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二五规划建议草案(市政协)

2024-10-04

北京十二五规划建议草案(市政协)(共7篇)

北京十二五规划建议草案(市政协) 篇1

北京十二五规划建议草案

据《北京晨报》报道 昨天(6月9日)上午,市政协常委会通过“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若干建议”,围绕十二五规划编制,市政协各个专委会进行了为期半年多的调研后提出建议,建议提高购置费税,加强汽车上牌管理,恢复并严格实施按车位证上牌管理的办法,进一步扩大实施差别化停车价格的地域范围,着手研究制定收取中心城区拥堵费或排污费、环境税政策等22项关系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

十二五建议 住房

房企提价需先行申报

市政协城建环保委员会调研发现,目前住房市场总体情况是供应减少,需求旺盛,供求紧张,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对此委员提出建议,坚持保障房和商品房双轨制的发展思路,本着“保障低端、支持中端、放开高端”的原则。政府发挥基本保障性作用,高端住宅由市场调节。同时可通过梯级征收住房保障基金等方式引导和调控市场,建立市场与政府有机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实行提价报告制度,房地产企业确需提高销售价格的,需先行申报,并缴纳相关税收。新购买的政策性住房实行封闭运行,防止政策性住房资源流向商品住房市场。

区别对待外来需求,对于来京工作时间较长并对北京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外地个人,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用于自住的,给予本地居民同等的税收、信贷优惠;对工作时间较长收入水平不高的外地个人以及来京创业的年轻大学生,可以纳入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范围。

十二五建议 医疗

鼓励三级医院郊区办分院

关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问题,委员建议,合理分布三级医院,积极引导医疗资源存量过剩地区的大型综合性医疗资源向存量不足的郊区县转移,鼓励大医院在这些地区办分院。在新城建设规划中将医疗资源配置作为重要内容,尽快在通州、大兴、顺义分别建设2-3个区域医疗中心。

十二五建议 收入

最低工资提至平均工资40%

对于部分企业一线职工收入偏低的问题,政协委员建议,不断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建立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逐步将最低工资水平提高到社会平均工资的40%,完善最低工资标准与价格指数上涨联动的正常调整机制。将乡镇企业、非公企业职工纳入职工平均工资统计范围,真实反映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减轻普通劳动者的税务负担,有效提高普通职工收入水平。调整税收征收对象,以家庭为个税征收主体,避免扣除简单化所造成的征税上的不公平,减轻税负。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落实与完善。

十二五建议 人口

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 首都人口与资源环境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应该遏制人口总量过快增长。调研报告指出,北京年均常住人口增长应控制在20万人左右。

加强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规划目标应由人口数量向数量与结构并重转变,规划对象应由户籍人口为主向常住人口为主转变。同时,加快制订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注重与户籍改革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合,以居住证作为享受流动人口承租公寓、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凭证。十二五建议 交通

执行按车位证上牌办法

城建环保委调研显示,北京机动车80%以上集中在六环范围内,城四区户均私人小汽车保有量水平是巴黎同等可比区域的1.8倍,纽约的2.3倍。

委员建议,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强路网建设同时,加快研究小轿车增长量的综合调控措施。提高购置费税,加强汽车上牌管理,恢复并严格实施按车位证上牌管理的办法。进一步扩大实施差别化停车价格的地域范围,着手研究制定收取中心城区拥堵费或排污费、环境税政策。

链接 调查报告

购房压力逐年增大

政协城建环保委员会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一季度,新建商品住房套均总价为92.5万元,2010年一季度升至229.9万元,按照首付三成、利率七折、期限30年的贷款条件,2006年一季度的月还款为3151元,2010年一季度为7830元。据统计局公布的家庭收入状况,以一个双职工家庭可支配收入全部用于还款,2006年一季度可支付平均房价的家庭数为37.7%,到2010年一季度不足20%。七成职工工资低于平均线

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与政协提案委员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市七成以上的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低于全市平均线,其中三成以上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在全市平均线50%以下。被调查单位中,一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仅为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47%。被调研企业一线职工平均工资为每月1000元-1800元(含加班、提成)不等,部分企业以我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固定工资定薪标准,而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与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为21.4%,与国际通常比例(40%至60%)有较大差距。职工扣除自缴保险部分,每月拿到手的工资为800元至1400元之间,再扣除食宿所剩无几。调查中,12.8%的职工反映,五年来未涨过工资。

北京十二五规划建议草案(市政协) 篇2

西部大开发新10年纵深推进加速培育西部优势产业

杨庆育认为, 西部大开发新10年的纵深推进, 是重庆的第一个重大机遇。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 给予特殊支持政策。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对于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重点开发”的阐述, 杨庆育认为, 第一个重点地区即是成渝两地, 而重点开发, 意味着国家将会更加地重视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 加速培育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 增强造血功能, 这对重庆而言, 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三峡库区后续发展至少可获900亿元投入

纲要明确提出将推进三峡库区后续的发展。杨庆育认为, 这是重庆发展的第二个国家机遇。

“十二五”期间, 整个三峡库区进入“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阶段。杨庆育透露, 由国家三建委牵头的三峡库区后续发展规划, 将从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治理, 包括地质灾害治理等各个方面给予重庆支持。

杨庆育表示, 仅这一块, 重庆至少可获900亿元投入, 这无疑对人口占重庆44%、面积占重庆53%的三峡库区的发展, 提供了重要保障。

率先实现全面小康重庆有信心有优势

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也是重庆发展的一大机遇。根据“314”总体部署, “十二五”期间, 重庆将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杨庆育表示, 去年重庆的小康度约在78%, 按照打造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年均增长12.5%这一系列基本的指标, 同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研究, 在目前6个方面23个指标上的测算, 我们认为重庆在2015年小康度达96%, 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完全能够做得到的。

杨庆育说, 纲要提出, “十二五”期间, 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 重庆率先实现无疑具有优势。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两横三纵”交通在重庆交叉

建设国家中心也是重庆的战略机遇, 杨庆育说, 在纲要中有一幅图, 以路桥通道、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 包括长江沿线多个大城市, 和以京哈、京广及包头到昆明的三条纵轴线, 重庆刚好在长江的横轴和包头到昆明纵轴的交叉中, “这就是国家大的城市群布局, 重庆在这当中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基点。”

杨庆育说, 纲要明确将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 国务院刚刚批准的成渝经济区范围内, 有200多个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这样一个庞大的城市群, 将会形成中国新的增长极。

杨庆育还提到, 纲要提出将“推进重庆、成都、西安的区域战略合作”, “我认为这就是‘西三角’的雏形, 是‘西三角’理念在‘十二五’规划纲要里的体现。”

从成渝经济区到“西三角”, 杨庆育表示, 规划为发挥重庆直辖市体制体势, 发挥重庆特大中心城市作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为全国解决“三农”问题探路

纲要提出, 要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经验, 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新途径。杨庆育认为, 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试点经验上升到探索解决“三农”问题这个高度, 有利于重庆在深入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过程中, 推进一些重大改革举措。

杨庆育说, 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格局与中国的格局基本一致, 因此, 当前重庆正在推进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公租房改革, 探索一系列城市资本、资源下乡等举措, 具有全国意义。

杨庆育表示, 纲要释放的积极信号, 将有利于重庆建立一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完整机制和制度体系。

重要开放平台建设承接国际战略转移

杨庆育认为, 以两江新区、两大保税港区和四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的重要开发、开放平台建设, 同样体现了重庆发展机遇的国家战略化。

“纲要关于对外开放的部分, 在东部提到了深圳、浦东和滨海新区, 而西部则提到了重庆两江新区。”杨庆育说, 与这些特区并列, 就意味着重庆的对外开放重要平台已上升为国家重要的开放平台。

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篇3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是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的纲领性文件。从“七五”计划开始,中央已经提出了六个中长期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于编制“十二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建议》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大确定,我国现代化建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新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世纪的头十年已经过去,现在到2020年还有十年时间,“十二五”时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在新世纪头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也要看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特别是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重大举措作了全面部署,这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议》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七大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2010年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在各项任务和重大举措的部署中,全面贯穿了这一主题和这条主线,这必将有力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三,《建议》对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国外贸出口总值已居世界首位,境外投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面临新的形势,即由出口和引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如何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开创互利共赢的格局,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建议》对未来5年的开放战略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等项任务,必将推动与围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四,《建议》对于各级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胜利完成之际,围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地党委正在研究提出指导当地“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建议》,各地政府也正在开展当地“十二五”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科学分析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发展的大政方针、奋斗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这对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全国和各自实际制定好中长期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为什么说“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看,“十二五”时期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做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目前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剩十年时间、两个五年规划期,“十二五”时期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对照“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可以看出,总量指标完成得比较好。甚至可以提前、超额完成任务,而结构性指标完成情况存在差异,一些指标完成的难度较大。2001-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 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这已超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速度要求。与此同时,服务业比重、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与规划要求相比还有差距,缩小城乡、区域、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任务相当艰巨,特别是农村面貌还比较落后、社会发展一条腿短的问题仍较明显。“十二五”时期,我们在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能否在解决结构性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关系到为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二,从深化改革开放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和经济体制的要求,各项改革积极推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必须看到,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不到位.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十二五”时期在不少重要领域都面临改革攻坚的重大任务。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动全身,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调整,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要改革税制,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要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完善金融体制,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同时,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垄断行业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需要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还要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包括如何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兼顾好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如何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基二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总之,改革的任务繁重而艰巨,需要精心谋划、稳妥实施。

十二五规划建议 篇4

关于制定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讨 论 稿)2010年12月10日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我市深入贯彻实施省委“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和牡丹江市“超千破百”、“双调双转”发展战略,提前五年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实现全面振兴崛起的攻坚期、冲刺期。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于抓住用好我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准确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导向,坚定不移地走超常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之路

编制“十二五”规划,必须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牡丹江市委的要求,审时度势,周密谋划,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和目标,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海林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牡丹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总量倍增、位次前移、殷实和谐”的总体目标和“一年起步、三年跨越、五年步入振兴崛起之路”的阶段性目标,坚持“速度改变xx,项目振兴xx,民本立足xx,作风成就xx林”,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成为我市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环境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干部群众精神最为提振的时期。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预计“十一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133%,年均增长17.2%,较“十五”平均增速高7.5个百分点,实现四年翻一番;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13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163%,年均增长33.4%,较“十五”平均增速高16.7个百分点,实现两年翻一番、五年近两番;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8亿元,年均增长33%,较“十五”平均增速高30.6个百分点,实现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亿元,累计完成221亿元,年均增长50.8%,较“十五”平均增速高13.7个百分点,实现四年翻两番;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25亿美元,年均增长39.1%,较“十五”平均增速高11.1个百分点,实现五年翻两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0.2亿元,年均增长37.6%,较“十五”平均增速高5.4个百分点,实现五年翻两番。综合实力在全省“十强县”排名连年进位,2009年位居全省第5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着力“稳

一、优

二、提三”,三次产业结构预计调整到21:46:33。特色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猴头菇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甜叶菊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西洋参生产基地,被评为“中国猴头菇之乡”。坚持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连续开展 “项目建设年”,工业总量、规模、效益同步大幅提升,构建起以木材精深加工、清洁能源、机械加工、食品医药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园区实现提档升级。按照项目承载区和海林新城区的定位,累计投入10.4亿元,建设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功能,提升园区形象。建成了“四横十纵”的道路框架,实现12平方公里“全配套”,入区企业达到65户,总投资68亿元。园区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1100万元增长到2.3亿元。被评为“全国十大诚信开发区”,列为全省财源建设示范点,2010年6月晋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城市形象日新月异。确定了牡丹江城市副中心和中等城市规模定位,实施“五城同创”,推进城市、园区“双升级”,加快建设北方生态文明城。五年投入资金70亿元,拆迁城市棚户区78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总量的67%;建设了海烟路、人民广场、雪原公园、互通区广场等精品市政工程;建成了全省县级首家污水处理厂和高标准垃圾处理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省级卫生标兵城、省级文明城和省级园林城。

——新农村建设推进有力。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确定了整乡推进、集群式发展战略。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市财政累计投入6000万元,撬动各类投资7.1亿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99%、自来水入户率达91%、通村公路硬质化率达100%。新农村集群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被评为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市、全省泥草房改造先进市、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市。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实施“教育强市”战略,优化了教育资源、结构,完善了教育布局,提升了基础教育水平,高考升学率始终名列牡丹江地区同类学校之首。引进了牡丹江大学实训基地,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突破。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报销比例和综合补偿比例居全省前列。科技、文化、体育、计生、民族宗教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北京奥运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群众生活加速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分别达到15726元和9278元,年均增长19.8%和18.4%。持续开展“利民实事”工程,四年投入6.4亿元,办理实事83件,涉及住房、道路、社保、就业、就医等多个方面,人民群众受益受惠。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实现动态“应保尽保”。农村公路、村级浴池建设在牡丹江地区率先达到“全覆盖”。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2平方米和18平方米。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发生新变化,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国内经济发展方式有新变化,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综合研判发展形势,我市发展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总体讲机遇大于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为我市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开辟多元化国际市场提供了重要契机;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不断深化,为我市打造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的核心区创造了新的机遇。从国内环境看,后危机时代带来的产业要素重组和布局调整,为我市发挥资源、空间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我市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撑。从省内环境看,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确定重点发展“十大优势产业”,牡丹江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打造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强力实施沿边开放战略,深入推进“双调双转”等,都为我们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主要是:省内各地发展势头强劲,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持续进位争先的基础还不够牢固;“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快、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发展缺乏重大项目支撑,财源结构不够合理,主导产业亟待升级;城乡建设任务繁重,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公用设施建设压力较大,与北方生态文明城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镇化质量不高、特色不明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统筹城乡一体化任重道远;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解决的还不够好、不够快,建设和谐海林还需要付出更多辛苦和努力。

二、明确“十二五”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工作目标,全面开创追赶跨越领跑争先新局面(3)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项目为支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领跑龙江十强,进军全国百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和生态立市“三大战略”,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城市建设、旅游产业“三个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国际化、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化“五化进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海林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加快建成活力宜居和谐幸福的北方生态文明城,实现海林全面振兴崛起宏伟目标。

(4)发展原则

——坚持追赶跨越,科学发展。把转型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发展速度、质量、效益有机统一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标志,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城市农村发展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与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有机统一。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和政策扶持等办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减排措施,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增长,实现资源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提高政府社会保障能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繁荣林海雪原特色文化,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生活的更加和谐幸福。

(5)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达到234亿元,努力实现四年翻一番;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以上,突破35亿元,努力实现三年翻一番;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实现三年翻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67亿元,实现四年翻一番,综合实力争取进入全国“百强县”。

——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对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强,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科学合理,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18:48:34。

——城乡环境得到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更加完善,新城区形成项目聚集区、中央商务区、高尚住宅区,城市框架拓展到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万。农村社区化初具规模,小城镇吸纳能力明显增强,城乡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

——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国际交流合作更加紧密,实际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进出口加工业、经贸产业、旅游会展业、现代物流业协同发展,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24580万美元。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新步伐。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11年。企业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障覆盖面达到100%和95%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达到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8%以上,新农合覆盖面实现100%,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城乡住房、用水、— 3 —

交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环境等方面条件明显改善,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得到新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大幅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至80立方米,中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接近国家先进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77050公顷和6963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4.3%。

——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

三、科学安排“十二五”时期工作任务,以重点工作的大突破带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抓发展机遇,突出发展重点,全力改善民生,推进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大跨越。

(一)加快开发区“扩区提档”,构筑产业集聚发展平台

(6)完善园区规划。按照“设施配套完善、承载功能强大、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的标准和“西向拓展、北跨高速”的总体要求,坚持长远眼光、战略思维,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整体发展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二期开发区面积放大到30平方公里,三期放大到50平方公里。坚持“一区多园”理念,强化园区功能定位、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政策导向,规划台商工业园、生物产业园、中小企业园、对俄出口产品加工园区、物流园区、大学城等功能分区,加快构筑“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基地。

(7)提升配套功能。按照低碳生态型和循环创新型工业园区和海林新城区的定位,加快园区功能配套建设,重点推进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全覆盖”。加快引进科技型、人才型、智力型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辟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力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带动商服、教育、医疗和现代服务业等功能设施加快发展,实现新老城区全面融合。

(8)打造产业集群。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思路,增强产业集聚功能,使园区成为项目建设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抬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把单位土地面积贡献率、环境容量、财政贡献“三关”,大力发展循环发展型、低碳生态型、绿色环保型产业,构建以生物制药、电子科技、新型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优势产业群,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上最具活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产业园区之一。

(二)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建设北方生态文明城

坚持牡丹江城市副中心定位和城市升级战略不动摇,按照“三优”文明城标准,推进“五城同创”,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活力宜居和谐幸福的新海林。

(9)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主动融入、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思路,加速“同城化”进程,主动与牡丹江在城市、经济、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全面融合。强力推进“三供两治”工程,提升城镇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等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彻底改变分散供热局面。市区5年内基本完成热网和天然气入户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攻坚战,重点建设保障性住房,扩大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供给,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10)加快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推进市乡村三级公路网升级改造,加大路网密度,实现市区与乡镇和重点旅游景区由二级以上公路相连接,乡镇之间由三级以上公路相连接,建成以市区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的城乡公路网络体系。

(11)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以“百镇示范工程”为契机,按照“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推进社区化”的思路,加快小城镇建设,进一步放大小城镇在城乡一体化中的“节点”作用。海林镇着力发展新型工业、繁荣现代服务业,做大城关镇经济,融入市区发展,打造“丹江第一镇”;横道镇以旅游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中国北

方影视基地和全省旅游名镇;柴河镇、长汀镇借助“局镇”共建载体,实施“抓城强工带农”战略,积极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新路,建设工农互补、多元融合、地企共建型示范乡镇;山市镇依托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重点做大商贸流通,建设“商贸大镇”;新安镇抓住“兴旅强农”两个重点,大力发展民族旅游、现代农业,高标准集群式建设新农村,加快建设民族风情旅游小镇和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二道镇、三道镇依托莲花湖生态优势,加强生态保护,合理开发资源,发展“菌牧渔游”环湖经济,打造环湖生态休闲旅游名镇和食用菌产业强镇。

(12)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突出规划引领作用,修订完善城市专项详规,切实增强规划执行的严肃性。以创建国家园林城、环保模范城、文明城和卫生城为载体,深入推进“三优”文明城工程,力争到2015年所有乡镇都达到“三优”文明城的标准。加大市政管理机制创新和市场化管理力度,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加强市政工程、绿化亮化、小区环境和道路交通环境管理力度,全面改善优化城市发展环境。

(13)推进场(局)县合作共建。探索打破所有制、部门和地域界限,在规划、投入、税收、教育、管理、医疗、户籍等方面制定实施统一政策,推进道路、电力、通讯等跨区域共建,实现资源共享。探索建立以利益为联结的共建机制,积极推进共建由产业联动向小城镇建设、支柱产业培育、清洁能源开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纵深领域发展。

(三)战略性开发旅游业,加快打造新经济增长极

坚持把旅游产业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一圈两镇三区”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强三产服务业对市域经济的支撑作用。

(14)构建海林都市旅游圈。依托便捷的交通、完善的设施、优美的环境、高品位的文化氛围,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类旅游资源,开辟工业园区游、城市风光游、宗教观光游、民俗风情游、红色经典游和生态休闲游等特色线路,把市区建设成为以休闲娱乐度假为主的旅游区,带动全市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依托牡海宁“同城化”战略,密切区域协作,开拓旅游市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客源共享,促进区域旅游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15)加大xxxx、xx农场旅游名镇建设力度。坚持“整体规划,战略开发,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将xx镇建成为具有“六大景区”、“五大功能”和欧陆风情浓郁、北方民俗特色鲜明的中国北方影视基地。加快xx农场旅游名镇建设,凸显现代农业、生态优势,深入探索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模式,实现“镇”与“景”协调发展。

(16)优化“三大景区”开发。威虎山旅游景区。依托林海雪原红色旅游、百年历史文化名镇、影视拍摄基地等优势,加快形成以xx镇为核心的名镇旅游区,以威虎山主峰景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区,以滑雪度假区为重点的冰雪旅游区的“一体两翼”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中国雪乡旅游景区。突出“冰雪休闲、森林生态、水域漂流”三大生态旅游特色,加快推进冬季赏雪、戏雪、滑雪,夏季漂流、登山、避暑和四季会议、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开发,打造全国知名的原生态休闲度假区。莲花湖旅游景区。依托山地、水体、森林资源,突出滨水休闲、森林生态特色,开发森林旅游、康体运动和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打造滨水休闲游基地。

(四)加快统筹城乡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新农村、新产业、新社区、新生活、新农民”为目标,牢牢抓住城乡一体化这个关键,统筹抓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力争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

(17)发展高效富民产业。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坚持将食用菌作为促农增收的第一主导产业,推进食用菌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打造中国食用菌强市。坚持走生态路、打特色牌,推进肉牛、蔬菜、“药菊烟”等高效种养殖业加快发展。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鼓励农民向劳务经济、旅游经济等二三产业转移,构建多元化增收格局。

(18)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以“一区四带”为牵动,统筹城乡建设资金,推进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加快促进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科技服务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以农村“社区化”

为重点,积极探索城中村改造、小城镇吸纳、强村带动、产业联结等村屯撤并模式,加快在适宜村屯建立农村社区,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区、乡镇和中心村集中,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19)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城镇化等试点工作。系统推进城乡户籍制度、就业制度、财税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管理体制、规划管理体制、小城镇发展模式等方面改革,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向城镇转移,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完善建立向上争取、财政投入、政策扶持、自身筹集、招商引资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五)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工业强市”战略为牵动,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低碳、绿色、高效的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做强机械制造产业。把握我国加快基础设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培育发展石油机械、木工机械、农业机械,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引导企业逐步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建设牡丹江区域最大的农用机械生产基地和汽车零部件、整车生产基地,打造亚洲最大的石油钻具生产基地。

(21)壮大生物制药产业。完善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加快建设重点医药产业项目,积极推进生物农业、生物制药等技术产业化,推动我市医药产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产品系列化发展,打造 “中国北药之乡”和全省生物制药研发生产基地。

(22)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抢抓国家扶持清洁能源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风电产业,做大做强水电开发,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资源,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打造全国清洁能源基地。

(23)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立足硬质材料和建筑材料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复合硬质材料、塑料异型材等新型建筑材料,加快引进特种功能材料、高分子和纳米等新技术材料,着力打造全省最大的塑钢型材生产加工基地、新型建筑材料生产加工基地。

(六)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消费拉动能力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方向,按照“扩大总量、提升比重、优化结构、提高水平、拓展领域、增加就业”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牡丹江服务业转移首选地。

(24)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以物流园区为核心,深化与沿海港口合作,密切与绥芬河综合保税区战略对接,建立“口岸+基地+港口”的运营模式,打造具有内陆港功能的物流园区,建设物流一体化示范基地。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加强物流基地信息平台建设,壮大信息产业链,打造海林信息产业密集区,吸引和培养现代物流人才,逐步形成物流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25)快速提升商贸服务产业。鼓励和支持经营业态创新,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完善商业流通服务,优化商业网点布局,鼓励商业网点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化集聚、多元化消费”的集商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

(26)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立足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以发展影视、动漫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动漫产业基地,高标准建设影剧院、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大力培育扶持地域文化产业,引进文化创意企业,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全力打造幸福城市

统筹经济发展、人的发展和绿色发展,注重发展质量与惠及群众相结合,坚持“民生财政、民生预算”,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强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城市。

(27)扩大城乡群众就业。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通过做好扶持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大

小额担保贷款等措施,完善创业政策制度,健全创业服务体系,重点解决好困难群体、农民工群体等就业问题,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全民创业政策,实现以创业带就业。

(28)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对失地农民在社会保障上给予倾斜,将符合条件的人群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范围。扩大“五险”覆盖面,推进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深入推进扶贫解困工程,大力发展社会救济、优抚、捐助和福利事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优抚、低保对象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29)提高群众健康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功能健全、布局与结构合理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行农村卫生“三网四化五到位”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公立医院监管制度。

(30)发展教育事业。深入实施“教育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整合,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加快建设高中城,辟建大学园,推进幼儿教育优质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品牌化、职业教育特色化、高等教育产业化、成人教育普及化、城乡教育一体化,逐步建立开放式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教育水平保持在牡丹江地区各县市领先地位,争创全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先进市(县)。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全民健身环境,提升市民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

(31)抓好人口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快推进“优生优育”基础工程建设,切实加强人口“早期”教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行为,引导市民形成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以家庭为主导、社会为依托、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多层次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建设,为居民提供多样化和人性化服务。

(32)创建“平安海林”。切实发挥市、镇、村三级调委会作用,实行分组负责、归口督查的工作机制,强化矛盾排查,构建“大调处”工作格局。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制度,强化隐患整改,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建立多层次的治安防控网络,加大“严打”力度,保持高压态势,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八)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根据自然环境承载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

(33)发展低碳经济。围绕发展“碳汇经济”,制定出台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积极发展低耗高效工业、生态绿色农业、生态林地经济和生态旅游业,加快建立以低碳环保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管理体系。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增强公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

(34)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保持耕地面积总体平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挖掘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确保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以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和保障水资源供给为重点,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保障体系。推进黑土水土流失治理,建立起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保护体系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加强农村水利改革,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35)加强环境保护。保护绿水青山,推动低碳增长、绿色发展。推进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区空气状况。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治理,加强海浪河、莲花湖饮用水源地保护。防止环境噪声污染,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护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

(九)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活跃度

(36)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紧紧把握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的发展机遇,坚持对内与对外开放并重,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大型民营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在稳步扩大外需的同时,将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使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37)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平等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激发市场投资活力,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和渠道。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资本重组和资产整合,逐步实现资本社会化。

(38)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适应自身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市乡财政管理体制,重新界定市与乡镇的税收级次,科学确定基数,合理划分税源,完善财税收入增量分享办法,建立共享收入增收激励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加强财源建设,立足资源优势,稳固发展基础财源;依托产业基础,重点推进骨干财源;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新兴财源。制定更加优惠的配套政策,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结算经济,吸引各类知名企业和分支机构设立区域性总部,合并财务报表,吸纳其关联公司在我市纳税。

(39)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改革。推进公益类和生产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促进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

四、强化党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0)充分发挥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十二五”时期,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在全市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增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继续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科学发展本领、综合能力素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基层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全面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4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支持市人大进一步发挥监督保障作用,支持市政协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健全重大问题决策前与各界协商的制度。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42)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和廉政建设。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治市水平。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司法权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风气。切实增强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政府专门机构和社会监督,保证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和申诉权。严格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维护法律尊严。

(43)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重点,以社区和乡镇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推进市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规划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推进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推动文化艺术创新,着力打造一批代表海林形象、突出“林海雪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加强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保护工作。加强文化领域的多层次互访,推进友好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开展好对外文化合作。

(4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北京十二五规划建议草案(市政协) 篇5

划将是我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源优势,发展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市用新思路、新理念打造新城市,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并进,经济、社会、环境有序发展,迈出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步伐。总体上看,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比预期要好,规划所的大或超过计划进度,“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和任务有望或超额,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下一步战略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市新跨越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增长速度,综合实力。—我市经济年均增长15.2%;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4.5%;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1.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5%。,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64.8亿元,增长11.8%;财政收入32.07,增长19%;外贸进出口总额15.99亿美元,增长72.6%,增速排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88亿元,增长2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32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3754元,增长14.1%。

工业生产增长,工业主导地位。,郭书记关于崇左要抓好“一白一黑”两大产业的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地培育、糖、锰工业。—,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6%;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206.09亿元,增长21.3%;规模工业值75.4亿元,增长21.3%。工业占gdp比重30.9%。在蔗糖业:抓好拉长机制糖产业链。以东亚和南华两大制糖企业为,蔗渣、桔水、滤泥等资源,发展蔗糖循环产业链。广西东亚纸业有限公司9.5万吨蔗渣纸厂一期工程、安琪酵母项目一期工程、广西扶绥东亚糖业有限公司精炼糖生产项目都已相继竣工投产。此外,南华集团9.5万吨蔗渣纸项目、湘桂集团活性干酵母项目建设。几年的努力,机制糖—精炼糖—蔗渣文化纸—活性干酵母—酒精-复合肥料等产业链。抓好甘蔗种植,稳定甘蔗产量和蔗糖产量。/榨季,全市榨蔗量1495万吨;产糖223万吨。还抓好甘蔗田间管理,以今年蔗糖增产增收。抓好制糖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改,全市机制糖日压榨能力今年17.5万吨/日,是建市之初的两倍多。

在发展锰业:锰业科技创新,发展绿色锰业。在稳定铁合金生产的,发展电解金属锰、电解二氧化锰等产品,开发四氧化三锰、锰酸锂等高附加值产品。一批锰业项目。引进了中信大锰、埃赫曼康密劳、新振锰品等一批强优企业;扶大压小,锰业企业结构。实施环保政策,淘汰一批生产能力小、环境污染大的铁合金生产企业,扶持中信大锰、法国康密劳、新振锰品、三锰龙等大型企业;矿石、电力等供应,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几年的努力,崇左机制糖、锰业初具规模,拉动崇左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在优势资源,发展建材、电力、农副产品加工、林产林化等产业。去年,扶绥海螺水泥二期工程日产5000吨干法水泥生产线投产,生产能力180万吨/年,全市水泥年生产能力已480万吨,水泥产值11.37亿元,增长65%。电力行业增长,电力产值23.8亿元,增长12.7%。,农副产品加工、林产林化等优势产业也发展。

项目建设,投资总量增长。,全市上下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全心谋划项期工作,精力抓投入、上项目、促发展,掀起项目建设新热潮,呈现了市、县(区)、乡(镇)三级联动上项目的新格局,了全市投资增长和经济发展。-,全市累计投资额达314.6亿元,年均增长34.5%,高于“十一五”年均增长速度16.5个百分点,支持了我市建设,大大了我市的发展后劲。一批重大项目,东亚年产9.5万吨文化纸、中信大锰电解二氧化锰、海螺水泥二期、扶绥山秀水电站、扶绥东亚蔗渣产电—精制糖综合能源循环项目、广西安琪有限责任公司酵母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南友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崇左—大新、龙州—水口、崇左—上思等二级公路建成通车,以崇左为中心,通往首府、通往各县(市)的“一小时交通圈”;崇左—钦州高速公路、凭祥综合保税区一期工程、凭祥万通物流园二、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沿

边开放提升,区域合作有新拓展。崇左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合作和—东盟“一轴两翼”多区域合作,开放开发工作新进展。在南宁—友谊关高速公路沿线上规划了崇左市城市工业区、中越(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东盟青年产业园等园区,努力打造融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投资平台。与东盟是与越南的全方位合作,在交通、农业、口岸、跨境旅游、对

外投资、跨境合作区、商贸物流、资源开发等产业合作开发与投资。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建设,凭祥—越南同登边境经济合作区等项目建设;—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服务功能;崇左火电厂项期工作;组织参加东盟各国投资合作洽谈会、—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派出代表团赴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等地交流洽谈项目,密切了与东盟各国的,—,全市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47.8%。全市外贸进出口额15.99亿美元,增长72.6%;增速排名全区;边境小额贸易出口占广西的80%;对越出口占广西的将近50%;我市列入广西外贸出口额前50强的企业有11家。

农业产业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甘蔗、蔬菜、水果、畜禽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木薯、剑麻、茶叶等优势产业产品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产业结构优化;优势产业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农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无公害蔬菜、龙眼、辣椒、瘦肉型猪、优质肉牛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已初具规模。畜牧水产业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新成绩;生态林业建设,速生丰产林建设稳步。,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0.75亿元,增长6%。水产品总产量4.65万吨,增长3.58%;肉类总产量10.84万吨,增长5.33%;新农村建设有序,18个试点村正在抓紧建设中,农村道路、水利、电网、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日臻,中心城市雏形。“六年见新城”要求,中心城市建设,市行政中心、市政广场、友谊大道、公务员住宅小区、城南区13条市政道路、旧城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丽江水厂扩建工程、江南污水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已投入使用;壮族博物馆、文化长廊、城市工业区等一批项目投入建设;新建市医院、市职业技术学校等项目建设。中区直、市直办公楼竣工使用。房地产规模。城南区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城镇化为31.5%,比9.5个百分点。

(二)经验

1、以科学发展观全局,符合市情的发展路子。和科学发展观、政绩观,一切从,注重调查,注重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把科学发展观到工作实践中。的和对市情的把握,“富裕崇左、文化崇左、生态崇左、平安崇左”发展战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三百亿工程,坚定不移地经济结构,着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通道经济”发展思路的基础上,“一道、二区和三基地”,即“一道”,指对接东盟交通物流大通道,“二区”,指全国糖蔗核心主产区、南国边关风景名胜旅游区,“三基地”,指建设全国的制糖工业基地、锰加工业基地和中越边境贸易加工基地。又了“一区两园三基地“(即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和崇左<东盟>国际物流园;蔗糖业生产基地、以锰铝等加工为的冶金产业基地、旅游文化产业基地)经济工作,今年“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抓项目、重民生、促发展”的总方针,实施“项目年、民生年、绩效年”,了全市经济社会提速发展。

2、实施投资拉动和开放带动战略,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多区域合作。建市不久的新兴城市,投资是拉动崇左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为此,市委、市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投资规模夯实基础、发展的重大举措,“上项目、抓工业摆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的观点;“抓项目抓发展”、“项目建设的度就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的理念;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强化各县区、乡镇抓项目、上项目的意识,从而了市、县(区)、乡镇三级互动上项目,整体项目建设的新格局。我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泛珠三角、“两廊一圈”经贸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东盟“一轴两冀”多区域合作,参加东盟各国投资合作洽谈会、—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是与广东、浙江、福建等地交流与合作,我市区域合作、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了。

3、工作谋划早、行动快。及早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增长的任务和主要举措,了工作权。每项工作都尽量往前赶,能多快就多快。实施“项目年、民生年、绩效年”、“项目建设年、服务企业年”建设,工作环环相扣,快步。

4.工作实、。强调干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为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和问题,市四家班子和市直包企业、包项目,一线为企业、项目排忧解难;破解项目融资难、用地难、审批难等瓶颈制约,我市项目联合审批活动,与银行崇左支行签订政银企合作机制,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也清醒认识到,与新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差距。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可用财力少;工业基础薄弱,综合和精深加工重大项目少,产业链较短,工业受市场价格大,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城镇化高,城市规模小、功能不。四是“三农”工作有待。五是投资和土地难度加大。六是外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后劲。

二、应对,措施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大背景下,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着急速、变数、变向难测的严峻。在自治区党委、的下,我市宏观调控精神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以非常信心、非常措施、非常办法、非常、非常政策工作。

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市“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抓项目、重民生、促发展”十八字方针,自治区党委、的“四个非常”(即非常办法、非常措施、非常、非常政策)的要求,努力发展,了八项措施:以项目建设年、服务企业年为契机,超强抓好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四个非常”措施的要求,超常规项目责任机制,市四家班子“三个一”(即一条线、县(市、区)、承包一批项目)项目工作的进展;超常规解决项期工作问题,“马上办理”办法,联审联批进度;超常规解决项目筹融资问题,组织银企项目对接会,市内各金融机构支持项目建设,超常规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以大会战迅速掀起项目建设的热潮,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企业和挂点项目制度,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出台了鼓励锰业企业生产的财政补贴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帮助企业信心,原有市场,开辟新的市场。

千方百计做大搞活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对和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外贸进出口政策的分析、和宣传,把出台的优惠政策的落到实处,保障和企业用足用好政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多渠道筹措资金,超常融资规模。紧紧把握内需的政策机遇,千方百计投资。五是千方百计跑厅(委、局)跑部争项目。与自治区项目沟通、对接与跟踪,力争有更多的项目纳入投资计划。六是着力抓好煤电油运综合服务,加大对制糖、锰矿等行业的煤电油运综合服务工作,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七是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支农惠农政策。八是千方百计民生。

三、“十二五“时期崇左市实施优势资源开发战略,发展产业,老、少、边、山、穷地区发展新路子的考虑

(一)总体思路与发展定位

—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崇左融入北部湾经济区的加大,崇左市迎来了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崇左市今后时期将以科学发展观为,以解放思想为动力,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核心发展战略,以发展口岸经济为口,面向东盟,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以建设“一区两园三基地”(即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和崇左<东盟>国际物流园;蔗糖业生产基地、以锰铝等加工为的冶金产业基地、旅游文化产业基地)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深化改革,开放,努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新兴城市。

(二)战略举措

以批准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建设为契机,面向东盟开放,口岸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努力提升沿边开放。是要以凭祥综合保税区为引擎,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打好“东盟”牌子,“东盟”文章,打造以南友高速公路为纵轴,沿边口岸线为横轴的“t”型交通物流、口岸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东兴(凭祥)组团规划。

2、多区域合作。要好崇左对越经贸合作的优势,将凭祥—越南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崇左火电厂、左江国际航道通航工程等一批“两廊一圈”的合作项目列入《中越经贸合作五年发展规划》,并优先。与越南口岸、交通、旅游等优先领域合作与对接。要凭祥友谊关口岸、宁明爱店口岸、龙州水口口岸和大新硕龙口岸的发展规划,口岸功能定位,加大口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崇左—钦州高速公路、宁明—爱店二级公路、雷平—下雷二级公路建设进度,口岸交通状况;要—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二、三期工程建设和崇左(东盟)国际物流园的建设;友谊关工业园(一期亩)基础设施建设,家电企业入园的工作。全力打造533公里口岸经济带,使之崇左对外开放和发展的前沿地带。,做大做强崇左和竞争优势产业,在产业发展上新优势。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着力打造糖、锰、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发展铝、膨润土、稀土、建材、电力、林产林化、商贸物流等产业。依托蔗糖、锰矿项目带动发展上下游产业链,尽快产业发展新优势,打造蔗糖业生产基地、以锰铝等加工为的冶金产业基地、旅游文化产业基地。

“立城、建城、兴城”,在城市发展上新,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区域性新兴城市建设。

四是统筹兼顾,发展。既抓工业,又抓农业和产业;既抓城市,又抓农村;既抓经济,又抓社会事业。这当中,要抓好“三农”工作,新农村建设,农业基础地位,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

五是边境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边境地区“兴边富民工程”建设,边境地区边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解决边民行路难、贫困、饮水难、住房难、用电难、通讯广播电视收视难等问题。

六是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把保护生态环境首位,把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的抓手,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蓝天。

四、崇左市对自治区起草“十二五“规划思路报告和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崇左市是广西最年轻的地级市,从19世纪50年代的近150年间,边境地区战争,解放近60年就有36年在支前打仗,耽误了发展经济的时机,建市以后,经济发展,但受历史和客观条件限制,崇左发展面临,产业、城建、社会事业、民生项目等要大上,大,财力非常紧张。为此,请求自治区在起草“十二五”规划思路报告和编制“十二五”规划中崇左市更多的和支持,策制定、产业发展布局、重大项目布局、建设项目资金投入考虑等支持。

(一)建议自治区将我市产业布局纳入规划。建议将我市锰业、铝业、稀土纳入规划并将项目布局在我市,将崇左年产100万吨锰系不锈钢、年产50万吨不锈钢、年产120万吨氧化铝、60万吨电解铝等项目纳入“十二五”规划,支持崇左建成全国最大锰业基地、铝业和稀土工业基地。建议支持崇左蔗糖优势资源,发展糖化工等深加工产品,将崇左年产100万吨蔗糖化工项目、年产50万吨蔗糖—酒精联产项目纳入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将糖化工、非粮燃料乙醇基地布局在我市;建议自治区对崇左电厂项目支持。

(二)建议自治区将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规划。建议将南宁至新加坡国际联运铁路南宁—凭祥高速铁路项目、钦州—崇左—靖西铁路纳入规划,尽快开工崇左—靖西高速公路、崇左—水口高速公路等。建议支持崇左市通边出海等二级公路建设,请求采用全额投资补助或市、县、乡、村的地方自筹资金比例帮助崇左农村公路建设。建议支持崇左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请求自治区与水利部,尽快批复《广西左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和《广西崇左市左江流域抗旱灌溉工程规划报告》,并把左江治旱工程列入近期投资计划。

(三)建议自治区将沿边开放战略规划纳入自治区专项规划中。

(四)建议自治区将我市园区建设纳入规划。建议将崇左市城市工园区、—东盟青年产业园、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等三大园区纳入规划,由自治区统筹布局、支持建设,以我市连接与东盟的独特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糖、锰等产业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势,产业园建设和发展。

(五)建议将凭祥市—东盟自由贸易区先行先试纳入规划

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解读 篇6

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订“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是全党全国一切工作的总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级党委、政府和全体人民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宣言和纲领性文件。

党的理论建设方面:全会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十二五”规划建议对“十一五”时期的总体判断是:这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始料不及的许多问题,应对从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是以前不曾提及的。

在国际环境分析方面,基于这一时期国际环境比较复杂,“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新优势的形成需要有新的创新与产业的支持。

在国内环境分析方面,“十二五”规划建议在作出“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判断的同时,强调了有待解决的许多问题,这些矛盾都是与发展方式、空间结构与社会发展有关的,因而会成为未来五年的着力点。

过去突出强调的是增长方式转变,而“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张可云认为,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未来包括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在内的全面转型开始。与之相应的要求可概括成十个字,即“协调、创新、民生、低碳、改革”。

“与过去比较,„十二五规划建议‟没有提出数量目标,对未来发展只提出了原则性的开放目标”。

将扩大内需上升到战略高度,是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后的必然选择。在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后,中国必然会降低对外依存度,因为对外依存度过高会存在风险。国外市场需求受金融危机冲击而萎缩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一个重要外因。由重外生发展向重内生发展转变,意味着增强城乡居民购买力特别是农村居民购买力,将是重大的战略任务,因为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在农村地区。促进农村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与改革分配制度方面的具体政策的出台是可预期的。

在产业发展战略方面,„十二五‟规划建议突出了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共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一次将海洋经济提到了战略高度”。他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国在举世创新动力增强的背景下能否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或在全球占领先机。张可云表示,发展海洋经济不仅是充分利用资源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需要。过去对这海洋经济重视不够。

社会发展方面,“十二五”规划建议突出强调了改善民生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于国家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中央政府有能力在改善民生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而民生的改善会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发展激情。突出改善民生,可进一步增强国力,而国力增强可为改善民生提供更多的资源,这样便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文化发展方面,“十二五”规划建议首次将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到了战略高度。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国家的强盛需要文化创新,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北京十二五规划建议草案(市政协) 篇7

近日, 《北京市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后简称《规划》) 正式颁布。根据《规划》, “十二五”期间, 北京通信业将全力支撑北京市建设成“城乡一体化的数字城市、资讯获取便利的信息城市、移动互联的网络城市、信息新技术新业务的先行城市、信息安全水平一流的可信城市”。

为此, 全行业将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5年累计达到663亿元左右, 年均投资132亿元, 预计实现通信业务总量655亿元, 年均增长11.6%, 电信业务收入592亿元, 年均增长6%。全市电话用户总数预计达到3 618万户, 其中移动电话用户3 043万户 (3G用户数达到1 461万户) , 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75万户。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730万户, 移动上网用户数达到2 789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7.1%和143.2%, 3G用户占移动用户比例48%, 宽带互联网用户和移动上网用户普及率达到34%和91.6%。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5 206万户, 固定交换机容量874万户, 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826万个。全市所有家庭用户宽带能力达100 Mbit/s, 3G无线网络实现城市、县城全覆盖, 重点乡镇、园区、旅游景点、交通干道的广覆盖。

为实现“十二五”的发展目标, 北京通信业明确了加快转型升级、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实质性开展三网融合、加快信息网络产业技术业务创新、推进通信资源共建共享、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提升行业监管水平等8项工作任务, 并将重点开展新一代无线通信工程、宽带工程、宽带“村村通”工程、信息化应用平台工程、三网融合工程、云计算和物联网工程、网络和信息安全工程、应急通信工程等建设。

上一篇:春日里的游园作文下一篇:高中校长国旗下精彩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