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教学反思

2024-09-16

走教学反思(共13篇)

走教学反思 篇1

《走迷宫》教学反思

美术 方标

我发现小学生特别喜欢美术课,他们有自己的丰富想象力 ,本套课本编排也很好,稍加用心的话可以使每一节美术课既轻松愉快,又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半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课?怎样上好美术课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

一、课前准备

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新课程标准提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美术课堂就好像一个乐园,要让学生乐在其中。

为了上好《走迷宫》这堂课,我在上课之前作好了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积极利用多媒体工具。工作以来,我发现很多优秀的教师善于用不同教具来丰富课堂,但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需要我努力的学习知识,并需要长期积累。

二、课堂教学

游戏性教学符合“愉快教育”的指导精神。“愉快教育”的实质是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游戏性教学正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达到目的。

在《走迷宫》教学中,我首先通过让学生上台来玩走迷宫的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引出课题。让学生知道迷宫也是一种能锻炼人类智慧的游戏形式。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玩个更有意思,更有挑战的游戏:《设计迷宫》。以此在轻松引出课题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想继续学习的强烈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第一步,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到:迷宫,是指结构复杂,道路难辨,进去后不容易找到出路的建筑物。第二步,让学生了解迷宫图的构成包括起点和终点;复杂的路线(通路、岔路、死路);障碍物;背景;主题。在教学中此环节时间安排略长了点,可以再精炼。以便留更多学生让自己探索。第三步,引导学生总结出设计步骤:

1、勾画路径单线唯一通道,添画上岔路,注意道路的曲折,2、将单弦改为双线,画障碍物、3、检查路线,构思主题,4、景物、背景,上色。再布置学生每人设计一个有意境、有趣味的迷宫图。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表达欲增强,积极的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同时模仿能力强,好动,好玩,不怕羞,爱表现也是小学生的天性。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多组织一些游戏活动,无疑对学生有极大的益处。以及巧用游戏,引入竞争机制,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树立不甘落后的学习劲头。

三、作品评价

在教学作品展评环节,我采用竞争的形式来让学生自评,奖励优秀评价者、优秀作品。来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评价欣赏热情。在拓展环节,我建议课后同学们把自己设计的迷宫与同学交流玩一玩、评一评,开展走迷宫的游戏活动,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从课堂上延续到课外,不但点缀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而且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在作业批改中,我以发现学生闪光点为宗旨,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本堂课我觉得3个地方需改进完善:

1、运用游戏性美术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注意,课堂上组织好游戏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强抓课堂常规,不能让混乱的课堂纪律,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游戏中语言要突出重点;运用儿童语言把讲、听、看、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玩中获得知识和美感。

2、教学流程要合理安排好比重,美术课中,根据新课程标准,应该多留时间给学生创作,学生只有自己动手才能更直观直接的了解本课所学;

3、“备学生”做得的不足。备课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如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通过对学情的了解,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高美术素质和教师基本素质以外,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真正做到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

走教学反思 篇2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从当前学生的写字状况来看, 不少学生都存在不良的书写姿势:写字时头歪、腰弯、本子斜放;执笔姿势要么过直, 要么倾斜幅度较大……这些不良的书写习惯, 致使字体歪斜、字形扭曲, 不仅影响了书写质量, 还造成孩子近视、驼背等后果, 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双姿, 及时纠正他们不良的书写姿势。

1.系统训练 常抓不懈

教师要善于示范, 经常进行现身说法,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执笔方法和正确的写字姿势。如教学生坐姿时可抓住八个字进行示范讲解: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学生摆好坐姿, 老师要逐一检查, 依次纠正不正确的坐姿。待学生坐姿端正了, 再教执笔方法。强调执笔时做到“指实、掌虚”。对一些握笔姿势难以纠正的学生要一对一地讲解、示范、纠错。直到他们掌握了正确的握笔姿势为止。

2.多方参与 齐抓共管

写字教学, 语文老师首当其冲, 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写字指导, 在田字格里示范板书, 安排好字的结构, 注重笔顺, 展示给学生一个个端端正正的汉字。低年级小朋友写字, 老师还要经常走到学生中去, 握着学生的手写一写。一横一竖, 一撇一捺都要认真规范, 这对学生来说就是潜移默化的引导。写字教学不仅是语文老师的任务, 其他任课老师也责无旁贷。要矫正学生的书写姿势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 需要长期的、不间断的训练, 这就需要全体任课老师的参与和家长的配合, 久而久之, 孩子就会改正不良的书写习惯。

3.减轻负担 快乐书写

繁重的作业任务也是形成不良书写习惯的一个主要原因, 大量的作业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使学生身体疲惫。孩子刚形成的正确姿势会在繁重的作业中逐渐变形, 重新形成各种不良的书写习惯。在布置家庭作业时, 语文老师要注意和数学、英语老师相互通气, 互相协调, 控制好每天的作业总量, 尽量将学生的作业时间分成几个时间段, 让学生有充沛的精力认真、快乐地书写, 从而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书写质量。

二、激发兴趣是关键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学生练字, 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 机械地练习,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因此, 在写字教学中, 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 让学生喜欢写字, 把写字当成快乐的事呢?

1.口诀激趣法

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 往往持久性差, 注意力易分散, 大部分学生开始习字时好奇, 有兴趣, 很快便会冷淡, 甚至产生厌恶情绪。如果在教学时教给学生一些生动形象的口诀, 学生就会很感兴趣, 乐于写字。如教学笔画时, 用浅显的语言编一句:“横”要平, “竖”要直;“撇”有尖, “捺”有角;“折”要停顿, “点”要写好。再如教写“磨”这个字, 编成:一点一横长, 一撇飘一旁, 两个小木匠, 稳坐石头上……教师教得直观形象, 学生才能学得生动活泼, 书写时才会兴趣高涨。

2.故事激趣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 如果在写字教学中适时地穿插一些书法家的故事, 不但可以让他们明白一些道理, 还可以激发他们对写字的热爱。写字课前,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些书法家的故事。如“欧阳通学书买父字”、“怀素练字”、“入木三分”、“郑板桥学书法”……这些故事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学习古人刻苦练字的愿望。

3.情境激趣法

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 亦可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每周的写字课, 我们都要带学生到专门的书法教室去写字, 书法教室里的桌椅排放让学生面对面的相坐, 练习中可相互提醒。教师可随时采用投影、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学生掌握运笔过程中的轻重、快慢等书写技法, 掌握正确规范的书写姿势, 培养学生对写字的兴趣。

三、有效评价是动力

评价应以肯定的态度为主, 不管学生的书写效果怎样, 老师都要在评价中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赞扬。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 在评价中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赞赏, 会使学生在更多的方面都有进步。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写字教学的评价中, 应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第一学段, 主要是教师评价。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作业, 当场评价, 在写得规范工整的字上圈上红圈, 表扬激励, 调动学生的写字积极性。此外, 还要学会互相欣赏、互相评价, 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 还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提高书写质量。

2.定期展评 激励进取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经常开展一些写字比赛:获奖的同学被授予“书法之星”的称号, 让其作品在学校橱窗进行展览。写字教学的评价不仅要注重对写字结果的评价, 其书写的过程也不容忽视。在书写过程中, 应留心观察, 发现孩子写字的点滴进步, 及时给予鼓励评价, 激发学生的内心动力, 使学生练习书写的行为和兴趣互相促进。

写字教学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只要大家齐心协力, 坚持育人为本, 循序渐进, 就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我们的写字教学就能“拨开云雾见青天。”

参考文献

让教学反思走在反思教学的轨道上 篇3

让教学反思走在正常的轨道上,须先弄清反思的本真意义。反思以反刍已然的实践、重审原有的认识为己任。尽管反思不以构建或完善概念体系为目的,但它的解构存疑的偏论、修正实践的定式、转换价值的坐标、新化实践的理性等功能,均为社会所必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反思是对已经背景化的意识的重新审察,是对既成意识的返回式观照。

一般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质量效益的评估,成败原因的分析、经验教训的总结,但这都不过是表象。教学反思的本质是一种哲学辩证活动,它是教师对关于教学活动的原有认识的辩证观照。针对着课程、针对着课堂,多角度、多学科地辩证着课程与教学的时代理性,才是教学反思的当然品格。

教师的有效反思往往源于反思思维方式。反思思维方式有四个显著特征:第一,辩证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地看待。辩证思维拒斥片面和绝对。第二,批判性。辩证思维不仅不崇拜偶像,还敢于挑战权威。反思者骨子里遗传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基因,有特立独行的秉性。第三,实践性。反思思维是理性的,它虽然有时候显得非常感性——以实践为起点和终点,奉行实践第一的原则,密切联系着感性的实践——但它不属于感性活动,而是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前提下进行的理性活动。大凡理性活动都有个“怪脾气”,即讲究明确与严谨,鄙夷隐讳与虚浮。第四,超验性。反思思维重视实践经验,但它不是经验主义,它反对将既成的实践感悟公式化、规律化。它不津津乐道于过去一时一地的偶然成功,也不麻木不仁于接二连三的败绩。它以高度的概括性、严密的逻辑性、视域的高远性冷静地审视着客观世界和主观经验,表现出超然洒脱的姿态。总之,反思思维不图谋给别人以具体新知,也不筹划帮别人解决具体难题,只为警醒自己,只为将来的再实践。

有一个误区不得不提:近年来发表的教育文化新文本大都文采斐然,以致不少教师将教育叙事、教学实录、教学反思都归类为教育文艺,这是不妥当的。文学以情感人,文章以理服人。文学作品的情节往往无从考证,而实用文章的理据务必真实可靠。千万别装出文学创作的架势来虚构教育叙事、捏造教学实录、炮制教学反思。

常有教师抱怨自己不会进行教学反思,他们似乎找不到反思的问题。哲人早指出过,“没问题”的表面下常常掩盖着“大问题”。也有人心里常暗暗嘀咕,“我的教学,成绩优良,没必要反思”。揭去其消极抵触非科学的管理措施的情绪的面纱,不难发现这些教师已将实践者的主动性反思误解为对错误与落后的悔过式反省了。

走月亮教学反思 篇4

《走月亮》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里一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本文语言看似平白,但韵味无穷;语言浅近,但情深沉。首先,反复写到“我和阿妈走月亮”,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其次,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如“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林间的大道和小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不仅增强韵律感,使语言富有气势,更使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让人在脑海中呈现的不仅仅是一路美丽的景致,而更多的是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

在教学本文时,我调动学生的经验,情感和想象,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意境的美,还感悟到亲情的真。开始我设计的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问:“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各种各样,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学生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效果教佳。 但是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一部分时,遗憾的是学生的朗读或者发言闪光点不是很多,进入情境较慢,说明我的引导还是不到位。所以,我应该让学生回忆和自己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但是只有个别学生情感是高涨的,能够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读的动情,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情感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整堂课不足之处值得改进。 总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这些美妙的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这样整堂课就会是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其效果就会不言而喻。

《坐、立、走》教学反思 篇5

课讲完了,留给我的是长长的思考。

课前,我没有刻意准备,没有在班里试讲,让学生烫剩饭。因为我深知一年级学生的不可控性。所以,一切我想呈献给大家的,就是平时我在班里每节课都在做的。听、说、读、写,每一样都让它落到实处,这就是我的目的和初衷。

课上,如果有遗憾的话,那就是组织教学出乎了我的意料,由原来的“一团麻”,变成了一个个规规矩矩的好孩子,让我惊讶,让我有点始料未及,准备好的话变成了啰嗦,开篇不利;还有最后的游戏环节中学生的表现,由原来在班里的的兴奋活泼,变成了木讷和诡异的安静,让人不爽。在奖励环节,对皮猴子般的郭XX,因为先发了两个贴画,发现错了,又要回来一个,事后感觉这不利于激发差生的积极性,此处处理有点欠缺教育机制了。

课后,回忆起来,竟然觉得课太平了,缺乏亮点,缺乏激情,缺乏一气呵成的快感,总让人遗憾多多。包括,最后的录像视频,一点也不连贯,短短的40多分钟,竟然录了6段视频,让不擅长视频编辑的我有点挠头。

《模仿动物走》教学反思设计 篇6

到满足感,并以此为契机,以点带面,使其能够把优势发挥到其他体育运动中来。有人说,教师是园丁,是抚育一棵棵幼苗成长,幼苗的成长不可能是一样的,学生的成长更需要教师的细心、恒心去关怀他们,去引导他们,去发现他们,因为调皮的学生他们的优点常常被其缺点所掩盖而被忽视,然而仅仅能发现还不够,还要抓住不放才行。为师者,若掌握了恰当的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本节课中,越顽皮的学生,模仿的越逼真,跳得也越好。

作为一名称职的体育教师,应该善于洞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正确、恰当地处理课堂上由创新或奇思妙想而出的稀奇古怪的现象,这是一种技能或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需要教师有耐心和爱心;其次是要研究方法和艺术,不要轻易地把学生行为定格为捣乱,更不要发脾气,应沉着、冷静、灵活、机智地对事件进行有效的调控,变不利为有利,多鼓励、启发、指导,这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恰如其分地把动作传授给每一位学生。例班上平时表现顽皮的同学,在模仿马儿跑的时候,竟然模仿缺了一条腿的马在那儿跑,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们哄堂大笑。“这不是捣乱吗?”我有点生气了,不知如何是好,忽然灵机一动,就对同学们说:“虽然是缺了一条腿的马,但它仍能克服困难,坚持自强不息,何况我们不缺胳膊,不缺腿,我们是不是更要坚持锻炼,为国争光。”于是,同学们的模仿热情更高了。

走教学反思 篇7

一、引向感觉

1.屏幕依次出示文中三句话, 引导学生朗读。

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 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 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 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特别是在夏天, 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 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

2.这三句话, 虽然内容不同, 但表达的感觉是相同的, 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板书:感觉)

3.过渡:课文重点描写了两个场景:雨中洗澡、勺水冲凉 (指板书) 。

作者在写这两个场景的时候, 运用语言表达了哪两种感觉?又是用了什么方法呢?

二、体会感觉

(一) 走进“雨中洗澡”的场景

1. 我们先来到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下雨天, 进入“雨中洗澡”的场景。第二节中, 孩子们雨中洗澡的情景最为精彩。我们就读这部分文字。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作者表达了什么感觉?我们可以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

(1) 先交流感觉:“痛痛快快”。

(2) 再交流从哪些字词感受到了“痛痛快快”。

抓住“脱得光溜溜”“大呼小叫、奔跑跳跃”“吃”等词体会。

2. (圈出段落中的动词) 小结:孩子们顾不得害羞, 顾不得文明, 也顾不得卫生, 在雨中尽情地洗澡, 自由地享受过节一样的美好。

3. 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雨中奔跑跳跃的情景, 个别读、齐读, 读出作者想表达的这份“痛痛快快”的感觉。

4. 大人们也放下了手中的活儿, 加入了洗澡的行列, 引读大人们洗澡的部分。

5. 作者写人们雨中洗澡的场景, 是抓住什么来写的? (众人的活动) (板书:活动)

(二) “勺水冲凉”的场景

1. 那“勺水冲凉”又表达了什么感觉呢?

浏览四、五小节, 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板书:舒服)

2.

一勺水从头淋到脚, 作者用了一个小节, 三句话, 130个字来表达这种舒服。默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作者怎样生动地表达了“舒服”这种感觉, 在书上留下思考的痕迹。

屏幕显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 像一条小溪流, 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 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 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 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水, 它不多不少, 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 刚好能够润湿脚板, 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3. 学生交流。

一句:像一条小溪流, 一个形象的比喻, 一勺水分给四兄弟, 可以想见少得可怜, 可在四个晒得像狗尾草的人看来, 分明已是一条小溪流了, 就在他们干燥的皮肤上缓缓地、轻轻地滑过, 多舒服啊!

缓缓地滑过了……滑过了……滑过了……放慢了水流的过程。他们希望水在身上多停留一会儿, 他们太享受这种舒服的感觉了。

二句:我听得到……我感觉得到……怎么会听得到呢?分明就是作者夸大了自己的感受, 因为他太舒服了。

三句:抚摸———舒服的触摸;还有“润湿”这个词语———与“湿润”相比, 突出了“润”字, 水虽少, 却带来滋润、舒服之感。

4. 小结:

是啊, 一勺水冲下来只要短短几秒, 作者却无限地放慢了整个过程, 夸大了当时的感受, 甚至加进了自己的幻想, 真真切切地写出了勺水冲凉带给他的舒服。选择一句你最喜欢的, 好好读一读。

指读, 评价。

5. 字里行间, 我们读出了舒服。

这种舒服的感觉又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呢?

屏幕红显:脸、脖子、胸和背、大腿和膝盖……

根据学生的呼应, 依次在“毛孔、血管、皮肤、脚板”等词上加点。

6.

这段话, 作者正是抓住了水在滑动的过程中和人身体从上到下各个部位的接触所产生的感觉来写, 词典中, 这叫触觉。

关注触觉部位, 再次读好这段话。

三、比较感觉

1.学生根据板书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

2.同桌讨论:能不能把“痛痛快快”和“舒服”两种感觉换一下?

3.小结:表达的感觉是根据选取的场景来决定的。雨中洗澡是一个痛痛快快的场面, 所以作者抓住众人热闹的活动来写, 而勺水冲凉的舒服之感, 作者却抓住个人细腻的触觉来写。场景、感觉、方法高度统一, 值得我们以后作文中好好学习。 (板书:方法)

4.朗读这两段话, 体会不同, 积累语句。

四、表达感觉

1.出示:“冰镇饮料”这个词语。

2.用词概括什么感觉?———凉、爽。

3.按平常你喝这种饮料的经验, 它会和你身体的哪些部位接触? (手心、嘴唇、牙齿、舌头、喉咙、胃等)

4.创设场景, 练习写话。

(2) 提出要求:炎炎夏日, 冰镇饮料带给你的肯定是别样的感觉, 请抓住它带给你的触觉, 把它写下来, 和同学分享。

5.交流。

6.总结延伸:

(1) 在以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把感觉表达得生动而又细腻。

立足实际,走自己的教学之路 篇8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小学教学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的。这样在同一的课堂进行教学,一般情况下都是同一的教学目的、同一的授课内容和评价标准等。其结果是无形之间把全班学生等同起来了,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学习方面导致了优秀学生就常常受到表扬,学习成绩暂时差的学生也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了。久而久之,这样既不利于差生的提高、转化,也不利于优生的发展,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实多关注学习成绩的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很有意义的。

针对这种情况,结合多年的教学感受,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包括学习成绩方面的不同情况,实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有效地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使优生吃得够,又使差生有的吃。

1根據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指导

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就得对全班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我对学生的了解不光是停留在学习方面,还要深入他们的家庭、生活当中,了解他们兴趣爱好,脾气性格等。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把全班学生以学习成绩为基础基本上分成三个层次(当然不会宣布于众的)。在课堂教学时,首先是完成常规教学内容。再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需要,对于优生,允许他们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并可以超纲;对他们设计练习时也适当综合运用知识、富于思考性的题目。让这类学生真正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效果。中等层次的学生是最多的,对于他们要求掌握大纲的基本内容,练习设计难度适中,在适当时对重点、难点进行提示、指导。使他们也能基本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使他们有成就感。对那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要适降低期望值,像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内容,可以多给他们一些时间来学习理解。并且在课堂内外加强对他们的个别辅导,及时关注他们的练习,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这样也使这部分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有了进步的动力。

2把作业批改与激励机制结合起来

每当学生做完作业,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暂时不好的,都非常想老师对自己的作业有一个好的评价。如果对学生的作业不加细致地分析,或者只简单地对没有做好作业的学生进行批评指责,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有的可能还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我对每个学生所完成的作业都真诚相待、认真批改、充分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

在作业批改中,本人对优生会进行适当的鼓励。同时,会特别注意学习成绩中等和偏下的学生,对他们做错了的题目也不会简单了事。对学生做错了的,本人会标示出来,要求学生查出错误的原因并予以改正就可以了,这样本人仍然会给他们的作业以较高的评价。对没有改正的学生,会及时找时间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没有改的原因。如果是学生忘记了的就提醒他们以后要加强学习的责任性。如果是学生找不到错误的原因,本人就会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通过提示让学生明白数理,而后让其独立改正,就是对这样改正后的作业本人还是会给学生充分地肯定的,也许这样还会使有些学生感动,增强学习积极性。

有时候学生完成了作业后不是直接交给老师来改,而是会让同桌交换改,或者在老师的提示后让学生自己改。这样同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

当然针对那些重点内容,难点和关键性的作业练习,本人会有针对性的指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板演,师生共同进行评价,指出得失,以利于提高。

3重视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通过课堂教学、作业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一定有不同的感受和要求。在课堂教学时,会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从中本人感觉到学生是在全神贯注、凝神思考,还是存在着疑惑不解,希望老师解决。课后也会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交谈了解。综合上述具体情况,会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以便更好的进行教学,适应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的目的。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 篇9

1、抓住课文题目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学生对一篇课文最直观的印象便是课题,因此老师不能忽略课题的点拨。因此在教学中由图片导入课题并板书,就课题质疑。讲课题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课题,再思考课题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会发现其中用一个逗号,将课题分为了“走”和“我们去植树”两部分,接着让学生进行比较《我们去植树》与《走,我们去植树》两个题目的不同,思考可以把“走”字去掉吗?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我用这样的方式处理课题,学生比较清楚地感受到“走”字的含义,即有叫别人一起去植树的意思,这样的课题给人一种号召感,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课文,学生理解起来也就不难了。

2、让学生充分地读书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去理解课文,朗读形式上采用了老师范读、学生比赛读、指名读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足够的朗读中走人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课后问题,引导思考

有时课后问题的设计可以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学切入口,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课后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课课后练习第4题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在教学之前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诗歌,找出写植树的好处的章节重点阅读,查找资料了解;在教学之中巧妙的设计一个讨论植树造林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学生便会想起家具,课桌、架桥、铁路枕木等都会用到树木。它的好处数不胜数。在教学之后让学生回顾总结全诗,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而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效率高。

走教学反思 篇10

根据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我在设计教案时,把《小动物走迷宫》中的主要角色设计成了5只可爱的小老鼠,有红老鼠、蓝老鼠、黄老鼠、绿老鼠还有一只橘黄色的老鼠,这5只可爱的老鼠一出现立即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当老鼠们排着整齐地队伍说要出去旅行时,孩子们一个个都在想这些小老鼠会去哪里旅行呢?孩子们在猜测着。当我提问:小老鼠出去旅行,在路上会碰到什么事情呢?孩子们有的说会碰到下雨了;有的说会碰到大灰狼……于是我出示一副图片,一朵红色的花朵后面藏着一个香香的水果,还散发着香香的水果的味道,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提问:小老鼠能吃到这个香喷喷的水果吗?孩子们都说能!小老鼠想要吃到这个水果,一定要找到一条能走到这个水果的路,而且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走,先请小朋友帮小老鼠一起来找找哪条路能走到水果那里,并且说一说是按照什么方法来走的。找到以后大家一起用连线的方式把这些数字进行排序,按照1——5的序数进行排列,最后终于让小老鼠吃到了水果。

走科学发展之路 铸作文教学品牌 篇1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佳绩的取得源自“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曹伯高引领的兴化中学二十余年作文教改的不懈探索。

一、 创新课堂理念,推进作文教改

曹伯高老师在参加首批国家级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期间,积极反思课堂教学现状,结合兴化中学校本教学积累,在苏立康、张彬福、黄厚江、蔡明等专家的指导和鼓励下,提出“朴实课堂”的教学理念,将“朴实、真实、充实、扎实”作为课堂教学的美学品质追求。以“朴实作文教学”为教改实验田、示范田,努力构建日常作文教学与高考作文考试的和谐作文教学场。和谐作文教学场的营构,摈弃“以‘有用’代替‘有效’,又以‘有效’代替价值”(成尚荣《人民教育》2010年23期)的庸俗功利的有效作文教学观,去除那种把高考作文分数等同于有效作文教学的唯高考论的有效作文教学观。朴实作文教学是“有品质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成效的教学”(张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0年11期)。让学生确立“写作是一种生命活动方式”的观念,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培养学生认真作文、关注生活、思考人生的习惯,以写作这一生命活动方式进行认识社会、发展自我、理解生活、创造生活的实践尝试。

2010年12月,曹伯高老师主编的《过程互动高中作文教程》(必修上下),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体例集中体现了过程互动的朴实作文理念。

朴实作文全程关注作前、作时、作后,突出作文教学方法的互动性,除了教者与习作者互动,教者更引导习作者与生活互动,与阅读互动,与同学互动,与家长互动,甚至与报刊编辑互动。

“作前互动”,一是“习作者苦恼自诉”,这是基于高中学生已有的初中阶段三类基本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写作基础的编排,这种苦恼更多的是已往的经验。至于有论者坚决反对这样的作文教学分类,则当别论。二是“指导者望闻问切”,此层互动既强调作文训练点共性层面的释疑,更努力关注作文训练点个性层面的解惑。

“作时互动”包含七个环节的互动。一是“典型病段诊断”,二是“典型病文诊疗”,这两个环节通过“你来诊断”“我来诊断”的环节,让学生明了就某一个作文能力点而言,什么样的作文是不好的,为什么要这样改。三是“典型方法例释”,这是作文教学中的策略性知识,着力于学生在语段阅读中与典型语段中策略性知识的互动,这样的互动就使作文方法由以往的静态陈述性知识转化成动态策略性知识。四是“典型微格训练”,微格训练把典型的策略性知识隐含在语段训练中,着力于学生在小练笔中与典型语段中策略性知识的互动。五是“典型作家作品互动赏析”,精选作家作品中典型体现该板块训练点的千字文,使学生以赏析的方式与作品互动,此环节重在以阅读的经典典范性实现读写互动。六是“典范学生作文互动品评”,精选同龄人作品中典型体现该板块训练点的千字文,让学生以点评的方式与作文互动,此环节重在以阅读的适切、亲近性实现读写互动。七是“作文训练”,这个环节,对传统作文教学方式最大的变革是命题方式的变革,在开阔的命题方式、多元的命题思路中,体现出了学生与相关作文能力点的四层互动,四层互动实际是以四种命题方式体现的。

“作后互动”主要有五个互动环节。一是“自评自改”“写作即是修改”,此环节是习作者与自己作文的互动,强调自主探究。二、三分别是“同学评价你的习作并提出修改建议”,“你评价同学的习作并提出修改建议”,此环节是习作者与同学的互动,强调合作探究。四是“你对老师评语的意见”,此环节是师生互动。五是“向本次班级优秀习作编委会自荐(或推荐)优秀习作”,此环节突显习作者与读者互动,与编者互动,强调了习作者写作的读者意识。

二、 开展课题研究,引领作文教学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省兴中著名特级教师柳印生先生主持的省级课题“大面积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已在省内产生影响;“十五”期间,兴化中学将发展语言能力的研究与作文教学相关联,曹伯高老师主持的省“十五”规划课题“引导学生研究本地文化,丰富校本课程资源”成功结题;“十一五”期间,曹伯高老师主持的全国中语会重点课题“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成功结题。两项课题成果均已推广,担任课题顾问的省规划课题“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和“新课改中高中作文教学审美化研究”已取得了预期成果并顺利结题。二十余年来,以曹伯高老师为代表的教改先锋在作文教学领域的一系列课题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兴化中学作文特色教学品牌的建设,兴化中学与上海作协、江苏作协、上海《少年文艺》合作举办“兴中杯”全国中小学生征文大赛已逾五届,广受好评。兴化中学是全国中语会遴选的全国“十一五”“十二五”重点科研课题实验基地。

朴实作文教学的过程不再只是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慧的过程,而是完整的人的成长过程,更是师生双方生命意义不断显现的审美过程。兴中语文教师在学生作文教学中担当着“倡导者、宣传者、引路人”的角色。要求学生做写作的“有心人”:“找一找”,文苑采风;“抄一抄”,经典存盘;“想一想”,心园养护;“写一写”,情智锤炼。引导学生努力达成每学期至少有一篇“成品作文”、高中阶段至少有一篇“发表作文”(校级以上)的“质量作文目标”。改变日常作文教学的无序化、随意化,组织研究制订年级作文教学规划。按作文教学知识点编写教案和学案,每学期编辑印发两类习作集:一是教师下水作文集,一是学生优秀习作集系列(含《“四真”随笔年度专辑》)。目前,以课题研究为引领的兴中作文课堂教学,着力于课堂内外的互动,已初步完成朴实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兴中已被全国中语会评为“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

朴实作文强调作文从生活中来,强调从习作者精神提纯后的生活中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文应从心而出,“心”可对生活进行精神提纯。强调作文从阅读中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关键在于一个“破”,“破”要与作者进行对话,与作者对接精神。朴实作文教学认为学生的“言语生命动力”(潘新和《存在与表达》),学生的作文内驱力一是教者引导激发出的经过习作者精神提纯以后的生活感悟,一是教者引导激发出的经过习作者对接作品、作者以后的阅读感悟。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由此,朴实作文教学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命轨迹,对生活进行精神提纯,切实把学生放在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写,用自己的心灵写,让作文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表现一个原生态的自我。兴化中学坚持多年的“四真”(记真事、写真人、说真话、抒真情)随笔写作就是切实把学生放在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的高效举措。

那么,如何提纯精神生活,构建朴实作文意义层面的作文生活呢?

三、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构建优良读写空间

走进兴中校园(前身是创办于1834年的兴化文正书院),感受到的是浓郁的书香文化气息。广场区的孔子青铜塑像、“太阳鼓”“日月钟”雕塑,意蕴深厚,激人奋进。教学区的国学名句石刻、儒学进士碑、集贤石桥、后乐书亭、三风铭牌、学科板报、专题橱窗,尽显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教育气氛的和谐融合,令人耳目一新。生活区的“四园一廊”及“惠风亭”成为亮丽的风景;沿河设置的“七彩风车”彰显苏中水乡风韵。“园林式”校园处处展示着学校文化,处处熏陶着莘莘学子。兴化中学将馆、室、橱、廊阅读设施的规模、布局和功能,书、刊、报、文等各类校园阅读材料的选配,学生读写时空的科学安排,校园视听音像资料系统的配制以及视听数字化系统的运作等进行系统整合,使所有学生都是读写活动空间的主角。

朴实作文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中学生的生活世界丰富多彩,变化万千,可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他们却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周围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导致作文时头脑空空,无内容可写。比如笔者常常引导学生就某一事物进行观察想象,从正反两方面各写一句话。这种“一句话”作文,对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考的习惯颇有成效,学生的精彩表达俯拾皆是。如“竹子”,气节和谦虚的完美结合,使你生机勃勃;既有内心空虚的不足,又有节外生枝的恶习。如“竹笋”,敢于“冒尖”,才能脱颖而出; 削尖了脑袋往上钻。

朴实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提出,学习只是人的精神生活领域中的一个领域。写作是对精神生活的提纯,这种提纯旨在拒绝被世俗生活同化,以便达到心灵在美的空间里自由地徜徉。已经成为兴化中学随笔写作主打板块的“今日快评”,典型地体现了“写作是对精神生活的提纯”的理念,学生从书斋中走出来,对热点时事即兴热评。

兴化中学“二月花”文学社(“全国百佳文学社”“江苏省优秀中学生文学社”)每学期均邀请作文教学名家或者著名作家开设互动讲座,兴中校友著名作家毕飞宇、著名学者作家曹文轩等都曾来我校讲学。“校园电台编播”“校园电视散文制作”“读书征文”“校报校刊创办”“研究性学习论文评比”“文学社现场笔会”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活动的机会与展示自我的平台。文学社为每个有潜质的写作苗子建立了写作档案,从阅读选择到写作练习,设计了一整套针对性较强的读写辅导教学方案。作为制度保障,公开公平公正的“盲选择优”机制保证了赛区初选活动的客观性与权威性。近年来,江苏省兴化中学冠名承办兴化地区的省中学生作文大赛初选赛,为省中学生作文大赛的地区参赛组织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曹伯高老师继承、借鉴和发扬郑板桥的“维新特立”和“不趋风气”的学术精神,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态度,站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首倡并力行“朴实作文教学”,引领江苏省兴化中学走科学发展之路,铸作文教学品牌,硕果累累!

语文教学要走追寻实效之路 篇12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 与经典对话

人类几千年的文学历史, 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文学作品, 流传下来的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阅读“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古今中外小说”, 都有益人心智、怡人性情、美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这就是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在都市生活的浮躁中, 在工作压力的逼迫下, 语文教师若能保持一些古典的心境, 一些虽经污染却还能沉静的心情去对待学习, 像当年陶渊明那样, “历览千载书, 时时见遗烈”, 打破当下的局限而游心于千载, 去领略“书中乾坤大, 笔下天地宽”的意趣, 心境豁然开朗, 烦恼烟消云散, 这是何等令人心旷神怡的事情!

2. 向历史回眸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活水。每一时期的文学作品都留有当时社会的烙印和痕迹。为了打通文本和学生的对话之路, 引领学生触摸作者的思想, 感受作者的情感, 倾听作者的心声, 语文老师还要把握历史, 了解历史。唯有这样, 才能博古通今, 左右逢源, 才有可能化腐朽为神奇, 把沉闷的内容讲得引人入胜, 莘莘学子也就因此而得福。

3. 和杂文接触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 其知识结构应是专与博的结合。一方面, 教师应使自己在所教专业方面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 绝不能固步自封, 形成一潭死水;另一方面, 教师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广博知识;此外, 教师还要有心接收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的科学知识、动态信息, 成为永不干涸的资源宝库、信息粮仓。这需要教师的阅读应有广泛的情趣, 和各类杂文接触, 拓宽教学视野, 强化自己的教学素养。

一名语文老师, 应该远离浮躁, 远离无聊。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 畅饮心灵的鸡汤, 与杰出人物对话, 与精粹文本对话, 与高尚灵魂对话, 以修身养性、滋养自我为人生至美, 以博采诸家、厚积薄发为人生至善, 以一片为师者书海的蓝天拥揽为生者心灵的白云, 从而感受精神生命的呼吸, 感受人生的舒畅和惬意, 进而为学生展开一片美丽纯真的晴空世界。

二、删繁就简一树花返璞归真求实效

1. 慧眼觅样范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文字的教学, 教材中可供学习的语言材料比比皆是。教师如能慧眼识珠, 均能从文章中寻觅到值得玩味欣赏的“珍珠”。学了“千奇百怪”, 让学生举一反三讲讲形式类同的词语, 于是“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呼万唤、千锤百炼”等词语从学生口中蹦了出来;了解了“始终”的构词方式, 指导学生说出“进出、成败、输赢、安危、来去、上下、前后”等词语。《打碗碗花》中“走到近处, 我才看清那花长得十分异样, 粉中透红的花瓣连在一起, 形成一个浅浅的小碗。”《爆竹声声》中“与怪物接触的人都生了一种怪病, 不是冷得瑟瑟发抖, 就是热得浑身冒汗。”具体形象的描述性句子都是学生学习的样本。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广袤丛林中寻觅、采撷、体认、猎奇、播种、博收。久而久之,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

直觉感知就会大大增强, 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 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 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说不尽的意味。

2. 潜心品佳作

选入教材的文章大多语言优美, 意蕴丰富。“曼谷近郊, 绿油油的田野和翠玉般的草地, 一直延伸到海边。草地上点缀着淡紫色的野花, 显得格外美丽。”“一道柔和的阳光, 突然射穿黎明前的薄雾。远处蔚蓝色的湖水开始发出耀眼的亮光。山顶上的雪刹那间变成了玫瑰色, 矮树丛和草地上的露水珠儿也闪烁着光芒。这时, 好像是在谁的指挥下, 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品读这样的佳句美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 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 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 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 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又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绝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 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 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 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 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

3. 吟诵生感悟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 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 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 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所谓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及朱熹说的“读而未晓则思, 思而未晓则读”, 都说明了朗读是解读文章的“催化剂”, 通过吟诵, 才能把理解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语感。我们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充分朗读的时间, 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有比较具体的理解和感受, 对文章的人文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有比较真切的体验和把握。在此基础上, 教师指导学生倾注情感地诵读课文、饶有兴趣地品读文章, 以此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学生沉浸于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与作者同喜同悲, 产生情感共鸣;徜徉在作者所创设的语境之中, 感受着作者布局的匠心、用词的巧妙及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至此, 学生的阅读渐入佳境, 这也正是阅读教学的至高境界。

“一朝悟罢正法眼。”语文不是个筐, 啥东西都能装。语文教师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定心静气, 专心致志地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回归语文的本色, 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应有的共同追求。

三、采得百花酿成蜜厚积薄发显才情

“得法于课内, 得益乃至成才于课外”已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共识。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大量的阅读积累密切相关。语文老师除了关注学生课内的习得, 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1. 激趣是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最实际的动力。当学生能把自己课外积累的知识在课堂中进行发表时, 哪怕是一个词语、句子, 我都会及时表扬鼓励, 让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记得我在上《西门豹》一课时, 我让学生交流, 学了这篇课文想到了哪些成语?一位学生站起来一口气说了五六个成语:“一箭双雕、将计就计、除暴安良”等等。我立刻对他进行大力表扬, 请他交流为什么知道那么多成语, 并随即鼓励大家要向这位同学学习, 多读书, 多积累。学生在获得表扬后, 课外阅读的兴趣会更高, 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更强, 而其他同学也是学有榜样。

在语文课本里有不少是名家名篇, 有的是故事节选。因此在教学中, 我巧妙地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延伸到相关的课外阅读中。比如在教了《麻雀》一文后, 我补充了原文中一段感人肺腑的话, 学生的情感得到感染, 并产生了要阅读原文的强烈愿望, 这时我告诉同学们, 课文选自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 没几天, 不少同学的手中已捧着书在读了。

2. 读物是载体

搞好课外阅读, 我认为, 很重要的一环是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对于小学生来说, 有趣的书他们会感兴趣, 像《鲁滨逊漂流记》《凡尔纳科幻故事》《鲁西西传》这些内容新颖、想象丰富、语言幽默的书籍, 会让学生爱不释手, 饶有兴趣地阅读。课文节选的可推荐看原著, 如学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推荐阅读《西游记》;也可推荐看与课文有关的读物, 如学了《太阳》推荐看《十万个为什么》;还可推荐作者的其他作品, 比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选》等等。结合不同的季节或节日, 向学生推荐读物, 也是不错的方法。春天向学生推荐读一些描写歌颂春天的文章, 如朱自清的《春》;端午节来临之际, 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去了解端午的来历、端午的习俗, 还可推荐阅读有关端午节的诗词等。

3. 方法是关键

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教学反思 篇13

案例背景:

《穷人》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经典性小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桑娜和渔夫两个感人的形象。第四部分中有一段话:“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段话中的“熬”字,充分表现了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这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案例过程:

师:这段话中的“熬”字可以换成其它什么字?(一切都是按教学预设在进行)

生:挺、度、过、扛、撑、坚持、捱……

师:那么,这里用哪个字好些呢?

生:课文中的好些。(按照惯例,大凡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不假思索地响亮回答,教学程序也就可以继续往下进行了。)

生:老师,我觉得这里用“挺”字好些。我们常说要坚强地挺下去,而且读起来也顺口些,“熬”字怪别扭的……

生:这是托尔斯泰的作品呢……(那个学生的话音还没落,马上招来一片反驳声。)

生:可,这是翻译过来的文章,翻译时没有推敲词语,这又不是托尔斯泰的错。(说完,颇为得意地望着老师。)

师:是啊,有这个可能哟——(停顿数秒后,我故意把声音拖得很长,神秘地盯着学生,)这样吧,你们可以去查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和同学讨论讨论,想想“熬”字的意思。

(几分钟后,学生举手。)

生:通过查字典,我知道“熬”字的意思是艰难地忍受。而且从字形上看,四点底就是一把火,在火上煎啊,多难受呀!

生:我们常说熬中药,熬鸡汤,熬粥……时间都需要比较长。而“挺”没有这层意思,也许一下子,几分钟咬牙就过去了。

生:几十年的媳妇熬成了婆也是这个“熬”,几十年呢!(一个调皮的男生大声地叫到。)

生:老师,这个熬字,让我们看到了渔夫一家,他们已经过得很苦了,也许将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他们还会这样长期苦下去。如果用“挺”就没有这层意思了。

师:哦,那你们想想看,他们一家未来的日子将怎样熬下去?

……

案例反思:

当前的语文课堂强调“悟”,而这种“悟”往往只偏重于人文方面,重视作者情感的体会,而忽略了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所以,真真切切“习语”,扎扎实实“炼字”,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才是语文的根!

韩愈和贾岛“推敲”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炼字”佳话;孟郊感慨“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足以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炼字”的重要,也由衷敬佩他们对语言追求的执着。

“炼字”,“炼”出灵敏准确的好语感

上例中引导学生对“熬”进行替换,替换的过程就是品味语言艺术魅力的过程。对关键字的千锤百炼、潜心涵泳、反复品味,炼出用语行文的精妙,这是语感训练最基本的方式!久而久之,学生阅读文本,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窥其语言文字的妙处。这,就是原汁原味的的语言训练,这,就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

“炼字”,“炼”出深刻独到的巧思维

“炼字”与其说是一种语言技能的训练,不如说是一种思维品质的训练,因为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上例中通过对“熬”的比较品味,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使学生对‘熬’字所隐含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雕琢斧凿中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独特。

“炼字”,“炼”出静心读书的好习惯

语文课堂中,经常从“炼字”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品味课文中恰到好处的精妙语言,去争一字之奇,体会用一词之妙,养成“咬文嚼字”的好习惯,就会使学生祛除浮光掠影的读书劣习,养成深入细致静心读书的好习惯,自然,他们就会在遣词造句中“字斟句酌”,从而培养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学精神。

上一篇:安装施工员专业技能模拟试卷及答案下一篇:职场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