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电行业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

2024-10-14

我国水电行业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共8篇)

我国水电行业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 篇1

2017年我国水电行业发展情况

调研分析报告

2018年3月22日

一、发电量是水电企业盈利的决定性因素

决定水电企业盈利能力因素也主要是三个方面:电价、成本和发电量。不过与火电不同的是,一方面水电电价相对稳定,并不像火电那样调整频繁;另一方面水力发电不需要消耗燃料其成本相对固定,主要集中于折旧、人工、财政规费等。

1、电价:纵观我国水电定价发展历史,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前后,为了解决电力短缺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厂一价”的电价政策,大力推进了小水电企业的发展。2004 年,国家为了更为科学、公平地管理电价,改变了原“一厂一价”的定价模式,建立标杆电价体系。

2、成本:相对于火电成本中燃料占据了近70%的绝对份额,水电成本中折旧的比重占到 2/3 以上。以长江电力为例进行说明,其 过去几年平均度电成本 0.085 元,其中度电折旧成本将近0.058 元,占总成本的比例高达67.4%,而人工、财政规费度电大约 0.028 元,占总成本的比例为 32.6%。

3、发电量:发电量对水电企业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电价相对稳定,发电量的多寡决定了水电企业的收入水平;另外由于成本相对固定,发电量越大,单位成本也就越低,度电利润也就越好。因此,发电量对于企业收入和单位成本的双重作用使得水电企业盈利状况相对于发电量的变化具有更高的弹性。

长江电力成本及毛利(单位:元)

根据数据显示,我们发现利用小时数与度电毛利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我们之前的结论,也就是装 机量不变的条件下,发电量越多度电的成本也就越低。因此,对于水电企业盈利的预测基本上就是建立在对于发电量的预测之上。

利用小时数与度电毛利关系(单位:小时,元)

利用小时增长与度电毛利增长关系

二、水电发电量与来水相关性较强

一般说来,水电的发电量或者说利用小时数主要由流域来水决定,虽然目前主要的水电基地都建有大型水库,部分超大型水库甚至拥有多年调节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熨平丰水年和枯水年之间流量的波动,但从过去历年情况看,来水情况的好坏还是决定发电量的关键。

全国降水量与水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单位:毫米,小时)

1、超强厄尔尼诺及后续影响导致 2017 年来水不及 2016 年

受 2016 年结束的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16 年我国降水量处于 2000 年以来最多水平,较常年平均高出16%。而 2017 年在其后拉尼娜状态影响下,我国降水量较 16 年有显著下滑。从 1-11 月份的降水情况看,除 8月份以外,大部分时候 2017 年降水量都低于 2016 年,累积降水量降幅达到 10.4%。

除 8 月份外 17 年降水明显减少(单位:毫米)

2017 年全国降水量同比下降 10.4%(单位:毫米)所谓厄尔尼诺,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现象。当该海区海水表面温度持续 3 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 0.5℃,就进入了“厄尔尼诺状态”。当海水表面温度持续 6 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 0.5℃,则确认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会通过热带海、气相互作用等,影响全球天气和气候。

厄尔尼诺事件带来的气候变化 自 1951 年有完整气象资料以来,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过 3 次,前两次分别发生于 1982 年 5 月到 1983 年8 月、1997 年 4 月到 1998 年 5 月,持续时间分别为 14 个月和 13 个月,每个月海温比常年平均值偏高的累计值为 21.5℃和 23.1℃,海温比常年平均值偏高的峰值分别为 2.8℃和 2.6℃。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暴雨洪涝、大范围干旱等气象灾害。

而最近这次形成于 2014 年 9 月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于 2016 年 5 月结束,共持续 21 个月。峰值强度为 2.9℃,海温距平累积值为 30.2℃。持续时间最长、峰值强度最大、累计强度最强,且尼诺 3.4 区海温指数超过 2℃的历时长,诸多指标已超过了 1982/1983 年和 1997/1998 年那两次事件,是 1951 年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

一般而言,厄尔尼诺结束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大,位置偏西,使得来自热带太平洋的水汽向我国南方地区的输送偏强,冷暖空气易于在我国南方地区交汇,造成降水偏多。另一方面,由于南海夏季风在 5 月下旬爆发,不断增强的西南风将热带印度洋丰沛的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我国南方地区输送,从而使得降水更强。1982/1983 年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结束后,1983 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发生严重洪涝。1997/1998 年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结束后,1998 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东北地区发生流域性特大暴雨洪涝。2、2017 年拉尼娜状态对南方降雨产生影响

而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结束后的第二年,通常会进入到另一种天气情况——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拉尼娜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当该海区海水表面温度持续 6 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低 0.5℃,则确认为一次“拉尼娜事件”。拉尼娜现象一般紧随着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在 1982/1983年、1997/1998 年的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结束后,均出现了拉尼娜事件。

在拉尼娜年的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大,位置偏北,我国的主要雨带有 80%比较偏北,有利于形成华北汛期多雨的大气环流形势,形成“北涝南旱”。

拉尼娜状态详解 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水力资源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 4.02 亿千瓦,年发电量能够达到1.75 万亿千瓦时,为世界最高,但分布并不均衡。从目前规划的十三大水电基地的分布来看,水电主要集中分布在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包括长江上游、金沙江、怒江、乌江、澜沧江等。

虽然 2017 冬季拉尼娜状态只持续了 4 个月,未能达到正式形成拉尼娜事件的标准,但对我国降水量,特别是南方降水量的影响,依然凸显出来。从主要的水力发电省份来看,湖北省 17 年前 11 个月累计降水量下滑最为严重,同比下降 11.61%,四川省、贵州省 2017 年 1-11 月降水量分别同比下降 2.86%、3.42%。

受到降水量下滑的影响,南方各主要省份除四川、云南、湖北外,水力发电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例如福建、广西、贵州、广东等省份 17 年前十一个月水电发电量同比分别下滑了 26.04%、12.38%、9.28%、9.09%。但由于川、云、鄂是我国主要的水电省份,它们水电量的不降反增保证了前 11 个月全国水电发电量增长,不过累计同比增速仅为 2.7%,考虑到今年前 11 个月水电装机增长 3.8%,水电的利用小时数还是下降了 36 个小时,说明异常气候的出现,的确对我国水电发电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017 年1-11 月分省份降水量及增速(单位:mm)

分省份水电发电量及增速(单位:亿千瓦时,%)

水电月度发电量(单位:亿千瓦时,%)

水电装机利用小时数(单位:亿千瓦时,%)3、2018 来水不确定性较大

从过去的经验看,根据 2000 年以来我国的降水量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基本上在每个降水大年之后,都会出现 1-2 年降水量的下滑。在 2016 年降水量达到 2000 年以来的高点后,降水量同比下滑的现象将有可能续至 2018年年初。

7-11 月降水量降幅有所收窄 每个降水大年后,会出现 1-2 年的降水量下滑 4、2018 年初可能再度出现拉尼娜状态

根据我们之前的分析,最近这次形成于 2014 年 9 月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于 2016 年 5 月结束,之后不久便转为拉尼娜状态,虽然持续时间仅有 4 个月,还不能称之为拉尼娜现象,但也对我国的降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7 年前 11 个月累计降水量出现下降,虽然在进入 17 年下半年后,降雨量同比降幅有所收窄,但总的来说,拉尼娜状态对于气候的影响还是存在。17 年底-18 年初发生拉尼娜的概率在 70% 左右

根据数据来看,南方涛动指数从 17 年 7 月开始已经连续五个月为正,并且从 8 月开始有持续走高的趋势,11 月这一指标已经达到 11.1。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已经将 2017/18 年冬季发生拉尼娜的概率上调至 70%,澳大利亚气象局也宣布今冬将出现弱拉尼娜现象,并且大部分模型显示本次拉尼娜现象预计将至少持续至明年 2 月份。

根据以上的分析,在 18 年初有可能发生类似于 16 年底至 17 年初所发生的拉尼娜状态,那么 18 年上半年将大概率重现 17 年上 半年降水大幅下降的现象。因此,2018 年降水量及水电发电量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我国水电行业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 篇2

商业会展设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众多具有参展资格的国内外大中小企业。他们中具有独立的会展设计部门的企业并不在多数, 或者仅仅从属于策划部门、推广部门甚至销售部门, 一般没有设计功能和施工力量。因此, 这些企业在参展时都会把展位的设计外包给专业的设计服务公司。

当然除了有名气的大公司, 还有另外的为数众多的中小型公司, 按照其注册资金、公司创办日期、员工数量、操作设计案例项目以及公司经营理念等要素进行公司大小的定位, 这其中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比如说大的公司首先都为较大品牌知名度的企业参展商进行服务, 与一些大的展览主办方都有密切的裙带联系, 能够保证相当大的业务量, 可以有相对宽松的资金和时间来运筹每个设计项目, 比较注重为客户量身定做的进行创意的设计, 设计作品比较成熟, 有较高的艺术附加值。而小型公司一般设计人员和公司部门比较少, 有时候就几个人并且每个人都身兼数职, 比如业务员既要负责拉业务、跑客户, 又要做项目报价和现场施工监理, 有的时候设计师也要与客户进行沟通, 同时还要负责现场的搭建效果, 可以说, 越是小的公司, 功能越是集中, 这样同时也可以更多地得到锻炼。

2 会展设计人员职业等级、工作内容以及薪资水平

国内的会展设计公司接触到参展客户的设计项目以后, 会依据各自公司的业务制作特点完成项目的流程。一般正常的操作流程为以下七个阶段:项目接洽阶段;设计阶段;签约阶段;制作阶段;现场施工阶段;展会期间及撤展阶段;后续跟踪服务及反馈。

一个会展设计项目需要与之配备的团队来完成, 这里面通常包括会展设计公司的几个部门:业务部、设计部、工程部和行政人事部。而整个项目会由项目经理或者项目负责人统领部署任务, 进行设计项目的策划与管理。在整个设计项目中的专业人员有以下几个工作职位:会展设计师、会展设计项目经理、展览业务员、展览报价员、展览施工监理。

这其中会展设计师的等级又有三个:绘图员、设计总监、独立策划人。通常的绘图员作为刚入行业的设计新手, 一般年龄在22-24岁, 新进公司1-2年, 薪资待遇在2000左右, 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一般在2000以上, 深圳、杭州、重庆等二线城市一般在2000以下, 提成的比例相对较少, 利润后提成点数大概500-600块钱, 按每月中标案例3套平均来算, 每月收入在3500元左右。设计总监是可以独立操作整个设计项目前期制作的专业人员, 有一定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表现能力, 可以指导绘图员按照预期的设计思路进行方案的完成, 一般是进入会展设计行业3-5年的设计师, 这样的人才在会展设计公司比较强手, 是作为中坚力量保存和培养起来的重要人才, 所以在薪资方面待遇更好一些, 最低底薪4000-5000元, 提成可以按设计总价的比例或者利润的比例与公司人事部门协商, 每月中标率较高, 综合收入一般在平均8000元以上。独立策划人是公司的不固定人员, 是与甲方客户保持良好关系的高级设计师, 也就是自己有固定客户, 所以一般都是独立带项目, 只不过借用设计公司的设计团队和施工团队, 通常都是和公司相应部门私下商讨好项目利润分成, 然后直接进行操作, 收入情况视操作项目多少不等, 而这类项目都带有一定的周期性, 容易二次循环操作, 只要稍微按每次具体场地情况变更图纸就可以。

根据笔者在国内知名展览网站“设计兵团”论坛搜集的数据显示, 自2010年8月18日至2014年5月25日, 全国范围内从事会展设计的人员共1563人, 薪资 (年薪) 调研结果如下:3万元以下占18.55% (290人) , 3万至4.5万占23.22% (363人) , 4.5万至7.5万占26.68% (417人) , 7.5万至10万占15.04% (235人) , 10万至15万占9.72% (152人) , 15万以上占6.78% (106人) 。[1]从反馈数据和回复语言来看, 全国地区薪资存在一定的高低差异, 以展览业较发达的京、广、沪地区带动正在蓬勃发展的省会或直辖市合肥、长沙、武汉、重庆等城市, 并且有逐年向高收入群体缓慢提升的趋势, 会展设计师的酬劳在创意设计产业当中还是有较高发展空间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会展设计师这个职业适合的年龄是22-28岁, 男性较好。过了这段黄金年龄, 到了30岁左右,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就慢慢退化, 思维方式卡是固定化, 对于电脑作图的操作速度也会减慢, 再加上熬夜加班比较耗费精力, 在体力和脑力上都比不过年轻的设计师, 在这个时候应该适当的转入从事项目总体运营和管理工作。

3 会展设计师职业能力及素养分析

笔者结合实际工作要求, 参考由国家劳动局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中, 关于《会展设计师》职业认定的基本素质及技能要求, 总结出以下8点职业能力和素养目标:

(1) 有相关室内设计专业或环境艺术专业大专或大学以上学历, 经过专业培训合格后并持有相关资格证书, 掌握基本展位布置, 展架设计能力的设计人员。 (2) 熟悉会展的基本流程, 能独立完成设计, 了解基本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3) 熟练掌握各种用于会展设计的操作系统和设计软件, 包括:Auto CAD、Photoshop、3ds Max、Corel Draw、Illustrator等基本软件。 (4) 了解会展设计所运用的材料, 灵活组合运用材料, 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要素, 例如, 展台的形成、材料、音响、光线、色彩和其它装潢用品, 不断给观众以新鲜感, 刺激其好奇心, 使他们对展台产生兴趣, 进而产生与展览者交流的愿望。 (5) 对展位实际运作中出现的损坏情况要有一定的预判能力, 对各种突发情况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和补救。 (6) 强烈的责任心, 学习先进的国内外设计经验, 掌握新的设计软件。 (7) 对美的鉴赏能力。 (8) 对品牌、客户有深刻的理解能力、独特的创意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2]。

4 会展设计管理人员基本岗位能力分析

根据以上对会展设计项目流程管理内容的陈述和总结, 笔者认为设计管理者相对其他管理人员来说, 其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行业通用能力。[3]这里包括:

(1) 拟定策划文案和设计风格的能力; (2) 界定、分析设计问题, 评定设计资讯及评价研究方法的能力; (3) 监督与调控设计项目进度的能力; (4) 组建设计团队、发现设计力量的能力; (5) 协调团队人员分工协作的能力。

总体而言, 设计管理者应该具备设计策划、设计组织、设计控制与设计执行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设计的能力, 所以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会展设计管理者, 其要求是非常高的。

5 结语

我们应重视培养会展设计管理者团队, 并建立相应的市场法制体系对其行为进行规范。会展设计项目不分大小, 都要进行整体统筹及管理和后期的设计质量评估。一支有着专业水平的设计管理队伍更有利于发挥设计师的创造力, 并确保与企业客户、业主之间形成一个运转良好的循环, 查漏补缺, 保证设计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水准。

摘要:本文从国内会展设计公司的组织营运、从事会展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基本情况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通过行业最前沿的数据和佐例, 总结出会展行业设计岗位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

关键词:会展行业,会展设计,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1]设计兵团论坛.http://www.d7w.net/forur.

[2]邬燕.会展设计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经济, 2008 (7) 总第335期:138-140.

我国水电行业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 篇3

摘 要:本文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说明,通过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港澳地区部分高校非计算机类院系人才培养方案中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师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说明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必要性,并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课程定位、内容设置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公共基础课;信息社会;通识教育;调研;分析

在最近10年,随着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使得计算技术呈现出一种泛在化的趋势,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工具。同时,由于计算机的易用性,计算机“狭隘工具论”的片面认识盛行,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必要性受到质疑。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计算技术和各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日趋紧密和深入,不管是自然科学学科还是社会科学学科,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计算机相关课程逐年增多,呈现出一种需求旺盛的景象。数据、计算、算法、程序、模拟、网络等这些计算机学科的基本概念正在普遍出现在各个学科的研究和问题求解中,成为各个学科人才培养基本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社会,计算技术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以及计算机教育在各个学科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毋庸置疑。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人才培养中对计算机科学知识的需求,更好地设计大学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的内容,明确其课程定位和作用,对于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问题与挑战

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1]。(1)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萌芽。20世纪70年代末,计算机在科学研究中逐渐被应用,相关专业提出了计算需求,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始萌芽。早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介绍计算机发展简史、硬件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语言等,主要开设面向科学计算的程序设计语言,如:FORTRAN、ALGOL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PC机的推出,课程中开始引入DOS操作系统和dBase数据库的内容。(2)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形成和普及阶段。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软硬件有了重大突破,应用日益普及。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了《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即155号文件),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课地位,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3个层次的课程体系。(3)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蓬勃发展期。21世纪初期,随着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普及的第三次高潮到来。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确立了“4领域×3层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总体构架,构建“1+X”的课程设置方案,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时期。

计算机教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适时满足了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为当时的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的日益普及,计算机已经成为最平常不过的工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呈现出泛在化、平民化的趋势。计算机的易用性和本身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很多人质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必要性,计算机基础教育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1)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在中学阶段的普及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必要性问题;(2)基础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计算技术快速发展的问题;(3)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定位问题。

当人们质疑计算机基础教学必要性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各个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计算机相关课程在不断增加。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哪儿?它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吗?我们从国内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作为研究样本,对各高校非计算机类院系计算机相关教学情况进行了实地和网络调研,以期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和设计提供依据。

二、内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情况

在计算机课程设置中,我国内地高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普遍采用“1+x”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即一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再选修1门或几门其他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最近几年,各学校在修订培养方案时,由于课时压缩的需要,计算机基础课程受到了较大冲击,部分学校甚至取消了第一门大学计算机课程。与此同时,很多专业在其培养方案中不断增加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课程作为其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程。

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不同学科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我们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例,统计了非计算机类院系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见表1[2,3]。

港澳地区高校普遍采用通识教育,全校范围内设置公共核心课程且规定学生必须选修的学分;在学院内,通常也设置供各学系学生选修的学院课程。关于信息技术,各高校也都在通识课中进行了规定,都包含了必修的计算机课程,但课程相对比较零散,没有一门类似内地高校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此外,大部分院系根据专业培养的需要,往往还设置了若干面向专业培养的计算机相关课程。

四、师资队伍与学缘结构情况

在计算机教学中,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到各学院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其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比较复杂。作为各专业的应用技术,这就决定了任课教师不仅要有计算机知识,还必须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够胜任相应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山东大学为例,全校非计算机类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涉及的教师约有76位,师资队伍调查统计情况见表3。

在表3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指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全校公共基础课,各专业计算机相关课程是指各个学院开设的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课程。在任课教师统计中,有些老师可能既教计算机基础课程,也讲授各专业计算机相关课程。从表3可以看出,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普遍存在师资队伍稳定性差的问题,只是因为教学工作量问题而偶尔讲授该课程的教师所占整个课程任课教师比例约为32%,这也直接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随着课程改革和课程的重新定位,培养一批稳定的、具有广泛知识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队伍至关重要。endprint

另一方面,在各专业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队伍中,任课教师所学专业为计算机类的所占比例只有13%,这从一个方面也进一步说明高等学校加强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使得培养的学生在未来从事教学时可以具有更好的计算机学科知识,以保证各专业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五、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

分析国内外高校非计算机类各学科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可以看出,计算科学和各个学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计算科学已经成为各个学科进行科学研究和问题求解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计算科学在各学科的地位在不断加强。对于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和需要设置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我们可以把这些课程称作专业基础课(计算机相关),从学习的角度出发,这些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通常需要一定的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或者说,他们通常需要一定的先导课程,而这类先导课程则是各专业无法开设的。这也正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做到的,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现在,计算机技术和各学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计算机教学的必要性已经毋庸置疑,需要改变的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各个学科人才培养中的定位,那就是改变沿袭了10多年的以计算机操作为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定位应该是:计算机基础应该是高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包括如下几种模式。

(1)计算思维导论课程。高等教育的本质不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研究、问题求解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和方法。计算科学不同于化学、生命科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学科,他更具有普适性。因此,这些年来,计算思维作为理论思维、实验思维以外的第三种科学思维方式,已经得到各学科学者的广泛认可。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成为目前高校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2)各专业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先导课程。由于各个学科陆续开设和专业应用关系密切的计算机课程,因此开设一门综合计算机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先导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课程知识结构将打通计算机学科的若干基础课程,包括:操作系统、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Web技术等知识,从而为各学科后续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3)面向专业应用的基础课程。由于学校层次不同、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不同,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仍然有存在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实施专业教育而非通识教育的高校。其改革的方向是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突出专业应用,实施案例教

学,融合问题求解、计算思维思想,从而逐渐实现单纯的技能训练到能力培养的转变,知识传授到思维训练的转变,专业应用到学科融合的转变。

在计算技术和各学科的融合更加紧密,信息技术应用快速普及的社会背景下,沿袭了几十年的传统的以计算机操作为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通过分析非计算机类各学科中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使课程能够更好地为各学科的人才培养服务。近几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改革尝试,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根据教学效果评价,对课程不断优化。相信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修养、信息素养、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上必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北京大学本科生教学手册(2009版)[Z]. 北京大学教务部,2009.

[3]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2013版)[Z]. 清华大学教务处,2013.

[4] Common Core Curriculum Student Hand Book 2013-2014[EB/OL]. http:// common core.hku.hk/.

[5]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gree Regulations and Course Description[EB/OL]. http://www4.hku.hk/pubunit/drcd/.

[6] Undergraduate Syllabuses & Regulations 2013-2014[EB/OL]. http://webapp.science.hku.hk/sr4/servlet/enquiry.

[7] Undergraduate Student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kong[EB/OL]. http://www.cuhk.edu. hk/english/.

[8] 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me[EB/OL]. http://www. umac.mo/ctle/ge/.

能源局调研四川水电开发整体情况 篇4

来源: 作者:陈舒睿 张琦 日期:10.11.12

刘琦主持召开四川水电开发汇报座谈会

本网讯 通讯员 陈舒睿 张琦 报道 11月9日下午,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率调研组一行6人在结束对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的现场调研后,在成都国电大渡河公司主持召开了四川省水电开发汇报座谈会,对四川水电开发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赞扬,并希望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要打造成四川水电的“珍珠项链”。

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了解掌握四川水电开发情况后,刘琦作了重要讲话。

刘琦指出,水电是目前技术最成熟、最具市场竞争力且可以大规模开发的优势能源,是我国实现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目标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必然选择。由于能源消费总量和化石能源消费双增长过快等原因,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加快水电开发势在必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水电开发指导方针也从“十一五”规划的“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调整为“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说明了水电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刘琦要求,要进一步提高对水电产业开发重要性的认识,坚定四川开发水电支柱产业的信心。四川是我国水电资源大省,在我国水电发展和能源战略中居重要地位,是今后十年我国水电开发的重点。四川水电的发展,不仅关系着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还直接关系着全国水电开发大局。因此,四川省及有关各方要提高认识、坚定信心,认真领会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高度重视水电的开发建设,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共同把四川水能资源开发好。

刘琦高度肯定了四川水电开发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调研组此行深入了解了四川水电开发现状,查看了很多水电移民安置点,感触很多,其中有两点特别深刻。一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对水电开发高度重视,各级地方政府、各业主、设计、参建单位为促进水电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瀑布沟水电站

移民工作,克服了众多困难,形成了良好的开发局面,让人非常感动。大渡河开发已经度过了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进入了全面和加快发展的阶段,成绩喜人。二是四川水电开发潜力很大,前景广阔,大有作为。希望大渡河流域做好各个项目,打造四川水电的“珍珠项链”。

针对此次调研重点的水电移民工作,刘琦指出,移民工作是水电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电建设的难点,已成为目前水电开发的主要矛盾。移民工作既涉及地方利益,也涉及移民切身利益,既是政策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重视移民工作,就是不重视水电工作,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进一步做好移民工作。一是移民工作既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也不能拘泥于条条款款。要坚决按政策办事,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和库区社会整体稳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不违背移民法规的前提下,不断研究出台和调整完善移民具体实施政策和措施,制订和创新移民安置办法,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二是要落实省级政府移民工作主体责任。省级人民政府是水库移民搬迁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要扎扎实实抓好移民各项工作。三是少说多干。好的政策、好的移民安置方案要通过落实才能得到体现,有关各方一定要在落实上下功夫,要高度重视群众思想工作,讲求工作方法,推动体制创新和政策完善。四是要相互理解,相互协作。政府和企业都要换位思考,业主要从移民脱贫致富和地方发展的角度,在水电开发中兼顾好地方的利益;地方政府也要考虑到电站的承受能力,防止不讲原则、不遵循移民法规的情况,各方都要讲大局,实现多方的共赢。五是要加强政策研究,不断创新移民工作思路。要针对移民安置容量不足,大农业安置为主越来越困难,少数民族地区移民搬迁以及移民和库区后续发展等新问题,不断研究完善移民政策,创新移民思路和移民安置办法,探索和实践多渠道安置移民的多种方式。对于短时间内国家难以统一出台政策的问题,各地可以研究采取一些措施,先行试点,逐步总结推广。六是要充分利用水电开发契机,谋划好库区发展。要充分利用好移民之外的各类政策,整合各渠道资金,结合城镇化要求,统筹谋划移民搬迁、后续发展和库区发展;要度重视移民搬迁后的少土和无土安置,加强移民的就业培训、技能培训,解决移民长远问题、发展问题。有关各方要高度重视移民工作,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以及水电发展的大局,充分认识做好水电移民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真做好移民各项工作。

针对大渡河流域水电移民工作,刘琦要求,一是要坚定信心。要吸取瀑布沟移民的良好经验,推进其它水电站移民工作。二是要有持久战的思想。移民工作是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耐心细致,扎实开展。三是要有忧患意识。要高度重视移民工作,不能因为移民工作影响整个水电开发进程。四是要有敏感性。移民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苗头性、预兆性的工作,要防止小事做大。五是要提高移民工作的组织管理。移民工作是系统的工作,组织管理做得好,可以节约投资,产生更大的效益。六是要尽快解决移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稳定。七是要让移民对未来生活感觉踏实。移民是政府应该永远关注的一个群体,任何时候都不要放松。

针对水电“十二五”发展和规划问题,刘琦指出,国家能源局目前正在做“十二五”规划,形成初稿后,将征求地方和企业的意见,特别是四川提出的问题,要进一步衔接。当前一是要鼓励各水电企业抓紧做好本地区、本企业的“十二五”规划。这是国家规划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规划的具体落实,对于推进水电发展十分有益。二是要多总结经验。查找制约水电发展的问题,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研究新政策、新思路,提出实实在在、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三是要将重点放在宏观部署上,放在重大战略和重大问题的研究上,使规划更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

对于水电今后的发展,刘琦强调,仍然要高度关注和重视三件事。一是移民问题,二是环保问题,三是工程安全问题,包括地震问题。解决好这三方面问题,水电就能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我国水电行业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 篇5

1、特色产业开发强势推进。按照产业互支互促、循环一体发展的思路,坚持扩规模、强管理、拓市场、增效益,持续推进果品、畜牧、蔬菜等特色产业开发,打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持续壮大果品产业,按照“牛(猪)-沼-果-窖”生态建园模式,在养畜大村种果,在果品大村养畜,全县累计发展优质果品基地35万亩,果品产量达到22.5万吨,实现收入3亿元。加快发展畜牧产业,坚持牛、猪、鸡并重齐抓,集中建办规模化养殖场和专业小区,着力培育专业村、专业大户,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7处,新增养畜72.63万头(口),畜牧业总收入达到4.35亿元。快速发展蔬菜产业,以泾河川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契机,依托日光温室育苗、中拱棚示范带动、露地种植扩大规模,合理流转土地,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建成了红河朱段等12个拱棚蔬菜示范基地,新搭建中拱棚10083座,带动全县每年种植各类蔬菜12万亩。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产业为支撑,按照“抓点示范、以线连点、扩线成面、联片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创新工作机制,整合项目资源,推进产业开发,配套基础设施,全方位实施“三清五改”,纵深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培育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示范乡,树立了__新农村建设的品牌形象。

2、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围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近两年争取实施各类项目353项,完成投资17.06亿元,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交通条件显著改善,近两年建成通乡通村油路工程28条298公里,整修砂化村社道路380公里,农村公路主干线基本实现了柏油化。水利建设不断加强,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建了32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供水管网延伸工程,新增自来水入户11560户,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0.6%。生态建设持续推进,两年新增造林6万亩,退耕还林补植补造6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7.13%;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积极实施田家沟坝系工程等项目,营造水保防护林1.9万亩,完成综合流域治理面积26平方公里,水土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2.4%。电力网络逐步健全,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全县乡村通电率达到100%,农户通电率达到97%。

3、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着眼招大引强,积极组团赴外考察招商,成功引进实施了3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3万吨苹果清汁、5万锭棉纱生产线等重大工业项目,初步形成了以果汁饮料、肉制品加工、酒精、棉纺、原煤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步伐,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搭建工业发展平台。积极申报煤炭资源勘探项目,初步列入省级勘探基金项目计划;抢抓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机遇,编制完成了陇东能源化工基地__项目区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创设良好投资环境,全力推进资源勘探开发,新打探井、评价井108眼,试采原油1.08万吨。实施各类招商项目21项,到位资金3.12亿元。

4、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围绕完善城镇功能,扩大城市容量,提高城市品位,优化人居环境,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持续推进城镇开发。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城乡规划体系,多方经营城镇,加快城北开发,新修了城北“两纵两横”主干道路,职教中心建成搬迁,党校综合楼、法院审判庭等重点工程基本完成;建成了回中广场、王母宫水景区等一批重点工程,构建了“一山两带七区”的城市建设新格局,近两年城镇建设总投资达到5.26亿元;稳步推进县城综合开发,县城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经济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4.62 %,初步形成了机制完善、多元投资、配套建设的小城镇建设新格局,小城镇产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5、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紧紧围绕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和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大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挖掘景点内涵,配套服务功能,强化宣传推介,以西王母文化、石窟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天然温水资源五大板块为支撑的旅游景区建设初具规模。近两年累计投资达到1.54亿元,大力推进重点景区建设,大云寺博物馆建成了舍利塔及接待、服务、管理三个中心,王母宫景区建成了前区广场和游客中心,田家沟景区二期开发顺利实施,大云寺-王母宫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温泉宾馆四星级饭店顺利通过验收。,全县共接待游客68.6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6225.7万元。

6、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大力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近两年投资1.16亿元,新建、改建

中小学137所,新建校舍面积8.5万平方米,消除危房5.6万平方米。教育质量逐年攀升,20全县高考普通本科上线848名,综合排名位居全市第一。医疗卫生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新建了县医院门诊大楼,新建、改扩建乡镇中心卫生院11所、标准化村卫生所204个,总投资达到3200万元;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3%,基本实现了医疗卫生“四个全覆盖”。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初步建成了以县宣传文化中心为龙头,以__2国道沿线文化长廊为纽带,以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为主要载体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平台。计划生育工作基础不断夯实,顺利通过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创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县社会福利中心基本建成,__中心敬老院建成投用,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全覆盖。

1、经济总量明显偏小,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全县人均生产总值7424元,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低18372元、2911元和11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06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9.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2890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4%,赶不上全省平均水平。大多数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排位处于偏后位次,与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等发达县份的差距更大,全县整体上还处在夯实基础、改善条件、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艰难爬坡阶段。

2、城乡差距不断拉大,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从人口结构看,全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1.2%,农村人口比重大,统筹发展比较困难。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看,全县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5:1,明显高于全国3.3:1的比值,如果再考虑城乡群众在享受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等公共资源上的不均衡性,差距会更大。

3、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从产业结构来看,三次产业比例为__:32:37,传统农业县和欠发达经济特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产不太优,基地规模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总体上仍然是靠天吃饭,农民增收的基础仍然不够牢靠,现代农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二产不够强,全县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对财政的贡献率仅为7%,支撑带动力不强;三产不够活,现代服务业发育程度低,旅游产业没有形成优势,效益不够明显。从区域发展来看,川区、塬区与山区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果畜菜等特色主导产业在开发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差异比较明显,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村达到4200元,最低的村只有9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贫困人口还有9.3万人,贫困面达29.4%,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非常艰巨。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全县公路总里程中,三级以下公路占等级公路的75%,自来水入户率仅为70.6%,有效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17%,一些边远贫困乡村吃水难、行路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科文卫基础设施欠帐较大,城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乡村医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社会保障的标准较低、覆盖面还不够宽,民生保障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按照省委“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和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的战略思路,确定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的发展定位是:“三区两带一园一目标”,即建设泾汭河川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人文生态旅游经济区和陇东能源化工基地__项目区三个优势经济区,努力建设南北二塬两个果畜互支互促循环农业示范带和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力争经过左右时间的.努力,建设生态环境良好、人民富裕小康、社会和谐稳定的新__,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强县行列。

1、坚持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走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路子。健全城乡规划体系,建立以“十二五”规划为统领,以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各级各类规划相互衔接、功能互补、定位清晰的规划体系,编制完善县城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率先完成所有乡镇、行政村建设规划。围绕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大县的目标,切实加快城北开发建设,努力扩大城市容量,提升城市品位,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中枢、重点小城镇为依托、中心村镇为基点的城镇体系。紧紧抓住新一轮试点工作的机遇,坚持抓点示范,以线连点,扩线成面,联片突破,整体推进,按照创建示范乡、扩建示范区、扩大示范村的思路,统筹规划道路、饮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科学引导农民修建小康住宅,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培育乡风文明,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2、坚持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走以工带农、以农促工的路子。坚持把招商引资办工业、立足产业兴工业、开发资源强工业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在招商引资、工业项目建设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上集中突破,扩大工业总量,提高质量效益。着眼招大引强,每年论证储备2-3个过亿元的大项目,引资新上3-4个5000万元以上产业关联度强、财政贡献大的大项目、好项目。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引进组装项目,打造招商引资的平台和工业发展的载体。切实做好协调服务,加快石油资源勘探开发步伐。围绕建设全省果品大县、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和绿色畜牧基地的目标,持续扩规模、强管理、打品牌、增效益。果品产业要始终坚持以发展有机果品为方向不动摇,不断强化标准生产,扩大储藏营销,着力打造名优品牌。畜牧产业要坚持以科学养殖、集约经营、规模生产为重点,集中建办养殖小区,扩大养殖规模,实现果畜互支互促、循环一体推进。蔬菜产业要坚持日光温室育苗、拱棚蔬菜增效、露地蔬菜扩量、间作套种补充,促进蔬菜规模不断扩张。围绕创建中国旅游强县的目标,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文化作支撑,配套夯基础,宣传树品牌,整体上水平,着力在项目建设、体系完善、品牌推介、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上集中突破,扩大景区容量,提升景点品位,形成较为完备的景点体系,着力打造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大县品牌。

3、坚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走整体配套、联网共建的路子。围绕路、水、电等“瓶颈”问题,抓建一批大项目,着力改善城乡基础条件,率先实现城乡联网、共建共用。围绕建设陇东重要交通枢纽,高度重视,全力协调,确保西平铁路、西长

凤高速公路等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大力实施通乡通村油路工程,确保__年95%以上的村通油路。围绕泾、汭河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积极论证灌区改造、渠系配套、河堤治理等水利项目,持续抓好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不断提高覆盖面,努力扩大入户率。以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为目标,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水保综合治理,精心实施好退耕还林后续项目,抓建一批生态农业示范村,打响生态品牌,提升生态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出路子。

4、坚持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走均衡发展、共建共享的路子。紧紧抓住群众最迫切、社会最关注的吃水、行路、上学、看病等问题,坚持每年办成十件惠民实事,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覆盖。更加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校舍排危步伐,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扩大高中办学规模,稳步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打造陇上教育强县。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务管理质量,加强医风医德建设,教育医务人员秉持操守,提高医务技能和服务水平;编制全县文化发展规划,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开发特色民俗文化,完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活动。

5、坚持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走政府主导、统筹联动的路子。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基层、可持续的原则和政府补贴、集体补助、个人缴费相结合的要求,认真落实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特困群体和受灾群众的救助力度。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落实五保户供养政策,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和覆盖面,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努力扩大城乡就业,强化就业指导,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统筹解决好毕业生就业分配、复转军人安置、零就业家庭援助和富余劳动力转移等问题,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县内重大工程建设,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6

调研组经征求有关文化产业专家及企业意见后确定了调研方案,然后在市文广新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听取了市县区文化产业主管部门情况汇报,与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等部门,以及20多家文化企业负责人、部分文化产业专家进行了座谈;发放调查问卷;深入雪鸿斋、合肥论坛、琴港演艺城、安徽樱艺缘、安达电子等文化企业了解情况、听取意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我市文化企业发展现状,查找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加快我市文化企业发展的对策。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十一五以来,我市围绕文化强市目标,始终把保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放在突出位置,锐意改革创新,主动适应市场,不断加大投入,文化建设全面快速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跨越赶超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产业布局逐渐完善目前全市已有1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和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涵盖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动漫、会展、娱乐、工艺品、民俗文化等众多文化产业领域。文广演艺集团、合肥大剧院、XX市体育中心、合肥安美、安徽樱艺缘、安徽华教和阿里巴巴文化娱乐公司等一批各具特色、富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发展势头强劲,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效益开始显现。

民营企业快速兴起全市唯一一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为民营文化企业,6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民营文化企业占5家;涌现出非遗园、儒林书业、全球音谷、安达电子、雪鸿斋、琴港演艺等一批实力较强的民营文化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合肥动漫产业基地发展迅速,动漫产业增加值突破10亿元。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0xx年,合肥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到十二五末,合肥人均gdp有望超过8000美元,居民文化消费将大幅提升,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期。十一五期间,XX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文化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也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相对于到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现阶段,我市文化产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体制机制不甚健全,行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政府文化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工作职能划分尚未清晰,存在各自为政、交叉管理的现象,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未能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形成合力。我市辖区部分市县区没有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职干部,行业协会组织缺乏。文化企业普遍反映,有关管理部门收取企业费用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存在不合理因素;对文化企业申办流程和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了解不足;我市尚未建立完善的科学统一的文化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在文化产业的分布、效益、从业人员、行业机构、以及税收等方面没有完善的统计口径和渠道,对及时掌握当前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基本状况、准确分析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宏观调整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虽然国家、省、市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但很多政策在我市尚未真正落地,政策的实施细则还有待完善,而且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多参照高新技术和软件行业,缺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优惠政策。

产业规模差距较大,产业结构调整亟待推进。我国先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文化产业增加值,北京、上海今年有望突破亿元,深圳、杭州正在接近千亿元目标,长沙、青岛去年已经超过500亿元;北京、上海、杭州、长沙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gdp比重均达到或超过10%,文化产业支柱地位得以确立并日益凸显。我市文化产业虽然门类齐全,但主要集中于广播影视、书刊发行、印刷、演艺娱乐、动漫等行业,产业发展格局不均衡,市县区区域发展差距较大。与我国先发地区相比,我市文化产业规模总量落后,小弱散问题比较突出,集约化程度不高,大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少,缺少文化领域的骨干企业。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核心竞争力不足,企业的创意、研发、制作水平较低,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

山西省县域林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7

1 基本情况

1.1 全省县域林业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 山西省115个农业县 (市、区) 按照“山上治本、身边增绿”的发展思路, 即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主要布局在边远荒山, 省级林业重点工程主要布局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周边区域, 并大力启动实施市县地方林业重点工程, 努力改善生态, 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在全省实施的国家林业重点工程, 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太行山绿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这几项工程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家相继启动实施的重点工程。省级林业重点工程于2006年正式启动, 包括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村镇绿化、厂矿区绿化、环城绿化、城市绿化等6大工程。2008年以来, 又新增了汾河流域绿化、石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绿化、平原林业和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等4个省级工程, 使省级林业重点工程达到10个。此外, 全省还实施了“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修复工程。2005年以来, 全省共完成营造林174万hm2 (包括2010年上半年完成的19.13万hm2营造林) ;完成通道绿化28 045km, 村庄绿化8 069个, 厂矿区绿化3.33多万hm2;城市绿化率进一步提高, 11个设区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5.27%。特别是2009年, 全省共完成营造林35.37万hm2, 是“十一五”以来造林面积最多的一年。全省涌现出“人类宜居城市”长治、塞外“绿色明珠”右玉以及壶关、安泽等太行山干石山造林先进典型。2009年8月, 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在长治、晋城召开了全国造林绿化现场会, 并授予山西省首个“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2009年,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视察山西时指出, 近年来, 山西造林绿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到处都是郁郁葱葱, 确实让人振奋。回良玉副总理在考察山西时指出, 山西这几年造林绿化动作大, 措施实, 成效也比较显著。

1.2 林果富民战略实施情况

多年来, 全省各地把发展干果经济林作为振兴农村的支柱产业来抓。特别是近年来, 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 全省干果经济林发展势头良好, 逐步向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方向发展。目前, 全省干果经济林面积达到87万hm2, 产量达到10亿kg。其中红枣34万hm2, 正常年份产量6亿kg;核桃30万hm2, 产量1亿kg;花椒4.67万hm2, 产量1 500万kg;柿子34万hm2, 产量2亿kg;仁用杏8万hm2, 产量6 800万kg。全省建成以太行山、吕梁山、太岳山低山丘陵区为主的核桃基地, 包括汾阳、左权、古县等40个县 (市、区) ;以黄河沿岸、汾河中下游沿岸、滹沱河沿岸地区为主的红枣基地, 包括临县、太谷、稷山等44个县 (市、区) , 红枣基地面积占全省红枣面积的66%。此外, 仁用杏基地、柿子基地、花椒基地也初具规模。全省干果加工企业、加工大户及流通企业达1 300多个, 干果加工企业优势群体已初步形成。2009年, 全省农民人均干果收入近200元, 石楼、临县、平顺、黎城等10个县人均干果收入达到400元以上。全省有80多个乡人均林果收入在500元以上, 100多个村超过1 000元。临县2009年红枣产量近2亿kg, 总收入3亿元, 农民人均红枣收入达600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太谷县小白乡2 667 hm2壶瓶枣基地, 每年为当地农民人均创收5 000元。汾阳市一道河乡马家社村, 2000年开始大面积栽植核桃, 目前进入盛果期的面积仅有1/3, 人均核桃纯收入达3 000元, 预计不出5年, 该村人均核桃纯收入可超万元。

1.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

山西省有集体林地547万hm2, 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占89.10%, 林业综合发展效益较低,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参与林权改革的积极性。本着“吃透中央精神、体现山西特色、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 2008年, 先行在晋城市和沁源、方山、五寨等1市17县铺开了试点工作。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 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扎实有序, 成效明显, 共完成71.73万hm2集体林地的确权任务, 占应确权林地面积92.25万hm2的77.70%, 家庭承包率达82%。配套改革同步推开, 集体林业良性发展机制正在形成。2009年, 经过对1 700多户农民入户调查, 群众满意率达到98.70%。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植树的积极性。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第一县”———祁县, 林地到户后群众一年植树286万株, 相当于前3年总和, 苗木销售收入2.10亿元, 全县农民人均增收近千元。2009年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的召开, 标志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入全面铺开的新阶段。为了扎实有序推进这项工作, 省里下发了《山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10年实施方案》, 召开了林权档案管理视频会议。各市县按照省里的统一安排部署, 都组建了由书记或市长、县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组。并出台了意见和实施方案, 进行了全面动员部署, 省、市、县三级共落实工作经费7 647万元, 举办培训班120余次, 培训人员10万多人 (次) 。2010年上半年, 全省共完成集体林地调查摸底面积83.37万hm2, 1839个行政村制定了村级工作 (承包) 方案;加上试点完成面积, 全省累计确权面积达到101.80万hm2, 其中, 家庭承包65万hm2, 家庭承包经营率63.90%。祁县、灵石、陵川、阳城、右玉等县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2010年6月, 国家林业局核查组在山西调研时, 充分肯定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 认为祁县“三级书记抓林改”、“改革越彻底、产权越明晰、利益越直接”。右玉的经验说明, 生态脆弱地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同样大有可为。

2 林业建设的主要特点

2.1 高位强势推动

省委、省政府对造林绿化高度重视, 放在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2010年6月, 省委书记袁纯清上任不久就对林业作出批示:坚定不移地坚持生态兴省战略, 力争林业建设搞得更快一些。2010年7月16日, 省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决定》, 为加快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在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的推动下, 2009年以来, 大部分市县召开了市委、县委林业工作会议,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林业建设新思路、新举措。如长治市提出“实施生态兴市战略、建设全国一流生态城市”;大同市提出加快实施“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生态兴市步伐;晋城市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可以说, 当前, 发展林业、重建生态正在成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2.2 持续加大投入

“十一五”以来, 全省林业投资持续增加, 每年投资额度都在50亿元以上, 是“十五”期间年均投资15.20亿元的3倍多。省级林业投资逐年增加, 2006年为4.10亿元, 2007年为7.55亿元, 2008年增加到10.30亿元。2009年, 全省林业投资达到62.70亿元, 其中, 市、县两级投资20多亿元, 近一半的县财政投资超过1 000万元。造林绿化已经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

2.3 依靠典型推动

2006年以来, 省政府每年都要在1个市召开全省造林绿化现场会, 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 拿出500万元表彰奖励造林绿化先进市县和单位, 对全省造林绿化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森林资源保护上, 抓了晋中市森林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的典型, 在全省全面启动并完成了这项工程;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 抓了祁县主体改革与配套改革同步推进的典型, 加快了工作进程;在林业产业发展上, 抓了吕梁市红枣、核桃、仁用杏“三大覆盖”典型, 促进了全省干果经济林的发展。

2.4 注重机制创新

在造林绿化工程管理上, 实行了市场化运作机制, 普遍推行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报账制, 大力推行专业队施工, 极大地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在社会参与造林绿化上, 充分发挥资源型企业多的优势, 实行“以煤 (矿) 补林”新机制, 及时总结推广柳林、中阳“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朔州“挖煤一吨、栽树一棵”的经验, 增强资源型企业的社会责任, 提高造林绿化的社会参与度。在民营林业发展上, 注重总结基层鲜活经验。左权县针对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 移民搬迁后空壳村大量出现的实际, 大力发展生态庄园经济。让废弃的山庄窝铺活起来, 让闲置荒芜的土地绿起来, 开辟了一条贫困山区造林绿化的新路子。

2.5 大力发展碳汇林业

2009年,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山西专项的成立, 为全省募集造林绿化资金、发展碳汇林业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2009年全年捐资3 300多万元。为推动这一事业的发展, 2010年春节之后一上班, 省林业厅在厅直系统开展了碳汇造林捐资活动, 捐资总额达到130万元, 建立了7个碳汇纪念林基地。3月12日, 在全省义务植树宣传活动仪式上, 刘维佳副省长发表了“为碳汇林业加油”的讲话, 掀起了捐资碳汇造林热潮, 许多在职和退下来的省级领导踊跃捐款, 关心和支持碳汇林业发展。目前, 全省碳汇造林捐资4800多万元, 安排造林3 000 hm2。

3 存在问题及建议

3.1 林业投资标准较低

目前国家造林工程投资标准为每公顷3 000元, 省级造林工程投资标准为每公顷5 250元, 不足部分由市县配套。据测算, 随着苗木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 造林实际成本为每公顷1.20万~2.25万元之间, 个别困难立地造林的成本更高。建议国家提高造林投资标准, 省财政对经济困难的县实行财政转移支付, 以确保国家工程造林配套资金足额到位。

3.2 对林业产业扶持力度不够

林业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相比, 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要求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省可发展干果经济林的土地资源包括弃耕地、适宜缓坡丘陵地带、荒山和部分可发展干果经济林的耕地, 累计超过153万hm2。根据山西实际, 今后每年应发展6.67万hm2干果经济林。建议加大对经济林扶持投资力度, 每公顷应当给予4 500元补助。

3.3 大部分市县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没有启动

市县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启动实施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确保“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有效手段 (2009年, 省政府启动了省级重点公益林补偿制度, 补偿面积111万hm2, 补偿资金8 332万元, 补偿标准为每公顷75元, 主要对国有公益林进行补偿) 。从目前看, 仅有少数财政状况较好的县启动了这项制度, 大部分市县没有启动。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大督促力度, 要求各市县尽快启动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补偿标准应为每公顷75元~150元;同时对财政困难县实行转移支付。

摘要:介绍了山西省县域林业发展、林果富民战略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个方面的情况, 分析了林业建设的主要特点, 提出了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我国水电行业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 篇8

一、河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达15.85万个。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范围,已由早期的单一从事种植、养殖业生产,逐步向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发展,并向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耕种、统一开展病虫害防治、测土、施肥等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烘干、统一储存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正在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合作社+社员、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合作组织模式,出现土地股份合作、联合社、资金互助合作、加工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涉农服务更为专业,利益链接更为紧密,加速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受相关法律政策体系尚不完备、农业市场化机制尚不健全等因素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发展理念亟待提升。一是农民认知程度不够。二是部分乡镇干部观念因循守旧。三是一些基层政府急躁冒进。

(二)融资瓶颈亟待突破。农业生产经营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需要前期资金持续注入。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有限,由于信贷融资困难,面对巨大的资金投入需要,普遍感到束手无策。信贷资金来源受限和持续巨额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制约了经营规模的扩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农业比较效益亟待提高。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由于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着农民参与者少、规模小、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模式单一、收入少、经济实力不强等问题。许多农民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仅开展了农业生产的耕、种、植保、收获、养殖、防疫等农产品生产及服务,还很少有能力扩展到收购、仓储、加工、运销等农产品增值环节。规模生产经营主体,除了进行农业生产需要支付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费用,耕、种、浇、管、收费用,雇佣劳动力支付工资外,还要支付土地租金,致使其利益空间狭小,增值收益空间不大,使他们处于保本微利经营状态,严重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二是流转土地“非粮”比例日益加重。由于种粮经济效益低,部分土地流入方基于经济利益诱惑,驱使他们在流转到手的耕地上从事“非粮”活动,有的基层改变耕地的用途,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完全背离了国家鼓励土地流转的宗旨。

(四)内部管理有待加强。目前,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机制不完善。许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没有在主管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组织者、经营者对本组织的运行宗旨、机构设置、职责划分等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考虑,导致其发展、运行不够规范,制约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和完善;二是管理不规范;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四是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虽然我省的土地流转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成员数量少,业务范围窄,多数只停留在信息、技术服务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的层面上,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很少,由于缺乏专业市场分析和经营管理人才,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开拓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达不到规模化、组织化的要求,阻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

三、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建议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就是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培养一批经营规模大、运作机制新、产业基础牢、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经营管理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强化服务引导,推进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一是加大投入。要充分整合各部门涉及到农业、林业、交通、国土、能源等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包土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引导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二是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明晰产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符合金融机构的信贷准入要求。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认定标准、注册登记等,推动其成为独立的、稳定的承贷主体;三是建立县、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步伐,支持流转整合土地、山林、设施等资源。

(二)破解融资瓶颈,加大金融对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一是创新信贷支持方式。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制定支持新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扩大信贷额度和发放专项信贷,全面推行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尽快形成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二是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入。探索开发直接融资工具,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切实破解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三是积极鼓励农户联保贷款。采取由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的管理办法,简化贷款手续,放宽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进行小额信用贷款。

(三)加大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发展体制机制。一是创新保险支持方式。鼓励保险机构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二是创新农业保险险种,加大农业保险理赔力度。在商业保险不愿介入的领域,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形成以政策性保险为导向、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实行差异化的农业保险扶持政策,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和理赔标准,通过各类保险制度稳定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政策。三是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补偿基金,健全完善相关权益机制,逐步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上一篇:诗言志,歌咏言高一抒情散文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