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事件信息管理

2024-06-06

水污染事件信息管理(精选9篇)

水污染事件信息管理 篇1

摘要: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应急发布中, 媒体须根据事态发展各进程之特点控制好信息发布的时间节奏与民众信息诉求的心理节奏, 以达有效的传播效果。本文以日本地震所诱发的核污染事件为例, 分析其发展过程不同阶段出现的状况, 以及在这些状况下人们对信息的不同需求, 以新闻学理论中对新闻报道“时新”、“时宜”的时间规定性为依据, 探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时序管理问题。

关键词:突发事件,报道,时序管理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本条件, 它们标示着世间万物发展变化的形态及其特征。就时间而言, 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承启延续状态;就空间而言, 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瞬间多维状态。“事件在瞬间发生后, 会在时间的持续过程中展示自身, 进行有序的发展, 这就使一切新闻在时间上都具备了时序性。”[1]在新闻学理论中, 时间规定性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时新性”、“时宜性”和“时效性”。面对公众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各种突发事件, 大众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应急发布中, 既要快速反应也要合乎时宜, 须根据事态发展各进程之特点控制好信息发布的时间节奏与民众信息诉求的心理节奏, 以达有效的传播效果。在本次日本地震及因地震而诱发的核污染系列突发事件中, 政府及媒体在信息发布上体现了非常明显的时序管理特征。

一、核污染信息应急传播的有序发布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 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9.0级地震, 强震引发海啸并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六座反应堆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 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这一广泛涉及人类生存安全的信息瞬即传遍全球, 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这个太平洋上的岛国, 关注这一事件所带来的影响, 对于一衣带水的中国民众来说同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忧虑与焦躁情绪。

前有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灾难, 今有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泄漏, 人类面对放射性物质的恐慌、对负面消息的敏感, 以及由于自身信息搜集、处理、分析鉴别能力的差异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媒体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对诸如事件性质、规模、危害程度、发展趋势以及应当采取什么样的防范措施等公众普遍迷惑又极度关注的话题应给予精准解释, 消解人类对核辐射因长期不了解而造成的过度恐慌。众所周知, 速度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义, 尤其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 媒体的快速反应就是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快速报道”, 并进行有效传播。事实发生与报道的“时间差”越短, 则其时效性就越高, 这也是衡量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 正如徐宝璜所言:“新闻如鲜鱼, 登载稍迟其价值不失亦损……此相隔之时间愈短, 则新闻之价值愈大, 愈长则愈小也。”[2]在传播手段愈发多元, 新闻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代传播环境中, 各主流媒体不能忽视受众对其快速反应机制的精神诉求。面对核污染信息可能带来的精神干扰, 中国大众媒体信息应急发布的时序管理给人们留下了科学、有序的良好印象。

从下表中可以看到, 日本福岛核电站一号机组发生核事故后, 中央各相关部委同地方协同合作, 以有序的信息发布共同编制起一张公开、透明的核安全与人民健康信息网[3]:

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中第19条规定可视为信息公开的法理依据: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危机发生以来, 核安全领域的专家或上镜、或撰文、或举办安全健康讲座, 为公众答疑解惑, 及时纾解了民众在危机情态下信息暂难对称时产生的惊恐心绪, 满足其尽快知晓信息、掌握信息的精神诉求, 有效地引导了舆论。

二、“包机接侨”的信息凸显人性关怀

2011年3月11日, 日本遭受强震及海啸灾害后, 中国驻日使馆反应迅速, 当晚即发布了第一批在日中国公民平安的信息, 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国人第一时间了解到亲人的近况, 随后又陆续发布了赴灾区工作组名单及联系方式、救助专用联络邮箱、日本政府设立的各地在日外国人受灾求助热线电话等重要救灾信息, 为安定在日侨胞情绪、指导灾后行动起到了关键作用。3月15日, 随着灾情的日益严峻, 特别是强震引发核危机后, 中国外交部发出紧急通告称, “鉴于日本地震后福岛核电站事故的严重性和不确定性, 本着对中国公民人身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 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与措施, 安排尚在日本宫城县、福岛县、岩手县、茨城县这些地震重灾区的中国公民有序撤离[4]。随后, 外交部、国家民航总局根据在日中国公民的情况, 协调国航、东航、南航等航空公司增派42架航班赴日, 将约9300名中国公民护送回国, 其中, 大部分为从重灾区撤出的中国公民。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实时更新《在日中国公民平安信息》, 截至17日20时20分, 已经有14110人纳入该信息[5]。

新鲜及时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的基本要求, 尽管速度是新闻传播的第一要件, 但有效传播的另一重要条件, 就是如何把握最适当的时机发布信息, 即如何运筹好新闻报道的时间节奏, 寻找新闻传播社会效果达到最佳状态的时间点, 也就是新闻时间规定性中的“时宜”问题。所谓“时宜”, 即切合时势, 是一种对新闻选择、报道内容、发表时间同社会需要与客观形势的正确认识与把握[6]。“包机撤侨”的报道, 其舆论价值有三:及时传达国家与政府的鲜明立场与态度, 迅速平抚相关侨民的焦躁、恐慌情绪, 让当事侨民 (家属) 由衷感受到祖国强有力关怀, 让受众感怀于祖国的强大与亲近。政府基于对事件危险性的预判及时发布撤侨信息、媒体迅速跟进扩大传播体现了报道的“时新”;面对旅客和网友关于票价问题的质疑时国航及时发布的详细说明体现报道了的“时宜”;驻日使馆每日更新并经媒体广泛传播的《在日中国公民平安信息》体现了报道的“时效”, 这就是大众媒体舆论深入千家万户并辐射全球民众时所显现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三、“抢盐风潮”因科学信息的适时发布而止

“抢盐风潮”肇始于一则“碘盐能防治核辐射”的流言, 于灾难发生后的第三天 (即3月14日) 在我国开始初露苗头。位于东部沿海的绍兴和上海成为此次“抢盐风潮”的始发地。之后, 借助手机短信及互联网信息等形式广泛传播, 并在数日之内席卷我国大江南北。通过回顾这起突发事件的始末及媒体相关报道, 可以发现时序管理在这起风波中有着非常典型的体现, 概况如下表[7]:

通过上表的简述, 可以看到“碘盐能防治核辐射”的谣言源起于人们的无知, 经互联网传递发酵, 如“蝴蝶效应”般短短几天内便引发强烈风暴。互联网及手机等多种传播工具和渠道的联动对于事件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 信息的时序管理 (时新、时宜、时效) 、精确报道 (精确、权威、让人信服) 等对于危机的化解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这样的危机状况, 我国大众媒体敞开信息平台, 通过专业数据、图表分析和实地调查等精确新闻的形式准确报道, 适时传播, 有效地阻止了谣言危害的进一步扩大。17日下午,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紧急发文, 中国盐业总公司同时启动应急工作机制, 北京、江苏、浙江、广东、海南、上海等地紧急部署应急措施, 大众媒体全面跟进, 中央及各地方的报纸、广播、电视纷纷直击席卷全国的抢盐现象并进行全方位的辟谣[8]:

中新社在17日下午就发出《全国多地现抢购食盐潮中盐称将确保市场供应》的新闻稿, 称中国盐业总公司已经成立了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启动了应急工作机制, 要求各地盐业公司确保食盐市场安全供应。同时发布权威说法, 告知市民我国的食盐绝大部分都是矿盐, 供应充足, 并不会被污染。此新闻稿迅速在第一时间被全国媒体播报和转载刊发。

17日深夜至18日凌晨, 央视记者连夜跟着北京盐业公司走向全市大超市、社区便利店, 紧急调货补充盐。在18日的《朝闻天下》节目中, 市民就看到了《深夜送盐进社区》和《食用盐深夜进北京超市》的新闻, 让市民们暂时吃了一颗定心丸。

18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长达千字的精确报道《盲目购买食盐, 没必要》, 从“碘盐能预防核辐射?”、“我们会没盐吃?”、“海盐会被污染?”三大方面, 让各方专家发表权威观点告诉百姓, “碘盐是完全预防不了核辐射的, 我们的海盐没有被污染, 自然就不会没有盐吃”。当天, 央视也播出了《盲目购买碘片、碘盐毫无必要》的专题。及时发布政府反应、适时跟进相关部门应急举措。由于大众媒体适时的舆论引导, 18日晚, 各地的抢盐风波逐渐趋于平静。

在国家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下, 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一批权威且精确报道的教化、牵引下, “抢盐风潮”在数日内嘎然而止, 抢盐行为渐成无知的笑柄。19日后, 随着“抢盐风潮”逐渐消退, 关于此次抢盐的评论、反思急剧增加, 媒体也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事件背后, 着力从事件的方方面面、全盘概括, 指出症结。在此期间, 新华社“新华视点”和《人民日报》海外版陆续发表评论文章《“盐未荒人心慌”折射出什么?》、《“抢盐风潮”: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不停留于事件的表面, 而是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媒体适时的反思既满足了大众对于事件全面了解的欲望, 同时也抚慰了在这次恐慌中受伤的心灵。

纵观此次“抢盐风潮”, 谣言由最初的“几不可闻”到“振聋发聩”仅短短三日。在信源多元化、传播渠道多样化的当今社会, 事件发生之初, 大众权威媒体往往落后于个人自由网络媒体。我们在惊讶于个人借助互联网狂传“谣盐”的同时, 不能不反思应对之策。社会情资的应急管理, 其根本举措有二:一是尽速寻找拯救危难的最佳方法;二是用正确舆论及时粉碎谣言对社会民众的蛊惑。这两大举措的本质是时间控制, 可谓是“差之分秒, 失之月日”。正如有学者所概括的那样“传递正确信息、澄清真相、化解矛盾、凝聚力量, 这是新闻传媒的重要功能。在‘抢盐’报道中, 这四个方面, 可以说是完美地得到了体现。”[9]

四、结语

基于上, 当今社会在弘扬民众个性与自主的同时, 我们大众媒体依然不可松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历史重担, “前不久公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 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 与前些年相比虽有提高, 但仍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水平。换句话说, 也就是近97%的中国公民不具备基本科学素养。”[10]这其中导致的差别, 就是日本国民大都冷静地认为, 核泄漏幅度非常低, 因此没有必要过度恐慌。除了用政策、事实的硬道理讲话外, 适时发布的科学软知识 (如, 目前各大新闻媒体对核微尘污染状况的持续预报, 以信息科学化解民心的后续焦虑) 也成为安抚民心报道中的一剂良药。这也是我们应对突发事件应有的观念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45.

[2]松本君平, 休曼, 徐宝璜, 邵飘萍.新闻文存[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 1987:303.

[3]余晓洁, 程卓, 何宗渝.信息公开的背后[N].人民日报, 2011-03-29 (03) .

[4]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紧急公告[EB/OL]. (2011-03-15) .http://www.china-embassy.or.jp/chn/sgxxs/t806578.htm.

[5]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告[EB/OL]. (2011-03-17) .http://www.china-embassy.or.jp/chn/sgxxs/t807392.htm.

[6]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15.

[7]李莎莎.风传5日, “谣盐”破灭[N].法制晚报.2011-03-27 (A14) .

[8][9]方芳, 周萌, 邵靖等.媒体合力澄清“谣盐[”N].法制晚报, 2011-03-27 (A21) .

[10]魔盒被打开了么?——解析日本核泄漏事故[EB/OL]. (2011-03-16) .http://news.ifeng.com/mil/special/ribenhex-ielou.

水污染事件信息管理 篇2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学校水污染突发事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秩序,制定本预案。

预案本着预防为本,及时控制。坚持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立足于防范,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加强保障,重在建设。从法规上、制度上、组织上、物质上全面加强保障措施。在经费保障、力量部署等方面加强硬件与软件建设,增强工作实力,提高工作效率。

一、1、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向征

副组长:谭元培 冉振清 组 员:蒲昌芹 成良超 杜余超 何宏伟 周静 蒲峰 陈献春 骆静以及各班班主

2、主要职责:建立校长负总责与分管校长具体抓的责任制,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明确信息报告人;具体实施对水污染事件的紧急应对与处置工作;配合卫生部门对事件的原因进行调查;及时向上级报告事件的进展与处置情况。1)综合协调组;由组长程希印负责全面工作,由刘玉明组织,监督管理协调部门之间的工作,安排检查现场、调查事件起因,负责安排善后工作。2)应急处理组:由副组长林洪信负责,由罗福军、冯守成组织,应指挥调集有关人员立即到达规定岗位,调集储备物资、交通工具等相关设施、设备。以及维护治安,保证正常秩序。3)后勤保障组:由副组长鲍国庆负责,由王晓东、冯世强、王化均组织,解决善后问题,保证资金和物品及食品供应,4)疫情监测报告组:由副组长鲍国庆、林洪信负责,由罗福军、雷凤刚 刘京军组织,牛国玲负责报告,班主任认真做好晨检日汇报。5)健康教育组:由副组长鲍国庆负责,由罗福军、雷凤刚组织,迅速向全体师生公布病情感染源及其防护措施,让广大师生了解情况,安定人心,维护学校稳定,树立战胜传染病的信念。

二、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及报告原则和内容

1、责任报告单位:朝阳市财经学校

2、报 告 人:牛国玲

3、信息报送原则

1)迅速:应在第一时间内向学校和教育局、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不得延报。2)准确:信息内容要客观翔实,不得主观臆断,不得漏报、瞒报、谎报。3)在事件情况发生变化后,原报告单位应及时续报事件有关变化的情况。

4、应急信息的主要内容

1)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规模、涉及人员、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情况;

2)事件发生起因分析、性质判断和影响程度评估; 3)事发时已采取的措施;

4)事态发展状态、处置过程和结果; 5)需要报送的其它事项。

三、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程序

1,明确责任疫情报告人。

2,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时应当及时向学校、教育局和卫生行政机构报告。3,在生产和供水过程中发生水污染事故时,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卫生行政机构,同时采取措施控制污染。污染严重水质无法改善时应停止供水。

水污染事件信息管理 篇3

事情的起因源于另一位男星——安在焕因高利贷重压于2008年9月自杀身亡后, 网上即有传言称安的“债主”正是崔真实, 虽然经查证和澄清, 已经确系为谣言, 但对负面传言“非常敏感”的崔真实, 已经被这件事情所深深伤害, 于是撒手离开了让她享尽荣耀又不堪其扰的世界。

长期以来, 韩国都堪称世界上互联网最普及的国家之一。根据韩国信息通信部2008年2月公布的数据, 韩国6岁以上的上网人口达3482万, 约占总人口的73%。为了维护网络的健康和安全, 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和经济权益, 韩国政府从2002年起推动实施网络实名制。迄今, 韩国已通过立法、监督、管理和教育等措施, 对网络邮箱、网络论坛、博客乃至网络视频实行实名制, 成为全球贯彻实名制最彻底的国家之一, 这也使得韩国成为网络安全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 网络背后的各种可能性却是始料未及的。

事实上, 这一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 正是信息爆炸的社会背景下满足大众信息需求和正常媒介生态规律之间的矛盾。中国人自古就有“人言可畏”之说, 一方面, 网络的确为自由的发言开了一扇足够大的门户, 网络媒介本身所具备的高度的综合性、充分的交互性和方便快捷, 使得它已经成为21世纪最受推崇的信息传播媒介;但另一方面, 开放的环境、开放的言论氛围同时也赋予了谣言传播的可乘之机, 各种或是有毒害、或是虚假的信息在大众媒介的帮助下得以迅速传播, 从而混淆视听, 造成社会的信息污染, 进而可能会导致类似于崔真实事件中的事实被蒙蔽, 而虚假信息在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同时, 也引起了社会本不必要的争议。

双刃的“人肉搜索”带来的“网络暴力”

近几年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民的群体效应日渐凸显。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的年终报告显示, 截至2008年上半年, 中国的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人, 在新增的网民群体中, 18岁以下的网民和30岁以上年龄较大的网民增长较快。

说来奇怪, 近些年来, 互联网的愈加开放给了公众史无前例的信息开放度, 但是由于“每台计算机后都可能是一只狗”这样的假设成立, 使用者是否应该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成为当前网络传播中的重要伦理问题。近年来出现在中国最大的论坛中的“人肉搜索”正是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 将传统的网络关系演变为人找人、人问人、人挤人的典型网络社群关系。

“人肉搜索”正是动员网民的力量 (一般出现在论坛中) , 通过各个点的私人关系, 取得信息的方式, 力求在短时间内获得精确的资料和信息。例如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灾区犹如一片信息“孤岛”, 谷歌等网络搜索企业和猫扑等论坛制作出了专门用于寻找亲人的人肉搜索引擎, 通过寻亲搜索平台, 在短期内收集了大量的急救医院和震区安置点的消息, 让急切寻找亲人的网友搜索。

根据邵培仁教授的观点, 网络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 网络信息污染, 网络资源失衡, 网络信息失范和网络文化危机。“人肉搜索”的发展, 由于网络并不是一面干净的墙, 个人私欲的膨胀, 使得这面墙越来越向着个人化和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谁掌握了语言霸权, 谁就能够引导网民的道德倾向。

受众话语权的丧失

约翰·密尔在他的《论自由》中写道:“假定全体人类统一持有一种意见, 而仅仅一人持有相反的意见, 这时, 人类要使那一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要使人类沉默较为正当。”

崔真实事件的发生, 要反思的不仅仅是那些制造谣言的网民, 与其说是个别的狂热的安在焕的“粉丝”将崔真实推到了道德的悬崖边, 不如说是这样的网络环境应该为这样类似的行为负责。正像勒庞描述社会大众心理时所说的:“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 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 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 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 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 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它无疑是暂时的, 然而它确实表现出了一些非常明确的特点。这些聚集成群的人进入一种状态, 因为没有更好的说法, 我姑且把它称为一个组织化的群体, 或换个也许更为可取的说法, 一个心理群体。” (1) 一个命题的提出, 背后所导致的争论, 先入为主的思想很容易在这场争论中占据主导, 即使是错误的信息甚至是诽谤。“人们会不知不觉地模仿意见领袖的言行, 而在潜意识中, 则多半藏着通过模仿”。

在自杀事件后, 散布消息的韩国公民白某也受到了“人肉搜索”的威胁, 韩国门户网站纷纷致力于阻止白某的个人信息扩散, 白某的个人信息包括照片、姓名、毕业院校、工作岗位、家庭住址、联络方式和购物记录等信息可以通过网络社区和博客轻松查到。白某的迷你小窝已经贴满了恶意留言。“你也应该体会一下崔真实的痛苦”、“看到照片感觉你真是一个魔女”、“永远诅咒你”等留言的人身攻击程度很高。随着对白某的谴责声音逐渐高涨, 赛我网从2008年10月7日下午开始切断进入白某的迷你小窝, 门户网站也开始删除包含其个人信息的文章等, 不断进行管制。

从谣言开始, 到一场夹杂着仇恨的人肉搜索结束, 站在事件的末尾, 其实在一场网络暴力和网络信息污染的闹剧背后, 无论是肇事者还是当事人, 甚至只是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受众, 都是这样一场“网络暴动”的直接受害者。

网络信息的动态失衡和实名制困境

崔真实的去世也使韩国政府决心进一步推进网络监管的改革, “限制性本人确认制” (以下简称“确认制”) 再次被提上日程。所谓“确认制”, 即要求根据身份证对网上发帖、留言的网友进行身份确认, 基本等同于中国所称的“实名制”。韩国广播通信委员会已经表示, 计划从2008年11月起, 将适用“确认制”的网站, 从日用户数量超过20万的网络媒体和30万的门户网站、视频网站, 扩大到日用户数量超过10万的所有网站。如果这一方案实施, 则几乎所有稍有影响的网站, 都将实行实名制。执政的韩国大国家党甚至提出应通过更为严格的《崔真实法案》。大国家党国会议员代表洪准杓甚至表示:“如果不引入网上污蔑罪及网络实名制 (限制性本人确认制) , 网上恶意留言引起的弊端将持续出现, 定期国会应通过《崔真实法案》。”

旨在减少信息污染的网络实名制看似刻不容缓, 但是与言论自由相比, 为了保障隐私权而牺牲网络“最大的魅力”——匿名制, 在普通民众中没有得到多少积极的回应。在新浪2005年发起的一项网民调查中, 对互联网实名制持完全赞成态度的只有两成左右。这一结果表明, 不少网民仍然对实名制心存芥蒂。

学者何双秋认为, 由于缺乏媒体把关人的机制, 众多隐私化的个体空间被打开。大众以暴力的形式将众多个人的隐私性内容发布在网络媒体空间上, 不断地在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网络在带来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暴力的盛宴。而作为幻想暴力而言, 已经脱离了原有的单纯的“观察式”暴力, 而转变为一种亲身参与的虚拟性暴力。 (2)

抑制媒介信息污染建议

网络作为当今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 (3) 如何保证它的纯净和完整, 继续健康地发挥它的信息平台作用, 已经成为传播学尤其是传播生态学与现实问题接轨的重要问题。

首先要在尊重公民知情权的情况下, 加快网络立法, 维护公民的基本隐私, 抑制虚假信息和有毒信息的传播。

加快建立互联网信息监督机构, 完善上网环境, 禁止有害于网络信息生态的信息的自由流动。在北京成立的“亚洲电子商业联盟”提出在香港设立一个“电子海关”的概念, 即运用网络监测技术在网络的各级出入口对来往的信息尤其是越境数据流进行过滤, 将不宜出口的保密或宝贵信息留在国内, 将不符合国情或有害的信息挡在网络之外, 同时允许公安部门在手续完备的情况下, 对有重大犯罪嫌疑的站点进行监听或破译, 以免网络成为犯罪天堂。

提高用户者的素质和识别能力。由于互联网的局限性, 仅仅从立法和监督的角度来控制网络环境的信息污染有时会显得力度不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控污, 必须切断一切可能的污染源。而这就得从“人”这个总的发生源着手进行。应该通过大量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有意识地帮助人们不断提高思想修养, 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准则。

结语

加拿大著名传媒学家哈罗德·伊尼斯曾经断言:“一种新媒介的长处, 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当下的我们, 一边享受着网络文明带来的史无前例的繁荣胜景, 一边也日趋感觉到网络信息生态的失衡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

中国近年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中, 网络的作用可谓非莫大焉, 毫无疑问, 这张恢恢天网, 让罪恶行径无处藏身, 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个人网页上发布消息和评论, 这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无法想象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 狂欢背后有很多像崔真实这样的人因为谣言而不免受伤, 也因为舆论监督无法及时跟上现实发展, 而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崔真实事件因为网络而起, 造谣者也因为网络而几乎失去了在社会上生存下去的指望。所以, 为了避免类似的网络悲剧的重演, 监管当局有必要在保证民主知情权的情况下, 加强对网络信息, 尤其是论坛的舆论监督。同时要注意强化大众传播法制, 加强媒介生态环保投入, 与民众配合, 早日制定出相关的检测和治理标准, 尽量避免像崔真实这样的悲剧再度上演。

参考文献

①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②何双秋:《网络时代传媒暴力的新特点》, 《传媒观察》, 2008 (8) 。

水污染事件的启示(定稿) 篇4

近年来,水污染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特别2012年初以来,国内的水污染事件频发,其中1月的广西龙江镉污染、2月初的镇江苯酚污染、3月初的武汉水污染等事件都让人触目惊心,警钟长鸣。针对集团公司供水系统的实际情况,与近年松花江、赤峰、太湖等水污染分析结合起来分析,如何加强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在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等方面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强化落实。

一、加强组织,完善部门应急协作机制。

应急机制的合理、有效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保障,但是,面对频频发生的污染事故,未雨绸缪则显得更加重要。通过对上述水污染事件的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出,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必须制定科学可行的应对突发事件供水应急预案,在应急处置期间,能够快速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既要有明确分工、又要有紧密配合,才会遇急不乱,措施得当,有条不紊地处置突发事件,将突发事件灾害损失减少到最小。目前集团公司虽然制定了各种应急预案、预置举措,成立了以集团公司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水质安全领导小组,与各供水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人。但没有形成定期组织联动演练,缺乏部门联动、协同配合的处置经验,在紧急情况下容易导致协调不力,衔接不当的局面产

生。因此应及时提升城市供水应急预案级别,完善部门协作机制,组织集团内部各相关部门定期联动演练,并形成常规制度;因地制宜储备应急物资、应急处理设备和装置;尽早建立水质预警系统,在水质发生质变之前能及早提出预告与报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同时完善水质中心应急检测设备,提高其应急检测业务水平,增加准确判断应急事件的能力。

二、加强对源水的监管力度,及时掌握源水的动态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水污染几率在不断增加。历年的水污染事件中大部分都是水源水发生污染造成的。因此必须与水利、环保等部门联手加大对源水的监管力度,特别是暴雨、高温、干旱等恶劣气候下的管理,随时掌握源水周边环境的生产、生活情况,及时消除水源保护区内的隐患。自2010年以来水质中心已经着手定期对米山水库、崮山水库、冶口水库、武林水库等水源地水质进行地表水分析检测和统计入档,为全面掌握我市供水水源水质的逐年变化提供技术资料。考虑到地表水富营养化程度的不断加大,借鉴济南、青岛等城市水质管理经验,应增加对水源地水质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的检测,全面掌握源水的水质变化趋势。此外还应及时整治集团公司内部小型供水基地(泊于、羊亭)源水周边污染隐患,规范供水范围,保证供水安全。

三、提高对制水环节的应急能力建设,确保出厂水安全达标。

制水环节的应急能力建设是解决水质污染的关键所在。集团公司三个净水厂承担着全市95%以上的供水能力,在经过升级、改造完善后,其工艺均能满足日常供水要求,但在强化常规工艺的同时需要提高各水厂的应急能力建设,增加对常规工艺无法处理的污染物去除设施(如活性炭工艺能解决水质异味、吸附污染有机物等),确保满足应急要求。加强对各水厂目前使用的在线设施(余氯、浊度等)维护管理,定期进行校准、保养,确保其及时、准确反应出厂水水质情况,科学指导生产。

四、强化对输、配水环节的管理,杜绝二次污染。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对输水环节的管理,采用球墨铸铁管更新改造了全市供水管道,2011年10月米威三期工程的投入运行,将市区西部供水管道全线贯通,同原有主管道形成了闭合环状的供水系统,为安全供水、合理调度、应急供水提供了基础保障。但仍然存在个别隐患影响供水质量。一是局部区域由于管网布局不合理等原因造成末梢水不达标情况(工业新区管委、孙家疃个别地方),上述情况在夏秋季节尤为严重,市卫生监督部门也多次对上述地方提出了整改与建议;二是集团公司对供水管网的定期冲洗缺乏长效机制,相关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地执行管网维修、冲洗

后水质检测制度,常常导致用户投诉增多,严重影响了管网水的达标情况;三是缺乏对二次供水单位有效水质监管力度,增加水质二次污染发生几率。

水质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从各地发生的水污染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加强各环节水质管理,严格把关,杜绝水质污染隐患的发生,防患于未然,确保让全市人民用上放心水、安全水、满意水。

水质检测中心

水污染事件信息管理 篇5

关键词:应急管理机制,预防协调机制,保障机制,损害赔偿社会化

近些年来, 近年来, 我国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件、海上船舶和港口污染事件频发, 给我国经济、社会和人民利益带来了巨大损失。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还不健全, 相关的立法和法规规定相对笼统模糊, 领导责任分配不明确, 无法认定环境损害赔偿的范围, 环境责任保险、环境损害补偿基金等制度亟需建立, 预警预防机制也不完善, 相关人员、物质、资金保障不足, 这些都是我们现阶段应急管理机制的不足。作者通过分析并设想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设计、运行与保障来进一步为政府行政部门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应急管理机制及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1、应急管理和应急管理机制的理解

应急管理 (Emergency Management) , 又称紧急事态管理或危机管理, 是指在各种灾难和危机事件发生或即将发生之时, 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而采取的有组织的政府行为。它是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系列举措。这不仅包括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响应和恢复重建, 同时还包括预防、准备、倡议和立法等, 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人员伤亡, 降低财产损失, 控制破坏程度, 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和小的代价终止紧急状态, 回复到正常状态。加强和完善应急管理,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 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对它可以从两方面来解读:一是机器由哪些部分组成和为什么由这些部分组成;二是机器是怎样工作和为什么要这样工作。机制的建立, 一靠体制, 二靠制度。这里所谓的体制, 主要指的是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所谓制度, 广义上讲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任何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也可以说, 通过与之相应的体制和制度的建立 (或者变革) , 机制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由此看来, 应急管理机制是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在遇到突发公共事件后有效运转的机理性制度。

2、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理解

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属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范畴。有学者从动态视角分析, 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指国家建立专门的常设行政机构, 通过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进行预防和控制突发事件而形成的一整套机制的总和;是社会经济系统本能的紧急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 是必须具备的一种功能。应急机制具有潜态和实态两种状态, 平时处于潜态, 突发事件发生后, 迅速转变为实态, 事件平息后, 又转变为潜态。

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中潜态包括:物质储备制度、应急预警监测制度、法制支撑制度、保险金储备制度、应急预案制度、日常管理制度等。实态包括:紧急状态制度、启动应急预案等。有学者从静态视角进行概括, 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有关管理部门为了更好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而建立起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置办法和制度安排, 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法律制度。

二、我国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不足

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是指在某一特定海域内突然发生, 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 对某一特定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 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他们除了具有突发事件的公共性、突发性和紧迫性等特征外, 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还具有污染源广、扩散范围广、持续性强、防治难、危害大等特征, 如果处理不好, 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例如近些年来, 我国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件、海上船舶和港口污染等海洋污染事件都具有上述特点。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还是沿用以前传统的应急管理。传统的应急管理主要是一种事后处理型的管理, 相对而言是一种静态的管理模式, 主要侧重于事后的救济和处理, 在检测预防方面资金、人力投入不足, 且处理过程往往虎头蛇尾, 不能很好地解决好善后问题。相对于复杂多变的海洋污染现状及我国不断发生的海洋环境污染事件, 传统的应急管理模式难以实现妥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后续恢复保障能力以及维护海洋环境资源安全的功能。

我国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不足具体表现在:法制体系上, 立法规定较为笼统模糊, 责任分配不明;组织体系上, 条块分割, 部门之间横向联动滞后;领导体制上, 权限交叉, 职责不明;技术手段上, 海洋监测设施建设薄弱, 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滞后;监督监管上, 信息公开不透明;参与主体上, NGO、普通民众等公众参与不足;赔偿机制上, 没有完善的立法支撑, 百姓诉讼请求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后续生态恢复上, 执行力较差, 往往虎头蛇尾。

三、构建我国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设想

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一项系统的、涵盖行政部门较多、前期投入要求大、回报率相对较小而又势在必行的政府行政行为。针对我国目前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结合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上述特点, 从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设计、运行和保障三个方面进行建构。

1、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的设计机制

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中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构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一起发挥功能的机制的集合。各个不同行政职能部门之间在明确自身职责的基础上实现互相配合, 优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从而使整个海洋环境污染应急管理顺利进行。

(1) 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 我国的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管理机制实行以单一灾种为主的管理模式, 各涉及系统、各自为政。这种以我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一方面不利于危机防治资源的整合、利用和信息的有效沟通;另一方面由于职能交叉, 当遇到紧急状况, 容易造成职责不明, 甚至互相推诿和失去最佳的危机应对时机, 一旦处置不得力, 问责机制也很难执行。由于参与政府应急管理的人员和力量来自包括交通、通信、消防、搜救、食品、公众救护、物资支持、医疗服务和政府其他部门的人员, 以及军队、武装警察官兵等, 有时还有NGO、志愿者等, 因此, 在政府应急管理过程中, 配合特别重要。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虽然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由于缺少政府直接领导的、常设的、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 缺少统一指挥原则, 缺乏系统性、稳定性和规范性, 致使应急处理工作职责不清, 应急救援力量分散, 不能有效配合, 应急反应迟缓, 部门协调和应急决策的贯彻实施不力, 直接影响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政府应急管理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高度集中、职责明确的指挥体系;另一方面, 政府部门要借助高科技的力量, 建立起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 只有这样, 才能高效率地统一指挥。

(2) 全方位的应急管理机制

基于海洋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易扩散性, 要求政府应急管理机制不仅具有应急预警功能, 还要具有应急响应功能和应急善后功能;同时, 全方位应急管理机制要能够对不同类型和种类的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进行有效预防和处理。要构建全方位、多功能的政府应急机制, 必须大量应用诸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高科技技术来组建全方位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

(3) 快速反应的应急管理机制

法国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行政贵乎迅速”。海洋环境污染发生后, 首要任务是控制污染源, 防止扩散, 最大可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应急预案, 调集训练有素的救援人员和医疗队伍, 动用必要的应急处理设备, 第一时间赶赴事发海域进行紧急救援与治理。

(4) 精准预防的应急管理机制

海洋环境污染很大程度上的发生本可以避免, 所以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增强忧患意识,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 做好应对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才能做到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政府应急管理可以通过依靠高科技加强应急预警机制, 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 提高应对突发海洋污染事件的科技水平和反应能力。

2、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的运行机制

按照污染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 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应急管理的运行机制 (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 包括应急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善后机制。

(1) 应急预警机制

应急预警是政府海洋环境污染应急管理的首要阶段, 旨在预防和制止污染的发生。该预警机制主要由海事部门进行监测。一个完整的应急预警机制应包括4个基本环节, 即预测、预报、预警和预防。监测部门将监测的数据制成海洋环境年度报告, 并通过海洋环境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进行及时准确地权威发布, 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信息传递给正确的人”;同时通过勤勉通知机制, 加大高科技在监测方面的投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污染的发生。

(2) 应急响应机制

响应是政府海洋环境污染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第二个阶段, 也就是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所做出的反应及采取的行动。污染发生后, 监测已经无力可施, 应对则显得尤为关键。派遣专家组、医疗队、救援队、赶赴第一现场救援, 切断污染源, 防止扩散, 再根据实际情况参与进一步治理措施。在该阶段中, 要根据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 针对性地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做出不同的应急响应。如东北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 由于信息不公开导致市民哄抢矿泉水甚至引发地震恐慌。如能第一时间准确、全面的进行污染情况的公开, 就可以避免这种混乱, 而且可能会引起公众参与到救援中来。公共危机之群体性事件的处理方式不同, 则后果迥异。例如, 核泄漏后日本连续爆发数次百人规模的反核游行。期间由全日本学生自治会总联合发起的“东电抗议行动”游行, 在东京电力总部门前与警察发生冲突, 游行组织者有3人被警方以违反东京公安条例为由逮捕。由于舆论普遍同情示威者, 日本政府陷入被动局面。

(3) 应急善后机制

应急善后机制是指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善后处理的组织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应急善后工作主要包括事后调查评估、事后恢复、事后重建三个方面的内容。调查评估制度应准确全面的反应事发的原因及受损范围, 包括海洋渔业资源的损失、渔民损失、船舶损失以及后续恢复所需费用。事后恢复和事后重建则需要在专家全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通过调查评估, 总结经验教训, 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应急处置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

3、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的保障机制

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保障机制是指在政府应急管理海洋污染事件过程中, 为保障突发事件的成功应对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制度与措施。基于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特点, 政府应急管理需要建立起4个层次的应急保障机制, 确保政府应急管理有效实现。

(1) 应急法制保障机制

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过:“权力必须具有合法性, 否则, 它就只有力量而无威信, 只有强权而无正义”。为保障政府应急管理的合法进行, 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突发海洋污染事件应急法制, 就是应对突发事件或紧急状态的各种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虽然我国海洋保护法和应急管理法中虽然都有海洋海难事故的规定, 但是较为笼统模糊, 操作性不强。故建议制定具体的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法, 将诸如跨部门跨地区联动机制、应急程序等规定下来, 切实构建一套“宪法和法律授权、行政首长领导、中央协调、地方负责”的应急管理机制。

(2) 应急储备保障机制

政府作为管理国家各方面的“总管”, 肩负着提供应急管理所需一切的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等资源的任务。而目前我国在应急保障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没有专业的救援队伍以及物资储备不足等情况时有发生。建议设立专门的突发性海洋污染事件应急物资储备系统, 由地方各级海事部门负责安放在海域附近, 以备不时之需。在资源配置和管理上由专人负责, 加强应急物资的整合, 实现应急物资的科学储备和有效调配, 最大程度实现应急物资的共建共享。针对财政不足的问题, 建议设立专门的强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通过对危险物质和环境敏感区域的工厂、企业进行强制保险, 从而使得损害补偿保障机制得以稳定, 实现损害赔偿的社会化。

(3) 应急组织保障机制

在全国整体战略层面上, 建立健全具有决策功能、常设性的应急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和地方应急中心。应急组织保障机制的构建, 主要包括日常的预警监测组织的建设、事发后信息公开披露组织和事后损害赔偿、生态恢复评估组织。建立对应的日常工作机构, 加强突发性海洋污染事件的预防监测, 需要日常的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 做好了监测也就最大限度上防止了污染的发生。环境应急监测管理机制主要包括:统一指挥机制、分级负责机制、专家咨询机制、快速响应机制、质量保证机制、信息报送机制等。一般认为, 谣言产生与传播得益于两个条件:社会公众对突发性事件未知;反常的事情。故更应重视公众环境知情权的保障和实现, 建立信息公开披露组织非常必要, 通过权威公开的媒体披露污染发生的进展, 最大限度的降低公众的恐慌, 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且信息的披露公开也有利于公众参与到污染救援中来, 从而尽快治理好污染问题。事后的损害赔偿、生态恢复评估组织旨在妥善处理好后续的赔偿问题, 避免不必要的群体维权事件的发生, 通过评估生态损害也更有利于生态损害的恢复和保护。

(4) 应急技术保障机制

在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中, 应急技术保障机制的构建主要包括基础应急设施的建设、高科技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和应急系统的开发。首先, 基础应急设施是政府应急管理有效运行的基石。构建基础应急设施一要注意应急设施的建设与电子信息相结合;二要注意基础应急设施建设与日常管理基础设施相结合。例如在我国海域附近建立基础的海洋水质变动监测站, 就需要大量的基础站点的设立。其次, 海洋广袤无边, 要真正实现人的全方位检测是很困难的。政府在海洋污染应急管理要充分发挥高科技优势来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为此, 需要加强海洋污染应急管理的科学研究, 积极推动应急科技创新, 加快改善应急设施等。最后, 应急系统的开发应该作为政府应急管理的核心工作。应急系统的种类有很多, 根据其功能不同, 可分为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应急联动系统等多种系统。在应急系统的建设过程中, 要加强系统开发的战略规划和标准化建设, 实现各种系统的相互兼容和互联互通, 否则会形成一个个的应急孤岛。

水污染事件信息管理 篇6

关键词:突发性,大气污染,风险,管理

1 我国地区大气污染状况与特点

我国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 规定了10项污染物不允许超过浓度限值, 这10项污染物为二氧化硫 (SO2) 、总悬浮颗粒物 (TSP) 、可吸入颗粒物 (PM10) 、氮氧化物 (NOx) 、二氧化氮 (NO2) 、一氧化碳 (CO) 、臭氧 (O3) 、铅 (Pb) 、苯并芘 (Ba P) 、氟化物 (F) 。根据环境状况公报, 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与上年变化不大, 部分污染较严重的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劣三级城市比例下降, 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城市的比例也在降低。总悬浮颗粒物 (TSP) 或可吸入颗粒物 (PM10) 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部分地区二氧化硫污染较重, 少数大城市氮氧化物浓度较高。酸雨区范围和频率保持稳定, 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

我国城市大气污染还具有北方比南方严重;;冬季重于夏季, 且差距正在缩小;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大城市污染最严重, 特大城市次之, 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再次之的特点。

2 突发性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分类及风险评估

2.1 常见突发大气污染事件主要污染物

当前诸多出现的突发性大气污染物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工业、民用生产中由于能源消耗而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二是在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有毒气体或者是有毒气体保管不当而产生的泄露;三是易燃易爆物品所产生的突发性爆炸事故, 四是放射性物质的污染事件, 近几年在工业生产中对放射性物品的使用较为广泛, 这也带来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 近期也出现了不少类似的事件。

2.2 突发性大气事件风险评估

2.2.1 形式多样:

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中主要有核污染事件、有毒化学物品泄露事件、爆炸污染事件等, 这类事故所涉及的行业、领域较多, 较难控制及管理。

2.2.2 突发性难以控制:

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中, 尤其以突发性的特征作为主要标志。例如:在有毒气体的生产和制造中, 正常的作业过程中如果出现泄露点, 这在短时间内较难发现, 易失去早期控制监管的条件, 这类事件有着较大的偶然性和突发性。

2.2.3 危害较为严重:

环境污染本身就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而突发性的危害会比正常的生产中有着更大的排放量或者是泄露, 在短时间内产生的大量污染将会对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和危害。

2.2.4 处置难度大:

由于突发性的污染事件本身就是在短时间内爆发的污染事件, 排放量大、污染物多, 工作时间短这些特点需要相关紧急事件的处理部门处置得当。例如在核放射物的遗失事件中, 如果尽快找到放射源这才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给相关职能部门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3 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的处置管理措施

3.1 加强大气检测, 大众媒体监督

环境保护是人人之事, 需要全社会共同进行客观的监管。作为职能管理监测部门, 应不断增加监测、防控点, 重点对人口密集区域及工业区域附近进行监控管理, 严格控制污染源的产生和泄漏。同时广泛利用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 充分利用舆论监督的力度进行环境保护监控。一是唤醒全民对生命之气大气质量的关注, 另一方面, 对主要大气污染源的工业企业增加压力。

3.2 合理设置监控点, 严防布控监测

在选择相应的监测点时, 应考虑以下几点:1) 设置点应在工业生产或者相关地域附近设点;2) 在人口密集、主要居民区附近设点, 监测生活区附近的大气变化情况, 紧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3) 对突发性大气事件污染物设置对照点、对照面, 有参照性的评价相关的检测信息。

3.3 加大安全教育力度, 定期检测更新设备

在控制污染源方面, 首先应加强检测预报工作, 进行公众舆论监督。城市的空气质量像天气预报一样, 天天预报, 一是唤醒全民对生命之气大气质量的关注, 另一方面, 对主要大气污染源的工业企业增加压力。加大相关人员的安全管理教育力度, 定期举行安全生产、安全管理等的相关教育, 对生产设备进行定期必要的更新和检测, 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使用稳定性。

4 结语

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但在现在又是刻不容缓之事。基于此, 我们应该充分结合国情、地情、行情制订有效的环境治理的方针、策略, 集中人力、物力加速突发性大气污染防治的成效, 建设美好和谐的绿色家园。

参考文献

[1]辛佳.浅析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23) :113.

[2]汪林安.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其应对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 (11) :114.

[3]魏文静.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治措施探析[J].环保前线, 2009 (6) :23-25.

部队处置突发事件信息管理研究 篇7

随着部队职能不断向新的方向延伸和拓展,部队担负处置突发事件任务的频率和样式逐渐增多。应对非传统安全,遂行处置突发事件任务,既是国家战略的需求,也符合“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正确分析部队处置突发事件行动过程中信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合理的对策措施,对于提升部队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部队处置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信息管理是处置突发事件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管理手段的有效补充,信息管理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 信息管理为处置突发事件行动“保驾护航”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部队参与突发事件处置行动的次数逐步增多,信息日益成为处置突发事件行动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管理使信息利用率达到最大化,信息管理作为处置突发事件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管理能力的强弱,不仅关系到首长机关做出决策的质量和速度,而且直接影响到部队执行处置突发事件任务的速度和效果。

1.2 信息管理促进处置突发事件行动信息使用科学化处置突发事件“战场”信息资源来源有限,获取信息现对比较困难。信息管理可以合理编配信息管理力量,实现信息资源有效利用。通过在信息资源先前获取者、中段拥有者和后续传播者之间寻找平衡点,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优化信息管理体系结构,使有限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部队处置突发事件行动的信息需求。

1.3 信息管理是部队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倍增器”面对复杂的时空环境,在传统的救援设备器材难以顺利发挥作用的时候,利用信息管理技术和手段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汶川地震中由于道路被严重损毁,运用传统的通信手段,救灾部队难以得到震中位置的灾情信息的。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准确提供地震灾区影像,有利于对灾情做出科学评估,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依据,进而采取救灾防灾措施。由此可见,在抢险救灾的现场,如果能够尽可能的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往往能获取抢险救援的倍增效益。

2 部队处置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

我军对处置突发事件行动的研究起步较晚,系统的理论成果较少。必须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处置突发事件信息管理理论。通过参阅相关报道,深入参加过处置突发事件行动的部队走访调研。经过归纳总结,认为处置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2.1 管理理论滞后于实践需求

我军开展的处置突发事件信息管理理论研究对指导相应的行动实践,通过分析近几年部队执行处置突发事件行动,军事信息管理理论并不能够很好地指导处置突发事件任务实践环节。究其原因,我军目前建立的各种理论体系,往往以部队执行作战任务为背景,对部队在作战过程中的指导具有较好的针对性。但是,和平时期,随着部队职能任务的拓展,部队在执行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如果简单地把作战背景下的信息管理理论简单挪用到处置突发事件任务中,那么必然不能较好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2.2 信息共享受限于联通能力

处置突发事件行动,从其内涵来看,更加具有“民”的色彩。部队与地方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必须健全对任务全过程的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实现对任务全过程的管理控制,以期达到最佳的效能。各军兵种之间和地方专业力量之间通过信息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协同完成任务。但是,通过对近几年部队处置突发事件行动来看,各军兵种和地方专业力量之间在共同执行任务过程中,信息互通互联机制尚属空白,一些通信设备和通信标准还存在很大差异。各军兵种之间和地方专业力量之间信息联通能力还很有限,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任务的迅速展开和任务的高效完成。

2.3 信息管理力量配置不够合理

以“5·12”汶川地震为例,灾害爆发的时候,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继发性突出、社会性强。特殊专业技术和信息装备的优势凸现,通信、交通、运输、卫生、防化等专业保障分队作用明显,但也显现出种类不全、数量不足、联通不畅的问题。尤其是参与救灾的不同力量,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在救援的过程因信息设备短缺而难于统一指挥管理。

2.4 信息安全保密形势日益严峻

信息安全保密作为处置突发事件信息管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在信息流程环节和信息系统两个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和开展。虽然和平时期部队信息保密安全方面制定了周密的管理规定,也进行了经常性的信息安全保密检查,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效益。但是,处置突发事件行动不同于平常,随着人员、地形、环境的改变,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则显得有些不适应,往往忽视了信息安全保密环节。部队处置突发事件行动中的信息安全保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势必导致信息传输系统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泄露重要的秘密,有些重要的信息一旦被敌对势力或不法份子利用,就会阻扰和破坏处置突发事件行动的整个过程,产生很坏的影响。

3 改进部队处置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工作的对策措施

探寻改进部队处置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工作的对策措施,制定符合处置突发事件行动特点和规律的信息管理规定,形成完善、简洁和高效的信息管理体系,对于我军遂行处置突发事件任务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1 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探索信息管理指导规律

处置突发事件行动与战争军事行动相比,行动对象、行动规模和手段运用都有所差别。一般情况下,处置突发事件行动对象较为复杂,行动规模较小,方式手段均便于实现控制。针对这些差异,必须加快信息管理理论的创新步伐,结合处置突发事件行动的“战场”特点,逐步创建与处置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工作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论体系。

3.2 适应任务需求,建立快速高效信息管理体系

建立快速高效的信息管理体系是完成处置突发事件任务的重要保证。处置突发事件行动,时间紧、节奏快、要求高,各项任务准备的时间非常短,准备的内容非常多。信息管理的前期准备应给予高度重视。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最充足的准备,才能掌握先机之利。从部队近年来处置突发事件的实践来看,健全和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等至关重要。要围绕处置突发事件行动的特点制定信息应急管理预案、信息共享管理机制、信息传输管理协议等。通过简化工作程序,精简中间环节,变通事事开会、层层下达的模式,切实做到思想反应快、传达部署快、组织指挥快、了解情况快、解决问题快、信息反馈快。

3.3 完善预案体系,提升信息管理应急处置能力

着眼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制定出系列化的、详细的、周密的处置突发事件信息管理预案,才有可能遇险不乱,胜券在握。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保障预案,把握信息保障的主动权。预案是组织应急信息保障的依据。制定预案前,要对可能担负的任务进行充分预测。要对人员的分工,任务的区分,联络规定和信号、代号的规定,物资器材的配发和使用,方案实施的转换方式,以及各种意外情况的处置方法等,作出明确规定。要随着情况和任务的变化,对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补充必要的内容,确保其适用性。如震灾可能衍生出水灾、疫灾;恐怖袭击可能引发动乱、骚乱等。

3.4 注重媒体效应,增强新闻宣传舆论导向作用

做好处置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媒体的效应。美军在反恐怖军事行动中大量运用舆论战,它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信息时代处置突发事件行动的特点。海湾战争之后,美军把舆论战写进了作战纲要。通过对“5·12汶川地震”全程报道总结,全面、准确、详实和及时的新闻报道既可以充分调动任务部队参与处置突发事件行动的热情,又可以让全社会真实地了解部队救灾的全过程。同时,还可以提高社会对事态的关心和对任务部队的支持。信息公开透明,及时对外界发布最新的信息,可以增加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力度。

3.5 重视信息安全,确保军事信息管理安全可靠

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的加速普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凸显。处置突发事件行动中,受各种因素的干扰,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效能的有效发挥将面临严峻的威胁。一些不法份子可以混杂在平民之中,使用“攻击性信息战工具”,进行秘密的、隐蔽的网络攻击;也可以利用网络战的武器,展开外交、宣传、心理攻势,进行政治和文化颠覆、欺骗活动,以增强扰乱任务部队正常秩序的效果。实现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建立处置突发事件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保障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实施不间断的指挥和提高指挥效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 结束语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处置突发事件行动成为部队职能使命拓展的新要求,成为我军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信息管理作为部队处置突发事件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部队行动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提升部队处置突发事件行动效率和质量。

摘要:分析部队处置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归纳了当前信息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改进处置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工作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赵宗岐.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组织指挥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158-165.

[2]袁文先.军事信息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274-281.

水污染事件信息管理 篇8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人们进行信息沟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其交互式的传播模式为公众所青睐。在突发公共事件 (1) 中, 网民很容易被一些核心议题所吸引, 参与到讨论之中, 最终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所谓舆论, 指的是“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 就是他们的舆论”[1]。在进入网络发达的21世纪, 兼具开放性与匿名性的网络平台成为舆论形成和发展的新兴载体。结合本研究需求, 将网络舆论定义为:在网络平台上, 公众对于社会问题表达其意见、情绪和态度等, 并由一系列舆情生成因素推动, 直至出现相对稳定的意见共识。在突发公共事件中, 由于某些因素的刺激, 人们对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常常出现集合的趋势, 进而转化为网络舆情。研究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及生成机制, 有助于从正面角度引导舆论, 避免网络舆论向错误的方向发展。鉴于此, 本文以“武汉水污染事件”个案, 采用武汉大学ROST虚拟学习团队新闻统计软件来分析网络微博的相关数据, 探讨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 为网络舆论引导提供参考。

2012年2月29日, 市民在微博爆出武汉武昌区自来水有异味。当晚, 武汉市水务集团相关人士称, 白沙洲水厂水源出了问题, 经紧急处理, 现已恢复正常。接下来两天, 市民发现自来水仍有异味。网上谣言纷飞, 微博质疑井喷, 超市的矿泉水也被抢购一空, 引发了公众的恐慌情绪。武汉水污染事件的突然爆发, 对武昌区居民的卫生安全以及武汉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可归于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公共卫生事件一类,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网络舆论生成过程及推动因素

梳理武汉水污染事件舆情形成和发展过程, 发现其呈现出发酵、高涨、持续几个特征阶段, 具体如下:

第一, 舆情发酵期。2月29日, 新浪微博@哆咪达达等人爆出武汉自来水有异味。《长江商报》报道, 有“大量读者拨打本报新闻热线反映武昌片区自来水有异味”。第二, 舆情高涨期。3月1日, 由于武昌区自来水有严重异味, 造成居民中间开始出现恐慌心理, 纷纷购买矿泉水, 有关部门也开始就此事件进行说明, 称自来水已经处理, 达到饮用标准。媒体与网民开始对相关部门问责。16时17分, @武汉生活情报发出“武昌地区供水安全的紧急报告”, 1917次转发, 279次评论。3月1日该事件达到百度指数最大峰值数1989。第三, 舆情持续期。3月2日, 武昌水务集团就此事件向公众致歉, 武昌自来水中的异味也逐渐消失。7点38分, @蛮子文摘#热点聚焦#武汉水污染事件汇编, 1149次转发, 198次评论。

利用武汉大学ROST虚拟学习团队新闻统计软件分析网络舆情走势, 发现网络舆论生成的主要推动因素包括新闻报道、普通网民讨论、意见领袖推动、政府回应等。

新浪和腾讯原创微博数达到高峰值在3月1日, 时间集中在事件发生或被网络曝光的一天内, 为一次高点型。由于武汉水污染事件本身议题比较明晰, 二次解读的可能性较小, 但由于事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问题短期难以解决, 网民讨论越来越多。

从百度新闻搜索量来看, 高峰值出现在新浪和腾讯原创微博数达到高峰值之后2~3天, 即网民讨论与新闻报道之间存在时间差 (Time-lag) 。微博爆出特定事件后, 渐次发酵, 累积到一定程度新闻报道才达到高峰。这是由于微博与即时通讯相连接, 作者在极短的时间发出简单讯息, 读者也能立即接收到他人更新的资讯, 并在短期内转发、评论。而媒体新闻报道需要记者实地采访、调查, 写成稿件, 在编辑把关后才能发表, 所以有时滞后于微博网民讨论。但在舆情持续发展阶段, 新闻报道的影响力渐显, 微博转载新闻报道的帖子逐渐增多, 新闻报道助推网络舆论的形成。

对公共事件的综合影响力上, 微博意见活跃分子可分综合型与单一型。综合型意见活跃分子可以跨领域对诸多事件舆论产生影响, 单一型意见活跃分子只对某个领域或某一事件产生较大的影响。[2]前者如@蛮子文摘, 后者如@武汉生活情报。舆论领袖的作用, 在于运用评价的思维方式分析社会问题, 把群众的不同认识和分散的意见集中起来, 唤醒人们的知觉。[3]意见领袖的原创微博使事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武汉水污染事件牵涉政府环保部门、水务公司等责任方, 他们借助各种渠道对事件进行回应, 在网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相关声明不断被传播讨论, 使舆情走势在形成了一次高点之后, 引发很多小的高潮。

网络舆情生成机制

“武汉水污染事件”网络舆情生成大致经历了微博爆料、新闻报道跟进、微博大规模讨论、意见领袖发言、问责风暴、相关部门回应, 再到环保议题的讨论及网络动员几个步骤。分析事件网络舆情推动因素及相互关系后得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生成机制 (如图1) 。该图体现了新闻报道与网民讨论呈现交互影响的特点。将新闻报道比做蘑菇伞盖部分, 微博信息比做蘑菇在地下的部分。新闻报道萃取微博所发表的意见, 作为新闻素材。同时, 新闻报道在微博上被网民大量评论、转发, 使事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最终累积成为能量庞大的整体网络舆论。

图1中, 竖状椭圆代表传播内容的聚合力演变, 由快速分散到逐步聚合, 即公众讨论武汉水污染事件信息内容涉及多维度的传播内容, 包括事实本身对市民的影响、网民对多个责任方的问责等, 最后聚合于共同倡导环境保护议题。横状椭圆代表传播致效的影响力, 即公众对武汉水污染事件认知程度和达成一致舆论的可能性。总体上经历了事实争鸣、问责争鸣、议题争鸣三个阶段。

事实争鸣:主要指2月29日舆情发酵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武汉水污染相关新闻报道、论坛帖子、原创微博开始出现, 其传播效果的影响力较小, 处于横状椭圆最小处。舆论尚处于生成阶段, 舆情焦点仍主要停留在事实的普及, 较为单一。内容多来源于微博爆料, 图中椭圆下部分的触角代表微博信息。

问责争鸣:主要指3月1日至3月2日的舆情高涨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基础事件信息的传播让公众和意见领袖有了“谈资”, 他们纷纷加入微博讨论, 新闻报道出现井喷式增长, 从地方报纸到央媒均有覆盖, 网络社区、论坛、SNS社交网站相关话题快速升温。横向椭圆扩大, 传播效果影响力大幅增加。同时, 竖向椭圆到达中心半径最大处, 涉及对多个相关部门的问责, 传播内容呈现分散化、大规模的特征。同时, 政府部门利用媒体新闻报道、官方网站和政务微博发布对事件的处理、问责。如3月1日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在官方网站首次回应, 称白沙洲水厂供水异味已消除, 水质符合国家标准。3月2日, 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在官方网站发布公告, 表示歉意并承担赔偿。

这一阶段中, 意见领袖微博的内容多为原创, 在各自专业领域对事件进行了较为专业的解读, 引领问责风暴。环境、水利等方面的专业型意见领袖发声, 如@蓝伟光博士:“为了掩盖一个错误, 会制造一个更大的错误, 比如一旦发现原水污染物增加, 马上加大氯投放, 却没考虑会产生致癌的消毒副产物。”除此之外, 综合型意见领袖对事件进行梳理, 长微博和附链接开始流行, 事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社会参与的形态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如@蛮子文摘#热点聚焦#武汉水污染事件汇编, 获得上千次转发。

议题争鸣:主要指3月3日以后的舆情持续阶段。此阶段的报道及微博发言多从环保问题来重新审视事件, 已经不仅仅限于对事件的讨论。以“武汉水污染事件”为关键词, 运用武汉大学ROST虚拟学习团队CM6软件搜索, 发现事件与如下议题紧密相联:自来水、水质、镇江、柳州、末日、净水、安全、检测、部门、两会等。此阶段网络评论内容趋同, 竖向椭圆由大变小, 传播内容由分散变聚合, 关于环境保护议题的网络动员多发生在此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 事实争鸣、问责争鸣、议题争鸣的三个阶段并不是有着明确的时间分界点, 在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渡时, 会呈现两个阶段特征并存的传播现象。如2月29日, 事实争鸣阶段的博文已经涉及第二阶段的问责部分, 代表了今后事件的舆论走向。如“我们都不敢喝水了, 希望有关部门能及时检查出问题, 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 获得691次转发、76次评论。3月3日以后的博文中, 网民对相关部门的问责风暴仍然持续, 反复激荡, 与议题争鸣共同存在。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武汉水污染事件”网络舆情的走势观察和传播内容分析, 发现了推动事件网络舆论形成和发展的几大因素, 包括新闻报道、网民讨论、意见领袖推动、政府回应等。同时探究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大致经历事实争鸣、问责争鸣和议题争鸣三个阶段。新兴网络平台, 比如微博在舆论的生成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闻报道的实际舆论影响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看法, 左右着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关于事件的事实、问责、议题争鸣不断出现, 使人们置身于意见的海洋。而民意的形成与认知息息相关, 对一个问题认识的深入程度必定影响态度的情感和行为层面。如果对于突发性公共事件议题的网络舆论不能很好地进行引导, 就会阻碍民意共识的建立, 不利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解决和社会安定。

由以上分析, 可以提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的几点建议:从突发事件应对的效果来看, 及时告知往往比隐瞒效果更好。对于关系到民众日常生活的饮水问题, 政府有关部门在事实争鸣阶段发现问题后应迅速通报, 避免政府在问责风暴袭来后才回应甚至迫于舆论压力才实施回应从而陷入被动局面。另外, 任何突发事件都有它的不确定性, 政府要注意策略性的回应, 积极运用媒体报道和意见领袖引导舆论的作用, 在事实争鸣、问责争鸣、议题争鸣三个阶段中进行“动态的、滚动的、持续的”回应。最后, 对于此类事件的发生, 有关部门应未雨绸缪, 建立相应的应急处理预案, 将此类舆论引导的处理方式制度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23.

[2]芦何秋, 郭浩, 廖俊云, 石慧, 沈阳.新浪微博中的意见活跃群体研究---基于2011年上半年27件重大网络公共事件的数据分析[J].新闻界, 2011 (6) .

1起水污染事件调查 篇9

1 中毒经过

2010年2月3日上午9时, 市疾控中心接到营口市中医院报告, 该院急诊科收治3位疑因饮用水污染引起中毒的患者。3位患者病症相同, 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 且居住同一单元, 并告知接诊医师患者所住宅楼同单元内还有其他在家自行服药的患者。患者自述均为饮用家中生活饮用水管网内水后发病。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流行特征

2.1.1 流行强度

患者所居住单元为6层居民楼, 每层3户居民, 共计居住56人, 罹患率为16.07% (9/56) 。经现场调查发现, 此次事件共计出现9例病例, 无重症及死亡病例。

2.1.2 时间分布

首例病例出现在2月2日, 病例集中出现在2月3日8例。

2.1.3 地点分布

患者所居住单元为6层居民楼, 所有病例均同住同一单元, 且散分布在不同楼层的不同住户。一楼2例, 二楼2例, 三楼3例, 四楼1例, 五楼1例。

2.1.4 人群分布

9例患者中男性占5例, 女性4例。年龄为22~45岁。

2.2 进食史

经调查, 9例患者无共同进餐史。都饮用过自家管网内的生活饮用水。

2.3 临床表现

9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全身不适、头痛等症状。起病急, 大便为每天6~10次, 大便为黄色稀便。患者精神尚好, 无其他合并症状。6例患者在家自行服用氟哌酸, 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临床检验在患者便中检出脓细胞及红细胞。

3 讨论

经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患者临床表现, 确认此次为一起由生活饮用水污染引起的一起细菌性痢疾暴发事件[1]。

3.1 原因分析

经调查发现此次痢疾暴发有如下特点:发病时间集中, 发病地域范围清楚, 有明确的饮水史。经进一步调查, 查明了事故原因:本单元3层东屋在房屋装修时将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管通过三通同时接入座便水箱, 由两个阀门进行控制。平时关闭生活饮用水阀门, 工业用水阀门开发, 用工业用水冲洗坐便。3d前, 营口市水务公司对该小区的工业用水的供水管线进行维修而临时停水。该住户在工业用水停水时, 将生活饮用水阀门打开, 用生活饮用水冲洗坐便, 而未关闭工业用水阀门。在维修结束后, 工业用水恢复了正常供水, 该户也未关闭生活用水的阀门, 至使工业用水可直接进入生活饮用水管线。另由于小区内实行生活饮用水定时供水, 此种连接可使工业用水倒流入生活饮用水管网, 病例发生的时间和供水管线维修的时间一致;生活用水管在夜间是低压状态, 而工业用水管在夜间维持在较高压力, 工业用水被倒吸入饮用水管。夜间生活用水管内压力可维持在单元的一层住户, 加压后又将管内的生活用水顶上楼高层, 所以本次事故受到影响的仅在本单元内, 事实和事故发生的范围也相符。

3.2 疫情处理

根据现场调查, 作出如下处理: (1) 将此次水污染事件通报给营口市水务公司, 责成该混线用户立即拆除原有接入座便的生活饮用水水管。 (2) 营口市疾控中心事故处理小组现场告知居民本次事故的原因已查明和已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饮用水管中原有污染的水放尽后经市疾控中心检验合格后即可恢复生活用水的正常使用。 (3) 对居民进行预防行投药2~3d。 (4) 进行饮用水安全宣传, 要求住户对自家内生活饮用水管网进行自检自查, 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处理。

为确保用户饮水安全, 营口市疾控中心于2月5日至8日对此单元的末稍水进行了采样检验。检验结果已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由于此次事故的及时发现、处理, 未使更多的居民受到伤害。此次污染事故的发生, 提醒人们在家居装修时应注意饮用水管网的安全设置。

关键词:水污染,调查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写作技能训练下一篇:深邃的主题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