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对策

2024-10-01

研讨对策(精选11篇)

研讨对策 篇1

日前, 北京城建科技促进会和日本钟化株式会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城市建筑外墙污染问题研讨会。会议主要分析了城市外墙污染产生的原因和防护对策, 并介绍了一种新型建筑胶黏剂—MS (改性硅烷聚醚聚合物) 密封胶。

城市外墙的污染主要是由于使用了不恰当的材料而引起的, 比如建筑密封胶、涂料或者装饰材料等。MS (改性硅烷聚醚聚合物) 密封胶既可以替代传统的硅酮胶产品, 还可以避免硅酮密封胶所引起的污染问题, 保持建筑外墙的美观和实用性。

研讨会上, 与会人员对建筑外墙污染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并分析了使用新型的环保建筑MS (改性硅烷聚醚聚合物) 密封胶的技术问题, 为如何避免城市污染问题和提升城市美观形象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

(摘自中国墙体材料网)

研讨对策 篇2

为了发掘教学能手,锻炼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我学区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11月26日至11月27日,在龙门镇中心小学以及木金乡中心小学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全区公开课教研活动。此次活动教学内容涉及各个领域,老师们将新纲要的课程理念渗透到教学环节中,教学方法多样,充分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探究,教学思路清晰,展示出教师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执教能力。小学生对教学活动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表现积极活跃,在快乐的学习评课,金龙学区研训室方珍宝主任等领导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给予了专业的指导和点评。教师们积极探讨、大胆反思、主动学习、认真总结,达到了预订的教研活动目标和良好效果。

通过本次公开课活动开展,进一步强化了我金龙学区良好的教研风气,更好地促进了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实践教学理念、锻炼自我、展示才干、交流学习的平台,使老师们在教学方面得到了磨炼、提升,成长,切实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研讨对策 篇3

关键词:农电企业;招标管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2-0083-02

规范招标管理工作是国有企业法定的要求。当前,招标已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对于省公司系统的电力改造与建设息息相关。按照省公司系统发展规划,2004年至2010年我省电力将投入422亿元建设现代化电网,另外还有大量的技改、大修、维护工程和固定资产购置,需要招标的项目将不断增多,招标管理工作已成为公司电力建设、生产运行维护以及科技、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各项工作开展时间进度、安全质量和效率效益。对于提升电网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市场手段,降本增效,提高公司经济效益,规范关联交易,增强辅业、多经企业市场竞争力将产生深远的意义。规范招投标不仅有助于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防止交易中的“暗箱操作”,而且也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有效地提高企业投资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手段。

1农电企业招标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不足

农电体制改革前,县供电公司因供电企业体制和自身规模等条件的限制,招标管理工作存在不规范,部分电力公司依法招标的观念仍旧比较欠缺,对招标工作还存在抵触情绪。

2007年3月南平局组织有关专家历时半个月对九个县级供电公司的招标管理工作进行调研。经过几年的农电两改工作,各电力公司已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革,招标管理工作也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国网公司及省公司招标管理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对比,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

①没有建立统一领导机制。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配置不到位,招标工作或是多头管理或是管理松懈;有的单位虽成立了招标办,却没有真正履行招标管理职能,招标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职能部门;工作分散,难于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②没有制定统一的招标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许多单位没有制定招标管理规定,有的招标管理规定存在着与国网及省公司管理规定相违背;招标需求不按规定上报,或上报没有考虑招标所需的法定程序和时间;对管理规定和程序提出种种非议,对权限范围内的竞争性谈判随意操作等。

③招标与技术协议产生偏差。签订的技术协议与招标文件技术规范存在偏差的问题普遍存在。如:招标结果出来以后,签订的技术协议中往往会增加许多新的要求,随意增加招标范围以外的设备,造成签订的技术协议与招标文件存在偏差,而引起中标价格变更,且价格变更、技术参数的修改等报送审批环节太多,流程很大,工作效率较低,影响合同签订,物资供应乃至工程建设。

④没有建立统一监督体系,中标结果执行缺乏严格的监督。没有形成相互制约机制,难于实现全程的闭环监督。推荐、评标、定标没有按规定“三分离”。企业推荐的评标专家虽熟悉专业知识但对招标法律法规知识较为欠缺,影响了评标质量;有的评标专家违反保密规定等。企业应加强对评标专家的培训和管理。

根据物流体制改革精神,省公司定标后由各级物资公进行分层经营采购。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中标结果与合同履行结果不同的情况。

2农电企业招标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议

①规范设置组织机构。供电公司设立招标领导小组,并按专业分设电力工程建设招标专业小组、物资采购招标专业小组和招标监督小组等专业管理、监督组织。招标领导小组在供电公司职能部门下设招标管理办公室,明确公司分管领导,配备专(兼)职人员。

招标专业小组在招标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履行职责;招标管理办公室在招标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日常工作。

通过规范招标组织机构,为实施招标集约化、专业化管理创造条件,为实招司法职权分离制、多级审核制、集体讨论审批制,建立相互制约机制提供了组织保障。

②转变观念,切实提高招标管理工作的认识,把工作落在实处。招标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协调面广、复杂而又敏感的工作。公司系统招标管理工作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为了掌握最新的知识动态,有关管理人员应认真学习有关招标法律法规知识,查阅配套法规及案例。并将学到的理论带到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实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寻找对策。为了让各县电力公司及有关人员充分认识规范招标活动的重要意义和认真执行招投标规范工作的要求,基层局还应通过组织培训以及召开宣贯会等多种形式增强有关部门及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首先注重从思想认识层面强化招标管理人员的招标法制化管理观念:一是举办招标管理工作培训会议,学习省公司招标及非招标的有关文件精神,并加强对实际工作及流程的技术指导。二是利用纪检监察会、物资管理工作会的机会,宣贯招投标法及招标体制改革精神,解释非招标管理相关规定和流程,提高广大员工对招标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三是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到各县电力公司座谈、调研、指导各县电力公司规范开展招标管理工作。

③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推动招标管理工作健康发展。为强化招标法制化管理,规范招标管理工作的流程,县供电公司应在省公司、电业局招标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公司实际,制订、完善、补充,逐步建立起适合本公司的招标管理工作制度,明确招标及管理工作的标准、权限划分、工作程序、纪律约束等。同时为进一步增强招标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针对招标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流程不清等问题,供电公司应规范招标管理流程和表单形式,使有关人员一目了然其工作、管理内容及要求。

一是对达到省公司招标金额的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在一定的期限内上报。二是对供电公司生产急需、量少且未达到招标金额的项目,省公司及电业局应及时给予批复,协调解决招标时限与生产需要的予盾。三是省公司针对招标管理流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组织有关单位举行招标管理制度研讨会,对招标需求申报流程等有关规定进行修订完善。

为了有效地防止招标与技术协议产生偏差的问题,供电企业在提供招标文件的技术标部分时应按不同物资的不同技术要求确定不同商务、技术权重及不同的计价评分标准,技术要求高的设备设定均价为基准价,同时技术分权重也大;技术要求一般的设备设定最低价为基准价,同时商务分权重也大,有效地利用招标这一市场的手段让投标人进行竞争,实现招标结果物美价廉。同时技术规范应经相关职能部门审核把关,有利于增强技术规范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

④加强自身廉政建设,规范执行中标结果。招标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协调面广、复杂而又敏感的工作。要求招标管理工作人员正视招标工作存在的问题,寻找易产生腐败的土壤和空间,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注重自身道德、法纪观念的修养,提高防腐意识,自觉接受监督,从源头防范和治理腐,要在头脑中时刻绷紧廉洁守纪的弦,在思想上牢筑廉政防线。通过招标实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寻找对策,切实从制度上依法规范招标活动,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3 结 语

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企业利益,各级招标结果执行人应规范执行招标结果。在执行招标结果过程中,各单位、部门应加合同、协议的管理,明确各级管理者、各有关部门、人员的权限责任。对于违反规定和程序的应对相关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严厉地处罚,以确保招标结果的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 林善谋.招标投标法适用与案例评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研讨对策 篇4

1 气相色谱仪常见故障及处理对策

气相色谱仪因不同的情况和不同型号, 在日常操作中会产生如下几种常见故障;

1.1 点火故障——点火困难或反复熄灭

正常情况下, 按“点火”按钮, 稍后可以听到小小的爆鸣声, 是内部氢氧混合气体被点燃发出的, 此刻可以观察到基线跳动的现象;在点火后, 取表面光滑的金属片等置于火焰正上方气路出口处观察火焰, 片刻后金属表面会有冷凝水蒸气。若没有产生点燃现象, 或者点火困难反复熄灭, 可以尝试多次点火, 若仍无反应, 则确定气相色谱仪产生了点火故障。

点火故障产生的原因不外乎如下原因:仪器预热不达标、点火电源未输出、点火组件故障、点火前后气路配比不当或漏气甚至气路堵塞。根据上述, 在发生点火故障时, 应按步骤逐步排查:

1) 在预热达标的情况下, 检查点火丝。点火丝呈现明亮黄红色则为正常, 若反之, 则点火电路发生故障;

2) 调整气路配比, 点火困难或反复熄灭时, 多数因为气路配比有问题。点火状态时, 应适当调大氢气流量, 减小或关闭载气或尾吹, 在点火成功后再慢慢调大, 可通过反复调整气路配比直至点火成功;

3) 试漏, 分段处理漏气的气漏管线, 找出漏气点, 查到泄露处做出对应处理;

4) 检查气路有否阻塞, 点火困难或反复熄灭, 其常见原因是气路阻塞, 尤其是喷嘴处;

5) 核查点火电路输出电压, 一般直接测量点火电源的输出电压是否符合额定值, 由此可断定是否因电话电路输出电压故障造成点火故障。

1.2 基线故障——基线不稳定

在气相色谱仪操作中, 基线是用以决定仪器检出限。若基线不稳定, 会直接引起检测结果的误差偏大, 甚至仪器的正常使用。基线不稳定通常表现为噪声和漂移, 在操作中, 要求基线必须为一条平直稳定的基线。排查基线故障的首要条件是气相色谱仪是正确选择的操作条件下操作。

1) 操作环境:通过直观的方式即可判断气相色谱仪所处环境的粉尘量多少、离子室出口有无强风影响、是否有强静电场干扰, 甚至工作台的稳定情况;

2) 仪器灭火检查:关闭氢气, 若此时基线记录能走出较为理想的合格基线, 由此断定为气路故障;若基线记录不合格, 无法走出理想的合格基线, 则可断定为电路故障;

3) 气路配比调整:稳定的火焰, 取决于气路中氢气—空气—氮气的流量大小。火焰不稳定时, 会增大噪音;若各气流相对大小配比合适, 能实现理想的基线和最大敏感度。若出现气源压力太小或者波动大, 则通过换气源增加气阻。通过调节气路配比后, 基线无明显好转, 即可判断气路无法调节到最佳状态, 改为其他检查;

4) 单纯性的基线漂移与波动:若出现单纯的基线漂移与波动, 有可能是因为进样后有些组分在柱中保留时间太长, 组分峰没有出完, 影响后面正常进样。这种情况下, 采用气路反吹的方法或加快流速提高柱温以缩短进样周期来消除;

5) 温控系统:在温控系统检查中, 尤其注意检测柱箱和检测器温度的变化。若两者同步, 即柱箱和检测器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基线漂移趋势相同或周期一致, 由此可断定为温控系统故障;若两者变化趋势不一致或即使变化却不同步, 则需进行系统漏气检查;

6) 喷嘴处和离子室:若喷嘴处或离子室里冷凝了部分高沸点的样品或水蒸气, 多是因为离子室温度低于柱温或冷凝物沸点导致。此时, 可升高离子室温度以消除冷凝。

火焰颜色改变两点原因:柱大量流出物和喷嘴处污染。若火焰颜色改变, 可拆下离子室外罩, 用乙醇清洗或浸泡被污染的喷嘴, 干燥后装回原处。在这过程中, 为避免二次污染不得用手触摸喷嘴表面;回装同时需更换一个适当的密封垫片, 并用干净橡皮堵住出口进行试漏;在安装时, 要注意保护喷嘴, 避免因工具触碰损坏喷嘴引起漏气;

7) 柱流失过大:柱温下降和固定相的流失是指数关系, 因而在固定相流失过大时, 降低柱温可观察到固定相值也将大幅度降低, 由此方法可快速判断柱流失是否过大。若固定相流失过大, 先核对固定液允许使用的最高温度与所用柱温的差值, 若两者太接近, 会在使用中有流失过大的现象产生;若必须使用, 则应该保持在低灵敏档使用;最好的办法当然是采用其他种类色谱柱。柱流失还取决于柱子老化程度。一般情况下在升温老化柱子一段时间后, 基线趋于稳定状态, 若柱子不慎损坏, 则必须更换新的色谱柱;

8) 火焰颜色判断:遮住强光, 用光滑的金属片观测喷嘴处氢火焰的颜色, 若是浅蓝色或无色, 则为正常;若带有明显色彩, 则认为火焰有污染。

1.3 不出峰现象

在正常选定的操作条件下, 按规定给气相色谱仪注入样品, 却一直不出现对应的色谱峰在记录的谱图上, 即为不出峰现象。首先检查注射器的畅通性, 无问题后就核查气化室的老化问题, 并排查检测器—气化室—色谱柱密封圈的密封性和漏气问题。如果没有上述问题, 查看火焰做进一步判断, 火焰点火正常后优先考虑重新老化色谱柱, 长久不使用的色谱柱需进行低流速载气老化, 甚至更换新的色谱柱。

1.4出现不规则峰形

峰形不规则的情况下回产生平顶峰、锯齿峰、峰拖尾或者前伸以及怪峰。进样量大于检测器的线性程度和放大器的输入已处于饱和状态, 会造成锯齿峰和平峰现象。在排查时, 需要通过减少进样量、加速载体气流和提升色谱柱温度解决;而峰前伸或拖尾则通过排除气化室污染、减少进样量、提高色谱柱温度和去除担体的活性、使用强极性的固定液来解决;而处理怪峰, 不仅要制造适当的条件给样品分解, 更要考虑是否因色谱柱被污染引起而重新老化或更换色谱柱。

1.5灵敏度降低故障

在气相色谱仪选定操作下, 输入规定的样品, 色谱图出现对应的色谱峰, 但与已知谱图差异明显, 即灵敏度大大降低了。如接触不良、空气流量过低、气路泄露等等, 都能影响灵敏度, 需要重新检查和调整。注射器、气化室、色谱柱的污染或老化也会影响, 需要逐次排查。

2结论

气相色谱仪在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上述故障, 避免故障的主要方式是正确的操作, 严格的技术要求和避免其他因素干扰和污染, 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证仪器处于最佳状态。

摘要:气相色谱法是高效准确的现代分离分析技术, 气相色谱仪是结合了样品检测、分离技术的精密分析仪器。作为一个技术综合体, 气相色谱仪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因不同型号不同环境, 需要操作者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检测、调试, 并根据故障分析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气相色谱仪,常见故障,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倪桂才, 姜素霞, 韩中枢.分析仪器, 2005.

研讨对策 篇5

信息来源:上海市律师协会 时间:2012-11-26 作者:上海市律师协会建设工程业务研究委员会

2012年11月2日,上海律协建设工程业务研究委员会与行政法业务研究委员会针对已出台的《上海审计条例》第十四条,与上海建筑施工行业协会、上海市政公路工程行业协会共同举办了“关于‘将审计结果作为工程竣工结算依据’对策”的研讨会。律师、会员企业代表共同就该条款给施工企业带来的风险、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审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应对该条款的司法救济途径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主要研讨成果如下:

一、该条款的出台给施工企业带来的风险 通过疑问的方式予以概括如下:

1、建设单位对列入审计范围的项目应是明知的,若其明知却未在合同中约定则属于违法,违法的过错责任实际应由建设方承担,但施工方对此有无审查义务?当建设单位突破投资概算时,在施工单位有图纸的情况下,审计却不会去认定多余的工程,施工方的损失如何弥补?

2、无论是工程审价还是工程审计,其中必然有审价依据,以招投标文件为基础并非必须遵循的依据,那么审计的依据仍不确定,施工单位严格按合同编制结算是否有效?

3、从法理上分析,招标文件是要约邀请,其一般不是合同的组成文件,合同只包含投标书和中标通知书,但审计依据里有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和合同有矛盾时谁更优先?施工单位往往不愿意把招标文件作为合同的组成部分,是否可以在合同里约定几个文件的解释顺序?

4、由于建设单位的原因额外发生的工程,若原来的指示错误,而审计的时候已经看不见原来的状况,如何还原当时工程建造的状态?又如何认定这部分的签证、变更?只有重点项目才会全过程跟踪审计,但对于其他应当审计的项目如何解决因建设单位原因产生的额外工程量变更的问题?

5、政府项目以审计为由拖欠工程款的情况很多。该《审计条例》里没有涉及审计的时限问题。《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第九条虽然有“审计机关对列入审计计划的竣工决算审计项目,一般应当在审计通知书确定的审计实施日起3个月内出具审计报告”的规定,但通知书的下达时间不明确。

6、施工单位不是被审计的对象,对审价报告也没有提出异议的权利,这不同于在审价结论中施工单位有权进行质证的情况。

7、审计机关将“审减率”作为考核指标,给审计人员或审计机构下达一定的审减指标,以此作为对审计人员或审计机构的考核指标。这种机制下,审计结论容易偏离实际,给施工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

8、审计机关随意扩大审计范围和审计对象。

9、剥夺了施工单位的部分诉权及与建设单位调解的权利。

二、该条款对建设单位、审计机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

1、对建设单位提出的新要求:建设单位应注意施工合同对竣工结算的约定与《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相匹配。明确约定审计为结算依据;招标文件为合同组成部分,并明确解释顺序;明确审计的介入方式,跟踪审计还是最终审计,以及时限问题。

2、对审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新要求 第一,需要进一步明确界定《审计条例》第十四条第三款适用的范围。即:哪些项目属于“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应当经审计机关审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了“审计法第二十二条所称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具体内容。审计署《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第八条规定“对政府投入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重点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前,审计机关应当先进行审计。”《上海市市级建设财力项目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建设单位与有关单位签订市级建设财力项目建设工程合同时,应当在合同中列明经审计机关组织审计后方可办理竣工决算。”目前《审计条例》第十四条第三款显然已经对上述应当审计的工程项目作了扩大。特别注意《08计价规范》1.0.3条款规定:“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在适用时,要防止建设单位将政府投资项目与国有资金投资项目进行混淆,造成适用对象的进一步扩大,因为后者也包括国有企业投资的项目。

第二,需要进一步明确审计机关审计的依据是什么?《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财建[2004]369号)第十一条明确了工程价款结算的依据,而《审计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审计机关的审计涉及工程价款的,以招标投标文件和合同关于工程价款及调整的约定作为审计的基础。”该表述中所讲的“招标投标文件和合同”是否包含了“369号文”列举的这些依据?此外,条例所指的“基础”涵义不明。这些都需要审计部门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第三,需要进一步明确行政审计的时限和审计对象。由于《审计条例》并未明确行政审计的时限,那就需要在实践中明确到底适用哪一个规定,或者适用合同约定,如果超过时限未完成审计的有何后果(如视为认可)?如果审计超过时限,这种违约责任由谁来承担?是审计机关还是建设单位?如果由于审计期限超过竣工后6个月(事实上基本都超过),造成施工单位丧失工程款优先受偿权,由此引起的损失应当由谁来承担?施工单位以此为由提起诉讼,法院是否受理?另外,由于一些政府投资项目是分标段或分期实施的,一些项目的建设周期可能长达十年以上,如要求先期完成合同施工任务的施工单位等到项目全部竣工并通过审计后再收取工程款,这显然是没有道理的。这就需要审计机关明确审计的对象是已经竣工的某一个标段,还是整个建设项目,这对审计时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审核政府投资项目招标文件时,明确要求在招标文件中写明行政审计的时限。同时,审计机关也要合理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合理设置审计期限,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四,需要进一步明确审计费用的承担原则。面对量大、面广的审计需求,审计机关势必要聘请社会专业人士,通过购买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来实现。如果审计机关委托造价咨询机构承担审计任务,由此产生的审价费用由谁来承担?由于该审计行为是受审计机关委托的行政审计,产生费用就应当由审计部门承担,这就必然增加财政开支。一旦审计费用由被审计单位承担,就很可能被转移给施工企业。

第五,需要进一步明确不服行政审计结果的救济途径。从法理上讲,行政审计是一种行政监督行为。而通过立法,强制要求将审计结果运用于民事合同的价款结算,是否属于行政行为干预民事活动?审计行为的性质,到底是具体行政行为还是民事行为?当施工单位对审计结果有异议,或者审计结果确实存在不合理时,应当通过何种途径实施救济,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假如施工企业不服审计结果,因此提起诉讼,应当以建设单位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还是以审计部门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应如何判断审计结果的合理性、合法性? 第六,关于审计范围和审计深度的约定。审计机关只能以建设单位、代建单位为被审计单位,而不能将施工单位作为被审计单位,这是行政管理与民事合同的边界,越过这个界限,就容易变成行政行为干涉民事行为。成本和经营状况是任何企业的最核心商业秘密,政府机关无权侵犯,从这一点上讲,非经特定司法机关批准,审计机关无权向施工单位做“延伸审计”。

三、针对该条款的救济途径

1、施工企业的救济途径

该条款的出台从投标对象的选择、招标文件的审核、投标文件的编制、投标价格的确定、合同条款的拟定、履约过程中的签证索赔、结算资料的编制、工程款的催讨等方面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无论采取何种措施,很难从根本上完全化解将审计结论作为竣工结算依据的风险和影响。施工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应对:

三个谨慎:一是要谨慎投标。施工企业要认真审核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标文件,确定该项目是否属于行政审计的范围,切忌未看清招标文件就盲目投标,埋下风险隐患。对招标文件中存在严重侵害承包人权益、任意扩大行政审计范围、恶意适用审计条例的项目,施工企业要及时与行业协会沟通,行业协会应当倡议施工企业联合抵制。二是要谨慎报价。因为已标价工程量清单属于合同组成文件,施工企业在进行清单报价的过程中应当更加谨慎,除了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价以外,还要认真分析市场价格变化趋势,报出符合市场价格和本企业自身成本消化能力的单价;对于工程量清单中已经列出的项目,切忌漏项。三要谨慎招标。特别是对总承包合同范围内的暂估价项目,应当在招标文件中明确以审计结论作为该专业分包工程或设备材料采购项目的结算依据,同时在有关合同中明确约定,以使总承包合同条件相对应,分解总包合同风险。暂估价项目无论是否招标,其合同价格都应要求发包人进行认可,并作为总包合同的组成部分。

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合同签约管理。要更重视合同谈判和合同文本的选用、起草,合同条款的设置要更加合理、详尽、明确,特别对结算时限、审计时限、结算依据、审计依据等在合同中作明确约定,讲清楚逾期不结算的后果。还要合理设置风险分担条款,明确当市场价格波动超出约定的风险范围时,调整合同价格的方式。二是强化合同履约管理。即要抓好合同履行过程中各种变更签证、索赔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程序、时限提交索赔意向书和索赔报告;涉及重大变更、大额索赔以及暂估价项目的价格确定等问题,最好请审计机关确认后再实施。三是强化合同结算管理。即要注意收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各种资料,按照合同要求,及时完整编制竣工结算文件,及时向发包人和监理人提交竣工结算报告和完整的结算资料,防止因自身违约,造成无法及时完成结算和审计。

2、司法救济途径

关于对该条款的司法救济途径,会上有两种意见:可诉和不可诉。具体为:

(1)施工单位可通过行政诉讼或者行政复议解决《上海市审计条例》第十四条产生的以上问题。

第一,审计报告是由行政机关做出的,审计结果作为施工结算的依据,具有强制适用性,而非仅仅是参照的依据;审计对于相对人,也就是施工企业的权益造成了实际、直接、明确的影响。

第二,审计行为对于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产生的影响是实质性(具体)的。因审计结果包含有具体的金额,故对于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会造成实质性影响。

第三、审计行为影响当事人权利义务是终局性的。因为在《审计条例》中,并没有规定当事人对于审计结果不服可以申请重新审计等规定。因此审计结果实质上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产生了终局性的影响。退一步说,施工单位即使因非被审计人而不能作为行政相对人,但作为利害关系人也是可以提起诉讼的。合理性问题不可诉,但合法性问题可诉。审计行政行为合法包括职权合法、程序合法(执法人员、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送达和告知等)、事实认定合法和适用法律法规合法等方面,如审计机关的审计涉及工程价款的,以招标投标文件和合同关于工程价款及调整的约定作为审计的基础,这是对于事实认定的合法性条件之一。因此,施工单位要充分利用《条例》第十四条第三款“以招标投标文件和合同关于工程价款及调整的约定作为审计基础”的规定,这涉及合法性问题,也是很好的救济途径。加之,真正的争议是关于合同约定的理解和企业的解释,这是工程造价的最大问题。如果审计报告没有按照合同约定的法律法规进行审计,就是审计违法,法院是可以作出处理的。审计机关如果背离合同约定进行审计,就可以对此提起行政诉讼。

(2)施工单位无行政诉讼法上的救济途径 2001年4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针对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请示作出《关于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已确认的工程决算价款与审计部门审计的工程决算价款不一致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电话答复意见》(2001民一他字第2号),目前是解决审计与合同关系的唯一司法依据,但目前地方立法对此有针对性地予以规避,封死了民事救济的司法途径。

现在民事救济途径封闭,而行政诉讼“不可诉”:(1)审计行为是否为具体可诉的行政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审计结果”这四个字在审计法和审计条例中是没有的,这条只提审计结果,是不可以归类的,这是将抽象的行政行为变作民事自愿行为。(2)出具审计决定书才具有可诉性,而施工单位并非被审计的对象,因此决定书不可能出给施工单位,所以对审价结果是不可诉的,对处理决定才能诉讼。(3)即使能诉,也无法解决问题,因为行政诉讼的判决采取不代替行政机关做决定的原则,法院不可能改变审计结果。

3、柔性救济途径 第一,要求审计机关制订实施细则。其中应包含以下内容:(1)明确审计的范围与程度,(2)明确审计依据,把有利于施工单位的依据写进去,(3)严格审价单位人员的资质,选择相对公平的第三方,(4)规范审计的程序,(5)明确不能按时完成审计对施工企业的补偿,(6)不服审计结论的救济程序。

第二,充分利用《上海市审计条例》第十八条(明确了应当经过审计的项目、进到计划的项目才需要审计)、第二十四条(建设单位可向审计单位提异议)、第二十七条,《审计法》第四十二、四十三条(上级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作出有错误的决定可纠正)等规定保护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三,若有签证、变更,尽量在事前获跟踪审计的审计机关认可。

第四,有争议的签证、追加项目不做,除非提前达成书面的有明确价款的补充协议。

第五,选择性承接以审计为结算依据的政府项目,争取多做包干项目。若做政府的项目则一定要保证合法,因为政府审计采取的方式是一审到底,会一直审到材料商的银行进账单,所以在政府投资项目中一开始合同文本没做好,政府首先就会处罚,因此要保证合法。

第六,争取避免二次审。发包方审一次,再转审计机构审一次,价格会被不断压低,而且时间更长。因此,最好争取审计机构审一次。

第七、既然由政府审计机构审价,审计经费则应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不应再向施工方转嫁。第八、如果能合法分包,可将同样的条款列入分包合同中,即分包决算也以审计结果为准。第九、不能放弃对立法的建议,应坚持修改,选择适当时机推动修法。经过试行一段时间,可在实践中收集该条款实施情况的案例,同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待时机条件成熟时推动修法。另,可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立法审查。

第十、在示范合同中将审计视作对建设单位的行政监督,其效力不及于施工单位,审计结论不得影响建设单位与承建单位的合同效力。审计的结论应当经过施工单位的确认,而不能是审计机关(建设单位)单方下结论强行执行,未经施工单位确认的审计结论不能作为结算依据(参见: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4月2日给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答复)。审计机关无权单独做出审计结论,而必须是与施工单位协商一致方可做出审计结论,否则审计结论就不具备最终的结算效力。

第十一、建议成立由律师协会、建筑施工行业协会、市政公路工程行业协会三家组成的具有长效机制的法律事务协调组织,以防范、化解此条款的出台给施工企业带来的风险。(上海律协建设工程业务研究委员会供稿)

研讨对策 篇6

关键词:石油企业;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全球经济的发展使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需求量日益增大,我国石油企业已经出现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不足的问题,内部各种管理问题也不断出现。档案不仅是企业外在的表现,也是商业信誉、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证明和根据,在企业的管理、创新和风险规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企业管理规范化,有利于经营生产,使企业权益得到维护,企业纠纷得到有效解决。档案管理也属于石油企业管理系统,因此,必须针对档案管理中的各种不良现象,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策略,进而使石油企业内部管理更加完善。

一、石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石油企业档案数量逐渐增多,种类更加多样,档案利用得日益频繁,导致石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日益突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机构不健全

石油企业部分领导不太关注档案管理工作,觉得企业主要是抓油气勘探和开采、抓油气处理和集输,注重市场经济效益,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并不重要。这些错误观点导致石油企业领导忽视了对档案管理机构的健全,没有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没有配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只能让人力资源部的职员临时承担档案管理部门职务[1]。

(二)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管理意识缺乏

石油企业档案管理部门的职工大部分是中年女性,年龄较大,学历也较低,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比较慢。他们只会一些简单的计算机,不会运用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筛选、加工和开发。完全没有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多么重要,没有意识到会给企业造成多大的麻烦和后果,以至于出现档案材料缺失、整理不规范、相关信息不准确等问题,他们不愿丢下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不愿意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二、做好石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根据石油企业档案管理中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机构的不健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太差,没有管理意识,管理设施太落后、方法太传统等多种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和策略。

(一)领导加强重视,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1.加强宣传,强化认识。石油企业领导应召开各种档案管理会议,让各科室和全体职工积极支持管理工作,及时提供信息和建议完善各项残缺档案资料,及时提供准确、标准的档案资料。企业领导应加强宣传,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在现代石油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鼓励全体员工都积极参与其中。

2.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立即建立档案管理领导小组,作为石油公司档案管理的主导机构,并建立健全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定期考核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如档案统计、档案鉴定、档案利用、档案查询等各项制度,让档案管理者找到学习和改进的依据[2]。同时,加入专业年轻的管理人员,让档案管理工作不再枯燥和乏味,更加充满活力。

(二)全面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1.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服务意识。档案管理部门并不是开采和生产油气的,而是做后勤服务的。随意,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树立高度的服务精神,增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做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及时准确的档案信息资料。

2.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第一,加强档案管理人员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业务能力。鼓励他们利用空闲时间,自主学习与档案管理相关的最新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3];同时,多关注和发现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和提升业务能力。第二,重视档案管理培训工作,加强各项档案管理培训工作,重在加强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三、引进先进设施和技术

(一)更新档案管理设施

石油企业应积极引进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先进的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合理利用设备,以免造成设备的浪费,导致资源浪费。

(二)建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系统

引进新的方法和技术,建立自动化档案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系统能帮助档案管理人员迅速整理资料,它包括打印表格、编号、文件录入等多种功能,还能随时查询需要的资料。因此,引进先进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有着很大的作用,便于整理、查询、翻阅资料。

四、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石油企业在开采、生产、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在建设和管理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好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以加强对石油企业档案的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一项十分紧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怿远.加强协调沟通 强化监督指导——做好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浙江档案,2006(05) .

[2]刘爱民.谈如何搞好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J].档案天地,2004(S1).

研讨对策 篇7

1.教学管理方式落后

中国过去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课, 学生听课”, 在这种固定教学模式下, 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课堂缺乏互动, 学生上课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另外, 许多学校只重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指导, 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轻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 我国应试教育思想基础深厚、不易动摇, 分数依然是大多数学校教学的方向和目标。虽然许多人已经意识到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但新教学理念难以执行, 改革效果甚微。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 我国小学教师素质水平不一。很多老师认为知识内容没什么变化, 就只凭记忆讲解, 缺乏针对性。每年的学生对知识的熟知程度不同, 老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教学计划调整。同时, 许多小学教师认为这一职业是“铁饭碗”, 没有进取意识和危机意识, 不注重学习。最近更有教师伤害学生的事件发生, 表明教师选拔环节不严密, 对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过低。

3.管理体制不全面

学校缺乏完善的管理规范条例, 教学过程就会有许多随意性, 比如, 老师会任意调课, 自行安排考试、作业量过多且无意义等情况。在学生的校内人身安全管理这方面, 相应的条例更是鲜有耳闻。而小学生还没有足够保护自身的能力, 受到伤害也可能不知情。

4.家庭教育难以给学校教育提供支持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这也造成学生独立性差、自理能力差的现状。如果父母教育不正确, 也会降低校内教学的质量。比如, 家长对学生的文化修养不重视, 不能辅助学校督促学生, 会使学生滋生散漫的学习习惯。此外, 家庭如果对学生的礼仪、思想等方面教育有偏差, 会带来更大弊端, 比如违反校规, 顶撞教师, 与同学相处产生矛盾等, 这都会增加学校教学管理的难度。

二、改进小学教学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1.提高教师素质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小学教师作为人生的启蒙引导者, 对学生的一生发展都有重大影响。提高教师素质, 体现在两个方面: (1)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学校要督促教师备课, 规范教室布置作业的内容, 要求作业有针对性且分量适宜, 保证在减少学生负担的同时能提高学习效率; (2) 转变教师的认知, 纠正小学教学简单随意的态度, 提高对小学教育重要性的意识。小学不仅是知识的起步阶段, 也是学生心智成长各方面的源头, 小学教师要谨记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2.改进教学管理方式

改进教学管理方式包括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学习形式和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 要改变传统的老师占主导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 “老师讲, 学生听”这种单调的形式应该被“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等灵活的方式取代, 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交流的关系。在教学各方面应制定相应规范, 比如, 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应定期检查, 比如备课笔记、随堂旁听等, 对考试的次数也应统一, 以防止教师高频率考试、片面追求成绩而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3.加强学生校内安全

实际上, 学校安全制度的落实比建设更重要, 许多规范文件摆放着, 其实并没有执行。 (1) 要制定全面的学生安全监管制度, 并且严格执行, 明确学校领导教师权力划分范围。 (2) 要对教师和校领导等进行合理监督, 警醒教育者以身作则。

4.教学方式要灵活

不能因为有规范, 就生硬地套着制度走。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教学质量不同, 同一个地区的学生学习情况也不同, 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要有针对性, 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灵活调整。比如, 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老师要花费精力找出原因, 帮助学生克服懒惰和畏难心理, 作业布置的难度可以相应降低, 激励学困生逐步进步。

5.注重家庭教育

父母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进步有重要作用, 家长不仅可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帮助师生沟通交流, 也可以方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对学生的关注度。家校同步, 可以同步提升小学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同步提高。

小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有限, 小学作为学生的启蒙乐园, 应该给学生塑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一份正确的价值观。但目前的小学教育还没有完全做到这点, 必须用良好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应该沿着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前进, 确实改进这些问题, 为小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为祖国的未来发展培养更多优秀栋梁。

摘要:小学是每个人人生的起步阶段, 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兼具的学生不仅是每个家庭的责任, 也是学校、整个社会的责任。但是, 目前我国小学教学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 教学管理者需要加以重视并积极研讨解决对策。

关键词:教育管理,研讨对策,方式

参考文献

[1]李金凤.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讨[J].基础教育, 2014 (06) .

[2]王丽霞.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论, 2013 (30) .

研讨对策 篇8

1 高校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

1.1 国际化给高校英语教学带来的新要求

当前世界经济和社会正在经历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浪潮, 国际化给高校英语教学带来了深层次的影响,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社会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人才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 而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对这方面人才的发展和教育存在很多不够的地方, 这不但阻碍了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 也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1.2 高等教育改革给高校英语教学带来的压力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手段与高等教育改革目标项目还存在教学理念和方法相差甚远的问题, 高校英语教学中没能体现最新学科进展、先进办学思想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特点, 这既不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系统目标, 同时也会给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建设带来基础性影响, 形成了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制约作用, 做不到对大学生成长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2 破解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困境的对策

2.1 加强对高校英语教师的培训

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发起人和执行者是英语教师, 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成败从本质上说是教师队伍所决定的。英语教师素质提升是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 同时也是提高高校英语教学改革速度, 加快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进程的有力保障。新时期, 要将高校英语教师看作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设计者和执行人, 从素质与能力上做到对高校英语教师的科学提升和全面发展。要组织高校英语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教育, 将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系统化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师的思想意识深处, 做到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适应。在培训高校英语教师的过程中要注重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 要使英语教师的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实际环节中, 做到对大学生英语兴趣和爱好的积极培养, 以扎实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为根基做到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变革, 形成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实现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更有力的支持。

2.2 提倡新型高校英语教学理念

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加强教学理念的创新与突破, 要以教学理念的变革作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基础, 通过高校英语教学要素的调整激发学生和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热情, 通过营造易于高校英语教学的氛围来提高学生高校英语学习的成绩, 通过对实践和具体应用的不断探索, 提升高校英语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做到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全面保障。

2.3 创新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具有更为系统的观点和更为开放的视野, 要告别高校英语教学中僵化的、机械的、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 建立适于专业发展、语言能力提高为平台的高校英语教学新模式, 做到对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和丰富。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中应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平台, 扩大高校英语教学的资源, 增加高校英语教学模式, 使高校英语教学成为学生英语能力增长、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课堂, 做到对高校英语教师能力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2.4 加强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投入

高校英语教师应该争取社会和高校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大力支持, 特别是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 更应该做好联系和宣传工作, 实现各方面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投入的加大。当前, 应该从硬件方面加大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支持, 要加强高校英语教学硬件设备、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的投入, 构建有利于高校英语教学的硬件空间, 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奠定物质基础。同时, 应该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加大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支持, 要争取各方面的关注, 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与深化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文化, 做到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保证。

2.5 做好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评估

评估是把握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方向, 检验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质量的重要标尺, 也是衡量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新时期, 应该结合英语专业建设和社会实际需要, 建立起全面评估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 重点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内容、环节进行过程性、终结性、全面性的评价, 做到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监控和科学管理, 以量化、定性等多重手段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全面评估, 做到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甄别和比较, 在提升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效果的同时, 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3 结语

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各个环节、各个时期广泛存在着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困境和问题, 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应该从高校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 坚定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信念, 从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困境分析入手, 建立起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正确认知, 以更为先进的理念和更为有效的方式进行高校英语教学, 做到对高校英语教学不断改革的深层次推进, 探寻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新策略与新方法, 实现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长远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燕, 程鑫颐, 薛昭琳.关于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读书文摘, 2014, (24) :28-29.

[2]王作娟.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08) :92-93.

[3]聂淑琴, 陈超.网络教学改革下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8, (33) :76-77.

[4]刘慧苹.当前高职高专物流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04) :143.

研讨对策 篇9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出席会议并讲话。工程院副院长干勇及几十位院士专家,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司、政法司、规划司、财务司、科技司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研究自2013年初启动以来, 工程院组织20位院士、近百位专家, 成立了综合、钢铁、化工、建材、有色金属、造纸、工业装备等多个课题组, 汇聚了跨学科、跨部门、高水平的智慧力量, 开展了开题报告、行业综述、实地调研、座谈研讨、中期评估等大量研究工作, 分行业编制了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研究报告, 并初步形成了综合研究报告提纲。

课题组从工业绿色发展的概念内涵入手, 立足我国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结合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 分析能源资源环境等对工业发展的约束, 初步提出了工业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 明确了实现工业绿色发展的工程科技路径。

研讨对策 篇10

(一) 工具种类繁多, 痕迹形态各异

工具种类繁多痕迹形态各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工具品种、类别的多样性, 除了以前的斧、锤、菜刀、匕首、钳、锯、钳、锤等工具之外, 现在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专业的犯罪工具。每次新的专业犯罪工具的出现都会给破案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二, 工具的品牌、型号越来越复杂。就简单的螺丝刀来举例, 以前出现较多的是木柄中号螺丝刀, 而现在五金商店销售的有几十甚至上百种。第三, 工具的功能性变化的很快。以前工具的结构简单、功能单一, 现在有许多结构复杂、功能丰富的复合工具。第四, 犯罪工具种类繁多的同时也导致痕迹形态各异, 这两方面的因素结合在一起为当前犯罪工具痕迹利用率偏低原因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 案犯就地取材、作案后销毁工具, 致使无法根据痕迹认定作案工具

现在有一些犯罪的人在犯罪之前并没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严密的计划, 很多时候他们只是根据一些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的进行犯罪行为, 在这些犯罪情况中他们一般会选择就地取材, 作案之后快速销毁工具, 这种作案行为不仅使得工具很难寻找, 即使有痕迹也难以准确的认定作案工具。

(三) 现场勘察不细不全, 工具痕迹提取有遗漏

犯罪现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无法保持其原始的最初的状态, 有时候是罪犯故意破坏, 有时候是人们强烈的好奇心, 还有一些警察的无意造成的破坏。犯罪现场一旦被破坏, 就会直接导致现场勘察不细不全、工具痕迹提取有遗漏。当然也有可能是提取痕迹的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强或者是工作的疏忽, 但是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犯罪工具痕迹利用率偏低。

(四) 检验鉴定工作难度大、检验手段单一落后

犯罪工具痕迹利用率的提高离不开检验鉴定工作和检验手段, 它们是实现犯罪工具及痕迹的作用的必经之路, 也是使其产生效力的重要方法, 更是破案的重要环节[1]些是犯罪工具痕迹利用率的提高的重要障碍之一。

(五) 侦察与技术人员缺乏相互配合

警察破案其实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齐心协力的一起努力。除了需要他们共同为一个案件的侦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之外, 还需要他们之间进行精密无间的合作。但是在现实情况中这个目标似乎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侦查与技术人员之间的配合有些缺乏, 甚至交流也十分少。

二、对当前犯罪工具痕迹利用率偏低对策探讨

(一) 强化基础建设

基础建设是增强提高犯罪工具痕迹利用率的根基, 只有把这一根基奠定的十分牢实, 才能实现更好的“工具痕迹建设”的目标。所以, 在提高犯罪工具痕迹利用率这一条漫漫长路之中, 首先应该强化基础建设。

(二) 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正确认识工具痕迹的作用

除了上述的物质基础建设之外, 思想观念也需要一定的根基, 这就要求切实转变工具痕迹的作用的思想观念。针对这一对策, 警察部门可以采取在职培训的方法。一方面是加强知识培训, 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是对技术人员进行职业素养宣传, 使其“在其位谋其职”, 并尽力使其职趋近于完美。提高技术人员的道德品质与素养, 建立先进的正确的思想观念[1]。不仅对技术人员自身来说是一件益事, 对警察部门来说也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

(三) 强化现场勘查、认真分析工具痕迹, 抓好鉴定的各个环节

随着新形势下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警察部门应该积极的将这些先进的技术应用到现场勘查、认真分析工具痕迹以及鉴定环节之中, 一方面, 可以对新技术进行实践和检验, 使其在实践的检验中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 也可以提高侦查破案的技术含量, 增强破案人员的信心。

(四) 强化整体作战意识

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小小一份子, 需要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双赢, 才能促进更大的发展。警察局各部门之间应该积极地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 侦破案件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罪犯才是他们共同的敌人。

三、结语

总而言之, 现阶段有关部门存在犯罪工具痕迹利用率偏低这一情况, 深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工具种类繁多痕迹形态各异、侦察与技术人员缺乏相互配合、案犯就地取材、作案后销毁工具, 致使无法根据痕迹认定作案工具、现场勘察不细不全, 工具痕迹提取有遗漏、检验鉴定工作难度大、检验手段单一落后等几个方面。针对这一现实情况, 笔者提出了一些对策, 只要将这些对策切实的落实到破案过程中,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这一情况就会慢慢地发生改变, 直到最后发生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研讨对策 篇11

研讨会紧密围绕国家人事制度与高教改革的政策协同、问题与对策, 特别是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与政策、高校教师招聘、任用及退出机制、高校教师考核和晋升机制、高校教师激励机制、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政策等进行了集中、深度的研讨, 深入分析了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教师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政策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矛盾, 特别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国家人事制度的新挑战及其对高教人事制度加快改革完善的政策需求与建议, 探索国家人事制度与高校改革的政策协同机制, 积极为政府和相关教育决策部门建言献策, 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一、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问题与建议

(一)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吴江教授指出, 目前存在较为严重的高校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人才量优效低问题, 建议借鉴硅谷经验, 改革现行的人事管理、评价体系, 形成创新驱动人才发展的高校人才生态圈, 共生共赢, 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搭建、创新人才载体和平台, 包括政府、企业、金融机构、高校, 使高校师生在平台上整合专利, 转化成果;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研究院所, 产学研一体化, 促进知识转化。何海燕教授认为, 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背景下, 高校要密切关注国家经济的主战场, 将人事制度改革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人事制度改革才会有新突破。

(二) 建立政府、社会与学校间的协同联动机制

管培俊司长指出, 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基本上是进人、用人、退出三类政策问题;解决的出路是放权、监管和社会保障。从政府和高校的关系看, 高校的人事制度必然是国家行政制度改革的一部分, 把高校和社会、国家人事制度改革进程截然分开没有出路。针对政府管理与高校自主权问题, 管司长认为, 不仅要处理好教育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编制管理、财政部门等的关系, 而且要处理好政府、学校和市场间的关系, 建立联动机制, 使政府、社会、学校在人事管理体制机制上形成相互融通的体系。政府要真放权, 放权要到位, 放权要监管;国家管制度设计、管总量投入、管监督管理;学校加强自主自律, 形成内部有效、规范的运行机制;行业、教育工会等要发挥沟通、监督作用。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结算制度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由此导致了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支出困难、滋生腐败等问题。

庞丽娟、石中英、文东茅等教授也指出, 应实事求是地遵循科研活动的规律, 根据文、理、工学科不同性质, 允许将更多比例的经费适当地用于干事的“人”头上, 以吸引、组建更多高层次的创新团队;同时加强和规范对科研经费的监督、监管和问责等。

(三) 通过政策来创设优质的高校人才成长环境

谢维和教授引用鲁迅先生1924年在北师大附中校友会上的《未有天才之前》演讲内容, “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 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 想看好花, 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 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他指出, 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要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制度, 人才政策供给的方向要转向培育产生人才的“泥土”上, “政策扶持泥土, 创造泥土”。通过赋予高校自主权和提高人才待遇, 创造安静、有序的人才成长环境, 使人才安安心心做学问、做研究, 而不是无序的“挖人才”“追捧人才”“揠苗助长”。要研究人才的成长规律, 立足于长远、可持续, 以战略性思维思考、制定、改革国家人事政策。

二、高校教师招聘、任用以及退出机制的建议

(一) 创新高校教师招聘、任用机制

李建中研究员认为, 要从法律上规定教师的公务人员身份, 赋予相应的职责与权益, 如违反可追责。目前高校教师的聘任制, 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人事关系有所区别, 应尽快出台专门的事业单位管理条例。阎凤桥教授提出, 要制定高校教师的伦理规范准则, 对任职资格、专长和权限范围提出要求。周海涛教授指出, 推行师资博士后制度, 加强能力测试和潜力分析, 试用筛选遴选教师, 试用合格者进入教师职业, 完善试用准入机制, 切实把好入口关。

高校实施聘任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之一是妥善解决好教师的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问题,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王佐书副主任、管培俊司长指出, 国家要建立与高校的聘任制、薪酬体制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制度, 统筹并轨, 逐步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推动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

(二) 健全高校教师流动、退出机制

健全高校教师流动退出机制, 有助于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有助于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校不合格教师清退困难、“同岗不同酬”等问题, 与编制制度密切相关。编制是预算概念, 是财政预算提供的公共岗位, 意味着基本工资、社会保障、培训机会、养老保障等。阎凤桥教授认为, 目前高校教师有两种聘任方式, 即事业编制与合同聘任, 事业编制的教师入职后, 基本属于“铁饭碗”, 如果达不到岗位要求, 难以解聘。

庞丽娟教授认为, 编制及与之相关的福利待遇应该给机构和岗位, 对岗不对人, 打破编制待遇的“个人化”的传统做法, 有利于形成流动、盘活资源。

管培俊司长认为, 高校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难以建立, 关键是缺乏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 无法给清退教师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亟需完善, 为教师合理流动和分流退出的实施创造条件。周海涛教授认为, 高校教师的退出保障机制要多样, 可参照国外的买断工龄方式, 根据年龄、服务年限、现在职称、工资水平, 给予适当的出路与安排, 以使高校教师流动起来。

三、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一) 设计合理的教师薪酬体系

薪酬制度改革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培俊司长认为, 大学薪酬水平一定要反映该校的层次、人才结构、用人成本、绩效水平, 但是目前反映度远远不足, 需要解决。

庞丽娟教授认为, 对教师的薪酬激励制度设计要体现“满足基本, 权责统一, 追求绩效, 体现差异”的原则;同时, 要考虑高校教师的住房保障等问题。

郑晓齐、杨海燕教授认为, 国家财政提供岗位津贴的比例过低, 不足以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青年教师生活压力较大。现行的岗位津贴制度在突出绩效、优劳优酬、动态管理、淡化身份、提高收入等方面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 尤其对于资历较浅的青年教师来说, 岗位津贴的激励作用相当有限。

(二) 完善教师职务晋升的制度

教师职务晋升制度是人事制度的核心内容。谢维和、杨海燕教授认为, 目前高校职称的供给不能满足职称需求, 每所高校的职称比例固定化, 优秀青年教师难以晋升职称;要打破学科界限, 为学科交叉性人才的晋升提供条件;改革考核评价机制, 加强同行评议、尤其是校外专家评议在决定职称晋升中的作用。

李建中研究员认为, 晋升权是教师最基本的人事权利, 要注重教师为学校的服务年限与贡献, 不能“一刀切”地以科研绩效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评价标准。阎凤桥教授认为, 要处理好人事制度改革目标与教职工合法权益保障的关系, 尊重学术自由, 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管培俊司长指出, 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晋升制度, 提供更充足的制度供给, 特别是建立完善人文社科领域的“一级教授”制度。庞丽娟教授认为, 不能单纯以论文、科研项目、教学工作量等作为评价标准, 要旗帜鲜明地提出“以对学校、单位的贡献度和业绩”来评价考核高校教师, 实行绩效管理, 优劳优酬、体现差异。文东茅教授、金志峰博士指出, 要给予高校行政人员职业发展渠道, 建立平等、人人享有尊严的工作环境。

(三) 分类设计激励教师的机制

李立国教授认为, 高校教师群体已由同质化、单一学术群体变革为多元的、异质化职业群体, 教师的工作内容和性质、身份地位、聘用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此, 一要分类管理, 建立新型的劳动分工体系, 构建多样化的学术队伍。不能硬性要求所有学校、所有教师都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全部任务;二要分类评价, 建立有序和操作性强的教师评价体系;三要分类激励, 建立科学的薪酬待遇体系, 加强对核心教师的激励, 分类激励核心教师和普通教师。

四、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政策的问题与建议

(一) 优化高层次人才结构

谢维和校长指出, 我国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有原始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狭义地将高层次人才定义为学术人才, 没有将职业技术人才纳入到人才体系中, 职业技术领域人才缺乏, 成为人才结构的短板与盲点;跨学科综合领域的交叉人才不足。为此要加大力度, 突破创新制度, 优化人才结构。

(二) 加大人才的支持力度

吴江教授指出, 高校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和创新成果转化的力度不够, 要以创新创业为载体, 引进海外领军人物, 支持其创新成果转化, 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李建中研究员认为, 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支持项目多, 但这种非制度化的方式不足以解决国家人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而且靠各种人才项目打破僵局, 会造成资源新的不平衡, 建议政府监管要着眼于宏观管理, 精简整合人才项目, 强化人事制度建设。

(三) 建立人才的流动制度

汪庆华教授认为, 要打破传统单位制对高层次人才封闭垄断的制度, 建立高端人才的流动共享制度。由国家聘任高层次人才, 高层次人才的人事关系不再从属于某一单位, 而是可同时接受多个单位聘任, 促进流动共享。

【研讨对策】推荐阅读:

应用研讨05-15

研讨教学06-26

调查研讨07-05

专题研讨07-26

研讨综述07-31

创新研讨08-15

观摩研讨08-19

研讨活动09-21

措施研讨09-28

研讨心得05-24

上一篇:清洁生产下一篇:个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