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现代文复习重点

2024-12-30

课内现代文复习重点(共8篇)

课内现代文复习重点 篇1

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现代文课内重点课文要点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文体: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2、第二段要求理解并掌握: A、分层次。

B、写景角度:动植物、声色形味、动静结合、高低、远近、虚实、总分。C、写法:排比、拟人、对偶、比喻。D、作用:流露喜爱赞美之情,突出乐园。

3、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故事虽虚构但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4、捕鸟的细节描写:交代了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一连串动作描写写出了捕鸟的乐趣,抒发了兴奋喜悦之情。

5、第九段:A、作用:过渡段,承上启下。表达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之情。B、修辞:排比、拟人、反复。

6、写三味书屋生活:A、肃穆气氛。B、问问题老师不答。C、不允许游玩。D、读难理解的古文。E、因内容枯燥学生上课搞小动作。

7、中心。

重点背诵:

(一)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第一段中的“似乎”与“确凿”字面上看是矛盾的,你认为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作者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因为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模糊,然而回忆儿童时的生活,却又历历在目,“确凿”表示完全肯定的。

2、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儿时的作者在此发生了的三件趣事具体哪三件? 趣事: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色彩;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状;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味道。

3、写景物有恰当的顺序,本段也如此。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4、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写景,加上恰当的用词,能使文章生动、精彩。本段写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写景,请说说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至少举一个例子。

味觉、听觉、视觉、触觉(举例略)

5、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 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 : 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8、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是由于: 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9、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其目的是 : 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二)1.课文详写了捕鸟的 时间、地点、工具、条件、方法、收获。2.写出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扫、支、撒、系、牵、拉。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3.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4.课文第9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 ; 排比、拟人;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第二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

1.文体(小说)、作者(林海音,小名英子、台湾著名女作家)、选自代表作品小说〈〈城南旧事〉〉、题意双关、主人公(我,英子,不是作者)。

2.课文写作线索:A、-爸爸爱花——主线,起主导作用。B、毕业典礼——副线,推动情节发展,对主线起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

3.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写法:顺叙——写毕业典礼的过程。插叙——A、去医院探望爸爸的情形。B、六年前因赖床而迟到的情形。C、爸爸爱花的情形。D、爸爸鼓励“我”闯练学汇款的情形。这些记叙描写突出了爸爸的严厉、关爱,表明了“我”已经长大了。

4、伏笔的作用: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5、“花”的含义:有象征的意义——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重点背诵: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文中“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凋谢,另一方面指生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2、找出文段中暗示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至少一个)

“快回家去„„为什么呀?”“旁边的夹竹桃„„很不像样。”

3.“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从课文中摘抄语句)

“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4、“爸爸的花儿虽然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对。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长,我在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5.从全文来看,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爱花,表面严厉实际上充满爱心,很重感情。

第七课 《最后一课》

1、文体(小说)、作者、主人公(小弗郎士)、主题(爱国精神)。

2、理清故事情节。

3、小弗郎士在小说中的作用:A、既是主人公,又是线索人物。B、起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C、起到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4.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

5.重点研读的段落:第20、21、24——29段。6.人物思想性格。

7.写法:A、对比。B、前呼后应。C、以小见大。D、烘托手法。重点背诵: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人物:①文章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小弗朗士出是一个怎么样的儿童?

由贪玩不爱学习但能管住自己慢慢开始热爱法语,热爱祖国,民族自尊心不断升华憎恨敌人的一个在不断成长的儿童形象。

②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物?

外貌、动作、神态、语言;他是一个恪尽职守,热爱学生,热爱祖国,道德高尚的老师。2.情节:本文 “宣布下课”属于小说的哪个情节? 高潮结局 3.环境: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1.韩麦尔今天为什么穿戴的和平常不一样? 纪念最后一课,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2.镇上的人的表现为什么又和平常不一样?

感谢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二)阅读课文最后一个部分24-29段

1.课文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2.“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忽然”表明了什么?

“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了,增强了悲怆的气氛。

3.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什么? 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4.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5.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表现出了他对不能再教法语而感到悲愤和哀痛。5.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6、24-29段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语言;动作;神态三方面表达了韩麦尔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7、选文中哪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8、亡了国当了亡国奴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对红体字的理解?

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监狱指普鲁士兵的控制,钥匙是祖国的语言,母语可以让人萌发爱国之情,可以使人民团结起来抵御,结束外国的统治、侵略。

9、最后一段写出了韩先生怎样的心情? 无奈,悲痛,伤心等。

10、如何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比喻的修辞方法,本体:字帖;喻体:小国旗。经老师的影响唤醒了学生爱国主义真情。

11、如何理解“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表现了对普鲁士士兵不让学法语这种控制手段的蔑视,以及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憎恨,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第十一课 《邓稼先》 1.文体(人物传记)。2.把握各小标题的意思。

3.理解各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突出邓稼先的贡献。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具体写邓稼先的才能、意志、信念、精神。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4、写法:A、大处落笔,立体凸现形象。B、对比的手法。C、句式多变,排列整齐。重点背诵:

一、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1、邓稼先先生喜欢“纯”字,你认为“纯”字代表着什么意思? 朴质、忠厚、无私、没有杂念

2、文革期间发生在邓稼先先生身上有两件什么事情? 说服两派群众,组织开始工作;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

3、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4、奥本海模式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他?

他是美国的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的人物,又是一个复杂的人,通过对比来反衬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

5、“人们绝对相信他”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

6、“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邓稼先正是汲取了这些最优秀的部分,变成自己的气质品格;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最理想的党员。

二、阅读《我不能走》片断、回答问题:

1、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2、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3、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的精神。

4、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5、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第十二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文体(散文)、作者臧克家。

2、线索:A、叙事线索——说和做。B、感情线索——表敬仰赞美之情。

3、文章的中心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4.闻一多的主要事迹和形象。5.掌握文中的 比喻句、过渡句与议论句。

6、写法:A、夹叙夹议。B、结构严谨。C、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

重点背诵:

一、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药方”是比喻的说法,只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2、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的方法,也还是仅仅走出了一步。

3、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为它打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因它打开光明之路”中的“它”指深夜灯火,这句的意思是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闻一多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已在表现闻先生的深夜从事文学研究室的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4、他潜心关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闻一多从事文学研究非常深入,用心极专极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使他分心。

二、5、解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中“之”指代

古代典籍。

6、你知道“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7、“小楷如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一多的什么态度?

8、结合全文看7、8、9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7总结上文,8、9开启下文。两者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9、“这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这指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因为他是青年的领导人,他要先宣传然后用行动去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10、请找出闻一多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第18段,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11、闻一多先生在学者方面的成果有哪些?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特点是什么?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他是一个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

12、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又有做了哪些事,这又体现出了他怎样的特点?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游行示威;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13、联系全文,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他是一个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第十六课 《社戏》

1.文体(小说)、作者(鲁迅)、线索(看社戏)。2.理清并掌握文中的主要情节。3.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4.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5.重点阅读段:第10——14段、第22、23段、第40段。6.中心。重点背诵:

一、1.为什么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平桥村有淳朴好客的村民,美丽的景致,有趣的事情。2.平桥村村民都具有哪些特点?平桥村的孩子们具有什么特点? 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善良、好客、活泼、聪明、驾船技术高。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踊跃的铁的瘦瘠„„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写出了的什么心情,为什么用“踊跃”来写山?

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或把静物写活了)写出了船行之快。4.课文第22段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描写,表达了什么心情? 景物描写,表达了我的留恋之情。

5.课文第23段“老渔父”为什么喝采?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因为船行的快,侧面描写烘托出孩子们驾船技术高。

6.“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中的修辞及作用,“蹿”能否改成“游”好不好,为什么?

比喻形象写出了船行之快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高。;不能改,“蹿”更能表现船行之快。

二、课内阅读训练

朗读课文“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到“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汊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感觉的角度)来写看戏途中的景色?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视觉、听觉、嗅觉,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清新醉人的夜景,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表现了“我”对江南农村的热爱之情。

2、“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一句中的“点”、“磕”用得好在哪里?

“点”“磕”二字,好在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农家少年驾船技艺的熟练、敏捷,表现了他们的聪明能干。

3、“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写出了“我”的什么感受? 心理描写,写出了“我”急于看戏的心情。

4、“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句中的“似乎”和“也许”“料想”能否去掉?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不能。因为这些词语都表示推测,说明听到的、看到的都不确切。这样写突出了“我”急于到赵庄看戏的心情。

第十七课 《安塞腰鼓》 1.了解课文。

2.主题(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4、理解一些句子的含义(课文后的练习二)。

5、写法:A、短句与长句交错,富有节奏感、音乐美、诗意美。B、语句铿锵,有气势。C、动静结合。

6、黄土高原人的性格:朴实、粗犷、开朗。安塞腰鼓舞姿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热。

7、排比句和感叹句的作用:增强句子的语势,使文章气势恢弘,雄浑有力,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8.短句的运用。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制的情景。重点背诵:

一、1、课文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哪些方面,安塞腰鼓具有什么特点? 场面、舞姿、后生;表现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2、作者写安塞腰鼓主要是为了赞颂些什么?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

二、阅读文章“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中的“茂腾腾”一词写出了后生们的什么特点? 指身强体壮,生命力旺盛。

2、第七自然段从哪些表演来描写安塞腰鼓的宏伟场面? 从鼓点声、击鼓动作、跳跃的舞步、表演者的眼神和英姿。3、文中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声音,其目的是什么? 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的铿锵有力以及激越的气势。

4、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行,光彩和力量。

5、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含义,“挣脱”“冲破”“撞开”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含义:写出了陕北人民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不能调换,这三个词语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与上句的“束缚、羁绊、闭塞”等词语照应。6.“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第二十一课 《伟大的悲剧》 1.文体:人物传记。2.作者:奥地利的茨威格。3.理清故事情节。

4.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及人物体现的精神。

5、如何理解“伟大的悲剧”。重点背诵: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什么?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什么?

“这”指“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这一事业”指“第一个发现南极点”。2.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第二十二课 《在沙漠中心》 1.“我”在沙漠中遇到了哪两大困难? 寒冷、干渴

2.“我” 采用了哪些应对困难的办法?

①喝纯乙醚喝90度的酒精②在沙漠中挖一个坑将自己埋住③试图用布获得一点点露水。3.文中“我”的情绪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情绪变化的句子。痛苦、绝望、平静、乐观。(句子略)4.文章第2段哪句是环境描写,说说作用。(环境描写句子略)渲染环境的恶劣。5.文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略 第二十六课 《猫》

1.作者写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只猫,他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 第一只猫:从自身形态喝逗着玩时的形态表现出了它的可爱。第二只猫:从性情和本领两方面写出了它的有趣和活泼。第三只猫:从形态和性情两方面写出了它的可厌和懒惰。2.周家丫头代表哪一类人,家人对此持什么态度? 她代表那些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家人责怪她。

3.不知名的夺小猫的人代表哪一类人?对此“我”持什么态度?说明什么?

代表不顾别人利益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怅然、愤恨的诅骂他们。说明作者对哪种不顾别人利益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和鞭挞。

4.对第三只猫的结局“我”的感受是怎样的? 难过、痛苦、内疚、自责、懊悔。

5.文章结尾的三个感叹句有什么作用? 强烈地表现了“我”的悔恨和自责。

6.为什么说“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我”冤苦了这只不能辩诉的动物,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7.最后一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自己伤害了无辜的动物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8.读完本文之后你的感受和启示是什么? 9.略

第二十七课《斑羚飞渡》 1.文体(小说)。

2.品味详细描述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全过程的有关动词。

3.斑羚飞渡给人的启示:斑羚飞渡的惨烈、悲壮,让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反思人类社会,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斑羚那样,不害人,不苟活,视死如归呢?(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4.景物“彩虹”描写的作用:

5.镰刀头羊的形象: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6、如何看待文中“人”的角色:对于和自己一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物种,人类是蔑视的。人类肆意屠杀它们,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灭绝。7.掌握景物、神态、动作、侧面描写。重点背诵 :

一、问题研究

1.“彩虹”三次出现各起什么作用?

第一处第5段: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的飞渡作铺垫; 第二处第11段:作用是渲染飞渡的悲壮气氛; 第三处第16段:作用是赞颂头羊的自我牺牲精神。2.镰刀头羊具有怎样的形象?

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3.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

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4.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感到震惊?

“我”是个猎人,参照人类在此种情景下常有临阵脱逃的表现,所以震惊。

5.它(镰刀头羊)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在这句话里,“灿烂”只是指那一道弯弯的彩虹吗?

不只是指那道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6.斑羚飞渡的场面,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它是悲壮。

7.为什么文章结尾再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结尾的彩虹具有象征意味。它的绚丽、灿烂象征自愿牺牲的斑羚们生命的灿烂、辉煌。把它放在末尾,具有点明中心、主旨的作用。

8.文中那两句话与“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道路”相照应?

“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 9.用一句话概括作者所讴歌的“斑羚精神。” 作者主要讴歌斑羚群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课内现代文复习重点 篇2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现代文复习,段落层次,关键语句,表达方式

现代文在每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比例都不少于三分之二, 尽管白话文容易读懂, 但学生要真正达到教学要求, 掌握必要的知识, 培养相应的能力, 不经过认真、深入的复习和适度有效的基本训练, 是难以达到的。要想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 必须了解现代文阅读的要领和方法。

现代文阅读, 可以先从理清段落层次入手, 抓住关键词句, 把握表达方式, 从而领会写作意图和思想意义。

一、理清段落层次

段落层次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顺序, 是作者的思想进程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理清了文章的段落层次, 就能理解其内在联系, 以及作者的行文思路, 进而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例如《苏州园林》, 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叙述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 总说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第二段分别说明苏州园林的各个特征, 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这一段中按照由局部到细部的顺序, 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条理十分清楚;第三段用寥寥数语作结, 对苏州园林的介绍留有余地, 引人回味它的图画美, 并产生一游苏州园林的愿望。由此可见, 文章首先提出总纲, 接着说明总体上的思想, 然后就形成这个总体上的特色的四项设计原则 (布局、配合、映衬、层次) 分别作出介绍, 并捎带谈到一些次要特色 (门、窗、梁、柱的特殊风格) ;最后结束全文。文章严丝合缝。全文的“纲”抓住了, 文章的布局清楚了, 掌握了作者表达思想的顺序, 这样, 文章的基本内容也就理解了。

怎样划分全文的段落?一般记叙文可按照时间顺序或空间转换, 或按照内容性质的分类来划分, 议论文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或按照论述的线索, 或按照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来划分, 说明文可以按照先提说明对象, 再按照说明对象本身的条理来划分, 或按照人们的认识规律来划分;小说可按照情节发展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划分层次, 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因此, 阅读文章不能只停留在知道全文分几个段落, 还要深入到段落层次, 特别是重要语段。

划分段落出的层次, 依据凡是相对独立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部分就可分为一层的原则, 要注意从一个意思转到另一个意思的分界处, 这个分解处一般就是前后层次的界限。例如《关于写文章》第四节, 论述了写文章是使思想逐步成熟完善的过程。第一、二句讲一种思想在自己头脑里时, 或把它说出来让人听懂时, 都不能算真正明确。第三句“写成文章, 这就是更进一步了”。显然开始讲另一种情况, 应当算第二层。第五句“要写好一篇文章, 就要……”, 讲写好文章与写成文章也不是一个意思, 这里又转到另一个内容, 应当算第三层。

有些语段, 层与层之间往往有明显的表示过渡的语句作标志, 抓住这些语言标志, 有助于分清层次。有的语段常常用扼要的提示句把这段的中心点出来或将讲的对象、范围指出来, 找到这种提示句, 不仅有助于理清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对把握层次也有好处。这类提示句的位置可在段首,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八自然段可分两层, 从内容上看是先总后分。开头的提示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看, 昆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这一段的中心, 是第一层。这类提示句也可在段尾, 如《人类的语言》, 第二自然段分为三个层次, 最后的提示语“一句话, 人类语言的特点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这是任何其他动物所办不到的。”是这一语段的结语, 是第三层次。

二、抓住关键语句

文章是由一句话一句话构成的, 词语和句子对文章来说就像选房盖楼的砖瓦。关键词句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是文章的“穴位”, 弄清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有助于领略文章的神韵。

(一) 理解词语的作用。

除了要理解它的基本词义外, 还要联系词语所在的具体文句, 联系与它前后照应的词语, 甚至要联系文章的内容, 确定它在句中的特定含义, 体会其准确、生动的表达效果。如《七根火柴》中有这样几句话:“‘要是有堆火烤, 该多好呵!’他使劲地绞着衣服, 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到。他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 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 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妄想”这个词有两个义项: (1) 狂妄的打算; (2) 不能实现的打算。结合具体语句, 这里应该选第二个义项。

有的词语带有特殊的感情色彩, 阅读时要注意分析。如《藤野先生》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 当漂亮讲, 本是褒义词, 鲁迅先生在这里用以形容那些附庸风雅、弄姿作态、不思进取的“清国留学生”, 目的是揭示他们的丑恶灵魂。褒义反用, 有讽刺意味, 比直接用“丑陋”更有情趣。

以上讲的是实词。其实, 虚词不虚, 特别是副词, 它们在句中的表达作用不可低估。如《“友邦惊诧”论》中写道:“只要是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 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 南京政府束手无策, 单会去哀求国联, 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从具体语言环境看, “略”与“都”照应, 强调任何人都知道, 有讽刺意味, “单”与“束手无策”照应, 刻画出南京政府苦苦哀求国联的丑态。“正”和“是一伙”照应, 揭露了国联的真面目。不用这些副词, 论述就欠周密, 感情色彩也大为逊色。又如《中国石拱桥》中有这么一句话:“《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 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 可能是有记载以来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一词是副词, 表示对旅人桥建成年代的大略估计, “可能”在句中也是副词, 有“也许”、“或许”的意思, 表示对旅人桥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的一种估计。作者在既有充分根据又防止说过头话时, 用“大约”“可能”限制后面的词语, 准确说明旅人桥的悠久历史。没有这些副词, 表达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二) 理解句子的作用。

弄清关键性句子的含义, 对理解课文有直接关系。如《二六七号牢房》中开头写道:“从门到窗子是七步, 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这个, 我很熟悉。庞克拉茨监狱这间松木地板的牢房里这段距离, 我用脚步量了不知多少遍。”乍看, 相当平淡, 容易忽视, 其实意味深长。它反映“我”长期被囚禁在二六七号牢房, 表现了牢房的狭小、生活的单调窒息, 表达了“我”对德国法西斯残忍手段的愤懑和憎恨的感情。

除了理解句意外, 还要注意句式的运用。灵活运用各种句式, 可以丰富文章的语言特色, 起强化作用。如《生物的“睡眠”》中:“等到天气暖了又下着雨, 蜗牛才推开大门, 缓缓地伸出身子, 背着房子, 痛痛快快地逛一逛, 饱饱地吃上一顿。”这里采用拟人句式, 逼真地写出了蜗牛的形态:外形逼真、动作逼真、情态逼真。有的文章用了变化的句式, 如《白杨礼赞》中有两句:“那就是白杨树,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比较这两个句子可以看出, 第一句用了远指, 还用了肯定句式;第二句用了近指, 用了否定句式。“决不是”, 由远到近, 从“实在是”到“决不是”, 映现出作者对白杨树赞美的力度在增强。又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道:“朋友, 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 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用两个反问句回答第一个设问句, 以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抒发强烈感受, 唤起读者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

(三) 理解句组的作用。

要把握句组, 必须搞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从逻辑上把握。如《松鼠》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面容肢体 (第一句) , 尾巴的形状和功能 (第二句) 来说明它的“漂亮”, 这两句组成一个句组。搞清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内容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除了搞清句间的关系外, 还要注意句与句的顺序。既然句组中各个句子有严密的逻辑联系, 句与句之间的顺序就不能随意颠倒。如《松树的风格》第十一自然段的:“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都应该向松树那样……;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都应该具有……”句式相似, 但不能调换。第一句讲要像松树那样, 不管怎样恶劣的环境都能生长, 第二句讲松树的品质, 要有奉献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正是作者看到松树永不屈服于任何恶劣环境, 才联想到那种精神。如前后次序颠倒, 就不符合文章托物言志的思路了。

此外, 还要注意标点的作用。标点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无声的语言, 有的标点耐人寻味, 引起读者想象;有的标点蕴涵着丰富的潜台词。我们要仔细揣摩他的表达功能。《温馨的风》多处运用省略号, 如:“她转过头来, 仍举着伞, 对我笑笑, 示意我上车;我上来了, 她却仍留在站台上, 微笑着目送我……”这个省略号一是表现“她”的微笑一直浮现在作者面前, 助人为乐的事显得格外珍贵;二是让人想象“她”在用眼睛诉说这是她应该做的事, 她一定还会去帮助别人, 她的心灵多么美好。这里用省略号, 原句的表现力被增强了, 丰富了。

三、掌握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是显示文体特征的重要因素。各种表达方式都有其“个性”和独特的功能。对每篇文章的表达方式, 我们要做具体分析, 找出其特点, 从而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里着重说说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以说明为主, 但说明中也夹有抒情。如第七自然段的“当你看到那细致精巧、色彩缤纷的绫罗绸缎的时候, 你会为这小小的蚕所创造的奇迹发出赞叹, 而它们却只是默默无闻地辛苦一辈子, 并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人类作出了出色的贡献。”热情赞颂了蚕的巨大贡献和献身精神, 使读者深受感染和启迪。又如《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以议论为主, 但也不排斥描写, 如第三自然段, 作者论述的是:“要攀登科学的顶峰, 应该先通晓科学的初步知识”。而有的人前面的东西没有领会, 就去搞后面的, 并企图掩饰知识上的缺陷。对此, 作者指出:“即使用最大胆的推测和假设去掩饰, 也是要不得的。”并用了描写:“不论这种肥皂泡的色彩看起来多么悦目, 它是必然要破裂的, 你们除了惭愧以外, 将一无所得”。“肥皂泡的色彩”、“悦目”, 但是必然要破裂, 这样的描写形象生动令人信服:要避免肥皂泡的下场, 就得接受作者的告诫, “要循序渐进”。描写配合议论, 比单一的议论更容易让人接受作者的观点。总之, 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常见的, 它们有主有从, 分工不分家, 都是为表现思想内容服务的。

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我们可以将同一作者或同一文体的几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都是写童年生活, 题材相同, 但取材不同。前者表现儿童热爱自然, 追求新鲜知识, 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所以集中选择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而后者表现的是与农民孩子的淳朴友谊, 所以集中选择了“我”与农民孩子看“社戏”过程中的材料。这两篇文章选材不同, 是因为写作目的的不同。又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友邦惊诧”论》, 都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有感而发的, 但写法不同。前者的议论建立在一个民间传说的基础上, 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有助于主题的开掘, 因而作者采用了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方式。后者的事件紧迫感强, 政治色彩浓烈, 作者既要痛快淋漓地驳斥反动派对学生的污蔑, 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用心, 又要赞美广大学生的正义的爱国的行动, 所以采用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这两篇课文运用不同的写法, 是由不同的思想内容决定的。同一文体, 可以有不同的选材, 不同的写法。作这样的比较, 我们能拓宽视野, 加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多进行比较阅读, 求同存异, 学生不仅能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 而且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篇3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它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在近三年的高考命题中。取材主要是以小小说为主,因其情节精巧,能以小见大,给人以启迪等特点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小说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围绕小说的文体特点设题。它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要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主题,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人物形象分析

刻画人物,是小说最显著的特点。设题方式通常有:①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②请概括某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③某某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如2007年宁夏卷第13题:“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2008年浙江卷第18题:“本文着意勾勒了鸟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2009年宁夏卷小说阅读第2小题“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清简要概述。”2009年安徽卷“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形象”,这些都是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

该怎样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呢?首先,通过小说对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浙江卷《乌米》一文中乌米坚忍、乐观的性格特征就是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出来的。其次,运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都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因此分析人物要把人物放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考量。鲁迅笔下的阿O、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都因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具有典型意义。最后,还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进行概括整合。2007年宁夏、海南卷中对林冲性格心理的分析就要结合林冲的身份、地位的变化加以概括。此外,我们还要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在阅读过程中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其评价的语句,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故事情节的把握

对于故事情节主要是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和作用。常见的设题方式有: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某段文字(或某个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④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小说在描写人物时有哪些伏笔或照应?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如2008年江苏卷第12题:“小说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2009年安徽卷第11题:“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2009年四川卷第15题:“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么展开的?请概括回答。”又如2009年福建卷第13题:“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阿庆的音乐天赋?请简要分析。”这些题目都是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把握。

要准确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就要根据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要运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格式对故事情节加以概括。2009年安徽卷第11题:“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其实小说的题目已经表述了主要事件:董师傅游湖。但如果照搬题目就会漏掉信息,董师傅是带领小翠游湖,他并不是一个人。还要注意叙述故事的方法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其中倒叙和插叙是考查的重点,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插叙可以帮助情节的展开,丰富作品的内容。注意寻找故事的“线索”,小说的线索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故事情节,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2009年四川卷第15题:“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么展开的?”因为小说主要是通过主人公的想象和心理活动描写来展开故事情节,所以想象即为小说的线索。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蜕中的环境描写包括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如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自然环境即人物活动的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设题方式一般有:①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②联系全文,简析社会环境描写存文中的作用;③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如2008年浙江卷第19题:“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州。”2009年浙江卷第12题:“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这些都是考查分析环境捕写的题目。

分析环境描写,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思想,要回答好这方面的题目,就必须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基本作用,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二是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三是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如果能掌握这些知识,像2009年浙江卷第12题“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这样的题目就不难回答了。在做题时还要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处于不同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不同的。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是小说阅读考查的重点。同时还要掌握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等,我们应该了解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如运用对比手法,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等,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运用先抑后扬手法,使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要善于概括语言方面的特点。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有节奏感、词语丰富多变,有地域色彩、乡土气息等。近年来,在小晚鉴赏中也出现了开放式题目的考查。如2009年宁夏卷小说阅读第4题:“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2009年浙江卷15题:“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这类题目一定要在准确把握小说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作答,强调突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要言之成理,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

总之,阅读鉴赏小小说,抓住文体特征,把文体特点作为做题的突破口,是提高阅读鉴赏小小说的有效途径。同时小说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量的积累。小说鉴赏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在日常的阅读中我们应该注意对小说的出题角度进行归纳总结,还要注意小说题目的含义,结尾的匠心独用和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虽然其命题的角度不尽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夯实基础,把握答题要领,做到答题规范,条理清晰,就一定会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效果。

期中考试课内现代文散文阅读答案 篇4

<<藤野先生>>答案

(一)1、在东京的所见所闻

2、只不过,失望

3、憎恶、讽刺,标致,反语

4、行尸走肉、醉生梦死

5、看不惯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

6、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7、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的情感

8、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到了北京美其名月“龙舌兰“

9、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10、反映日本人民的友好热情,正衬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

11、为全文奠定爱国主义的感情基调铺垫下文;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三)13、“我“与藤野先生的相处

14、“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也都一一订正

15、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图;了解裹脚

16、“第二三天”;“从头到尾”;“一一订正”;一直

17、藤野先生竟然为一个外国留学生细心地添改讲义;“我”的讲义错误多,让先生费神

18、科学严谨

19、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与感激;还不服气

20、热情诚恳;求实

(四)23、时事片事件

24、没有,是为了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愤慨的感情

25、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拯救民族的灵魂迫在眉梢,刻不容缓;“万岁”;伤害了民族自尊心

26、生命看热闹的人完全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副;医学救国;弃医从文;爱国主义

28、不可压抑的激愤

29、即将被日军枪毙的中国人及围着的一群中国人和课堂里的“我”

(五)32、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真诚关心和帮助中国留学生、33 “小而言之”是为了中国的进步,指一个国家;“大而言之”指为学术、为科学,指的是人类进步、35、收藏讲义、悬挂照相、继续写作

36、自己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触动而增加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37、为军阀政客张目的反动文人;反语;憎恨与讽刺

我的母亲参考答案

四、2.承上启下(过渡段)。

3.①做错了事,严加教育,并实行惩罚措施;

②训导我要向我父亲学习;

③说句轻薄的话,被母亲重重责罚了一顿。

4.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她便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5.中心句:但她有时候也很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托尔斯泰答案:

(二)1.写托尔斯泰富有感情和威力的眼睛。2.柔和 和蔼黯然失色 意气盎然 好奇 高尔基3.愤怒时冷峻、不悦时结冰、友善时和缓、激情时炽烈如火、优美音乐中热泪涟涟、精神满足时闪闪发光。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感情丰富的人。4.作者先抑后扬,写胡子、眉毛、头发反衬富于洞察力的眼睛,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5.这句话使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特征突出;作者不仅在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而且含蓄地揭示了他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雪》阅读训练答案:

1,文章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在对比中表现了对江南雪的喜爱和对北方雪的赞美。

2,(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3,(滋润美艳)

4(否,江南的雨)(单调)

5,(否。那里还隐„„也听到他们嗡嗡地闹着)

(江南的雪不是单调的,寂静的,它透露出盎然的生机,蕴育着生命)6,(塑雪罗汉)(如,“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天美好的回忆。)

7,(不是,江南的雪虽美,但经不住磨炼,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语句:晴天又来消融„„而嘴上的胭脂也裉尽了。)8,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

9,(在晴天之下„„在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旋转升腾)(孤独不妥协,俨然是一位斗士,像一位奔放的挑战者,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10.(托物言志,像征手法)(“江南的雪”象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朔方的雪”象征:一种不甘沉沦,昂扬向上,执著抗争精神,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所以作者喜欢江南的雪是因为有一种温润、宁静的美,但更喜欢朔方的雪。因为它有一种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朔方的雪花却是“蓬勃地奋飞”“旋转而且升腾”;江南的雪粘结成雪罗汉并且给人们带来短暂的欢乐,而朔方的雪花却“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是“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对比方法)

12、作者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都是充满着深情的,都是十分喜爱的。但他更为欣赏的是朔方的雪的抗争精神。作者喜欢江南的雪是因为它有一种温润、宁静的美,喜欢朔方的雪是因为它有一种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作者对江南的雪的喜爱之情;又充满惋惜之情的,对江南的雪没能抵御住环境的影响的遗憾与惋惜。但朔方的雪花充满了抗争精神,从不与严峻的环境妥协,而是孤独的坚持自我,英勇的献身。作者对朔方的雪花给予了高度评价“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四,阅读训练答案:

1、“冰冷”“坚硬”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江南的雪滋润美艳,色彩斑斓,绚丽有趣。从山花烂漫、生机盎然的“冬花雪野”图中和江南雪天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欢乐情景中可以看出。蕴涵着生命,透露着生机。江南的雪,倾注着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3、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

4,“可是”,这个词语在这里并不表示转折,而是“可算是”“真是”“确实是”的意思,已经暗含了美中不足之意。)

5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由眼前的雪景“仿佛看到”了另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更加突出了江南雪的滋润美艳、充满生机的特点。

6、有,因为江南的雪的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7,雪罗汉是江南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是美的象征。但是它却很快消融,让作者感到江南雪的美好是值得留恋的。这样的描写还自然引出对下文对朔方的雪的壮美的描述和歌颂。

8、D

《海燕》答案:1,这首散文诗通过对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大海景象的描绘和对海燕战斗英姿的刻画,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式,热情洋溢的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2. “闪电”“高傲”“飞翔”“大笑”“号叫”这些词表明了海燕的矫健、勇敢和乐观的特点。

3,恐惧和胆怯 对比衬托出海燕的英勇无畏、乐观豪迈的精神。

4,描写大海的景象,可以烘托出海燕的斗争精神。

5、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这样写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

6、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

7、拟人。以“歌唱”“冲向”“迎接”等词语,赋予波浪以人的行为动作,突出了它积极主动的战斗热情和乐观勇敢的革命精神。

8、“抱”“摔”“恶狠狠”分别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和思想感情,突出了狂风势力的猖獗。

“抓住”“熄灭”以拟人手法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

运用反复,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暴风雨已近在眼前,历史潮流不可逆转。

10、表达了作者急切要求惩治腐恶的义愤,渴盼经受革命风暴战斗洗礼的愿望,召唤革命者奋起斗争、搏击风暴、挣脱桎梏、赢得解放的豪情,肯定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将取得胜利的信念。

11、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那些害怕革命要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乌云、狂风、雷声、闪电则象征了正在做垂死挣扎的沙皇反动派;大海象征革命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暴风雨——席卷一切的革命运动,整个海上景象——俄国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

12、示例: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突然,一道闪电将乌云撕开了一道口子,一只海鸥在海面上惊慌地飞窜着,不时发出呻吟声,“高贵的海鸥,你惊慌什么,勇敢一些,乌云没有什么可怕的。” 海鸥没有言语,身影一闪就消失了。一阵响雷滚过,把海鸭吓坏了,它们用翅膀捂住自己的耳朵,海燕向它们高声呼叫:“来呀,加入到我们的战斗行列中来吧,要知道战斗者的生活是无比快乐的。”海鸭们却顾不得说话就躲得无影无踪了。海燕继续在悬崖的上空盘旋着,飞着飞着,悬崖底下传来了企鹅胆怯的低语:“我的天!赶快结束吧。暴风雨可

千万不要把我的安乐窝震坏了。”海燕对着躲在崖底的企鹅充满豪情地呼喊:“尊敬的企鹅先生们,勇敢地走出你们的安乐窝吧,战斗可能会毁坏你们的安乐窝,但是,也必将换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要比守在你们那狭小的安乐窝要强得多!”企鹅摇摇头,晃着肥胖的身子藏得更往里了,只有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在大海和乌云之间。

课内现代文复习重点 篇5

中考语文总复习之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一.《<论语>十二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曾子说:“士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孔子说:“在严寒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谢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二、《口技》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中抚尺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译:在这个时候,妇人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间一起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3、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译: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4、宾客意少(shǎo)舒,稍稍正坐。

译: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5、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译: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只手指,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 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三、《桃花源记》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一一为桃源中的人详细的说出他所听到的。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原来所做的标记,终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渔人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桃源人)见了渔人,竟然感到十分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看到)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见。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译:率领妻子儿女同乡的人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四、《伤仲永》

1.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2、令作诗,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符合从前的好名声了。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马上就能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3、.3、4、泯然众人矣!

译:仲永的才能完全消失已和普通人一样了。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请仲永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请仲永题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6.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

五、《孙权劝学》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学官吗!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吕蒙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与有志气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来看待(我),长兄怎么认识事物这么晚呢!

4.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六、《三峡》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是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4、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常常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七、《陋室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这间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没学问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可以弹奏朴素的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公文使身体劳累。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八、《爱莲说》

1、世人盛爱牡丹。

译:世人大部分都喜欢牡丹。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到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 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九、《答谢中书书》(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十、《记承天寺夜游》 1.念无与为乐者

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月光照在院子里,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十一、《小石潭记》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译: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的一动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那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十二、《湖心亭看雪》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映出的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痛快地喝了三大杯后和他们道别。(人教版)

十三、《岳阳楼记》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各种景象的变化多端,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4、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的,为什么呢?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则替君主担忧。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8、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十四、《醉翁亭记》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山之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译: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玩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暝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译: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6、苍颜白发,颓然乎期间者,太守醉也。

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十五、《满井游记》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

译: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的样子像是刚擦过一样,鲜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3.夫(fú)不能以游堕(huī)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

译:大概说不能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正事,在山石草木之间流连忘返的,就只有我这种闲官。而满井这地方刚好离我的居所近,我游山玩水将从这个地方开始,又怎能没有记录的文章呢!

十六、《送东阳马生序》

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物可以享用。

3、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他们的意思。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十七、《马说》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鞭打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十八、《与朱元思书》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像飞奔的马。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译: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使人看了产生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那些像鸢一样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热衷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十九、《出师表》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啊。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译: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

3、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译:如有做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之间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6、先帝不以臣卑鄙,枉自猥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译: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屈自己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8、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译:希望陛下托付给我去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大任,如果没有成效,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

9、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译: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深深追念先帝遗诏的旨意。

二十、《公输》 1.夫子何命焉为? 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2.胡不已乎?

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3.胡不见我于王? 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4.此为何若人?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5、必为有窃疾矣。(这个人)一定是有偷窃的疾病啊。

6、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虽然如此,公输盘给我制造云梯,一定能攻下宋国。

7、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译: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缺少的是人口,牺牲不足的百姓而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算是明智;宋国无罪而去攻打它,不能算为仁爱;明知这样不对却不知理力争,不能算是忠诚;知理力争却得不到结果,这不能说是坚强;你崇尚仁义不肯帮助我杀死(侮辱我的)一个人,却甘心(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类推的道理。

二十一、《愚公移山》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2、甚矣,汝之不惠!

译:你太不聪明了。

3、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译:我和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削减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于是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

二十二、《鱼我所欲也》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生命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够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凭借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凭借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万钟的优厚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原先为了礼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而接受它。

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是所说的失掉了他本来的思想。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

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令人讨厌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办法,有什么不能采用呢?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是贤明的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丢失罢了。

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本心。二

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要降临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的体肤饿瘦,使他们受到贫困之苦,使他们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强,增加他们所不具备的才能。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译: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二十四、《曹刿论战》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必定把它分给别人。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也一定是根据实情判断。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5、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6、小惠未扁,民弗从也。译:这种小恩惠没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小信用未能使神信服,神灵不保佑您。

二十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1、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比,谁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译: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一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能够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缺点,使我听到的,受到下等奖赏。

5、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现代文复习高二上答案 篇6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1、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商州》《白夜》《腊月•正月》《浮躁》《秦腔》(写三部),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他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有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自然。

2、采用书信体的写法,通过回忆苦难中的读书经历,向即将成人的妹妹讲述自己的读书、做人经验,其中始终充溢着兄妹感情、苦难经历和读书乐趣等诸多人生感慨。

3、善于捕捉和再现事物精微之处来揭示读书的真谛和人生境界,比如略

4、概括文中提到的读书方法经验

读书万万不能狭窄;不要忘了精读;对大家,要注意觅寻他的踪迹,要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获得教养的途径》

1、黑塞(1877.7.2——1962.8.9)德国作家。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2、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段意

第1段:什么是教养;第2段:获得教养的途径是研读世界文学(研读经典、杰作);第3段: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前提——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第4、5段:怎样阅读经典;第6段:对比阐述阅读的两种类型(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真正的阅读者);第7段:阅读经典作品有“常读常新”的魔力。

3、艺术手法:层进式论证结构、对比论证方法和严谨的逻辑顺序;语言严密。《白莽作〈孩儿塔〉序》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写4本)等。

2、本文回忆白莽的音容笑貌(高中我们还学过《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是鲁迅回顾纪念青年柔石、白莽、李伟森、胡也频、冯铿等人,客观热情的评价《孩儿塔》的创作意义,点明其价值;文体:书序,表达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深情和对革命事业的高度热忱。

3、精炼的语言;浓郁的抒情;整句散句结合,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从修辞的角度举例鉴赏略

4、抄写第四段略《无韵之离骚》

1、资中筠(1930——),国际问题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2、作者以《李将军列传》为典型例子,结合自身和司马迁的人生体验,深入解读,层层分析,揭示其貌似平淡的叙事中的郁愤和冷峻。是一篇文学评论。

《爱因斯坦与艺术》

1、赵鑫珊(1938——),教授、哲学家、作家。著有《科学•艺术•哲学断想》、《人类文明之旅》等。

2、探究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从而指出造就一个科学家需要广阔、深邃的文化背景

3、旁征博引,举三处:略

4、融叙述议论于一体。《说数》

艺术手法

1、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引资料、作比较、举例子、下定义,举一例分析作用略

2、修辞手法有设问、反问、比喻、比拟、引用,举一例分析作用略

3、遣词造句特色:妙用成语、妙用佛语、嵌字、化用诗句、作诗,举一例分析作用略

4、表达方式:说明中穿插记叙、议论 以上方法的作用是使说明对象更生动、贴切,避免枯燥乏味、抽象单调《想北平》

1、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文化大革命”初因被迫害弃世。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2、用舒缓平淡的文字,通过北平与巴黎的对比,表达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溢着动情的微笑和泪的光影。

3、摘抄深沉有韵味的句子略《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1、冯友兰(1895——1990),1929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

2、回顾自己与蔡孑民(即蔡元培)先生的几件小事,用心体悟了先生的 教育理念和人格风范,塑造了一个亲切、自然而伟大的教育家的形象,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蔡元培先生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景仰之情。

3、分析先生为人与教育理念间的关系

先生为人慈祥诚恳,是位蔼然仁者,本色书生,体现着“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精神;

先生的教育理念则是兼容并包。后者其实源于前者,其实质是真诚。

班级学号姓名 现代文回归·高二上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完成思考练习一,同时适当记忆背诵以备作文之用。

文章主要回忆往昔的读书生活,讲了不少要好好读书的道理。文章第四段中说:“这你要好好记住。”请将作者要求小妹记住的道理概述出来。

作者所说的读书道理是:

1、安守清贫好读书,贫困之时更感到书的得来不易;通过读书使人位低而不贱。

2、以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体会,告诉小妹要珍惜现在的年轻岁月,多多读书;读书玩玩不能狭窄,又要注意精读。

3、读书习文的目的是一方面提升人品,另一方面有益于社会,即“立志于身,功于天下”。

《获得教养的途径》完成思考练习三(结合作者观点和具体语句)

本文写于20世纪,文中说“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现在的年轻人中是否也存在这种状况?你对此有何评论?

现在的年轻人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状况,将时光都花费在游乐、交际上,而放弃了与经典著作接触的机会,最多只接触报纸、网络、流行文学。我认为这样的状况是令人堪忧、必须改变的。正如黑塞所言,“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必须读杰作”。只有杰作才能不断提升我们思想、经验、理想,才能带领我们领略人类思想的广阔和丰盈,才能帮助我们获得真正的教养。也许杰作不想时髦读物那么富于刺激性,但潜心阅读,必能给我们这些浮躁时代中的年轻人带来巨大的精神财富。

《白莽作〈孩儿塔〉序》完成课后练习二:试以本文为例,谈谈书序写作的要点。书序写作的要点:

1、写作的缘由。如本文因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让作者给白莽的遗作写序文。

2、作者的情况以及与作者的关系。如文中描写了白莽的真名、对革命事业的执著等情况以及与自己的交往。

3、写作的背景。如:“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4、作品的主要内容、价值以及意义。如文中第一段对白莽诗作的很高的评价,这段话不长,然而内涵很深,分量很重,是全文的重点。

5、由作者作品而生发开去的感想。如本文的最后一段,怀念与白莽同样为理想而牺牲的许多人。

《无韵之离骚》

1、完成课后练习一: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司马迁及其《史记》时说:“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请问本文为什么以“无韵之《离骚》”而不是以“史家之绝唱”为题?

《史记》除了修史之外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而《离骚》也是诗人“发愤著书”之作。《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时,出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身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后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重要原因。本文反复强调太史公文章之“奇气”,说它“不仅在于以极其简洁、凝练的文字概括了广袤的空间和绵远的时间”,“也不仅在于生动地刻画了数以百计的文臣、武将、帝王、游侠、骚人、处士,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尤其在于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从这些阐述关联词中,正可以看出着眼点在于后者,所以题目是“无韵之《离骚》”。从文学而非史学的角度展开讨论。

2、完成课后练习二: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和司马迁的人生体验,着重阐述了太史公笔法的“奇”。全文列举了司马迁哪些“奇”笔,请加以归纳。

1、司马迁对汉家天下的刻薄寡恩有切肤之痛,于是把自己内心种种复杂的感情通过为李广立传抒发出来。作者抓住两段文字,分析《史记》无一字不扣紧李广所受的不公平待遇。李广自刭的经过,是《李将军列传》中的高潮,本文作者也交待得最为清楚,将太史公的笔法揭示得酣畅淋漓。然而作者并未收笔,又顺次议论太史公写李陵的遭遇,揭示汉朝统治着的残酷无情。

2、作者从司马迁的《孝武本纪》发现他以独特的省略表达对汉武帝的怨怼,也是一处“奇笔”。

3、司马迁把项羽写成英雄,认为把开国皇帝手下败将写成悲壮的英雄也是“奇笔”。《爱因斯坦与艺术》

1、完成课后练习二:“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了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成了他的血和肉”,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请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用爱因斯坦自己的观点对它作具体阐释。

可在理解第二部分的内容后回答。这部分思路非常清晰,先从爱因斯坦最推崇的音乐谈起,爱因斯坦酷爱巴赫等音乐大师,他“不仅是一个有造诣的小提琴家,而且还能弹一手好钢琴”,从而说明“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再谈爱因斯坦推崇的文学作品。谈他热爱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引述他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进一步证明科学与艺术“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需要不断地去追求。接着,作者还引用了许多爱因斯坦的话,揭示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紧密而深远的内在关系,揭示了这位科学巨匠酷爱音乐和文学艺术的缘由。

2、完成P42单元学习活动一:《爱因斯坦与艺术》中说:“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坦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要发什么议论!”请结合已学过的课文《小溪巴赫》和本文中“这充分表明了爱因斯坦同艺术具有密切关系的深厚根源。„„”至“就决不是相对论和量子论能说清楚,讲明白的”两个自然段,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小溪巴赫》带我们领略了巴赫恬静、安详、圣洁、恒久的音乐世界,感受到作者与巴赫音乐的情感交流与心灵感应,这就是《爱因斯坦与艺术》中所说的艺术“能满足我们情感的渴望”,这种音乐所陈述的情感是独一无二的,是科学所无法讲明白的。爱因斯坦处于对巴赫、对音乐的喜爱、敬畏,指出巴赫的音乐只能“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要发什么议论”。《说数》

结合本文谈对P42单元学习活动二中一段话的理解:“开阔的知识、广泛的涉猎、坚实的自然科学功底、渊博的文学和艺术修养,使他们插上了科学和艺术的双翅,遨游于科学与艺术、自然与人世、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大千世界中。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学、艺术、一切的一切,无疑地会打上知识经济的烙印,以高超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丰富的艺术联想见长、而又具有深入浅出特点的科学随笔,显示了知识的价值、生存的智慧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具有着现代性和时代感。”

《说数》就是这样一篇显示了作者综合文化素质、深入浅出的科学随笔。文章由易到难,自简单至复杂,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带领读者走进数的奇妙世界。同时,作者从生活角度探究数,为我们呈现了熟悉的生活背景,使我们感到豁然开朗,还运用了许多修辞,引人入

胜。例如:“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就用了比喻,形象地说明零在数字钟的重要性以及正数、负数的不断延伸与对称排列。这样的科学随笔化繁为简,展现了作者的智慧,同时更容易为人接受。《想北平》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作者热爱北平,但却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并在文中四次出现“说不出”三个字,这是为什么?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一种情到深处无法用语言表白的体验。作者对北平的感情太深,以至于觉得北平“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我的最初的知识与音响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时这古城所赐给的。”北平的一切已浸渍到他的血液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所以,难以言说,难以形诸笔墨。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本文首尾两段都将蔡元培先生称为“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请梳理一下文中所用的材料,看看这些材料有何作用?

1、就蔡元培已有的超然卓著的业绩和事迹而言,他确实是“最大的”教育家,这一点,从蔡元培对近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卡卖出。本文后半部分内容对此也有所涉及。此之谓“事业之大”;

2、本文要着力表现的是蔡元培的“人格之大”。那些看似普通平凡实则意蕴深远的小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个大教育家所特有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魅力,也让读者在细小、平凡之事中领略他“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的高远。

班级学号姓名

现代文回归·高二下

《故都的秋》选择几个角度,比较本文与《想北平》的异同点。

1、手法:两篇文章都用了对比的手法。《故都的秋》将南、北之秋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饱藏作者眷恋故都之情;《想北平》将北平与欧洲四大历史都城对比,展现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体现作者怀乡之情。

2、入手点:两篇文章都从作者熟悉的身边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故都的秋》从秋晨观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闲人以及秋果几个生活画面入手,令人领会北国之秋的清静悠远、天高气爽的秋意。《想北平》写的是“我的北平”,北平的街景、院落、花草、树木,处处“有空闲的地方”,都有文化古城的深层内涵,都有老舍对北平的眷恋。

3、主题背景:《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后写下的优美散文,主要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表达对故都秋的挚爱之情;而《想北平》写于战乱的年代,更体现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热烈的情怀和深沉的担忧。

《晨昏诺日朗》 有人说:“真正好的散文北国之秋并不在乎写了什么,告诉了读者多少东西,而在于让读者想到了什么,有多少唤醒。”本文让你想到了什么,又唤起了怎样的思绪?文章的最后两段记写了作者第三次观察诺日朗瀑布的印象。在这里,实际上已经不是直接欣赏诺日朗瀑布了,而是对诺日朗瀑布源头的探秘,这也最终完成了作者的审美判断:先写“海子”,“平静的湖水如同一块硕大无朋的翡翠”意在张扬其平静,由此蓄势出“这正是大瀑布跌落深谷的跳台”,使人联想到平静中孕育着激情这一深刻的美学内涵和人生哲理。

《欧也妮·葛朗台》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二:鲁迅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课文在塑造葛朗台形象时,有几处是“画眼睛”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如争抢梳妆匣时,葛朗台“瞪着金子的眼光”;要剥夺女儿财产继承权时,女儿在他眼中仿佛“金铸的一般”;临终之时,看见十字架、圣水壶,“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这三处对眼睛的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葛朗台爱财如命、贪婪成癖的守财奴本性。

《关汉卿》联系课后思考与练习三,分析关汉卿性格以及在文中的体现。

课文在关汉卿跟以阿合马为代表的元朝反动统治者的激烈斗争中,表现了关汉卿“为民伸冤”、临危不惧的英雄本色;在与杂剧界的败类、反动统治着的帮凶叶和甫的尖锐冲突中,展示了他刚直不阿、宁折不弯的勇气和节操;在与朱帘秀以及王实甫等文人的交往中,显示了他大志不渝、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剧作正是这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关汉卿“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铛铛的铜豌豆”的坚韧、刚强的性格特点。《拿来主义》完成思考与练习一:本文题为《拿来主义》,为什么开头部分却不谈“拿来”,只谈“送去”与“送来”?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找出中心论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和结构。

开头先谈“送去”与“送来”,是采取先破后立的写法,在批判错误观点和行为的基础上再提出正确的做法,可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鲜明,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本文的总体思路是:

从近代中国落后的“闭关主义”入手,进而着重把矛头针对“送去主义”,在批判“送去主义”、揭露“送来”的实质的过程中树立起自己的“拿来主义”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指出“拿来主义”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胡同文化》

1、完成思考与练习二:本文的语言平淡、朴素、口语化,却极富表现力。如第8段写北京市民吃得简单却容易满足,作者着墨不多,一个“嘿”字境界全出。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很多,找出几例,从形式和内容上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平淡、朴素、口语化的词句在文章中处处皆是,如第8段文字传神地写出了一种北京市民对它们的简单生活的由衷的满足感,朗读时若再带有京腔,则更具神韵。又如第2段历数胡同的来源,所举例子都比较有趣、看似信手拈来,却极具代表性,可读性又强。一句“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可以看出作者行文的调侃与幽默,让人在忍俊不禁中体会其文化的意味。

2、结合思考与练习一,用同样的形式、角度写你对上海弄堂文化的理解。

弄堂文化指的就是上海基于弄堂这一特有的居民形式而形成的上海市民文化,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弄堂文化的特点:日常生活的安详实用、循规蹈矩;不卑不亢、也不过分地崇尚新派等。上海弄堂的形成演变历史对上海人的生存方式、生活观念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南州六月荔枝丹》完成思考与练习一: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写出段落提纲,看看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本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10段),分三个层次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第一层是第1段,以在小学学习时《荔枝图序》向老师质疑,引出“荔枝”这个话题。第二层是第2—5段,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外壳、颜色、果形、大小)。第三层是第6—10段,主要写荔枝的果实(膜、肉、核、花),采用由外向内的说明顺序。第二部分(第11—14段),主要介绍荔枝生产的有关情况。从全文看,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说明荔枝的生态,则按照由外到内或者由表及里的顺序;介绍荔枝的生产,按照由古到今的顺序。

课内现代文复习重点 篇7

中考现代文阅读越来越注重语文自身因素的考查, 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从题型看, 主观性试题一路攀升, 客观性试题大为减少。从考查内容看, 加重了对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识记型试题减少;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尤其是对“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考查较多, 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读透”文章。从选材看, 阅读的材料选自课外, 选文更注重人文性, 强调以人为本。总之, 阅读考查无非是对学生基本辨识能力、基本分析能力、整体把握能力、概括提炼能力、语言品味能力、手法欣赏能力、感受评价能力等基本能力的考查。而学生的这些能力, 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 它是一个长期的语文积淀过程。

面临中考, 大多数老师采用传统的讲练结合的做法, 根据“考纲”和新课标要求, 亦步亦趋, 按部就班地分块复习, 课内外结合的框架, 突出能力的检测。选取的材料大多是历年的全国各地的中考阅读题。可是这样重复的演练, 往往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 缺少对学生答题中的盲点关注, 不可避免地走入了备考的误区。

那么, 怎样才能走出误区, 全面提高语文备考质量呢?现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复习实践来谈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趋势及复习方法。

一、实现文本课外迁移

课文是教材编写者依据大纲或课标在众多文章中千淘万选而来的, 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范文”, 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其绝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典范篇章。我们的课文, 注意充分体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的融合, 注意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色彩, 能够承担起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责任, 从而保证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正因为如此, 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从课文中获得知识。

聚焦课文, 对这些文质兼美的典范篇章精雕细凿, 深刻消化, 使之化为培养语文素养的“养分”。然后以此为基础, 眼光“向外”, 通过对大量富有新鲜气息的时文的阅读补充,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成功的花……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雪雨。”读到冰心这句诗时, 笔者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惊喜, 多富有诗情的语文呀!如果孩子们进行创造性仿写, 相信会有灵感的火花产生。再拿九年级的几篇课文来说, 《鼎湖山听泉》、《小石潭记》、《雪》……哪一篇不是文学类文本的精美范例?它们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 还是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 都值得我们去品味, 对这些文章必须精读。

精读文章要深入钻研教材, 明确重点难点, 找好教材的切入点, 创设好教学情景, 以引发学生读书、思考和训练。教学时, 要注意文学欣赏的感悟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使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对古今中外名著的大量欣赏中, 学生可以尽情的在文字海洋中徜徉,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加强语言能力。引导学生对美文的写作特点、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及语言等进行品味赏析, 熟练掌握课内文章的思路方法, 以便在进行知识点的课外迁移时能迅速从脑海的“资料库”中搜索到相关信息。

二、拓宽课外阅读空间

立足文本之后, 加强课外阅读, 生活是唯一源泉, 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鲜明的作用。提高课外文章的阅读能力, 这是做好阅读题的根本保证。从笔者从教多年的经历来看, 凡是喜爱读课外书的学生, 阅读的速度、阅读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超过不爱读书的学生, 语文成绩没有不优秀的。因为语文学习是一种漫长的文化积淀。最为有效方便的积累办法, 就是读书。

近年来各地中考阅读试题的材料都选自课外, 大都是一些大家的文章。从近两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中记叙文选材情况看, 所选的记叙文除了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之外, 还体现了人文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说明文阅读选材更注重了知识性、趣味性、可考性的结合, 并趋向于科技作品的阅读理解。所以, 我们平时要多留心具有这类特点的文章。

1. 化整为零, 坚持阅读。

初三虽然功课紧, 笔者一直要求学生每天都能抽出一些时间读书看报, 至少每天坚持阅读浏览一篇文章, 把自己感兴趣或有价值的材料进行摘抄或剪贴, 有条件的话, 利用早自习时间进行适当交流。一周适当地抽出一点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名家的好文章, 如毕淑敏等名家的千字短文。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 让学生抓紧点滴时间坚持阅读, 同时也让学生在枯燥的复习中呼吸到一缕缕新鲜的空气。

2. 忙里偷闲, 适当摘录。

在平时的阅读中, 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 整理到摘录本上, 并利用晨读等时间让他们朗诵其中的片段。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 学习状态得到了调整, 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释放。

3. 纵横古今, 学科整合。

“语文”的范畴正在不断的变大, 一个知识全面的学生才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对待阅读。平时的学习中, 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注重各种知识间的联系, 灵活进行语文学习, 以广泛的阅读面和广博的知识来赢得胜利。

三、引导提炼阅读目标

回答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学生对一篇文章理解能胸有成竹, 能展现思维, 智慧的火花, 但若能从中走出来,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来提出问题、设计问题更能提升境界。为此, 在阅读课上笔者尝试让小组之间提供美文, 并大胆创新, 设计问题, 实行一种让学生直接介入对文本的提问和质疑现代文阅读训练课的模式。

教学中, 运用质疑的方法,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促使其积极思考, 认真读书, 达到导读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学习兴趣, 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比如, 在提炼文章主线方面, 教师可以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如下的引导: (1) 从文章的题眼入手。如《鼎湖山听泉》中的哪个字是全文主旨? (2) 从提纲中提炼主线。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 为课文列出提纲, 尔后归并排列, 形成一条主线, 展开学习。如《春》一课的学习, 教师先让学生自学课文, 随后自主列出课文提纲, 根据内容归并出:盼春;迎春:一切——“草、花、风、雨、人”;赞春。借助这一条主线, 阅读课文就轻松了。 (3) 从主旨中提炼主线。这样, 让学生从被动答题的地位改变为主动实施者的地位, 在学习中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在平时的答题中能有意识地揣摩出题者的意图, 从而轻松自如地驾驭文章。

四、强化阅读解题技巧

现代文中阅读中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特点的文章, 要结合文体特征的阅读难点进行训练。

1. 记叙文、散文类型的文章的阅读。

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一篇文章进行多层次地阅读。先是整体阅读, 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没有整体阅读, 就把握不了思考与解答具体小题的内容背景与语言环境。其次是文体阅读, 即将作品纳入文学体裁阅读中去理解把握, 是散文的就要从散文的形散神聚的角度去理解, 是小说的就应该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上去把握。这样可以更快捷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旨及艺术特色。第三, 立体阅读, 指的是把作品放置到自己既往的阅读同类题材或同一领域的作品中去, 调动平时的积累和生活体验, 找到阅读的感觉, 进行比较分析。

正确地阅读之后, 就要注意解题的技巧了。比如题目的含义及作用这一考点, 笔者专门选取了《父亲的斧头》、《老海棠树》等中考题给学生训练。如试分析文章标题“父亲的斧头”的作用。参考答案是:“是指父亲一生以锻造斧头为工作 (1分) ;“暗喻了我是父亲用他的实际行动教育出来的儿子” (2分)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全文后, 从中归纳出此类题的答题思路和要点:一是文章原文可能会有解释的表层含义。二是题目具有比喻、象征或引申的意义, 这就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寻找答案。题目的作用主要有概括内容、行文线索、表现主旨、设悬念、引发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等。如此专项训练, 学生应对这一考点时就不用盲目瞎扯了。像这样的考点很多, 如文章的线索的把握、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语言的赏析、开放题的答题思路等, 只要我们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训练, 一定会效果显著。

2. 实用类文体的训练。

实用文体包括说明类和议论类两大类。

(1) 说明文更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如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等。考点训练讲究精确, 比如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一考点, 我们通过训练, 引导学生归纳了如下答题要点: (1) 表态:不能删。 (2) 定性 (什么上的限制) + (替换法) 解词或解释句子。 (3) 若删去, 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 (太绝对了) 。 (4) 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分点训练, 在答题技巧上给学生点拨, 在答题的过程上给学生细化成一定的模式、学生做题时就不会丢三落四, 错误百出了。

(2) 议论文更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如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 拥有健康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等。因此, 平时应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时文, 对身边的一些现象形成正确的看法。考点训练中如何找准论点, 这是议论文考查的重点。要让学生明确论点的特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 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明确论点常常出现的位置: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 如《谈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 如《论美》。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除了以上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论点外, 还可以用以下方法: (1) 分析文章内容, 有助于找出论点; (2) 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 (3) 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

总之, 无论是哪一种文章的阅读都应遵循以下思路: (1) 阅读文章, 整体感知:通读材料, 思考并概括:基本内容、主旨, 大致脉络层次。 (2) 审明题干, 明确出处, 再找原文相关段落:明白出题者考查的知识点、题型及答题技巧;选准段落, 精读、分析、概括。 (3) 整体分析, 全面作答, 分点表述:结合主旨, 抓住关键词句, 理清答题步骤, 用术语分点作答。

3. 现代文阅读试题中的常见问答题型。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自然环境描写 (景物描写) 句的主要作用;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用自己的话谈谈对句子的理解;文段中主人公的性格判断;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根据语境, 补写心理活动;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文段中事例的概括;划分段落、层次, 概括段意、层意;提炼中心、主题;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 (说明内容)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文段 (各种文体) 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辨识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 (分论点) 的句式, 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微课助力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篇8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代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用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学生一看到长篇的现代文,就感到非常头疼,尽管教师反复讲解了知识点和答题技巧,但学生还是不知该如何下手。吃不透的知识点逐渐增多,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的学生放弃学习现代文阅读。笔者分析了现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

很多时候,教师都是围绕中考说明来制订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讲透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练习贯穿了整堂课的始终,教师反复讲解考点,致使整堂课没有生动之处,现代文阅读变成了教师的个人演讲,学生只是机械地背诵教师的解题技巧,没有清楚地理解现代文阅读的真谛。

2.教师只追求形式美

教师只强调课堂结构的完美和课堂氛围的活跃,不重视教学质量,为了赶时间,教师往往讲了一个环节,马上又转入另一个环节,全然不顾学生是否听懂了教学内容。这导致学生在没有弄清楚前面知识点的情况下,又进入了另一个迷茫的世界,不利于学生学习现代文阅读。

3.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了应试考试和成绩而读书,只知道单纯地背诵教师讲解的解题技巧,而不会灵活地运用,有些学生理解不了教师的讲解,就干脆不记、不读。再加上现代文阅读的文章比较长,容易使学生打退堂鼓。

二、微课在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中的运用

针对中考现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运用微课教学势在必行。如何有效地运用微课?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为了顺利开展微课,教师首先可以建立班级QQ群,真正实现数字化教学,教给学生微课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在上课前,教师应把微课上传到QQ群共享文件,让学生自己下载文件,在线观看。微课内容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的讲解和展示,也可以是考点归纳、题型精讲、教材解读等内容。如果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听教师的讲解。说明文的知识点都比较简单,学生也更容易接受,笔者把这些知识点做成微课,让学生反复观看。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不需要摘抄笔记,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巧妙地设计微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讲解新课程做好铺垫。小说阅读涉及许多人物、环境和情节,笔者选取了课文中的一些人物,把他们做成微课视频,或者截取电影片段制成微课。学生只要看到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也就了解了人物的性格。这样一来,就为讲解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做好了铺垫,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

最后,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针对学生不懂的问题再次制作微课,上传到班级QQ群,让学生自行观看,自己去理解和记忆内容。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学生可以直接向教师请教。笔者相信,这样循序渐进的微课教学,一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总而言之,微课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挑战,它能让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在上课时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后利用微课进行复习巩固。在微课的辅助下,笔者相信,在中考复习阶段,微课教学能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语文课堂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成为学生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刘伟.浅析微课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

[2]陈白茹.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谈[J].语文建设,2010,(1).

[3]辜伦.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复习[J].文学教育(下),2011,(6).

[4]王玉芬.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J].现代教育,2011,(Z1).

上一篇:妇女节文艺晚会活动方案下一篇:高一课前三分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