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必要性

2024-10-06

继续教育必要性(精选12篇)

继续教育必要性 篇1

摘要:基于BIM新技术与现阶段施工承包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并借鉴国外顶级承包商管理的经验, 论述了建立建造师职业道德和诚信制度的必要性, 提出了几点对建造师继续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BIM技术,施工合同,职业道德,继续教育

1 新技术BIM出现的重要意义

1.1 建筑信息模型 (BIM) 技术

BIM的出现意味着建筑行业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次是CAD技术的出现) , 因为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及可出图性。对于机电安装专业来说, 我认为其在本专业中应用最大的价值体现在“协调性”上。对于安装工作量大, 多专业交叉施工出现管线碰撞, 甚至与土建专业梁柱的交叉一直是困扰机电安装工程技术人员的难题。为避免出现“专业碰撞”导致返工的现象, 我们在开工之前往往要进行数次“专业图纸会审”以期阻止此种现象的发生, 这就导致了各专业技术人员工作量非常之巨大, 即使如此在二维平面图纸上会审的效果也不会特别好。BIM的出现, 因三维图纸的可视化特性, 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到各专业管线的分布, 进而消除“碰撞”现象, 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例如在课堂上观看了“上海中心”用BIM技术展示的三维动态演示, 心中的震撼非常之大, 短短一段动画视频, 将一个600多米的高层项目的施工工艺流程描述的清晰无比, 对比我们项目中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 实在是有着天壤之别;再之, 各种管线的布置井井有条, 彻底消除了令工程技术人员头痛的“碰撞”现象, 解放了由于“图纸会审”带来的巨大工作量, 效率的大幅提高毋庸置疑。

既然BIM技术的优势这么明显, 那么建造师及工程技术人员就必须立即开始掌握这门新技术, 以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 而不是被淘汰。

1.2 BIM技术在机电安装专业的应用

机电安装专业是一门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的专业, 其中蕴含了机械、电气、仪表及电力, 各种能源介质管道及相应涉及土木建筑专业的钢结构等多种专业。随着科技的进步, 机电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化、集成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显著地呈现出来。尤其是“高、大、精、尖、特”的一大批规模宏大, 技术复杂的安装工程的竣工, 标志着我国的安装技术正在日益走向世界一流, 如国家体育场 (鸟巢) 、游泳中心 (水立方) 、上海中心等。这就要求建造师及工程管理人员不断地学习, 继续接受教育, 跟上时代的潮流。例如集群千斤顶整体提升 (滑移) 技术适用于大型、重型单体结构的整体吊装。北京首都机场A380维修机体钢结构仅屋顶就重10 500 t, 首都图书馆新馆结构总重10 388 t, 均为整体提升就位, 靠传统的起重技术根本就不可能, 但通过计算机控制的液压提升技术, 使得这些“巨无霸”的提升就位成为了可能。

1.3 实例

由于本人从事行业的局限性, 现附上现阶段在固废处理行业新兴的处理生活垃圾的一种技术———垃圾焚烧发电技术。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 那么随之而来的生活垃圾也与日俱增。处理生活垃圾的技术有传统意义上的填埋方式, 垃圾分选及垃圾焚烧技术等。虽然垃圾焚烧技术在国外早已兴起, 但在国内却还属于较为新兴的技术。近几年该技术以其独特的“无害化、能源化、环保化”的优势迅速崛起, 尤其随着“二噁英排放”的进一步降低, 该技术必将获得高速发展。

下面就本人主持的厦门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焚烧炉做一简单介绍, 以供参考。

本项目采用日本荏原的水平式炉排技术 (HPCC) , 该技术的优点是:“高速燃烧, 水平式, 四段独立驱动”。因此具有“稳定的、充分的燃烧, 较高的余热回收效率, 灰、排烟的无害化”等优点。

1) 焚烧系统。

料斗—给料装置—干燥段, 燃烧Ⅰ段, 燃烧Ⅱ段及燃尽段—焚烧炉本体—漏灰、落渣、灰斗溜槽及助燃装置。

2) 余热利用系统。

焚烧炉内产生的高温烟气由余热锅炉, 省煤器等热能装置进行能量回收, 过热蒸汽送入汽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两台锅炉采用自然循环气包水管 (22.6 t/h, 400℃, 4 MPa) , 省煤器布置在竖井中, 在每组省煤器上均留有检修空间及相应的门孔;本锅炉采用蒸汽空气预热器分两级:一级空气预热器用汽轮机的低压蒸汽对空气进行加热, 二级空气预热器用过热蒸汽进行加热。化学加药装置集中于主厂房化学加药间, 通风分为炉排进风一次风及炉膛进风二次风两部分。

3) 灰渣输送系统。

焚烧炉的底灰包括炉排漏灰和焚烧炉渣出渣机—振动输灰机—灰渣池。

4) 燃烧空气系统。

每条焚烧线配有单独的一次风机, 引风机及烟气再循环风机。

5) 冷却系统。

6) 炉内喷氨系统。

7) 垃圾渗沥液回喷系统。

垃圾渗沥水泵—垃圾渗沥水过滤器—垃圾渗沥水存储箱—喷淋泵—炉喷嘴。

8) 烟气净化系统。

喷雾冷却塔, 石灰浆系统, 活性炭系统, 布袋除尘器, 飞灰输送及储存。

9) 烟气在线监测系统。

10) 自动燃烧控制 (ACC) 系统。

垃圾发热量演算, 焚烧量演算, 垃圾层厚度演算, 炉排控制, 显示画面。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以及应用都为注册建造师提供了管理现代化项目的工具。正因为如此, 我们就不能固步自封, 而是要以更加有“危机感”的心态去面对、认知、掌握这些新技术。

2 现阶段施工承包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学习了国际常用的几种施工合同文本与我国施工合同文本的比较后心中颇为感慨。现阶段我国各行业施工单位都很多, 每年签订履行的施工合同多不胜数, 但多数没有如FIDIC, AIA那些文本正规。重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建设单位方面:一味的压低标价, 不顾实际的逼迫施工承包方以不符合实际的价格承包, 其结果直接导致了工程施工过程中几方面互相推诿、扯皮, 延误了工期, 错失了“早一天投产早一天受益”的大好机会。

2) 监督管理方面:成为业主 (建设方) 的附庸者, 不能够“公平、公正”地履行职责, 看似处处为建设方着想, 其实加剧了各方之间的矛盾, 最终同样不会使项目取得良好的效益。

3) 施工单位方面:为中标不考虑自身的实力 (从技术人员、资金各个方面) , 在签订合同时对项目的难易度、市场状况未进行充分的论证, 导致在履约过程中举步维艰, 最终出现亏损, 同样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综上所述, 现阶段施工合同应该充分的考虑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引入符合各方权益的合同文本, 这样在履约过程中才会保质保量, 按期投产, 使建设单位早日获取投资权益, 合作各方取得“多赢”的效果, 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的结果。

3 国外顶级承包商管理经验的体会

美国帕克德集团公司是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工程建设和项目管理的综合性家族企业。20世纪十大标志性工程中, 帕克德就参与了三项。在我国帕克德完成了浙江秦山核电站、帕克德天津摩托罗拉项目以及香港国际机场等项目。帕克德公司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安全管理”, 安全是帕克德的核心价值观, 也是其最重要的核心竞争之一。

3.1 安全目标和理念

目标:

零工时损失和职业病, 零环境损坏, 零事故。

理念:

1) 所有的伤害和职业病都可以预防并避免。

2) 集体努力, 增强安全意识, 消除令人身财产遭受损失的不安全行为和因素, 使大家感到在极安全的项目上施工。

3) 任何人都有责任对自己和工友的安全负责, 管理人员要对其管辖范围的安全负责。

4) 不能容忍任何偏离安全制度和规范的行为, 任何违章、违纪的行为都要受到处罚, 包括被解雇。

3.2 为何对帕克德公司的管理经验感兴趣

本人认为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与帕克德公司的安全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尤其是现阶段推行的安全、健康与环境一体化管理的方式更是与帕克德公司的安全管理特色相吻合。但是否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在我国的“建筑大军”中有几家是真正从安全管理中取得“巨大效益”的, 答案是肯定的, 几乎没有。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我国的安全目标, 管理特色及安全管理的方法不如帕克德, 答案同样是肯定的, 我们的安全目标、管理方法都不差。那么差距在哪里, 本人认为, 我国的建筑行业目前对安全的认识较之以往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要想从安全管理中获得利益, 却绝不仅仅是完成国家或行业下达的指标那么简单。首先, 要像帕克德那样对“人”的管理要真正从科学的角度出发, 切实落实到企业每一个人的思想根部, 人人负责任地做好项目管理的“安全员”。其次, 安全投入必须到位, 严禁“偷工减料, 阳奉阴违”, 硬件设施容不得半点马虎。最后, 人的责任心即安全软件应用到得体的硬件中获得良好的“兼容性”环境时, 安全带来的效益才能可观的体现出来。

4 注册建造师的职业道德和诚信制度的感悟

4.1 德之重要性

我国的教育一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念, 即“教授”与“被育”均是以“德”为首, 这也阐述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立国之本。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亦是相当严重。如官场的“钱权交易”, 市场的“缺德交易”等现象频频出现在建筑行业。串标、低价抢标、违规建设、偷工减料, 以牺牲工程质量和安全为代价赚取利润, 这些行为很容易造成工程质量劣质, 给工程带来了安全隐患。因此对作为项目经理的注册建造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这就要求注册建造师遵纪守法, 诚实信用, 对社会和公众有责任, 努力提高自身职业能力, 廉洁自律, 公平公正且勇于承担责任。

4.2 诚实信用是诚实守信的意思, 属于道德范畴

诚信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更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无形推动力, 亦是企业文化和竞争的基石, 更是社会和谐融洽发展的伦理道德基础。对于在项目管理中担任重要角色的建造师一定要诚信守法规范行为, 为建筑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5 对建造师继续教育的看法

1) 诸如新技术的出现, 新材料的应用能否成立一个专为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交流的平台, 让大家不定期的互相交流, 以提高大家的知识水平, 拓宽在建筑行业的知识范畴。

2) 如果能够经常与培训单位的老师交流, 就可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更好的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从而在执业工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

继续教育必要性 篇2

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与对策分析

刘明

摘要: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严重缺失,已经广泛受到关注。医学教育承担着培育医学人才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始终处于不可动摇的地位,然而随着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不良的医德医风问题也随之产生,可见医学人文教育的道路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对此,本文就医学人文教育中存在的人本位错位、人文教育边缘化倾向、学科缺乏实用性等问题予以综述,旨在加强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关注和重视。

继续教育必要性 篇3

关键词:会计人员 继续教育 必要性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又叫会计人员后继教育或在职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使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能够不断的更新和提高,财政部规定会计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后续教育,因此全国各大医院也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开展了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医院只是敷衍了事,对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只是当做一个任务来应付,这就失去了当初制定此项政策的意义了。实际上对医院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不仅必须而且很有必要。

一、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的经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转变,医院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同时由于医院经济业务的日益复杂对会计人员的核算水平和综合能力的要求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必须随之转型,由传统的报账式向管理会计和决策会计过渡;由事后会计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总结过渡;由单纯的会计核算向为医院提供经济决策的财务管理层次过渡,这就需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学习;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可以改变我国目前医院会计工作的混乱局面。目前我国医院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非常严重,除了有制度上和法制上的原因之外,还与会计人员法律观念淡薄、缺少职业道德和会计水平不高有直接的原因,通过进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会计水平;其次,会计后续教育培训还是落实国家各项新医改政策和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要求,新的医院会计制度颁布以后,必然会有一个让会计人员适应和磨合的过程,一系列新制度新规定需要建立在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其原理的基础上,对于一些政策性的问题,有些会计人员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问题,就会造成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差错,及时的进行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帮助他们解决新规定在认识上的偏差,才能更好的开展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还是提高我国医疗机构会计人员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据统计,在我国有1200万会计从业人员,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水平较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面临的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院投资主体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客观上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只有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职业道德以及知识结构,才能不断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为医院发展服好务,这些都离不开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最后,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是减少会计作假、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有效途径,财政部部长项怀诚曾经指出,当前会计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合格会计人员的数量不够,二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三是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 。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政治、业务和整体素质,实行强制的定期的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医院会计队伍的不利局面。

二、目前会计后续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首先,有些医院的会计人员对后续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有一些抵触情绪,他们认为后续教育就是浪费他们的时间,对后续教育不太理解,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能力高不高无所谓,只要能够应付医院日常的会计处理就足够了,有些会计人员把培训当成一种负担,参加培训时无故旷课或者根本就不听培训内容,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违背了会计后续教育的初衷,说明国家在对会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的重要性宣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加大后续教育工作对医院效益和会计人员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方面的宣传力度,让医院意识到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对医院的好处,鼓励会计人员多学习。其次,后续教育的课程内容安排比较死板,难以引起会计人员的兴趣。有些培训机构安排的培训老师水平不高,讲课内容枯燥乏味,只是一味的给会计人员灌输会计理论而没有结合相应的实例加以说明,有些培训对初级和中高级会计师培训的内容一模一样,这样就会造成初级会计人员对有些内容听不太懂而高级会计人员又认为培训内容过于简单,没有什么用处的尴尬局面,因此,培训机构应该结合会计日常工作的实例来对会计理论进行讲解,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真正使各个会计层次的培训人员都能有所收获;最后,要加强培训的监督,最好在培训结束时采取考试的形式,验证一下培训的效果,对于不及格的会计人员不予发证,在制度上保证会计培训的质量。

总之,医院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不仅是对会计人员水平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是医院发展壮大所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途径,高水平的会计人员不仅能为医院搞好核算和监督工作,还能为医院的发展决策提供建议,促进医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德鑫.浅谈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J].职业技术.2011(07)

[2]赵汉清.关于我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思考[J].乌蒙论坛. 2007(04)

[3]郑宇梅.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思考[J].财会通讯.2011(19)

[4]王久霞.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特点[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1)

继续教育必要性 篇4

培训工作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小学在职教师求知欲有多么的强烈!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远远胜过那些在校的大学生,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学教育与继续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我国目前的大学生课程设置是根据学生所报考的专业来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们只要达到学分即可毕业。我们知道继续教育的定义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是根据音乐学科教师任职后的工作需求来进行的,其教育的目的性更强,专业的需求性更高。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参与这次培训工作的体会。

一、本次继续教育培训的特点

1.涉及面广——参与培训的人员,几乎全都是战斗在教学一线的音乐教师;

2.实用性强——知识结构立足十音乐学科教材主体,适当拓宽知识面;

3.灵活多样——授课形式灵活多样,大课、小课、综合课等多种授课形式相结合进行;

4.直观生动——授课方式为讲授、板书及多媒体课件运用相结合;

5.专业性强——集合江汉大学的教授及武汉职业院校的高级教师等优秀的师资力量进行面授教学;

培训的整体过程就是在这样的一种非固定的模式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员们受益匪浅。

二、时间安排上追求短小精致

在时间安排上短而集中,培训过程历时5天(2016年7月10日-14日上、下午全天)。后期跟踪听课、评课5天(10月24日-28日每天跟踪10位教师听课、评课)。学员反映不累赘,不拖拉,精致受用。

三、课程设置专业、实用

培训课程细分为小学班:音乐学科的最新动态与趋势:《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深析;校园合唱团的组织与训练;合唱的指挥训练;“感受”课程教学的深析;“歌唱”课程教学的深析;音乐教学与其它艺术;校园音乐活动的组织;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音乐校本研究等十门课程。中学班:音乐学科的最新动态与趋势;《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深析;校园合唱团的组织与训练;合唱的指挥训练;“感受”课程教学的深析;“歌唱”课程教学的深析;音乐教学的文化意蕴;校园音乐活动的组织;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音乐校本研究等十门课程。以上培训的课程几乎涵盖了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所有内容,其专业性、实用性显而易见。学员们可通过短短的培训过程实现知识的更新与解惑,充电后的知识介入足以让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从容淡定的面对新形势下的常规教学。

四、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存在的至关重要的几个问题

1.对教材研究的不够透彻——教师们在教学前,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备课,所谓备课就是让教师们首先对所要传授的知识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就声乐作品而言,就是要熟悉作品的旋律、节奏及歌词大意等,在为学生范唱时,既要唱准音高也要准确的表达情感。比如,在本次的授课中出现了一个尤为突出的共性问题。中学教师在演唱《送别》这首“学堂乐歌”时,集体将“一觚浊酒”的“觚”(音读gu,意为古时候盛酒的容器)读成“瓢”,更可笑的是好多个印刷的版本也干脆把“觚”印成了“瓢”。

2.对教材的认知缺乏严谨性——在培训中发现很多教师嗓音好、乐感也棒,可演唱作品时却总觉得不够满意,究其原因就会发现他们的演唱过于强调自我的陶醉,从而忽略了作为专业音乐教师应有的规范。如在演唱《康定情歌》时,每个乐句都加上了不应出现的装饰音。在培训中我稍加提醒他们就能够基本把握准确了,这充分说明这些老师具备了演唱该作品的能力,但忽略了教学中的严谨。

3.部分教师不具备音乐教学能力——教学中发现,在各高等音乐院校毕业生面临着择业困难,分配都成问题的当今,中小学师资队伍中却仍然存在着滥竽充数的现象。有些学校因教师队伍超编无法引进专业师资力量入校,只能启用非音乐专业的教师来承担音乐教学任务。他们可能是数学、语文、政治等学科的专业教师,却被牵强的安排到音乐教学队伍里承担音乐教学工作。这类非专业的音乐教师充斥着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专业能力都极为欠缺,根本无法正常的为学生传递中小学教本中所规定的音乐专业知识,致使我们的中小学学生无法正常的接受相关音乐知识,许多有着音乐天赋的学生都无法被发现,给予正确的引到和培养,遗憾的失去了最佳的培养阶段。

4.部分音乐教师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来源大多是具有从小具有音乐天赋、爱好音乐,长大后定向培养毕业于音乐院校的学生,但也有一些并无音乐天赋、为求得一纸文凭被动转入音乐专业学习的学生,他们的毕业成绩基本达标,也能顺利毕业,但毕竟学习起点低,不具备应有的音乐天赋,音准和节奏等相关的基本音乐知识也把握得不很牢靠,教学中唱走音、节奏乱等专业性的问题成为一种常态,极大地制约了音乐教学朝着正常轨道运行的常规。

五、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之现状,个人所持之态度和观点

严格说来,一个人的成就并非取决于大学的学习成绩,也不在于婴幼儿时期的智商,而与其成长过程的性格形成有更大的关系。完全凭借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并不能保证一个人一生的成功。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一种超乎书本之外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体会才能获得的处世智慧”。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已拥有了小学、中学、大学这样的教育机构来全面的、系统的、规范的对适龄者进行义务或非义务的教育。大学阶段的教育,的确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但这种知识常常是理论性的,并且其获得常常是以牺牲人的活力和个人意志为代价的。之所以主张全面系统的教育,在于这种教育能使人变得更富有方向感,以至于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境都能应付自如。将大学教育仅仅当成获得工作的一种途径,这是一种低级、浅薄的职业观和教育观,它没有考虑到教育对人性格发展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到学习经历对一个人成长过程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教育意味着一种投资,一种个人力量的投资。年轻人从这种投资中获得一种人生力量,一种知识创造的力量。这种力量包含两方面:思考的能力和意志的力量。

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国内高校录取学生的方式包括院系专业方向的选定多半都不是依据上述主张来完成的,这不是个性问题,而是共性问题,且短时间内也无法改变,由此引发的诸多弊病只能有待于学生进入到不同的工作岗位后逐步的适应和完善。其适应和完善的渠道是多方面的,而继续教育则可确定为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继续教育是我国当今社会帮助从业者更快适应和完善任职需求搭建的一个知识平台,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均可根据各自的需求进入到不同的继续教育知识平台,进行从业后的再教育,这种教育对从业者来说显得更有价值和意义,更加直观和适用。

就中小学音乐教师而言,大多数教师都是称职的,符合国家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基本标准的,针对少部分尚不具备专业素质的音乐教师,我以为首先应该引起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坚决抵制和杜绝非音乐专业人员渗入音乐教师队伍。纯净教师队伍,培养一批真正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人才是大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教育局以及中、小学校相关部门领导的责任和义务。教师的任用首先从源头抓起,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是可行的,杜绝走后门、讲情面的歪风邪气,领导们在任用和聘请教师时要有一切以专业需求为重的主导思想,选准人才、用对人才,尽可能避免跨专业使用人才。

已被任用的专业教师一定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巩固、完善及更新,尤其是那些曾无意学习音乐却由于一些特殊的机缘巧合误入音乐殿堂学习并有幸涉足音乐教学行业的教师就更要加倍巩固和完善个人的专业知识,提高音乐素养了。教师们授课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本,熟练掌握教本以及教本外宽泛的音乐理论知识。熟悉教本中的音乐欣赏部分的作品以及歌曲中的相关音准、节奏等知识点。尤其不要忽略了有些中、小学学生本身就具有一定高度的音乐素质的特点,他们往往从小练习钢琴或其它乐种,其音乐知识含量不可小觑。他们对音乐知识的求知欲望也会比其他同龄学生来的具体而旺盛。教学中也许你认为出现的是一个极小的知识缺陷或错误,一旦为学生所知,教师的颜面就会随之丧失,魅力也会削减,在学生中造成难以弥补的影响。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会在学生心理上留下阴影,他们会对教师今后的教学也会持怀疑态度,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教师后期教学严谨性的误判,失去音乐知识学习的兴趣,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就国家大环境而言,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基础,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前提。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现在我国正处在发展阶段,整个国际、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中国历来重视教育,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

习近平主席在教育方面的讲话中曾提到: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而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个好老师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群好老师能提升一所学校的质量,一批批的好老师则是我们民族发展和壮大的希望,是国家强盛的希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定要用习近平主席的好老师标准对照自己,用专业的知识武器武装自己。我们一定要积极倡导习近平主席对少年儿童提出的“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美好愿望,立足专业的规范,让孩子们的天赋都能朝着自然、健康的方向发展运行。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中、小学暑期继续教育培训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和点评,并就教学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阐明个人观点,以供相关人员分享,并期待教师们能牢记习近平主席在教育工作中讲话的内容,努力实现民族发展和壮大的希望,国家强盛的希望。

关键词:音乐教学,继续教育,能力提高,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任顺元.师德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蒋成瑀.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丛书:特级教师教学论文荟萃[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李文军.中小幼音乐教师嗓音保健不容忽视——由继续教育培训班引发的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2(2).

安全教育必要性的辩论 篇5

2012年11月是公司的质量安全月,对这个活动我们切身参加了,通过自身的参加活动,我们认识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只有好的质量才能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但是在后勤安全教育这个方面,我们有不同的意见,我方观点如下:

社会的发展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这个是一个不变的大前提,其他的事情需要为这个大前提做出让步,后勤安全教育方面就属于这个范畴.1、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安全教育费时费力,浪费了时间和大量的劳动力,与企业的最终目的相悖,抓安全教育还不如多抓生产,生产搞上去了,企业效益就出来了 企业的员工就得到了实惠,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2、后勤安全是各自的事情,我们从小就教育了很多了,没必要公司拿出时间来培训,自己

管好自己的安全,各自的事情各自负责。

3、后勤管理是企业自身内部的事情,内部管理,不需要安全教育。企业内部管理为企业发

展铺路搭桥,为一线的销售人员完成好的产品,谋求企业发展,个人价值的体现,安全教育跟这个不搭边,无法体现这一点。

4、企业内部的后勤方面,没危险,没必要进行安全教育。后勤中都是日常性的工作,没有

继续教育必要性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技能型人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50多年发展,在经历波折的同时,也取得相当的成就,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稳步发展,1980年中共中央就转发了相关文件,要把一部分普通中学改成职业学校,1991年国家做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996年颁布了《高等职业教育法》,自此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法制化轨道,目前我们的办学体制不断得到完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由于教育事业的特殊性,我们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得出指导性理论,使得教育工作更有前瞻性。本文就结合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就职业教育中的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做一些具体的分析。

职业教育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即是世界职业教育的总趋势

在美国,最优秀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创业,在日本早些年的学生毕业后想到是就业,特别是到大企业就业,日本政府意识到,可能是日本在开拓新兴产业中日本被美国甩在后面一大截有关系。于是日本在青少年学生中包括职业教育大力开展创业教育,1999年日本在职业教育大会上,与会者指出由创业者开办的小企业将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职业教育阶段开展创业教育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是世界范围内经济格局调整和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从单一的就业教育向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并重转变也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振兴我国民族经济的希望所在。

我国职业教育只重视技能培养,忽略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单一

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外资在国内投资市场的日益增多,技能型人才出现了较大的缺口。2003年年初,教育部对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表明,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落后。这种落后可以从两个方面诠释,一方面我国的职业教育没有培养出数量足够的技能型人才,以至我国技能人才,像其中的高级技师和技师、高级工、中级工紧缺;据最新统计,2007年仅广州技能型人才缺口约为32.68万人;市场上技能型人才的走俏,导致培养技能型人才似乎成为职业院校的唯一功能,致使出现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另一方面,就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培养结构不合理,只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忽略了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过于单一,给人的印象似乎是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就是将来的技师、高级工等。在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紧俏的情况下,这种目标单一性所带来的危害还没有浮出水面。但是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规划的事业,需要有前瞻性,必须在其发展中不断完善,使其尽可能的少出偏差,否则,教育偏差所带来的危害也不是短期行为所能制止的。另外日本、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教训也已经证明了这种观点。由此,尽管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院校培養出的人才在市场上还很紧俏,但是我们必须从长远着眼,调整培养目标结构,把目标指向技能人才和创业人才。创业教育客观上要求职业教育首先必须调整培养目标,把目标指向创业人才。

其次,当前我们的学生缺乏树立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素质。我们的学生多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优裕的生活。家庭的宠爱,使得他们从小缺少意志品格的锻炼,吃苦耐劳性、心理承受力普遍较差,缺少一种进取精神。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年来学生首先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尽管素质教育倡导了十几年,但是到现在我们的教育状况是:从小学到中学孩子们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考试转,从小为“分数”,而读书,抑止了他们求学的主动性、创造性。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没有创业意识,也不具备创业素质。很多学生大学毕业的时候,仍然没有克服认知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想干一番大事业,但又与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矛盾”。尽管多数的毕业生认为“自主创业”是一种磨练自己、拓展自己和充分实现自我的最有前途的就业方式,但在就业方式的选择上,把它作为首选的却只是极少数,这也反映了我们对学生创业教育的严重不足。但是随着普通高等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每年毕业生的数量也急剧增加,用人单位往往唯学历录用人才,有的企事业单位用人不切合实际,盲目重学历、讲文凭,一些技能性的工作也非要招大学生、研究生,造成了用人的高消费,在社会上更激化了人们追求高学历的心态。因此,职业学院毕业生的就业一开始就被蒙上了悲观色彩。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德国、日本等国外的职业教育的发达也证明了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具体到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既然我们的学生不能都如愿以偿的找到一个托付终生的单位,为何不让他们在学校学习时就为将来自我谋生做好准备呢?并且各类各级职业学院一贯与经济、社会联系紧密,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术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教育应该是得心应手的事情。

继续教育必要性 篇7

一、继续教育的特征

第一, 从教育对象看, 继续教育的教育对象是脱离了正规教育的社会各类从业人员, 从学习者学习的年龄来看, 是以成人为主要对象, 其学历教育以培养高升专、高升本、专升本应用型人才为主, 非学历教育以培养职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为主。

第二, 从教育模式看, 继续教育是面授教育、远程教育、面授和远程结合的模式, 既可以克服作为传统教育的面授教育的固有弊端, 又可以发挥远程教育的开放式优势, 是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的结合与互补。学习与职业、教育与本行紧密结合是继续教育优点之一。

第三, 从教育内容看, 学习者不仅要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学专业, 还要学政治, 选择既有业务知识的教育内容, 又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 既有选择学习学历教育的多科专业, 又有可以选择学习非学历的单科职业技能等。

第四, 从学习的时空看, 在时间上,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职业实际, 灵活选择入学时间, 适时调整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 既有业余的, 又有脱产、半脱产的;既有长期的, 又有短期的;在空间上, 继续教育包括远程教育, 具有开放式的远程教育优势,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可以是准分离的, 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现代传媒进行教与学, 师生在空间上可以相互分离。

第五, 从教学手段看, 继续教育可以使传统教育手段和现代教育手段综合交叉使用, 既可以通过传统教学方法进行, 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 突出学习的直观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便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二、继续教育有利于改善西藏的人力资源现状

目前, 西藏继续教育尚未全面起步, 这与全国继续教育的步子显得不很协调。较其他省区, 西藏是一个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发展相对滞后、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少数民族边远省区, 在现有教育力量与全区各族群众接受教育 (尤其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的普遍需求相矛盾的情况下, 要实现西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仅靠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紧密结合西藏区情, 拓宽多种形式的办学路子, 才能走出适合西藏特点的教育发展模式, 才能为西藏跨越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选择并发展继续教育, 不失为适合西藏发展人才战略的一条现实、经济的人才培养途径。

(一) 继续教育的开放式教育模式能在短期内解决西藏人才总量短缺的现实问题

继续教育可以克服过去的“围墙教育”的局限, 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和网络技术, 通过现代传播技术, 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教学活动, 受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班级授课制等制约因素小, 可以使人才数量成倍增长。

(二) 继续教育对象的特定性能够妥善处理好西藏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整体偏低与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西藏的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整体偏低。首先, 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起步太晚 (上世纪60年代末) , 基本上是以语言文化学习和短期培训为主的基础上缓慢发展起来的, 高等教育的学历层次长期以专科为主。其次, 由于西藏特殊地理条件的限制, 区内人员到内地求学深造的人为数不多。西藏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教育整体偏低这一严峻事实与西藏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显得极不适应。因此, 在发展现有高等教育同时, 发挥继续教育尤其在培养专升本、高升专、高升本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对提高西藏从业人员学历层次的现实作用, 找准继续教育目的与学历层次偏低的结合点, 适时发展继续教育, 已成为西藏改善人才不利状况的有识之举。

三、继续教育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有利于调整西藏的人才结构

(一) 继续教育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和时空优势能够合理调整西藏的人才结构

从西藏的人才结构看, 人才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从维护西藏稳定出发, 以语言、历史、政治等专业的文史类人才较多, 而以各类新型专业的开发力度不够, 缺乏法律、经济、管理、教育、计算机等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 在西藏各企业单位中, 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 大都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 即便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其专业知识已经陈旧。目前西藏高等教育专业门类的单一, 决定了不能较快的解决人才结构的不合理, 而继续教育教育内容的全新特点, 可实现与名校名师、先进理念等的教学资源共享, 有效解决我区人才匮乏、观念落后、知识陈旧等问题, 在相当程度上能拓宽人才的专业知识面、调整人才结构。同时, 继续教育注重实现职业技能和思想政治水平的双向提升, 这对于培养平安西藏、和谐西藏所需要的政治可靠、技术娴熟的专业人才十分有益。

(二) 继续教育教学手段的先进性能够直接从微观上解决西藏人才分布不均衡问题

继续教育借助现代传媒、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远程化教学,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 由于其教学形式的远程化和学习形式的网络化, 使人才培养在究竟上不受地域的限制。

从西藏人才的分布状况看, 由于各地区地理、交通、社会环境、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差异, 人才的分布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人才分布的不均衡, 导致西藏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日益扩大。同时, 西藏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较小, 很难在很短期内培养大批留得下、用得上的本地人才, 而且各地区人才仅靠政府宏观调控, 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分布的不均衡问题。由于继续教育在空间上打破了地域限制, 使各地方的人才发展同步进行。所以, 要改变西藏人才布局的不均衡现状, 有必要选择并发展继续教育。

四、继续教育教育对象的特定性和教育模式的特殊性特别有利于提高西藏的人才素质

继续教育的教育对象、主体首先是成人, 其教学方式有网络教育, 其教育对象和教学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等同于传统成人高等教育:第一, 由于继续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育对象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 教育对象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基础, 选择并接受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量, 继续教育打破了传统高等教育方式下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条件下同步发展的弊端, 能有效地杜绝人才质量的层次不齐。第二, 继续教育从本行业务、本职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 选择和确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能够把培养、训练与业务实践紧密结合, 使教育活动对于职业具有更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一致性, 使得学习者专业化程度更高, 专业性更强, 从而较好地消除了传统教育存在的教育与就业、学习与使用相分离的弊病及用非所学、学用相悖的浪费现象, 学生在选择专业时, 从现在所从事职业的角度出发, 可一边进行工作, 一边进行学习。由于学生所学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 学生专业素质可以同时在理论学习中得到提高, 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

西藏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不强。首先, 在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 靠以往工作经验从事本职工作的人数较多, 这些人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 即便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 其所学专业和职业不对口的现象比较普遍, 这些人在自身条件和工作环境的制约下很难提高自身素质。其次, 西藏高等教育由于发展时间短, 加上体制不健全、信息相对闭塞等原因, 使计划体制下传统教育的弊端凸显。继续教育教育对象和教学模式的特殊性, 在相当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实践能力, 有助于西藏“学习型社会”的快速形成。因此, 发展继续教育对西藏人才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联合国科教文总干事马约尔在有关继续教育的会上提出“提供终身教育与培训是我们唯一能够用必要的知识与能力武装人民的途径, 使他们能够在变化的世界中生存”。随着国际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等概念日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教育改革进程, 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不再只局限于传统教育。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人们的观念在不断更新, 终身教育的意识越来越强。继续教育成为未来发展人才战略的必然趋势。西藏若要紧跟全球教育信息、网络化发展的步伐, 若要在西部大开发中跻身于西部人才强省之列, 就必须在大力发展现有高等教育的同时, 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独特优势, 积极发展适合西藏特点的继续教育。

摘要:文章从西藏人力资源的现状出发, 根据继续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独特优势, 客观分析了继续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对改善西藏人力资源总量、学历、素质、结构、布局等状况的积极作用, 提出了西藏发展继续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关键词:继续教育,人力资源,结构,素质

参考文献

[1]杨改学.三种教学理论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影响[J].中国远程教育月刊, 2003 (12) .

[2]德庆拉泽.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重要性和开发现状[J].中国藏学, 2005 (3) .

继续教育必要性 篇8

1. 注重人的个性化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不断显现,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和专业领域人才的匮乏使得重视受教育者的差异性,着眼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发展的新的素质教育模式应运而生。人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教育的各项活动都是围绕着人来展开,每个人由于受家庭、性格、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相互之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素质教育的个性化要落脚于人的差异性,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将个体的差异性与社会的统一性有机结合。注重人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激发、唤醒、挖掘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寻找最适合受教育者个性和能力发展的道路是新时期继续教育中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特征。

2. 注重人文教育和能力教育

对人的素质教育通常被看作开发和培养人的基本能力的教育,因此,我国继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主要具备人的精神教育和能力教育两重手段。一方面,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大量工具、机器在现代化生产中的作用得到凸显,科学主义和技术决定论盛行,因此,注重人文精神教育,倡导人文关怀,矫正片面的科学技术观,摆脱膨胀的金钱物质欲,重塑人的主体地位和精神世界成为当前素质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创新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向。素质教育是一个体系完整、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的教育体系,其中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可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综合素质人才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3. 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社会的产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的社会实践性和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因此,对人的素质教育就是人类社会化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身体心理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理想信念素质教育等的素质教育的总和。首先,身体心理素质是人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基础资本。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增强体质、完善人格,实现社会个体的健康自由发展。其次,思想道德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我国现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是帮助个体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然手段。再次,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动力和精神信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人们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拼搏进取、不屈不挠的坚定意志,充分调动个体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挖掘个体的各方面潜能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继续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 知识经济时代对继续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

在知识经济崛起、国际竞争加剧的今天,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以知识为主要发展核心,我们进入一个以消费知识为主要特点的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人才作为知识的掌握者和应用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就等于拥有巨大的发展优势和进步潜能,因此,世界各国在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领域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培养人才的工厂,已然成为世界各国人才战争的首要阵地。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现代人想要跟上世界发展形势,只接受学校有限的基础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及时、不断地更新、补充、吸收新的知识,而能完成知识的这一不间断的生产、传播、创新一体化的途径就是继续教育。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继续教育要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对当前教育领域改革提出的战略性措施,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这一有力手段,整合开发人力资源、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加快科技成果技术转化,促进继续教育向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率的“继续素质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国家非常重视且大力支持继续教育的发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确定今后继续教育的发展地位和发展方向,明确加强素质教育就是新时期继续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因此,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协调继续教育体制、构建“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最高目标。

2. 受教群体对继续教育发展提出新诉求

在知识更新速度如此迅速的今天,在职前学校教育中学习的书本知识不但有限而且陈旧,人们必须通过继续教育这一教育手段接受最新的、持续不断的社会知识成果教育。首先,素质教育是继续教育的核心部分,可以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健全人格,保持心理健康。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每天都处于高强度的学习生活中,巨大的生存、生活压力使得大部分人或多或少地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素质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核心除了要提高人们自身知识水平,还要注重增强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个体在自身能力和社会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其次,个体对继续教育的依赖性加强。据统计,当前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四年高等教育在大学毕业后真正有用的不足四分之一,而能终生受用的知识不足全部所学知识的10%,大部分的知识需要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地学习获得。可见不论从事何种专业的人才对大学后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都体现出强大的需求。最后,在继续教育中增强素质教育是提高个体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学习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属性,也是一个持续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在继续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就是利用继续教育“短、平、快”的特点,不断提高个体受教育程度,是推动个体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3. 各教育领域竞争对继续教育发展提出新挑战

我国现阶段的继续教育多以零散的集中式培训教育为主要手段,与相应岗位和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联系较少,对行业最新知识、最热资源、最火领域掌握不足,教育机构功利思想太重,只把继续教育当作一种职业技能的提升手段,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对社会成员终生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教育方式上采取陈旧的教学模式,不能灵活利用信息化和网络化教学模式、大数据教学数据储存和分析方式等科学技术手段,这种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继续教育的发展逐渐受到其他教育领域冲击而有所缓慢。一方面,国内的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不断出现,学校在规模、层次、质量、生源等方面的竞争不断加剧,而其中教学质量又是影响竞争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出高素质学员成为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基本落脚点;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近些年人口不断出现负增长,优质教育资源出现相对过剩的局面,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的中国成为许多国外学校竞相争夺的生源市场,他们纷纷在中国教育市场大量投资兴办私立学校,采取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还有的学校实施具有足够吸引优秀学员的奖学金、助学金、免费留学、公费资助等奖励制度,成功掠夺我国大量优质人才,因此,生源危机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又一项挑战。

三、在继续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的途径

1. 树立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学观

国家2010年下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继续教育产业未来十年在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做出新的部署,明确提出每年要培训100万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技术专业人才,到2020年要累计培训1000万人次;在重大人才工程建设等方面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现有教育设施建设一批继续教育基地等一系列发展规划。国家已经为今后继续教育的发展搭建前所未有的发展平台,继续教育工作要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不仅是教授学员专业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重任。在继续教育院校中要转变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加强推进人文素质教育,让人文素质教育从隐性的要求上升为显性的制度,树立以提高“技术—人文”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观,全面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理想信念素质教育、法律法规素质教育、心理身体素质教育等人文素质教育建设。

2.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和范本,教师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发展程度,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成为推进继续教育中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要强化自身素质建设,懂得更多的为人处世之道,明白“个人—社会—自然”的行为关系准则,拥有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职业理想,真正起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模范作用。其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转变教育培养方法,要注意创建相对宽松的教育教学环境,采取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讲座、讨论、辩论、讲解等方式培养受教育者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潜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人文观点和方法,增加人文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把传道、授业、解惑统一起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态度、思想作风等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整合到学生学习全过程。最后,加强教师素质培养。继续教育相关院校要定期组织教育一线的教师进行系统的进修和培养,为教师设置专项培训经费和专项科研经费,大力加强师资力量的组建培养,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质量。

3. 调整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继续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整合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体现继续教育的教育特点,还要体现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目前,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普遍表现出重技术轻素质、重经济轻人文的弊端,因此,进行继续教育课程改革,在教育内容和课程设计上优化继续教育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成为继续教育中素质教育发展的具体途径。第一,进行继续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要打破学科间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壁垒,破除独善其身、自立门户的观念陋习,要实现学科间交叉互补式的复合发展。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高素质的人才除了掌握要专业知识技能和外语能力、金融能力、管理能力等能力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还要注重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和素质,帮助学生成为能够满足社会发展与自身能力提高的内外需求的新世纪人才。第二,优化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置时要将历史、文化、哲学、人文等社会科学知识有计划地穿插于专业技术知识中,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切实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第三,在课程设计上要科学规划素质教育体系。在继续教育有限的理论课学时中,专业技能的讲授往往占用大部分时间,因此,必须全局把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方式,把不同特点的人文素质课程进行合理安排,构建专业课和人文素质课齐头并进的科学局面。

4.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

继续教育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受教人群类型广泛,有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是在职工作人员,有的是职业技术工人,有的是低学历的打工人员等等,这些人由于社会背景、家庭教育、知识结构的不同对继续教育的追求标准也不一样,继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把握不同受教群体的群体特征,不仅要开展相应的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还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必须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完善继续教育人才评估体系,尤其是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必须纳入到考核体系的整体规划中。继续教育是一种相对特殊的教育手段,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应当是考核评估的重点内容,因此,对学员的考核不能只是简单的一张理论考核的试卷,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参考性强的考核评估体系。承办继续教育的学校可以建立包括理论知识水平、应用实践能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心理健康水平等五个方面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教育单位除了在规定的学时内对学员进行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还要对学员课后学习生活中的素质水平进行跟踪调查,实时掌握第一手的学员素质评价信息和教育效果的实效性信息反馈,这些信息的掌握不仅有助于继续教育单位掌握学员人文素质水平,对学员的素质水平做出客观判断,还有助于继续教育单位对学校素质教育水平进行核定,及时改进继续教育素质教育体系规划,提高继续教育素质教育水平,优化继续教育评估体系。

摘要:在继续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既是当前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育人方针、培育能力、拓展素质、全面提升育人水平的重要手段。素质教育要寓于继续教育师资团队建设、继续教育课程设计和继续教育的考核评估,进而推动继续教育在更加科学、有效和积极健康的轨道上行进。

关键词:继续教育,素质教育,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娟娟.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路径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19):110-112.

继续教育必要性 篇9

1.学习型社会要求日语教师特别是高校日语教师不断充电,进行继续教育

在学习型社会中,继续教育约占人生受教育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上。一个人的大部分知识是在职后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来充实和更新的。因此要想在某个领域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做到终身学习。所以高校日语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更要不断学习,坚持继续教育,做到“知识保鲜”。

2.语言教学的特点要求日语教师必须进行继续教育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日语教师作为语言知识的传播者,本身就应该身先士卒,不断学习,及时了解语言文化知识的更新、变化,关注语言教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3.高校日语教师的师资现状要求日语教师必须接受继续教育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贸易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日语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日语学习的热潮此起彼伏。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2006年调查,全中国目前有68万人在学习日语,而开设日语专业的院校则达到472所 (包括二级院校及高职院校) 。高等院校的日语教师人数也由1998年的2500多人增加到目前的3400多人 (据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等最新统计) 。庞大的师资队伍职支撑着不断扩张的日语教育,表面无限风光,但隐藏在背后的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水平不过硬的问题如芒刺在背,不可小觑。具体表现如下:

(1) 日语教师严重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普遍偏年轻化

伴随着日语教育的这股热潮,各大学在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匆匆开办日语专业,以至于进入高年级时,有些课程因为没有教师而无法开课。另外,日语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也是新兴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年龄结构上来看,不足35岁的青年教师占到60%以上,这些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大学或研究生刚毕业,从学校进学校,没有实践经验。个别青年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已经建立,但无论是教育理论、教学技巧还是综合知识都相对薄弱,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

(2) 日语教师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职称人数太少

在学历、职称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真正高学历、高职称的中坚力量寥寥无几。老教师虽然职称较高,但他们的学历普遍较低,知识结构比较陈旧。而年轻教师虽然有的学历较高,但就业时间较短,短期内职称无法提高,致使真正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数较少。学历、职称结构不太合理。

(3) 日语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日语教师的业务素质涵盖日语语言的交际能力、教学能力和自我提高的能力。日语专业教师大多常年专注于日语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所以无论是知识更新能力还是创新思维能力都有待提高。

(4) 日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能力较差

科学研究是自我完善、不断提高的最重要手段。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科研型或者“学者型”的教师。而日语专业作为零起点语言学习专业,学习课时较多,每个老师被大量的工作量所累,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搞科研,所以相对于其他专业,日语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较低。

二、高校日语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日语教师缺乏竞争压力,没有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随着大学扩招、教学任务的增多,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重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日语教师更是如此,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每个日语老师每学期平均四门课程,周课时量达到20节以上。繁重的劳动使得老师们没有精力去进一步提升自己,而日语教师的紧缺使得一些老师没有危机感,也没有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己的紧迫感。

2.继续教育途径太少,机会寥寥

相对于英语教育,日语教育起步较晚,所以各项配套设施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就继续教育而言,虽然有学历教育、在职学习、学术交流、出国留学等途径,但从比例上来说,则少之又少。在学历教育方面,目前中国具有硕士点的大学有60家左右,而具有博士点的大学只有15家,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日语教师进一步深造的需求。以在职学习为例,目前能够提供高校日语教师进修的学校只有日研中心的“大平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几个机构,根本无法保证广大日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需求。要想继续深造,有的教师选择了出国留学这条路,但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出国留学费用太高,不太实际。就连日语专业学术交流的机会也很少,有的老师写了与日语相关的研究论文,却鲜有日语专业的杂志或期刊。总之,日语继续教育的途径和机会太少,严重阻碍了高校日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热情。

3.继续教育形式单一,内容多为理论学习,缺乏实践性

高校日语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过少,也阻碍了继续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目前已有的继续教育的机构和大学,基本上采取的都是教师讲授,学生倾听这种传统形式,讲授内容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性,难以学以致用。长此以往,违背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降低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三、对策

1.认清形势,重视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来说,继续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综合国力、保持国家科技队伍先进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措施;对一个企业来说,继续教育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增加赢利的重要手段;对个人来说,继续教育在于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教育对象只有不断获得新知识才能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同样,在高校日语教师严重不足的时期,日语教师对社会竞争的残酷性不能感同身受,所以没有及时更新知识的紧迫感,亦无接受继续教育的长期规划。但当这种供求关系出现变化,日语教师饱和,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出现时,高校对日语教师的要求也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到时再进行学习就有点晚了,所以目前高校日语教师要认清形势,重视继续教育,未雨绸缪,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开辟多种教育途径、增加继续教育机会

高校日语教师继续教育还可以开辟其他的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途径,比如:

(1) 校内培养

邀请校外专家或者外教来校进行观摩授课或者进行讲座,以扩充知识,拓宽视野,更新观念;亦可采用导师制的方式,“以老带新”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科研能力强,青年教师富于朝气,勇于创新的优势;还可以利用远程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及时了解国内外关于日语方面的学术信息,听取各种讲座课程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还可以采用教研活动等方式,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共同探讨以提高教学水平。学校亦可举办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比如计算机培训、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2) 校际进修、交流

除了校内培养,日语教师还可以走出学校,以短期学习、参观访问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还可以通过校际学术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 自学

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就需要日语教师时刻关注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接触到最新的资讯。所以日语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高度的自觉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做好自学,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3. 改变单一的继续教育形式,加强实践能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还可以把继续教育的课堂延伸到公司等实战单位,通过学校与公司的合作,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高校教师的知识更新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薛金祥.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05, (5) .

[2]徐庆征.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刍议[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 2007, (6) .

[3]王增霞.我国“985”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改进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9.

继续教育必要性 篇10

一、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亟待提高

近年来,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已占高中阶段的“半壁江山”, 人才培养类型、专业、层次的结构更加合理, 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保持较高的比率。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并非尽如人意。笔者选取省内几家有代表性的职业学校近三年的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 通过问卷、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了跟踪调查。

从表一可以看出, 中职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其中绝大部分毕业生在二、三产业就业, 也有少数同学选择到家族企业工作或在父母的帮助下自主创业, 只有少数同学选择参加对口升学直接升入上一级高等院校;一部分同学选择在职继续学习。由于我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 汽车制造业是主导产业, 就业的学生中大部分从事制造业以及相关附属产业。

从表二来看, 中职毕业生总体就业质量并不高。在直接就业工就业后未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月工资高于2000元的仅占15.68%, 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在职参加继续教育的月工资高于2000元的占59.14%。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高就业率下凸现就业质量不高这一问题, 具体体现在专业对口率低、工资待遇低、工作稳定性差和后续发展不足等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就业率已经不是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应该上升到提升就业质量的层面上来, 这应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保证高就业率的同时, 不断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既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又是更好地发挥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内在要求。

二、继续教育是中职毕业生提高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提升就业质量, 就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提升竞争力。我国已进入终身教育时代, 社会现实已经大大改变。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学历、技能也不断提高。在此次被调查的毕业生中参加了继续教育的学员表现出以下几方面优势:1) 入职敲门砖。在招聘岗位中, 有些岗位招聘是大专以上学历。继续教育给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好职位的敲门砖。2) 升职、涨工资必要条件。3) 入职后定位提高。4) 为学生日后其他的继续教育提供精神支持和自信保障。

不难看出, 中职毕业生要想在社会发展和职业变动中具有竞争力, 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继续教育的弹性教学特点, 正是中职毕业生提高学历层次和动手能力, 提高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参加成人高考, 进入成人高等院校, 二是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三是参加现代远程教育。

三、探索适合中职生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

(一) 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提高“自身造血”能力

通过培养, 使其有仅具有本专业基础知识, 还应掌握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设备的知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熟练的技能技巧;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合作、敬业精神;具有独立解决本职、本岗位关键操作技术难题的能力。

(二) 推进校企联合办学, 提高继续教育能力

对于中职院校毕业生学历提升, 可以通过参加高等学校举办的各类学历教育来完成, 而对于同属继续教育范畴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 则应该由企业与高校联合承担。因此高校应该坚持走联合办学的道路, 鼓励企业转变观念, 主动参与职工的继续教育工作, 邀请企业共同制定培训方案, 聘请企业人员担任授课教师, 共同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双方的联合办学, 企业提高了自身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高校增加了服务社会的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

(三) 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有效互通

加强与中职学校的联系与沟通, 逐步形成两个教育层次间联系紧密、资源共享、教学融通的格局。充分利用我校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优势, 发挥吉林省人民政府确定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牵头学校的作用, 依托设在我校的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密切与中职校的联系, 把握中职教学动态, 中职毕业生动态, 便于因材施教, 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为其量身订做。

继续教育是中职毕业生由学生向专业技术人才转变的必经之路, 也是中职毕业生成才的驱动器。因此, 作为高校继续教育的职能部门, 必须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对于广大中职毕业生成长的意义, 更新教育理念, 积极与企业联合, 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 共同推进中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问题成为其健康发展的瓶颈。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高, 但就业竞争力不强。本文从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抽样调查入手, 探究如何通过继续教育的途径, 来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关键词:中职毕业生,继续教育,必要性,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朱永红.中职生就业现状及对策.考试周刊.

[2]陈嵩.就业率高还需提高就业质量.中国教育报.

[3]孟凡华, 陆春阳.3000万中职生继续教育是个大问题.职业技术教育.

继续教育必要性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生命安全课程

俄罗斯在1994年制定了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专门开设了生命安全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生产事故、交通事故伤害与攻击等知识,并形成应变所需要的能力。这门课程多由体育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由于生命安全基础课程的内容很难由一个专门的专业或学科来承担,因而其任务只能由体育专业来承担。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对各种类型的意外事故的研究和管理一直是个薄弱环节。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安全问题将会越来越繁多和复杂。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建设安全文化,发展安全科学”已成为社会向学校提出的艰巨任务。而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部门,特别是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提高全民安全素质方面责无旁贷。应该成为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目前对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生命安全课程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意义有如下三点:为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生命安全课程提供理论依据。积极推广和普及生命安全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改革。

一、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及其内容

(一)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

生命安全教育就是指人针对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律。生命安全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它首先是从人们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是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自杀的权宜之计被提出来的。如何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健全其人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每一个学生懂得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从而让学生珍惜生命,正确对待危机,勇敢地面对现实,增强抗挫折承受力,使学生学会掌握自我心理调整、自我控制的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以及危害自身的行为,而生命体育又寓于生命教育中,是中小学体育新课程中一个崭新的重要内容。

(二)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

中国有句老话,叫“宜未雨绸缪,勿临渴掘井”。生命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人们的安全意识,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意识,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才有可能,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应当意识到在人的权益当中,“生存”权是第一位的。

据民政部统计近几年的数字显示,我国因自然灾害(主要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包括地震、台风、洪涝、滑坡泥石流和冰雹等)死亡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在自然灾害的防御上存在很大的缺陷。以及民众的防灾意识淡薄有很大的关系,据调查我国46%的民众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措施了解十分有限,26.6%的人甚至对这方面的知识根本不了解。从已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来看,80%的以上的事故都是民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所致。

学生作为我国弱势群体之一,由于知识结构较简单,身体、生理都处于生长发育、成熟阶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危险分子的目标以及在自然灾害面前最无力的群体。据电视、报刊新闻报导,2010年发生在小学、幼儿园的人为伤害惨剧,造成多个幼儿死亡。就拿汶川大地震来说遇难人数为69142人(官方公布),其中学生就有5335人。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衰。所以学生是生命安全教育的重点,因为学生是一个发展的群体,是我们国家教育的主要对象,生命安全教育要作为一门课程固定下来,经历过生和死考验的国人应深刻认识到素质教育才是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而作为素质教育突破口的学校体育教育以及生命安全教育是最应该为当今学生补上的必修课.并把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列入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大纲之中。

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开设生命安全教育必要性

(一)是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决定的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些危险是瞬间产生的,而有些灾难事故是几十年、上百年才一遇。中国目前正面临新的安全事故高发期。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的大洪水、2003年的非典、2004年春节北京密云灯展特大踩踏事故和吉林市百中商场特大火灾、2008年初的大雪和四川汶川大地震,2009年的玉树大地震等,另外还有就是2009年以来,发生在小学、幼儿园的惨案告诉我们,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有助于某些体育运动技能迁移于生命安全教育,提高课程的文化价值和实践效益。

(二)符合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发展趋势

近几年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一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生命安全教育完全符合这一原则。生命安全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锻炼学生在自然灾害面前应如何更好的使自己不受伤害,培养在危险的情况下求生的能力。体育教学中的这种能力不只适用于一种情况,体育运动技能具有迁移性,通过学习这些求生技能,使学生能够在自然灾害来临时能够更好的保护好自己。同时生命安全教育应与体育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摒弃传统体育课中的主要由老师到学生的单向传授技能的弊端,变成师生互动的双向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主体性、自由选择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性,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三)是体育教育专业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新世纪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不再仅仅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素质较高的窄面层次的人才,而是指宽面的既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同时还应具备应有的生存技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实现更高的人生追求。调查表明,不少中、小学生在遇到安全问题时,因处理不当,激化矛盾而加重危害或造成本可避免损失的现象屡有发生,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因为缺少起码的生存技能和防范意识。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对各种类型的意外事故的研究和管理一直是个薄弱环节。而生命安全教育由于其安全特点使其不仅能掌握基本的生存本领,更能激发中、小学生一旦遇险,即使未能想出万能之策,也知道一些基本的应对办法,转危为安。对中小学生进行必要的生存技能训练,既有助于他们适应当前紧张的学习生活,也有助于他们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同时更有助于他们将来追求卓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因而把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是极为正确之举,它不仅可以弥补传统体育教学项目的教学效果的不足,而且也必将成为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四)是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师范院校的生命安全教育教学是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的,是在完全尊重学生的意愿,从挖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开展的,因而学生的参与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强迫性的,非被动的,因而也就能够很好地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标准中的运动参与领域里的目标。

由于生命安全教育教学把常规体育运动中的各项动作融在生命安全教育中进行,而且生命安全教育教学中有很多应用动作技能是传统体育课中所没有的,其内容新颖,吸引力强,如奔跑、行走、躲闪、滚翻、解脱、防卫、自救(包扎、固定、呼救)、互救(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固定与搬运)、攀爬、跳跃、支撑、负重、游泳、定向、联络、找水等技能。为了完成教学活动学生事前必须主动学习并掌握这些生命安全教育必备的知识和运动技能,并积极思考、锻炼思维,这有助于实现师范院校体育课程标准中的运动技能领域的目标。

(五)符合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理念

新世纪,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把生命安全教育作为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能全面的反映时代的特征,全面地体现了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理念。

生命安全教育作为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的内容,充分地体现了学校体育的人文性原则,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能建立强烈的个人内在安全感,更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去制止一些灾难,保护自我。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团结协作的精神。

生命安全教育作为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充分地体现了学校体育的主体性和选择性原则,其开展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为基础的,只有中小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才有利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以及取得良好的效果,打开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三、结语

生命安全教育新颖、实用,它的兴起充分地反应了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进步,把它作为师范院校体育教育课程是时代的需要,顺应了体教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也符合新世纪体教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求,它在师范院校的盛行体现了新一代体教学生对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师范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完全符合现代体育教育的特点,也是师范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必将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改革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子朴.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的构建[J].体育教学,2009,(12).

[2]秦毅妮.体育课程中应渗透生命安全教育[J].企业科技与发展(下半月),2009,(8).

[3]姚云.扎实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势在必行——有感于桑枣中学师生在汶川地震中无一伤亡的奇迹[J].教育科学,2008,(4).

[4]李春芳.关于高校安全教育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继续教育必要性 篇12

英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但是, 为了迎合高职教育所强调的“技能”, 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中的英语教育出现了强调英语的实用性与工具性, 而忽视英语的人文性及情感性的现象。为了提高证书过级率和就业率, 教师在课堂上着重训练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 而忽视学生的情绪特点和教材上的情感因素。学生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自信, 其情感得不到健康充分的发展。因此, 笔者通过分析情感教育的内涵、必要性等方面来诠释情感与英语教育的关系, 以促使教师重视情感因素, 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情感教育的涵义

1、情感教育的定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 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等。而情感教育, 根据卢家楣教授的定义, 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 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以优化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诸方面个性获得健康、和谐地发展。 (卢家楣, 2000)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 发展学生情感调节能力, 促使学生对学习、生活等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 渗透情感教育, 教学效果将得到更大的提高。

2、情感教育理论依据

(1) 人本主义理论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家, 非常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以发展学生潜能为教育目的, 他们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真诚、尊重和理解”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人本主义教学观。罗杰斯 (1983) 认为, 情感和认知是不可分割的, 两者间相互影响、彼此融合。只有重视情感教学才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 从而激励学生最终走向成功。罗杰斯认为理想的教育是要培养“身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为一体”的人。他所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是以情感为基调, 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指导者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具有“强调情感因素和情境的情感方面, 重视学生的情感并尽可能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 (代蕊华, 2005) 。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家们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 关注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需要。他们认为, 要促使学生整个人格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把认知过程和情感培养相结合。

(2) 情感过滤假设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情感过滤假设。该理论认为, “情感过滤是组织语言习得者完全吸收所获得的可理解输入的一种心理障碍”。可以理解为: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就犹如一个过滤器, 对语言输入起着过滤的作用, 输入的语言必须经过情感的过滤才能变成被学习者吸收的语言。由此可见, 情感因素虽然对语言习得机制并无直接的影响, 却也在某种程度上通过阻止或妨碍输入的语言进入语言习得机制, 从而间接影响语言习得。如果情感过滤较高即动机、自信心越低, 焦虑越高, 将会阻碍学生获得语言输入, 抑制学生理解掌握已输入的语言。而情感过滤较低, 即动机、自信心越强, 焦虑越低, 就越有利于语言学习。

由此看来, 英语学习的过程并不是教师主动的输入和学生被动的接受, 在此过程中会受到情感的影响。情感过滤会影响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从而引起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 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对于学生英语学习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英语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三、高职高专教育情感缺失的现象

为了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 高职高专教育着重实操技能的训练与发展。为了迎合高职教育所强调的“技能”, 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中的英语教育也出现了强调英语的实用性与工具性, 而忽视英语的人文性及情感性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和英语证书的过级率,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突出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 和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关注, 也没有对教材隐性情感进行充分挖掘和拓展。因此, 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情感更得不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比起本科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她们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专业技能都比较差。而英语不像其他的技能课程, 英语学习也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英语学习需要个人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获得较大提高。因此, 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畏难情绪, 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而基础差使她们在英语学习中缺乏自信心, 甚至出现自卑心理, 出现不敢说, 不敢写的现象, 更不能深刻体验到教材所附带的显性情感, 从而对现实生活中他人的情感也不能感同身受。另外, 当前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00后的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 没有兄弟姐妹与之情感交流;在家庭生活中, 又受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爱护甚至溺爱。她们依赖性较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情感的发展自然没有那么健康与充分。所以在英语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迫在眉睫。

四、结语

从人本主义理论和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都可以看出, 在英语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从高职高专教育情感缺失的现象中可以看出, 在英语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因此, 高职高专中英语教育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从而提高英语教育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Krashen, 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m, 1982.

[2]代蕊华.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4]卢家媚.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上一篇:立体传播下一篇:怎样复习现代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