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艺术的论文

2024-05-31

插花艺术的论文(精选10篇)

插花艺术的论文 篇1

关于国际插花艺术表演的致辞600字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天华礼佛,香云供养”国际插花艺术表演。首先我谨代表文化节组委会,对参加这次活动的艺术家和参赛选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是用来比喻佛法在世间而未被世间所染的特性。花是美的象征,花是真理的化身,无论一朵花,一束花,一盆花,都给世间带来不同的意境。因此,自古以来,花一直被人们深深喜爱着,故而有插花艺术的衍生。插花是中国重要的古典艺术之一,与焚香、点茶、挂画合称“四艺”。插花最早是从佛教的“香花供佛”发展起来的,因此佛教与插花艺术有极深厚的渊源。x山作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x道场,更与插花艺术结下了善缘,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此次“天华礼佛,香云供养”国际插花艺术表演是x花文化的盛会,也是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邀请了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的`插花艺术家来x山传播插花艺术文化,展示高超的插花艺术,旨在以花为媒,借花联姻,进一步挖掘x花文化,为文化对外交流打造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此也希望各位艺术家及选手们将佛文化与插花艺术很好的融会,赋予花更多的灵性,以花赞佛,以花供佛,为佛国带来一缕花的芬芳,为这次文化盛会增光添彩,将节日的佛国装扮的更加美丽。

最后,预祝“天华礼佛,香云供养”国际插花艺术表演取得圆满的成功,祝各位艺术家和参赛选手发挥好水平,多出好作品,让我们在插花艺术中感受文化的真谛,培养珍惜生活,热爱生命,善待自然的高尚情操!

谢谢大家!

插花艺术的论文 篇2

关键词:插花艺术,生活,应用

1 插花艺术起源

插花 (flower arrangement) 起源于佛教中的供花。插花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 发展至今已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插花艺术的起源应归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 通过对花卉的定格, 表达一种意境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我国在近2000年前, 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 并在宫廷中流行, 并且受到文人的喜爱, 各朝关于插花的诗词很多, 并有插花专著问世。直至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鲜花以自然的抒情、优美朴实的表现、淡雅明秀的色彩和简洁的造型逐步回到了人们的家庭生活中。

2 插花花艺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

2.1 西式插花

西式插花一般指欧美各国传统的插花艺术形式。花多而色彩艳丽, 多以几何图形构图插制, 比较强调实用和设计理念, 一般较能融入生活中, 达到日常生活的装饰效果。常见的西式插花基本花型有:

2.1.1 半球型。

最常见的花型, 将花材剪成相同长度插在花泥中, 形成一个半球形状。半球型是一个四面观的花型, 柔和浪漫, 适用于婚礼、节日等很多场合。

2.1.2 三角型。

分为对称三角型和不对称三角型。在古埃及等古文明中常作为装饰应用。对称三角型较稳定, 但都是单面观的花型, 常用于墙边桌面或角落家具上。

2.1.3 水平型。

水平型花也是四面观花型, 源自古希腊时祭祀坛上用的装饰花, 现今常用到会议桌、餐桌、演讲台上。同半球型相似, 水平型花也是四面都具有观赏性的花型, 豪华富丽。

2.1.4 花扇型。

扇形花为放射性的半圆花形, 豪华美丽, 像是孔雀开屏。起源于宫廷贵妇手中常拿着的羽毛、蕾丝做的扇子。摆放在玄关、壁饰及靠墙摆设的桌上均可添彩。

2.1.5 瀑布型。

瀑布型的花由上而下地插制, 就像一层层的瀑布, 具有流动感, 柔美浪漫, 这也是除了半球形以外最常用的花型。

2.1.6 其它型。

西式插花还有圆锥型、椭圆型、球型、垂直型, 还有以字母形状造型的“S型”、“T型”、“L型”等, 其各有各的魅力。

2.2 东方式插花

东方式插花是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插花, 与西方式插花追求几何造型不同, 东方式插花更重视线条与造型的灵动美感。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 讲究优美的线条和自然的姿态。其构图布局高低错落、俯仰呼应、疏密聚散、清雅流畅。常见的东方式插花基本花型有:

2.2.1 直立型。使枝直立而插, 角度最多不超过30°, 花型平和、稳重, 正式隆重的场合多用直立型。

2.2.2 倾斜型。使枝倾斜而插, 角度在30~60°。花型悠闲、秀美, 随意而插的作品适用日常生活。

2.2.3 平出型。使枝由花器口倾斜而插, 角度在60~90°。花型洒脱, 有强烈动感, 富有个性, 适合用于特别的场合。

2.2.4 平铺型。

使枝不同与其它花型要“先立而后斜出”, 而是直接依附花器器沿或水面而插。花型平和、舒适有满足感。

2.2.5 倒挂型。使枝由花器立出而弯曲至花器器沿以下, 花型有强烈的征讨、冒险意味, 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感。

2.3 居家插花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

2.3.1 野趣插花。

凡是不用商品花材插制富有野趣的插花, 都可称为野趣插花, 它是插花的最早形式。野趣插花的特色十分鲜明, 具有浓郁的大自然气息, 再现了大自然的风貌。野趣插花用材十分广泛, 花草树木都可应用, 不同的季节, 采用不同的应时花材, 插花的容器更是随意, 家中凡是能盛水的器具都可使用。在居室中摆放一件野趣插花作品, 能把大自然的美景引入到人们的生活环境中, 大自然浓浓的清新气息, 在室内扩展、充盈, 使人们宛若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

2.3.2 蔬果插花。

蔬果插花是以蔬菜水果为花材的插花形式, 具有浓厚的居家特色。用蔬菜、水果为花材插制的插花作品, 带有家庭的亲切韵味, 布置在相宜的部位, 使人感到温馨。

3 结语

中国的插花艺术沿习到现代, 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近年来, 很多大城市纷纷成立了研究插花艺术的团体, 掀起了插花艺术的交流热潮, 更有不少专业人士赴国外学习吸收国外插花艺术的精髓。城市里的花店星罗棋布, 流动的摊档更是数不胜数。每逢节日花市更是人如潮涌, 真是可谓“花潮人潮十里长, 嫣红姹紫竞登场”, 可见人们对插花喜爱的程度。中国现代的插花艺术不但继承了传统的风格, 而且吸收了国外不少新的手法, 使传统的插花艺术更具现代风采。

参考文献

[1]王莲英, 尚纪平.插花艺术[M].农业出版社出版, 1989

插花艺术的审美表征 篇3

关键词:插花;审美;意境;自然;逍遥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插花文化又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朵晶莹的浪花,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当插花介入文人生活,并由此渗透到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社会的方方面面时,便使其成为了精神文明和情感寄托的有效载体。同时,它与诗词歌赋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内涵丰厚、意喻深远的文化语言,并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一、参差之道

明代袁宏道所著《瓶史·五宜称》中记载:“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过二种、三种、高低疏密,如画苑布置方妙。置瓶忌两对,忌一律,忌成行列,忌以绳束缚。夫花之所谓整齐者,正以参差不伦,意态天然,如子瞻之文随意断续,青莲之诗不拘对偶。此真整齐也。若夫枝叶相当,红白相配,此省曹墀下树,墓门华表也。恶得为整齐哉?”作者想要言说表达的不过二字:参差,此乃中国插花的精髓所在,也是人类审美规律的根本。插花最忌平稳死板,应灵动而不失雅致,于变化中求齐整,于齐整中求变化。其实,插花如同作诗,正如宋吕本中在《夏均夫集序》所言的“活法”之说:“……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不背于规矩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 虽然关于如何插花的理论著作如汗牛充栋,但真正插花的要义,却非来自书中,而是从自然中悟得。

万象缤纷,星棋罗列,这是宇宙的本体形态,也是审美的自然基础,同时也与人们追寻灵动的审美心理意象相契合,这种心理意向体现在插花上,则是“参差不伦,意态天然”的自然之美。纵观插花艺术史,无不讲求构图完善、主次分明、色彩协调、境物相融。花朵大小、色泽和瓶器形状、质地的相称情况,修剪的程度,以花为核心向外发散或是向内凝聚等等的适宜与否,对能够带来节奏动感、气韵生动至关重要。人们想要从插花中得到审美愉悦,则其审美形式必变化万千而又相互统一,方能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实际上插花是以审美实践的方式重构人与自然的精神性联系。

二、意境之美

参错并奏,自然的乐章与人生的乐章相交织,在体验自然的韵律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插花所呈现出的意境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到“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人们在观赏自然景物进行审美活动的时候,总会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在客观事物之中,使其人格化,“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插花亦如此,在呈现出的意境之外又有未完之语、未尽之意。

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而插花则是人品和花格相互渗透的集中体现,不同的花依其形态成为不同品格的象征:竹子俊雅,玉莲高洁,梅标清骨,兰挺幽芳,水仙亭亭玉立,牡丹国色天香,人品寄托于花格,花格依附于人品,二者不可分离,是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结合的完美体现。

以花喻人、以木比德的例子自先秦时期的《诗经》起就数不胜举,“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桃花的艳美比喻新娘的娇媚;“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以香本植物赞美男子仪容;“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以佩戴或饮食香草花卉衬托君子的高洁品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菊象征逍遥自乐的隐逸生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将花拟人化,赋予人的品质;“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的遗世独立与君子的清贵相得益彰;“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赞赏兰花的高雅幽香;最典型集中的莫过于《红楼梦》中以花拟人,“千红一窟,万艳同杯”,每位红楼女儿皆以花预示各自的性格气质与命运遭际,把象征花背后的故事和人物的见遇一起解读。

三、逍遥之乐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想得心中之宁静,需以一种澄净淡泊的审美情致去审视自然的逍遥恣意。插花以自然为本,抛却利害关系,在其中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逍遥”出自《庄子》,最著名的便是《逍遥游》,《天运》篇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 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庄子神往的并非现实中的桃源之境,而是超脱世俗羁绊的理想国,无生死、无始终、无物无我,这种“乘物以游心”的境界非至人、神人、圣人不可达。李泽厚在《华夏美学》中也认为“逍遥”是“齐物我、一生死、超利害、忘真幻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是一种真正的审美态度,仔细辨读,“逍遥”强调的是精神上的超脱与快乐,凸显的是人性的平和宁静,肉体虽不可至,但心灵上的契合亦可达。袁宏道在《瓶史·引》中对插花总括道:“无扦剔浇顿之苦 , 而有味赏之乐”,只要灵台清明、心意自得,就能获得真正的逍遥之乐,将理想化为实境,将欣赏自然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普遍的精神性审美活动,使其成为一种立足尘世的超越。

中国的插花艺术是以华夏民族对花木之美的喜爱品评为基础,以花木神态形色的架构与自然人文关系为依托,是审美价值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既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达到了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统一。花之语,亦人之品格也,寄予其中的是一种至美至善的理想人格,突出表现的是一种“宇宙意识”、“自然意识”,更是“逍遥乐”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

[2]邓牛顿.中华美学感悟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7.

[3]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

[4]第环宁.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范畴辑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0.

[5]高濂.遵生八笺[M].安徽:黄山书社,2010,10.

[6]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2.

[7]张谦德,袁宏道.瓶花谱 瓶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2,7.

[8]陈佳瀛.插花美學[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1,8.

艺术的作文:艺术节 篇4

终于等到了时间,我一大早就起床了,高兴地蹦蹦跳跳,爸爸妈妈的闹钟都用不上了。我洗漱完毕,以后,就让妈妈给我化妆,我的妈妈把我化的都不认识了。

在6:30时我们出发了。一路上,车里欢声笑语,有说不尽的话题。到了学校后,我们把古筝搬到了舞台上。没过一会儿,同学们就陆陆续续地来到了操场上,台上播放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台一下的家长忙前忙后。在8:30的时候,表演正式开始了!

我们古筝队的同学们给台下的观众们先来了一场开场音乐——《盛世国乐》。只见红色的汉服们随着音乐摇摆着,悦耳的歌声悦然响起,给人们带来一种震撼的感觉。

一场开场音乐结束以后,接下来就是我们团结友爱的小二班的表演时间。我们表演的是诗朗诵《我是中国人》和歌曲《歌唱祖国》。在每一次表演的时候,我都积极去参加,在表演的时候,在表演的时候,我都好好的表现。回想起当时,我心里真是无比的紧张,但当音乐响起的时候,我把所有的紧张放到歌声里,我的内心比以前好了许多。表演完以后,我们回到了操场上,坐在了自己大的板凳上,然后继续观看表演。

在这个大大的舞台上,面对着这么多的班级演出,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班级表演的特色。如果你要问我喜欢哪班的表演都好,我肯定会说是四年三班,因为他们班唱歌唱得不错,而且他们班在唱歌时,还有伴奏的非洲鼓。他们班唱的《你笑起来真好看》和非洲鼓在一起是最好不过的了,而且有节奏感,活泼又可爱,而且准备的挺充分。他们那音乐声一放出来,就有一种想和他们一起唱的感觉,我非常喜欢他们班的表演。

转眼间,表演已经进入了尾声,六年级的大哥哥姐姐们又为我们带来了一段舞蹈——《追梦人》。她们都穿着荧光橙半袖儿和蓝色牛仔裤,她们随着音乐跳了起来,特别的欢快热烈。

关于艺术的作文:艺术与人生 篇5

幼时的我只是一个在海边拍浪逐沙的孩子,大海未曾赋予我文学的天分,缪斯未曾用她的手抚摸过我。长大后,我离开故乡的海。在城里的一家书店里,我第一次接触了那么多的书。有一次,我从琳琅满目的书柜里抽出一本诗集,上面印有泰戈尔的引言:“用你手中的钱币买下一本诗集吧,它会使你的心快活得像一只小鸟,自由地飞翔在无限的空灵之中。”仅仅是看了一眼,我便如获至宝地买下了它。从此泰戈尔领我走向了一个缤纷的世界。我迷上了诗,正如我迷恋那深沉广阔的大海一样。

我第一次发现了诗的魅力正如阳光那样灿烂。诗里走出了乐观豪放的李白、深沉忧郁的杜甫、清丽婉约的李清照„„他们用风格不同的笔向我展示了世间的万物。渐渐地我又读懂了汪国真的诚挚、舒婷的细腻、闻一多的深刻;我与雪莱、普希金交朋友,领略了世界诗苑的璀璨。慢慢地,我发觉自己已离不开诗了。诗用它无形的手时时扣动我的心弦,拨出动人的琴声,令我如痴如醉。于是在课堂上,我从老师口里知道了顾城那“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向往;在课外我吟诵着,进入那“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意境。我真的感到自己像泰戈尔所说的那样像一只快活的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在无限的空灵之中。

读了许多诗,我不禁怀着一个梦想,用我的诗轻轻扣动文学殿堂的大门。每当别人嬉戏玩耍时我醉心去探究万物的美;当万家灯火熄灭时,我独自一人在灯下构筑诗行,细细的笔尖流出小鸟的歌唱、花朵的绽放、嫩草的生长„„用自己的笔谱写心中的歌,与万物同欢乐。每当我把诗稿邮寄之后,等待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大多数石沉大海,但一想起江国真的“失意时,就唱一首歌;烦恼时,就写一首诗。因为生活总是美丽的”这句话时,我的胸就异常地开阔起来。偶尔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印的字,便激动得几夜睡不好觉。尽管无人喝彩,但我感到文学殿堂的大门正徐徐开启,缪斯女神向我微笑,我那稚嫩的诗正圆着我的文学梦。

我醉心于读诗,醉心于写诗。那一行行诗句是一只只飞翔的彩蝶,带我到美丽缤纷的大花园;那一首首诗又像是一只只萤火虫,“发出了微弱的光,但攒起来将是亮丽的光”。

插花艺术的论文 篇6

小时候,学过舞蹈,唱歌等等艺术,但是我却只对画画感兴趣。看到一幅图画中的一弯、一撇、一横,便痴迷许久。

记得四岁时,我在幼儿园老师那里学画画。刚开始,老师在上面教,我在下面画,虽然我听得很认真,画画时也很认真,但是一幅画画完却不像那个样子——娃娃的头画小了,身子又画太大了,极为不对称;花的花杆上没有绿色的叶子;太阳公公那张灿烂的笑脸也不知跑哪里去了;还有些地方,涂了好厚一层颜料.......反正,没有一处是好的。但我没有气馁,一直努力学,画得越来越好了。

蜡笔画如此,画国画更是如此。

三年级时,我学了国画。一开始,我和当初学蜡笔画一样,一横长,一弯小,但是经过我不懈努力,国画画也好了,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一次,我们画小鸭子。我画的鸭子一个个胖胖的,穿着一身黄色衣服,显得格外漂亮,真像从画中走出来的一般,老师看见了,不仅表扬了我,还把我的这幅画给同学们看,让我心中喜滋滋的,好像我已经变成了一只正躺在蜜室享受着的一只蜜蜂一样。

虽然,我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我却没有放弃。啊,美妙的艺术!

人的艺术——“艺术”随想 篇7

艺术是人创造的, 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艺术”所意指的内容低等动物是绝对不能创造的。原始先民有了对美的认识与追求后, 生产、生活用品开始趋向于他们认为最合理的 (即美的) 方向发展。把石器和饰物打磨得非常光滑除了使用方便外, 就是当时对美的追求。捕获一只猎物后的激动心情、狩猎前对猎物的诅咒、对狩猎成功的期望、祈祷等等各种心理用记录 (绘画或雕刻) 或其他的方式 (舞蹈) 来表现, 对猎物的描绘越接近原形、或最能表现他们情感的活动也许就是他们对今天“艺术”意义上的追求。

艺术在漫长的时空交错中以各种形式满足着人类的精神需求, 听觉的、视觉的等。从狩猎维持生命到粮食的出现, 再到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今天, 物质生活的保证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艺术在社会的每个发展阶段都会产生相应的审美标准, 它总给人以独特的精神享受, 让人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呈现的本质。

史前人类在寻求延续生命时的生产、生活中遗留下来的大量器物, 今天的人类看作是最早的艺术雏形。那时的人类面对生命难以健康延续的现实表现出了对自然界的顺存态度, 将生命的存在与运动作为最古老的美的标准。在此之后,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而得以形成。艺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 审美性成为艺术独特的个性。

从原始先民制作陶器的风格变化过程来看, 由简单不规则的素陶到绘有精美图案的彩陶的变化就是人们对美的不断理解与追求。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 如很多洞穴壁画、岩画、雕刻等, 不但再现了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也表现了人们对艺术的创造力。这些遗存下来的大量的早期艺术作品, 可以让人感觉到远古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当时人们的物质条件。随着人类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良,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人对于自然不断有了较清楚的认识。科学、哲学、文学的逐渐发展同时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使得古希腊能够创造出古代世界最杰出的艺术, 给人类宝库留下了最珍贵的遗产, 从而成为欧洲文化的发源地。物质水平的不断丰富, 产生、形成了五彩缤纷的艺术形式, 这是人类不断进化的结果, 也是人类不断改造自然的结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 艺术的门类在不断丰富、发展, 艺术的社会功用也随着人们对生活不断追求的广泛认同逐渐被赋予不同的时代意义。顺着艺术无限拓展的历史足迹来看, 它既能从精神上陶冶人, 提高人的素养, 还能反映现实生活, 也能体现艺术家和大众对生活的态度。

时间推移到20世纪, 衣食住行基本得到满足的现代社会, 人们开始对艺术的本质进行追问, 开始怀疑它对人类的有用性, 并且开始破坏艺术的审美价值, 这种现象难免会引起人对诸多艺术问题的思考。有人说, 多数人没有艺术照样生活得很幸福美满 (布鲁克) ;没有艺术也可以照样生存, 人类在没有艺术的情况下将不会失去很多 (杜尚) ;艺术固然美好, 而人们看到更多的是伟大艺术家在贫困中废寝忘食, 勤奋工作, 为的是让少数人在他们死后变得很富裕, 让一些疯子把他们的作品储存在仓库里 (布鲁克) ……

20世纪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 主要是艺术与哲学对历史与文明、社会与制度的批判性构建。这就是艺术从审美功能转向社会学功能的新蜕变。艺术自身处于一种极为不稳定的状态, 艺术的本质如同文明人的本质, 其最高级的一面是最不稳定的层面。其原始面貌也不再是本质的主体。艺术发展到当代, 审美成为当代艺术最低级功能, 它进而复杂到对自身的批判与颠覆。艺术的本质是文明人的精神存在现象, 是文明抽象的总和。人作为意识存在的主体, 他所对肉体与自然依赖不再是绝对的被动, 自由意志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自然力的绝对性。这种意识存在的精神现象虽没能彻底颠覆自然的规律秩序, 但对人的本身存在是逐渐意志化。

美学家们一再强调, 艺术难道会烤出面包吗。似乎在向人们说明艺术可有可无的道理。从20世纪初发生在艺术界的变革中, 人们又似乎隐隐约约感觉到, 物质生活越是发达, 人的精神却越来越空虚;人类进化的程度越高, 却变得越来越无聊。艺术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艺术的说法影响着许多努力探求艺术的人们。终于有人举办没有一个旋律的钢琴演奏会, 却有人喝彩;有人把自己的大便储存起来公开出售, 却有人买。艺术在今天人类的眼里再也不是以往成教化、助人伦、追求探索“美”的东西了, 人人都是艺术家, 人人都能创造出艺术作品, 艺术生活化了。人类绞尽脑汁地想要弄清楚艺术到底是什么, 自己却离艺术越来越远;说着生活就是艺术的话, 却不会把普通人的生活当作艺术;说自己是在以生活的行为让别人理解什么是艺术, 而自己却以艺术的名义出卖行为。艺术到底怎么了!

虽然艺术无法成为拯救生命的诺亚方舟, 但它能为人类提供一块精神的栖息地;虽然艺术不能制造出可供人类填饱肚子的面包, 但它可以有效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人类可以不必要求艺术为我们做什么, 应该注重它可以不做什么。艺术因此也能受到我们自觉不自觉的认可和有意无意识的欢迎。优秀的艺术能让人们赏心悦目, 拙劣的艺术似乎也能让大众开心。今天, 真正的艺术创作被商业主义征服, 艺术家们似乎成了卖笑者, 以审美为中心的艺术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 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并且几乎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但这种现象不可能使艺术价值彻底崩溃。

艺术在人的生活中已经根深蒂固, 它成为人类生命存在的永恒需求。它带给人们的是一个看不见的精神世界, 可以帮助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生。人类不能没有艺术!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存环境, 造就了人们对物质的狂热追求。精神世界极度匮乏的人们似乎并不在乎艺术的何去何从, 反而想从艺术的地盘里掘取更多的物质利益。艺术家们抽走了艺术本来属于自己的审美价值, 使艺术遍体鳞伤, 让艺术丧失了它在人们心中的崇高, 毁掉了它给人带来视觉盛宴的点线面。艺术的躯壳仿佛已经徘徊在“艺术”的悬崖边。无聊的“人”啊!

论插花艺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8

关键词 插花艺术 德育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既要育才,还要育人。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已成为每个教师的历史使命,关系着每个学校德育教育的成败。笔者结合自己几年来在插花艺术教学中怎样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使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插花艺术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插花艺术课是中职学校园林、环境艺术等专业开设的重要的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融合艺术和技能的综合学科。在插花艺术的活动中借助于插花的手法,通过艺术的构思、造型,意境的表达,反映出作者对生活、艺术的理解。该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教师要结合插花艺术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自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所以,插花艺术课教学任务不仅仅是艺术技能教育,也是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

二、德育教育在插花艺术教学中的体现

(一)在教学内容中的体现

德育教育在插花艺术教学内容中随处可见,例如:在学习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时,学生会了解到插花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艺术之一,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容绘画、书法、陶瓷工艺、诗歌为一体,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光辉,这就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自然,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整个插花艺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本身就在不断的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及个性的培养。

(二)在教学组织形式中的体现

插花艺术操作教学一般都在教室进行,但由于使用材料的多样,学生人数较多,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限制就难以进行教学。因此学生在课前材料组织或购买、工具的申请都必须有条不紊的进行,班干部要在课前向老师报告准备工作情况,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操作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帮助等都具有具体的要求,这些在组织的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德育教育因素。显而易见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迅速、互助、遵守秩序、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

三、插花艺术教学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的特点

插花艺术教学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具有如下特点:

(一)直接参与性

直接参与是指插花艺术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亲身参加花艺操作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例如,材料的采集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花艺的鉴赏可以可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花艺竞赛活动可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插花艺术的手法丰富多彩,其育人的作用也各有所长。作为教师要避免“贴标签”式的空洞“说教”,应充分认识到插花艺术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直接参与性和各项教学内容的内在育人作用,并善于通过学生直接参与各项内容学习和插花操作活动,寓育人于其中。

(二)身心合一性

身心合一性是指学生插花艺作品创作过程中其人文素养与个性特质的高度融合。中国式的插花艺术强调的是 “天人合一”,插花艺作品的创作要通过对作品的心游、体思、品悟,领悟等,才能达到神与物游、思与静谐、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插花是寓意人文,属于创作者人格的表现,这体现在对花材的选择上每每因人、因地、因物、因时的不同而有别,作品要最大努力去表现自身的真实感受,个性特征明显。因此,插花艺术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个性特质修炼的过程。要促进学生人文修养的提高和个性的完美发展,就必须在学生创作实践中容入人文知识的教育,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花艺创作,使学生在花艺创作过程中树立起高尚的、健康的人文素养,取得理想的育心效果。

四、插花艺术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途径

插花艺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要根据插花艺术教学的特点以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一)结合不同的教材内容和特点进行教育

插花艺术教材的内容很广泛,而每项教材都有其鲜明独特的教育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教育方针。为此,在插花艺术教学中,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德育渗透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应措施,以确保德育渗透任务的完成。

(二)寓情于教,以情感人

插花艺术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等的心理交流。教师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产生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这时,德育教育的内容才能在学生良好情感的催化下自觉的被接受,还能被转化为学生自身迫切的要求。德育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教育

根据课程的内容、任务、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优化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使其与学生的个性特质相结合,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益。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育,教师在花艺创作讲解示范中,主要阐述造型技术的要点和难点,讲清创作技术的完成过程,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面面俱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和练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使学生的思想活动在教学中呈现积极状态。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

插花艺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关键要灵活多样,结合实际,因势利导,这样自然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在教育过程中,为师者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做到耐心细致,因材施教,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讲究实效。作为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勇于探索,在教学中,造就具有情操高尚,体魄健美,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插花艺术》 朱迎迎 中国林业出版社

[2]《花卉装饰艺术》朱迎迎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插花员》教材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艺术培训,引领你的艺术之路 篇9

作者:文都传媒来源:

艺术,是一种把握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艺术的含义很深。现在在大学开设了有关艺术的专业,这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培养的机会,而且在社会上还会看到很多关于艺术的培训,艺术培训为广大的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培养了很多的艺术人才。

艺术类最热门的专业有哪些,最热门的艺术类专业是什么呢?

艺术类热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主要是指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和制作,此专业应用广泛,就业前景宽泛。考试内容:故事写作、影视作品评论及分析、文艺常识、才艺展示。要求具有较好的文字写作功底,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形象思维和艺术感知能力。

艺术类热门专业表演专业:

影视表演主要是培养电视、电影、话剧、节目主持人、音乐剧及广告演员等。就业前景较为宽泛。考试内容:声乐(美声、名族、通俗唱法均可)、形体、台词、表演。男生一般175cm以上,女生一般165cm以上;形象气质俱佳,有表演的欲望和天赋。表演专业需要很强的专业功底,但相比于其它艺考专业,文化课分数要求较低。这样就形成年年考试报名爆棚的景象。

艺术类热门专业播音主持艺术专业:

播音主持艺术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专业,随着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播音主持人职业将成为未来就业领域的热点和亮点。考试内容:自我介绍、自备稿件朗诵、即兴评述、主持小栏目、才艺展示。男生一般170cm以上,女生一般160cm以上;嗓音条件好,普通话发音标准,形象气质俱佳。重点院校:中国传媒大学(微博 招生办)、浙江传媒学院、武汉大学(招生办)、重庆大学(微博 招生办)、广州大学、湖南大学(招生办)、南昌大学(微博 招生办)、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近五十所高校。

插花艺术的论文 篇10

童话的艺术特征及艺术表现手法

一、童话的基本特征

(一)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豪夫在他的《童话年鉴》中形象地指出:童话是一个美丽可爱的仙女,她是“想象”女王的大公主。安徒生曾把他自己的童话作品解释为“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童话就是将现实生活逻辑中绝对不可能有的事情,依照“幻想逻辑”写成的故事。如最古老的童话《五卷书》中有落网的鸽子一齐拖着网在空中飞,老鼠、乌龟、小鹿、乌鸦四个好朋友设计脱险,猴子智胜海怪,老鼠变女,美女嫁蛇等奇异有趣的故事。最现实的童话《稻草人》中一个插在田野里的稻草人竟因目睹了人间的惨剧而难过得“昏了过去”,最荒诞的童话《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丝阿姨》中到底也弄不清玛丽阿姨的身份,她是随着东风而来的,当风向变了的时候,她又随着西风而去。这一切故事都是现实生活里不可能发生的,它们只存在于幻想世界之中。当然,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存在着幻想成分,然而,在童话中,幻想是主体,是核心。童话的人物是幻想世界里的人物,童话的故事是幻想世界的故事,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二)幻想与现实是紧密相联的。尽管童话的幻想的翱翔不是依据合乎常理的理由,而是建筑在不合逻辑的逻辑之上的。但是任何艺术形象都产生于现实的基础上,幻想形象亦然。鲁迅曾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幻想,就其本质而言,也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反映罢了。童话中的幻想情节、幻想形象,无论看起来多么荒诞怪异、不可思议,但仔细琢磨考察,仍可寻出些现实世界的痕迹。武玉桂的《蓝色的皮鞋》中,乔利穿上驴皮做的皮鞋就见东西便踢,这荒诞的构思是作者抓住了现实世界中毛驴踢人的特征延伸夸张而得来的幻想情节。童话的幻想无论怎样变幻多姿、神奇莫测,幻想境界无论怎样地超乎现实世界之上,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纳吉什金曾阐述了童话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在童话故事中,社会的各种力量的配置总是十分确定的,阶级同情、反感也十分确定。童话故事并不向我们展开生产力水平的画面,也不提供生产关系的广阔的图画,但它是从这些生产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安徒生也说过“最奇异的童话是从真实生活中产生出来的”。夸张的、假定式的童话形象和情节,也是作家对整个生活进行观照和审美评断的结果。优秀的童话作家都善于将幻想和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反映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叶圣陶的《稻草人》、《古代英雄石像》,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陈伯吹的《阿丽思小姐》等都反映了当时人民被压制在心底的强烈呼声,触及时弊,抨击专制统治者的凶残和腐败,鼓励受难者觉醒、起来反抗和斗争。葛翠琳《翻跟头的小木偶》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对人们心灵的戕害。幻想世界产生于现实世界之上,现实世界映照在幻想世界之中。

(三)幻想是童话反映现实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幻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美学家王朝闻曾指出:“艺术幻想,是作家不满足于模仿现实固有的形态,而按自己新的需要从而虚构形象的创作方式。”童话作者正是利用这一方式去反映生活,使自己所描绘的对象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并且达到一种升华。《五卷书》中一个吠舍出身的织匠借三界大神那罗耶那的力量与国王的女儿结婚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命运不是不可改变的,这要靠自己敢于冲破一切樊篱的勇敢斗争精神、忘我的牺牲精神及精勤不懈的努力。为此,神竟也屈从了人的意志,成了人实现自己意志的帮手。格林童话中“勇敢的小裁缝”勇敢机智地战胜了巨人、国王、独角兽、野猪等人世间、自然界强大力量的代表,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不畏强暴、不怕困难的美德,劳动群众的形象就在童话的境遇中高大起来。童话以幻想为形式,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能产生特殊的效果。在《稻草人》这样一篇特定题材的作品中,用作者的我来反映当时苦难农村的现实,和用稻草人的“我”来反映当时苦难农村的真实,效果是不同的。用稻草人的“我”要有力得多,因为连这样木然无知的稻草人都感到不平和愤懑,这说明当时民众的苦难何等深重,这给读者的感染就不同了。周锐的《扣子老三》以一枚扣子身不由己的历险故事向小读者讲述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来不及体验的人生沧桑和人生真谛。

不直接描绘现实生活本身,而是借助幻想这一艺术手段去塑造并非实有却具现实意义的形象,对生活作折射的反映,这正是童话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四)童话幻想与现实结合的方式。幻想的水平决定了童话的水平,而幻想的水平又主要为幻想与现实结合的巧妙程度所决定。幻想与现实的结合方式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幻想与现实的寻常结合,其主要特点是幻想有机地融合于现实之中,幻想故事如同真实发生的事情一样。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那个小女孩除夕夜晚冻死街头的悲惨遭遇,正是当时丹麦社会中贫富悬殊、下层人民饥寒交迫的现实写照;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既表现了小女孩纯洁美好的心灵和对生活的企求,又与丑恶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二是幻想与现实的异常结合,其主要待点是幻想以离奇夸张的形式使现实生活变形,其结合效果是幻想十分大胆、新颖,总是出人意料。如科洛狄《木偶奇遇记》,其中把说谎这一儿童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现象与鼻子长长的奇异幻想结合起来,使幻想新颖有趣、形象深刻。三是幻想与现实的反常结合,其主要特点是幻想超乎自然,从而在一种看似荒诞不稽的境界中表现人们对向往的现实的追求与意愿。如洪汛涛《神笔马良》,在那把法力无边的“神笔”下,幻想超越时空、驾驭自然、随心所欲、近乎神话。三种结合方式的任何一种,只要驾驭巧妙,都可以写出成功的童话作品。

(五)童话的幻想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1)在童话中,只要作者创造了一定的假定条件之后,幻想的展开要多自由有多自由。如郑渊洁的《红沙发音乐城》,作者首先假定了皮皮鲁和鲁西西总是碰到好玩的事情,并由此进一步假定了红沙发是一座秘密的不为外人所知的奇异的音乐城,于是离奇的故事出人意料地发生。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作者假定了整个故事是王葆做的梦、所以幻想出的宝葫芦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神出鬼没。(2)只要反映本质的真实,允许忽略、变更事物的表面形态和某些属性。《小红帽》中被狼吞的小姑娘又从狼肚子里爬出来是违反了生活逻辑的,但这个故事反映了在善与恶的斗争中,终究会善胜恶败的最大真实。黄一辉的《小儿郎小儿狼》讲述了一只小狼和猎人成为好朋友的悖于情理的故事,但这个童话真实地体现了作家的社会理想,真实地反映了生活中真、善、美的力量。所以,只要把握了本质的真实,童话可以超越现实逻辑以童话的逻辑去反映生活真谛。但为使幻想的一切合情合理、自然可信,要尽量创设各种进入幻想的条件。常见的“入幻”办法有以下几种:

1.梦游法。通过做梦进入幻想世界。梦实际上是人的潜意识在睡眠状态中的自然流动,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与跳跃性。因而,以梦为由,创造活泼多变、既虚幻又真实的童话世界,方便而自然。梦的开始就是童话幻想的开始,梦的结束在一定程度上也标志着童话的结束。

2.遇仙法、魔力法。这两种有相通之处。有时,靠巧遇仙人,在仙人魔法指点下达到现实所无法达到的目的;有时靠仙人的宝物发挥神奇作用,产生奇特的幻想效果。如洪汛涛的《神笔马良》中的“神笔”、安徒生《打火匣》中的“打火匣”等等,都属此类。

3.入画法。靠某种幻觉进入某个画面,从而引出幻想的境界。如郑渊洁的《鲁西西外传》,写一天下午,鲁西西放学后在家里写作业,在刮铅笔芯时不小心把刀刮到桌面上,这时,从桌面上传来“哎哟!疼死了!”的喊声,鲁西西仔细一看,桌面上有块木纹像一张小女孩的脸。小女孩的声音教她静坐10分钟就可进入桌子里的另一世界。鲁西西照办,就进入了另一世界,幻想亦由此展开。这样,现实与幻想的结合显得自然贴切。

4.拟人法。用人格化的手法让动植物、无生物能像人一样说话、活动,不需要用任何媒介引入,直接写出“鸟言兽语”的童话世界。这种方法在童话中最为常见。

5.药水法。通过形同科学的假定,让科学家制造出某种具有特殊功能的药水,然后让某一人物饮用,自然产生奇妙的童话效果。这也是描写幻想的一种现代方法。

以上列举的各种办法,并不能代表童话在展示幻想方面的全部手段。只是想以此说明:在状写幻想世界时,需要尽量创设各种有利于表达、也有利于接受的“入幻”条件。

二、童话的表现手法

童话的幻想情境是通过某些特殊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的,这些艺术手法主要是夸张、象征、拟人、神化、变形、怪诞等。

(一)夸张。夸张即夸大,言过其词。作为修辞手法,夸张就是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的特点。作为艺术手段,夸张要借助丰富的想象,扩大和强调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突出其本质特征,达到增强艺术效果的目的。任何艺术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夸张来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童话的夸张有其独具的特点。

1.童话的夸张是强烈的、极度的、全面的夸张。(1)对于人物的刻画和环境的描绘,小说即使运用最夸张的笔调,也还有一定的分寸和限度,如《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突出强调了英雄的与众不同,但仍离生活很近。而《木偶奇遇记》中的戏院经理则是“长胡须像墨水瓶那么黑,从下巴一直拖到地板上,走起路来老要给自己踏着。嘴大得跟炉灶差不多,两只眼睛好像里边点着两盏玻璃灯”,生活中再怪异奇特的人也不会如此。普希金小说《暴风雪》中对暴风雪的描绘是“刹那间路就被塞住;四周的一切完全消失于混沌和微黄的云雾中,云雾中穿来穿去飞舞着白色的雪片,天地溶成了一体”。而在德国童话《敏豪生奇游记》中,敏豪生到俄国去,到了一个地方,天晚了,想找个地方过夜,但一路找不到村庄,也没有一棵大树可以拴马,后来找到一个突出在雪地里的小木桩把马拴上,自己躺在雪地上睡觉。他醒来时,发觉自己却睡在一个小镇里,四周是房屋,只见他的马拴在钟楼屋顶的十字架上。作者把这夜间融化的雪夸张到生活中无法寻觅其踪影的程度。如果说,小说的夸张是极言以显其真,目的是让读者信服作者所言,那么童话的夸张是极言以造其“假”,着意去表现让读者叹服的奇异大胆的幻想所造就的决非真实的子虚乌有。(2)其他艺术形式常常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个环节上采用夸张手法,而童话的夸张则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夸张,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环境气氛的描绘与烘托,还是情节细节的叙述描写,都可以用夸张的语言表述。如葛翠琳的《野葡萄》,对可爱的白鹅女的外貌的夸张,“皮肤像鹅毛一样白”;对奇异的野葡萄的夸张,“深红的,像红色的珍珠,长在深山里的”野葡萄是能使瞎眼人复明的妙药;对情节的夸张,11年仅岁的双目失明的白鹅女毅然地到深山中去寻找传说中的野葡萄,她穿过湍急的小河,翻过满是怪石、刺蒺藜的荒山,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野葡萄,治好了自己的眼睛,还治好了田边老农、机上老妇、山坡上小牧童等许多失明的善良人的眼睛。在这种全方位的夸张中,充分展示了白鹅女的美丽、善良、坚毅、勇敢。

2.极度无限的夸张,是为了更好地揭示生活中的真实,具有反映生活本质的意义。如安徒生的《豌豆上的公主》里面的娇贵的公主,因为在20床垫子、20床鸭绒被下有一粒小小的豌豆竟觉得不舒服极了,硌得全身青紫。强烈的夸张反映了贵族生活奢靡的本质,突出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讽刺。郑渊洁在《皮皮鲁全传》中夸张地描述学生作业之多,每天晚上写的作业,第二天都要用麻袋装了背到学校去,“他的铅笔一支就有一米长。要不然,老换铅笔,多麻烦呀!”“妈妈给儿子拉了一卡车作业本。”作者就是以这样荒诞的夸张反映了对生活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忧虑;形容一位教师为学生费心操劳“脸一天天瘦下去,眼镜都戴不住了,只好在眼镜腿和脸之间塞了好多层纸”,夸张的语言却真实地反映了教师呕心沥血的精神。童话是折射式地反映生活的艺术,童话作家采用夸张式的放大,把生活的本质清

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强烈的夸张造就了浓烈的童话氛围。儿童的思维方式中带有夸张的特点,有限的知识使他们难以准确地反映出面前世界的新奇,他们对事物的把握与想象跟客观现实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而超越自己本领驾驭一切的愿望又使他们的表达中经常出现过甚其词的现象。强烈的夸张使平淡无奇的生活故事变得生动有趣,易于儿童接受。如张天翼的《不动脑筋的故事》中的赵大化,既不是拟人化的物,也不是神仙和妖怪,没有一点魔力,更没有居住在一个奇异地方,他是一个14岁的普通的孩子。作者就是靠把他不动脑筋的毛病夸张千万倍的变异色彩才深深吸引了小读者。赵大化不动脑筋竟达到自己几岁得问妹妹的程度;床上搁着个秤砣垫疼他,却以为自己腰疼有毛病,双脚套在一只裤管里,却嚷道自己少了一条腿;自己刚放下的钓竿,一定说是别人遗失的;最后竟然把自己的家都忘记而去敲别人家的门,甚至连自己的妹妹也当成别家的人……简直太离奇了。总之夸张能使幻化的意境和形象的某些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从而造成神奇、怪异、充满趣味。

(二)象征。象征就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或联系,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强烈、集中而又含蓄、形象的表现。作为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的童话,常常采用象征手法。通过象征性的形象,确切地概括了人的特征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1.象征是童话创作把幻想与现实融合起来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童话创造典型的独特手法。童话形象与情节常常带有象征性。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象征了现实生活中倍受歧视而又善良、忍耐、追求光明的美好小人物;张天翼笔下的“宝葫芦”象征“不劳而获”思想;比利时的莱勃伦克的童话《青鸟》中狄狄和米狄对青鸟的艰难寻觅的情节,象征了生活中幸福既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但又很难把握的人生哲理。贴切的象征会使童话创作获得更高的审美价值,象征形象以它们鲜明的寓意、以它们独特的形象和格调表现着一种更为深远的意蕴,使童话蕴蓄的内涵更丰富,使童话和现实的关系更密切。

2.童话的象征是通过形象或情节的全部内容来体现的。童话的象征意义,建立在幻想世界与现实生活某一特征的相似之上,但两者并不是任何意义上都贴切相符的。童话中的象征性形象,只能概括某一特征,并不包括被象征者的全部。林格伦《小飞人三部曲》中的卡尔松这个精神奕奕、活泼勇敢的童话形象,以他好吃贪玩、爱吹牛、喜欢恶作剧等性格特点,象征了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儿童内心世界对自由发展的渴望;怀特的《小老鼠斯图亚特》在小老鼠的生活趣闻和冒险经历的叙述中,通过他蓬勃的生命力,象征了勇于做生活的主人、充满信心地迎接生活中的挑战的勇敢少年;周锐的《扣子老三》通过扣子老三的历险故事的全部象征了人生的沧桑。所以应该正确理解象征的运用,着眼于童话作品内容的整体去审视其象征意义。

(三)拟人。拟人是指赋予人类以外有形无形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和语言能力。拟人亦称“人格化”。

1.拟人是表现童话幻想的主要手段。童话借助拟人手法,使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甚至一些无形体、无生命的抽象概念,都可成为童话的主人公,使其有人类的语言行为、思想感情。严文井的《四季的风》,借助拟人手法,展开奇妙的幻想,于是我们看到了真诚善良的风对一个失去双亲病卧茅屋的苦孩子体贴入微,是何等地凄婉感人啊。为了让苦孩子享受到春天的愉快,他“带来了各种花的香味,青草的气味,以及各种小鸟歌唱的声音”;为了给苦孩子弄到渴盼中的水果,他“一连跑了好几个果园”弄来了野杏子;为了让病情沉重的苦孩子得到一点快乐,他吃力地跳着“回旋舞”;苦孩子被冻死了,风狂暴地、愤怒地吹呵吹呵,“要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罪恶都扫荡得干干净净”。作者通过拟人手法塑造了一个鲜明生动、充满人情的风的形象,使这篇童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拟人之所以广泛用于童话创作之中,是因为这种手法十分适合儿童的心理,也符合儿童的思维要求。因为在儿童的心目中,一切鸟兽虫鱼、山川草木、日月星辰,无一不是有生命的。富于想象和幻想的孩子们喜欢拟人,也善于拟人。

2.童话的拟人应注意人性与物性的自然结合。拟人童话形象具有独特的风格,既具备人的某些特点,又保留某些物的属性:(1)人性的塑造是第一位的,否则拟人化形象的存在便没有意义。任何拟人手法塑造形象的目的不为写物,而是为写人,一切拟人化形象都起着在幻想境界中反映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行为、品格特色的作用。《快乐王子》中直面人生、舍己为人的快乐王子,代表着生活中对劳苦大众寄予同情并勇于为之献身的人。正是因为具有了这样动人的人的思想品格,快乐王子的形象才如此光彩照人。(2)忽视了物性和无缘无故地违反物性,都会破坏童话应有的情调。《木偶奇遇记》中的小木偶是一个真实可爱的儿童的典型形象,由于他贪玩、任性、逃学、说谎,结果使自己吃了不少的苦头。经过许多波折和磨难,他终于吸取了教训,最后成为一个真正的孩子。在形象塑造中,作者始终注意保留皮诺乔物性特点,在人性物性的自然结合中突现童话色彩。如他从家中逃跑后,在寒冷的夜晚烤火时,疏忽大意,竟将自己的脚烧掉了。这一物性因素决定的情节安排,把皮诺乔第一次因调皮而吃苦头的懊悔表现得真切自然。试想如果忽视了皮诺乔木偶的物性,或违背了它的物性,那么势必要影响到形象的生动有趣,而造成童话的逻辑混乱,减弱了真幻虚实相因相成的童话情调。(3)物性的选择可以根据形象塑造的需要,有一定取舍的自由。这是因为任何的选择都是为塑造童话形象服务的,而且物又往往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在选用某物做童话角色时,不必全部囊括其物性,完全可以取其中的一方面或几方面而略去其他。例如,叶圣陶笔下的“稻草人”是被插在泥土里“身子跟树木一样”“连半步也不能动”,所以他不能替农妇捉虫、帮渔妇煮茶、去搭救寻死的女子……作者自愿地受到物性的约束限制,是因为这符合他要塑造的那个善良而又软弱的人物形象。而美国作家鲍姆笔下的“稻草人”,当多萝茜“把他举起来离开了竹竿”,他就“靠着自己的力量在旁边走动”,他同人一样,能说话会走路,只保留了没有知觉不怕痛、没有脑子不会想办法、很害怕火烧等物性,因为作者要塑造的“稻草人”是童话故事中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共同战胜困难的四个好伙伴中的一个,所以作者必须超越或放弃他的某些物性。

(四)神化。运用神化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赋予童话形象以超自然的力量。运用神化手法时,常常借助于魔法宝物,如《七色花》中的小珍妮,获得了有七片不同颜色透明花瓣的花朵,就能随心所欲地实现自己的愿望;《神笔马良》中的神笔就是赋予马良超人力量的宝物。新时期童话作家的魔法道具往往选用现代色彩的科学技术,如《皮皮鲁外传》中的皮皮鲁乘坐“二踢脚”,像火箭那样离开地球直奔太阳。

(五)变形。即形象的异变。童话创作中,常常运用幻想、夸张等手段把人形变成其他各种事物,或者使人体的某部分变形。前者称为全部变形,后者称为部分变形。如《格林童话》中“青蛙王子”是因为中了魔法而由王子变成了青蛙,“六只天鹅”是六个中了魔法的王子的变形,二者都属于全部变形;《木偶奇遇记》中的皮诺乔说了谎话鼻子就变长,用的是部分变形。运用变形可以使故事情节发生奇异的转变,又可形成浓郁的幻想气氛。

(六)怪诞。是运用尖锐的形象夸张,使现实中的实际现象具有离奇古怪、玄妙幻想的形式。童话创作中有人物形象的怪诞、环境的怪诞和情节的怪诞之分。例如英国特来维丝的《随风而来的玛丽

波平丝阿姨》中的玛丽阿姨,当“东风在樱桃树光秃的树枝间呼呼吹过”,她就随风飘进了院子;西风骤起,她就飞过树梢,飞过屋顶,最后飘过山头不见了;贾透法叔叔因为过生日非常高兴,肚子里充满了笑气,就像气球一样飞起来,悬在半空看报纸,最后想到不愉快的事才回到了地面。这一切从人物情节到环境的怪诞,使童话意境更神秘而富有诗意。除了以上几种艺术手法外,童话还有其它一些表现手法。(1)对比。在描写正面事物的同时描写反面事物,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行为、命运等置于强烈的对比之中,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这种在对比中互相衬托、互为渲染的手法,大大强化了童话的表达效果。对比有通篇对比与局部对比两种,前者如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大林与小林不同经历以及性格命运的对比),后者如安徒生《皇帝的新装》(小孩的率真与周围人物的虚伪的对比)。

上一篇:云的联想作文600字下一篇:角平分线的判定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