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的主题内涵(共9篇)
深邃的主题内涵 篇1
1. 实验动画短片创作中的故事探索和内涵探索
实验动画作为一种艺术语言, 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为了表现现实生活, 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运用实验动画来表达。而实验动画发展到全体化、规模化生产后, 动画短片作品的创作主体、过程、故事内涵等一些列方面发生变化, 动画在创作过程中会表达出一定的故事性, 而故事里会存在深层的内涵。故事里富有内涵, 内涵里表达故事, 这也是一部创作的灵魂所在。
1.1实验动画短片创作中的故事探索
故事是一部动画短片创作中的灵魂。故事是叙述而不是告诉, 好的故事再赋予相应的画面, 无论动画以怎样的形式出现, 它的核心都是在讲述故事。在所有的情节结构上作者不需要很直白的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告知观众, 而是透过一些动画里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来和观众达成共鸣, 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 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他们想要的关于影片的信息。例如《回忆积木小屋》所描绘的。
《回忆积木小屋》讲述了一个唯美而珍贵的海底记忆, 仿佛末日降临, 洪水吞没了整个城市, 世界犹如一片汪洋。一位孤独的老人在时而凭栏远眺, 时而用电视来消磨剩下的时光, 没有可以交流的对象。老人因为需要不断修房子, 在搬家的时候烟斗掉进水里, 顺着层层的通道掉到了第三层。对老人来说烟斗有着特殊的意义, 老人决定潜水取回烟斗, 但当老人潜入水底捡起烟斗, 一瞬间记忆的闸门仿佛被打开, 昔日的记忆不断涌现, 于是老人跟随自己的想法, 寻找起那些早已沉在海底的珍贵记忆。这个故事会告诉我们很多, 每个年龄的理解不同, 在我看来老人是睹物思人, 当身边的人相继离去, 唯独老人一个人还活着, 也不知是喜是悲, 引人深思的故事。所有故事都有吸人眼球的功能, 越是好的故事越值得我们学习。
2. 验动画短片创作中的内涵探索
实验动画与商业动画不同, 他们在出发点上不是同一个方向。实验动画短片的内涵表现在创作者的自身的想法, 使故事内涵更有探索性, 而商业动画大部分是以利益做为出发点。实验动画短片的故事内涵是对题材及其意义的认识和评价, 它是通过艺术形象及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作品内涵的探索来源于创作者的本体思想, 作为创作者来讲, 其创作所体现的出来的作品内涵与创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 每个创作者的经历不同, 灵感来源也各部相同。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想法和感情, 这也致使动画作品内涵的不断变化, 有一定的内涵探索性。例如我们在这次毕业短片作品设计中, 前期的准备都做好了之后, 找到了自己的所能诠释的作品风格, 开始制作自己的毕业设计, 中期的制作是乏味的, 所以我们必须在制作中期找到核心点, 也许我们做的作品不一定最完美的, 但是我们的故事所诠释的一定会是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中途可能会有所变动, 但是变动后也许会更好的诠释我们的故事, 更好的表达主题思想。
3. 实验动画短片故事与内涵的联系
如果说故事是一部动画短片创作中的灵魂, 那么有内涵的故事就是一部好作品的基础。实验动画短片内涵表达的是创作者的个人观点, 也是他们的本体思想。实验动画短片从题材上看它所体现的是社会生活性质、范围以及具体社会活动, 而它的主题内涵也就不受限制。在观看完短片之后, 观众再回想短片里的故事情节时, 影片所表达的故事内涵, 也许不会完全理解, 但是会让观众回味无穷。《雇佣人生》短片中作者把现实世界的雇佣关系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社会就是这样, 去掉所谓的标签无论你飞的多高、多远, 变得多厉害, 最后也还是会被别人踩在脚底下,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社会。被雇佣的人生, 短片的故事是一个赤裸的真实社会。这也体现了故事里富有内涵, 内涵里表达故事的说法。
实验动画作为一种艺术语言, 现已成为当今社会中无论是专业的动画创作者、艺术家还是爱好者们的重要表现手段。与来越多的创作者运用动画来描写自己的情感。而对于实验动画短片中的故事内涵的探索, 有助于创作者更好的进行梳理, 拓展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写好故事、做好动画已经成为我们当今必须坚持的信念, 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动画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立峰.实验短片动画内涵的探索性浅析.大舞台, 2012-12-20.
[2]黄颖.见微知著造微入妙——微电影功能特征探析.当代电影, 2013-05-01.
[3]高立峰 (导师:晓欧) .实验动画创作中的内涵探索与形式实验研究.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 2011-06-10
深邃的主题内涵 篇2
主题式教学内涵
主题式教学是指在有机整合思维方式主导下,以主题为枢纽,牵引教学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整体协调运行的过程中,在师生彼此适应与互惠发展的过程中,在学生彼此适应与互惠发展的过程中,在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中,行塑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的整体型教学。
主题式教学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单元式主题教学,即以学科内特定知识点为主题内容的主体,以教学单元为主题外延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单元式主题教学基本上不改变教材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学科体系结构,按以编者知识的形式呈现的教材本身的逻辑结构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当前教学现实中的大多数“主题式教学”属于这一层面的。二是学科式主题教学,即在教师充分地将以编者知识的形式呈现的教材内化为教师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建构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需求的新的教材结构,进而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三是跨学科式主题教学,这又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一学段为时间单位,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整合本学段各学科学习内容后,结合学校师资结构与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形成具有本学校特色的综合性学科结构网络,从而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而是模块模式教学,即对某一学习领域认真研究后形成学习领域独特的教学结构,进而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这种形式主要表现在各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高中的模块是学习领域的教学中。
深邃的主题内涵 篇3
一、主题研训课例的内涵
课例又叫教学课例,对课例一般有两种理解:其一,强调课例是一节具有示范性的课;其二,强调课例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开展课例研究。
“主题研训”中的课例涵盖上述两种理解,强调围绕主题设计、实施教学活动,并以这一教学活动的全程或片断为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实现对教学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为此,课例中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呈现“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样才能实现主题、课例、研讨、培训的深度融合。
基于栖霞区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多年实践,笔者认为:一个好的“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中“课例”应该具备如下特点:
凸显主题。“主题研训”教研活动中的课例同一般研训活动中的课例相比,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凸显研训主题。“主题研训”教研活动首先要立足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形成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打造课例,课例一定要指向研训主题,课例呈现的教学过程不能面面俱到,而应重点描述主题所蕴含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设计思路、问题解决的过程、效果和反思,这样才能集中解决问题,并未后续的研训活动提供鲜活的抓手。
注重问题。“主题研训”中的课例不仅要围绕主题,更要体现新课程的要求,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开展研训活动。如在教学设计阶段,我们要思考在所确定的主题下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预设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在教学实施阶段,要思考会遇到哪些教学冲突,如何解决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教学反思阶段,要思考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的矛盾是什么,如何有效解决这些矛盾,以这些问题解决为驱动,构成了我们课例的主要内容。
着眼实践。课例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等环节,作为一种“例证”,课例强调要利用实例来说明解决主题问题的意图。为此,“主题研训”中的课例在教学设计环节,强调对已有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提炼并形成具体的策略;在教学实施环节,强调开展新的教学探索并解决新的问题;在教学反思环节,强调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并开展新的教学实践,以达到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在课例形成的整个过程中,应体现课例的典型性。
务实研究。“主题研训”中的课例强调研究性,一方面,课例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从教学过程的设计,到教学过程的实施,再到教学反思和跟进,“研究”一直是这一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一个好的课例也是供教师开展研究的课例,课例本身精彩不精彩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教师能从课例中获得解决主题问题的策略,这样课例就成为帮助自己和他人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支架”。
二、“主题研训”中“课例”的呈现形式
“主题研训”中的课例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研究,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类型,课例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从时间上看,有现场的教学活动,也有录像、微课、说课、模拟课堂等超前或推后的非现场教学活动;从内容上看,有课堂教学活动,也有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等内容;此外,还有一些综合的、延伸的其他教学活动。
1.现场教学活动
“主题研训”课例一般都是现场的教学活动,以45 分钟的课堂教学展示为主,当然也有根据需要,展示20 分钟左右课堂教学片断的。随着“主题研训”的不断深入,现场的教学活动出现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及成果的展示。
如2013 年5 月,我区思品学科在南师附中仙林学校以“优化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为主题开展了一次“主题研训”教研活动,其中教学活动是附中仙林学校现场展示的“仙林地区公共自行车租赁问题的研究”公民教育项目的论证展示活动;教研活动就是围绕现场论证展示活动;各实验学校结合自身的实践开展研讨,相互交流启发,专家全程参与指导并作微型讲座,此举成效明显。此外,我们还以“思品学科校本课程建设的策略研究”为主题开展了“主题研训”教研活动,现场教学活动就是校本课程及学生成果的展示活动。
2.非现场教学活动
“主题研训”教研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由于受人力、物力、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课例打造逐渐出现了非现场的教学活动,如受条件影响,播放一些名优骨干教师的录像课;受时间限制,“同课异构”采用说课的形式等,而且随着“主题研训”教研活动的不断深入,这样非现场的教学活动越来越多。
如2014 年5 月,我区思品学科继续以“优化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为主题开展“主题研训”教研活动。这是一个关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系列活动,其间由于牵涉到开展论证展示活动的学生要跨校开展,在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隐患,所以决定论证展示活动通过录像的形式进行。各实验校在本校开展公民教育论证展示活动,然后把录像带到现场,通过录像播放、学校介绍的方式,也很好地达到了交流研讨的效果,而且通过录像,不仅提高了论证展示的质量,也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同样,我们在开展以“中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小品教学策略研究”为主题的“主题研训”时,同样是各校在本校录制小品,然后集中播放录像、交流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其他教学活动
在“主题研训”教研活动中,有时为了取得良好的研训效果,我们还会采用一些综合的、延伸的教学活动,如在一次研训活动中,将现场的、非现场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使用;有时会突破教学活动的范围,从主题出发,采用一些德育活动、校本研修展示活动等。
再如2014 年10 月,我区思品学科在栖霞海门实验中学以“‘主题研训’校本研修策略的研究”为主题开展“主题研训”活动。这次活动展示的不是教学活动,而是该校思品教研组开展校本研修的完整过程,包括教研组围绕主题的开课、研讨、培训,而后与会老师围绕海门实验中学的教研活动,结合本校教研活动的实践,交流研讨“主题研训”校本研修的策略,最后是专家关于“主题研训”校本研修策略的培训。这一活动课例就突破了教学活动的范围,但这是依据研修主题的需要而设置的。此外,我们还经常将“主题研训”教研活动同全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竞赛结合起来,同学校的德育活动结合起来,这又不断丰富了“主题研训”课例的形式。
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针对教学活动研究的多样性。基于不同的教学活动,在“主题研训”活动中我们要引导与会老师围绕主题,对教学活动进行深度思考,将课例的打造和后续的研训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打造“主题研训”课例的若干策略
“主题研训”中的课例与主题以及围绕主题的研讨和培训是一个整体,根据研训活动的需要,除了课例形式的多样化外,课例可以是解决某一主题问题的一个教学活动及研究过程,也可以是解决某一主题问题的系列教学活动及研究过程。从选题到设计、实施、反思,课例形成的过程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反复打磨,尤其是以下五个方面值得我们仔细推敲。
1.围绕主题,聚焦问题解决
“主题研训”教研活动中的课例不同于一般教研活动中的公开课。一般教研活动中的公开课往往以教材教法为中心,单纯关注解决某一知识内容的教法问题,研究目的分散不聚焦,强调经验的传承,以已有的经验为课堂教学指南。而“主题研训”教研活动中的课例是有主题的教学活动及研究,强调以某个具有典型性的问题为中心,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包括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指导点评等。主题一旦确立,课例研究从确立教学内容,到教学设计和实施,再到课后研讨和反思,所有的学习、实践、讨论、总结都是为了解决该问题,研究目的明确具体,强调以新理念为课堂教学指南,围绕主题不断生成新经验。
如2013 年10 月,栖霞区思品学科在南师附中仙林学校举办了以《基于“315”教学范式的生本主题学习的策略研究》为主题的“主题研训”活动。围绕“生本主题学习”主题,该校李玥老师开设《情绪》一课,基于“315”教学范式,在“预习展示交流”“互动探究提升”“总结反馈指导”三个环节分别设置了“情绪知识”“情绪困惑”“情绪践行”三个主题学习活动,在每个主题学习活动中,李老师引导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学习活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很好地体现了“问题解决过程”,为活动后续的研讨、培训提供了鲜活的抓手。
2.基于课标,进行整体设计
“主题研训”的课例打造,确定研究主题、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进行研讨反思等环节是一脉相承的,要整体设计。在教学活动的设计环节,要围绕主题,依据课标、教材、学情确立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环节,并为每个教学环节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实施环节,要从学科特点出发,正确处理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组织学生深入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引导和评价,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设计的意图;在教学研讨反思环节,要围绕主题,依据课标要求,对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反思,并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提炼主题实施策略。因此,只有整体思考设计课例研究的各个环节,才能打造出符合“主题研训”要求的课例。
如在前面提及的《情绪》一课教学设计中,教师从“生本主题学习”的研训主题出发,依据课标要求和学情设计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教师不是按照教材的要求和顺序开展教学活动,而是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保留其中符合学情、能体现主题的内容,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将教学环节设置为“情绪知识”“情绪困惑”“情绪践行”三个方面,很好地实现了课标中“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的要求。基于这样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使整个课例研究过程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
3.充分预设,促成课堂生成
在“主题研训”课例打造过程中,要注意处理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预设是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预测,是教学活动开展前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教学活动的生长和建构,是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在课例打造中,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进行充分预设;其次要运用留白技术,设计弹性方案,拓展自主空间;再者要善于把握课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
如在《情绪》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关注的是围绕主题和教学目标的整体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如在环节二“互动探究提升”中,设计了“情绪困惑”主题学习活动,教师首先呈现学生生活中的两个困惑,一是“男孩不哭?”;二是“坏情绪不能发泄?”,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并尝试解决困惑,最后全班展示交流,形成最佳的解决困惑的措施。这一活动设计,教师关注的不是“男孩该不该哭”“坏情绪该不该发泄”的结论,而是学生给出结论的理由。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的经历和环境不同,给出的结论理由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不应纠缠于活动的细枝末叶,而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促成课堂的生成。
4.蕴含策略,提供研训素材
“主题研训”中的课例是有主题的课例,要体现主题问题的解决过程,课例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是有效的,也可以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但必须给课例后的研讨和培训提供鲜活的素材。在“研”的环节,活动参与者要结合课堂观察,对课例中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析,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在“训”的环节,专家要结合课例和研讨,通过参与讨论、开设讲座等形式,对解决主题问题的策略进行系统的梳理,对参与活动的老师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
如上述提及的《情绪》一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围绕《基于“315”教学范式的生本主题学习的策略研究》的研训活动主题,组织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基于“315”教学范式开展生本主题学习活动。在“情绪践行”学习主题中,教师给每个小组布置了一项活动任务,即绘制、装扮“情绪小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情绪相关知识解释“小屋”内每个陈设的用意。从学习主题目标的确立,到学习主题活动设计、实施及反思,尤其是活动开展过程中,从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到小组、全班的合作学习,以及渗透其中的探究学习,整个学习活动彰显了生本主题学习策略的应用,为后续研训提供了有效的素材。
5.注重反思,关注行为跟进
“主题研训”课例的打造是一个过程。在选题的基础上,首先,要设计,要在教学实践、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详细的教学活动实施方案;其次,要实践,一方面上课教师要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其他教师要做好听课、观察、记录;最后,要反思,通过教学反馈会议,上课教学围绕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其他教师也要参与交流研讨,共同探讨设计方案与要解决的主题问题之间的差距,并提出修改方案和细节,形成第二次教学活动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第三个环节,这是提升“主题研训”效益的关键,也是我们开展“主题研训”活动的目的。
如在《情绪》第一环节“情绪知识”学习主题的设计中,教师一开始布置了三个预习任务,即“情绪的种类有哪些”“情绪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以及“怎样调控情绪”。在开展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这样的问题就成了学生依据课本进行知识提炼的结局。其实这一学习主题设计的初衷是希望能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并结合书本观点去探究情绪的相关知识。于是通过交流研讨,教师就将原先的三个预习任务改成“我身边的情绪有哪些”“情绪对我的影响有哪些”以及“怎样调控我的情绪”,这样的设计就是让学生结合“我”的生活经验,当然也可以是他人的生活经验去思考问题。由此看出,反思是课例打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缺乏反思的课例,是不完整的课例,甚至算不上课例。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3]唐林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案例教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刘丽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优质护理目标,主题,内涵 篇4
优质护理目标,内涵,主题;
优质护理服务的主题是: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是:患者满意 社会满意 政府满意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以病人为中心”是指在思想观念和医疗行为上,处处为病人着想,一切活动都要把病人放在首位;紧紧围绕病人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控制服务成本,制定方便措施,简化工作流程,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主要包括:要满足病人基本生活的需要,要保证病人的安全,要保持病人躯体的舒适,协助平衡病人的心理,取得病人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和支持,用优质护理的质量来提升病人与社会的满意度。
深邃的主题内涵 篇5
一、孤独与创伤
(一)孤独城市青年的代表者
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中,主人公“初”是经历过六十年代后半期到七十年代前半期风起云涌的校园斗争的一代,无论他们情愿与否,都是从那一代活过来的。伴随他们成长的还有日本那快速腾飞的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给日本带来巨大成功的同时却严重忽略了日本民众的精神世界。他们的精神空间被拼命追逐经济利益而挤压得无处容身,周围环境在异化中走向陌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城市青年在面对来势汹涌的巨大经济浪潮时,无力反抗,内心积郁着无可救药的孤独、无可排遣的空虚、无可言喻的无奈和惆怅。这些表现在生活中就是他们选择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即带着与身边所处环境的疏离感来独立自己。《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的初正是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处在孤独深渊里的城市青年们。在人际交往上,他们不擅长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更倾向于一个人,无法对别人敞开心扉。他们有只属于他们自己的与世隔绝的小天地,他人无法步入其中。
(二)时代创伤的感受者
《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一个沉重的社会现实,即置身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都市年轻人充满失落感的心境,凸现了特定社会环境中生态的真实和“感性”的真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主人公初身上那一以贯之的失落情绪和疏离感有其特定的社会根源,而此种社会根源也正是村上小说创作的最初来源,只有理解这点才能正确把握村上作品所表现的实质。
村上成长的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政治热情不得不屈从于经济利益、日本经济从开始起飞到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超级大国的时代。学生运动的失败给村上一般激情澎湃、血气方刚的大学生难以磨灭的挫败感,政治信仰被失落、空虚、孤独和惆怅代替。同时,过分的经济追求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再一次被放逐,被威胁。村上曾对当时的社会进行过尖锐的批判。整个社会追求现代化的代价是牺牲掉个体的精神价值。村上作为精神价值被牺牲掉的一代,在日常的生活中承受着时代所带来的伤害。他的孤独根源于他所处的时代。
二、寻找与拯救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尽管孤独、无奈、厌倦,但必须存在下去,寻找灵魂的出口。村上曾经说过 :“事物必须兼具进口与出口,此外别无选择。”所以在村上的小说中,“寻找”成为了一个常见的情节,村上通过象征手法赋予了寻找很深的含义。在《国境之南太阳以西》中,初总是在寻找“国境以南”的风景,他的身体和心灵都在希求陌生之地和清新的气息,从少年到中年,从离开岛本到相逢岛本。村上在他的杂文集《无比芜杂的心绪》中也曾提及 :“世上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某个宝贵的东西,然而能找的人不多。即使幸运地找到了,那东西也大多受致命的损伤。但是,我们必须继续寻找。”初十八年后重逢岛本,但却对她一无所知,最后在同岛本交合时隐约从岛本的眸子深处窥见了太阳以西的风景,却又随着岛本的失踪得而复失——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终止之日,寻觅的过程亦即失却的过程。
小说最后,主人公总结 :在他此前的人生途中,总想通过成为另一个自己来将自己从过去的自己所怀有的什么当中解放出来,然而最终哪里也无法抵达,无论如何他只能是他自己。他意识到,剩下来的唯独沙漠,真正活着的也只有沙漠。
村上利用“初”这个人物形象来揭示了“我们是在活着,我们必须考虑的事只能是如何活下去”这么一个人生议题。因此,在后工业时代的社会背景中,在城市青年一片精神荒芜的生存状态下,村上在注重体验生活孤独的同时,也真切地体验生命的孤独并将独孤感改道注入小说创造主题中,以文学的方式表现生命本体与生命存在相结合的人的各种状态,将纯粹个人的孤独升华为对全人类普遍孤独的关注。
思考使人深邃 篇6
古往今来,几乎每一个有所建树的科学家都无比珍视自己思考的权利.两千多年前,当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叙拉古城时,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阿基米德正蹲在沙地上面对一个图形陷入思考.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 ”中国当代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接触到了被称为数论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从此他耗尽一身心血,潜心钻研,努力思索,终于将这一世界性的难题证明到了最接近完成的地步.跟自然界很多强大的生物相比,人是脆弱的,但我们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只是因为我们有一颗会思考的脑袋.近代数学家帕斯卡说过:“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芦苇.”是的,如果没有思考,蒸汽还只能日复一日地顶开水壶的盖子,而不能成为推动工业化革命的动力;如果没有思考,闪电还只能是天上划过的诡异奇绝的霹雳,而不能成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能源;如果没有思考,苹果最多只是鲜艳欲滴的美味,而不能成为引领人们走进奇妙力学世界的使者……如果没有思考,世界还会是在蛮荒与混沌之中存在,人们还只能在茹毛饮血中苦度终日.
大而言之对社会,小而言之对我们每一个学生,思考都是那么重要,尤其是对于数学学习,在大量做题的基础上,若没有勤于思考的习惯和科学的思考方法,将很难取得长足的进步.数学的思考,归根结底是一种逻辑的思考,它有两种不同层次和角度的含义:逻辑是一种顺序,也是一种规律;逻辑需要归类,然后总结.我们每一个人,若能通过思考,真正理解这种方式,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沉入词语世界挖掘深邃文旨 篇7
常见的词语教学模式是, 教师带领学生认读之后, 请他们谈对词语的初步理解, 然后就进入课文内容的分析。这样的教学, 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 那些充满了“温度”的语言、饱含着“冷暖”的字词没有得到重视, 忘记了“片言只语总关情”。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品析语言、咬文嚼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使学生能自如地驾驭语言文字。不仅如此, 咬文嚼字如果找准了“字”, 还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要聚焦片言只语, 即抓住篇章中关键词语, 用最有效的手段、最有效的时间、最有效的教学语言实现教学目的。如果抓住了关键词句, 品出作品美妙之处、深邃之意, 那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抓对比性词语, 品出作品美妙之处
对比性的词语, 在课文中是很常见的, 作家或刻意选用, 或从笔端自然流淌出来, 都颇具表现力。它能突出人物形象, 反映作者的态度和情感。教师在教学时如果抓住这些词语进行比较、品味, 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行道树》中有这样的两句:“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 都在玩凉凉的云。”“但我们苦熬着, 牙龈咬得酸痛, 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 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这里, 教师就应该抓住一“玩”一“熬”做些文章。首先, 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原始森林中的树如何吮吸着大自然的甘露, 欢快地和白云嬉戏;而行道树如何在这抖不落的烟尘中坚持挺立, 迎接旭日。然后指导学生朗读, 读“玩”的时候, 学生要读出原始森林的树那份悠闲自在、快活无边的心情, 而读后“熬”字时, 则要读出街道树的一份坚持、一份顽强。通过对一“玩”一”熬”的想象和朗读, 让学生领悟到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方式, 生动地表现了原始森林的树木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 传神地写出了行道树在寂静中、在黑暗中、在不被理解孤独中的对责任的守望和坚持。通过对这两个对比性强烈的词语的教学, 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再如《紫藤萝瀑布》, 文章描绘紫藤萝花时, 有这样两句:“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 一朵接着一朵, 彼此推着挤着, 好不活泼热闹!”“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 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 但花朵从来都稀落, 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 好像在试探什么。”同样写紫藤萝, 前一句作者用“推着挤着”一词, 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眼前的花像一群顽皮的孩子, 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而作者回忆十多年前的紫藤萝, 则用“挂”、“试探”这两个词, 表现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 连花也不敢大胆地开放, 呈现稀落伶仃的状态。教师引导学生对这几个词语进行比较和品味, 学生就会感悟到, 花会暂时遇到不幸, 但是再不幸, 也无法抑制生命的勃发, 花的使命就是开放。这就为揭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个主题做了很好的铺垫。对比性的词语常常暗含在字里行间, 或者是在描绘事物状态时对比, 或者是在表达情感时对比, 或者是在叙述过程中对比。如果把运用对比性词语的句子比作一条线的两端, 那么一旦我们找到了这两端, 并“拎住”它们, 深入品析, 就能带动全篇的学习。
二、关注反复出现的词语, 解读作品深邃之意
当词语被作者作为抒发情感工具的时候, 每一个词语都是有温度的。当同一个词语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时, 它的温度是不一样的, 是特别值得推敲的。品味这些重复词语, 或涵泳朗读, 或创生语境, 学生就会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 解读出作品的深邃之意。
《云南的歌会》中出现两次“有意思”一词, 一处是:“最有意思的是云雀, 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 一面扶摇盘旋而上, 一面不住唱歌, 向碧蓝天空中钻去。”另一处写道:“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 一连三天才散场。”还有沈从文先生在《湘西苗族的艺术》中写道:“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 不免近于卖呆, 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温州名师杨聪敏锐地捕捉到了“有意思”这个词, 围绕这个词探讨散文的主旨, 他提出这样三个问题:作者既然写的是一场歌会, 为什么说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两个句子中的“有意思”意思一样吗?如何理解“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这句话。通过讨论, 明确第一个“有意思”应该是有趣, 惹人喜爱, 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到在这个热爱歌唱的民族的影响下, 连云雀也成了大自然的歌唱家, 歌会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再说第二个“有意思”, 是“有特色的”意思, 因为要一连唱三天才散场。最后再挖掘《湘西苗族的艺术》中“有意思”的深刻含义。结合对文中“活”字的分析, 让学生理解:作者真正感到有意思的是人身上的活力、活气、鲜活劲儿, 作者之所以要写云南的歌会, 就是要通过记叙歌会这种形式, 歌颂生命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 歌颂人身上的蓬勃的生命活力。
重复出现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些含义相同, 有些含义不同, 要先理解含义, 然后再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鲁迅的《雪》中多次出现“旋转而且升腾”。原文写道:“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 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 在晴天之下, 旋风忽来, 便蓬勃地奋飞, 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 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旋转而且升腾, 弥漫太空, 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 在凛冽的天宇下, 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仔细分析, 不难体会到第一次出现“旋转而且升腾”是描写朔雪的状态蓬勃有力;第二次是就雪的威力来说, 修饰“闪烁”一词;第三次构成的四字短语, 修饰北方的雪, 这时作者的情感达到了最高点, 这里有对不屈的斗争品格的歌颂, 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 也有永不停息的战斗的倔强精神。所以在赏析朔雪的个性精神时, 只要抓住了反复出现的这几个词语, 学生就能很好地体会出作者对朔方之雪的感情。
教学这组词语的时候, 笔者引导学生反复涵泳。这样一来, 整组词语就以它们独特的意象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读着这些词语, 学生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北方的雪飘飘洒洒、蓬勃向上的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这时词语就有了被赋予情感的温度, 作品深邃之意就被挖掘出来了。
三、抓住富有“弹性”的词语, 感受作品张力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 “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 “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笔者注意到一些词语特别富有表现力, 能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获得深刻的思索。这样的词语, 笔者自认为是富有“弹性”的, 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想象、拓展来“复活”词语的多种韵味, 就能点亮词语的亮度, 感受作品张力之美。教学中, 教师可经常引领学生激活已有的词语表象, 创造新的词语形象, 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就是说, 词语的品析只有与学生的精神同构, 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云南的歌会》中有这样一句:“声音虽然极其轻柔, 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 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 有点龙吟凤哕的意味。”这句话中的“舒卷”一词就很富弹性, 极有味道。“舒卷”一般是用来形容事物的状态, 是只能看到, 不能听到的。但是这里却来形容歌声的婉转悠扬、回环往复, 这是用了通感的方法, 将音乐化成可视的形象, 阅读时让人仿佛进入了一种隐隐约约、灵动飘逸的意境, 作者并不用“婉约”、”嘹亮”这类词来表现歌声, 其目的也是为了带给读者对歌声的想象。所以笔者引导学生品析这个词语时, 先请学生展开想象, 想象这是一段怎样的歌声, 之后请学生把“舒卷”扩成一个四字短语, 于是就有了“云卷云舒”, 这样使“舒卷”意蕴更加丰赡, 学生自然地把歌声和天上自由飘荡的白云联系起来, 最后再对这个短语进行扩展, 一幅大家都熟悉的对联就出现了:“宠辱不惊, 看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 看庭前花开花落。”通过这样的拓展, 大大丰富了“舒卷”的内涵, 学生真正理解了云南歌会中歌唱者那种物我两忘的心境, 领悟了沈从文由研究马背上的文化转而对歌会感兴趣的原因, 从“舒卷”一词中看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赞颂。
再如《台阶》结尾:“怎么了呢, 父亲老了。”这个“老”字, 表面上是指父亲年龄老了, 实际上更是指父亲的心变“老”了。从造好台阶后, 父亲“烦躁”、“不愿找别人聊聊”、“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中, 可以看出父亲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终于完成了人生大业, 这时他没有了追求, 没有了人生的目标。父亲作为中国最底层的草根人群, 与生俱来的谦卑的个性使他无法心安理得地享受高高的台阶, 一个“老”字, 把像父亲那样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对生存状态的困惑活化出来。所以, 教学中要抓住“老”这个富有弹性的词语, 充分地让学生讨论品析, 进而探究文章的主旨。
古人云:纲举目张。语文教学中, 只要做有心人, 随时注意抓住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 突破一点, 带动全文, 就能挖掘深邃文旨, 使学生用心灵去触摸文字, 并穿行在字字句句的密林中, 凭借自己的情感和经验沉浸其中, 涵泳其中, 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语文环境中提高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①廖贤枢《如何品味语言》,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期。
深邃的主题内涵 篇8
众所周知, 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万里江山秀如图画, 千古名人灿若群星。试图用诗歌的形式全面展现这无比厚重又深不可测的中原大地, 本身就算得上一个宏大的构想、了不起的决策。出于对家乡的真情挚爱, 出于长期的创作积累, 出于文人的社会责任, 出于诗人压抑不住的激情, 历时数年, 作者把理想变成了现实, 完成了一项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 开创了一个用当代诗歌集中记录河南历史、展现中原文化、歌颂中州风物的新篇章。
《诗颂中原》全书共分为“屐痕处处中原行”“时空穿越圣贤影”“题壁中原千秋景”“云山烟水中原情”和“花径撷英中原梦”等5个部分, 收录诗作260首。《郑州吟》《开封梦》《洛阳行》《安阳歌》等记录了古城的历史, 描绘出今日的新貌;黄帝轩辕、老子和庄子、杜甫和韩愈等先贤与文豪在诗中羽化登仙、款款走来;少林寺、禹王台、函谷关、风穴寺在久经唐风宋雨之后, 被作者从历史的深处打捞出来, 以诗人特有的慧眼赋予其新的张力与内涵。诗人夏登白云山, 春钓雁鸣湖, 浴温泉窗外大雨, 走官渡四野覆雪, 既有“江山扶绣户, 日月近雕梁”之豪迈, 也有“试马迎头翠, 过花满手香”之春情;既有“漏尽钟声动, 星稀鹤梦残”之空灵, 也有“雁引愁心去, 山衔明月来”之意境。作者写洛阳牡丹、开封菊花, 赞禹州钧瓷, 叹朱仙镇年画;诗人听《莺声》、闻《槐香》, 赏《郑东夜景》、沐《金水秋风》, 与自然打成一片, 忘我地沉醉在桑梓的怀抱里。
别林斯基说:“没有情感, 就没有诗人。”古人云, “诗缘情而绮靡” (陆机) 、“诗者, 吟咏性情也” (严羽) 、“诗之为道, 从性情而出” (黄宗羲) , 都是在讲一个“情”字。与诗人一贯的诗风相同, “掏心”“倾情”是《诗颂中原》最大的特点。无论是对历史、山川的追述与歌咏, 还是对季节、草木的感怀与心动, 作者都是以情开路、以情注物, 言为心声, 可谓“无感不动笔, 有情写不停”。在《洛阳行》中作者写道:“华夏文明根何栽?河图洛书之中来。天下兴亡哪里觅?请君只看洛阳地……圣贤先哲灿星河, 千秋万代永诉说。大河滔滔东流去, 欲说洛阳已无语。只闻远山有一言 (即“上有天堂、下有北邙”) , 魂归北邙还故园。”洛阳是作者的故乡, 赤子心、故乡情到了“已无语”的程度, 连落叶也要归根, 实有“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陶潜《归田园居》) 之感, 读来令人动容。《伊水》是一首四言新古:“伊水奇兮, 源自山央。伊水潺兮, 汇入我乡。伊水远兮, 悠悠古长。伊尹生兮, 深山凤凰。伊阙开兮, 龙门之旁。石窟成兮, 举世无双。伊水秀兮, 乐天诗香。伊水丽兮, 多出佳娘。伊水伊人, 在水一方。伊水涟兮, 清波微漾。”全诗词秀调雅, 字古情长, 摇曳出伊人的碎步, 荡漾起诗经的芬芳。“意神无所归, 心骛雁鸣飞。秋水醉煞人, 直想带家回。” (《心飞》) 要把秋水“据为己有”的冲动, 非情浓诗人莫能言也。宋代诗人陈师道评陶渊明曰:“渊明不为诗, 自写其胸中之妙尔。”学贯中西的大家叶嘉莹认为:“诗歌原始的动力是心中兴发感动的力量, 最好的传达方式不是写得多美、写得多艰深或写得多通俗, 而是说这种传达的方式要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内心那兴发感动的生命的活动。”“直想带回家”便写出了这种“妙”、这份“感动”、这份“情”。
质朴与纯净是笔者读《诗颂中原》的第二个感觉。就像性格决定命运一样, 朴实的性情也左右着诗人纯朴的文风:不矫揉造作, 不无病呻吟, 不炫耀技巧, 不为工而工, 直抒胸中臆, 为不形式拘。作为国际中华诗词总会副会长、中国汉诗协会河南分会副会长、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 高治军先生古诗文基础深厚, 音韵掌握娴熟, 已出版诗集8部, 却始终保持一颗淳朴的心。无论在诗友平日的唱和中, 还是在他的诗歌研讨会上, 诗人都多次表示, 写诗不会因文害意, 不愿因韵误情。或许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他的诗总是似天赖, 发于自然;如清泉出山, 一路流畅前行。他写《桂香》:“花都温泉天公开, 静卧雅室听天籁。夜半缘何披衣起, 为有桂香入帘来。”他写《蒹葭》:“蒹葭苍苍, 绿水漾漾。所谓青女, 竟往何方。蒹葭苍苍, 杨叶黄黄, 所谓青女, 将欲远徜……”简洁里蕴蓄着丰满, 朴素中包含着纯真, 有“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之自然古朴, 清澈简远、恬静安详。写焦裕禄“正月十六兰考行, 天冷不觉因诚恭”, 写常香玉“十岁登台拔萃出, 冯夷鸣鼓河神音”, 三言两语便活现出人像。有时, 作者甚至直接用口语入诗, 用“忽而软风吹绿水, 岸湖上下摇柳树”来表现柳映湖中的倒影, 用“遍地寻春不知处, 春在树上已安家”来写寻春的妙处。写洛宁“有山皆入画, 无水不文章”, 读来浅显易懂又朗朗上口;而“两盆牡丹伴新年, 也无缺来也无憾” (《牡丹》) 、“此生唯为悦人目, 仙客如何不来赏” (《仙客来》) , 质朴中又蕴涵着哲理。
诗与美是一对孪生姊妹。“诗揭开帷幕, 露出世界所隐藏的美。” (雪莱《诗辨》) 在《诗颂中原》中, 诗人总是在寻找美、发现美、表达美、享受美。无论是对圣贤先哲的追思, 还是对历史遗存的探寻;无论是对浩瀚宇宙的俯仰观照, 还是对空山林溪的状物临摹, 大至松风明月、天光云影, 小到夕阳打照的一抹余晖、寒潭渐合的几丝波纹, 诗人都在观察与发掘、体验与思考、赞美与歌唱。正如泰戈尔所言:“当文学的魔棒一触到细小的生命——一朵野花或一片绿叶时, 其强烈的光亮便让帝王们黯然失色。”读高治军的诗作, 不但可以体验到美的意象、美的诗境, 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因善而生的美的境界与理想;不但可以欣赏到美的语言、美的音韵, 还能触摸到诗人求美、唯美的心律。雁鸣湖位于郑州东郊的中牟县, 属黄河湿地的一部分, 是个半人工半野生的苇塘与沙湖风景区, 作者对此情有独钟, 多次前往, 以“闻鸡踏露起, 戴月不忍归”的深情留下数十篇佳作, 大都美不胜收。其中, 或有独辟蹊径的构思, 或有引人沉醉的意境;或大气直吐, 或婉转传情;或梦幻, 或纯真。当你在诗歌的行距间行走、株距里流连, 当你读到“东风软”“不记年”等字眼儿时, 不禁为之心动, 出声叫绝。
高治军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系, 后在武汉大学获得EMBA硕士学位。他在军队当过文化教员, 在党校做过教师, 在杂志社干过编辑, 在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组织干部处从事过组织工作。他研究历史、常读哲学、爱好文学、懂得教育, 作为一个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营者, 现领导着一个有600余人的教育报刊团队。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厚的道德学养、不断的读书和思考、勤奋的写作与实践, 都为《诗颂中原》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使他能站到一定的高度, 用诗笔对中原的历史文化、事物风情做一个全景式的扫描、史诗般的记载。
诗品即人品。这让我想起明朝学者沈承的那句话:“立身无傲骨者, 笔下必无飞才;胸中具素心者, 舌端斯有惊语。” (《晚明小品文库·沈君烈传》) “傲骨”“素心”俱备, 乃成就了作者的才情与作品。作为不可多得的新古体诗集, 《诗颂中原》受到业内外人士的普遍好评, 有人说它是“一本歌颂中原热土的厚重诗作”“一部大河文化的史诗”, 有人甚至敏锐地嗅出了它对于促进河南旅游业发展的商机。作为立足乡情、唱出乡音的适合大众阅读的诗作, 《诗颂中原》目前已入选河南省“农家书屋”图书, 第一次印刷就达3万册。
深邃的主题内涵 篇9
我与刘文科先生认识多年, 从年龄上推算他是我的一个老弟。之所以在此称之为先生, 是因为我欣赏他那种尽力做好自己的人生信条和用情关爱他人的人文精神。虽然都是在一个城市忙碌, 因为平日里大家都比较忙, 见面不是很多, 所以更多的交往是在彼此默契的思想之中。在与刘文科先生的交流中, 我们能够看到他的执着。一本《黄河之声》杂志埋头办了六年多, 连续出版近200期, 到现在还在孜孜不倦地办着, 而且办的有声有色, 把一本省级刊物硬是发展到全国各地。这在纸质传媒越办越难办的今天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其中有很多精彩和烂漫, 当然也不乏许多困难和麻烦。在刊物办到困难的时候, 有不少朋友劝他放弃或在投入上做一些调整, 他却一如既往按照既定的计划一步一步沉稳地向前行进, 直到走出让大家惊奇的足迹。在与刘文科先生的交流中, 我们能够感觉到他默默的情怀。在运作一本信息含量大、艺术气氛浓的半月刊的同时, 他还编写着一部《达人知品》的系列丛书, 还兼任着很多社会职务。广泛的社会接触和纯真的情感飘逸是他对社会有了越来越多的思考, 对人生有了越来越多的体味, 也使他有了更多的思想沉淀和情感体验。这就使得在他笔下人物更具特色、更有时代感、更加丰富多彩。这时候, 在他内心深处一种深邃质朴的人文情怀油然而生, 并且渐渐蔓延在他的灵魂世界当中, 形成他特有的品性。
因为是朋友, 同时还兼任着我们日史编辑委员会宣传部的常务副部长, 从这一点来讲刘文科先生又是我的部下, 再加上他在这本专辑中描述的人物大部分都是我的熟人和朋友, 他出版专辑请我来写卷首语, 这不仅是我义不容辞的, 也是我十分快慰的事情。看着一页页密密麻麻的书稿, 仿佛看到了刘文科先生在都市丛林中穿梭的身影, 看到了纸质传媒在信息网络、现代传媒浪潮冲击下, 依然可以灿烂开放的生存密码和成长基因。关于刘文科先生、关于这本专辑中一个个成功的、或正在走向成功的人物, 我在这里不作太多的讲述和品评了,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人物专辑, 这里所描述的人物都是值得大家了解和品评的人物, 这些人物的故事有的风情万种、有的名扬四海、有的私密有加、有的生动活泼, 阅读这样一本专辑是一种享受, 也是一种成长。
【深邃的主题内涵】推荐阅读:
深邃的近义词07-02
鲁迅小说思想的深邃与格式的特别5则范文08-12
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07-08
主题酒店的主题挖掘07-07
主题班会和主题队会的区别07-08
人的主题10-18
小说的多重主题05-19
大学制度的主题08-15
笑的主题作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