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治理的会计毕业论文(通用8篇)
战略治理的会计毕业论文 篇1
战略治理会计的毕业论文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所有企业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内部效率假如不能通过市场外化为效益,企业必然会在竞争中一败涂地。因此,企业只有关注外部市场,关注竞争对手,知己知彼,努力获取并保持竞争上风,才能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这一治理理念体现在治理方式上,便催生了20世纪80年代的治理革命-战略治理。
对战略治理的推崇引起了治理观念和模式的深刻变革,作为治理决策支持系统的治理会计也逐步向战略治理会计方向发展。然而,治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来源于实践、又必须应用于实践。发展战略治理会计,不应只停留于纯粹的研究,而应在治理实践中使其得到丰富和完善,并更好的指导和应用于我国的企业治理实践。
一、战略治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主要领域
1.预算治理。
预算是治理会计的一个重要领域。预算实质上是事先对企业现存和未来可获得资源的公道配置。当企业间的竞争已上升到高层次的.全局性战略竞争时,抢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生存空间、追求长远的利益目标已成为企业家最为关注的题目。我国传统的预算编制模式,习惯上将同一账户的数据作为编制预算的关键依据,预算结果与企业战略似乎没有明显的联系。
战略治理会计适应形势的要求,超越了单一会计期间的界限,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着重从多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将终极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帮助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实施战略治理。应用战略治理会计,将改进我国传统的记录、计划和报告模式。
例如,在报告中增加关键竞争对手等项目,根据各种可能的市场条件,猜测竞争对手的行为,及其面临的本量利条件,以便更好地了解竞争对手的反应。将顾客对企业行为的不同反应也纳进预算报告,便于确定何种行为更有利于建立竞争上风。
2.本钱治理。
我国大多数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本钱治理将还是战略治理会计的重要。本钱治理应从过往单纯专注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本钱的观念转变为从战略的高度来探求本钱的作业,从而分别控制各作业,终极达到降低本钱的目的,保证企业获得“本钱领先”的竞争上风。战略治理会计综合运用作业本钱治理和价值链法,对本钱实行战略性治理。对于处在开放与竞争环境的企业来说,拓宽本钱治理范围、分析整个行业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有助于明确自己的本钱水平,寻找降低本钱的途径。因此,我国企业对本钱也应实施战略性治理,从战略高度来探求影响本钱的各个环节,既要重视与上游供给商的联系,也要重视与下游客户和经销商的联结,还应了解竞争对手的本钱情况,把本钱治理看作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实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作业本钱治理和价值链分析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企业可以充分利用。
3.投资治理。
站在战略的高度,企业投资应倾向于以智力投资为主,在人力资源、开发、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多投进资金,以求保持企业长久的竞争力。战略治理会计注重企业长远发展,重视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及新产品定位等。对企业长期投资方案的评价,战略治理会计不再仅局限于财务效益指标,而必须同时考虑非财务效益方面的指标,如引进人才的未来效益、引进高新技术的未来效益及新产品的市场份额等;投资决策不仅要采用定量分析法,还要辅之以定性分析法。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分析,战略治理会计从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出发,
战略治理的会计毕业论文 篇2
(一) 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
现代企业理论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 委托代理理论源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会产生信息不对称和激励的问题。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 是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 而由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逐渐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内外部控制机制。
现代企业理论表明, 企业是各种委托代理关系的总和。现代企业的标准组织框架是: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职工, 对应的治理框架是:权力机构—决策层—执行层—操作层。在这条线索中, 存在着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 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将企业的许多经营决策权限委托给董事会行使。而董事会又以委托人的身份, 将日常经营管理事务委托给经理层处理, 经理层再下达各项操作指令, 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便形成制约、监督和激励机制。
在上述治理结构中, 执行层的最高负责人被称为CEO (Chief Executive O f f i c e r) , 是负责日常事务的最高行政官员, 向董事会负责。C F O (C h i e f Financial Officer) 制度是为保障股东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以专业人员、机构、制度和措施为依托的财务监督与管理机制的总称。在公司治理的不同发展阶段, CFO制度的内涵也不尽相同, CFO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也差别甚大。
(二) 公司治理变迁与CFO制度
传统的公司治理注重权力制衡, 强调对人的控制和约束。这一阶段大致持续到二十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的C F O基本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账房”、“管家”, 即进行会计核算并将结果反映给C E O、董事会和投资者。这一阶段, C F O参与管理的层次不高, 主要履行监管职责。
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投资者机构化, 企业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 企业的各项决策影响巨大, 公司治理功能转为科学决策。科学决策要求企业股东、董事、经理充分参与决策过程, 尤其是战略决策。这一时期, 管理职责成为CFO的首要职责, CFO在价值链分析、战略投资分析、竞争对手分析、业务流程再造等管理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 成为C E O的战略伙伴。但是, 物极必反, 由于过分强调C F O的管理角色, 忽视了其监管职责, 从而为二十一世纪初“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等系列会计造假丑闻埋下了隐患。
安然、世通的会计丑闻促使美国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 (Sarbanes-Oxley Act) , 简称萨班斯法案。该法案要求CEO和CFO必须在公开的财务报告上签字保证其真实性, 并确立了二者在建立内部控制中的责任。权力制衡在公司治理中被重新提起, 从而使公司治理在权力制衡基础上促进科学决策。至此, C F O在公司治理中承担了监管与管理并重的职责, C F O在公司中也处于仅次于C E O之后的重要地位。
(三) 现代公司治理中CFO的职责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管理信息化、运行环境金融化、信息传播网络化的大背景下, C F O在公司治理中的职责包括管理和监管两方面, 管理职责又可以细分为战略管理、价值管理和流程管理职责, 监管职责衍生为绩效评价和风险管理职责。
1. 战略管理职责
从公司治理变迁过程中可以看到, C F O的战略管理职责已经上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C F O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资源和财务分析技能, 为战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战略实施过程中, 建立一套战略控制系统来保证战略的实施, 为战略实施提供包括融资在内的资源开发和资源配置工作;选择适当的控制评价指标, 监督战略实施, 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互利共赢。
2. 价值管理职责
在竞争激烈的当下, 充分利用企业规模效益已经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利器, 而仅仅利用企业内部积累实现企业规模扩张速度太慢。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今天, 实现企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懂得资本市场运行规律, 通过制定与经营战略相匹配的财务战略, 利用现代理财手段进行并购、分拆、重组等实现价值创造, 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实现保值增值, 已经成为CFO的重要职责。
3. 流程管理职责
随着企业内外部分工越来越细化, 职责分工越来越明确, 现代公司治理要求企业必须对流程进行精细管理, 如何制定合理的流程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课题。C F O作为企业的信息管理者, 掌管着企业的会计与财务信息系统, 对于理顺企业流程、实现流程再造也具有天然的优势。特别是在信息化的当今社会, 借助信息化手段来进行流程再造更是企业的一次脱胎换骨的再生。
4. 绩效评价职责
用数字说话是C F O的职业要求, 为此, C F O必须履行传统“账房先生”、“管家”的职能, 这是C F O职责中最不可缺失的内容。企业经营的所有信息最终都归集到财务, 反映在财务报告中。CFO作为企业的信息管理者, 在企业的绩效评价中拥有最权威的发言权, 设计一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盈利能力、经营效率、管理效率、经营成果等进行评价, 成为CFO监管职责的新内容。
5. 风险管理职责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 不但会面临宏观的政治风险、政策风险等系统风险, 还会面临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外汇风险、控制风险、操作风险等非系统风险, 如何管理风险成为企业管理的新内容。如何分析风险、量化风险并选择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 特别是如何利用远期、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进行风险管理, 成为现代公司治理赋予CFO的新职责。
(四) 现代公司治理中CFO需具备的职业能力
坚持以现代公司治理需求作为C F O职业能力建设为导向, 是C F O职业能力建设的基本原则。笔者以为, 职业价值观、专业胜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共同构成CFO职业能力框架。
1. 职业价值观
C F O职业能力框架首先应强调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C F O在现代公司治理中居于非常关键的地位, 肩负着资本市场、董事会、经理层的重重委托代理责任, 其道德水准往往比专业技能更重要。众多财务丑闻的发生也往往是由于C F O违反职业操守所造成的。强调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 才能避免“屁股决定脑袋”、“坐什么位置讲什么话”现象的屡屡发生。
2. 专业胜任能力
专业胜任能力是指运用专业技术的能力、政策掌握水平以及职业判断能力, 具体包括会计核算、财务报告、财务分析、成本管理、审计内控、税收筹划、战略管理、风险管理、资本运作以及软件运用等涉及专业技术领域的能力。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现代公司治理中避免“外行领导内行”现象的发生。
3. 组织协调能力
现代企业是各种委托代理关系的总和, 是各种利益的交汇点, 如何避免冲突, 寻求利益共同点, 实现互利多赢, 凝聚各方力量实现股东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需要C F O与C E O默契配合, 发挥组织协调能力, 处理好股东、董事会、外部审计机构、监管者、金融机构、供应商、经销商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4. 学习创新能力
作为现代公司治理关键职位的C F O, 必须善于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才能制定出适合行业特点的公司治理措施, 才能带领和培养企业组织内的人员, 才能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才能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总会计师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总会师制度是新中国建立后借鉴原苏联的高度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与模式而形成的。1990年国务院颁布了《总会计师条例》, 要求“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设置总会计师。”1999年颁布的《会计法》规定:“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2006年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暂行办法》, 规定“总会计师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通过一定程序被任命 (或聘任) 为总会计师的高级管理人员。”
如今, 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的总会计师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规定总会计师职责权限的法规地位不高
我国的《总会计师条例》是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 国资委出台的《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暂行办法》也仅仅是部门规章, 其地位远低于美国总统签署的萨班斯法案, 这对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治理是一大硬伤, 使得有关人员无法充分履行其在公司治理中的相应职责。
(二) 总会计师制度的适用范围较窄
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总会计师条例》, 仅仅要求“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设置总会计师”。1999年颁布的《会计法》也只是规定:“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而2006年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暂行办法》更是只适用于中央企业。这对提高我国的公司治理水平是不利的, 特别是民营企业。《2013中国企业家犯罪 (媒体样本) 研究报告》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该报告显示, 在全部270例民企企业家犯罪案件中, 提及案发领域的案件共有252例, 其中融资、财务管理和合同纠纷是民企案发的主要领域。
(三) 总会计师职责权限不能满足公司治理的需要
《总会计师条例》规定的总会计师职责主要包括编制和执行预算、控制成本费用和会计核算等监管的职责, 规定的权限则主要包括组织经济核算, 审批财务收支, 签署财务报表、考核会计人员等。总体来看, 这些职权主要是履行公司治理中的财务监管职能, 并且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局限, 这些职权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公司治理中对战略管理、价值管理、风险管理、流程管理、绩效考评等职能的要求。虽然2006年国资委出台的《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对《总会计师条例》的上述缺陷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 其明确规定了总会计师应履行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财会内控机制建设和重大财务事项监管等职责。抛开其适用范围较窄等缺陷以外, 其对于建立真正符合现代公司治理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四) 总会计师制度无法满足公司治理的职业能力要求
《总会计师条例》规定的任职条件都是原则性的, 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并且对履行现代公司治理职责所需能力毫无提及, 如“坚持原则, 廉洁奉公”, “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 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 掌握现代化管理的有关知识”, “具备本行业的基本业务知识, 熟悉行业情况, 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对此, 《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也进行了一定的修正, 如规定“熟悉国家财经法规、财务会计制度, 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知识, 熟悉企业所属行业基本业务, 具备较强组织领导能力, 以及较强的财务管理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但是对于建立能履行现代公司治理职责的能力体系建设也未进行更深一步的规定。
三、实现从总会计师制度到CFO制度的战略转型
(一) 从总会计师制度到CFO制度转型的必要性
1992年10月, 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之后历次党的全会均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新的论述, 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理论高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 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是我国遵循市场规律的必须结果, 也是党审时度势的英明决断。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意味着所有经济成分都按现代产权制度平等组合, 按现代企业制度良性运行。这一方面在宏观上要求政府构建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机制, 另一方面微观上也要求我国的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因此, 作为借鉴原苏联的高度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与模式而形成总会计师制度也到了必须向C F O制度战略转型的当口。总会计师制度与C F O制度的最大区别在于, 总会计师制度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而C F O制度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公司治理架构不断完美而一步步演变而成的, 也是经过市场检验的符合现代公司治理要求的组织制度。只有向C F O制度转型, 我国企业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健康有序运行, 才能避免西方企业所走过的弯路, 才能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 从总会计师制度到CFO制度转型的可行性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 至今这套准则已经实施了7年之久, 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对新准则都有了较深的理解和把握。这套新准则的颁布实施, 使我国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为C F O制度的实施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
目前, 大多跨国企业都在我国开展业务, 其在公司治理构架中基本都实行了C F O制度, 这对我国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国的国有企业都推行了总会计师制度或财务总监委派制度, 国资委出台的《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暂行办法》也有很多内容是借鉴C F O制度制定的, 所以我国也初步具备了CFO制度实施的实践经验, CFO对我来说也不再是一个新鲜事物。
我国从总会计师制度向C F O制度转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制度基础和实践经验, 现在实现从总会计师制度向CFO制度的战略转型是一个非常好的时间窗口。
(三) 从总会计师制度到CFO制度转型需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1.以人大立法的高度来推行总会计制度向C F O制度的战略转型。出台一部具有萨班斯法案地位的“中国C F O法”, 而不是对《总会计师条例》进行修修补补。用法律形式规定C F O的职责与权限, 才能避免过去总会计师制度得不到贯彻落实, 总会计师“没有位、不到位、放错位、排末位”的现实境况。只有法律才能体现政府对公司治理的高度重视, 才能完全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
2.CFO制度应适用于所有性质的企业, 而不仅仅局限于国有企业。只有所有性质企业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 才能实现我国公司治理水平的大幅提升, 才能为我国经济健康运行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
3.CFO制度应注重CFO的职业能力建设。CFO制度运行的基础是CFO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并且其职业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会计核算专一能力, 而是具有多维度的综合能力。
4.CFO制度应加大CFO法律责任, 提高C F O的违法成本, 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和行业禁入制度。只有通过C F O职业资格测试的人员才能担任企业的C F O, 而一旦违规, 则根据其严重程度禁止其在一定期间直到终身不得从事该职业。
参考文献
[1]王跃武.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与CFO的制度比较与演进[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11 (2) .
[2]杜胜利.CFO制度与公司治理[J].中国总会计师, 2003 (9) .
[3]张瑜.关于总会计师设置等若干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 1998 (2) .
首都的治理要有新战略 篇3
第一,要扩大首都的行政管辖范围。北京的城市病主要是由多种功能在狭小的范围内叠加造成的,现在,要想将这些功能在北京的管辖范围内“疏散”开来已经是力不从心了,或者说,如果将这些在核心区“拥挤”的功能“疏散”到北京的16区县,北京的纵深腹地支持空间就没有了。因此,北京亟需扩大行政管辖范围,以扩大纵深腹地支持空间。也许有人会认为,将一些非核心功能“疏散”到天津和河北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其实不然,首都的功能固然有原生的、派生的、还有衍生的,但都是首都功能的组成部分,都是需要的。如果强行将一些派生和衍生功能外迁到行政管辖范围之外,将会带来巨量的行政运行成本和区际博弈成本,浪费不必要的资源。
第二,要构筑首都城市新骨架。北京要想跻身世界城市之列,没有出海口和充足的水资源肯定不行。出海口既是国际贸易中大宗商品集散的重要通道,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交汇点。应开凿“京津陆海运河”,塑造未来美丽北京。
开凿“京津陆海运河”的总体设想是:西起北京通州宋庄,东至天津滨海新区蔡家堡,经河北香河,天津宝坻区大口屯、大唐庄,再经宁河县乐善庄,最后到达滨海新区,在蔡家堡入海。“京津陆海运河”全长约160公里,运河平均宽度1公里,通航船只吃水深度达到30米,可以通航30万吨级轮船。“京津陆海运河”的开凿虽然不能将北京变成一个完全的沿海城市,但可以通过宽约1公里的“京津陆海运河”使北京成为一个“准沿海城市”。
“京津陆海运河”的主要功能设计有四个方面:
一是通过运河引入海水,通过海水淡化,为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提供水资源,解决北京水资源不足的困境;北京的水资源是制约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的水资源也会越来越紧张,南水北调的成本与压力会越来越大,长江流域无水可以北调的局面将会出现。通过“京津陆海运河”引渤海海水进京进行海水淡化,将是北京未来解决水资源不足的必然选择。
二是通过运河引入海水,改善北京和天津的大气环境,为打造宜居城市创造条件;北京日益严重的雾霾天(PM2.5是主因)已经严重地损害了北京人的身心健康。“京津陆海运河”的开通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的雾霾天气,但可以通过“微气候”的调适来降低北京部分PM2.5的来源,比如说,通过空气湿度的增加,可以降低城市工业喷涂和扬尘带来的污染,还可以减少北京周边地区扬尘对北京的入侵。从这个方面来说,开凿“京津陆海运河”也是北京综合治理PM2.5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是通过运河航运,打开北京的直接出海口,发展北京及周边地区的航运事业。
四是通过运河引入海水,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没有必要担心“京津陆海运河”对北京地下水的污染,因为北京地下水超采所形成的地质灾害要远远高于地下水被污染的程度。“京津陆海运河”的贯通将从根本上缓解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重塑北京可持续发展的美丽未来。
第三,要治理首都城市风道,建立新风资源库。现在每一个北京人都盼望着刮风,只有风才能驱散浓浓的雾霾,可见治理首都城市风道,建立新风资源库是多么的重要。对北京来说,南口一线的风道治理尤为重要,一要关闭该地区所有煤炭加工和储运企业,以及一些重污染企业,减少尘埃的随风漂移。二要绿化环境,治理河道、保护湿地,建立新风资源库,净化风源。
战略治理的会计毕业论文 篇4
最新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会计毕业论文我国造纸企业环境成本核算问题研究——基于IFAC指南
2、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研究
3、会计毕业论文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4、会计毕业论文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制造企业的应用及推广分析
5、会计毕业论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运用
6、会计毕业论文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
7、会计毕业论文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期间费用控制问题研究-以xx公司为例
8、会计毕业论文价值基础会计与成本基础会计比较研究
9、会计毕业论文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问题与对策
10、会计毕业论文浅谈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问题
11、会计毕业论文股权激励的财税差异分析及纳税筹划
12、会计毕业论文浅谈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
13、会计毕业论文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以存货准则变化为例
14、会计毕业论文新存货准则的特点研究
15、会计毕业论文我国现行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及其协调
16、会计毕业论文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17、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
18、会计毕业论文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及其防范
19、会计毕业论文代理记账优势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20、会计毕业论文中国石化股利政策分析
21、会计毕业论文内部控制审计研究
22、会计毕业论文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及影响
23、会计毕业论文浅谈天龙公司的出口退税管理
24、会计毕业论文浅议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
25、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个税自行申报制度思考
26、会计毕业论文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的风险与控制方法
27、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研究
28、会计毕业论文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研究
29、会计毕业论文资产减值与利润操纵
30、会计毕业论文关于我国网络会计发展“瓶颈”的探讨
31、会计毕业论文企业所得税征管现状与对策探讨
32、会计毕业论文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综合财务分析
33、会计毕业论文试论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的完善
34、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问题探析
35、会计毕业论文集团公司会计信息化的问题浅析及对策探讨——以顶新国际为例
36、会计毕业论文商誉会计问题研究
37、会计毕业论文某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策略研究
38、会计毕业论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问题研究
39、会计毕业论文浅议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
40、会计毕业论文余姚市创华塑料有限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41、会计毕业论文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2、会计毕业论文审计市场定价与监管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会计毕业论文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内部控制研究—基于管理优化原则 会计毕业论文新企业所得税制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会计毕业论文两税合并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监督的强化——再看会计委派制 会计毕业论文探析固定资产累计折旧与减值准备 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商誉会计研究及国际比较 会计毕业论文中外财务管理目标的比较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 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实施问题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Rinker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务筹划 会计毕业论文节能减排的绿色税收政策安排 会计毕业论文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的影响 会计毕业论文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高管股权激励应用效果的研究——以海南海药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对国有企业会计监督弱化问题的分析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担保企业风险控制与经营模式创新探析 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和对策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反倾销应诉中的会计问题 会计毕业论文xx家具公司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研究——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理论与实践操作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价值链会计下低成本发展战略的成本管理 会计毕业论文浅谈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和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资金运作风险的内部控制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作业目标成本管理体系设计 会计毕业论文会计舞弊的甄别与防范 会计毕业论文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低下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对中国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 会计毕业论文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的探析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问题研究———以中小型企业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高科技企业管理层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浅谈我国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 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所得税筹划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会计毕业论文浅论网络会计 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所得税税收筹划方法研究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会计毕业论文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问题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设想 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中国房地产税收问题研究——物业税设计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在建工程”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和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论中小企业品牌塑造及误区 会计毕业论文次贷危机、风险管理与会计信息 会计毕业论文负商誉的存在性分析及确认与计量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研究——以xx公司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理论与应用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责任会计在某物流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基于金融租赁理论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策略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对成本管理的影响——战略成本管理的简单运用 会计毕业论文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的争议与思考 会计毕业论文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会计相关问题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以A公司为案例 会计毕业论文局域网条件下企业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会计网络化对会计业务流程的影响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xx公司在财务杠杆运用中存在的误区及其改进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浅谈我国制造业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增值税的税务筹划 会计毕业论文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反倾销应诉中的成本会计应对策略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浅论我国增值税转型问题 会计毕业论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收筹划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增值型内部审计探讨 会计毕业论文天津万华公司会计信息化实施案例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及税务处理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研究——以xx公司为例 会计毕业论文论通货膨胀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 会计毕业论文基于所得税税收视角的某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上市公司应用的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新旧租赁准则的比较研究 会计毕业论文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及协调 会计毕业论文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策略浅探 会计毕业论文论增值税转型的企业财务效应
131、会计毕业论文公允价值及其应用研究
132、会计毕业论文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133、会计毕业论文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研究对象
134、会计毕业论文蓝海战略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问题研究——以某企业为例
135、会计毕业论文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成因与防范——以xx财产保险公司为例 136、会计毕业论文企业集团税收筹划初探
137、会计毕业论文医药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138、会计毕业论文浅谈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
139、会计毕业论文新形势下创投企业所得税税务筹划
140、会计毕业论文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141、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审计策略分析
142、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研究——基于某公司的案例研究
143、会计毕业论文试述如何优化企业绩效考核
144、会计毕业论文浅谈企业现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浙江赛飞电器有限公司为例
145、会计毕业论文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
146、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研究
147、会计毕业论文某公司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客户生命周期理论的某集团客户关系管理策略研究
148、会计毕业论文国有企业中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应用研究
149、会计毕业论文浅析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
150、会计毕业论文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困难与对策
151、会计毕业论文关于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建立及独立性的思考—以xx公司为例 152、会计毕业论文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153、会计毕业论文中外商誉会计比较研究
154、会计毕业论文xx公司人力资源会计实践困境及其改进
155、会计毕业论文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研究
156、会计毕业论文新旧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比较分析
157、会计毕业论文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研究——以青岛海尔集团为例 158、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159、会计毕业论文人力资源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
160、会计毕业论文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计量
161、会计毕业论文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
162、会计毕业论文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研究
163、会计毕业论文浅谈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
164、会计毕业论文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及对策
165、会计毕业论文出口企业汇兑风险的研究—基于人民币升值视角
166、会计毕业论文论作业成本法在服务业的应用
167、会计毕业论文企业清算所得课税:问题与对策
168、会计毕业论文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探析
169、会计毕业论文初探企业固定资产折旧问题——从融资租赁固定资产谈起
170、会计毕业论文农药化肥企业仓储与存货内部控制设计——以某公司为例
171、会计毕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战略治理的会计毕业论文 篇5
【摘 要】文章从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先天缺陷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影响出发,联系我国公司治理现状,分析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公司治理;会计信息;质量
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是委托代理制,而委托代理制的深层问题之一就是产权问题,因为委托代理关系涉及的就是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因此,准确理解和把握产权理论是研究公司治理和委托代理制的基础。
作为签约人的企业参与者,必须对自己投入企业的要素拥有明确的产权(即财产所有权) ,没有产权的人是无权签约的。产权是企业存在的前提,没有个人对财产(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企业是由不同财产所有者组成的,企业所有权显然不同于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是交易的前提,企业所有权是交易的方式和结果。严格地说,财产所有权有别于企业所有权。财产所有权与产权是等价概念,指的是对给定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企业所有权指的是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公司治理结构分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所谓外部公司治理结构或称外部监控机制,是通过竞争的外部市场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兼并市场(接管市场)和管理体制对企业管理行为实施约束的控制制度。所谓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或称内部监控机制,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等组成的用来约束和管理经营者行为的控制制度。
一、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的关系
(一)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公司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大致出于以下几个目的:为了上市或增发自己的股票,从而募集大量资金;向股票市场传递信息,以提高公司股票的价格,增加公司的价值;为了偷税漏税,我国现行的税收法规和相应的条例政策还存在一些漏洞,而且监管不力,惩罚不严,使企业存在侥幸心理,提供虚假的纳税申报,隐瞒其收入和利润,提供虚假信息。
2.客观原因。(1)经济的发展、三大产业比重的变化、银行利率的升降、通货膨胀等给人们带来收入的同时也会使一些人失业,从而拉大了贫富差距,这就使得公司越来越注重会计信息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求得更好的发展。(2)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各个公司都在积极地采取行动走在该行业的前头,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法制还不是很健全,很多制度还存在着漏洞,这给会计信息的造假者提供了良机。
(二)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有效的公司治理是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环境保护。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协调好公司与所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不仅仅通过披露的财务指标来评价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完善的激励机制会使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作出科学的`决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公司治理的前提。会计作为当今公司治理结构的语言,主要体现了公司治理的机制和效果,其基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公司治理行为的有效性。
1.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采用召开定期董事会方式,要求经理层对公司的主要信息向董事会披露,也可以采用召开临时董事会方式就公司面临的重大问题、突发事件进行决策;董事会成员还可以深入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通过实地走访,获取公司经营的第一手信息等均是为了使董事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公司有义务向股东提供真实、详细的会计信息,如果因提供了过期或虚假的信息导致股东作出错误的决策或股东利益受到损害,股东有权追究责任。同时由于董事会掌握着经理层的任免权、报酬决定权,在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合作过程中,经理层倾向于主动、全面、真实地向董事会报告经营期的各项会计信息及相关信息。董事会还通过一系列程序监督经理层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如董事会成员可以咨询有关外部独立专家(有关费用由公司承担),获得公司所处行业的共同性信息,依此来判断经理层披露信息的可信度;董事会成员也可以深入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通过实地走访,与公司员工进行广泛的非正式沟通,获取公司经营的第一手资料,并将其与经理层所报告的信息进行对比,从而对经理层的会计信息披露作出合理的评价等,这样就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程度。同样,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的行为,检查提交给股东大会的资料,从而减少会计差错和舞弊行为。
2.外部治理机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除了依赖于内部治理的完善,还依赖一系列外部治理机制的建设,内外结合才可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为此,企业外部治理机制包括:外部市场治理机制、外部政府治理机制、外部社会治理机制。外部市场治理机制是相机治理和接管收购的有机结合。所谓相机治理主要是通过控制权的争夺来改变既定利益格局,控制权掌握在谁手中依靠对某一随机变量的可确信的认识;而接管收购则意味着第三方获得企业的控制权,原有的利益平衡格局被彻底打破。通常一个完整的相机治理的程序包括三个要素:相机治理的主体、信号以及相机治理程序。
二、 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我国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1.股权结构问题
在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公司治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占绝大多数,政府作为国家股的股东,它所追求的是企业和社会政治的稳定,而不是企业利益最大化。虽然国有企业也吸收了不少非国有企业的股东,但由于这些非国有企业的股东所占股份少,他们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这样就形成了国有股“一股独大”。
2.资本结构问题。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筹资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我国的银行不能够上市对股票进行买卖,而企业通过融资向银行借贷增加资本对企业实施经营权取得利润这种矛盾就使得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企业的发展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是经营者的必然选择。
3.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问题。
(1)股东大会存在的问题。我国大多数国有公司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股东大会流于形式。一般各公司的章程都明确规定股东大会一年一次,遇重大问题必须临时召开。但在实际运作中,股东大会的参与者多是国有股及法人股的代表,个人股参与者极少。许多公司在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资格上对持股数量作出限定,少则几千股,多则几万股甚至几十万股,这样大量持有流通股的小股东就无权参与股东大会直接行使自己的控制权。股东大会不行使权力。
(2)董事会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公司的董事会中存在着一股独大现象,董事会表决流于形式。一是股权代表多是国有股及法人股代表,很少有小股东代表。二是董事会的内外部董事构成比例不合理,多为内部董事构成,即使少数公司聘用外部董事,由于配套制度不健全和比例较低,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董事会成员的任命,作为公司发起人的政府主管部门,借助在公司中的控股地位,往往把公司的董事会作为安排干部的场所。这些人员中大多数都不是内行的专家,他们很难担当起公司决策和管理的重任。
(3)监事会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的公司中大多由政府机构指派,有的为董事会任命,只有少数才由股东大会选出,这样监事会存在监事身份不合理的现象,出任监事的大多数是公司内部职员,由于他们在行政关系上是董事长或总经理的下属人员,不可能履行监事应承担的职责;监事专业不对路,素质偏低。监事会成员中多数为政工干部,法律、财务、工程等方面的人才较少,这极大地阻碍了监事职权的行使,导致监事会的工作条件缺乏,监事难以开展监督工作,当然职权行使较少;监事会的监督意见不被重视。有的公司董事会、经理班子对监事会提的意见不是回避就是拖延,监事会形同虚设。
4.外部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1)国外公司一般以经理人员较高的薪水和股票期权等来激励经理人员努力工作。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是由各级政府任命的,比照公务员管理办法进行管理,除少部分试点企业实行了经营者报酬和业绩挂钩外,大部分经营者的报酬还是由政府决定的,没有充分考虑经营者个人利益。经营者报酬偏低、形式单一,这样势必影响经营者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造成了经理人对决策不负责任的态度,会对外报出虚假的会计信息。出现短期行为的可能性增大,不利于长期的激励。
(2)会计人员素质问题。所有的会计信息都是经由会计人员流向社会的,会计主体――人的综合素质,是会计行为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动因,因此,会计人员的知识素质、道德素质差异直接导致会计行为的差异,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由于制度的转轨,会计人员的适应能力不强,传统观念尚未彻底消除,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对会计信息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3)中介机构原因。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履行监督职能的社会中介机构,但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依然存在,究其原因:经济利益驱动,为了招揽顾客,不得不答应其不正当要求,出具不实财务报告;内部规定和外部监督机制比较薄弱,不能保证职业行为准则有效实施。
(二)改革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股权结构的合理化。面对“一股独大”问题,将现行的国家所有政府分级监管的国有资产进行分解。根据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来确定国有资产的归属问题。设立若干个与行政职能完全分开,专门从事国有资产委托和经营的常设机构,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国有控股公司。从而,在不改变国有性质的前提下,形成彼此平等、相互独立、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成百上千个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对国有企业进行投资持股。
2.完善董事会制度,有效预防会计信息失真。各公司应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并结合公司的实际,定期召开股东大会,严格遵守公司章程和议事规则,审议各类报告和任免董事、监事。同时,股东大会还应该注意保障小股东的权益。对于股东大会的最低出席股份数,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或取消,提高小股东参与公司决策与监督的机会。同时,应根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选聘素质较好的人员担任董事。
3.加强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力求从根源上解决会计信息质量问
题。要加强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关键要提高其权威性,保证其独立性。这就要求监事会的职责权限要明确,议事程序要规范,避免使监事会流于形式。为了使监事会有效行使监督权,首先,要求监事会成员中必须有精通公司业务、财务、法律等的人员,同时,要赋予监事会事先的监察权和代表公司提起诉讼的权利;其次,控制监事会成员中内部成员的数量,应以外部监事为主,同时,要求监事会成员的任免、收入、福利以及执行监督的费用应由股东大会来决定;再次,要保证监事有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和列席董事会会议的权利,这种补充召集权,可使监事会在发现重大问题时,通过股东大会表决来及时防范和制止,从而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这样使得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不再形同虚设,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4.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构造,从员工自身出发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控制权和报酬是企业家两大激励因素。企业控制权回报可以满足企业家自我实现、权力需要、尊重需要等。报酬可以满足企业家物质需求、劳动认可和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因此,将经营者报酬与公司业绩相挂钩能对其产生有效激励作用,具体的做法是实行年薪制和经营者股权。年薪制一般将董事和主要经理人员的收入分为固定收入和风险收入两部分。
5.建立完善的外部监控机制,为会计信息的提高创造好的外部环境。外部监控主要体现为公司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和产品市场。首先,完善证券市场,通过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使公司的经营者感到压力。进而使接管成为防止经理人员损害股东利益的最有效的外部监控机制。其次,建立完善的专业经理人才市场,有效地制约经营者。应当尽早建立完善的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在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内设立监管机构,负责监管职业经理人员,对专业经理人员实行会员制。
6.加大处罚力度,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凡是由企业经营者个人行为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应由企业经营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除了加大刑事处罚力度外,还应对投资者造成的损失进行民事赔偿。民事赔偿的主体应是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者即企业经营者,而不是企业法人实体,更不是会计行为主体。民事赔偿制度可以增加企业巨额潜在的诉讼风险,使得会计造假成本升高,从而遏制经营者造假,这样从源头出发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7.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首先,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会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谋私利。其次,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素质。会计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并熟悉会计处理程序,精通会计法规、会计制度,能及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 刘立翠.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J ].北方经贸,2001,(11).
[2] 王丽秀.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研究[ J ].国际贸易问题,2003,(10).
[3] 刘国立.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3,(2).
[4] 夏德仁,李念斋.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29-31.
[5] Anne Bruce.How to Motivate Every Employee[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 吴卫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初探[ J ].经济时报,2005,(4).
战略治理的会计毕业论文 篇6
我国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的关键性缺陷主要是出资人缺位问题、人事制度及扭曲的激励约束制度问题和风险管理制度缺失问题,战略投资者加入之后对这三方面的缺陷都有改进作用,有利于国有银行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但是囿于我国金融基础性制度的缺失和地方政府干预金融的政治体制缺陷,战略投资者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状况
关键词:战略投资者国有银行公司治理
引进战略投资者已经成为中国国有银行改革战略的一部分,以“股权”换机制,通过战略投资者的压力来促进国有银行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的共识但是,中国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的关键性缺陷是什么?战略投资者能否对改善这些关键性缺陷有所作为?制约战略投资者在国有银行公司治理方面发挥作用的因
素有哪些?
战略投资者,根据目前银监会的定义,都是在金融领域运作的国际大型金融企业,他们通过长期持有所进入银行(或企业)的股权,以资本合作为基础,在管理、业务、人员、信息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层次的长期合作一般要委派代理人有效参与所入股银行的决策,非常注重在银行公司治理水平方面的提高
一、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关键问题
(一)出资人问题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既是代理人问题,更是出资人问题,只有负责任的出资人,才能选出负责任的代理人,如何确保国有银行出资人责任到位、如何完善出资人的激励约束机制,是目前我国国有银行公司治理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在这一轮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改革之前,“公有制”的银行产权就
如同“空有制”,“多龙治水”般的政府主管部门在对国有银行大行权力之时,根本没有谁为此承担责任因此,在国有银行的改革实践中,建立一个效率高、能实施的保障国有银行资产保值增值的产权结构,是四大国有银行改革的首要问题
清华大学的宁向东教授在多篇文章中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的根本问题,是缺乏来自产权主体的‘原动力’,‘原动力’缺乏,即使公司治理中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等机制设计得再精巧,也没有用,一部机器,它的齿轮传动装臵即使再好,没有‘原动力’来带动它,也是转动不起来的”(宁向东,1999)所以,如何使国有银行的出资人代表“人格化”,有自然人来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是改革设计中的最根本问题
目前,在对中行、建行注资时,已经明确中央汇金公司是改制后的国有银行的主要出资人,这是一个进步,但是,并没有明确出资人的责权利,也没有建立对出资人的市场化的考评机制,将银行的经营业绩作为考评汇金公司负责人的主要指标;也没有给予汇金公司充分的选择代理人的权力和足够的激励和约束;在“出资人”人格化的问题上还没有到位
一方面是出资人“缺位”,另一方面又是出资人“越
位”,政府历来有干涉国有银行人事安排和信贷流向的“传统”,据统计,国有银行的坏账中,有30%是政府的干涉造成的
(二)人事制度问题和扭曲的激励约束制度
目前,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主要领导的任免权事实上仍在中央,银行内部党委书记在“党管干部”的原则下控制着人事任免权,尽管已经建立了董事会等现代银行的治理架构,但事实上,人事管理权并不在董事会,董事会是“摆设”,在党委会决定了的事情再由董事会形式上“通过”一下
《党章》规定,企业中的党组织是政治核心,强调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是在重大问题上把关定向,对重要人事决策是参与,不是由党来代替决策《党章》和《公司法》并没有矛盾
我国国有银行的下一级银行行长级领导是由上一级银行来任命,选拔考核的办法基本上是按照选拔官员的方法选拔银行家上级部门有很大的选择权力,但并不对选择的结果承担责任所以他们不可能有真正的积极性选择那些最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张维迎教授所说的“廉价投票权”),去发现那些最有才能的人
下级行由于存在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内部经理的任命存在同样的困惑,行长在任命管理人员时,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控制问题,而非本行的利润(行长的收入分合同收入和控制权收入,以控制权收入为主),这样能够进入管理层的员工并不一定是能够给本行带来最大效益的人,而是行长放心的人这些人进入管理层后,当然是“惟行长马首是瞻”,而且在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不被开除,就能享用银行员工应有的待遇
所以,人事制度问题,直接导致了国有银行扭曲的激励约束制度,很多文章在论及我国国有银行存在的激励约束问题以及提出改进建议时,总是以西方商业银行的经典模式为比照,尤其以英美市场经济中的模式为蓝本其实,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党组织任命的人事制度、“官本位”文化是激励约束制度的外部环境,如果外部环境不进行改革,照搬再好的激励约束制度也是没有用的
(三)风险管理问题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特征中的核心,不同于一般公司制企业的特殊性目前,风险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职能,成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美联储副主席RogerW.Ferguson,Jr.认为:“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而承担风险正是银行最重要的经济功能,是银行存在的原因”银行的风险性主要是两个方面:
1、银行合约的信息不对称
从存款人和银行之间的合约来看,由于存款人是大量的而且分散存在,存款人之间存在的“搭便车”的动机使得存款人对银行的监督积极性很差,国有银行的存款是国家用政权的信用来担保的,这将更深层地弱化了存款人对国有银行监督积极性从国家股东和银行管理者之间的合约来看,由于银行产品的特殊性和银行资产的不透明性,国家股东想通过签订和执行激励合同或者通过使用投票权来约束银行管理者、影响银行的经营决策比一般公司股东的成本来得更大作为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结果,银行管理者存在投资于高风险项目的动机更严重的是,资产的不透明和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管理者能够更加隐蔽和快捷地转移银行的财富——如果管理者有这样的动机的话由于一直以来国有股东本身非“人格化”
和易被“欺负”的特性,国有银行的管理者面对这样的“诱惑”的程度更甚于一般私有银行这是目前我国国有银行的管理者转移资产犯罪屡见不鲜的原因
2、现代金融经济的复杂性
现代经济是一种金融经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银行又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经济本质是上一种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的特性是风险性,所以,现代银行规避风险的技术层出不穷,这是金融经济风险性的必然反映
目前,我国的国有银行的管理者“监守自盗”的问题比较严重,银行业的大案要案频发;另一方面,风险管理制度、风险工具、风险技术以及风险管理人才和风险文化都不够,不良贷款率很高
以上三个方面问题是我国国有银行公司治理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二、战略投资者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积极影响
(一)对“出资人问题”的积极影响
沈联涛等学者认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当中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建立强大的和运行良好的产权制度框架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只能建立在强大的产权制度框架之上当前中国银行业最稀缺的是所有者约束,因此,引进战略投资者某种程度上就是引进一双眼睛来盯住银行资产,建立约束机制,而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国家”某种程度上“搭”战略投资者的“便车”这也是在国有资产体制改革设计中一些学者的主张
战略投资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逐利,它们除了带来资本约束外,还带来了“老板”的压力,它们会能动地利用股东的
申诉机制、甚至威胁向市场公众股东公开矛盾纠纷以向占优势的国有股东或管理层形成压力,使得管理层不得不把战略投资者的利益放在考虑的重点上,比如新桥入股深发展就掀出了深发展巨额15亿元问题贷款在新桥发现这15亿问题贷款后,深发展的外资代表韦杰夫不按中国银行业传统的江湖规则出牌据深发展人士透露,韦杰夫表现得决不手软,坚持要用法律的手段解决,最终把深发展的原总经理周林告进了监狱
另一方面,在单一的国有股权结构下,国有商业银行难以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与内控机制,也难以按照商业化、市场化来运作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就会产生一种效应,即一方面政府和银行必须逐步放弃行政干预,改善内部治理结构另一方面银行要建立起科学的运作方式、财务制度、管理制度,进一步实现股份多元化,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实际上,银行业要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其对股东结构是有特殊要求的,我国目前引进的战略投资者都是国外知名的金融机构这种股东身份有利于国有银行建立较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人会问,境外的战略投资者持有的少量股份能发挥大作用吗?以光大银行为例,亚洲开发银行刚进入光大银行的时候也只持有少量股份,但是在董事会中发挥的作用却很大,超过了其股权占比所应发挥的作用其道理就在于:在现行条件下,我们可以忽视国内股东 的权益和要求,但却不能无视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权益和要求,也就是:洋人的“敲打”更管用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要求和建议更代表了国际惯例和法律规范
第三,宁向东认为:“股东大会的斗争、股东之间对于表决权的争夺,在很大程度上对董事会和经理形成压力,如果由于董事会的懈怠和经理人员的渎职而使公司业绩下降,有关当事人往往会被股东大会赶走,他们的声誉会一落千丈”(宁向东,1999)这是美式公司治理的重要的一道防线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在股东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从国际经验来看,股东之间的竞争产生倒逼机制,促其治理结构加速转变,从印度国家银行的改革来看,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竞争机制,促使了该银行的成功转变
(二)对国有银行人事制度及激励问题的影响
国有银行在董事会、高管层、监事会三会外,还有一个党委会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还在坚持,引进战略投资者有利于实现对党委的制约,有利于真正维护现代企业制度的架构战略投资者也许没有能力在董事会上推翻党委会的决议,但是,在引进战略投资者后的党委会会议中,其重大决议不得不考虑战略投资者的反应,以前的决策机制就被打破,董事会 的力量就被重塑
“中国金融改革最紧迫的任务是结束对银行管理层的行政任命机制,用市场化的方式招募和选拔银行和国企的高级管理人员,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1
《财经》报道:建行郭树清董事长承认:在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后,假如占到一定股份的战略投资者提出要派一个副行长或其他高管,则不可能用“中管干部”的资格去限制了事实上,各大国有银行在引进战略投资者后都已经设臵了类似于副行长级的位臵“虚位以待”国外的高管人员,这些人员的进入必然是对原有人事制度的一种打破,他们作为外方代表,不会服从于中方的管理方式,对于董事会力量的重塑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必然会悄悄地改变中方原有的用人制度和用人文化
所以战略投资者对现有的人事制度是一种冲击,是对“官本位”文化的一种打破,从某种意义上说,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引进一种商业文化,文化的力量会慢慢渗透,最终重构原有的文化
(三)战略投资者有助于国有商行的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
和风险治理能力的提高
战略投资者在提升中资银行内控和风险管理水平方面的作用,可以预期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改善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促进风险管理组织变革战略投资者投资中资银行,为了有效参与所投资银行的战略决策和经营决策,他们要派遣董事进入银行董事会,派遣高层管理人员进入银行高级管理层他们希望派遣的董事能在一个规范高效运作的董事会中发挥作用,这必然关注董事的选聘程序和董事会成员结构,要求对董事会运作的基本规则和程序进行规范对内部董事和外部(独立)董事职责的清晰界定,这无疑有利于中资银行建立起规范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这将为中资银行风险管理组织变革奠定制度基础
另外,通过参与风险管理决策改善风险管理决策机制;参与风险管理和控制将推动中资银行对先进风险控制技术的运用;通过培训和交流促进我国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成长;通过传输银行业务发展新理念促进中资银行全员风险管理文化的发展
据报道:建行在引入美洲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后,公司治
理的框架中开始设立董事会下属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而且,正在建立风险垂直管理体制,将设立首席风险官,负责全行风险管理系统的组织、运行和垂直管理此外,建行正在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以加强对信贷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衡量、控制和管理
三、战略投资者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状况
(一)从制度经济学的原理来看,国有银行不能脱离金融生态环境而独立生存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金融基础性制度的缺失(易宪容,2006)
基础金融制度生成的最有效方式,是一个利益相关者进行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并以各方的妥协和让步实现均衡,从而对制度的安排达到最终同意的过程基础性金融制度需要社会公共博弈来生成,而这种过程是通过民主决策程序,由各个利益主体参与提供相关信息,并以制度重复博弈方式充分反
映各方的利益诉求,从而产生制度制衡而在我国的制度决策中向来是政府主导,精英决策,在我国的决策文化中,也向来鲜见民主的传统
基础性金融制度的缺失,导致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好,大家知道,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股市却成了一个畸形儿而四大国有银行改革,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架设“三会”机构,这些都是一些工具性的制度,能否与目前的金融生态环境相兼容,仍是个问题,古语云:“南橘北枳”就是讲引进的东西要与环境相兼容的道理要重构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必须改进我国的基础性金融制度的生成方式,增加良性制度的供给
(二)从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战略投资者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我国国有银行的问题本质上是体制和制度问题,其核心表现是:政府干预的介入面和程度没有跟随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而相应缩小和弱化,我们看到,在过去的二十几年的改革中,政府尽管一开始就强调“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但事实上,政府支配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政府的利
益也在不断增加,尽管计划经济已经远去,但政府自觉不自觉地并没有放弃对资源配臵的支配力,很多地方上项目不是银行说了算,而是政府说了算,做法是,政府的领导班子开“办公会议”决定项目,要银行给予支持,目前各个地方在进行国有企业的“改制”,一些民营企业在政府的授意下,大量收购一些地方国企,但所用的资金大部分是银行的贷款,给银行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在现行金融体制下,地方政府争夺国有金融机构的金融资源事实上是一种高收益、低成本的理性选择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以地方GDP的增长为考评,决定政府官员的升迁,所以地方政府官员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竞争,经济增长的竞争最终演化为替企业争夺银行信贷资源,这样,国有银行是很难摆脱地方政府的干预的
所以银行改革的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而不仅仅是银行本
身,银行业的改革是无法脱离现有的政治体制环境而进行空中楼阁似的改造,一个健康高效运行的银行业,一定需要一个完善有效的外部体制环境外资引入对这个体制环境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绝对不可能是主导性作用,体制不革新,所谓的战略投资者最终也会蜕变成财务投资人国有银行的改革依然是“物理变化”,而永远难成“化学变化”
注:
1查尔斯·古德哈特,曾晓松:《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未来之路》,银行家,2005年第9期.参考文献:
(1)杨群,杨柳.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研究J.新金融,2006,4.(2)易宪容,卢婷.基础性制度是金融生态的核心J.经济
社会体制比较,2006,2
(3)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看国有银行改革J.银行家,2005,11.(4)对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几点看法J.银行家,2005,11.(5)欧明刚,石弦.印度国家银行在改革中前进J.银行家,2005,11.(6)窦洪权.银行公司治理分析J.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版.(7)国有资产管理与公司治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版.(8)Bernadell,Carlos,Coche,JoachimandNyholm,Ken,“YieldCurvePredictionfortheStrategicInvestor”(April2005).ECBWorkingPaperNo.472.(9)ShaominLi,LarryFiler,“TheEffectsoftheGoverna
nceEnvironmentontheChoiceofInvestmentModeandtheStrategicImplications“(May2006).JournalofWorldBusiness
战略治理的会计毕业论文 篇7
1 知识治理机制
1.1 治理机制理论综述
治理的概念在经历20世纪末的争鸣阶段后, 目前开始出现收敛的趋势, 逐步集中于制度层面的解释[5]。与此相适应, 知识治理也侧重于从制度层面, 即从治理机制的角度讨论如何有效桥接知识问题与组织问题, 其重点在于通过知识治理机制的设置优化知识活动流程, 比如:Choi认为对知识活动的治理主要依赖交易、赠与两种机制进行[6]。前者以知识价值为基础, 强调市场交易的公平, 利用市场机制调节知识活动;后者属于非正式机制, 强调利用信任关系的培养, 以实现知识的转移共享。Andreas在总结知识治理实践经验的前提下, 将知识治理机制划分成三类:结构型知识治理机制、过程型知识治理机制、关系型知识治理机制[7]。其中:结构型关注影响知识活动过程的治理结构, 利用知识岗位的设置和知识权力的匹配实现知识治理预期;过程型知识治理机制倾向于利用规制组织常规流程的制度, 约束和引导知识活动以实现治理目的;关系型知识治理机制隶属非正式治理机制, 强调私有关系的重要, 通过彼此间情感的培育, 促使知识主体的行为向有利于知识活动优化的方向发展。Foss将知识治理机制的范畴进一步拓展, 认为知识治理是可以影响与实现知识生产、利用过程最优化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机制[8]。显然, 在其观点中, 传统组织治理机制都可以应用到知识活动中来。虽然以上理论的表达方式各异, 但无论怎样, 各种论点都认同知识治理是一种制度安排, 需要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来实现治理行为, 治理机制的设计是知识治理的核心内容。
1.2 知识治理机制特征对比
事实上, 由于知识的分散性、复杂性和情景嵌入性, 使得知识的转移、共享等活动必须依赖知识主体之间的沟通作为媒介和桥梁[9]。知识治理机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与安排营造知识活动秩序, 促进知识主体的认知能力, 激励知识主体参与知识活动, 减少知识主体之间的冲突, 实现知识主体共同受益的最大化。依此思路, 虽然知识治理机制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 但实质上都是从增强知识主体认知能力、激励知识主体参与知识活动并规制协调知识主体之间的关系三方面展开。结合作为知识治理重要理论基础的组织经济学 (将层级、市场视为连续频谱两端) 和组织行为学 (强调非正式行为) 的观点, 以协调知识主体行为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治理机制也就可以区分为官僚控制、社区自治和市场调节三类, 且这三种机制相互交构, 形成为对知识活动有协调作用的独立因素[10,11,12]。其中:官僚控制是少数人群利用政治、经济地位的权威, 促使主体知识活动符合组织目标实现的要求, 实现知识活动过程最优化的机制;而社区自治主要着眼于目标导向, 对知识主体在在知识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路径并不做过多约束, 鼓励创新性思维, 对知识文化氛围培育以及利用软约束手段引导主体适应知识活动要求的做法倍加青睐;而市场调节则以价格信号和竞争市场原则调整知识主体间合作关系。表1展现了在知识活动中各种治理机制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
2 战略导向
2.1 战略导向分类
虽然, 企业战略影响和决定企业的长期目标, 选择企业达到既定知识目标所遵循的路线和途径, 并对企业实现知识目标的资源和结构进行优化配置, 帮助企业创造知识优势[13], 但是, 企业在解决各种知识问题之前必须确定自己的战略姿态, 也就是战略导向。通过确定战略导向, 可以明晰企业发展的目标, 决定企业的具体行为, 从而影响在某一时间截面上的知识治理机制交叠权重的侧重点。
从战略思维和组织学习的角度出发, 企业的战略导向可以分为市场导向和创新导向两种。其中:市场导向关注顾客表达出来的需求, 认为顾客是新产品创意的来源, 为适应顾客的产品需求, 企业不排斥跨部门协调合作, 倾向于举全组织之力满足顾客的产品需求;而创新导向反映了企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重视和鼓励创新, 强调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该对以前关于顾客、竞争和环境的假设提出质疑, 不断进行试验、承担风险的学习和选择。从战略思维上看, 市场导向是一种理性的、反应式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方式将企业的战略建立在对顾客需求深入理解的客观基础之上, 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而创新导向是一种启发式的思维模式, 能够在信息相对不充分的条件下作出判断和决策, 这种思维模式对于企业开发不确定的市场机会有更大的帮助。从组织学习的角度看, 市场导向是一种通过关注顾客需求变化而做出反应的适应性学习, 而创新导向则更倾向于试验和探索式的学习。
不过, 这两种战略方向并非泾渭分明、孤立存在, 而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一方面, 顾客导向侧重调整产品和内部流程, 通过渐进性创新以适应顾客需求, 不过, 多次创新、调整带来的累积效应会促使企业立足于对顾客知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附加组织自身的专业判断, 主动学习、实验、探索新的产品与服务并主动营销推广, 让顾客接受企业的创新成果[14]。这实际上就是创新导向的具体表现。而另一方面, 在创新导向下, 组织侧重于主动尝试新系统、新过程、新产品, 然而, 每一次突破性创新并非一蹴而就, 需要有一个对顾客知识和经验长期积累及充分理解的基础。一般而言, 这一基础来源于企业为适应顾客需求, 不断小幅度改良自身产品与服务, 通过与顾客的交流沟通, 持续性积累来自于顾客的信息反馈[15]。显然, 在此过程中, 有顾客导向活跃的身影。因此, 本文认为, 从时间维度出发, 在具体的企业实践中, 以渐进式创新为特点的顾客导向是企业战略导向的常态, 但是, 在某一时间片段上, 以突破式创新为特点的创新导向会是企业战略导向的选择。
2.2 治理机制与战略导向的匹配
其实, 不论是顾客导向还是创新导向, 其落脚点都是为了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知识获取与整合[16]。不过, 顾客导向偏重于对顾客需求信息的解释和转换, 在获取和充分理解实现顾客需求的相关知识后, 企业内各成员依知识分工, 在各自的权责范围内沟通协作, 逐步将这部分顾客知识吸纳到企业的知识基础中, 进而拓展知识组合与知识创新领域, 提升知识利用效率, 优化企业知识获取与整合的效果。显然, 这个适应性过程具有明显的层级特征。从知识治理的角度而言, 官僚控制机制的发挥余地较大, 因为只有高层管理者的直接干预才有可能精巧地设置知识岗位、合理地匹配知识权力, 获取配套资源的渠道范围而忽视部门间的刚性边界, 使得整个组织流程围绕顾客需求的实现要求而展开。
相较而言, 创新导向基于客户偏爱具有技术优势的产品和服务的认识, 通过激发创新性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发掘与现存产品有不同特征、性能和属性或属性组合的新产品, 吸引主流市场的顾客逐步接受。显然, 这个主动性过程具有明显的非正式自治特征。从知识治理的角度而言, 社区自治占据重要角色, 因为创新来源于不同学科知识的碰撞融合, 需要企业不同知识领域背景的员工进行深度沟通, 由于非正式自治环境一般比较自由民主、交流表达方式比较丰富、信息反馈速度比较快捷, 成员之间易于形成情感信任关系。Mc Allister的研究表明, 成员间的信任会使双方沟通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拓展, 甚至会超出为解决正常工作问题交往的范围, 促使一些隐含经验类知识被反复探讨, 通过隐喻、类比概念等方式使隐含经验类知识慢慢被理解和整合, 转化为清晰知识[17]。
虽然在知识治理活动中, 顾客导向侧重于官僚控制的应用, 创新导向会侧重于社区自治机制的应用, 但是, 单个治理机制的过度使用对知识活动优化并不一定会产生良好的作用, 这是因为单个治理机制的边际效果是递减的, 不同的治理机制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或相互替代效应, 最优的治理机制应该是不同治理机制的组合[18]。因此, 企业在知识治理实践中, 一般是官僚控制、社区自治、市场调节三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之处仅在于, 这三种机制发挥作用的相对强弱程度不同, 而各类机制的交叠权重则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战略导向的选择。
3 动态演进
知识活动、知识治理机制与战略导向之间并非静态关联, 而是动态演进的过程。一方面, 以环境为视角的主流战略理论都强调战略与环境要相匹配。为了适应复杂、变动、不确定的环境, 企业需要不断学习、渐调自身的战略方向, 以寻找和确定适合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理想位置[19]。随着组织与环境交感过程不断向纵深延展, 战略方向的调整会引起知识治理机制在层叠权重上的侧重点发生迁移, 从而引起外显的知识治理模式逐步演变, 并最终促使知识活动的具体治理方式发生变动, 影响知识活动的优化效果。另一方面, 知识固有的分布性、嵌入性、公共性等特征使得以知识流形态存在的知识活动的正确流向、流动的质量、流动的数量和流动的效率并非毫无阻碍。当知识流出现障碍, 从知识治理机制的角度而言, 就需要治理机制之间匹配权重的相应调整, 通过交叠权重的变动形成新的知识治理模式来优化知识活动效率;一旦改善带来的累积效果明显, 在利益催生的作用下, 高层管理者会尝试渐调战略方向, 以更好地适应新的知识治理模式。
图1描绘了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图1中可以看出, 首先, 战略导向之间是互动的, 即顾客导向、创新导向之间并非孤立存在。从时间维度而言, 在顾客导向的指引下, 企业通过长期对顾客知识的积累消化、借助渐进式创新引起组织渐变, 当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 在某一个时间点会引起战略导向朝创新导向转移, 进而在后续一段时期内组织以突破性创新为常态。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出于固化其创新成果的需要, 企业会重新采取较为缓和的战略, 重视顾客需求, 回复到对顾客知识的获取、积累、理解的轨道, 创新模式也逐步以渐进式创新为主。显然, 此时企业的战略方向也开始向顾客导向逐渐倾斜, 不过从顾客知识获取、整合的角度来看, 现阶段顾客导向相较前一阶段而言已然出现螺旋上升态势。
其次, 三种知识治理机制可以共存。在治理知识活动的过程中, 官僚控制侧重于行政强制力的应用, 合理分配知识权力是制度设计的重点, 在机制运行时, 强调知识主体的被动服从以及在职责范围以内的沟通协调;社区自治倾向于非正式关系的应用, 信任关系网是制度设计的要点, 在机制应用时, 强调知识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彼此之间的全方位深度沟通;至于市场调节, 其侧重于市场交易规则的应用, 如何保证知识交易的互惠透明是制度设计的重点, 在机制运行时, 强调知识主体依交易契约中的权责实际履行以及包括保密、知识产权、沟通等交易主体的先合同、后合同义务。显然, 在实践层面上, 三种治理方式并存, 依相异权重交叠外显为不同的知识治理模式;而在理论上, 三种治理机制分别表现为知识主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协调方式, 是研究知识活动治理不可或缺的三个维度。
再则, 知识活动、治理机制、战略导向三者之间存在两个方向的演进路径。一是, 随着经营环境的改变, 出于战略与环境相适性的考虑, 战略导向会逐渐发生移转。由于不同战略导向下三种治理机制的匹配权重是相异的, 因此, 由治理机制交叠形成的知识模式逐步渐变, 并对知识活动形成间接影响。显然, 这一路径是沿着环境变动引起战略导向变动, 以致知识治理机制匹配权重的改变, 及至知识活动治理效果的改善而逐步演进。二是, 知识固有属性会不定期地形成知识活动障碍, 使得企业逐渐感知, 现有模式下的具体治理机制对知识活动表现出低效率。由于低效率会影响企业在知识活动中的收益, 出于提升智力资本的考虑, 企业会有突破原有制度约束的冲动, 主动寻求改变原有知识规则的机会[20]。一旦机制渐变使知识活动优化的累积性效果明显, 规则改变的经验就会在利益催生的作用下被固化为制度层面上的规则, 即原有知识治理机制的交叠权重被改变, 企业知识治理逐渐过渡到了新的模式。为了固化知识活动优化效果, 企业往往需要改变其具体战略, 微调战略导向, 以在配套的组织资源、流程方面适应新的知识治理模式。因此, 这一路径是沿着知识活动障碍引发知识治理机制变动, 进而导致机制交叠权重外显的知识治理模式渐变, 直至战略导向转移而逐步演化。
最后, 每一趟演进的完成都意味着顾客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治理经验的累加, 从而相较前一阶段而言, 在战略导向的选择、知识治理机制的调整、知识活动障碍的排除等方面均呈现螺旋上升态势。因为, 一方面, 在战略导向的移转过程中, 无论是顾客导向、还是创新导向, 都强调对顾客知识的获取与整合, 每一次战略导向的选择都建立在对顾客知识获取、整合的基础上。随着时间推移, 企业与顾客之间交流次数会增加, 以及对顾客知识理解程度也会提升, 从而可能会抵减因顾客知识粘滞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组织战略导向的渐变逐步趋于合理化[21]。另一方面, 减缓知识活动障碍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企业已有知识存量的考验以及对现存知识基础的丰富[22]。事实上, 随着每一次障碍排除带来的知识活动效率的回升, 企业高层管理者都可能花费成本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和规则, 以适应新的知识流程的要求。显然, 伴随这一调整过程, 企业又一次在合理化知识活动制度、配比知识治理机制权重方面实现了治理经验的累积, 为下一轮知识治理提供必要的实践参考。
4 结论与意义
浅析我国会计舞弊的治理 篇8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上市公司,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主要是会计舞弊造成的, 会计界对其产生的原因认识各有不同,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是当前经济制度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正常的、 规范的市场经济模式没有建立,产权主体缺位,政企不分,资产管理模式,公司构建不严密 等形成的。照此类推,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就不应该发生会计舞弊。
然而2001年,总部设在美国本土的安然公司因涉嫌作假帐,受到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后 寻求破产。随后,美国相继又有世界通信公司、施乐公司、默克公司等承认提供了虚假的会 计信息。美国是个老牌的,市场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产权与我国相比明晰性是不 言而喻的,资产的管理模式也是非常先进的,公司的组织结构也是非常严密的。为什么还出 现会计舞弊行为呢?这说明会计舞弊与所有制无关,会计舞弊的原因不能归结为正常的、规 范的市场经济制度没有建立,这说明,我们对会计舞弊的原因认识存在误区,这必然影响对 会计舞弊的认识,从而影响研究会计舞弊治理的措施。
从安然事件看,与中国目前的会计舞弊相比较,会计舞弊有两个共同点:其一会计舞弊 是高层集体行为,其二会计舞弊是受利益驱动。安然公司造假就是为推动二级市场股价和满 足管理层对既定盈利目标的热切关注。对我国的上市公司而言,包装上市与获得配股资格是 一种诱惑,而沦为T类公司与上市公司退出则是一种威胁。
美国对会计舞弊治理的实践
美国作为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对会计舞弊的治理的主要措施有:
1、及时批露的原则。
安然事件后,美国针对会计舞弊采取了紧急行动,除证券交易委员会拟更改上市公司信 息披露规则外,2002年6月18日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通过一项法案,内容是加强对美国会 计行业的监督,并限制会计师对其所负责审计的公司提供咨询服务。
2、迅速立法,增加舞弊处罚力度
2002年7月15日,美国参议院以97比0的投票结果,通过了一项名为《商业欺诈法》的改 革议案,旨在打击公司财务欺诈行为。该议案条款主要包括:依法将欺诈人员关进监狱等措 施,其中包括把证券欺诈罪的刑期延长为10年,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若提供虚假 财务报告将被判入狱5到10年,并处50到100万美元的处罚。
3、成立专门机构,改变会计行业自我管理的模式
此后美国马上成立一个非官方的财会监督委员会,加强对财会行业的监督管理,以改变 目前财会行业自我管理的状况等等。
我国会计舞弊治理现状
1、对舞弊原因认识的误区影响了治理措施的有效性。
虽然近年来,我国会计届乃至整个经济界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出多种应对措施,但由 于对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认识,没有跳出所有制的限制,认为治理重点是明晰产权、优化资 产管理模式、规范公司模式,进而产生了只要产权明晰,完全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特别 是资产完全私有化的公司就会没有会计舞弊的误区,从而影响了会计舞弊治理措施的有效性 ,似乎等到社会主义市场及完全确立以后,会计舞弊行为也就自行消失了,具体的针对措施 较少,会计舞弊的治理步伐缓慢,不像美国那样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因此会计舞弊并没有 得到有效遏制。
2、立法滞后,处罚力度不够
相对美国采取的行动,我国至今还没有出台直接针对会计舞弊的法律制裁措施。1985年 发布的《会计法》经两次修订后,在法律责任一章规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 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并没有具体的量刑规定。
2001年国家对《会计法》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中,共查出账外设账的单位580个;私设小 金库的单位473个;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存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3万多个,只有37件案件被 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同年,以财政部令第20号公布并实施的《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 ,规定财政部门监督各单位账簿设置的合法性、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等会计资料 的真实性、完整性,对违法人员实施行政处罚:警告、罚款、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个 部门办法实质上对会计人员起不到震慑作用,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证虽然由财政部门发放、 管理,但其工作及待遇由所聘用单位决定,所以,会“做假账”的会计,单位抢着要的社会 风气也就形成了,可见,我国对会计舞弊的治理仍停留在行政处罚的手段上,因而力度显得 不够。
3、对公众披露的反例较少,反例教育力度不够
我国每年都有会计违法案件,广大的会计人员对这些案件及处理结果知知甚少,报刊杂 志也很少介绍。如果加强违法案件的宣传,无论单位或个人都能从中汲取教训,法律的威慑 力比正面教育更有力。当然,如果处罚力度不够就会适得其反,助长舞弊之风。
4、行业自律乏力,短期内难以建立诚信机制
2002年,朱基同志为国家会计学院题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 帐”。我国会计界及非会计界人员也在呼吁加强“诚信建设”,以减少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 计单位有同流合污现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提出"以诚信建设为主线,建立健全行业自律 管理体制",并发布了《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诚信建设纲要》,行业自律性监管有 赖于专门委员会的运作,其权威性只有通过个案的辐射才能确立起来,由于自律更需要诚信 ,诚信的建立却要靠自律。而不是像美国那样成立一个行业之外的监督委员会,因此会计舞 弊单靠行业自律,短期内不会起什么作用。
据2002年第7期《财务会计》资料显示:中国证监会出具了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银广 夏公司连续4年报告虚假利润等违规事实。这说明目前会计行业诚信建设任重道远,会计舞 弊依然存在,会计信息失真不可避免,也难怪现在股市低迷,股民大部分被套。在接连不断 的上市公司造假事件背后,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难咎其责,一时之间成为众矢之的。中国证 监会甚至出台了由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由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有关事项进行复审的规定 ,以期提高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
我国会计舞弊的治理措施
基于上述,我国会计舞弊应该借鉴美国的实践,它治理措施主要是及时批露、迅速立法 、严厉处罚、加强威慑,转变管理模式,加强行业外部监督等。其方针不是封堵,而是相互 制约,用信用和制裁来约束各方,一旦失信,进行舞弊,丢掉饭碗是小事,必将面临严厉的 刑事处罚。另外,尽管我国治理会计舞弊措施很多,但目前我们还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把 握治理的重点,会计舞弊的治理应该抓住会计舞弊的共同特点,以此为切入点研究治理措施 ,让舞弊行为付出足够的代价,并采取有效措施规范高层管理者的行为。
1、尽快制定针对会计舞弊、商业欺诈的法律制裁措施,增加惩处力度
会计舞弊的行为是受利益驱动,目的就是要获得不当的利益,正是由于利益的驱动,不 管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尚未发育成熟的阶段,还是在美国市场经济已经高度发达的阶段, 都有舞弊行为,虽然公司组织的构成已经非常完善,这种会计舞弊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因 此必须让舞弊者付出重大的代价,才能产生巨大的威慑作用。不能只停留在行政处罚的水平 上。要让舞弊的风险远远大于获得的利益,才能有效制止舞弊行为。要对目前出现的舞弊行 为进行认真的定性,归类,划分其危害程度,造成的后果并尽快制定针对会计舞弊、商业欺 诈的法律制裁措施,进行约束和规范。
会计舞弊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造成了舞弊者侵吞大批公、私财产,在目前我国主要是 侵吞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严重损害国家利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也是贪 污腐化的温床,增加其处罚力度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也是可行的。
反之,若不如此,再明晰的产权制度,再好的公司组织形式,再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 只要舞弊成本较少,舞弊利益会远远大于舞弊成本,舞弊者得不到严惩,舞弊的行为就得不 到遏制。
2、加强宣传,及时公布案例,警示舞弊
在增加惩处力度立法后,就是加强宣传,对会计舞弊案例及时曝光,以提高公众对会计 舞弊的认识,要让广大的会计人员知道舞弊案件及处理结果,无论单位或个人都能从中汲取 教训,法律的威慑力比正面教育更有力,虽然利益可能驱使你舞弊,但是更要看看舞弊的结 果,应借鉴国家治理腐败的举措,例如陈希同案、成克杰案、胡常青案、李真等案对其他腐 败分子,特别是对那些职务比这些人低的腐败分子必然产生震慑作用,使其行为有所收敛。 会计舞弊亦然。
3、完善内部职工监督机制。
要规范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是这些人员之所以进行舞弊的一 个原因,必须采取内外监督相结合的措施。
因为高层管理人员职位较高,本来负有监督他人的权利和义务,监督他们的公司内部人 员有限,而董事会或者监事会的人员也不可能对每项经济业务都进行监督,那样也就没有必 要设置这些管理人员了。正因如此他们无偿占有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具有优先占据信息资源 的优势,因此得以制造不实信息,达到舞弊目的。但是舞弊总是舞弊,它不可能是经济活动 的真实反映,他总会有线索,只要监督查处总能发现问题。
另外舞弊者的目的总是为个人或者一小部分集团获得利益,因此要制约这种高层人员舞 弊的行为,只能是低层的管理者和普通的劳动者。要建立董事会和基层职工的监督意见通道 ,对各种舞弊行为董事会可以得到信息进行查处和预防,要鼓励职工对舞弊案件的举报,并 且维护其合法权益。从安然事件看尽管公司的组织已经非常严密,但是监视会的作用发挥还 是有局限性的,可见加强公司监督机制构建,在公司内部显得非常的重要。
当然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情况不同监督机制、监督的形式、监督的方式也应该是不同 的,监督也不能仅限于财务监督。
4、健全监督机构,加强行业监督
要规范公司高层的行为,除了公司组织,完善内部的职工监督机制外,会计行业监督必 不可少。
会计舞弊行为必然有会计参加,切实加强对会计行业,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光靠自 律不行,必须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定期进行行业监督,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监督是乏力 的。特别是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主体缺位,会计的行业监督将成为预防会计舞弊的重要手段, 高层管理者的行为才可能受到约束。
5、立足长远,推行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种文化,在诚信缺失的时候建立诚信的理念则需要持久的耐心,一方面要进行 长期的正面教育和反例教育,使人们能够自觉做到诚信;还要通过行业自律监管措施规范经 济行为,迫使其诚信,一旦会员从反例教育中汲取了沉重的教训,自律性监管方式被视为一 把最快的刀子,诚信才最有力,也才能最持久。
诚信是需要建设的,也是需要时间的。进行诚信理念建设至少包含三层含义:其一,持 之以恒地推行诚信教育;其二,要建立诚信实施的准则;最后,要依法惩罚不讲诚信的行为 。只有使不讲诚信的人得到严惩,才会有讲诚信的人,如果人人讲诚信,会计舞弊现象也就 最终消失了。
【战略治理的会计毕业论文】推荐阅读:
战略治理会计的毕业论文11-29
论民营企业的战略和治理结构11-09
战略投资者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影响09-22
谈会计信息失真与治理对策论文10-21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研究论文07-04
管理会计的战略化设计07-18
中国会计的国际化战略09-07
公司治理中会计的作用07-05
战略管理会计的新思考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