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导论重点(通用7篇)
社会工作导论重点 篇1
社会问题:社会学所讲的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进步与发展、妨碍社会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的公共问题。由社会结构本身的缺陷或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结构内出现功能障碍、关系失调和整合错位等原因造成的,被相当多的人所共识,需要运用集体力量才能消除和解决。
社会问题是指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不协调和各种矛盾、冲突、从而危及广大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需要依靠社会群体力量解决的社会现象。
判断社会现象为社会问题的环节:1利益受损人群的强烈不满和呼吁。2社会敏感集团及社会上某些有识之士的呼唤。3社会舆论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宣扬和推动。4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5社会权力集团的认可与支持9
社会问题的类型:1二分法:显性的、隐性的。墨顿与尼轼特:偏差行为(犯罪、青少年犯罪、精神病、吸毒、自杀、娼妓)社会解组(世界人口危机、种族关系、家庭解组、社区解组、都市交通问题)2三分法:袁华音a社会制度失当性题或制度性社会问题(婚姻家庭、就业、老人、消费者权益、教育、医疗保健)b社会关系失调性问题或关系性社会问题(人口、贫困、环境污染、交通、住房)c行为失范性问题或个人性社会问题(犯罪、色情、卖淫、贩毒、吸毒、赌博、走私、贪污渎职)3四分法孙本文:a家庭问题b人口问题c农村问题d劳资问题。当代学者:a结构性社会问题b变迁性社会问题c越轨性社会问题d道德性社会问题5五分法兰迪士:a个人调试的失败b社会结构的缺憾c个人对适应的失败d政治与经济问题e社会政策与制度的失调
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功能学派: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是因为社会系统中的某一部分不能正常的发挥它的社会功能。1社会病态论:将社会比作一个生物有机体,认为社会问题的发生是由于社会中的某些人或群体不能保持健康状态,不能保持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关系。
2文化堕距论:认为社会变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变化速度不一致,当文化各部分之间出现较大差距或者错位的时候就形成了文化堕距
3社会失范论: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时候,旧的行为规范受到人们的怀疑或不适用了,而新的规范又没有建立起来或没有被人们广泛的接受,这样,人们便失去了行为准则。
4差异交往论:认为一个人是否会成为越轨行为者,取决于他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冲突学派:认为社会问题是不同利益群体相互冲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1价值冲突论:富勒、迈尔斯认为,社会问题是一种被相当多的人认为是偏离于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的社会状况。不同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人们对同一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立场、态度,因而在采取某种措施改变某一社会现象时,会引起人们无休止的冲突。2群体冲突论:社会是由不同的利益群体构成的,各个群体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与其他群体发生冲突。
3阶级冲突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阶级是最主要的社会群体,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生物社会论:试图从生物和人类的生理方面来解释社会问题的原因
1体质论:隆布罗索、格卢克2染色体论:
标签论:贝克,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构,是社会问题的主观方面而不是客观方面,社会问题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是因为受到大众或社会控制机构的注意,而社会反应只有在宣称的行为或状况被确认之后才可能发生。
中国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自然环境的变化,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状况是人口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基本限制因素之一。a自然灾害b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
2人口增速及其素质低下的影响
3我国目前正处于特定的市场经济转型期,即非传统的计划经济,又非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经济过渡时期。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制度缺陷,是社会问题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不合理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4我国处于政治体制改革中,新旧体制间的真空或结合部的断层,成为某些社会问题,特别是干部腐败、经济犯罪得以滋生蔓延的便利条件a权力的监督,约束机制严重滞后b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涵待改革c基层政权建设薄弱
5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变迁,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往往发生变化,外来文化的引进和渗透,可能导致本土文化的重大改革。
人口数量问题:人口数量问题是指人口数量过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的社会问题 人口素质问题: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素质三个方面
人口结构问题:人口结构包括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分布结构。我国的人口结构最突出的是人口老龄化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
人口老龄化问题:影响: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加大消费性人口比重,增大劳动力成本,降低储蓄率,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关键:1经济能否继续稳定和健康地增长,2能否建立起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人口性别比失调:影响:会对将来的婚姻和家庭形成严重的冲击,进而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关键:逐渐改变人们对男孩的性别偏好,消除性别不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其次,由于限制生育的人口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性别偏好的影响,放松人口的数量控制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性别比失衡问题。
新人口问题:流动人口问题: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人口管理和计划生育工作,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或人类额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1由于自然力引发的环境问题2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分为生态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于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水体污染: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中国环境问题的成因:1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2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3难以抵制的市场诱惑,使资源遭受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4工业技术总体水平低产生的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5经济发展存在“政策失效”问题
对策:1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a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b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从传统发展观转到科学发展观c推动循环经济,鼓励环保产业发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2加强立法,规范环境保护机制3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建立环保公众参与机制 就业问题:
1摩擦性失业:指劳动者在正常的流动的间隙中所发生的失业。2结构性失业:因经济结构变化而发生的失业3寻找性失业:指人们本来可以找到工作,但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而暂时不就业所发生的失业。介于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之间。4需求不足性失业:也称为周期性失业,即由于社会总需求不足而带来的失业。
当一个社会的失业率达到或接近一定程度(7/100—城镇失业承受能力大小)当社会普遍感到就业困难的时候,就业就成为一个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国家安全、百姓生活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即就业问题。
措施:近期: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期通过经济的发展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这是环境社会就业压力的根本性措施。
2积极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调控失业率
3针对我国主要是结构性失业问题,对失业职工开展再就业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在全国普遍推行劳动预备制度
4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拓宽就业渠道
5发展较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6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把就业和再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7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改善协调推进,扩大就业容量
坚持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就业
建立和完善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政
府法律制度为基础的市场就业机制
提高教育水平,加强职业培训,使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合理安排社会保障与就业,对困难群众实行基本生活保障和就业援助。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
腐败防治措施:坚持改革传统政治体制,建立对全力监督和制约的科学机制,以防治权力的滥用和失控
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渡干预,使经济租金降低到最小限度。建立健全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农问题表现: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
2农民负担沉重
3农村贫困人口多,返贫现象严重存在4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处于简单再生产状态,农业失去发展能力
农民素质低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
干群关系紧张,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剩余劳动力庞大,失业问题严重
原因
人地关系的紧张是三农问题严重存在的客观原因
实行工业倾斜的战略选择是三农问题形成的根源
城乡二元体制加剧了三农问题的形成和发展
措施:
1实行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
改变工业倾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加快城镇化进程,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途径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从长远来解决农民问题
2减轻农民负担,实行税费改革
3完善落实农民的土地经营权
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内涵
要建立集体土地价格评估体系和土地流转中介市场
积极促进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民自我保护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的谈判能力 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社会工作导论重点 篇2
马克思指出, 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 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马克思认为, 消费是社会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环节, “生产创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把它们分配;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最后, 在消费中, 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 直接变为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 被享受而满足个人需要。因而, 生产表现为起点, 消费表现为终点, 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
消费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消费价值观既受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与限制, 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
在资本主义社会, 对消费价值观进行操纵与导向的主角是资本主义企业及其代表机构。消费价值观服务于资本的逐利性, 资本主义扩张需要依赖于消费的不断增长, 因而出现了超前消费、“虚假需求”消费, 以及弗洛姆所说的普遍的“异化消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目标, 客观上规定了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与基本要求。作为社会生产的终极目的, 和谐社会的消费价值观必须有利于两个和谐发展, 有利于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实现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增长。
二、社会和谐对消费价值观的要求
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就是要保持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正义。这样一方面保证社会资源及基础消费资源尽可能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合理地分配, 另一方面也要保证社会消费健康有序地进行, 从而推动社会生产顺利发展。
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明需求与精神文明需求, 扩大消费品的消费。对最终消费品的消费不是要无节制地消费, 而是要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提倡必要消费、反对枯竭型消费, 这是社会和谐对消费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在基础消费方面, 应该提倡实行适度消费。因为人类个体之间实际的必要需求差异并不大, 亿万富豪与乞丐在每天所需要获取的卡路里、蛋白质总量方面基本是相同的;此外, 基础消费是对资源依存度较高的消费。如果人们在基础消费方面过度消费, 更多地占有一些实际并不必需的资源, 从而使真正需要的人群不能以合理的代价获得这些资源, 这样将不同程度地加大了社会的不公。提倡在基础消费方面适度消费, 就是要改变在资源占有方面的不公平现象。提倡适度消费, 就是要提倡以节俭为荣、浪费为耻, 反对对社会及消费者本人都不利的暴饮暴食、疯狂购物等毫无节制的消费习惯, 反对个人以占有大量闲置不用的住宅、交通工具、高级奢侈品为荣的消费观念, 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社会和谐需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而基础消费方面的富足与平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保证。提倡适度消费需要建立这样的消费理念:个人的富裕与成功不是依据个人占有物质财富特别是基本生活资料的多寡来区分, 而是通过精神财富和对社会贡献来区分的。
无止境地追求占有大量消费资源是社会生活物资短缺时代遗留下来的腐朽的消费观。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统治阶级无不穷奢极欲, 据天下为己有, 大量地消耗以致浪费资源。如中国古代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就是人们过分浪费资源的真实写照。当今, 资本主义为了不断扩大市场空间, 将这种奢靡的消费习惯推广到更多的人, 但是仍然未能改变少数最富裕的人群占有世界绝大多数消费资源, 而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贫困者连基本温饱都难以满足的状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 首先就要从消费方面的不公平入手, 使全体人民获得基本的消费保障。
三、可持续发展对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的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已经遭遇了资源瓶颈与环境瓶颈。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要建立与可持续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的消费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盲目扩张造成“环境异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可持续增长的模式已经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人民的认同。
绿色消费是上世纪90年代在欧州首先发展起来的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理念。它强调一部分人的消费不能以损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 强调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指出, 绿色消费是指“提供服务, 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 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 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绿色消费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获得、使用、消耗或享用各种绿色产品和服务的行为或过程。它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 更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现代消费哲学和消费观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汲取一切人类进步的思想和观念, 所以, 绿色消费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消费的消费价值观一方面要求减少消费对资源环境的依存度, 另一方面要求消费品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谐社会的消费价值观就是要使人们自觉地选择绿色产品与绿色消费行为, 排斥与反对破环生态平衡、过度剥夺自然资源、造成不可恢复的环境损害的一切消费品与消费方式, 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跨越式发展对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的要求
中国是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 由于资源与环境的制约, 中国不可能亦步亦趋地按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模式发展, 而必须寻找对环境资源依存度较低的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跨越式发展。1992年中国国家计委就指出:“中国只能根据自己的国情, 逐步形成一套低消耗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 使人们生活以一种积极、合理的消费模式步人小康社会”。
中国经济增长呼唤着新的消费价值观。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的基础上, 着力培养新的消费热点, 是推动经济走向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文化消费、符号消费、虚拟消费、以感性消费为主要特征的非理性消费是世界消费观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份, 也是对资源环境依存度较低的消费模式。当然, 这里有机遇也有挑战。
中国具有发展文化消费得天独厚的条件。五千多年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对世界充满了魅力;世界各国文化在这里聚集、碰撞, 不断产生出新的火花。我们不仅要积极发展国内文化消费市场, 还要推动中国文化消费走向世界, 引领世界文化消费的潮流。中国人有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也有能力走在世界文化消费产业的前列。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需要培养国民的文化消费观与文化市场, 保护知识产权与知识创新, 培植民族文化产业, 才能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广泛汲取及相互融合。这些, 都仰赖于构建良好的文化消费观。
符号消费长期被冠以奢侈品消费与非理性消费的恶名。而符号消费中凝聚了优异品质、良好设计与企业文化的品牌消费, 凝聚了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概念消费, 是消费品市场中最活跃、最具恒久吸引力的。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符号消费, 无异于将孩子与洗澡水一齐倒掉。由于具有附加值高、环境依存度低的特点, 以品牌消费与概念消费为特征的符号消费正是中国应该大力培养与发展的消费模式。要培养一大批具有优秀品质与文化内涵的中国名牌走向世界市场;要不断创新消费概念, 推动高新科技产品走向市场。品牌消费、概念消费与知识经济相结合, 将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国经济跨越式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虚拟消费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飞速增长。虽然网络电子游戏等有使青少年沉迷成瘾的不足之处, 但网络经济、虚拟产品、虚拟社区具有低环境依存度、高附加值、低运营成本的特征, 不但推动者现实经济的发展, 也日益成为一种高速增长的经济体系。中国不应当盲目地反对虚拟消费, 而应该注重虚拟消费的合理内核, 积极发展虚拟经济。虚拟消费是全球范围内世界各国科技与文化实力较量的场所, 是高投入、高产出、高增长的经济模式, 中国的跨越式增长离不开虚拟经济。
世界消费正在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以感性消费为特征的非理性消费正以其动态的、多变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迅速冲击着传统消费市场。美国学者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 认为恰恰是人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会影响到客观的市场, 卡尼曼对行为经济学的研究, 为他赢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非理性消费对现实经济存在着大量的机会与挑战。不应该对非理性消费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而应该区别对待。对于超出个人能力, 无益于消费者自身、环境与社会的非理性消费应当予以控制与摒弃;而有益于经济与社会发展, 有利于科学文化事业进步, 有益于创新及个性发展, 有益于人民生活改善的非理性消费, 则应该大力提倡。
和谐社会的消费价值观, 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的社会思想体系。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的构建, 需要政府、企业与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需要与政策建设、制度建设与宣传教育同时进行。构建和谐社会的消费价值观, 应当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始终保持一致, 要从两个和谐与中国国情出发, 在基础消费方面提倡适度消费, 在消费模式方面倡导绿色消费, 并鼓励文化消费、个性化消费、虚拟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观的建立与发展, 在不断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基础上, 推动中国经济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地、健康地、跨越式地增长。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
[2][美]赫伯特·马尔塞斯:单面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3][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8
[4]刘佳刚刘乐山:非理性消费行为理论与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 2006, (1) :85~88
[5]国家计委, 中国21世纪议程[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2年出版
社会工作导论重点 篇3
2、西方护理学的发展划分阶段:19世纪中叶以前和19世纪中叶以后
3、南丁格尔的贡献:①为护理向正规的科学化发展提供基础;②著书立说,阐述其基本护理思想;
③致力于创办护理学校;④创立了一整套的护理制度;⑤强调了护理伦理和人道主义护理观念。
4、1854-1856年,英法等国与俄国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在南丁格尔率领的护士的努力下,伤病员的病死率由42%下降到了2.2%。
5、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伦敦的圣多马医院开办了第一所护士学校。
6、1888年,在福州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护士学校。
7、1993年3月卫生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理管理办法》。
8、1995年6月25日全国开始了首次护理职业考试。
9、护理的概念的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过程:①以疾病为中心阶段(1860年-20世纪40年代)
特点:认为护理是一门专门的职业,从事护理的人要受过专门的训练。②以病人为中心阶段(20
世纪40年代-70年代)特点: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逐步形成了护理学的知识体系以作
为专业的理论基础,应用科学的护理工作方法即护理程序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③以人的健
康为中心阶段(20世纪70年代-现在)特点:护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独立的应用学科。
10、医学模式的转变1977年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恩格尔教授提出。
11、护理工作的工作范畴划分方式:㈠根据护理功能来划分:①独立性的护理功能:指护理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来决定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服务。②合作性护理功能:指护理人员必须与医疗小组的其他人员密切配合及协作才能完成的护理功能。③依赖性护理功能:指护理人员需要按照医生的处方
及其他医嘱对服务对象所实施的护理。㈡根据工作的专业性质来划分:①专业性工作:从业
人员接受正规的专业教育及以后不断的继续教育,以便在不同的场合随机应变地处理好服务对象的问
题。②类专业性:指一些简单性、常规性护理工作,不需要随机应变能力。③非专业性:不需要学习
或深思熟虑的工作,或服务对象的生理护理性的工作。
12、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是: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
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3、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是: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
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14、影响健康的因素:㈠生物因素:⑪生物性致病因素;⑫遗传因素。㈡心理因素;㈢环境因素:⑪
物理环境;⑫社会环境:①社会政治制度;②社会经济因素;③社会文化因素;④生活方式;⑤医疗
卫生服务体系。
15、疾病的概念是机体身心在一定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所引起的一定部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
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整体病理过程,是机体内部及机体与外部环境平衡的破坏和正常状态的偏
离或终结。
16、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反应:①焦虑及恐惧;②依赖性增强;③自尊心增强;④猜疑心加重;⑤
主观感觉异常;⑥情绪易激动;⑦孤独感;⑧习惯性心理;⑨害羞和罪恶感;⑩心理性休克及反常行
为。
17、常见病人角色适应不良及心理原因:①病人角色行为冲突;②病人角色行为强化;③病人角色行
为缺如;④病人角色行为异常;⑤病人角色行为消退。
18、疾病对家庭的影响:①家庭的经济负担加重;②家庭成员的精神心理压力增加;③家庭成员情绪的变化。
19、疾病对社会的影响:①降低社会生产力;②浪费或消耗社会医疗资源;③造成传染,威胁他人健
康。
20、预防疾病的措施:①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从病因上防止健康问题的发生,是最有效的预
防措施;②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关键是早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处理健康问题,即“三早”预防;③三级预防:又称临床期预防,即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并采取各种促进身心健康的措施,以防疾病进一步恶化或出现伤残,最大限度地恢复健康,即把健康问题的严重程度压缩到最低限度。
21、完成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具体工作内容:①预防性服务;②保护健康的服务;③促进健康的服务。
22、人的基本需要是个体生存、成长与发展,维持其身心平衡的最基本的需求。
23、影响需要满足的因素:㈠内在因素:①生理因素;②情绪因素;③认知因素;④其他个人因素。
㈡外在因素:①环境因素;②社会因素;③文化因素。
24、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的划分依据是: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划分。
25、人的基本需要层次分为:①生理需要:指维持生存及种族延续的最基本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
指希望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③爱与归属感的需要:指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和支持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与他尊两个方面;⑤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个体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理想和抱负的需要。
26、需要理论对护理实践的意义:①识别病人未满足的需要;②领悟和理解病人的行为和情感;③预
测病人即将出现或未表达出的需要;④识别病人需要的轻重缓急。
27、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及心理
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
28、席尔(Hans Selye,1907-1982)是加拿大著名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压力与适应学说”,被称为
“压力理论之父”。
29、适应反应的过程分为:①警告期:特征是以身心动员各种生理及心理防卫能以应对压力源;②抵
抗期:特征是以副交感神经兴奋及人体对压力源的适应性;③耗竭期:特征是如果压力源强度很大,持续了很长时间,或出现了新的压力源,人体在适应过程中耗尽适应能量, 不能代偿性应对压力源,抵抗力到达极限,随之崩溃。
30、适应的层次:①生理层次:当外界的刺激发生改变,影响人的内稳态时,个体以代偿性的生理变
化来应对刺激的过程。②心理层次:当人们经受心理压力时,如何调整自己的态度去认识和出理情况。主要是应用心理防御机制:否定、合理化、转移、投射、认同、退化、幻想、反向形成、潜抑、抑制、补偿、升华、幽默、选择性忽视③社会文化层次:包括社会适应(调节自己的个人行为,以适应社会的法规、习俗及道德观念的要求。)和文化适应(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某一特殊文化环境的要求)④技术层次:对新技术的应用造成的压力源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带来的。
31、压力的预防及应对的四大原则:减少压力的刺激、正确认识评价压力、减轻压力的反应、寻求专
业帮助
32、帮助病人预防压力的方法:①为病人创造轻松的康复环境;②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满足病人的各种需要;③提供有关疾病的信息;④锻炼病人的自理能力;⑤加强病人的意志训练。
33、护士工作的压力源:①不良的工作环境;②紧急的工作性质;③沉重的工作负荷;④复杂的人际
关系;⑤高风险的工作性质。
34、护士的工作疲溃感概念:高强度的护理工作压力如果持续过长,就会造成一种无助、无望的心理
体验。
35、护患关系的概念:护患双方在相互尊重并接受彼此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在相互学习和促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广义的是指围绕服务对象的治疗和护理所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狭义的是护士和服务对象之间在特定环境及时间段内互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36、护患关系的特征:①是以治疗为目的的专业性、帮助性关系;②是一种工作关系;③是一种以服
务对象为中心的关系;④是一种多方位的人际关系;⑤是一种互动关系;⑥是一种治疗关系;⑦是一种短暂性的人际关系。
37、护患关系的基本内容:㈠技术性关系:是以护士拥有相关的护理知识及技术为前提的一种帮助关
系;㈡非技术性关系:①道德关系;②利益关系;③法律关系;④文化关系;⑤价值关系。
38、护患关系的基本模式:①主动-被动模式:以生物医学模式及疾病的护理为主导思想的护患模式,主要针对昏迷、休克、全麻、有严重创伤及精神病的服务对象;②指导-合作模式:以生理医学-社会心理及疾病的护理为指导思想的护患关系,适用于对急性病服务对象护理时的护患关系;③共同参与型:以生理医学-社会心理及健康为中心的护患关系,适用于对慢性病服务对象的护理。
39、非语言沟通的概念:是一种不使用词语,而在沟通中借助动作、手势、眼神、表情等来帮助表达
思想、感情、兴趣、观点、目标及用意的方式。
40、护理程序的概念:是一种有计划、系统而科学的护理工作方法,目的是确认和解决服务对象对现
存或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是一种综合、动态、决策和反馈的思维及实践过程。
41、护理程序的特征:目标性、个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动态性、互动性、普遍性
42、护理程序1955年由赫尔首先提出。
43、1977年,美国护士会规定护理程序包括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方面。
44、护理评估的概念:有组织地、系统地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及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明确
护理对象所要的护理问题或护理需要。
45、护理评估的方法:交谈、观察、体格检查、阅读相关资料。
46、资料的分类:㈠按照资料的来源来分:①主观资料;②客观资料。㈡按照资料的时间来划分:①
既往资料;②现时资料。
47、资料收集的途径: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的亲属及有关人员、其他医务人员、服务对象的病历和记
录、医疗护理文献
48、护理诊断的概念: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生命过程反应的一种临床判
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的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应能通过护理职能达到。
49、护理诊断分为现存的、潜在的、可能的、健康的和综合的五种类型。
50、护理诊断的组成部分:名称、定义、诊断依据、相关因素
51、护理诊断的陈述:健康问题、症状或体征、相关因素,表述为:PES、PE或 SE52、书写护理诊断的注意事项:①名称应明确、简单易懂;②应是由护理措施能够解决的问题;③一
个护理诊断针对一个健康问题;④应贯彻整体观念,作全面的诊断;⑤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法律纠纷的语句;⑥避免价值判断。
53、护理计划的过程:①排列护理诊断的顺序;②确定预期目标;③制订护理措施;④护理计划成文。
54、排列护理诊断的顺序:按其轻重缓急来分为首优问题、中优问题、次优问题
55、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语+谓语+行为标准+条件状语+时间状语
56、制订护理措施的注意事项:①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②应有针对性;③切实可行,因人而异;
④应保证病人的安全;⑤要具体细致;⑥鼓励服务对象参与制订护理措施。
57、记录的形式:P(护理问题)I(护理措施)O(护理结果)
58、对部分实现或未实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的内容:①所收集的资料是否准确;②护理
诊断是否正确;③预期目标是否合适;④护理措施是否恰当;⑤服务对象是否配合良好;⑥原定计划是否有效。
59、南丁格尔的护理理论核心是环境概念,强调的是建立良好的物理环境。
60、奥瑞姆的自护理论是围绕护理目标,即最大限度的维持及促进服务对象的自理而组织,包括自护
理论结构、自我护理缺陷理论结构、护理系统理论结构。
61、奥瑞姆自护理论基本内容:①.自护理论结构 :包括自护(也称自我护理,是个人为维持自身的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维持生长发育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系列自发性调节活动)、自护能力(人进行自护活动或自我照顾的能力)、自护主体(能完成自护活动的人)、治疗性自护需要(个人通过正确而有效的途径以满足自己的发展及功能需要)和自护总需要(在特定时期内,个人自护活动的总称,包括一般性的【也称日常生活需要:是维持自身结构完整和功能健康的需要】、成长发展的【在生命发
展过程中各阶段特定的自护需要以及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出现的新的需要】和健康不佳时的【个体发生疾病、遭受创伤及特殊病理变化,或在诊断治疗过程中产生的需要】自护需要)等五个基本概念;②自我护理缺陷理论结构: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个体有特定的自护能力及自护需要,当个体的这种自护需要大于自护能力时就出现了自理缺陷;③护理系统理论结构 :说明了病人的自护需要如何被满足。根据病人的自理需要和自理能力,把护理系统分为3类:即完全补偿护理系统(服务对象完全没有能力自护,需要护士进行全面的帮助)、部分补偿护理系统(服务对象有能力满足自己一部分的自理能力,但另一部分需要护士来满足)和支持-教育系统(服务对象有能力执行或学习一些必须的自护方法,但必须在护士的帮助下才能完成)。
62、罗伊适应模式是围绕人的行为,即人对周围的环境中的刺激的适应而组织。
63、罗伊的刺激包括主要刺激、相关刺激、固有刺激(残余刺激)
64、护理是帮助人控制或适应环境,以达到良好的适应状态的科学。
65、罗伊适应模式与护理实践的工作方法有:①.一级评估:又称行为估计,是指收集与生理功能、自
我概念、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四个方面的有关行为。②二级评估:又称刺激评估,是对影响服务对象行为的三种刺激因素的评估,分为主要刺激、相关刺激和固有刺激;③护理诊断;④制定目标;⑤干预;⑥评价。
66、1987年6月29日由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关于医疗事故处
理问题的行政法规。
67、2002年4月4日,国务院颁布了《医疗卫生事故处理条例》。
68、医疗事故的概念: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病人人身损害的事故。
69、医疗事故的特征:①责任主体必须是经过考核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承认取得相应资格的各级各
类医务人员;②医务人员在主观上由于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所造成的过失;③必须对病人产生了严重的危害结果;④危害行为和维护结果之间必须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70、医疗事故的分类:①一级医疗事故:造成病人死亡、重度伤残;②直接造成病人中度残疾、器官
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③三级医疗事故:造成病人轻度伤残、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④四级医疗事故:造成病人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医疗事故。
71、护士的法律责任:①处理及执行医嘱(三查七对一注意);②执行独立性及合作性的护理任务;
社会工作导论重点 篇4
考试类型:开卷考
考试时间:2013年 7月 11 日上午10:20~12:10
考试题型: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20分
二、判断分析题(对的打“√”,错的打“×”,并作简要的分
析说明。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三、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20分)人口分析、环境、差异 香港Q的由来及解决 双重国籍Q
五、论述题(2题中任选1题,共15分)
一国两制:基本国情、社会发展、人口政策、生态、和谐、影响意义作用
中国梦:定义、同意、过程、在背景下过程、作用、想法 P23問題思考﹕1,2,4,5,6
P43問題思考﹕1, 4,6
P73問題思考﹕1
P90問題思考﹕1—7(出選擇題、判斷、簡答題、材料分析題)
P107問題思考﹕1,3,5,6
P127問題思考﹕1—7(簡答題 说不同4--ANS)
P166問題思考﹕7(简答、分析)
P169战略
P189問題思考﹕1—4
P213問題思考﹕1,2(論述題﹕一國兩制)
P231問題思考﹕1-4(出選擇題、判斷、簡答題 4—对待态度、政策 通过学院继而搬迁)
社会工作导论重点 篇5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局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积极履行财政职能,充分发挥集中财力办大事制度优势,深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力服务和保障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截至11月底,全区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86.2亿元,同比增长1.6%;
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02.3亿元,同比增长2.6%,增幅居考核组第二位。
(一)以“四度”助“两战”,发挥财政保障能力。围绕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经济发展保卫战”,第一时间建立疫情防控工作机制,打通财政保障的高速通道。一是强化防疫支持力度。统筹保障医疗救治、卫生防疫等疫情防控资金,全区投入超6400万元。开通政府采购“绿色通道”,建立防疫物资准备金,疫情期间全天候提供业务支撑,保障采购时效。二是加快政策落地速度。及时设立区政策兑现办公室,实现省、市、区三级暖企政策企业“跑零次”、资金“一日达”;
积极保障“亲清平台”上线,实现16个财政补助项目的资金线上兑现。落实“降本减费”“五减”“社保费阶段性减免”等税费优惠超50亿元;
兑现各级疫情惠企政策8.7亿元,惠及企业2.3万家,员工7万余人。三是倍增免租惠企幅度。在迅速落实国有经营性用房租金减免政策的基础上,出台房租缓交政策,充分调动业主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性,共计减免、缓交房租6亿元,惠及企业近2万家。“房租减负”相关经验得到多家省市媒体报道。四是推升服务惠企温度。参与谋划区领导“三服务”走访方案,深入了解并切实解决重点税源企业在复工复产存在的实际困难。市区联动开展财政“云直通”服务活动,联动税务部门、金融机构与近200家辖区企业云上对话,实现惠企政策“线上解读、线下跟进”。以“行业党建”为服务载体,全面走访辖区会计师事务所,做好政策宣传和日常服务。
(二)以“三谋”兜“三保”,确保财政平稳运行。聚焦“六保”“六稳”任务落实,主动靠前谋划,确保财政收支的平稳运行,坚决兜牢“三保”底线。一是谋预案。充分分析疫情影响,考虑收入任务完成情况和防疫复工新增支出情况,及时根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形成多轮平衡预案。二是谋压减。先后出台两轮“过紧日子”文件,压减政府各项非刚性、非重点支出超3亿元,压减三公经费35%,统筹资金用于基层运转任务和重点保障。三是谋红利。抢抓政策窗口期,全面梳理并建立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库,以上接天线的主动态度、谋篇布局的统筹力度和蹄疾步稳的推进速度积极争取中央预算资金和专项债券资金,累计争取各类债券额度和补助资金约30亿元,有效缓解我区收支矛盾。
(三)以“四两”拨“千斤”,切实规范财政管理。着眼绩效,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一是加强财政监督和绩效管理。做好重点监督检查项目和绩效项目的“回头看”,实施区卫健局、凯旋街道预算整体绩效评价项目,开展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绩效自评,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检查工作和部门预决算公开检查工作,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二是加强城建收支管理和债务风险防范。完善区级建设单位年度考核指标体系,提高考核指标的规范性、导向性、效益性。通过加快土地出让金返还、有效调度财政间隙资金等方式,积极筹集偿债资金。严格按照新增债券使用监管要求,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在加快债券资金使用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的同时,全力确保项目质量,切实提高债券资金使用绩效。三是加强国资管理。结合国企改革,启动重组方案谋划;
做好区属国企考核和负责人薪酬核定,进一步强化激励约束,促使企业不断提质增效。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国有资产年报编制工作,为落实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筑牢了数据基础。完成国资综合报告和专项报告并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进一步加强社会对国有资产监督。
(四)以“五措”争“一流”,深化财政队伍建设。力推党建工作和财政业务深度融合、同向发力,力争打造一流财政干部队伍。一是层层压实责任。建立全年党风廉政建设目标任务和清单,层层签订个性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明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内容80余项,力促职责明朗化、任务清单化。二是推行例会制度。通过“一周一会”“一季一会”,做到各项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落实、有反馈,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工作闭环。三是强化风险排查。对全局各科室风险点进行全面体检,共梳理廉政风险点22处,制定防范措施52条,确保风险排查到业务环节、到业务经办人。四是丰富活动载体。统筹全局力量参与防疫抗疫志愿服务,积极开展“迎七一参观市党群服务中心”“湘湖竞技党建团建”“宪法宣誓”等系列活动,凝聚队伍合力。五是深化干部培养。出台“财青论坛”实施方案,相继组织“一季一题”论坛比武会,经济热点、公文写作、视频拍摄等专题讲学,从“选育管用”四个链条完善年轻干部的培育体系,切实拓宽年轻干部的视野和思维。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五年来,我局按照“划清边界、厘清事权、做好蛋糕、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理财思路,全力做好保基本、守底线、促均衡、提质量的新时代财政工作,获得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主城区首个“全省财政管理绩效考评”县(市、区)财政局优秀单位、全省79个县(市、区)预决算公开度第一等多项荣誉。
二、2021年重点工作思路
新的一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省市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全局意识、增强责任担当,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财政力量。
(一)着眼收支统筹,启用新一轮区街财政结算办法。充分考虑街道财力情况,按照“基本支出定额化、经济行为激励化、绩效管理全面化”原则统筹推进新一轮区街财政结算办法实施,规范街道财政收支行为。
(二)提升政策引导,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新一轮产业政策为契机,坚持绩效为先,把准企业扶持方向,从“大水漫灌”转变“精准滴灌”,激发企业自生动力,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平台能级提升、重点项目创新创优,寻找区域发展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提升区域经济活力。
(三)聚焦问题导向,进一步规范财政管理。以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迎审工作和省委巡视工作反馈的问题为导向,坚持绩效原则,建立健全重点支出政策清单,做好项目加减法。推进整体绩效预算改革,加强综合考评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理财主体责任。进一步推进预算管理平台提升优化,梳理预算管理工作流程,做好预算管理一体化。
(四)做大做强国企,深化改革整合方案。进一步深化我区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对全区国有企业开展整合重组工作,推进国有控股平台的搭建,优化全区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和功能体系,分类分步推进四大板块公司实体化、市场化、社会化运营,促进企业数量精简,集中力量做大优势企业。
新工笔导论(中) 篇6
纵然, 历次新工笔画展皆没有将江宏伟纳入阵容, 但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 新工笔画风的诞生却与江宏伟的绘画实践与艺术理念密切相关。从传统的师承角度而言, 新工笔代表画家如徐累、张见、 雷苗、高茜、崔进皆与江宏伟为师友关系, 其审美影响可谓直接, 而其他画家也多为江氏之艺术精神所感召而心私淑之。从表面上看, 江宏伟的绘画题材似乎与传统花鸟的自然物态并无二致, 其作品气息以古意为胜, 更追求与宋元古典绘画的雍容华贵气度相仿佛, 此一外相, 竟将江氏作品中现代意蕴所遮蔽, 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认为:
“江宏伟的花鸟画, 题材是传统的, 纯粹而自然, 全然不容现代器具的介入。技法是拟传统的, 布陈与设色, 却能自见个人家法, 无处不与现代艺术理念相掩映, 穿透了百年来工笔花鸟画勾勒渲染的封闭城垣。”
1. 江宏伟, 虞美人
2. 雷苗, 盤花
3. 徐累, 守业者
由此, 解释江宏伟绘画中的现代艺术理念与审美元素, 也正是揭开新工笔绘画风格发端的重要渠道。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八十年代后期, 当江宏伟在画坛崭露头角, 乃至作为新文人画中唯一的工笔画代表, 顿时使得那些固守晚近画风的传统工笔画黯然失色。几乎在全部现当代艺术史及有关江宏伟的艺术评论中, 皆将江氏的绘画理解并界定为对宋代绘画的理性借鉴。然而在实际创作中, 江宏伟所接受的启示并非源自宋画本身, 即他对宋画的阅读, 更强调宋画所呈现给自己的视觉印象, 这种视觉印象“是由时光的浸蚀给画面蒙上了一层迷离的灰褐色所造成的”。 在很多场合下, 江宏伟形象地将自己的绘画视为一种“碰巧的艺术”, 正如他在文章里写道:
“我的这种作画方式, 除了保留工笔画最基本的勾线渲染方法之外, 几乎违背了工笔画的基本规则……当我成就了这些略带实验性的小品, 居然意外地出现了‘宋画’式的错觉, 使得本来不合理的画法, 纳入了合理的画种之中, 并被认可为一种‘风格’, 应该说是幸运的。”“我无意也不愿全部接受宋画的技法与程式, 而是强调某种属于我个人的偏见或错觉, 作另一番含义的解释。”
江宏伟并不讳言自己对于宋画的理解带有一种“私人化的判断方法”, 似乎只有这样, 才能更加准确地契合画家经验中的现代审美定势, 而真实的宋画审美韵味似乎并未引起他的共鸣。于是, 将这种“私人化的判断方法”折射到画家的艺术创作中, 西方绘画, 尤其是印象主义绘画中色彩与光感的表现力使之神往不已。在江宏伟的工笔画作品中, 正是借助于光感与环境色的巧妙运用, 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宝石般幽微明灭的印象主义效果。 显然, 江氏对于印象主义绘画的神交, 一方面与个人知识背景与所受的现代西式审美教育相关, 另一方面更得益于他对西画创作经验的体会, 江宏伟坦承自己创作中一直受到早年的水粉画写生影响:“我多次提到水粉画的经历, 说明这种经历一直影响了我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方式, 并作用于我的花鸟画。”而这种水粉画的写生或创作体会, 正是他能够与传统型画家在审美上拉开距离的关键所在, 同时也使之真正能够深入到技术与精神层面来理解西方绘画:
“我看梵高、莫奈的画, 能印证我对自然界所产生的视觉印象, 谈莫兰迪、巴尔蒂斯的画, 让我浮起某种古典情怀。这种古典情怀不是迹象上的再现, 而是情绪上的、意识之中的留恋, 面对的是现代, 泛出的却是内心所隐含的古典情结。”
在江宏伟以荷花为题材的作品中, 其对环境色与对比色乃至色调冷暖的控制, 一方面使我们不难生发出一种莫奈莲池的通感, 另一方面, 由画面雅灰底色产生的古意美感, 令人不由将之与宋画产生某种链接。 从江宏伟的教学与创作感悟中可以清楚看出, 在江氏看来, 宋画无非是一种精神寄托, 创作方式却是可以多元与巧妙应变的。对他来说, 画种只是一种艺术史便于叙述的归类方式, 而不可以成为画地为牢的桎梏。 因此在教学中, 江宏伟将这种融西于中的个人创作体会与艺术理念, 传输给自己的学生:
“有时我喜欢用中西两种不同的画面来寻找相通的因素。例如, 我将宋人的一朵花与波提切利人体中某一局部相联系, 从中体会到状物似的一种入微的细腻, 这种细腻包含体察与塑造的细腻。”“在学习中, 我们往往被一种体系所限制, 被一种方法所束缚, 阻碍了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将画种的界限打破, 来丰富我们的感悟性, 拓宽我们的视野, 使我们对于一件经典的艺术品, 形成自己的判断, 从而启发自己的创作, 显得尤其重要。”
1. 江宏伟, 柳塘
2. 崔进, 人物
3. 江宏伟, 荷塘图
在与笔者的交谈中, 江宏伟总是将自己的作品归功于现代审美经验的结果。一个骨子里很新锐的画家, 其作品却给人感觉很传统, 这个悖论似乎仅仅是从作品表象出发的观感。从这一案例可以启发我们思考的是, 在观看古代艺术作品的态度时, 艺术家与艺术史家产生的严重分歧, 艺术家 (如江宏伟) 往往会更重视艺术品现时性的实物形式呈现的观感, 而艺术史家则更为强调艺术品历时性 “历史物质性”, 即对探求艺术品“原物”的诱惑远远超过欣赏实物本身的乐趣。进而笔者联想到的是, 研究古代艺术品实物与原物之间的历史流变逻辑不仅是一个艺术史求实的态度, 更为重要的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了解古人进行艺术创作原景的通道, 在古代画家创作的鸿蒙世界里, 复古、自然感受以及外来视觉文化究竟是怎样得到内化的?显然, 这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回到本文的命题上, 那就是两种审美经验的不彻底性, 注定了江宏伟的作品最终成为“碰巧的艺术”。
如果说, 江宏伟在个人创作中撞见艺术的后花园纯属偶然的话, 那么由江宏伟过渡而来的新工笔画家则具有明显的预成与设计感, 这在徐累、 喻慧、张见、杨宇、秦艾等人的作品中尤为明显, 图式的赏心悦目远比意义重要, 图式只有一个, 意义可以有不同的阐释方式。以雷苗为例, 江宏伟就曾授意她用工笔花鸟来画莫兰迪形感意味, 将此体现在她的作品中, 形感与色差的微妙性传达出一种极其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这是在传统花鸟画从未呈现过的审美意味。高茜以玻璃器皿与折枝花卉结合的瓶花题材创意, 亦出自江宏伟的建议。在江氏眼里, 花卉是色彩的载体, 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则是色彩的分离器, 将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个色调氛围中, 或许也是某种风格的探索方式。
基于上述理由, 将江宏伟视为新工笔画风的起点是毋庸置疑的, 而紧随其后的徐累则是第一个果实, 并随即成为新工笔画风的标识性人物。从画史的进程逻辑来看, 前者就像是后花园的发现者, 后者则成为第一位游园惊梦者。徐累的作品, 在很多方面, 诸如色彩制作、光感运用上实际上和江宏伟是相同的谋求, 即他也并未受到画种或题材本身的束缚, 他声称:
1. 徐累, 照会 -9
2. 徐累, 骑烟
“我越来越觉得传统和现代没有冲突, 西方和东方也没有异样。我认为宋代绘画和文艺复兴是一回事, 董其昌和弗朗西斯卡是一回事, 达芬奇和杜尚是一回事。这些东西摆在一个平台上, 都是遗产, 对世界存在作出的反映是殊途同归的, 我无法去分离它们, 唯一要做的是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和它们秘密交往。”“虽然我是在宣纸上作画, 但又不是人们习惯的中国画的样子, 纸, 对我而言, 是表达的特殊材料, 和中国画的固有模式没有表面上的关系。”“真正吸引我的不是如何去画, 而是如何调弄图像之间的思维关系、修辞关系。”
这也就是说, 在徐累的画面中, 图式所展示的物象并非物质本身, 而是它作为一种文化或隐喻符号的价值。徐累的作品, 通常是以提取传统或现代文明的物质符号为能事, 并将其组合在一个预设的图像氛围中, 这就是他所说的“修辞关系”。在徐累的修辞世界里, 大量出现的物象符号有帽子、长袍、褶皱、明式家具、拐杖、镜子、帷幔、屏风、 舆图、扇子、青花图案、马、蝴蝶、 高跟鞋、鹦鹉、花、玩偶等。画家就像一个摆弄暗箱的魔术师, 将这些逶迤潜伏在地图里的虚拟地名, 以及很多近似于香艳的词藻相互拼贴, 从而来对应那些具有个人私密性的欲望与幻想。在艺术表达中, 修辞所传达的多义性, 也正符合画家的艺术观念: “我的画就是这样莫衷一是, 自己设谜面, 又根本找不到答案。”徐累的艺术逻辑真正印证了这句话:“重要的, 是眼睛看不见的。”
从图式的直观性上看, 江宏伟展示的是自然世界的天籁之美, 而徐累则沉湎于塑造一个潜意识中的虚幻之城。在后者的超现实图像脉络里, 实际上暗藏着一种诡异的机巧, 即画家将幻境与实景虚构在一起, 营造出一种修辞上的非逻辑关系, 给人一种虚幻的视像感受, 这与中国传统中的虚静美学趣味相合。正如他说:
3. 江宏伟, 出水芙蓉
“我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 每天周围有这么多的信息如过江之鲫, 能够滤下的东西不一定是说服了我, 而是说服了我预期的美感, 适合了意识的装置。”“我喜欢虚甚于喜欢实, 喜欢想法甚于喜欢画法, 喜欢记忆甚于喜欢观察, 喜欢潜伏甚于喜欢狂奔, 喜欢蝴蝶甚于喜欢犀牛……结果无非反映在我的画作里, 差不多是遗弃的或梦游的, 身份不明, 身形恍惚, 仪式化的叹息。”
因此, 徐累绘画美学观的价值正是在于他对艺术实景观的消解, 对于画面的主题、场景、氛围都可以摆脱理性世界的干扰, 这种从超现实主义绘画中获得启示的表现方式, 对新工笔画风后起之秀影响甚巨。假如说是江宏伟将工笔画技法从传统固有的套路中解放出来, 而徐累则进一步将之从观念上捅破, 使工笔画不再是一元的客观世界再现, 它也可以表现人类精神上的想象世界, 即如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中指出:“艺术发展的中心是再现, 其两边则分别是象征与装饰。”尽管从形式与理念角度来看, 中西绘画各有不同的特点与侧重, 但就其本质而言, 都脱离不了“艺术即经验”的定律。再现与模仿相关, 象征与表现相关, 装饰与游戏相关, 无论你的艺术倾向于哪种表达方式, 最终还是归结于个体的经验与惯性。因此, 在中西文化密切交流的今天, 艺术家在艺术世界的经验互动完全可以打通不同画种之间的鸿沟。
(未完待续)
整合社会工作实务重点 篇7
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服务的过程;是社会工作者与潜在的服务对象通过沟通达成共同解决问题初步协议的整个助人过程的开始。是基础起点,成功的起点。
2、接案的重要性:了解服务对象求助的过程;促使服务对象进入角色;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需要和工作任务;开始专业关系,同服务对象以外的系统建立关系决定如何推展工作
3、面谈主要任务:①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了解服务对象要求帮助的原因、对自己的看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②澄清角色期望和责任:通过协商减少差异,并尽量发现服务对象那些隐藏的动机,使双方彼此能坦诚相见,相互信任。
③激励并帮助服务对象进入受助角色
④促进和引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4、社工的专业关系: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是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态度与情感的互动,目的在于帮助服务对象与环境之间达到更适应的合作关系。
5、社工专业关系的功能: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专业关系的本质是,它提供了服务对象与
工作者之间一种有意义的连结,激发了服务对象的学习动力,使得服务对象愿意利用工作者的协助,自觉接受工作者的影响。因此,专业关系的建立使工作过程有计划、有目标、有亲切感,成为促进服务对象改变的动力。
6、通用过程模式的内涵和主要特点:所有社会工作实务活动具有共同的知识基础、价值观、方法和技巧,都遵循基本相同的步骤。这个有目的的工作过程包括一套完整的程序来评估和介入个人、家庭、小组和社区所面临的问题,要求社会工作者拥有全面性、综合性的知识基础,以及广博的专业技巧,是一个通才的社会工作者。
特点:①通用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是一个整合的工作取向,适用于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②通用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帮助社会工作者面对服务不同的服务对象,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挑战和情况,③它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基本的助人知识、技巧和程序,是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实务技能。
7、根据通过过程模式分析案例: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
8、根据人力资源系统互动分析社区的问题,并制定一份社会服务计划书:识别谁是有影响
力的人。这要求社会工作者走出办公室,深入社区,了解民情;具有与“有影响力”的人建立关系,与服务对象一道工作的技巧;具有说服和游说,令人信服的陈述和表达技巧;把握工作目标的技巧。将“有影响力”的人团结起来为服务对象的利益工作。
9、服务计划书:①目的和目标:明白易懂、可测量、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性、完成目标的时
【社会工作导论重点】推荐阅读:
社会工作导论考试重点11-06
社会工作概论考试重点08-13
社区社会工作(考试重点)(川师大自考)10-20
川师小自考团体社会工作考试重点07-18
冯店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总结06-19
临床医学导论社会实践心得体会10-11
社会保障重点07-15
社会医学重点知识总结07-13
《社会医学》期末考试重点08-14
社会心理学重点知识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