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活动

2024-09-21

研讨活动(精选12篇)

研讨活动 篇1

如何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 笔者结合部分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前期的研究成果, 分别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进行发展性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 探讨一些具有操作实践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希望广大一线教师, 在充分理解与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 重视实施发展性评价, 特别是关注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自主性、生成性和综合性, 积极探索出更多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评价办法。

【案例呈现1】我和我的网络评价

每天晚上9点正, 我会欢欢喜喜地打开电脑, 和我的学生在网上“约会”。在这里, 会有很多学生在留言板上留言, 表达想与老师说说心里话、想跟老师探讨研究主题、请老师帮忙解决一些困惑的愿望。由于网络环境有虚拟身份的特点, 因此学生在网上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对老师的教学方法、开展的活动主题内容、实施的行动计划等进行“评头论足”, 给我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启发。为此, 约会后我总会及时地根据“高参们”的意见调整教学思路, 使学生更加喜欢上综合实践活动课, 我也更加喜欢和学生交流了。

期末将近, 学生总会在网上自我评价一个学期来的表现, 发表自己的看法, 希望老师也来评一评。于是, 我利用网络的优势增加评价的透明度, 给学生一个公正、全面的评价, 同时也给学生一个自我成长的机会。上课时我把评价的要求发布在网上, 学生通过留言板进行自评,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 其他学生和家长也可以对某个学生进行评价。对此学生反映热烈, 纷纷在网上进行评价, 我又及时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进行点评, 并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学生提出适合他发展的建议。学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了大家对他的评价, 更能正确地面对评价, 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样的评价方式及时而真实地记录了学生成长变化的过程, 在学生的心中更有分量了。

下面是我和学生进行网络评价的话贴举例。

【案例呈现2】以“神奇的昆虫”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已经结束。学生在全力参与昆虫大聚会、个性大展台及与昆虫为友等活动中懂得了用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的方法进行较科学的实践研究。学生的学习热情源于他们生活中可触可及的事物, 以此类活动为主题的实践课程可以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

“神奇的昆虫”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得比较成功, 首先源于学生的兴趣, 一个有趣的实验会激起学生实践探究的愿望,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小组成员的协作和小组之间的互相影响,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协同发展。活动接近尾声, “与昆虫为友”的主题宣传活动在校内热烈展开的同时, 我们的实践课堂进行了一次“活动回头看”的总结评价会。各小组完成了以下表格, 作为量化记录的依据, 具体如表1、表2所示。

最后评出了最佳合作小组、成果展示奖以及个人实践记录袋优胜奖。学生很高兴, 可以看到, 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快乐, 也体验到了成功感。

学生自评发言精选:

通过这次“神奇的昆虫”的实践活动, 使我受益匪浅。我们小组经过亲手实践, 了解了昆虫的一些奥秘, 使我们也融入了奇妙的大自然之中, 让大家更热爱大自然了。我原先对昆虫一无所知, 甚至有点害怕。而现在, 我不但不怕了, 而且还对瓢虫等鞘翅类昆虫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 我还懂得了要保护自然界的益虫, 不乱捕捉, 这样才能维护生态平衡, 让地球这个可爱的家变得更美丽。

这次实践活动我们小组捕捉了一些昆虫, 并认真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 写下了许多观察日记。通过调查研究更使我们加深了对昆虫的认识, 昆虫世界真是妙不可言。蚂蚱看起来差不多, 可是两种颜色的蚂蚱却不能生活在同一种草上, 其中一只会因为不适应环境而死亡, 另一只却仍能蹦蹦跳跳。还有, 两种不一样的蝴蝶能和睦相处, 可一样的蝴蝶却不能生活在一起。真是太有意思了。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无奇不有, 今后我还要继续探寻大自然的奥秘。

【案例呈现3】学校通过搜集有关课程学习成果的实际证据, 对自主研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效果做出价值判断, 以验证课程的成功程度和指明改进的方向。并根据以上认识, 采用多元评价、自主评价等方式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的实验探索。

(1)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 不仅关注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 而且更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态度和价值观, 评价方式多样化, 有自评、伙伴评、教师评、家长评等, 评价的表达方式有等级、评语等。

(2) 对教师的评价。在评价机制不成熟的情况下, 采取了谨慎、渐进的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1) 凡参与研究性学习管理和指导并有一定成果的教师, 学校都给予表彰和奖励。 (2) 注重对活动过程中教师管理与指导的情况分析评价。每学期开展“三个一”评比活动, 即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课评比、一次研究性学习论文评比、一次优秀研究性学习个案评比。 (3) 注重结果评比。对学习全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成果进行总评, 评价项目及权重为:学生课题开题报告占15%, 子课题一览表占5%, 教师教学设计占20%, 学生活动过程资料 (档案袋) 占30%, 结题报告占30%。

在实践过程中, 学校注重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评价制度的落实, 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提供比较有力的支持和支撑, 让评价变成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导向, 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深度体验和发展。

【整理提升】从以上提供的三份案例, 我们基本可以透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价值取向和一些评价内容与方法的选择。

从案例1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往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大多数是从学生的资料收集整理、采访、调查、成长袋等方面进行评价, 但是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过程性的评价较难掌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评价, 能够得到及时、全面、客观、公正、真实、高效的评价。通过网络的日常对话, 对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沟通能力等方面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弥补了学校过程性评价的不足。同时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透明度高, 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大家都可以看到, 互相之间又能有所启发, 能取长补短;都能正视自己, 更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网络化的评价方式, 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 互相关怀, 充满着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评价过程。

案例2所体现出来的评价理念更多的是关注过程, 兼顾结果。将学生在以研究昆虫的主题活动中留存下来的“活动记录”作为评价的原始参照, 并以“回头看”的方式进行一定的量化评价, 最后评出了最佳合作小组、成果展示奖以及个人实践记录袋优胜奖等。这样的评价突出“原生态记录”, 显然很受学生的欢迎, 因为评价的过程是他们从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感的过程。

从案例3的阅读中, 我们可以发现, 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学生和学校三方, 是如何有机地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融合, 发挥出评价的反思、激励和改进作用, 从而更好地推动课程实验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学校通过尝试和实践, 把相关的评价办法提升到形成制度化的管理, 这也是保证课程常态及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 而且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 建立评价方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的评价体系, 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必须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不同于学科课程,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评价有其特殊性。

一、科学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指标体系

(一) 学生评价指标项目主要包括两个纬度

第一个纬度是活动过程的要素, 主要涉及行为能力或基本的发展状况。包括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选择和确定的状况。要评价学生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意义、学生在主题或项目选择和确定中的作用。活动方案的制定状况, 要评价学生制定活动方案的能力、活动方案本身的合理性程度、活动方案的具体化程度等。活动过程的具体行为方式, 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行为, 如行为的合理性、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具体的操作方式、参与实际情境的深度、文献资料、具体事实材料的搜集情况等。活动的总结情况, 要评价学生的活动报告、成果或产品等状况。

第二个纬度是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发展, 主要涉及行为所反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状况。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精神, 学生各种良好思想意识的发展状况, 如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安全意识、效率意识等。

在划分出评价的各种类别后, 要根据评价的重点, 赋予不同的评价项目、不同的权重系数, 综合评价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的发展状况。

(二) 学生评价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1. 学习态度

主要指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次数、认真程度、行为表现等方面来评价, 如学生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主题活动、是否主动提出设想和建议、是否认真观察思考问题、是否积极动手动脑、是否认真查找相关资料、是否准时完成学习计划、是否不怕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等。

2. 合作精神

主要对学生在参加小组及班级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如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是否主动帮助别人和寻求别人的帮助, 是否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 是否乐于和别人一起分享成果, 是否在小组中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等。

3. 探究精神

可以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对研究结果的表达来评价。如是否敢于提出问题, 以独特和新颖的方式着手解决问题和表达自己的学习结果;是否善于观察记录、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的资料、积极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等。

4. 社会实践、交往能力

可通过学生是否主动与他人交往, 有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和愿望, 是否能协调各种关系等方面进行评价。

5. 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可通过学生收集信息的多少、方法、途径、真实性以及对信息的辨别反思、反应能力等方面来评价。

6. 劳动态度与习惯

可以通过对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认真负责、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爱惜劳动成果等品质对学生进行评价。

7. 设计与操作技能

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 强调学生在技术操作运用过程中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 可通过技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8.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应主要对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中的实际表现也要予以全面客观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详见表3。

注:获得10个以上的A☆就能评为“实践活动小能人”。

综合实践活动中包含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诸要素所体现的更多是一些主题探究、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操作实验等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 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只能用诸如档案袋评价、研讨式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才能对课程与教学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方法是质性评价方法, 它着重对学生的个性化表现进行评定和鉴赏。评价方式多种多样, 如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等。无论选用何种方法, 其运用的先决条件为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并以此为评价学生的基础,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在具体操作中, “成长记录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但值得强调的是, 评价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评价内容和评价对象的特点来确定, 应充分考虑可提供给学生真实的可操作的情景, 充分考虑学生的表现性指标, 从而达到有效地激励学生完成实践活动的目的。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日本学者儿岛邦宏认为, 针对综合性学习学生的评价应该基于以下视点: (1) 不是让学生学什么, 而是看学生自己学到了什么。 (2) 对于学生多样的行为能够从多样的认识、观点进行评价。 (3) 在学习对象中, 重视每个学生价值感受的能力, 即各自的思考、美感等的获得。 (4) 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和参与状况, 并由此提高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教师要多采用表扬性评价、感动和愉快的评价、富有成就感的评价、富有自信的评价、富有必要性和使命感的评价、富有自我想象的评价、能够发展日常生活的评价、加强和朋友相互学习的评价等。

二、科学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推出的一个新门类的课程, 仍处于成长与建设时期, 建立完善、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能给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执行者提供正确实施课程的导向;建立完善、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热情和工作态度, 决定教师能否积极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中来;建立完善、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 还能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因此,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中,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 而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 教师评价体系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评价指标的设置要依据每一个主题活动而定, 一般情况下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内容: (1) 课程实施的基本素质; (2) 合理开放的知识结构; (3) 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4) 活动主题的设计与规划的能力, 包括活动主题内容的选择能力、制定教学目标的能力、制定活动方案的能力、预测活动情境变化的能力; (5) 组织与指导能力; (6) 对活动结果的评价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评价详见表4。

三、科学地处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让学生通过活动来体验学习, 在体验中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知识结构。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倡导动态的、过程的评价, 即关注被评价者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关注被评价者在获得结果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组郭元祥专家认为,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以活动主题为中心, 丰富学生的经验和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 (2) 以活动任务为取向,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学力”。[2]应该说,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价值在于体验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实现。体验和生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性价值的核心。

综合实践活动所要兼顾的结果是: (1) 学生通过主题活动自主获取知识, 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整体认识。 (2) 学生通过主题活动体验研究、设计、制作等实践方式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3) 不仅要注意有形的结果, 而且要突出无形的结果。有形的活动结果往往表现为学生的活动论文、报告以及具体的产品等, 而无形的活动结果则主要表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特别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兴趣、主动性、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能力等。在实施评价时, 不能完全脱离结果来关注过程的价值, 也不能脱离过程来追求纯粹的活动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应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和资料, 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 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 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改进建议, 而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下一个结论。例如开展小课题研究或主题研究活动, 课题的报告或方案, 评审与立题, 课题研究过程以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成果及评审中的答辩等, 课题小组及每个成员在研究活动的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信息, 其中有文字的信息, 有行为的信息, 有静态的成果信息, 有动态的实践信息, 有外在的形象信息, 有内在的体验信息, 有物质形态的信息, 有精神状态的信息, 等等。指导学生系统地收集这些信息, 不仅是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进行价值判断的需要, 是有效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等功能的需要, 而且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 即对研究成果的报告、论文、作品、制作等进行评审, 但是评价学生研究成果的价值取向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参与研究过程, 如学习方式, 思维方式, 知识整理与综合, 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因此, 评价更注重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 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强调的是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去。在问题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既能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反思, 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结构。同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非常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或跨学科、综合式学习中对科学研究一般过程、方法、原理的体验, 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 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研究是调整课程设置、完善课程内容、落实课程目标的需要。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策略的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讨论来看, 树立评价理念、确立评价目标、了解评价内容、掌握评价方法、解决评价问题, 对克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 对促进学生、教师, 乃至学校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新生事物, 因此对它的评价研究仍需要广大教育研究工作者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逐步细化。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开放的、实践的、综合的一门新课程, 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瓶颈。如何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 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等问题的研究, 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以“案例呈现+整理提升”的方式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策略的研讨, 通过针对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讨论, 引发教师的思考, 并紧密联系教学实践活动、校本教研、网络研修等途径, 积极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与评价的研究中来。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策略,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研讨活动 篇2

那么教师如何以学定教、为学而教呢?通过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具体、明确的指导,在“学讲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学习任务的载体以“任务单”的形式出现,学生可以逐渐掌握相关的知识和发展能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的过程,就是接受教师指导的过程。

大家还就学习任务单的不同内容及使用时机进行了探讨,通过具体的课例,大家认为课前任务单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初探本节课的知识点,对自己已经理解的知识或有疑问的知识进行初步感知。课中任务单的作用就是当学生在自主学习遇到思维瓶颈时,教师导在迷惑之时,教在懵懂之处。课后可以有任务单吗?答案是肯定的,这里的“任务”一定是课上知识的延续。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处在积极自主探究的状态,主动建构知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研讨活动 篇3

在当前职教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组织和开展好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观摩展示与研讨活动?笔者以为应力求做到“理念引领、完善环节、合理打磨、回归常态”。

一、理念引领——明确活动主题,引领课改方向

组织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的首要目的是要透过展示、研讨和评价,来呈现和传递某种教学理念及这种理念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趋势。为此,笔者在组织教学观摩活动的过程中,主要抓住了以下几点:

首先,活动的设计、策划与组织者应积极做好对新理念的领悟、诠释及推广。一是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情况,结合相关教学理念,对每一次教学观摩活动确立一个研究核心,明确活动主题;二是在准备过程中,加强与承办学校的沟通,由学校根据活动主题对教师进行公开课的招投标,在此基础上协同学校做好对开课教师的理论引领与实践指导,努力使每一节观摩展示课都能紧扣主题活动的研究核心;三是在观摩展示与研讨过程中,穿插专题讲座,对全体与会老师进行理论辅导,使广大教师及时了解最新的教改理念及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次,上课教师应努力呈现自己的教学理念。一是通过教学设计的精心编排来阐明自己的教改思想与教学思路;二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精彩展示来呈现自己的教学理念;三是通过课后说课的有效补充将执教者对教改新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对教学实践的体验与反思作进一步的介绍和分析。

第三,听课老师应认真捕捉执教者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并进行辨析——这种理念是否体现了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否先进,能否代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潮流和趋势。只有当上课与听课双方的教师在研讨活动中对呈现的教学理念产生共鸣,才真正达到了观摩展示活动的目的。

二、完善环节——抓实活动过程,突出研讨功能

以往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通常只有“听”和“评”这两个环节,这很容易使评课人因为不了解上课人的意图而偏离事实做出不恰当的评价,上课人也没有因为评价而改善自己日后的教学行为,失去了观摩研讨活动对改善教学和促进发展的意义和实效性。鉴于此,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时,在原有的“听课”和“评课”这两个环节基础上,进行前伸和后延,将整个观摩研讨活动分成——备、观、说、议、改五个环节。

备——一是指上课教师在活动准备过程中的精心备课,二是要求听课人员在活动前也要进行相应的备课和准备。上课教师在开课前一周将教学设计初稿上传到校园网,或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发给参与教学观摩活动的相关教师,让所有的听课教师都在教研活动前熟悉观摩课的教学内容、初步了解执教者的教学理念与思路、寻找研究问题,以利于听课者在教研活动过程中带着研究问题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和思考,切实提高听课效果。

观——指课堂教学观摩,即通常所说的听课环节。听课者在观摩过程中捕捉课堂现场的主要现象和关键行为,如学生参与程度、学生的状态、教师的行为、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等,进行必要的思辨并做好相关记录。

说——指上课教师课后的说课环节,说自己的教改理念、教学设计以及课堂实施的情况,如实施过程与事先的设计有没有变化或者有多大的变化、教学过程和效果的自我分析与判断等。

议——一是听课者的分析与评价,比如从执教者的教学理念及落实情况、课堂的设计思路、教材的处理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的行为和思维、师生的互动、上课教师的教学艺术性、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二是听课者与执教者之间的交流与协商、研讨与争议。

改——上课教师必须在观摩活动之后根据课堂教学的实施和评议情况进行自我反思,并对本课题进行重新设计,以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和教学实施的能力,改善日后的教学行为。

在上述五个环节中,特别加强了“说”和“议”这两个环节,通过充分的“说”和民主的“议”,可以使上课者与听课教师之间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呈现和传递相互间的教学理念,并加以学习和借鉴。

三、合理打磨——融理念于实践,力求示范作用

所谓打磨,是指教师为了上好某一堂公开展示课而在课前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预备工作。教师课前通过认真查阅和研究有关教学资料、请教同行、借班上课等,以检验和完善教学设计方案,有时还需要安排学生预习有关内容、收集有关资料、预备有关学具等。这种打磨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先进理念更好地融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同时有效地促进上课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课前的准备与磨课过程中,我们应该记住:打磨的重点在教师而不是学生,磨课必须是借班试讲而不是在本班排练(这是区分合理打磨与作假演练的关键),打磨是对教改理念和教学设计的检验与完善而非重复演练。要坚决反对和避免那种变了味的、过度的打磨。

要通过合理的打磨,使观摩展示课真正出彩,充分地展现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更具示范和导向性,而不是一次“完美”的课堂教学表演。

四、回归常态——倡导观摩课常态化,重视推广应用

观摩课常态化,是衡量我们的教研活动是否确有成效的重要指标。目前,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不少观摩课上得很精彩,在评议时评价也很高,但观摩活动结束后随即被打入“冷宫”——观摩课所力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没有被很好地加以推广,甚至连观摩课的上课教师也放弃了观摩展示课所秉承的理念,又回到了老一套。如何让观摩课常态化?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善上述这种情况:

1.观摩活动的组织与设计者在设计观摩课时,不能因为追求完美而失去常态,一定要在凸显理念、展示教改成果的同时,考虑其可借鉴性和推广性,要使观摩展示课既有可看性,也有在其他班级或学校的可操作性,这是实现观摩课常态化的前提条件。

2.鼓励和提倡观摩课的执教者借观摩活动之东风,将活动过程中个人所获得的经验、心得和体会融于平时的教学中,要像开设观摩展示课一样,认真打磨平时的每一堂课,将观摩展示活动中所展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逐渐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在平时加强对学生的“打磨”,对学生进行教法、学法的练习,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鼓励这些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行动逐步影响和带动身边的老师,共同参与到教学改革活动中来。

3.加强对听课教师参与观摩活动效果的考核,重点考核其活动之后对观摩展示活动中所呈现的教学理念与教改成果的宣传和推广情况。笔者在组织本地区观摩研讨活动时,一般要求各学校安排教学处或教科研部门的负责人担任领队,同时每个学科安排一老一少两名教师,“老”指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一定教科研水平与能力的骨干教师,通常是学科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少”指工作三五年之内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善于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参加观摩活动之后大多能自发地在教学中对照观摩展示课进行模仿或借鉴;对于领队和老教师,则明确要求他们参加活动之后能在学校和教研组内进行宣传推广,实施相应的教改实验。

只有当观摩展示课被广泛借鉴和推广,实现观摩课常态化之时,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才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研讨活动 篇4

小班“宝贝泥土”的主题马上要开展了, 教师们在研究了主题目标后, 针对是否开这个主题产生了分歧。

1. 第一次年级组审议:主题开展前审议, 讨论要不要开展“宝贝泥土”主题

钟老师:我的想法是虽然书上有这个主题, 可是那么多小朋友一起挖泥、和泥, 常规一定乱。

石教师:哎, 是的, 而且现在的家长特别爱干净, 让小朋友玩泥, 家长肯定会说“你们老师怎么会想出来玩泥的, 脏哦。”

年级组长:我觉得这个活动非常有趣, 小朋友肯定喜欢泥, 这个主题是从孩子出发的, 贴近他们的生活。

石教师:就算好, 我们这里地上的泥杂质多, 黏性不足, 要小朋友做出造型来是否太难, 可行吗?

年级组长:这个倒是问题, 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和泥、造型?

李教师:我们以前在幼师学习的时候用白泥做过造型, 蛮好的。

司马教师:不行, 白泥太硬了, 要用很大力气捏, 小朋友捏不起来, 除非请家长帮忙。而且白泥很贵, 让家长买合适吗?

舒教师:让家长买不行。

谈教师:用面粉倒是可以和, 不过不是泥呀, 泥的特性不能感受了。这个主题不要开了吧, 问题多得来。

石教师:我也感觉不要开了。

2. 第二次年级组审议:主题开展前审议, 决定要不要开展“宝贝泥土”主题

孟园长:大家都觉得“宝贝泥土”不要开展了。现在, 大家都闭上眼睛想一想, 小时候有没有玩过泥?有没有印象了。

司马教师:小时候玩过的, 感觉特别有劲。

教师们纷纷说:小时候, 玩泥的确是很有趣的。

孟园长:我记得小时候玩泥, 也是在幼儿园, 到现在还是印象深刻, 非常好玩。我们对一个主题取舍不能单凭教师的主观, 应该把这个权利交给幼儿。

舒老师:那泥怎么办呢?就用地上的泥, 还是买白泥?

孟园长:可以利用家长资源, 小二班有个家长不是承包搞种植的嘛, 让他帮忙到山上运点黄泥, 杂质少, 黏性足, 干了以后比较容易上色, 肯定行的。

年级组长:我们先开主题的第一个活动“泥土里的秘密”, 看看孩子的情况, 再决定主题的取舍吧。

3. 幼儿寻找泥土里的秘密

年级组审议后, 各班开始了实施, 首先组织幼儿到运河公园挖泥。每个幼儿都带了一把小铲子和一个小桶。孩子们在草丛间、大树底下快乐地挖着。

幼1:老师, 老师, 泥里有蚂蚁, 好多、好多哦!在搬家, 妈妈说蚂蚁搬家要下雨了。

幼2:我也看见了。我也来挖。

幼3:老师, 救命啊!这里有蛤蟆。哇, 跳走了! (吓一跳的样子)

幼4:老师, 我挖到西瓜虫了, 你看。我能把西瓜虫和泥带回幼儿园吗?

幼5:老师, 我挖到小草了, 你看, 长吗?

幼6:这里还有蚯蚓, 你们快点过来看, 好玩得来!

幼7:老师, 你看, 这是什么?是不是种子啊?

……

孩子们发现泥土里藏着很多有趣的动物和植物, 就像挖到宝藏一样兴奋, 这一幕让教师们感觉到原来开展这个主题对幼儿来说是多么的快乐, 是多么有价值啊!主题被保留了下来, 继续开展。可是就在教师们刚有了点喜悦时, 为了第二个活动“和泥”, 教师之间又产生了分歧。

4. 第三次年级组审议:主题开展中, 讨论“和泥”活动在哪里开展, 和泥方法要不要教给幼儿

谈老师:“和泥”很有趣的, 就是容易弄脏教室, 在户外草地上上, 效果好。

石老师:在外面上啊, 指导幼儿不方便, 听不清楚哇, 干扰太大。在教室里上嘛, 桌子上铺好报纸、泥工板, 一点都不脏。

谈老师:我觉得应该让小朋友充分体验和泥的乐趣, 了解泥的性质和特点, 多和一会儿, 在户外做幼儿更放得开, 不会缩手缩脚。

舒老师、司马老师:我们赞成谈老师的想法, 在幼儿园草地上上好了, 这样幼儿和泥放得开。

司马老师:你们觉得是教给小朋友和泥的方法, 还是让他们自己在操作中探索。

石老师:肯定要事先教的, 他们毕竟是小班孩子, 不教怎么会。到时候肯定乱, 水和泥的比例一团糟。

薛老师:不教行不行, 让小朋友自己试试。至于水倒起来没数, 可不可以每人准备一个饮料瓶, 瓶上开个小洞, 这样不会一失手倒许多, 而且可以逐渐加水。

谈老师:你们觉得呢?

年级组长:要么, 我们两个班级做个实验, 一个班级老师教和泥方法, 一个班级让孩子自己尝试, 到时拍录像记录一下。

5. 两个班和泥 (略)

6. 第四次年级组审议:教师展开讨论达成共识——和泥方法可以让幼儿自己探索

许老师:我们班是在圆形草地上“和泥”的, 草地边上有一排石头长凳, 正好被利用成幼儿的操作台。

钟老师:我们也是在草地上和泥的。

年级组长:我是让孩子自己先探索在泥里加水会怎么样, 他们说会化开来, 变小了, 像下雨天的泥浆。然后我让他们探索能否用水和泥, 把泥变成团。我没教, 只让他们注意不弄脏衣服。活动开始6分钟后, 第一个小朋友成功了, 我请他介绍经验, 小朋友再操作, 结果基本上全部成功了。

石老师:我是教的, 不过我发现他们根本就不是照我说的去做, 都急吼吼地想去和泥, 根本听不进去。我们班级第一个成功的小朋友是在活动开始后的5分钟。我们玩的时间短, 没有像你们那样每个人都成功。

谈老师:成功的时间差不多哦, 看来不教, 让小朋友自己试是可以的。

舒老师:小班孩子也可以自己探索学习。

石老师:嗯, 是呀。看来应该放手让孩子去试试。

我们发现教师因实践的结果改变了自己最初的想法, 认识到教师应该退一步, 把幼儿推到前面。教师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 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

主题仍在继续中, 和泥之后是做造型, 然后给泥塑“穿花衣” (涂色) 。在这次“穿花衣”活动中教师们按自己的想法给孩子提供了不同的绘画操作材料。

7. 给泥塑穿花衣

场景1:小 (2) 班教室里 (用油画笔)

幼儿在认真使用油画笔给自己的作品涂色。

幼1:老师, 这个缝缝里不能画颜色。

幼2:老师, 老师, 我只能涂红色, 我没有地方涂其他颜色。

幼3:老师, ××和××小朋友把颜色弄到我身上了……

教师观察到, 幼4、5已经完成作品, 开始捣乱了。

场景2:小 (1) 班教室里 (用棉签)

幼儿在认真使用棉签给自己的作品涂色。在细心地刷着不同色彩, 刷好的幼儿还在用点的方法继续装饰花衣上的花纹。

两个班级的小朋友同样在给自己的泥塑作品穿花衣, 但由于选择的绘画工具不同结果却不一样, 再来看看教师是怎样反思的。

8. 第五次年级组审议:讨论达成共识, 幼儿泥塑涂色选用的工具为棉签。

年级组长:这节课教材上给出的操作工具是棉签。有的班级老师用的是棉签, 有的是用油画笔。小 (2) 班的老师, 你怎么会想着用油画笔的呢?

石教师:在上课之前我想过, 如果此次依旧是在平面的物体上着色, 用棉签效果肯定不错。但, 此次的物品有别于以往:一它是立体的;二用土捏制的物品表面肯定不光滑, 再加上晒干, 一定会有裂缝出现。我选择油画笔, 因为油画笔的前端是用毛制成的, 有一定的柔软性, 可以进入裂缝中, 将其涂上颜色;而且油画笔接触物体的面远远要比棉签来得大, 操作起来比较省力, 我想尝试一下不同的操作材料, 看看操作下来的效果和其他班级是否存在差异。

谈老师:石老师认为在表面凹凸不平的物体上着色, 油画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 我觉得我们班级用棉签效果很好。之前幼儿虽然用过棉签, 但是都是在平面上画。今天在立体造型上面涂色, 有的幼儿采用了平涂的方法, 涂好后有的幼儿还想出用点画的方法继续装饰。棉签较小, 上色面积小, 可以换不同颜色上, 真正体现了穿花衣。

课后研讨活动总结 篇5

按照区教科局的统一安排部署,2009年4月15日至4月16日,我校教学校长、教导处主任及10名任课教师,认真的参加了“区名师观摩课”活动。这次活动是区教育系统组织的首次全区规模的听课活动,也是我校教师首次走进基础教育课堂。对于区教科局为我们创造的机会,我校教师十分珍惜,所有听课教师本着“学习名师教学长处,提高自身授课水平”的目的,在听课过程中认真记录听课笔记,将课堂中一个个精彩的环节记录下来。

一、高度重视,保证听课质量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尽量让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有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在参加观摩活动前,主管校长亲自主持召开会议,宣传此活动的重要意义,强调听课中的纪律要求。两天听课过程中无一名教师无故缺席,保证了听课秩序。

二、课后研讨,有声有色

课后,为了能将“名师”教学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面继续深入的挖掘,我校于4月21日利用教研日时间进行了研讨活动。

研讨会议由汤晓迪主持,教学校长马方君及全体任课教师参加了研讨活动。会上首先说了本次活动的意义及主要的收获,然后由听课教师就所听的每一节课,学到了哪些,应该如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谈了自己的看法。会议上大家踊跃发言,讨论气氛十分热烈。许多老

教师表示,以前在教学中因觉得自己年龄大了,工作中往往存在着惰性,不愿意去研究和创新,通过参加此次活动,要上好每一节课的责任心又一次被唤起,要在今后教学中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青年教师通过这次活动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学习,以往对与新课改的理论学习,在这几节公开课有得到了进一步更加生动的学习。并将名师课堂中的优点进行梳理如下:

1、教师的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标准规范。课堂气氛活跃,很有感染力且富有激情。

2、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非常好,三、抓住时机,开展校级公开课活动

为了学习区“名师”教学中的优点,同时发挥学校“名师”“骨干教师”“老教师”的带头作用,学校将于5月份开展校级公开课活动。

总之,本次“名师示范观摩课”活动是十分成功的活动,意义和影响是十分重大的。通过参加这次活动,首先发挥了“名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开拓了教师的视野;通过课后的研讨,使好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梳理,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教研水平。今后,我校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开展校级公开课活动,发挥校级名师、骨干教师及老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使我校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希望今后我校能参加更多的此项活动。

研讨活动 篇6

黄雄在会上执教四年级吟诵课《陋室铭》。师生一起通过吟诵,感受这篇铭文,融诗文之长,简短而精粹,情丰而理胜。邱凤莲执教四年级现代诗诵读课《雨声说些什么》,回旋于课堂中的,是文学的味道、沉思的意蕴和对生命的感悟。岳乃红执教二年级主题阅读课《青蛙和蟾蜍》,师生精彩的故事课堂深深地感染着台下听课的老师。

主题阅读的建构是亲近母语及开展儿童文学教育的重要一环。 岳乃红在《主题阅读与儿童的文学教育》讲座中,对主题阅读的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作了详细阐述。儿童的母语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怎样的意义?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在讲座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建立一个更全面、更丰富的母语教育体系。从母语的基本能力到文学教育,再上升到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层面进入思考,从而更好地完整构建语文教学课堂。亲近母语,亲近儿童,将高品质的文学阅读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将儿童阅读课程化、课内化,从而更好地唤醒和激发儿童的母语潜能。这样,才能真正为儿童的终身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

专家团队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母语教育教学盛宴。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期待我省的小学语文教育更多更好地突出母语特征,建立以儿童为本位的母语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涌现更多母语教育优秀成果。

幼儿园专题研讨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篇7

一、研讨活动的内容来源于教师的日常工作

对于教师来说, 只有满足他们专业成长需要, 能够解决他们工作中感到困惑的问题的教研活动, 才能激发出教师内在的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这就是说, 要使主题教研活动取得实效, 问题必须来源于教师的日常工作。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

1.“自下而上”式

我们面向全体教师发放了专题教研话题征集表, 由教师提出问题和困惑→教研处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出具有共性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形成主题教研内容。

通过对“话题征集表”的汇总, 我们确立了园本教研的专题内容为“区角活动的设置”。经过一个学期的研讨, 我们发现教师对区角设置中材料的投放认识还不到位。因此, 新学期教研活动的主题继续围绕区角, 具体定位为“区角的材料投放与教师评价”。力求研出成效, 研得透彻!

2.“自上而下”式

班级主题墙的创设是我们幼儿园起步较晚的一个内容。经教研组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 我们老师对主题墙的设置了解不多, 很有必要以专题形式进行全园研讨。于是“自上而下”地产生了“主题墙的创设”这一专题。

3. 自发式

每一个专题的研讨都需要一个过程, 有时一个学期也只有一个全园性的研讨专题, 这就无法解决老师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其他问题。为此, 各教研小组根据各自的特点, 整理出本教研小组的突出问题, 在小组教研活动时进行讨论, 形成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或指导意见。教研小组自发式的研讨能及时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困惑与问题, 是对全园专题研讨的进一步补充。

二、研讨活动要形式多样, 便于操作

1. 教研组的集体活动

每周五下午为各年级组的教研活动时间, 由教研组长负责。为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各教研组会根据专题内容变换活动形式, 让每一位教师尝试轮流主持。每次的研讨方案都由主持人设计, 研讨过程用录音笔实录下来, 再由主持人完成文字记录。

2.“话题沙龙”的网上讨论

在我们幼儿园网站的“教育科研”栏目, 围绕专题研讨活动开辟了“话题沙龙”。“话题沙龙”的主题就是专题研讨的内容。

由于各班幼儿人数较多, 保证幼儿的安全是教师在组织幼儿户外活动中的难题。为此, 我们进行了“开展安全而有序的户外活动”的专题研讨。许多老师纷纷跟帖。雪绒花老师的回帖是: (1) 养成进行户外活动的常规:要求孩子排队有序进出教室、在户外集合的口令或信号让孩子明白并能遵守、玩大型玩具时不推不挤。 (2) 户外活动:出教室之前一定要给孩子打打“预防针”, 告诉幼儿具体的要求、户外活动内容、户外活动范围等。 (3) 在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上下工夫, 为孩子准备新颖、有趣的游戏就更能吸引孩子;组织幼儿时多分几个小组, 同时进行游戏, 减少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如此形式的讨论, 为教师提供了自由表达, 学习共享的机会, 更拓宽了交流渠道, 对日常专题研讨活动是很好的补充。

3. 外出参观学习

在“班级活动区角的设置”和“教学主题墙的创设”两个专题的研讨活动中, 我们组织了老师的外出学习。通过到上海、南京、广州、南昌等兄弟幼儿园的现场观摩, 与幼教同行的零距离交流, 老师们都能感受到每所幼儿园自己鲜明的特色。无论在各年龄段的区角内容、区角材料的投放, 还是教师在活动中对孩子的指导都是那样的细致到位。这种直观的观摩学习, 对指导教师的实践很有帮助, 为专题研讨活动的有效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专家指导

专家的指导对研讨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引领作用。“班级区角活动的设置”专题研讨经过理论学习、教研组讨论、外出学习等环节的努力, 各班级区角设置也初具规模。此时, 我们又邀请了我省知名幼教专家亲临幼儿园, 对全园所有班级的区角设置及孩子的活动情况进行全面的现场指导。从区角类型、材料投放、场地安排、出入规则、年龄层次、教师指导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点评。随后, 专家对“班级区角活动设置的原则与策略”进行了集中的培训, 解答了教师的许多困惑。如, 如何加强活动区角的操作性、大中小各年龄段的活动区角层次性的体现、班级活动区角的设置要有助于幼儿能力的协调发展等等。对“班级区角活动的设置”的深入而有效地开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对开展幼儿园专题研讨活动的思考

1. 要以学习为基础, 以理论为指导

做好专题研讨, 首先要做的是理论学习。教师要根据研讨主题学习有关理论知识, 这样, 参加研讨时就不会对问题一无所知, 这是开展专题研讨的重要基础。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教育理论, 并把理论的学习和日常的教育实践相结合, 才能不断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在一个又一个的专题研讨活动中, 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逐步积累。长此以往, 教师就能拥有扎实的理论素养, 教育科研活动的效果也因此有了稳固的基础。

2. 要注重教研骨干的培养

我们特别注重教研骨干的培养, 对热心教研工作, 基本素质较高的教师给予更多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使之成为科研处的中坚力量和中层管理人员。通过教研骨干的带动, 发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通过组织教研活动、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展示评比结果等途径, 促进相互了解, 相互学习, 让更多的教研骨干脱颖而出。

3. 要注重资料的积累

每个专题都有专门的记录, 包括实施方案、日程安排、过程实录和专题小结四个部分。每一专题的研讨, 开始都由教研组制定出《专题研讨实施方案》, 根据《方案》和专题内容, 与园内业务活动紧密结合, 形成具体的《日程安排表》。研讨计划完成后, 教研处根据某一阶段的研讨要进行本专题的文字总结。

4. 要注重教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要使教研活动“生命之树”长青, 关键还要让教研成果不断地应用于教育实践, 并使其效果显著。

研讨活动 篇8

第一次尝试 (关注提问的对象与方式)

丁老师约请全组8名老师观摩她的中班综合活动《我的声音我作主》。在活动实施前, 商定第一次研究的主题是“提问的对象与方式”。根据这一主题, 进行人员的分工, 丁老师组织活动, 三位老师 (朱、吴、陆) 负责整个教学活动三个环节提问对象的跟踪记录, 三位老师 (李、赵、周) 进行提问方式的记录, 一位老师 (全) 负责组织研讨。

(一) 实践回放

(二) 组内争鸣

朱老师:课堂上老师总共提了20个问题, 个别提问42次, 面向集体的提问3次。

吴老师:个别提问中, 有2位幼儿回答了一次问题, 4位幼儿回答了两次问题, 5位幼儿回答了三次问题, 3位幼儿回答了四次问题, 1位幼儿回答了五次问题, 还有4位幼儿没有回答问题。

陆老师:幼儿在回答问题的时候, 有4位幼儿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有1位幼儿站起来后回答不出来, 老师就让他坐下了。

李老师:出现的20个问题, 其中属于有效提问的应该有16个。“老师长什么样子呀?”和“眼睛长在脸的什么地方?”问题的指向性不强。“没有大公鸡的时候早上是怎么起床的?”属于无效问题。“这两个鼓一样吗?”可以直接过渡到“你觉得哪个鼓会响一点?”

赵老师:对照丁老师的原始活动方案, 她的预设问题有10个, 意味着有10个问题是临时生成的。20个问题中跟踪提问有8个, 因果提问有3个, 发散提问有5个, 无意义提问和不恰当提问各有2个。丁老师的追问方式主要集中在跟踪追问和因果、发散追问三种方式。

(三) 改进建议

首先, 从提问的对象上来看, 教师提问的面可以再宽一些, 给每位幼儿展示自我的机会。其次, 从提问的方式上来看, 跟踪提问的比重过大, 逆向思维的提问缺乏。“耳朵有什么用?你平时听到过什么声音?”可以转换成“如果耳朵听不到声音了, 会怎么样?”引导幼儿进行逆向思考, 更深刻地体会到耳朵的重要价值。

第二次尝试 (关注各教学环节中提问的频率)

在第一次研讨的基础上, 第二次小组研讨的主题我们定位于“各教学环节中提问的频率”。同样, 对人员进行了分工, 每两位老师分别进行一个教学环节课堂提问的跟踪记录, 一位老师进行综合分析。

(一) 实践回放

(二) 组内争鸣

朱老师:你提问了17名幼儿, 每名幼儿回答次数是一至四次不等。总的来说, 提问的面相对加宽了一些。

陆老师:有几个问题设计还不是很合理, 比如说“你会表演什么儿歌?”换成“小宝宝会念好听的儿歌, 你会发出什么好听的声音呢?”不但可以突出“声音”这个主题, 而且可以拓展幼儿的思维。

李老师:我们还是来关注一下提问的频率以及在各个环节所占的比例吧, 这是我和赵老师统计出来的数据。

赵老师:这样一看, 就比较明了了, 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第三环节, 所以用了53%的问题来引领幼儿。而导入环节只用了两个问题轻轻带过, 引导幼儿进入“声音”这个主题。第二环节渐渐放开, 引领幼儿感受不同的声音, 几个问题贴近幼儿的生活, 启发性较强。

全老师:在第三环节中有这两个问题:“画画写字的时候, 你有事问老师是用大大的声音还是小小的声音?吃饭的时候, 有事要问, 用大大的声音还是小小的声音呢?”我觉得丁老师用了封闭选择性的问题, 可能会抑制幼儿的思维, 让幼儿只是从音量的大小这个角度来判断。如果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引导可能会更好, 比如“画画写字的时候, 你有事问老师该用什么样的声音问?吃饭的时候有事要问, 应该怎么问呢?”这样表述会更好些。

第三次尝试 (关注提问的效果)

提问是否合理有效, 关系到课堂效果的有效性。这次我们决定从“提问的效果”入手进行分析, 并对约请组人员也进行了分工。

(一) 实践回放

(二) 组内争鸣

全老师:提问从效果上可以分为巩固复习、感知理解、运用阐发、探究思考、情感培养等类型, 不同类型的提问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丁老师:在第一环节中, 我基本上使用了巩固复习类的提问, 勾起幼儿对已知知识的回忆, 为后面活动的开展起了铺垫的作用。第二环节的感知理解类问题的逐渐增多, 目的是引导幼儿感知不同的声音。第三环节大多是探究思考的, 促进幼儿主动探索, 运用阐发和情感培养的也有所运用。

朱老师:我来说说我和周、陆两位老师一起合作记录和统计的结果:20个问题中, 4个属于巩固复习类, 7个属于感知理解类的, 4个属于运用阐发类, 3个属于探究思考类, 1个属于情感培养类的,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共同认为是无效的或低效的。

赵老师:是的, 第三环节中“你还能发出什么声音?”这个问题和第二环节中的“你能发出什么好听的声音?”有点雷同, 应该属于无效问题或者低效问题。最好能将问题加以递进, 如“你能把不好听的声音变成好听的声音吗?”既可以提升问题的难度, 将活动推向深入, 又可以引发幼儿进行后续思考。

研讨活动 篇9

一、示范课

示范课多是由有一定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承担,如,学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其主要目的是展示、介绍他本人的一些成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等,供听课教师学习、借鉴,能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用直观、新颖的教学方法,传递新的教学思想、展示新的教学手段。这是促进教师重视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在示范课堂上,作课教师要展现出个人教学特色、学科特点,以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多年积淀下来的深厚的课堂教学功底,展示出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通过示范课活动,让授课教师受到检阅的同时也得到了再提高的机会,让听课教师受到启发,授课、听课教师之间互相切磋教法、共同提高,为提高全校教师的业务水平搭建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听课教师的听课目的主要是学习。开展这类活动课,要注重听课教师的准备过程,要了解作课教师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课教师本节课重点要展示什么。最好的办法是先把作课教师的说课稿提前发给听课教师,并提前向听课教师介绍作课教师重点要展示的内容,听课者在大致了解自己要学习的内容之后,在课上就可以集中精力采集所需案例的全过程。

评课的讨论要围绕哪些内容很好、可以直接为我所用,哪些内容怎样处理会更好、我想怎样创新使用等问题来进行。对不解的问题可以在评课过程中明确提出来,尤其是要弄清作课者的设计意图,以及作课者所采取方式方法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作课者要思路清晰、充分展示、真诚交流。听课者要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深入理解、真正内化,这样才能为自己的教学实践及研究指明方向,才能真正用示范课的引领作用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汇报课

汇报课一般可分为青年教师汇报课和学习汇报课两种。青年教师汇报课的作课者一般为走上教学工作岗位一至三年的教师,以作课的形式向学校领导、同行汇报自己的专业成长情况,以求得更大的进步。听课者多为学校业务领导和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听青年教师汇报课首先要全面了解作课教师以前的课堂教学情况,评课时,不能就课论课,而是要结合他们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况去指导,目的是帮助其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其快速成长。因此,评课时要充分肯定其进步性,指出其不足之处以及改进的措施和方法,指导要到位,鼓励要真诚,改进的措施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使作课者理解、掌握教学要领,并能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学习汇报课则是向领导和同行汇报学以致用的情况。例如,听完了示范课或学习了某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经过一段时间试用之后,感觉已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故作课汇报。评课则要围绕作课者学得怎么样,形、神是否兼备,需要做哪些改进等方面来进行。

三、研讨课(教研课)

研讨课是指教研活动过程中,经过学习、研究、设计,围绕教研主题所做的课。目的是试验、检验研究内容的正确性,评估其对课堂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把研究的内容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要开展好研讨课,前提是要深入了解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普遍存在的、急需解决的,然后从这些问题中确定研讨主题。

承担研讨课的教师自身要有较好的教育教学素养,对研讨的主题要有一定的认识和相关的实践探索经历。参加研讨的人员事先要搜集好与研讨主题相关的理论与经验,要认真学习、充分理解研讨的主题以及本节课主要要研讨的内容。以便从更宽的视野上去把握和理解,以确保研讨课的层次与质量。

研讨活动 篇10

一、现象与对策

1.教师对讲评课的感觉是郁闷加烦躁。“这么简单的题, 竟然还有人要错!讲了这么多遍了, 学生还是不懂!”讲评课的“讲”就是教师的一言堂、一遍又一遍、一讲到底。“评”就成了对学生错误的批评与打击。因此, 上好讲评课, 首先要提升教师对讲评课的认识, “评”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对检测情况的评价, 评价以鼓励为主、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目的。“讲”是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对自己的检测情况自主分析、自查自纠, 或通过合作交流、互帮互助解决存在的问题。

2.逐题一一讲解。教师从填空、选择、判断……一个不漏, 讲得口干舌燥, 而学生是越听越没有兴趣。其实, 每次检测, 尤其是单元的检测内容是有重点的, 题型之间围绕知识点是有联系的, 教师要抓住这种联系, 把知识由点及面, 以体系的形式呈现问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 节省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3.一张试卷一支粉笔的讲评课以及满黑板的板书。阅卷时已经对学生的情况、对卷面的情况了然于胸了, 不需要做什么准备直接进课堂讲评, 结果满满一黑板, 学生的板演、教师的举例, 等等。我倒认为, 在进行讲评课时, 有一样教学媒体必不可少———实物投影。用途一:展示学生的卷面。把优秀的答题、清洁美观的卷面进行展示和表扬, 对进步学生的答卷进行对比与鼓励。用途二:把学生不同的错误呈现出来, 作为教学资源, 用来分析成因、需求对策, 既帮助错题学生加深了对错误原因以及改进方法的印象, 又是对其他学生的一次借鉴。用途三:呈现学生独具一格的解题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黑板上留下的应该还是梳理好的重难知识点。

二、规范教学

(一) 课前

1. 认真阅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必要的分析。

2. 简单的教学设计。 (对不同题型中同一知识点进行分类、典型错题的巩固练习设计、合理的小组组建等。)

(二) 课堂

1. 情况分析。

通过考试成绩数据, 让学生对这一次的检测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 同时通过数据对比, 表扬取得进步的学生。另外, 教师还应先对试卷进行认真的分析, 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明确学生在哪方面学习基础好, 哪些方面知识有缺陷, 从客观上分析试卷, 研究学生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情况, 明确当前的教学基本情况及改正的意见。在学生的试卷批好后, 要做大量的统计工作, 比如选择题, 每一小题的错误率是多少, 哪些题目学生的错误较多, 再如, 对于主观性题目, 分别统计出每一小题的得分量, 然后再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以便了解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及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在教学双方彼此了解的前提下, 试卷讲评课才会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 自主分析订正。

教师讲评完后, 应要求学生将答错的题全部用红笔订正在试卷上, 并把自己在考试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的试题收集在“错题集”中, 并且老师要把试卷保存好, 待到复习时, 教师再把试卷发给学生, 让学生重做红笔订正的题目, 最后抽时间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错题集上的试题。使学生的复习有针对性, 避免了机械重复, 提高了复习效率。课堂上给学生独立思考与订正错题的时间, 能让一些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错误及时纠正过来。

3. 同桌交流与互助。

同桌内合作分析问题、订正错误, 发挥优秀学生的指导作用, 让其在帮助人的同时进行“再学习”, 困难学生的一部分错误在他人的帮助下加以解决, 生生之间的互动、互帮互助是这一环节的主要学习方式, 教师进行巡视, 适度地参与到小组内的活动中去。

4. 组际之间的交流。

将同桌之间无法解决的问题呈现出来, 在组际之间进行探讨, 形成思路、优化方法。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适时点拨与指导。四人一个小组互帮互学, 提出自己的错题、难题、分享题, 互相评价。一份试卷, 学生出错的原因可能很多, 也因人而异, 老师的“点评”中一定还有许多“漏网之鱼”没有讲到, 这时让学生提出自己做错的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 自己要能说出错因和解题方法。因为这样做印象会更深刻, 不易忘记。改错后, 小组成员交流各题的解题方法, 分享各自的发现、方法。教师巡查活动, 要多一点启发引导, 少一点告诉讲解。

5. 巩固练习。

教师应当围绕着试卷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再精心设计一份针对性的练习题, 作为讲评后的矫正补偿练习, 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 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使学生从各个角度来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规律与方法, 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事半功倍,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激励评价。

首先在试卷讲评时, 不可忽视各类学生的心理状态, 要用好激励手段。对各种优点的表扬要因人而异, 让受表扬者既有动力又有压力,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善意批评的同时, 应包含殷切的期望, 使学生都能面对现实, 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 振作精神, 积极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去。其次教师一定要用心地细致批改“错题集”, 评语要充分激励学生。对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提出表扬, 鼓励其再接再厉, 再创佳绩。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要能和他们一起寻找原因, 鼓励其克服困难, 奋起直追。要善于挖掘他们答卷中的闪光点, 肯定其进步。

研讨活动 篇11

本次会议围绕如何解决当前校园音乐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瓶颈、电视台与活动如何强强联合共同推动校园原创音乐发展、如何打造校园音乐的品牌价值、如何搭建我国校园音乐创作与传播的平台、更好地发现和推出艺术新人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无锡教育电视台、山西省太原教育电视台、山东省济南教育电视台、云南省昆明教育电视台、陕西省西安教育电视台、深圳广电集团、山东省东营教育电视台与河南省平顶山教育电视台等地方电视台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参会人员还有来自长春师范大学、厦门兴才职业学院、长沙添才艺术培训学校与深圳星概念等活动地方组委会的代表。会议最终确定了第三届活动首批分赛区承办单位。

第三届“全国校园原创音乐征集展演活动”概况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

承办单位:教育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创新时代杂志社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活动主题:放飞理想-唱响校园

活动内容:

征集类:原创校园歌曲征集,校歌征集,课本音乐剧创作征集;

演唱(演奏)类:校园歌曲演唱(包含优秀校园歌手与原创校园歌手两类),校歌演唱,校园课本音乐剧表演,吉他弹唱比赛。

参赛范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广大学生、教育工作者;青少年宫、校外活动中心和艺术培训机构;社会音乐爱好者等。

组别设置:小学组、中学组、高校组、教工组。

竞赛时间安排:

2014年3月至8月中旬:作品提交;网络投票。

2014年4月上甸至9月底:地区选拔。

2014年9月底:公布现场复赛入围名单。

2014年11月:现场复赛、决赛及颁奖盛典。

宣传推广机制:

研讨活动 篇12

近日, 在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成功举办了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观摩研讨系列活动。本次活动以“新课改、新课堂、新教法”为主题, 由宁波市职成教教研室主办, 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承办, 镇海区教师进修学校协办。

在开幕式上, 宁波市教育局张力鸣副局长要求全市学校继续增强职教吸引力, 提高办学活力, 提升教育质量;积极探索行业联动机制、工学结合机制、社会评价机制, 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让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服务科技进步、服务产业转型、服务学生;树立“大职教、新职教、好职教”意识, 办出富有吸引力的、受社会信任和欢迎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职业教育。

活动历时三天, 以教师论坛、学术报告、教学观摩、互动研讨、学校展示、资料共享等多元形式展开, 本着开放、互动、务实、创新的活动理念, 以突显就业导向、推进内涵发展、搭建交流平台、提升教育质量为宗旨, 为全市范围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次互相学习借鉴的机会, 共同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下一篇:情景急救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