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复习现代文论文

2024-10-06

怎样复习现代文论文(通用9篇)

怎样复习现代文论文 篇1

摘要:文章认为, 现代文阅读, 可以先从理清段落层次入手, 抓住关键词句, 把握表达方式, 进而领会写作意图和思想意义。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现代文复习,段落层次,关键语句,表达方式

现代文在每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比例都不少于三分之二, 尽管白话文容易读懂, 但学生要真正达到教学要求, 掌握必要的知识, 培养相应的能力, 不经过认真、深入的复习和适度有效的基本训练, 是难以达到的。要想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 必须了解现代文阅读的要领和方法。

现代文阅读, 可以先从理清段落层次入手, 抓住关键词句, 把握表达方式, 从而领会写作意图和思想意义。

一、理清段落层次

段落层次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顺序, 是作者的思想进程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理清了文章的段落层次, 就能理解其内在联系, 以及作者的行文思路, 进而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例如《苏州园林》, 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叙述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 总说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第二段分别说明苏州园林的各个特征, 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这一段中按照由局部到细部的顺序, 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条理十分清楚;第三段用寥寥数语作结, 对苏州园林的介绍留有余地, 引人回味它的图画美, 并产生一游苏州园林的愿望。由此可见, 文章首先提出总纲, 接着说明总体上的思想, 然后就形成这个总体上的特色的四项设计原则 (布局、配合、映衬、层次) 分别作出介绍, 并捎带谈到一些次要特色 (门、窗、梁、柱的特殊风格) ;最后结束全文。文章严丝合缝。全文的“纲”抓住了, 文章的布局清楚了, 掌握了作者表达思想的顺序, 这样, 文章的基本内容也就理解了。

怎样划分全文的段落?一般记叙文可按照时间顺序或空间转换, 或按照内容性质的分类来划分, 议论文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或按照论述的线索, 或按照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来划分, 说明文可以按照先提说明对象, 再按照说明对象本身的条理来划分, 或按照人们的认识规律来划分;小说可按照情节发展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划分层次, 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因此, 阅读文章不能只停留在知道全文分几个段落, 还要深入到段落层次, 特别是重要语段。

划分段落出的层次, 依据凡是相对独立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部分就可分为一层的原则, 要注意从一个意思转到另一个意思的分界处, 这个分解处一般就是前后层次的界限。例如《关于写文章》第四节, 论述了写文章是使思想逐步成熟完善的过程。第一、二句讲一种思想在自己头脑里时, 或把它说出来让人听懂时, 都不能算真正明确。第三句“写成文章, 这就是更进一步了”。显然开始讲另一种情况, 应当算第二层。第五句“要写好一篇文章, 就要……”, 讲写好文章与写成文章也不是一个意思, 这里又转到另一个内容, 应当算第三层。

有些语段, 层与层之间往往有明显的表示过渡的语句作标志, 抓住这些语言标志, 有助于分清层次。有的语段常常用扼要的提示句把这段的中心点出来或将讲的对象、范围指出来, 找到这种提示句, 不仅有助于理清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对把握层次也有好处。这类提示句的位置可在段首,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八自然段可分两层, 从内容上看是先总后分。开头的提示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看, 昆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这一段的中心, 是第一层。这类提示句也可在段尾, 如《人类的语言》, 第二自然段分为三个层次, 最后的提示语“一句话, 人类语言的特点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这是任何其他动物所办不到的。”是这一语段的结语, 是第三层次。

二、抓住关键语句

文章是由一句话一句话构成的, 词语和句子对文章来说就像选房盖楼的砖瓦。关键词句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是文章的“穴位”, 弄清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有助于领略文章的神韵。

(一) 理解词语的作用。

除了要理解它的基本词义外, 还要联系词语所在的具体文句, 联系与它前后照应的词语, 甚至要联系文章的内容, 确定它在句中的特定含义, 体会其准确、生动的表达效果。如《七根火柴》中有这样几句话:“‘要是有堆火烤, 该多好呵!’他使劲地绞着衣服, 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到。他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 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 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妄想”这个词有两个义项: (1) 狂妄的打算; (2) 不能实现的打算。结合具体语句, 这里应该选第二个义项。

有的词语带有特殊的感情色彩, 阅读时要注意分析。如《藤野先生》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 当漂亮讲, 本是褒义词, 鲁迅先生在这里用以形容那些附庸风雅、弄姿作态、不思进取的“清国留学生”, 目的是揭示他们的丑恶灵魂。褒义反用, 有讽刺意味, 比直接用“丑陋”更有情趣。

以上讲的是实词。其实, 虚词不虚, 特别是副词, 它们在句中的表达作用不可低估。如《“友邦惊诧”论》中写道:“只要是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 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 南京政府束手无策, 单会去哀求国联, 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从具体语言环境看, “略”与“都”照应, 强调任何人都知道, 有讽刺意味, “单”与“束手无策”照应, 刻画出南京政府苦苦哀求国联的丑态。“正”和“是一伙”照应, 揭露了国联的真面目。不用这些副词, 论述就欠周密, 感情色彩也大为逊色。又如《中国石拱桥》中有这么一句话:“《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 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 可能是有记载以来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一词是副词, 表示对旅人桥建成年代的大略估计, “可能”在句中也是副词, 有“也许”、“或许”的意思, 表示对旅人桥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的一种估计。作者在既有充分根据又防止说过头话时, 用“大约”“可能”限制后面的词语, 准确说明旅人桥的悠久历史。没有这些副词, 表达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二) 理解句子的作用。

弄清关键性句子的含义, 对理解课文有直接关系。如《二六七号牢房》中开头写道:“从门到窗子是七步, 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这个, 我很熟悉。庞克拉茨监狱这间松木地板的牢房里这段距离, 我用脚步量了不知多少遍。”乍看, 相当平淡, 容易忽视, 其实意味深长。它反映“我”长期被囚禁在二六七号牢房, 表现了牢房的狭小、生活的单调窒息, 表达了“我”对德国法西斯残忍手段的愤懑和憎恨的感情。

除了理解句意外, 还要注意句式的运用。灵活运用各种句式, 可以丰富文章的语言特色, 起强化作用。如《生物的“睡眠”》中:“等到天气暖了又下着雨, 蜗牛才推开大门, 缓缓地伸出身子, 背着房子, 痛痛快快地逛一逛, 饱饱地吃上一顿。”这里采用拟人句式, 逼真地写出了蜗牛的形态:外形逼真、动作逼真、情态逼真。有的文章用了变化的句式, 如《白杨礼赞》中有两句:“那就是白杨树,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比较这两个句子可以看出, 第一句用了远指, 还用了肯定句式;第二句用了近指, 用了否定句式。“决不是”, 由远到近, 从“实在是”到“决不是”, 映现出作者对白杨树赞美的力度在增强。又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道:“朋友, 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 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用两个反问句回答第一个设问句, 以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抒发强烈感受, 唤起读者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

(三) 理解句组的作用。

要把握句组, 必须搞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从逻辑上把握。如《松鼠》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面容肢体 (第一句) , 尾巴的形状和功能 (第二句) 来说明它的“漂亮”, 这两句组成一个句组。搞清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内容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除了搞清句间的关系外, 还要注意句与句的顺序。既然句组中各个句子有严密的逻辑联系, 句与句之间的顺序就不能随意颠倒。如《松树的风格》第十一自然段的:“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都应该向松树那样……;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都应该具有……”句式相似, 但不能调换。第一句讲要像松树那样, 不管怎样恶劣的环境都能生长, 第二句讲松树的品质, 要有奉献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正是作者看到松树永不屈服于任何恶劣环境, 才联想到那种精神。如前后次序颠倒, 就不符合文章托物言志的思路了。

此外, 还要注意标点的作用。标点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无声的语言, 有的标点耐人寻味, 引起读者想象;有的标点蕴涵着丰富的潜台词。我们要仔细揣摩他的表达功能。《温馨的风》多处运用省略号, 如:“她转过头来, 仍举着伞, 对我笑笑, 示意我上车;我上来了, 她却仍留在站台上, 微笑着目送我……”这个省略号一是表现“她”的微笑一直浮现在作者面前, 助人为乐的事显得格外珍贵;二是让人想象“她”在用眼睛诉说这是她应该做的事, 她一定还会去帮助别人, 她的心灵多么美好。这里用省略号, 原句的表现力被增强了, 丰富了。

三、掌握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是显示文体特征的重要因素。各种表达方式都有其“个性”和独特的功能。对每篇文章的表达方式, 我们要做具体分析, 找出其特点, 从而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里着重说说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以说明为主, 但说明中也夹有抒情。如第七自然段的“当你看到那细致精巧、色彩缤纷的绫罗绸缎的时候, 你会为这小小的蚕所创造的奇迹发出赞叹, 而它们却只是默默无闻地辛苦一辈子, 并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人类作出了出色的贡献。”热情赞颂了蚕的巨大贡献和献身精神, 使读者深受感染和启迪。又如《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以议论为主, 但也不排斥描写, 如第三自然段, 作者论述的是:“要攀登科学的顶峰, 应该先通晓科学的初步知识”。而有的人前面的东西没有领会, 就去搞后面的, 并企图掩饰知识上的缺陷。对此, 作者指出:“即使用最大胆的推测和假设去掩饰, 也是要不得的。”并用了描写:“不论这种肥皂泡的色彩看起来多么悦目, 它是必然要破裂的, 你们除了惭愧以外, 将一无所得”。“肥皂泡的色彩”、“悦目”, 但是必然要破裂, 这样的描写形象生动令人信服:要避免肥皂泡的下场, 就得接受作者的告诫, “要循序渐进”。描写配合议论, 比单一的议论更容易让人接受作者的观点。总之, 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常见的, 它们有主有从, 分工不分家, 都是为表现思想内容服务的。

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我们可以将同一作者或同一文体的几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都是写童年生活, 题材相同, 但取材不同。前者表现儿童热爱自然, 追求新鲜知识, 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所以集中选择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而后者表现的是与农民孩子的淳朴友谊, 所以集中选择了“我”与农民孩子看“社戏”过程中的材料。这两篇文章选材不同, 是因为写作目的的不同。又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友邦惊诧”论》, 都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有感而发的, 但写法不同。前者的议论建立在一个民间传说的基础上, 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有助于主题的开掘, 因而作者采用了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方式。后者的事件紧迫感强, 政治色彩浓烈, 作者既要痛快淋漓地驳斥反动派对学生的污蔑, 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用心, 又要赞美广大学生的正义的爱国的行动, 所以采用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这两篇课文运用不同的写法, 是由不同的思想内容决定的。同一文体, 可以有不同的选材, 不同的写法。作这样的比较, 我们能拓宽视野, 加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多进行比较阅读, 求同存异, 学生不仅能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 而且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总之, 现代文复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 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 讲究方法, 注重积累。当然, 每位学生都应针对自己的情况, 在内容上有所侧重, 在方法上有所选择。这样, 一定能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怎样复习现代文论文 篇2

(一)小说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小说阅读的指导,明确此类文体阅读技巧以提高叙述类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通过适当的训练,以形成此类阅读文章的答题模式 教学重点

此类阅读文章答题模式的形成 教学方法

指导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高考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过程 要点:知识传授 一,具体操作

(一)小说文体常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二)小说阅读三步曲 第一步:写什么?

1、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主题

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写得怎样? 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三)鉴赏: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如《祝福》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如:《药》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如《侯银匠》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荷花淀》

一、人物

设题:

1、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

【答题: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身份定位)】

2、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3、塑造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答题:(1)衬托主要人物(2)突出主题】

4、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或运用了哪些方法)? 【答题: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 从四个方面揣摩

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③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一)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形象

如: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思想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6分

①忠于职守(如“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等)

②面对威胁不退缩(如“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等)③坦荡、自信(如“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等)

④关心他人(如“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等)⑤对像狗娃这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如“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等。(二)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白生这一人物形象。(《一片苍茫》)

白生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①白生临行前拜见恩师多举,示其不敢忘恩,可见其有情有义。

②白生到任第二天即投入问案等事中,并微服私访,示其想有所所作为,可见其胸有志向。

③白生挨家挨户走访民情,示其能够体恤下情,可见其对百姓的一颗爱心。④白生能用自己的方式使百姓摆脱“梨灾”,可见其处事有智谋。

⑤白生为了百姓的利益敢于冒犯龙颜,蹈死不顾,可见其有舍生取义的大勇。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什么特点?小说塑造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6分)

(1)画艺高,为人精明,戒备心重。(2分)

(2)①衬托了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与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形成对照),突出胡笛的率直和坦诚。②突出了主题,通过写石丁在画中作”暗记,表现出对胡笛的不信任,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信任”缺失现象。

小说刻画胡笛这一形象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并略加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概括介绍。原文第四段概括介绍了胡笛的人品和画艺。②语言描写。如:“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这一段文字表现了胡笛的正直与坦诚。③神态描写(或:肖像描写)。如“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通过这些描写表现出胡笛的正直、镇定和问心无愧。④侧面描写。主要通过石丁的猜疑来反衬胡笛的正直无私。

二、鉴赏小说的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设题角度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内容(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微型小说情节的典型特点:一波三折;曲折离奇、出人意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情节

1、这一情节安排是否合理?

【答题:(1)符合情节发展、生活真实

(2)符合、强化 /丰富人物性格

(3)符合、突出 / 深化主题】

2、这一情节的好处/作用是什么? 【答题:

(1)情节:丰富情节、增加波澜、照应、铺垫、巧设(揭示)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2)人物:充分揭示人物性格、使人物更为丰满立体(3)主题:揭示或升华、深化主题】 从三个方面揣摩

①理清小说的结构;②寻找线索;③抓住场面。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1、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4分)

从开始的自我怀疑到产生决心重新认识自我的念头,然后在与名人外貌特征、生活习惯的比较中寻找自我,最终获得信心、认定自我。

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答案:这一情节的安排是合理和巧妙的。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1分)首先,它符合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社会上普遍的“信任”缺失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互信,因而讲诚信者;坦诚待人者十分难得和可贵;(2分)其次,它符合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强化了人物性格:胡笛是国画专业毕业的,山水画有名气,所以改掉暗记石丁看不出;他性格犟直(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错规则,跟领导闹矛盾),才敢改掉别人画中的暗记。

三、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设题角度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揭示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 ④揭示深化主题;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阴冷的气氛:故事发生在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晚。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渔夫打鱼迟迟不归和最后一无所获,冉娜担心外出察看天气,女邻居悲惨死去,都与风暴有关。

③衬托人物形象:恶劣的天气加剧了渔民夫妇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们善良的心灵,美好的行为。

四、鉴赏小说的主题

作品或文章所显示的总的思想意义,也就是作者在塑造人物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总的意图。

选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做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与道德修养的指引。有的材料关注生命与环境,有的剖析生命的价值,有的颂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有的揭示生活的哲理,闪耀着灿烂的人文思想火花。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五、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铺垫、讽刺、正、侧面描写结合、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细节描写、各类修辞(比喻、比拟、对比、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

(二)、表达方式: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

说明

(三)、语言风格:平白

质朴

清新

绮丽

简洁

明快

洗炼

含蓄蕴藉„„

例举:鉴赏小说艺术特色(1)鉴赏一: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如《祝福》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如:《药》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如《侯银匠》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荷花淀》(2)鉴赏二:人称

人称 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 便于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第三人称 :不受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事物。(3)鉴赏三:结构

文章或段落开头: 引起下文,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文章或段落中间: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 :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题。(4)鉴赏四:表现手法

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铺垫的作用是引出后文,曲径通幽。呼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衬托或烘托 可以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抑扬 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态度。(5)鉴赏五:情节 曲折跌宕,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制造悬念,借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6)鉴赏六:描写方法

见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7)鉴赏七:语言特色

朴素,华丽,幽默,机智,讽刺凝练隽永,委婉含蓄

怎样做现代文阅读的含义题 篇3

表面义就是词语(句子或标题)的字面意思,一般比较浅显易懂,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写出来。

语境义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比喻义。如果考试含义的词语(句子或标题)使用了比喻,那么答案就是找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本体。

中心义。如果考试含义的词语(句子或标题)与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有密切的关系,那么这个词语的含义多半就是文章的中心,考标题的含义,答案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

双关义。留意词语(句子或标题)是否使用了双关,如果使用了双关,只需要找到双关即可。

人物的心理。如果是考查人物神态和动作描写的含义,直接揣摩人物的心理即可得出答案。

指代义。找出词语、句子或标题是否指代了什么,一般就是考试题中的“这”“那”。

象征义。找出词语、句子或标题是否象征了什么,这只要找出象征的本体即可。

弄清楚了词语的表面义和语境义,我们就可以从考试常见的几种题型中,来了解这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一、词语含义题

一般来说,小升初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会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词语含义题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两种: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词的深刻含义;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的观点、文章的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解释。

二、句子含义题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就是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结合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对句子本身的含义作出恰当的解释。

这种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从文中看,说出某句指的是什么;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

理解句子的含义,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句子的表面义,体味其内涵。通常的做法有两种: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的阐释。

三、标题含义题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如果是主旨标题,即能看出文章中心的标题,那么这个标题的含义就是文章的中心,我们只需要直接答出文章的中心即可。

怎样提升语文现代文教学效率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

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 也是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将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到一定层次, 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 是涉及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因此, 加强现代文的教学工作, 势在必行。

一、加强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 是初中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 现代文阅读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 培养学习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 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 对事物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 而现代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获得各种知识的载体。 初中学生在现代文的阅读中不仅可以学习新知识、 了解社会动态、欣赏文学作品, 更可以通过阅读扩充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 从而使学生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二) 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 增加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现代文阅读材料日趋多元化, 名人传记、地域风情、家庭生活、校园生活, 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 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并且难度日趋加大。 而据调查在近几年中考中, 考生失分最多, 败的最惨的一块领地, 莫过于现代文阅读这一版块儿了。因此, 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双重背景下, 提高学生现代文的阅读水平, 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关键点。

(三) 用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兴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 如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整堂课的效率。 长期以来, 许多教师孜孜探求, 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如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赏物导入不管使用哪种方法, 只要能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行。

二、增强学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建议

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 是一个长期困扰着学生和教师的难题。 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要想在现代阅读理解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兼顾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前提下, 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制定出科学的学习方式, 指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下拿高分, 实现“高分高能”。

(一) 立足全局, 细化局部

阅读文章首先必须要把握全文大意, 在此基础之上才可能了解文字的思想核心, 才能把握作者的本意, 才能真正进入文本语境。 但是, 整体的掌握, 不代表细节的了解, 古人讲求“微言大义”, 现代人在文章写作时, 也通常会借助细节, 或者说局部表达个人情感。 因此, 要想提高现代文的阅读水平, 首先就得了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 进行细节的揣摩。 而这样的原则, 在实际考察中, 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 学生学会立足全局, 细化局部, 就可以在做题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增强学生文化意识, 培养思想深度

初中语文不仅是汉语教学的载体, 也是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养成默读习惯,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欣赏文学作品,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 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要想在现代文阅读中取得好成绩, 技巧是外在的, 知识素养才是内在的, 是必需的。 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坚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宗旨, 在日常教学中, 以教材为基点, 强化文章中的文化意识教育, 把文化这一代表人类文明的基本形式, 作为教学的重点。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 篇5

其次,要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其一是直接代入法。现在有些学生主观表述题不得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利用文中资源。国家教委考试中

心曾明确表示: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答题要领,即直接从原文中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词语、句子,直接录入。

例如,解答高考第21题就可以移用原文中的中心句来回答: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应在失去钟子期之后去寻找更多的新知音;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

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其二是选摘概括法。有些试题,从原文中难以找出明确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学会从原文中摘录相关的词语加以简化概括,形成自己的答案。

例如:回答 20北京高考试题第22题第2小题,可以运用原文第九、十段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组合,答案可为:(1)当你生命将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2)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2怎么做好古诗文阅读

一个语段八个单项选择题的题型特点,降低了解题的难度,但却大大提高了因解题技巧而得分的比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清楚语段与选择题之间“树”与“果”的关系,懂得“题”本“段”中来,分析选项当回“段”中去,切不可仅就备选项与题干来简单对号入座。

再者,一个语段可以出八道题,足见这种文言语段的内涵是颇为丰富的,加之八个选择题又以词和句的理解为主,所以要在“音义异同、一字多义”方面多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明白文言词句的理解到位亦存在一个是否“得体”的问题,至于语段中偶有的非浅易部分,当其未作注释时,一般在选项中是不会设歧的,而一旦作了注释,则要充分注意其对选项或对全文文意理解的影响。

如1993年文言试题中对“刘聪”的注释就与选项紧密相关。高考文言文阅读多选的是叙述类语段,因而往往不仅有较为完整的叙述情节,而且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这种意义又以传统的伦理道德为主,即所谓人之常情、事之常理。懂得了这一特点,才能分析文章的内容,才能对文章内容作出初步评价。

3如何有效的读懂古文

可以选择一些入门性的书籍。这类书籍可以选择一些不是很复杂的内容。如《古文观止》、《论语》、《孟子》,古代诗歌等等。

可以了解一些文言文常识。我们读懂一篇文言文需要多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如时代、月令、称谓、典故、礼仪等等。

可以有意识的去朗读。我们阅读古文时候,如果有意识的去朗读可以很好的培养语感,那么对理解文章也有些帮助。

可以多查阅古汉语词典。当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候,遇到不太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的意思可以查阅古汉语词典。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进行大胆的猜测,看看你理解的是否正确。

理解基础上去记忆。其实记忆一篇古文最为重要的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基本意思,这样记忆起来就容易了。

简体字的书籍。一般而言,简体字的书籍还是比较适合文言文学习者,无论是排版还是内容编排。

4学好文言文的技巧

对文言文的兴趣。从一开始,我们可以阅读一些比较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历史事迹来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因为古文毕竟是以前时代的人们所使用的书面文字,有些字词的意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外,我们从故事中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还是有一定的效果。

了解文言文词语。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的字词意义演变也一定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文言词语,如实词和虚词。如“彩”这个字最早出现于魏晋以后,本义与彩色的意思不一样。

了解古代文化的基本常识。因为不少文言文都会涉及到一些古代文化的常识,所以我们需要平时多少有些了解和认识。不少文章和诗歌或多或少会涉及到一些古代文化的内容,如称谓、季节、时代、年号、地名等等。

试着阅读原文。我们现代人要想正确的理解文言文的每一句话的意思,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我们可以试着去阅读和理解文字比较浅显的文章和诗歌,在阅读完以后,你可以自己去理解和分析作者的主题思想和主旨大意。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锻炼学习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即使自己理解的不是那样准确。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备考方略 篇6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要以三大类文体呈现,即: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和文学作品阅读。笔者这里主要从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角度作一归纳小结:

社会科学类文章指介绍、阐述、诠释、论证社会科学研究情况及成果的文章。其内容很广泛,从近年高考的选文看,主要反映文学、绘画、音乐、教育及考古、历史等方面内容。这类文章有三个特点:一是理论性较强,学术特点突出,思想观点具有典范性、社会认同性;二是内容涉及面广,但尚未涉及哲学、经济学等内容;三是写法灵活多样。从考查的具体内容看,近年来的高考题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位:侧重考查理解词语、句子和辨别、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高考对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能力考查一般以主观试题为主。

社会科学类文章整体阅读要求能理解词语和句子在语境中的含义,能筛选和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并且要突出两点:一是准确把握这类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作者对谈论的问题所持的态度;二是能分析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作者的思路。这两点是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应有的认识,也是应具备的常识。

自然科学类文章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一直占有稳定的位置,题量全国卷为3题,分值为9分。高考自然科学类文章有以下特点: 1.文章的内容“新”。选文一般都是反映自然科学领域各个学科研究的新动向、新发现、新成果,近年来更是显示出贴近现代高新技术的倾向。2.文章的语言“专”。科技文的语言属于科技语体,严谨平实是这种语体的特点,而专业性极强则是这种语体更为突出的特征。但高考考查的仍是阅读一般科技说明文应具备的语文能力,而不是对高科技术语的解释。3.文章的行文“简”。选文一般选自报刊杂志,具有报道性;篇幅短,字数在千字以内,甚至仅三、五百字;其行文往往是抓住重点,不及其余,除了对文中重点知识,重要概念作必要的解释外,其他的相关环节极少涉及。

如何整体把握自然科学类文章?综观近年高考自然科学类文章,考查的目标大致分为二级:一是对基础性知识的理解,如文中的词语、句子、重要信息等;二是在此基础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如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作者在文中的基本观点等。为达成这两个目标,就必须坚持整体把握阅读材料。从整体入手,大处着眼,把握阅读材料的主旨、行文特点、重要信息等方面的内容,进而加深对阅读材料中各个具体或局部问题的理解,从而达到能全面、准确地回答所要求解决的阅读试题,这应该是自然科学类文章应试阅读的正确顺序。

整体把握自然科学类阅读材料要注意如下几点: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内容要点;2.抓住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贯通全文内容;3.联系根据材料设计的阅读试题,突出整体把握的目的性和针对性;4.根据阅读试题的要求,对筛选整合的信息一一辨别。辨别时要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去认真辨析。

解答社会科学类文章或自然科学类文章题目,一般分为三步:

1.初读。快速扫描,有个大体印象。

2.再读。逐句快读,迅速地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同时动笔画出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

3.精读。看清题干要求,将选项一一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确定答案。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对照比较。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误答原因大致有四:

一是阅读急功近利。没有真正读懂原文就急于动手做题,结果做题受阻,再去读原文,既耽误时间,又不能准确地捕捉文中的信息。

二是缺乏阅读的敏感性。不能快速地找准、找全包含答题信息的语句,不能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必要信息。

三是找到答题要点,但不能根据题目要求去表达,与标准答案有较大出入。

四是基本功差,语言不通,错字很多,卷面混乱。

因此备考的基本对策是:增强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的语感,提高理解社会科学类文章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平时的阅读积累。考前准备主要针对考试时的心态和解题的基本方法。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误答的原因有:

1.平时缺乏整体阅读意识,未能养成全面把握文旨的习惯。

2.临场心态不佳,不能正常发挥。

3.摆不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文旨尚未把握便急于做题,甚至胡乱猜测,结果翻来覆去,费时费力,甚至答错。

4.做题方法不科学。有的考生不是先读题干,而是急于读选项,把头脑搞昏,结果欲速则不达。

为此,建议如下:1.在备考时选读一些科技类文章,增加知识储备;2.了解科技类文章的命题特点,做到心中有数;3.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的能力。

怎样复习现代文论文 篇7

1.联系上下文, 说说“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 我吃惊了”, “我”为什么“吃惊”?

2.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对“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做了怎样的“品读”?

3.文章叙述了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和年老女人生子的故事, 有什么作用?

4.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这篇散文特点和设题要求, 从以下几方面解读:

一、抓脉络, 理思路

抓文章脉络, 理文章思路, 是快速阅读散文的前提。《古藤》开篇写古藤的形态, 展现了“万般花样”、“不知多少轮回”的生命。由此看1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二、找主旨, 明态度

散文的基本特点是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因此只有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 答题才不会离题太远。要抓主旨, 必须抓关键词句。如统领句、过渡句、总结句、疑问句等。在《古藤》中, “人其实如同古藤一样”, “只要一息尚存, 就以藤的个性, 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就是中心句, 把握了这样的句子, 2题就不难回答了。

三、明手法, 细评价

鉴赏散文离不开表达技巧。首先要搞清用了哪些方法。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设问等;写作手法有铺垫、渲染、衬托、类比、对比、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谋篇布局角度有过渡、照应、详略、主次、点面结合等;表达方式上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其次是弄清这些表现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并作具体分析。

《古藤》运用了托物言志、拟人、设问等方法, 还用何仙姑与吕洞宾的神话传说和老年女子生子的故事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怎样复习现代文论文 篇8

对该文设计如下问题:

1.在作者眼中, 《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述。 (4分)

2.读下列问题, 联系原文作答。 (6分)

(1) 第二段“灵感的花朵, 因为贫血而枯萎, 而失去了天真”一句中, “贫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贫血”? (3分)

(2) 文末最后一段画线句“整部《诗经》, 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3分)

3.综观全文, 标题“横穿《诗经》的河流”中“《诗经》的河流”一语意义丰富, 请结合全文, 写出它丰富的内涵。 (6分)

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若干名句, 中间多次写及《诗经》和“那条河”, 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6分)

一、强化阅读方法指导, 树立整体意识

综观近几年来的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 我们发现试题有这样一些特点:所有的题目设置都遵循文本从前到后的顺序, 符合读者的阅读审美习惯;所有的题目都最终指向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若主旨理解有误, 就可能满盘皆输;所有题目都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着手。形式的考查指表现手法 (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和结构, 内容是指词、句、段、篇的理解。试题命制体现“整体性”特点, 即突出对文章整体感知、把握能力的测试, 尤其加大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概括中心能力测试的力度。

学生之所以在审题和答题上犯难, 或许跟他们的阅读习惯有关。他们解题时往往只盯住题目上的几个字, 没能把问题置于整体之中来考虑。这种带有明显割裂特征的阅读方法, 违背了阅读规律, 失分也就难免了。因此, 第二轮复习对阅读方法的强调必不可少, 要让学生把正确的阅读方法变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做到在现代文阅读中牢固地树立起整体意识。

我常用的一种方法, 是引导学生抓住议论抒情句, 梳理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主旨。

中国文学讲究虚实相生、因实出虚。落实到文章中, “实”是记叙、描写、说明, “虚”是议论、抒情。“实”要为“虚”作铺垫, 而“虚”是以“实”为基础进行生发。如果学生阅读时能够清晰地分辨实和虚, 并明确两者的关系, 就能正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和主旨。现代文阅读从梳理文章思路开始, 这已是大家的共识。怎么梳理呢?让学生找出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理清文脉, 把一篇文章读成几句话。

如果把《横穿〈诗经〉的河流》一文中的议论抒情句“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 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些失传的影子, 和保留了自由的灵魂?”“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诗经》在我心目中, 尊贵如东方的圣经, 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摘录出来, 我们会发现, 这些句子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诗经》、河流、先民”有共同的指向———自由、单纯与天真、浪漫与激情。对这些句子进行综合分析, 学生就能理解文章是借描写《诗经》中反映的先民生活来表达对现代社会的思考, 《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审美的“圣经”, 是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可是, 现在这条河流面临着断流的困境, 我们已经失落了童心, 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 我们的心情越来越浮躁, 我们的情怀越来越失去古典意味, 我们因为进步而越来越不快乐。

文章的思路和主旨清晰了, 对问题的回答就有了指向性。事实上, 很多现代文阅读题就是把这类句子当成“题点”来设题的, 例如第2题的第 (1) 小题。训练学生抓住议论抒情语句来梳理文脉, 其实就是从命题选点的角度来思索, 事实证明这种训练对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所起的作用比较明显。

二、强化审题意识, 培养严谨的审题习惯

审题, 一定要找出题干中的重要词语, 揣摩命题意图, 找准答题方向、答题角度, 划定答题范围, 避免答非所问。对学生而言, 把握题干的显性信息不难, 探知其隐性信息则艰难得多。

对此, 通常可采用比较法。即把几道同类题目的题干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训练学生弄清楚问题的指向。不要求做出完整的答案, 但要求先解读题目要求, 并尽可能把题目转换成自己能理解的指令。可以进行一些强化训练, 比如要求学生画出题目的重要词汇, 标出题目要求中的重点信息, 并标上 (1) (2) (3) , 且把这一行为变成习惯。然后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归类, 这是属于哪一类型的题目, 其答题格式、答题步骤是什么。《横穿〈诗经〉的河流》第2 (2) 题和第4题是作用题, 由此可引申出作用题的各种类型, 此时, 将学生做过的多篇现代文的作用题罗列出来, 进行比较。这种有意识的训练, 刺激了学生的解题敏感, 提高了他们分析题目的能力, 也达到明确题目指令、为正确解答题目护航的目的。

三、高效讲评, 打磨答题语言

第二轮复习的讲评课非常关键, 学生答题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课堂高效的讲评。

讲, 不能只讲知识点, 也不能只给标准答案, 讲的着力点要放在老师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上。看着答案做题是高三老师的大忌, 看着答案逆推出来的解题思路对学生的帮助不大。老师要学着自己命题, 至少要自己做题, 在做的过程中明确审题角度、解题思路, 发现自己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 才能知道学生的困难在哪里, 这样讲目的才明确, 才具有针对性。

评, 侧重于评判试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问题要重点评析。对答题心理、解题思路和答题语言, 老师要抓住问题的根源深究下去, 不必面面俱到, 但一定要重点出击。点评时告诉学生, 现代文阅读要拿满分也许很难, 但拿高分是完全可能的。

高效讲评的前提是选好来自学生的答案。我让学生将习题的答案写到专门的作业本上, 然后收上来批改, 按照高考的阅卷标准打分, 同时注意收集学生的答题情况。

例如第3题:从审题角度看, 本题属概括题, “结合全文”提示了答题区域, 答案需在全文检索, 这是显性信息;“《诗经》的河流”用了比喻手法, 《诗经》如河流, 或者说, 有一条河流, 它的名字叫《诗经》, 那么,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呢?这是隐含信息, 对这个隐含信息的回答就是本题的答案。

参考答案: (1) 在作者看来, 《诗经》本身是一条河流, 一条文字构成的河流; (2) 《诗经》反映的先民的生活许多与河流有关; (3) “《诗经》的河流”比喻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 这是一条与血缘、传统有关的河流。

对要点不准确、不齐全或重复等问题, 讲评时我展示学生的各种答案, 侧重分析丢分的原因。

答案示例一: (1) 《诗经》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 (2) 《诗经》记录了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 (3) 《诗经》回荡着银铃般的童音。【0分。要点不准确;关键词“河流”未出现。】

答案示例二:“河流”指历史的河流;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记载了历史上大自然与人类的声音, 祖辈吟唱与后辈倾听;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流。【2分。要点不齐全。】

答案示例三: (1) 代表文字之河, 人类咿呀学语。 (2) 代表古人悠然自得、单纯、天真、男耕女织的生活。 (3) 代表一个民族时代。【2分。要点不齐全;“代表”用词不准确。】

答案示例四: (1) 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 (2) 这是一条文字之河; (3) 这是一条哺育文化与传统的河流; (4) 这是一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4分。要点重复;分点不当。】

探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 篇9

关键词:高考;现代文;有效答题

江苏高考现代文包括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其中涉及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不仅概念多而且容易混淆。现代文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主观性强,学生不容易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尤其是节选片段作为试题文本时,在学生不知道文章背景、而表现手法又独特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很难把握文章的主题及命题人的意图。

高考语文的考试时间只有150分钟,题量不少,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高效答题很重要。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对文本的分析鉴赏能力,正确掌握现代文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有助于学生获得高分。

一、获取有效信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阅读也是这样。高考现代文文本信息量大,而考查的又不是对整篇文章的精读和赏析,因此,学生做现代文阅读时首先要带着题目阅读。因为先看题目再阅读第一遍,学生大脑会形成一个对有效信息进行筛选的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在相关的句子及段落处做标识,等第二遍再次阅读时可以精读之前标识的内容,对某个段落、语句进行剖析。像《比邻而居》中第一问:文章第三四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很明显问题中要求我们单凭草药味来分析这家人的生活风格,我们就不要去从其他方面分析了,题目也很清晰地指出我们应该在文章的三四段寻找答案,所以考生就可以快速跳到三四段。精读三四段,迅速找到要点,继而分析整理出答案。

二、快速准确答题

阅读最难的就是对题目的把握,即使你读懂了整篇文章,只要你在审题上出现一点点偏差,你之前做的工作都是徒劳。审题就是做现代文阅读的核心,其实审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原本的题目上多问自己为什么,自己心里搞清楚了为什么,很自然就能把握题目的意思。同样是《比邻而居》一文,最后一问是:探究“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这句话的意蕴。像这类对一句话的分析,读完题后,看起来好像懂它在问什么,但又不知道怎么回答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自己提问自己,为什么“艾草味”能在众多气味中弥漫开来?只要我们找到艾草味为什么会弥漫开来的答案,就能够体会到出题者想要我们回答什么。很明显,艾草味弥漫开来,是因为大家都在点艾草,而且这一天是端午节,就从这两点来看,就容易得出不同的生活状态但也会有相同的生活内容,其次就是大家都认同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点艾草。第三层含义是较难得出的,但是我们看这句话的后文,“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借助这句话我们可以得知不管是怎样的生活都在艾草的熏陶下得到了升华。多给自己设问,多点思考为什么会这样,通过顺藤摸瓜的方法,答题自然水到渠成。

三、阅读训练分类型

现代文训练要分门别类,考生平时做题要分散文板块,小说板块,议论文板块、实用文板块来进行相应练习,分板块复习的好处是能够对同种类型文章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总结,而且这几种类型文章的表现手法会有差异。分类练习后会提高做题的效率,高考时拿到试卷后就能对文章进行类别判断,进而在做题时可以找准情境及分析题目的方法。

四、找准失分根源

很多学生会问,现代文阅读要怎么训练,尤其是在高考复习后阶段,如何做练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训练其实需要对症下药,尤其是后阶段复习,我们不能用拉网的方式复习,我们要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因此,对学生现代文失分的分析很有必要。就近几年的高考卷来说,学生容易失分的原因有三点:

(1)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2)靠个人直觉想象来答题,答案脱离文本;

(3)答题不完整,只答其一,不答其二。

针对这三点,学生要牢记有三个“必须”。学生必须重视审题,仔细审题,切忌看题不加以分析就动笔答题;必须结合文本,处处联系文本,围绕文本,切忌自己天马行空地答题;必须分点答题,完整答题,切忌答题不分点,导致阅卷老师漏掉得分点。

现代文阅读并不难,难的只是学生没能分析到失分原因和未能掌握做现代文阅读题的方法。只要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学生完全可以在现代文阅读这一部分拿高分。同时,教师指导也是很重要的,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分析阅读内容,总结阅读类型,明确考试要点,讲题中给学生加入个性化的思维解读。

参考文献:

[1]郭会荣.如何进行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J].祖国,2016(15):218.

[2]唐俨.高中语文阅读学习策略的探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6):173-174.

上一篇:继续教育必要性下一篇: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