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十二五目标

2024-10-05

北京现代十二五目标(共10篇)

北京现代十二五目标 篇1

北京现代十二五目标:产销 产品结构翻番

2011年10月18日17:40 来源:腾讯

2011年10月18日,主题为“新想·事成·新征程”的北京现代成立九周年庆典暨第三工厂主体工程(厂房)竣工典礼、第三届企业文化节闭幕式,在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的第三工厂总装车间隆重举行。在九年的发展历程中,北京现代以驰骋之姿过关斩将,已经牢牢占据国内车企第一阵营的优势地位。而第三工厂主体工程的完成,则标志着北京现代即将向更高的产能和全新的品牌高度发起冲击,力图在新一轮的车市战局中谋得更多的制胜筹码。

北汽集团、北京现代董事长徐和谊

此次活动上,北汽集团、北京现代董事长徐和谊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北京现代的战略目标,北京现代将围绕两个“倍增计划”全面开展工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即产销能力和中高级产品结构较之“十一五”末年实现全面倍增,到2017年产销量由70万辆倍增至140万辆,中高级产品比例由26%倍增至50%以上。

从最初的5万辆产能,到现在的70万辆产能;从当年800多人的制造工厂,到如今拥有近10000名员工的现代化、国际化企业;从生产初期大多依靠CKD,到如今拥有一百五十多(156)家配套企业,90%以上的国产化率;从成立之初只有北京4家经销商,到现在遍布全国的600多家经销商和服务商„„九年来,北京现代以“现代品质”打造“现代速度”,用“现代品牌”服务“现代客户”,铸就了超过300万辆的辉煌业绩。

北京现代第三工厂仅用11个月时间就实现了主体工程完工,不仅续写了“现代速度”的发展奇迹,也标志着北京现代百万产能完成了关键性一步。同时,百万规模的产销体系也为下一目标“十二五”规划打下牢筑坚实地基。据了解,北京现代第三工厂总投资65亿元人民币,总占地面积115万平方米,其应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都达到全球领先。落成后的第三工厂,将成为北京现代的“旗舰工厂”,并成为韩国现代27个海外工厂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生产基地。

伴随北京现代成长的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过去的9年是我国汽车市场日趋规范成熟的9年,具备了天时地利的北京现代同样拥有“人和”。百万产能的背后,是9000名员工的众志成城。通过九年的探索与实践,北京现代中韩双方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达成高度共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内涵。企业以先进的文化激发广大员工的聪明才智,鼓舞员工为实现企业更好发展做出更大的成绩。今年,北京现代企业文化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和体育活动彰显了北京现代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如此热情的鼓励下,北京现代2011年4月最新推出的第八代索纳塔也于9月顺利破万,成为中国的新一代主流中高级轿车。“红色动力助推现代速度,优秀文化护航百万征程”的企业文化节主题愈发引起共鸣。

9周年庆典、第三工厂主体工程竣工、文化节闭幕,“三喜临门”展示了北京现代全面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它们是节点而不是终点,它们代表的成长和引发的期待才是价值所在。“十二五”期间,北京现代将进一步夯实内涵式增长成果,发展合资自主品牌和新能源,落实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升和谐企业文化,全面实现北京现代的“第二次飞跃”。

第八代索纳塔定调九周年

北京现代利用九年时间,以“现代速度”与“现代品质”铸就了300万辆,成为北京现代发展过程中一个跨时代的里程碑,也是北京现代发展的第一阶段。在接下来的第二阶段,北京现代的目标将是塑造一个全新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和客户满意度。第八代索纳塔成为承载这一目标的重要一步棋。2011年4月,第八代索纳塔上市,向中高级车市场发起有力冲击。

北京现代总经理卢载万明确表示,“第八代索纳塔的引入,不仅使北京现代打造细分市场高端品牌的产品布局更加合理,同时也将使北京现代的企业品牌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高端的配置、精细的品质、大手笔的营销,让第八代索纳塔脱颖而出。同时,不同于以往的B级车主要集中在商务领域,第八代索纳塔凭借前卫的设计、卓而不群的科技感、以及超值的高品价比,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个人高端细分市场。

划时代的第八代索纳塔的表现着实让人欣喜。在上半年国内乘用车市场销售转入淡季、整体销量连续多个月出现环比下滑的险恶形势下,第八代索纳塔在中高级车市场攻城掠地,连续数月销量超过6千。2011年9月,第八代索纳塔上市仅半年,即以月销过万辆的骄绩,攻破中高级车的门槛,跻身成为中高级车新主流。

第八代索纳塔的旗开得胜,不仅一举打破国内中高端市场固有的欧系、日系、美系“三分天下”的局面,也使北京现代中高端车型销售比例从2010年的26%上升到目前的33.6%,极大提高了对品牌力有决定意义的中高端市场的话语权,从而不断冲破品牌桎梏,助推品牌力的持续提升。

以9周年300万辆里程碑为分界线,第八代索纳塔的强势表现拉响了北京现代第二次飞跃的前奏。“如果说第一阶段我们是以品质和速度为中心。第二阶段就是要塑造一个新的品牌形象,以客户及客户满意度为中心拉动第二阶段的发展,实现第二次飞跃。” 北汽集团、北京现代董事长徐和谊如是说。

当翻过以现代品质打造现代速度为标签的昨天,作为第二次飞跃的标志性产品,杀入新主流的第八代索纳塔无疑将开启北京现代一个全新的时代。这是一次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是一次从重量级选手到顶尖高手的进化,北京现代的品牌力及企业形象将由此站上一个全新的高度。对北京现代来说,这是一次重生的涅磐,走过去,前面将是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徐和谊在讲话中指出了北京现代的“十二五”战略目标:北京现代将围绕两个“倍增计划”全面开展工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两个“倍增计划”即:十二五期间,北京现代将在产销能力和中高级产品结构上较之十一五末年实现全面倍增,产销能力从2010年的70万辆到2015年倍增至140万辆,中高级产品比例从2010年的26%到2017年倍增至50%以上。

十二五期间,北京现代将继续开展中韩双方深入合作,不断强化企业竞争力,力争BPI(品牌力)、IQS(整车初始质量)、SSI(销售满意度)、CSI(售后满意度)、ROS(销售利润率)、M/S(市场占有率)、EOS(员工满意度),等指标体系的全面升级。

北京现代总经理卢载万说:“北京现代将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夯实内涵式增长成果,发展合资自主品牌和新能源,落实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升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实现北京现代的“第二次飞跃”。”

“现代品质”打造“现代速度”

徐和谊在今年8月北京现代第300万辆下线之时表示:““现代速度”和“现代品质”铸就了北京现代300万辆的里程碑,“现代品牌”和“现代客户”则是北京现代未来的重要战略思路,也为北京现代立足中国乘用车企业第一阵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成立九年来,北京现代在品质经营这一核心战略指引下,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从以速度制胜、销量制胜的发展之路,发展到以效率制胜,品质制胜的新境界。展望未来,“现代品质”和“现代速度”依然是北京现代持续发展的主力助推器。

汽车行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未来国内汽车业将从规模化经营转向实力化经营。这一提法暗含一个重要逻辑,即完成规模是达成实力的必要基础。目前,北京现代第一工厂和第二工厂的年产能共计60万辆。虽然2010年北京现代超产能完成任务,完成了70万辆产销指标,但在“百万级”车企屡见不鲜的今天,产能局限依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幸而,北京现代早已做好了应对准备,百万产能计划也正逐步推进。2010年11月,北京现代第三工厂埋下奠基石并破土动工。现在,第三工厂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并将于明年正式投产,一期年产能将达到30万辆乘用车和20万台发动机,二期最终年生产能力将达到40万辆乘用车和40万台发动机。届时,北京现代也将迈入“百万级别”的车企行列。而第三工厂所应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不仅领先于现代汽车全球的制造工厂,也将走在国际汽车制造领域的前列。

据北京现代“十二五”期间的“倍增计划”,即将建成的百万产能依然难以支撑2015年140万的产销规划,因此第四工厂对北京现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产能升级正在稳扎稳打,而北京现代的另两项重要举措也将帮助企业跨越式发展。一方面,企业将建立采购战略共识,优化采购运营,将供应能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另一方面,企业还将加大对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大力发展技术中心,强化研发人才的招募和培养,推进合资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战略的贯彻实施。

以上各项措施的积极推进,将帮助北京现代尽快建立起更为完善的“研发-采购-生产”体系,在“现代品质”的助力下掀起一轮新的“现代速度”。

“现代品牌”服务“现代客户”

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800万,蝉联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的席位。业内人士预测,今年汽车产销量将有望突破2000万。在产能大举上扬的时代,汽车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实现从规模向实力的过渡,品牌溢价正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筹码。

从去年开始,北京现代的产品线布局就在大举发生变化,伊兰特、悦动“双子星座”已经不再是撬动北京现代的唯一杠杆。2010年4月8日,ix35进军中国,并迅速成为国内SUV主流车型。今年4月8日,第八代索纳塔再度出击,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月销量破万,以全新的姿态成为中高级车市的新主流品牌。

在品牌价值正不断上扬之际,北京现代将继续推进产品组合升级,进一步提高中高级车型的比例,从而以上行的产品架构继续带动品牌价值的提升。目前来看,今年完成中高级车型36%的目标已无大碍。北京现代还将在年底发布自主品牌和新能源车。

如果说产品线布局是北京现代提升品牌价值的左膀,那么完善渠道架构就是另一只右臂。在新的渠道蓝图中,北京现代将继续进行广度和深度两个层次的推进。据悉,北京现代将进一步拓展各线城市的销售服务网络,并丰富4S店、卫星店、服务站的合理化布局,为北京现代日益增长的顾客群体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将通过强化销售顾问竞争力,强化走出去的销售及客户管理,进一步提高客户满意度。

有了左膀右臂的强力支持,北京现代BPI(品牌力)的上扬斜率将日益陡升,而这一核心竞争力的加强也将推动企业朝着一流车企的目标不断进发。

优化组织运营强健企业机体

有专家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企业就如同一个有机生命体,这个机体能够存活多久,具有多强的生命力,取决于其肢体器官的功能构成是否优越,也就是企业各种组织架构的合理化程度。产能、销量以及品牌是企业发展程度的外在性指标,而这些指标的获取,都离不开企业架构的优化运营。

随着“三百万辆”俱乐部的建成,以及百万产能战略的顺利推进,成立九年的北京现代已经日渐成长为一个规模可观的车企。此时,企业的架构设计的完善和细化,决策能力的提高、组织职能的健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中长期发展战略中,完善企业组织运营也成为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重要环节。

今年,在“内涵式增长”管理战略的指引下,北京现代对内部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新设立了质量运营室和客户服务室,以进一步加强品质和服务管理。据介绍,质量运营室和客户服务室分别由原来的质量管理部和售后服务部升级而成,将进一步深化细化工作内涵,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优秀的服务。这一举措无疑在组织结构上对IQS、SSI、CSI的指标提升作出了强有力的保障,也意味着北京现代在品质经营和服务提升领域大有可为。

据了解,正在建设中的第三工厂也全面融入了北京现代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舒适的工作环境、高效的自动化设备以及完善的安全保证体系,都将有效提高员工满意度。

组织架构和职能设计的进一步完善将使北京现代拥有更为发达的头脑,更为坚强的心脏,以及更为灵活的四肢,从而为企业新一轮的全速奔跑注入无穷的动力。而由外至内、由内及外的满意度提升建设,赋予了企业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情,助力北京现代跳得更高,跑的更远。

面对“十二五”时期全新的经济形势和汽车行业格局,国内车企早已各自安营布局,准备展开新一轮的生死大战。而已经稳居国内车企第一阵营的北京现代,也将以具有远见性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应对未来的激烈战局。北京现代能否继续保持“现代速度”高速前行?通过对北京现代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解读,我们不难窥探出北京现代未来的发展路径。清晰的战略规划有望指引北京现代在下一阶段进一步提升市场地位,进而打破现有中国汽车市场第一梯队的格局。

北京现代十二五目标 篇2

悬念纠结着人们的心。能不能完成早已成为中央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科目--如果考核不及格那么是要丢掉乌纱帽的。正如业内人士所说的“毫无疑问, 节能将与各级地方官员的乌纱帽进行‘硬挂钩’, 是用省级官员的‘乌纱帽’来堵住节能的口子!”考核机制的纳入, 决定了地方政府将竭尽所能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来完成既定指标。政府的决心是决然的, 不可动摇的。早在2010年5月, 温总理就以异常坚定的语气说:“现在距‘十一五’末只有8个月时间, 已经没有回旋余地了。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能不能退缩?能不能降低目标?在这里我要向大家大喊一声:不——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曾公开表示, 2010年年底如果不能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就会失信于国际社会。他说:“中国有信心在今年底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

对于目标能不能完成这个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的报道称:“官产学各方代表对完成指标仍表乐观”。这个, 看来不足虑, 如何完成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以下几种完成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并不是人们希望的, 但采用者却不在少数:对于工业企业来说, 拉闸限电已经司空见惯。对于无差别限电尽管遭到政府的点名批评, “但相对于不能完成能耗下降目标的后果, ‘不当方式降能耗’的后果显然要轻得多。地方政府‘两害相权取其轻’也就顺理成章。”对于各种形式造假尽管屡遭口诛笔伐但恶根难除。“20%是个相对数, 指的是万元GDP能耗降2 0%, 从这个意义上讲, GDP越多, 能耗下降压力相对就少, 例如GDP上涨15%, 能耗可能上升10%, 但实际相对数还是节能了5%。所以, 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 有些地方会把GDP做得很高, 这样, 任务就可以完成了。”一个地方发改委官员如是说。

还有一种造假方式, 被中国经济周刊称为“节能诡态”, 就是“淘汰目标早已消失”。“关的任务太重。于是, 将早就已经关掉的, 现在又算到淘汰落后产能里边去。”中部省份的一位发改委系统官员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这种情况在那些压力较大的省份普遍存在”。除了上述种种措施, 地方政府还有杀手锏:关停企业, “如果这个企业完不成任务, 那就关停几个月, 将大修提前, 关停几个月就一定能完成了。”

以上述方式方法完成节能目标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人有丝毫的欣喜, 不仅如此, 由此产生的无奈与纠结还会化作对如何完成更加艰巨的“十二五”节能目标的质疑——难道还要如法炮制?

“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在制定中。官方释放出来的信息是:节能减排仍然放在重要位置, 并将继续作为量化的约束性指标, 有些措施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国家发改委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中心徐华清主任在不久前结束的联合国气候谈判会议上说, “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指标可能会达到18%, 但完成“十二五”目标的空间在减小, 难度将增大。对于为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而热血喷张、焦头烂额的全国多数省份来说, 要完成空间减小、难度更大的“十二五”节能目标应该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空前的挑战。其悬疑几多。笔者以为, 要完成真正有益于经济转型、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 要破解以下几个难题:

如何让地方政府一开始就能认识到中央政府是在玩真的, 这是一个如何破题之题。俗话得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在节能减排这个问题上, 作为“十一五”开局之年的2006年, 不仅没有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年度目标, 而且节能率远低于计划4.3%的年均水平。纵观整个过程, “十一五”前4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只降低了15.61%, 去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不降反升0.0 9%。这意味着, 要实现目标, 下半年必须完成降耗4.48%的目标。这就决定了要完成目标就只有不顾一切的疯狂冲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前松后紧的状况?“虽然中央一直在强调 (节能达标) , 但我们也以为可能只是说说而已的——你知道的。没有想到这么坚决。”苏南地区的一位官员的坦言回答了这个问题, 的确, “他们以前重视的很不够”。那么是什么让这些地方官觉得“中央一直在强调”, 但“也以为可能只是说说而已”的呢?解决了这个问题, 执行难的问题就有了破解之道。

如何堵住造假的黑洞决定了节能目标的实现是否真实。利用抬高GD P的办法玩弄数字游戏从而完成节能目标的事并非空穴来风。中科院数量经济所一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前三年单位GDP能耗下降加快, 与经济普查后拉高GDP数字有关, 有点数字游戏的感觉。”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刘福垣则认为, 分指标去干这个事情, 费力不讨好, 结果很可能会弄出一些假指标来。对于另一种造假形式——“节能诡态”, 将“淘汰目标早已消失”的项目, “又算到淘汰落后产能里边去”、并且“这种情况在那些压力较大的省份普遍存在”的造假形式, 想来政府并不一定对此一无所知。政府在这个事上如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对于那些处在节能压力的风口浪尖上的政府部门来说近似于放任自流。在用数字游戏完成节能指标这个问题上, 有一点需要指出, 造假的动机部分源于中央的要求与地方的需求不尽一致, 甚至地方的需求与中央的要求相背离:一方面是地方政府要依赖高耗能高污染支柱产业拉动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是中央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制约。这使中国的节能之路不可避免的充满曲折。

如何保证规划在国际金融、经济风暴中毫不动摇的执行。“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实现过程之所以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与始于2008年末的金融危机直接相连。在金融危机以前, 中央曾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产业的发展。危机爆发后出口政策出现松动, 一些化工和有色金属行业与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要求的企业一起进入了提高出口退税的行列中。与此同时, 政府取消了部分钢材出口关税以及钢材出口实行的许可证管理。随后“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以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 让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产业再次迎来春天。当时国家的目标是提振民族信心, 确保增长, 结果是民心得以提振, 目标 (GDP) 超额完成。然而这些“保增长”的措施对于节能目标的实现却是背道而驰的。正如中国经济周刊所言“一些负面的影响需要时间去消化”。在世界地球村、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开放而紧密相连的背景下, 如何保持本国规划毫不动摇的执行, 同时又要保证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不仅仅是中国一家的难题。但无论如何不应因此降低、变更影响国家、民族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

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 节能减排被描述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转变增长方式的必要之路”。而已经透露的官方信息, “十二五”规划中, 节能减排仍然放在重要位置, 有些措施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这足以看见中央政府的决心。民众有理由相信, 负责任的政府必然是一个睿智的政府, 为了国家、民族、民众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 政府肯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

纺织“十二五”中期目标完成良好 篇3

行业规模发展指标均超过《规划》目标增速。2010-2012年,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6%,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1.3%,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年均增长4.8%。

产品结构调整指标完成情况良好。2012年,我国化纤原料自给率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62%,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总量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达到22.2%;产业区域转移推进压力较大,截至2013年6月中西部地区产值占全国比重为20.6%。

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2010-2012年,规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7.8%,超过《规划》目标增速7.8个百分点;我国规上纺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还需加大,2012年为0.47%,其中化纤行业的研发投入达到0.94%接近目标。

品牌建设指标按计划进度完成。2012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已有30多家品牌企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完成《规划》目标60%以上。

节能减排指标基本完成。根据测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达到《规划》目标。资源循环利用指标按计划进度完成,2010-2012年全国再利用纺织纤维用量年均增长14%。

《规划》提出的九项重点任务得到全行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在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十二五”以来,全行业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2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家,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96项科技成果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2012年规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57.77万元/人,化学纤维差别化率达到53%,碳纤维T700、芳纶1313、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连续玄武岩等高性能纤维已实现产业化生产,“两化融合”工作有效推进。

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取得很大进步。更多企业采用了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质量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开始发挥作用,纺织全产业链重视设计创意,服装和家纺品牌建设重点工程全面展开,确定了111家“重点跟踪培育的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

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完成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相关标准的制修订,一批节能降耗减排新技术在全行业获得广泛推广应用,推动建立健全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循环体系,再生聚酯纤维年产量达到450万吨。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得到加强。2012年规上企业职工1000.7万人,规上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比2011年增长13.6%,全行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培育体系。

《规划》提出的新型纺织纤维材料、高端纺织装备、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等基础性、关键性领域的技术进步和重点工作都取得较大进展。纺织各行业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持续加大,主要目标预期实现。但原料、税收、融资等事关行业发展全局的重要政策仍亟待调整和落实。

十二五继续教育目标、措施 篇4

发展目标、措施

一、基本情况:

我市在职教师共有4770人,其中高中教师623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4091人,教学研究、技术装备等专职教师51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取得的成绩更为突出。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市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小学不足30%,中学不足20%。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小学教师学历中师、初中教师学历专科、高中教师学历本科及以上)已分别提高到95%、85%、90%,有的小学的教师学历合格率已达到100%,并且向专科化、本科化发展。在前期的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之后,现在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和品行与新时期的要求不相适应,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还存在着不少误区。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更为重要。我们必须正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并要研究相应的对策,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稳步健康地发展。

二、我市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特点: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系统经常不断变

历和非学历培训上存在认识上与国家高要求的差距。

3、教育要优先发展,经费投入要到位

继续教育方向是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有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目前主要体现在投入不足。培训模式上,保障机制上,组织管理体制上等方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按《规划纲要》要求“教师培训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目前培训经费由学校上缴,学校经费不足,导致教师培训参与率低。

4、培训内容和条件难以满足教师需求

目前,多数教师把“教学培训”作为培训内容的首选,而参加“通识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网上学习、自主学习者很少,教师继续学习年参与率没有达到50%以上。

培训没有把教育理论、教学论、学科教学三个层面的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没有以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点确定培训主题和安排培训内容;没有完全解决教学实际中的困惑;没有教给教师最迫切和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现代继续教育是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加快学习型组织建设,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三、今后五年的继续教育目标及措施:

(一)工作目标:

1、学历提高教育:

A、使全市小学教师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初中教师本科率达95%;高中教师本科率达100%,部分教师达到研究生水平。

B、根据《规划纲要》要求,对义务教育教师实施新一轮全员培训,分层、分批组织中小学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校长等培训。

C、幼儿教师学历教育。运用函授、现代远程教育等平台,使全市所有从事幼教工作的人员获得幼教准入学历。

2、继续教育渗透师德教育。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治自律,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农村学校急需的信息技术、英语、体、音、美、劳等学科教师。

4、加强培训中心的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中心大平台。在远程培训的同时,关注人网的建设,队伍的建设,培训资源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

5、中职培养“双师型”教师。

通过以上目标实施,使全市所有教师明确教师任职标准和品行要求,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二)工作措施:

北京现代十二五目标 篇5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十二五”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字〔2013〕22号)精神,为健全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强化政府责任,充分发挥节能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推动城市转型,特制定本方案。

一、考核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考核对象。各区(市)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二)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

(三)考核方法。采用量化办法,相应设置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指标,满分为100分(未包括加分项)。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为定量考核指标,以市政府与各区(市)政府、**高新区管委会签订的节能目标责任书确定的节能目标和“十二五”节能目标进度为基准,依据市统计局核定的各区(市)、**高新区能耗等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分,满分为40分。

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目标分值10分,为否决性指标;为加强跟踪管理,建立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制度,对区(市)按在晴雨表中一级预警次数予以扣分。

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十二五”进度目标分值20分,超过进度目标的适当加分,未达到进度目标的按实际完成情况予以扣分,进度目标按时间进度设置。

3.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十二五”进度目标分值 10分,完成或超额完成进度目标得分,未达到进度目标的按实际完成情况予以扣分。

节能措施落实情况指标为定性考核指标,主要包括目标责 任、结构调整、重点工程、节能管理、技术推广、经济政策、监督检查、市场化机制推广、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等九个方面政策措施,满分为60分。

(四)考核结果。分为超额完成(95分以上,含95分,下同)、完成(80分以上,95分以下)、基本完成(60分以上,80 分以下)、未完成(60分以下)四个等级。

二、考核程序

(一)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依据市统计局核定数据计算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确定得分。市经信委(节能办)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各区(市)、**高新区产业结构、用电、规模以上工业用能和每季度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等情况,每月印发各区(市)、**高新区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

(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采用集中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前三季度,市有关部门按照分工,分别对各区(市)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节能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照考核指标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第四季度,市政府组织开展全市节能降耗工作监督检查,对各区(市)、**高新区节能工作进展情况和整改意见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按照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初步确定各项工作得分,作为考核的参考依据。

(三)每年1月30日前,各区(市)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对上本地区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写出自查报告报市经信委(节能办)。市经信委(节能办)会同市发改委、科技局、监察局、财政局、人社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统计局、机关事务管理局、质监局、物价局等部门组成评价考核工作组,通过现场核查和重点抽查等方式,对各区(市)、**高新区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及节能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并结合四季度监督检查情况,形成综合评价考核报告,于每年3月底前报市政府。

三、奖惩措施

(一)各区(市)、**高新区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结果经市政府审定后,作为对区(市)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二)对考核等级为完成和超额完成的,市政府予以表彰奖励。考核结果为基本完成等级的,要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措施,认真组织落实。考核等级为未完成的,领导干部不予提拔重用,不得参加评奖等,市有关部门暂停对该区(市)新建高耗能项目的核准和审批。

(三)考核等级为未完成的,应在评价考核结果公告后1个月内,向市政府做出书面报告,提出限期整改工作措施,并抄送市经信委(节能办)。整改不到位的,由监察机关依据有关规定追究该区(市)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四)对在节能考核工作中瞒报、谎报情况的,予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责任。

四、其他

(一)能源消耗指标主要以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考核时应合理扣除不可比因素。

(二)必要时,考核组可以查阅各区(市)相关文件,进入现场考核。

(三)本实施方案自2013考核起实施。

北京现代十二五目标 篇6

地域:国内信息类别:行业动态行业类别:钢铁

作者:发布人:钢铁行业管理审核发布时间:2010-12-13 15:01:12.0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国的大飞机计划、航天的嫦娥计划和轨道站计划、核电站建设计划以及不断发展的化工、冶金、汽车、医疗、海水淡化和体育休闲业等,都对钛及其合金制品提出了更多的质和量的要求。

1948年,美国用镁还原法制备出2吨海绵钛以后,随即进入海绵钛的工业化制备阶段。日本、前苏联和中国也相继开始了钛的冶炼和加工技术研究。

我国钛工业发展概述

中国钛工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创业、成长和崛起三个阶段。

1954年至1978年是创业期。这段时间,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中国进行了钛勘探、采选、冶炼、加工、应用的技术研究及工业试验,建立于以遵义钛厂和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为代表的钛冶炼、加工骨干企业,实现了钛的产业化。建立了钛勘探、采选、冶炼、加工、应用和研究这一完整的钛工业体系,为国家许多重点国防工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急需的钛制品。

1979年至2000年是成长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钛工业在冶炼、加工、应用技术和新合金开发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扎实的技术进步,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钛及其合金的应用推广工作。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国有企业逐步开始改革改制,民营企业开始进入钛应用和钛加工领域,大量的钛制品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总之,成长期的22年,中国钛工业的进步是渐进而扎实的,为新世纪的腾飞打下扎实的基础。

2001年至今为崛起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钛工业伴随着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获得了暴发性增长。以2000年中国海绵钛产量1751吨、钛加工材产量2206吨为基数,2008年,中国海绵钛生产了49632吨,增长了27.3倍;钛加工材生产了27737吨,增长了11.6倍。2008年,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海绵钛的产能和产量均超过万吨;宝钛集团钛锭产能达20000吨/年,实际生产钛加工材也达10000吨,中国已拥有了两个世界级的钛工业大厂。钛加工材在化工、航空航天、体育休闲、电力、轻工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我国钛工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国国民经济仍处在强劲发展的时期,也处在一个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大飞机计划、航天的嫦娥计划和轨道站计划、核电站建设计划以及不断发展的化工、冶金、汽车、医疗、海水淡化和体育休闲业等,都对钛及其合金制品提出了更多的质和量的要求。

在党和政府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中国已成为世界钛工业大国,建立了钛的开采-冶炼-加工-应用-科研这一完整的钛工业体系。同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钛合金体系和钛工业标准体系。

中国海绵钛的产能和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中国共生产海绵钛49632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8.7%;生产钛加工材27737吨,居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1.4%;钛加工材消耗量为24068吨,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已拥有海绵钛产量过万吨的世界级海绵钛大厂——遵义钛厂,拥有钛加工材产量过万吨的世界级钛材大厂——宝钛集团。

“十二五”钛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

北京现代十二五目标 篇7

一、大胆创新, 率先推行“淘汰耕牛、封洲禁牧”综合治理试点

铜陵县地处长江中下游, 地势南高北低, 丘陵起伏, 境内河渠交织, 年均气温16.20C, 年平均降雨量1346毫米, 相对湿度77%, 非常适宜钉螺滋生和血吸虫病流行。全县8个乡镇共有80个行政村流行血吸虫病, 历史共查出钉螺面积5575万平方米, 最高钉螺密度324只/0.1平方米, 疫区人口达19.2万人, 防治初期人群平均感染率在28.6%左右。

从2006年起, 县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每年将血吸虫病防治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和职能部门, 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并按照先重流行区后轻流行区, 先生产生活区后非生产生活区, 先上游后下游的原则, 实施“一村一策”和“一个环境一策”策略。为有效控制传染源, 进一步提高血防控制效果, 2006年, 铜陵市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 市、县设立280万元专项资金, 在全省首个开展“淘汰耕牛、封洲禁牧”血防综合治理。

铜陵县选择四面环水、环境相对孤立, 血吸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老洲乡, 实施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试点。铜陵县政府先后出台了《牛羊弃养工作实施细则》、《以机代牛实施细则》等方案, 对各项防控措施进行进一步明确、细化。试点乡严格执行方案要求, 弃养所有耕牛和羊, 并及时补助农户购置农机及配套农具;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建设机耕路10余条, 新建卫生厕所2000户, 实现全乡无害化厕所全覆盖;进行全乡自来水厂取水点环境改造和水处理工艺升级。同时, 根据老洲洲滩特点, 由县政府牵头, 以实施血防综合治理为契机,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鼓励、引导传统牛羊养殖户向蔬菜规模种植转型, 大力推广蔬菜生产, 加大对菜农田间指导, 推广优质品种、反季节蔬菜栽培, 目前该乡已建成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余亩, “铜都绿洲”牌蔬菜已成为铜陵地区知名品牌, 日产量近3万斤。该乡已由过去的血防重疫区变成了如今铜陵人民的“菜篮子”、“花园子”。综合防治工作得到各级领导高度认可, 2007年5月, 安徽省政府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在铜陵县召开, 与会领导对铜陵县血防综合治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省地方病领导小组将铜陵县的经验向全省推广。

二、深入推进, 全面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

(一) 总结提高, 推进综合防治全面铺开

在总结老洲乡血防综合治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2009年, 铜陵市将血防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市级民生工程, 市、县投入330万元, 在胥坝、西联两个洲圩乡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同时把综合治理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实行上下联动, 层层负责制, 依托综合治理有效提高乡镇农业机械化率。实施过程中, 两个乡血防村所有牛羊全部淘汰, 每个村聘用禁牧协管员1名;新建厕所全部达到三格式无害化标准, 覆盖率100%;生活饮用水结合农村饮用水工程, 全部达到安全饮用标准。同时, 按照“谁栽种、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 结合退耕还林项目, 通过多渠道投入, 加大血防林建设, 建成血防林近万亩, 覆盖了90%以上的滩地。通过实施“兴林抑螺”措施, 既改变了钉螺孳生地生态环境, 降低钉螺密度, 抑制血吸虫病的蔓延, 又起到固定土壤、沉积泥沙和防风挡浪的作用。据统计, 造林后, 林地活螺框出现率由造林前76.46%下降到9.24%;钉螺密度由过去最高密度80只/0.1平方米, 平均密度6.8只/0.1平方米降到现在平均密度0.39只/0.1平方米。

(二) 转变思路, 探索血防综合治理新模式

2011年, 根据山丘区和内陆血吸虫病流行区特点, 铜陵县在天门镇按照“农民自愿、政府引导、积极扶持、规范管理”的原则, 大规模实行现代土地流转。依托土地流转、小农水项目, 先后投入2300万元实施以土地流转与血吸虫病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采取清淤、衬砌现有排水沟渠, 改造蓄水坑塘, 疏通灌溉水道, 局部地区修建小型提水泵站灌溉, 新建桥涵等一系列措施, 累计整修排水沟22条, 总长度30.96公里;清淤、浚深加固改造坑塘44口, 清淤土方量53.48万立方米, 新建机耕桥12座, 塘坝放水闸8座, 塘坝溢流口10座, 拦水堰2座, 过路涵30座, 田间过水涵220座。项目实施基本覆盖了所有有螺环境, 彻底消灭钉螺面积24万平方米, 沟渠硬化消灭钉螺14.7万平方米, 消除可疑环境6万平方米。

通过土地流转, 将现有零散田地有效整合, 对有螺塘、沟渠、滩涂地进行彻底整治, 培育了一批规模种植大户, 连片种植的形成, 彻底改变了钉螺滋生环境, 小沟小渠的有螺地带被彻底填埋。在降低单纯血防沟渠硬化成本的同时, 也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增强了沟渠排洪、灌溉和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实现了改善环境、消灭钉螺、增产增收的“三赢”, 并解决了部分地方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天门镇一举从原来的血吸虫病重疫区变成了现在极具现代特色的农业基地、铜陵市水产基地, 被列为全市血防综合治理示范区样板。2012年5月, 卫生部陈竺部长来视察血防工作时, 对这一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成效显现, 有力助推新农村建设

以机耕代替牛耕, 极大提高了机械化生产效率;实施改水改厕, 充分保障了血防区群众的饮用水安全;通过兴林抑螺, 有效改变了钉螺孳生环境;采取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土地流转, 显著提高了疫区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和钉螺控制效果。通过综合治理一系列举措的实施, 较好地改善了疫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身体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使昔日的血吸虫病疫区成为如今的新农村美好家园。

(一) 群众健康更有保障

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实施以来, 铜陵县累计消灭钉螺环境24个, 灭螺面积近290万平方米;消除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1200余万平方米。2008年, 全县血吸虫病疫情整体达到控制标准;2011年, 80个血吸虫病流行村中, 3 9个行政村达到疫情控制标准, 3 2个村达到传播控制, 9个村达到传播阻断并进入巩固监测。截至目前, 全县有钉螺面积降至2755万平方米, 98%分布在江洲滩地区, 钉螺平均密度降至0.697只/0.1平方米。2010年至今, 连续3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连续4年未发生急感病例, 居民血吸虫病平均感染率降至0.55%, 总体疫情保持稳定。2012年10月, 提前两年实现全县血吸虫病流行村全部达到传播控制标准。

(二) 综合效益成效明显

通过实施淘汰耕牛、封洲禁牧、兴林抑螺、土地流转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 极大地提高了疫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 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目前, 全县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12家, 主要涉及粮油、花卉苗木、蔬菜瓜果、土地流转等多个领域, 带动农户4万余户。其中成立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13家, 入股土地近万亩。已形成了以铜陵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主体的万亩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示范基地, 同时, 积极围绕全县特色主导产业, 通过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 建设了省级新桥高科技现代农业示范园、铜陵白姜科技示范园、钟鸣秋燕农业生态园、牡丹科技示范园等农业科技示范园, 推动了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 打造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

【短评】

走出血防综合治理新路

安徽省铜陵县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防综合治理措施, 成效显著, 走出了一条血防治理新路。实施血防综合治理, 关键在于“顶层设计”。无论是“淘汰耕牛、封洲禁牧”, 还是与改厕改水、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需要政府牵头, 从上至下做好统筹设计, 周密安排。特别是通过土地流转, 对现有零散土地进行有效整合, 彻底改变钉螺滋生环境, 顺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 培育一批规模种植大户, 凸显了血防工作的时代特色, 展现了血防工作新的希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传递出的一个最重要信息, 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其最大亮点是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二是着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产经营服务。铜陵血防综合治理既提高了农户的集约经营水平, 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又提高了疫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 为农村改革创新着实出了把力, 完全顺应了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

北京现代十二五目标 篇8

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期,全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硬件水平和总体实力明显增强,体育法制建设逐步健全,体育产业经济指标大幅提高,体育事业各项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全国省会城市同等水平,体育名城建设初具规模。

——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市民的科学健身意识进一步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8%以上,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明显增强,主要指标处于全国前列。社会体育指导员2.3万人(占总人口3‰以上),国民体质监测人数每年增长0.44%。达到50万人次以上,合格率力争达到85%以上。建成1个市级全民健身中心,14个区县级全民健身中心;建成以浑河健身带为主的3个沿河健身带,在主要公园广场更新建设各种健身场地和安装健身器材,农村继续健全健身场地建设。全市人均体育用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以上,每千人拥有健身器材城市区达到10件以上、郊县达到5件以上。健全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屯)四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大力发展体育社团,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每年举办市级大型全民健身活动6至8次以上,区县级健身活动8至10次以上,培植2-3个有影响的群体品牌项目。

——竞技体育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市属体育场馆建设全部完成,整合区属及在沈高校的场馆资源,形成能够承担大型赛事的场馆体系。完善运动员选才、培训、输送的政策和工作机制,提高教练员、竞训管理干部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提高科学训练水平,保持和扩大“省内领先,全国一流,国际有名”

北京现代十二五目标 篇9

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及2011年目标任务

一、水利“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到2015年,基本建成统筹城乡的水利发展框架体系,初步实现城乡水利统筹协调发展。

——新增供水能力18亿立方米,提高城乡供水、防洪安全保障水平。建成玉滩、金佛山、观景口3座大型水库,启动藻渡大型水库;建设40座“泽渝”中型水库,完工30座;建设一批小型水库、引提水和水系连通工程。

——解决城乡居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改扩建180个场镇供水工程及一批向农村延伸的饮水管网工程,解决800万城乡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城市和乡镇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提高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增强山洪灾害预防能力。建成城镇防洪护岸500公里;完成148条中小河流300处重点河段治理,完成75条山洪沟治理。在西部率先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基本保障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灌溉用水需求,有效灌溉率从45%提高到53%。续建8个大型灌区,建成10个中型灌区、25个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推进“五小”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及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加快节水型社会

建设,为三峡水库水质安全提供支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0平方公里(含森林工程、易灾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15.6万亩,建设水系森林工程30万亩,绿化长江水利林18万亩。

——推进水电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实施16个区县小水电代燃料项目、18个区县水电农村电气化项目,启动农村水电增效减排工程,新增装机50万千瓦。

——大力加强水利应急能力建设,构建较为先进的水利信息化体系。

二、2011年工作目标任务

以中央一号文件及全市经济工作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五个重庆”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为契机,以民生水利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骨干水源、城乡饮水安全、中小河流域治理、城镇防洪、大中型灌区、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后劲。主要目标任务为:

——完成各类水利水电投资105亿元;

——新开工3座中型水库,在建骨干水源工程(三江口除外)主体工程全面完工;

——新建、改造100个集镇自来水厂,解决200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新增防洪达标县级城市5个、重点集镇68个,综

合治理20处中小河流;

——新增2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00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建成“水系森林”工程和“绿化长江”水利林20万亩;

北京现代十二五目标 篇10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 录

一、新起点新发展(一)发展成就(二)面临形势(三)总体思路(四)发展目标

二、加快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

(一)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二)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作用(三)全面增强文化创意产业软实力(四)积极提高生活性服务业保障能力

(五)应需发展都市型现代产业

(六)继续限制和淘汰低端产业

三、彰显首都城市功能产业新格局

(一)做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二)培育四大高端产业新区

四、创新首都现代产业发展方式(一)提升创新支撑能力(二)发挥品牌带动作用(三)强化产业融合发展(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五)壮大产业资本规模(六)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七)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八)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五、保障规划实施(一)加强组织协调统筹(二)强化产业准入标准(三)保障产业空间需求(四)优化政策服务环境

(五)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序 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二五”时期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努力打造“五个之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关键阶段。为培育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首都现代产业体系,依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是规划纲要在产业发展和功能区建设方面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对各产业和功能区的专项规划具有指导意义。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首都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突出了创新驱动、消费拉动、品牌带动、改革推动、区域联动五大动力,提出了大力促进产业融合,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生活性服务业为保障、都市型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出了打造“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四大高端产业新区—专业集聚区”多层次的产业空间布局以及首都现代产业发展的八大战略举措。本规划把创新驱动作为重要着力点,紧紧围绕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的首都经济特征,充分考虑首都资源能源约束瓶颈和生态承载力,统筹规划首都现代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在产业选择方面,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水耗、低污染的产业,实施更加严格的用地、用水、用能等准入政策,继续限制和淘汰低端产业,最大可能降低对环境的压力。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立足城市发展空间战略调整和功能优化配置,着眼于引导产业集群化、集约化发展,做强现有高端产业功能区,培育高端产业新区,提升专业集聚区,实现城市功能、人口分布、资源环境与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在产业发展路径方面,强调内涵式增长路径,并提出在更大区域范围内配置资源和拓展服务,着力缓解首都资源能源及环境压力。

本规划是指导本市各级政府及部门推动产业发展和功能区建设、制订各项政策的重要依据。本规划实施年限为2011年至2015年。

一、新起点新发展

“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北京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首都功能定位,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结构更趋稳固。

(一)发展成就。

首都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时期,全市GDP总量由6969.3亿元增长至14113.6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1.4%,超出“十一五”规划纲要预期目标2.4个百分点,人均GDP提前一年突破1万美元。

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巩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29.1:69.6调整为2010年的0.9:24:75.1,服务业规模在全国城市中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并实现翻番。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3.2%。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12.3%和19.5%,新兴业态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时期,全市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累计超过20万件和10万件,均比“十五”时期增长1.5倍。签订技术合同25.6万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5422.8亿元,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64%和2.8倍。第三代移动通信、等离子刻蚀机、高性能计算机、闪联标准等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取得标志性突破。

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地方财政收入由919.2亿元增长至2353.9亿元,实现翻番。消费取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26.5%,提前一年完成节能目标1全市万元GDP水耗下降39.5%。

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十一五“时期,全市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近5个百分点,以全市7%的平原面积和16%的能源消耗,集聚了全市四成以上的资产,实现了四成多的利润和税金,创造了四成的地区生产总值。全市一半以上规模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七成以上的现代制造业、九成以上的高技术产业集中在六大功能区。中关村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占到区域增加值的60%。金融街金融业占到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的70%。

产业规划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时期,颁布实施了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服务业、建筑业、高技术产业、工业、中小企业等11个专项规划。发布落实了促进服务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 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制订实施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都市工业、物流业和商务服务业等振兴规划。

同时,首都经济服务全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辐射半径有待延伸。首都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产业综合竞争力、科技创新活力及文化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对全市经济带动辐射作用有待增强,其产业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特征需进一步强化。与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相比,竞争性行业实力不强、垄断性行业活力不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不多,整体产业组织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面临形势。

当今世界经济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重组时期,依靠科技创新抢占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并在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取得先机,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方式。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及国际产业转移,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方面的竞争与合作进一步深化。首都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全球分工和国际竞争,提升首都经济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我国经济增长正在从出口导向、投资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战略任务。首都经济圈的统筹规划,进一步凸显了首都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首都应抓住国内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速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进一步强化首都经济优势,在全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战略部署以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对提升首都整体功能和产业发展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首都发展也受到资源环境、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因素的约束。需要进一步推进产业升级和优化布局,促进城市功能、人口分布、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相协调。

(三)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持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全面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打造“北京服务”和“北京创造”两大品牌,突出创新驱动、消费拉动、品牌带动、改革推动、区域联动五大动力,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发展,率先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生活性服务业为保障、都市型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优化以“六高四新”为重点的产业空间布局,培育壮大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群,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人口分布、资源环境相协调,将北京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标杆,实现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四)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构建起首都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企业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全市产业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国际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实现全市GDP年均增长8%。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8%以上,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3%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作用更加突出,现代制造业实现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影响力显著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和都市型产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5%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超过8件,技术交易额突破1800亿元。在高端产业和前沿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拥有一批核心知识产权,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和国际品牌,推出一批创新型产品。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过1万亿元,最终消费率达到60%以上。万元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万元GDP水耗下降15%,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达到80%。

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培育壮大一批“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国际品牌企业,形成若干围绕核心业务,具有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跨行业发展能力的龙头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增加、领域拓宽、排名前移。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超过150家,企业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加速提升。

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四大高端产业新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形成3个万亿元级收入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和若干千亿元级收入的专业集聚区,培育一批百亿元级收入的特色街区和服务业综合体。

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货物、服务贸易占全球比重均突破1%,服务贸易总额达到1200亿美元。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规模实现年均增长20%,达到35亿美元。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0家左右,推动设立1至2个保税物流中心。

二、加快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发展思路,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根据首都经济内涵和资源特色,结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彰显首都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集聚高端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完善产业生态环境等方式,进一步做强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流通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五大优势产业,在更高层次上融入全球经济,将北京打造成为服务区域、面向全国、辐射世界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

完善首都金融服务功能。巩固国家金融决策中心、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地位,强化总部金融、特色金融的发展优势,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城市。大力推进金融组织创新和政策创新,优化金融制度创新环境,积极吸引国际一流的投资银行、基金管理、融资租赁、财务公司、交易所等新兴机构落户。推进金融要素市场建设,促进证券、期货、保险、信托、创投、基金管理等业务发展,建设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强化债券发行中心和清算中心功能,扩大技术交易所等要素市场的全国影响力,培育北京大宗商品交易所等要素市场。大力开展金融业务创新,积极培育离岸金融、券商直投、信托租赁等新业态,加快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等新兴金融创新发展。

强化信息服务业领先优势。推进通信、互联网技术与重点行业、专业领域应用技术的融合与突破,全面提升信息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端发展能力。做大做强软件业,围绕自主知识产权操作系统、通用数据库、中间件、信息安全软件以及各类专用基础软件,加强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加快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等信息传输服务,大力发展移动通信增值服务、数字电视增值服务、数字电视运营服务,强化国家互联网中心地位。巩固IT服务外包产业和软件出口领域全国领先地位,依托总部资源和媒体资源,进一步提升首都信息集聚和发布功能,成为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信息服务枢纽城市。

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抓住全球研发外包服务转移和国内研发服务市场壮大的机遇,发展第三方研发服务,壮大合同研发组织群体。发挥国内权威检测认证机构密集优势,大力发展检测认证服务,吸引全球知名检测服务企业落户。面向矿山、石油、煤炭、钢铁、建筑等国家支柱性行业,发展地质勘查、环境评估等专业技术服务。大力发展北京技术市场与知识产权服务,做强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国家技术交易中心,搭建国家基础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技术转移及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建设,支持科技咨询等科技中介服务发展,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能力。

做大做强商务服务业。有效对接国际先进经验和运营模式,培育一批本土龙头企业和高端服务品牌,打造成为全球性商务服务网络的重要节点。鼓励国内外企业总部的运营中心、结算中心以及国际 组织落户本市。引导法律服务、广告等优势行业并购重组,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改造提升城区现有楼宇资源,建设吸引中小专业服务企业、外埠总部或分支机构入驻的专业商务楼宇。在会计、审计、咨询、资产评估、信用评级、人力资源等领域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大政府和事业单位的业务外包力度,引导培育档案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商旅管理等新兴业态。加强与国际会展组织协作,举办有影响力的重大会展活动,吸引国际一流的大型会展机构落户,规划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综合会展设施,加快怀柔雁栖湖生态示范发展区、顺义国展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把北京市建设成为国际会展之都。进一步推进总部商务集聚区建设,规划建设京西制造业总部集聚区、通州侨资总部集聚区、旅游总部集聚区、民营企业总部基地等新兴总部商务集聚区,加快昌平科技商务区建设发展,提升丰台总部基地、东二环总部商务区、望京研发总部基地等集聚区服务功能,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加快培育密云绿色低碳高端商务区、平谷峪口商务休闲总部基地等。

优化提升流通服务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及金融服务配套等手段,提升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把北京市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际商贸中心。加快交通枢纽、大型物流节点和流通网络建设,强化批发业和物流业的营运控制功能。鼓励商业流通企业采取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服务模式,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的贸易企业和品牌代理商。壮大一批物流口岸,打造国际枢纽空港口岸,完善提升天竺综合保税区功能,大力建设平谷国际陆港口岸,加快建设通州马驹桥、大兴京南等物流基地和北京亦庄保税物流中心,探索北京新机场临空型产业群发展。推进商贸集聚区发展,提升王府井、西单、CBD等综合性商圈,发展专业性商圈,在重点新城引导培育新兴商圈。

(二)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作用。

积极贯彻实施《北京市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瞄准国际创新前沿,以关键技术研发和核心装备研制带动重点领域突破,以重大工程建设和示范应用培育市场需求,进一步推动现代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深化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计划,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等商业化应用,在核心芯片、系统设备、终端产品、网络建设、运营服务等方面进行布局。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驻地网建设。发展高世代液晶显示,积极培育三维立体显示、激光显示等新兴显示产业。攻克物联网高端传感器、核心芯片以及核心设备制造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建设一批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推进超级计算和云计算融合发展,建设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完善和强化中关村软件园、创新园、北京数字信息产业基地、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等专业集聚区建设。

实现生物产业跨越发展。坚持生物高端制造与医药研发服务并重的发展模式。加快新型疫苗、蛋白质药物、人源化抗体、生物芯片、诊断试剂等生物医药关键产品和技术开发,加快先进医疗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推进农作物、畜牧产品和水产品等动植物优良新品种选育。突破酶工程、代谢工程、纤维素乙醇、微藻生物柴油等工业生物技术。积极发展生物技术研发外包服务,实现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集聚区的产业集聚作用。

扩大新能源产业规模。抢占新能源产业发展先机,巩固太阳能领域研发和高端制造优势,提升风电设备制造系统集成能力,大力发展太阳能热利用和风电技术服务业。加快推进新型核能技术、核安全技术与装备研发服务。提高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的技术研发水平与工程服务能力。培育发展北京绿色能源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中核科技园。

推动节能环保产业普及运用。发展面向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的节能产业,加快发展污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和垃圾处理领域的环保产业,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培育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监测等节能环保服务业,推动设备维护、监测认定、安全审查及标准制定等服务发展。大力培育 集工程设计与建造、设备制造、技术服务和运行管理为一体的系统集成商。积极提升环保园,培育发展延庆智能电网示范区。

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搭建新能源汽车研发平台,推进整车控制系统、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等三大关键系统及部分关键配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及充电技术标准、规范制定,积极推动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制,加大纯电动汽车的示范应用力度。

着力提升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适应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装备等产业发展的新材料产业,形成半导体材料、金属磁性材料、生物医药材料、特种橡胶、工程塑料、太阳能电池材料、新型绿色建材、非晶材料以及高温超导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永丰产业基地等一批集新材料技术研发、生产、加工和集散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航空航天产业。打造以发动机、系统控制和航空技术为核心的航空产业。促进产品、系统应用、运营服务一体的民用航天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面向应用需求的卫星遥感产业等空间信息服务。

优化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向,重点在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高端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积极发展一批成套设备,大幅提升高端装备的整体研发、系统设计和技术服务等系统集成能力。加速建设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轨道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丰台轨道交通装备示范基地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推动现代制造业高端发展和传统制造业升级。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撑现代制造业高端发展、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推动现代制造业由大变强,促进传统制造业升级换代。充分发挥首都科技资源密集优势,重点在高端电子信息制造、汽车制造、建材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以制造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加快高端制造业专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推进建设数字电视产业园、北京现代汽车生产基地、北京航空产业园、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三一重工北京制造中心等专业集聚区。

(三)全面增强文化创意产业软实力。

着眼于提升首都文化中心地位,充分发挥文化创新的驱动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优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打造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增强首都文化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创造、传播和运营中心。

加快广播影视业高端化发展。构建广播影视节目营销网络,加强国际影视传播平台建设。实施影视剧精品创作工程,加大对精品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创作开发力度。全面推进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应用工程,加快北京卫视全频道高清化建设和城市高清交互网络改造升级。加快电影院线建设和影院数字化进程,打造东方影视之都。重点打造S“;国际现代传媒产业功能区,怀柔影视会展与旅游产业功能区等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

提升文艺演出业影响力。充分利用首都演出资源和市场中心地位,统筹规划场馆设施,继续推动国有经营性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打造一批经典演艺品牌,提升文艺演出业发展水平。规划建设集创作、制作、演出、出版、发行、交易为一体的首都核心演艺区,实施北京国际艺术节海外推广计划,进一步提高首都文艺演出的国际影响力。规划建设北京国家音乐文化产业基地,着力推进2929音乐文化产业基地、北京音乐创意产业园、天桥演艺园区、中国乐谷等特色集聚区发展。

强化新闻出版业辐射力。实施出版精品战略,鼓励出版单位进行资本合作与联合重组。支持北京新闻出版企业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和做大做强。重点培育国际知名的大型新闻出版企业集团。打造国家级版权产业要素市场,加快版权交易、版权贸易、版权综合业务公共服务等平台建设,完善版权产业融资和文化金融中介服务平台,打造全国出版创意和传播中心。着力推进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等专业集聚区建设。

提升艺术品交易专业化水平。鼓励艺术品交易经营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和精品化发展,繁荣艺术品交易产业。加快建立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发展潘家园、琉璃厂、报国寺等艺术品交易市场。建设北京美术中心区。探索文物商店管理模式,构建艺术品产业交易平台。

促进数字内容产业原创发展。推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业态,促进移动电视、手机电影、网络视听节目等新媒体建设,争取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落户北京,推进宽带无线多媒体专网示范工程。完善集研发、产品孵化、展示销售、体验等为一体的动漫游戏链条,鼓励和扶植动漫游戏原创,支持企业开发优秀动漫游戏产品,加快建设中国动漫游戏城。重点打造大兴国家新媒体产业功能区、中关村创新创意产业功能区等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

加速创意设计产业品牌建设。实施“首都设计产业提升计划”,支撑“北京创造”品牌发展,努力打造世界设计之都。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等领域,提升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国际化水平,推动建设专业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和特色设计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国设计交易市场和设计博物馆,成立设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推动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文化与体育的结合,积极推进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依托北京体育业的现有基础,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体育休闲设施和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体育品牌赛事,积极壮大体育竞赛表演业。推动北京文化体育休闲和消费市场的升级。

(四)积极提高生活性服务业保障能力。

适应新阶段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和消费升级,综合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整合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康体保健、养老托幼等服务资源,增强旅游业和生活服务业多元化、多层次供给,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

培育壮大旅游业。立足扩大内需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落实大旅游发展理念,完善旅游链条、优化旅游品种、拓展旅游市场。提升传统观光旅游,开发完善都市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等。吸引民营经济、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促进旅游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北京旅游品牌。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将北京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城市。积极推进密云绿色休闲旅游产业示范区、八达岭印象长城、古北水镇休闲旅游度假区、青龙湖国际文化会都、园博会等一批重点旅游集聚区建设。

强化生活服务保障。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基本需求,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公交快速通勤网络、改善公交换乘条件,实现居民便捷出行。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再生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改造、完善城市供热网和城市电网,提升水电气热供应保障能力。完善社区公共体系配套设施,推动文化体育设施面向公众开放。建立和完善基本住房制度。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提升消费服务水平。着眼于居民消费需求升级,优化生活服务环境,扩大消费服务。优化商业设施和服务网点布局,积极发展网上商城等电子商务业态。提升餐饮、酒店业发展水平,加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新手机报、手机上网、视频通话、手机电视等通信增值业务,适应居民不断增长的沟通交流需求。完善就业推介服务体系,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发展便民利民的社区卫生、保健、家政、托幼、养老、修理和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合理引导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规范房地产中介行业,扩大租房消费服务,完善物业管理服务。

培育新兴消费服务。着眼于国际人才之都建设,增强高端服务供给能力。发展高端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加快引进专业化、国际化的医疗和健康管理机构,鼓励医院与外资或民营资本联合成立健康管理机构。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设施,在生态涵养发展区规划建设高端养老基地。发展留学生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等高端职业培训服务。发展公司制家政服务业,提供家庭理财、家庭营养师、高 级管家等高端服务。举办文化交流会议、高端商务沙龙,加快建设双语幼儿园和国际社区,满足国际文化交流需求。

(五)应需发展都市型现代产业。

发展与首都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都市型现代产业,优化发展都市型工业,积极培育都市型现代农业,充分满足首都居民消费和特有的市场需求。

积极培育都市型现代农业。适应特大型城市发展需要,突出首都农业的城市农产品供应和应急保障、生态休闲、科技示范、就业增收等功能,推进“221”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籽种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会展农业、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等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强面向农业的技术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市场服务等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培育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推进农业企业的资本化、规模化、园区化。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打造“一城多园”的空间布局。

优化发展都市型工业。加强食品安全、质量保障和供给体系建设,推进食品饮料业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名优特新产品发展。推进服装家纺业向以研发设计为先导的高端业态发展,加快北京“时尚之都”建设。研发高品质、数字化、环保轻型化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推动印刷包装业高端化发展。以满足首都特大型城市消费升级需求为目的,推动工艺美术、家具家装、文体用品等行业开发新产品和培育壮大品牌。

(六)继续限制和淘汰低端产业。

按照“绿色北京”发展要求,实施更加严格的用地、用水、用能等准入政策,坚决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严格控制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行业新建项目在京发展,加快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企业整体搬迁,制定石化、建材、食品等行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推进各类散小低端行业的整治与升级。制定、修订行业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对低端业态的规范管理。

三、彰显首都城市功能产业新格局

立足城市发展空间战略调整和功能优化配置,坚持内优外拓、梯度布局、专业集聚、区域协同,推进现有高端产业功能区功能提升,积极培育高端产业新区,引导产业对外辐射发展,构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四大高端产业新区—专业集聚区”的产业空间格局,强化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城市功能、人口分布、资源环境与产业布局相协调。

(一)做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

围绕产业集聚、人才集中、资源集约和功能集成,以做强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优势产业为目标,以优质、高效、安全的公共设施为基础,积极引导国际高端要素、央企和民企总部集聚,强化自主创新、自主创业、自主品牌和自主发展,提升国际辐射力和经济带动力,率先将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成为世界城市先行实践区。

全面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速自主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根据发展需求适度扩大空间规划范围和调整空间布局,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2015年示范区总收入超过3万亿元。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加快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基本形成国家创新中心的新格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文化创意等八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研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示范区建设的市级统筹和决策。依托“1+6”系列新政策,开展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科研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等试点,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创新型企业“十百千工程“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计划”,支持企业做强做大。

提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质量。发挥与大兴区行政资源整合的优势,有序推进区域拓展,建设成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首都高技术制造业核心区,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形成数字电视产业园、星网工业园、移动硅谷产业园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巩固提高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四大主导产业,支持培育航空航天、新能源和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服务业、都市产业三大支撑产业。引进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引导企业向研发设计、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引导企业将非核心服务业务从生产制造环节中分离。强化开发区资源能源保障,严格供地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强化金融街的辐射带动功能。注重功能完善与服务提升,推进南北连片和核心区的适度拓展,建设成为集决策监管、资产管理、支付结算、信息交流、标准制订为一体的国家金融管理和金融总部功能主要承载区。充分发挥国家金融决策、管理、结算、信息中心的优势,强化总部金融功能,大力吸引国际一流的法人金融机构、资产管理机构以及商务中介机构入驻。重点提升金融标准制订、金融产品研发和金融信息聚散等高端金融服务功能。全面实施金融街地下交通系统工程,实现金融街内外路网与城市主干路网的有机衔接。完善电力、通讯、会议、餐饮、娱乐等服务配套,高标准打造街区人文景观。

彰显商务中心区国际影响力。基本建成核心区,全面启动东扩区建设,有序推进区域拓展,建设成为双向国际化示范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商务中心。着重发展总部经济、国际金融、商务服务、国际传媒等产业,显著提高区域国际化水平。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设立高层级总部,服务其本土化发展。发挥传媒巨头和国际商务品牌集聚优势,大力发展国际金融、商务服务、国际传媒等产业。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开发楼宇,形成各类特色楼宇。提高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教育资源质量和公共文化设施品质,加大国际化社区建设力度。

完善和丰富奥林匹克中心区功能。充分利用好现有奥运场馆设施,发展博物馆经济,建设成为国际文化体育商务中心和大型国际旅游会展中心。发挥场馆群的规模化效应,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壮大以文化、体育、会展为支撑的文化创意产业,培育艺术品交易等新兴业态。深度开发奥运旅游,促进旅游与文化创意、体育休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对奥运遗产进行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做好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工作,继续完善鸟巢、水立方等场馆的文化展示交流功能。积极探索文化体育设施产业化、经营化途径。

增强临空经济区发展承载力。充分利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积极开展保税服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增强临空服务功能,建设辐射东北亚、面向全球的国际枢纽空港。着力吸引航空公司以及与航空业发展关联性较强的企业入驻,做强航空物流、特色金融、专业服务等航空型服务业,壮大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现代制造业,大力支持国际顶级专业会展公司入驻,培育新的国际会展品牌。

(二)培育四大高端产业新区。

着眼于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和人口疏散,战略谋划城业一体化的产业发展空间,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分时序推进,积极培育四大高端产业新区,逐步积聚实力、形成规模、完善功能,到2015年,力争打造2-3个千亿级收入的高端产业新区。

服务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和新城建设,加快发展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依托新城开发,以疏解首都中心城区功能、承载世界城市高端服务功能为重点,建设成为彰显国际新城形象的特色高端商务服务区。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高端商务、康体医疗、文化传媒、会展培训等服务产业,积极吸引侨资总部落户。适应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以总部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区域间产业要素的转移与流动。

立足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统筹规划首钢主厂区及周边石景山、门城地区发展,加快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打造全国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 级和创新发展的示范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落户。支持首钢、北重等大型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人才和品牌优势,延伸扩展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等业务,推动大型工业企业向综合性企业集团转型。

突出新兴金融业态和要素交易功能,加快发展丽泽金融商务区。吸引新兴金融及商务总部等机构集聚,建设成为具有全国辐射力的新兴金融功能区。大力发展金融创新、金融信息、金融文化、金融中介等新兴金融产业。鼓励开展金融创新综合改革试验,支持设立各类金融创新机构,开展金融创新业务。

创新生态服务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依托国家深化文化、科技体制改革,对接中央高端资源,探索在生态涵养发展区打造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实践试验区。以雁栖湖生态示范区、中科院科教产业园、中影基地等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会展业、科技研发业、高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打造休闲会展产业园、影视文化产业园、科技研发产业园、商贸服务产业园等产业功能园区,逐步形成以产业功能园区为支撑的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

支持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商务总部、金融、旅游会展、物流、现代制造业等一批千亿元级收入的专业集聚区。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百亿元级收入的品牌特色街区,继续提升什刹海、南锣鼓巷、大栅栏V琉璃厂、马连道等特色街区功能,引导科技、文化、旅游、餐饮、休闲、商贸等功能融合发展。建设一批集研发、办公、商贸、展示、交流、娱乐等多功能融合的百亿元级收入服务业综合体,引导总部商务、文化休闲、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产业发展,探索商务地产持续经营的模式。加快商务楼宇建设、改造和功能提升,在金融、文化、商务、旅游、信息等领域,在城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集聚、三级税收过亿元的品牌商务楼宇。结合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建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产业升级与农民就业增收相协调。在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浅山区及重点沟域,重点打造北京农业生态谷、妙峰山中芬生态谷、十八湾沟域经济带等生态休闲谷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发展休闲度假、总部商务、文化博览、会议会展、生态农业等产业融合的生态型服务经济。

四、创新首都现代产业发展方式

强化自主创新,强化北京品牌建设,强化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激发中央资源、国外资源、民营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活力,加速产业和资本的对接,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与发展,加快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为产业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提升创新支撑能力。

围绕国家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依托首都科教智力资源密集优势,以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为先导,在若干重点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

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承接和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基础设施,在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超级计算、云计算、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及卫星应用等领域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实施核心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蛋白质、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航空遥感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综合科学中心。积极承接国家“863“、“973”、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项目,掌握一批集成技术、共性技术。

加快转化一批创新成果。组织实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工程,健全重大科技成果发现、筛选机制,建立重大项目落地协调服务的市区联动机制,支持建设重大项目投融资平台和产业化基地,加强对国家重大专项的配套和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支持。通过国有资本有序进退,引导国有资本承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扶持引导民营、外资资本参与创新成果转化。实施“双百工程“,围绕城市应急、交通管理、环境治理、安全生产等关键问题,组织开展关键技术应用和示范工程,在电动汽车、物联网应用等领域实施100个以上重点示范应用项目,在自主产权芯片、绿色印刷、激光显示等领域实现100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政府资金支持机制,从支持研发为主向支持研发和培育市场环境并重转变。扩大自主创新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重和范围,通过首购、订购、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五年采购总额超过300亿元。

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进一步统筹国家与地方创新资源,搭建中央与北京市创新联动的平台,完善部市会商机制。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完善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的流动机制、融合机制。进一步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及高技术创业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源头作用,强化产业技术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对协同创新的支撑作用,推广产业技术研究院及现代科研院所的运作模式,构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高端人才、社会组织和政府“六位一体”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二)发挥品牌带动作用。

全面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突出龙头企业对品牌发展的主体作用,提高六大高端功能区对品牌发展的承载力,发挥品牌活动的桥梁作用,全面深化“北京服务”、“北京创造”的品牌内涵,提升北京品牌国际影响力。

壮大一批品牌企业。完善并推广中关村“十百千工程”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品牌建设的支持模式,认定并支持一批品牌企业发展。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技术标准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及自主创新水平。推进企业并购重组及改制上市,提高自主品牌资产价值,重点打造资本市场北京文化创意、高技术、旅游等板块。加大政府采购及国际市场开拓专项资金支持的力度,提高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及国际化发展水平。

打造品牌发展服务联盟、企业国际化商务平台,完善品牌创意设计、广告宣传、国际营销、体系认证、品牌评价等服务。鼓励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展会、行业论坛、技术交流会等活动,推广和宣传北京企业品牌。

打造一批品牌区域。推动高端产业功能区和高端产业功能新区发展,实施“百千万”工程,打造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万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专业特色集聚区和特色功能载体发展,形成一批百亿级的专业功能区、特色街区以及十亿级的品牌楼宇、品牌沟谷,成为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增长极。依托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设立中关村创新指数、CBD商务指数、金融街金融指数、奥林匹克文体指数等,构建“北京指数”体系。充分利用金融街、CBD金融中心及总部机构集聚的优势,以天然气、电力、铁矿石等重要战略资源为目标要素,建立国际化的期货交易市场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整合知识产权交易、文化产权交易、碳交易、林权交易、存量房权交易、土地流转等权益类的要素交易平台资源,扩大要素市场影响力。

举办一批品牌活动。搭建集展示、展览、交易、品牌推广于一体的服务平台,举办好中国国际服务业大会暨交易会(简称“服交会”)、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京交会”)等服务品牌活动,努力打造两大服务品牌活动,力争在北京形成“春有京交会,秋有服交会”的格局。提升文博会、科博会、金博会、国际电影季、世界旅游博览会等品牌活动,整合“中关村发展论坛”、“金融街论坛”、“北京CBD国际商务节”等平台资源,举办或承办一系列性国际高端峰会及重大会议。围绕科技创新、奥运城市、传统文化、影视艺术、体育赛事、旅游会展、时装表演、都市休闲等领域,策划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题活动节。

(三)强化产业融合发展。

主动适应世界经济大变革、大调整、大重组,依托产业价值链融合与分解,占领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在专业化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链融合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引导传统产业实现服务增值。围绕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等产品,引导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向生物育种、加工配送、定向直送的一体化方向发展。以挖掘、传承农耕文化和农业技术创新为手段,加大 对农产品的创意开发,发展花卉租赁、特色农产品展示和交易等服务。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双向延伸产业链,增强大规模定制化产品生产能力,鼓励设备制造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工程总承包商方向发展,支持有实力的制造业建立直销体系,运用金融、物流等手段提高资源整合能力。

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升作用。发挥金融服务资源优势,增强各行业龙头企业的产业资本化能力。加快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推广应用,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强化研发、检测、勘查、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体系,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发挥商务服务业在提高企业管理能力、打造企业品牌、保障企业核心利益等方面的作用。鼓励企业借助专业第三方物流服务提高产品流转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支持创意设计、数字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向传统行业渗透,提升传统产品的文化内涵。促进计算机、手机、网络等电子信息业与影视、动漫、音乐、出版等文化产业的融合与发展,促进文化与体育、旅游等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和发展实力。

积极培育新型业态和新型产业组织。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跨行业整合资源,不断加速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及运营模式,强化资本运作与战略投资方式,围绕产业链的整合再造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培育新兴业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产业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的作用,大力促进产业上下游企业合作,构建研发设计、制造、服务的完整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虚拟经营等方式,提高对关键产业链及供应链的整合、管理和分配能力。

(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依托和服务好中央资源,集聚和利用好国外资源,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加快地方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建设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体制环境,进一步激发和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对接和服务好中央资源。完善服务设施,改善服务环境,主动增强为国家机关及在京中央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服务的能力。以中央企业和科研院所在全国布局为契机,重点促进产业带动性大的产业化项目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京落地,强化央企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国家深化出版、广电、艺术等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承接中央文化服务资源,推动可经营性领域产业化、市场化,提高供给能力和经营活力,在服务中央资源中实现更好发展。

吸引和利用好国外资源。更加重视引入高端资源和国际先进理念,鼓励外资投向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高端产业,促进“引资”和“引智”相结合。继续吸引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北京,重点促进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开展实体经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境外并购以及境外设立研发、营销等机构,鼓励外资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支持A股上市公司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鼓励中关村、CBD等功能区与其他知名区域异地互建“合作投资区”、“高新技术产业共建园”等模式,加强技术、产品、服务、品牌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外贸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加强出口产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支持和培育民营经济。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社会事业、政策性住房建设、文化产业等领域。拓宽民营企业的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资产收购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在产业功能区购置、租赁经营性房产,实现自主创业和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发行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服务体。

推进地方国有经济优化发展。加大市属国有企业重组力度,鼓励国有企业做专做精核心业务,引入民间资本进行改组改制。围绕重要子企业,推进重点产业的分拆式重组,整合不同企业同类资源,完善重点产业链条。继续推进企业主辅分离调整和劣势企业整体退出。推进企业整体上市或主业资产 上市,实现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利用现有上市公司资源,通过定向增发、优质资产注入等方式,加快推进国有资本证券化。

(五)壮大产业资本规模。

强化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资金作用,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探索新型融资模式,建立并完善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金融创新体系,有力支撑现代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资金作用。打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基金群,设立以高端产业功能区、新城、品牌行业、产业要素为核心的系列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科学安排市政府500亿元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统筹资金。用好市政府已有的文化创意、旅游、体育等专项资金,加大对产业发展的统筹和支持力度。

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扩大和完善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中关村非上市股份公司报价转让试点,推进建立国家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积极培育和推动各类创新型企业改制上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强做大。争取国家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在京设立,发挥本市各类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具有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经验和投资能力的天使投资者队伍。建立支持产业投资基金从注册登记、办公场所、人才服务到项目对接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融资担保、小额贷款、融资租赁、消费金融等面向中小企业的特色金融机构在京设立和发展。支持银行开展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等信贷创新试点,加快推进利用外资设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试点,完善“信保贷”、“投保贷”联动机制,支持企业通过发行集合信托计划、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进行融资。建立绿色信贷机制,支持银行创新绿色信贷融资模式和信贷产品,开展能效融资项目合作,提供环保专项优惠贷款。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建立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准备金制度和财政有限担保代偿损失制度。

积极探索新型融资模式。积极探索以土地储备贷款、保险资金投入、委托贷款、股权投资信托、收益权质押贷款、发行基金等新型融资模式支持土地一级开发。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创新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积极引导和利用公积金贷款、保险资金、社保资金、信托资金以及其他社会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建设,探索发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进行公共租赁住房融资。拓宽商业办公地产开发融资渠道,鼓励运用银行信贷、信托计划、企业债券等多种方式为商业办公地产项目进行融资。在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新功能区建设等方面,鼓励运用BT、BOT模式、准市政债券模式和信托模式等新型融资模式进行融资。

(六)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以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为核心,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和政策环境,构建与国际接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体制机制,大量聚集拔尖领军人才,积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构建产业升级的智力支撑。

培养和引进高端领军人才。深入实施中央“千人计划”、“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以及“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围绕首都现代产业发展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引进和聚集一批从事国际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引领新兴学科发展、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杰出科学家和研究团队,熟悉国际市场、具有广泛国际联系的产业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由高端人才领衔的创业投资、科技中介、产业组织者等创业服务团队。

培养和聚集专业技术人才。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优化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国家级实训基地和联合实验室。支持大型骨干企 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实验室,开展应用型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依托在京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以及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加强央地产业人才联合培养。实施领军企业家培训工程,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一大批技术型创业者向现代企业家转变。突出企业人才培训的主体作用,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在资本运作、项目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有杰出才能的复合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法律、会计、咨询、投资、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和发展环境。大力推进人才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以能力、贡献、业绩为导向的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畅通高层次人才落户北京的政策渠道,进一步简化工作程序、改进服务方式,充分保障各类用人单位对高级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落户需求。制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外人才吸引政策,完善人才薪酬、税收、社会保障、医疗、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居留和出入境等配套政策。

(七)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强化“改革促进发展、品牌引领升级”的理念,全方位、宽领域、多行业、高起点谋划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程,逐步完善适宜服务业发展的管理体制、促进机制与制度环境,推动服务业“品牌化、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集成化”发展。全力推进石景山、中关村两大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加快推动重点行业和市级特色试点区的改革实践。

全力打造石景山国家级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支持厂区联动共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综合体等新兴功能载体。加大土地、投融资、价格、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壮大产业资本规模,构建支撑转型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扎实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现代服务业试点。健全央地合作与服务对接体制机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积极推进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等科技金融创新,强化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引领和辐射作用,推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重点的关键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应用创新,推进新兴服务领域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加快实施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流通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生活性服务业、旅游会展业等八大主导行业改革试点,提高首都优势资源转化效率,拓展国内外高端服务市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各区县选择功能区试点行业,按照“从实改革、重在培育、多点支撑、特色发展”的思路,开展特色服务业改革试点探索,先期重点推动北京商务中心区、金融街、临空经济区等特色服务业试点区改革实践,建立中央、市和区县三级联动对接机制,制定投融资支持、人才引进、市场开放与标准化等配套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培育壮大服务经济新增长点。

(八)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围绕产业价值链分工,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进行配置资源,更深入广泛地开展与津冀及国内其他区域的协作,引导产业价值链条的部分环节区际转移,共同推动首都经济圈建设和区域间经济合作,进一步增强服务区域、服务全国的功能。

推动首都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各区县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形成特色鲜明、分工合理、互动发展的格局。鼓励市区丰富的科技、产业资源向郊区县辐射,带动郊区县经济发展,改善郊区县生活条件。加快城乡结合部的改造及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推动首都经济圈建设。增强首都科技服务、文化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产业发展优势,推动一般制造业向市外转移。按照区域开发和空间布局需要,积极引导产业沿京津唐、京保石、京唐秦等发展轴向外辐射。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周边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促进科技成果到周边转化,加快首都经济圈高科技园区、开发区协同发展。依托北京新机场等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旅游、会展、物流、特色农业等产业的跨区域合作,加强能源、水资源、大气、生态环境建设、劳动力输出等领域的协作。

加强首都与其他省市的跨区域合作。鼓励首都高端产业功能区、产业园区与其他省市集聚区合作设立投资区、共建产业园。支持企业共同设立产业基金、产业和技术联盟,促进合作区域内企业兼并重组。以重大项目为纽带,推动高端产业功能区、特色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等在全国合作设立分园。鼓励在京企业、高校院所与其他省市联合兴办研发机构,积极开展技术合作研究。支持总部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和配套服务基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技术和项目输出,扶持当地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五、保障规划实施

不断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政府在产业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

(一)加强组织协调统筹。

强化区县和功能区在做大做强产业方面的职责,积极争取国家级重要资源、项目和活动落户,市级部门将项目审批、行政管理等权限适度下放。市级综合部门主要围绕重大项目、活动、资源等要素落地,从规划、土地、投资、人才等方面予以配套支持,推行主要行业“一业一策”、重点企业“一企一议”的政策和服务。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在行业自律、品牌整合、标准制订以及对产品技术创新的研究、交流和推广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实现各行业协会的转型,加强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联络、信息服务功能。

(二)强化产业准入标准。

实施“一松一紧”的导向性政策,鼓励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做强做大,加快淘汰低端产业。强化产业准入标准,明确不同类型区域单位产值能耗和水耗、单位面积产出等标准,对新落地的项目从投入产出、投资强度、资源能源消耗、吸纳当地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制定并及时调整产业发展目录,提出鼓励、限制、退出的产业类别,强化产业退出标准和产品设备淘汰目录约束作用。实施差异化资源价格,引导“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产业退出。按照土地、产业、空间、人口、生态“五规衔接”的要求,高标准编制各类产业、功能区建设规划及配套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三)保障产业空间需求。

研究制定建成区土地资源挖潜总体规划,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和空间布局。加大土地储备计划中产业用地储备比例,建立产业用地储备长效机制。在全市层面统筹安排产业用地指标,重点保障四大高端产业新区的用地需求。建立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动态评估和考核制度。提高标志性、功能性重大服务项目周边产业用地配套比例。

(四)优化政策服务环境。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探索构建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良性互动机制。建立政府委托授权机制,加强政府与各行业协会、商会、产业联盟的定期沟通和不定期交流。充分发挥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的带动作用,完善各类产业功能区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建设。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扩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范围,研究并制定促进公共服务部门和国有企业采购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政策。加强政策引导和信用监督,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建立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力提升信用中介服务质量,推广企业信用产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知识产权推广和交易。

(五)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上一篇:优生培养及学困生转化方案下一篇:加强管理、落实措施,向管理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