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复习高二上答案

2024-05-20

现代文复习高二上答案(共9篇)

现代文复习高二上答案 篇1

现代文高二上复习答案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1、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商州》《白夜》《腊月•正月》《浮躁》《秦腔》(写三部),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他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有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自然。

2、采用书信体的写法,通过回忆苦难中的读书经历,向即将成人的妹妹讲述自己的读书、做人经验,其中始终充溢着兄妹感情、苦难经历和读书乐趣等诸多人生感慨。

3、善于捕捉和再现事物精微之处来揭示读书的真谛和人生境界,比如略

4、概括文中提到的读书方法经验

读书万万不能狭窄;不要忘了精读;对大家,要注意觅寻他的踪迹,要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获得教养的途径》

1、黑塞(1877.7.2——1962.8.9)德国作家。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2、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段意

第1段:什么是教养;第2段:获得教养的途径是研读世界文学(研读经典、杰作);第3段: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前提——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第4、5段:怎样阅读经典;第6段:对比阐述阅读的两种类型(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真正的阅读者);第7段:阅读经典作品有“常读常新”的魔力。

3、艺术手法:层进式论证结构、对比论证方法和严谨的逻辑顺序;语言严密。《白莽作〈孩儿塔〉序》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写4本)等。

2、本文回忆白莽的音容笑貌(高中我们还学过《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是鲁迅回顾纪念青年柔石、白莽、李伟森、胡也频、冯铿等人,客观热情的评价《孩儿塔》的创作意义,点明其价值;文体:书序,表达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深情和对革命事业的高度热忱。

3、精炼的语言;浓郁的抒情;整句散句结合,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从修辞的角度举例鉴赏略

4、抄写第四段略《无韵之离骚》

1、资中筠(1930——),国际问题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2、作者以《李将军列传》为典型例子,结合自身和司马迁的人生体验,深入解读,层层分析,揭示其貌似平淡的叙事中的郁愤和冷峻。是一篇文学评论。

《爱因斯坦与艺术》

1、赵鑫珊(1938——),教授、哲学家、作家。著有《科学•艺术•哲学断想》、《人类文明之旅》等。

2、探究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从而指出造就一个科学家需要广阔、深邃的文化背景

3、旁征博引,举三处:略

4、融叙述议论于一体。《说数》

艺术手法

1、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引资料、作比较、举例子、下定义,举一例分析作用略

2、修辞手法有设问、反问、比喻、比拟、引用,举一例分析作用略

3、遣词造句特色:妙用成语、妙用佛语、嵌字、化用诗句、作诗,举一例分析作用略

4、表达方式:说明中穿插记叙、议论 以上方法的作用是使说明对象更生动、贴切,避免枯燥乏味、抽象单调《想北平》

1、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文化大革命”初因被迫害弃世。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2、用舒缓平淡的文字,通过北平与巴黎的对比,表达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溢着动情的微笑和泪的光影。

3、摘抄深沉有韵味的句子略《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1、冯友兰(1895——1990),1929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

2、回顾自己与蔡孑民(即蔡元培)先生的几件小事,用心体悟了先生的 教育理念和人格风范,塑造了一个亲切、自然而伟大的教育家的形象,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蔡元培先生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景仰之情。

3、分析先生为人与教育理念间的关系

先生为人慈祥诚恳,是位蔼然仁者,本色书生,体现着“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精神;

先生的教育理念则是兼容并包。后者其实源于前者,其实质是真诚。

班级学号姓名 现代文回归·高二上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完成思考练习一,同时适当记忆背诵以备作文之用。

文章主要回忆往昔的读书生活,讲了不少要好好读书的道理。文章第四段中说:“这你要好好记住。”请将作者要求小妹记住的道理概述出来。

作者所说的读书道理是:

1、安守清贫好读书,贫困之时更感到书的得来不易;通过读书使人位低而不贱。

2、以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体会,告诉小妹要珍惜现在的年轻岁月,多多读书;读书玩玩不能狭窄,又要注意精读。

3、读书习文的目的是一方面提升人品,另一方面有益于社会,即“立志于身,功于天下”。

《获得教养的途径》完成思考练习三(结合作者观点和具体语句)

本文写于20世纪,文中说“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现在的年轻人中是否也存在这种状况?你对此有何评论?

现在的年轻人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状况,将时光都花费在游乐、交际上,而放弃了与经典著作接触的机会,最多只接触报纸、网络、流行文学。我认为这样的状况是令人堪忧、必须改变的。正如黑塞所言,“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必须读杰作”。只有杰作才能不断提升我们思想、经验、理想,才能带领我们领略人类思想的广阔和丰盈,才能帮助我们获得真正的教养。也许杰作不想时髦读物那么富于刺激性,但潜心阅读,必能给我们这些浮躁时代中的年轻人带来巨大的精神财富。

《白莽作〈孩儿塔〉序》完成课后练习二:试以本文为例,谈谈书序写作的要点。书序写作的要点:

1、写作的缘由。如本文因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让作者给白莽的遗作写序文。

2、作者的情况以及与作者的关系。如文中描写了白莽的真名、对革命事业的执著等情况以及与自己的交往。

3、写作的背景。如:“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4、作品的主要内容、价值以及意义。如文中第一段对白莽诗作的很高的评价,这段话不长,然而内涵很深,分量很重,是全文的重点。

5、由作者作品而生发开去的感想。如本文的最后一段,怀念与白莽同样为理想而牺牲的许多人。

《无韵之离骚》

1、完成课后练习一: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司马迁及其《史记》时说:“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请问本文为什么以“无韵之《离骚》”而不是以“史家之绝唱”为题?

《史记》除了修史之外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而《离骚》也是诗人“发愤著书”之作。《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时,出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身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后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重要原因。本文反复强调太史公文章之“奇气”,说它“不仅在于以极其简洁、凝练的文字概括了广袤的空间和绵远的时间”,“也不仅在于生动地刻画了数以百计的文臣、武将、帝王、游侠、骚人、处士,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尤其在于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从这些阐述关联词中,正可以看出着眼点在于后者,所以题目是“无韵之《离骚》”。从文学而非史学的角度展开讨论。

2、完成课后练习二: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和司马迁的人生体验,着重阐述了太史公笔法的“奇”。全文列举了司马迁哪些“奇”笔,请加以归纳。

1、司马迁对汉家天下的刻薄寡恩有切肤之痛,于是把自己内心种种复杂的感情通过为李广立传抒发出来。作者抓住两段文字,分析《史记》无一字不扣紧李广所受的不公平待遇。李广自刭的经过,是《李将军列传》中的高潮,本文作者也交待得最为清楚,将太史公的笔法揭示得酣畅淋漓。然而作者并未收笔,又顺次议论太史公写李陵的遭遇,揭示汉朝统治着的残酷无情。

2、作者从司马迁的《孝武本纪》发现他以独特的省略表达对汉武帝的怨怼,也是一处“奇笔”。

3、司马迁把项羽写成英雄,认为把开国皇帝手下败将写成悲壮的英雄也是“奇笔”。《爱因斯坦与艺术》

1、完成课后练习二:“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了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成了他的血和肉”,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请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用爱因斯坦自己的观点对它作具体阐释。

可在理解第二部分的内容后回答。这部分思路非常清晰,先从爱因斯坦最推崇的音乐谈起,爱因斯坦酷爱巴赫等音乐大师,他“不仅是一个有造诣的小提琴家,而且还能弹一手好钢琴”,从而说明“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再谈爱因斯坦推崇的文学作品。谈他热爱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引述他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进一步证明科学与艺术“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需要不断地去追求。接着,作者还引用了许多爱因斯坦的话,揭示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紧密而深远的内在关系,揭示了这位科学巨匠酷爱音乐和文学艺术的缘由。

2、完成P42单元学习活动一:《爱因斯坦与艺术》中说:“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坦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要发什么议论!”请结合已学过的课文《小溪巴赫》和本文中“这充分表明了爱因斯坦同艺术具有密切关系的深厚根源。„„”至“就决不是相对论和量子论能说清楚,讲明白的”两个自然段,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小溪巴赫》带我们领略了巴赫恬静、安详、圣洁、恒久的音乐世界,感受到作者与巴赫音乐的情感交流与心灵感应,这就是《爱因斯坦与艺术》中所说的艺术“能满足我们情感的渴望”,这种音乐所陈述的情感是独一无二的,是科学所无法讲明白的。爱因斯坦处于对巴赫、对音乐的喜爱、敬畏,指出巴赫的音乐只能“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要发什么议论”。《说数》

结合本文谈对P42单元学习活动二中一段话的理解:“开阔的知识、广泛的涉猎、坚实的自然科学功底、渊博的文学和艺术修养,使他们插上了科学和艺术的双翅,遨游于科学与艺术、自然与人世、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大千世界中。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学、艺术、一切的一切,无疑地会打上知识经济的烙印,以高超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丰富的艺术联想见长、而又具有深入浅出特点的科学随笔,显示了知识的价值、生存的智慧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具有着现代性和时代感。”

《说数》就是这样一篇显示了作者综合文化素质、深入浅出的科学随笔。文章由易到难,自简单至复杂,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带领读者走进数的奇妙世界。同时,作者从生活角度探究数,为我们呈现了熟悉的生活背景,使我们感到豁然开朗,还运用了许多修辞,引人入

胜。例如:“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就用了比喻,形象地说明零在数字钟的重要性以及正数、负数的不断延伸与对称排列。这样的科学随笔化繁为简,展现了作者的智慧,同时更容易为人接受。《想北平》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作者热爱北平,但却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并在文中四次出现“说不出”三个字,这是为什么?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一种情到深处无法用语言表白的体验。作者对北平的感情太深,以至于觉得北平“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我的最初的知识与音响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时这古城所赐给的。”北平的一切已浸渍到他的血液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所以,难以言说,难以形诸笔墨。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本文首尾两段都将蔡元培先生称为“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请梳理一下文中所用的材料,看看这些材料有何作用?

1、就蔡元培已有的超然卓著的业绩和事迹而言,他确实是“最大的”教育家,这一点,从蔡元培对近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卡卖出。本文后半部分内容对此也有所涉及。此之谓“事业之大”;

2、本文要着力表现的是蔡元培的“人格之大”。那些看似普通平凡实则意蕴深远的小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个大教育家所特有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魅力,也让读者在细小、平凡之事中领略他“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的高远。

班级学号姓名

现代文回归·高二下

《故都的秋》选择几个角度,比较本文与《想北平》的异同点。

1、手法:两篇文章都用了对比的手法。《故都的秋》将南、北之秋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饱藏作者眷恋故都之情;《想北平》将北平与欧洲四大历史都城对比,展现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体现作者怀乡之情。

2、入手点:两篇文章都从作者熟悉的身边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故都的秋》从秋晨观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闲人以及秋果几个生活画面入手,令人领会北国之秋的清静悠远、天高气爽的秋意。《想北平》写的是“我的北平”,北平的街景、院落、花草、树木,处处“有空闲的地方”,都有文化古城的深层内涵,都有老舍对北平的眷恋。

3、主题背景:《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后写下的优美散文,主要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表达对故都秋的挚爱之情;而《想北平》写于战乱的年代,更体现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热烈的情怀和深沉的担忧。

《晨昏诺日朗》 有人说:“真正好的散文北国之秋并不在乎写了什么,告诉了读者多少东西,而在于让读者想到了什么,有多少唤醒。”本文让你想到了什么,又唤起了怎样的思绪?文章的最后两段记写了作者第三次观察诺日朗瀑布的印象。在这里,实际上已经不是直接欣赏诺日朗瀑布了,而是对诺日朗瀑布源头的探秘,这也最终完成了作者的审美判断:先写“海子”,“平静的湖水如同一块硕大无朋的翡翠”意在张扬其平静,由此蓄势出“这正是大瀑布跌落深谷的跳台”,使人联想到平静中孕育着激情这一深刻的美学内涵和人生哲理。

《欧也妮·葛朗台》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二:鲁迅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课文在塑造葛朗台形象时,有几处是“画眼睛”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如争抢梳妆匣时,葛朗台“瞪着金子的眼光”;要剥夺女儿财产继承权时,女儿在他眼中仿佛“金铸的一般”;临终之时,看见十字架、圣水壶,“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这三处对眼睛的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葛朗台爱财如命、贪婪成癖的守财奴本性。

《关汉卿》联系课后思考与练习三,分析关汉卿性格以及在文中的体现。

课文在关汉卿跟以阿合马为代表的元朝反动统治者的激烈斗争中,表现了关汉卿“为民伸冤”、临危不惧的英雄本色;在与杂剧界的败类、反动统治着的帮凶叶和甫的尖锐冲突中,展示了他刚直不阿、宁折不弯的勇气和节操;在与朱帘秀以及王实甫等文人的交往中,显示了他大志不渝、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剧作正是这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关汉卿“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铛铛的铜豌豆”的坚韧、刚强的性格特点。《拿来主义》完成思考与练习一:本文题为《拿来主义》,为什么开头部分却不谈“拿来”,只谈“送去”与“送来”?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找出中心论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和结构。

开头先谈“送去”与“送来”,是采取先破后立的写法,在批判错误观点和行为的基础上再提出正确的做法,可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鲜明,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本文的总体思路是:

从近代中国落后的“闭关主义”入手,进而着重把矛头针对“送去主义”,在批判“送去主义”、揭露“送来”的实质的过程中树立起自己的“拿来主义”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指出“拿来主义”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胡同文化》

1、完成思考与练习二:本文的语言平淡、朴素、口语化,却极富表现力。如第8段写北京市民吃得简单却容易满足,作者着墨不多,一个“嘿”字境界全出。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很多,找出几例,从形式和内容上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平淡、朴素、口语化的词句在文章中处处皆是,如第8段文字传神地写出了一种北京市民对它们的简单生活的由衷的满足感,朗读时若再带有京腔,则更具神韵。又如第2段历数胡同的来源,所举例子都比较有趣、看似信手拈来,却极具代表性,可读性又强。一句“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可以看出作者行文的调侃与幽默,让人在忍俊不禁中体会其文化的意味。

2、结合思考与练习一,用同样的形式、角度写你对上海弄堂文化的理解。

弄堂文化指的就是上海基于弄堂这一特有的居民形式而形成的上海市民文化,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弄堂文化的特点:日常生活的安详实用、循规蹈矩;不卑不亢、也不过分地崇尚新派等。上海弄堂的形成演变历史对上海人的生存方式、生活观念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南州六月荔枝丹》完成思考与练习一: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写出段落提纲,看看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本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10段),分三个层次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第一层是第1段,以在小学学习时《荔枝图序》向老师质疑,引出“荔枝”这个话题。第二层是第2—5段,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外壳、颜色、果形、大小)。第三层是第6—10段,主要写荔枝的果实(膜、肉、核、花),采用由外向内的说明顺序。第二部分(第11—14段),主要介绍荔枝生产的有关情况。从全文看,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说明荔枝的生态,则按照由外到内或者由表及里的顺序;介绍荔枝的生产,按照由古到今的顺序。

《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完成思考与练习一:本文按照怎样的逻辑顺序介绍机器人?文章三大部分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文章的逻辑顺序是:机器人的昨天和今天——机器人与人类的比较——机器人未来的应用。三部分既按照时间顺序,又根据一般读者的认知规律进行介绍。这个顺序不能说绝对不能调换,但要保持历史发展轨迹和思维逻辑的一致性。

手掌上的清凉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2

树阴下,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大的约七岁,小的看来不到三岁。树下有几个用砖块砌起的墩子,大的孩子以砖墩当桌子趴在上面做作业,小的也拿了一截铅笔在一张纸上胡乱画着。

他们是兄弟俩,大的孩子放了暑假,从农村到这座城市打工的父母便把兄弟俩从家里接来,与他们团聚一些时日。

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弟弟大约是受不了那酷热,抓耳挠腮的,满脸通红,有汗水从腮上掉了下来。这时,哥哥好像变戏法一样,从树桠上拿出一把扇子。确切地说,那不是扇子,只是一小块三夹板,拿绳子绑上了一根小木棍做柄。哥哥捏着那柄一个劲地给弟弟扇着。

【甲】热热的风让兄弟俩感觉不到一丝凉快。这时,哥哥两眼直直地从街的缺口处望过去,他渴望有风吹过来,可是没有。

【乙】哥哥显得非常失落。他下意识地四处瞅着,眼光突然就落到了一个地方,那多么像一块侧立起来的池子。也许他思绪的鱼儿已游回到了家乡,他家门前有一块池塘,不管多热的天,只要坐在池塘边树下的青石墩上,将双脚伸到水里,就会有一股透心的凉从脚下一直凉到头顶。

哥哥来到了那“侧起的池子”前,他是认识的,那是一块玻璃。下面是墙砖,玻璃有些高,他踮了踮脚,仍然够不着那玻璃。随之,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他将双手贴在玻璃上,感觉到了阵阵凉意。

这时,他突然想起什么,赶紧将弟弟抱了过来。他要抱着弟弟站到那码好的砖头上,可就是上不去。努力几次后,他放弃了--因为他明白,凭着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抱着弟弟上到砖头上去的。

他想了想,将弟弟抱回到树阴下,把自己的双手在玻璃上贴了一会儿,然后赶紧去握住弟弟的手。几乎在两个多小时里,哥哥就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动作。

直到快中午了,在工地上做饭的母亲来叫兄弟俩去吃饭,哥哥的这一动作才停止。妈妈问哥哥:“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哥哥说:“我不能让弟弟热着,再说弟弟要是热得哭了起来,会影响爸爸妈妈工作的。”妈妈的两眼不禁红了,可哥哥似乎没有看到妈妈的表情,只顾高兴地说下去,“妈妈,我知道阴处的玻璃会是凉的,想不到城里的玻璃会这么凉。”

妈妈本想告诉儿子:这玻璃之所以会这样凉,是因为玻璃后面的屋子里有大功率的空调。可妈妈没有说,她相信能将一手清凉传递给弟弟、心中想的是让爸爸妈妈安心工作的孩子,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

(段奇清/文,选自《铜陵日报》,有删改)(1)本文标题原为“兄弟俩”,后来改为“手掌里的清凉”。通读全文,说说这样改的好处是什么?(2分)

(2)梳理全文内容,将横线上的内容填充完整

天气酷热 哥哥行动 哥握弟手
感受清凉

(3)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

(品味加点词语)

(4)以下句子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如果将它还原,你认为应该放到【甲】【乙】两处的哪一处?

哥哥扇起的风,将砖墩上的灰尘搅起,在树叶缝隙筛落的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绺绺舞动的火。

(5)妈妈为什么相信“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请从哥哥的性格特点方面作答。

答案:

(1)①题目新颖而优美感.手掌一般是传递温暖的,这里用“手掌上的清凉”为题跳出了人们的思维定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由手掌上传递的清凉来体现哥哥对弟弟的关爱,很有意蕴.③以“清凉的”为线索行文,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2)①渴望(期盼)清凉②传递(给弟)清凉.

(3)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风比作淘气的孩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天气的炎热(为下文哥哥帮弟弟解凉做铺垫).②拟声词,这里指哥哥搬砖时发出的粗重的喘气声,写出了他搬砖时的费力.

(4)甲.

(5)因为他对身边的人有爱心,懂事,遇到困难肯动脑,而且肯吃苦,有毅力.他具备了如此优秀的品质,所以,妈妈相信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过的最富有的.

阅读理解解题方法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总之,以上只是做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它只是做阅读理解的助缘。其实,做好阅读理解重在平时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孩子,就让我们从平时做好。这样,到考试的时候,掏出干粮就是馍。

阅读理解如何分析结构层次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 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 .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现代文复习高二上答案 篇3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设原命题:若ab2,则a,b 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则原命题与其逆命题 的真假情况是()

A.原命题真,逆命题假B.原命题假,逆命题真

C.原命题与逆命题均为真命题D.原命题与逆命题均为假命题

2、从装有2个红球和2个黒球的口袋内任取2个球,那么互斥而不对立的两个事件是(A.至少有一个黒球与都是黒球B.至少有一个红球与都是黒球

C.至少有一个黒球与至少有1个红球D.恰有1个黒球与恰有2个黒球

3、某同学使用计算器求30个数据的平均数时,错将其中一个数据105输入为15,那么由此求出的平均数与实际平均数的差是()a

1A.3.5B.3C.3D.0.5b

3aab4、计算机执行右边的程序段后,输出的结果是()bab

A.1,3B.4,1C.0,0D.6,0 PRINT a,b5、f(x)与g(x)是定义在R上的两个可导函数,若f(x),g(x)满足f(x)g(x),则 f(x)与g(x)满足()

A.f(x)g(x)B.f(x)g(x)为常数函数

C.f(x)g(x)0D.f(x)g(x)为常数函数

6、如果x2ky22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那么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A.0,B.0,2C.1,D.0,1

7、某变量x与y的数据关系如下:)

则y对x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ˆˆˆˆA.yx1B.yx1C.ˆy1ˆ88xˆˆ2D. yx

5的概率是()。68、在区间(0,1)中随机地取出两个数,则两数之和小于

5525B.C.D.以上都不对 61236

lnx9、函数y的最大值为()x

1021A.eB.eC.eD. 3A.

x2y

21的两个焦点,A为椭圆上一点,且∠AF1F2450,则Δ

10、F1,F2 是椭圆97

AF1F2的面积为()

A.7B.777C.D. 42

2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1、给出以下四个问题,①x, 输出它的相反数.②求面积为6的正方形的周长.③求三个数a,b,c中输入一个数的最大数.④求函数的函数值.其中不需要用条件语句来描述其算法的有个。

12、在5张卡片上分别写有数字1,2,3,4,5然后将它们混合,再任意排列成一行,则得到的数能被2或5 整除的概率是。

13、在△ABC中,“A30”是“sinA1”的条件。

2322f(x)xaxbxa,在x1时有极值10,那么a,b的值分别为________。

14、函数

1x2y

21的离心率为,则k的值为______________。

15、椭圆2k89

三、解答题(共6小题,前4小题每题12分,第20题13分,第21题14分,共75分)

16、如图,从参加环保知识竞赛的学生中抽出60名,将其成绩(均为整数)整理后画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右:观察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79.5-89.5这一组的频数、频率分别是多少?

(2)估计这次环保知识竞赛的及格率(60分及以上为

及格)

17、从4名男生和3名女生中任选3人参加演讲比赛,①求所选3人都是男生的概率;

②求所选3人中至少有1名男生1名女生的概率。

4218、已知f(x)axbxc的图象经过点(0,1),且在x1处的切线方程是yx

2(1)求yf(x)的解析式;

(2)求yf(x)的单调递增区间。

x2y2

1内一点M(2,1)引一条弦,使弦被M点平分,求这条弦所在直线的19、过椭圆16

4方程.

20、已知函数f(x)ax3bx在x1处有极大值2.(1)求f(x)的解析式;

(2)求f(x)在区间[3 , 3]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1x2y221、已知椭圆221(ab0)离心率为,短轴长为2,直线l:yxm,2ab

(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当直线l与椭圆有公共点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高二数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篇4

1.若点Q在直线b上,b在平面内,则Q,b,之间的关系可记作

A.B.C.D.

2.已知A,B是两不重合的点,则以下四个推理中,错误的一个推理是()

A.

B.

C.

D.A,B,CA,B,C,且A,B,C三点不共线

3.设A,B,C三点不共线,直线,但与不垂直,则与一定()

A.不垂直B.不平行C.不异面D.垂直

4.对于直线和平面,则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A.B.

C.D.

5.若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分别垂直于另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则这两个二面角的大小关系是()

A.相等B.互补C.相等或互补D.不能确定

6.长方体的表面积为,所有棱的总长度为,则长方体的对角线的长度是()

A.B.C.D.

7.设地球半径为R,在北纬30的纬度圈上有A,B两地,它们的经度差为1200,则这两地间的纬度线长等于()

A.B.C.D.

8.若三棱锥的顶点在底面内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内心,则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A.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B.顶点到底面各边距离相等

C.这个棱锥是正三棱锥D.顶点在底面的射影到各侧面的距离相等

9.正二十面体的面是正三角形,且每一个顶点为其一端都有五条棱,则其顶点数V和棱数E

应是()

A.V=30,E=12B.V=12,E=30C.V=32,E=10D.V=10,E=32

10.在正方形中,,分别是及的中点,是的中点,现沿,及把这个正方形折成一个四面体,使,,三点重合记为,则必有()

A.平面B.平面

C.平面D.平面

11.异面直线a,b所成角为80,过空间一点作与直线a,b所成角都为的直线只可以作2条,则的取值范围为()

A.80100B.4050C.4050D.5090

12.设a,b,c表示直线,表示平面,给出下列命题:①若//,//,则//;②若,//,则//;③若,,则//;④若,,则//.其中错误命题的个数为()

A.0B.1C.2D.3

13.有一高度为米的山坡,坡面与坡脚水平面成角,山坡上的一条直道与坡脚的水平线成角,一人在山脚处沿该直道上山至山顶,则此人行走了()

A.米B.米C.米D.米

14.已知二面角的平面角为,于,于,,设,到二面角棱的距离分别为,,当变化时,点的轨迹是下列图中的()

ABCD

15.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1,沿边上的高将它折成直二面角后,点到直线的距离是()

A.1B.C.D.

16.如右图,正方体中,是异面线段和的中点,则和的关系是()

A.相交不垂直B.相交垂直

C.平行直线D.异面直线

17.在一个倒置的正三棱锥容器内,放入一个钢球,钢球恰与棱锥的四个面都接触上,经过棱锥的一条侧棱和高作截面,正确的截面图形是()

18.给出下列命题:①平行于三角形两边的平面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②垂直于三角形两边的直线垂直于三角形的第三边;③与三角形各顶点距离相等的平面平行于三角形所在平面;④钝角三角形在一个平面内的射影可以是锐角三角形.其中假命题的个数是()

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

19.如果直线与平面满足:,那么()

A.B.C.D.

20.如图在正方形ABCDA1B1C1D1中,M是棱DD1的中点,O为底面ABCD的中点,P为棱A1B1上任意一点,则直线OP与直线AM所成的角的大小为()

A.B.

C.D.与P点位置有关

21.在三棱锥PABC中,D,E,F分别是PA,PB,PC上的三个点,AD:DP=1:3,BE:EP=1:2,CF=FP,则三棱锥PDEF与三棱锥PABC的体积比是()

A.1:3B.1:4C.1:5D.1:6

22.已知E是正方体的棱的中点,则二面角的正切值是()

A.B.C.D.

23.一平面截一球得到直径是6cm的圆面,球心到这个平面的距离是4cm,则该球的体积是()

A.B.C.D.

24.正三棱锥的底面边长为2,侧面均为直角三角形,则此三棱锥的体积为()

A.B.C.D.

25.设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是三个不同的平面,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若m,n‖,则m

若‖,‖,m,则m

若m‖,n‖,则m‖n;

若,,则‖.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①和④

26.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是侧面BB1C1C内一动点,若P到直线BC与直线C1D1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

直线

双曲线

抛物线

27.下面是关于四棱柱的四个命题:

①若有两个侧面垂直于底面,则该四棱柱为直四棱柱;

②若两个过相对侧棱的截面都垂直于底面,则该四棱柱为直四棱柱;

③若四个侧面两两全等,则该四棱柱为直四棱柱;

④若四棱柱的四条对角线两两全等,则该四棱柱为直四棱柱.

其中真命题的编号是(写出所有真命题的编号).

28.已知球O的半径为1,A,B,C三点都在球面上,且每两点间的球面距离均为,则球心O到平面ABC的距离为()

ABCD

29.如图,在长方体中,

,分别过BC,

的两个平行截面将长方体分成三部分,其体积

分别记为,.

若,则截面的面积为()

(A)(B)(C)(D)

30.将正方体的纸盒展开(如右图),直线AB,CD在原来正

方体中的位置关系是()

A平行B垂直

C相交且成60的角D异面且成60的角

二,填空题

31.长方体全面积为24cm2,各棱长总和为24cm,则其对角线长为cm.

32.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8个顶点中4个为顶点,且4个面均为直角三角形的四面体是(只要写出一个四面体即可).

33.已知球的表面积为20,球面上有A,B,C三点,如果AB=AC=2,BC=2,则球心到平面ABC的距离为________.

34.如图为正三棱柱的平面展开图,该正三棱柱的各侧面都是正方形,对这个正三棱柱有如下判断:

①;②与BC是异面直线;

③与BC所成的角的余弦为;

④与垂直.

其中正确的判断是_________.

35.长方体的全面积为,所有棱长之和为,则这个长方形对角线长为______.

36.已知为平面的一条斜线,在平面内,到的距离为,,则的取值范围用区间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已知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长为,点,在直线上,,若直线,所成的角为,则点到直线的距离=________.

38.在四面体中,平面平面,平面,给出下列结论:

①;②;③平面平面;④平面平面.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为______________.

39.棱长为a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异面直线AC,A1B1的距离是

40.用平面截半径为R的球,如果球心到平面的距离为,那么截得小圆的面积与球的表面积的比值为____.

三,解答题:

41.在正三棱锥中,.(1)求此三棱锥的体积;(2)求二面角的正弦值.

42.如图,二面角的平面角为,,.

(1)求的长;(2)求直线与所成的角.

43.在正方体中,(1)求证:平面平面;(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44.在四棱锥中,为矩形,平面,,分别为,的中点.(1)求证:平面;(2)当二面角的大小为多少时,就有平面成立,证明你的结论.

45.已知正方体ABCD中,E为棱CC上的点.

(1)求证:

(2)求平面ABD与平面ABCD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

(3)当E恰为棱CC的中点时,求证:平面平面;

46.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直角梯形,ABC=BCD=900,AB=BC=PB=PC=2CD,侧面PBC底面ABCD.(1)求斜线PB与平面ABCD所成角大小.

(2)PA与BD是否相互垂直,请证明你的结论.(3)求二面角P-BD-C的大小.

(4)求证:平面PAD平面PAB.

47.如图,在正方体中,分别是,的中点.

证明:;②求直线与所成的角;

③证明:平面平面.

48.(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PA矩形ABCD所在平面,PA=AD=a,M,N分别是线段AB,PC的中点.

①求证:MN//平面PDA;

②求直线AB到平面PDC的距离.

49.(本小题满分14分)如图,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的侧棱长为2,底面△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CB=90,AC=2,D是AA1的中点.

①求异面直线AB和C1D所成的角(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②若E为AB上一点,试确定点E在AB上的位置,使得A1E

③在②成立的条件下,求点D到平面B1C1E的距离.

50.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D底面ABCD,底面ABCD为正方形,PD=DC,E,F分别是AB,PB的中点.

(Ⅰ)求证:EF

(Ⅱ)在平面PAD内求一点G,使GF平面PCB,并证明你的结论;

(Ⅲ)求DB与平面DEF所成角的大小.

51.如图,在长方体中,,

点为上的点,且.

(1)求证:平面;

(2)求二面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余弦表示).

52.在直角梯形P1DCB中,P1D//CB,CD//P1D且P1D=6,BC=3,DC=,A是P1D的中点,沿AB把平面P1AB折起到平面PAB的位置,使二面角P-CD-B成45角,设E,F分别是线段AB,PD的中点.

(1)求证:AF//平面PEC;

(2)求平面PEC和平面PAD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

(3)求点D到平面PEC的距离.

53.已知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D1D,BD的中点,G在棱CD上,且CG=.(1)求证:EF

(2)求EF与C1G所成角的余弦值;

(3)求二面角FEGC1的大小(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54.在正方体中,棱长.(Ⅰ)E为棱的中点,求证:;(Ⅱ)求二面角C-AE-B的平面角的正切值;(III)求点到平面EAB的距离.

55.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正方形,侧面PDC

为正三角形,且平面PDC底面ABCD,E为PC的中点.

(1)求证:PA//平面EDB;

(2)求证:平面EDB平面PBC;

(3)求二面角DPBC的大小.

56.如图,四棱锥PABCD中,PB底面ABCD,CDPD.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AD‖BC,ABBC,AB=AD=PB=3.点E在棱PA上,且PE=2EA.

求异面直线PA与CD所成的角;

求证:PC‖平面EBD;

求二面角ABED的大小(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57.如图,四棱锥的底面为菱形且ABC=120,PA底面ABCD,AB=1,PA=,E为PC的中点.(Ⅰ)求直线DE与平面PAC所成角的大小;

(Ⅱ)求二面角平面角的正切值;

(Ⅲ)在线段PC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PC平面MBD成立.如果存在,求出MC的长;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58.在棱长为4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O是正方形A1B1C1D1的中心,点P在棱CC1上,且CC1=4CP.

(Ⅰ)求直线AP与平面BCC1B1所成的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Ⅱ)设O点在平面D1AP上的射影是H,求证:D1H

(Ⅲ)求点P到平面ABD1的距离.

59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AB=3,AA1=4,M为AA1的中点,P是BC上一点,且由P沿棱柱侧面经过棱CC1到M的最短路线长为,设这条最短路线与CC1的交点为N,求:

(I)该三棱柱的侧面展开图的对角线长;

(II)PC和NC的长;

(III)平面NMP与平面ABC所成二面角(锐角)的大小(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60.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底面是边长为6的正方形,是以为顶点的等腰直角的三角形,且垂直于底面..若边上的中点,上的两个三等分.(1)求证:

(2)求二面角的大小.

(3)求该几何体体积.

参考答案

选择题:

BCACB;ACCBA;BDCBB;DBAAC;BBCCA;D②④BCD.

填空题

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5

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用今人的流行话语说,“和”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同”的这种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而“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两者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

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洞识。《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国晏婴与齐景公论“和”“同”之别,他指出:“和如羹焉”,和“五味”才成美味佳肴;“声亦如味”,和“六律”、“七音”方为悦耳动听的音乐。相反,“同之不可也如是”,一种调料难免乏味,一种声音让人厌烦。在此基础上,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与《中庸》所载的孔子“君子和而不流”的说法,意义相近。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原则的人讥为“乡愿”,即好好先生,他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中说:“所谓中庸,实无异于乡愿……若夫逢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则一国皆称愿人。所谓中庸者,是国愿,是有甚于乡愿者也。”章太炎的这段话是很有见地的,他提出儒家虽然力图划清“中庸”与“乡愿”之界限,但是“中庸”的随时而动,与“乡愿”的见风使舵实质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应该说,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并不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而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他所批评的孔子,也并非孔子本人,乃是专制政治的符号性存在。孔子及其价值理念,在后世没能摆脱被毒化与同化的厄运。

在精神层面,“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方面看,含有反抗政治强权或文化霸权的压迫与同化之意;从积极意义看,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

1.下列有关“和”与“同”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完全涵盖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实质,而“同”则忽略个性存在。

B.“和”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而“同”则排斥异己,消灭差别。

C.“和”强调事物的相成相济、互动互补,而“同”则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甚至灭亡。

D.“和”强调多样性的统一,强调多样性的坚守,而“同”体现出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

2.下列有关古人对“和”的认识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晏婴与齐景公分别以美味佳肴与动听的音乐为喻,强调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

B.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的根本目的在于规范君子与小人最根本的区分标准。

C.在章太炎看来,不论其实质,还是危害程度,“中庸”与“乡愿”没有本质区别。

D.古人对于“和”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也往往与道德或政治产生某种必然的联系。

3.下列各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和”字的汉字构成与最初意义来看,“和”主要应该与某种具体的器物有关。

B.“和”所强调的多样性坚守正是万物相互交融的门径,也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

C.“和而不同”既有反抗压迫、反抗同化的内涵,又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要义。

D.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

参考答案:

1.A(A.对“和”的表述扩大了范围,原文是“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2.D(A.“晏婴与齐景公分别以……本质区别”的说法不正确,从文中的表述看,应是“晏婴以……本质区别”;B.孔子提出的两个结论性的观点不带有明确的目的关系;C.章太炎认为,两者在危害程度上是不同的。)

现代文阅读答案(定稿) 篇6

《龙眼与伞》

21、拟人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春雪飞舞的美态

22、亢奋 不快 羞愧

23、“我”的话语让母亲想起了刚才受到的委屈

24、母亲独自在家因委屈而默默流泪 母亲在大雪中为“我”送伞 为让“我”的心情更好母亲宁可自己受委屈

25、B

26、略

《雪地烤红薯》17.(2分)烤 送(每空1分)18.(4分)在生活上关爱儿子,如白送并多给长脖子少年几个烤红薯,是想让儿子吃上烤红薯;在精神上尊重、宽容儿子,如顾及儿子的自尊,没有与儿子相认。(每点2分,意对即可)19.(3分)D 20.(3分)暗示时间的推移;交待天气变得更冷;烘托人物失落、苦涩的心情;营造苍凉凝重的氛围。(答出三点,意对即可)

21.(3分)示例:我为什么不去跟爸爸打个招呼呢?这哪里是一只烤红薯啊,这分明是爸爸一片沉甸甸的心意啊(意对即可)

《雪地里的红棉袄》20.善良(富有爱心)、勤劳、无私(有奉献精神)(答出两点即给2分,意思相同即可。)21.①嫂子给“我”留米粥和鸡蛋;②嫂子暖和了“我”强肿的小手;③卖掉了所有的鸡和鸡蛋送“我”上学;④嫂子在临开车的时候塞给“我”六个鸡蛋;⑤嫂子抱柴草给“我”烧炕。(答出三点即给满分)22.比喻(1分)。①嫂子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对亲人的慈母情怀,培育出了作家、博士,蛤她却为此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卸货分)。②盛赞嫂子的养育之恩(1分)。23.(1)嫂子对“我”、哥哥和父亲的关爱之情;(2)“我”“哥哥和父亲”对嫂子的感激之情。(2分,每点1分)

寄情于物:本文主要表现了嫂子对“我”的关爱,而这份关爱之情,是作者巧借“鸡蛋”来展现的。如文中第5段中嫂子给“我”留鸡蛋,第12段中嫂子给“我”塞鸡蛋,即是通过鸡蛋来表现嫂子对“我”的关注和爱护(2分)。文章还表现了“我”对嫂子的感激之情,而这份感悟的表达,作者主要是通过“红棉袄”留在“我”心中深刻印象来表现的(2分)

环境烘托:文章中有三处地方写到了“风大,雪磊”,突出了天气的恶劣,借此反衬出嫂子的关爱给“我”带来的温暖(2分)。环境描写的烘托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更加突出,更加真切细节描写。

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嫂子“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怀里暖和”、“摸出两个鸡蛋,硬塞到我的手里”,一个“拉”和一个“塞”表现出了嫂子对我的关爱之情。这些细致而传神的细节描写,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地细腻,更加地感人。一线串珠:标题“雪地里的红棉袄”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它串联起了我8 岁、18岁、38岁等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嫂子的深刻记忆;“鸡蛋”是另一条串联情节的线索,通过“留鸡蛋”、“塞鸡蛋”、“买蛋糕”等情节,写出了嫂子对我的关爱和我对嫂子的敬爱之情(2分)。一线串珠的使用使得文章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让整个文章有浑然一体的感觉(2分)

《云锦,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13.用材考究,极为奢华;色彩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图案形象各异,寓意鲜明。(意对即可)。14.以《九龙图》为例,意在说明南京云锦工艺高超,巧夺天工。(意对即可)15.不能删去。“最多”,界定数量,更能准确说明南京云锦织造特别耗时费力。(意对即可)16.B 17.在继承中要有创新;在传统内容中,融入现代元素;使用现代科技,提高生产效率。《天窗》18.母亲陪我看星月;为我扇扇子;给我猜谜语,讲故事;为我缝衣服。(答出三点,意对即可)19.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声的美妙和我听雨的沉醉。或:运用叠词,使文句形象且有音韵美。(2分,意对即可)(2)童年的生活经历可能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或:童年的生活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2分,意对即可)20.以天窗为题,交待写作对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天窗既指老屋的天窗,也指心灵的天窗,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意对即可)21.D 22.示例一:《童年》 童年的阿廖沙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外祖母给予他无私的爱,使他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示例二:《名人传》 贝多芬面对耳聋的痛苦不幸,用创作音乐来为自己打开心灵之窗,最终成为不朽的音乐大师。示例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双目失明,他以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克服重重困准,以顽强的毅力写作。(意对即可)

《种春风》22.(2分)对他人的关爱之心(意思相近即可)23.(3分)①外表的寒酸与心灵的美好形成对比(或用外表的寒酸衬托心灵的美好)②欲扬先抑(意思相近即可)24.(2分)隐隐不安(震惊)别样温暖(意思相近即可)25.(3分)希望人人都能关爱别人,并能把这种爱心传递给每个人。(意思相近即可)

《人性的爱抚》15.(2分)为下文写店铺男人打盹,年轻人伺机行窃作铺垫。16.(3分)(1)年轻人向里面探头探脑地张望,被人发现后又突然退了出去。(2)当店主人正要继续打盹的时候,年轻人又探头进来。、(3)当店主人问他买什么的时候,年轻人有些慌乱,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17.(2分)刻薄(多疑冷漠)友善(信任温和)18.(4分)(1)年轻人的意思是说他家境贫困,无力求学,想通过给人弹琴来赚取学费。(2)这个年轻人确实是一个学琴的孩子,而且琴技高超,他前面所说的话都是真的。19.(4分)见解深刻1分,理由充分2分,语言通顺流畅1分。

《选择》17.鲁米斯为死囚选择逃离海啸的生路;死囚选择自首回报鲁米斯的义举。(大意正确即可)揭示了信任的力量,表现了人性的光辉。(大意正确即可)18.形容包围得非常严密。(大意正确即可)【解析】“水泄不通”本义是“好像连水也流不出去”,常用来形容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这里是说狱警们将监狱长的办公室包围得非常严密。19交代了海啸的可怕,渲染了恐怖的气氛,给人们造成了强烈的心理压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意正确即可)20.通过对比,衬托出老狱警鲁米斯面对灾难镇定、忠于职守、尊重并善待生命的高尚品质。(大意正确即可)21.海啸造成的损失海啸的来临 海啸消退以后 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在鲁米斯义举的感召下死囚们义无反顾地返回监狱,做出了正确选择,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大意正确即可)22.本文属于先叙后议的形式叙述了鲁米斯在海啸来临过程中的义举及海啸后死囚的真诚回报,揭示了相互信任的可贵的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大意正确即可)

渴望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7

书!凭着我2.0的视力,我发现了目标,一本英文板的《白雪公主》!就只这一本了!我急忙拔开人群,向目标伸出手去……这时,另一只手已经拿起了书。我急忙抬头一看,是一位姑娘,身穿淡蓝色滑雪衣,恬静的脸上微微透着青春的气息。她先是疑惑,随后便朝我微微笑了笑,好像在说:“你晚了一步!”

我目瞪口呆地看着她拿着书,走向付款处,付了钱,正当她将要离开时,我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她面前:“同志,您这本书能给我浏览一下吗?只要五分钟!”“好的。”她又是微微一笑,好像已看透了我那渴望的心,把书递给我。然后,又去翻着那些令人眼花的书了。

我贪婪地抚着书,急忙小心翼翼地打开,一行行令人xi1n m)( )的英文字体,呈现在眼前。我多么渴望能得到这本书啊!我们全体同学多么希望能得到这本书啊!英语课上,老师常常给我们介绍这些读物,可我们班里一本也没有,要是我能买到的话……我失望地摇了摇头。

1.在第2自然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画上横线,并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 )( )

2.给最后一段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3.解释文中加粗字的词语。

(1)目瞪口呆——

(2)小心翼翼——

4.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写在括号里。

(1)目的( )

(2)渴望( )

5.用“____”在第2自然段中画出描写“姑娘”外表的句子。

6.用“~~~~”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画出描写“我”内心的语句。

命运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8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 hǎo hào )绘画,想当美术家。

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突然眼睛瞎了。两个孩子非常伤心,痛哭流体涕( tì dì ),埋( mái mán )怨命运对他们太不公平。

恰巧,有位老人打他们身边经过,听见了他们的埋怨。老人走上前去,先对耳聋的孩子比划着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接着,他又对眼瞎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

两个孩子听了,心里一亮。他们擦干眼泪,开始了新的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地感到耳聋反而更好,因为它可以避免一切喧嚣的干扰,使精力高度集中。改学钢琴的孩子,慢慢地也觉得失明反倒( dǎo dào )有利,因为它能够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果然,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扬四海;眼瞎的孩子后来成为音乐家,饮誉天下。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到了那位老人,他俩非常激动,拉住老人连连道谢。

老人笑着说:“不用谢,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留下另一条道路!”

1、画去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

2、给下面词语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心里一亮( )

① 光线强;② 发光;③ 响亮;④ 清楚,明白;⑤ 显露,显示。

⑵ 名扬四海( )

① 高举;往上升;② 往上撒;③ 传播出去;④ 指容貌好看。

3、写近义词:

痛哭流涕──( )

怨恨──( )

烦恼──( )

讨债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9

那是一个除却精神,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昏暗的灯光下,妈摊开自己的掌心,怎么数还掩蔽十块钱。可是明天——我们就要开学。姐妹仨的学费令全家焦虑万千。

全家人惟一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希望。爸眉头紧锁着,令人欲言又止。爸终于下了很大的决心:“还记得年前借给陈家的十块钱吗?说好过完年就还,可是直到现在……”

妈呆愣了片刻,突然直立起身,咬咬牙说:“我带小三子去要!”

陈家满目窘迫,凄凉。一位骨瘦如柴,眼窝深陷的女人头上扎根花布,病恹恹地斜躺在那张摇摇欲坠的床上。男人缩了缩身子,怯生生地嗫嚅着:“那十块钱早就该还了,可他妈生下孩子后病倒了,几口人吃饭,还要看病,实在还不出来,缓一缓行吗?”

妈深深地埋下了头,犹豫片刻,还是很艰难地吐出:“我们如果有法子,也不要了,可三个娃明天交学费,再穷不能穷孩子呀!”

女人眼里浮着招人怜悯的微光,溢满了忧伤和无助。他们太穷了。妈也真够狠心,简直是釜底抽薪,我对妈产生了一丝怨恨,甚至寒心:“妈——别要了……”

不知什么时候男人不在了。当那男人裹着一阵寒风进屋的时候,手进而攥着不知如何弄来的十块钱。母亲和我坐了一阵冷板凳,缍捏着钱讪讪地走了。妈一路无言,临近家门时,她沉甸甸地叹了口气。

日子一天天滑过去,不知怎的,我有点挂念那家人,并深深内疚,不知他们过得怎样了?

一年后的一个今晚,阵家男人突然亲自上门,并带来一包水果糖,憔悴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男人刚坐下就从怀里掏出十块钱,妈直推搡,埋怨道:“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不,欠钱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他妈病已经好了,家里境况已大大改善。”

妈双手颤抖着,无语凝噎。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

后来,妈轻轻地说出了我永生难忘的一段话:“我一个家庭妇女又有什么法子,我只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去想法子挣钱,把十块钱给他们送去。看他们那般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会一辈子也不心安的。”

那一瞬间,我不禁泫然泪下。我缍读懂了一颗熠熠生辉,美丽如金子般的心。

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畏,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使我终生感念人性的美丽,并埋下了一颗仁爱的种子。

阅读题:

1、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釜底抽薪:匮乏:()列语凝噎:()泫然泪下:()

2、文中第十段中“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这“疑问”包括哪些内容?

3、第一段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你能具体说出“那是一个除却精神,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是哪个年代?

4、①文中“美丽如金子般的心”指的是()

A、母亲的心B、“我”的心C、陈家男人的心D、陈家女人的心

②这“心”表现在行动上,主要指的是什么?

5、最后一段的作用是:

参考答案:

1、略

2、那十元钱不是已经还了吗?陈家男人为什么还要带着一包水果糖来还那十元钱?

3、指的十年内乱时期。

4、(1)A

(2)为孩子们交学费不得已讨债,然后再想法子挣钱,把十块钱给“他们”送去。

5、归纳全文,点明主题。

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古诗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 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上一篇: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书范文下一篇:河北省环境保护专业资格申报评审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