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研讨

2024-10-16

主题研讨(精选11篇)

主题研讨 篇1

“草根争鸣”话题研讨面向一线,聚焦中小学体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凝聚众人智慧,促进共同发展,目前已举办89期,已出版了研讨成果《中小学体育教学疑难问题会诊》一书。现面向全国继续征集2016年“草根争鸣”研讨主题,相关要求如下:

1.主题贴近一线体育教学,尽可能不与以往已研讨的主题重复。

2.提交内容包括:主题、话题背景、研讨提纲(研讨子话题不超过5个)、主持团队(最多8人,注明团队名称,每名成员的姓名、职称、工作单位及职务、一项教学荣誉等)。

3.建议主持团队以当地体育教研员或特级教师、各级名师等牵头。

4.联系邮箱:caogenluntan@163.com。或者到http://bbs.jsports.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54&e xtra=page%3D1跟帖;

5.提交主题时,请一并留下话题提供者的姓名及手机号码,方便沟通。

6.请已提交并反馈修改意见的研讨主题的提供者,将完善好的提纲尽快返回邮箱,以便安排研讨期次。

主题研讨 篇2

二年级

主题研讨一:

把质疑答疑教给孩子

人民教育中我们的课堂离学生究竟有多远——从教学中的提问谈起,这篇文章里有两句话‚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与‚老师,您到底想让我们提出什么问题?‛我想到:现在我们鼓励学生提问,更鼓励学生发问;回答一个问题,不如提出一个问题。要学生答疑更要质疑。

1.质疑答疑的目的

质疑答疑是4+4N教学模式中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学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质疑答疑这一环节,和自主学习以及合作交流环节中的设置疑问是不一样的。质疑答疑环节是在一个学习内容完成之后进行的。质疑答疑环节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解并解决存在的共性问题;对易混易错内容的明晰;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鼓励个性的创新等等。该环节包括学生的质疑和教师的精心设疑。我们经常讲: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其宗旨就是让学生养成反思、质疑的良好习惯,通过质疑答疑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透、学得更好。如果学生没有问题,说明学生还没有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还不会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监测;没有问题,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理解得就不会深入,认识得就会肤浅,就会停留在表层。我们的教师在对待质疑答疑这一环节,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教学有了较大的改观。然而,我们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质疑答疑这一环节的作用、问题的产生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问题的处理还存在偏差,致使教学的效率偏低。

2.质疑答疑的好处

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通过自主学习,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又通过与同学教师的交流研讨,对所学知识进行了二次学习,解决了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以及与同伴合作也难以解决的一些疑难问题,完成了对新知识的学习。通过质疑答疑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上升到新的层次

例如:在学习《特殊的葬礼》一文,当学生知道塞特凯达斯瀑布的现

在和原来什么样以及瀑布水为什么枯竭后,我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时,姜彤浩问道:为什么要为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时,把课文的中心一下点了出来。

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说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思维了、精心思考了,真正经历了新知识的学习过程,真正走进了文本的一种表现。而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靠老师来培养,要靠老师的鼓励、刺激与指导。所以我觉得肖局长在给我们指出的那十八条里精心的备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是对我们老师把握好教材提出了要求,只有老师课前把教材研究透了,才能找准学生会产生疑问的地方,而适时的给学生发问的机会,学生才能发问;只有老师课前把教材研究透了,才能预设好精彩问题的出处,把有价值的问题突显出来。

3.质疑答疑的方法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的能力,就是我们目前最棘手的问题。还记得去年我们刚开始使用问题化教案时,第一课时出示课题后,问学生有哪些问题要问?那时,学生也是满天乱问,有的问题跟课文无关,有的问题显然是读了课文后知道的内容,课题根本没有体现?比如课文《泥姑娘》她会问泥姑娘怎样救得小蜜蜂?有的几个同学问的问题一个意思,那会也觉得问题化教案问题真多,可是经过一段时间梳理下来,孩子会问了,提出的问题还很有价值,如果孩子通过读书把那几个问题说清了,孩子也就理解课文了,感觉上课还很轻松的。这个经验告诉我们教会孩子提问,是个过程,需要时间,而且,如果让孩子能质疑,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要向的肖局长在小课题研究关于质疑答疑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

首先,老师一定要备好教材,做到心中有数,能发现孩子会有问题的地方,在课堂上要留给孩子时间允许他质疑。

其次,老师更要教会孩子质疑的方法,通过学习肖局长的讲话,最近我教孩子质疑答疑的几种方法:1.读,认真读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学《虎门销烟》时,孩子提出为什么往水池里到海盐?2.听,上课时听别人发言,有不同的想法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也可

以是同意别人的想法,但又觉得不全,把自己要补充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提示给人家。3.换

比如在学《关于牵牛花的评论》当学生问‚攀‛字,(正攀着小树往上长。)什么意思?一个孩子说:‚就是爬。‛我说‚同意吗?有什么问题?‛另一个孩子说:‚那这为什么用‚攀‛不用‚爬‛?……4.引,有深度的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问出。

以前一直认为质疑答疑只是个环节,仅是课文学完之后,走个过程就行,现在看来,学完一部分,就进行质疑答疑,具体、有针对性,学生才容易提出问题。

质疑答疑虽然只是一个环节,但作用却是巨大的,这个环节历练到炉火纯青,教学质量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精讲课文在‚质疑答疑‛下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我们以一个完整的课为单位,将质疑答疑训练内容在有效教学的原则下呈现给大家:

《我要的是葫芦》

设计意图: 我们知道,植物生长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你看,那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多可惜呀!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可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学情分析: 我们身处农村,教学对象是边远山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社会教育氛围不浓,学生教育还处在基本语文知识传授与接收阶段,学生语文素养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差距较大。受家庭教育影响,一部分学生能顺利读通课文,能初步知晓课文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但有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读文,对于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葫芦的果实与叶子之间的关系的理

解就会有一定的困难了。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已有的拼音基础,进行朗读教学,使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并通过设置教学情境,以朗读为导向,让学生在朗读中不断感受、了解植物的叶子与它的果实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认读会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懂得叶子和葫芦的关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师: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葫芦图)它是——(生答)葫芦。

2、谁愿意和它打个招呼,亲切地叫它一声。葫芦的芦单个读第二声,放在词语中读轻声。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课件出示课题)— 14 我要的是葫芦。

4、齐声读课题,自由读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答案藏在课文里,我们赶快打开课本去读一读课文吧,出示温馨提示: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

3、生字宝宝也来了,我们一起学一学吧,指名读生字、词语,齐读生字词语。

4、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三、看图 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故事中的葫芦,先看第一幅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幅图?下面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出示第二幅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1、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看了这两幅图,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个大问号产生了呢?(学生发表意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故事。学了故事后呀你就明白了。

五、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找出描写这两幅图的段落。

2、描写第一幅图的是哪个自然段呀?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说说自已听了以后的感受。

3、你觉得哪些词写得很好,让人一读就感到葫芦长得很美?(细长、长满、雪白的、小葫芦)小葫芦真是太美了,所以呀那个人就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4、哪个小朋友能把小葫芦读得更美更漂亮?让人一听就喜欢上它。指名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第一段。其它同学评。他就把描写葫芦美的词读得很优美。还有哪个小朋友能读得更美呢?

5、小朋友你们想当小老师吗?下面请把你的同桌当作小老师美美地读给他小老师听一听。

6、这么美的小葫芦,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请在课文中找一找这些句子。齐读最后一段。出示图:多可惜呀!

7、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小朋友读课文2、3自然段从故事中找答案。学生自由说。

8、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9、读读下面两句话,猜猜这个种葫芦人的想法?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了解蚜虫,并进行指导朗读)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 小朋友认为他想得对不对,大家讨论一下叶子上的虫到底用治不用?小组讨论汇报。

10、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指导,小组学生分角色,老师和学生合作读。

六、课堂扩展

1、想象那个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一棵葫芦从发芽到成熟,还会遇到哪些危害,还需要为它做些什么

呢?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续编故事)并把第二年他又种的葫芦画下来。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3、学了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4、请小朋友课后把自已又编的这个故事讲给自已的爸爸妈妈听。

依托QQ群平台进行主题研讨 篇3

一、依托QQ群进行主题研讨的优势分析

主题研讨是指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研究、讨论和发表见解与主张的教研方式。学校教研由于受时间、场地、人员等因素的限制,集体备课中的主题研讨低效、被动,多数流于形式。网络教研兴起后,QQ群中围绕某一试题解答的讨论经常见到,其中也不乏谈笑、斗闹之行为。鉴于此,如果选择QQ群环境进行主题研讨,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并能调动广大地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那么,依托QQ群进行主题研讨有哪些优势呢?

(一)即时性与交互性

群内成员可以围绕主题内容随时发表看法,并针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异议,交互性强,打破了从一人到另一人顺序发言的常规;多人可以同时发言,观点按发布的时间显示。利用群还可以随时翻阅别人的发言,不受时间限制,同时也有利于研讨结束后的成果整理。

(二)可以规范参与者

利用群名片的修改功能,可以按“地区或学校+姓名”方式修改群名片,可以进一步约束交流者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让参与者按学科集中,即保证群内成员全部都是地理教师。这有利于专业主题的研讨。

(三)开放性与广泛性

网络教研可以使参与者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提出问题,一针见血;提出好的建议,还可以受到众人追捧。这样的教研才是真教研、真交流,意义更大。教研不受身份、地域、性别、年龄等限制,不用举手请示,上来就说,这样就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从而达到取长补短、交流碰撞、有效学习的目的。

二、依托QQ群进行主题研讨的操作

(一)进行科学选题

一个好的主题,能引起大家的参与,让大家都能有话说;一个好的主题,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项目成果,大家愿意贡献智慧。主题研讨的第一步是确定选题。选题来源可以是来自课堂教学实际和教学困惑,也可以来自期刊征稿计划。例如,“百强群”在2012年5月就“高考后期如何回归教材”进行了主题研讨,很有实际意义。

(二)发布策划方案

主持人的确定一般是与选题联系在一起的。如2012年,“百强群”通过研讨制订了全年的网络教研计划,以月为单位实行主持人负责制,阶段研讨由主持人制订研讨策划方案。我们统一使用固定模式的研讨方案,由笔者和秘书长审核,修改后统一发群邮件,时间上会提前一周,好让大家有个充分准备。从目前来看,参与者中有一部分人发言很规范,并经过了仔细思考。策划方案一般包括:背景、选题意义、研讨主题和时间、策划人和主持人、研讨要求等。

(三)按计划组织研讨

研讨的时间根据主持人的时间确定。首先,由主持人发布开场语,列出讨论提纲,说明相关要求。然后大家就问题发表意见。因为“百强群”现在是四个群同时研讨,一般由笔者或秘书长负责将核心观点、主要观点进行转发,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研讨一般历时两个小时,结束前由负责人和主持人进行简要总结,并宣布结束。当然,有兴趣的教师还可以继续研讨,留存观点;因事而未能参加研讨的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发给主持人。

(四)成果整理及发布

我们采用“谁主持,谁负责”的方式,对研讨进行整理。整理时要“去粗取精”,围绕主题优选观点。原生态讨论稿以群邮件的方式发布,或发布在QQ空间供大家转载,以扩大影响力;整理后的文章投稿给相关期刊,以进一步提升品味、升级成果层次。目前,“百强群”有10余篇文章发表。

三、依托QQ群进行主题研讨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研讨活动将主题研讨与即时性发言等同对待。对此,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准备。主题研讨是围绕固定主题的集中教研,在语言锤炼方面要求较高,概括性强,不需要有大量的文字,但讲出来要与众不同,因此,参与者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我们也发现,有的成员看着大家发言,就是不说话。

(二)准备工作不充分

我们的研讨主题一般以群邮件的方式,提前一周发给成员,让大家先行准备。一些成员由于工作原因,没有及时上线,根本不知道要研讨这回事。有的成员知道要研讨,但缺少准备的意识,一拖再拖,等研讨临近,草草准备了事。还有的成员,准备时由于理解不到位,偏离了主题,缺少主旨论点。

(三)研讨发言不规范

多数成员能够明确段落式发言方式,但缺少小论点。我们要求的格式是:“话题+小论点(概括性)+ 具体观点”。这主要是便于后期整理,同时有利于发言更有针对性。在即时性发言中,存在的问题是:三言两语,缺少思考,是应景式的问答。对此,我们需要成员经过思考后,形成自己的论点。

(四)研讨过程易跑题

主题研讨 篇4

“草根争鸣”话题研讨面向一线,聚焦中小学体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凝聚众人智慧,促进共同发展,目前已举办92期,已出版了研讨成果《中小学体育教学疑难问题会诊》一书。现面向全国继续征集2017年“草根争鸣”研讨主题,相关要求如下:

1. 主题贴近一线体育教学,尽可能不与以往已研讨的主题重复。

2. 提交内容包括:

主题、话题背景、研讨提纲(研讨子话题不超过5个)、主持团队(最多8人,注明团队名称,每名成员的姓名、职称、工作单位及职务、一项教学荣誉等)。

3. 建议主持团队以当地体育教研员或特级教师、各级名师等牵头。

4. 联系邮箱:

c aog en lu nt an@163.com。或者到http://bbs.jsports.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54&e xtra=page%3D1跟帖。

5. 提交主题时,请一并留下话题提供者的姓名及手机号码,方便沟通。

主题式研讨通讯稿 篇5

为积极创设教师的成长平台,展青年教师风采,扬青年教师特色,促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学校开展了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

通过这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可以欣喜地看到我校青年教师正在教学研究的沃土上耕耘,如一轮闪烁光芒的朝阳,在新课改的云天中喷薄欲出。

本次学科主题式研讨活动,学科带头人杨老师就语文学科参加教学大比武活动的情况,从上课、听课、备课、说课、反思、课件这六个方面作了详细的总结。首先杨老师对本次比赛教师们的付出表示肯定。其次,杨老师结合说课和教学反思进行有效性地指导,给予青年教师很大的帮助。引导青年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艺,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

随后,杨老师又对“教学比武”提出了详尽而细致的建议,主要围绕“课前准备、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评价及教态”这六个方面展开。尤其在教学方法选择方面,杨老师向我们青年教师传授经验,提出“问题让学生提,疑惑让学生解,思路让学生悟,方法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听,规律让学生理”。这一精辟的教学理念,形成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尊重个性、体验成功的课堂教学局面。

主题研讨 篇6

摘要:融入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的主题学术生涯教育,不仅拓展了专业发展领域职业生涯辅导的空间,而且彰显了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的学术生涯教育功能。作为质性学术生涯评估工具的学习自传,在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进程中扮演着主题学术生涯教育的角色,进而引导着本科生,在本科新生体验计划、跨学科学习情境、本科课程纵向结构、难以预知的学术生涯发展历程等复杂环境中,成长为学术生涯的自主管理者。学术生涯自主管理能力、可迁移能力、学术素养、创新能力、职业适应力、使命感、职业生涯决策模棱两可容忍度的共同提升,对本科生的学术生涯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学习自传;质性学术生涯评估工具;学术生涯发展;本科生学术生涯教育;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

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对本科新生自主进行学术生涯发展方面的思考有什么帮助?答案或许并不像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设计者预期的那般乐观。例如,一项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被问及“研讨课对你的专业规划、职业选择等有哪些影响”时,许多新生表示“没有太多联系”或是“还没有考虑到”。那么,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的学术生涯教育作用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呢?在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中专设主题学术生涯教育模块,应是一个有实践价值的选择。正如我们的干预性研究己初见成效——依托本科生学术素养训练体系,通过于“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中和在本科生科研项目申请时专设学术认同模块,来纵向引导本科生自主开发与管理学术认同。广义而言,结合学习自传撰写开展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主题学术生涯教育的实践构想,与将就业能力提升融入课程的成功实践,本质趋于一致。在诸多将就业能力提升融入课程的成功实践中,“实施旨在帮助学习者建立经验联结并反思这些经验从而确定如何获得职业生涯发展建议的个人发展档案袋计划”,更是与结合学习自传撰写开展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主题学术生涯教育的实践构想相契合。

一、质性职业生涯评估承担主题学术生涯教育职能

我们曾致力于“通过调查的方式,采用自编质性职业生涯评估工具,和本科生共同思考自我与学术职业之间的关系”。依职业生涯发展的系统理论框架整合观点看,质性职业生涯评估工具有助于支持本科生做出适宜的职业生涯决策。具体而言,质性职业生涯评估工具的支持作用,是通过引导本科生“分析其成为大环境下独特个体的原因,探讨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来实现的。更进一步:学术生活体验研究意义上,质性职业生涯评估工具所设学习目标回顾方面的开放式自述项目,发挥着“透过本科生亲笔书写的学习心得,洞察本科生在其学术生活中成长的心路历程”的作用;超越对质性职业生涯评估工具所设开放式自述项目的思考,认知与行动层面学习目标展望引导下的研究实践,还促使着本科生“听到学术生活的召唤,理解自己的专业志向”。由上述反思可见,参与质性职业生涯评估的过程即接受主题职业生涯(含学术生涯)教育的过程。

希望依托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自主研发的质性学术生涯评估工具,在引发认知与行动层面思考、引起真实行为的同时,能够进而扮演如下主题学术生涯教育角色:学术生涯发展理念的交流者;自主学术生涯管理的辅导者;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教与学的创新者;学科与学科文化理论及应用的传播者;可迁移能力的开发者;本科新生体验计划和本科课程纵向结构的导向者。

二、适用于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的学习自传项目设置概览

针对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教学情境自主研发的质性学术生涯评估工具为“学习自传”。实际上,传记(尤其是自传)作为研究方法,也己用作教学方法。例如,建议研究生开始撰写自传,并根据自传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学习自传特别强调学习者围绕“我是怎样成为今天的学习者”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在写作中“叙述自己接受教育的历史,从而理解学习是怎样影响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使自己发展成现今的状态”。随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逐步深入的主题学术生涯教育要点(即学习自传项目)如表所示。本科新生围绕“学术生涯发展”主题进行的思考,可以涉及“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等多个层面。

就融入式主题本科新生学术生涯教育模式、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的课程建设以及教与学方法创新而言,另有两点需要明确。第一,课程初,本科新生将获得全程化学习自传的各个项目,这样,本科新生就可以针对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动态关注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收获以及尚待解决的学习问题,并藉学习日志动态记录关注结果。第二,与本科新生在课程初撰写学习自传同步,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主题学术生涯教育模块也应加强建设——分析学习自传成稿内容从而集中于学术生涯发展提出即时课程优化建议,正如成功案例所显示的“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诞生,或者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而不断调整”。

三、适用于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的学习自传项目设置详解

学习自传所设项目涵盖对个体“过去、现在、未来”成长经验的回顾与展望,从而体现了学术生涯发展(可理解为具有领域特异性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体到特定发展阶段,本科生的学术生涯发展历程是学习者与本科生学术素养训练体系交互作用的结果。例如,一项定量研究基于四个调查结果得出结论,本科生科研项目参与经验能够引起个体对科学类、技术类、工程类、数学类职业以及硕士/博士学位的兴趣,而为“尽早”激发个体对这些职业或学位的热情,向本科低年级学生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尤其值得重视。重在研究与发现乐趣体验的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含主题学术生涯教育),正是本科生学术素养训练体系中的关键环节。

学习自传所设项目涉及跨学科学习情境、学科/专业规划等环境因素或者自我与环境关系因素的期望在于,进行中的教学/课程改革有待本科新生着眼于学术生涯发展来创造性地审视与应对。一方面,修习跨学科式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可能益于本科新生“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探讨,探寻到自己感兴趣的交叉学科发展路径”。主修跨学科专业、攻读双学位/辅修专业、修习学科大类平台课程或通识课程、转换主修专业等,也为本科生创造了类似的学术生涯探索、决策、规划与适应机会。另一方面,本科通识教育方案可以实现从“重视学科”到“重视能力”的转变——通过“思维与行为方法(新生研讨课也纳入其中)、有效思考、写作与修辞、语言”这四类必修课,来提升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和有效表达能力”,从而“使学习者能够建立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并引导个体未来理智地工作与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经由本科通识课程提升的“思维能力、有效表达能力”等可迁移能力与“建立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那么在全部本科课程而不只是本科通识课程意义上,关乎学科主题的专业知识能力将反过来成为可迁移能力持续提升的水之源、木之本。换言之,本科生学术素养最终以“通专结合”的方式建基于学科领域及不同学科领域之间联系之上。这也是促使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与学科课程体系形成合力背后的逻辑。例如,成功教育实践提示,除了开设跨学科式学术论文写作新生研讨课之外,还应“从导论课程直至毕业设计,顺次将学术论文写作融入学科课程体系”。

不可否认,未来学术生涯发展历程中充满的不确定性,是本科新生难以在学习自传撰写过程中预知的。例如,一项以分析阶段性年度调查数据方式进行的本科生科研项目评估结果证明,和参与项目之前相比,完成环境可持续性主题本科生科研项目之后,学生追求科学或工程领域学术职业的倾向有所下降,尽管其深造的倾向有所上升。这个结果反映出,完成项目之后,学生对自身学术兴趣和学术能力的自我评估可能更为实际,或者学生对专业型硕士/博士学位的认知度可能有所上升。所以,尚待研究的问题是:在本科阶段即阻止学生追求自认为兴趣和能力不足的职业是否有益?本科生科研项目参与经验是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硕士/博士学位持有者的可能职业选择?上述现象,既提示了开展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主题学术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又为本科生学术生涯教育养成学术生涯自主管理者的追求,探明了“职业适应力和使命感或职业生涯决策模棱两可容忍度共同形成与发展”这一具体方向。

和在撰写学习自传过程中思考“怎样做”尤为不同的是,本科新生需要在完成学习自传之后,以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主题学术生涯教育为起点不断地自主建构学习经验。需要如此采取真实行动的缘由是什么?横向而言,本科新生体验计划可归为“四种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且呈螺旋式上升态势的类型”,这四种类型包括“课程(如新生研讨课、学习共同体),学术支援(如学术指导、图书馆与信息素养、辅助教育),课外活动(如服务学习),服务(如入学管理、定向辅导活动、宿舍计划)”。纵向而言,“新生研讨课、通识课程、本科生科研项目、大四顶峰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支持的本科课程纵向结构,使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得到了保证”。不难分析出,学术性转变类新生研讨课主题学术生涯教育的实践价值是,在模式/体系、工具、心理/行为等意义上,支持本科生成长为学术生涯自主管理者。

四、发挥本科生在丰富学习自传应用上的主体作用

本科生是通过学习自传撰写来解决学术生涯发展方面问题的主体。因此,未来的本科生学术生涯教育研究及实践,将寻求发挥本科生在丰富学习自传应用上主体作用的途径和策略。相应的探索,将立足于人才培养,以促进个体毕生发展、终身学习为目标,从自我发展及学习环境/学术职业建设这两个层面展开。当然,整合自我与环境中影响学术生涯发展各种因素的独特方法,有赖于作为学术生涯自主管理者的本科生在行动中尝试。

主题研讨 篇7

小班“宝贝泥土”的主题马上要开展了, 教师们在研究了主题目标后, 针对是否开这个主题产生了分歧。

1. 第一次年级组审议:主题开展前审议, 讨论要不要开展“宝贝泥土”主题

钟老师:我的想法是虽然书上有这个主题, 可是那么多小朋友一起挖泥、和泥, 常规一定乱。

石教师:哎, 是的, 而且现在的家长特别爱干净, 让小朋友玩泥, 家长肯定会说“你们老师怎么会想出来玩泥的, 脏哦。”

年级组长:我觉得这个活动非常有趣, 小朋友肯定喜欢泥, 这个主题是从孩子出发的, 贴近他们的生活。

石教师:就算好, 我们这里地上的泥杂质多, 黏性不足, 要小朋友做出造型来是否太难, 可行吗?

年级组长:这个倒是问题, 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和泥、造型?

李教师:我们以前在幼师学习的时候用白泥做过造型, 蛮好的。

司马教师:不行, 白泥太硬了, 要用很大力气捏, 小朋友捏不起来, 除非请家长帮忙。而且白泥很贵, 让家长买合适吗?

舒教师:让家长买不行。

谈教师:用面粉倒是可以和, 不过不是泥呀, 泥的特性不能感受了。这个主题不要开了吧, 问题多得来。

石教师:我也感觉不要开了。

2. 第二次年级组审议:主题开展前审议, 决定要不要开展“宝贝泥土”主题

孟园长:大家都觉得“宝贝泥土”不要开展了。现在, 大家都闭上眼睛想一想, 小时候有没有玩过泥?有没有印象了。

司马教师:小时候玩过的, 感觉特别有劲。

教师们纷纷说:小时候, 玩泥的确是很有趣的。

孟园长:我记得小时候玩泥, 也是在幼儿园, 到现在还是印象深刻, 非常好玩。我们对一个主题取舍不能单凭教师的主观, 应该把这个权利交给幼儿。

舒老师:那泥怎么办呢?就用地上的泥, 还是买白泥?

孟园长:可以利用家长资源, 小二班有个家长不是承包搞种植的嘛, 让他帮忙到山上运点黄泥, 杂质少, 黏性足, 干了以后比较容易上色, 肯定行的。

年级组长:我们先开主题的第一个活动“泥土里的秘密”, 看看孩子的情况, 再决定主题的取舍吧。

3. 幼儿寻找泥土里的秘密

年级组审议后, 各班开始了实施, 首先组织幼儿到运河公园挖泥。每个幼儿都带了一把小铲子和一个小桶。孩子们在草丛间、大树底下快乐地挖着。

幼1:老师, 老师, 泥里有蚂蚁, 好多、好多哦!在搬家, 妈妈说蚂蚁搬家要下雨了。

幼2:我也看见了。我也来挖。

幼3:老师, 救命啊!这里有蛤蟆。哇, 跳走了! (吓一跳的样子)

幼4:老师, 我挖到西瓜虫了, 你看。我能把西瓜虫和泥带回幼儿园吗?

幼5:老师, 我挖到小草了, 你看, 长吗?

幼6:这里还有蚯蚓, 你们快点过来看, 好玩得来!

幼7:老师, 你看, 这是什么?是不是种子啊?

……

孩子们发现泥土里藏着很多有趣的动物和植物, 就像挖到宝藏一样兴奋, 这一幕让教师们感觉到原来开展这个主题对幼儿来说是多么的快乐, 是多么有价值啊!主题被保留了下来, 继续开展。可是就在教师们刚有了点喜悦时, 为了第二个活动“和泥”, 教师之间又产生了分歧。

4. 第三次年级组审议:主题开展中, 讨论“和泥”活动在哪里开展, 和泥方法要不要教给幼儿

谈老师:“和泥”很有趣的, 就是容易弄脏教室, 在户外草地上上, 效果好。

石老师:在外面上啊, 指导幼儿不方便, 听不清楚哇, 干扰太大。在教室里上嘛, 桌子上铺好报纸、泥工板, 一点都不脏。

谈老师:我觉得应该让小朋友充分体验和泥的乐趣, 了解泥的性质和特点, 多和一会儿, 在户外做幼儿更放得开, 不会缩手缩脚。

舒老师、司马老师:我们赞成谈老师的想法, 在幼儿园草地上上好了, 这样幼儿和泥放得开。

司马老师:你们觉得是教给小朋友和泥的方法, 还是让他们自己在操作中探索。

石老师:肯定要事先教的, 他们毕竟是小班孩子, 不教怎么会。到时候肯定乱, 水和泥的比例一团糟。

薛老师:不教行不行, 让小朋友自己试试。至于水倒起来没数, 可不可以每人准备一个饮料瓶, 瓶上开个小洞, 这样不会一失手倒许多, 而且可以逐渐加水。

谈老师:你们觉得呢?

年级组长:要么, 我们两个班级做个实验, 一个班级老师教和泥方法, 一个班级让孩子自己尝试, 到时拍录像记录一下。

5. 两个班和泥 (略)

6. 第四次年级组审议:教师展开讨论达成共识——和泥方法可以让幼儿自己探索

许老师:我们班是在圆形草地上“和泥”的, 草地边上有一排石头长凳, 正好被利用成幼儿的操作台。

钟老师:我们也是在草地上和泥的。

年级组长:我是让孩子自己先探索在泥里加水会怎么样, 他们说会化开来, 变小了, 像下雨天的泥浆。然后我让他们探索能否用水和泥, 把泥变成团。我没教, 只让他们注意不弄脏衣服。活动开始6分钟后, 第一个小朋友成功了, 我请他介绍经验, 小朋友再操作, 结果基本上全部成功了。

石老师:我是教的, 不过我发现他们根本就不是照我说的去做, 都急吼吼地想去和泥, 根本听不进去。我们班级第一个成功的小朋友是在活动开始后的5分钟。我们玩的时间短, 没有像你们那样每个人都成功。

谈老师:成功的时间差不多哦, 看来不教, 让小朋友自己试是可以的。

舒老师:小班孩子也可以自己探索学习。

石老师:嗯, 是呀。看来应该放手让孩子去试试。

我们发现教师因实践的结果改变了自己最初的想法, 认识到教师应该退一步, 把幼儿推到前面。教师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 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

主题仍在继续中, 和泥之后是做造型, 然后给泥塑“穿花衣” (涂色) 。在这次“穿花衣”活动中教师们按自己的想法给孩子提供了不同的绘画操作材料。

7. 给泥塑穿花衣

场景1:小 (2) 班教室里 (用油画笔)

幼儿在认真使用油画笔给自己的作品涂色。

幼1:老师, 这个缝缝里不能画颜色。

幼2:老师, 老师, 我只能涂红色, 我没有地方涂其他颜色。

幼3:老师, ××和××小朋友把颜色弄到我身上了……

教师观察到, 幼4、5已经完成作品, 开始捣乱了。

场景2:小 (1) 班教室里 (用棉签)

幼儿在认真使用棉签给自己的作品涂色。在细心地刷着不同色彩, 刷好的幼儿还在用点的方法继续装饰花衣上的花纹。

两个班级的小朋友同样在给自己的泥塑作品穿花衣, 但由于选择的绘画工具不同结果却不一样, 再来看看教师是怎样反思的。

8. 第五次年级组审议:讨论达成共识, 幼儿泥塑涂色选用的工具为棉签。

年级组长:这节课教材上给出的操作工具是棉签。有的班级老师用的是棉签, 有的是用油画笔。小 (2) 班的老师, 你怎么会想着用油画笔的呢?

石教师:在上课之前我想过, 如果此次依旧是在平面的物体上着色, 用棉签效果肯定不错。但, 此次的物品有别于以往:一它是立体的;二用土捏制的物品表面肯定不光滑, 再加上晒干, 一定会有裂缝出现。我选择油画笔, 因为油画笔的前端是用毛制成的, 有一定的柔软性, 可以进入裂缝中, 将其涂上颜色;而且油画笔接触物体的面远远要比棉签来得大, 操作起来比较省力, 我想尝试一下不同的操作材料, 看看操作下来的效果和其他班级是否存在差异。

谈老师:石老师认为在表面凹凸不平的物体上着色, 油画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 我觉得我们班级用棉签效果很好。之前幼儿虽然用过棉签, 但是都是在平面上画。今天在立体造型上面涂色, 有的幼儿采用了平涂的方法, 涂好后有的幼儿还想出用点画的方法继续装饰。棉签较小, 上色面积小, 可以换不同颜色上, 真正体现了穿花衣。

如何主持主题式课例研讨 篇8

一、充分做好主题课例研讨前的准备工作

1.主题课例研讨前主持人要“备主题”

“备主题”是指教研活动的主持人在研讨活动前要对研讨的主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而这些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来源于对研讨主题的理论学习和深入领会。也就是说, 主持人在主题课例研讨活动前, 要对主题的来源、与之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认真钻研, 充分准备, 并通过学习与思考对研讨主题拥有自己的观点、态度、意见、方法。其实, 这也是每一个参与研讨活动的教师在研讨活动前要完成的准备工作。但是, 做为研讨活动的主持人, 不管你是一把手校长、主抓教学的业务校长, 还是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 就是所负责的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领头羊”, 必须通过多方面的学习, 掌握足够的教育理论, 提升专业水平, 让自己成为本次主题研讨活动的专家,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正常开展。

2.主题课例研讨前主持人要“备教师”

一是了解做课教师的基本情况, 包括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围绕主题准备的课例内容, 要研究的问题、教学设计意图以及前期所做的一些准备工作等等。二是重点了解教研组其他教师对所研讨问题的观点和理念, 预设教师在研讨中可能出现的观点和研讨状况。由于每个教师在教学思想、教育理念、个体经验、资历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 因而对同一主题的思考与理解也会各不相同。其实, “备教师”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更灵活地应对研讨活动中“生成问题”的把握, 因为有时候“生成问题”很容易成为又一个教师感兴趣的问题, 可是往往这些生成的问题是偏离了研讨活动主题的。因此, 研讨活动主持人必须头脑清晰地分析研讨内容是否紧紧围绕研讨主题, 不能被教师的其他问题“牵着走了”, 而要将教师从偏离的研讨问题中拉回到研讨主题, 保证教研活动沿着正确的研讨方向进行。

3.主题课例研讨前主持人要“备方案”

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主持人必须是主题课例研讨活动方案的主要设计与策划者, 要亲自参与研讨活动方案的设计与策划, 熟练掌握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意图, 在研讨过程中, 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 把研讨活动推向高潮。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 而不是被动的研讨方案的执行者。

二、准确把握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现场

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主持人不是一个按照既定剧本背台词的演员, 而是整个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主角, 是课例研讨活动进程的推进者, 应该引导教师始终围绕问题的焦点, 正确把握问题的研讨方向, 灵活掌控研讨活动的现场。

1.主持人要会观察

主持人要注意观察每个教师在课例研讨活动中的情况, 随时了解他们有什么意见、要求、问题, 有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 并把它记录下来, 作为讨论、研究中的相关内容。主持人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整个研讨现场, 并进行适度调控。如遇到发言不积极甚至没有人发言的情况, 就要激发大家发言、带头发言, 并讲一讲讨论、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如果因某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甚至有些上火, 主持人就要设法平息争论, 肯定他们的探索精神, 阐明教学方法问题需要有这种百家争鸣精神的观点, 分析他们各自观点的正确性、科学性、创新性, 并通过自己的分析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分别指出他们各自的偏激和不足之处;如果讨论走调, 研究跑题, 主持人就要及时提醒、矫正;遇到老师们心不在焉的情况, 主持人就应该设法激发他们参与讨论、研究的情趣和积极性。

2.主持人要会倾听

主持人真诚的倾听, 能够最大限度地唤起教师的话语意识和愿望, 让教师想说、敢说、多说, 使教师的话语权在研讨活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虽然主题课例研讨活动之前, 主持人对参与研讨活动教师的观点会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 研讨现场是真实的, 不同的观点碰撞以后, 新的观念与新的策略是否与当时研讨的主题相匹配, 是否能达成一种对问题相对一致的看法。这就需要主持人一定要善于倾听教师之间的对话, 从对话中捕捉教师的各种信息, 从而了解教师的困惑, 发现教师的内在需要, 梳理出最佳策略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主持人要会引导

有效率的、真实的主题课例研讨活动不是作秀, 主题课例研讨方案不是舞台剧本, 主持人和教师不是演员。主题课例研讨的过程是主持人引导教师们思考、探究的过程, 研讨主题就是主题课例研讨的问题, 也是研讨活动关注的焦点和核心。因此, 主题课例研讨就要从“研”字入手, 以问题为主线, 通过以问引答, 以问促疑, 以问导思, 进行层层深入的引导, 让教师通过问题的引领, 进行对话交流, 从而在思想的碰撞中提升理性认识。研讨活动每个环节, 主持人都要承上启下进行小结, 涵盖大家研讨的主要观点, 组织大家做简单的归纳, 并做好向下一环节过渡的引导。同时, 对研讨中产生的新现象、新问题、新困惑、新见解, 主持人也要进行引导和梳理, 形成下一轮研讨的新主题。

4.主持人要会激励

实事求是地说, 每个教师对参加主题课例研讨活动都是有压力的。作为研讨活动的主持人要理解教师的心理感受, 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让教师可以针对研讨主题自由言说, 自由质疑, 自由争论。同时, 让教师明白参与研讨的教师与讲课教师的关系是同伴互助的关系, 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 坦诚表达, 一起面对真实的教学信息, 共同寻求成熟的教育理念。因此, 主题课例研讨活动中, 主持人要鼓励每位教师大胆而踊跃地发言,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与伙伴进行深入的交流;鼓励教师尊重他人观点, 实事求是, 实话实说;鼓励观点的争鸣与思想的交锋;也鼓励求同存异, 相互理解。只有充满平等、民主精神气息的研讨, 教师才能充分感受到心理安全与精神舒展, 才能进行一种积极的、融洽的、持久的对话与交流。

另外, 主持人还要懂幽默, 会用风趣的语言活跃研讨现场的气氛, 激发教师的“谈兴”, 真正让大家各抒己见, 引导教师进行积极的对话, 引发思维碰撞。

三、发挥主题课例研讨活动中专业引领作用

主题课例研讨活动中专业引领的高度是评价研讨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也是研讨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专业引领是面向全体教师更具体、更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主题课例研讨活动中, 如果没有主持人的专业引领, 教师的行为始终只能停留在模仿、复制的水平。因此, 主持人的专业引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主持人的专业引领, 不是一个主题课例研讨活动最后的理论归纳, 而是在一定的问题背景下, 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的总结与提升。所以, 主持人在研讨过程中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与现场研讨教师进行有效互动, 能够冷静地面对教师们的不同方法和策略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分析, 把肤浅的想法加以提升, 把零碎的思维加以统整, 达成新的有效共识, 形成本次研究活动最终的研讨成果。最后, 引导教师将研讨的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探索和创新, 让专业引领更具高度, 更有效果。

摘要:主持人是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灵魂人物, 其专业水平、组织能力、对主题课例研究方向的正确把握, 直接影响着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的效果。因此, 主持人必须做好主题课例研讨前的准备工作, 准确把握主题课例研讨活动现场, 充分发挥主题课例研讨活动中专业引领作用, 才能使主题课例研讨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

主题研讨 篇9

“盲人摸象”是一个流传广泛的佛经故事。千百年来,那几个摸象的盲人因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而落下了笑柄。但换个角度思考,那几个摸象的盲人其实也有可取之处。从哲学意义上考虑,大象就好像是真理,盲人摸象的过程就像是人类探索真理的实践活动,即使我们“触摸”到了真理,也并不意味着发现了全部的真理。那几个摸象的盲人虽没有触摸到大象的全部,但却实实在在地摸到了大象真实的一部分,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说到底,那几个盲人之所以闹笑话,是因为他们没有交流。随着社会日益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精细,交流与合作对于人们来讲,成为一种生存所必须的技能。教师作为从事特殊职业的个体,其职业价值就在于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但时至今日,许多老师在专业成长之路上仍旧缺少业务交流。

所谓同伴主题研讨,就是指特定学习群体,在组织者引导下,结合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或主题),依据自身已有经验而开展的个人反思、相互交流与集体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同伴主题研讨以同伴互为学习资源为基本理论,以真实的问题情境为研究载体,以个人反思、同伴平等交流为研究手段,以解决问题或形成共识为研究的预期目标。

同伴研讨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

教师的成长,要遵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认知规律,教师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经验的成人学习者,他们自身的经验以及他人经验,能否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有益资源?这是教师的学习不同于学生学习的显著特点。

对于教师个体来讲,由于受专业知识、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教学经验就如同故事中那几个盲人一样,难免有局限性。加强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可以使教师的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从而带动教师群体性的专业成长。

同伴研讨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交流。同伴研讨最基本的理念是把每一位教师及他们的专业经历都视为宝贵的学习资源。必须承认,每一位老师在自身的专业成长中,都积累了或多或少的经验,这些经验就如盲人摸到的大象的局部一样,虽是局部,但却是真理的局部。尊重教师的专业经验,并使之发挥更大的功效,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同伴研讨的任务是整合教师智慧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研讨与专业引领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其中,自我反思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专业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的“直接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效率低下。教师要迅速成长,只靠这种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最好的办法是借鉴他人的经验。说到学习经验,或许我们会想起那些在专业发展上取得骄人成绩的名师,但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缘的。那怎么办?别忘了,我们处身的环境,周围都是有各种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老师,他们才是教师专业成长最好的学习资源!

同伴研讨的目的就是整合教师已有的教育教学智慧,并使之成为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新理论。

同伴研讨的终极目标是追求教师群体性发展

教师群体性专业水平可以决定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师群体中,不乏精通专业的个体,有的甚至是一方名师,他们是学校的名片。但教师个体的成长不能替代教师的群体性成长,怎样把教师个体的优秀经验转化为群体性经验,这是校本教研的重要任务。

同伴研讨可以将教师个体的优秀经验,在一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推广与应用,其受益者,不仅仅是教师个体,还有教师群体,更有学校教育教学的全局。追求教师群体性的专业成长,是同伴研讨的终极目标。

同伴主题研讨的操作与策略

同伴研讨的形式多样,教师间的谈话、教研组内的交流、观课、议课、学校组织的专题研讨……都可以纳入同伴研讨的范围。但这些研究形式,往往因为组织形式涣散,没有明确的主题等原因,收效甚微。

为确保同伴主题研讨的有效开展,在操作时需要注意:

以教师需求为出发点,确定研讨主题

我们尊重教师的专业经验,并视之为宝贵的资源,但经验往往作为记忆深埋在脑海中。从心理学角度看,记忆的再现需要外界刺激,因此,要找寻散落在教师脑海中的相关教育教学经验,必须要有一定情境的外界刺激。开展主题研讨是一种很好的刺激方法。每次活动,可以先设定好研究的主题,以主题为情境,展开真实、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与交流中总结、升华经验。

活动的组织者要注意在设定研讨主题时,多听取教师的意见。设定主题前最好先展开调研,充分关注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教师的需求,这样设定的主题才能吸引教师,引起他们的兴趣。

创设民主、平等与真诚的交流环境

挖掘、整理教师已有的专业经验,是同伴主题研讨最为关键的环节。这个环节的活动质量,直接决定了研讨活动的成与败。

交流必须建立在个体体验与感悟的基础上。针对已设定的研讨主题,组织者要先设计好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的引领下,参与活动的教师,要展开深层次的个人体验与反思,并将个人体验与反思的成果整理、记录,以便交流。

对于教师体验与反思的成果,可先在小组内交流。教师要认真倾听同伴发言,并积极补充,使小组成员的个体智慧整合为小组集体智慧。在这一环节中,允许出现不同意见,甚至发生一点意见上的分歧,进而发生争论,这都是正常的情况。关键是教师要树立尊重每一位研讨伙伴的成果的意识,抱着虚心学习的心态,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在交流中有新的收获。

小组内形成统一见解后,要进行组际间的交流与展示。展示活动的形式要有所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可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活动中来,注重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形式,二者的创新可带给教师更深刻的感知。

研讨成果的整理与利用

组际间的交流成果就是研讨活动的成果,活动的组织者要注意及时将这些成果收集整理,形成文本,进一步发挥“专业引领”的功效,使活动成果具有普遍性、专业性和创新性。

研讨活动的成果一经形成,就成为指导教师开展下一轮研究的理论。教师要自觉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施行与验证,并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同伴主题研讨的作用。

后续活动的跟进与教师持续发展

主题研讨 篇10

支持单位:建筑产品应用技术联盟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宅设施委员会

媒体支持:《中国住宅设施》鉴材315网站

主持人:

魏素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建筑产品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嘉宾:

陆兴/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

赵彤/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博士

冯金秋/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杨西伟/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教授级高工

程珏/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编者按:

近年来, 我国因保温材料引发的火灾时有所闻, 且频率和人员财产的巨大损失触目惊心。纵观保温市场, 目前普遍使用的保温材料主要有聚苯板、挤塑聚苯板、聚氨酯泡沫等。这些保温材料存在的最大问题, 是防火性不足。这些保温材料燃烧时, 产生融滴物和大量有毒烟雾, 不仅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 给火灾的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而且危及住户和消防员的生命安全。

2009年9月25日, 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制定了《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 该文规定:民用建筑高度大于等于100米、其它民用建筑大于等于50米、幕墙式建筑高于24米时, 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小于上述高度时, 层与层之间应设立防火隔离带。

这似乎给国内的酚醛生产厂家带来巨大的市场。酚醛泡沫复合保温板由酚醛泡沫制成, 是一种燃烧等级B1级的保温材料, 由酚醛树脂加入发泡剂、固化剂及其它助剂制成的闭孔硬质泡沫塑料, 最突出的特点是低烟、料质轻、施工方便等特点。

但是, 酚醛泡沫保温复合板也存在着易粉化、脆性大、施工不便等缺点。目前国内已经投产或在建的酚醛泡沫生产厂家已有十几家, 生产出的产品良莠不齐, 价格相差很大。

2013年, 建工行业标准《外墙保温复合板通用技术要求》将酚醛泡沫保温复合板纳入备选材料之一, 5月8日, 《中国住宅设施》杂志邀请业内专家针对上述问题, 共同探讨酚醛泡沫保温复合板的性能, 探究标准制定中此类材料的技术指标规定与检测方法, 以期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 促进产品研发行业发展和工程质量提高, 维护市场正常竞争。

魏素巍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建筑产品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首先为各位专家介绍一下背景:目前我们正在编制建工行业标准《外墙保温复合板通用技术要求》, 这是个通用的产品标准, 酚醛泡沫保温复合板为入标材料之一。在调研过程中, 发现业内对酚醛泡沫保温复合板的争议很大, 专家、企业各有意见和建议。同时, 我们也是收集了国内外的相关材料, 发现国外的标准和国内的标准差别很大。今天我们借着《中国住宅设施杂志》沙龙活动的举行, 召集各位共同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 酚醛泡沫保温复合板能否作为外墙保温材料?

第二, 如果可以用到外墙上, 那将用哪些量化指标约束已达到安全使用的目标。

第三, 如果制定的标准要参照欧标, 目前的情况下哪些指标在国内是可行的, 包括检测方法、检测设备。

陆兴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

酚醛泡沫保温复合板的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 优点不细说, 主要的不足是脆性、颗粒大等。近几年酚醛泡沫保温复合板的发展很快, 目前有很多企业、研究单位做了相关的研究。

我的观点是, 在编制标准前, 应该针对酚醛存在的不足, 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并且, 将相关的指标量化。我们可以对比欧标和国标, 将国外的标准吸收进来, 比如尺寸稳定性、闭孔率、吸水量、导热系数等等, 编制出能保证工程质量的标准。如果说有的指标要求目前可能是做不到, 可以适度的放松。但是这个前提是不能影响工程质量的。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 我认为这个还是可以的。比如说一旦做不了那么多保温系数, 可以稍微差一点;如果说做不到垂直板面的拉升强度, 影响到工程质量了, 那是绝对不允许的。

赵彤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博士

针对目前酚醛板保温工程出现的常见问题, 为保证工程质量, 应严格规定酚醛的尺寸稳定性、闭孔率、吸水量、导热系数等指标。其中, 尺寸稳定性闭孔率、吸水量的试验方法应借鉴欧洲标准。

国外的酚醛闭孔率测试, 是一定温度下, 放置75~90天后测试, 要求达到90%以上。这样的指标, 目前国内的生产无法达到, 我们可以适当放松, 但不能影响工程质量。另外, 酚醛是具有热固性的, 闭孔率是逐渐下降的。因此, 我们需要规定实验方法, 需要规定熟化期来进行测试。目前, 没有统一标准。有些厂家选择熟化期1~2个礼拜, 已经算较为负责, 但仍不够科学。

而对于孔径要求, 日本是50~60微米, 欧洲是80~100微米, 国内是120~240微米。因此, 我们要做的是规定尺寸标准。只有尺寸标准、孔闭完整, 导热系数低、吸水率低, 才能降低冻融现象出现概率, 从而保证酚醛产品质量稳定性。

杨西伟

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教授级高工

我觉得酚醛板上墙, 需要克服的问题之一, 是Ph值过低 (酸性) , 容易造成与水泥砂浆等碱性界面的粘接失效。

克服这个缺点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特性, 使它能够达到上墙做外保温的要求。或者, 通过组合的手段来解决容易焚化、容易破碎的问题。到目前为止, 生产企业已经做了很多工作, 但全行业水平参疵不齐。

我个人认为, 复合方法要规范、尺寸要稳定, 要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前提, 利用行业标准编制的过程, 让材料成熟、规范起来。

冯金秋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最近几年, 酚醛行业的确有很大的发展, 应用在不少工程中。但酚醛脆性、酸性、耐久性等缺点不可忽略。

我认为酚醛最主要的问题, 板翘曲性大, 耐久性不够。耐久性与热湿的影响关系很大。曾看过一份资料, 将材料放置在40℃、相对湿度85%的环境中6周时间, 来测试耐久性。得出结果, 热湿的影响非常大。

目前了解到的情况, 酚醛材料上墙后, 掉下来的情况也有, 但不掉下来的居多。这是因为新建建筑含湿量大, 热湿影响相对大。我觉得可以找到热湿影响小的方式, 来克服这种缺点。

另外, 酚醛的尺寸稳定性、闭孔率、吸水量、导热系数等指标, 应以国外先进的标准为参考依据。指标的数值我同意陆总观点:以确保工程质量为准绳, 而不以国内企业现有水平为依据。

程珏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主题研讨 篇11

上海市烟草学会秘书长周耀祖、副秘书长张敏及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秘书等20多人参加。研讨活动围绕上海市烟草集团施超总经理在上海烟草集团第25次政工会上提出的打造“‘百万千亿’升级版, 中华品牌百年梦”议题展开。

周耀祖秘书长首先就“学术活动月”作了介绍。他说, 烟草学会搭建这个平台, 密集开展学术活动, 目的是推动上海烟草集团内学术氛围的形成。今天, 以方名山会长为首的上海商界专家学者和我们烟草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一起研讨上海烟草行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将有力推动企业学术活动月的开展;二是从上海商业的角度看上海烟草行业的发展, 会给我们有新的启迪。周秘书长在介绍上海烟草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时, 主要以施超总经理的报告要点为主线, 提出了新时期上海烟草如何寻找“发展空间、创新亮点”;通过以市场取向的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创新驱动为发展方式, 把技术创新作为集团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努力在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全面加强管理, 夯实发展基础, 努力提高集团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充分激发员工创新创业活力, 努力为打造“百万千亿”升级版集聚新的动力和能量等议题。

与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秘书围绕议题结合本专业条线发展的实际同与会专家学者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齐晓斋教授就品牌的培育提出两个观点。他说:当前, 国际大品牌正积极抢占上海市场,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 要打造国际购物天堂, 必须拥有自己的强势品牌。中华卷烟是上海的强势品牌, 培育品牌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政府应当积极营造良好的国产品牌发展环境, 要提供自主品牌专项资助。没有政府支持作背景, 国产品牌的培育是不可能的;二是企业自己要努力。上海烟草集团在中华品牌培育上做出很大成绩, 2012年就完成了“百万千亿”工程。对上海的贡献也是很大的。在当前, 企业要加快转型速度和技术研发, 及时掌控市场信息, 创新营销手法, 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 才能保持中华强势品牌又好又快的发展。

周勇院长擅长营销管理。他说:上海烟草发展到高平稳阶段时更应当考虑“风险最小化”运作。社会环境的变化给烟草发展带来起伏, 政府与社会对这个行业的管控将越来越严, 上海烟草集团企业一是要不断延伸相关产业, 做强烟草外的其他产业经济, 作为补充。二是要不断开拓视野, 汲取新鲜养分, 利用优势, 借力拓展市场。三是要不断拓展发展模式, 以更新、更高、更有效的管理方法助推企业发展。上海烟草的创新途径应当包括:产品改良、技术创新、加强营运管理、将技术突破引入产品供应链、开拓会员渠道等。要关注消费者动态, 总结消费者“喜欢中华的理由”, 给于消费者更多喜爱的产品。

刘斌副院长多年前曾与烟草贸易中心和海烟物流有过合作。她说:几年过去了, 上海烟草的营运管理又有了质的突破很值得企业自豪, 使我们看到了上海烟草集团的努力。结合当前形势, 上海烟草集团需要进一步提升对消费者的研究水平, 拓宽信息渠道, 建立大数据库。不论是烟叶原料保障和管理、低焦低害技术的突破还是完善销售渠道、突破现有促销手段包括做好社会环境变化的应对准备, 都离不开对大数据的研判和运用。大企业一定要用好大数据。

方名山会长是老商业工作者, 在上海商界有很高的威望。他在发言中说, 上海烟草集团面对巨大的成绩, 不骄不躁, 在上海乃至全行业内是一个优秀的大企业。今天市烟草学会组织“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题研讨活动邀请上海商业理论研究人员一起参加, 这种“产学研”共同研讨的形式有利于顶层设计的正确抉择。商经学会的宗旨是为企业服务, 上海商业院校也需要和企业互动互补。因此, 我们感谢市烟草学会举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研讨会, 也支持开展“学术活动月”, 企业希望听到上海商业声音的, 我们都要尽量安排时间参加。他说;市场情况瞬息万变, 面对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 上海烟草寻找转型突破口, 拓展发展方式势在必行。我认为中华品牌首先应当进一步集约化, 不断加强品牌凝聚度, 巩固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巩固市场地位。二是上海烟草集团旗下所有品牌的差价应进一步统一调整, 做到档次明确, 进而引导消费, 扩大市场复盖面。

上一篇:CDIO教学理念下一篇:智能无功补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