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基本制度整改报告

2024-06-23

育人基本制度整改报告(共7篇)

育人基本制度整改报告 篇1

育人为本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报告

在加强育人为本基本制度建设教育活动中,我校制定了相对应的制度,并且做到落实。经过一个阶段的实施,通过征求全校师生的意见和领导班子成员自查,看到了优点,同时也找到了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我校制订了整改措施。

一、加强制度的实施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1、制定措施,稳步推进

为了把此项工作切实抓好、抓出成效,我校继续深化制度,深刻理解目的和意义、指导思想,对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主要途径、基本标准及开展要求 进行了详细的部署,为了使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成立了领导小组,为扎扎实实抓好此项工作打下了基础

2、领导重视,积极参与

为了把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学校领导身先士卒,参加到制度的落实和实时中,确保育人为本制度的有条不紊的进行。近一年来,我校不断自我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不断商讨制度的实施,并且研究制度的落实过程中的不足问题,督促相关班级针对不足进行整改。

为了营造育人为本的氛围,我校除积极有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制度精髓,深刻理解制度的内涵外,校领导亲自指导,为强有力的实施并落实制度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现在,育人为本已经成为学校的日常工作内容,对培养综合性人才越来越到位,而学校教师对制度的理解愈来愈明确,已经形成了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制度建设,做到公开力度

为了做好育人为本工作,我校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上半年进行工作,反映出一些单位在公开工作上存在着问题,我校及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育人为本制度深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教育整改提高阶段,必须加以纠正,并且明确提出五点要求:一是各位教师要明确制度公开工作。二是各班要将育人为本作为每天每节课的内容来渗透教学中。三是各班必须把每日的育人为本工作做一下总结,有利于下一步的工作进行。

通过全校师生的努力和认真整改,我校在育人为本制度制度建设中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全校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工作风气。在提高教育能力,提升学生素质等方面取得了实效。我校全体教师表示要以育人为本为动力,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上级部门的思想,及时查问题,及时整改,坚持其长期性一贯性,作为我校育人教学工作的长效机制,更进一步的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

育人基本制度整改报告 篇2

1 我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稳步推进

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尽管破冰艰难, 但各县 (区) 都迎难而上。通过各县 (区) 成立以县领导为组长, 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组成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利用会议、广播、电视和门诊的液晶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基本药物政策内容和意义目的;运用《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培训医务人员;出台本县 (区)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经费补偿方案等相关文件;在国家和省督促下, 稳步推进了基本药物制度在农村卫生院的实施, 启动了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 (编制、人事、分配、补偿) 。第一批试点县中最早启动的新津县是2009年12月10日开始执行的, 最晚的三台县是2010年7月1日全县开始启动 (2010年4月1日至6月30日先在6个乡试点) 。其余的9个县 (区) 都是在2010年4月上、中旬开始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有以下初步效果。

1.1 预期目标实现

调查11个县 (区) 的353个农村卫生院, 100%执行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四川省的补充目录, 100%的执行零差率销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不折不扣得到落实。

1.2 群众初享实惠

各县 (区) 基药报销比例高于非基药5至10个百分点。调查统计显示, 2010年4月至9月底, 11个县 (区) 药品让利共计6 464.28万, 次均门诊费药费下降30.2%, 次均住院药费下降22.56%, 人民群众看病贵得到缓解。

1.3 行为得到规范

药品统一招标、阳光采购、统一配送, 不仅降低了购药成本, 而且规范了卫生院的药事管理及药品采购管理, “药串串”、“包包匠”没有了, 有效遏制了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基本药物目录规范了医生的用药行为, 滥用抗生素等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规范了医疗行为, 超范围执业, 超服务能力接诊病人得到有效遏制。绩效考核替代过去经济效益挂钩的分配办法, 过度医疗消费得到了有效遏制;卫生院形象进一步提升。

1.4 卫生回归公益

破“以药养医”, 立“以财政养医”, 彰显国家重建农村卫生院运行机制的决心。从制度上改变卫生院的趋利局面, 减轻群众治病用药的经济负担, 凸显了政府对事关民生的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和责任, 卫生公益性逐步得到回归。

2 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中出现的困难

虽然基本药物制度的设计理顺了农村卫生院内部管理运行机制, 降低了群众治病的医疗费用, 但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困难。

2.1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偏少, 出现新的看病难

这是基层的普遍反映。据统计, 我国药品按通用名计算是12 000种,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按通用名是307种, 占到总数的2.56%。四川2010年10月1日执行的职工医保目录是2404种, 国家基本药物307种加省的补充药物174种 (第一批31个品种+第二批143种, 第二批143种中有63种是品规, 只有78种是新增加品种) , 共计481种, 占职工医保目录品种的20%, 比四川省的新农合用药目录594种少113种 (新农合药物未限剂型) 。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除去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抗艾滋病药、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诊断性用药 (硫酸钡等) 、一些目录有而未挂网的药 (麻仁丸、云南白药、制霉菌素片) 以及部分利润低挂网无货 (破伤风抗毒素) 等因素, 调查统计338种 (因143种尚未挂网) , 真正能够买到的品种只有274种, 调查发现农村卫生院使用基药最多的259种, 最少的127种 (邻水县牟家卫生院) 平均229种。一些基层医生喜欢用、老百姓喜欢服、价格又便宜的常用药如安痛定、伤风胶囊、天麻素等都没有。专科用药少, 儿科用药只有庆大颗粒和银黄颗粒2种, 味苦, 不适合儿童口感;妇科洗剂基本没有, 急救药回苏林都不是基药。青霉素、四环素等部分药品因多年广泛应用, 耐药性增加, 疗效差, 百姓不愿服。名优品种少。由于药物品种的限制, 一个农村卫生院的医生, 无论职称有多高, 技术有多好, 能力有多强, 你有法诊断, 莫法治疗 (作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医生处方难。一些在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回院的医生感到才华无法施展, 千方百计想调离卫生院。在诊疗活动中, 一方面是一些农民看病跑了医院跑药店 (买药) , 怨声载道, 另一方面是一些本来可以在基层治疗的疾病也要到县城就医, 县级医院门诊门庭若市, 住院部巷道加床, 县级医院压力增大, 导致新一轮看病难。大竹县一位新农合患者, 需服用降压的“氨氯地平”药物, 因卫生院没有, 他只能多方求购, 新农合门诊就医每人每年可报40元, 他的交通费就花了50元, 引发了这位患者的极大不满, 还向上级部门投诉。资中县因需“破伤风抗毒素”搞得医患不愉快, 该县龙山乡溪家村一农妇把手砍了, 去乡卫生院清创后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卫生院没有 (买不到) , 医生劝她去县里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她说:“那你们得给我车费, 不然你就不要给我治疗。”又劝她到乡村医生处看有没有, 她说:“那不该我去找村医, 你们给我治疗, 出了问题要你负责。”最后, 院长只好安排医生去村医处买回破伤风抗毒素给她注射了, 才把这件事搁平。

2.2 部分基本药物价格上涨过快, 造成新的看病贵

根据基层反映,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 有部份药品的采购价格不降反升, 有的药品超过卫生院过去自主采购进价的几倍。详见表1。

以上仅举了7种, 据基层反应, 价格不降反升的品种西药占30%左右, 中药占80%左右。现在卫生院的药品价格, 与同一乡镇的个体诊所和连锁药店相比, 不但品种少而且价格高。卫生院根本没有竞争优势, 业务量下降, 病人流向县城。加之县城普遍执行二级医院的收费标准, 远高于一级卫生院的收费标准, 而医保、新农合报销比率又低于乡镇卫生院, 这样一来, 看病贵的责难声、抱怨声再一次响起。统计表明1至9月, 业务收入农村卫生院普遍减少, 县级医疗机构普遍增收, 全县业务总收入高于2009年。

2.3 历史债务沉重, 自身化解难

近年来, 由于农村卫生院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设备装备,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到位等原因, 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都负有很重的历史债务。详见表2。

医改前, 卫生院还有一定比例创收来源, 债务可以慢慢还, 医改后没有药品差价利润, 而政府又未出台还债的政策, 债主逼债, 影响卫生院的正常工作。

2.4 补偿配套政策及资金到位滞后, 卫生院运行难

对基本药物零加价销售减少收入的补偿政策, 除中央 (人均1~2元) , 省 (人均2元) 、市 (1~3元) 、县 (不低于3元) 财政补偿政策清晰刚性外;与之配套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药事服务费收费标准两项补偿政策滞后, 至今未出台;“三项医保基金补偿”只有原则, 没有细则, 缺乏可操作性。

从调查中了解到县级财政对农村卫生院的补偿分为两种模式。

一种是综合算帐, 差额补偿。即收支两条线管理, 收入包括医疗收入、公共卫生项目收入, 药品销售收入, 财政现有经常性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支出包括人员经费支出、业务支出, 药品成本支出和其他支出。收入减去支出后差额为负数的, 即经常性收支差额, 由财政补偿缺口, 当年收支平衡。按这种模式补偿的有新津、邻水2个县, 占调查县总数的18.1%, 其结果只能保运转, 不能保发展。因工作需要招聘的编外人员待遇没有保障。

另一种是定额补偿, 即财政现有经常性补助收入不变, 对药品零差率减少的收入以2009年实际药品利润为基数定额补偿。按这种模式补偿的有9个县 (区) , 占调查县 (区) 81.9%, 其中全额补足到位的有成都 (市) 温江、资中、安岳、大竹4个县 (区) , 占9个县 (区) 的44.4%;补偿缺口的5个县, 占9个县 (区) 的55.6%, 详见表3。

盐边县红格中心卫生院院长曾誉林说:“卫生院2009年药品价差是120万元, 2010年得到4万元补偿, 补偿率仅只为3.3%。”无论哪种补偿模式, 2010年得到的补偿都少于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前的补偿额度。

对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不能按时到位。6月份前, 卫生院基本得不到补偿资金, 6月份后才能陆续拨付卫生院, 而卫生院的运转, 人员工资, 购药款又必须按月支付, 导致卫生院资金运行困难。如夹江县财政补偿预算了204万, 每月应拨22.7万, (实施基药9个月) , 4-9月应拨136.2万元, 实际到位70.2万元, 到位率占51.4%。

个别地方存在补偿责任转移、补偿资金转嫁的现象。

由于补偿资金有缺口, 加之绩效工资没有落实, 在职人员个人收入减少, 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造成卫生院职工思想不稳定, 人心浮动。广安等地的退休人员不断上访, 引起不稳定。

2.5 村卫生站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村医生存难

乡卫生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 门诊费用降低, 村卫生站未实行基药制度, 费用相对较高, 造成农民群众为追求廉价医疗而不能就近就医。即使是类似感冒这样的小病也会“舍近求远”到乡卫生院就医, 导致一方面村医业务量减少, 而生存困难, 另一方面也与医改制度设计的“小病不出村”相悖。究其原因是县里财力薄弱, 村级药品指标采购管理不便等因素所致, 如不妥善解决, 基层担心村医将会进一步萎缩。

2.6 药品招标网络平台速度慢, 申报购药计划难

基层反映, 四川药品采购交易监督平台运行速度慢, 不能离线上报药品采购计划, 导致挂网采购申报计划耗费大量时间, 目前只有60%的县 (市、区) 基层医疗机构在招标平台上挂网采购基本药物都这样慢, 今后180个县 (市、区) 的基层医疗机构挂网采购怎么办?凉山州反应部分卫生院还未建立网络, 都用卫生局的网络, 两三天都报不出去, 出了网络故障, 维修又跟不上, 工作开展难。

3 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3.1 三点思考

调查中了解到基层的同志一方面按照上级的要求, 坚定不移地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另一方面, 积极探讨前进中的困难, 提出了三点思考。

3.1.1 对基本药物目录的思考。

现在我国有三个目录 (职工医保药品目录, 新农合用药目录,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农村卫生院绝大部份病员是农民, 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品种和品规少于新农合用药目录, 在一定程度上农民使用新农合用药品的权益没有完全得到保障, 同时也不利于部份在乡的职工的医疗。有的老病号过去服用的新农合目录中的药品有效, 而现在卫生院没有了, 很有意见。可否考虑国家把三个目录合并成一个目录, 或者四川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与四川新农合药品目录合并成一个目录。

3.1.2 对“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的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第七条规定:“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 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而关于“全部配备使用的正面理解, 一是基层医疗机构只能使用基本药物, 不能使用其他药品;二是这些机构应全部配备基本药物不能缺货, 他可以使用其他药品;逆向理解, 国家政策没有禁止使用非基本药, 那么就是可以使用的非基药物。目前, 普遍是根据第一种解释执行的, 因此, 卫生院使用的药品品种及品规限死, 医生不能根据病情及病人的个体差异选择用药, 既不方便医生也不方便病员。可否按第二种理解执行。让非基药能进入卫生院, 实行零差价销售。对一个病员来说, 虽然不报销, 但花钱能在卫生院买得到自己需要的非基药, 比买不到心里总是要好受一些吧。

3.1.3 对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上世纪90年代, 卫生改革在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上, 选择了市场主导, 经过实践, 导致了看病贵。在医疗纠纷举证上, 选择了举证倒置, 进一步加重了病员负担。后来, 在补需方与补供方上选择了补需方, 看病仍然贵。说明医疗机构、医生是调节医疗消费闸门大小的关键, 只有卫生技术人员的劳动价值得到尊重, 才能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否则好的出发点不一定达到设计的初衷。研究显示, 公共财政每增加对医院100元的外部投入, 可以减少社会666元的药品费用负担[1]。

3.2 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几点建议

3.2.1 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目录。

由于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地理条件、医学历史文化沉淀的不平衡, 不同区域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不同, 同一地区农村卫生院的规模、装备、技术水平不同。再说农户经济水平也有好、中、差之分, 农村医疗消费水平也有层次不同, 都套用相同的基本药物目录, 不能满足农村不同层次的医疗消费水平, 这与党的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相悖。基层希望:一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增加品种。农村面广人多病种多, 一般卫生院应配600~800种 (占四川职工医保目录中的24%~33%) , 中心卫生院应配800~1 000个品种左右 (占四川职工医保目录的33%~41%) , 且不限剂型为妥 (方便病员服用) , 才能满足临床需要。让农村医生和县以上医疗机构医生享有用药的基本公平, 让农民和城镇职工与城镇居民基本享有服药的基本公平。二是对目录实行动态管理, 对已入目录不挂网或挂网后消失的药品要及时进行调整补充。三是探索国家基本用药目录与职工医保目录和新农合用药目录的衔接工作。四是鉴于国家对省里补充基本药物目录没有限制比例, 我省应从四川省情出发, 适时出台四川省第三批基药补充目录, 应多补西药, 少补中成药, 进一步体现医改强基层的精神。据有关材料反映, 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江苏省增加了292种, 山东省增补了216种, 安徽省增补了274种, 四川两批共增补了174种, 其品种少于东部的省, 时间迟于东部的省。

3.2.2 完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稳定的长效补偿机制。

基层提出2010年是按2009年财政补偿和药品实际价差作为补偿基数, 那么2011年又按什么标准补偿呢?调查组认为, 一是确定补偿项目、标准和明确责任。因此, 在政策层面上, 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性支出由政府根据规划足额安排;人员经费支出、公用支出应以政府预算为主, 医疗服务性收入作补充, 保障卫生院医务人员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 保证农村卫生院平稳运行和发展。公共卫生经费应在2010年当地人口人均不低于15元的标准基础逐年增加。在操作层面上, 财政预算应按卫生院上一年度实际支出加物价、工资增长等增加因素作为下一年度补偿的基数, 这样才有可操作性。应明确各级财政基本药物制度的补偿比例, 中央和省加大支持份额;二是要加快落实中央对地方财政“以奖代补”资金的到位, 缓解地方财政的压力, 对卫生院应按月兑现, 以利卫生院工资按时发放和正常运转;三是制定“三项医保基金”对基本药物制度补偿的可操作性细则;四是卫生院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要改变服务理念, 开展上门服务, 巡回医疗, 开辟新的服务项目, 如理疗、针刀等非药物疗法, 千方百计增强自身补偿能力。调查中发现一些搞得好的卫生院门诊病员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五是财政应对农村卫生院的历史债务兜底, 制定化解债务的时间表。六是尽快出台绩效工资实施办法, 解决好在职和退休职工的待遇, 以稳定人心。七是尽快调整医疗服务收费价格, 出台药事服务收费标准。八要切实加强卫生院收支的监管。

3.2.3 加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监管工作。

一要加强价格监管, 药品价格是个迷局。近年来, 药品价格降了20多次, 理论算帐减少人民群众医药费支出上百亿, 但群众感觉不明显。针对部份基本药物价格不降反升的情况, 要建立合理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在保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获取合理利润的前提下, 由国家统一定价;二要尽量减少药品广告, 以降低药品成本;三要减少药品招标过程中的不合理费用, 以减轻企业负担。四要完善统一协调的药价联动监管机制, 从新药审批和价格核定进行联动, 从药品招标和药品流通进行联动, 从药品使用和药品报销进行联动;五要坚持《四川省医疗机构药品阳光采购管理暂行办法》, 鼓励医疗机构执行上网限竞价, 发挥千百个院长的监督作用。当然, 不是越低越好, 药价过低使生产企业没有合理利润, 打击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会造成基药短缺。二要加大督查财政补偿政策落实的力度, 以解决政策出台快, 补偿额度不到位, 资金到位不及时的问题。三要加强医疗行为监管, 杜绝各种违规医疗行为。

3.2.4 把村卫生站纳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范围。

要解决农村病员逆向流行, 基本药物制度必须乡村联动, 但应解决好村医的经常性补助 (邻水等县调查村医每年收入是1.2至1.4万元) 和村医的养老保障。因村医的绝大部分收入都来源于药品利润, 一旦取消药品价差, 村医的基本医疗服务就没有了报酬, 随着公共卫生均等化项目的推进, 村医承担越来越多的公共卫生任务, 但村医的公共卫生补助都很少。只有这样才能稳定村医队伍, 利于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的全覆盖, 只有这样才能扎牢三级卫生网的网底。如果不解决经常性补助和村医养老问题, 刚性推进基药目录和零差价销售, 基层的同志感到三级卫生网的网底有破裂的隐忧。正如老百姓所说:“又要马儿跑, 又要马儿不吃草, 这样的马儿哪儿去找?”。鉴于村医身份不清晰, 可借鉴安徽省的补助办法 (1 200个服务人口省财政每年直补8 000元) 。

3.2.5 加强统筹协调, 保障政策的统一。

围绕基本药物出台的政策不统一, 具体表现在:省里政策规定可用“三项医保基金”补偿, 卫生部出台文件不能用“新农合基金补偿”,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行文不能用“医保基金补偿”, 三推两推, 卫生院补偿不到位, 卫生院难以生存。新农合卫生院报销比例高, 用利益导向引导病员流向基层;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少, 因缺少药品导致病员流回县城, 造成农民看病难、又贵。卫生规划投资基建与设备有中心卫生院和一般乡镇卫生院之别, 基本药物目录则没有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之分。晋职称、考执业医师, 全国统一, 开处方用药分城市与农村医生不统一。基本药物目录落实快, 药事服务费与医疗服务费调整按兵不动。卫生部《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规定不得进行二次议价, 而《四川省医疗机构阳光采购管理办法考核积分细则》规定可以上网限竞价。总之, 应加强统筹协调, 保持政策的统一, 以免基层有利的执行, 不利的就不执行, 以有力促进全面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3.2.6 增加投入加强药品招标网络建设。

育人基本制度整改报告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018-03

教育发展实践证明,在教师资格认证工作中,建立独立的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时代和社会所需,也是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有鉴于此,为了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升教师职业道德,课题组成员对相关中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分析,以对建立独立的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起指导和借鉴作用。

一、调查方法及对象

本次调研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以及统计分析等方式进行。课题组成员在查阅相关文献和教师资格认证政策制度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对象,并设计调查表(仅在中职学校范围)和调查问卷。选择了南宁市7所中职学校(其中包括3所民办职校)、1所含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综合性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作为调查对象,分别设计了中职学校校级领导、中职学校教师、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共三大类问卷。共发放问卷348份,经过整理和筛选,剔除回答不完整以及回答一致的无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36份,有效率为96.6%。其中大学毕业生176份,收回有效问卷168份,师范类毕业生78份,非师范类毕业生90份,有效率为95.5%;中职学校共发放问卷172份,收回有效问卷168份,中职公办学校领导23份,专业教师75份;民办学校领导9份,专业教师61份,有效率为97.7%。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中职学校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经统计,以上7所中职学校2013年教职工总人数为109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79人,管理人员55人,其他人员160人。为了解中职学校教师基本情况,课题组设计的调查表内容分为八大项,33个小项,主要涉及职工结构、学历构成、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等内容。数据汇总主要情况如表1所示。

从这次调查结果来看,中职学校教职工总数在增加,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在不断增大。从职工结构来看,“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的71.9%,兼职教师占28.2%。从学历构成来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全体教职工总数的74.7%,其中研究生学历达到5%。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情况分析,各职校新进教师必须全部上岗培训,开始注重教师专业化培训、企业实践、为企业和周边社区服务,更能体现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是开始重视培训兼职教师的理论知识。从教师资格证来看,拥有教师资格证的总数为900人,占年末教职工总数比例的82.2%。因为南宁市的职校基本上从普通中学转化而来,所以普通中学教师资格证所占比例达48.33%,差不多占了一半。中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占51.1%,另外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占0.5%。从职业资格证来看,公办中职学校比较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民办学校因为教师流动性比较大,在职业资格证方面要求不是很严格。但总的来说,获得中级证书的中职教师比例占了61.1%,能获得高级证书的教师占17.5%。如果按教职工总人数来计算,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总数仅占42%,比例有待提高。

(二)中职学校问卷调查情况

1.针对校级领导的调查问卷情况。本次中职学校校级领导问卷调查中,在对现有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进行了解时,77.8%的校级领导认为现有的教师资格终身制缺乏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54.2%的校级领导认为中职学校教师制度建设滞后,缺少对中职学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具体规定。在怎样发挥中职学校教师在职培训的作用的调查中,87.5%的校级领导强调实行培训制度化,每5年在师资培训中心分别进修一次;加强校企合作,定期去企业进行技术实践,参加企业培训;将教师在职培训与教师资格、职称评定、地位待遇相联系。在询问中职学校教师应有几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时,50%的校级领导认为应有3-4年的企业实践工作经验,45.8%的校级领导认为应有1-2年,4.2%的校级领导认为要有5-6年的实践工作经验。95.8%的校级领导认为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实习指导教师都应具备实践教学能力,只有4.2%的校级领导持相反意见。在讨论是否可实行多样化的教师资格证,100%的校级领导赞成设置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特殊资格证,另有20%-30%的校级领导还希望设置因师资短缺问题的临时教师资格证以及从外国聘请的“外籍教师资格证”。100%的校级领导认为职校专业教师短缺的原因是专业教师福利待遇低宁肯进企业。在询问对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看法时,83.3%的校级领导认为教师资格专业标准(专业信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最重要的。假设在我国中职学校实行独立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只有25%的校级领导认为改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主要途径排在最前面的应是建构多元教师资格评鉴系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资格评价标准,强调教学的专业性;建立教师资格认证的配套制度与措施。

在征求“作为中职学校校长,您对我国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建设有何具体建议”的问题中,笔者将建议归纳为以下几点:(1)具有高中教师资格证应转为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证(确认),对部分企业工作有丰富经验专业教师适当降低认证标准。(2)希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工作,有专门的机构及人员管理,重视落实该项工作,形成制度,纳入法规管理。(3)应注重教师专业性的因素、实践能力、生产经验。(4)当前中职学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的两个突出的问题:由文化课教师转型的教师实操能力不足或欠缺;从企业行业聘请的人员普遍欠缺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欠缺,所以尽管实际操作能力不错,但表达能力,教学的基本规律、方法的短板导致他们的上课吸引力不够。这两个方面都应引以重视。

2.针对中职教师的调查问卷情况。在所设计的中职教师调查问卷中,20-30岁的教师占18.5%,31-40岁的教师占55.6%,41-50岁的教师占22.2%,51岁以上的占3.7%。参加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占33.3%,11-20年的占44.4%,21-30年以上的占20.4%,31年以上的占1.9%。1.9%教师拥有硕士学历,90.7%的教师拥有大学本科学历,7.4%拥有大专学历,学历都达到中专以上的水平。拥有高级教师或高级讲师职称的教师占20.4%,中级或讲师职称占50%,初级职称占22.2%,无职称的教师占7.4%。在问及是否支持在中职学校建立独立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方面,77.8%的教师表示全力支持,1.9%表示不支持,14.8%表示无所谓。“双师型”教师占53.7%,但在“双师型”教师中,只有27.8%具备在企业工作的经历。38.9%认为自己的专业特长得到充分发挥,58.5%认为发挥仅一般,5.6%认为难以充分发挥。88.9%肯定学校经常选派一些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近三年参加过三次以上培训的教师达50%,其中31.5%认为效果很大;参加1-2次以上的教师占42.6%,其中13%认为效果很大。中职学校教师认为专业教师短缺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教师福利待遇低,他们宁肯进企业;其次是学历资格标准的限制和继续教育培训的缺乏。74.1%的中职学校教师认为资格认证低效具体表现在教师资格认证方式不能有效审核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与能力,24%的中职学校教师认为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不能有效反映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性,1.9%的中职学校教师认为现有的教师资格证书缺乏有效的预测效果。77.8%的教师同意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应与定期的专业培训、教学考评、修满教育课程的学分以及评职称挂钩,并以此促进教师的成长;同时50%以上的教师认为,当所在单位有着同样资历层次的教师拿到比自己高的工资奖金时,都表示替他们高兴,并表示自己会更加努力。75.9%的教师赞成在中职学校建立兼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其中31.5%的教师说明自己所在学校是通过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吸纳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或能工巧匠等方式引进兼职教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职业教育”中,第十四条提出“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据此征询是否国家采取法律法规等措施实施中职学校教师资格制度,结果显示85.2%的教师赞成,11.1%的教师持不赞成态度,还有3.7%的教师认为无所谓。如果在我国中职学校实行独立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只有37%的教师认为需从教学标准、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考虑,且多数不赞同从社会交往能力去认证教师资格。

在征求“作为中职学校教师,您对我国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建设有何具体建议”的问题中,笔者归纳为以下几点:(1)增加中职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条件,如专业能力、企业工作经验、专业操作技能能力。(2)明确教师资格有效日期,设置期限为5年,再重新确认教师资格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3)增加教师工资等福利待遇,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职位升迁相结合,提高社会对中职教师的认同度。(4)建立中职教师资格认证破例制度,一是针对专业技能高(如持有高工或高级技师)但学历未达标本科或中专高龄的教师;二是针对非师范类专业但中职学校又特别缺乏的专业教师;三是针对从企业行业聘请的专家或高级技师等。

(三)师范类、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调查基本情况

在所设计的师范类、非师范类准大学毕业生调查问卷中,调查对象女生占绝大多数,共计142人,占总人数的84.5%,男生仅占15.5%。经调查,在这些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中,近一半的学生没有考取任何教师资格证,获得普通中学教师资格证的学生占30.4%,仅6.6%学生的考取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证。89.8%学生认为校领导重视学生去考教师资格证,因为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培训时间基本上是1-3个月,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校领导对大四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采取不干预的态度。51.1%的学生报考教师资格证的目的是热爱教师这门职业,38.1%的学生是为了增加就业砝码。以上调查表明,教师资格证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比较大。

在我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基本上是教育学考试、心理学考试以及普通话测试,笔试、普通话测试过关后,再进行一次课堂教学和体检过关即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但这种考试方式过于笼统,既没有时间限制,更不利于中职学校选拔专业教师。在这次问卷调查中,64.3%的学生认可现有的教师资格认证方式,只有1%的学生持不支持态度,可见学生对教师资格认证的意义暂时还没有一定深度的认识。教师资格证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起点,51.7%的大学生赞同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更具体化,需涵盖职业道德专业化、学科知识专业化、教育教学知识专业化、教育教学实践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针对我国现有的教师资格证终身格局,61.9%的学生希望打破终身格局,赞成逐步推行5年一周期的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在涉及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理解这个问题中,根据我国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所给的四个答案都可入选,因此学生仅从字面上即可找出答案,但如真的想成为中职学校的教师,那么“既具有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则是最佳答案。68.8%的学生认为中职学校有必要设置教师专业标准,并且认为教师专业标准是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基础和依据,能为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项目和课程开发提供依据,能促进职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由此看出,大学生对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的认识虽不成熟,但从某些方面反映出大学生对中职学校教师应有的水准还是有着很清晰的概念。

三、调查结论及建议

(一)制定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应以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为基础

从调研可知,中职学校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相应的文凭学历,具备承担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具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职业经历或经验和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专业素质。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首先,不管教师如何分类,任何教师都应具备职业教育特性,必须掌握所教班级的相关行业专业基本知识和行业专业能力。其次,中职学校缺乏专业教师,在学历方面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在专业能力认定方面可以提高要求。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是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的关键,这样可以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价值取向。另外,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证认证制度强调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还应重视教师师德等基本要求,如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常规等方面的培养。

(二)明确中职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应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主线

中职学校教师应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中职学校教师任职资格包括入职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一方面,根据我国中职学校实际情况,入职资格可灵活放宽,可引进中职学校毕业留校、高职院校或者非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的专业教师以及从行业企业聘用的兼职教师,先缓解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短缺的现象,再通过教师资格考证培训、考试和考核去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应严格审核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资格。按照高级讲师、讲师、助理讲师以及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中级实习指导教师和初级实习指导教师的评定要求,达到合格才能给予中职学校教师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促进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

(三)完善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教师评聘、绩效实施的前提

1.更新中职学校教师资格。我国部分中职学校是普通高中或者普通初中转化而来,其中大部分教师仍持有当初的普通中学教师的教师资格证书,这既不利于教师在职业教育教学岗位的成功转型,也对成功转型教师今后的职称评定和任职产生影响。另外,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推行5年一周期定期注册,应打破教师终身制。

2.教师资格认证与教师评聘一体化。以往教师评聘一致的做法偏离了择优聘任的目标,不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终身教育观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完善中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如对教师资格证书采取年限政策、按照中职学校生师比增加中职学校教师的人事编制等。笔者建议,建立教师资格认证与教师评聘统一的社会机构,提高教师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和职业教育工作质量。

3.制定“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先实行“双证书”资格标准。“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成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方面的专家,还要成为职业道德的表率,因此“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除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外,还要有行业企业的从业经历,这样才能提高中职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可度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建立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有益于培养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益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有益于教师的评聘机制建设。通过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渠道,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一定会有一个质的变化,这样就更易实现中职学校教师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查吉德.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研究[R].北京: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之“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研究”课题组,2009:44

[2]曹茂甲.我国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制度研究评述[J].职教通讯,2012(13)

育人基本制度整改报告 篇4

为全面推动育人为本基本制度的落实,进一步促进广大教师深入理解各项基本制度内涵,切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按照市、县教育局的统一部署,我镇小学全体教师于2012年7月16日——17日在红河镇中学举行暑期育人为本基本制度全员培训工作。通过学习,感受颇深,现将我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育人是第一位的工作。要坚持育人为本,在学校,学生是中心,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对国家和社会来讲,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和标志,没有学生的充分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办学活力、学校的地位和未来。各项教育工作都要始终围绕育人这个中心,教师要热爱学生、无私奉献。

一、创优美环境育人,促进和谐

优美的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可以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能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试想一下:当一个人跨进非常安静的阅览室,他会产生一种连咳嗽一下都不自在的感觉,更不好意思大声喧哗。同样,当一个人步入窗明几净、地面如镜的大厅里,他会产生一种怕踩脏了地面的感觉,无论如何也不会吐上一口痰。反之,如果一个人走进某个很脏的场所,他也就会随地乱扔果皮、纸屑。所以,在每个新学期开学前,我都要组织老师把整个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学生用品、卫生工具放置到妥当的地方,使学生一进入学校就会感受到一种整洁、守纪、勤学、向上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这里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学校营造成一个环境优美、富有学习氛围和良好行为秩序的“教育小区”。记得我刚到珠岙小学上任的时候,由于我们是新搬迁的学校,一切都空白,在我的带领下,这几年校容、校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校训上墙,楼梯口设置文明警示语,楼道悬挂名人画像,展示学生作品,硬化美化绿化校园。通过良好的育人环境的创造,学生的文明习惯大有好转,特别是一些从村完小撤并过来的学生,改掉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创建平安校园,保障和谐

近年来的校园暴力惨案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敲响了警钟,创建平安校园是我们学校一切工作的首要任务,我狠抓“六个落实”,努力创造平安校园环境。

1、落实安全责任:安全是学校办学的保障,因此,学校将安全工作列入教师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努力实现五个“每一天”。即:“学校安排好每一天,教师指导好每一天。学生成长好每一天,家长满意每一天,社会认可每一天”,把 五个“每一天”的实现情况,当作学校检测自身工作成败的重要依据。

2、落实工作制度:工作制度是约束、督促、检查完成工作任务行为的自我监督的一面镜子,学校不断完善充实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学校安全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保障安全无隐患。

3、落实值班制度:强化门卫工作制度,在上学期我们在原有门卫的基础上,再选派两名责任心强的专职人员参加值班,同时实行校务人员、教师值班制度,对来校人员以及上课期间师生请假离校做好登记,为学校安全把好第一关。

4、落实检查排险:学校定期对教室、宿舍、食堂、体育设施、学生活动场所的安全事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留任何隐患。

5、落实安全教育: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学校经常开展一些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如:安全知识竞赛、征文比赛、主题大中队会等,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联系卡》,充分利用校讯通,积极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寻找共同的教育方式,保证学生安全。

6、落实重点防范:为确保学生安全回家,每天下午放学,值周领导、教师、都到校门口维持秩序,指挥疏散学生,待学生安全离校后,教师方能离校。

三、抓课程改革,推进和谐

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发展作为培养目标,狠抓教学常规,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形成生动活泼的现代化的教书育人环境。

1、搭建实施课改的舞台: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育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开展改革,师资是关键,针对我校教职工队伍现状,我们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为本,实施“科研兴校”战略目标,着力培养和锻造一支适合学校发展的品德高、业务精、能力强、观念新的的师资队伍。通过“集体备课”、“课例研究”、“说课交流”、“优质课评选”、“精品课展示”等教研活动,规范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培养和锻造一批青年教师,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型、反思型、研究型”的个体。以常规管理为抓手,以教研活动为载体,提高教师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针对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及困惑,鼓励教师积极收集资料,畅所欲言,交流研讨,从而共同进步。努力探索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特色办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全程、综合、主体式培养,发挥学校育人功能。

2、打造自主发展的天地

学校对学生实施人性化管理,在管理活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遵循“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础内涵的人本思想,做到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3、提供快乐活动的场所

我们不仅注重和谐美好的外部环境对学生心灵的滋润,更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对学生品质的教育。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在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处处倡导“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体现人人参与,和谐发展的愉悦氛围。除了修建田径场,篮球场外,我们还在学校食堂后面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先后组织了“劳动最光荣”、“练就一双勤巧的手”、“我为基地添光彩”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愉快中劳动,在劳动中长知识、学本领,同时也和谐了师生关系。

四、家校社结合,共创和谐

1、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由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然而,当前常常会出现“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的状况。造成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我们在学校里对小学生进行5天的系统而加强性教育,而当小学生回到家后由于教育的不连续或滞后,在两天的周末里,学生又回归没有教育的局面。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5+2=0”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影响,我们高度重视与家长的沟通,每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不能将家访的焦点只聚集在学习上。每学期我们都定期召开“家长学校”和“家长座谈会”。使家校达成了共识,从而加深家长对孩子、对学校、对老师的了解和理解,促进孩子的进步,家长的提高。

2、社会风气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人们学习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决定意义。由于村民受教育相对较低,我们便利用假日或者集市的时候成立“文明假日宣传小队”,给村民发宣传资料,特别是“假日晚呼小队”在村民中影响很大,多次被县、市电视台,《台州晚报》报道。在教育村民的同时,其实也教育了学生自己。

小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能力差。不良的社会风气,会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我们主动争取村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调动一切有利于学校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除了聘请派出所民警为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给学生讲相关法律知识,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法律法纪教育外。还聘请了“浙江省十大孝子”、“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云林等在社会有影响力,又关心教育事业的人为校外辅导员,除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外,他们还能及时把学生在社会上做的一些事及时反映给我们学校,使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2008年4月的时候校外辅导员叶信撰老先生带着岭口村村干部的一封信到学校反映情况:说珠岙小学的学生在岭口樟树附近玩,还随地小便,破坏绿化,甚至还爬到樟树上去折枝条。听了反映后,我们学校马上针对这一情况在全校进行了大讨论,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这棵千年古樟大树的坎坷命运,还对学生进行了爱护文化、爱护绿化、爱护文物等教育。同时还成立了“假日护樟小队”不仅对破坏古樟的同学进行监督,还定期对古樟及周边环境进行维护。

育人基本制度整改报告 篇5

各街道教育管理服务中心、区直学校、联盟学校、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局相关科室: 教育局决定对学校育人为本基本制度建设进行达标验收。具体事宜及相关要求如下:

一、验收时间:

12月6日开始,预计12月中旬结束。

二、验收流程:

1.局验收组提前一天电话通知学校。学校安排专人负责协助验收,提前将所有十二项育人为本基本制度档案材料分类准备好;准备好家长通讯录、学校任课教师安排表。

2.局验收组按照《坊子区中小学育人为本基本制度达标验收计分表》内容,通过阅览档案材料、实地查看、个别谈话等形式对育人为本基本制度逐项逐条验收计分。

3.家长对学校满意度测评由教育局另行组织。

三、验收计分及等级认定:

每项制度分值为10分,共120分;验收成绩在100分及以上视为一级达标,85分及以上、100分以下视为二级达标,72分及以上、85分以下视为基本达标,72分以下视为不达标;小学的《毕业生去向考核制度》按其他十一项制度的平均分计分。

四、验收结果运用:

1.将家长满意度测评调查结果,作为各校育人为本基本制度验收成绩计算的系数(验收成绩=总分×家长满意率)。

2.将此次达标验收结果按比值(验收成绩×80/120)计入今年政府对街道学校育人为本督导项目成绩。

3.达标验收结果与各学校校长的年度考核、职级评审、评先树优挂钩,对不达标以及家长满意率低于90%的学校校长实行一票否决。

五、其他要求:

1.各学校将本学期的《学校工作报告》在本校网站上公布,并向学校家长委员会报告,将电子稿(标题命名为“xxx学校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校工作报告”)发送至wffzjjk@163.com;将本学期学校家长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A4纸打印并加盖学校公章)报送基教科王老师。时间截止到12月5日上午,逾期则在该项验收中扣除相应分值。

2.局验收组成员要各负其责、实事求是、严肃纪律,严格按照验收标准进行验收,严禁弄虚作假、假公济私。做到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附件:

1.坊子教育局育人为本基本制度达标验收组成员及分工

2.坊子区中小学育人为本基本制度达标验收计分表

潍坊市坊子区教育局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各小学:

请根据教育局通知要求,整理好档案材料做好迎查准备,12月2日将《学校工作报告》及家长委员会名单纸质、电子稿等材料交教管中心。莫误。

黄旗堡教管中心

育人基本制度整改报告 篇6

高坪区卫生局:

四月十四日上午,卫生局领导带领公卫专家来我院检查督导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整改指导意见,现就我院基本公共卫生工作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整改措施:

成立了公共卫生科,其中专职五人,兼职二人,明确了分工,落实了责任,基本完善了各项制度和工作职责。

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1、资料凌乱,内容不齐。

2、登记不规范

整改措施:

安排村卫生站人员对所有的健康档案逐份进行检查,杜绝漏项填写和逻辑性错误出现。对健康档案资料进行归类整理,登记记录规范执行。

三、慢病管理

1、表格填写欠规范

2、相关工作内容不规范、欠严谨3、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和重点人群测血压工作不规范 整改措施:

1、对全院和村卫生室工作人员进行表格填写能力培训,对表格填写进行指导,及时发现相关错误内容进行整改。

2、已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方案。

3、加大首诊测血压和重点人群的管理。

四、老年人管理

1、年检表内容填写不全

2、老年人健康管理不到位

整改措施:

1、逐份年检表进行检查,对有缺漏的进行查漏补缺

2、布置村卫生站工作人员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体检和健康访视

五、传染病报告与处理

1、传染病报告有漏项,不很规范

2、结核病防治宣传和督查不到位。

整改措施:

1、组织临床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法律法规学习,对传染病报告单规范填写进行培训。

2、加强结核病报告管理和宣传,完善宣传资料,加强对村卫生站结防工作督查。

六、健康教育

1、健康教育资料未整理,展板未及时更新

2、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单一,缺乏影像资料。

3、健康教育知晓率低。

整改措施:

1、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板报、资料,LED显示屏,电视等方式进行健康宣传。同时加强对村卫生站医生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和普及,2、及时整理健康教育资料并进行归档,留存影像资料,及时更新健康教育内容,每月一期,其中中医药不少于四期。

七、慢病管理

建档人群和随访数量均达不到要求,资料存放不规范。整改措施:

组织乡村医生逐家逐户上门服务,摸清情况,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进行体检和随访,达到规定的随访次数。

八、儿童保健、孕产妇管理1、0—3岁儿童建卡率不够

2、孕产妇管理率偏低

3、表格填写不太规范

整改措施:

1、对未建卡的儿童要求乡村医生收集信息上报及时建卡,加大宣传力度和相关政策的宣传。

2、儿童体检表填写要规范,漏项要及时补齐。

育人基本制度整改报告 篇7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对安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反馈意见的函》,结合前期国家督导检查问题清单,现将我县存在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有160个班级超过50人,其中有28个班级超过60人,小学、初中最大班额分别为68人、65人。县实验小学平均班额57.6人,最大班额68人;

县实验初级中学56人以上班级有6个,最大班额68人。”问题

我县将通过优化学校布局、调整学校服务区和推动城区学校扩大教育资源三项措施,逐步解决城区教育资源不足和大班额现象。一是优化学校布局。2017年和“十三·五”期间,我县将进一步推进全县中小学合理布局,统筹城乡、突出重点,调整优化、平稳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二是调整学校服务区范围。2017年,我县将通过调整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范围,扩大县三小和实验初中的招生范围,适当压缩县实验小学和县二中的招生范围,同时推进均衡分班,缓解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大班额问题。三是推动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我县结合“全面改薄”规划,进一步扩建县实验小学和实验初中。同时,“十三五”期间,我县将在县城区东、北区域规划建设公办初中、小学各1所,其中小学配置48个教学班、初中配置36个教学班,可基本满足在城区居住、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求。目前实验小学扩建工程已开工,实验初中扩建工程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新建小学已完成规划设计,启动招标,新建中学也已实质性启动。

二、关于“郎溪县实验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运动场地面积严重不足,分别仅2.9平方米、1.6平方米,与省定标准差距较大,分别缺4400平方米、5000平方米。”问题

2016年县政府在实验小学东侧征地6500平方米,规划建设1幢34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1幢32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及风雨活动室。目前项目建设已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该校生均校舍面积和生均运动场地面积将达到省定标准。

三、关于“有2所小学功能室不足,红山小学缺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实验小学缺美术教室。”问题

2016年县政府在县实验小学东侧征地6500平方米,规划建设1幢34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项目建成后,将解决实验小学缺美术教室问题。按我县项目建设规划,红山小学将于2017年建成6套教师周转房,校内居住的教师将入住,腾出的校舍可用来改建功能教室,从而解决红山小学缺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的问题。

四、关于“按照核定编制,缺教职工64人。全县缺音乐教师8人、美术教师7人、体育教师12人,缺科学教师15人、信息技术教师3人,缺小学语文教师28人、小学数学教师15人”和“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全县教师平均年龄为43.8岁。45岁以上教师占比61.7%。”问题??

上一篇:读《渔夫的故事》有感下一篇:网络笔试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