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教材

2024-08-30

教师与教材(通用8篇)

教师与教材 篇1

教师与教材

教师应是教材的活用者,应为教材的主人,使教材为我所用,让教材成为优秀导演的剧本,当然原创的小说不能成为剧本,如同教材,必须对它进行调整,加工,改造,扩充,才能成为适合的剧本。于是教学应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富有生命力的再创作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情,取其所长、补其之短。贪图省事,利用现成(,都不能很好的履行组织职能,那是教师失职,因为要学会用教材教,教师自己必须首先学会客观求实地看待教材,自主创新地选择,组织和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教材教学是教学的基础性材料,是教学内容和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引导学生亲历创作者的创作过程所需要的基本材料。使用教材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完教材。当然教材又不仅仅是课本,也不等于大纲,课本往往只是教材的教学材料,它只是“例子”,通过例子学生学习继承中外优秀文化遗产,了解认识生活体味人生的“例子”,课文应成为学生通向人类文化宝库的窗口,沟通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学习的桥梁,不应成为限制学生的藩篱。教师应当潜心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分析教材的优势和弱点,认认真真地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积极作用。

教师是什么?教师应是教材的活用者,应为教材的主人,使教材为我所用,让教材成为优秀导演的剧本,当然原创的小说不能成为剧本,如同教材,必须对它进行调整,加工,改造,扩充,才能成为适合的剧本。于是教学应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富有生命力的再创作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情,取其所长、补其之短。贪图省事,利用现成(,都不能很好的履行组织职能,那是教师失职,因为要学会用教材教,教师自己必须首先学会客观求实地看待教材,自主创新地选择,组织和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现今的一线教学工作者都是一句醍醐灌顶的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如果只做教材教参的照抄者,还不如学生人手一本的教材全解,里面更完整。又从何谈起大道,为人疑惑之解,又怎能做学生的人生指导者。因此,教师首先应正确对待教材,摆正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就要充分钻研教材, 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知识进行合理的二次调整,使选取的内容更能切合课程要求和适合因材施教, 当然,在调整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设计出富有生命力、活力四射的课堂来,充分有效地激活教材的知识,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符合课标要求的教材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结探讨了一些方式方法以供参考。

教师与教材 篇2

孔子是东方教师的始祖, 他的教育教学提倡“论而不著”, 这意味着教育内容在人的思想之中而不在文字之上。在今天看来, 孔子本身就是知识的化身, 有能力将自己演绎成一本活教材。但是随着教学知识的丰富, 今天的教师已经不可能成为知识的化身, 对教材的统一使用有很大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可是有了教材, 似乎并没有为教师带来更多的幸福, 也没有为学校管理者减轻管理负担。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教师和教材, 主仆身份未弄清楚。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 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职业性质和作用决定了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教师应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 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熟练地掌握教材内容, 这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对教材的统一使用, 既有利于学校对教师的规范管理, 也有利于教师回避由于自己个性理解而产生的教学偏差, 但是教材只是用来帮助教师教学的, 只是教师为搞好教学请来的“佣人”, 我们绝不能让教材“反仆为主”。

如果为了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 我们用教材来分担教师的劳动强度, 把学科知识根据教学进度进行分隔与组合, 可以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可是, 原本很好的打算, 却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充分激活教学思想与展现自我教育智慧, 而成了体力劳动般被动地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 这样长此以往, 教师就会被动而又消极地肢解教材内容并简单地复制这些内容, 从而丧失作为脑力劳动者应有的智慧——保持自己对教材内容的批判性使用, 在课堂教学中保有自己的积极心态与教学智慧。

所以, 我们应该“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来教”, 已经成为大家重视并争论的话题。在此, 谈谈自己的浅显认识。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热情的激发者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者, 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千差万别的学生, 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 教育过程也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重视和分析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进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前提条件, 也是教师幸福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和创造性, 这是由教师劳动目的、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千篇一律, 应因材施教, 灵活多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发展目标, 编排适当的教学内容,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也正是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和创造性, 才使教师的劳动更具有尊严和幸福。马克思曾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 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 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

不管教材拥有什么样的地位, 可始终改变不了其作为“佣人”的身份, 对于教师来说, 教材不可能替代自己对学科知识的思考, 更不可能替代自己的教学智慧, 一个课堂, 只有有了教师这个鲜活的思考者, 才可能为学生提供灵动的课堂教学, 如果教师心甘情愿地做教材的奴隶, 那真正做奴隶的远不只是教师个人, 还包括那些对知识充满渴望, 但却不得不跟随教师行动的学生。当学生感知到教师只是教材的“代言人”时, 就会蔑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奴性, 甚至厌恶教材。于是学生不仅抛弃教材, 还会因此而抛弃教师, 从而远离课堂,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今天的学生什么书都读, 可就是不读教材了。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地使用教材, 并能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 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材中各章、节之间的联系, 从整体上掌握教材的框架、脉络、技能体系, 并且通过教学, 使学生也要对其正确理解和大体掌握。

第二, 透彻理解教材中每个章节的内容, 备课时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来设计教学过程, 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 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

第三, 充分利用教材, 包括有关图表、附录等都应当给予重视。教师的讲授以教材为基本依据, 不能脱离教材而另起炉灶, 但又不能照本宣科, 成为教材的“佣人”, 并且最新的科学成果尚未在教材中及时得到反映。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 灵活引进适合学生特点、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 而不能简单地重复教材内容。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教师首先想到的不应是我该教什么, 怎样教的问题, 而应是学生会学什么, 会怎样学的问题。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为教材内容的创造性使用和教学方案的针对性实施打下基础。

总之, 教材不管拥有什么样的地位, 始终是教师教学的“佣人”。教师应当在以教材为主要依据的基础上, 学会“用教材来教”, 而不是“教教材”, 更不能养成对教材的“工具依赖”, 要用自己的思想知识来诠释和丰富教材, 成为教材的主人, 做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同时,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赞赏一些学生的独特性理解和表达。

当然, 由于自身知识的积累不够充足, 对于教师的职责认识不透彻, 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不够充分、灵活, 文中某些不妥、肤浅之处在所难免,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加深理解。

参考文献

[1]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郑州:大象出版社, 1993.

语文教师的教材觉醒与教材品格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师 教材觉醒 教材品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2-001

长期以来,我们绝大部分语文教师被教科书“奴役着”,被语文教学用书“奴役着”。不是么?一方面,在很多教师的心中,教科书是专家编写的,是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才发放到教师和学生手中的。在很大程度上,教科书代表着国家意志,是国家教学科研水平的象征,岂能质疑?而教学用书呢,是教材编写者编写的,他们都是专家;同时,教学用书的编写紧密结合教科书,并且给出了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有的还具体给出了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岂会有错?另一方面,因为有了教科书,有了教学用书,一线教师的语文教学就手中有了凭借,走路有了方向,还需动什么脑筋?就按部就班吧,不会有错的。于是,出现了一种“壮观”的场面:全国的小学语文教师都这么教一篇课文,几代语文教师、几十代语文教师都这么教一篇课文。这真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界的一桩怪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崇拜”,因为我们缺少独立的、创新的思考,我们不知不觉产生了一种可怕的依赖、可怕的惰性。归根到底,是我们语文教师缺少“教材觉醒”的意识。没有教材觉醒,就不会有文本解读;没有教材觉醒,更不会有创新的教学处理。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确实应该有自己的“教材觉醒”意识了。只有有了这种教材觉醒,我们才会有教材的敏感性,也才会有教学的创新性。那教材觉醒是什么意思?教材觉醒下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教材品格呢?

一、什么是教材觉醒

“觉醒”,《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醒悟;觉悟”。所谓教材觉醒,就是教师对教材的一种自觉的观察、自觉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对教材的一种新的认识。

从哲学的层面上分析,教材觉醒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承认教材是客观存在。在本体论领域,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客观存在是指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着的客观事物。对本体论范围内的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用物质范畴加以概括的。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①对普通教师而言,我们没有参加教材的编写,当拿到教材时,教材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了。

第二,肯定教师在教材面前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态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而人类面对物质世界则表现出其主观能动性。面对教材这一客观存在,教师不应该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应该是主体地位;不是被动地接受教材,而是表现出对教材这一客观存在的主动认识的态度。同时,这种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即看到教材就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敏感性。

第三,重视教师对教材从主体需要出发所产生的具有创造性的认识。与客观存在相对立的意识范畴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②很明显,教师对教材的觉醒,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也就是对教材产生具有改造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无疑是具有创造性的。

二、教材觉醒下的语文教师的教材品格

在“教材觉醒”之下,语文教师的角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具有哪些优秀的教材品格呢?

第一,在教材面前,语文教师是主动的人。我们知道,语文学习是一个不完整的系统。而语文教材则为这个不完整的系统提供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教学依据,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强有力的指导作用。语文教材在整个语文教学系统中具有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这是语文教材的确定性,是客观存在。但是,语文教材也具有不确定性。因为,语文教材提供的仅仅是语文学习的范本。用语文教材的范例观来看,语文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凭借”,是教与学的“例子”,是教学的某个起点和跳板。用教材教和用教材学要达到什么目标,是由课程目标规定了的;但是落实到一篇课文具体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却是无法限定的。这种语文教材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绝不能“匍匐”在教材面前,必须有教材觉醒的意识。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具有对教材进行研究和处理的义务和责任,即对教材进行新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处理。一个有着教材觉醒意识的教师,必然是积极主动地面对教材,而不是被教材或者被别人的思想牵着走。一句话,在语文教材面前,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主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示我们自身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的个性。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许许多多优秀语文教师的身上得到印证。比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接受《语文学习》杂志记者采访,谈到语文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时,她指出:语文教师不要满足于做教材的“二传手”,做知识的“二传手”,要做教材的主人。她在教学中,时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教材品头论足,打破对教材的“迷信”。这样,让学生明白课文是范文,首先应学习;学习时,可以挑挑毛病。在适当的时候,于老师就抓住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某些词句、某些问题组织学生评长论短,论说是非。正是在这样的引导之下,学生时常会出现思维的神来之笔。试想,如果于漪老师没有对教材的主观能动性,她的课堂会有这样的精彩吗?是的,做教材的主人,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优秀的教材品格。

第二,在教材面前,语文教师是开发人。语文教师不被教材所奴役,就要做教材的主人;而要做教材的主人,就必须成为善于对教材进行开发的人。在教学中,要实现教学目标,往往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新的处理。由于篇幅限制,语文教材文本常常会被删减、压缩、调整等。当打开教材,面对具体的教学对象时,我们语文教师就要进行一定的调整与加工,对有关内容做一定的梳理、整合和完善,对教学方法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以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对话。这个过程要融入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演绎、取舍、加工与创造。这也就是目前语文教学界所说的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因此,语文教师要敢于做语文教材开发的人。我曾有这样的亲身经历。《詹天佑》是一篇传统课文,围绕着“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主题,具体叙述了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的故事。我们的教师是怎样来处理教学呢?通常的做法是抓住詹天佑的“杰出”“爱国”来进行课文的理解和分析。在理解过程中,有的教师还要学生在黑板上画“开凿隧道”的图,有的教师则用多媒体来演示“人”字形线路,以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詹天佑的“杰出”。这样的教学俨然成了工程研究,语文课成了“工程课”。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收获了什么呢?收获的是詹天佑的品质代号,记住的是詹天佑的工程图。语文的东西呢?语言的东西呢?全没有了。在观察了许多教师类似的教学后,我在想:《詹天佑》的文本价值仅仅在此么?当然不是!《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而怎样写人一直是小学写作教学的难点。《詹天佑》为指导学生写人提供了比较好的范例。文章抓住詹天佑的“杰出”“爱国”,用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四件事,通过具体的语言和行动描写来表现他的品质。这实际上是一种写人的方法,即用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类似于电影里面的“镜头连拍”。这样写往往能让人物形象变得丰满起来。于是,我引导学生从怎样用多个事件表现人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詹天佑》一文的写作范例价值,指导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学习活动。我的教学分三步展开:第一步,引导讨论:写一个人首先要考虑什么?即表现这个人物的什么性格和品质;第二步,引导讨论:写一个人其次要考虑什么?即用哪些事件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第三步,引导讨论:写一个人还要注意什么?即用具体的语言展开细致的叙述和描写。在三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深入阅读文章。这样的教学可谓别开生面。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对教材文本的“二次开发”实际上是对教材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深入挖掘。这样的解读与挖掘直接关系教师对教学的处理效果。语文教师要敢于成为教材开发的人,也要善于做教材开发的人,这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优秀的教材品格。

第三,在教材面前,语文教师是创造的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语文教学的世界充满了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做创造的人,尤其是在教材文本解读和教学处理上。正如上文所说,教材文本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客观存在所包含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语文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作为教材的主人,要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教材文本进行开发、重组。这个过程是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用为教课的依据,要教的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这里的“善于运用”,就是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上有的并不一定全部要教,教的不一定要求全会,会的并不一定全考。这充分说明了教材的弹性和张力,给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留出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能够恰当地解读教材,透彻地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其束缚,才能因人、因地、因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该说,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如果把这种创造潜能比作是“干柴”,那么语文教材就是创造之“烈火”。只要我们一拿到教材,创造之火就应该熊熊燃烧起来。我们仍以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为例。一位青年教师从1976年开始,随堂跟踪了于老师的3000多节语文课。她最深切的感受是:于漪老师从来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一幕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于老师的不重复自己的秘诀之一,便是教每一节课之前都认真备课。她的备课绝不只是课前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具体准备,而是对自己教学生涯的全过程进行反思、改进。正因为如此,于漪老师上了一辈子的课,上过许多重复的课,但她总能在重复的过程中找到新的东西,展现出独特而多样的风采。《卖油翁》这篇课文被于老师教过多次,却是常教常新。有一次,她又教《卖油翁》时,准备了一枚铜钱,当讲到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时,她出示了这枚铜钱。学生们都没见过铜钱,不知道铜钱方孔有多小,自然也无法形象直观地体会到往铜钱孔沥油有多难,也就无法明白欧阳修笔中老翁的技艺有多神。而于漪的这一巧妙处理,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学生边听边看,既领会了“沥”字之妙,又惊叹老翁的绝技,充分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的,许许多多名师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语文教师面对语文教材,篇篇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善于做“创造的人”,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优秀的教材品格。

[ 注 释 ]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8.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7.

[ 参 考 文 献 ]

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教师与教材 篇4

从历年考题看,本章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原则、方法、手段等的理解应用。要求考生着重掌握物理概念、定理、定律、规律等的教学要求及方法。名师讲堂

第一讲

物理教学的目标与原则

一、物理教学的目标

1.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3.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4.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二、物理教学的基本原则(一)主体性原则

在物理教学中要有效实施主体性教学,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教学过程中谁是主体、谁是客体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同时还要明确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教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既有教

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这对矛盾中,学生的“学”则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教”只有作用于学生的“学”,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地学,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教”也足有通过学生的自主内化,才能实现其“教”的价值。教师、教材和教学手段对于学生的学习都是媒体、客体,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体,是自己学习的主人。(二)民主性原则

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教学活动包含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虽然“学”离不开“教”,但“教”也离不开“学”。师生在人格上更是平等的,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也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也应该得到教师的尊重。教师要抛弃“师道尊严”、“师者人父”的传统观念,把学生当成“人”,当成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视学生为同仁,把学生当朋友,要勇于走下讲坛,善于倾听、征询、接受学生意见,要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并善于修正错误,向学生学习,做“教师的学生”,要由过去在课堂上的“独奏者”转变为与学生同台的“伴奏者”,由“主演”转变为“导演”,由“讲师”转变为“导师”,由“一言堂”转变为“群言堂”,要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那样,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尽情说;解放学生的双眼,让学生充分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做;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充分思考;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能自由活动;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有空支配自己。学生一旦感受、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必将焕发出自主学习的高度热情、强烈 的获知欲望,迸发出自主学习的巨大潜能。(三)活动性原则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要以活动为载体,没有活动也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就要努力使课堂“活动”起来,没有学生的“动”就没有课堂的“活”,就没有学生思维的“活”,就没有学生创造性的发现。课堂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发挥真正的主导作用,力促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局面,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积极参与。要提供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达,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总结。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向同学提问、小组间竞问竞答。可以让学生当小先生,自己给自己讲,给同学讲,演示实验请学生上台动手做,教师当指导,学生边做边讲,并多找些学生去做去讲,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小组实验,以扩大学生参与面和参与度。有些课堂可根据学习内容以“小品”的形式呈现,会使课堂平添几分生动,使学生寓学于乐,乐此不疲。(四)激励性原则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人都有上进的意愿,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激励、鼓励可使人产生不断进取的动力,可使人从失败走向成功。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实施主体性教学,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并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方面着力培养。教学中对学生勇于回答问题要给予鼓励,哪怕是回答

得不正确也应对其精神给予肯定,切忌向学生泼冷水。对学生某方面的特长要加以鼓励,对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要充分肯定,要运用智能多元理论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多途径的科学评价,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感受和被承认的价值,发现自己进步成长的增长点,从而增强进取向上的信心。(五)启发性原则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知识的获得,智能的发展只有通过学生自主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而学生的身心都正处于发展之中,要使其智能得到健康而快速的发展,也离不开外部因素的作用,即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明确了在教育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后,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就应力争做学生学习的导航者、引路人,做学生智能发展的促进者、合作者。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怎样“教学”,而在于怎样“教学生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在课堂上要善于设疑、精于激疑、勤于导疑,努力给学生造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这也是一种学习的原动力,教师只有在学生思维受阻或出现偏差时加以适时的引导,做学生思维的航标。传统的教学是“去问题”教学,课堂上常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个问题,又被教师一个个地消灭,使学生最后没有问题,这是学生缺乏独立性、创造性的重要原因。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学生的问题?只有学生能提出问题才有价值。没有问题的教学是“假教学”。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精神要求,现代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将解决

问题的过程给同学们进行表达交流,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回答,代替学生解决问题,把着力点放在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习能力上,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六)目标性原则

目标既是人们活动的心理指向,又是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目标有兴趣目标和意义目标。目标明确,活动就有动力保障。教学中不仅有知识目标,也应有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培养目标,是主体性教学所应竭力体现的。教学中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需要,进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可将目标分解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一个内容的学习也可分解为不同层次的目标,创设条件,让学生通过努力使目标得以实现,并为实现新目标再接再厉,形成良性发展的势头。

第二讲

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口述式教学法

口述式教学法包括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基本特点是利用语言作为工具来传递交流信息,使学生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2)逻辑性

讲解必须有条理,顺序合理,层次分明,内容安排要合乎逻辑。①将教材内容整体上与学科系统加以衡量比较,了解其共性、个性使其符合逻辑性。

②注意从教学各个环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③启发性。教师语言要生动,考虑学生学习情绪和知识基础,要设疑、布疑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要求突出重点、简明生动、讲解适当并和其他各种基本方法有机配合。(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用口头语言对话或问答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巩固知识。1.做法

(1)课前教师把要讲述的教材编成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纲)。(2)上课时,审慎地选择谈话方式逐一地把这些问题向学生提出,让学生回答,促使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推理,独立得出概念和规律。2.要求

(1)所提问题必须题意清楚,要求明确。

(2)谈话的问题应从教材内容、重点和学生实际出发,问题要有层次,要编写详细的谈话提纲。

(3)问题要面向全班提出,等全班思考后再指定学生回答或教师自答。(4)谈话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价值。(5)谈话后教师一定要及时总结。(三)讨论法

讨论法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围绕教材中一定的针对性问题共同进行讨论的方法。

1.特点

以针对性问题进行讨论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要求

(1)要选择好讨论题目,确定思考提纲和讨论的具体要求。

(2)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创造一个良好的讨论环境,并培养学生积极参加讨论的习惯。(3)要做好讨论小结。

二、实验法

实验法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做实验、发掘问题、获得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得出规律的方法。

三、自学法

自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阅读教材或材料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

1.教学指导思想上要改变重教轻学的倾向。2.要把自学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基本的教学方法。3.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学阅读时间。

四、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学生应用已学过的并已有了一定理解的知识,来解释有关现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从而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发展其能力的方法。

五、网络教学法

广义上讲,网络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教学活动。狭义上讲,网络教学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

在现阶段,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课程改革正在进行,网络教学的方式日益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对网络教学的研究是现今教育研究中的热点,这也必然引起网络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越来越成熟。附:经典教案

力的概念

三个性质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力的概念

2.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 3.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弹力、摩擦力,受力分析 【教学难点】受力分析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力的概念及分类(一)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有力就一定有“施力”和“受力”两个物体,二者缺一不可。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4.力的图示(课件演示)。(二)力的分类 1.按性质分

重力(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按现代物理学理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用分四类:长程相互作用有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短程相互作用有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宏观物体间只存在前两种相互作用。)2.按效果分

压力、支持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3.按产生条件分

场力(非接触力)、接触力。

二、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一)重力的方向 总是竖直向下。(二)重力的大小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三)重心

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及质量的分布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三、弹力

(一)弹力的产生条件

弹力的产生条件是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二)弹力的方向

1.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2.绳对物体的拉力总是沿着绳收缩的方向。

3.杆对物体的弹力不一定沿杆的方向。如果轻直杆只有两个端点受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轻杆两端对物体的弹力的方向一定沿杆的方向。

【例1】如图所示,光滑但质量分布不均匀的小球的球心在0点,重心在P点,静止在竖直墙和桌边之间。试画出小球所受弹力。

【解析】由于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在A点,弹力F1应该垂直于球面,所以沿半径方向指向球心0;在B点弹力F2垂直于墙面,因此也沿半径指向球心0。

【点评】注意弹力必须指向球心,而不一定指向重心。又由于F1、F2、G为共点力,重力的作用线必须经过0点,因此P和0,必在同一竖直线上,P点可能在0的正上方(不稳定平衡),也可能在0的正下方(稳定平衡)。

【例2】如图所示,重力不可忽略的均匀杆被细绳拉住而静止,试画出杆所受的弹力。

【解析】A端所受绳的拉力F1沿绳收缩的方向,因此沿绳向斜上方;B端所受的弹力F2垂直于水平面竖直向上。

【点评】、由于此直杆的重力不可忽略,其两端受的力可能不沿杆的方向。杆受的水平方向合力应该为零。由于杆的重力G竖直向下,因此杆的下端一定还受到向右的摩擦力f作用。

【例3】图中AC为竖直墙面,AB为均匀横梁,其重为G,处于水

平位置。BC为支持横梁的轻杆,A、B、C三处均用铰链连接。试画出横梁B端所受弹力的方向。

【解析】轻杆BC只有两端受力,所以B端所受压力沿杆向斜下方,其反作用力,轻杆对横梁的弹力F沿轻杆延长线方向斜向上方。【例4】 画出图中物体A所受的力(P为重心,接触面均光滑)。【解析】判断弹力的有无,可以采用拆除法:“拆除”与研究对象(受力物体)相接触的物体(如题中的绳或接触面),如果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则不受弹力,否则将受到弹力的作用。各图受力如下图所示。

(三)弹力的大小

对有明显形变的弹簧,弹力的大小可以由胡克定律计算。对没有明显形变的物体,如桌面、绳子等物体,弹力大小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共同决定。

1.胡克定律可表示为(在弹性限度内):F=kχ,还可以表示成△F=△χ,即弹簧弹力的改变量和弹簧形变的改变量成正比。

2.“硬”弹簧,是指弹簧的k值较大。(同样的力F作用下形变量△χ较小)3.几种典型物体模型的弹力特点如下表。

【例5】

如图所示,两物体重力分别为G1、G2,两弹簧劲度系数分别为k1、k2,弹簧两端与物体和地面相连。用竖直向上的力缓慢向上拉G2,最后平衡时拉力F=G1+2G2,求该过程系统重力势能的增量。

【解析】关键是搞清两个物体高度的增量△h1和△h2与初、末状态两根弹簧的形变量△χ

1、△χ

2、△χ

3、△χ4间的关系。无拉力F时,△χ1=(G1+G2)/k1,△χ2=G2/k2,(△χ

1、△χ2为压缩量)加拉力F时,△χ3=G2/k1,△χ4=(G1+G2)/k2,(△χ

3、△χ4为伸长量)而△h1=△χ1+△χ3,△h2=(△χ3+△χ4)+(△χ1+△χ2),系统重力势能的增量△Ep=G1.△h1+G2.△h2,整理后可得:△Ep=(G1+2G2){(G1+G2)/k1+G2/K2}。

四、摩擦力

(一)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为: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有

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两物体间有弹力是这两物体间有摩擦力的必要条件(没有弹力不可能有摩擦力)。

(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在接触力中,必须先分析弹力,再分析摩擦力。

2.只有滑动摩擦力才能用公式f=uFN,其中的FN表示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G。

【例6】如图所示,用跟水平方向成a角的推力F推重量为G的木块沿天花板向右运动,木块和天花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木块所受的摩擦力大小。

【解析】

由竖直方向合力为零可得,FN=Fsinα-G,因此f=μ(Fsinα-G)。(三)静摩擦力的大小

1.必须明确,静摩擦力大小不能用滑动摩擦定律f=uFFN计算,只有当静摩擦力 达到最大值时,其最大值一般可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即fm=uFN。

2.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共同确定,其可能的取值范围是0

【例7】如图所示,A、B为两个相同木块,A、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m=5N,水平面光滑。拉力F至少多大,A、B才会相对滑动?

【解析】A、B间刚好发生相对滑动时,A、B间的相对运动状态处于一个临界状态,即可以认为发生了相对滑动,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其大小等于最大静摩擦力5N,也可以认为还没有发生相对滑动,因此A、B的加速度仍然相等。分别以A和B整体为对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拉力至少为F=10N时才满足题意。

【点评】研究物理问题经常会遇到临界状态。物体处于临界状态时,可以认为同时具有两个状态下的所有性质。(四)摩擦力的方向

1.摩擦力方向和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2.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成任意角度。通常情况下摩擦力方向可能和物体运动方向

相同(作为动力),可能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作为阻力),可能和物体速度方向垂直(作为匀速圆周运动的 向心力)。在特殊情况下,可能成任意角度。

【例8】小车向右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物体恰好沿车后壁匀速下滑。试分析下滑过程中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速度方向的关系。

【解析】物体受的滑动摩擦力始终和小车的后壁平行,方向竖直向上,而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方向不断改变(竖直分速度大小保持不变,水平分速度逐渐增大),所以摩擦力方向和运动方向间的夹角可能取90°和180°间的任意值。

【点评】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无明显形变的弹力和静摩擦力都是被动力。就是说:弹力、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无法由公式直接计算得出,而是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共同决定的。

五、物体的受力分析(一)明确研究对象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即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

(二)按顺序找力

先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后接触力;接触力中必须先弹力,后摩擦力(只有在有弹力的接触面之间才可能有摩擦力)。(三)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

画受力图时,只能按力的性质分类画力,不能按作用效果(拉力、压力、向心力等)画力,否则将出现重复。

(四)需要合成或分解时,必须画出相应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在解同一个问题时,分析了合力就不能再分析分力;分析了分力就不能再分析合力,否则会重复分析。

【例9】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A固定在水平面上。木块B、C的质量分别为M、m,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共同沿斜面下滑。B的上表面保持水平,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当B、C共同匀速下滑;(2)当B、C共同加速下沿时。分别求B、C所受的各力。

【解析】

(1)先分析C受的力。这时以C为研究对象,重力G1=mg,B对c的弹力竖直向上,大小N1=mg,由于C在水平方向没有加速度,所以B、C间无摩擦力,即f1=0

再分析B受的力,在分析B与A间的弹力N2和摩擦力f2时,以B、C整体为对象较好,A对该整体的弹力和摩擦力就是A对B的弹力N2和摩擦力f2,得到B受4个力作用:重力G2=Mg,C对B的压力竖直向下,大小N1=mg,A对B的弹力N2=(M+m)gcosθ,A对B的磨擦力f2=(M+m)gsinθ。

(2)由于B、C共同加速下滑,加速度相同,所以先以B、C整体为对象求A对B的弹力N2,摩擦力f2,并求出a;再以C为对象求B、C间的弹力、摩擦力。

这里,f2是滑动摩擦力N2=(M+m)gcosθ,f2=μN2=μ(M+m)gcosθ,沿斜面方向用牛顿第二定律:(M+m)gsin-μ(M+m)gcosθ=(M+m)a,可得a=g(sinθ-μcosθ)。B、C间的弹力N1,摩擦力f1则应以C为对象求得。

由于C所受合力沿斜面向下。而所受的3个力的方向都在水平或竖直方向。这种情况下,比较简便的方法是以水平、竖直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分解加速度a。

分别沿水平、竖直方向用牛顿第二定律: f1=macosθ,mg-N1=masinθ,可得:f1=mg(sinθ-μcosθ)CoSθ,N1=mg(cosθ+μsinθ)cosθ。

【点评】

由本题可以知道:①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化;②灵活选定坐标系的方法向也可以以使计算简化;③在物体的受力图的旁边标出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的方向,有助于确定摩擦力方向,也有助于用牛顿第二定律建立方程时保证使合力方向和加速度方向相同。

【例10】

小球质量为m,电荷为+q,以初速度ν向右沿水平绝缘杆滑动,匀强磁场方向如图所示,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试描述小球在杆上的运动情况。

【解析】

先分析小球的受力情况,再由受力情况确定其运动情况。

小球刚沿杆滑动时,所受场力为:重力mg方向向下,洛伦兹力Ff=qνB方向向上;再分析接触力:由于弹力FN的大小、方向取决于ν和mg/qB的大小关系,所以需分三种情况讨论:

(1)ν>mg/qB,在摩擦力作用下,ν、Ff、FN、f都逐渐减小,当ν减小到等于mg/qB时 达到平衡而做匀速运动;(2)ν

【例11】一航天探测器完成对月球的探测任务后,在离开月球的过程中,由静止开始沿着与月球表面成一倾斜角的直线飞行,先加速运动,再匀速运动。探测器通过喷气而获得推动力。以下关于喷气方向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探测器加速运动时,沿直线向后喷气

B.探测器加速运动时,竖直向下喷气 C.探测器匀速运动时,竖直向下喷气 D.探测器匀速运动时,不需要喷气

【解析】探测器沿直线加速运动时,所受合力F合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而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知推力方向必须斜向上方,因此喷气方向斜向下方。匀速运动时,所受合力为零,因此推力方向必须竖直向上,喷气方向竖直向下。选C。经典真题回顾

填空题

导人过程的基本任务是_______,常规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确定目标,激发兴趣

预习

解题

介绍有关资料

课前谈话 高分同步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之为()。A.教学策略

B.教学方法 C.教学目标

D.学习方法 【答案】B 【解析】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是整个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2.确定教材中的难点,最重要的考虑是()。A.知识的重要程度

B.是否需要做实验 C.学生的认识和心理方面

D.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答案】C 【解析】教与学是相对应的,确定教材中的难点主要是看学生的接受能力,即学生的认识和心理,因此选C项。

二、简答题

1.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1)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这是准备阶段。(2)要灵活的、创造性的组织教学,讲解有重点,提问有启发性,练习有实效。这是实施阶段。(3)要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做出分析评价,并指导他们自我评价,使学生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指导要贯穿全过程。2.简述物理习题课的基本结构。

【答案】(1)组织教学;(2)复习旧知识;(3)教师示范举例或组织学生讨论;(4)学生练习;(5)小结;(6)布置作业。3.演示实验在设计和表演方面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案】(1)明确目的,根据教学要求设计演示实验。(2)安全可靠,确保演示成功。

①演示成功的首要条件是掌握实验原理。②坚持科学性原则,不得弄虚作假。

③为了确保演示成功,课前必须充分准备并进行试做。

(3)简易方便。演示实验要求简易方便,包括仪器结构简单;操作简单;由演示现象导出结论时,解说推理简单。(4)现象清楚、明显、直观。

教师与教材 篇5

----煤矿与非煤安全培训机构用

作者:栗继祖 出版时间: 2011年8月1日

ISBN:978-7-5020-3884-7/X93 社号: 6694 字数:426千字 页数: 280 开本:16

定价:42.00元

详细内容

本教材根据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对煤矿安全培训提出的要求,对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煤矿安全生产培训的相关规定,煤矿安全生产主要法律、法规及其发展概况、体系结构,以及煤矿安全监察制度、国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概况进行了系统介绍;对安全培训机构的资质管理、师资管理、教学管理、学员管理、档案管理及评估验收等方面的工作,成人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尤其是现代成人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培训项目设计与课程开发方法,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内容进行了重点叙述;对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如采掘、通风、机电运输、矿井灾害防治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精选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案例,贴近现场实际,可进一步加深教材使用者对事故的分析与思考;煤矿安全培训典型案例又为具体的安全培训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例。

(非煤安全培训机构用)安全生产培训机构教师培训教材

作者:栗继祖 王克勤 出版时间: 2011年7月1日

ISBN:978-7-5020-3883-0/X93 社号: 6693 字数:327千字 页数: 215 开本:16

定价:38.00元

详细内容

根据我国非煤行业安全生产形势对安全培训机构及其教师提出的要求,本书系统介绍了安全生产形势,安全生产培训的相关规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标准以及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民用爆破器材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标准;重点叙述了安全培训机构的资质管理、师资管理、教学管理、学员管理、档案管理及评估验收,成人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尤其是现代成人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培训项目设计与课程开发方法,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内容;简要说明了非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建筑和民用爆破器材安全生产技术,并列举了相关事故案例。

本书知识内容常用且实用,语言表达通俗而严密,文字篇幅精炼而适中,适合广大安全培训机构教师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参考使用。

作者:陈晖 出版时间: 2011年8月1日

ISBN:978-7-5020-3872-4/D922.54 社号: 6682 字数:461千字 页数: 303 开本:16

定价:48.00元

详细内容

本书作为一本用于提升煤矿驻矿监察人员业务水平的培训教材,有针对性地摘录了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对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作了介绍,重点叙述了煤矿驻矿安全监察工作内容、监察重点及煤矿驻矿安全监察人员管理,同时对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管理作了简要叙述。本书可作为煤矿驻矿安全监察人员的培训教学,并可作为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声明:每种教材 至少50本 起订!

联系人:柳月敏

学校教师教材学习心得 篇6

首先赵飞燕老师从教材的结构上进行了解说:一年级语文下册共八个单元:2个识字单元和6个阅读单元,需要学生会写的字有200个,会认的字有400个;然后从教材的突出特点上进行了阐述,说明了本册教材的内涵: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比如借鉴《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的形式,加以改造,编入教科书,让学生在有节奏的吟诵中识字,像教材中的《人之初》《姓氏歌》《古对今》,还有《春夏秋冬》一课,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的编排特点,其中的词和短语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语言典雅,富有文化内涵,又如,选编了《端午粽》作为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习俗。口语交际、“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安排了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绕口令《妞妞赶牛》、童谣《孙悟空打妖怪》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故事中蕴含的趣味和道理,领略传统语言形式的音韵美和结构美。

接着对教材里边的课文进行了较深度的解说,哪些是孩子必须理解掌握的:比如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加一加,减一减…这些趣味识字,都能帮助孩子更好的识记生字,利用汉字规律识字,在《动物儿歌》中,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形声字,《小青蛙》的“青字族”识字,渗透了形声字规律,让孩子在有趣的儿歌学习中,领略汉字的趣味与精妙,《猜字谜》,利用了有趣的传统游戏形式,揭示了形声字的造字规律,还有课文里面的一些AABB式,ABAB式的词语以及一些重点句式的仿说仿写;哪些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拓展思维的:比如连环画课文,需要孩子看图,理解,说话,在看,想,说的基础上来理解记忆课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语言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

最后又给我们传授了,吟诵诗歌的基本准则:比如七言平起诗,2442停顿,七言仄起诗,4224停顿,在朗诵的时候按着每个字的声调,吟唱出来即可,并播放吟诵音频,一起吟诵学习。

总之整本教材各部分的语文要素在教科书中呈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稳步发展、螺旋递进的编写原则,具有极强的前后关联性。

教师与教材 篇7

关于教材依赖的论述, 多散见于报纸和网页, 在学术刊物上相关的研究论文极少, 更没有专著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在既有的研究中, 吴小鸥的《试析教科书依赖及其改变》一文对教科书依赖的定义、表现、危害、原因及其改变策略进行了论述。吴文指出:“教科书依赖是指人们夸大教科书的功能与作用, 从而对教科书寄予过高的期望。” (1)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教科书不再单纯地体现为纸质课本, 而是发展为包括磁带、光盘、网站等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教材, 而且各种形式的教材在综合地起着作用。在目前阶段, 任何仅以一种教学材料为主的教学都不一定是成功的, 因此急切地需要明确教材依赖的概念。彭华清认为:“教材依赖症是指人们夸大教材的功能与作用, 从而对教材寄予过高的期望的‘不良症状’”。 (2) 吴文主要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彭文则从教学实际中的现象出发进行阐述, 尽管没有进行明确说明, 但从其内容看, 二者应是以基础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教材依赖对高校来说依然适用, 因此, 本研究重在根据对A学院的调查进行教材依赖的程度、主要成因及其对策的分析, 其中既有与吴彭二文相似之处, 又有不同之处。

二、教材依赖调查的设计及实施

(一) 调查对象的选择

教材依赖在不同类型的院校可能会有不同的反映, 因此, 在调查时必须进行分类调查。由于笔者对全日制民办高职院校相对比较熟悉, 本研究选择一所民办高职学院——A学院进行调查。A学院地处经济发达的浙江省, 具有五个招生系, 每年的招生数量稳定在3 000人左右, 共有十几位教师担负公共英语课的教学任务, 在学生大一时开设公共英语课, 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因此, 本次选择的具体的调查对象为A学院的大一学生。

(二) 调查的设计

本次调查以封闭式调查问卷调查形式为主, 以访谈为辅。共设计题目12个, 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对各种教学材料的依赖程度及其原因。因为使用频度是依赖程度的主要表现形式, 所以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将教师在课堂使用教科书、讲稿、教学参考书等的频度作为教材依赖程度的调查题目, 从侧面反映教师教材依赖的程度。

(三) 调查的实施

笔者于2011年11月对五个系的400名大一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请学生根据课堂中教师的表现进行实事求是的回答。结果共回收问卷367份, 其中有效问卷358份, 有效回收率为89.5%。有效问卷中男生194人, 女生164人;工科专业197人, 社科专业161人。对15名同学 (每个系3名) 进行了访谈。然后将调查结果发给该系的公共英语教师, 请他们指出教材依赖的原因。

三、教材依赖调查的结果统计

教材依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根据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为了调查研究的方便, 本文将教材分为教科书、教科书增减、讲义、教具、教师参考书、其他教学材料 (网站、视频等) 、推荐参考资料等。

(一) 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

教科书亦称课本, 主要指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它规定了教学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基本框架, 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而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料。因此, 教科书是英语教师教学中必须依赖的最基本的教学资料。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主要从两个方面测量: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教科书的频度 (见表1) 。针对该校公共英语教师教学中使用教科书的行为, 17%的学生认为教师使用教科书的频度比较高, 39%的学生认为使用频度一般, 而仅有16%的学生认为教师没有使用。这直接反映出该校公共英语教师对教材的依赖程度较高。二是对教科书的整合程度, 主要从对教科书内容的删减和增加方面来反映 (见表2) 。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教科书的增减频度适中, 有20%左右的同学认为增删频度较小, 25%的同学认为教师经常增加, 13%的同学认为教师经常删减。总体上, 教师对教科书依赖程度还比较高。

(二) 对讲稿的依赖程度

讲稿是教师结合教学需要, 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加工和提炼的讲授内容的文字或图像表述, 它既不是教材的翻版, 也不是自己的教学方案。在很多教学活动中, 教师依赖讲稿或教科书, 从而产生了教学中的照本宣科。根据调查, 30%的学生认为教师对讲稿的使用频度较高, 43%的学生认为使用频度一般, 而只有28%的学生认为使用频度较低 (见表3) 。这表明该校教师对讲稿的依赖程度虽然没有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那样高, 但是其依赖程度仍是比较高的。

(三) 对教师教学参考书的依赖程度

教学参考书是教科书编写者为了给任课教师提供方便, 根据教材的内容而进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重点难点的解析, 便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把握教学大纲的要求, 合理地安排教学任务, 完成教学目标。它是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仔细研究和参考的内容, 而在上课过程中, 教师应尽量脱离教学参考书, 很多院校还规定不允许教师带教学参考书去授课。通过调查, 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教学参考书的频度相对较低, 仅有17%的同学认为教师课堂使用教学参考书的频度较高, 而有45%的学生认为使用频度较低 (见表4) 。

(四) 对教具的依赖程度

依据百度百科, 教具是指用来讲解说明某事物的模型、实物、图表、幻灯片等, 它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典型性等特点。教具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授课内容, 深切地体会到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活动过程等方面。在现代教学中, 教具已经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具使用的度非常重要, 太多的直观感受可能会掩盖事物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而太少的教具可能会使学生因缺少直观感受而不能掌握其形式。关于教具的使用频度, 有30%的学生认为教师使用教具的频度较高, 44%的同学认为教师使用教具的频度适中, 而认为使用教具较少的和没有的有25% (见表5) 。可见, 该校教师对教具的使用频度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使用太多和太少的教师还是占了很大的比例, 其总和超过了半数。

教具的来源也与教师的教材依赖程度有很大关系。教材附带的教具是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体现着普通的教育原理和一般的教学需要, 但是个性化不足, 很难体现不同基础学生、不同地区的教学需要。而自制教具就能很好地体现个性化的需要, 而且通常在附带教具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 会涵盖一般的教学要求。因此, 采用自制教具是最好的。调查结果表明, 47%的学生认为教师使用了教材附带的教具, 而认为教师使用自制教具的学生仅有19% (见表6) 。因此, 该校公共英语教师对教材附带教具的依赖程度还是很高的。

(五) 对多种教学材料的依赖程度

现在教学材料极为丰富, 除了纸质的, 还包括电子的、可视的、可听的教材;除了书籍, 还有报纸、字典、杂文等;除了实际的资料学习, 还包括思考活动、表演活动等内容。正因为如此, 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广泛涉猎各种教材, 不断取其精华, 补充和融合最新的知识, 囊括最新的发展动态, 力求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信息系统。对多种教学材料的依赖程度可以通过教师对多种教学材料的使用频度来测量 (见表7) 。从表中可以看出, 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材料的频度仍有待提高, 几乎半数的学生认为一般, 有33%的同学认为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材料的频度较少或没有, 而仅仅不到1/5的同学认为教师使用了多种教学材料。

这一指标还可以通过使用的教学材料的来源来测量 (见表8) 。可见,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材料主要有三大来源:网络、纸质书籍、光盘和磁带。

(六) 推荐参考资料的程度

为了与学生的课堂学习相互补充,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校教师多会向学生推荐一些参考资料。推荐频度较高的, 证明教师对教材的依赖程度较低, 反之, 则依赖程度较高。经调查, 43%的学生认为教师推荐参考书目的频度适中, 41%的学生认为频度很少或没有, 认为推荐频度较高的仅16% (见表9) 。这表明, 教师推荐参考资料的程度还有改善的空间。

推荐参考资料的程度还可以通过参考资料的来源来体现, 推荐资料来源越丰富, 对参考资料的依赖程度越小。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网络、光盘和磁带、图片和卡片是参考资料的主要来源 (见表10) 。可见, 虽然参考资料的来源比较丰富, 但是该校公共英语教师对参考资料的依赖程度仍需降低。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知, 该校公共英语教师在对教科书和讲稿的依赖程度较高, 对教学参考书、教具、多种教学材料和向学生推荐的参考资料方面情况相对要好得多, 但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而教师对教材的依赖程度太高会对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产生影响, 因此, 必须分析其成因, 以便于改进这一状况。

四、教师教材依赖的成因

关于教师教材依赖的成因, 教师和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 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了调查和访谈。一方面, 对学生进行了教师教材依赖的成因问卷调查。调查因素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到高校主要以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养为主, “知识性教科书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稳固的知识体系, 有其可取的一面。而高校在教材的选择方面有自主权, 因此本研究并未选择吴文中的“知识性教科书观”和“控制式教育管理方式”两个因素。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中对教师的观察和省思, 认为个人习惯、考试内容以书本为主、备课不充分是主要的成因, 而唯书观念、其它因素、教材内容复杂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小 (见表11) 。另一方面, 对教师进行了教师教材依赖的成因访谈。访谈结果表明,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薄弱、教师备课不充分、标准化考试、教材难度较大是造成教材依赖的主要原因。所以, 综合师生的调查结果, 导致教师教材依赖的主要成因有如下方面:主观方面, 在于教师个人习惯和准备不充分。客观方面, 在于标准化考试、学生基础薄弱与教材难度大等。鉴于吴文对标准化考试已有充分的论述, 所以此处将重点讨论其他两个原因。

(一) 教师个人习惯和准备不充分

学生的选择结果中, 教师的个人习惯占了半壁江山, 备课不充分占了1/4。而这两点在对教师的访谈中也得到了证实。事实上, 很多教师的个人习惯就是在初为人师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备课习惯, 或者发现不良习惯后没有得到及时纠正而造成的。换句话说, 教师的个人习惯可能是有意识形成的, 也有可能是无意识形成的。这一习惯对学生确实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访谈中有同学这样讲:“教师依赖教材的习惯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没有准备好, 不重视教学工作, 上课不认真, 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学习积极性。”而准备不充分时, 教师对所要讲授的内容缺乏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求助于教材, 寻求正解, 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正如一位同学所讲:“教师不认真备课, 对着课本教学, 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和思维的发散。”因此, 教师的个人习惯和备课不认真都导致了教师教材依赖。

(二) 学生基础薄弱与教材难度大

本研究所调查的学院为民办高职学院, 其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 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据了解, 很多学生的录取总分数在200多分, 其英语成绩非常低, 最低的为20多分。公共英语教材基本上都由公办高职院校或本科院校的教师编写, 而非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编写, 因此, 编写者对学生的基础认知不足, 导致教材难度较大, 对学生不适用。而高校教学又有一定的标准, 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水平, 这就给教师在平衡学生的基础和教材难度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这个讲授中“度”的把握, 说起来简单, 做起来实在不易。没有相当的教学经验, 是无法把握这个“度”的。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多为青年教师, 因此, 很多教师对“度”的把握仍有不足。

五、教师教材依赖的改变

教师教材依赖的危害很大, 主要表现在“禁锢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使教学走向僵化”、“萎缩了学生的多样兴趣, 使发展走向片面”、“忽略了对主体附加值的判断, 使评价走向僵化”。 (3) 因此, 必须改变教材依赖的现状, 针对上述主要原因, 对教材依赖进行充分的干预。

(一) 养成良好的习惯, 充分备课

人们常说:“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用。”使用教材的良好习惯有助于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融会贯通知识体系, 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 有利于青年教师的逐渐成长, 对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 学校要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 完善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制度, 提倡青年教师听课制度, 确立青年教师授课诊断制度, 督导跟踪听课制度等。青年教师开始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努力多学多听, 勤于实践, 扬长避短, 待养成良好的习惯后, 自然会将教材依赖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程度。充分备课其实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而现实中出现不充分备课的现象, 有着种种的原因, 而且其中很多原因是无法消弭的, 只能说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其中比较明显的且很多高校不愿提及的一个原因是教师的待遇偏低, 生活条件有限, 很多青年教师不得不为生活奔波, 无法集中精力进行教学,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流动量大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 当前要留住教师, 仅仅创造有利的软环境是不够的, 还要有足够的物质保障来改善教师的生活状况, 提高教师的薪资水平使教师乐于教学, 勤于研究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减少教材依赖。

(二) 提倡使用自编讲义和教材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适龄青年数量的萎缩, 民办高职院校的招生面临严重的威胁, 很多学院在多次降分的情况下仍不能完成招生计划, 因此, 对入学生的要求很低, 生源的英语水平非常薄弱。而针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只能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 选用合适的教材。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教材大部分远远超出这部分学生的能力水平, 民办高校的教师要组织骨干力量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基础, 明确国家规定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 掌握熟悉的日常接触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编写讲义和自编教材。这样的讲义和教材符合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 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 利于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为教师教材依赖的合理解决找到了出路。

教师教材依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且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囿于篇幅和研究范围所限, 只是大致地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教材依赖情况进行了分析与反思, 希望有志于研究相关问题的学者能够将教师教材依赖的相关分析延续下去, 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摘要:通过调查和访谈, 我们发现公共英语教师对教科书和讲稿的依赖程度较高, 对教学参考书、教具、多种教学材料和向学生推荐的参考资料方面的依赖程度情况稍好, 但仍存在着不足。公共英语教师教材依赖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个人习惯、准备不充分、标准化考试、学生基础薄弱与教材难度大。改变教材依赖的现状, 教师必须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 充分备课, 应倡导教师使用自编讲义和教材。

关键词:公共英语教师,教材依赖,调查,访谈

注释

1 (3) 吴小鸥:《试析教科书依赖及其改变》, 载于《教育科学研究》, 2007年第1期, 第14页、第14-15页。

浅谈美术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利用 篇8

关键词:美术教师;教材研读;教材活用;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60-02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师和学生展开教与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任何一套课标美术教材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普适性。因此,教材理应成为中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研读教材、理解教材、活用教材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然而,部分教师对待美术教材的态度并不很严肃,随意性过大,尊重不够。

一、解析教材,读出“要点”

美术教材中虽只有简短的几行字、几幅图,却透射着一定量的教学信息和任务。备课中,教师需首先纵观各年级教材的相关课题,再仔细研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读出文字背后的内涵,把握教材章节间的内在关联和编写意图,找出核心的教学问题,最后提炼出学生容易掌握和出错的教学关键点,从而概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要点和方案。《柱状雕刻》是小学五年级美术教材中的泥塑课题,教师如不浏览小学阶段的泥塑课程这条主线,把教学重点定位在“教授学生制作泥柱的方法与程序”上,则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重复,(学生在中低年级已经基本学会了泥塑的基本制作步骤和方法),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想象空间与时间,自然很难表现出柱雕艺术的文化内涵和风格趣味,作品即会千人一面,缺乏原创性。因此,要备好一堂课,必须了解课标、吃透教材。

二、紧扣教材,激趣感受

美术教学导课的方式多样,其基本原则是导课的内容须与教学课题(教材)有关联性,简洁,自然,能保证学生拥有一定的作业时间。在《形形色色的人》一课中,教师以班级中的“小胖”和“猴三”为例,在黑板上迅速画出两幅肖像漫画,激起学生学习人物肖像画的兴趣,通过对比,又可使学生迅速感受人物各有不同的“形形色色”的特征。这种导课方式,可让学生体会到:教材中的内容和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创作也可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导课切记“偏题”,如《千变万化的帽子》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某教师头戴黑色礼帽,手持宝剑扮演“英雄佐罗”,缓缓走入课堂。该方式看似生动新颖,但学生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只是佐罗的英雄事迹和手中的宝剑,而不是他头上的帽子,所以这样的导课方式欠妥。

三、整合教材,促进体悟

让学生感受多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对他们认识和学习不同的美术语言,激发其创作的灵感都起直接的推动作用。但因受版面的限制和排版美观的需要,教材中的例图通常是“篇幅有限、排列无序“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点适当进行分类、整合,或做必要的补充,以便学生深刻地欣赏。赏析时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生活体验、与课题的关联度等方面选取有价值的图片,切不可“随选”、“滥讲”。《老房子》中,教材共罗列了20幅之多的范图,此时教师则应根据国别、材质、造型、功能等角度选取几张典型图片和学生一起进行分类剖析老房子的古朴特色、人文风情和体现的时代性。

四、把握教材,巧妙导引

教师示范是美术学科中必不可少的主要教学环节,也是美术教师展示个人业务素养和魅力的主要方式。示范教学不能流于形式,“如何示范、示范什么、何时示范”应是教师思考的重点问题。针对教材中的不易理解的重难点,教师应作出详尽的示范,保证有效教学的实施。《帽子和头饰》一课中,对于“虎头帽”的基本形,学生制作难度较大,此时某教师巧妙地示范了类似于“虎头帽”的“牛头帽”,这样既解决了教材中的难点,又为学生做了“摒弃纯粹模仿”的表率,避免了学生作品如出一辙,缺少原创性的通病。但在一些竞赛课中,有些教师的“示范”是“低效或无效”的。如四年级《我设计的汽车》中,一女教师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向学生讲解普通的“中巴车”的画法。很明显,她的“示范” 是极其失败的,并没有体现教材课题的本意——创造性。低年级学生已经能在短时间内画出这种最普通的“中巴车”,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无需详解。教师应从汽车的新颖造型、独特功能、靓丽的外表等方面绘制出精致的“示范画”(如鱼形车、潜水车等)。所以,教学中,教师需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找出“示范点”,巧妙导引,为学生提供有效、有价值的示范。

五、超越教材,挖掘潜能

美术课堂作业是体现教学有效性和技能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师可依据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下转第64页)(上接第60页)差异把作业进行分层设计,给学生一定自主权,自主选择作业的难度、内容和形式。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对教材中例图的剖析,提炼其中的优缺点,在作业中取长补短,从而创作出超越教材的作品。《乘上大船游世界》中,教材中只有3幅学生例作,而且均画了人们旅游中的名胜实景。对学生的创作帮助甚微。该课是带有想象色彩的课题,于是我引导学生“假如让你乘上大船无忧无虑地畅游,你准备到哪去?”学生作品充满着奇思妙想,一学生画的《南极破冰号》有趣壮观,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并将被刊入人教版教材。因此,教师的一句有效、到位的“提示”或适当提供一些参考资料都会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便可能会创作出比教材范例更优秀的作品。《蜻蜓飞飞》中,教材中的范画只表现了蜻蜓在雨中飞翔的情境,于是教师出示了《争抢糖葫芦》的电脑范画,学生茅塞顿开,画出了很多生动有趣的《蜻蜓篮球队》、《蜻蜓游泳健将》等卡通画。

六、围绕教材,提高升华

美术作业展评活动作为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却不被很多教师所关注。通过作业展评,可以及时反馈各项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与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展评切忌泛泛而谈,草草收场,偏离主题,应围绕教材,适度拓展。《柱状雕刻》一课中,教师可首先让学生自述作品的名称和制作方法,再共同讨论作品的风格和类别,最后探讨这些柱雕作品所摆放的位置和周围环境的布置等拓展性问题。这样的展评既考查了学生的作业质量,又测试了学生是否感受、领略了有关柱雕作品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再加入教师的适当总结点评,有助于学生对作品形成明确认识,加深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同时又升华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美术教学要回归教材,围绕教材。美术教师更需研读教材,利用好教材。只有悉心钻研教材,学会取舍、整合教材,教师才能避免对图文支离破碎的认识,从而挖掘出教材的内涵与外延。教材中的重难点需“讲清楚,讲透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和自学的能力,教材上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可一带而过或索性不提。

教材虽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任何一套教材都不可能完全适应所有地区,所有学校,所有学生。因此,在充分理解把握教材的基本理念和编写思路基础上,教师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需要,结合本地教学实际,思考教材怎样为“我”所用,思考我该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于教材的内容,教师要有侧重地挖掘、加工和处理,把对教材的理解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而进行有效的优质教学。

参考文献:

[1]高景丽.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C].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97~124.

[2]杨群芳.关于美术课“双基”训练的研究[J].中国美术教育,2011,(5):04~07.

[3]张梅凤.巧设美术作业 构建有效课堂[J].中国美术教育,2011,(5):32~34.

[4]车言宁.由当前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引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10,(2):18~19.

上一篇:八年级介绍企鹅说明文600字下一篇:什么是单位工程量成本比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