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原理复习要点(精选5篇)
现代交换原理复习要点 篇1
2013年程控交换原理复习提纲:
第1章
了解各种交换方式和NGN网络的分层结构
第2章
掌握交换单元的功能及外部性能指标;
熟练掌握T、S接线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复用器、分路器的工作原理,能根据基本原理解决各种类型交换网络中的问题(回忆上课过程强调的重点内容)
熟悉CLOS网络严格无阻塞的条件
第3章
掌握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组成,模拟用户接口电路的功能;
掌握控制系统处理机的控制结构及冗余配置方式
掌握呼叫处理过程的基本特点,包括哪几个稳定状态?(看课件)
熟悉呼叫处理的三个阶段
掌握程控交换软件的组成、程序的分级
熟悉评价交换机性能的三个指标
第4章
熟悉本地网的结构及四种汇接方式
熟悉我国电话网的结构和电话网的编号计划
了解路由的含义及分类,了解各种路由的特点
第5章
掌握NO.1中线路信令、MFC信令的传送特点,(根据帧结构回忆讲过的内容)熟悉MFC信令的传送过程
掌握NO.7信令网的四级功能结构和与OSI对应的7级结构
掌握信令单元的格式,并知道各个字段的含义
熟悉差错纠正方法及应用范围
掌握信令网功能级的功能
掌握一次成功呼叫的NO.7信令信息传送过程(包括主叫先挂、被叫先挂两种情况)掌握信令网的组成部件、工作方式
掌握信令路由选择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原则
了解同抢的原因及防卫措施;
掌握国内及国际信令网的信令点编码规则
第8章
掌握电路交换的特点;
掌握分组交换两种工作方式的的特点;
掌握ATM信令单元的格式;
掌握B-ISDN协议参考模型,并熟悉各个平面的作用、各个层的主要功能。
第9章
掌握下一代网络的分层结构及基本特点(包括几层、几个平面)
现代交换原理复习要点 篇2
关键词: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实践
一、引言
交换是整个通信网络的核心, 因此《现代交换原理》课程是通信大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讨论交换技术基础知识, 交换的作用和地位、交换的基本思想, 具体分析电路交换、分组交换、ATM交换、IP交换基本原理以及光交换等新技术。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掌握交换技术的基础知识, 了解交换技术的发展过程、背景, 交换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交换方式的种类, 掌握电路交换机的软硬件结构, NO.7信令系统及程序控制中呼叫处理的基本原理。随着通信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标准不断涌现, 交换技术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笔者认为该课程在内容应该做一些大的调整, 来适应计算机网络与传统电信网络融合的需要, 使学生能更好地跟踪行业新技术的脉络, 采用各种先进实用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性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就对课改形式下该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二、课程体系结构的变化
传统的电信网络交换技术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电路交换技术、报文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和ATM技术。公众电话网 (PSTN网) 和移动网 (包括GSM网和CDMA网) 采用的都是电路交换技术, 这种技术实时性强, 时延小, 交换设备成本较低, 但同时带来的缺点是网络的带宽利用率不高。分组交换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出现了传送话音业务的电路交换网络和传送数据业务的分组交换网络两大网络共存的局面, 而ATM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将分组和连接两种机制相结合, 更好地承担了综合业务交换和传输的能力, 但ATM的复杂性TM交换机造价极为昂贵, 从而制约了ATM技术的发展。随着基于IP技术的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传统的电信网络正在向以IP为构架的NGN方向演变。因此在这样的形式下, 我们必须对现代交换原理课程体系中原来以电路交换内容为主线讲解的体系结构做相应的变化, 改为以IP交换为核心内容。由IP交换的局限性从而引出讨论电路交换、分组交换、ATM交换技术,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讨论分析, 还原获得知识的原始过程。
三、课堂教学方法手段
作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中等水平工科院校, 旨在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使学生能够具备综合应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具备创新、创业和创造能力。通过对现代交换原理课程的主要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析, 采取了如下一些教学手段:
1. 采用启发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采用关注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方法, 改变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始终贯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方针, 在授课过程中中采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从而由学生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我们再帮助学生运用相关的理论对方案加以论证,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讲解一个知识或原理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并很好地应用, 首先以学生们非常熟悉、有兴趣且普遍使用的互联网来引入IP交换技术, 讲解IP技术产生的背景, IP技术目前在处理语音信息、数据信息及多媒体信息时所呈现的优越点展开讨论, 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和讨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何能让IP技术传送数据时时延更小?语音及视频信号通过IP网络能有QOS保证吗?以这样的问题串联起课程的相关知识点, 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了IP交换的本质及现代交换技术的发展变化的本质, 这样的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 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针对交换原理中的一些实时性、动态性、抽象性和时空结合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及动画技术, 制作了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使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一些教学内容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解决了教学难点, 强调了教学重点。例如:多媒体课件使时隙交换、电路交换信令的转发过程等内容更好地被学生领会和接受, 课件显著提高了授课质量和授课效率,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重视系统设计和综合性训练。
由于交换是整个通信网络的核心,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的各个实验, 也是针对具体的不同知识点来设计的, 各个实验之间内在联系很弱, 学生通过做这样的实验很难形成一个整体、全局的观点。我校10版教学大纲力图通过构建一种基于多媒体信息处理与通信的综合实验平台, 将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多门课程有机融合, 使学生在掌握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图像处理、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现代通信网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 更深入了解各种信息处理与通信系统的结构、特性和工作原理,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信息工程专业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现代信息技术实际应用中的一般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力, 在综合系统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学生评价体系结构的改善
针对现代交换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其定位, 改善学生的评价体系结构, 重视各项能力的评价, 改革考核方式和方法。注重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注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考核学生研究型学习成果。重视过程考核, 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 例如学生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完成情况, 在对通信系统各部分完成后的讨论发言情况, 论文完成质量等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考评, 对研究性课题和专业型实验设置答辩考核环节。
近二十年通信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 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使学生能够了解行业前沿技术, 对通信大类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现代交换原理》课程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的改革和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只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实验设备允许的情况下, 针对本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目标等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我们将在该课程建设上做更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金慧文, 陈建亚, 纪红, 冯春燕.现代交换原理[M].第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2]刘建民, 李荣臻.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6) :134.
[3]吕妍昱, 解凯.公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防病毒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12) .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 篇3
1.传感器技术的三要素。传感器由哪3部分组成? 2.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有哪些指标?并理解其意义。3.画出传感器的组成方框图,理解各部分的作用。
4.什么是传感器的精度等级?一个0.5级电压表的测量范围是
0~100V,那么该仪表的最大绝对误差为多少伏?
5.传感器工作在差动状态与非差动状态时的优点有哪些?灵敏度、非线性度?
第二章应变式传感器
6.应变片有那些种类?金属丝式、金属箔式、半导体式。7.什么是压阻效应?
8.应变式传感器接成应变桥式电路的理解、输出信号计算。应变片
桥式传感器为什么应配差动放器?
9.掌握电子称的基本原理框图,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10.电阻应变片/半导体应变片的工作原理各基于什么效应? 11.半导体应变片与金属应变片各有哪些特点。第三章电容式传感器
12.电容式传感器按工作原理可分为哪3种?
13.寄生电容和分布电容对电容式传感器有什么影响?解决电缆电容
影响的方法有那些?
14.什么是电容电场的边缘效应?理解等位环的工作原理。15.运算法电容传感器测量电路的原理及特点。第四章电感式传感器
16.了解差动变压器的用途及特点。
17.差动变压器的零点残余电压产生的原因? 第五章压电式传感器
18.什么是压电效应?什么是逆压电效应?常用压电材料有哪些? 19.压电传感器能否测量缓慢变化和静态信号?为什么?
20.压电传感器的前置放大器电路形式主要有哪两种?理解电压放大
器、电荷放大器的作用。第六章数字式传感器
21.光栅传感器的原理。采用什么技术可测量小于栅距的位移量? 22.振弦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第七章热电式传感器
23.热电偶的热电势由那几部分组成? 24.热电偶的三定律的理解。25.掌握热电偶的热电效应。
26.热电偶冷端补偿原理和必要性及补偿电桥法的补偿原理。27.铂电阻采用三线制接线方式的原理和特点?
28.采用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稳定晶体管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工作原
理。
29.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的主要特点。
30.数字式集成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主要特点。第八章固态传感器 31.霍尔效应
32.霍尔集成传感器——线性、开关两类内部构成。33.探测微弱光应采用何种传感器?
34.什么是光电效应,什么是光电导效应和光生伏特效应?
35.什么是内/外光电效应?利用此效应制作的典型传感器有那些? 36.为什么光电池作光照度测量时要采用短路输出形式? 37.硅光电池的最大开路电压是多少?
38.硅光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理论最大值和实际值? 39.在电路中使用光敏二极管怎样偏置? 40.光电隔离耦合器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41.气敏传感器的原理,掌握可燃气体报警电路工作原理。
42.用电阻式湿度传感器测量湿度时,所加的激励电源为什么应为交
流电源?。
43.用光敏传感器设计一个自动开关路灯的控制电路。第九章光纤式传感器
44.光纤传感器的特点有哪些? 45.光纤传感器的分类? 第十章传感器的标定
46.什么是传感器的标定?何情况下需要标定?
第一章 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1.传感器技术的三要素。传感器由哪3部分组成? 2.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有哪些?并理解其意义。3.画出传感器的组成方框图,理解各部分的作用。
4.什么是传感器的精度等级?一个0.5级电压表的测量范围是0~100V,那么该仪表的最大绝对误差为多少伏?
5.传感器工作在差动状态与非差动状态时的优点有哪些?灵敏度、非线性度?
第二章应变式传感器
6.应变片有那些种类?金属丝式、金属箔式、半导体式。7.什么是压阻效应?
8.应变式传感器接成应变桥式电路的理解、输出信号计算。应变片桥式传感器为什么应配差动放器?
9.掌握电子称的基本原理框图,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10.电阻应变片/半导体应变片的工作原理各基于什么效应? 11.半导体应变片与金属应变片各有哪些特点。第三章电容式传感器
12.电容式传感器按工作原理可分为哪3种?
13.寄生电容和分布电容对电容式传感器有什么影响?解决电缆电容影响的方法有那些?
14.什么是电容电场的边缘效应?理解等位环的工作原理。15.运算法电容传感器测量电路的原理及特点。第四章电感式传感器
16.了解差动变压器的用途及特点。
17.差动变压器的零点残余电压产生的原因? 第五章压电式传感器
18.什么是压电效应?什么是逆压电效应?常用压电材料有哪些? 19.压电传感器能否测量缓慢变化和静态信号?为什么?
20.压电传感器的前置放大器电路形式主要有哪两种?理解电压放大器、电荷放大器的作用。第六章数字式传感器
21.光栅传感器的原理。采用什么技术可测量小于栅距的位移量? 22.振弦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第七章热电式传感器
23.热电偶的热电势由那几部分组成? 24.热电偶的三定律的理解。25.掌握热电偶的热电效应。
26.热电偶冷端补偿原理和必要性及补偿电桥法的补偿原理。27.铂电阻采用三线制接线方式的原理和特点?
28.采用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稳定晶体管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工作原理。
29.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的主要特点。
30.数字式集成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主要特点。第八章固态传感器 31.霍尔效应
32.霍尔集成传感器——线性、开关两类内部构成。33.探测微弱光应采用何种传感器?
34.什么是光电效应,什么是光电导效应和光生伏特效应?
35.什么是内/外光电效应?利用此效应制作的典型传感器有那些? 36.为什么光电池作光照度测量时要采用短路输出形式? 37.硅光电池的最大开路电压是多少?
38.硅光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理论最大值和实际值? 39.在电路中使用光敏二极管怎样偏置? 40.光电隔离耦合器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41.气敏传感器的原理,掌握可燃气体报警电路工作原理。42.用电阻式湿度传感器测量湿度时,所加的激励电源为什么应为交流电源?。
43.用光敏传感器设计一个自动开关路灯的控制电路。第九章光纤式传感器
44.光纤传感器的特点有哪些? 45.光纤传感器的分类? 第十章传感器的标定
现代交换原理复习要点 篇4
复习的生活不是很有意思,看教材从来都非我所愿,不过最近复习的这本书感觉还可以,起码浅显易懂,书名叫《现代政治分析原理》,是北大燕继荣老师写的。本书主要从政治学的分析工具入手,论述对政治现象的分析方法,而作为对现实政治现象的分析方法和工具恐怕也应该是政治学的学科存在意义所在。从这个角度分析论述政治学,应该在国内政治学教材类著作中是不多见的,另外本书大量参考了国内外政治学著作,应该算在博采中西政治学研究之众长吧。
第一部分作者论述了政治分析的知识体系,也可以看作对政治学相关概念、知识体系及发展沿革的系统论述。像其他政治学著作一样作者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和西方对政治学的有关论述,作者将学界对政治的看法归结为四种观点:作为政府艺术的政治、作为公共事务的政治、作为妥协和同意的政治、作为权力和资源配置的政治,然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定义:政治是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之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这种将政治看作是一种组织和安排的观点将贯穿本书的始终。对之所以要对政治进行研究和分析是学政治学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作者列出四项:形成共同理念和共识、合理安排政治生活、解决政治冲突、与他人交往(或许还包括与他国、其他组织)。就中国古代政治研究的特色而言,其表现出一以贯之的主题,这就是对统治术的研究,同时还有伦理与政治不分的伦理政治学特色。而西方的政治学则经历了四次改变:古典政治学时代、神学政治学时代、理性主义政治学时代、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从中西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侧重理想主义、主张人治;而西方侧重现实主义、主张法治。当然这种区分也不是绝对的,两种思想倾向都或多或少的在中西政治学研究中存在。
价值和意识形态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要素,作为软件部分它也可以在政治文化中表现出来。正义、权利、自由、自治、民主、平等、福利、宽容等是政治价值体系最基本要素,围绕这些要素形成了纷繁复杂的观念体系,不同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也因为对这些要素的不同理解和解释而呈现出极其不同的形态。这些意识形态从左往右可以列举出若干,主要包括: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法西斯主义等,另外还有女权主义、生态主义、社群主义、第三条道路等等不胜枚举。第三部分则主要论述的是政治分析的概念和方法,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政治学的概念不仅多而且难以界定,不同的学者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这就加剧了政治学的复杂性,对这些概念进行归类可以看出,它们一般分属于:政治哲学层面、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层面、政治组织结构和制度层面、政治行为层面、政治环境层面,这些概念又分别属于规范性和描述性概念的范畴。就研究方法而言,传统上一般有哲学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制度研究方法,现代又引进了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方法,以及系统分析方法、沟通分析方法等自然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也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有历史分析方法、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
本书第四部分是全书的主干,包括了九种分析工具,分别是权力分析、合法性分析、结构分析、制度分析、行为分析、决策分析、文化分析、国际分析、发展分析。作为政治学研究的核心概念,权力自古以来就是政治学研究的重点,众多政治现象都是围绕权力而展开。权力具有支配性、强制性、扩张性、排他性,对权力的争夺构成政治现象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作为一种实在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权力在其形成过程中,需要政治主体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具体表现为作为客观构成要素的生产资料、物质财富、暴力等,以及作为主观构成要素的能力素质、身份资格、理论与策略、组织等。在西方政治学研究中,对权力分配的研究形成了四种主要理论:精英主义模式、多元主义模式、法团主义模式和马克思主义模式。应该说强调权力的实际所有者属于少数人,是所有这些理论的主要立足点,这是现实主义的写照,尽管四种理论分别的观点存在还多不同。权力以暴力为后盾,但却不能总是用威胁手段对民众实行压服,让民众自愿服从才更能实现政治统治的稳定,实现政策的有效实施,最终保重统治阶层、阶级的利益和目的,而这种实现自愿服从的力量或曰能力,就是政治合法性。合法性与权威有所区别,虽然两者都可看作实现政治客体自愿服从的重要能力,但前者主要体现在政权和制度上,而后者则主要涉及机构或个人。就合法性的基础而言,韦伯的观点影响最为深远,他将合法性基础分为三种类型,即传统权威型、个人魅力型、法理型。尽管有这些合法性基础,但仍然存在合法性危机的可能性,发达国家、共产主义国家、威权国家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合法性危机,而要实现合法性则应该从以下途径着手:程序合理性原则、公共物品和服务原则、共同政治价值和理念原则、政治中立原则和共同商讨原则。在结构方面,则主要表现为国家、政府、社会各类政治党派和组织等构成及关系,这些内容和政治制度密切相关,而后者还可体现为制度主义的研究路径,又因为对正式和非正式政治制度的不同侧重,又可将制度主义分为传统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了丰富的内容,主要有宪法制度、组织结构制度、议会制度、司法制度、行政制度、官僚制度、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制度还跟政治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后面的政治发展分析还将继续分析,评价制度的尺度主要有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内聚力。如果以上算作对政治学的静态研究的话,那政治行为的分析应该算作动态研究了,行为主义就是对政治行为研究的主要表现,精确性、可度量性、以及价值中立、经验分析等是其主要内容。政治行为可分为政治管理行为和参与行为,前者自上而下,后者则相反。此外还存在着传统和现代政治行为的比较问题,这在后面的现代化理论中也会再提及。决策分析应该也算动态分析,公共政策的分析研究应该算是当代政治学研究中的显学,有人甚至认为政策或者决策就是政治。就决策过程而言,主要包括政策动议、预估、选择、实施、评估和终结等阶段。决策形成根据对理性、组织等因素的不同侧重出现了理性决策模式、渐进决策模式、官僚组织模式和信仰体系模式。上面提到的内容主要涉及硬件方面,而政治文化则主要是软件方面。在政治文化研究的方法上,可以分为文化分布研究、文化结构研究、文化类型研究,社会化研究,不过这些内容一般都来自西方政治学家的论述,阿尔蒙德等人的分析最具代表性。政治可分为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两类,后者涉及到整个世界的层面,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主要存在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多元主义等理论,而全球化的研究是近年来的重要内容。最后一章政治发展分析应该是作者的擅长指出,因为作者还编过一本发展政治学的书,这部分内容可以算作这本书的精简。现代化理论和依附理论是政治发展研究的两类重要且对立的理论,而萨缪尔·亨廷顿则是这一领域的重要研究专家,他对政治发展与稳定关系的研究是本章的主要参考。现代化过程孕育着不稳定,而很多国家的发展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但和平实现政治发展也不是不可能,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民主的研究开始强烈起来,很多国家通过民主化实现了政治发展,要实现和平过渡,则要具备以下条件:经济市场化、文化世俗化、政治文明化、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政治学研究可以分为政治分析原理和操作原理,以上内容可以看作是分析原理的一部分,但也为操作提供了重要工具。不管是政治从业人员也好,还是政治学从业人员也好,对以上分析工具的有效掌握都是必要的。另外,看这本书还是很有成就感,因为内容是那样的熟悉,不是因为看过很多遍,而是因为书中所引用的大量内容,我都在所引书看过,看来经过几年的自学,我的读书面已经比当初有了不小的扩展。
《现代政治分析原理》目录 序言:政治分析的意义
Part 1.政治分析的知识体系
第1章 政治学: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 第2章 政治研究:历史与现状 Part 2.政治分析的价值定向 第3章 政治分析的价值体系
现代交换原理复习要点 篇5
一、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五)计算题(第1题6分,第2题8分,第3题10分,共24分)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心理与教育统计的内容(描述统计、推论统计、实验设计的定义及地位)
第四节:心理与教育统计基础概念(数据类型、随机变量的概念及特点、样本、参数与统计量)
第二章 统计图表
第二节:次数分布表(组距、组中值的计算,分组次数分布表编制的步骤)
第三节:次数分布图(直方图、条形图、圆形图、散点图适合的数据资料)
第三章 集中量数
第一节:算数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性质、优缺点及计算和应用的原则)
第二节:中数与众数(二者的计算、优缺点及应用)
第三节:其他集中量数(总平均数的计算)--平均数、众数、中数的关系
第四章 差异量数
第二节:平均差、方差与标准差(计算公式、使用条件、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
第三节:标准差的应用(差异系数、标准分数的计算公式及具体应用)
第四节:差异量数的选用(各种差异量数优缺点比较、如何选用差异量数)
第五章 差异量数
第一节:相关关系与散点图(相关系数的定义、取值范围、类型、散点图)
第二节:积差相关(适用资料、计算公式)
第三节:斯皮尔曼等级和肯德尔等级相关(适用资料、计算公式)
第四节:点二列相关和二列相关(适用资料)
第六章:概率分布
第一节:概率的基本概念(概率的取值范围、加法和乘法定理、分布类型)
第二节: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特征、正态分布理论在测验中的应用)
第四节:抽样分布(样本平均数的分布、t分布的特点、F 分布的特点)
第七章 参数估计
第一节:点估计、区间估计与标准误(良好估计量的标准、置信区间与显著性水平的概念、区间估计与标准误的计算)
第二节:总体平均数的估计(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步骤及计算)
第八章 假设检验
第一节 假设检验的原理(虚无假设和备择假设、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单侧
检验和双侧检验、假设检验的步骤)
第二节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第三节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第十四章 抽样原理及方法
【现代交换原理复习要点】推荐阅读:
现代交换05-10
现代教育原理04任务07-06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设计10-01
电大现代管理原理考试10-15
数据交换与交换平台05-23
交换机与交换系统08-11
现代教育原理形考作业09-13
现代教育原理形考任务10-03
现代管理原理2014-1月10-13
《现代企业管理》考试要点整理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