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审核要点

2024-07-26

施工组织设计审核要点(共8篇)

施工组织设计审核要点 篇1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审核要点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是施工单位纲领性文件,由于针对性、通用性、实用性强,对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保证施工安全管理,加快工程进度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建筑业(施工企业、开发商、监理单位)的欢迎。

经验和实践证明:施工组织设计是建筑施工的依据,在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起核心作用,统筹施工全过程,能采用先进技术、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措施,充分利用机械设备,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合理安排人力、物力,缩短工期、节约材料、降低成本,安全管理、文明施工、获得较好效益。

现实监理过程中审核的施工组织设计中发现,有的施工队伍施工技术经验和施工组织管理经验缺乏、单位素质不高;有的施工单位不够认真负责,图省事、走形式、套用其它单位施工组织设计,与本工程贴不到一起,没有针对性、出入很大,不可操作。

监理单位也同样存在问题:有的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不认真审核施工组织设计,还有的缺乏责任心、不重视,看申报厚厚一本子,没时间审,施工单位申报后只管签字认可。个别监理工程师对如何审核施工组织设计心中没数,没经验。

在这里提醒监理工程师,施工组织设计也是监理监督管理的依据之一,同时也是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工程结算重要参考资料。专业监理工程师认真的审核施工组织设计,修正错误,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大大提高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质量,会获得施工单位对我们的认可。当 1

我们把审核意见报给开发商,他们看我们的审核意见,也会对我们有一个好的评价,认为监理单位有一定水平,认为监理工程师工作比较负责,具备一定的素质,我们单位、我们监理工程师在开发商的地位就会得到提升,所以要认真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一、审核的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如下:

1、审批意见栏必须有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签字或盖章

方可申报,监理方可审核;

2、工程概况;

3、施工依据;

4、单位机构设置、项目部技术人员机构;

5、施工进度计划(横道或网络图);

6、劳动力计划安排;

7、工程材料计划、材料管理和质量控制措施;

8、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

9、施工机械设备、型号、数量选择及进场计划;

10、施工水、电用量计划;

11、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工程施工程序(各专业),确定检验

批的划分,主要施工方法,程序要符合施工工艺,工程质

量控制措施要符合施工规范和质检标准及施工质量验收

实施细则;

12、对新结构、结构复杂、特殊结构、新工艺、新材料等应做

单列施工方案;

13、成品保护措施;

14、要符合施工合同约定目标和要求;

15、安全生产措施和消防措施,要有安全保障体系和安全管理

制度,对国务院393号令《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需有专项

方案,如临时用电、冬雨季施工、塔吊安拆、起重吊装大

型构配件、模板安拆、深基坑支护、各种外脚手架等;

16、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

17、总承包管理措施;

18、住宅工程单独编制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审核的关键说明:工程开工前施工单

位将编写好(特殊情况可分阶段,如先报地基基础部分)并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申报监理单位由总监组织专业工程师审核,将审核意见返给施工单位整改合格后,专业工程师签字、总监签字认可。规模大、结构复杂、新结构、特种结构的工程,总监审核后,还要报总工室技术负责人审核后签发,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时间为7天。

1、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划分:

1-1施工组织总设计:是针对大的建筑群项目,是战略部署和

施工计划依据;

1-2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针对单位工程编写;

1-3施工方案:为关键部位、四新项目、特殊要求的部位,安全

管理要求的特殊项目等而编写,突出重点,更详细,有针

对性,如冬雨季施工方案、临时用电、塔吊安装和拆卸、深基坑支护等等。

2、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控制要点简明:

2-1概况:编写是否完整,各专业所要求是否都包括;

2-2质量目标、安全目标是否满足合同约定;

2-3依据:合同,设计图纸,招标文件,国家文件、规范、评

定标准,归档规程,安全依据;

2-4施工部署审核:

2-4-1审核:企业、法人资质,人员资质,施工组织机构,质

量、技术、安全保障体系,责任制落实;

2-4-2机械选择是否合理;

2-4-3施工平面图布置是否合理、周全,有实用性、科学性; 2-4-4临时用水、电、道路能否满足工程需要;

2-4-5审核施工顺序的合理性,分项工程流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5施工进度审核:临时水、电用量计划,施工标段的划分要合理,安全生产培训计划,各分项工程计划;

2-5-1审核进度计划均衡性、科学性,流水施工的过程;

2-5-2审核总进度计划:劳动力计划,材料设备计划,机械计

划,甲供材料、设备计划,分包单位

进度计划,工程总计划,并要符合合同约定;

2-6审核施工现场准备工作:

2-6-1场区平整三通一平是否到位(水、电、通讯、道路,场

地平整;

2-6-2施工机具准备情况和进场时间能否满足工程总进度计划的需要;

2-6-3材料的准备情况,设备、构配件、配套订货进场时间等

能否满足总进度计划需要(要有材料进场一览表);

2-6-4材料的准备情况是否配备齐全,工种是否配套,技术力

量能否满足工程要求,劳动力计划和各工种人员进场时

间能否满足总进度计划的需要;

2-6-5暂设搭建;

2-7建筑工程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施工顺序、施工

措施和技术措施;

2-7-1审核施工顺序是否合理,即工艺顺序、技术规律在工程

时间上的先后和搭接关系,是否科学合理。另是组织顺

序是流水段划分、流水方向是合理的;

2-7-2材料质量控制要点、检测手段,监控措施和方法;

2-7-3对分部、分项工程控制要点,特别对重要分项工程:工

程测量、地基与基础、主体工程、防水工程的编制的方

法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和强制性条文,首先选用成熟的施

工技术和方法;

2-8各种措施是否完善:

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2-8-1技术管理措施,对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保证措施; 2-8-2质量管理制度措施,成品保护措施;

2-8-3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2-8-4建筑材料、设备申报及管理措施;

2-8-5内业档案管理措施,工程进度保证措施;

2-8-6有分包时总承包管理措施;

工程进度保证措施:

2-8-7保证施工进度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和经济措施;

2-8-8进度控制应变措施;

2-8-9进度计划、完成计划(向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报表制度)

申报制度;

其它措施:

2-8-10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有效节约措施;

2-8-11季节性施工措施;

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2-8-12安全管理机构、保障体系;

2-8-13安全管理责任制;

2-8-14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2-8-15消防管理措施,电气防火措施;

2-8-16 安全标志和安全防护措施

2-8-17安全事故应急措施;

2-8-18文明施工、保护环境措施;

2-9各种管理制度:

2-9-1交底制度(技术交底,安全交底);

2-9-2施工交接制度;

2-9-3会议制度;

2-9-4档案管理制度;

2-9-5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通过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审核质量也可以看出项目监理部管理的水平和总监的责任心,希望监理工程师认真学习和锻炼自己成为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懂得管理的复合人才,这样你就会得到社会地位和工作地位。同时也提高本企业监理的地位,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施工组织设计审核要点 篇2

1 审核软件企业, 关键看其对软件开发阶段的正确划分

1.1 如何区分软件设计和开发阶段

对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设计与开发阶段来说, 即使是开发人员也不一定能够非常具体的划分界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由于这两项工作都是为软件开发而进行的, 因此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会深入研究。当然, 深入研究的成果一定是积极的。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开发人员只要按照文档就可以进行编码和开发工作, 虽然有时候开发人员会在人事上进行一定的变动, 但是并不会对整体的项目造成太大的影响。从客观的角度来说, 软件设计开发, 其根本意义就是从需求分析到设计说明书输出的过程。而开发过程, 包括编码, 并不属于设计阶段。这只是设计完成后将其转化为产品的一个过程, 相当于生产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由以上阐述, 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 软件设计和开发阶段存在明显的区别, 掌握好这些区别, 就能够在划分的时候, 找到关键部位。从而对日后的工作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1.2 是否所有软件开发都有设计过程

一般情况下, 大部分的软件开发都存在一定的设计过程, 因为设计能够帮助软件开发工作更好的进行, 不仅可以少走弯路, 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开发人员完成任务。但是, 也有一部分软件在开发的时候, 没有设计过程。从现有的情况来看, 部分具有软件外包业务的企业, 并不存在设计这项元素。如果说客户的设计开发实现过程中存有一定的分歧, 这种类型的企业只能是不断的与客户进行沟通, 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修改和确认, 而负责业务的企业只不过享有一定的建议权, 最终的决定权在客户的手中。另一方面, 现阶段的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没有主动权。有一部分企业是能够自主设计开发软件的, 而且他们的水平较高, 能够胜任较难的任务。在这种类型的企业当中, 设计成为了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同时也是审核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所以, 并不是所有的软件开发都有设计过程, 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定夺。

2 审核要点

软件审核是软件开发、设计的重要工作, 不仅如此, 还能够对日后的应用产生很大的影响。从客观的角度来说, 软件审核工作可以及时的检查出其中的问题, 并且进行优化处理, 避免因为任何一个漏洞对软件的整体应用和发展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本文在此就软件审核要点进行一定的阐述:

2.1 软件开发实现过程的策划

一个优秀的软件开发企业应该对开发流程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总体策划, 这样不仅能够对软件起到较强的保障作用, 同时可以简化整体的工作流程。本文认为, 必须对开发的各个阶段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工作标准化。比方说所需要的模板可能有:项目立项报告项目开发计划书软件需求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报告等。在这些具体的要求下, 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明确各个阶段的工作需求以及每一位工作人员需要负责的领域, 在软件设计、开发的过程中融入制度化的元素, 彻底杜绝隐患的发生。

2.2 对每个开发项目的策划

软件在现阶段的发展中, 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样元素。从主观上来说, 软件的出现, 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服务, 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限度的需求。现今的软件被划分的十分详细, 所以在今后审核的过程中, 需要对每个开发项目进行一定的策划, 达到“化整为零”的目的。其实, 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考虑某些阶段和文件的合并, 这样不仅节省时间, 同时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为日后的其他工作做好准备。如果有外包, 还应考虑从设计、开发、测试、安装调试、售后维护各阶段对外包方的要求、管理、接口、配合等问题。但这些策划也应经过评审, 即不能随意删减开发流程。由此可见, 对每个开发项目的策划能够对软件的开发、设计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软件行业的发展。

总结:本文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设计与开发阶段的划分及审核要点进行了一定的讨论。从现有的情况来看, 划分工作越来越明确, 很多的工作不仅能够利用较为简单的方式进行, 同时在效率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 由于审核要点逐渐的被重视, 因此审核工作也在有序的进行。当我们结合客户的实际需求以及企业的优势时, 再加上两项工作的积极影响, 未来的软件开发、设计能够获得一个更大的建树。

摘要:当计算机问世以后, 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今, 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利用计算机可以更加高效的工作, 也可以迅速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难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 大部分的功劳是属于软件的。软件虽然通过硬件来展示功能, 但是软件所具有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现阶段的问题是, 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设计与开发阶段没有一个标准的划分, 同时在审核问题上, 也没有一套较为清晰的考量方法, 使得部分软件在应用的过程中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软件,设计,开发,审核

参考文献

[1]杨丽松, 张大年, 关忠良.铁路软件企业实施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7 (08) .

[2]吴学军, 郭力兵, 奚宏明, 王玮, 茅文浩.航天测控软件测试过程新模型的应用研究[J].遥测遥控, 2011 (04) .

防雷施工图设计审核探讨 篇3

关键词:图纸审核;等电位连接;浪涌保护器

中图分类号:TU89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84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电子产品大量投入使用。随着精度的越来越高耐压性能不断降低,对防雷措施的要求逐步提高,为了满足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新的防雷规范、标准不断出台,防雷施工设计日渐完善,防雷措施千变万化,对防雷图纸的审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 防雷施工图设计审核所需资料

首先看设计文本目录,看所需资料是否齐全,不齐时应让其补齐,再行审核。

1.1 一般建筑物

设计说明;防雷基础接地体(或人工接地体)设置平面图;天面防雷设置平面图(包括避雷针、带、网及其它);标准层防雷平面图;施工大样图;高层建筑物防雷电侧击设置平面图;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设置平面及室内设备与建筑外部防雷装置安全距离图;设备接地等电位连接和共用接地系统设置平面图;强、弱电系统电涌保护器配置图,电涌保护器的技术参数;设计和施工单位资质;其他相关图纸及说明。

1.2 易燃易爆建筑物

除上述的图纸外应有罐体立面图、静电设置平面图等。

1.3 计算机信息系统

在防直击雷措施完善的基础上,还应有LPZ1区格栅形屏蔽网示意图、天馈线防雷设置平面图及立面图、均压环立面布置图、静电设置平面图、电气设备及信息系统过电压保护方式图、电气设备及信息系统防雷接地设计图等。

2 设计审核依据

雷电防护设计无论是针对什么类型的工程,它们的设计依据是相同的。大体都应该依据以下的规范: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2000年版);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IEC61312-1~5(1999年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0;建筑物及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IEC61024-1.2.3 (1999年版);国家有关规定及其他相关规范与标准。如果未提及以上的依据应予以指出,其中特别常用是GB50057和GB50343。

3 建筑物防雷分类

建筑物按其火灾和爆炸的危险性、人身伤亡的危险性、政治经济价值分为三类。不同类别的建筑物有不同的防雷要求。

4 接闪器

接闪器的种类主要有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或网)及利用金属屋面或屋顶上永久性金属物作接闪器(如旗杆等)。

审图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架空避雷线;利用金属屋面;引下线。线材料规格:引下线宜采用圆钢或扁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毫米,扁钢截面不应小于48平方毫米,其厚度不应小于4毫米。

接地装置。接地装置是外部防雷装置中,用于将雷电流传导及散流入地的那一部分,它主要有接地体和接地线组成。

接地体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人工接地体;另一种基础接地体。

在审核时应注意:引下线接地面积的要求;环形人工基础接地体的规格尺寸;接地电阻均压环(防侧击雷)。均压环的设置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防侧击雷,二是与引下线等防雷装置构成一个完整的法拉第笼,使建筑物形成一个初级屏蔽体,对减少雷击电磁脉冲(LEMP)的干扰、保护室内的电子设备免遭雷击电磁脉冲的冲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里先谈防侧击雷的问题。

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以减小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

电涌保护器(SPD)。电涌保护器——具有非线性特点的,用以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引导电涌电流的一种防护器具。在审核时,电涌保护器的安装主要考虑电源低压侧部分和信号部分。

当无法用金属导体直接进行等电位连接的系统,需要做等电位连接时,可采用SPD作瞬态等电位连接。如:电源线、数据信号线等。即当无雷电流时,对地是开路的,当有雷电流通过时,它是导通的,即瞬态导通。所以,安装SPD是解决有源线路等电位连接的一种方式

5 信息系统机房保护

机房屏蔽与机房位置;接地体形式及信息系统接地方式;房内接地线的引入方式和接地线的材料和规格;机房内设施的等地位连接;线路的敷设与屏蔽;信息系统配置SPD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审核时应注意的其他问题。当互相邻近的建筑物之间有电力和通信电缆连通时,宜将其接地装置互相连接;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应装接闪器,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卫星接收天线等设备应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天线基座应与防雷装置相连(焊接),天馈线应穿金属管,金属管两端应接地;电源(380V)系统应在总配电柜处安装电源SPD,智能化办公楼宇等建筑物应在各楼层配电间安装电源SP;电梯、弱电等设备的供电系统应安装电源SPD;通讯、电视、监控及安保等弱电系统均应采取相应的雷电防护措施。

6 结语

防雷是牵涉多学科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对设计到施工、维护,以及使用材料都有一定的要求。防雷图纸审核是对这些方面进行的全面检查,如果在图审时出现差错,等到工程建成后再行补救,往往事倍工半,增加投资,有时很难施工,甚至不能施工。因此,要做好图审工作。只有依据规范、发展规范,才能把图审这项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GB50057-94(2000年版).

[2]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 GB50343-2004.

[3]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IEC61024-1.2.3 (1999年版).

[4]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S].IEC61312-1~5 (1999年版).

[5]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 GB/T5 0314-2000.

[6] 建筑物及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S]. GB/T50311-2000.

[7]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S]. JGJ/T16-92.

施工组织设计审核要点 篇4

1.施工于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作为指导施工全局、统筹施工全过程,在施工管理中起核心作用的重要技术文件,

2.对规模较大或分期出图的工程,暂时不具备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条件时,可分期编制分项分部工程施工设计(施工方案);对技术复杂的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分项工程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3.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应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后送交项目监理组审批。审核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如有改变应取得项目监理组的核准。

4.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应组织个专业监理工程师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查,提出意见要求施工单位修改补充。

合同审核的要点 篇5

涉外协议同国内协议在很多地方上有不同。虽然很多要素可以导致一个合同成为涉外合同,但是我觉得最常见的就是因为合同主体位于不同的法律空间,因而导致合同成为涉外合同。

关于涉外合同,突出特点是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同国内合同有较大的区别,中间可能还涉及到很多国际贸易术语和交易习惯。其实合同意思自治基本上已经成为全球任何的原则,因此审核涉外合同除了要注意涉外合同的本身特点之外,其他还是注意一些商务条款的内容,是否会涉及到法务和财务的风险。

今天需要审核的是一个Agency Agreement。国外代理协议,商务角度上来说通常为位于国内的主体,代理位于国外的主体为一定行为的合同,现在接触比较多的是代理销售协议。在审核一个代理销售协议的时候,基本要点如下:

1.合同主体

要确认合同对方的主体,涉及到国外对方的主体资格审查。资格审查可能直接关系到如何去选择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的地点。

主体是否为有效存在的法律主体

主体是否有资格订立相应的合同

涉外主体的国籍、注册地址、联系方式是否明确

国内主体是否为本集团内的应该签订合同的公司(集团公司比较常用)

鉴于我们集团的销售团队在内地,因此当我们作为代理方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会使用位于境外的集团公司签订代理合同,而具体执行由内地的销售团队来进行。这样的好处是在支付代理费用的时候避免了收取外汇的麻烦;同时也利于利润转移国外,节省税负。

2.代理销售内容的描述

代理的性质。按照通常做法,代理一般有三种,普通代理、独占代理和独家代理。十分要注意的是,在代理协议中一定要明确规定不同性质代理的内容。即是否委托方有权利在新的代理区域内委托新的代理方;委托方是否有权在代理区域内进行直接销售;新代理方是否有权进行新的委托等;

代理的区域。

最低销售额。很多经销协议中会有最低销售额的概念。代理协议中也可以约定要求代理方在一定期限内至少销售一定量的产品。这个内容通常是用来保护委托方的利益的。

3.代理模式

一般来说,代理产品的价格都是由委托方来确定的;而代理方只是按照委托方的价格进行销售产品。

这里比较关键的是约定代理方是否出现在合同中。

作为委托方来讲,参与签订销售合同,有利于保护自己的客户资源;

作为代理方来讲,让委托方签订销售合同,有利于限制自己的责任。

4.合同标的-代理产品的描述

代理产品的描述应该清楚,可以在附件中列明;

5.代理产品的价格

关于价格如何约定应该在合同中列明;

6.客户资源保护

可以资源保护对于委托方和受托方来讲都具有意义。需要委托方和受托方有一定利益的平衡。

7.违约责任

明确委托方和代理方的责任划分。

8.知识产权保护

鉴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约定知识产权保护无论对于委托方还是对于受托方都有一定的意义。

对于委托方来讲,可以声明超出地域外的销售,如果出现了代理产品侵权的情况,则委托方将不负责任;

对于受托方来讲,可以声明如果产品在区域内出现了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由委托方承担责任或者负责处理争议。这种责任承担虽然不能对抗第三方,但是这种约定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受托方的损失。

9.法律适用

我们在实践中通常做法是:

国内的话选择仲裁机构作为争议解决地点;国外的话选择法院。这种做法只是沿袭了公司以前的做法。因为很多代理合同是英文的,如果选择仲裁机构,在语言上就没有障碍,而且具有时效性。在国外,因为不了解国外的情况,因此觉得选择法院可以更好的保护国内主体的利益;

具体争议解决地点选择无论委托方和受托方都倾向于选择自己所在地作为争议解决地点,作

为平衡,通常选择第三方。我们在实践中,如果合同双方在国内都有分支机构,我们则推荐选择香港法律,因为可能相对其他方来讲我们对于香港可能更为熟悉。

作为法律适用,各方通常也倾向于选择适用本方的法律,所以在实践中倾向于选择第三方的法律。其实这一点上来看,只能从公平的角度去解释。因为实际上选择一个彼此都不熟悉的法律去解释双方拟定的合同条款,在合同权利义务上对于双方来讲都会出现不确定性。

10.代理佣金的规定

要约定代理方的佣金支付方式。为了维护代理方的利益,有的时候会约定客户先支付费用给代理方,再由代理方支付给外方,这样可以防止外方拒付佣金,当时通常外方不会同意这种支付方式。

因此如何保证代理方一定能够获得代理佣金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各位前辈对代理协议的看法集汇:

1.是否答应客户要求获得独家代理权,这更多的是一个业务考虑的问题。法律上而言,授予客户独家代理权或者一般代理权都是可以的。因此,是否答应得由贵司根据自己的业务以及对独家代理利弊的分析而定。

授予对方独家代理,意味两点最核心的:一是贵司不能再与该地区的其他进口商订立代理协议,且一般的做法是即使贵司自己开发的客户,也需要向对方支付代理费。二是贵司出口到该地区的货物都需要通过该独家代理商进行。

在是否授予对方独家代理的情况下,贵司需要考虑如下问题:第一,该客户的进口量有多大?如果占贵司出口该地区的量不是绝对性的大,则可以考虑不授予。第二,该客户对该地区该商品进口市场的控制能力控制如何?控制差的显然不能成为独家代理商,毕竟贵司今后一段时期内在该地区的促销工作都寄托在该客户身上了。第三,贵司对该客户的信赖程度如何?代理权的授予都是基于双方的信赖关系。独家代理的信赖程度就更高于一般的普通代理。并且,今后在处理该地区的销售事宜、促销、商标等等,均需要依赖该客户。

和客户订立独家代理协议时,应当注意到如下几个核心问题。第一,授予代理权的期限。原则上期限不能一次性太长,这样可以便于调整,不至于发生问题无法终止协议。第二。代理权的区域。代理权的区域要明晰,这涉及到竞争范围。第三,对客户的考核指标,也就是客户作为独家代理商应当完成的最低销售量(额)。完不成的处理方式。第四,贵司在该地区可否自行开发业务?如有该地区的客户自己找上贵司,是否需要付代理商代理费?第五,代理费的确定标准和支付方式。第六,何种情况下,贵司可以提前解除独家代理协议?等。

总之,独家代理协议的订立,是一个非常有技巧的问题,贵司需要根据贵司的业务需要,根据对方国家的法律、我国的法律来确定。并且,由于独家代理协议是一个较长期的、需要持续履行的协议,因此越细致越好。至于很多网站登载的独家代理协议,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因为这些协议只是规定独家代理的一些基本问题,欠缺全面性,更为重要的是,该些协议的针对性不强,不能个性化地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因此,建议您就此咨询有经验的从事国际贸易律师或者咨询人员。

2.个人认为首先应该分析该市场的前景和容量,以及将要合作单位的实力和对本产品的销售力度是如何的,还有贵公司对该市场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是怎样的等;合作是双方的,有时不要为了目前的短期利益而放弃了长期的战略经营。

3.看了各位发表的见解,我也想说说我公司的情况和我个人的看法。

独家代理是一个关系到每家公司海外业务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独家代理的选择一定要慎重,如果选择不好的话就会使公司在该地区的业务很被动。国内一家知名的家电集团在中东地区就因独家代理的问题而无法有效的开拓市场,丧失了在该地区的市场份额。当初该集团在选择这个地区的独家代理时就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进行考察,而是感动予该代理商一次次的电话和三番五次到中国企求独家代理的执着而与之签定了长期的独家代理协定。结果在多年以后,该集团发现当初选择的独家代理尚并没有做独家代理的实力也没有认真开拓市场的愿望。这时该集团想收回独家代理权时,独家代理却提出以1000多万美元为撤消独家代理权的条件。但谈判失败,至今独家代理的问题仍没有很好的解决。

通过这个例子我想各位一定对独家代理的问题会有更加谨慎的考虑。现在我们加入了WTO,外国公司蜂拥的进入中国,而我们如何应对这种残酷而又现实的问题呢?所以我们不仅要在国内与这些实力雄厚的公司竞争,更要走出去在成熟的国际环境中与它们竞争,并找出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

我公司是一家特种汽车制造商,现在要在中东合资建工厂。在此期间我们也遇到了独家代理的问题。中东的商人有很多想做我们的独家代理,但又不原承诺的太多。所以通过这些事情,我们针对这一问题正在找寻合适的解决方案,但都不成熟。其中有一个想法就是如果要在当地办公司或建厂的话,不妨可以和独家代理的候选人商谈,让它们出资金作为合资企业的股份来确定独家代理。这样一方面可以排除一些实力不够资格的候选人,另外也可以很好的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但他们的出资比例不应太大。代理协议的期限也要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4.在签订协议时,是否还应考虑到以下问题:

1独家代理商对我方产品的推广力度?

2我方产品在期所有产品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所处的地位。

如果我方产品在其公司销售中属于附属产品则完全没有必要给予独家代理。

3独家代理商在目标市场可以提供的各项售后服务

4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与我方所提供的服务质理是否相同

*比较特殊的问题:现在很多公司都采取全球采购,如果一家公司在中国向贵司采购商品,再配送到印度分公司使用,是否侵害了独家代理商的利益??

这个问题最好事先明确,否则象我一样发生问题后再协商,真的很麻烦。

16949审核要点 篇6

目录

1、ISO/TS 16949:2002技术规范审核要点

2、各职能部门共同的审核要点

3、最高管理者(总裁)和管理者代表的审核要点

4、企划部的审核要点

5、总裁办的审核要点

6、人力资源部的审核要点

7、工程部的审核要点

8、销售部的审核要点

9、售后服务部的审核要点

10、采购部的审核要点

11、物流部的审核要点

12、生产调度中心的审核要点

13、财务部

14、各工厂(工厂技术开发部、工厂质量部、各车间)

15、品质部(体系办、计量和试验室、资料室)

一、ISO/TS 16949:2002技术规范审核要点综述

由于ISO/TS16949:2002是在ISO9001:2000的基础上增加了汽车行业特殊要求的一个标准,因此在审核要点上,我们是从本技术规范的所有方面提出审核的要点,力争站在体系的角度做到审核的完整性及有效性。

ISO/TS16949审核的重点不是纸面文件的优劣与多少,而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与持续改进的效果。

本章主要是以各职能部门为审核对象,针对每个职能部门的审核要点作较详尽的阐述。审核的基本框架和思路是按P-D-C-A的审核思路。

二、各职能部门共同的审核要点

1)各职能部门主管是否明确本部门的工作职责?与其它部门的组织接口是否明确? 2)各职能部门的质量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措施是什么?现在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 3)各部门是否定期地对本部门工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否采取过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有什么效果?

4)各部门是否规定了收集哪些数据和资料?这些收集的数据和资料有分析吗?对分析的结果时如何应用的?是否用于持续改进?

5)本部门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持续改进?效果如何?持续改进是否包含产品特性、过程参数、价格、服务等? 6)本部门打算下一步做什么改进?

三、最高管理者(总裁)和管理者代表的审核要点

1)公司的起源及发展历程,目前状况(规模,员工人数); 2)公司为什么要推行TS16949?

(1)TS16949是汽车行业的必备要求;是公司业务发展和拓展的需要;

(2)公司自身发展需求----通过TS16949这个管理体系,提升公司管理水平,规范和细化企业管理,提高顾客满意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自由发挥)(3)客户的要求;

3)TS16949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你认为TS16949与QS9000的最大不同在于哪里?

TS16949的主要目标:预防缺陷,持续改进,降低浪费和成本;TS16949与QS9000的最大不同:(1)过程方法的运用;(2)强调有效性(过程绩效)而不仅仅是符合性;(3)强调顾客满意;

4)公司的客户有哪些?顾客是否有特殊要求?如有,请出示? 详见质量手册附表《顾客特殊要求一览表》

5)你是如何理解TS16949的过程方法的?在体系建立和实施过程中是如何运用过程方法的?

理解:以顾客导向的观点来看待过程,关注点是顾客,而不是“老板”,详见《过程方法》培训教材;

运用:(1)首先,根据TS16949标准和顾客特殊要求,识别出了本公司存在的过程,并划分出哪些是COP、SP、MP;

(2)确定了这些过程的关系;详见《质量手册》中的过程关系图;

(3)对每个过程进行分析,识别出每个过程的输入、输出、资源、职责、运作方法、衡量指标;

(4)通过对现有过程的分析,为提高运作效率和效果,编写程序文件和三层次文件确定过程的运作流程;

(5)体系内审核时,按照过程的方法进行审核;

6)公司内存在的过程有哪些?这些过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顾客导向的过程COP有哪些?

详见质量手册附件《过程关系图》、《过程识别图》 7)如何识别过程的?请出示相关证据?

出示《过程识别图》或《乌龟图》 8)什么是过程的输入、输出?

详见《过程方法》培训教材; 9)过程绩效的趋势如何?请出示证据。

请出示主要的过程绩效指标的趋势图,如产品的合格率、不良质量成本率、PPM、准时交付率、顾客满意度等等;

10)公司的质量方针是什么?质量方针的含义是什么?

详见《质量手册》

11)公司的质量目标是什么?制定的依据是什么?是否考虑了顾客的要求?质量目标是否分解到相关部门?如何统计和监控?公司的质量目标的达成情况如何?

质量目标:

详见《质量手册》;

制定依据:根据2004年度质量目标的达成情况;

12)质量目标是否写入了长期经营计划中?公司年度经营目标的达成情况如何?

出示经营计划和完成情况的总结;对于未达成项目是否采取了相应措施; 13)如何考虑资源的配置以满足TS16949的要求?(人员、财力、物力)14)公司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新产品项目有那些?

15)作为公司总经理,你认为在建立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中,你有什么样的职责?你是如何做的?

职责:(1)制定公司的经营目标、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并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监控;

(2)提供必须的资源(人、财、物),;(3)建立激励机制;(部门/员工绩效考核制度)(4)参加内审,(5)主持管理评审会议

16)作为公司管理者代表,你认为在建立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中,你有什么样的职责?你是如何做的?

(1)负责协助总经理制定公司经营目标、质量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负责质量目标的分解、落实;

(2)负责体系进度计划的批准;负责体系推进情况的检查,定期召开推行小组会议;

(3)负责解决体系推行过程遇到的问题;(4)负责与认证公司的联络;(5)负责主持内审工作;

(6)负责定期向总经理汇报体系进展状况,寻求总经理的支持;

(7)负责公司员工质量意识和管理意识的宣传、灌输;

17)公司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上下级如何进行沟通?(沟通渠道是什么?)18)TS16949中,审核包括哪几个方面?

体系审核、过程审核、产品审核

19)最高管理者是如何知道组织的资源需求?是否提供了适用的资源?

20)最高管理者是否认为需要定期开展管理评审?管理评审是否含盖本技术规范的所有要素?管理评审输入是否包含了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顾客反馈、纠正与预防措施、内部审核、上一次管理评审、公司的重大变更、质量成本、现场的失效、改进的建议等? 管理评审的输出是否包括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改进和资源需求?管理评审是否评价了这些失效对质量、安全和环境的影响和冲击? 21)你们如何向员工进行质量意识宣传?

22)公司如何进行持续改进?有那些持续改进的具体证据。23)公司有哪些员工激励的方法?

24)公司员工的满意度状况如何?员工辞职率/流动率如何?

25)顾客投诉是如何处理的?如果没有发生顾客投诉,是否就意味顾客满意呢?顾客反馈的处理时间,贵公司要求是多久(国内24小时,国外48小时)?

26)当出现质量问题,该信息第一时间报告给谁?当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时,公司内谁有权停止生产?

a)必须迅速把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或过程报告给负有纠正措施职责和权限的工厂质量负责人。

b)负有产品质量职责的人员(工厂质量负责人)必须有权停止生产以纠正质量问题。27)顾客代表是谁?顾客代表的职责是什么?

顾客代表:刘厚权,其职责:在阐述ISO/TS16949:2002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时,代表顾客对内部职能部门提出相关需求(如选择特殊特性,确定质量目标、培训、纠正和预防措施、产品设计和开发)。

28)组织是否有产品分包?分包活动是如何控制的?

29)组织决定实施ISO/TS16949的初衷是什么?最高管理者在推行ISO/TS16949时参与了哪些活动,遇到的审核了哪些困惑的问题?

四、企划部的审核要点

1)是否编制3-5年经营计划?

2)是否编制年度经营计划?年度经营计划是否规定了质量目标? 3)经营计划达成情况是否达成?没达成的是否有原因分析及措施?

五、总裁办的审核要点

1)是否按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开展管理评审?

2)管理评审是否含盖本技术规范的所有要素?管理评审输入是否包含了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顾客反馈、纠正与预防措施、内部审核、上一次管理评审、公司的重大变更、质量成本、现场的失效、改进的建议等?

3)管理评审的输出是否包括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改进和资源需求?

4)管理评审是否评价了这些失效对质量、安全和环境的影响和冲击?

六、人力资源部的审核要点

1)是否建立并维持了书面的培训程序?对于影响产品质量的工作人员,其能力是如何识别的?识别的依据是什么?

2)员工能力不够时,是否提供了适当的培训?培训的有效性有评价吗?

3)组织如何来提升员工的认知水平?如何要求员工为达成质量目标做出贡献?具体有些什么有效的措施?

4)是否对新员工、转岗员工、临时工、合同工和代理人进行培训?

5)是否对影响质量的岗位进行资格鉴定,如:内审员、质量控制员、实验室人员、设计人员、特殊过程人员、关键设备操作人、量具校验人员、其他影响产品质量的人员等? 6)有维持适当的教育、训练、技能和经验的记录吗? 7)本部门有量化的质量目标吗?目标的达成状况如何? 8)本组织的内部沟通有哪些方式?这些方式沟通的有效性如何?

9)是否有激励员工的措施?是如何去激励员工的?这些激励措施的有效性是否进行过评估?

10)当出现公共设施中断、劳工短缺、主要设备故障时,组织是否准备了紧急应变计划?这些应变计划启动后,是否确保准时交货?(见《偶发性应急计划管理办法》QC/QD-SC-002)

七、工程部的审核要点

1)有哪些生产设备?这些设备目前的状况如何?能够满足产品的规定要求? 2)设备是否维护?是如何维护的?维护的效果如何? 3)设备是否制定预防性和预知性的维护计划? 4)是否有关键设备的备品备件?

5)有否因设备故障导致生产非计划停机的? 7)组织是如何选择设备供应商的?

8)新设备验收时公司会做哪些工作?如何确定新设备符合要求?

9)当出现公共设施中断、劳工短缺、主要设备故障时,组织是否准备了紧急应变计划?这些应变计划启动后,是否确保准时交货?(见《偶发性应急计划管理办法》QC/QD-SC-002)

9)是否对顾客提供的工装、设备进行了永久性标识?

八、销售部的审核要点

1)目前有哪些产品/服务?这些产品/服务的要求是什么?有没有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如何遵守的?

2)在提供产品前,是否对标书、合约或订单进行了?评审评审了哪些内容?评审的结果有记录吗?这些记录是否被维持?

3)在合同评审时,是否对制造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价,是否对风险性进行了分析? 4)有没有口头或其他书面申明的合约或订单?这类合约或订单如何处理? 5)当产品要求发生变更时,如何处理?变更处理的记录是否被维持? 6)组织如何与顾客沟通?有哪些沟通的方式?沟通的效果如何? 7)有顾客指定的特殊特性吗?这些特殊特性如何控制?

8)通过什么方法来获得顾客感受(满意感受、不满意感受)的有关信息?这些信息进行了分析吗?是如何来处理有关满意或不满意信息的?

9)是否对顾客满意度进行了持续评价,而不是一年评价一次或两次?

九、售后服务部的审核要点

1)当接到顾客反馈的信息时,是否迅速地通报制造、质量、工程和设计部门?这些信息(如客诉)处理后是否回复顾客?

2)不良信息是否建立台帐并跟踪其完成情况? 3)是否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

十、采购部的审核要点

1)2)组织是如何初期评价和选择供应商的?初期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与供应商确定合格关系后,组织是否对供应商进行连续评价?连续评价的依据是什么?是如何对供应商进行连续评价的? 3)4)5)6)初期评价与连续评价的记录被维持了吗?

对独占市场与顾客指定的供应商是如何控制的?控制的效果如何? 采购文件如何控制?采购文件发放前是否经过相关权责人员的批准?

采购产品验证了吗?是如何验证的?验证的准则是什么?是否有未验证的产品而直接投入生产线使用? 7)如果组织到供应商处验证产品或顾客到供应商处验证产品,这种情况如何控制?产品放行的方法有规定吗? 8)对一些水准差的供应商是怎样处理?是否频繁的更换供应商?是否定期对供应商进行培训或采取其他方式提升供应商水准? 9)如出现合并、收购或加盟的供应商,是否对其QMS(质量体系)进行重新评审?

10)采购的产品或材料是否符合生产国和销售国法律法规的要求?

11)是否有供应商质量体系开发的计划?是否建议所有的供应商在某一期限内必须符合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12)是否要求所有的供应商以符合本技术规范为目标?

13)是否对进货产品质量进行控制?如何控制?控制方法是什么?控制效果是什么? 14)是否对供应商的交货质量绩效、退货数、超额运费等进行监控?是否要求供应商监控自身的过程绩效?

15)当供应商不能准时交货时,是否要求其提出纠正措施?为确保供应商准时交货采取了哪些措施?

16)是否有外包过程,是如何控制的?

十一、物流部的审核要点

1)是否规定了材料进出的管理办法并遵守?

2)是否规定了半成品、成品进出的管理办法并遵守? 3)是否规定了产品搬运的方法并遵守?

4)仓库内材料、半成品、成品是否有标识?仓库的工作环境如何? 5)在内部过程和交货目的地期间是否对产的符合性提供防护? 6)仓库材料的帐、物、卡是否一致?是否定期地盘点?

7)材料的进出是否遵守先进先出(FIFO)的原则,是如何执行的?

8)为检测产品仓储不良,组织是否按计划周期性地评价库存状况?当发现仓储不良时,如何处理?

9)仓库是否制定库存优化的指标?目前库存状况如何?

10)对于组织控制下的顾客财产是如何管理的?当发生异常时,是否第一时间报告顾客?异常的记录是否维持?(我公司无顾客财产)

十二、生产调度中心的审核要点

1)是否建立了准时交货的生产计划?生产计划制定的依据是什么?有几类生产计划,比如:年度生产计划、季度生产计划、月生产计划、周生产计划和日生产计划? 2)是如何监控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的?当不能完成生产计划时有哪些应急措施? 3)是否有经常性的临时插单?这些临时插单如何处理?

4)有无生产库存产品,为什么有不按订单生产的情况?为什么要生产库存品? 5)目前生产计划的完成率是多少?造成生产计划不能完成的原因有哪些?有改进的措施吗?

6)有无根据产能工时来制定生产计划?

7)当出现公共设施中断、劳工短缺、主要设备故障时,组织是否准备了紧急应变计划?这些应变计划启动后,是否确保准时交货?(见《偶发性应急计划管理办法》QC/QD-SC-002)

十三、财务部

1、是否对公司的不良质量成本进行汇总统计?是否进行了年度的质量成本数据分析?

2、不良质量成本是否包含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内外部损失成本的收集范围是否进行了确定?

3、不良质量成本是否做为管理评审的输入提交管理评审?

十四、各工厂

14.1、技术开发部的审核要点

1)当有新产品时是否有设计和开发计划?

2)设计开发是否规定了设计与开发人员的权责?不同小组的组织接口是否理清? 3)设计与开发的输入时,是否使用了以下信息,如以往成熟的设计项目、竟争对手的数据与资料、供应商反馈的信息、现场问题报告等?在设计输入评审时,是否对产品质量、寿命、可靠性、耐久性、维护度、工时和成本进行了识别,形成文件并进行了评审?评审结果如何?是否对过程设计输入的要求进行了识别,形成文件并进行评审? 4)设计输出了哪些内容?文件在发放前有评审吗?经过批准吗?产品设计的输出是否包含设计FMEAs、可靠性结果、产品的特殊特性产品的定义、产品设计的评审结果? 5)过程设计的输出是否包含规格和图纸、过程流程图/配置图、过程FMEAs、控制计划、作业指导书、过程批准的能力指标?组织在进行过程设计输出评审时,是否考虑到产品设计输出、生产力、过程能力、质量目标、顾客要求和以往的开发经验? 6)在开发的哪些阶段进行了评审?哪些人员参与了评审?评审记录是否被维持?组织如何与顾客沟通?有哪些沟通的方式?沟通的效果如何?

7)在设计与开发的哪些阶段进行验证?谁参加了验证?采用了哪些验证的方法?验证的结果如何?记录被维持了吗?

8)设计与开发的确认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是否按照计划的安排来实施?顾客参加了设计与开发的确认吗?在设计与开发确认时,是否跟踪了所有的性能试验活动?确认的记录是否被维持?

9)在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是否有设计变更?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变更?变更后造成的影响和冲击有多大?这些变更的记录是否被维持?

10)对有专利的设计变更,是否与顾客共同商议并评价变更的影响程度?如果顾客要求任何产品实现的变更,是否通知顾客,并得到顾客同意?

11)对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的进行是如何控制的?采取了哪些措施减少甚至避免设计更改?

12)特殊特性的开发,潜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控制计划的制定与评审是否经过跨功能小组采用多方论证方式来完成?

13)是否对产品的特殊特性和过程参数的特殊特性进行了识别?

14)特殊特性符号是否在图纸、FMEA、CP(控制计划)及作业指导书上出现,他们的符号是否一致?

15)是否制定了针对设计与开发阶段的测量标准与方法?

16)顾客要求时,是否制定了原型样件计划和控制计划?原型样件的制作是否使用了正式的工装、人员与供应商?

17)在设计开发的过程中,是否采用了多方论证的方法?

18)对顾客的工程标准或工程规格,包括顾客提出工程标准变更,是否在不超过两周工作日完成评审、分发与执行?

19)是否保存了工程标准变更后,生产实施的日期记录?

20)工程变更完成后,相关的控制计划、FMEA等文件是否有作相应变更?

21)顾客、法规和当地政府是否规定了某些质量记录的最低保存期限?是否按规定执行?

22)进行工具和量具设计、制造和全尺寸检验时,组织是否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资源,如果工装的设计与制造被分包,是否实施了控制?如何控制?

23)是否对产品的系统、子系统、零部件或材料的各层次制订了控制计划?

24)是否有试产控制计划和量产控制计划?如果有设计责任,是否有样件控制计划?执行情况如何?

25)当出现过程不稳定或过程能力不足时是否采用了指定的反应计划?效果如何? 26)当有任何的变更影响到产品、过程、测量、运输、供应来源或变更FMEA时,是

否重新评审和更新控制计划?

27)当顾客要求时,更新后的控制计划是否提交顾客评审与批准?

28)在控制计划中规定能够的统计技术,组织是否在应用,是如何应用的?

14.2、生产车间的审核要点

1)当可行时,是否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用适宜的方法进行标识产品?有哪些标识方法?监视与测量后是否有产品状态的标识?当有追溯要求时,能否唯一的识别出来? 2)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符合性提供了哪些防护措施?

3)所有过程操作的员工是否有书面的作业指导书,这些指导书是否在工作场所容易取得?作业指导书能指导作业吗?效果如何?

4)当作业开始、材料变更、作业变更时,是否进行了作业准备验证? 5)是否当制造过程中的机器设备进行预防性保养?

6)是否有易损工装的更换计划?是否对工装进行状态标识、如生产中、修理中、处置中? 7)是否制定日生产计划?是根据什么按排生产计划的?如何监控生产计划的完成?生产计划完成得如何?当不能完成生产计划时,有哪些应急措施?

8)是否执行了顾客生产批准程序所批准的过程能力?当过程不稳定或过程能力不足时是否提出了适当的反应计划,当顾客要求时,该计划是否交顾客批准? 10)控制计划和过程流程图是否被执行?

11)工具变换、机器维修等重要过程事件是否摘记在控制图上?

12)当有外观项目时,是否在外观检查时有充足的照明、标准的样件?是否对从事外观判定的人员进行了资格鉴定?

13)生产现场的6S是否被维持?产品所需求的工作环境(如湿度、温度等物理环境)是否能满足?

14)如果有返工作业,是否有返工作业指导书来指导返工作业?

15)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重大质量事故或频繁地发生了一般的质量问题时,生产部是如何处理的?

16)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是如何处理的?是否有优先减少计划?

16)产品需怎样的工作环境?这些工作环境能满足要求吗?组织是如何管理这些工作环

境的?工作环境是否考虑到人员安全?

17)是否采用多证的方法来制定工厂、设施及设备的计划?是否针对工厂、设施及设备策划的有效性制定了评价操作和过程效果的方法?

18)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时,组织是否对这样的过程(特殊过程)实施了确认?是如何确认的?特殊过程控制时的记录是否被维持?

14.3、各工厂质量部的审核要点

1)是否制定了接收准则,计数值抽样计划的接受准则是“零”吗?如果不是,是否经顾客批准?对影响产品的实现的变更,对变更产品的结果是否进行了评价、验证和确认。2)组织是否确认了需要实施的监视和测量?是否提供了监视和测量的装置?这些装置是否符合产品测量的要求?

3)监控和测量装置在使用前是否进行了校准或验证?发现监控和测量装置不符合规定要求时,是否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

4)组织是否对控制计划规定的测量设备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分析的结果如何? 5)测量系统分析是否采用参考手册规定的内容与方法?如果顾客需求,是否采用了顾客规定的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6)在产品实现过程的哪些阶段对产品的特性实施监控与测量?比如:来料、过程和最终产品?产品测量和监控的记录是否被维持?

8)品是否在全部测量完成,且经过有关授权人员批准后才放行? 9)是否按控制计划规定频次进行全尺寸检验与功能完整测量? 10)全尺寸检查是否进行了设计记录所有零件尺寸的完整测量? 11)是否有来料检验、过程检验,最终检验的规范或标准? 12)紧急放行是否有权责人员批准?

13)当出现重大的质量事故时,质量部是否有停止生产绩权利?组织是否指定了不合格品控制的书面程序?

14)对于不合格品,采用了哪些处置方式?不合格品被纠正后是否进行重新验证?为了避免类似不合格品再次发生是否采用纠正措施? 15)对于让步使用的不合格品如何控制?是否经顾客同意?

16)当不合格产品在交货或开始使用被发现,是否根据其影响程度采取了适当行动? 17)返工产品有控制吗?如何控制?返工作业指导书 相关人员容易得到吗? 18)当产品或过程与目前已被顾客批准的产品或过程不同时,是否向顾客报告并取得顾客特许或偏差许可?

19)组织是否规定采取纠正措施的时机与步骤?纠正措施的记录是否被维护? 20)是否对顾客退回的产品进行试验/分析,如何分析?分析之后是否及时报告顾客?退回产品分析的资料是否保存?

21)产品放行,产品交付后的活动是否实施控制?是如何控制的?

十五、品质部的审核要点 15.1体系办

1)是否建立了质量手册?质量手册是否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是否规定了过程的顺序和过程的相互关系

2)是否建立了书面的文件控制程序,质量记录控制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纠正措施程序、预防措施程序与培训程序? 3)是否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制?如何控制? 4)文件发放前是否经过批准?文件变更时是否重新评审与批准? 5)文件的更改和文件现行版次状态是否能够识别? 6)使用场所是否能得到文件的更新版本?现场有效文件吗? 7)外来文件是否识别?是否在受控下发布?

8)文控中心由于积累知识或法律需要而保留的旧版文件是否能识别? 9)是否对记录标识、储存、保护、保管期限和处置方法作出了相关规定? 10)是否建立了文件总清单?文件总清单是否定期地更换?

15.2计量、实验室

1)组织是否确认了需要实施的监视和测量?是否提供了监视和测量的装置?这些装置是否符合产品测量的要求?

2)监控和测量装置在使用前是否进行了校准或验证,这些校准和验证能否追溯至国家或国际标准?这些记录是否被维持?

3)当发现监控和测量装置不符合规定要求时,是否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

4)组织是否对控制计划规定的测量设备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分析的结果如何? 5)测量系统分析是否采用参考手册规定的内容与方法?如果顾客需求,是否采用了顾客规定的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6)是否保存校准的记录?

7)是否有内部实验室,实验室是否符合有关的技术要求,如实验室程序、实验室人员、实验室能力等?

8)对组织无法实验的项目,可委托外部实验室,外部实验室是否符合ISO17025或得到顾客认可?

9)产品是否在全部测量完成,且经过有关授权人员批准后才放行?

10)组织是否形成纠正措施的书面程序?有无规定采取纠正措施的时机与步骤?纠正措施的记录是否被维护?

11)是否制订了预防措施的书面程序?有无规定采取预防措施的时机与步骤?目前组织采用了那些预防措施?效果如何?

12)是否对顾客退回的产品进行试验/分析,如何分析?分析之后是否及时报告顾客?退回产品分析的资料是否保存?

15.3资料室的审核要点

1)是否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制?如何控制? 2)文件发放前是否经过批准?文件变更时是否重新评审与批准? 3)文件的更改和文件现行版次状态是否能够识别? 4)使用场所是否能得到文件的更新版本?现场有效文件吗? 5)外来文件是否识别?是否在受控下发布?

6)由于积累知识或法律需要而保留的旧版文件是否能识别?

7)是否对记录标识、储存、保护、保管期限和处置方法作出了相关规定? 是否建立了文件总清单?文件总清单是否定期地更换?

结合审核的要点分析 篇7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结合审核

1 Q、E、O直接过程的结合审核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与产品实现有关的直接过程主要有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与顾客有关的过程、设计和开发过程、物资采购过程、外包过程等,下面分别就上述直接过程与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直接过程的结合审核进行探讨。

此外,对组织的办公、生活活动和场所,也应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直接过程的结合审核。

1)与顾客有关的过程中Q、E、O标准要求的结合审核

质量管理体系的与顾客有关的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流程图示,以及伴随着与顾客有关的过程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展开见表1所示。

对与顾客有关的过程进行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主要是把顾客作为一个主要相关方,针对提供给顾客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价,确定最终产品的环境特性、职业健康安全特性。

注:最终产品的质量特性、环境特性、职业健康安全特性对顾客及相关方要求的满足,是通过生产和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来“实现”的。

(1)在审核“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与评审时,不但要查看质量要求是否进行确定与评审,同时也要查看是否确定和评审了与产品有关的环境特性、职业健康安全特性,并且是否将其作为产品设计和开发、产品实现策划的输入;

(2)根据产品和服务特点,在审核顾客满意信息调查时,可以查看是否就产品的环境特性、职业健康安全特性能否满足顾客需求进行了必要的调查;

(3)对通过顾客满意信息调查发现的问题,应查看是否采取了适当纠正和预防措施。

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Q、E、O标准要求的结合审核

质量管理体系的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活动展开图示,以及伴随着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展开见表2所示。

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一方面查看是否把最终产品的环境特性、安全特性作为产品实现策划的输入,另一方面查看是否对生产和服务过程(包括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各种监测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价,从而实现在生产和服务过程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各阶段的实现结合审核。

(1)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策划”阶段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

(1)查看是否把最终产品的环境特性、安全特性作为产品实现策划的输入,通过产品实现的策划,是否确保了产品生产和服务工艺过程和工艺要求能实现最终产品的质量特性、环境特性、安全特性。

(2)查看是否对生产和服务过程(包括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产品和过程的监测活动)中的环境因素、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价,查看是否据此进行环境、安全管理策划,确定每一个重要环境因素、重要危险因素的控制方法,根据需要或者编制运行控制程序(作业指导书)、或者编制环境/安全管理方案、或者编制应急准备和响应方案、或者通过员工的技能和意识加以保证等。

(2)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实施”阶段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

在生产和服务过程的“实施”阶段,既要审核质量控制情况,也要审核环境运行和安全运行控制情况,具体表现为:

(1)生产和服务的工艺过程和工艺要求能否满足最终产品的质量特性、环境特性、安全特性要求;

(2)在向各岗位员工下达技术质量的管理要求、工艺要求的同时,是否向各岗位员工下达生产和服务的作业过程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管理要求、作业要求;

(3)所使用的设备是否既能满足生产和服务过程的技术质量要求,也能满足生产和服务作业过程的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作业要求;

(4)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作业环境是否能够同时满足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要求;

(5)对生产和服务过程产生和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进行有效处理;

(6)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某些运行和活动并不涉及质量控制,而是专门的环境和/或职业健康安全运行和活动,如环保设备运行、职业健康安全设施设置等。针对这类运行和活动是否制定并能够实施其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运行程序(作业指导书)或管理方案;

(7)针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是否制定并实施应急准备方案,可行时是否对员工开展应急响应方案的训练和演习。

(3)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检查”阶段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

(1)查看是否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进行过程监视和测量,是否也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有关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组织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进行监视和测量;

(2)查看是否对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质量特性进行监测时,是否也根据需要对其环境特性、职业健康安全特性进行监测;

(3)查看是否对“检查”阶段中各种监测活动和场所(例如试验室)的重要环境因素、重要危险因素,需加以有效控制。

(4)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处理”阶段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

(1)查看对检查发现的不合格品,应进行有效控制;

(2)查看对检查发现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不符合项,应进行有效处置;

(3)针对不合格品和不符合情况,是否采取适当纠正和预防措施(是否在必要时运用了统计技术);

(4)对于所要采取的不合格品控制措施、不符合项处置措施、纠正和预防措施,是否事先进行了必要的评审,以避免这些措施的实施导致新的环境影响和危险因素。

3)设计和开发过程中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

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开发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流程图示,以及伴随着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流程见表3所示。

对设计与开发过程进行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主要是通过对拟设计和开发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价。

首先查看是否把所识别的最终产品的质量特性、环境特性、职业健康安全特性作为设计输入;二是查阅在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时,是否明确了设计输出的质量特性、环境特性和职业健康安全特性,这些特性是否满足设计输入要求;最后对于所发现的问题,是否进行设计变更。各种过程中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如下。

1)物资采购过程中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

质量管理体系的物资采购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流程图示,以及伴随着与物资采购过程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展开见表4所示。

对物资采购过程进行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主要是通过对采购物资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以及采购物资验证、搬运、贮存过程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价。

(1)查阅对具有重要环境影响和职业健康安全影响要求的拟采购物资,在评价、选择和重新选择其供应厂商时,是否进行考虑;

(2)对具有重要环境特性和职业健康安全特性的采购物资,在采购信息(如采购计划、采购协议)中是否包括了其特性和要求,是否向有关供应厂商和承包商进行通报;

(3)查看在对采购物资的质量特性进行验证时,是否同时应验证其重要环境特性和职业健康安全特性;

(4)针对物资验证、搬运、贮存过程的每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和重要危险因素,是否确定其控制方法,是否根据需要或者编制运行控制程序(作业指导书)、或者编制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或者编制应急准备和响应方案、或者通过员工的技能和意识加以保证等;

(5)针对物资验证、搬运、贮存过程的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是否制定并实施应急准备方案,可行时是否对员工开展应急响应方案的训练和演习;

(6)对物资采购供应过程产生和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进行有效处置;

(7)既要对物资采购过程进行过程监视和测量,也要对物资采购供应过程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表现、有关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组织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进行监视和测量;

(8)对发现的不合格采购产品,是否进行有效控制;

(9)对发现的物资采购供应过程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不符合项,是否进行有效处置;

(10)针对不合格品和不符合情况,是否采取适当纠正和预防措施(是否在必要时运用了统计技术);

(11)对于所要采取的不合格品控制措施、不符合项处置措施、纠正和预防措施,必要时应事先进行评审,以避免这些措施的实施导致新的重要环境影响和重要危险因素。

2)组织的办公、生活活动和场所的E、O的直接过程的结合审核

组织的办公、生活的活动和场所,通常不在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范围内,却在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范围内。因此,当对与产品实现有关的过程进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结合审核时,也要注意对组织的办公、生活的活动和场所按“策划-实施-检查-处理”的控制过程,进行E和O的结合审核。

3)外包过程中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

外包过程比较复杂,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外包过程。对外包过程中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总的思路是,应在对外包过程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在外包过程的“策划、实施、检查、处理”的不同阶段进行质量管理的同时,对外包过程重要环境因素和重要危险因素进行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4)对于E、O策划部分的结合审核

结合审核过程中,如前所述,需要对采购物资、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进行审核,也要对生产和服务过程、采购物资的验证、搬运、贮存过程、外包过程、组织的办公和生活活动和场所的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进行审核,同时也要对其在此基础上分别确定相应的控制方法进行审核。

当组织对不同产品、不同过程的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均采用相似的方法进行,并采用相似的方法编制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时,可以考虑在结合审核时,对于单独描述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策划的方法性要求进行单独审核,而不必在不同的过程中重复审核有关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评价方法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的内容要求。

另外,由于评价出很多重要环境因素往往也是重要危险因素,或有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重要环境因素,两者有很多重合。因此,一般来说,组织通常会考虑把所识别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要危险因素合并在一起,编制环境管理方案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合一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如果这种情况,审核时就要考虑这部分应进行结合审核。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要危险因素都是通过制定管理方案来加以实施控制的。例如,对采购物资的重要环境因素、不可接受危险是通过选择性的采购来实现控制的;对最终产品的环境特性、职业健康安全特性则是通过生产和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来实现的;对生产和服务过程、采购物资验证、搬运、储存过程、各种外包过程、组织办公和后勤生活场所和活动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要危险因素,则或者是通过制定管理方案、或者是通过制定运行程序(作业指导书)、或者是通过制定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或者是通过员工技能和意识等手段实施控制的,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所以审核组在进行审核时应考虑这些实际情况。

5)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过程中E和O结合审核

在E和O标准中,都有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要求,多数企业考虑到不同管理过程中的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的制定方法和内容要求差不多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在他们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中多数都是单独描述应急准备和响应的方法性要求,而在不同管理过程中涉及这方面要求时加以引用。因此这一部分只进行E、O的结合审核即可。

6)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过程中的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不同管理过程中,都有着纠正和预防措施要求,考虑到不同管理过程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方法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多数企业在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中均单独描述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方法性要求,在进行结合审核时,可以就此进行单独描述,并在不同管理过程中对于涉及这方面要求时进行审核。

2 Q、E、O支持性过程的结合审核的兼容共享

在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3个管理体系中,都有支持性过程和活动(见表5),这些支持性过程和活动相互间可以兼容,从而为3个管理体系共享。

针对上表所列的3个标准的14个可以兼容的要求,在审核整合管理体系时可以完全地结合起来进行审核。结合审核要点如下。

1)审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总要求时,应重点查看申请组织的管理体系能否覆盖3个标准的总要求;

2)审核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结构,应重点查看申请组织的管理体系能否覆盖3个标准的对文件的所有要求;

3)审核一体化手册,查看手册描述时,应重点查看申请组织的管理体系能否覆盖3个标准对手册的所有要求;

4)审核文件控制,查看文件控制要求时,应重点查看申请组织的管理体系能否覆盖3个标准关于文件控制的要求,并把E和O标准中关于识别和获得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程序合并于文件控制程序中的外来文件控制要求部分。

5)审核记录控制,查看记录的控制与管理时,应重点查看申请组织的管理体系能否覆盖3个标准对记录管理的所有要求;

6)对于方针、目标、岗位职责、内审、管理评审等其他方面在结合审核时,也应重点查看是否覆盖3个标准关于上述内容的全部要求。

7)审核信息交流程序,应查看是否覆盖3个标准的关于内部沟通、信息交流、协商与沟通的要求。

8)审核人力资源管理时,要重点查看是否覆盖3个标准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意识和能力的所有要求。

9)审核监视与测量装置控制时,要重点查看是否覆盖3个标准的关于监测装置控制的所有要求。

综上所述,在审核过程中,应注意到,每一个业务活动中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可能是由同一个人(部门)完成,也可能分别由不同的人(部门)完成,这取决于不同规模组织的机构设置和岗位设置。例如对小规模的施工企业而言,在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测时,可能单独由公司工程科进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监测;对一定规模的施工企业而言,则可能专门设置了公司安全科,在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测时,分别由工程科和安全科进行质量监测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监测。

换流站施工组织设计要点分析 篇8

【关键词】换流站;施工组织设计;要点

随着灵州—绍兴±800kV 直流输变电工程的正式开工,灵州及绍兴换流站作为直流输电工程的子单项工程,其相关工作也将陆续展开。换流站的无论在设备、人员配备还是工序上都与变电站有很大区别,甚至是牵扯到多步骤繁杂的施工工序、专业工种、施工主耗材以及超大型机械设备。目前,换流站施工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新技术、新功能不断变化,施工工艺更加复杂的特点。同时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还要解决设备材料配给、预付款的统筹分配和施工进度计划控制等,常规变电站的施工组织设计理念、管理思路和方法已不能适应换流站施工新的需求。因此,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合理制定,利于换流站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开展,取得预期的建设目标。

换流站工程施工首先要处理好人员物资调配、进度计划与场地布置、施工工艺与机械设备、工器具的使用与维修、各专业工种的通力协作等各种关联模块,而这必须通过严密的施工组织设计来实现。因此,换流站工程建设在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时要做到统筹安排,科学合理的布置施工计划。

一、换流站施工组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换流站建设的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从投标阶段就开始入手,同时也要根据现场实际条件和施工环境的改变进行调整优化。一成不变的施工组织设计体系会对电力工程施工的指导作用受到限制逐步出现偏离,下面就对具体存在的4项问题进行阐述。

(一)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现场实际施工不符

施工组织设计电力施工企业开展工程建设的一项指导性纲领文件,其主要目的是使得换流站施工的有序进行。而在目前的各项变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相关编制工作往往是设计与实施相独立,使得施工组织设计形同虚设。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经常是技术部门的几个技术人员包揽,有经验的施工项目经理可能未参与进来,技术部门编制,生产部门施工,设计没有考虑实施情况,实施不按设计,从而导致施工组织设计与具体实施剥离。

(二)施工网络控制有待进一步优化

常见的施工网络进度计划是用横道图和双时标网络图来进行编制,这些施工组织设计方法在换流站工程建设中应用广泛。对于换流站项目来说,切合实际、周密制定的施工网络进度计划,是工程施工顺利实施的关键。编制施工网络控制图能够根据各项工作的逻辑关系,各项工作的估算工程量及各项工作的劳动定额,通过绘图和测算来进行。施工网络进度计划编制好之后,在此之前,都要经过成本、工期、质量、资源多方面的考虑,使它成为指导工程实践的施工网络进度计划。目前电力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在计算这些指标时,只是简单的计算和罗列,并没有进行实际意义上的优化,即找到最优的施工网络计划。

(三)缺少经济效益分析

换流站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属于施工的组织方案,是指导施工准备,对施工组织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的指标技术文件。所以,施工组织设计需要在考虑工程技术的同时,还要考虑其成本最低。但是,目前在各电力施工企业中,思路尚未改变,仍然认为施工组织设计是一种单一的技术工作。这种观念会使得有关人员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同时,只讲究施工效率却不纳入经济效益分析,把制定的施工组织设计作为一种单一的技术性文件,虽然有了施工方法、施工方案以及相关工序配合,而忽略了它的经济性要求。

(四)忽视工程建设安全治理

安全是换流站施工的一项最主要控制,设计到高空作业、大型机械设备操作、重型材料吊装以及带电作业等。在换流站的建设中,施工组织设计的不合理往往会导致施工项目部不按安全合理的时间点进行施工,从而容易导致一些施工安全问题的发生。尤其是换流站工程的建设周期较长、多工种存在大量的交叉作业。并且阀厅、换流变和联络变等高压设备区域属于高危险伤害场所,防护措施不当和安全标志设置缺失均可能会引起失火、高空坠落、电击等事故发生,种种安全隐患不但关系到换流站施工的进度计划按期完成,还会直接影响到换流站施工的成本、安全和质量控制,对换流站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二、换流站施工组织设计的要点

(一)保证换流站施工的总体进度

环流站的建设包括土建工程和電气安装工程两个部分,施工工序的总体安排原则为建筑工程遵循从地下到地上,由深挖至浅埋,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电气安装工程则按照一次设备、二次设备、单体调试、分系统调试和整套启动调试的顺序进行,同时还包括电缆等各项特殊试验。施工中要尽量减少和避免建筑和电气安装的交叉作业。采用恰当的施工组织方式和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保证换流站项目在计划工期内圆满完成。

(二)保证换流站工程质量满足运行要求

施工的质量尤其是建筑部分是工程结构本体质量的关键。近年来大多数工程出现偏差,不仅仅是出现在设计阶段,大多问题出在了施工过程中,所以在施工组织设计一定要对施工的质量的加以保证。项目部在制定施工组织设计中要坚决遵循国家能源局、建设部、国家电网公司的各项质量标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照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实行工程质量的目标管理,达到目标任务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权限清晰。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强化过程控制。

(三)保证换流站施工劳动资源均衡优化

在换流站施工中,如果流水作业掌握不好步距,往往会造成窝工或人员不足的情况。到达劳动资源均衡就是为了工序内流水节拍的合理安排持续时间,使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能够均衡的进行分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劳动力的消耗应当呈现出平稳的态势,即保持每一段流水节拍内劳动力的需求量保持不变,进一步降低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丁士昭.建设工程施工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上一篇:认识人民币2教学设计下一篇:谢谢你给了我拒绝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