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共12篇)
主题式 篇1
情境体验主题写作可以取材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取材于班会等德育活动,还可以紧紧围绕学生的名著阅读进行相关的写作。这样的情境体验主题写作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学生的活动会更充分,体验也更深入,获得的感悟也更深刻,所以更容易产生写作的冲动和灵感。
一、班会等情境体验主题
主题班会是一项经常举行的重要的集体活动,它是班主任通过班集体教育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高度热情和智慧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其次学生是主题班会的主体,一个好的主题班会要看是否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是否都参与了活动。
主题班会从准备到召开的整个过程,学生都在不断地学习,有的还是书本上、课堂里得不到的知识。所以,成功的主题班会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情境体验作文的素材,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班会主题进行情境体验的写作,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综合实践情境体验主题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在校内开展,如好书共赏活动、各类体育、文艺、艺术竞赛、辩论会、听讲座等;也可以在校外开展,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
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让孩子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信息,发展思想。实践证明,举行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而学生在各种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总是丰富而深入的,语文教师如果能结合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情境体验式主题写作活动,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能很好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写作训练的机会。每次活动结束后,围绕活动进行个性化写作。即自选角度,自主命题,自选体式,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写作。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了,有感而发,就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了。
比如在一次“寻访身边的古民居”活动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围绕这次活动,自选角度,自主命题,自选表达方式,发挥自己的特长写一篇作文。作文交上来后,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有写活动过程的,也有写自己感受的,也有写对人物的评价的等等。如一位居住在乡村的男生写了《守候失去的家园》。还有几位学生结合假期回故乡的经历,写就了《故乡的旧祠堂》《回乡访寻记》《回到老屋》……更多的学生就探访自己家附近的古民居,古祠堂,写下了一篇篇题材丰富,感想深刻的个性化习作,光题目就很吸引人《那村、那河、那祠堂》《走进小洲村》《月光下的古祠堂》、老屋的故事》……
这样的写作活动所以成功,是因为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材料、处理材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特别是能拓宽写作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学生丰富了生活,学会了观察,增长了见识,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就不怕没“米”“下锅”了。
三、名著阅读情境体验主题
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双翅,读写比翼齐飞,方能鹏程万里。阅读乃写作的基础,它不仅仅为写作提供表达形式、写作技巧方面的范例,而且在开阔视野、积累知识、丰富语言、陶冶情操等方面对学生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确乎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没有对大量文学作品内质的深刻把握以及由阅读获取的情感体验而形成的深沉积淀,是很难产生内蕴丰厚的优秀之作的。只有以广泛的阅读记忆、获取信息为前提,才能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好文章来。
事实证明,阅读对写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在我国作文教学中堪称一条成功的宝贵经验,可以上升到作为写作指导的一条基本规律来认识,值得认真探讨和遵循。为此,语文教师每学期都应该结合实际需要,定期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并以此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情境体验式写作活动,必能让学生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主题式 篇2
主题式教学内涵
主题式教学是指在有机整合思维方式主导下,以主题为枢纽,牵引教学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整体协调运行的过程中,在师生彼此适应与互惠发展的过程中,在学生彼此适应与互惠发展的过程中,在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中,行塑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的整体型教学。
主题式教学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单元式主题教学,即以学科内特定知识点为主题内容的主体,以教学单元为主题外延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单元式主题教学基本上不改变教材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学科体系结构,按以编者知识的形式呈现的教材本身的逻辑结构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当前教学现实中的大多数“主题式教学”属于这一层面的。二是学科式主题教学,即在教师充分地将以编者知识的形式呈现的教材内化为教师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建构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需求的新的教材结构,进而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三是跨学科式主题教学,这又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一学段为时间单位,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整合本学段各学科学习内容后,结合学校师资结构与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形成具有本学校特色的综合性学科结构网络,从而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而是模块模式教学,即对某一学习领域认真研究后形成学习领域独特的教学结构,进而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这种形式主要表现在各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高中的模块是学习领域的教学中。
花艺的主题式设计 篇3
品伊创意设计机构的刘卫军先生擅长异域风情的打造,对地中海、普罗旺斯、西班牙等异域风格类型颇有研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他创办的软装配饰品牌知本家,也让他的室内设计作品能独立完成花艺的配套,这在中国家居设计圈内还是比较少见的。在他的设计蓝图中,整合是必然途径,室内设计、包括花艺设计在内的软装设计皆属于大视觉美术的范畴。“如何建立一个有机的视觉系统,使得它们良性循环,以更新的,更为优秀的视觉作品改变我们所处城市的社会生活面貌,不但需要设计师的个人思考,还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花好月圆曲》是他延续一贯风格的主题式设计。大型或大面积花卉图案元素从床上用品,再至沙发、靠垫等各种纺织用品的运用看似随性,却形成错落有致的格局和层次,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交融。无论是空间隔断处理,还是餐厅、卧室、会客厅的花艺氛围营造,都紧扣主题。当然,在花艺延续性的考量上,本案大多花艺设计基本上是以干花作为素材,它们色泽鲜艳、饱满,又兼顾经济,与水培植物、绿植形成鲜明的反差。或许,在未来,如何延长鲜花的生命周期,仍旧是一个需解决的难题。
对话录
(以下《现代装饰·家居》简称“《现》”,刘卫军简称“刘”)
《现》:很多人都把花艺设计理解为插花,认可其审美表达,但对它在居室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特别清晰。那么,根据你的从业经历,你会如何来定义家居空间中花艺设计的内涵及作用?
刘:以个人的生活感悟来理解的话。花艺在家居空间中可以影射人表现自然的生命、展示自然的魅力以及人的内心世界对自然、人生、艺术和社会生活感悟的媒介,是人借助于自然界的花草作为生活中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方式。
《现》:就目前你所处的区域,花艺设计的配套是否成熟?它的实现模式是独立完成抑或是寻找专业伙伴介入来共同实现?
刘:花艺的创作和欣赏都属即时性的。在后期作品摄影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把空间插花的韵律和主题形式专案记录,既算作短暂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转播交流。这个部分是我们可以考虑完善的。因为我们的作品项目都是主题式项目,为配合项目的文化精髓,花艺的创作和设计理念在现阶段都是独立完成的。当然由于项目属性的不同,也不排除可以考虑和一些艺术家合作、交流。
《现》:花艺关联着整个室内风格主题上的统一,在异域风格的居室中,要如何处理花艺设计与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的关系?
刘:现代人对异域风格的猎奇和热情,在花艺造型与空间光线的对话语言上一定要自然。让居住者在空间里,好像身在异国,有身临其境的异域体验。
在花艺与空间对话的造型语言上,我们在强化地域性元素的同时,更多表达的是我们想赋予空间文化主题的思想。总之,不论是何种地域风情系列的空间,花艺的原创设计中一定要尊崇的是调和、韵律、均衡和主题,给人们营造和谐的视觉及心灵满足。毕竟,花艺还是属于我们创造的主题空间,是主题式空间文化对话中的其中一个角色,是大视觉美术的一抹色彩。
《现》:在你看来,室内设计及软装设计的整合会是未来的趋势么?为什么?
刘:我的艺术生涯是从描绘美好的事物开始的,我相信,获得视觉的享受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对视觉享受的渴望,已经日益转化成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视觉产业,一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兴奋点。
而室内设计及软装设计的整合都属于大美术的整合也就是视觉享受与人文体验的整合。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新的创造,与新的视觉体验还远远不能构成整体而强大的社会力量,这不能不说是某种层次上的遗憾。例如,一个由设计师、制造商、最普通的消费者、艺术评论家、学术活动策划人等诸多社会力量构成的严密的设计系统,将设计变为产品,并推向社会大众,保证设计产业的良好运行;如何建立一个有机的视觉系统,使得它们良性循环,以更新的,更为优秀的视觉作品改变我们所处城市的社会生活面貌,不但需要设计师的个人思考,还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不仅仅要靠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也需要民营文化产业的加入。设计系统的确立,将设计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最终的结果是会完全改变一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形象。
《现》:一般,花艺设计更多地出现在会所、礼宾等公共场合,只供短暂之用;若作为居室生活的点缀,是否考虑它的延展性?
刘:人会说话,花也会“说话”。作为居室生活的点缀,花语言不仅是花卉自身的情感与反映,而且是主人的思想感悟,认定其不同的语言,借以表达人的某种情感与心绪。若说到延展性,我想更多是人对生活的“爱”与“了解”。不需精美的花器,只要运用来自心底的智慧灵感,皆能化平凡为神奇。
《现》:贵司会针对软装设计这块进行哪些培训?定期么?特别在花艺这块,要提升自身的能力,需要在哪些方面做一些提升?
刘:综合素质的培养。“天赋”是影响“能力”高低的一个因素。而我认为要提升自身的艺术能力更多需要的是“经历”及“环境”。这两个因素在对人的创造力的塑造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因为,市场悟性及艺术感悟完全是靠“经历”与“环境”决定的。我们公司之前的内部软装课程现在要对外开课了,也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来报名!
主题式校本研修再探 篇4
一、研修主题的确定
“主题式校本研修”既是校本研修“深化”的表现,也是校本研修“深化”的必然选择。“主题式校本研修”的核心是“研修主题”,“研修主题”能否起到对校本研修的导向和统领作用,决定于“研修主题”确定得是否准确、合理。
1. 聚焦课堂,抓住课堂教学的有效问题
校本研修的关键在校本,其实质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课堂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标志。校本研修要聚焦课堂,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聚焦课堂教学,就是在着眼于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分析其制约因素,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课堂教学的客观规律,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如专业水平、敬业精神等)、学生(学习基础、学习需求等)和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学习氛围等),而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所以,校本研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问题。在校本研修实践中,关注专业水平的较多,如怎样备课、上课等,而关注敬业精神的较少。其实,敬业精神(推而广之为师德)也是需要研修的,一方面需要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实践磨练获得情感体验;一方面需要专业技能支持,缺乏敬业精神的教师往往是因为专业水平不高难以获得成功体验而失去工作的兴趣。
2. 科学论证,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
课堂教学看起来是教师的个体行为,但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可以说改进课堂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从教学流程来看,就有教师的备、讲、辅、批、评等,我们把它划分为三大环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在每一个环节又包含了诸多因素。校本研修首先要找到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或关键因素,作为研修的重点。
我们指导校本研修工作,就是帮助学校深入分析课堂教学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既有共性又便于实施的“牛鼻子”将其确定为研修主题。如城关第二小学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认为,普遍性问题是教学目标不明确或是实现目标的策略有问题。如何通过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整体提升?换句话说,校本研修从什么地方切入?我们认为,有效教学的实质就是实现了教学目标的教学,其前提是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是正确的(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准确的(符合学生实际)和明确的(要求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不管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师始终是主导者,其效果决定于教师的专业素养。经过研究论证,最后确定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作为研修的主攻任务,并开展了迄今为止5年多的研修实践,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课堂教学改革和学校发展。
3. 准确表述,引导校本研修的主攻方向
明确的研修主题,不仅使校本研修具有方向性,而且还会产生强大的号召力,能够激发教师的研修热情、激活教师的研修动机、集聚教师的研修能量。如前所述,该校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研修要求概括为“目标先导”,并赋予了“目标先导”三重含义:目标为先——教学设计中强化目标意识,精准确定教学目标;目标为导———教学过程中用目标引领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有序展开;目标为重———师生合作,全力达成教学目标,用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检测教学效果。由此,我们将该校的校本研修表述为“‘目标先导’主题式校本研修”。我们运用同样的办法,指导其他学校确定校本研修主题,如引导学生学习为抓手的“‘有效导学’主题式校本研修”、以改进教师教的方式为抓手的“‘以学定教’主题式校本研修”、以指导学生活动为抓手的“‘目标导学,活动落实’主题式校本研修”等。
研修主题在表述上不但要准确,而且必须精练简明;既有指向,又包含要求。不能将研修的问题(或任务)直接表述为研修主题。
二、研修主题的展开
1. 按照构成要素分解
任何问题都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不管确定什么样的研修主题,都必须在遵循课堂教学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开展研修活动。课堂教学不管如何改革,都必须把握好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环节。所以,要准确把握研修主题的构成要素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例如“目标先导”这一主题,仍然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大要素,教学设计又包括了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教学目标又可分解为依据、标准、确定、表述等;“以学定教”主题的分解首先要考虑“学”“定”(内容与策略)“教”三个因素,其次要从教学设计———以学定教、教学实施——以学施教、教学评价———以学评教、教学管理——以学论教、教学研究———以学研教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分解。
2. 按照逻辑关系层次展开
如果说按照构成要素分解是按照问题的内在联系进行的横向分析,那么按照逻辑关系层次展开就是进行的纵向分析。
按照逻辑关系层次展开就是要找到问题的本真和生发点,以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种分析是和“要素分解”结合在一起的。例如我们对“有效导学”这一主题的分析(如下图):
“有效导学”研究的重点就是“导”:用什么来“导”?怎样“导”?
3. 着眼于问题解决和实际需要
上述两种方式都是从理论上进行分解的。校本研修的真正价值还在于从实际出发,着眼于问题解决和实际需要,虽然从理论上分解的各个要素都有研修的必要,但不如针对实际问题来得实在和有吸引力。城关二小围绕“目标先导”研修主题用“头脑风暴法”发动教师反思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共梳理出40多个专题进行研究,形成“阶段有重点、年级有特点、人人有课题”的研修局面,既取得显著成效,也深受老师们欢迎。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运用两种形式:一是针对教师实际布置研修任务。这种形式的指导思想是“扬长补短”,优秀教师针对其“长项”开展研修,使其“长项”更“长”,出经验、出理论,以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专业水平稍差或新任教师,安排其承担相对而言属于自己“短板”的专题开展研修,并安排骨干教师以“青蓝结对”的形式予以帮扶,促进其加快专业成长步伐。二是根据研修菜单教师自主选题。这种形式的指导思想是促进“自主研修”,调动其研修的积极主动性,强化其“自主发展”意识。
三、主题式校本研修的推进
1. 构建研修模式
“主题式校本研修”就像是做一篇大文章,“问题”就是素材,“主题”就是文章的标题,“专题”就是一个个小标题,“课题”或是范文或是小标题下的精彩段落。大家围绕同一个目标,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个人的独立思考与实践又有同伴的交流与帮扶,共同做好一篇大文章,成果共享,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主题式校本研修”的模式是全校整体推进。这需要统筹设计,特别是要处理好“研”与“修”、“研修”与“常规”、“常态课”与“展示课”这三个关系。校本培训、教师的自主学习等“修”的内容要围绕“研”的问题来安排,在“研究”中碰到的难题要及时通过学习来破解,在研修过程中要指导教师用好两种方法———文献法和实验法,强化两个意识———理论指导和实践实验,有了这两个意识就会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设计与反思,这是研究型教师必备的品质。要处理好教研与教学(常规)的关系,要引导教师强化研究意识,充分认识到教学与教研是不可分割的,只有通过不断的“研修”改进课堂教学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研要聚焦课堂,教学研究的课题就是教学常规落实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将教研成果转化为常规要求。所谓“实践实验”意识就是要把“学到的”和“想到的”好方法、新方法用于课堂教学实践,验证“设计”的可行性,这是我们对“常态课”的要求,也是在“主题式校本研修”中特别强调的一点。当“课堂教学改进”有了一定的成效时则需要适时组织课堂教学竞赛,通过“赛教”(展示课)促进研修。校内“赛教”定期组织,全员参与,促使教师把“常态课”当“赛教”来设计,这样“赛教”也就是“常态课”的展示。
综上所述,“主题式校本研修”的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主题为指向,以专题为对象,以课题为抓手,以课例为载体,在学习中提高,在研究中设计,在常规中落实,在竞赛中展示。
2. 规范活动模式
规范的活动模式是研修效果的重要保障,活动形式的随意性就必然使研修走过场。校本研修的关键在于唤醒教师的研修意识、促进研修习惯养成,而研修的方法和成长体验则是唤醒教师研修意识、激发研修动机的兴奋剂。教师研修的效果不在于活动的多少,而在于活动的质量,教师的学习意识、设计意识和行动(实践实验)意识是三大重要因素,试图通过“活动引领”极有可能走入“为研修而研修”的误区。
研修的实质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深入分析、仔细研究和大胆实践,不是简单的“活动”就能完成的。但研修又离不开“活动”,“活动”是载体,有效的研修活动必须遵循以下流程:问题———设计———行动(实施)———总结(反思)。一次研修“活动”只能是这个流程中的一个环节,而集体活动大多是交流与展示,是一个完整的研修流程的延伸。
教研组是校本研修的基本活动单位,加强教研组建设和教研组活动管理十分重要。教研组活动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课例研究,围绕研究课题开展“同课异构”和“一课二上”(甚至“一课”三上),教师听课带着自己的思考、关注自己研究的问题,评课就是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的互动;二是交流与展示,即研究成果展示(包括研究过程介绍),展示的内容有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论文等。
3. 创新教学模式
开展基于研修主题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主题式校本研修的重要任务,这种教学策略的确定也是该“主题”研修成果的重要体现。不管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总是有过程的,“过程”表现为由紧密联系的几个环节构成的“流程”。在每个具体“环节”应该有相应的教学策略(方式、方法、手段等)。把教学过程划分为若干个环节,每个环节采用一定的教学方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模式”[2]。换句话说,教学策略研究也就是教学模式构建。
我们在指导学校开展主题式校本研修过程中,都要指导学校申报相关的研究课题。如城关二小的“‘目标先导’主题式课例研究”,就申报了省级课题《“目标先导”有效教学策略实践与研究》,他们总结的“一标四化”教学模式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3]。
需要指出的是,构建教学模式是必要的,但不可赶时髦、一窝蜂,不能为“模式”而“模式”。一定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规范教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教师主导的随意性。教学工作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作为科学就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学且能够推广;作为艺术,则需要个人的智慧。构建一种教学模式,就是让老师们都能运用,低水平的教师也能把课上得“有模有样”。但如果只注重形式而不从实际出发,盲目建“模”,就会走入误区。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先进理论指导下的、长期课堂教学实践的结晶和经验总结,不是随心所欲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就是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无“模”之“模”,“走进模式———运用模式———打破模式———无模之模”这就是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轨迹。
摘要:主题式校本研修的核心是“研修主题”。主题的确定要聚焦课堂,抓住课堂教学的有效问题;科学论证,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准确表述,引导校本研修的主攻方向。主题确定后要按照构成要素、逻辑关系层次展开,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研修专题。构建一定的研修模式、规范活动模式是研修效果的重要保障,开展基于研修主题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主题式校本研修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主题式校本研修,研修主题,研修模式
参考文献
[1]易安定.主题式校本研修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5(22).
[2]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电视广播大学出版社,2002.
主题式教学案例 篇5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主题式教学案例
城关镇刘湾小学 王宝珍
童诗文本是学生最好的语言启蒙教材;童诗教学是学生最好的思维发展的捷径;童诗创作是学生最好的语言实践活动。把童诗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有趣、生动,充满诗情画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语言的积累,文化的积淀,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思想情感等,更重要的是诗是人类言的升华、智慧与精神的结晶。本文仅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课例,带孩子们去感受诗,想象诗,吟诗诵诗作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小学二年级学生 学科:语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娓娓的向我们述说着雷锋叔叔的感人事迹,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雷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我们都拾到雷锋是一名解放军战士,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战士。雷锋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我们的身边还是有无数的活雷锋,读完这首诗歌,我们会明白,人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课文,是让学生在感情的朗读中去触摸昨天雷锋的足迹,去寻找今天的活雷锋,去沿着雷锋的足迹,伸出热情的双手,捧出春天般的爱心。
3、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为了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把读、想象、演贯穿全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演中体会,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感受雷锋的助人为乐的精神。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4、教学目标:
(1)知识: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情感: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5、教学重点:
认识课文中的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表达对雷锋叔叔的崇敬之情。并读出诗歌的节奏感。
6、教学难点:
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表达对雷锋叔叔的敬爱之情。
7、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收集雷锋的资料
教师:《学习雷锋好榜样》磁带、课外书《雷锋的故事》 学生:生字卡片、课前搜集的雷锋资料。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走近雷锋,了解雷锋。
(1)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电影《雷锋》片断 板书: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2、自主发现,合作诵读。(1)初读诗歌,了解体裁。(2)再读课文,理解内容。(3)小组朗读,读出诗情。
3、自主表达,深悟诗情。(1)自主朗读,表达收获。(2)教师范读,感受人物形象。
4、补充故事,深化认识。
你还知道哪些雷锋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吗?
5、内化拓展,情感升华。
(1)听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并学唱。(2)我们要学习雷锋叔叔的哪些方面?
二、教学实施过程与反思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写的前提,也是最直接简单又是最有效的方法。读诗是一种语言的凝集,古人也就是在不断的读、背中理解其含义并为我所用,创作了无数精华之作的。我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按照这样的设计思路进了课堂。一节课下来,觉得诗歌短短的。孩子们读的也很整齐,很流利。对课文内容也有了详细的了解。可我总觉的,这不是一节诗歌的学习课,课堂上没有诗歌的韵味,缺少了诗歌的灵气,学完了课文,孩子们对诗歌的了解还很肤浅。于是我又拿起《课程标准》,拿起《教学论坛》;反复钻研教材之后对教学方法和思路进行了调整,重新进入课堂,执教如下
<教学实录> <一>、走近雷锋,了解雷锋。
1、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歌曲吗?(放课件:《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你们知道为什么把雷锋当成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吗?(读读课文后面的小资料《我知道》)
2、雷锋叔叔已经离开我们了,我们到哪里寻找他呢?(板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认识生字:雷、锋
【反思】
设计时,我给大家提供了3月5日纪念日、革命家微冷夫同志的题词等内容,看似丰富没实际上学生觉得很遥远,很生疏,丝毫不起为下文学习的奠基作用。而后边的交流雷锋资料也都是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这些方面的泛泛而谈,花费大量的时间,收效颇低。作调整后吗,由学生喜爱的音乐入手,直接从学生的感官入手介入新课的学习,把雷锋的榜样作用直接展现给孩子们,直入正题,低时高效。
<二>、自主发现,合作诵读。
1、初读诗歌,了解体裁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认真读一读,仔细比一比,看看本科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发现这篇课文每一句话都单独成为一行!生:我发现几个句子排列在一起就成为一段(节)!
生:我发现这一课跟以往的课文有不同的地方,他们中间有空行。师:空行分开的地方,前边是一个小节,后边是一个小节。生:我发现这些句子很好读。
师:那你在比较一下每行最后一个字的读音,有什么发现? 生:小溪、足迹、哪里、这里、汗滴……他们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字母i.师: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押韵”。押韵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音乐感是不是?
生:我发现文中有些句子很相似„„
师: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像这样的一句话写一行,几句话为一个小节,每句话基本上押韵的文章,我们叫他“诗歌”。你们喜欢读诗歌吗?那么,这首诗歌究竟告诉大家一些什么事情,相信大家再去细细地读一读,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反思】:
这一环节在设计时,学生一个个交流完自己跌发现后,我们有针4 对重点进行强调和介绍,忽略了诗歌在表达形式上的特征,导致诗歌这个概念在孩子们头脑中印象不够深刻。调整后,我突出强调了诗歌“改段为节,单句成行,句尾押韵,结构相似”这些特点,让学生很快了解像这样的文本可以称为“诗歌”,印象深刻。
2、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生再次读文,用笔画出诗歌里讲到的事情。)生:我读懂了作者在四处寻找雷锋的足迹。生:我读懂了雷锋叔叔在下雨天送迷路的孩子回家。生:我读懂了雷锋叔叔背着年迈的老大娘很累。
生:我们找到了雷锋叔叔,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3、引导朗读,读出诗情
师:第一小节里为什么用两个“你在哪里?”你觉得这李英爱怎么读?(读出着急的语气)
师:第二小节朗读中,“蒙蒙、泥泞、足迹”你想怎么朗读? 学生练习朗读,并说出感受
师:第四小节中,你为啥把“背着、踏着“读的那么重呢? 生:因为雷锋叔叔背着大娘,路上有很多荆棘,他很累,洒下了许多汗滴,所以要读得慢,读的重。
师:最后一个小节中,为啥又把“四处“读的那么慢那么重呢? 生:四处就是到处,我们找了很多地方很多地方,找到了很多雷锋叔叔,所以要这样读。
师:随后一句话你想怎么读呢?
生:我要读的很高兴。因为我们找到了雷锋,我们知道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师:我们班上有没有需要献出爱心的时候呀?你们在我们班里找到活雷锋了吗?在社区里,你找到活雷锋了吗?在生活中,你找到活 5 雷锋了吗?快来夸夸他们吧!
生:讨论交流并汇报,【反思】
这个环节在设计的时候,我采取了分小组朗读,学生在小组内反复朗读,读的很流利,课时没有细细品味语句中包含的情感,华而不实。调整之后,我从学生的朗读入手,引导他们抓住关键的字词,体会其中的含义,再用朗读表达出来。既读出了内容,也读出了情感,还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韵味美。
4、自主表达,深悟诗情。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默读全诗,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然后高声朗读几遍,想一想你要用怎样的方式跟同学们交流,可以同伴合作。
(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交流感受。)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生:我喜欢第一小节,我想用朗诵的方式给大家汇报我的感受!(诵读第一小节)
生:我喜欢第二小节,我想给大家讲故事来汇报我们的阅读收获!(声情并茂地讲了雷锋送迷路孩子的故事。)
生:我喜欢第四小节,我画了一张画来汇报我的阅读感受。生:我喜欢第五小节,我先给大家朗诵这一小节,再给大家讲一则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
[反思] 这个环节在设计时,我分为第三个大环节单独处理了。但是同样是朗读,感悟、表达的环节,我认为还是整合在一起比较科学。而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上个环节学生充分的朗读之后,让他们在意自己最喜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朗读感悟,不6 仅形式多样,而且收获颇多。
<三>、补充故事,深化认识。
师:雷锋叔叔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在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点学生读课后“我知道”)
师:在学习课文前我布置大家摘抄雷锋的日记和故事,下面请大家分组比一比,展示展示你找到的内容,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到的故事和日记最精彩!我们现在来开展“雷锋叔叔知多少”交流活动。
(各小组分别派出代表上台讲故事或读雷锋日记。)评出最佳演讲者和最佳小故事。
【反思】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要深化学生对雷锋这一英雄人物的认识,光靠课文中原有的内容或教师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针对低年级儿童喜欢听故事的特点,让孩子们自己讲故事,识英雄。
<四>、内化拓展,情感升华。
1、孩子们,雷锋叔叔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在,我们不光要学习他助人为乐的精神,还可以学习他的哪些方面?
2、再说一说我们身边的雷锋或自己准备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向雷锋叔叔学习。
3、播放《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让学生跟着唱一唱。【反思】
(由于有了前面的对雷锋叔叔的充分认识、对课文的深度理解,学生都乐于把自己知道的身边的雷锋或自己的真实想法跟大家交流。最后在《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的跟唱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学生)
【全课反思】:
在对诗歌体裁的初步接触中,我抓住了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7 说一说这条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比较、发现、交流,教室最后进行总结,把诗歌的特点简洁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不仅是学生喜闻乐见,而且初步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内容的感染力、情感的深沉美。
但是课后我还有很多思考:
本课的学习,我只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诗歌的魅力,尽情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透过文本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
如果把诗歌教学延伸到实践活动中去,继续加深、加强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搭建起一座从读到写的桥梁,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模仿创作、实验创作,更深一步感知诗歌的魅力,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自己的小手表达对美的欣赏和追求,不是更好吗?经过进一步的思考我对教学设计做了改进如下:
三、教学改进设计
1、走近雷锋,了解雷锋。(1)播放电影《雷锋》片断(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板书课题: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2、自主发现,合作诵读。(1)初读诗歌,了解体裁。(2)再读课文,理解内容。(3)小组朗读,读出诗情。
3、补充故事,深化认识。
你还知道哪些雷锋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吗?
4、交流雷锋资料,拓宽学生思维
(1)大屏出示学生搜集的雷锋资料,从雷锋爱学习、珍惜时间、热心助人、勤俭节约、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等方面进行交流。
5、课外延伸,学习创作。(1)校园内、社区中、生活中你发现活雷锋了吗?(2)仿写课文,学习创作诗歌。
6、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听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并学唱。(2)我们要学习雷锋叔叔的哪些方面? 四、二次实施过程
“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6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任务型学习;英语教学
任务型学习最初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勃雷泊提出。在此之后,在教育界对任务型学习进行了全方面的研究,直到2001年,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将任务性学习的概念纳入标准中。随后,教育界将任务型学习模式应用到英语教学中,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我们当下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掌握一门外语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选择,因此,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迫在眉睫。《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阅历以及认知水平,倡导体验、参与、合作等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模式,全方面发展学生对语言方面的学习及运用能力。”其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避免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任务型教学,有助于推动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并且有助于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加速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任务型学习的特点
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近年来的一种发展趋势,它将语言学习的传统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方式。任务型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意义为中心。任务型教学的侧重点在于教学活动实施的意义,而非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2)任务的焦点是能够解决实际的交际问题,这一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主动参与进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共鸣;(3)任务的设计应当注重任务的完成结果,评价方式应当以完成结果为基础。
任务型学习提供了学生从知识的枯燥学习转变为实际应用的机会。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实施知识的灌输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很难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没有能够实际应用的机会。而任务型教学则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学习。在我国,课堂是大多数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因此,学生应当主动参与课堂,学生需要从课堂参与中学会对语言的运用,能够在交际过程中掌握更多知识,获得语言运用与学习的综合能力。
二、小学英语实施任务型教学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强调学生对语法、单词等枯燥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往往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程度。这与教学英语教学的标准背道而驰。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成为障碍,还直接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任务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体验、参与课堂,通过合作和实践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制订计划,感受成功的喜悦感,进而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任务型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实践,并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心。
三、任务型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
1.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1)在设计任务型课堂教学时要完全遵循语言、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原则。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明确课堂任务,因此,要求任务的设计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信息。
(2)实施任务型课堂教学要重视任务设计的形成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度及学习过程。在任务型教学设计的每一个阶段都应当融入教师的推理及讲解,使学生能够容易理解语言的功能。
(3)坚持做中学的原则。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各个学习阶段相应的任务,任务的设计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当灵活安排任务,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英语教学更具趣味性。
2.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
(1)任务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分为前任务阶段,在前任务阶段实施过程中主要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期教学任务进行了解,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进行精彩的教学情境设置,使教师能够轻松地将教学任务进行导入,并方便学生进行了解。任务的目标主要包括学生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掌握的技能以及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而形成的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开课之前,一般而言,轻松的开场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任务,有助于确立课堂教学的中心,提高课堂效率。
(2)任务型教学开展的核心是任务环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让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参与课堂教学,转变课堂角色,教师此时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监督者。
3.实施任务型教学应不断地优化评价方式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通过任务型教学模式,将课堂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达到学习目的。因此,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分组合作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成绩评价的方式,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态度。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合理的评价,体现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和尊重。
总而言之,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锻炼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师生之间能够更好地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小学英语教学的课堂更具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黄伟.背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教育科研论坛2008(07).
主题式单元教学方法初探 篇7
一、单元导入,整体感知主题内容
单元整体导入的课型有导语切入型、主题分析型、浏览点拨型和问题引发型等,下面我们以“问题引发型”为例作介绍。
学贵有疑,在单元整体感知课型教学中,教师以质疑为单元导入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导语、读课文,思考单元学习内容。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组科普和神话类文章,《奇异的琥珀》用生动的语言揭示了琥珀形成的奥秘,《蛇与庄稼》介绍了事物之间的关系,《陨石》描述了陨石的样子及其陨落的过程,《天上偷来的火种》塑造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嫦娥奔月》描述了嫦娥和后羿的深情。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学生不太熟悉,尤其是前面三篇科普类文章,学生虽有兴趣但恐怕不是很了解,心中会有很多疑问。因此在单元整体感知课上,教师可先出示几篇文章的题目,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陨石、琥珀等,也可以提提问题。学生的问题一个个显现出来,教师就顺势引出导语,顺水推舟,建议学生在这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搜索网络资源、查阅科普书籍来解决问题。
二、部分探究,系统学习课文内容
主题式单元教学中的“部分探究”是指分课学习,但每一篇课文不必平均使用力量,教师可以紧扣单元训练重点,灵活选择教学策略。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训练目标是能根据课题、重点句子、课文的线索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组教材结构脉络比较清晰,《桂林山水》《烟台的海》《穿越维也纳的森林》都是“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繁星》是按照时间、地点的转换来描写的,《镜泊湖奇观》则是抓住事物的几个特点进行描写。在单元教学时,可以把五篇课文分成两组进行教学。在第一组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桂林山水》作为开篇课文,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课题,按照文章的结构顺序进行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烟台的海》一课教学重在巩固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穿越维也纳森林》则让学生独立归纳这课的主要内容。第二组课文教学时,《繁星》一课,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按课文描写的线索(时间、地点的转换)归纳主要内容;《镜泊湖奇观》教学时,教师则重在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描写线索,与《繁星》一课进行分析比较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学过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这个单元的教学,教师以“抓住景物特点,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形象生动的描写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方法”为教学核心内容,并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和表现祖国山河的多娇、世界的奇妙。
三、归纳梳理,形成结构化的学习内容
每个单元有一个重点训练目标,除此之外,还隐含着很多阅读方法的训练点以及写作方法的训练点。单元结束后,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进行梳理,但教师一定要抓住一个重点展开训练,可以拓展到其他课文中,或者联系到学生的作业中,让学生对重点训练的内容有更为深刻的印象。
主题式 篇8
一、抛锚式主题班会的内涵
抛锚式教学 (Anchored Instruction) 是由美国学者约翰·布蓝斯福特 (Bransford J.) 等人在1992年提出的, 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 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上发展起来的[1]。“锚”即是丰富、有趣的环境。“锚”提供了一个问题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去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利用教学工具来解决问题。一旦问题被确定了, 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 (正如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通过这样的方式所得到的知识是发展性的, 是实用且灵活的, 而不是死板而呆滞的[2]。
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互动、交流, 即合作学习, 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抛锚式主题班会, 由教师引导学生制定主题班会的计划, 设定子目标, 利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一些来源于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情境即“锚”。在基于影音资料提出的复杂问题中, 教师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互助包容的精神, 营造互助、合作、友爱的良好的班级氛围。
二、抛锚式主题班会的主要环节
1.设计真实的“锚”
多媒体技术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提供了一个基于丰富情境的、可信度极高的故事, 故事里面有富有情趣的人物、有复杂而有意义的挑战性问题。例如, 这次“朋友”班会中的“锚”, 都是学生在课前根据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拍摄自制短片。在班会课上, 通过教室里的大屏幕展示这个情境, 也就是抛出“锚” (提出问题) , 如在实验室中, 老师把你和你一个不喜欢的同学分到一组, 你会怎么办?你是要求老师调换同组同学还是主动和同学沟通?
讨论这个问题时, 班里大部分学生表示, 会与那名同学主动沟通。但此时, A同学提出:“我不喜欢老师分配给我的同伴, 这说明我们可能存在个性差异。如果在课上出现这种状况, 短时间主动处理好与这个同学的关系比较困难, 因此, 不如各干各的。”接着, B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他认为可以本着宽容和结识新朋友的开放心态, 试着欣赏这位同学并与他合作完成实验。在这个“锚”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思考, 并对此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至于得出什么样的认识和结论, 其实只要是出于真心的选择, 都应该予以尊重, 不应该强求答案唯一。这个“锚”, 帮助学生学会宽容和接纳, 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尊重彼此的差异。
2.围绕“锚”组织教学
与班会主题相关的问题就是“锚”, 抛锚式的主题班会, 要围绕“锚”来组织教学。可以说, “锚”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锚”是抛锚式主题班会的核心, 学生需要围绕“锚”来解决一个与他们相关的现实问题。例如, 你和好朋友同时竞选班干部, 结果你成功了。你认为自己能够胜任这项工作, 不过也觉得好朋友同样能够胜任, 只是自己更幸运些。此后你会:A.向好朋友解释、道歉;B.什么也不说, 接受新职位, 尽量把工作做好;C.拒绝就任, 推荐好朋友接替自己。
这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处理朋友关系时, 不应该因为朋友关系而忽略各自的独立性和价值。真正的友谊应该是以促进对方的发展为目的。班里的同学们都表示, 要在尊重自己的同时, 尊重他人。友谊并不是委屈求全的牺牲, 而是互相促进, 获得发展。
3.“消解”具体的锚
抛锚式主题班会, 要“消解”具体的锚。不能让学生局限在特定情境的问题解决, 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例如, 在“你的优点我来说”这个全班性的活动中, 要求每个同学都参与, 要发现朋友在你眼中的闪光点。经过前几个真实的“锚”的铺垫, 学生能在这种积极沟通中, 诚心诚意地称赞别人的优点, 有效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学习彼此的优点和长处。通过这个活动,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他人, 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消解”具体锚的关键, 在于应该在情境化与去情境化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学生在情境中的学习要能够脱离这一特定的情境, 向其他情境迁移。例如, 在班会的最后有“朋友应该具备哪些品质”一个活动。这个活动实际上是对本次班会提出的什么是朋友, 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朋友, 什么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等三个问题的总结性回答。同时, 这也是学生自己对“朋友”概念认识的一个梳理过程。
三、抛锚式主题班会的特点
1.学生的主体参与
主题班会首先是一种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活动。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在主题确定之后,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组织, 在教师的提议下, 学生主动参与, 形成该主题班会的特别工作团队。班会的总策划、主持人, 技术支持, 录像导演、摄像, 还有演员等等都由班上的学生担任, 大多数的学生都加入了这个过程。此时, 教师的作用是在学生需要时, 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2.倡导合作学习
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和直观, 教条化的空洞说教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兴趣。避免教师一言堂的说教方式, 采用小组为单位或全班大讨论的方式和策略, 让班级里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其中, 亲身体验。
另外, 抛锚式主题班会中设定的问题, 往往存在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并且问题的本身也较为复杂, 单个的学生一般不可能独立完全解决。鼓励教师、学生、同伴间的讨论或对话, 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 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运用照片和音乐
照片是一种回忆, 在此次抛锚式主题班会中, 使用了大量的集体照片, 体现团结并起到展示学生风采的作用。三年间, 三五成群在一起玩耍, 一起讨论作业的照片, 让学生们在回忆往中一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让他们意识到友谊的珍贵。
一首好听感人的歌曲, 会给学生留下很多美好的记忆, 也会激励学生不断前进。抓住了歌曲的这一点, 把与朋友有关的歌曲, 适当地穿插其中, 起到烘托、升华主题的作用。
抛锚式主题班会, 学生分析“锚”中的问题, 合作完成解决复杂背景中的真实问题, 进而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在品德教育中, 采用抛锚式来设计学生们喜闻乐见、深入心灵的主题班会。首先, 应该从学校层面上重视, 基于自我建构的抛锚式主题班会的作用, 避免空洞的说教;其次, 教师在设计抛锚式班会时, 需要整体规划, 把主题班会系列化, 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 设计抛锚式主题班会时, 教师可以与其他班主任教师一起, 共同探讨, 解决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第四, 组织抛锚式的主题班会, 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不同主题班会, 可由不同的学生小组来承担,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 制定计划, 设定目标, 利用多媒体技术, 拍摄短片, 制作“锚”;第五, 抛锚式主题班会不是进行班会的唯一形式,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育问题, 选择组织主题班会的形式;最后, 抛锚式主题班会, 只是抛锚式教学在德育中的应用。教师还可以采用抛锚式教学指导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志厚.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0.
[2]Anita Woolfolk.教育心理学 (第十版) .何先友,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主题式美文阅读与写作实践回顾 篇9
一.学生需要与开设背景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开发领导小组的引导下, 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姜立东校长亲自挂帅, 根据学生的需要, 学生自主选择, 教师申报, 首批申报了81门校本课程, 优化组合后, 考虑到教师资源的配置和不与正常教学冲突的授课场地条件, 一期校本课程启动, 共开设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生活技能、身心健康、学科拓展等五大类31门课程。同一时间、同时开设、学生跑班, 授课老师精心组织, 讲课丰富、生动、有趣, 视听欣赏、上机操作、动手篆刻、师生互动、感悟体验、合作探究, 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的成果。
“主题式美文阅读与写作”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重要。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 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一门课程,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为高中语文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语文资料, 充分利用现有的语文学习时间, 大胆取舍、整合教材, 高度重视阅读教学,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包括阅读的立场、观点以及各种理论素养、知识结构、创新意识等, 培养学生由基础的学习性阅读逐步向自主和自觉阅读转化。只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 才能够让学生主动阅读、自觉阅读, 从而实现从阅读向写作的有效转化。苏教版教材以人文精神为线索, 强调了人文性, 淡化了工具性, 平时教学时要围绕教材, 要处理好高考与教学的关系。高一、高二可以不按照必修1-5的教材顺序, 精选讲授篇目, 吸收人教版经典课文, 选修课本《史记》选读、《唐宋诗词选读》可以选一部分在高一完成。其余以练习形式或老师指导学生阅读, 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每一篇课文都讲, 时间不允许, 也不现实。教材无非是例子, 当然经典文章还要精讲细讲, 讲深讲透, 讲清楚, 讲明白, 还要能举一反三, 做到知识的迁移。
阅读是写作的母体, 阅读是为了写作, 要读写结合, 有序训练。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走进经典。充分利用阅读课, 开阔视野, 增长智慧, 陶冶情操, 愉悦心灵, 培养能力。学生手头语文读物、校刊、图书馆藏书都可供学生选读。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条件和现有的学习资料, 使阅读真正有效, 绝不能放任自流, 消磨时光, 满足完成“阅读课”的任务。如第一次作文“感恩”, 《新人文读本》前三单元都是关于父爱、母爱、感恩类的文章;结合教材“为青春举杯”, 《新课程新标准阅读》前两个单元都是关于“人生”方面的选文;教材“月是故乡明”模块的讲读可以结合“必修一读本”中“家”、“乡关何处”专题阅读;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沟通、理解、对话、交流可以结合《语文阅读欣赏》有关内容等。阅读还可以作家为主线, 以主题阅读的形式, 包括作家介绍、大家风范、读有所思、拓展阅读等读写结合。阅读是一项长期工程, 坚持下去, 收获非浅。
二.学生实际与开设意义
高一的写作应当以记叙文为主, 写人叙事, 细节描写, 复杂记叙, 训练观察、思考、描写、表达能力。要纠正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 纠正华而不实的所谓“文化散文”, 强化文体意识、文面意识。有同学讲根本不会写作记叙文, 有的同学甚至到高三也不会基本文体的写作。高二主要训练议论文的写作, 中心论点的确立、小论点的分解、论据的选择和使用、分析说理、论证结构和方法、辩证思维等。近两年高考作文有趋向于议论文的倾向, 2008年江苏高中生作文大赛“没有问题的问题”暴露了学生的薄弱点:不会写作议论文。语文高考分值提高, 2009年作文评分标准的改变, 作文的差距将会拉大。阅读准备、素材积累、作前准备、限时作文、范文引领、重在讲评应该成为阅读、写作的流程。高三要在高考的导向下, 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贴近现实生活, 富有时代气息, 着力引导考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离开了高考的校本课程是很难有生命力的, 至少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是这样。吃透考试说明, 研究高考试题, 探讨命题思路, 夯实基础, 培养能力, 科学备考成了我们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规定中小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 不仅解放了教师, 给校本课程的研发也提供了契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语文要营造社会的大环境, 离开了我们的具体生活环境、文化环境, 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程理念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 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生亲近、融入生活, 实现课程的时代适应性, 在愉悦中认识生活, 了解家乡, 热爱祖国, 放眼世界, 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高考语文大有作为探求一条捷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 不同于研究性学习等短期行为, 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急功近利, 一蹴而就。
近几年特别是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均分明显下降, 成绩滑坡, 是高考试卷偏难, 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弱化, 还是语文教学出了偏差?160分的试卷, 阅读占75分, 写作占70分, 这两大板块决定了语文成绩的走向。语文阅读欣赏大家已经重视了, 并且已经走进了课堂, 老师引领学生欣赏, 以学生欣赏为主, 教师适时点拨、启发, 现实生活中为老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 学生的收效如何, 要用高考来检验。作文评分标准的变化, 取消切入分, 强调关注生活, 思考生活, 表达生活。阅读直接为写作服务, 写作又反过来促进阅读。阅读和写作是高考取胜的关键。当年叶圣陶先生曾给“语文”下了一个精确的定义, “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 就叫语文。语文中的许多文章从“美文”中遴选而出。就其根本而言, “美文”构成“语文”的基石;“语文”则为“美文”的传承输送“血液”, 并持续地再生“美文”。广义的“美文”顾名思义就是精美的文章。我们所选的美文都是现代的千字文, 贴近时代,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陶冶情操, 催人奋进。在强化素质教育的今天, 徜徉于“美文”之中, 师生互动, 获取用笔之妙, 不辍耕耘, 以“美文”的魅力, 促进语文学习, 学会生活、思考、表达, 感悟活动、体验、超越。
三.课程设计与初步成果
学生手头的阅读材料丰富多样, 有必修教材、必修读本、《新概念语文读本》《语文阅读欣赏》《新人文读本》《新语文》《超越课堂》等十几本 (种) , 还有一些辅助读物, 平时老师还印发一些时文、美文, 确实可以开阔视野, 增长智慧, 积累素材, 陶冶情操, 愉悦心灵, 培养能力。但是要使阅读真正有效, 绝不能放任自流, 消磨时光, 满足完成“阅读课”的任务,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任务, 让阅读课真正成为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代中学生激情飞扬、朝气蓬勃, 有着广泛的阅读兴趣和无限的创造力, 只是他们的阅读缺乏正确的方法引领, 美文选择与学生的实际需要、高考要求不甚吻合, 有的阅读材料超出了语文范畴, 变成了历史或政治, 如五六十年代的高校制度沿革, 整整8个8开页面, 字数超长, 有的暴露的阴暗面太多, 如制假售假之类的, 不利于中学生良好世界观的形成和价值取向引导, 导致不少阅读成为情绪化阅读、快餐化阅读、大众化休闲, 缺少理性分析和人文思考, 最终成为高耗低效的阅读甚至无效阅读。阅读与写作脱节, 严重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写作积极性, 妨碍了他们语文素养的形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 突破学生的薄弱点和增长点;服务于高考同时又要区别于课堂阅读和写作教学, 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根据近两年高考阅读和写作的热点以及走向趋势, 本课程按“永浴亲情”、“感悟自然”、“敬畏生命”等八大主题八大热点有机地分为八大板块, 精选时代感强烈、生活气息浓郁的当代名家经典, 荟萃最新时文, 进行人文解读和写作引领, 设置“人文引领”、“人文解读”等栏目, 对学生“感恩亲情”、“智慧人生”、“守住心园”等诸方面的引导, 进而熏陶情感, 激扬青春, 励志人生;通过“人文写作”、“主题解读”、“思路点拨”、“素材积累”、“例文引路”等栏目, 分层指导, 逐级推进,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八个专题分八讲完成, 每一讲约3个课时, 美文欣赏1课时, 素材积累、写作指导1课时, 优作欣赏1课时。学生修满18课时, 考查合格, 方可获得1个学分。考查方式:书面小结或相应作文。
浅谈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实验 篇10
一、主题式教学的基本理论
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又非常注重逻辑关系的学科, 主题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象生动, 同时也有助于将复杂的逻辑关系变得清晰简单. 因此, 主题式教学是初中数学实现实质性教学的重要途径.
1. 主题式教学的概念
主题式教学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选取生活中一些典型问题作为教学素材, 并与教材上的相关理论知识相结合, 构建一个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的思考过程. 主题式教学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在主题式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主题式教学的分类
教师充分研究初中数学教材以后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知识来进一步确定学生所学内容的主题,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其一, 结合实际生活的主题. 这类主题来源于一些具体的生活现象,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和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老师也会从这些趣味性的主题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 探究性的主题. 这类主题主要是指一些从某个知识点出发或者在某一领域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学生会在探究的过程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的具体体现
主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以问题来构建主题
以提出问题的方式来构建主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比如在一些公式定理的学习时, 老师不应该自问自答地说出这些内容, 而是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去证明,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扎实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2. 营造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该为学生充分营造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 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具体情境, 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象化,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自然就可以快速地养成数学思维,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3. 综合多种学科进行主题式教学
学生最终虽然要掌握的是数学知识, 但是前期的学习过程却不只局限于数学这一门学科, 老师如果能够整合资源, 综合多种学科进行主题式教学, 就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主题式教学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而老师的教学任务则是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创建适合数学学习的环境, 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主题式教学是一种比较自 由的教学 方式, 广大教育工作还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实验.
谈小学语文主题式教学 篇11
【关键词】主题教学 统整 开放 表现形式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41-01
主题教学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应选择的主题教学中的主题应为“学习主题”。即“对‘能够学到什么和‘怎样学才最有效的综合定位。”主题教学也就成了能够构建起学习主题学习的教学。无论是何种内涵和外延的主题教学,只要科学地实施,都具有统整知识、统整活动,开放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优势。
一、主题阅读课教学
我自己在日常的课堂阅读教学中进行的主题阅读就是单文本的主题阅读 。我认为日常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主题教学应该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文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如前例举的《月光曲》、《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就是单文本主题阅读的案例。
单文本主题阅读课中的“主题”,是教师根据对教材的反复阅读,深刻理解后才确定的。确定的主题能揭示课文的要义,能统整整篇课文的学习。有时是文章的中心,如《月光曲》一文的学习主题是认识贝多芬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有时是文中的一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学习主题——“可怜的小女孩!”,等等。当然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起串联作用而创设的主题学习情景,如《比尾巴》教学中创设的参加动物运动会,又另当别论。
这样的主题教学,有吸引孩子注意力,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统整学习活动的好处;有尊重学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的优势;更有“纲举目张”的作用,使学习高效。
二、主题知识课教学
所谓的主题知识课,就是以语文知识为主题建构起的主题教学。如果说前面各种形式的主题教学凸显的是人文主线,那么主题知识课则要让退隐幕后的语文知识系统重新走入前台。前面各种形式的主题教学虽然也有语文知识技能的教学与训练,但这时的教学与训练是零星的,是被统整在一个个主题教学之下的。而主题知识课的主打教学活动就是使一个个零星的知识点串起来,加以系统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主题知识课与其他形式的主题教学是一种互补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主题知识课往往安排在期中复习、期终复习,或一个系列知识主题学完后进行。如四年级的阅读重点之一是学会给课文分段,在零星学了几种分段方法后,期终复习时可以进行“学会分段”的主题知识课。我在教学中,首先和学生一起回忆学过了哪些分段方法,各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然后发给同学们多篇阅读材料,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独立练习,最后进行反馈,小结。通过“学会分段”的主题知识课,学生不仅复习了各种分段方法,而且对各种分段方法进行了综合辨用。这样的主题知识课不是对以前零星学习的知识技能的机械重复,而是对已学知识的梳理、建构,是“温故而知新”。
三、主题作文课教学
虽然新课标提倡“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寫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定一定的主题,然后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习作非常重要。因为学生的习作不仅是为了满足他们现在表达的需要,而且是为他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作准备。学生将来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的表达肯定是有主题的表达,而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主题作文中主题的选择,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根据教学的需要来确定,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来确定主题,当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有了主题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发掘主题的意义和材料,然后让学生自由地表达。例如魏书生老师让他的每一届学生都要进行“学习是享受”的主题作文,每一届学生都写了九十九篇的《学习是享受》的作文!这样的主题教学,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的能力,达到作文能力与认识能力双赢的目的。
四、主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各阶段目标中对综合性学习都有具体要求。如:第二学段“……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再如:第三学段“……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所以主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主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己选择活动形式,自主活动,容听说读写各种语文实践于一体的一种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如,我在教学完《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后,同学们感悟了当时亿万人民失去周总理的悲痛心情,又和首都人民一起缅怀周总理身前的感人事迹,深切地感悟到虽然周总理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由此触发了我们的灵感,决定开展以“周总理望着我们笑”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设计了系列活动:①找“周总理相片(笑的),张贴在教室里;找写周总理的故事和诗歌进行阅读;②讲周总理故事,诵周总理诗歌;③写读后感、听后感;④出墙报,展示优秀习作。通过这一主题活动,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写作能力得到训练,而且学生的思辨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协作能力等也得到综合锻炼 。整个活动过程同学们的兴致都很高,好像周总理真的在望着我们笑,好像我们做得越好周总理就会笑得越灿烂。
“主题式同课异构”的意义 篇12
一、菜单式教学盛宴,彰显教师的独特创意和个性化教学风格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主题式同课异构尊重参与者之间存在的个体教学差异借助主题式同课异构,使参与者的教学个性、教学理念、思考角度、挖掘深度以及教学活动等教学差异得以体现。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主题式同课异构活动能尊重并鼓励每位教师“和”而“不同”使执教者对语文教学的独特理解、对教材处理的不同方式、对教学流程的不同构想得以体现。主题式同课异构参与者在多层面和多方位的交流中碰撞出智 慧的火花 ,在诸多“新 ”、“异”中寻觅 “长文短教、理念点睛、阅读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思想、方法策略”之“同”,使参与者在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前提下, 继续开展一系列充满智慧、充满变数的“新”的语文教学实践,使参与者深思、慎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终实现主题式同课异构的多样性。
二、主题式教研活动有实效,能迅速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在“主题式同课异构”活动中,课前,执教者与自己的备课团队共同设计、共同打磨、精心备课、撰写导学案。课中,执教者让学生自主阅读,提醒学生留心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内容, 问题引路, 启发学生按“读———想———写———说”的学法 ,给足学生读文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理清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个性解读文本,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课末,推荐同主题阅读篇目,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无缝对接,浑然天成,有效构建“主题式同课异构”的七大课型模式。
在课堂上,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海量阅读,并放手让学生上黑板完成板书, 而且板书的内容均来自学生个性解读文本后的所思所想,唱响文魂。
三、使学生的生命得以增值,彰显出学生作为社会人的价值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学生的童年只有一次,他们的生命不能等待,教师应让学生的“生命得以增值”。当学生走进校园,走进语文课堂后,就应该因为学习语文而焕发生命的活力,充满成长的气息绽放智慧的花朵,这应是语文教师共同承担的、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静心细品,慢慢梳理“主题式·同课异构”活动的许多课例就会发现,主题式同课异构能让学生的“生命得以增值”,因为,主题式同课异构一是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把学习的权利和课堂还给学生, 尊重学生的差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变“六年读十二本语文书”为“海量同主题阅读N≥200本书”, 让学生练好“听、说、读、写 ”四门功课 ,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习得方法,培养语感,提高能力。二是能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走进文本,使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比较阅读的文章,用自己的嘴巴读自己最喜欢的文字,用自己的大脑去想象文中情景, 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人物故事,用自己的心去触摸文本温度和灵魂。
【主题式】推荐阅读:
主题式讲解06-22
主题式反思09-20
主题式古诗教学05-28
“主题式”授课方式06-15
英语主题式作业设计06-23
主题式任务型教学法09-27
英语主题式情境教学法10-06
郭慧_主题式教学设计05-09
主题式健美操教学法01-02
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