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4-10-30

“板块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精选13篇)

“板块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1

“板块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板块式教学”;导趣;导学;导读;导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7―0083―01

“板块式教学”这一概念,是针对“线式教学”而提出的。板块式教学是构建在语文学习心理学原理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有机地形成了几个知识、能力的训练板块,而且也形成了几个时间的、步骤的“板块”,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的。板块式教学法减轻了教师上课的压力,将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板块式教学强调整体的教学视野,让教师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回到宏观的大视野中来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教学,不仅拓宽了课堂教学的广度,更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板块式教学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以求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能力的逐步提升。在板块式教学中,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教学:导趣、导学、导读、导行。

一、导趣――唤起体验,贯穿始终

在板块式教学中,从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唤起学生的经验,让说的、读的、写的都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让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贯穿始终。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翠鸟》一文时,笔者这样引导学生:“今天,我们认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鸟,它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才见它飞起,一眨眼,它又轻轻地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了。”笔者一边用富有激情的话语导入,一边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翠鸟生活的背景图,这样在学习课文时,学生能很自然地将翠鸟生活的画面在脑海中展现出来,并且提高了学习兴趣,使自己想要去学习,想要去积累,想要去更好地表达对翠鸟的喜爱。

二、导学――读好导语,渗透目标

导语在单元的起始位置,却常常受到不屑一顾的对待,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导语的内在价值和它对中高年级学生的指引作用。导语实际上是每一个单元的“路标”,教师要利用好导语,让学生自由地读,反复地读,从读通到读顺,到读出感悟,读出目标。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在整体感知任何一篇课文时,通过导语了解学习目标。

三、导读――全面感知,整体接触

导读就是让学生浏览这一篇课文的全部内容,从整体上接触和感知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时间。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自己先学再听教师讲,学习会感觉味同嚼蜡。其实,学生即使学得再充分,也会有涉及不到的知识点,所以教师只要把握好这个度,非但不会影响整堂课的效果,反而会得心应手。

四、导行――搜集资料,全面铺垫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离不开搜集资料,搜集资料是铺垫一种共同的学习情绪,营造一种共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心中有底,胸有成竹,明白在学习课文时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如,五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专题是“美丽的家园”,在讲课之前,教师应安排学生搜集有关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资料。

此外,在板块式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赏析与研读中积累自己的语言,领悟表达规律,并将所学迁移和渗透到自己熟悉的事物上。事实上,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渗透冲突认知,让学生在冲突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释疑”,建构知识的顺应过程,并充分感受到思考之趣。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 “神奇的科技世界”时,学生会产生许多问题,“为什么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月球有哪些没有解开的谜?”等等这些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所以教师要利用每堂课后“谈谈你的收获”的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从整体上加以概括,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认识的飞跃。

总之,相对于传统教学,板块式教学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理念,符合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对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改革语文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虽然板块式教学践行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我们正在实践中尝试、探索。编辑:马德佳

“板块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2

我们把体育课中实践部分的某一教材在高一、高二、高三六个学期中的课时数全部相加, 再依据场地、器材、学生人数等情况把全部相加的课时总量加以适当调整, 即把分布在六个学期“发散”的课时合到一起并且将在高中阶段的三年中某一具体阶段实施这一特定的具体内容, 称为一块或一组“板块”。例如, 球类板块可分为足球板块、篮球板块、排球板块、乒乓球板块等等, 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交友状况等自由选择, 个子较高的男生可选择篮球板块, 身材较好的高个子女生选择舞蹈与韵律操板块中的健美操板块等等。这样,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在规定的具体活动区域和时间内, 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与学。在场地、器材能够基本满足的情况下, 每一节课最少有四位体育教师同时上课, 四位教师负责四块板块:两块男生板块, 两块女生板块。学生在选择板块时, 不分年级, 甚至有时还不限制性别。例如, 特别爱打篮球的女生可以到男生的篮球板块去上课, 爱好太极拳的男生可以到女生的太极拳板块上课;高一的可到高三去上课, 高二的也可以到高一去上课。而在一些特殊的时候, 由于某板块的学生太多, 教师必须进行调节。总之, 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较满意地上好每一节课, 从而使他们身心得到愉悦, 身体得到锻炼, 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二、“板块制”教学模式的优点

1. 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板块制”教学活动体现了课堂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它不仅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使本来对体育有兴趣的学生兴趣更浓,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甚至可以为终身体育奠定牢固的基础。

2. 实现了因材施教。

在小学、初中阶段, 每个学生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体育爱好, 建立了兴趣, 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基本任务, 使他们在所爱好的体育项目练习的量上有新的增加, 完成量的积累, 最终达到质的升华, 使运动水平逐渐提高。

3. 增强了体育教师敬业爱岗的氛围。

因为, 如果某位教师所教的板块很成功, 那么学生就感兴趣, 选学这一板块的学生就多, 这样就形成了学生愿意学、教师愿意教的良性循环。反之, 学生会逐渐失去兴趣, 选学这一板块的学生就会逐渐减少, 这样无形中给体育教师增加了压力, 就会找差距、补不足, 认真准备每一节课, 迎头赶上。

4.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

在板块教学中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 结合生活、工作的环境特点因时因地制宜进行锻炼, 把自己的兴趣升华为体育习惯, 达到终身受益。

5. 培养了学生自主、自立、自尊、自强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学生自主选择板块后, 可以互帮互学、自主协调好每一个环节, 解决相互间的矛盾冲突 (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兴趣, 也就更能洞悉“游戏”规则, 不会太在意运动中的磕磕碰碰) , 进而培养了人际交往能力, 同时也使他们的运动技能得到提高, 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集体主义精神。

6. 增加了学生的活动量。

由于共同的爱好、兴趣, 可以使教师事半功倍, 提高了课堂的练习密度, 提升了课堂的效率。

7. 便于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师所选教的板块往往都是自己的特长项目, 教起来必定得心应手, 而学生也是依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来选学这一板块的, 学习自己喜欢的项目自然也会尽心尽力。尽管受场地、器材、人数的限制, 但是由于教师与学生拥有高涨的热情、充分的积极性反而弥补了硬件的不足。

三、实施“板块制”教学模式应注意的事项

1. 在课前确定好学生所选板块, 使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2. 教师正确评估好每一板块的容量及上课时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

3. 在实施某一板块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素质练习。

4.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 身体的逐渐强壮, 要在课时密度及难度上下工夫, 使学生始终觉得自己的水平较低, 永不满足, 积极进取。

5.教育学生注意安全, 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和应急措施。完成动作时出现安全隐患, 教师要用口头提醒, 使学生自己学会控制情绪, 保证每节课都能安全地上好。

6.注意鼓励女生克服惰性, 积极参加合适的板块。

7.注意培养学生骨干, 使其形成组织、管理、准备、收换器材的带头作用。

8.注意协调好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间的团结问题, 高年级的要主动帮助爱护低年级的, 男生要帮助女生, 水平高的要耐心指导水平低的, 从而形成友爱互助的课堂氛围。

9.教育学生注意处理好兴趣与全面锻炼的关系, 在选择板块时要处理好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各基本素质之间的关系。

10.必要时可以举行教学比赛, 对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验, 并且从中发现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解决。

11.为了更好地实施板块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妨把“板块”成绩所占比重调至70%, 把国家所要求的达标成绩所占比重调至30%。

四、建议

1.在实施某一板块一段时间后, 如果发现学生实际情况不适宜继续学习此板块内容, 而学生自己又不太清楚, 只是由于从前的兴趣所致, 教师可以善意地劝导学生改学其他板块。

“板块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3

近年来,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病与不足,教学法改革蔚然成风,在这其中,板块三串教学法由于在原有教学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教学、巩固和反馈三大环节融会贯通,将整个教学过程一体化的同时,又能够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前提下,重点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有效教学反馈设计,获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好评。因此,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板块三串教学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运用板块三串教学法化解上述诸项问题进行论证,以供参考。

一、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基础性学科,是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理工科知识的基础所在。然而,由于数学教学具有逻辑性强、抽象要求高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产生枯燥懈怠的问题,如何化解学生的学习困境,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难以保持长久的注意力

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逻辑性、推理性较强,要求要有严谨的论证步骤,同时各知识点之间的积累传导作用明显,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需要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跟进教师的讲解内容,及时消化,定期巩固。然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听讲,一旦学生学习脱节,则对后续的学习将造成影响。

2. 学生的学习进度不一

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各有不同,而数学的知识点又有着相互关联的关系,往往一个知识点掌握不好,将影响接下来的学习质量,从而造成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进度不一,这就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难题:如果教学进度偏快,则后进生群体跟不上教学进度,学习兴趣随之低落,如果进度偏慢,则影响整体教学。

3. 传统的教学质量反馈方式存疑

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如何,教师往往是采用课堂提问及定期测试的方式收集反馈信息,然而两种方式各有不足:提问的方式采集的反馈信息量有限,不足以反映整个班级群体的学习情况,而测试虽然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却是一种周期性的方式,不能够即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板块三串教学法的优点与设计应用

“板块三串教学法”,将教学、巩固、反馈三个阶段整合成一个整体,做到以分解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以适当的课堂学生活动组织形式激活教学氛围、以灵活的反馈方式帮助学生随时答疑解惑,即时消化所学知识。通过这一教学法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化解上述教学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1. 问题串设计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过去在讲授这一知识点时往往直接将平等四面形的面积公式直接告诉学生,然而可以尝试在课堂上采用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自行推导:

(1)让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形状,自行求面积。(学生有的试图从角度,有的试图用拼接,也有学生量长度,这一步骤用于调动积极性)

(2)采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变化中的平行四边形,图形一组对边延长,另一组对边和角度不变,让学生自行体会四面形的面积与底有关;然后再演示各边长不变的情况下,两组相邻夹角变化的图形,让学生体会到面积与夹角相关。最后再导出公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整个过程采用问题引导,既吸引学生进行思考,又让学生通过思考自行得出结论,强化记忆,从而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最大限度地确保班级学生的学习进度一致。

2. 巩固串设计

教学串与巩固串不应泾渭分明,而应当穿插进行,每当教师完成一个知识点教学后,应当立即进入巩固串,如例题、讨论、推导、举例说明等,即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又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巩固串不应单独存在,而应当成为教学与反馈两个阶段的中间环节,起承上启下作用,不必强求形式,但要强调时效,为反馈效果检查与教学改进提供帮助。

3. 反馈串设计

“板块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4

浙江省诸暨市荣怀学校小学部

【摘要】词汇教学在整个小学英语教学中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作为当代一线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真研读小学英语教材,明确词汇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能够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将词汇教学的目标定位准确,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探究了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板块的目标定位和教学实施。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词汇教学 目标定位 教学实施

英语是一门语言,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因为师生都必须要认识到词汇教学的重要性。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认真研读小学英语教科书,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定位词汇教学板块的目标。课堂上,教师是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使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下文中,笔者探究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板块的目标定位和教学实施。

一、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板块目标定位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教材词汇的基本读音。

(2)了解教材词汇的基本词形。

(3)了解教材中词汇的基本语义和常见语义。

(4)掌握教材中词汇的基本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理解探究词汇的发音、词形,学会根据音标读词汇的方法和步骤。

(2)通过看,总结出教材中某单词的用法,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学,能够将词汇归类,形成词汇体系。

(4)通过比,能够说出词形相近的区别。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对比相近词汇,使学生发掘英语词汇的奥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感悟能力。

(2)通过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实施

1.复习提问。知识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课前,教师可以先就上章节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通过回答问题,复习之前学过的词汇,同时还能够引出当前要学习的词汇。提出问题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语气,还要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使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看法,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就词汇的音、形、义、用四个方面的情况。

2.新课导入。导入是否得当,对于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在词汇教学板块教学时,教师不要脱离教课书具体内容,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内容,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如“设疑”、“歌曲”、“视频”等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够使学生明确当堂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现象出现。

3.新课教学。

(1)词汇的音、形。英语词汇就相当于汉语中的词语,这里的“音”是指词汇的“读音”、“音标”,“形”是指词汇的“字母组成”。词汇板块出现的每个单词、短语都想对应的音标,且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也会遇到生词,因此教师要通过音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给出正确的读音。如课堂上教师可以如此做:

师:“sad”之前学习过,其音标,那么“map”的音标为“”,大声读出单词“map”

(学生都可以读出正确的读音)

师:对比“sad”与“map”的音标,又想什么相同点?

生:都出现“”

师:“”的读音是什么?

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

(2)词汇的义。英语词汇往往有很多语义,大致可以分为常见语义与基本语义。因此,在就“义”进行学习时,不要将英语教科书作为唯一的教具,而是要整个各种教学资源,将词汇至于具体的文本、语句中,通过师生、生生讨论,明确词汇的“义”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会根据具体的内容,发生些微改变。简单来讲,基本掌握单词后,就要将其置放于语句中,甚至文本中进行学习。

对于有些形似义异或同音义异的词,学生容易混肴,用时更是张冠李戴,对此,可采取以下方法:

游戏设计师

(一)Letter ___changing Game(辞旧迎新)

house wish bag hat cook pool toy bear

sun bed ten class out see buy sing

(3)词汇的用。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分类学过的词汇,指导记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用”。

4.课堂总结。

5.课堂巩固练习。

6.课后作业设置。

三、结语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词汇教学应该从“音”、“行”、“义”以及“用”四个方面着手施教,且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定位目标,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实施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板块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5

我们教书育人的对象都是 6―12 岁的小学生,我们从事的小学语文教学和初 中、高中的语文教学可能不一样,我们做的是启蒙教育,小学五年里,我们需要完成教会学生认读 3500个汉字,会写其中的 2500个汉字,教会朗读,学会思考与品味,教会表达,尤其是书面表达。

除了落实好这些保底的教学工作,我们还需要将学生引导到喜爱读书思考这条道路上来,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比如,咱们的山东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学期要求学生完成10 万字的阅读量,相当于四本语文书的课外阅读量。要落实好这些方面的教学,我觉得核心应是通过小学五年的阅读训练,教会我们的孩子读书,达到拿起一篇文章便能自觉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养成这样的读书品质,便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创设教学情境应该是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的手段。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去创设情境教学是有科学道理的:

(1)因为咱们人的大脑特点。咱们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的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一般,咱们老师的分析、讲解,学生的写字、阅读、组词等书面的单项训练,以及机械的背诵,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情感的大脑左半球的活动。如果我们想办法在课堂需要的地方创设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实物、图画、表演、语言描述等方法,来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者是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感受时,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开始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开始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这样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可以获得比一般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

(2)因为儿童认识世界的规律。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思在《大教 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也就是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卢梭也说过:“进入人类理性的所有一切东西,都是通过感觉实现的。”感觉又是通过感官来获得的。儿童的感官,可塑性极大,在这个时期,我们根据文字,借助音乐、图画、表演等方法,来直观地作用于儿童的感官,引导学生或听,或看,或操作,儿童的视觉、听觉、运动觉就在这种不断的有指导的兴奋中日益敏 锐、完善起来。他们的眼睛会特别亮,耳朵会特别灵,感官、感觉的训练,使儿童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这就拓展了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通道,并且成为他们思维、想象、创造的重要基础。相反,这个时期,如果我们不去着意训练,儿童的感觉就会变得迟钝,而感官的迟钝必然会成为儿童提高直觉、提高悟性的一大障碍。这样的训练,仅靠音乐、美术、体育等术科的训练是不够的,我们小学语文也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在课堂中根据语言文字去创设情境教学,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获得从形象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

情境教学法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顺应低年级小学生的发展规律,点燃智慧的火花,滋润情感的幼芽,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从中获得认识上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因此,创设情境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情景教学法情境教学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它那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意,宽阔感人的意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使教学变成了具有魅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但在运用它的过程中也是要注意一下几点的:

1)注意学生各个方面的统一。学生是理智和情感同时活动的个体,教师应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学生身心各方面的潜力。意识与无意识统一,智力与非智力统一,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集中与轻松并存的状态。这时,人的联想自由驰骋,情绪随意起伏,感知在暗暗积聚,技能在与时俱增。这正是情境教学所要追求的效果。

2)注意直观性与暗示性相统一。语文教学创设或引入情境,主要是为了达到动情明理的作用,所以,十分强调情境的直观性与暗示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既打动人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又能引起学生驰骋想象,积极感知材料,达到理性认识。

3)注意运用情景教学法的适时性与适量性。创设情境,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观察、思维、分析、评判的凭借,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设计出示情境的时机和频率,不要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和花样的翻新。

4)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境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学本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语文情境教学更强调这一点。只有师生间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彼此形成一种默契,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情景教学能顺应低年级小学生的发展规律,点燃智慧的火花,滋润情感的幼芽,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从中获得认识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所以,在实践中我做了一定的初探和尝试,试图通过在课堂中优化情境教学法,寻找到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与学的方式:

1.对话交流,让学生领略情境美

“没有人,艺术便是黑夜。”这是题写在北德意志博物馆大墙上的名言。其实,在语文感知活动中对课文的阅读也一样,没有人,课文同样是黑夜。正是师生对话式的感知活动,才照亮了课文;反过来说,课文是通过被感知拓展照亮师生阅读的。言语情境就是这样一个期待着你去参与其中,参与创造的召唤结构,请你进入它呈现的视野,用你的全部内存与之发生一问一答、来来往往的对话活动。在情境教学中,师生间恰如其分地交谈,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

语文就是对话,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它以语言情境的方式提供了充分的快乐学习之可能,老师与学生在生命的共振谐和、沟通对话中,呈现一种真诚平等的“你――我”关系,使教育在真正意义上企及苏霍姆林斯基所期许的那种美妙境界:“学校是人们的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

2.想象作画,让学生享受意境美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绘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不仅画面有“形”,还要有“境”,教师描述不仅要有“形”还要有“情”,这样,才能以“形”对学生的感官发生作用;“形”又激起“情”,学生也才有可能由此进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教师要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这一切都是悄悄地,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领悟的,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美妙境界啊。

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师必须从窗口入手,把课文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看成文章中情境的本质内容,并将其化为各种图画、音乐、动画、故事等,让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儿童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境界。

“板块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6

摘 要: 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非常明显的应用优势,不仅可以渲染课堂氛围,而且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信息化教学 教学应用

启蒙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锻炼孩子们的读写能力,而且要为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是孩子兴趣培养的第一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摒弃了传统的讲道解惑式教学模式,基于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针对性教学方法,这对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渲染课堂氛围

在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实践中,为了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可以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信息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比如教学长春版二年级下册《春天来了》一文时,可以先插入一些视频,比如青草、化冻的河流及“春雷”,以此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听,是春雷在唤醒沉睡了整个冬天的动物和植物。此时,小学生的学习热情突然而至,被播放的视频、音频吸引,在兴趣的引导下很快投入新课程的学习。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一定要适时。比如,上课伊始,因课前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兴奋依然存在,难以快速进入课堂。在此过程中,通过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情绪准备。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会产生疲劳感,在这一阶段当40分钟的教课进行后期时,因关注时间太长,容易产生倦怠感。此时应当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快速进入专心学习状态。这时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插入一些文图或者音频、视频,从而为学生的后期学习、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2.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破解教学难题

传统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时面对学习目标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解决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该种情况,很多老师总是寄希望于教学用于的生动性、板书的简洁性,但从最后的效果看,吃力不讨好。然而,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习重点,并且突破学习难点。比如,长春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主题就是为了新中国,实际教学内容即走进《红岩》,本模块共两篇文章,一篇是《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另一篇是《我的“自白”书》。从内容看,两篇均为抗日战争题材的课文,以学生作为主体,对文本进行延伸。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通过教材插图及结构相近或者相似的文本,对这类题材的文章有所了解和认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利用Flash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制作图文结合的动态画面,即可加深对革命战争的印象和认识;同时,还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手段,让孩子们到白板上将自己的感受或者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写下来,然后引导学生学习。从实践可以看到,只有音视频是不够的,有图文还要画龙点睛,通过组织学生上台演讲,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课堂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化繁为简,真正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灵活化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是一个动态化过程,其中存在很多的变数和影响因素。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使师生应对该种变数更有效。据调查发现,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工具产生好奇心是非常普遍的,因此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可谓天方夜谭,找课外书、课外资料是件头痛的事情,要找到指定知识点方面的资料简直不敢相信。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这样打开浏览器,通过百度搜索即可找到很多资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随时生疑、灵活解决,为更好地学习创造时间和情感基础。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可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4.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从本质上讲,课堂是一个固定空间,有既定时间。在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师生掌握的信息容量可选化、最大化及个性化,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此时此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为学生架构知识框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即为共通的;课下学生要巧妙地利用信息化方式,在知识海洋里淘取自己所需的“宝”,并将其转化成自我内在的东西,这才是最关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在微时代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利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教学内容和形式更精彩。

参考文献:

“板块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7

关键词:小学英语,Project板块,教学策略

苏教版小学英语中的Project板块, 即关于语言的实践板块, 该板块虽然涉及的单词量很少且知识点也不多, 但是教师不能因此而忽视该版块。如果是对该板块有了解的人就不难看出, 其教学内容符合新课改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 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Project板块的现状与不足

纵观教师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关于Project板块的教学, 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不足之处:

许多教师面对Project板块时, 常常不知所措, 不知该如何把这些看上去很少且松散的知识点及一些不连贯的活动片段进行归纳整理, 因此往往只是按照自己固有的想法去完成任务, 甚至有些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完成教学任务, 没有充分认识到Project板块的重要性。

虽然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模式, 但由于知识的零散及不连贯性, 学生在面对这些杂乱的英语知识时常常显得不知所措, 这就导致学生很难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有序记忆, 从而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偏差, 掌握不牢固。

另外, 由于Project板块的内容庞杂, 导致很多教师常常把Project板块的教学内容作为练习课或者机械操练课。

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project板块教学策略探究

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要认真对教材进行研究, 全面深入钻研其内容, 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 苏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四年级下册Project 1“My school life”, 教师首先要分析该版块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要让学生掌握什么。内容一是关于My day的表格, 让学生复习的是时间点与活动短语, 主要是针对第三单元的复习, 让学生学会课后实践安排以及用英文填写I activities at time表格。内容二是让学生会用I have subjects in the morning/afternoon等内容, 是对第一、第二单元的巩固。内容三属于综合复习与巩固。

应该注意的是, Project板块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引, 对于知识的深入与全面把握, 还需要教师通过已给出的方向性指引去提炼出该版块所隐藏的诸多知识, 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来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该版块的深入分析, 可以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结合已讲过的内容, 帮助学生归纳整合所学的知识。例如, My school subjects, 教师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引出单词, 让学生看图猜测要讲的内容, 并且把学生猜出的关于科目的单词用ppt的形式呈现, 逐渐形成一个课表。然后, 让学生用句型It weekdays I have subjects in the morning/afternoon制定自己的课程。教师在此基础上要把一些漏掉的或者很少用到的科目单词加以补充。之后, 进行分组合作式教学, 三人一组, 根据例句进行模仿, 让另外两个人猜出他描述的是哪一天。

这样进行教学, 能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 虽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差不齐, 但是通过这种的教学模式, 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通过小组合作制作的教学方法, 能够使零散的单词与知识点很好地贯穿在一起, 囊括了许多重要的英语知识, 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手忙脚乱, 而是有条不紊地根据老师的教学步骤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在知识点彼此联系和有序地输入过程中形成了有序记忆和逻辑思维。由此可见, 教师结合已讲过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整合所学的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 还要设定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运用语言,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创设猜谜语的情境, 让学生兴致勃勃地走入教师预设的情景之中。这样,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不是对句型的机械操练, 也非枯燥无聊的学习, 而是跟随教师很快乐地回顾课本知识,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project板块教学策略探究的意义

Project板块的内容多样, 形式丰富, 范围包括学校生活、家人等多方面, 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效的Project板块教学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还可以让学生感到很亲切, 有话可说。

Project板块内容与本册书中本版块前的几个单元内容联系密切。例如, 五年级的英语教材里面提及的野餐、动物园等都一一出现在了Project板块里。由此, 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每个单元里的知识学习的不足之处, 以便及时改正错误, 帮助他们巩固知识。

Project板块的趣味性大, 能激发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Project板块与传统的英语复习课相比, 趣味性很强, 能给学生以新鲜感, 使他们不再觉得英语学习是枯燥无味的, 而是生动有趣的。

四、结语

“板块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8

一、 板块三串教学思想简述

长期以来,困扰教师的教学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关注程度;其次,如何有效开展师生互动,形成热烈的课堂氛围;最后,如何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针对性地进行补充?传统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完全由教师掌控,学生仅仅是扮演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的角色,虽然教师有心营造互动的环境,却往往为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模式所限,学生参与的兴趣不大,常常出现教师试图以提问形式开展互动,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最终却由于无人响应而不得不自问自答的尴尬场景,课堂氛围塑造无从谈起。至于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运用情况进行了解,传统的方法为课堂提问和定期测试,前者覆盖面太窄、思考深度不够,难以掌握全面真实的情况,后者则缺乏时效性,难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机动性不足。

在此大背景下,“板块三串”教学思想应运而生,有效缓解了上述种种问题。“板块三串”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将教学、巩固、反馈三个阶段整合成一个整体,实现无缝对接,首先对知识点以层层分解的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以合适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课堂互动,调动学习氛围,同时以定期和即时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摸底,在摸底过程中,既充分考虑“面”的覆盖,也考虑“底”的深入。

二、板块三串思想对于当前数学教育的借鉴意义及在教学中的体现

笔者以为,板块三串教学思想对于当前数学教育的借鉴意见主要有三:其一,强调将教学、巩固、反馈三个阶段整合成一个整体,而非传统教学法中泾渭分明,这种新式的、相互穿插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二,强调问题分解,以旧带新,既在对原知识点的温习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将学生引导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上来;其三,强调反馈,通过问题分解的方式,既授新知,又温旧习,同时还能够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即时地、全面地反馈。如笔者曾以如下方式分解知识点,成功运用该教学法思想,取得不错的效果。

例:教学目标:通过动态地展示图形变化,让学生观察、探究,在温习切线长定理的过程中,领悟切线长定理是切割线定理的特殊情况这一知识。

(1)已知:弦AB和CD相交于⊙O内一点P(图1),则PA·PB与PC·PD有何关系?为什么?

学生:连结AC、DB,由△APC∽△DPB可得PA·PB=PC·PD。

教师:板书“相交弦定理”。

(2)若AB、CD的交点P在⊙O外(图2-1),上述结论成立吗?

学生甲:成立.连结AC、BD,由△PAC∽△PDB可得PA·PB=PC·PD。

学生乙:成立.连结AD、BC(图2-2),由△PAD∽△PCB可得PA·PB=PC·PD。

(3)对图2,令PA绕P点旋转,使它和圆相切(图3).上述结论有何变化?

学生:此时A点与B点重合,即PB=PA,可猜想上述结论变为:PA2=PC·PD。

教师:板书“切割线定理”。

(4)对图3,再令割线PC绕P点旋转,直到和圆相切,此时结论又如何呢?(图4)

学生:此时C点与D重合,即PC=PD。

∴上述结论将变为PA2=PC2,即PA=PC(负值舍去)。

“板块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9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应用题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加强解题策略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就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策略教学的做法和体会谈谈笔者的粗浅看法。

一、将内潜的解题思路暴露出来

思路具有启发智慧的价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的所在,小学数学《新大纲》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可见,教学时要重视解题思路的教学,暴露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思维规迹,体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从而使外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内在知识结构,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内化为“动”态的思维活动,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为此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加强思维的透明度,准确深刻,鲜明生动地再现数学知识的形式过程,充分暴露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1、铺垫思维的暴露,应用题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任何新知识都是旧知识的发展和深化,应用题教学也同样,在教学新的应用题之前,要激活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或顺应)的铺垫工做,使学生有个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铺垫过渡,实质上就是把搭桥铺路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使新知识做为旧知识合乎逻辑的发展,从而使学习应用题变得更加有意义。2、过程思维的暴露,应用题教学主要是解题过程的教学,也就是充分暴露学生解题思维的过程,而过程思维的暴露,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理的过程,弄清每个结论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使学生领会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形成正确的心理势态,以探求到正确的解题途径,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飞跃。3、反思思维的暴露,小学生由于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局限,解决问题时往往浮于表面,注重于结论的正确与否,而很少关注获取这个结论的思维过程,去从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所以当教师看到学生的解答时,不要就此满足,而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去反思思维过程,结论形成的路线,达到暴露思维的目的。4、相关知识思维的暴露。小学生学习知识时分化现象十分突出,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对教材的每个知识点的内容掌握不牢,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无法学好相关内容,这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隐患”,教师要想方设法清除潜伏在教学中的这种分化因素,加强训练相关知识的思维过程,强化刺激,消除“隐患”。因此,在教学复合应用题时,要反复暴露学生将间接条件转化为直接条件的思维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给相关知识点之间搭好了友谊之桥。5、拓展性思维的暴露。教师指导学生解题也好,学生自行尝试解题也好,会常有这种现象,题解完了,但思维过程并没有结束,正向纵、横、深的方面拓展,可谓“言尽意存”、“雁过留声”教师若能抓住这个理想的思维机会,把拓展的思维过程揭示出来,真是锦上添花。如果把前面一步、二步、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改成分数应用题,改成小数应用题该怎样进行解答呢?

二、加强一般应用题解题策略的教学

一般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且千变万化,不可能把所有问题的解题方法都教给学生,应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一般策略。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思维更加到位。(一)归结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1、审题。目的是让学生弄清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具体做法是:可以口头表达,也可以用简单明了的办法摘录条件和问题。也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表示。一句话通过审题,要加强感知,落实一个“透”字。2、分析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核心,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3、计算。通过上面的分析,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并说出这样列式的依据或原因,然后再让几名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们,从而使学生养成了动脑、动手、动口的好习惯,也就更加透彻地理解了题中的数量关系,解题的方法,依据。4、验证,验证是解答应用题的重要的一步,通过验证,能够确认自己答案的正确与否,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教材对应用题的检验的这一步越来越重视,检验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把得数当作已知数,用倒推计算法看是否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也可以将题中任一个条件当作问题,多角度进行验证;也可以按题中的数量关系再算一遍来检验。再探讨并回答上题用哪一种方法验证,先让学生自己验证,然后同位交换意见,再板演学生易接受的检验方法。

(二)教给学生解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展示思维过程。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考方法是解题策略的中心内容,也是教学一般复合应用题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让学生学会分析思考、解应用题时才有路可循,才能比较顺利地探索出解题的途径,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终身受益,解题的思维过程才能清晰地展现出来,可见,解答应用题选择合适的思考办法至关重要,教学时,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按照一定的思路展开分析,解题的准确率也就会慢慢提高。

(三)揭示应用题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揭示应用题的内在联系,是现行教材的一大特色,现行教材应用题的例题前基本上安排了与之有关的复习题,例题后利用想一想又添臵了变式题,这就要求学生弄清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把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特点,学会解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注重应用题解题策略的训练

应用题解题策略是指探求问题的答案时采取的途径和方法,是最高层次的解题方法,具有普遍性,面临一道应用题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是学生接触和分析问题之后,首先进行的选择性的思维操作。

1、依靠原有的解题模式,通过对题目的辨认,先识别问题属于哪一类,然后以此为索引,在记忆库中提取相应的方法,如:一位农民养鸡240只,平均5只鸡6天喂饲料4.5千克。照这样计算,这些鸡15天要喂饲料多少千克?写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根据己有的知识经验从前面的对应关系中便很快得出两种解题策略。策略一:用归一法要求出1只鸡一天要喂的饲料,再求240只鸡15天的需的饲料,即4.5÷6÷5×240×15=540(千克)答:240只鸡15天要喂饲料540千克。策略二:每只鸡每天喂的饲料是一定的,根据倍数关系,只要求出240只是5只的几倍和15天是6天的几倍,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4.5×(240÷5)×(15÷6)=540(千克),答略。

2、以退求进的解题策略。有些应用题学生一时很难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时我们就退到最容易看清楚的地方,认透了,钻深了,再回到原问题上去,如对于标准量不统一的分数应用题,如果我们能从题中找到一个不变量,便能很快找到解题方法,例、一个车间有工人180人,其中女工占3/5,后来又招进一批女工,这时女工人数占全车间总人数的7/8,又招进女工多少人?一时看起来面对此题束手无策,但认真领会题意后,你会发现,女工人数的变化引起全车间总人数的变化,但男工人数始终没有增减,实际就是这道题的突破口。当全车间工人为180人时,女工占3/5,则男工占1-3/5=2/5。从而得出男工人数180×2/5=72(人),对招进一批女工后,女工占车间总人数的7/8,这时男工占1-7/8=1/8,从而得出全车间有工人72÷1/8=576(人)这样问题就很快解决了,又招进女工的人数为576-180=396(人),综合算式为180×(1-3/5)÷(1-7)。

总之,近几年来,特别是在三年级第二学期,本人通过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策略的探究,发现解题策略的训练,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小学生解答复合应用题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思维策略的训练,调动了学生们解答应用题的兴趣,挖掘并推动了学生解题思路的巨大的内部动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解题策略和使用解题策略的积极性,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欲望渐渐上升,优生能够较快地提取相应的策略,减少了盲目尝试的过程,提高了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解题思路活跃,兴趣越来越浓厚,一些对应用题从不感兴趣甚至讨厌的中等生及中下学生也开始有了兴趣,解题方法和技巧越来越靠近优等生,中等生解题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相信同学们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的一些解题策略,将会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范围内将这些解题策略迁移、推广,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受益,同时也给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的教学创设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氛围。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苏元俊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也发生着相应的变革。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教学要求,而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辅助手段,登上了历史舞台。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介入可以达到声形并茂的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重点、难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或者仅对经历过的事物有一定印象。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够仔细,缺乏生活体验,知识的积累较为贫乏……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部分课文时,对其中重难点的理解以及文章的内涵仅仅是停留在老师的讲述上,久而久之学习便成为一种机械的被动接受,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信息技术的介入,有效地改变了这种状态。信息技术能很好地支持声音、图像等媒体信息,达到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目

二、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课文理解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它能将静态的文字以图文并茂、声形俱佳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我借用了FLASH动画的形式再现了鸟在树林中生活的情景,当学生看到大屏幕上出现榕树和鸟时孩子们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有的还叫起来,这时再让学生去体会课文中的情景教学就易得多了。

三、借助信息技术,拓展资源积累

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实践、积累、再实践、再积累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创新的前提。网络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超大型知识库,它连接着地球的每个角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用好网络,可以使人“秀才不出屋能知天下事”。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任课教师在课前鼓励学生从网上查阅有关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的资料,下载相关的图片。教学时,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文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通过这样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同学之间不仅增进友谊,还实现了知识的互补。一堂课下来既获得大量有关“桂林山水”的一手资料,对美丽的桂林也有了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

四、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出现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昏沉沉听的局面。新课标则强调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多媒体教学课件正好满足这一要求。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单一,也使学习过程从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

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协助下,同学们在网络教室,不仅收集资料、下载图片,还借助主题网站《美丽的小兴安岭》,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网站他们不仅了解了《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提到的有关小兴安岭的风景、特产,还知道了大量课文中没有提到的小兴安岭的其他信息资料。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又如打字游戏,说是游戏,但要玩好却不是那么简单。除了要有扎实的指法基本功外,对汉字本身的了解也非常重要。如用拼音输入法,倘若对拼音掌握得不牢,字的读音不准确,自然会降低玩游戏的质量。同样的道理,同学们若是用五笔输入法进行游戏,对汉字的笔画特征、笔顺不了解,也难玩出质量来。因此可以说,打字游戏可以让学生因为想要玩好而不得不加强汉字字形和字音的学习,在游戏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汉字字形和字音的掌握,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再如一些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如修改病句、词语搭配、判断句型等,如果仅仅靠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单纯枯燥的“听”会让学生既感到厌烦又达不到训练要求。小学生喜欢做游戏,将活动游戏引进课堂,增添学习乐趣,既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又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学习乐园。于是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类似于游戏似的教学设计。比如词语搭配练习,我们设计为学生与电脑中的“学习伙伴”对话,如果学生搭配正确,学习伙伴便可以让他进入下一个环节,否则就停止,直到他选择正确了为止。这样一种学习方式,使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都被激发出来,他们很自然地就处理好了“要我学”和“我要学”的关系。

五、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小学课本就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它深邃的思想内涵,炽热真切的情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诗如画的山川美景,精妙隽永的名言佳句,曲折离奇的情节等等,在我们面前展示出一幅幅神奇美妙的、绚丽多姿的画面。美渗透在每篇课文之中,美在咫尺。引进信息技术的语文课堂是师生表现美、创造美、展示美的舞台。从中,学生更领悟到如《草原》的风情,《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独特的高尚品质,《彩色的非洲》的绮丽……这些,不但给学生以教育,而且提高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进而发现美,创造美。

对话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小学 教学 对话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话教学方式脱颖而出,对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与思想沟通起到积极作用。在对话教学中,课堂上的模式不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而是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双向的交流。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对话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实现的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模式的突破,通过交流平台的构建,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与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整体的理性思维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授课时的难度大大增加,这时候十分有必要架构起一个平和包容的平台,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拥有一个可以实施的机会。彼此在这种环境下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一起交流生活中的苦恼与烦忧,一起探讨学习上的问题与困惑,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走近学生的内心,能够在多方面及时有效的给予学生指导。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与自己摆在同等高的位置,而不是仅仅站在成人的角度,站在高于学生的立场,而是应该摆脱以往的教学中一贯的优越感和高高在上的念头,以一种平等、民主、包容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力求数学课堂的学科严谨性与情感互通性完美融合,在追求教学效率的同时体现现代教学的优势,即师生之间情感的互动,在这种互动的催化下,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与加强,因此能够以更加活跃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得课堂氛围和谐高涨,从而刺激其记忆力与思维能力,快速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并进行快速的记忆,达到教学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真正实施对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学能够打开学生的心扉,促使其以更加开放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能够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相当于离开了教师的禁锢,不用再直面教师所带来的权威感与压迫感,因此学生摆脱了畏惧之心,在一种相当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敢于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敢于敞开思维自由的徜徉,在放松的心情中进行独立思考,在愉悦的氛围中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都能敢于表达自己,因此可能出现激烈的争辩场景,也可能出现平淡的对话交流,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有机会表达自己独立的思想、与别人交流自身独特的想法,但同时又能做到虚心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收获知识的喜悦,更多的是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的平等交流的喜悦以及同学之间的彼此信任。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课堂中,学生多了可以交流与探讨的窗口,能够以更加平常的心态开放自己,走出自我封闭的空间,敢于对不同的观点提出质疑,敢于面对别人的质疑坚持自己的理念,这是在教师主导的课堂中见不到的。例如,教师在讲授三角形的章节内容时,提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的学生认为是正确的,有的学生认为是错误的,对此,教师可以将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在激烈的辩论中探讨正确的答案,同时加深学生之间的情感。

3.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首先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在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学中,教师与文本成为具有平等地位的两个个体,由于文本是具有自身思想和意图的编者编纂的,因此不同的教师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能够收获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教师更要在此基础上深入钻研,使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应用既忠于文本,又在思想性与内容上超越文本,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应该追求的是提高教材的内涵与更深层次的延伸。例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章节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联系,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亲自体验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联系与异同点,这不但忠于了教材的指导,而且收获的是意想不到的成果。其次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由于文本教材凝聚了编者的思想结晶,因此值得学生细细研读,而不是仅仅为了学习目的学习所谓“有用”的知识。例如,在人教版的数学课本中有一个名为“你知道吗?”的板块,它以有趣的语言将视野延伸之与课本内容有关的课堂之外的知识,学生们通过阅读这个板块的内容,能够启迪思维,扩展视野。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话教学有了更好的实施空间,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对话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更要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相信随着师生的共同努力,对话教学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惠芳.生态理念下的数学“对话式教学”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14, (3):45-46.

[2]姚庆兰.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J].时代教育,2014,(24):107.

小说教学中的板块式分割组合法 篇12

任何一个整体,都是由部分(或要素)组成的。同样,部分(或要素)组合在一起,便可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依据这个原理,我们也可以把小说这个整体分割为四个部分,亦即四大板块———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显示为下表:

各板块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下面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祝福》为例,用图解的方法,具体说明各板块及要素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对整篇作品从整体上进行分割,也就是由一般到个别(演绎)。

通过上面的图解,各板块间的关系已经很清楚了,然后,把各板块加以组合(归纳),可组合为下面的金字塔形结构图:

“板块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13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一、结合学生实际、深入研究教材,做到胸有成竹

要在一堂课中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这个备课的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①研究教材――确定目标,梳理知识点的分布。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十二册,内容很多。教师要对整套教材有大体或更为具体的了解,熟悉各知识点在各册中的分布,了解小学阶段各学期乃至各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总的目的要求,正确把握整个小学阶段及各学期的教学目标,在学期初就应该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做到在完成教学目的任务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任务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更重要的是对本单元、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对本单元、本课的知识点要进行梳理。一篇课文、一次作文训练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可能有很多,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40分钟中全部顾及,因此要敢于取舍。有的新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总喜欢面面俱到,觉得这也重要,那也必须,舍不得放手,结果自然会变成“满堂灌”。在教学目标要求下,哪些知识点应重点突出,哪些可以一语带过,哪些必须反复训练,哪些甚至可以根本不涉及,这都是备课时应该明确的。

②研究学生――划分层次,顾及不同程度学生。在备课中还应对教学的主体――学生――进行研究,脱离了学生的教学是一种无目的的教学,是完全失败的教学。同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是相对接近的,我们在备课时就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语言方式的运用上,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往往会造成“启而不发”。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只有不懂得提问题的老师。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识水平、认知结构等都会存在不同的差异,一个成功的教案应顾及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一堂课中既应让程度高的学生有所得益,也应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有所收效,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不致拔高了一些人却抛下了另一些人。总之,备课时做到“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就为成功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

我们经常用到一个成语――深入浅出,它指的是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词却浅显易懂。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立意,这是表达上的成功。而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提倡“浅入深出”,它遵循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从已知导入未知,就是“浅入深出”。从浅显而逐渐深奥,需要一个启发的过程。启发的关键就在于“浅入深出”恰当地设计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比如《假如没有灰尘》这篇文章我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你知道灰尘有哪些危害吗?(用文中文字回答)

②你了解灰尘多少?知道它的特点吗?(概括回答)

③灰尘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它又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什么作用呢?(答: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没有灰尘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假如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将是湿漉漉,更为严重的是大气中的相对湿度将不断上升,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④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答:事情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这几个问题都是同学精读课文后能够回答的,不会太深而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作为一篇自读文章,解答了这几个问题就基本上达到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要求。这些问题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开拓思维,从而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新的提高。问题的设计由浅而深,由简而繁,由具体而抽象,逐步提高,逐步发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随之得到解答,学生藉由这些问题的引导得到启发,学得新知识。

上一篇:高考满分作文《门与路》下一篇:设备管理员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