。

10. 第三天参观敖鲁古雅原始部落人的生活方式。那里的驯鹿让我们印象深刻。

11. 最让我感到吃惊的是草原上的蚊子和昼夜温差(What attracted/interested sb. most was…)。如果你到草原上来观光,请一定注意保暖和防蚊叮咬。

【设计说明】 该语篇写作输出文本几乎包括了本节课所复习与运用过的大多数核心词汇和句式,该环节的设计既是对语言知识的再次巩固与内化,也实现了语言复习从知识输入到运用输出,真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综合视野下主题式复习课型打破了原有高三按单元编排按部就班的复习模式,具有一定创新和实践意义。这种课型教学设计既基于教材文本,又超越了文本本身,是对教材文本的活化与灵活运用。但是,该课型在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如该课型教学设计会不会因为内容过多产生碎片化教学与复习主题相脱节?五维目标在教学设计时该如何恰当把握和统筹兼顾?重组后语言知识容量过大复习系统庞大教师该如何正确对待?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开展综合视野下基于主题的立体式复习课型应注意以下三点:

1. 教学设计应始终围绕话题,保持教(下转75页)(上接72页)学连贯性及创设情境的整体性

在教学设计中,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应依托话题按教学情境主线的发展进行,保持创设情境的整体性。任何与话题无关的语言知识插入或是与教学情境主线相背离的例句或语篇练习都会破坏整个教学设计的美感,从而影响复习效果。同时,语言知识的复习应始终围绕着语言运用依次展开,从基础练习,到句子翻译提升,直到最后语篇写作输出,都应凸显语篇,在语篇中强化运用。

2. 语言学习应关注综合视野下的思维训练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语言学习不是单一的教学活动。是知识、技能、策略、情感和文化意识多种学习和体验的综合。语言知识复习最好尽可能多的涉及到核心词汇学习,对重点核心词每个课时里最好都选3~5个进行重点突破,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体系。此外,思维训练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在语言复习课型中也很重要,语言复习不应忽视思维训练和学习策略的培养,应在综合视野下通过回答问题、讨论、辩论、评判性问题等教学设计展开立体式学习。

3. 语言复习应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团体合作构建系统化复习

语言知识复习在高三复习中容量最大,历时最久,也最令一线教师劳苦伤神。要想形成主题式系统化复习,靠某个教师单打独斗不可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7个模块12个话题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及相关习题编写。因此,一线教师应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团体合作构建系统化复习。

总之,高三一线教师只有不断认真钻研教材和考纲,在学习借鉴别人经验和总结自己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真正设计出高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好课。

【参考文献】

[1] 葛炳芳. 高中英语复习:基于新的语料知识整理与能力提升[N]. 学生双语报(教师版),2010-08-28.

[2] 戴军熔.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的基本框架与策略[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4):20-28.

分享式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实施策略 篇4

一、什么是分享式教学

我们把分享式教学界定为一种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组织成一个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分享智慧和成果,分享思考和经验,享受认同与尊重, 实现共同成长的互动过程。分享式教学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内容:

1. 分享的主体是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人,即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享有交流与分享的权利;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分享式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主动探究并交流分享,在分享中让学生反思、提升,得到发展。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辅导、点拨;

4.教师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交流分享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5.进行分享式教学必须发扬教学民主,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分享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 自主性。

分享式教学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 并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实、改造、 发展。分享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2.实践性。

分享式教学是以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的。它特别注重让学生参与,强调让学生去感知、去操作、去体验、去思考, 并通过互相启发、互相交流、分享同伴的思考与智慧,实现共同发展。

3.民主性。

分享式教学的课堂氛围是民主的、宽松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 平等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人,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同学间、师生间可以建立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分享“立交桥”。

4.发展性。

在分享式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分享,每个学生都会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思维能力是发展的;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学生的个性是发展的;每个学生都在发现探索中学习,学习能力是发展的;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体会、感悟,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发展的。

三、分享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分享式教学的基本教学主张

要把分享式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其基本教学主张有以下几方面:

1.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学生能学会的要让学生先学,学生能教懂的,要让学生互教互学,把课堂的主动权留给学生。

2.把乐趣还给学生。通过创设情境,鼓励性评价和成功体验等,来激发、调动和维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把权利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学生有求知权和活动权,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4.把伙伴还给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在生生交流与合作中获得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同伴的经验与感受、思考与智慧。

5.把时空还给学生。一是时间上教师不能讲得太多,二是空间上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余地。

(二)建构“问题-探究-分享”的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分享”的课堂教学程序分为四个阶段,即“导学—探究—反馈—拓展”。“导学”主要指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唤起,它包含了师生双方情感的调动,以及进入“学”的准备。“探究”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并通过合作互动的方式学习新知。“反馈”指学生主体的分享活动,通过交流、争论、质疑、点拨等师生间深层次的交流,分享师生的经验、思考与智慧。“拓展”主要指通过检测评价、 总结延伸等活动,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能动性、实践的主体性、独立运用知识的发展性得到充分展现。具体要求如下:

1.导学——包括课堂导入、目标导引两方面。

(1) 课堂导入: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2) 目标导引:导学问题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有显性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及学习行为要求。

2.探究——包括独立学习和组内探究两个层次。

(1) 独立学习:学生依据导学问题及要求进行独立学习,并对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及生发出的新问题做好标记。

(2) 组内探究:组内学习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对独立学习成果进行交流检测,对独学后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合作探讨。二是找到组内学习新知的生成点、 疑惑点,并做好班内交流分享准备。

3.反馈——包括成果分享、问题分享两方面。这是分享式教学最为重要的环节。

(1) 成果分享:要突出创生性,即重点分享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等,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与认同感。

(2) 问题分享:通过互动交流 (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流、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等), 聚焦学生在探究阶段出现的没有解决的问题或疑惑点、易错点,同时还要找到没有学会的学习对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4.拓展——包括检测评价、拓展提升两方面。

(1) 检测评价。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学情设计不同的检测方式,如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全班检测等掌握学生的达标情况,并及时反馈、补救和矫正。

(2) 拓展提升。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启发学生联想、想象,进行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交流与分享,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建立分享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分享式教学评价的本身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分享式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评价本身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教育意义。因此,探讨分享式教学评价机制,也是构建分享式教学活动体系的重要内容。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不仅要看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更要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是否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学习主体的自主参与、主动探究、主体发展来衡量。因此,我们将过去侧重对教师的评价改变为对教师、学生的双重评价,其目的是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让分享式教学真正走进课堂。具体内容见下表。

(四)实施分享式教学需关注的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间的交流分享。

学生间的交流分享包括组内交流,组际交流、班级交流。这是一种互助式的学习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活动,是分享式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交流分享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能简单地进行单一的对错评价,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要尽量交给学生去积极思维,要善于利用互动、互助的学习机制,激发和引导鼓励小组内、小组间提问、补充、质疑,分析有价值的思路方法或问题产生的根源。教师要关注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进展,经过充分的思考后,当学生对问题思之有得或思之不得之时,应当满足学生好分享的天性,允许学生进行伙伴间,小组中的交流与分享。

2.关注小组学习的有效管理。

分享式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强化对小组学习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对组长进行指导与培训。包括学科知识如何学习,小组如何分工,如何培训组员,小组内如何进行互助学习等,让学习组长掌握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进而带领小组成员有效进行小组学习。

(2) 指导小组进行明确分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当然,为了激发组内每个成员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这种分工不是绝对的、静态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动态轮换,小组内的分工要定期调整,从而达到小组内各成员共同提高的目的,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 建立健全小组学习评价与竞争机制。首先要健全小组内的各种评价与评比机制,并及时给予赏识与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其次要建立学习小组间良性竞争机制,对小组实行综合量化评估,增强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是对学习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三是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倾听认真度,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

3.关注教师的指导与调控。

在分享式教学背景下,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对教师的指导与调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与调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地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激情如何点燃, 这是教师个人素质和教育艺术的问题。没有千篇一律的方法,但总的原则就是用真情点燃激情,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点燃激情。

(2)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 其根本原因就是不会学,学不会。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够自主学习,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 篇5

关键词:穆旦;诗歌;主题

中图分类号:I041;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60-02

穆旦是我国著名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诗歌翻译家,有人甚至认为穆旦在诗歌翻译中的成就要超过其在诗歌创作中的成就。我们纵观穆旦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穆旦的创作呈现出一个断断续续的状态,在20世纪30、40年代曾经创作一批脍灸人口的作品,70年代中后期又创作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而在50到70年代,作者基本没有诗歌创作。其主要原因就是在1953年诗人回国后,深感国内诗歌创作缺乏现代气息,而致力于诗歌翻译,希望把一些西方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思想引入中国。当然,这也与作者自身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从1957年开始,作者与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一样,陷入了一系列政治运动中,使作者不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为舒缓自己的这种被压抑的状态,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诗歌翻译。应该说,穆旦在这一时期开始致力于诗歌翻译而“忽略”的诗歌创作,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但也正是近20年的诗歌翻译工作,对作者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作品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色彩,并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个人的最高境界。比如,在当时诗歌界引起广泛关注的《春》、《夏》、《秋》、《冬》正是写于1975年,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冬》是穆旦的代表性作品[1]。从数量上看,20世纪40年代是穆旦诗歌创作的高峰,但从质量上来看,70年代后期才是其诗歌创作的顶峰。当前的研究者在解释这一问题时,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穆旦受到长期的政治压迫和人格扭曲,当迎来了生命的又一个春天时,迸发出了无与伦比的创作热情与激情。二是长期的翻译工作使他在思维及创作技巧上产生突破,诗歌翻译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歌翻译对于穆旦诗歌创作影响是多方面的的,但从总体来看,对于创作主题内涵的影响应该最大[2]。

我们首先看一下穆旦诗歌创作前期的主题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批判现代文明带给人的心灵冲击。二是探寻现代人的心灵空间,并对此进行了深层的分析。通过对现代工业文明“罪恶”的拷问,改变生存方式,从而实现人的“从虚无到充实”。此外,还有对当前知识分子心灵的剖析,《玫瑰之歌》、《我》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一主题与作者前20年的经历有关,甚至可以说是作者对自己前20年经历的概括。作者一方面感叹时代的巨大压力,同时又不停拷问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心灵归宿应该在哪里就成为作者诗歌的主题[3]。爱情也是穆旦诗歌创作的又一主题,在《诗八首》中,作者对此进行探索。穆旦作为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对民族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在《饥饿的中国》等诗作中,就显露着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深担扰,而这种担忧背后,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爱。

我们观察穆旦的后期作品可以发现,其主题内涵远不如前期丰富,更多的是表现对人生命题的思索,是关于生命的目的、生命的普遍意义这些人生的命题。在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中,作者表现了强烈的对理想主义的反叛,而在70年代后期则表现出一种平淡的回归,那么这种回归从何而来,仅仅是作者20年的人生经历吗?当然不是,这一转变明显与作者的诗歌翻译有很大的关系[4]。从翻译对象看,穆旦翻译的对象大都为浪漫主义诗人作品,拜伦、济兹、布莱克等人是穆旦比较关注的。我们分析这些浪漫主义待人的作品可以发现,无论是布莱克对原始生命力的张扬,雪莱对生命生存的忧郁担扰,拜伦对人生的洒脱思考等,无不透露对生命意义的深深思考,这与当时国内的新诗创作中更加注重技巧与形式是完全不同的。在同这些浪漫主义诗人的精神会悟中,穆旦的精神世界被深深吸引了,并对其后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我们并不能说这种转变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没有关系,在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创作中,穆旦追求的是一种神话般的浪漫,在诗歌中无不渗透出对理想的追求,对理想的渴望。虽然在50年代创作的一些诗作如《葬歌》、《问》等也对生命的问题进行过一些反思,但是受民族复兴、祖国建设热情的感染,作者更多的带着一种快乐的、简单的、充满灿烂渴求的心态进行诗歌创作。但是从1957年开始,作者开始经受了长达20余年的政治压迫,莫须有的罪名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穆旦在经受肉体痛苦的同时,更多的感受是一种无助,不知道命运的终点在哪里。穆旦在自己的回忆中曾经提到,在受到压迫的最初的日子里,只能依靠这种理想和浪漫去抵抗命运的捉弄,但是到了60年代后期,整个人都感到了一种虚脱的无助,那种迷惘,那种无助使作者的内心世界受到了严重侵蚀。在这种情况下,使作者不敢再去碰触一些能引起其悲伤的作品,作者急需一些乐观向上的精神食粮来慰藉生命。所以,穆旦选择了热情的歌颂生命价值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进行翻译,并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翻译实现对自我价值的确认。《唐璜》、《欧根、奥涅余》等诗作能成为穆旦在这个时期特别喜欢的诗歌翻译作品与此有着很深的关系。作者通过对这些浪漫主义诗作的翻译,展现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风骨,在无法通过诗歌创作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现实情况下,通过诗歌翻译表现对一种新生活的向往,对现实不公正的抗争。尽管有的时候可能会带有一些无奈的虚无和悲剧色彩,但从总体看来,作者表达的主体依然是对光明的追求,这都给无望中的穆旦带来了很多安慰和鼓舞[5][6]。

为什么穆旦在后期诗歌创作中浪漫主义色彩会逐渐增加,无论是《智慧之歌》、《友谊》还是《爱情》、《理想》,都表现出对人生美好的歌颂。在诗歌中,作者赞美理想、赞美友谊、赞美爱情,认为人生的价值是无限的,可以有挫折,可以有困苦,但困苦挫折之后一定会是灿烂的彩虹。同时穆旦还认为没有追求的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的生命尊严应当得到尊重。在《智慧之歌》中,虽然作者认为“走到了幻想的尽头”,但并没有通常所应有的悲伤,作者在诗作中清醒的认识到,虽然迷人的理想没有了,青春的爱情消逝了,喧腾的友谊流失了,但毕竟这些美好东西都曾经存在过,都给自己带来了莫名的欣喜与激动。人生的痛苦就是一种日常生活,所以诗人不愿意也不能容忍自己随波逐流,而是更愿意在人生的困境中去寻找心灵的智慧[7]。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棵“智慧之树”,通过智慧之树的生长、繁茂来表达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穆旦后期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很难看到沉郁苍老的心态,更多的是体验到一种豁达超然的乐观情怀。endprint

如果说以上这些在《智慧之歌》中反映还不够清晰的话,那么在《理想》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体味到作者浪漫主义情怀。穆旦认为理想在人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人可以不穿衣服,但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春天的灿烂,秋天的丰硕;人如果没有理想,就会“生活的四壁堆积着灰尘,外面在叩门,里面寂无声响”;穆旦认为,人的生命是干涩的,但是有了理想、友情、爱情等滋润,才会逐渐丰腴起来。当然,作者没有把理想想象的过于简单,对追求理想的过程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理想是个迷宫”,只有经过艰苦的长期的探索,才能在各方面做好准备,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与同时代的诗歌不同的,穆旦的诗不是一味的表达乐观和从容,在乐观和从容的背后,凝炼了对生活的种种思考,也就是说穆旦的乐观和从容是以抑郁和痛苦作为底色的,这种底色的铺垫就是来源于其深沉的精神内涵。从这一点上看,穆旦也是受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的,拜伦、普希金、雪莱等人对生命生存的思索无一不是以生活的痛苦和艰难为底色的。穆旦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如《冥想》,与西方浪漫主义诗作具有非常明显的相似之处,虽然感叹生命之无奈、生活之复杂,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溺悲凉不能自拔,而是在这种深深痛苦中发掘生命的意义[8]。

可以这么说,从诗歌创作主题内涵来看,穆旦的诗作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袁可嘉就认为,穆旦的诗30、40年代有一种深沉雄健之美,但里面充满了敏感的情绪和焦灼的感情,所以我们说穆旦的诗在40年代更多的是“受难者的作品”;但到了70年代以后,穆旦的诗作中痛苦的人生情结已经有所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宁静肃穆地人生探寻。这种转变,既是作者人生磨砺的结果,也有长期从事浪漫主义诗歌翻译的原因。对于穆旦来说,诗歌翻译推动了其诗歌创作,并对其诗歌创作的主题内涵提炼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袁可嘉.新诗现代化.论新诗现代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8.7.

〔2〕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79.

〔3〕(英)弗·科莫德.意象批评[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56,69.

〔4〕(英)庞德.关于意象主义.规则与尺度[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211.

〔5〕王佐良.论穆旦的诗.穆旦诗全集[C].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6〕(英)庞德.回顾.规则与尺度[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98.

〔7〕(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203.

〔8〕(英)里尔克.诗是经验.规则与尺度[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97.

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 篇6

【关键词】交际语境 翻转课堂教学 商务英语 写作教学

传统的商务英语写作主要是采取课堂写作教学方式,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都没有真正的发挥出自身的个性,被动消极地接受商务英语的教师布置写作任务,随后被英语教师进行批改等。很多商务英语的教师,没有办法及时地将学生的写作批改意见反馈给学生,所以很多学生对于商务英语的写作训练兴趣不大,在课堂教学上很难推进教学。当前很多高等院校商务英语的写作教学课堂时间相对不足,而且整个商务英语的班级人数较多,很多都在三十人到四十人甚至更多,所以教师的精力有限,也不利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的发展。因此,从交际语境下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的发展。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翻转课堂,是在进入21世纪后在美国各地逐渐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当中教师主要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的载体,传播学习的资源。学生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对教学视频进行学习,然后由教师对教学视频当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学生和教师之间互相的协作学习,以此交流互动、形成更好的交际语境等。因此,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翻转课堂课程结束之后,学生也会加深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印象,而且在课堂上由于视频教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升了教学效益。所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就变得更加密切,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当前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由于大学商务英语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当中,教学任务相对较重,而且批改相关的英语作文都耗费较多精力,因此,很多商务英语的教师也不愿意过多的布置写作任务,这样也影响了很多商务英语的学生,在提升自身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上缺乏有效的机会。虽然当前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问题,虽然在各地教师的努力下有所改变,但是仍然客观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作为商务英语教学当中的重要一环,历来被很多商务英语教师所重视。但是,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的过程不同于商务交谈、口语表达等板块,对于学生而言,写作过程相对较为枯燥,而且耗费时间较长,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在商务英语的教学板块当中,一直都是一个薄弱环节。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出现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层面。

首先,商务英语写作过程,其本身的教学没有真正注意到学生的自身特性,忽视了对于写作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很多商务英语的教师对写作技能的教学,往往停留在技巧的介绍,忽视对学生主体性的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对教师的商务英语写作能力进行模仿,没有办法让学生发挥出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了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的顺利推进。

其次,很多学生只是注重对商务英语写作课程当中范文的学习,课堂学习也就是他们模仿的过程,而并不能够培养出其应对各种特殊条件下的写作能力。在学习过程里面没有办法提升出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就丧失了商务英语写作课程教学的本质意义。没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运用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基础,那么就没有办法让学生将知识迁移到课堂外,应用到工作中,也就丧失了商务英语写作课程教学的本身价值。再者,商务英语写作课程当中,很多教师由于面对的班级学生数量较大,课堂上布置的写作任务,往往没办法当堂完成批改,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时间批改之后,才能将评价反馈给学生。学生收到反馈的时间与其当初写作的时间距离过长,其已经对原先的写作思路、写作技巧等产生了遗忘,不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反思自己写作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也就没有办法让商务英语写作课程发挥出其本质上对学生的提升作用。

三、翻转课堂模式在商务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首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对商务英语写作课堂教学当中的实时反馈性进行改进,也就是翻转课堂能够提升商务英语写作课程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以此更好地提升商务英语写作课程当中的互动性。由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节省更多的教学时间,所以其主要的着力点,便在于如何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英语写作知识融会贯通,掌握遣词造句的基本技能。这些课程上的教学,不能够仅仅依靠学生的自觉学习,更需要教师的及时反馈。因此,传统的课堂上出现的教师忙于批改作文,而没办法及时的将问题反馈和纠正的困境,通过翻转课堂就能够进行克服。翻转课堂,有学生在现场对作文进行电子化编辑,教师能够实时地掌握到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而且,英语教师巡视课堂,对于学生在商务英语写作过程当中出现的写作错误,能够及时的纠正,因此,其对于学习对象的及时反馈性,能够体现出实时化、个性化的特征,交流程度大为增加。

其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写作课堂教学当中,还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别是很多学校当中,商务英语的学生其写作水平差距较大,有些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好,而有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这也为商务英语的写作课程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如果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采取同样的教学内容,可能对于部分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的学生则没有办法适应这种教学进度,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侧重于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能够更好地推动商务英语写作技能在课堂教学的多元化传播,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后,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呈现出更具备,影响力和多层次性的特征。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流程思考

首先,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课前部分时,要做好多项准备。写作准备阶段,教师要对商务英语写作课程当中的相关技能进行梳理,选择合适的技能点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教师对于整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涉及到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以及相关的教学内容等,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制作相关的教学视频等。教师可以根据写作课程的实际需要,为学生制作1到2个微视频,其中微视频涵盖内容包括写作手法、写作技巧以及范文等,以此能够让学生更加方便的观看。学生一般会采取网络的渠道下载相关的视频,教师可以将微视频,通过网络沟通平台,以网络的形式传输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行下载观看。这里面应该让学生认真的学习,并且寻找自己的薄弱点,积累相关的问题,以此到课程教学过程当中能够向教师进行提问。在学生观看好相关的微视频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初稿的写作,初稿写作,是一种教学任务,而且让学生在课前阶段先把初稿完成,能够让商务英语的教师把握教学机会,从而让学生以个人的形式先进行知识的梳理,能够更好地带着问题进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其次,在课程教学过程里,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围绕着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微课程,以及学生的初稿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在开展课堂教学里,教师应该让学生形成教学研究小组以互相评价的方式培训学生,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智能手机或者是其他的网络信息设备,登录到相关的网络教学平台上,查看自己团队内不同学生的初稿,并且提出自己的评价。针对学生在课前的初稿情况,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应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进行互评和反思,通过这种课堂讨论和学习的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商务英语写作课程当中所需要注意的技能点进行发掘,并且从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当中,发现到自己的进步空间,从而促进商务英语写作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

再者,教师在课后的时候应该对学生的修改后初稿进行再批改。教师通过批改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到,学生在初稿的时候写作的状况,以及通过小组研究之后修改的情况,以此来观察不同学生的进步状况。此外,商务英语的写作教师还可以通过范文展示等方式,在翻转课堂当中,以范文展示和阅读答案,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写作水平提升标杆,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课后,教学的过程里应该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商务英语写作水平,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内化,巩固学生的商务英语写作技能。

五、结束语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侧重于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出来,让学生能够在自学的过程当中,掌握到相关的知识而且学生,带着自学过程当中的问题进入到课堂学习当中,也有助于教师更具备效率地带动学生投入到学习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直接攻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营造一种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氛围。因此对于翻转课堂在商务英语教学当中的应用,特别是翻转课堂在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当中的实际应用途径等,实际上是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以此来提高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法优化等。

参考文献:

[1]赵佳,郑新兰.以西方现代设计史为例探索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翻转课堂[J].艺术品鉴.2016(06).

[2]王永凤,盛湘,张鸿.基于O2O模式的专业技术培训设计与实践[J].继续教育.2016(05).

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 篇7

2007年广东高考生物试题第20题:某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 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 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那么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 ) .

A.1/88 B.1/22 C.7/2200 D.3/800

此题在常见高考复习资料中所给解答过程比较模糊 (一般直接给出丈夫基因是Aa的概率为2/11) , 在许多网站 (如人教网站人教论坛http://bbs.pep.com.cn/thread-376426-1-1.html) 的讨论常见以下两种解答过程.

2.两种解答

解答一:根据“某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 以a表示某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基因, 可得出a的基因频率为1/10, A的基因频率为9/10;进一步根据哈代-温伯格定律得出Aa基因型个体的概率为1/10×9/10×2=18/100即9/50;妻子基因型确定:AaXBXb;丈夫基因型是AaXBY的概率为9/50 (某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确定, 色盲基因确定) , 所以子代患病概率为9/50×1/4×1/4=9/800.

但题中没有此答案, 多数教师将9/800近似为1/88, 故选A.

解答二:根据“某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 以a表示某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基因, 即aa概率 (发病率) 为1/100, 则a的基因频率为1/10、A的基因频率为9/10, 可进一步推出AA基因型个体的概率为81/100, Aa基因型个体的概率为18/100;首先, 男性有关该病形状正常, 排除了aa可能, 故表现正常男性基因型是Aa (其中XBY确定) 的概率是18/ (18+81) =2/11;又由于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夫妻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1/4×1/4, 所以最终概率为2/11×1/4×1/4=1/88, 故也选A.

这是一题两解吗?

3.分析

就一对等位基因在不同基因频率、不同条件下基因型Aa概率计算分析如表1.

单从数值看9/50与2/11极为近似, 二者分别乘以1/16分别为9/800和1/88, 即就是上述两种解答结果.用类比的方法分析, 如果9/50≈2/11, 由表1数据可以得出1/2≈2/3, 这一结论会让人难以接受.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是解题方法的错误:在表现为显性性状条件下基因型为Aa的概率计算应为2×1/10×9/10=18/100=9/50, 就是18/ (81+18+1) =9/50的方法, 与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1/2时, 已表现出显性性状, 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50/ (25+50+25) =1/2的解法同一, 错在基本事件中包含了aa个体.

解答一虽然选对了答案, 但解题方法却是错误的.这种在选择题教学中的隐性错误不可小觑.

4.知识总结与迁移

不难发现, 此题的核心在于正确计算表现正常个体的基因型是Aa的概率, 难点在于对概率计算的理解.理解是生物知识水平要求的第二级, 对知识的理解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 把握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的联系, 理解是学科知识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设一对等位基因中A基因频率为m, a基因频率为n, 则m+n=1.在不同问题情景下概率计算的教学归纳为表2.

有关概率计算的基本公式是:某事件概率=事件/基本事件.事件和基本事件的确定是计算的关键.

表2横向表示概率计算横向迁移教学流程:以一对等位基因A、a基因频率各为1/2计算某一问题情景下概率的事例为教学起点, 以此具体事例总结出某一具体情景下概率计算公式, 这样就容易在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解决问题, 促进知识横向迁移.同时, 完成了从“具体——一般——具体”的思维训练过程.

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 篇8

一、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1. 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揭开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序幕。2004年, 山东、江苏等省高中首批进入新课程改革。河北省高中2009年正式进入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反映了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趋势, 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的实际。另外, 新课程改革中把“课程目标”分为三部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要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尤其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适当淡化了历史课程的政治功能, 突出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2. 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 事物的意义源于我们的建构。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等, 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 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 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 因而建构主义重视合作学习, 重视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主题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围绕主题分组合作, 提供良好的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

二、如何确定教学主题

1. 教学“主题”必须基于课程标准, 而不能超越甚至是脱离课程标准

新的课程改革, 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 在贯彻新课程的实践中, 我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凸显新课程的理念, 尤其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要站在新课程理念的高度, 遵循《高中课标》, 以适应教育教学的新趋势。

教师对《课标》的解读是否准确, 是否到位将直接关系到教学主题的品味。教师具备合理的历史观是准确解读《课标》和把握教学主题的前提。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 《课标》要求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从《课标》不难看出,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 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2. 教学“主题”确立要符合学生的需求

教学“主题”的确定必须基于学生, 这是由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决定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设计适学生的认知能力, 能够实现学生在教学“主题”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学“主题”要能激活学生兴趣, 能激发学生探索主题思想的强烈欲望,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正所谓“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 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尊重差异, 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如何构建主题式教学设计

1. 明确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的基石, 也是教学主题赖以生存的基础, 因此在确立教学主题时首先应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的确定基于教材和《课标》,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准确解读《课标》和《指导意见》, 依托教学内容, 确定恰当的教学重点。

2. 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改后, 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以前相比, 现在更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以及历史课堂教学的情感渗透作用, 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虽然进入高中, 但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要考虑学生的水平。

另外, 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能够尽量多地涵盖所教学的内容。从历史教材入手, 理解整合历史教材内容, 挖掘史料内容的思想性。

3. 关注史学最新研究动向、更新史学观念

虽然新课改已经在全国普遍展开, 新课程教材相比大纲版教材在观念上有所突破, 但依然严重滞后于历史学术研究, 历史教学与学术研究成果脱节是很普遍的问题。可是高考是高等学校选拔优秀学生的考试, 命题者基本是大学教师, 这就决定了高考历史试题或多或少会与重大的史学研究学术成果相联系。每年的高考试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地试卷都带有一定的“学术味儿”就是例证。

因此, 关注学术成果对我们中学教师而言, 应选择那些意义重大、影响广泛、成果丰厚且与中学历史课程有关联的学术问题。

除此之外, 现在的史学观念也在变化。过去强调革命史观, 现在更多地是强调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 如果我们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的话, 那我们的教学就是与时代脱节, 是无法展开的, 教学设计更是无从谈起。

主题式历史教学设计符合现代教学理论, 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 沿海省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但在省内高中应用较少。我们的思考和实践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 但我们相信, 主题式历史教学设计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王斯德,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主题式教学构建的切入点 篇9

【关键词】题眼; 关键句; 争议处; 时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27-01

传统的语文课总能发现教课老师似乎都热衷于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分析课,把文章的脉络,作者的思想分析得清清楚楚、水落石出。本应情趣盎然的语文课成了对字、词、句、段、篇琐碎的解剖课。于是原本富有诗意的审美的语文教学随着支解内容,梳理章法而流失,课堂上缺乏了披文入情入境的体验和感悟。多了学生的套话、假话、投师所好之话,课堂场面看来热热闹闹,静静思索是多么的令人感到切肤的忧虑。那么如何让语文走出烦琐的分析,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还语文一个本色呢? 构建主题,让学生多元解读文本,这才是语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主题式教学的构建切入点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从文本的题眼构建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时它是对文章的概括,有时它是主题的揭示。它发人深省,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有些课文只要找到这个切入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如教学《生命 生命》,导入时以按住脉搏,让学生感受心跳,给学生直观体验来感受生命,接着又从事例中具体体会不同生物对生命的感受,每体会一种生命的含义再让学生读课题“这就是‘生命 生命’”。最后,当学生了解生命的含义之后,师可以这样过渡生命的认识:“在老师眼中,生命不光是脉搏跳动,生命飞蛾极力鼓动的双翅,生命是瓜苗冲破坚硬外壳的勇气,在你们的眼中生命又是什么呢?”然后让学生思考练笔,给生命注入了多元的解读,学生写出了:“生命是小草烧了,还要生长”等比较有深意的内容。最后再来读读课题。整个课堂紧扣课题,脉络清晰,线条流畅。有时什么是话题,什么是主题,课题就是话题,课题就是主题。让我们多一双慧眼吧!

2 从文本的关键句构建

关键性的句子大体有三种情况。第一文章中心句。就是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句子,它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总启和概括的作用,因此,辨析它,要在閱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第二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就必须弄清句子潜在的、隐含的意义。第三揭示全文内容、作者意图的句子。从这类句子身上,我们就可以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此文。

如何把握文章的内涵,不妨找准关键句为切入点来反复品读。我们不仅要理解它的表层含义,还要理解它的深层含义,这就要求我们,第一体悟表达效果和表达目的,对语句的表达效果就是要研究语句表达上的特点,体会作者为什么这么表达,这样表达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语句表达目的的分析,体会作者的主观愿望,联系一定的社会环境,结合一定的对象去思考作者的意图。第二分析句子表层和深层的信息,表层信息通过字面获取感知,深层信息一窍不通要透过字面,领会作者的弦外之音

比如在教学《杏儿熟了》这篇课文,可以抓住:“果子大家吃才香甜,要记住,杏儿熟了,让乡亲们都尝尝鲜。”先让学生找到这一句,再让学生初步感受这句话,谈体会,此时学生体会不深。我们可以以这个为点,辐射全文,再引导学生找出其它写奶奶的句子,深入奶奶的内心世界,从中让学生悟出比较深刻的文本内涵,也是文章主题: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最后又回归到这句话,让学生再读,再谈感受。学生谈的体会也更深了,说到了助人为乐,很自然地能体会到如果生活中多一些帮助,人生变得更加美好。再读这句话时,读得更有蕴味了。是的,这样的构思,既有简明的教学目标,又有简约的教学设计,也有简化的教学环节,更有简便的教学方法。从文中的关键句入手,构建话题,提升主题是多么有效的教学啊!

3 从文本的争议处构建

文本的争议处,是两种思想的冲突,在美与丑,是与非,善与恶的对比中,文章的主题也就显现了。

比如《中彩那天》这篇课文,苏丽琴老师成功地抓住了“留”或“还”,这一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展开教学,让学生找出“留”的理由和“还”的理由,这样披文入情强烈的对比下,最终主人公选择“还”。这些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也感动了母亲。读母亲的话,谈体会深入感受父亲精神的富足。然后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一写“那天晚上,父亲——。”(温馨提示:父亲高兴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脸上的神情又是怎么样?)文章就样,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全文没有一点儿煽情,但学生内心深处感动的浪花,不用说,千言万语都体现在对父亲的那天晚上的表现这块小练笔上。这小练笔写得有多好,就有多被这个故事感动。而文本的主题就是感受父亲的精神的富足,从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体会别样的人生。教者的设计,像精心雕琢,却无刀刻之印,似深思熟虑,却又那么地随手拈来,整堂课清新自然,真有巧夺天工之妙。文本的争议处正是主题式课堂构建的通天梯!

4 从文本的时代意义构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是的,不同的写作背景,不同的时代,我们不光要去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要挖掘出富有时代气息的内涵,鼓励学生多元解读。

如《落花生》这篇课文,文中赞赏落花生默默无闻的贡献社会,而不去赞赏外露的石榴的品质。联系当时的环境,作者可能是想教育儿女不要学那些花天酒地,置国难于不顾的人,要扎扎实实地去做一些事。而今社会需要“落花生”这种默默无闻的贡献者,也需要敢于推销自己,表现自己的人,所以在价值取向上,我们应该引领学生也要学习石榴身上的优点,为我所用,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辩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分成两组,通过举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领悟,既要做事扎扎实实,适当的时候也要学石榴表现自己,这样才能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还有有位老师备《老人与海鸥》时,有人提议从老人关爱海鸥为主题切入,有人说从海鸥的人性化构建主题,最后他本人以:“人与动物的和谐”为主题构建。她紧贴时代的脉搏,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获得全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每篇课文尽管有不同的内涵,我们不能一一展现,但我们要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借助理性的光照让它紧随时代的步伐,帮助学生开拓更广阔的视野。文本的时代意义是主题式课题构建的灵魂。只有在课堂注入时代的灵魂,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5 结束语

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而主题式的教学,更易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安排教学,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S]. 人教社小学语文网

上一篇:药监精神下一篇:小学数学优秀毕业班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