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党建基本制度(通用7篇)
学校党建基本制度 篇1
郭佳
摘 要:制度建党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性建设。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制度化水平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中小学校延伸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从提升制度建设的有效性、促进制度建设的系统化、补足制度建设短板、强化制度功能的发挥、促进制度体系完善更新等方面提出了提高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党的制度建设;基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143-02 党的制度,是党赖以生存、发展和履行自身职责的保障。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之后,中央出台修订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凸显了“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重要原则和重大部署。中小学校党组织是党在学校中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不断提高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制度化水平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中小学校延伸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
一、突出问题导向,提升制度建设的有效性
制度建设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实现制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基层学校党建工作而言,深刻认识问题导向在制度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的重要原则尤为必要。作为具体制度的建立者,要明确“通过制度建设解决自身问题”的最终目的。2016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和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中小学校党建工作做出专门部署的文件,不仅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提出了重要标准和更高要求,更是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制度规范和重要遵循标准。广大中小学校应在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的同时,重视自身问题的研究,切实以制度建设为基石,保证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发挥。
要避免出现“看上去很美而落实很难”的尴尬。上级的文件往往是指出方向、提出原则、给出标准,并不能顾全基层遇到的所有实际问题。如果是机械地落实上级文件,可能使好的制度遭遇水土不服的困境,也可能使制度变为纸面文章,看看而已。长此以往,还会大大削弱制度的公信力。基层学校党组织要不断提高制定实施细则的能力,找准党建工作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让制度落地生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要努力破解“药不对症”的难题。俗语讲,“药不对症,怎有疗效”。突出问题导向,不仅要求中小学校党组织要能够发现问题,更要能够研究问题、分析对策、找准治疗的良方。学校党组织要善于将“问题整改”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精准发力,定向施策。利用制度建设的根本性、长期性的本质特性,实现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效果。
二、强化微观设计,促进制度建设系统化
系统性是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1]。一方面,基层学校党组织容易忽略其内部各项制度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另一方面,对于基层的中小学党组织而言,推进制度建设的体系化建设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就需要中小学校党组织加强制度的微观设计,促进形成制度的系统化。
强化微观设计,提升制度系统化的科学性。中小学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其重要的任务是贯彻完成好中央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各项工作任务,将上级的顶层设计落实到位。落实到位的技巧,就在于每一所学校的微观设计了。从目前调研的情况看,广大中小学并不缺少党建工作的制度机制,而是缺乏将各项制度形成体系、形成合力。解决这一问题非一日之功,需要广大的党务工作者强化制度建设系统化的意识,认真梳理各项制度的关联联系,既保证制度管理不存在盲点,又要保证制度间相得益彰。
强化微观设计,为顶层设计积累丰富经验。鲜活的经验来源于基层。从这个角度讲,中小学校党组织做好制度的微观设计这篇文章,也是在为上级做好顶层设计积累经验。尤其是一些作为政策落地的试点学校,更要重视微观设计。微观设计的过程饱含了很多试错和试对的宝贵经验,为日后形成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奠定重要基础。
三、善于博采众长,补足制度建设短板
制度的形成本质是对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提升固化。这就需要中小校党组织乐于总结自身工作开展的实际,善于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更需要中小学党组织开阔视野,敢于借鉴外部先进经验,通过博采众长,补足制度建设短板。要乐于总结,提高“量身定制”的水平。从党的十八大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经验看,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从提出工作要求入手,探索实践、不断总结,成熟后再上升为制度”[2]。当前,在全面从严治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新形势、新背景下,没有现成的可以“拿来”的党建制度。这就需要基层学校党组织在“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方面加强探索,在开展基层党务工作、干部选训用管、党员教育管理、权力监督制约、联系服务群众等方面大胆尝试,积累经验。为提高学校党建工作的制度化水平提供丰富实践来源。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积累、实践问题的研究分析,从自身实践中出发,提高“量身定制”各项制度的水平。
要加强学习,提升经验借鉴的能力。经验借鉴不等于照搬照抄,只有充分认识到先进经验的精髓,并结合自身学校制度建设的实际情况,加以良好地嫁接,才能真正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校党组织提升经验解析、提炼和运用的能力。具体而言,可能要分析先进单位其制度建立的背景、运行的环境、基础条件等适用条件,同时要分析自身学校的情况以及制度建设的问题,找到共通点、相似处。再量体裁衣,进行调整和優化,以期达到借鉴效用的最大化。
要拓展视野,扩大经验借鉴的范围。制度建设体系化的重点是从制度要素的建设转向制度要素的有机整合的转变[3]。各行各业的制度建设都会面临将“各行其是”的要素建设向“有机运转”的整体建设的方向转变。从这一层面讲,各行各业各领域的制度建设都可能会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党的十八大突出强调要推进“制度创新”,加强各领域制度创新。各领域也不断涌现出制度建设好的经验和做法,中小学党组织应该善于突破常规,大胆尝试跨界思维,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寻求提升中小学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有益经验。
四、培育制度意识,强化制度功能的发挥
执行好制度,离不开规则意识、制度意识的提升。只有学校全体党员的制度意识提高了,执行制度才会更顺畅,效果才会更好。在这方面,党员领导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制度意识。这就要求每位领导干部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对制度的建立、执行、监督都深入思考和领悟,通过实践活动将纸面的条文变为客观的行为准则。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通过领导干部以上示下,上行下效,指引广大党员的行为判断,巩固广大党员乃至全校师生的制度信仰。培育制度的意识,还要着重树立制度的权威。古人立木取信,就是尊重制度、维护制度、崇尚制度的典范。学校党组织作为基层组织,首先要避免制度的搁置。党组织的制度一旦确立,无论大小主次,都应该视为学校全体党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比如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之前,对于“三会一课”的制度,很多人觉得偶尔因故不开展、不参加也无关大碍,这种“无所谓”的心态正是对制度权威的践踏。此外,树立制度权威,还要避免制度的随意执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大利器就是坚决同一切违反和破坏制度行为做斗争。对于一般违反制度规定的做法,要能够及时提醒、敢于批评,促使当事人改正;有严重的行为更要反映、检举、控告。有规必行,违规必纠,才是真正树立了制度的权威。
培育制度的意识,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形成制度文化。宣传教育的目的是要全体党员乃至师生群众都能了解制度的内容、遵守制度的条文、关注制度的执行,从而在全学校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养成自觉执行和维护制度的习惯。对于学校党组织,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则更为灵活,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不拘于形式,以取得最佳效果为最重要的原则。
五、追踪执行效果,促进制度体系完善更新
制度来源于实践。因此,制度建设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制度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需要建立制度的执行追踪机制或者是树立对制度执行效果追踪评估的意识,以促进制度体系的完善更新。此外,要想在学校形成遵守制度、敬畏制度的制度氛围,也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形成科学的制度体系。
追踪制度的执行效果,要注重党员的评价。对于基层学校党组织而言,广大党员就是党的制度最直接的执行者和体验者。制度制定得科学不科学、合理不合理,广大党员都是有发言权的。在制度制定环节,要广泛听取党员意见,在制度修正完善的环节更要倾听党员的声音,认真分析党员的意见,结合制度制定的现实目的,对制度的缺陷加以矫正和完善,对制度的成效加以巩固和长效化。
追踪制度的执行效果,要重视结果的评估。制度的建立往往是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难点制定的,制度执行的实际效果往往比制定制度本身更为重要。就基层学校而言,对制度执行结果的评估应该在于制度的合理性和效率性。合理性,体现在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否促进了党组织的建设,是否符合党组织的实际情况,是否符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效率性,体现在制度的设置、运行的成本和收益,建言之事是否务实管用。制度制定得复杂烦琐,即便是起到了应有之义,却劳民伤财,便是不务实;反之,制度设置虽然简而易行,但是纰漏诸多,随意执行,毫无约束,便是不管用。因此,平衡制度设置的合理性和效率性,最大限度实现务实管用的制度效果,需要基层党组织以改革的勇气、创新的精神、集体的智慧对制度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更新。
党章总纲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不仅是党的建设的发展目标,也是对各级党的组织的工作要求。中小学校党组织只有不断推动中小学党建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才能提高中小学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中小学校党组织要扎紧基层从严治党的制度笼子,多措并举抓落实、从严从实促执行,让制度的约束作用充分发挥,让制度的刚性力量全面释放。以制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提供坚实基础,为推动教育综合改革提供重要支撑,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湘江.用党章统领党的制度建设的三个着力点[J].領导之友,2006(3):5.[2]白广磊.扎紧管党治党的制度笼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述评[J].中国纪检监察,2016(19):18-19.[3]王长江.要从制度要素的建设转向制度体系的建设[EB/OL].
学校党建基本制度 篇2
要研究高校党建制度的基本理论, 首先要准确界定高校党建制度的内涵, 明确其内涵、特征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这是本文的前提。
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制度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 而学界关于制度的定义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观点, 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对制度进行了不同层次的释义。
其中, 社会学上的“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 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例如, 我国社会学家孙本文认为:“制度是社会公认的比较复杂的而有系统的行为规则”, 郑杭生教授则认为:“社会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的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 比较稳定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政治学上的“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 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如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政治制度是一致性与共同利益在行为上的表现。对法律的共同认识、一致利益的观念以及包含和体现道德一致性和共同利益的政治制度, 是复杂社会中维持一个政治共同体的三个要素”;经济学上的“制度”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 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 如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等。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 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以上的概念都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制度的内涵, 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制度的内涵, 进而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这其中, 我们尤其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内涵的分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说:“现存的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制度的本质是人们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规范性体现, 这一重要理解对我们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总之, 制度研究是一个涉及广泛的重要领域, 不同的阶级立场、不同历史条件、不同文化背景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制度观, 从而形成关于制度实质的不同理解。制度实质既是客观实在的问题, 也是具有鲜明主观色彩的问题。
2 高校党建制度的本质特征
2.1 高校党建制度的概念内涵
高校党的建设制度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党建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要求高校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 这些规程、行为准则对党建工作与生活产生约束, 形成党的规范体系和活动机制, 并为高校党的建设提供动力与保障, 这便是高校党的建设制度。
高校党建制度包括两个层面的统一:一是微观层面的高校党的制度建设;另一个是宏观层面的高校党的建设制度。其中, 这两者既相联系又有区别:从“党的制度建设”的提出背景看, 在“十七大”报告中, 党提出了“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重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任务。可见, 党的制度建设是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并列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个方面。从针对问题看,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由此可知, “党的制度建设”概念的提出, 直接针对的是腐败问题, 其根本目的是在根源上防治腐败。从概念的内涵看, 党的制度建设指向的是党内部的建设, 即党自我建设的制度化问题, 亦即党的“内功修炼”。
从“党建制度”的提出背景看, “十八大”报告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背景下, 党的建设活动就成为一项常抓不懈的活动, 因而需要通过制度化来规范和引导党的建设活动。从针对问题看, “党建制度”的提出, 是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规范和引导党的建设活动。从概念内涵看, 党的建设主要包括制度、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 这就不仅关涉党的内部组织和规范, 而且更多关涉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党同国家的关系、党同社会的关系, 所以, 将党的建设活动制度化就不仅体现了党的“内功修炼”, 而且体现党的“外功修炼”。党的建设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与党内制度建设既有各自的侧重点, 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为助益, 缺一不可, 把握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就可以通过制度导向使各方面建设更好地提高高校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2.2 高校党建制度的基本特征
一是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当前无论是综合性高校或是专业性高校, 都是围绕统一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具体要求来开展党的建设工作。可是这种统一具体到不同种类的高校、院 (系、所) 级、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时却有所区别, 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二是变化性和稳定性相结合。在一定的时期和范围内高校党的建设的总体目标及任务是相对稳定的, 但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高校所处国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 高校自身发展及党员干部队伍的变化, 党的建设内容与形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三是独立性与开放性相结合。高校党组织在独立自主地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与其他组织机构、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 高校党组织在进行自身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所处的环境条件, 还应从党组织与学校行政、学术机构、群众团体的关联中加强建设, 建立和谐的党内外关系。四是持久性与紧迫性相结合。高校党的建设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在高校党建工作的长期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而我们对党的建设制度规律的认识也是从不深刻到深刻, 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 加之党建制度面临的现实问题共同决定了高校党建制度的持久性。与此同时, 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 使得原有的党建制度需要进行调整、改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客观需要, 高校党的建设制度是一项亟待完成的任务。五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高校党的建设制度是从一定的历史条件出发来进行的, 一旦形成, 就具有其稳定性和权威性, 必须长期坚持。高校党建制度继承了我们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好的建设制度,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规范,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在创新的过程中继承, 及时修改不符合客观需要的旧制度, 补充完善全面高效的建设制度。
2.3 高校党建制度的功能定位
高校党建制度的功能是指高校党的建设制度对高校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以及高校党建工作所发挥的积极的有利的作用或影响。研究高校党的建设制度之所以重要, 是由党的建设制度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要理解高校党建制度的功能定位, 必须从制度功能的视角来正确把握高校党建制度的功能,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更好地加强和完善高校党的建设制度, 以便充分发挥它在党的高等教育事业中的作用。
首先, 制度具有伦理教化功能。制度一旦确立, 它会要求其约束的个人或群体具备与其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或人格, 并规范着他们行为方式的选择, 有助于个人及组织行为的选择。高校党建制度对高校全体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也具有教育管理功能。第一, 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 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提升高校党员的基础理论水平, 着力强化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功能。第二, 各高校领导班子在认真学习并贯彻《关于贯彻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的实施意见》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前提下, 积极领会党的理论内核, 同时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剖析与探讨, 对提高高校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与政治素养、推动高校的各级党组织保持先进性建设有所裨益。
其次, 制度具有激励保障功能。制度对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支配作用, 并且保障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交往活动以及实践主体自身的安全。在高校, 党建制度的激励保障功能体现在既能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组织动员广大师生努力学习工作, 还积极建立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机制, 促进学校的有序协调发展。
最后, 制度具有协调整合功能, 制度作为社会规范不可或缺的有力手段, 对维护社会秩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 高校党建制度作为制度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形态, 也具有促进和谐的功能, 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党建制度通过协调师生、大众等不同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的利益需求, 从而构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不断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二, 在高校师生中, 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差距产生不平等感、自卑感加强的心理状况。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对此类学生群体增加关心程度, 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 进而消解不平衡的内在情绪。其三, 微时代各种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对高校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其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提高高校中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不断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从而提升高校师生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摘要:本文从剖析高校党建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入手, 辨析了高校党建制度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功能定位等核心概念, 以期科学地把握高校党建制度发展的整体趋势。
学校党建基本制度 篇3
关键词:现代学校制度;高校;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3-0090-02
一、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从行政管理上来说,高校党组织地位、党务队伍建设受影响。《高等教育法》规定,我国高等院校,除民办高校外,一律实行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相当多的高校领导干部对这一体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有的甚至认为这一体制是推卸责任的说法。进入新世纪后,与国外教育机构频繁的交流,更是让意志不坚定者和政治上的不清醒者,找到了党政监督工作的把柄。这种影响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值得高校高度警惕。
第二,从知识教育上来说,对高校作为“科教兴国”主战场的挑战[1]。在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的大背景下,高校的教学和管理的社会化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跟过去相比,高校教师学历不断提高,思维独立性不断增强,很多教师重业务轻政治,再由于与外界的联系较多,社会关系较广,这就使对党组织的依赖性越来越弱。这一些的变化对高校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务。
第三,从价值取向上来说,经济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对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冲击。随着商品的全球化流通,我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突破民族的界限,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经济全球化必将带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必将对高校的党建工作,特别是高校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剧烈冲击,这无疑加剧了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列教育的难度。
第四,从评价指标上来说,缺乏系统而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高校在各院系设立总支部,又设立了基层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改革创新之举。但是这项工作开展的好坏,高校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工作进行的怎么样,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否发挥,都没有一个客观评价的标准,因此,李玉柱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实际情况,系统而晚上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是值得高校党建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现代学校制度视域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特点现代学校制度是指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向知识社会转轨,适应现代机构治理要求的,以科学合理的新型政、校关系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为主导,学校依法民主办学,自主经营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以及学校周边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制度体系[2]。它不是一个固定的制度体系,而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内涵,更新发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二者的结合是必要的,从现代学校制度的角度出发来看学校基层党建工作,具有新的特点:
1自主性与民主性相统一
自主性不仅指高校教师的自由和权利,还包括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包括学生在党派、申请时间的选择,也包括学生在党课学习中的自由,在完成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可自由选择补修课、自由提出和发表个人意见。现代学校的民主性主要体现在全体成员具有的理念方面。学校基层党组织实行民主治校,利于个人尊严和价值的实现,利于组织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优化配置。
2人本性和开放性相统一
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包括人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学校坚持 “以学生为本”,支持学生走出校园,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现代学校制度引导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身上,放在激励教师和学生来共同提高党建教育教学质量上,放在民族素质和现代化人才的培养上,这都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
3科学性和发展性相统一
现代学校制度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代学校制度要促进高校、家庭和社会的可持续,学生要实现知识掌握的可持续,能力培养的可持续,服务社会意识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高校的责任是在人的主体性、多样化发展的行为中,有力推进现代学校的形成,促进学习型、发展型组织的形成和发展[3]。
4生态性与和谐性相统一
和谐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氛围并不回避教师与学生、党员与群众之间的矛盾,而是正视二者的对立和冲突,教师和党员同学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消除二者之间的隔阂。在生态性与和谐性相统一的组织环境中,做到合作互动,坚持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党群关系,利于学生成为独立主体的人,也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主动的自由表达,利于潜能的开发。
三、现代学校制度视域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坚持发扬的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人才,创新科技的重要使命,因此党建工作更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1在学校管理方面,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
首先,高校党建工作理论要创新[4]。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时,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也要紧密结合师生员工思想上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强正面引导;其次,高校党建工作组织要创新,党建工作的良好发展,将为中心工作提供保证;最后,高校党建工作管理要创新。实行目标管理,还要在党内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引入群众监督机制,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增强工作效果。
2在思想建设方面,加强高校党建工作
高校是传播知识文化、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加强高校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增强高校党支部的凝聚力。首先,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党务工作者。党务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思想渗透要有高度的警觉性,对做好党建工作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其次,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既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最后,还要注意培养用于进取的创新精神。
3在高校党组织建设和人员建设方面,要提高高校党支部的凝聚力
首先,要加强高校党委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文化水平,加强勤政和廉政建设;其次,要加强高校党委的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党支部是高校党委的基层组织,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因此,要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积极探索,形成一套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工作思路。最后,还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模式,切实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4在评价监督方面,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积极面向广大学生开展工作,必须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方面,创新考评指标内容[5]。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行考评,其评价指标要确定得当,重点突出,量化合理,要有实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创新考评模式。之前的考评模式过于简单、片面,只是直接评选,忽略了党外群众的民意因素。因此,可设计新的评价程序:自我评价—同级互评—群众评价—上级评价。这样在评价过程中,既做到了注重自评,也实现了注重他评。
参考文献:
[1]杨爱华.论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
[2]苏力.现代学校制度视阈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生成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9)
[3]首都师范大学党建课题组.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龙腾飞.高校学生党支部评价体系创新性研究[J].大众科技,2010,(4)
学校党建制度 篇4
党员大会制度„„„„„„„„„„„„„„„„„„„„1 党支部、支部委员会制度„„„„„„„„„„„„„„„2 党小组活动制度„„„„„„„„„„„„„„„„„„„3 党课制度„„„„„„„„„„„„„„„„„„„„„„4 基层党内民主生活制度„„„„„„„„„„„„„„„„5 民主评议党员制度„„„„„„„„„„„„„„„„„„6 党员管理制度„„„„„„„„„„„„„„„„„„„„7 党费的收缴、管理使用制度„„„„„„„„„„„„„„8 预备党员教育考察制度„„„„„„„„„„„„„„„„9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制度„„„„„„„„„„„„„„10
党 员 大 会 制 度
一、党总支、支部党员大会每季度召开一次,遇有特殊情况可随时召开。
二、会议由党支部书记主持召开。
三、会议内容:
1、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和文件精神。
2、向党员报告工作。
3、听取党员对党的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奖励和处分。
5、讨论党员发展、预备党员转正、党的组织建设及其他需要党员大会讨论的问题。
四、党员大会要有专门记录并长期保存。
党 小 组 活 动 制 度
一、党小组活动坚持每月二次,活动由党小组主持。
二、党小组活动的内容:
1、根据党支部的安排,组织本组党员进行政治学习、讨论上级文件精神。
2、开好民主生活会,党员汇报学习、工作和思想情况,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3、对党支部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4、讨论本组织负责培养的非积极分子情况。
5、研究群众思想政治工作。
6、根据党支部的安排开展其它活动。
三、党小组活动是党组织的最基本活动,必须加强,党小组的划分由支部委员会决定,党小组长由小组委员选举产生,支部委员会批准,在党员大会上宣布。
四、党小组活动要有专门记录,长期保存。
基层党内民主生活制度
一、党总支、支部委员的民主生活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小组民主生活会要每月召开一次,遇有特殊情况可随时召开。
二、党总支、支部委员的民主生活会召开前由支部纪检委员会深入职工群众征求意见,并将生活会召开的时间报告局党委组织部和纪委,以便派人参加。
三、党员领导干部,除特殊情况请假外,必须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党支部,小组的民主生活会。
四、党委组织部、纪委每年不定期检查党总支、支部的民主生活会情况,必要时直接派员参加党总支、支部民主生活会,解决一些重要问题。
五、党总支、支部的民主生活会必须做详细记录,并如实整理上报给党委组织部、纪委。
党员管理制度
一、凡党员组织关系在局内的党员,均应编入基层党支部,党员有权利参加该单位党组织的各项活动有义务执行该党总支、支部的决议、决定。
二、党员组织关系的转移,党支部不能直接对外单位转移党员组织关系,党支部开出的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必需加盖支部印章或支部书记签名印章,并由党员本人到党委组织部办理转移手续。
三、党员工作调动组织关系必须随本人转递,本人在什么地方,组织关系就落在什么地方。
四、党员临时外出学习,疗养或做临时性工作,时间超过三个月以上者,须办携带临时组织关系证明信,由支部开出证明信到组织部办理临时组织关系证明信。
五、党员自然减员,基层党组织必须于一周内报告党委组织部。
预备党员教育考察制度
一、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教育考察实行“三级”负责制,即党委、支部、党小组各负其责。
二、预备党员在指定的党小组内参加的生活和各项活动履行党员义务,小组长及介绍人负责日常教育考察。
三、党支部要把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工作纳入党支部议事日程,定期听取党小组及介绍人的汇报、分析研究预备党员的思想状况及工作表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教育并每季度填写一次《预备党员考察写实表》。
四、党委应充分利用办培训班,上党课等各种方法,对预备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对基层支部教育考察工作负责督促指导。
学校党建工作制度规范 篇5
一、党总支会议制度
1、党总支要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组织召开总支委员会、党员大会、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党课和教职工政治学习。每次会议由宣传委员通知并检查出勤情况,做好考勤和会议记录。
2、党总支会议由党总支成员参加,必要时可吸收有关同志列席。党总支会议由总支书记召集主持。
3、党总支会议的主要任务:
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决定,部署落实交办的重要事项。
4、讨论决定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党建工作。
5、讨论决定其它重要事项。
6、党总支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必要时由党总支书记决定随时召开。
7党总支会既要充分发扬民主,又要坚持集中,重大工作的研究决策实行表决制度,做到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
8、严守党的纪律,认真执行党的保密制度
二、学校领导集体议事制度
学校内凡有以下事项都必须经领导班子集体商量决定:
1、办学方针和发展规划;
2、学年工作计划和总结;
3、机构增设或撤并;
4、干部人选推荐、中层干部人事安排
5、教职工调动、考核、奖惩、福利、聘任方案和职务评审推荐;
6、经费预算安排和较大数额经费开支;
7、基本建设项目;
8、大宗物资的采购;
9、新出台规章制度和改革措施;
10、组织较大集体活动;
11、招生及其收费政策的确定;
12、学生奖惩:县级以上先进上报;
13、其他需要领导班子集体决定的事项。
三、学校领导班子集体议事规则
〈一〉参加集体议事的领导范围,应视议事内容决定。一般事项由校级领导集体商议,人员由校长、书记、副校长、工会负责人组成。视议事内容可扩大至中层领导。
〈二〉集体议事活动由校长负责召集并主持,校长不在校时可委托其他领导召集。集体议事应充分发扬民主,集体讨论,科学决策。如遇意见严重分歧,应暂缓决定,并把情况如实向上级组织反映。
〈三〉集体议事的议题应由校长征求其他校级领导意见后事先拟定,特殊情况可以临时动议。议定的事项由校长负责组织实施,学校党组织保证顺利实施。
四、请示、汇报制度
请示、汇报制度主要包括:党员向党组织、党小组向党支部以及党支部向党总支部、党总支部向上级党组织请示、汇报的制度。
党员向党组织请示、汇报的主要内容是:自己的学习、思想、工作情况和党内外群众的模范事迹或不良倾向。
请示、汇报的方法是:
1、党员定期参加党支部的生活会,在党的组织生活会上,进行请示、汇报。
2、党员自己或发现别人思想或工作有什么问题、出现什么情况,随时向党组织请示、汇报。
党支部向党总支请示、汇报的主要内容是:
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的情况或遇到需要向上级党组织明确解释的问题。
2、落实改革措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党支部建设情况、群众和党员的思想动态及反映。
3、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
4、工作总结、改进工作的措施、今后的工作计划和打算。
5、准备实施改革项目的设想及方案;
6、上级党组织规定的某一项工作或问题的专题情况;
7、其他需要请示汇报的问题。
五、学校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
1、根据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的要求,本校全体教职工必须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时事政治,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
2、学习内容:《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示成年人犯罪法》。严格按照教育法规办事,以法治校,不断提高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3、除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外,还要认真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进修,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4、要认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政治活动,参加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育影响学生。
5、教工政治学习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请假或缺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教师每学年写一篇学习体会或工作的总结。
6、教工政治学习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自学为主,适当进行辅导,可采用收看录象、专题报告、讨论交流等方法。大力表彰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树立学校正气。
7、无故不参加学习者,按有关考核办法处理。
六、党员教育制度
1、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行动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积极参加局党委、学校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
3、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知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针对不同情况开展教育,以科学发展观提高广大党员的政治坚定性和原则性,不断增强党性观念。
4、坚持每季度一次的党课教育。每次党课做到内容、时间、人员三落实,党课内容体现现实性和针对性。
5、坚持每月一次的党员活动制度,全年保证活动不少于6次。
6、在活动和教育中坚持表扬先进、督促后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争做合格党员。
七、民主生活会制度
1、坚持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支部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对支部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设,加强支部的建设。
2、按照党章规定每个党员在民主生活中必须充分履行党员权利义务,支部对党员的每条建议必须认真对待和虚心听取,合理的力求采纳并落实改进措施。
3、民主生活会前支委要认真讨论、作好准备,力求使民主生活会开得有成效。
4、在民主生活上全体同志力求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5、民主生活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抓住党风政纪建设、支部组织和作风建设。
6、民主生活会要作好记录,会后支部要如实向总支部反映和汇报民主生活会的主要内容。
八、“三会一课”制度
1、一学期召开两次支部党员大会。学期初讨论本学期支部活动计划,学期末总结支部工作。
2、支委会活动每月进行一次,主要是讨论安排每月活动内容和其它有关支部工作。
3、每季度一次党课。支部应充分准备党课内容,把党课作为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提高思想素质、组织观念的好机会。每次党课活动都要作好记录。
九、党风建设制度
1、全体党员要无条件地积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2、全体党员要精诚团结,携手合作,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维护安定团结大局。
3、全体党员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之中。
4、全体党员在任何时刻、任何地方都要注意为人师表。
5、全体党员要站稳立场,敢于善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在人民生命财产遭到严重威胁时,敢于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十、廉政建设制度
廉政建设是党对每个党员提出的一个具体而现实的要求。
1、全体党员同志要严于律己,在任何时候都要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2、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不能损公肥私,以公济私,违反财经纪律,要为学校节约每一分线、用好每一分钱。
3、全体党员要把好学校收费关,严格按上级规定收费,做到不乱收费、不乱用费,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
4、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第一线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争取工作的主动权。
学校制定规章制度的基本原则 篇6
制约:行政合理性原则
各个国家都发展出相应的原则对自由裁量权进行制约,这些原则主要体现为行政合理性原则。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学生权利意识不断高涨,人们不再将学生视为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逐渐承认他们在进入学校之后仍然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因此,要求学校的行为符合行政合理性原则也是对学生权利日益重视的体现,是教育法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行政合理性原则不像行政合法性原则所要求的那样彻底和严格,否则自由裁量权将失去存在意义。在制定校规校纪时,学校如何才能够把握好适度的自由裁量权呢?
首先,学校在制定校规校纪时,动因要符合目的,比如制定校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学生、维持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而不是为了歧视某类学生或剥夺某些学生的权益。
其次,学校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时,应当考虑该制度相关的合理因素,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究竟哪些是相关因素、哪些是不相关因素,应当根据每一个具体制度或事项决定,并没有绝对不变的说法。如在制定学生升降级、分流等制度时,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性向评价以及学生本人的志向等因素就是相关因素,而学生的容貌、衣着等则可能是不相关因素。
最后,学校在制定校规时还要做到合乎情理,兼顾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保护学生的权益。在制定的校规可能对学生的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时,应将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概念:学校自由裁量权
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也会遇到合理性问题。学校是一个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主要目的的组织,为了使其积极主动地完成教育目标,法律需要赋予它相当多的自由裁量权,即学校对很多事务享有自由判断并作出决定的权力。学校在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时,可以根据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做出规定,一般都不涉及违法的问题。
应当提倡:学生参与制定规章
无论公立学校还是民办学校,虽然学生没有法定的权利参与制定校规校纪,但从学校民主的角度考虑,允许学生参与讨论制定与自己有关的规章制度,既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意见,使规章制度符合现实,实施起来也会减少学生的心理抗拒,是应当提倡的。
加强高校规章制度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前提。
高校行政工作实质上是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为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服务。作为高校行政工作重要依据的各项规章制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制定程序上,都应体现这一理念。新时期,高校规章制度建设工作应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维护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权利和利益出发,以提高行政工作的水平,特别是推动新组建高校的实质性融合和跨越式发展为目标。
对于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的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都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必须从战略的意义上对待。在遵循依法治校原则的前提下,既要强调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又要强调保障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权利;既要强调规章制度实体内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又要强调制定程序的正当性。
(二)规范规章制度制定程序是关键。
目前,高校的规章制度一般都是由有关职能部门负责起草,法制工作部门负责审查,经校长(院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学校公布施行。因此,规范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涉及起草、审查、审议与决定以及公布等诸多环节。
首先,起草工作最具基础性,对于保证规章制度草案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起草工作开始前,起草部门应当对拟起草的规章制度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学校也应按期编制计划。只有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充分,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成熟的规章制度项目,经批准并列入计划后,才能开始起草工作。立项程序的设置,对于事先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为了充分发扬民主,起草部门还应当听取其他有关部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书面征求意见以及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和听证会等多种形式。但是,对于涉及教职员工和学生切身利益,特别是有关职称评审、重大纪律处分的规章制度,起草部门应当组织召开听证会。
在审查阶段,规章制度草案的审查标准应当明确并不断完善。涉及重大或者疑难法律问题的,还应当邀请有关法律专家进行咨询论证。
在审议和决定阶段,必须明确规章制度草案须经校长(院长)办公会议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议。经审议通过的规章制度必须在全校范围内公布。同时,还应当允许教职员工和学生查阅、复制或者摘抄已经公布施行的规章制度,并且建立相应的权利保障机制。
(三)对规章制度的解释和适用进行规范,是规章制度实施的保障。
严格地讲,规章制度的解释应当遵循“谁制定,谁解释”的原则,即由制定主体——高校负责解释。有关职能部虽然负责了起草工作,但却不是该规章制度的制定主体,不享有解释权。以往,高校的规章制度大都规定由起草部门负责解释,这是不规范的。因此,规章制度,特别是需要对新情况明确适用依据和作补充规定时,应当由学校负责解释。当然,在行政工作中具体应用规章制度的问题,一般仍由有关职能部门研究处理。
此外,还应当明确规章制度之间,具有同等效力;规章制度之间,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等。
(四)加强规章制度的清理工作,对于保持规章制度的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学校内、外部情况的变化,高校现行的规章制度未必完全符合实际,有关法律、法规修改或者废止后,有些还未完全合法。因此,应当加强规章制度的清理工作,并作为基础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具体地讲,对内容不适当,已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或者与制定当时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不符的规章制度,应及时予以修改或者撤销;对实际情况发生变化,调整对象消失,或者超过适用期,以及主要内容与其后施行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不符的规章制度,应及时予以废止。加强规章制度的清理工作,对于保证高校规章制度体系与法律体系的统一性,与客观实际的一致性,及其本身的协调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规章制度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新时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在立项、起草、审查、决定与公布、适用与解释等各个环节都及时地建立起相应的制度性规范。其中重点应集中在建立重大事务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事项的议事、决策与监督程序,以及逐步建立健全学生纪律处分程序和学生申诉机制,以创造体现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
关于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预案
为了有效地防范应对突发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2号《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领导小组成员
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领导小组:实现平安领导,长远小组下设办公室。
二、职责分工
办公室负责协调,并及时了解掌握事故处理进度,向领导和上级部门报告事故情况,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伤害事故,分别由中教科、初教科对口协助处理;事故涉及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解释由办公室等有关科室负责。
三、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程序
发生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学校应当及时救助受伤害学生,并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有条件的应当采取紧急救援等方式救助。发生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情况严重的,学校应当及时向区教育局及有关部门报告;属于重大伤亡事故的,区教育局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区政府和市教育局报告。领导小组办公室向领导汇报后,迅速组织或协调有关部门及人员赶赴现场指导协助学校进行事故的处理工作,尽快恢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与受伤害学生或者学生家长,按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妥善地处理学生伤害事故。事故处理结束学校应当将事故处理结果书面报告区教育局;重大伤死事故的处理结果,区教育局书面报告区政府和市教育局。
四、学生意外事故处理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局各单位和各部门要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做好学生意外伤害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工作,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2、认真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做好学生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以及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的安全。
3、加强学生安全防范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和自我保护意识。
4、学校要加强对学校的校舍、场地教育教学、生活设施的安全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要及时限整改,不留隐患。
5、学校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或者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做好每个环节的安全工作,做好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严格履行安全职责,确保不发生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6、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后,依法处理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学校的合法权益。
7、保证信息畅通,严格执行报告制度。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预案
一、处置原则
1、班主任或教师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报告
2、在校外发生的事件或有校外人员的事件报110
3、相关教师指定人员把学生送往医院或医务室
4、待政教处、保卫科或警方到场后,由学校或警方组织人员进行案件的调查和取证 二、一般办法
1、及时上报学校有关部门。除了一般性的学生打架外,知情老师及时向校政教处、保卫科或校领导报告。对于重大伤害或死亡事故各处室接到报案后,及时通知校长和书记,在校长和书记的领导下,请示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人员把事故降到最低程度。
2、各处室接到报案后,及时与有关班主任联系,找当事人了解情况,有必要的话,通知学生家长
3、政教处、保卫科要及时做好调查和取证工作
4、相关班主任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有关处室开展工作,有关处室负责人要及时弄清事态发展的经过,做好校领导的参谋,与校领导沟通,指导班主任或年纪(专业)组长开展工作。如:1)责成造事者家属向受害者本人和家属道歉(有老师在场 2)有必要的话有关处室负责人要前往医院受害者家里看望学生 3)向造事者家属收缴医疗费押金,以防事态扩大 4)取得公安部门的大力支持
5、协同保卫科做好学生间的调处工作
6、本年级与专业之间的一般性学生伤害事件,在年级(专业)组长指导下开展工作
7、凡是校外的学生伤害事件或有校外人员参与的事件,直接报校保卫科或报110警处理
8、学生之间的伤害事件待调处后,由政教处统一处理
因教职员工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置形式
1、及时报校政教处,政教处接到报案后尽快通知书记或分管领导
2、班主任配合政教处及时做好学生工作
3、待校领导到场后,由校领导负责开展工作
责任部门和负责人
1、班主任或年级(专业)组长
2、各有关处室负责人
3、校政教、保卫科
4、校领导人
高校管理
因此,应按权利与权力的原则重构高校管理制度,把权利与权力作为其行使管理权力的目标和价值,把保护大学生权利作为其管理的核心,严格遵守合法合理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利。
一、深化高校管理法制化
1、转变高校行政管理理念。
2、建立健全高校管理的正当程序。第一,高校各种职能部门应当规范性的依法设置,防止权力的异化。第二,高校在行使学位授予、学纪处分等权力时,应当按照公开的规则和标准进行,并尽量量化,使之具有操作性和确定性,避免随心所欲的“临事议制”和暗箱操作。第三、高校在作出如学纪处理、不授予学位等不利于学生处分决定,应听取相对人的意见,让其充分行使为自己辩护的权利。第四、在法律面前授权的情况下,高校应严格依照法律规范办事;在法律没有相关规定时,高校应从尊重公平的法治精神出发,自觉履行保护学生权益的义务,创造条件来保障和促进学生权利的实现。
二、完善高校学生权利的保护机制
1、增强高校学生的法制观念
2、完善有关高校学生权利的法律法规,制定专门的《学生法》。
3、由高校学生成立专门的权利维护部门,一实现自己的多种价值和意义。
4、加强对高校学生合法权利的保护
学校党建如何创新 篇7
在党支部合理設置上创新。首先,党支部设置要合理。合理设置党支部是基层党建搞好工作的前提。目前,一些院校在学科重组、专业调整以及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由于党员队伍的变动,联合党支部现象非常普遍,党支部参与本单位、本学科重大问题的讨论决策较难实施,党员在学科群体中往往是曲高和寡、孤掌难鸣,难以发挥作用。针对这一问题,应将支部建设和行政工作视为一体,把党支部尽可能地建立在能够相对地独立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工作实体上,尽可能与行政组织对应设置。其次,党政配合要协调。党支部必须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校党委、校行政的各项决策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在实际工作中,要克服脱离教学科研这个中心就支部抓支部和党政工作“两张皮”的倾向。党支部的工作计划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统筹安排,工作内容要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活动方式要依据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灵活多样,评价工作成果要将党政工作的成果一并考虑。对于行政工作的难点,党支部要深入第一线去调查研究,取得真正的发言权,积极参与本单位重要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另外,在党支部的设置上把大胆创新和实践探索结合起来。创新的实质是一种探索,创新在实践过程中有时与风险相伴,这就要求广大党务工作者要有敢于冒风险的精神,带头克服“求稳安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党支部工作创新政治风险大、实际操作难度大”等思想认识,在工作中大胆探索、大胆实践。
在发挥党支部与党员作用上创新。如何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新时期学校党建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第一,要围绕系部中心工作,切实加强学校党支部自身建设。系部的中心工作可以概括为三大任务:系部发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党支部应为这三大任务的顺利完成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党的建设与系部事业发展二位一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第二,要自觉转变观念,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支部要自觉转变观念,克服党支部只抓党员的教育与发展以及单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片面认识,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与系行政的关系,二是与党外群众的关系。在与系行政关系上,要做到“四个同”:决策同台、指挥同道、工作同步、责任同担。在工作中光靠党员的作用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党外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对此要做好两方面工作:其一是领导班子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要按照十八大精神的要求,牢固树立做教职工和学生公仆的思想。其二是要主动关心群众。关心教职工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是团结一切力量做好工作的基础。把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调动起来,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要时时牢记群众的事无小事,要时时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三,要加强作风建设,增强党组织服务能力。学校党的作风建设创新,就是要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同时,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培养新的作风。要倡导优良作风,讲求实事求是,激励主动创新。创新主要在于崇尚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无论是领导干部的学习,还是党员教师的学习,不能敷衍了事。要学而思,思而信,信而行。要转变工作作风,服务中心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在改进教育管理方式上创新。第一,教育内容要改进。重点把握政治信念教育、党纪党规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政治信念教育,就是要通过学习坚定明确的政治方向,确立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党纪党规教育,就是要强调共产党员必须自觉遵守党纪党规,自觉执行民主集中制,其中关键在“自觉”二字。同时必须通过学习增强纪律观念,使党员思想上自觉筑起坚固的防范堤坝。第二,教育形式要改进。形式的改进主要是为了增强教育的效果,因此,形式可以多样化,以不断增强教育的亲和力。但是在形式多样的同时,要防止和反对党员教育娱乐化的倾向,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教育的新平台。第三,管理方式要改进。党员教育要与管理相结合,党支部在党员的管理上,要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现在不少党员组织观念不够强,外出很少向党支部请假,交纳党费成为小组长上门收党费,接转党组织关系请别人代劳,有的甚至不辞而别,不听组织劝留,长期不转组织关系,不交纳党费,不与党组织联系,对这样的党员,党支部应设法与他们取得联系,教育他们增强组织观念,要求他们向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并在每年民主评议党员的时候进行重点帮助教育。
在完善党员发展机制上创新。首先,要及时把具备党员条件的积极分子及早吸收到党内来。明确发展党员的目标。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要坚持“七不”发展原则:培养考察不满一年的不发展;对党的基本知识不熟悉的不发展;未经政审的不发展;党内外群众意见很大的不发展;未列入学期或年度发展计划的不发展;未经党校培训或经过党校培训未通过党的基本知识考试的不发展。在党员“入口”关上,要防止和克服两种思想倾向:一是认为党章规定的标准很难达到,只要差不多就行了;二是盲目追求数量,违背入党自愿和个别吸收原则突击入党。其次,树立支部全程管理意识,抓好新党员的继续教育。为了保证发展党员质量,使新党员不至于成为“百米党员”,党支部应及时地抓好新党员的继续教育。要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党员意识。发展教职工入党并非党员教育的结束,而是党员教育的新起点。支部应抓紧对预备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可以要求新党员每两个月写一篇思想汇报,每学期写一份学习理论心得并在支部大会上组织交流,通过制定较为规范的组织生活制度,使教职工党员时刻感觉到组织的存在和组织纪律的严明,从而不能松懈自己,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党员身份。再次,要严格各种考核制度,规范支部管理。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必须要有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加强对教职工党员的考核和管理,应根据《党章》的要求,结合本支部、本专业的实际,制定各种考核制度,规定教职工党员的日常行为规范。
(作者系江苏开博有线专修学院副院长)
【学校党建基本制度】推荐阅读:
学校党建制度大全10-25
学校党建工作通报制度06-10
学校打印室、党建办公室管理制度10-21
学校党建如何创新07-14
加强学校党建工作10-14
学校党建工作反思10-22
学校党建实效性建设08-12
学校党建工作计划范本07-31
2019学校党建工作计划07-31
学校党建工作对策建议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