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课磨课总结反思

2024-10-16

研课磨课总结反思(共10篇)

研课磨课总结反思 篇1

教师个人研课磨课总结反思

白莲河乡中心小学 郭蓉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消失。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

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初读教材时,我感觉对话应该是重点,以对话贯穿全文,给学生呈现一个傲慢自大的铁罐和一个谦虚善良的陶罐。但多读几遍后才发现,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而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应如何正确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价值,以何种形式来贯穿全文呢?经过深深思索与课堂实验,经过全校教师的同研,我们找到了以“提示语”贯穿对话的朗读,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为了让课堂更加明晰、教学思路更加精细,我们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了深深的思考。通过这节课,我也有许多的感悟与想法。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过课文,我都会着急的去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才能想出新点子,让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设计,但每次都没有预想的效果。仔细想想,我忽略了课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才是课堂的源泉。因此,我认真听取了岳校长的意思,课堂上放手,让学生随便谈,随便说,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走。没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学生的表达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与我的预设也完全一样。仔细想想,原来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最想了解什么?会给我带来那么多的惊喜。

感悟二:走进文本,走进学生,达到师生、文本对话之效。记得李家栋老师说过:语文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课堂上。因此,以学生文本、关注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课堂伊始,我可能没有走进学生、走进课文,因此不知其功效。当我投入的与学生一起挖掘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探究其价值时,我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学生为本,和他们同感悟、同体验。这时我们的思想相互碰撞,心灵相互交流,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真正的课堂。

感悟三:抛开设计,以生为本。

每次讲课前,我都会把教案备的滚瓜乱熟,甚至评价语我都会仔细琢磨。可是通过这节课,让我深深领悟到:课堂是随机的,课堂也是学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学生的发言进行教学。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当然,这也需要教师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深的明白:知识的储备对一个教师来讲是多么的重要。

这节课,我也深深的反思过,对于我个人来说缺乏一定的锻炼,听的少,练的少,因此也有些不成熟的地方,通过这次教学,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阅读教学方面的不足,也非常感谢何校长和老师们的耐心细致的帮助,她们的指导大大提高我的课堂教学能力。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虚心地向骨干老师们请教,通过这样的磨课研课教研活动,实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研课磨课研修日志 篇2

永富中学 左国保

回首这次磨课、研课经历,我收获了很多。总的来说,我经历和老师们合作学习,共同研讨的过程,在研讨中,老师们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进行交流和相互的碰撞,从而使我们在这种交流和碰撞中激发了灵感,剧烈的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推行大阅读的思想认识有了巨大的提高。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有人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我想是很有道理的。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在心中试讲过,每次上过之后,都会自己反思一下: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需不需要问题引领,而是这一节课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吧!怎么才能做到少问少将少干扰?语言是不是简洁?等等,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地加以分析,进一步完善。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心中要有谱,也就是要明确课堂上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然后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读书能力。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磨课我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各种因素。如此往复下去,何愁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得不到提升呢?

二、学会精益求精

磨课是一个艰苦的反复修正的过程。在磨课中,先通过自己的学习,吸取精华,加以改造,灵活运用于该课教学及教研之中。对自己的说课、讲课认真回忆、思考,向大家简析自己该课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对某些重要问题作简要说明,提出某些问题请大家讨论,并虚心听取参与教师的评议,对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作必要的解释,要作好记录,发现失误,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研课磨课工作心得体会 篇3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有人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我想是很有道理的。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在心中试讲过,每次上过之后,都会自己反思一下: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需不需要问题引领,而是这一节课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吧!怎么才能做到少问少将少干扰?语言是不是简洁?等等,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地加以分析,进一步完善。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心中要有谱,也就是要明确课堂上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然后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读书能力。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磨课我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各种因素。如此往复下去,何愁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得不到提升呢?

二、学会精益求精

磨课是一个艰苦的反复修正的过程。在磨课中,先通过自己的学习,吸取精华,加以改造,灵活运用于该课教学及教研之中。对自己的说课、讲课认真回忆、思考,向大家简析自己该课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对某些重要问题作简要说明,提出某些问题请大家讨论,并虚心听取参与教师的评议,对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作必要的解释,要作好记录,发现失误,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研课磨课总结反思 篇4

今天的教育改革对教师们而言意味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变、课堂文化的重塑,即课堂模式的重建。现在全国各地学校都在积极开展研讨活动,力求探索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让学生在课堂有限时间内主动获取最多知识,各种能力得到最大程度提高。而某一个人或某一节课的高效,不是真的高效,只有全体教师每节课都尽可能高效才是真正的高效。我校一贯重视团队建设,即以年级组为单位,打造德才兼备的教师团队,着力追求每个年组教师共同发展,专业素质共同提升。因此本年级数学备课组教师为了达成共同景愿——构建高效课堂,积极开展研课磨课活动,探索“教学共同体”。

一、磨目标与学生,为教学导向

数学备课组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认真研读《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五年级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及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将课堂立足点锁定在学生的“学”。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课堂”即“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生命的成长”的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精心组织与适时点拨下,自己去读懂教材,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亲自去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自己去探索规律,自己试着下结论。引导学生积极、全面、深入参与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学会用观察、实验、数据处理、分析、综合等方法对问题进行正确、合情的思考与推理;具备科学的态度、敢于批评的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学习的快乐感与成功的喜悦得以体验,情感得以升华。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教师们通过一起认真研读大纲与教材,结合各自教学经验经过讨论确定本课:要借助教具与学具,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实物让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让学生亲自体验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看到结果是不同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正方体摆、拼立体图形,并将从上面、正面、侧面三个不同方位看到的图形与同伴交流后在方格纸上画出,帮助学生构建立体图形与三个平面图形相对应的空间观,让学生充分感知根据一个平面图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的。让学生用规定个数小正方体摆立体图形,鼓励学生摆法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真正做到以学生“学”为主,以“学”定教。

二、磨教学设计,为学生导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有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使学生想学;教学生会学,帮助学生形成认知框架。更多关涉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程度、学生知识建构的水平,努力激活、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直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这样设计新知导入:先出示下图并说说图意

图一枝钢笔

图一个奥特曼 图一辆赛车 图一盒彩笔 图一个书包()元 40元

()元

18元 60元 让学生讨论得出钢笔和赛车的价钱可以用未知数x和y表示,教师提出:如果拿100元买上面任意两件商品,用钱结果有哪几种情况?可以怎样买?将学生的汇报板书:x+40 =100,x+40 <100 60+y =100,60+y <100,x+y=100, 40+60=100……让学生通过讨论将这些式子分为两类,教师指着x+40 =100,60+y =100,x+y=100 这些式子说明:象这样的式子叫方程。然后问:什么叫方程?由学生自己下定义。方程虽然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把它放在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中,利于学生经历方程这一知识形成过程,使抽象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方程的内涵。

三、磨自身,磨出教学特色,形成“数学高效课堂”操作流程

教师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日常生活方式是教学,教学是每位教师将其全部青春和心血用于浇铸职业生命的存在形式。教师只有积极探究改进教学策略,构建高效课堂,促进自身专业素质提升和学生的发展,其职业生命才会青春永驻,才会获得源源不断的职业生命升华。为此积极数学备课组认真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通过磨自身,让骨干教师带动业务能力略的教师,以求专业素质共同提升。根据组内教师教研教学素质并结合其各自个性特点,将四位数学教师分为两个小组,即:每组两名教师为单位进行同一节课的集体备课,再由其中一名教师执教,其余3名教师参与课堂听课,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效果以及教师在教学时好的做法与不足之处,然后大家共同议课,进行反思与总结,将该课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后再由另两位教师重新再上。经过多次开展这样的活动,初步探索出“数学高效课堂”基本操作流程。其操作流程分为四个模块:

1、提出本课学习目标任务,即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的5分钟在黑板上列出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任务。

2、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来达成目标任务,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能力选择独立学习或与同伴合作学习等不同方式,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3、交流反馈,分别由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自己是通过怎样的学习方式与学习途径获取新知的,以及还有什么疑惑之处。教师再将学生的困惑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解决不了,教师及时加以点拨。

4、学习效果检查,教师结合学生学情设计有针对性练习或选择教材上习题让学生完成以检查学习效果。有了这个操作流程,教师就在自己的课堂上大胆尝试着用这种操作流程去开展教学,并注意结合各班班情与学情进行适当调整,与此同时注重将自己教学时得与失的点滴体会记录下来,及时与组内教师交流探讨,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和集体力量将这个操作流程进行不断完善,以求更加合理,更加可操作性,更加有效度。

小学语文研课磨课心得体会 篇5

凡事需要打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我们必须不怕麻烦,做好磨课这一关。磨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历练,是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抓手,是学校教师团体发展的主打平台。磨课就要深度开发和挖掘教材,寻找各个教学环节设计的意图。通过多次打磨同一节课,来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升备课和上课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

我们这次研课磨课活动参与面广,遍及中牟县城、乡镇各个学校的一线教师。白发苍苍者有之,身怀六甲者有之,坚守多年者有之,初登讲台者亦有之。但是没有牢骚满腹,怨声载道。每个人都非常积极用心的参与。在这次活动中,老师先给我们培训了磨课研课相关的理论知识,让我对于研课磨课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也让我对于磨课的必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老师布置我们的第一项任务是每个数学老师都进行一次裸背。每个人不看任何教案,任何教辅资料,也不查阅网络,凭着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自行设计一篇整百数、整千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然后老师从中找出一篇相对好的设计,拿出来供大家讨论。再由设计者修改后再次讲课。这个人人都参与备课、议课、再上课的过程,对于我们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遇。每一次试教,我们设置都有几个观察点:目标的达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结束后大家集中讨论、各抒己见、直言不讳、畅所欲言,找出“亮点”,指出不足,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教研氛围特别热烈。

就在这样一次次磨的过程中,我们的小组合作交流更加默契,我们的理性思维更加严密,我们对新课程理念把握更加准确,我们对于教学设计的环节也更加明确清晰。现在的课堂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学目标的叙写都是以学生为主体,预设课堂生成中的状况。教师要知道课堂上教什么、同时还要注意课堂环节间的衔接、过渡,保持课堂的流畅。

这次活动中,我被小组推荐讲了微课,也得到了去卫民路小学实践教学的机会。为了备好这节课,为了能够顺利的完成这次讲课,我在几天时间中反复钻研教材,研究标准,可以说是废寝忘食,但是在课堂中仍然感觉不是那么完美。有些问题的问法让学生不是很明白,面对始料未及的情况应变能力还有些薄弱……在回到进修学校六楼教室后,大家又一次对我的课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由教研室两位专家做了一语中的的点评。应该说,大伙儿的意见,专家的点评,都让我豁然开朗,无形之间对于自己的能力又给予了指引。

总之,这次磨课活动,可以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今后我也将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磨课中去,不断地历练、完善自己,让自己做一名更合格的教师。

附上我在此次培训中的心声:研课磨课屡探讨,微课实战一身包。欢聚一堂抒灼见,集思广益盼妙招。夜以继日改流程,胸无成竹难睡好。专家定评指症结,豁然开朗终提高。

磨课总结反思 篇6

时间过得真快,历时六周课例打磨活动即将结束。一路走来,艰辛的路途上充满了幸福,留下了智慧的足迹。三次备课,是智慧火花的碰撞。两轮打磨,就是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历程。忙碌的是心情,快乐的是学习,收获的是成长。参加研修的每一位老师都很珍惜这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他们认真的学习每一个专题和课例,在学习的同时不忘反思自己的教学。对郑老师执教的《认识周长》进行了多次修改,提出宝贵的意见,进行了集体听课、评课和议课。在共同的学习中见证理论与知识的创新,大家感慨颇深。

一、精心管理,热情服务

有人说:“数学是深奥的,变化莫测的,让人搞不懂,猜不透。”其实,数学就是一套打满结的绳索,你必须耐心地解开一个又一个的死结,终有一天你一定能解开所有的结。因此研修组全体教师坚信在学习的同时一定会为研修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了使研修的成果更加的丰硕,研修组全体成员指导教师、教研组长精心制定了磨课计划。组织开展了教学研讨专题活动,集中解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推动了打磨计划的顺利进行。郑老师的三次认真备课更是让每一位研修组的成员受到了心灵上的震撼,两次打磨体现了研修组的团队精神,感动处处在,激励时时有。听到的是课例,谈到的是专题,反思的是教学,研修给教师们带来了动力,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提高的机会。共同的努力,共同的成长,浇灌了一朵朵含苞待放的智慧之花。我作为一个组的组长,努力为大家创造良好的机会,使大家发挥个人的长处,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我的带动下,大家团结一致,学习热情高涨,体现了集体的智慧。郑老师作为执教老师,任务艰巨,为了更好地上好这节课,她认真研究教材,多次试课,和自己的女儿一遍遍说课,这种劲头怎么不令人感动呢?王永春大姐是我们数学研修二组的大姐大,凭着自己的勤奋和智慧,王老师早早的聘上了小学高级教师,可她还是努力地工作着。王老师不但教学成绩好,学习也非常认真。在“磨课”中,她总是第一个完成学习任务,不断提出自己的问题,积极回答学员的问题。录课这天,王大姐也是早早的做好准备,第一个来到录课室,当我走进去的那一刹那,令我非常感动,我的努力和付出又算得了什么呢?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应该的,王大姐给大家带了个好头,我们将学得更有激情,更有动力。高航是我们组年轻的男老师,他自告奋勇地担当了录课的工作,不怕苦不怕累,毫无怨言。

二、观课是感悟,评课是交流

如何观课、评课,在评价中,尽量多做纵向比较,即找出执教者本次教学较之以往教学更合理、更科学的地方;指出执教者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对其创造性的劳动予以积极的肯定;鼓励执教者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帮助其逐渐完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本次课例打磨让其真正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同时感悟出“怎么做”。在专家的引领下不管是评课者还是执教者,人人都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做到评中带学,达到“评一课、促多人、带一方”的目的。真正提高了教师的整体水平。真正做到了观课是感悟,评课是交流。

三、磨课是精彩,磨课是超越。

“磨课”的目的是使老师们所要上的“课”更能够符合教学的理念、要求、原则等,也带有相当程度的主观性、个体性。“磨课”的过程往往是“一群智者的对话”过程。在这种“对话”过程中,每个参与者往往不是简单地要对某一教学环节、存在问题等加以肯定或否定,同时还或从理论视角或从实践层面表明自己的思考依据,也就是说,他们是作为一个“评论者”的角色进入的,从而让所“磨”的课更能集中反映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教育改革的方向。“磨课”中的教学评论对教师专业成长有很强的“催化”作用。常听人说:“好课是磨出来的,”熟不知“好老师也是磨出来的!”

“磨课”的过程中,免不了同一内容要反复上,反复改,有时甚至要对原先的教学思路全盘推翻,这是一种痛苦的超越。郑老师就经历了这样的飞跃,她一开始想用一个小蚂蚁围绕一片树叶的一周行走而引出周长的定义,最后几经思考和打磨最后确定直接根据学生以前的知识从长方形的周长引入,节约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益。开始时,郑老师上课的观点全是自己的,思路自然比较流畅,但随着“磨课”的进程,大家的思考逐渐深入,观点也随之分化,有时大家的思维会发生碰撞,甚至完全背道而驰。舍谁取谁,那种彷徨和无助没有“磨”过课的人是难以理解的,郑老师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步步成长的。因此磨课的过程,就是一个聚集个人才华和集体智慧的螺旋上升的统一过程。

四、研究教材,反思教学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部分。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只有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因而新课伊始,郑老师先拿出一个长方形卡片让学生指一指它的一周,再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圆形的一周,通过多次指让学生明白从哪里开始再回到哪里就是它的一周。接着理解长就是长度,连起来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让学生获得“一周”最初的表象。然后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素材,通过让学生指一指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描一描图形的周长、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通过指一指、描一描、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由抽象到具体,让学生得到丰富的感性体验,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在体验中进一步感悟周长的含义。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生活中探究、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中应用、在活动中创造,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

郑老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及时的进行反思。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等。就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教师从而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有效性和目的性,使研修达到了一个质的超越。

总之,研修使我们不断更新了教学理念,让我们体会到学习和成功的喜悦,让我们对未来的教学生涯充满了胜利的信心。感谢研修促使我们成长,感谢专家对我们的真诚指导,使我们的教研水平得到了提高。时间飞快,研修磨课阶段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首这一段时间的紧张经历,我组的收获颇多。在县指导老师和研修组长高玉东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数学2组成员积极学习有关磨课的相关资料,制定计划、确定课题、制定观课观察点。全体成员群策群力,积极备战。

研修磨课让我经历了与老师们合作学习、共同研讨的过程,让我明白了团队的力量是我们进步和能力提高的源泉。在研讨中,我们老师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进行相互的碰撞,从而使我们在这种交流和碰撞中激发了灵感,剧烈的触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使我们对教育教学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经过研修磨课,使我真正的认识到要磨出一节好课,只有通过无数次的试教,不断的修改,反思才能成为一堂高效的优质课。而正是一次次地试教,一次次的与个性完全不同的学生个体进行交流,真切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本质,才一次次地发现自己在教学修行的不足与苍白。

反思后,我认为我们在近期的磨课活动中有以下收获:

1. 导课形式要简洁、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郑老师循序渐进,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然后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感受到美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特别是在练习环节,用多媒体展示练习题高效节时。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突出几何的探究过程,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教师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磨课总结反思 篇7

一、领导、研修组高度重视,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从这次研修开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特别是磨课环节,学校领导积极参与研修组的磨课活动,组织召开准备会,研修组制定了周密、详细的磨课计划,从磨课内容、磨课目标、研究重点、磨课时间、磨课形式等方面考虑,根据实际需要各项任务分工到人,确保了计划的扎实稳步进行。

二、同心协力巧设计

本次我们组磨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在确定了教学内容后,先有执教老师基于个人经验提交备课,全组成员对首次教案各抒己见,直言不讳,本着精益求精的目的,辩论了对这一节课的看法和有效设计想法,并及时提交了修改稿。足见大家对这个教学内容都作了详细的解读和精心的构思。在此基础上执教教师深入研究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情愫,精心创设活动情境,有效地开展教学。大家真诚的相携,为后面的磨课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关注学生促发展

不容置疑,学生是最需要被关注的,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二次备课中,执教教师接纳小组成员的建议,找准知识建构点,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习惯等做了深入的了解,确定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解读语文现象的教学思路恰到好处。

四、反思不足利打磨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单就课堂展示而言,教师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探索知识,结构清晰,层层深入,使教学过程紧凑而且环环相扣,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但不足也是存在的,于是利用课后时间积极进行教学反思。让上课与自主反思交互发展,螺旋上升。长期坚持下去,相信每位老师都能成为一流教师,教出让社会、家长满意的学生。由此,我们也觉悟到,磨课的内涵,课堂上需要打磨的东西很多很多,教学需要全方位的打磨。

磨课总结与反思 篇8

本次我们组磨课的内容是小学五年级上册《梅花魂》,在确定了教学内容后,先有执教的曾老师基于个人经验提交备课,然后全组语文教师在多媒体多次召开会议,对曾老师的第一次备课进行了评议,在此过程中,全组成员对首次教案各抒己见,直言不讳,本着精益求精的目的,辩论了对这一节课的看法和有效设计想法,并及时提交了修改稿。

曾老师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探索知识,结构清晰,层层深入,使教学过程紧凑而且环环相扣,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但不足也是存在的,于是利用课后时间积极进行教学反思。让上课与自主反思交互发展,螺旋上升。由此,我们也觉悟到:磨课是让教师感受到从备课到课后总结全过程的精细化研究,需要教师活跃的思维,丰富的知识储备,敏锐的观察力,懂得教育心理学,有敬业的精神,让教师实实在在体会到教学中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解决的,这样教育理论才能转化为教育成果。

小学语文磨课总结反思 篇9

进入2013年10月中旬,我们参与远程研修的小学语文教师进入磨课活动,由郭娟老师执教的四年级阅读教学课《长城》。接到通知后,研修组的全体老师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对郭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进行了课堂观摩、评课议课。在一次次思考交流碰撞中,大家收获多多。

一、总体感觉:按照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的要求,积极开展了教学研讨专题活动,集中解决教学问题,有效促进打磨计划的顺利实施。郭娟老师认真完成了三次备课(基于个人经验、基于同伴互助、基于教学反思)的教案;针对两次打磨情况,老师们整理出个人反思;两次打磨后,进行了上课,并上传教学实录。全组教师认真参与研课打磨、观课评课等活动;根据分工进行观课评课,合作完成观课报告,并已上传;磨课即将结束,教师们已经感受到成长的快乐。通过这次课例打磨,提高了研修组全体成员的教研水平。其中具体的磨课过程最为重要,需要密切合作,集思广益。

二、关于备课

基于第一次备课,郭娟老师在研修小组成员的帮助下执教了这节课。课后,我们召开了备课小组会议,用心聆听了大家的评课意见和建议:课堂上容易受教案的束缚,教师的评价不及时,面对学生的生成,不能也不敢及时巧妙地点拨和引导,总怕节外生枝,影响整个教学的过程。于是,根据课堂上的生成,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作了修改,重新确立了 1 教学重难点,调整了部分教学环节,随后进行了第二次备课并在同组成员的分工观课中执教了第二次课……

三、关于上课

上课的重、难点把握准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时间安排合理。在大容量的课堂内容中,能清晰、明确重难点操作流程。使“重、难”点能充分被消化、理解和吸收。每个环节设计合理,符合文本及文本延伸,紧紧围绕文本展开教学环节。并且前一环节为后一个环节做铺垫,层层展开。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连贯,流畅,整堂课如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完美结合。

1、适当取舍,选准教学切入点,以诵读为本。这篇文章很长,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着重抓住“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这些词语展开教学,从柳树的外形和生长经历引导学生直奔重点,阅读文本、深究文本,层层深入,以诵读为本,引导学生读出语言、读出形象、读出体验、读出情感、读出方法。

2、2、推敲词句,体会语言的内蕴。帮助学生感受柳树的形象时采用了灵活的方法:有让学生体会,像“嘉峪关”的高度;跟已有生活经验楼的“高度”比较,把“长城的长度”跟平时常见的“距离远度”对比。

3、汉语独具的个性魅力也决定了“悟”这一独具汉民族特色的思维方式。“悟,是一种省去繁琐逻辑推理过程,在经验范围内作出综合性、直接性、快速性结论的体悟式思维。”(引自董丽芳《我们应该如何感知文本》)通过语言文字品读,在语言的基础上,感悟文学,与作品共 2 鸣,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万里长城留给后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去感悟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最终得到情感熏陶,得到思想启迪。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四、关于听课、评课环节。

目的在于共同感受课堂的“精彩”和“困惑”,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听课时观课分工要明确,设计观察量表。评课不仅要评出优点,更要指出不足建议。

四、关于磨课。

磨课是指教师与其他成员围绕实践课不断地切磋——商讨——设计——实践——反思——修改——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磨课的着眼点是让教师感受到从备课到课后总结全过程的精细化研究,需要教师活跃的思维,丰富的知识储备,敏锐的观察力,懂得教育心理学,有敬业的精神,让教师实实在在体会到教学中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解决的。大家通过反复磨课后,教研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五、教学反思。

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等。教学精彩之处是:

1、精心设计,找准解读的突破口。“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不是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品味、咀嚼。而是找准解读文本的突破口。如教学 3 时,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反复读、反复体会,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顽强的生命力。

2、精简环节,以读代讲。精简教学环节,真正的把时间还给学生。学习重点句子与欣赏精美图片相结合,通过朗读理解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之处。

研课磨课总结反思 篇10

在磨课经验中成长

浙江省丽水市实验学校

张君霞(323000)

近日我上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流程是:从认识

1开始,接着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2的分数,最后找生活中的分数。与教研组老师一起磨课中,我经历是困惑,反思,疑问,提问、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过程。一次一次反复磨课,一点一点经验积累,是一个教师成长要经历的必然过程。

下面我将自己磨课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以及对问题的讨论过程和一点看法,与大家交流。

一、学生如何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

数学学习就是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该如何让学生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呢?我的导入是这样的: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种数。板书:“1”。

师:“1”可以表示什么呢? 生:1张纸,1个人、1个班级„„

师:现在我们先来研究1张纸。请把1张纸折一折,分成两份,画出折痕,涂出其中1份。

展示,分类,产生平均和不平均的分法。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均分下产生的数。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出其中的1份,这1份就是这个正方形„„

生:一半。

师:对,这涂色部分就是正方形的一半。你能用一个数表出一半吗?

1。21师:你对有多少认识?它表示什么意思?

2生:对于这种导入老师们是这样评价的:

教师A:这种导入直奔主题,目标明确,去除无效数学信息干扰,把握上课

开始的最佳精神状态。而且根据学生说的素材开始探究,比较流畅。

教师B:用正方形纸分成两份,学生并不感兴趣,与他们生活相去甚远,从 “分直观的、常见的物体”开始,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体验分数产生显得更真实自然。

教师C: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是否可以在认识了生活中。

根据老师们的意见,认识完

1之后,我增加了一个问题:你在生活中遇到过21之后再拓展,运用到实际21可以用“”来表示的情况吗?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最基本的分数现象,再用2数学语言加以总结提升,可能比教师把情境强加给学生更合理一些。在这个环节还增加了“分数产生的历史”,介绍分数最早是如何产生的,中国出现分数的时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丰富学生对分数产生的认知再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选择什么学习材料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

数型结合是历来分数认识的基本方法。我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材料呢?第一次,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材料来表示分数,如图形、线条、点子图等。我的想法是:第一,学习材料数量变化隐含着“单位1”不但可以表示1个(如1个圆形、长方形纸等)还可以表示多个(多片树叶、多个圆片、多辆小汽车学具)。第二材料涉及到了图形,物体,拓宽学生的思维,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一定能“生成”更多充满“惊喜”的分数表示方法。

但结果与我的想法却是大相径庭,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意义根本不如我想象那么扎实,他们对单位“1”的变化感到慌了手脚,面对这么多“五花八门”的学习材料,更是无从下手。丰富的材料不但没有帮助学生生成更多惊喜,反而成了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活动的绊脚石。

第二次我吸取了教训,准备只用一个正方形来表示分数。孩子们根据我的思路,亦步亦趋,课上得别提有多顺,他们完全按照我的思路进行,决不“旁溢斜出”。以至到最后巩固练习的时候,孩子做题的正确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堂扎实流畅大功告成的课,但仔细分析发现,单一的学习材料不利用于学生思维的开放,约束了个体的求异思维,也不能暴露出学生容 2

易错的地方。所以整节课就像是一问一答式,缺少变式地探索,更不要说是生机勃勃的课了。

应该如何给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学习材料呢?是提供多样的学习材料热闹课堂呢?还是以简单素材做挖掘,提高课堂深度呢?通过比较,我有了这样的设想,材料要简洁,而且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每一个材料的提供都应该是为本堂课的重点“平均分”服务的,都应该是有“预谋”的。我们要充分挖掘简单的学习材料,让它发挥更多的作用。

所以,第三次的学习材料就以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为主,再用上少量的等腰梯形、圆形、六边形等。

1。先讨论“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表示,为什么涂色部分21的形状不一样,却都可以用表示?”的问题,再比较用不同大小的正方形表示

211的,加深对意义的理解,过程由易到难。最后出示等腰梯形(最好是不平均221、用正方形来表示分的),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感悟。

2、用长方形图形来表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准备不同大小的长方形,目的是在“比较同一个长方形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数越少”要引导学生发现前提是单位“1”要相同。再出示少数几个不同形状,再次让学生体会,只要是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与单位“1”的形状大小无关。

3、引出几分之几。引导学生在表示“几分之一”的图形上,再涂上这样的几份,表示出“几分之几”,出于两个考虑,一是尽量减少烦杂的学习材料,使同一材料得到充分挖掘应用。二是学生经历“同一张纸从表示几分之一再多涂几份,表示出几分之几”这个比较过程,总结并思考“随每份数增多,分数值的变化规律”。

这样的学习材料准备,比正方形有所延伸拓展,同时也有效暴露学生可能出现的的错误。相比较第一种他去除了纷纷扰扰的表面形式,让学生能从有效的数学图形上得出分数的实质含义。

三、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渗透什么数学思想?

认识分数是一节概念课,要解决教什么和为什么教,除了学生初步认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是几份,就是几分之几”这一概念 3

之外,我还应该渗透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呢?我把教学流程做适当延伸。

11。把不同图形表示的摆在一起比较发现,只要把图形平均分成2212份,就可以用表示。学生透过现象,及时发现总结,认识到平均分的本质,21、认识并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2、认识几分之一。学生在图形上表示出很多不一样的几分之一,我选取

1,4111,等,渗透同一图形,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数越少的函数思想。6818123、认识几分之几。学生汇报时,我有意识的记下这么几个分数,,883„„这时候我将原来的图形隐去,学生比较分数,观察发现:分母相同,分子8不断增加,所表示的份数就越多,这个分数值就越大。

这种数学思维的渗透也引发了老师们的讨论:

教师A:这样设计让学生在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发现、总结、表述规律,有价值,也使得一堂课有深度。

教师B:这是认识分数的起始课,就是要不断巩固和强化对分数意义理解。本堂课的重点是平均分,要使课有深度,应该从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一开始就研究它们的规律,要求是否过高了?

我这样设计出于以下考虑:

1、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学材料。用同一张白纸,既能演示分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同时利用同伴的多张白纸创造的不同形式分数进行横向比较,排除非数学本质,理解分数的真正本质含义——平均分。与纸张的大小无关,与所涂的颜色也无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数学本质。

2、培养学生“观察——探究——思考——发现——总结”的数学思考品质。学生在学习知识本身的同时,能开始反思事物之间的联系,知识只是载体,学习方法、学习品质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3、不同的孩子学习不同的数学。本环节在规律的探索上经历 “把表示分数的图形摆在一起比较”—— “将表示分数的图形隐去进行比较”的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的观察发现总结。对于规律的得出,并不要求孩子们一步到位,通过每人发现一点,慢慢将规律概括完整,对于能说的孩子是一种 4

自我表现的机会,对于其它孩子也是一种学习。

4、是后继学习“分数大小比较”的一种铺垫。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否真正比较出分数的大小,而在于培养学生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总结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发现事物内在联系,并能用有序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分数意义的理解与平均分同一单位“1”,分的份数与每份数之间的规律探索结合在一起。

四、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运用?

在生活中分数运用不如小数运用得广泛,那如何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呢?我有以下的思考:

1、以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物体为原型找分数。比如找红绿灯、接力棒上的分数。其实生活中很少人会用分数来表述红绿灯,但为什么还要出示这样的载体找分数呢?因为它能引导学生学会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释、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我想这样的数学思考比知识本身更有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游戏环节,以一只手指头数为单位“1”,伸出1个指头,1这1个指头就是一只手手指数的。

5对于这个游戏,老师们产生了如下争议:

教师A:学生从自己身上找分数,又贴切,又自然。找生活中的数学首先就是从自己身上找。对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数学并能进行积极思考很有好处。

教师B:用手指表示分数有创意,但是不科学。手指的大小高低不同,会引发学生的争议。不利于学生理解“平均分”。

教师C:这个分数是从个数产生的,不是比较形状大小,没有关系的。这与男生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的道理是相同的。难道我们也去深究每个同学的高矮胖瘦不一样吗?数学就是要看到现象的本质。

教师D:“人数”问题不像手指那么直观,手指一伸出来,大小不一的形状马上呈现在眼前。对于初学者,我也认为是不利于他们理解平均分的。

生活与分数除了从手指数上去挖掘,还有很多渠道,我们尽量避开有争议的或是引起学生误解的素材。

2、在估算中运用分数。经过观察生活,几句有“分数影子”的话我记录了下来:一瓶水喝了一半;这本书我们已经学了三分之二;我的卡片是你的四分之

一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用分数来估一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的体现。所以教学过程中估算这个环节不可少。如一瓶喝过的矿泉水,估一估剩下的是整瓶水的几分之几?数学书三分之一的位置大约在哪?要期中考试了,预示着这个学期快过去几分之几了?一年四个季度,春季就要过去了,过去的日子大约是全年几分之几?一大堆豆子,请你抓出它的四分之一;桌子的高度大约是你的身高的几分之几等。不但培养学生估算意识,还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整合了几个领域的知识。

上一篇:深圳物流、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分析下一篇:少先队入队仪式领导讲话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