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会计治理

2024-05-26

公司会计治理(精选12篇)

公司会计治理 篇1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内部控制建设越来越被重视, 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企业来说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内部会计控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之一。因此, 我国各公司迫切需要建立公司治理机制, 从公司治理入手来强化内部会计控制。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概述

(一) 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

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制企业在决策、激励、监督和约束方面的制度、原则, 涉及利益相关者之间在权利与责任方面的分配、制衡以及效率经营与科学决策。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 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有关的控制。它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加强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提高管理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也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 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

公司治理是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在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中, 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解决委托方和代理方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避免和减少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契约的不完备性等问题。内部控制是由管理当局为履行各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会计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内部控制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控制环境的关系。由于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公司治理结构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环境和前提。公司治理机制有效, 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基本条件。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保证内部控制有效, 保证不同层次会计控制目标的一致性, 只有从源头上实施会计控制, 达到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才能维护各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 最终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下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起步较晚, 在发展过程中, 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 内部会计控制环境关注不够。

按照我国的传统观念, 内部会计控制环境要素包括:组织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责人授权和划分方法、人事政策和内部审计等。在我国经济步入21世纪的今天, 此种观点略显陈旧。

1、内部会计控制观念落后。

目前, 我国有些企业的管理层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 对各个职能部门尤其是财务部门的作用不够明确, 有的高层管理者仅把会计的职能理解为记账、算账和报账, 没有把财务工作纳入企业的管理活动中, 没有将其视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参谋。

2、缺乏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

在多极代理关系的现代企业环境下, 我国很多上市公司虽然形式上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 但在实际行动中, 因国有股和法人股较大, 一票制胜, 中小股东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护;同时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较为普遍。

3、信息化控制条件落后。

我国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的时间不长, 信息化程度低。多数企业虽然能够进行简单的软件开发和运行, 但能够成功实施MRP、ERP等管理系统的企业为数甚少。

(二) 管理当局认识不足,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得力。

目前, 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 未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或者内容不够合理, 更多的是有章不循, 将已订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印在纸上, 挂在墙上”, 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 而不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 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 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三)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由于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 许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还停留在行政领导的角色上, 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营观念, 没有把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经营个体。企业公司制改革也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公司要么没有建立内审机构, 要么建立的内审机构不能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由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 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 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内耗”, 无形中提高了公司的经营成本。

(四) 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目前, 由于对内部控制概念认识混乱, 因而对内部控制应包括哪些内容, 应如何构建各种要素, 有哪些联系认识不一, 各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也是千差万别, 同时我国尚未提出权威的内部控制的概念, 对于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更是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

三、健全公司治理机制, 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措施

(一) 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环境建设

1、树立科学的内控观念, 培养内控认同感。

控制环境是企业内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影响内部员工控制其他经营活动的基础;同时, 任何控制制度归根结底需要人来造就和实施, 因此要实现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 关键应当抓住控制中的行为主体——人的因素, 人们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观念直接影响其内部控制的态度, 并进而影响着内控作用的发挥。树立良好的内控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新观念; (2) 创新管理层的管理观念、方式; (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4) 完善企业奖励制度。

2、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多极性控制。

现代企业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 产生了复杂的多极代理关系, 在企业内部进行控制就必须考虑到针对不同的代理关系运用相应的控制模式, 即要构建多极性控制系统。而系统的成功建立与实施是以企业完善的治理结构为保障的。因此, 完善的治理结构也是企业内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企业治理的权力机构主要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债权人等, 它们之间权力的制衡构成了企业治理的内容, 进行内部控制就是要平衡这些权力机构的关系, 同时也是完善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控制的前提。为了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强化股东大会的作用; (2) 加强董事会的作用; (3) 明确经理层的权力。

(二) 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

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 应该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体系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法律法规依据为:《会计法》、《审计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 (试行) 》以及《企业财务通则》等。这些法律法规大多是最近出台或者最近修改过, 充分体现了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的要求。

(三)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

每个企业实际情况不同, 例如有的企业存在董事会内部人控制, 有的企业不存在这种现象。因此, 在构建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时, 除了依据统一的法律、法规以外, 还要依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每个企业应根据各自的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特点、控制目标以及控制功能的充分发挥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例如, 企业的融资结构决定了在构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时应充分考虑股东、债权人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信息的制衡, 使企业达到最佳运行状态。企业应依据本企业所在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商品流通市场、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股东大会的实际情况设计内部会计控制。除此之外, 企业还要明确经营性质、隶属关系、组织机构设置、部门职责分工、经营目标与方针、产品性质以及资金来源等情况。这样, 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可以向企业外部和内部提供可靠的信息, 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

(四)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 内部会计控制在实践中才具有现实的可运行性与有效性。企业应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进行评估, 评估其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以期更好地达到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五) 高度重视, 以人为本。

企业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运行起关键作用, 因此必须提高现代企业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视程度。要强化企业领导的会计法规意识, 提升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 使之自觉遵守法律规定。管理者不仅负责建立制度, 而且负责监督自身认真执行, 带头遵守制度规定, 将内部会计制度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 现代企业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 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不分地位尊卑, 在执行和落实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过程中一视同仁, 一律平等, 消除制度面前的种种特权, 对违反制度的人员, 不分职位高低, 在批评教育的基础上, 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六) 强化外部监督与约束机制

1、要发挥政府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作用。

在管理者内部控制观念普遍淡薄的情况下, 应当依靠政府的权威性,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大执行力度, 对不能加强企业自身内部控制、违反法律法规导致企业目标没有实现的, 应依法追究管理者的责任。

2、公正评估。

通过中介组织, 依据独立审计准则, 对照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 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估, 及时发现企业有失“公允”及其他不当的行为, 帮助企业加以纠正。

四、结束语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必然而且必需的选择。但我们还要看到, 在我国现实国情下, 内部控制的建设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 也不是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因此, 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加快步伐, 早日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摘要:本文从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的概述入手, 在分析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下内部会计控制现状的基础上, 指出目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 健全公司治理机制, 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会计控制,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1]潘秀丽.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标准体系[N].2007.3.

[2]陈玉荣.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 2007.20.

[3]葛敏芳.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J].经济研究导刊, 2007.7.

[4]王敏华.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部会计控制[J].经济研究导刊, 2007.11.

[5]宋建波.企业内部控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4.

[6]陈少华.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7.

[7]李安平.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06.10.

[8]胡响中.宝钢股份的内部会计控制[J].财务与会计导刊, 2007.12.

[9]庄宜彬.集团公司的财务内控模式[N].对外经贸财会, 2004.12.

[10]黄景尧.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思考[J].中文期刊·专业文章.维普专业检索·财经, 2006.6.

公司会计治理 篇2

公司治理与会计模式选择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必须要与公司治理这样一种制度环境相适应,这样才能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本文分析了不同公司治理结构所选择的会计模式的特点,并对如何选择适应我国公司治理发展趋势的会计模式进行了探讨.

作 者:陈中平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64刊 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WEST ECONOMIC FORUM)年,卷(期):“”(1)分类号:F271 F275关键词:公司治理 会计模式 委托-代理关系

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改革 篇3

根据当代企业理论和证券市场理论,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公司治理领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 有助于抑制“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中的核心问题,是出资人如何激励或约束经理人员,使其尽可能地努力经营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控制代理成本、抑制“内部人控制”的目的。

2. 有助于遏制管理腐败。尽管有效的会计和审计制度对遏制管理腐败的作用与公司治理的模式有关,但这种作用是其他治理手段无法替代的。

3.有助于完善CEO和执行董事的激励机制。CEO和执行董事的报酬如何与公司的绩效相匹配才能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是公司制度中倍受瞩目的课题。一般认为,高级管理人员的短期激励应以会计盈余为基础,长期激励则以市场价值为基础。所以,会计盈余的计量也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基础之一。

4. 有助于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监控。尽管国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人们对资本市场监控公司的有效性存有怀疑,但充分有效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增进这个有效性则仍是共识。尤其是90年代以来,通过资本市场重构公司的浪潮一直未见消退,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以降低资本重组的代价,广受关注。

5. 有助于投资者信心的提高。因为充分有效的管理和信息披露机制有助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有效地保护作为“委托人”的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从而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二、管理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

1. 信息披露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必须遵循一定的会计标准。财务会计信息更多地承担对公众的责任,因而必须严格遵从“透明性”的要求,强调信息的规范性,在性质上完全是强制性的。

2. 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以财务信息为主。尽管现在财务报告也强调要提供某些非财务信息,但毕竟这些非财务信息只具有补充性质。

3. 成本效益原则的遵循。尽管信息披露的成本与效益往往难以准确计量,但这并不妨碍信息提供者在披露信息时对与之相关的成本与效益做出自己的判断。在规定的基本信息之外,只有那些被认为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信息种类,企业才有可能“额外地”予以披露。

4. 商业秘密的限制。任何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尤其是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企业在披露问题上一定会持谨慎态度。

5. 市场和文化背景。市场和文化背景,如对信息不足与信息过剩的不同理解、对“自愿披露”的不同接受程度等,对信息披露的数量也有直接的关系。

正因为上述这些原因,财务报告所承载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从现行财务报告中得到充分的信息满足。实证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判断。如据吴联生博士调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认为未来机会与风险、财务预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信息是有用的,都在60%以上。这些信息传统上均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显然在现行财务报告中缺乏有效地披露。这样,提供满足公司治理目标的信息,很大程度上依靠管理会计系统,管理会计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维持治理结构的高效运转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传统理论的局限性,现有的管理会计系统还很难承担起这个责任。因此,拓展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必要性,已显得十分重要。

三、围绕公司治理的需要,拓展管理会计体系——目标构造与方法构造

(一)目标构造

1. 管理会计目标所包含的两大问题。会计目标实际上包含了会计信息向谁提供(服务对象)提供什么(服务范围)两个问题。管理会计现行理论在这两点上的定位都有缺陷。

就服务对象而言,长期的误区是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区分为对外服务和对内服务,一般的描述是“财务会计主要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管理会计主要满足企业内部需要”。这个提法在理论上非常含糊,导致了许多歧义。最受非议的是,难道企业内部管理者不关心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报告?人们还注意到,现在公司外部对过去认为属于管理会计范畴的许多信息也十分关注。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外区分法已越来越与现实相悖。实际上从满足企业系统的最终目的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并没有本质区别,都可以并且应该为公司的内外部服务,一切形式上的不同均源于信息披露强制性程度的差异。

就管理会计的服务范围而言,西方的主流观点是:第一,为制定决策和计划提供信息,并作为管理队伍的成员参与制定决策和计划过程;第二,协助经理指导和控制经营活动;第三,激励经理和雇员完成组织目标;第四,计量和评价组织机构中业务活动、部门和其他雇员的绩效;第五,评价组织机构的竞争位置,并与其他经理一同保证组织在产业中的长期竞争力。这样的表述尽管已涉及到公司治理领域,比如激励经理完成组织目标,但从整体上看,它还没有全面反映公司治理的客观需要。

2. 管理会计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①向公司利益相关者提供非强制性相关信息。在这个领域内,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一是未来预测信息。二是非财务信息。三是社会责任信息。②辅助和审核管理决策。尽管这是管理会计的传统职能,但要从体现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和在长期经营中最佳使用经济资源的要求重新认识。③服务于内部控制、快捷准确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这里所言的内部控制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适应公司治理的需要,对执行董事和CEO的控制;二是作为公司管理的重要形式,CEO对公司日常运作的控制。④建立激励与补偿系统,为业绩考评和确定报酬方案提供依据。包括对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各责任中心及其种类员工不同层次的评价和激励。⑤为企业经营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提供信息支持。

(二) 方法构造

目标构造决定了方法构造的基本方向,而方法构造的质量又将制约目标构造。当前管理会计方法体系存在的两个主要缺陷是:①直接针对“公司治理”层面的手段薄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高层对管理会计的重视;②方法之间多半是简单堆积,缺乏系统整合,与企业管理其他领域的界限也不清晰。

从实现公司治理职能的角度,管理会计应创造新的方法或对传统方法实施改造,以适应下列要求:①公司价值(或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②前景财务资料的编制;③内部会计和审计控制;④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信息披露;⑤CEO业绩责任的制定;⑥各个管理层次的业绩评价和激励补偿系统的设计(包括针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奖励与补偿合同的制定);⑦人力资本定价,等等。

至于实现公司管理职能的各种管理会计方法(如预测决策、预算编制、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等),主要是满足内部决策与控制、实现最佳资源配置的需要。这方面(包括理念)也同样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尤其是要在管理会计活动中贯彻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

四、推进管理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途径

1. 应重视管理会计系统的环境因素。环境和组织的改变意味着应用于决策制定的信息类型和信息用途的改变。一方面公司治理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对象、任务和特征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思路,另一方面也正因为管理会计系统必须直接为公司治理服务,因此,公司治理自身的特征和状况也会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系统的质量和效率。一旦决策层与管理层真正分离,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构成和功能更加完善(比如外部董事、非执行董事的监督权得到强化,董事会内的提名委员会、工薪委员会、投资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等机构比较俱全并且发挥作用),势必会更有效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此外,还要深入研究在现行社会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定位问题,既要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以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又要使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更加适应企业环境的要求。

2. 管理制度创新与规范的结合问题。在管理活动中,创新与规范相辅相成。现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尤其是创新体制往往没有及时地予以规范。例如:O财务总监制这几年发展较快,但如何使其运作详更为有效,还没有与传统会计系统(包括管理会计系统)的改造结合起来考虑。①企业改制中虽然成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但其素质要能保证治理结构的有效性,离不开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财务和会计知识背景,否则就不能承担起监控公司业绩的职责。②现在许多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CEO的态度。从规范治理结构的角度看,内审机构更应直接对监事会或董事会负责。较大规模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是否应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权限和职业如何清晰地界定,使其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的运作如何与管理会计系统相互配合,以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这些都需要探讨和实践。

3. 充分认识会计信息的“准公共物品”性质。公开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由于信息披露中外在性的存在,政府可以并且应该发挥作用。因此,不仅是财务会计信息,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规范性,政府机构同样应予关注。

公司治理中会计的作用 篇4

一、产权、交易费用及不完备契约

产权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论述, 他认为所有权具有两层含义:法律所有权和经济所有权, 提出了所有权各项权能的分离。马克思还特别分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股份公司所具有的委托代理制的特点, 指出股份公司制度中的所有权是所有、代理、管理三权分离的构造, 并着重阐述了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思想, 强调了经理地位的重要性。这是产权经济学的肇始, 也是两权分离的初始论述。此后具有代表性的是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涉及的产权讨论, 这些论述发展出了后来的科斯三大定律。

新制度经济学的三大流派:法经济学、所有权学派与公共选择学派都不承认科斯第一定律所假设的竞争性下均衡的存在, 他们基于交易和契约, 着力研究不完善的产权结构和不明确的产权边界。

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导致所有者不再控制企业, 他将企业的控制权委托给企业的经营者, 自己仅保留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部分控

●吴秀铭1李向琴2

制权 (投票权) 。其后果是, 所有者无法随时监控经营者的行为, 为了保护投入资产的安全, 契约就应运而生了。

威廉姆森认为“契约”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合法的双边交易中双方就某些相互义务达成的协议。由于现实生活中的交易不是无成本的, 因此签订契约这一交易行为涉及交易费用问题。对交易费用的讨论始于科斯, 而威廉姆森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则是集大成之作。科斯认定的交易费用包括:发现价格的成本、谈判和签约的成本以及利用价格机制的机会成本。此后, 威廉姆森发展了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他从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复杂性以及资产专用性推导出交易费用的产生。并且将交易费用划分为签订合同前和签订合同后的交易费用。另外, 资产专用性是他理论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资产专用性越高, 其所有者就越容易被有事后机会主义行为动机的交易方要挟, 从而导致更高的交易费用。

从上述理论可以看出, 现实生活中的产权不明确且人都是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人, 因此不存在完备契约———即事前将所有可能全部考虑在内, 执行过程中的决策其实已经在签订合约时已规定的契约。所以, 现有的公司治理的研究都是基于不完备契约发展而来。在完备契约签订过程中, 交易费用就是不可避免的订约成本, 当契约不完备时, 交易费用就成为更加不容忽视的问题。正是因为存在不完备契约和高额交易费用, 会计才成为弥补契约缺陷和控制交易费用的有力手段。

二、会计控制的运行

企业问题的核心是产权问题。大型控股集团公司的出现使股东通过少量股份就可保留公司控制权成为可能。因此, 大股东倾向于减少持股份额, 将股份保持在一个可以控制又不至于占用过多资金的比例。所有者股权日益分散, 而分散的股权又致使管理者的实际权利增大。由于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不匹配和信息不对称, 作为实际控制企业的管理者更倾向于投机, 其投机行为具体体现为不履行职责或偷懒。

为避免高层管理人员侵害股东利益的情况产生, 股东就必须了解高管的行为及行为的经济后果, 为此, 对会计的需求就应运而生。这就是最初的会计受托责任目标产生的缘由。随后, 为了“帮助维持一个缔约地位和由占有者提供生产要素的流动市场以使一个主体的辞职或届满不会危及企业的存续” (1) , 同样产生了对涉及企业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潜力的共同知识的需求, 由此, 会计的决策有用性目标产生。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它是对企业现有的财务状况、现金流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描述, 同时, 基于这些描述可以估测企业现有价值和企业成长能力等不确定因素。所以, 会计在某些程度上可以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 为投资者特别是股东评价投资价值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通过可靠和相关的会计信息进行估计, 股东可以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投资营利能力和经营者经营能力等。为股东同经营者之间契约的重新修订提供了共同知识, 降低了二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提高了新契约的公平性。

“Shleifer和Vishny的模型说明, 公司增长本身并不会为经理带来什么好处, 但是, 在那些与经理特定能力相关的领域进行的投资, 实际上是可以增加经理收益的, 而这也常常是经理们离心离德活动的重点。” (2) 这说明经理常常为了可以敲诈股东, 将股东投入的资金用于自己与其他经理人相比擅长的领域, 而不管是否可以籍此赚取利润。这种行为主要是为了增加经理人与股东进行谈判的资本。为此, 股东有必要在事前了解经理人的投资行为及其可行性。因此, 从非营利组织中引入的预算会计就十分重要了, 这一会计信息可以约束经理人的此类行为。

不完备契约自身存在缺陷, 无法解决一些不确定事件。因此, 事后的契约重订就十分重要。重新商定契约内容需要对既定的经营状况和代理人能力进行评估的共同知识, 正如桑德教授指出的那样, “倘若没有共同知识, 就会产生争论或欺骗” (1) , 而这一共同知识的制造则需要会计和控制。

三、会计控制存在的缺陷

环境是不确定的, 人们无法事先预料所有将来发生的事情, 所以签订了不完备契约。因为契约是不完善的, 存在漏洞, 所以就会造成经营者与所有者进行博弈, 经营者倾向于实施机会主义行为, 而所有者试图降低经营者的此类行为。由此, 就产生了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管和控制。由于自身直接监视的成本高于所有者自己经营的成本, 所有者倾向于利用第三方监控经营者的行为。这一第三方可以是一个更具约束力的契约 (比如说其违约成本巨大且有执行保障) , 可以是一个激励性的条款, 可以是信息沟通机制 (比如会计系统) , 也可以是独立的组织 (审计机构、独立董事等) 。然而这些选择要么由于经营者的理性而不可能达成, 要么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经营者操纵而产生噪音。

在当今的中国企业中, 存在许多复杂的问题:所有权不清晰、会计舞弊、高层管理人员与审计人员串通等。这些问题都会削弱会计信息的反馈、约束的作用。

最为明显的例证就是, 会计的可选择条款为经营者操纵会计信息提供虚假报表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经营者可以影响企业的会计选择, 其必然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法。比如刚刚签订契约的经理倾向于选择可以增加收入、降低费用的确认方法, 将未来的收入提前确认、现有的费用延迟确认, 从而提高当期收益,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巩固经理人在企业中的地位, 在和股东的下一期博弈中占得先机;执掌企业较长时期的经理则有可能选择可以增加费用、降低收入的方法来降低当期收益, 这种状况一般涉及利润平滑的需要。从总体上看, 企业经营者在刚刚签约和契约到期之时均存在短期行为, 而在这两种状况之间的经营者则更倾向于长期的盈余管理。

四、如何改进会计控制

(一) 增强企业财务人员的独立性

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享有对其他人员的管理权, 可以决定聘任和解雇其他企业成员。因此, 高级管理人员代替企业的出资人成为了代表企业与其他成员签署合同的代理人。如此一来, 企业会计人员就会受到管理层的威胁, 从而在履行会计人员职责时受到管理层的操纵。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一旦受到挑战,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势必受到影响。会计的目标是要履行受托责任, 监督经营者是否较好地履行了其对股东的职责, 但是, 不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只会误导所有者。一旦所有者无法通过会计来控制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所有者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

为保障会计的受托责任目标的实现, 应当考虑增强会计等财务人员的独立性, 避免经营者直接干预会计行为。加强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对会计人员的控制, 促使会计等财务人员直接对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负责。不过, 在增强会计人员独立性的同时, 应当注意既要防止会计人员或经营者对对方的绑架行为, 又要防止会计人员同经营者相勾结。只有二者互不交叉、互不干涉, 才有可能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企业所有者才能更好地对企业实施控制。

(二) 改进会计准则

1. 会计准则存在的缺陷。

会计制度的可选择性以及会计估计方式多样为经营者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其中会计制度一旦选定不可更改, 只有当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或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时, 会计制度才可以变更。所以, 利用会计制度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极小。会计估计是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由此可见, 会计估计比较主观, 因此, 会计估计方式以及会计准则规定的边缘地带是进行盈余管理的重点。经营者的有限理性会加剧他们的道德风险, 促使他们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因此, 不断地通过实务界的反馈修订、完善会计准则十分必要。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信息处理的基本准则, 只有完善准则才能部分弥补主观条件的缺陷, 增强会计信息的质量, 进而完善会计的控制作用。

2. 会计准则的形成及有效性评价。

会计的准则形成有多种途径, 桑德教授认为:“社会选择机制可分为六类:普通法、市场、公民投票、立法、司法和官僚机制。从普通法转向官僚机制的时候, 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直接参与决策的制定, 组织的大部分功能用来执行决策。会计准则制定的方式及其实施方式决定了准则的效力。” (1) 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形成主要靠政府部门研究制定, 同时参考多方建议而成。其中, 各行业的意见会对准则制定产生一定影响。

为了增强会计准则的针对性, 完善会计准则。有必要了解会计准则的有效性评价方法, 进而可以按照更有效的方式制定会计准则。在以上诸多途径中, 比较适中的是市场或公民投票, 它既能保证有一定集中性, 又可以保证一定的民主性。然而, 阿罗不可能定理和投票悖论指出了公共投票的缺陷———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 在多数投票原则下, 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这就使得投票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属于无效或低效的方式。若市场在会计准则制定中其主导作用, 通过价格机制自主调节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利益相关者存在博弈行为, 而且这种博弈行为往往由于自私的本性成为零和博弈。因此, 单靠市场或投票无法获得满意结果。

我国的会计准则更倾向与立法和司法机构主导———同财政部一样属于政府机构。这种制定会计准则的方式通过征求各界意见的方式, 缓解了这种方式的专断性。然而, 这种方式制定的会计准则的有效性更加难以评价, 为此, 我们可以参照布坎南在《实证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一文中指出的:检验有效性的最后尺度只能是一致性原则, 这种一致性原则不仅适用于资源配置的结果, 而且适用于制度准则的确立过程。这里的一致性主要指各方对某一状态持一致意见。有效性的评价关键在于是否自愿, 只要是自愿发生的, 那么政策过程本身就是有效的。

五、结论

会计信息是投资者监督经营者经营行为的重要途径。通过会计信息投资者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盈利水平等, 从而对前期签订的不完备契约进行修订。契约的重新修订弥补了以往契约的疏漏, 可以确保各主体按照其投入的份额所占比重取得相应的收益。但是经营者的权力日益增大, 对企业投资者地位形成威胁的同时也对会计信息拥有一定的控制权。由此, 只有约束经营者的控制力, 才能保障共同知识的真实可靠。

然而, 对会计人员独立性的探讨十分有限。目前的建议大多是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很少从制度本身考虑。另外, 会计准则的有效性的判定也十分困难, 难以量化的结果会让使用者和制定者都对其效用心存疑问。因此, 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1]许家林编著.西方会计学名著导读[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2]宁向东.公司治理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参考文献:

[1].汪戎, 朱翠萍.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兼评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J].思想战线, 2007 (6)

[2].杜兴强.会计信息、公司治理及产权博弈[J].财会通讯, 2003 (4)

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 篇5

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均真实可靠。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毕业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日期:

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

【摘要】管理会计能为公司治理提供充分、相关和可预测的信息。本文研究管理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以及管理会计应该从信息管理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角度考虑完善和创新,以满足公司治理信息更快捷、更真实、更可靠、更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求。

【关键字】完善;公司治理;管理会计;创新。

[Abstract] Management accounting can provide adequate and predictable,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for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ole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in corporate governance.Management accounting should be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fecting the internal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information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 more quickly, more real, more reliable, more questions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demand.[Key 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management accounting;internal control;account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目录

一、引言............................................1

(一)(二)(三)(四)研究背景...........................................................................................................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1

二、管理会计解决了公司治理中的什么问题..............2

(一)(二)用一家兰州拉面馆说明公司治理...................................................................2 管理会计为公司治理提供信息支持...............................................................3

三、管理会计的创新之“道、法、术、势”..............3

(一)(二)(三)(四)管理会计创新之“法”...................................................................................3 管理会计创新之“术”...................................................................................4 管理会计创新之“势”...................................................................................4 管理会计创新之“道”...................................................................................4

四、完善公司治理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之道............5

(一)(二)从安然事件说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5 再用兰州拉面馆说明内部控制.......................................................................6

五、完善公司治理需要管理会计的创新..................7

(一)(二)完善公司治理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目的和真正目的...........................7 完善公司治理对管理会计的创新需求...........................................................7

六、结论............................................8

一、引言(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从个体户到家庭作坊,再从家庭作坊到民营企业,又从民营企业到上市公司,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在走这样的路。但在近代不断发展的新的管理思维的影响下,企业的发展速度远超以往,而资本运作的概念逐步深入我国企业家的意识,同时企业家们还意识到在资本运作的过程中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不断寻求公司治理的思路和方法,以达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更快捷、更准确的取得大量的数据,再通过对数据的统计、筛选、分析、汇总,得出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包括客户信息、消费习惯、支付方式、常到的地点以及反映企业状况的会计报表,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并对人们的影响逐渐扩大。

我们认为公司治理和信息化发展的有机结合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如何把公司治理和信息化发展有机结合?公司治理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去考虑思路和方法。宏观的角度中,我们只能顺势而为,去适应相应的制定和法规设置,所以我们集中从微观的角度出发,考虑完善公司治理的方式方法。

完善公司治理的主要手段是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而完善内部控制的实质意义,就是为了得出准确的信息,以便接受股东的监管。管理会计就是其中一种可以得出企业内部真实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开始着手研究完善公司治理和管理会计创新之间的关系,管理会计创新的方式方法,以及他们创新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在完成本次研究后,我们也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持续统计、分析、研究和创新。

(三)研究方法

我们主要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总结,企业间的信息比对,查阅主要文献、论文集、杂志、网文等方式,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完成本次研究。

(四)文献综述

郎咸平在《公司治理》中认为,美国公司通过完善的监管、透明的金融市场和分散的股票持有,在公司治理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为股东带来更多的利益。除了在宏观上的制度和组织架构的设置上要保护股东的权益,在微观的企业内部的公司治理的过程中,若需要完善的监管,对企业信息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何获得最真实、最准确、最有效的信息是完善公司治理的一个根本的问题,如果没能获得高质量的信息支持,所有的决策都是没有依据的,股东的利益都可能存在风险。

吴大军在《管理会计》中认为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包括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核评价经营业绩五个方面。管理会计的职能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的创新除了方法的创新,还可以考虑在它的用途上作更多的思考,为公司治理提供服务和信息支持。

《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认为公司治理包括了组织的整个内部控制系统,通过自上而下地分配和行驶职权、监督、评价和激励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员工实现组织目标,以报账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等利益关系人权益。治理的实质是确保经营者行为符合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治理的核心就是内部控制。

二、管理会计解决了公司治理中的什么问题(一)用一家兰州拉面馆说明公司治理

A想建立一家兰州拉面馆,但没有资金,于是找来一些人B、C投资,拉面馆建立后,B、C就成为了这家拉面馆的股东,A相当于这家拉面馆的经理人。B、C不是白拿钱出来,总希望能够得到最多的回报。A的想法也很简单,只希望通过自己的拉面手艺赚更多的钱。他们之间有一个简单的协议,就是A可以从每份拉面中得到0.5元的提成。

开店之初,B、C的战略目标是要占领这个区域的兰州拉面市场,在区域内提供物美价廉的拉面,拉面店生意非常火爆,但B、C却发现生意火爆的同时拉面店正面临亏损,于是B、C都认为A得到的提成太高,重新制定了与A的协议,规定A每月固定取得工资。重新制定协议后,B、C又发现了新协议刚制定的时候是盈利了,但后来逐渐又再一次走向亏损。

从故事中我们可见,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并获得投资收益是B、C这些股东的投资目标,公司治理就是为了解决B、C和A(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利益的博弈问题而制定一系列方案。(二)管理会计为公司治理提供信息支持

1、认识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指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决策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管理会计是企业的战略、业务、财务一体化最有效的工具。

2、管理会计为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小型民营老板都会抱怨,你的会计只会在我公司的账房或者财务室里面埋头苦干,为的可能是给税局交税提供报表和把公司的钱给管住;好一点的可能做个报表给你看看你公司“好像”赚了多少钱,因为你可能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再好一点的给公司编制个预算,控制一下费用,给你控制一下报表。他们真正可以为你的下一步给你选择题了吗?

那么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在故事中加入了管理会计,可以为B和C解决了什么问题?从拉面店的报表和经营数据中找到盈亏平衡点在哪里?拉面里面牛肉才是核心产品?哪些产品需要重点控制?哪些不赚钱的产品要去掉?应该给A发多少固定工资和提成?为制定下一步战略提供数据依据?为分红计划提供预测支持?管理会计的价值,就在于为战略制定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三、管理会计的创新之“道、法、术、势”

管理会计创新的目的,在于达到它应有的更高的价值,为战略制定和决策提供更快捷、更真实、更准确、更相关、更安全的信息支持。

(一)管理会计创新之“法”

管理会计创新的“法”有很多,我们发现,出现了:资本预算的折现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法(Discounted cash flow approach),利润和投资中心的剩余利润(Residual in-come)考核方法,内部转移价格制订的机会成本法,规划和控制问题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及信息经济学理论、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的引入等。在实务中折现的现金流量法虽然在理论上优于非折现的投资回收期法和会计收 益率法等传统方法,但对于许多投资而言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企业如何实施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更何况未来的现金流量本身就很难确定,实务上更多的是采用非折现的投资回收期法。另一个在实务中应用较多的是成本会计定量分析,它的使用始于科学管理时代,不过本阶段又新发展了许多定量分析的技术工具。定量模型开始应用于各种成本会计问题,所用的分析技术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概率论、回归分析、假设检验、决策论等。这虽然使管理会计的学术研究确实得以大大丰富,但对实务操作影响较少。

(二)管理会计创新之“术”

系统的观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管理会计的创新多以成本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为核心,发展采用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概率论、回归分析、假设检验、决策论等技术,并通过提升企业信息系统的软硬件,相继出现了企业的ERP和SAP等系统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分析、决策工具和技术去执行管理会计的相关职能,这是管理会计创新的“术”。

(三)管理会计创新之“势”

越来越多的企业老板会要求他们的会计设置税务账之余去设置内部账、管理账等相关功能的账套,也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财务报表的解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希望通过财务数据的分析取得企业战略规划所需要的信息,让会计人员的技能随着管理会计的“势”不断提高。

(四)管理会计创新之“道”

尽管管理会计创新的“势”是如此浩大,许多企业的老板们很想采用却又不敢采用管理会计的分析结果,正如老板们很想相信他们的会计师,却又不敢相信他们的会计师一样。我们都知道企业财务管理信息最终的载体是三大财务报表,不论你是否采用ERP、SAP等信息技术工具,最终都把所有数据汇总生成三大财务报表,但我们都知道三大财务报表是建立在基本会计假设的基础上,再加上信息来源的各种滞后、信息的不对称、甚至因舞弊等因素的影响,老板们你们真的能相信你们的财务报表吗?恐怕连会计师们自己也不大相信,反正他们也已经完成老板们交代任务,照常拿着每月发放的工资和奖金。

然而,我们在选择“法”、“术”、“势”的时候,是否有记起它的“道”是什么,试想一下,如果连财务数据是否真实都无法保证,接下来做的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一系列分析及所得出的结论都很可能是一个误导,这成为了管理会计的创新和发展的一道分水岭,要么管理会计的职能被逐渐放弃渐渐淡化,要么就带着那一纸分析报告行走钢线般的进行决策。似乎管理会计并没能给到老板们想要的答案,也就是没能实现它应有的价值,还谈何创新。

四、完善公司治理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之道(一)从安然事件说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

1、安然事件的始末

在本世纪的美国,有一家安然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商品和服务公司之一,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的第七名,自称全球领先企业。然而,2001年12月2日,安然公司突然向纽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该案成为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宗破产案。为其执行审计事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曾经被誉为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也因为此次事件被认定为诈骗并处以700万美元的罚款,最后还走向倒闭。事件还严重挫伤了美国经济恢复的元气,重创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信心,引起美国政府和国会的高度重视。

2、根源:公司治理过程中缺乏真实信息

事件的起因是安然公司的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他们面临的指控包括疏于职守、虚报账目、误导投资人以及牟取私利等。然后,一直隐藏在安然背后的合伙公司开始露出水面。经过调查,这些合伙公司大多被安然高层官员所控制,安然对外的巨额贷款经常被列入这些公司,而不出现在安然的资产负债表上。这样,安然高达13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就不会为投资人所知,而安然的一些官员也从这些合伙公司中牟取私利。这一切一切都在说明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虚假财务报表是事件的主要表象,其核心问题就是在公司治理过程中投资者没办法取得最真实、最可靠的信息。

3、通过严刑峻法挽回投资者信心

事件过后,美国政府及国会开始意识到保护投资人利益的重要性,并着手设立严刑峻法,规范市场交易,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萨班斯-奥利克思》 法案由此而生,该法案的另一个名称是“公众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法案的第一句话就是“遵守证券法律以提高公司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护投资者及其他目的。”。很明显当时美国经济受到此次事件的影响,已经令投资者的信心全失,美国政府及国会制定相关的法案,希望尽快挽回投资者的信心。

(二)再用兰州拉面馆说明内部控制

在美国有严刑峻法从宏观的角度来规范会计信息的披露和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尽管已有效规范市场,但管理层舞弊、欺诈等损害投资人利益的事件仍然时有发生。

1、道德观念和信托责任在利益面前分文不值

我们又回到那个兰州拉面馆的实验,假如A在销售拉面过程中想要舞弊,从每天收到的营业款中拿走一部分,那么他首先肯定会考虑实行舞弊操作的三个要素:机会、动机和自我合理化。动机很明显就是中饱私囊,自我合理化也就是他心里的想法可能是:“这些本来是我自己双手赚的钱,B、C都干了些什么,凭什么拿我的劳动成果,我自己借一点也是对的。”,就剩下有没有这个操作的机会。我们都知道拿那个钱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就像美国有SOX一样,有严刑峻法从小就告诉我们不能挪用、不能谎报,但我拿了又撒谎了谁知道呀,这就说明这是法律的灰色地带,如果你告诉我可以通过道德去补充,让A觉得中饱私囊会对B、C过意不去,那就错了,道德值多少钱?哪怕他只挪用了1分都不值,因为根本没人知道!无凭无据,你能说我不道德吗?一旦出现舞弊,财务报表也是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所形成的财务报表,因为收入少了并不真实,B、C可能都以为兰州拉面这个行当干不下去,低价转让给A,然后B、C的投资完全打水漂了。这说明尽管有法律法规的宏观控制,仍然有产生舞弊和虚假财务报告的可能。

2、不一定依靠严刑峻法也能完善公司治理

如果我们在拉面馆聘请一个收银员,独立执行收款的工作,每天把营业款和小票上报给B和C,24小时用CCTV拍摄整个收款过程,B、C定期还抽查录像,然后你会发现,虽然并不能完全杜绝A舞弊的发生,但A至少多花几倍的心思去考虑怎么动手,什么时候动手,要不要收买收银员等等,因为舞弊的机会太少成本太高,后来还可能打消这个念头。

五、完善公司治理需要管理会计的创新

(一)完善公司治理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目的和真正目的

内部控制体系又是以质量管理体系为理论基础,以贯穿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会计信息流为主要管理对象,所形成的管理体系。从兰州拉面馆的例子中我们发现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在关键控制点通过一系列控制环境、风险、程序、信息、监督系统的设置以完善公司治理,从公司内部微观的角度,确保公司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显然A已经发现他能舞弊的机会少了,首先由于他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所导致。一般控制环境的变化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法律法规、宏观经济、竞争对手等都属于外部环境,我们无法自由设置和改变;而在案例中设置收银员,这是一种内部环境的变化,组织架构发生变动,业务流程也发生变动(从A一个人生产销售到收款,变为销售与收款不相容岗位的分离),A个人及收银员的职责和绩效也需要重新洗牌,当然内部环境的设置是在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完成,它将是内部控制体系的上层建筑。对流程中资金流动各个环节的风险点的辨识,制定相应的措施,对相关信息,及时,有效的反馈到投资人的视野里,在通过独立的CCTV监督并抽查。这一切都符合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要求,因为能使这个事项达到内部控制的基本目的——资金安全和会计信息安全,以及其最终目的——投资人的利益最大化。

我们并不难发现在生活中不自觉就形成内部控制的案例,比如在仓库管理的过程中,许多人们根本没收到过内部控制、会计知识的培训,但大多数会自觉做到定期盘点、出入库需多人在场、记账和仓库账职责分离等等的内部控制程序,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投资人的利益最大化

(二)完善公司治理对管理会计的创新需求

1、完善公司治理需要管理会计在应用领域的创新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陆续发现管理会计在财务领域以外的应用,比如在绩效评估、立项评估、审计评估等方面,都起到分析、总结和帮助提供解决方案的功能,为公司治理的完善在不同领域中作出创新和积极的贡献,同时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方面需要管理会计提供更真实、更相关、更准确、更有效 的信息支持。

(1)应用于绩效评估

任何管理的过程都将影响公司的效率,内部控制也不例外,但效率的高低并不能直接反映在财务报表上面,这时候便需要能反映财务报表以外信息的管理会计,通过回归分析,线性分析,数理统计等技术提供评估公司治理效率和绩效的业绩数据信息,这有助于对在公司治理过程中从到部门到项目再到个人职责的绩效评估,配合激励机制完善公司治理。

(2)应用于立项评估

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少的企业中发现管理会计的身影,更多的应用在扩张规模的投资决策上,通过分析已有的商业模式所形成的财务数据,解析现有商业模式的各项关键指标,并通过这些关键指标模拟运营,测算投资回报及回收情况,评估投资立项,为投资立项提供决策的信息基础。

(3)应用于审计评估

通过管理会计对财务数据的分析过程中分析总结数据的合理性,发现某个面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个面上的问题通过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线性分析等技术,推导发现在审计评估过程中相关风险点是否已经发生舞弊和影响。比如在税务稽查审计过程中也应用到管理会计提供的数据去判断和评估该企业是否存在嫌疑需要进一步调查,一般纳税人的年平均销售毛利率和对应的增值税税负率一般维持在某个水平,当两个比率变化的合理性不符合他们应有的勾稽关系时,该企业可能存在购买发票获得进项的嫌疑,需要进一步调查该企业的库存。

2、为了共同的“道”而共同创新和完善

管理会计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以什么样的形式创新,只要是为了达到与完善公司治理相一致的目的,这是管理会计创新之“道”,只要以这个“道”的方向不断创新,定能给公司治理提供战略制定和决策提供更快捷、更真实、更准确、更相关、更安全的信息支持,共同完善、共同创新,达到共同的目的。

六、结论

完善公司治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是管理会计执行和创新的基础,而管理会计的创新则提供完善公司治理、制定和考核战略所需的各种信息的重要依据,两者天然的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不可或缺,只要清晰理解管理会计的创新和公司治理的完善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是投资人的利益最大化,他们就是投资人在达到最终目的过程的两把利刃。参考文献:

1、郎咸平.《公司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311-336;

2、吴大军.《管理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3版1-16;

3、索耶.《索耶内部审计——现代审计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7月第5版;

4、佚名.《管理会计》[OL].百度百科;

5、佚名.《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81-96;

6、朱叶.《公司金融(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2版6-19;

7、余绪缨.《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3版223-282;

8、凯文·基西,史蒂夫·汤普森,迈克·莱特.《公司治理——受托责任,企业与国际比较》[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43-49;

9、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364-381;

10、美国Treadway委员会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致谢

本论文的工作在我的导师廖颖杰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廖颖杰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影响,在此重新感谢三年来廖颖杰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

杨老师悉心指导我们完成了全部课程的学习,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了我很大的关心和帮助,在此向杨老师表示衷心的谢意。

在论文撰写期间李锐、谢静仪等同学对我论文中民营企业现状的资料提供工作给予热情的支持和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的感激之情。

会计管制目标与公司治理关系浅析 篇6

企业的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契约的集合体,而会计是企业契约集合体的核心之所在。公司治理是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陈佳资,2002)。这些安排之所以必要,是为了解决公司组织中权利分离而导致的委托代理矛盾和不对称信息下的不完全契约问题,由于企业契约与会计政策选择密切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尤其是浓缩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等具有一定经济后果的会计信息至关重要。然而,由于会计信息的公共产品特点与信息不对称,仅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确定最优的会计信息生产方式与披露内容,客观上需要社会、政府提供相应的管制规则加以矫正或修正,即通过非市场机制的方式(如通过立法、会计准则制定等)来解决与社会全体成员相关的会计问题,以求实现既有效率又公平合理地配置会计信息资源,即会计管制。

公司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就是企业相关利益者在企业的权益分布及相互之间的一种权利制衡关系,而会计管制所要解决的是会计信息在生产和披露时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问题,是要在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建立起一个契约与权益制衡关系的联结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管制也是一种公司治理,只不过其侧重点在于财务会计方面。因此,会计管制与公司治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一、会计管制与公司治理:理论解释

(一)会计管制的概念

会计管制是指政府或会计职业团体对会计工作的干预,以确保会计工作能够合理、有序地进行。这种干预往往以一般规则或法规的形式出现。会计管制是对市场配置机制的一种替代(阎达五、支晓强,2003)。会计管制的主体是政府或会计职业团体。会计管制的客体是会计工作,包括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人员、会计工作制度、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审计程序及方法、审计报告形式等。

(二)公司治理的概念

公司治理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去理解。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配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和对经营者的监督、评价及其激励机制的构建。

二、会计管制:理论依据

会计信息是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是市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学角度讲,会计信息也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特性在于生产的垄断性和公共物品性两个方面,正是这样的特性使得会计信息的供求关系无法达到一种均衡,即会计信息市场失灵。所以,这就需要足够的来自于外部监管的压力来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供给,促进供求平衡,纠正市场失灵,政府和会计职业团体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会计管制的两种理论:

(一)公共利益理论

公共利益论认为会计管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或会计职业团体被假定是代表公众利益的,可以在管制成本和管制的社会效益中取得均衡来确定会计目标,以此改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从而有利于公共利益。

(二)公平目标

“公平目标”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巴鲁科里维教授(Lev,1988)提出,他认为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目标应当在于会计信息分布的对称性,会计信息披露对象之间获取会计信息的事前机会应当平等。“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资本市场的不平等竞争现象确实时有发生,这种不平等现象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如造成高交易成本、市场低迷、证券流动性差以及交易利得降低,从而有必要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管制,管制政策必然以市场公平为导向”。公平目标论实质上是对公共利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更清楚的回答了会计管制的目标导向问题,使得会计管制目标的实现更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三、会计管制与公司治理的互动机制分析

公司治理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出现委托代理关系;二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效用函数,二者之间存在着激励不相容;三是信息不对称问题。

公司治理的关键在于明确合理地配置公司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有效的制衡关系。而根据契约组合理论(contract theory)和代理关系的分级设定,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企业相关利益主体权力与制衡关系的焦点,是委托人(the principals)评价和监督代理人(the agents) 经营业绩的主要依据,也是委托人和代理人分享企业经济剩余的基本依据。

然而,会计信息的功能是否能够很好的实现取决于是否有一套与公司治理模式相适应的财务会计制度安排,即会计管制。合理有效的会计管制措施能减轻委托代理关系下“信息不对称”的消极影响,尤其是解决较为严重的企业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其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会计作假”问题,而且能弥补市场竞争的一个先天性缺陷—— 一个个体利益膨胀导致整体利益无法实现最优而建立的一种让利益各方进行有效博弈的制度。

会计管制作用于财务会计进而生产与披露符合管制要求的财务会计信息,为参与公司治理的各个主体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重要的信息来源,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使得公司治理能够有效运作。符合管制要求的财务会计信息一方面借助其反映的职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的揭示,为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正确进行相关决策提供指南,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它在减少信息不对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地降低财务信息使用者逆向选择的概率;另一方面,财务会计所揭示的信息,又反映出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是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价的基础,对经营者真实、客观地评价可以起到降低道德风险、提高激励的作用。同时,公司治理通过一套制度安排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

四、会计管制与公司治理:中国现实及策略研究

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政府监管分散;社会监管乏力;内部监管薄弱。会计管理体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外围制度,理应在公司治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其制度性缺陷的存在却弱化了公司治理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制衡关系。由此造成目前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甚至虚假会计信息泛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

会计管制总是服务于公司治理的,随着公司治理模式的变迁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回应。在制定会计管制措施时不能仅从会计工作的小视角来思考,而应该考虑影响会计工作的各种环境,尤其是公司治理结构的环境,应该在公司治理的框架内设立、拟定会计管制措施。因而,如何从公司治理框架下对财务会计进行合理有效的管制,从而实现会计管制与公司治理的良性互动,这就是本文的研究视角。针对我国目前会计管制方面的制度性缺陷,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创新会计管理体制

传统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会计监管主体对会计管制失控;会计控制目标无法实现;基础工作薄弱、监督职能弱化。由此可见,传统会计管理体制已成为影响公司治理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以创新。

(二)要解决法制建设滞后的问题

有关法律责任的不完备性体现在我国相关证券立法对民事责任缺乏明确规定,只对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作出了较完善的规定,没有通过对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进行民事诉讼来有效制约违法者。

我国证券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公告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的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经理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可以看出,证券法对上市公司会计欺诈的民事赔偿机制问题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相关的具体执行措施却不明确,造成执行上的困难。因此,应针对上述缺陷完善目前的证券立法,尤其是对于违背会计信息真实披露的相关者(包括上市公司和审计人员)所应负的法律责任的规定,或对在信息披露过程中的信息劣势者的法律保护,要建立适当的诉讼机制,实行民事赔偿责任追究。证券市场民事赔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可以对因上市公司的会计欺诈行为遭受损失的投资者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行有效的保护,加大会计欺诈主体的预期成本,还可以发动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欺诈行为进行监督,以加大会计欺诈行为被发现的概率,这对在中国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三)完善会计管制的法律环境,提高会计法规之间的协调性与现实的可操作性,减少执行上的不确定性

法律责任的实施对实现会计管制目标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需要合理的法律责任体系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则需要这些法律责任安排能够得到切实的实施,两者不能缺一;否则,法律执行上的困难会降低其监管的压力。如《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授意、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未构成犯罪的,可处以5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于相关会计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未构成犯罪的,处以罚款,由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并吊销会计证。”就刑事责任而言,会计法中虽然规定了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由于会计欺诈行为构成犯罪的,应承担刑事责任。然而,我国刑法中对此却并未明确,所以实践中很难追究其刑事责任。所以,要对会计欺诈行为进行有效的法律规制,就必须加大惩罚力度,增加欺诈行为的预期成本。我国应借鉴美国Sarbanes-Oxley法案加大对实行会计欺诈单位负责人的刑事及行政处罚力度。

(四)突出证监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会计职业纪律和审计质量监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在以证监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主导的会计监管体系中,证监会将判断决定某些行为是违法行为还是违反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如属违法行为,由证监会来进行调查处理,以加强证券监管,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严厉打击操纵市场、内幕交易和虚假陈述等违法犯罪行为,促进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如属后者,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调查处理。对违反审计准则、职业道德规范及注册会计师法的注册会计师要严肃处理,有的要清理出注册会计师行业。同时应强调外部审计师必须把信息的公允性放在首位,其次才是降低审计成本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允许审计师以追求效率而忽视效果的审计方法取代完整的审计程序。这样的监管体系能理清会计监管主体的职责。通过制定严格的会计、审计规则要求、透明的监督机制、市场化的激励手段等,促进会计管制步入规范化、经常化、合理化轨道,从而促进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

(五)完善上市公司考核与评价体系,减少其会计作假的动机

公司会计治理 篇7

(一) 作者简介

罗伯特·M·布什曼 (Robert M.Bushman) 于1975年获俄亥俄大学工商管理会计硕士学位, 1989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会计博士学位, 现为美国查珀尔希尔北卡罗来纳大学凯南—弗拉格勒商学院杰出法务会计教授, 主要研究财务会计对公司治理的作用以及全球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问题。格拉史密斯 (Abbie J.Smith) 于1975年获康奈尔大学学士学位, 1979年获会计和金融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1981年获得会计学博士学位, 1980年加入芝加哥大学, 主要研究公司治理和企业透明度等问题。两位学者在《会计与经济学杂志》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JAE) 、《会计研究杂志》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JAR) 、《当代会计研究》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和《会计评论》 (The Accounting Review, AR) 等世界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布什曼和史密斯合作的《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 (Financial accountinginform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以下简称《治理》) 于2001年发表在JAE上。该文综述了2001年前公开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过程中作用的实证研究, 并且为延伸这一研究提出建议。

(二) 文献的基本结构

文献前言中谈及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并对财务会计信息、公司控制机制和财务会计信息治理作用等概念从理论高度进行了剖析;第二部分具体分析财务会计信息对管理层薪酬计划的作用;第三部分讨论会计信息在特定治理机制中的作用;第四部分研究财务会计信息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第五部分根据分析指出公司治理研究与其他会计研究之间的关系并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利用提供建议;最后一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二、《治理》的主要内容

(一) 会计信息与管理层激励合约

基于具有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特征的公司的广泛讨论存在, 公司治理研究便集中于能够缓和代理问题并支持现存经济组织形式的机制, 高管薪酬研究居于首位。传统薪酬研究检验了管理层薪酬与规模, 销售额, 利润与业绩指标之间的关系, 伴随信息经济学的发展, 委托代理论研究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最佳薪酬合约中的业绩变量问题, 通过薪酬业绩敏感度以及努力边际贡献率的分析来达到风险分担与激励的平衡。激励薪酬会计研究大概有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 薪酬业绩敏感度检验;第二, 视合约为外生变量, 检验合约结构导致的盈余管理行为;第三, 基于会计信息不同激励计划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薪酬合约可分为显性和隐形合约, 在显性合约方式下, 研究者主要分析了美国上市公司高管和部门经理的薪酬合约、日本与德国高管薪酬合约以及风险投资公司与企业家之间签订的财务合约对财务会计数据的使用, 结果发现这些显性合约中均显著使用了财务会计数据, 其中以每股收益, 净利润和经营收益为最常用;而隐形合约中, 真实的合约细节不被研究者所知, 他们通过合理假设各种业绩变量, 然后与高管们的薪酬进行回归, 从而估算出各种薪酬业绩敏感度, 事实上这种研究方法很可能会导致不同业绩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以及变量缺失等问题 (Demski和Sappington (1999) ) 。随着公司对管理者激励方案的不断变化, 现行薪酬合约对会计数据的使用表现出如下三种趋势:一是高管现金薪酬的决定因素从会计数据转向股票信息;二是高管整体薪酬中现金薪酬所占份额越来越小, 而相应更多的被股票和股份期权所取代;三是整体薪酬业绩敏感性在不断扩大。

基于对薪酬合约和会计数据的研究, 文章提炼出了一个理论框架:从理论上说明合约的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决定因素变量在合约中的激励权重。高管薪酬是基于一系列复杂的业绩指标的, 其中包括会计指标。该理论模型对会计信息的合约作用做了清楚的分析和说明:首先, 直接对管理者行为创造激励;其次通过其他业绩变量过滤普通噪音干扰;最后, 再次平衡管理者在多项活动中努力的分配。因为在同时存在多项活动时, 管理者对努力的分配基于e1/e2=P1/P2, 而投资者希望管理者努力的分配基于e1/e2=v1/v2, 其中e代表管理者的努力水平, p代表公司股价, v代表企业价值。因为P是市场利用所获得的信息来推断的股票价格而非真正得对管理者的贡献做出评价, 从而导致P1/P2≠v1/v2, 此时便需要利用会计信息和其他非股价信息来对管理者创造激励, 使其努力分配平衡。

基于上述理论框架, 本文对业绩变量激励权重大小的其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综述。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的薪酬研究发现会计指标不能很好地反映管理者当期行为的未来长期影响, 故具有较小的合约价值, 另外那些具有高成长性和丰富的投资机会的公司其高管薪酬对股票变现出更高的敏感性, 从而会计利润的激励权重可能会随着股票激励权重的增加而减小。其中有代表性的相对激励权重研究有:Lambert和Larcker (1987) , 他们得出现金薪酬对股票收益的激励相关系数与对净资产收益率 (ROE) 的激励相关系数之比即相对激励权重, 与公司成长性正相关, 与ROE的随机干扰项和股票收益的随机干扰项之比正相关, 与ROE和股票收益的相关系数正相关, 最后还与CEO持股份额负相关;另外, Sloan (1993) 关注在高管薪酬合约中除了利用股价信息外利用会计利润信息的原因, 他解释是因为会计利润可以保护管理层免受市场股价大幅波动的影响, 从而起到过滤噪音的作用;最后, Clinch (1991) 和Baber等人 (1996) 用研发支出 (R&D) 代替公司投资机会, 研究发现随投资机会增长, 薪酬在向股票基础型转移。

会计报告利润的两大基本作用是:决定股价 (估价作用) 和评价管理者努力并决定其薪酬 (控制作用) , 两大作用彼此之间存在关联性, 他们的连接点便是管理者当期行为的边际贡献。Bushman等人 (2001) 预测报告利润的估价权重与薪酬权重之间是正相关的, 这是因为当管理者努力的边际贡献增大时, 委托人自然希望管理者付出更多努力, 于是便会在薪酬合约中给予会计利润更高的激励权重;另外, 他们认为管理者当期努力具有多期影响, 当期报告利润不能完全捕获管理者当期努力, 而股价则是市场利用报告利润推测真实边际贡献后得出的。会计利润的不同构成部分对高管现金薪酬的影响也不一样, 其差别通过分析哪些盈余构成部分在合约中被使用, 并检验各使用部分的激励权重来得以证明。Clinch和Magliolo (1993) 、Healy等人 (1987) 、Defeo等人 (1989) 的研究综合表明薪酬委员会在制定薪酬时所使用的是经粉饰了的会计变量, 另外Dechow等人 (1994) 和Gaver (1998) 研究表明薪酬委员会在决定高管现金薪酬使区分了净利润的不同构成部分, 而做这种区分也是受管理者们欢迎的。

实际薪酬合约对业绩变量的选择可能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简单, 会计指标不能很好地反映管理者当期行为, 合约中会利用到股价信息, 但股价依然不能包括管理者努力的全部, 于是便有大量文献研究薪酬合约中对其他业绩变量的使用。Bushman等人 (1996) 研究在决定CEO年度奖金时, 对个人业绩评价 (Individu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简称IPE) 的使用, Ittner等人 (1997) 具体考虑了对非财务指标的使用。他们得出薪酬合约中所使用的某些变量是不能被市场所直接观察到的, 董事会并未将CEO报酬的决定因素完全交给市场, 而是引用某些私有信息对其进行了调整。

代理理论认为通过在合约中利用相关业绩评价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简称RPE) 可以降低薪酬合约中的外部干扰。Holmstrom (1982) , Aggarawal和Samwick (1999b) 分析得出, 出于战略考虑, 处在竞争程度越激烈的行业里的公司, 其高管薪酬合约中给予竞争公司业绩变量更高的正项激励权重, 其目的是为了缓和竞争, 使其定价合理, 最终促进公司间合作并为股东带来更大的财富;而De Fond和Park (1999) 忽略战略考虑, 认为行业竞争程度越强, RPE越能促进董事会察觉到本公司CEO差的业绩表现。

受到数据的限制, 较少文献对公司中层管理者薪酬进行研究, 但部门经理薪酬合约的设计却同样重要。组织激励是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部门管理者薪酬合约来说, 会计数据或许更有价值, 因为像股价这类公司总体业绩指标中含有太多噪音。有关不同级别管理者的薪酬研究主要关注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以及各部门对工作的分配。部门经理付出的努力不仅对本部门业绩有贡献, 同时对公司整体业绩也有影响, Bushman等人 (1995) 和Keating (1997) 研究发现部门经理薪酬合约中给予公司整体业绩变量的激励权重与给予部门业绩变量的激励权重之比与各部门之间的依赖程度正相关;另外Keating (1997) 还发现部门经理薪酬合约中对公司整体业绩变量的使用随本部门管理者对其他部门影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而随公司成长机会和其他管理者对本部门的影响程度的增长而减小;最后Leone和Rock (1999) 得出部门管理者的业绩预算依“棘齿”原则方式来改变。

(二) 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作用

公司治理机制多种多样, 而且不同机制之间存在严密的相互关系。《治理》中主要讨论了如下三种机制之间的关系:第一, 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与薪酬合约以及管理层轮换对会计信息的利用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二, 公司控制的市场与激励机制之间的关系;第三, 董事会成员结构与高管轮换之间的关系。财务会计信息不仅被利用于薪酬合约, 在其他治理机制中也得以使用。Deangelo (1988) 研究了在存在代理权争夺时对会计信息的利用, 持异议的投资者典型地引用差的利润表现来证明现任经理的低效率 (而很少引用股价) , 而且现任经理们也利用他们的会计判断向投票股东展示他们将有一个更加良好的绩效。另外其他的特定治理研究还包括接管, 债务合同, 股东诉讼和审计作用等。

会计信息的某些局限性迫使公司治理结构发生变化, Laporta等人 (1998) 研究发现在那些会计和法律制度只能对投资者提供相对较差的保护的国家里, 公司治理便会转向依赖昂贵的大股东监督。Bushaman等人 (2000b) 指出财务会计信息的局限性导致董事会不得不进行更多成本高昂的信息采集和处理活动。

(三) 财务会计信息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

当今各国财务会计制度以及其他制度均存在显著的跨国差别, 同时不同国家现实经济效率也存在巨大差异, 基于此, 跨国分析模型便成为研究财务会计信息与经营业绩之间关系的有效方法。《治理》指出了未来研究财务会计信息与企业经营业绩关系的四个方面:

一是财务会计信息对经营业绩综合经济影响, Rajan和Zingales (1998a) 、Carlin和Mayer (2000) 通过回归分析模型研究财务会计信息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控制国家和行业的影响后, 高质量的会计政策通过降低外部筹资成从而促使企业经营业绩大幅增长, 同时导致大量新公司不断涌入, 另外低的权益资本成本与高质量会计政策之间的一致性对鼓励高风险的长期研发支出投资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上述文献还存在许多新的发展空间, 如考虑跨国筹资市场的形成可能对上述研究的影响, 另外也可以考虑财务会计信息影响经营业绩的其他各种渠道, 最后可以尝试更换不同的经济业绩变量。

二是财务会计信息影响经营业绩的渠道, 期待财务会计信息至少可以通过三种渠道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 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 各渠道之间并不是分离的, 高质量的财务会计制度能降低外部筹资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而财务会计信息所起到的治理作用 (渠道2) 只是几种渠道之一, 进行渠道划分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有机会分离出财务会计信息通过治理作用对经济的影响 (渠道2) 。

三是财务会计信息对经营业绩产生作用的影响因素, 财务会计信息对经营业绩产生作用时会受到其他制度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审计制度、通讯基础设施、相关分析、财务结构、法律环境 (包括保护投资者免受公司内部人侵权的法律的存在性, 基本产权的执行以及合同权利) 、除对投资者法律保护之外的公司控制机制、产业集中度、对商业活动的政治影响 (包括通过政治程序对公司进行财富侵蚀的能力和嗜好) 以及人力资本。如图2所示。

图2中的制度特征都将影响到财务会计信息通过图1中描述的三种渠道对经营业绩产生的效果, 如高质量的审计制度可以提高经营者和投资者运用会计数据识别投资项目好坏的准确性 (渠道1) , 提高会计数据规范管理者行为的效率 (渠道2) , 还可以加强会计数据减少投资者逆向选择的程度 (渠道3) 。

四是高质量财务会计制度的性能。伴随财务会计制度的特殊性能, 其经济影响将会发生改变。在已有经济及财务文献中, 通常使用本国CIFAR指数代表财务会计制度质量特征, 但CIFAR指数忽略了在年报中以不同形式披露的不同信息内容以及经营业绩所受期间披露频率的影响, 还忽略了由于不同计量规则导致的不同会计数据信息内容。对会计研究者来说, 可利用对财务会计问题的深刻理解, 从而对财务会计制度质量变量进行重新定义。

针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已有研究均存在些许设计问题, 如变量缺失, 多重共线性, 内生性以及低的自由度等, 从而可能导致相关系数的估计有偏差。

(四) 治理研究与其他会计研究的关系

《治理》阐述了治理研究与实证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研究和资本市场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实证会计理论研究起源于Watts (1977) 以及Watts和Zimmerman (1978) , 他们研究了基于财务会计数据的合约如何影响企业会计实务。实证会计理论文献通常将合约视为给定的, 从而研究在合约中会计数据的使用将如何影响公司的会计数据, 因此, 这类文章并不对会计信息的效率问题进行研究。相对而言, 公司治理研究则会考虑由财务会计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及其缺陷将如何影响在合约中对他们的使用, 以及财务会计信息通过各种公司控制机制如何影响公司资源分配以及公司的生产能力。

管理会计和治理研究两者都分析为了控制目的对会计信息的使用, 只是管理会计研究关注内部报告信息, 而公司治理研究则关注外部披露信息, 对外部披露信息的关注使得公司治理研究者将会考虑财务会计信息对外部控制机制 (如:外部董事监督、公司控制市场、产品市场以及外部经理市场) 的影响。

资本市场研究考虑财务会计信息在投资者评估和决策时获取便利方面的作用, 以股价及投资回报、交易量和其他资本市场特征来反映相关信息。资本市场研究者关注图一中下半部分的渠道1和渠道3, 相反治理研究则关注财务会计信息在规范公司管理者方面的作用 (渠道2) 。

三、《治理》的评价与启示

(一) 《治理》的评价

公司治理研究的一个根本目的是为相关问题提供证据:由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缓和因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通过利用已有财务会计信息, 能否促进公司稀缺的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本高效流动以满足各种不同的投资机会。《治理》对相关学者关于财务会计信息治理作用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与总结, 得出财务会计信息具有重要的治理作用, 在公司治理中使用财务会计信息将有利于该经济组织中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其作用途径主要表现为在企业高管薪酬激励合约中及董事会决定是否轮换当前管理者时广泛使用了财务会计数据。《治理》的贡献表现为以下方面:提出了薪酬研究的理论框架;通过综述薪酬研究, 指出财务会计信息不仅在激励薪酬合约中被广泛使用而得以发挥其治理作用, 也可运用于企业其他各种治理机制中;财务会计信息发挥治理作用, 最终必将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业绩, 它指出了财务会计信息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三种渠道, 并以渠道为基础提供了未来研究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与经营业绩关系的四个话题及其研究方法建议;尝试性提出公司治理研究和其他会计研究之间对会计数据利用情况的联系。

(二) 研究启示

我国对财务会计信息治理作用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多, 主要表现为高管薪酬研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2006年1月国资源和财政部分别联合下发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境外) 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境内) 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 至此我国上市公司已经逐步建立起业绩型薪酬机制, 企业高管薪酬开始较大程度与公司经营业绩挂钩 (方军雄, 2009) , 也即在高管薪酬激励合约中更多地使用了企业财务会计数据。财务会计数据应有更多的治理作用, 未来对财务会计数据在其他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使用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存在粘性吗?》, 《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2]李艳媛、李晓东、严静、简建辉:《会计信息披露的分析性研究》, 《财会通讯》 (综合版) 2008年第9期。

现代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 篇8

从关于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要求来看, 企业应提供的信息可分为三部分内容, 即财务会计信息、审计信息和非财务会计信息, 其中财务会计信息被列为世界各国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重点, 它主要用来评价公司的获利能力和经营状况及预测未来的经营前景, 是解决会计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方式, 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公司治理结构狭义地讲, 是指有关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 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 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 如何控制, 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等这样一些问题。因此, 公司治理结构只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 这些安排之所以必要, 是为了解决公司组织中权利分离而导致的委托代理矛盾和不对称信息下的不完全契约问题。

二、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关系的演进

(一) 业主制阶段。

在现代公司诞生前, 公司治理主要表现为公司内部委托-代理关系带来的行为约束。业主制是一种产权主体唯一的企业组织形式, 财产所有权的诸权都由业主来享有。由于产权单一, 利害关系集团简单, 会计信息质量受所有者强有力的约束, 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财产安全完整、管理财产以及纳税, 会计信息的主要风险基本上不存在, 受法律和技术处理手段的影响较大。

从13世纪开始, 商业簿记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经营过程中, 许多商人都依靠建立长期簿记账目来管理自己的经营业务。信任构成了信息的替代因素。地中海地区的马格布里商人, 为扩大业务规模, 使用在国外市场所在地聘用同行充当代理人的办法。但选择代理人通常“取决于结盟成员对提供最诚实服务所享有的声誉……签合同做出规定, 以保证代理人能够通过提供长期的可靠服务来赚取大量的较高收益, 而不是以机会主义行为获得短期赢利”。信息披露在公司治理中并不起作用, 公司的结合主要依靠信任关系和激励机制, 信任构成了信息的替代因素。

(二) 合伙制与委托代理阶段。

从合伙制的产生到现代意义的股份公司产生前都属于这个时期。在合伙关系这一组织形式中, 股东权益既来自于资金的分担, 也来自于劳动的贡献;这类合伙公司基本上属于家族的风险企业, 它们的成员都是因密切的亲属关系而结合在一起的。这些高风险与可靠信息的缺乏相结合, 并未使处于被动地位的投资者对债务证券与股票相比孰优孰劣一事关注……特别是与代理人行为有关的风险, 均被具有浓厚亲属关系契约的风险企业共同经营者的极度忠诚所抵消。这一时期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手段是报表披露, 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在整个合伙制阶段, 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样受所有者强有力的约束, 但约束内容较少, 其主要目的基本类同业主制, 但同时要兼顾到计算期间收益和分配红利的需要。会计信息的主要风险较低, 受法律和技术处理手段的影响也较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信息手段虽然逐渐增强, 但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并被其他高成本的公司治理机制所替代。也就是说,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之间的替代关系已经呈现, 但不明显。

(三) 现代股份公司制阶段。

现代公司制下源自两权分离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及其表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阻隔了资本市场信息的流通, 妨碍了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 对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产生了需求, 并相应创造出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各种制度安排, 即公司治理机制。各种公司治理机制的存在, 一方面提高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可信性;另一方面又进一步促进了会计信息治理作用的发挥。因此, 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机制通过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努力, 共同促进了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 协同为资本市场资源的最优配置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正如Healy and Palepu在述及现代资本市场下会计信息披露作用时所言, 信息不对称及其诱因问题妨碍市场经济下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克服信息流动障碍过程中, 经理人和投资者之间的会计信息披露以及为增进披露的可靠性所创造的各种治理机制, 在其间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现代资本市场角度来看,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构成了资本市场有效运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 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天然不可分割的关联性。一方面置身于特定公司治理结构下运行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 其信息披露受制于公司治理结构并产生极为关键的影响, 公司治理不仅有助于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执行标准和具体内容, 而且还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另一方面会计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制度的完善与否以及披露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效果, 关系到公司治理的成败。

三、现代公司制下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

(一) 良好的公司治理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提供了制度保证。

会计系统作用的发挥亦离不开科学、严密的企业组织管理和公司治理对它的引导和控制。公司治理结构由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机制构成。内部和外部控制机制的存在, 通过加强对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督和约束, 对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施加了内外两种动力及约束力, 降低了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 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当企业组织不完善, 缺乏必要的内部和外部控制时, 会计信息就可能成为内部人控制以及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

1、建立内部监督制衡机制。

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内部监督制衡机制, 在我国则表现为股东大会、董事会 (经理) 、监事会“三会”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 “三会”相互制约的基本格局应该为: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对公司重大事项进行决策;董事会成员由股东大会选举,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 公司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雇, 并对董事会负责;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 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 监事会负责监督公司董事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是否存在损害公司利益和全体股东利益的行为。目前, 被引起广泛讨论的主要是独立董事对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特殊作用。由于独立董事与公司及管理当局之间不存在任何重大利益关系, 在地位上完全独立于公司管理当局, 因此通常被认为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对公司的重大决策活动发表判断意见。从理论层面看, 独立董事可在如下两个方面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一, 许多独立董事具有高层次的会计专业背景;第二, 独立着力于公司内部控制效率的提升并有权提议或聘任会计师事务所。

2、外部治理是内部治理的有效补充。

外部治理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竞争性的市场实施的间接控制, 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等。如果外部存在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和接管市场, 管理者从短期利益考虑所进行的利润操纵甚至会计舞弊行为一旦为利益相关者所察觉, 则管理者的声誉会受到严重损害。由于关于所有权安排的契约是重复博弈的结果, 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将大大增加下一次的签约成本, 管理者的职业生涯甚至可能就此终止。同时, 独立审计、法律法规和舆论监督对公司经理人员也起着极大的制约作用。由于存在监督和制约会计信息的治理结构, 管理者的造假行为想要得逞, 还需要采取拉拢董事、逼迫审计师等手段。如果有清正廉洁的董事会和刚正不阿的独立审计师, 管理层的舞弊非但不能得逞, 而且会败坏自己的声誉, 长久下去, 管理者的舞弊终将会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和高效率的治理结构将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相关利益者的博弈就可以逼近帕累托意义上的最优状态。

(二) 会计信息是构建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

1、会计信息是构建利益制衡机制的基础。

公司治理结构中有效利益制衡机制的建立, 有赖于能否在企业建立一套合理、完善的控制系统。这样的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 是以对信息、尤其是会计信息的控制为基础的。因为从控制论的角度看, 信息是控制系统存在并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在现代公司制企业的利益控制系统中, 会计信息的控制更为关键。现代公司制的根本特征在于产权结构上实现了所有权与控制权 (经营权) 的分离,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正是委托代理制下的“代理人行为”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内部人控制”, 从而使投资人利益受到损害。1932年爱德弗·伯利和加得纳·米恩斯对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后产生的“委托人” (所有者) 和“代理人” (经理层) 之间的利益背离作了经济学分析, 奠定了“代理人行为”的理论基础。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 都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但他们的效用目标通常是不一致的。代理人除了寻求以货币衡量的物质报酬以外, 还致力于一些非物质性的因素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 如增加闲暇时间、追求在职消费等。而委托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目标是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的。但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激励不相容, 即一方追求效用最大化会损害另一方实现效用最大化, 始终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经营者作为有限理性经济人, 为了追求自身效用 (包括经营业绩和报酬) 最大化未必会提供所有者决策所需的全部真实可靠的信息, 甚至提供虚假信息。

为解决这一问题, 人们寻求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对作为“委托人”的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有效与否, 将影响到投资者与经理层、内部人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机制, 迫使管理层释放信息、均衡信息分布, 而会计信息是实现这种利益制衡的核心信息。这是因为无论是所有者价值或各阶层利益的均衡均有赖于公平允当的会计信息, 如何对会计信息产生的过程与会计信息的表达予以适当监控, 应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如前所述, 只有作为所有者和经理层的委托代理双方均充分享有会计信息, 所有者才能对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获利能力、未来发展前景等做出可靠的判断, 交易中的博弈双方才会处于较为平等的地位, 所有者才会得到一个相对公平的交易结果。在控制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所有者同样需要借助于对充分可靠会计信息的享有, 实现对经理层的监控和制衡, 保障自己的正当权益。

2、会计信息是企业激励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

完善公司治理的另一方面, 是通过设计合理的经理层激励机制, 让管理层分享企业剩余, 最大限度地激发管理层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利益和所有者的利益趋于一致, 能够以所有者的利益为行事准则, 从而保障所有者权益, 减少投资者由于经理人员的“代理人行为”而蒙受的损失。激励机制是与控制系统中目标业绩的确定和业绩的评价相联系的, 只有确定出相对合理的企业经营目标, 并对经营业绩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才能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而无论是对企业业绩目标的确定, 还是对业绩的公允评价, 都是以对企业信息、尤其是会计信息的充分占有为基础的。因为公司代理人的经营成果得到准确、公允的会计信息反映是企业激励机制得以施行的前提。这样的信息既包括对过去经营业绩的记录以及目前经营成果、资产负债状况和现金流量状况的反映, 也包括对未来财务会计信息的描述。在制定业绩目标时, 不仅要依据反映企业过去经营情况的会计信息, 而且还要依据反映行业数据和对未来状况进行科学预测的管理会计等信息。在充分占有准确可靠会计信息的基础上, 才会制定出合理的业绩目标, 这是对经理层业绩加以正确评价的基础。一个经营期结束后, 对业绩评价时, 同样需要得到充分可靠的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会计信息, 以便与经营期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情况和目标业绩相比较做出合理的评价, 以进一步具体确定激励标准。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及治理 篇9

(一) 会计舞弊的含义

会计舞弊基本是舞弊者为获取不合法的经济利益, 采用欺骗或者隐瞒手段的一种行为, 具体来说, 会计舞弊即是指企业管理者或者相关人员为了获取非法经济利益, 而采取的欺骗、隐瞒行为致使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

会计舞弊的特点:一是会计舞弊手段一般比较隐蔽, 与会计差错不同的是, 会计舞弊是扭曲会计信息的故意行为;二是会计舞弊的实施对象对会计信息, 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恶意破坏;三是会计舞弊的主体是单位管理层;四是会计舞弊后果严重, 会损坏投资者利益, 影响国家税收;五是会计舞弊行为具有连续性。

(二) 会计舞弊的表现方式

1. 提前计入收入。

上市公司经营者为了确保业绩, 往往采用提前计入收入的方式进行会计舞弊, 在企业受益还没有确定或者存在不确定性的时候确认企业收入, 更有甚者, 一些企业经营者采用开具发票或者提前缴纳税款的方式进行造假。

2. 虚报资产或者收入。

有些企业经营者在没有提前计入收入的情况下, 采用做假账, 虚造原始凭证, 虚构财务报表等方式虚报资产或者收入。

3. 虚增资产和收入, 少计成本费用。

会计舞弊的另一种常见手段就是对于企业资产或者收入进行虚增, 对于企业成本和费用少计。

4. 利用计提准备调节利润。

我国会计制度对于企业的计提准备给予了规定, 要求企业对于应收账款、存货、在建工程等不可预测的收入计提减值准备, 但由于计算减值准备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因此为企业管理层调节企业利润提供了空间。

5. 利用关联交易进行会计舞弊。

由于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错综复杂, 利用企业间的关联交易调节企业收入成为企业会计舞弊的常见手段, 比如以会计信息制定中以超低的采购而又超高的价格出售。

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动因及危害

(一)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动因

1. 利益因素驱使会计舞弊。

利益因素驱使会计舞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于证券法规定申请上市公司必须连续三年盈利, 无法达到这一要求而又需要获得上市资格的企业利用会计造假获取上市资格;二是上市公司申请配股前三年每年净资产收益率必须在10%以上, 为获得配股资格, 上市公司进行会计舞弊;三是企业大股东为了个人谋利进行会计造假, 四是带有行政级别的上市公司管理者为了职务升迁进行会计舞弊。

2. 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给会计舞弊留下空间。

一是企业一股独大为会计舞弊留下空间, 如以圈钱为目的的会计舞弊;二是独立董事只能闲置, “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由于独立董事不能肩负应有的职责, 容易滋生会计舞弊行为;三是监事会缺乏独立性;四是企业管理层履行职责缺失;五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3. 注册会计师审计没有发挥揭露会计舞弊的作用。

一是注册会计师在业务运作过程中没有履行防止会计舞弊的目标;二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实行了自负盈亏, 会计事务所独立审计功能逐渐缺失;三是部门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个人利益, 助长了会计舞弊行为;四是由于对注册会计师缺乏有力监管, 助长了会计舞弊的发生。

4. 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一是监事会一味重视会计师舞弊事后的查处, 轻视会计舞弊行为发生前的有效控制;二是对于会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三是监事会在职能行使上缺乏独立性。

(二) 会计舞弊的危害

1. 会计舞弊会给投资者利益造成损失。

会计舞弊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不法利益, 会计舞弊并不会带来财务的增加, 只会是促成财富的转移。在这一过程中, 处于信息劣势的广大投资者成为会计舞弊的受害者, 会计舞弊严重的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2. 会计舞弊给证券市场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广大投资者的支持, 为保证证券市场的发展必须保证证券交易的公平性, 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使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充满信息。由于会计舞弊损害投资者利益, 打击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因此会计舞弊会给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阻碍。

3. 会计舞弊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会计信息是政府调控和管理市场经济的重要参考指标,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是政府履行好宏观调控职能的重要保证, 而会计舞弊恰恰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会给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引向误区, 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的治理

(一) 正确识别会计舞弊

对会计舞弊进行治理前提是正确识别会计舞弊行为。会计舞弊行为不仅仅发生在一些小公司, 而且在一些大公司中也广泛存在, 对于会计舞弊来说, 都具有一定的目的, 在实施手段上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在识别会计舞弊中可以通过分析会计行为相关性进行有效识别。

(二) 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1. 完善企业的董事会结构。

一方面要完善企业董事会建设, 对企业董事会结构进行优化, 防止一股独大的现象, 明确董事会成员的权利和职责;另一方面要保证完善企业独立董事制度, 通过选拔来聘用独立董事, 同时要对独立董事进行有效激励和约束;最后要有效发挥董事会的监督职能。

2. 要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规范。

一是要对内部控制主体进行有效控制和引导;二是为保证内部控制的效率, 必须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加强内部控制信息的沟通衔接和协调;三是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必须进行有效评价。

(三)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

为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防止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首先要制定会计人员行为规范, 建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体系;其次要不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对会计人员不仅要加强普通教育阶段的道德教育, 而且要不断加强继续教育;最后要重视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建设。

(四)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

政府监管体系主要指政府部门代表国家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的职责权限对相关单位的会计行为、会计资料进行的监督和检查。它是单位内部监督和社会审计监督的有力保障。政府监管一方面减轻了企业内部监督的压力, 另一方面推进了社会审计监督的健康发展, 它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因而是我国会计监督的主体。

政府部门监管包括财政部门的监督及其它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从专门或行业角度实施的监督和检查。其中, 财政部门对所有的单位实施全面的监督检查, 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审计机构对各级政府的财务收支、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和检查;税务部门对有纳税义务的企业实施监督和检查;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结算等进行稽核;证券监管机构则主要是对证券的发行和交易行为及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以及临时公告等信息的披露进行监督。

(五) 建立健全法制制度

加强立法建设, 从法律上确定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犯罪性质, 加大会计舞弊企业的法律成本, 使会计舞弊的操纵者不仅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以此加大对会计舞弊公司的法律制裁力度, 这是遏制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现象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手段探析[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5)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篇10

关键词:公司治理,会计信息,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

1 序言

从1990年代初的深圳原野到1990年代末的琼民源、银广夏事件, 再到近期发生的天香、ST花炮以及航天通信等财务报告造假事件,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一直受到证券市场的关注。会计信息失真在挫伤了广大投资者信心的同时也妨碍了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因而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目前有以下观点: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行业的问题, 产生虚假的财务报告是由于会计人员做假账;公司聘用的注册会计师与公司会计人员、管理人员共谋, 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等等。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但不是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根本性原因。国内外现有研究表明, 造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公司治理的缺陷, 即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 比如国有股比例过高, 流通股比例过低;董事会被内部人控制, 监事会失效等。国外Doyle等 (2007) 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一般与未能转换为现金流的应计项目正相关, 而内部控制缺陷与应计项目质量之间的负向关系主要是由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导致的。Hollis等 (2006) 研究表明, 正如市场监管者所言, 有效的内部控制能提高财务报告真实的可靠性和可以察觉到的可靠性。国内李明辉等 (2003) 提出, 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企业管理层的诚实性和管理哲学, 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和财务报告的关注以及企业人力资源政策等环境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刘国立 (2003) 对1994年至2002年6月间26家舞弊公司进行实证研究, 得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有很大关系, 证明相关的理论研究结论。周泽将 (2008) 选取2001-2003年在深沪上市的样本得出,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负相关。公司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与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杨向阳等 (2009) 发现, 过度的股权集中容易使得控股股东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侵占中小股东和上市公司的利益。董事会规模越大, 越容易发生财务舞弊。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 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越小。执行董事比例过高容易使得董事掌握关键信息的能力减弱, 同时会弱化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职能, 从而发生财务舞弊。

2 股权结构与财务报告舞弊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司治理的产权基础。从理论上说, 公司股权结构状况会影响公司的治理效率, 从公司的经营业绩可以看出。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说, 合理的公司股权能够确保财务报告真实性的发挥。

2.1 研究假设。国家股。由于行政机关并不享有国家股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的索取权, 因而缺乏足够的经济利益驱动其去监督和评价经营者, 经营者便利用政府在产权上的“超弱控制”, 成为实际上的内部控制人, 为展现其良好的经营状况可能会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因此我们提出假设1:国家股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正相关。

法人股。在我国流通股股东过于分散, 难以参与公司的决策, 使得法人股股东在董事会中往往拥有超越其出资额的权利和地位, 成为公司事实上的控制人, 因而, 容易产生法人股股东为实现其利益而损害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因此, 提出假设2:法人股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正相关。

流通股。我国上市公司中流通股股东虽然较为分散, 难以通过参加股东大会左右管理层行为, 但是当他们发现企业有财务报告舞弊的情况会选则抛售或者拒绝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这种约束力量会制约企业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因此, 假设3:流通股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负相关。

股权集中度。股权的集中会使企业受持股比例较高的几大股东控制, 当控股股东与外部股东利益不一致时, 可能出现控股股东和外部小股东产生利益冲突, 实际中也大量存在着控股股东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由此, 提出假设4: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正相关。

2.2 样本选择与变量定义

2.2.1 样本选择。

样本选择2008年至2012年因财务报告舞弊而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 共取得样本31家。这里财务报告舞弊指上市公司在上市申报材料、招股说明书或上市公告书的财务报告以及上市后披露的年报、中报中存在着严重的虚增或虚减资产或利润行为。

2.2.2 变量定义

(1) 因变量:FRAUD如果上市公司发生财务报告舞弊取1, 否则取0。

(2) 解释变量:STATE国家股占总股本的比例;LP法人股占总股本的比例;TRADABLE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T5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

(3) 控制变量:IPO公司是首次公开募股时取1, 否则取0。CHANGEDR公司上市至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董事长变更取1, 否则取0。GUOZIJU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资产管理局或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取1, 否则取0。

2.3 实证分析

2.3.1 两类公司股权结构的平均数、中位数的差异检验

由表2-1可以看出, 国家股比例、流通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是否为国资局、公司上市至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董事长是否变更、公司首次公开募股情况在两类公司中的差异非常显著。

2.3.2 回归分析。为检验股权结构与财务报告舞弊的关系, 本文建立以下模型, 并进行回归分析。

因为流通股、法人股和国家股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不能同时使用, 所以分别考虑法人股和流通股比例对发生财务报告舞弊可能性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STRUCTURE分别用TRADABLE和STATE、LP代替。

由表2-2、表2-3列示的回归分析结果:

(1) 流通股比例与公司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负相关, 符合假设3, 反映出流通股股东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产生的制约作用。 (2) 法人股比例越高, 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越大, 符合假设2。 (3) 国家股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 与假设1不符。 (4) T5与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不存在显著关系, 不支持假设4。在研究中发现, 有些公司的大股东之间是竞争对手的关系, 或国家持股比例很高等等关系较为复杂, 因而与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不存在显著关系。

3 董事会特征与财务报告舞弊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董事会的基本职责。董事会规模、构成等特征影响着董事会效率, 进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3.1 研究假设。

董事会规模。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很少设立职能委员会, 从而出现人数较少的董事会高效精干, 承担起董事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状况监督的责任。所以提出假设1:董事会规模越大, 公司越容易发生财务报告舞弊。

执行董事比例。执行董事是指董事会中参与企业内部管理的董事。董事会的构成是决定董事会监督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由于经理层具有相对的信息优势, 如果经理层在董事会中占主导地位容易导致股东财富的损失, 而外部董事的引入可降低其影响力。据此, 提出假设2:执行董事比例越高, 公司越容易发生财务报告舞弊。

监事会人数。《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设立监事会, 在理论上, 监事会被赋予监督权力, 能够有效制约董事会行为。而在实践中, 监事会成员大多数由公司内部人员担任, 缺乏独立性, 由此造成监事会的监督权常常都流于形式。相反, 一些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上市公司, 通常会设立一个大规模的监事会来掩盖公司的舞弊行为。因此, 提出假设3:监事会人数与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正相关。

3.2 变量定义

(1) 因变量:FRAUD如果上市公司发生财务报告舞弊取1, 否则取0。 (2) 解释变量:DIRECTOR董事会人数;SUPERVIS监事会人数;EXECUTIVE执行董事人数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例。

3.3 实证分析

3.3.1 董事会特征的平均数、中位数差异检验

由表3-1可以看出, 执行董事以及监事会人数在两类公司中的差异明显, 符合假设2和假设3, 而董事会人数在两类公司中的差异不显著。

3.3.2 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检验董事会特征与财务报告舞弊的关系, 建立如下的模型, 并进行回归分析:

表3-2列示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1) 执行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越大, 公司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越大, 此结论进一步证明了假设2。 (2) 监事会人数与企业财务报告舞弊显著正相关, 符合假设3, 由此说明了我国监事会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 也反映了一些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为掩盖其舞弊行为反而会设置一个较大规模的监事会。 (3) 董事会人数越多, 公司越有可能发生财务报告舞弊, 证明了假设1。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31家舞弊公司和相应的控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 两类公司在股权结构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与控制样本相比, 发生财务舞弊的公司, 通常拥有较高的法人股和较低的流通股。 (2) 两类公司在董事会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执行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越高的公司, 发生财务舞弊的可能性越大。此外, 发生财务舞弊的公司往往有一个较大规模的监事会作为掩饰, 由此可见, 我国的监事会制度在抑制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国立.公司管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 2003 (2) :28-37.

[2]王晶.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会计之友, 2008 (5) :34-37.

[3]李明辉.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J].当代财经, 2003 (3) :21-25.

[4]柯东昌.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构成和公司绩效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5) :48-53.

[5]胡铭.论我国董事会制度对虚假财务报告的监督[J].审计研究, 2008 (4) :53-56.

[6]吴丹.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12 (12) :21-27.

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部会计控制 篇11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会计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097-03

从我国企业改革进程中明显可以看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走公司治理之路。而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是优化

公司治理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会计控制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架构,是现代公司制的核心。现代企业制度区别于传统企业的根本点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或称所有与控制的分离(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在这种分离的基础上,经营者有可能利用私人信息的优势谋取个人利益,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地位及其所拥有的信息量的不同,最终决定了契约各方的不对等,这种不对等使公司的治理结构研究提上了人们议事日程。公司治理结构涉及到各相关利益方,如股东、经营者、债权人、雇员、顾客等。各相关利益方之间存在着不完备和不对等的契约。作为所有者的股东、保留了诸如选择董事和审计师、兼并和发行新股等剩余控制权,除此之外,将契约控制权的绝对部分授予董事会;董事会保留了雇佣和解雇首席执行官(CEO)、重大投资、兼并和收购等战略性的控制权,将日常生产、销售、雇员的招聘等管理权授予了公司的经营者;经营者的经营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即从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出发,委托人和代理人具有不同的目标函数,代理人在信息与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具有道德风险,产生了诸如代理问题和搭便车等问题。公司治理要解决的就是在这种多边契约存在的情况下,以效率和公平为基础,对各相关利益方的责、权、利进行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与设计。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解释,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在我国近几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开始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不断完善,相应的法规也不断出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依赖于企业现有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因素,而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这些宏观因素作用的结果,构成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和依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内涵与外延的变化正是公司治理结构作用的结果。

二、公司治理结构下建立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是正确处理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关系、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证。公司治理结构分为外部治理结构与内部治理结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受资本市场、融资市场、经理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内部治理结构受各利益相关方权利制衡的影响。例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债权人、工会等是代表各利益相关方的权力机构,它们之间权力的制衡构成了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是这些权力制衡的重要手段。

1.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中小股东的利益,能够解决股权高度集中和所有者缺位问题。由于历史的因素和所有制结构的影响,我国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国有股、法人股占总股本比例高达65%以上,出现“一股独大”、“一股独尊”的局面,目前,国有股减持方案已经暂停,使得这一局面在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按照公司治理结构要求,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在一些重大事项上拥有控制权。实际上,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常常被大股东控制和操纵,众多的中小股东很难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参与对企业的控制,这样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就出现“形备而实不至”的现象。由于我国企业所有者缺位现象严重,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经营者可以凭借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优势,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决策。例如,经营者可以利用国有股的优势,遥控股东大会做出不分红的决定,虽然中小股东不同意这种决策,但是,由于股权的比例不足以影响决策,只能听之任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可以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这样众多“用脚投票”的中小股东可以信赖企业的会计信息,他们可以通过买卖股票,淘汰恶意侵害他们利益的公司,实施对公司的间接控制。

2.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权力的制衡。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并形成特定的委托—代理关系,这样在实践中出现了所谓“所有者会计”和“经营者会计”的情况。对于企业所有者来说,他们期望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进行未来投资决策;他们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使其向维护所有者利益方面倾斜,比如,贯彻谨慎性原则,足额并加速补偿固定资产成本,对存货采用后进先出法或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等。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则可能因其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而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更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这种短期利益驱动体现在会计上则为张扬或夸大受托经营成果,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侵占或者损害所有者利益,如提前确认收入,不足额提取费用,产生过度的职务消费等。企业经营者成了现实的会计控制主体,直接控制着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利用,而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则主要是通过由经营者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来实现的。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使真实、公允的信息的产生成为可能,有利于双方权力与信息的制衡。

3.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董事会有效行使控制权。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董事会接受股东会委托行使对公司的控制权和决策权。例如,董事会有权选聘和激励主要经理人员;对全体股东负责和向股东报告公司的经营状况,确保公司的管理行为符合国家法规;进行战略决策;制定政策和制度;履行监督职责,包括评价经理人员业绩、评价公司的财务业绩、监督预算控制系统的运作等。可见,董事会拥有处理公司经营和发展重大问题的决定权。董事会对股东的诚信,主要表现在向股东们报告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所以,必须首先建立标准、高效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建立相应的信息质量监督保障体系。这是董事会行使控制权的保证。董事会要维护股东权益,实现公司经营业绩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重大问题决策的正确性和对经理人员行为的制约。董事会对公司的监控体系包括资本预算体系、业绩考核体系、会计核算体系、高层管理人员报酬体系、财务报告制度、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内部会计控制是董事会行使权力的重要保证,所以,在制定内部会计控制政策和程序时,应该考虑到董事会行使控制权的效果。

4.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保障债权人、职工、客户和供应商等利益关系方的利益。这些利害相关者在参与公司治理过程中都不能离开会计系统的信息支持。各利益相关方可以核实财务成果,对不良后果采取措施。例如,债权人通过限制性贷款协议,对借款企业实施监控权力,这种权力的行使依赖于真实、可靠的会计等信息。当企业违背贷款协议,或经营不善时,债权人就会采取干预措施,要求公司出售资产还债、停止兼并或投资、禁止分红、改组公司董事会、撤换公司领导人、停业清理等。可见,各利益关系方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必须依靠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

三、公司治理结构下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

内部会计控制是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和生产经营活动特征而设计的,是用于维持公司治理结构中相关利益主体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因此,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公司治理的要求。

1.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构建切实可行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应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体系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法律依据为《会计法》、《审计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通则》以及财政部发布的四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文件,这些法律、法规大多是最近出台或者最近修改过的,充分体现了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的要求。在构建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时,除了依据统一的法律、法规以外,还要依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每个企业应该根据各自的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特点、控制目标以及控制功能的充分发挥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

2.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监督机构

一般说来,在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方面,会计机构起了非常重要作用。企业会计机构对企业的会计流程、产品流程、产品性质、公司经营性质等都非常熟悉。因此,会计机构经常担当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政策和程序设计任务。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会计科目、凭证、账簿、报表、核算和成本计算等方面主要由会计机构处理。因此,会计机构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会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我国很多企业的会计机构连根本的独立性也谈不上。经理和董事长怎样说,会计机构就怎样办。这与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有关。这时,会计机构就成为信息不对称的最大障碍。会计机构的独立性问题是企业进行公司治理结构时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纳入管理制度,为了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效果良好,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CIS),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期更好完成内部控制目标。需要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先要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对于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独立于被审计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形同虚设,同时要把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到对公司的管理做出分析和提出建议上来。

3.及时做出内部会计控制报告

内部会计控制报告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部会计控制政策、方针、内容、方法和效果的书面文件。机构内部会计控制报告是世界内部控制管理的趋势。内部会计控制报告表示企业对其实行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情况的申明,使各利益相关方能更快了解企业的情况,促使企业经营者重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完善,使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企业借此可以降低风险,提高经营效率,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内部会计控制报告有利于企业及证券市场的有效运作。

在内部会计控制报告中,应该包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依据、内容、方法、报告涵盖的时间以及一些必要的保证等内容。董事会有必要在内部会计控制报告上签字盖章。内部会计控制报告对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非常重要,它是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财政部正在考虑并广泛征求意见的问题。制定有关内部会计控制报告的法律法规对我国企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S].财政部(2001)41号文件.

[2] 张炎兴.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控制观[J].会计研究,2001(8).

[3] 刘玉廷.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新形势下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里程碑[J].会计研究,2001(9).

[4] 刘中鹭.浅论企业内部控制[J].审计研究资料,1999(2).

[5] 阎金锷,陈关亭.内部控制评价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 李凤鸣.内部控制设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篇12

一、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互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在领导、管理、激励和约束方面的制度和原则,它涉及所有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在责、权、利上的划分和相互制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控制关系和制约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两个方面。公司内部治理是指按照《公司法》所确定的法人治理结构对公司进行的治理,是基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正式制度安排。除了股东、经营者之外的公司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构成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则称为公司外部治理。会计信息是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条件,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只有根据会计信息,才能了解并监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从而做出相关的决策。而充分、完善的会计信息在减少信息不对称、限制道德风险、控制逆向选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借助于有效的对外信息披露和审计制度,支持外部竞争性市场体系的有序运行,保证了外部治理结构对经理偏离股东利益行为构成可置信的威胁等;另一方面,在内部治理结构中,会计信息直接发挥着监督、评价和契约沟通的治理价值。因此,会计信息质量高低对公司治理的绩效有重大的影响。

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保障

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与运行过程中,会计信息披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质量会计信息维系着利益相关者之间产权博弈的均衡。然而,高质量会计信息并非独立于企业所有权而天然存在的。事实上,会计信息质量本身就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会计信息的披露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关于会计信息及其质量的信息分布仍然存在不对称问题,这使得代理人很可能按自己的意愿披露会计信息,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低劣,难以保障委托人的利益。公司治理正是通过一套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安排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有效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本身是一种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因为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出于降低信息披露成本的考虑,由经营者提供会计信息。但为了保证信息披露质量,防止经营者按自己的利益来披露低质量会计信息,在设计治理结构时,首先在机构设置上保证了信息质量:如财务总监代表股东来对管理层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督;再如在治理结构中,在董事会中设独立董事,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还有监事会的设立,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经营者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其次,财务治理权配置也保证了信息披露的质量,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一般财务人员的职责是不同的,经理人员想通过操纵财务来实现他们想达到的效果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合谋才能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

公司外部治理以会计信息质量作为评价企业的标准,在外部治理中,只要不出现会计信息的“柠檬市场”,随着管理人员认识水平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将成为评价企业优劣的一个标准。为避免企业经营失败,企业必然选择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由于我国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外部市场需求不够,因此,应该建立一系列的制度规定,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相关经济利益,使中小投资者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层形成监督和约束。在公司外部治理上,积极培育有效的证券市场;建立起规范的经理市场,建立完善的经理人选择、评价、推荐跟踪监督、信用管理、声誉评价体系,利用声誉机制将不合格和劣迹较多者逐出经理市场,形成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从而形成对经营者的外部约束机制,对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外在的约束力。同样,资本市场、控制权市场也要按市场的法制进行规范运作,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较完善的系统,从而构成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较强需求压力的外在约束机制。

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促进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的作用

从对公司治理相关信息披露的要求来看,企业应提供的信息可分为三部分内容,即:财务会计信息、审计信息和非财务会计信息,其中财务会计信息被列为世界各国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重点,它主要用来评价公司的获利能力、经营状况及预测未来的经营前景,是解决会计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方式,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关系密切,双向互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它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及推行均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高质量会计信息能够降低契约的不完全程度,从而简化治理结构所引发的问题。二是高质量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控制权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执行。三是高质量会计信息有利于对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四是高质量会计信息有利于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实践也证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的成败。证券市场成熟国家的经验表明,高质量会计信息使股东具有行使表决权的能力,是对公司进行监督的有力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也是影响公司行为和保护潜在投资者利益的有力工具。高质量会计信息有助于吸引资金,维护投资者的利益。股东和潜在投资者需要得到定期的、可靠的、可比的、足够详细的信息,从而使他们能对经理层是否称职做出评价,并对股票的价值做出评估、对持股和表决做出有根据的决策。毫无疑问,高质量会计信息也有助于完善经理层的激励机制,抑制“内部人控制”,有助于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监控,帮助公众了解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活动。

四、加强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途径

(一)加强会计监管

通过有效的会计监管可以实现会计信息的完整性、高质量和及时性,可以保证利益相关者及时获得应当获得的会计信息,因此建立会计监管机制,加强会计监管是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整体观和有限理性观,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的会计监管机制的运行和依托公司外部治理机制指向的会计监管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可以实现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二)完善法律环境建设

根据我国国情建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社会,必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法制社会到来将会使人们对低质量财务信息提供者的悲惨下场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从而减少和拒绝提供虚假信息,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三)保证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

建立充分履行其职能的运作机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独立董事制度对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在公司董事会中引进独立董事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提高董事的决策质量,二是为了对内部董事起到一种制衡作用,以有效减少“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产生。保持独立董事的控制权和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制度有效发挥其作用,而不至于流于形式的基础。由于与董事会其他成员相比,独立董事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保护公司利益,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同时能对公司经营者形成制衡作用,对其经营中的违规行为予以制止,增强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因此这一做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所接受。独立董事不拥有企业股权,可以不受利益的局限而公平地对待全体股东、董事和经理人员,在公司战略、运作、资源、经营标准以及一些重大问题上能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使经营者无法利用财务欺诈手段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同时,独立董事相对于内部董事来说更容易坚持客观的评价标准,并易于组织实施一个清晰的、明确的评价程序,对经营者进行更有效的客观评价,监督经营者的业绩,因而也大大降低了经营者的造假动机。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后,要强化审计委员会的建设和管理,使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切实发挥作用,这将大大改进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林钟高, 章铁生.公司治理与公司会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3]竺素娥.公司治理与财务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发展广告学下一篇:传统文化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