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主题

2024-10-18

人的主题(共6篇)

人的主题 篇1

建筑中人的尺度, 是指在设计原则和结构造型等方面建筑物都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 充分考虑到人的实用功能和审美特点, 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舒适宜人的审美感受。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 中国传统建筑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 无论就建筑的空间布局还是就建筑的结构造型, 大至宫殿, 都城, 寺庙, 佛塔, 小至传统民居和私家园林, 都充分考虑到人的审美活动或居住特点, 从群体到单体, 从整体到局部, 注重体量尺度的和谐统一, 讲究空间形式的巧妙安排。从建筑的结构造型来看, 其长, 宽, 高都保持着和谐的比例关系, 就连那些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的门, 窗, 台阶, 栏杆和台座等结构部件的设置, 也总是从建筑物的实用性功能出发, 在尺度上与人体保持着适当的比例关系, 给人舒适亲切的感觉。既不会因为空间的过大而令人感到空旷无边, 也不会因为空间的过小而令人感到逼仄压抑, 以人的尺度来设计和营构始终是中国传统建筑的辉煌主题。

从文献记载来看, 中国古代很早就具备了营造大尺度, 大体量建筑物的技术和能力, 这在先秦的高台建筑中可得到充分的反映和证明。据《新序·刺奢》记载:“纣为鹿台, 七年而成, 其大三里, 高千尺, 临望云雨。”足见其尺度, 体量之巨大。但它们毕竟只占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很小部分, 并且强烈的实用价值取向和清醒的世俗理性精神也阻绝和限定了它们的发展。在中国古人看来, 人与大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而大体量的建筑物则是对这种和谐关系的破坏, 在尺度上既与人体的比例形成强烈的反差, 也不能在心理上产生和谐的愉悦感, “室大则多阴, 台高则多阳, 多阴则蹶, 多阳则痿, 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 不为高台。”清代美学家李渔对此也深谙其道, 认为“人之不能无屋, 犹体之不能无衣。衣贵夏凉冬燠, 房舍亦然。堂高数仞, 榱题数尺, 壮则壮矣, 然宜于夏而不宜于冬。”可见, 高旷空寂的房子给人压抑之感, 是不适宜于人居住的, 建筑只有采用宜人的尺度, 才能符合人的生理特点和审美心理。

根植于中国深厚文化土壤的传统建筑观念, 从现世的人生出发, 始终以“适形”理论为指导原则。这里的“适形”, 实际上也就是要适合人的活动特点和建筑物的实用功能。“适形”理论的提出, 最早见于伍举与楚灵王论美的一段对话。伍举认为, 建筑物要适应一定的"度“, 要以适合人的生理, 心理的需要为目的。与伍举同时的单穆公, 也强调建筑要适合人的生理感官, 符合人的交际功能, 而不主张超人的夸张的尺度:”夫目之察度也, 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其察色也, 不过墨丈寻常之间, 夫乐不过以听耳, 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 观美而眩, 患莫甚焉。夫耳目, 心之枢机也, 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 视正则明。“孔子认为建筑的体量和尺度只有符合”礼“的秩序和规范, 才能达到”和“的目的。董仲舒明确指出:”高台多阳, 广室多阴, 远天地之和也, 故人弗为, 适中而已也。“十分明显, 建筑的”适形“观, 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人的空间行为和心理规律的基础上, 既适应了人的审美特点, 同时也满足了建筑的社会功能。

在”适形“原则和”便于生“思想的影响下, 以适宜人的活动为宗旨, 以小体量的个体建筑为基本元素, 以由个体组合而成的院落为基本单元, 以由若干院落组成的建筑群为主要形式, 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鲜明特点。院落住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式, 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母题, 其中所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的理性品格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精神。从庭院住宅的设计意念来看, 首先考虑的是适合人居的实用功能。所以, 庭院住宅在体量和结构上都保持着与人适度的比例, 就连窗, 门等细小部件, 也总与人体保持着相应的尺寸;讲究空间的层次和虚实;建筑物以三合或四合排列, 中围一院;建筑主面朝南, 以墙, 廊连系或围绕建筑, 成一合院, 合院对外封闭, 大门尽量朝南, 北面较少开口, 如需扩大院落规模, 则以重重院落相套, 向纵深与横面展开;四周以围墙围护, 又以院门与外界相连, 显出整体的和谐;既注意院落的通风情况, 也考虑到院落的采光效果;常在庭院的角落处设置草坪, 花圃等, 中间仍保留若干空地, 供休闲, 聊天之用。这一相对封闭的露天空间, 能给人以亲切平和之感, 绝没有置身西方房屋时那种压抑逼仄所带来的不适。从庭院中阴雨风雪的来临, 可以感知节气的变化, 从空气的清新和阳光的光热, 也可感受到人的生命与大自然活力的息息相关。这种对生命的体验和感受, 李约瑟也深有同感, 他认为欧洲人居住在房屋中, 人完全是与自然界隔开的;而中国的庭院建筑, 人居其中则处处都能感受到自然的沐浴:“木格子窗糊以纸张, 单薄的抹灰墙壁, 每一房间外的空廓走廊, 雨水落在庭院和小天井内的淅沥之声, 使个人温暖的皮袍和炭灰--在在令人觉得自然的心境。”

而从庭院的文化功能来看, 由于儒家思想的濡染和影响, 庭院住宅也就成为“人伦之轨模”的一个缩影, 所以, “‘院落’是中国建筑的灵魂和精髓。中国建筑文化即是‘院落文化’。这种‘院落文化’也就是中国建筑人本精神群体意识的体现。”

宫殿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 其实也就是院落住宅的放大, 外朝内庭, 前朝后寝, 合乎“天地之道”, “阴阳之理”。但它淡化了院落住宅作为“家”的那份亲和与温馨, 强调的是皇权的重威和伦理的森严。其气势之恢宏, 规模之庞大, 技艺之高超, 品位之崇高, 在中国传统建筑类型中首屈一指。秦之阿房宫, 汉之未央宫, 唐之大明宫, 明清紫禁城, 都是中国宫殿建筑的杰筑伟构。从环境的设计和给人的感受来看, 因它们是封建统治的中心, 所以不仅要采用庄严壮观的构图手法来凸显皇权至上的设计理念,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平面位置的空间安排来体现礼制名份, 尊卑等级的政治主题。但那灵动欲飘的反宇飞檐, 化解了造型稍显庞大的重拙;井然有序的轴线铺排, 消除了空间略显空旷的单调;虚实相生的场景变换, 也增添了错落有致的节奏动感。所有这些, 都充分考虑到了人置身其内的心理感受, 注重了情与理的协调融洽。而注重宜人的审美感受, 本身也就是人的尺度的重要体现。比起其他建筑, 宫殿建筑群尺度虽有扩大, 但又有所节制;宫殿建筑又是帝王威权神化了的象征, 其所具有的某些"神性”自不待言, 但作为生活在世间的君主们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在世俗的文化氛围中, 这些所谓的“神性”必然有所消解和淡化。中国文化的“官本位”与“帝王独尊”意识, 也必然决定着宫殿建筑所具有的“人本”本色。

总之, 不论是庭院住宅, 宫殿组群, 还是佛院寺庙, 中国传统建筑都自觉地抑制了那种与自然相抗衡的大尺度, 超体量的建筑样式, 采取的是一种平面展开, 线性逐层递进的设计图式, 人们可以在开阖有序而又曲折迂回的空间中来尽情地体会和欣赏建筑所内涵的审美情趣, 领略那种“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光, 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审美境界。中国传统建筑是人本主义的, 它着意于表现现实的世界, 而不向往彼岸的天国;不再要高度的向上追求, 而是采取依附于大地的近人的尺度;不以高大的笨拙的体量取胜, 而是以平面的组群见长, 是理性与浪漫的和谐交织。它“以体现现实人间的统治秩序为最要。也少有难以以人自身的尺度来理解的巨大体量, 连那些超凡脱俗的佛寺道观也都是以宜人的‘遂生’的面目出现, 一切都是易于理解的, 平易近人的。这种观念和品格, 与西方古代建筑形成强烈的反差。

(上接271页) 题, 以框———剪结构体系为主的高层住宅在新型墙体的应用方面, 通过对绿色建材的开发、推广, 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有相当意义。4.2节能建筑技术的应用:通过太阳能热水器、被动式太阳能住宅基本原理 (直接受益式、蓄热墙式、附加日光间式等) 的应用, 充分利用太阳能, 挖掘高层住宅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可能和长处, 对于太阳能应用而言高层住宅将有更大的潜力。4.3住区废弃物的处理:废弃物处理技术主要涉及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应用、生活废弃物的集中管理、污水废弃物的沼气利用, 生态住宅设计在以上诸方面均有一定的工作可以做, 这要求建筑师强化住宅的生态概念, 从前期方案到后期的物业管理策划均有一个全面的生态考虑。

总之, 城市高层住宅生态设计应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 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住区, 同时又能很好地保护周围的城市环境, 使得住宅成为人与自然的界面, 形成共生、节能、循环的协作体系。

人的主题 篇2

相信很多人都被问过,你的梦想是什么?我也不例外,当别人问起我,而我爸又在旁边时,他总是回收起那疲惫的眼神,期望着看着我。而我,也在看着这个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深吸一口气,坚定地说,我要走出这里。他便会微笑抽着烟看着天。这就是我的梦想,看似卑微而又伟大。

我家,按照我们那里的说法,说是三代的农民命,改不掉的。我爷爷总是笑而不语,这个也是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的无奈,然而我并没有看到过爷爷,这都是我爸告诉我的。从小的时候,我便看着这简陋的房子,这些每天早出晚归的农民,他们每天看是开心,但也每天抽着烟便叹息,说今年的收成又不好了,这些只是他们生活的小插曲,他们的人生都谱写在这五千多年的中国土地上。

然而我爸并不是这样,他小的时候,我爷爷常跟他说,我们不信这命,我们要走出这里,你要认真一点读书,这是最有效的途径。我爸做到了,然也只做到一半。他小学时次次第一,但是也是在小学,他不读书了,不为什么,就是两个字:没钱。那时候,一件突发的事故导致他右脚残疾,钱都用来治脚,没钱读书,呵,他想这就是他的宿命吧,还是安心的农民吧。他当时是这样想。

我的到来让家里人既喜既愁,喜的是生了个带把的以后可以养老,愁的是还不知道养不养的起。但不管怎么说,家里还是多了个小饭碗。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看着这破陋的房子,下雨天就有可能漏水的房子,这及其简陋的家具,爸的残疾的右脚,这些跟别人家都不一样的事物,我茫然了。

到小学时,也许是我知道家里要有所改变,于是我勤奋读书,成绩还不错。爸妈看到我的成绩,很是欢喜,尤其是爸,他那颗沉寂在内心的那股渴望逐渐爆发。我的成绩越来越好,爸妈也开始对我道出了他们的渴望,爷爷的盼望,就是走出这里,这也是我的梦想,看似卑微,但却又是伟大不已。

但是问题又来了,又是没钱,无奈。那时候,我也在想,就算成绩好又有什么用,没钱你又能怎么办,也许这就是我们三代人的命吧。当我看到跟我一起读书的,成绩不好的初中就跟别人去打工了,成绩好的也有些回家做起了老本行―农民。这就是贫苦农民的很多宿命所在,这在整个大中国也普遍存在,这是必然的。我觉得时机成熟了,在很多也是农民长辈劝爸不要供我读书了,我也跟爸说,爸,我不读了吧,还是认命吧。他们也在说,就是啊,这是命。那是我第一次看见爸的脸阴沉的可怕,他只说了一句,我不信命。他那锋利的目光让我冷汗直流,他拍了拍我肩膀,一拐一拐的走了,我看着他那瘦弱的身影,突然想到,我们家的“辈”,我爷爷是国字辈,我爸是家字辈,我是兴字辈,这似乎象征着中国的变化,我爷爷时,新中国,我爸爸时,改革开放,到我时,则是要兴起。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失败,认命?命到底是什么?我只信我自己!

上天也许知道了我们的`不甘心,我最后还是读书了,原因是学校有助学金等这一些为帮助贫困学生上学所设立的一系列项目,这就如同给我们一双翅膀,让我们可以更好的飞出这宿命的囚禁,但是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扇动翅膀,自己要努力学习。

农民不可能一辈子都是农民,但是如果自己不努力,一辈子只能是农民。成功者信自己,失败者信命。成功者谦虚称是幸运,失败者落寞说是命运。我认为,也是我家里人认为,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幸运,只是别人在努力,我们只是假装看不到而已。我觉得,我是幸运的,也是努力的,如果我不努力,我也不能考上好的大学,也不会迎来这一系列可以减轻上学负担的助学金项目,这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我们家不会就这样一直做农民下去。

我,是农民养大的孩子,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他们也教不出什么大道理,我只能靠的是自己经历的,自己看到的,自己感悟的。上了大学之后,虽然知道自己跟别人差上太多太多,但这就是我所要的,不经历大学,你不会懂什么叫云泥之别,更不会上演蛟越泥潭化龙飞,我奋斗那么久,不仅仅是跟那些比我们农民先化成城市居民喝咖啡,而是走出那个困了我们太久的农民思想,只有走出农村,才能更好的踏上城市之路。很多人不知道,很多人认命,所以只能做农民,他们的子女却不会一直做农民,因为成绩只要不是太差,都会有学校读,学校也都会有助学金这些为他们插上翅膀的项目。

很庆幸,我出生在这个时代,这个只要你认真读书就不会没书读的时代。我会感谢这个时代,这个中国,还有海大,我坚信,我不信命,我只信我自己,很多事情也是这样。这个时代,只要你努力,你不辜负你自己,这个社会便不会辜负你。正如我不能辜负我家三代人的梦想,所以我在努力着,所以我就在了海大,所以这个社会也没有让我看到失望。

人的现代化是教育永恒主题 篇3

那么, 教育如何使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呢?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教育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成绩。在人的现代化方面, 教育也做出了不少努力, 如加强科技知识, 教育学生以“科学发展观”宣传生态文明,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化趋势等。

但总体而言, 我们的教育在人的现代化方面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 现在该是政府和教育界正视这一问题的时候了。

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国家的现代化需要国民创新精神, 而创新精神的基础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教育显然不只是科技知识教育。

对于我国年轻的科学与技术研究者而言, 其研究动力中的兴趣成分恐怕还是少了一些。科学精神包括献身精神, 当今很多科技工作者表现出过分追逐功利的现象至少说明许多人的科学献身精神不足。

另外, 科学精神不仅表现在对科技知识的探求, 而且也应该表现在对整个社会生活领域的求是、求真。在某些社会科学领域, 我国大学的求是精神尤其欠缺。现代社会肯定是思想多元的社会, 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 也应该允许某些异质思维的存在。

其实, 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 不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呢?马克思主义也应该通过吸收异质思想的合理成分来丰富自己, 也应该在与某些对立思想的较量中成长。倘若我们只是向学生灌输单一的价值观, 学生未来也不会具有防止其他不正确思想侵蚀的免疫力。因此, 在大学的课堂或讲坛上, 不应该设置过多的禁区。

中国的学校, 尤其是大学, 应该真正从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若如此, 首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如马克思所希望的自由发展的人。让学生自由发展, 就应该让他们明白其生存价值, 应该理直气壮地加强学生对个人权利的认识。

在个人权利中, 有一点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 那就是“人格权”。人格平等、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尊严是现代人格中最重要的成分。要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格, 一定要提倡独立精神、自由表达。独立、自由的缺失也许与我们唯上的文化传统有关, 严复就说过:“夫自由一言, 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 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

在现代社会, 尤其是网络时代, 媒体和学校切莫把一些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启迪学生独立自由精神的言论冠以“偏激”。

美国著名现代化问题专家英格尔斯说过:“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 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 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 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 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 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

因此, 我国未来的现代化进程中, 人的现代化恐怕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培育学生的现代化意识, 还要增强学生的法权人格和契约精神。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现实中都缺乏契约精神, 这也导致国民的法制观念和意识淡薄。

直到今天, 虽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宪法的权威, 但一些领导干部以及学术界、思想界中的不少人对宪法的权威依然羞羞答答、左顾右盼, 这与现代化进程可谓格格不入。契约精神也是人们众多活动 (如协同工作、商务交换、人际交往等) 中所需要的, 而其赖以存在的基本品格——诚信, 恰恰是今天中国社会明显缺乏的。从小学到大学, 都应该让学生明白法律 (尤其是宪法) 的权威, 要让学生把诚信视为自己的基本人格。倒不是说现在学校里完全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内容, 但在强烈的意识形态教育以及社会某些无情现实的比照下, 学校中那淡淡的一点关于法制和诚信的教育则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人的现代化品格需要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当今部分学生中存在的沙粒化迹象是令人担忧的。这些学生仅仅只是关注自己的未来, 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麻木不仁, 蜷缩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虽然现代人格需要个人权利的意识, 但绝不是极端的个人主义, 相反恰恰应表现出对他人权利的尊重, 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这就需要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如环境与社会、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正义等。这也是现代人格所需要的人文情怀和责任感, 也是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所绝对需要的。

教育致力于人的现代化, 方使学生“果为少年”也!百多年前梁任公有言:“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 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 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 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只有使学生“果为少年”, 中国才能成为永续现代化的、朝气蓬勃的未来之国!

总而言之, 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人的现代化, 而国民现代化意识的培养关键在教育。今天若不正视, 来日何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4-01-06)

人的主题 篇4

2. 品质澳百力,健康添活力。

3. 澳百利,持之以恒,回味无穷。

4. “澳百利”,高品位的澳洲葡萄酒!

5. 醇香恒久远,一杯永留存。

6. 澳百利风情,情浓名酒风。

7. 澳百利红酒,醉人的诱惑!

8. 一饮开怀,澳百利红酒,来自澳洲的豪情。

9. 亲爱的:给我再来一杯澳百利红酒吧!

10.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给您最佳的享受。

11. 奥百利红酒,纯正超爽的澳洲葡萄酒。

12. 始终如一,不变的传统。

13. 澳百利红酒,你的贴心情人!

14. 幸福感觉,尊贵享受!

人的主题 篇5

郭正平在赛前讲话中说, 积极承担企业责任是中国移动在“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核心价值观指导下, 促进企业与社会各方和谐共成长而做出的一项重要行动。希望各单位和广大干部员工要以促进企业发展大局为己任, 把平凡的本职工作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以本次演讲比赛为契机, 大力加强“中国移动人的责任”传播, 推进责任文化建设, 打造企业责任管理体系, 为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每个移动人应有的贡献。

选手们紧扣主题, 用一幕幕生动的故事、感人的案例和典型事迹向大家讲述了四川移动人在推进企业转型和“新跨越”中承担责任、践行责任, 用“心”诠释责任的意识, 展示出在生产经营、抗洪抢险、创先争优等日常工作中, 广大移动员工积极拼搏, 敢于承担, 勇于奉献的精神风采。

人的主题 篇6

一、《美丽人生》回味隽永的深刻哲理

《美丽人生》与以往反映二战影片的沉重主题有所不同,影片用独特的视角重新诠释了残酷的战争与生命的意义,让观众在泪水中体会了生命的价值。它讲述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演绎了二战时期一个犹太人在纳粹种族歧视下所经历的“美丽人生”,它有喜有悲,也像寓言,教人不可思议。导演并没有直接去展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伤痛,而是透过一个普通家庭的遭遇, 从侧面反映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亲情,在灾难面前,一个家庭对爱的坚守反而比直面战争更让人震撼。 人的生命是可贵而且充满欢笑的,这既是影片主人公基多的人生态度,也是影片所传达的永恒主题。在叙事上, 导演通过铺垫,设置一个又一个巧合悬念,然后再一一解开,从而使整个故事环环相扣,把美丽的童话演绎的天衣无缝,有悲有喜,既对立又统一。

《美丽人生》歌颂了美好的爱情和生活,甚至在逆境中,人们都不失幽默的本色。这让每一个悲观厌世的人从中受到了鼓舞,增添了生活的信心;让不喑世事的孩子永远只知道人生无处不美丽,所有的厄运不过是一场必来的游戏。整部影片就像是一个回味隽永的人生寓言富含着感人的主题、深刻的哲理。

二、《美丽人生》浪漫的童话世界

在《美丽人生》的片头,由第一人称“我”开始讲述这个简单却不易说的故事。此时,“我”的独白像是整个影片的总领,为电影接下来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独白相对应的画面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雨夜,基多抱着儿子小约舒亚在集中营里行走的场景,这个看不清前方的黑夜,这份令“我”感恩的父爱,与这个黑暗相对应的独白作为影片的开头,本身就是一个悬念,是什么简单而不易说的故事,为什么会在那模糊不清的夜里穿行, 这一切的疑问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将被一一解开,也正是这令人琢磨的悬念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想进一步在影片中寻找答案。

寻找开始,导演将我们带入的是一个浪漫的爱情童话世界,影片用了61分钟去演绎基多与朵拉的爱情史。 男主人公基多与女主人公朵拉7次偶遇,每一次的偶遇都充满着各种巧合,这些巧合让他们之间的爱情一点点升温,最后共同建造了一个美好幸福的家庭。这个世界色彩鲜艳,节奏明快,一切充满着快乐。

第一次相遇,基多车坏修车,朵拉被黄蜂刺中正好从上而下跌入了基多的怀抱。基多的一句“早安,公主”, 化解了这份尴尬。瞬间,朵拉对这位幽默的王子产生了好感,而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基多用公主送给他的鸡蛋无意中伤到了追求公主的鲁道夫,因此,鲁道夫追赶, 基多慌乱中逃跑再次撞到朵拉。导演无意中的安排,使这三个人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微妙的关系,因为基多无意伤害的鲁道夫正是之后公主朵拉的未婚夫。而接下来当基多再次在街上碰见公主朵拉时,鲁道夫已开始以公主的未婚夫的身份出现在基多的视野里,基多远远看见公主和鲁道夫交谈,这一画面为接下来他们一起看歌剧、 订婚等埋下了伏笔。基多在叔叔工作的餐厅里做了侍应, 他以一个侍应的角色发现一个又一个潜伏着的线索,巧遇去朵拉所在学校讲学的人,所以才有了基多冒充讲学者到朵拉学校讲了“种族优越论”。在这一桥段中,基多搞怪的动作和发言逗笑了朵拉,给朵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侍应期间,还遇到了一个迷恋猜谜的医生。基多所出的谜语不仅为他和公主之后的浪漫之夜作了伏笔, 更在之后剧情发展里起着巨大的作用。第五次之间的感情培养是在鲁道夫和朵拉去看歌剧时,基多也随之而去, 并利用从同伴费鲁奇那学到的用意志呼叫公主,这一次, 公主与基多刚好对视,此时歌剧中歌曲响着,而这一对视, 也使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为第六次他们的浪漫夜起了一定的推力。歌剧散场,基多带走了朵拉,这时的颜色运用也恰到好处的展示了基多和朵拉的浪漫世界。如红色的运用:基多和朵拉两人在雨中下车后,长长的鲜红的地毯,无尽的延伸,划破灰色的背景——雨夜,也象征了两人的爱情开始热烈;用来遮羞的红色布块,也象征了女主角心中的热情。基多用方向盘为朵拉撑伞,并很细心照顾朵拉的感受,而此时前面种种的铺垫演变成各种朵拉眼里的巧合,那刚好从楼上扔下来的玛利亚“神奇钥匙”,那猜谜人刚好解出的七分钟,那刚好还给基多的帽子,这一连串巧合刚好配合着朵拉的言行和心情, 使朵拉开始真正对基多产生爱意,也使观众看到这些似乎很神奇却顺理成章的剧情而捧腹大笑。

这美丽童话般的情节继续升级,基多骑着那匹被涂成浅绿色的马带着这位美丽的即将成为他人妻的意大利正统的公主,令人印象特别深刻。此时,基多和朵拉的爱情在他们餐桌下相吻那一刻,在他们走出餐厅那一刻达到了顶点。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白雪公主和灰王子的故事,他们的美好结局在整个故事中其实也是一种讽刺,一个被歧视的犹太人基多从那些歧视者手中公然带走了公主朵拉,而朵拉面对高傲在上的鲁道夫,毫不犹豫选择了被歧视的基多,朵拉的态度和基多的举动都在一定程度上暗讽着那些自作聪明的纳粹党,但这一重要的情节也为影片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作出了转折。

三、《美丽人生》苦难的救赎世界

如果说影片前半程是浪漫的童话世界,那么后半程则是苦难的救赎世界,展示了世间真正最美丽的内容。 因为之前的种种巧合,基多和朵拉之间的感情一点点升温,美好家庭的出现也在他们的儿子约舒亚出现的那一刻展现在观众面前。基多和朵拉走进花房,镜头由里往外拉,出来了一个拉着小玩具坦克的男孩,他们的儿子约舒亚出场,这样一个镜头把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压缩在几秒,预示着幸福美好时光一带而过。这个镜头导演巧妙的运用视听语言,通过缩短影视时空,适当得体的过渡到了影片的下半场。

此时,基多与朵拉的童话爱情史暂且告一段落,温暖的亲情站开始拉开帷幕,而这一站的大背景则放在了二战的集中营,影片的整体色调开始从先前的明快温暖转向暗淡冰冷,其实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有多处情节中都暗藏着线索提示这一转折。所以这一前一后并不对立, 因为有铺垫,才会让一切巧合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电影一开始,基多便因刹车失灵刚好冲进了迎接纳粹将军的队伍里,并被当做迎接的对象,而此时的基多很配合的和两边队列的人行礼,虽看起来很戏剧,也很好笑,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里已经暗示了战争的阴影即将笼罩这个小镇,并引出了故事的两块大的对立面, 德国纳粹和犹太人基多。随后,基多到达叔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被袭击的叔叔,以及从叔叔房里冲出来的 “野蛮人”,还有基多申请书店遭拒绝,去朵拉学校冒充巡回官讲述关于“种族优越论”的演讲,叔叔那匹被涂成绿色写满侮辱性话语的白马等等,这些在浪漫童话般的爱情里参杂的小细节在一定程度上都在暗示着二战对整个人类的创伤,从最初的不明显到公然的侮辱字迹, 再到后半部分集中营里所发生的一切,影片的前后大转变并不是巧合,而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为爱情和亲情,先前埋下的德国纳粹党的线索, 才有了影片后半部分集中营的苦难救赎生活,而这也是本片的成功之处。在后面的故事中,之前已被塑造的很成功的基多形象,积极、乐观和幽默,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的他,在对待同样身在集中营受苦的儿子时,他并不像其他人那样悲观,为了不让儿子受到战争的影响, 希望让儿子觉着集中营的苦难就是一场游戏,而把自己的幽默性格发挥到了极致,利用之前所铺垫的“坦克” 这一道具,设置了这样一个苦难救赎的游戏。在集中营的这段“游戏”世界中,故事达到了高潮,那位猜谜的医生所说出的谜底,之前歌剧里所放的歌剧,前面一句又一句的“早安,公主”,推动了整个后半程的故事发展, 不管是基多冒险去放那首熟悉的曲调给妻子报平安,还是偷着广播他们之间的暗语,还有医生等一连串的谜底等这些故事情节都与先前的环节紧紧相扣,才能使整个 “游戏”不显得突兀与尴尬,而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发展。

若说前半部分是人生的美丽,那后半部分更是真正的美丽人生,浪漫的爱情给了基多一个美丽人生,深沉的父爱给了约舒亚一个单纯、美好的最美人生。一场爱使战争展现给人的不是正面的残暴,而是战争让我们透过家庭之间的爱去深切体会战争的灾难,导演这一全新之举,避开了血淋淋,更是让观众含着泪笑着看完了电影。

四、《美丽人生》的“美丽”永恒

整部影片通过侧面来表现战争的残酷,不是正面的血淋淋,而是内心的血肉相割,是笑着哭的痛心。那环环相扣、前后照应的故事情节,把很多巧合都演绎得自然流畅,正是这些巧妙的安排,让故事张弛有力,从而达到了电影叙事上的高潮。

《美丽人生》之所以在国际上大获成功并赢得无数人的喜爱,不仅仅因为其带给我们的欢笑和泪水,更多的是影片以全新视角所传达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使很多人的生活从此改变。在《美丽人生》中战争对于我们是残酷的,带给我们的是深沉的痛苦与灾难,但面对战争的态度却是积极乐观的,其阐释的人生的真谛,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未来,都可以作为我们生活追求的目标,因为人的生命是可贵而且充满欢笑的。

参考文献

[1]张险峰.经典电影作品赏析读解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7-63.

[2]王姗.用乐观面对苦难,用微笑诠释人生——评《美丽人生》带给人的心灵启示[J].电影文学,2012,(08):97-98.

上一篇:知识转移能力下一篇:教师职业信念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