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精选10篇)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篇1
课题
页码 看海
--------1
古诗两首
--------5
三峡之秋
--------9 4 游漓江
--------12 积累与运用
(一)--------14 5 捅马蜂窝
--------17 6 我没有钓到那条鱼--------21 7 藏羚羊的故事
蝈蝈
积累与运用
(二)母鸡
一只贝
狼群
美丽的眼睛
积累与运用
(三)少年闰土
弹琴姑娘
高斯智断瓶中线 16 诗两首
积累与运用
(四)不平常的信
革命烈士诗两首 19 许世友四跪慈母 20 鸡毛信
积累与运用
(五)我的老师
阳光很活泼
信任
网上呼救
积累与运用
(六)鹬蚌相争
自然之道
蜘蛛脱险
心田上的百合花 积累与运用
(七)颐和园的长廊
女娲创造人类
古诗两首
埃及金字塔
积累与运用
(八)--------24--------28--------30--------34
--------37--------40--------43--------46
--------48
--------49--------52--------55--------58
--------62
--------65--------68
--------72--------74
--------76--------79--------82
--------85--------88--------90
--------93--------96
--------99--------101--------104
--------107--------110--------114--------116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篇2
一、根据课文特点选择确定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 原本并不作为教学而创作, 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读者阅读它们, 其目的或者是为了获得事实信息, 或者是为了获得思想感情的信息, 总之, 都是为了获得信息。文章一旦编入教材, 就不再是一篇社会阅读的客体了, 而是语文教学的材料, 是教学的一种凭借。课文是教具, 掌握教具不是目的, 目的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 形成语文能力。被编入教材的课文除了有原本传播的信息价值, 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 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 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课文教学中, 学生掌握课文的主旨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是通过掌握课文主旨的过程掌握课文的教学价值, 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 也就是言语智慧, 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通过课文教学让学生不但掌握课文说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掌握课文怎么说及怎么读 (写) 这一类文体, 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得意、得言、得法。
一篇课文的语文知识在具体的教学点上是由教学的整体需要及整个教材的价值体系决定的, 我们应该根据课文所处教材的位置、编者意图、学段目标、单元专题要求, 尤其是课文本身特点确定这一篇课文特有的具体的语文知识,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获得新的读法、写法和学法, 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例如《鲸》一文被收入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一篇精读课文, 该组专题的内容是“学习说明性文章”, 专题的学法是“要抓住课文的要点,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并试着加以运用”。再结合《鲸》的用词准确、表达形象这一突出的写作特点, 确定该课的语文知识为: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准确地用词, 形象地介绍事物, 通过练笔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说明方法及准确、形象地表达的方法。
二、结合具体语境学习领悟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拼音、标点、生字新词、句子段落、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知识和技能。这些属于教材的言语形式, 而内容与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以语文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学习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必须经历一个来回。即通过阅读文本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并在进一步充分理解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通过课文里的典型语例, 学习领会言语形式, 因为离开了具体的语境, 所谓的言语形式是不存在的。再说, 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抽象讲解语文知识得到的只是模糊的概念, 对发展学生实际的语用能力并无多大用处。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要经历以下两个环节。
1. 以掌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为基础
在课文教学中, 掌握文本的思想感情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生必须通过阅读课文, 在与课文的语言材料的直接接触中, 得到最初的最真实的感受, 获得审美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在处理此环节教学时, 教师有意识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自学课文, 自主理解教材文本的意义。因为,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阅读理解是一项学生能够自发形成的技能, 是一种不需要刻意培养的技能。只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学生就能自发形成阅读理解的技能。在教学中, 这个环节一般让学生通过预习初读课文, 教师只需花少量的时间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和初读课文的感受。如前所述《鲸》一文的教学,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 了解鲸的形体特点 (大) , 鲸的进化过程, 鲸一般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以及鲸怎样进食、用肺呼吸、如何睡觉、鲸的生长特点等生活习性。通过阅读, 学生了解了有关鲸的科学知识, 唤起他们探索自然和科学奥秘的兴趣, 并受到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2. 在课文的思想情感背景中掌握语文知识
上述在预习或初读课文环节中的做法, 只是让学生作为阅读的客体, 获得一般读者所获取的信息。在课文教学中, 要在学生获得信息后, 重点引导学生学会领悟文本语言信息的处理, 这也是语文智能的本质内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学习和领悟课文言语形式及表达效果, 掌握文本特有的语文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
(1) 典型示范, 领悟语文知识。首先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思考:课文是怎样说明鲸“大”的特点?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 品味并分析说明鲸“大”的方法,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接着出示“我国发现过一头很重的、很长的鲸”与文中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 约十七米长, 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作比较, 通过比较在具体的语境里感悟作者运用“近四万公斤”“约十七米”等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2) 实践运用, 内化语文知识。让学生找出课文第2至7自然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句, 读读议议, 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在实践运用中, 内化了本文特有的语文知识。
这样, 学生在感受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感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体会语言形式的表达作用。通过比较、评析等, 领悟作者的言语智慧, 在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中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 积淀内化学生的语文知识, 不断丰富学生个体的言语形式, 为迁移运用打下基础。
三、通过变式训练迁移运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领悟语文知识, 获得的只是陈述性知识, 理解的是知识的表征, 这时理解的只是一种抽象概念, 这类知识最大的特点是易学易忘。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此, 学生获得的陈述性知识必须通过实践, 通过必要的变式训练实践操作, 在新的语境中运用, 在运用中上升为程序性知识, 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同时, 要在不同的语境中不断运用, 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鲸》一文的教学, 在学生学习领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后, 让学生补充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资料, 也可以为学生展示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的鲸的图片及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注意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及准确用词、形象表达的方法。这样, 在实践中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文知识,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理解所学的语文知识, 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在其他语境中迁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积累经验, 增强语文运用的意识。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洛”。
2.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 又开封
︸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只采用多种形式,并且注重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逐步、逐词、逐字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真挚情感,在体会与一次次的吟咏中呈螺旋式上升地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西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4
火炬小学:聂林森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五年级1班,少数学生聪明好动,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善于动口动脑;多数学生由于养成上课不用心听讲,学习非常吃力,我发动成绩好的学生帮助他们,并根据他们的情况补旧固新,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不够,运用起来非常困难,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树立学习自信心,每天让他们背诵,加强记忆、提高运算速度以及计算的准确性、激发求知欲、提高学习成绩,从而提高全班整体水平。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但是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灵活性差。但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的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内容共分为4个部分:
1、数与代数。包括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其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值、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第三单元小数除法,其主要内容有:除数是整数、小数的除法、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第四单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其主要内容有: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第七单元“倍数与因数”,其主要内容有:倍数、因数、2、3、5的倍数特征、合数、质数。
2、空间与图形。包括第二单元“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其主要内容有: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设计图案;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其主要内容有: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估算,认识平方千米与公顷、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
3、统计与概率。包括第六单元“可能性”。其主要内容有:让学生理解可能性的大小。
4、综合应用。本册教材安排的综合应用内容将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个领域的内容进行综合性的运用。主要内容为:“花边设计比赛”、“家庭用电调查”、“设计抽奖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小数乘除法的计算,2、3、5的倍数特征、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
难点:判断一个较大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运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准确地求出两个书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估算。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乘除法运算,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口算、估算或笔算)进行计算。
2、掌握小数乘除法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掌握小数乘除法中保留积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保留积或商的近似值。
5、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并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6、知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进行小数混合运算(以2步为主,不超过3步),并能在计算的过程中灵活使用简便算法,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知道什么是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特征。
8、知道什么是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9、知道什么是奇数、偶数、质数、合数,会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10、认识平方千米、公顷,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11、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探索精神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12、能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13、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
14、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15、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16、知道可能性有大小,会在具体情境中作出判断。
17、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有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初步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18、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计算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措施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学习中,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性和数学意义的教材,以便于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但随着年级的增高,教材中安排数学知识的难度加深。所以,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每个在校的儿童,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这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与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可以广泛的接触到数、量、空间、图形、数据、可能性、关系等丰富的数学世界。因此一方面注重日常生活、现实空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即学生已有经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等。使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三)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我在教学中也力求保持和发扬这一传统,并做好以下两点:(1)加强对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教学时,在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法则、数量关系的同时,重视数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运用数学的意识。(2)努力处理好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后继学习的关系。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并非是机械地去重复历史上的“原始创造”,而应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小学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而“再创造”的前提是通过必要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形成扎实的基本功。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基本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发展应用意识,形成基本的实践能力。在日常数学活动中,安排一些小课题研究和实习作业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要善于驾奴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在直观感知和广泛的背景下,通过自身体验,在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概念,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量单位、计算法则和基本数量关系。对计算的要求适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计算速度存在的差异,不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样的计算速度;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算法,不用单一的思维理解算理。如本册应用题教学要重视常见数量关系的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训练,教学力求题材内容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教学活动实践化。
(六)改进教学评估方法。
教学评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在评估结果的处理上,注意多种方式的结合,是评估的方式和手段多样化。对知识和技能的评估,尽量做到试题类型多样化,难度适当,不出助长死记硬背的题目,着重观察计算的正确性,计算中的思考活动,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对空间关系的认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更多的重视自身的纵向比较,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而不是首先关注他们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评价体现激励的作用,承认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鼓励和肯定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四、课时安排:
内容 课时
(一)小数乘法 11课时
(二)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 8课时
(三)小数除法 14课时
(四)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5课时
(五)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15课时
(六)可能性 3课时
(七)倍数与因数 5课时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篇5
读课题,说说你想从文中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读自悟
1. 轻声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
2.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
3. 根据课后第二题的要求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并把自己的体会批在旁边。
三、感悟体会,合作学习
1. 学生提出读不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立即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梳理紧扣课文重点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2. 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是怎样的?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概括说明。
3. 狼群为什么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引导学生读文思考,理解。
4. 头狼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指导学生仔细读文分析体会,抓住具体的事例了解头狼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它肩负的重任,从而理解群狼对头狼的服从。
5. 讨论:对于狼的集群生活,你有什么看法?
6. 了解狼的集群生活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四、完成作业
1. 听写生字词或用生字词造句、写话。
2.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勾画表褒义的词语。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篇6
1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 13 个生字 , 认识 3 个生字。 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 允许、 仿佛、 厨房、 刺猬、 畜生、 胯下”等词语。
2 .能力目标
通读课文 , 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
3 .情感目标
感悟年少健康天真活泼。
教学重点难点:
从人物的动作、 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 品质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从人物的动作。 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 .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 教师简短谈话后 , 导入新课。
二、 教师引导学习“看瓜刺猹”。
1 .课文中哪几件事重点描写了闰土的动作?
(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没有写出闰土的动作 , 所以这件事不算。 )
2 .在这几件事里 , 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3 .学生畅谈
【( 1 )看瓜刺猹。 因为这件事是文章中主要描写的一件事 , 课文中先后出现了两次 , 写得最详细。
( 2 )学生以前根本没听说过这样的事 , 听后感到很新鲜 , 所以印象最深。
( 3 )作者写得生动 , 特别是你听“月亮地下 , 啦啦地响了 , 猹在咬瓜了”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 突出了闰土勇敢、 聪明、能干的特点 , 所以印象最深。
( 4 )一读到这儿 , 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少年闰土在月亮地里勇敢刺猹的画面 , 所以印象深。
( 5 )这一段不仅给我们的印象深 , 而且留给作者的印象也很深。 课文一开始写作者回忆中的少年闰土的形象 , 也是看瓜刺猹的画面。 这一段最能突出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
适时板书:聪明、 能干、勇敢 。
4 .教师小结:好极了 , 这一段话最能突出少年闰土聪明、 能干、 勇敢的特点 ,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谁的脑子里已经浮现了这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5 .引导同学们想象第一自然段描述的画面。
同学们 , 你们想一想:看瓜刺猹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 (晚上);当时是什么样的天空 , (深蓝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 , (金黄的圆月);什么样的西瓜地 , (碧绿的西瓜地);什么样的银项圈 , (明晃晃的银项圈)。 作者就是抓住了这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 , 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般的美妙世界 ,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 .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轻声齐读……让大家一次又一次地体会感情。
7 .在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中 , “其中有一个少年”“其”怎样讲?(那中间 , 课文中指西瓜地。 )
8 .同学们 , 作者对三十年前的朋友如此记忆犹新 , 可见看瓜刺猹这件事给他的印象是很深的。 现在请同学们把描写少年闰土勇敢刺猹主要动作的词语找出来。
( 1 )学生找后回答。
( 2 )教师板书:听、 捏、 走、 看、 刺。
9 .“看瓜刺猹”动画演示
( 1 )再次体会感情。
( 2 )引导背诵(可以演示动画进行提示)。
三、 学生自学“捕鸟、 捡贝壳”两件事
1 .说说“看瓜刺猹”这件事我们是如何学习的?
2 .谁能给大家说说其它两件事 , 又表现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
3 .学生畅谈(先读原文 , 再谈体会)
4 .适时演示“捕鸟”动画 , 加深理解和体会。
【( 1 )从捕鸟这件事 , 也可以看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的特点。
( 2 )从这件事 , 还可以看出闰土知识丰富 , 他能认识好多鸟 , 我们却不然。
( 3 )从闰土捡贝壳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 , 他知道好多种贝壳的名字。 】
适时板书:见识广扫、 支、 撒、拉 。
3 .师小结:同学们都谈得很好。 大家通过对少年闰土看瓜刺猹、 捡贝壳、 捕鸟等事情的学习讨论 , 对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领会得不错 , 一个海边农村的少年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四、 学习“父亲允许闰土来管祭器”部分 、
1 .现在同学们想一想 , 作者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
【因为那一年作者家是大祭祀的值年 , 一个忙月忙不过来 , 所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 , 从此他俩就认识了。 】
2 .作者为什么又盼望闰土早点来呢?
【因为他早听说闰土这个名字 , 而且知道闰土和他仿佛年纪 , 又会装弶捉小鸟雀 , 想和他玩 , 所以盼望他早点来。 】
3 .“仿佛”在这里当什么讲?(类似、 差不多、 相仿、 接近)
4 .谁能结合句子再给大家说说作者为什么又盼望闰土早点来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者的父亲答应让闰土来管祭器 , 作者非常高兴 , 因为他早听说闰土这个名字 , 而且知道闰土年龄和他差不多 , 还会装弶捉小鸟雀 , 所以盼望他早点来。 )
板书:“我”盼望
五、 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人物的语言。
1 .现在同学们想一想 , 课文中讲了少年闰土的几件事?是采用什么形式讲的?(四件事 , 对话形式。 )
2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 把闰土的语言 , “我”的语言及作者的插说部分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中划出来。
3 .学生默读勾划。
4 .谁把闰土的话给大家读读。
5 .在闰土讲的这几段话中 , 你对哪一段话最感兴趣。 请在小组内给同学们讲讲。
6 .小组讲。
7 .小组讨论结束 , 请把你最感兴趣的话给大家说说。
【( 1 )我觉得闰土讲“看瓜刺猹”这段话最有趣 , 特别是讲闰土刺猹时的动作 , 连用了几个动词 , 讲得那么逼真 , 把一个海边少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 2 )我觉得闰土捡贝壳那一段讲得好 , 他不但把海边美丽贝壳的颜色。 样子都介绍给我们这些没有见过贝壳的孩子们 , 而且还使我们爱上了海边的那有趣的生活。 ( 3 )我觉得这句话最好:“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 , 你也去”因为他俩身份不同 , 但他很直爽地邀请人家去 , 说明他天真。 淳朴的性格。 ( 4 )我觉得看跳鱼儿这段话最好 , 原来我只知道海洋里有鱼 , 但不知道还有像青蛙似的长着两只脚的跳鱼儿 , 从中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 ( 5 )我觉得闰土说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个瓜吃 , 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从中可以看出闰土通情达理。 朴素可爱的性格。 ……】
8 .刚才从同学们的发言中 , 我们确实感到闰土所讲的这几件事 , 都是生长在海滨的农村孩子最熟悉的事 , 也是少年儿童生活中的乐趣。 这几件事 , 生动地显示出少年闰土确实是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 ,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从小就热爱农村生活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六、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 .现在集体朗读插叙部分 , 体会这几段话的意思。
2 .“那时候……只是无端地……”这一段话插在了“我”与闰土的对话中间有什么作用?“无端”如何讲?两个破折号有什么用?(说明“我”知识贫乏 , 什么也不知道。 黑暗的封建教育制度脱离实际 , 脱离生活 , 并非“我”念书不用功。 两个破折号的用法一样 , 表示注释作用。 )
3 .读第 14.16 自然段
( 1 )闰土的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 闰土知道这么多 , 那么做为少爷的“我”呢?(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呢?师生对答:
师生
闰土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鸟而“我”却不知道;
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而“我”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而“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而“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
这许许多多的新鲜事 , 我从来都不知道。
( 2 )小组讨论。 交流:①“我往常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富家子弟)②“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 “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 , 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 , 接触自然 , 像井底之蛙 , 见识很少)③这一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闰土的佩服 , 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
板书:羡慕佩服向往
七、 学习“分别”部分
过渡:正因为闰土知道得这么多 , 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很高兴。 快乐。 可惜 , 正月很快过去了 , 闰土要回家了 , 分别的时刻到了 , 这时 , “我”和闰土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来?
1 .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 加以体会(急、 躲、 托、 送)
2 .课件演示第二幅插图 , 想象“我”和闰土是得怎样告别的 , 再说一说。
板书:难舍难分
八、 小结学习情况
1 .反馈重难点的质疑。
2 .让学生自己谈谈在写人文章的学法上及快速阅读方法上的体会、 收获。
九、 布置作业。
完成习题精选的练习。
浅谈西师版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篇7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一、重视朗读训练, 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西师版教材低年级课文多数都是一些生动有趣的儿童故事或童话故事, 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贴近, 只要学生能够把课文读正确, 读流利, 读出重音、停顿, 就基本上懂了。如果学生读出适当的语气, 恰当的语调, 就说明学生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精当的讲解, 巧妙的点拨是必要的, 教师的讲是为了指导学生的读。只有这样, 才能较好地完成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任务。如《谁住顶楼》一课主要讲小动物们搬新家了, 可谁住顶楼, 成了大家讨论的问题。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把这课文读通, 初步了解大意。接着提出要求:“课文里出现了很多小动物, 你最喜欢谁, 把你喜欢的动物说的话读一读。”让学生再读课文, 学生通过读, 再弄清。然后, 教师点拨“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动物都争着住顶楼?”学生再读课文, 理解到小动物们为了把方便留给他人而相互争抢着住顶楼。学生理解了内容之后, 教师进一步启发:“你们觉得这些小动物怎么样?”最后, 再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学生把每个动物语气读得恰如其分, 把新楼房里的居民彼此之间互相关心、和睦相处的友好情谊通过读清楚地表现出来了。由于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达到了有感情地读的要求。教师用读中讲, 讲中读, 以读代讲, 以讲促读的方法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加强词句训练, 处理好理解词句与读懂课文内容的关系
低年级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词句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 我重视结合画面运用生动的图像帮助儿童理解词义, 联系上下文领会词语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词语和理解句子结合起来, 既建立起正确的句子概念, 又搞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以《画虾》一课为例, 第二段有五句话。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联系前三句理解四、五句, 先仔细观察图上齐白石的动作和神态, 思考:齐白石是怎样观察虾的活动的?引导学生把四、五两句联系起来, 抓住“仔细观察, 边看边画”以及第五句中齐白石为了画好虾, 有时还用笔杆碰虾须等词句, 进行逐词逐句地理解。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一边想象当时的景色, 一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使学生认识到:齐白石迷上画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这一训练过程孩子们既读懂了句的意思, 又搞清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发展了语言, 发展了思维。只要引导得法, 让学生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 学生都可以弄懂它们的意思。
三、充分利用插图、帮助理解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文的插图往往是结合课文重点设计的, 指导学生弄清图意, 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如《紫色风铃》这课的重点是课文的第四、五段, 这两段写了妮妮怕奶奶一个人寂寞, 便把妈妈给她买的紫色风铃挂在了奶奶的床头上, 妈妈听了后笑了。微风拂来, 风铃也唱起了欢乐的歌。本课有三幅插图, 每幅画都是按事情的经过展示的, 画面上的人物栩栩如生, 他们面部表情也很丰富, 教学这两个重点段时, 图文结合,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再如《新疆天鹅湖》第二自然段中让学生体会“悠然嬉戏”、“点点白帆”、“优雅”等词语的意思较难, 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看图上“湖上的一只只天鹅的样子”, 理解“悠然嬉戏”就是非常悠闲自由欢乐的样子,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的美丽景色, 孩子一看就清楚地知道为什么文中会把天鹅比作点点白帆。教学时充分地利用插图, 帮助学生体会感情, 理解、记忆课文内容。
四、说话、写话训练, 体现语文教学的根本
说话是日常生活需要的一种重要能力, 它有助于训练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和条理性, 写话是作文的启蒙, 在说话训练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进行写话训练, 新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最好的范文, 不论从结构、层次、语句, 都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说、写话能力提供了范例。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体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 在教完后, 我请学生续编故事, 以“第二年, 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为开头, 让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进行编写。第二年那个人种下葫芦后又发现葫芦叶子上长蚜虫了, 这次他是怎么做的, 邻居见了又是怎么说的, 结果怎样, 练习说话。学生积极性很高, 多数都能按课文提供的结构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让种葫芦的人不再是第一次那个不听别人劝告, 没治蚜虫而导致葫芦全死的人了, 而是成为一个做事会变通, 能听取别人劝告, 最后有所收获的人。并且我让学生根据课文中“……都是……, 有的……有的……有的……, 一会儿……一会儿……”等句式说话, 发展学生的思维, 训练思维的准确性和条理性。再如《风是一位画家》第三自然段, 先总写秋天, 西风画出的是一幅丰收景象, 再分别写了各种水果和稻穗的颜色, 然后写看人们的内心感受。在教学完这一课后, 我带着孩子们参观了校园的花坛, 让学生练习说话, 先讲这个花坛给人的总体感受, 再分别说每朵花的颜色、形状、以及叶子在这花坛中的陪衬作用, 然后说自己看了这个花坛的内心感受, 要求学生用书中学过的词句“染、抹、涂、五颜六色、鲜艳、粉红、金灿灿、晶亮晶亮、绽放、最美”等词语, 让学生不感到无话可说。而是知道有话该怎么说, 学生的兴趣很高。在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上与写话统一起来, 从写一句话开始训练, 鼓励学生怎么说就怎么写, 为中高年级的写作奠定基础。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篇8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带生字的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从中受到凡事要勇敢坚强,不沮丧灰心,不自暴自弃的启发。
3?学习作者用词准确和恰当运用修辞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题质疑
1. 同学们,今天请你们猜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是什么吗?19世纪初,英国一位将军在战场上吃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一家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沮丧,茫然中,看见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拉丝织网,尽管丝一次次被风吹断,蜘蛛又一次次重新吐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将网织成。将军深受激励,重振旗鼓,终于在滑铁卢之役打垮了对手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灵顿。这个故事,不由得让我们对司空见惯、外表丑陋、让人感到害怕的蜘蛛顿生敬意。那么,当危险来临之际,蜘蛛是沮丧灰心,还是选择勇敢面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联普里什文写的《蜘蛛脱险》一文。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人们常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问题往往比发现问题来得更为重要。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指名说。蜘蛛要脱险,那么,蜘蛛遇到什么危险?它在哪里遇险的?是怎样脱险的?它遇到几次危险?都是怎样脱险的?我们从这个故事中能得到什么启迪?(相机板书:遇险 脱险)(学生提出的问题,简易板书在黑板上,以帮助学生梳理课文。)
3?那么课文是怎样来写的呢?我们一起去探索深究课文。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读课文,学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绰”是翘舌音,“坍”不读dān,“诅”不读zǔ。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字词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3.指名读、齐读生词。
4.说说难理解的词语。
三、细读课文,释疑解难
1?放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名说。
2?带着同学们提的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找到答案。
3?指名说,教师适时引导讲解,师生共同梳理课文。
(1)第一次遇险--脱险。指名根据提出的问题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蜘蛛是因为我生火取暖,身陷火海的,它的处境怎样?(危险)
哪个词暗示了它的处境非常危险?(笼罩)
火焰像笼子似的罩在蜘蛛所处的劈柴上面。
蜘蛛在遇险中的变化是:从“兴高采烈”一词看出,蜘蛛开始时还没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危险,所以它是在“爬”。“热”“感到不安”,蜘蛛开始“跑”“奔”,情绪的变化,动作的变化,拟人化的写法,暗示着蜘蛛处于危险的境地。两个“一片火海”让人不由得为蜘蛛这个小生命担忧了。(相机板书:火海 跑 奔
课件:“兴高采烈--感到不安--呆住”,同学们想想画面,你知道蜘蛛此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吗?更大的危险逼近了蜘蛛,“劈柴坍塌下去”,蜘蛛的命运会怎样呢?悬念产生了。你们猜猜,指名说。“我”的猜测是什么?实际上呢?(相机板书:生气勃勃)从“粉身碎骨”到“生气勃勃”的鲜明对比中,你们感受到什么?(相机板书:坚强、乐观)指导朗读第1~4段。(第4段只读一、二句)可用引读、表演读、分组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体会蜘蛛的坚强乐观。
(2)第二次遇险--脱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面对新的灾难,可怜的蜘蛛又会怎样呢?指名说后,以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同情,为它不幸的遭遇着急、揪心。指名联系上下文说说“影影绰绰”的意思。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蜘蛛像一个很小的小岛”(比喻:描绘出蜘蛛在小狗淌出的口涎中挣扎的样子)这个比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蜘蛛的弱小无能。而第5段的“小岛”“海里”“陆地”各指什么?这里只出现了喻体,未出现本体,采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由此看出,蜘蛛同“海洋”抗争,艰难地爬出三条腿、四条腿乃至八条腿的过程,它是那么不屈不挠。(相机板书:动弹、爬、舒展、不屈不挠)
(3)作者由蜘蛛的遇险脱险联想到自己类似的经历。指名让学生谈读后的收获,可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谈:由两个“也”中,让我们明白作者的经历与蜘蛛的历险极为相似,所以才会对蜘蛛脱离危险的经历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引导揣摩,升华情感
1?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迪?哪一段写了这些内容?(最后一段)这段也是全文的--(中心段)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段。
3?同桌交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类似现象,谈谈自己学了本课后明白的道理和感受。
4?全班交流。
5?总结:一只小小的蜘蛛,居然能从火海中、从“海洋”里安然脱险,是因为它在绝境中不沮丧灰心、不自暴自弃!由此看出这只蜘蛛是多么坚强、乐观、不屈不挠。这篇课文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由于观察认真,感受深刻,描写细致,所以那些场面描写扣人心弦,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受了生命在灾难来临时的抗争能力,感受了生命的可贵。
五、拓展延伸
你现在喜欢蜘蛛吗?你观察过张网捕虫的蜘蛛吗?你了解它们的习性吗?请同学们课外查阅有关蜘蛛的知识,我们将以语文活动课的方式,让大家共享你们的收获。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篇9
《出塞》是七绝诗的压卷之作,是唐边塞诗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应该将其融在边塞诗中去体会。
边塞诗以描写边塞征战生活为题材,因此,诗的风格有着鲜明的特点,或悲壮,惋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或豪迈,勇敢--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或凄厉,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既有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也有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教学《出塞》这首诗,离不开边塞特殊的环境,因此,教学的破题,我选择“塞”字为突破口,打开边塞之门,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生死之惨烈,为学习诗歌,培育好一个深沉凝重的基调。学生的直观感知,不是通过图片资料,而是通过古诗词典型句子去体会,以诗解诗,或许稍难,但是教育学生,想象是有依据的。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读诗,自学初步体会诗歌,从戍边而引出“万里长征”,进而在体会万里长征时,从时间长去感知征人生活的艰难、惨烈、悲壮,在深究征人“人未还”的根由时,体会征人不能回的事实,同情征人的生活。最后再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中,一层层地体会:征人出征的豪迈;诗人对和平的憧憬和对朝庭的不作为的无奈。通过分析,去体会。然后再通过朗读去体悟。
课后的作业,是一次弹性作业,给予学生三个资料的提示,是希望学生学会写读书的思考,这是课堂教学的深度延伸。
一、出示诗歌,读诗
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边读边注解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关塞、边塞)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李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歌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
--战死沙场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所以古人云: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
: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对朝庭的失望
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
指导读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10、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四、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1、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
2、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
提示:
资料一: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资料二: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资料三: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唐李颀《古意》
By wuful发表评论于-3-12 9:26:00
读了佘大师的设计,觉得其中有三妙:
一妙,妙在导想,以一组边塞诗拉开解读的帷幕,创设意境,形成具象,走进古战场,感受征人苦。以诗解诗,创境导想,妙!
二妙,妙在导读。有情有境有意有味。导读的艺术是我们都应该追求的: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
: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三妙,妙在导思。“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问得好,问得妙,所谓深入地解读文本,就要教师善问,问在关键处,方能让学生有效思考,感悟。
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一设计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学之后,学生一定收获很大。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篇10
1.学习本课生字。掌握 “浙江、杜鹃、明艳、蜿蜒 、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
2.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展示洞内景色的课件及视频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整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 )跟老师一起来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板书)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
师: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在文中标注。一会儿咱们一起交流。
生:四人为一组,在小组内交流。
师:关于外洞的特点,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
三、体会“外洞”的宽广
师:外洞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生:洞口宽、大:“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用洞口和我们常见的桥洞做比较的方法,非常真切。
生:外洞很大,宽广而开阔:“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用数字说明,形象具体。
师:谁能把外洞的宽广给读出来?
三、体会“孔隙”的惊险
过渡: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大家看第5自然段,一起感受这段奇妙之旅。
师:哪个小组先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孔隙很小,“虽说是孔隙……船就出来”。
师:再读读这句话,还能读出孔隙有什么特点? (窄)
生:我很好奇,很紧张。“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船就慢慢移动”。
师:谁能把这种好奇、紧张的心情读出来吗? 自己练一练。
生:我觉得很惊险(眼前昏暗了……擦伤鼻子。 )
师:惊险的感觉还有谁感觉到了,再来读读?
生:感情朗读,读出害怕、危险的感觉。
师:“挤压”是什么意思? (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矮)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来,你告诉大家,这个“贴着”,“没有一处不贴着”,是怎么贴着的?(学生感受各个部位紧挨船底的感觉)
生:因为人仰卧在船里,船很窄,很小,怕碰着上方的山石,所以他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贴着船了。
师: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好奇。
生:紧张、害怕。
师:好,我们一起读读这一句,“自以为从……”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写得多啰唆呀,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不啰唆吗?
生:因为肩背是身体比较靠上面的部位,而脚跟是身体最下面的部位,从肩背到脚跟,说明他的身体全部都靠着船了,才说了一声“行了”。
师: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了。还有谁来汇报?请你。
生:我要汇报“挤压”,因为人仰卧在船里,上方和左右的山石都离我很近,所以感觉就像朝我压下来,比喻孔隙非常窄、很矮。
师:所以作者才又觉得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你们现在有什么感觉? (紧张、害怕)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眼前昏暗了……擦伤鼻子”。
师:这一部分呀,是叶老先生的真实感受啊。正因为文章有了这些真实感受,我们读起来才能身临其境。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才会打动人。
生:如此惊险,也说明了孔隙不但窄小还怎么样? (矮)
师:让我们再一次体验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自然段。
四、体会“内洞”的奇特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展示汇报 ,适时指导感情朗读。
(1)“黑”“内洞一团漆黑 , 什么也看不见……不知道有多宽广。”
(2)“奇”(奇特有趣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也很值得观赏。”
结合语言情境展开想象理解词语“蜿蜒”“变化多端”“形状各异”。
师:让我们来观赏一下洞内的景观,大家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图片展示洞内的奇特景观———“彩云追月”“寿星捧仙桃”“擎天柱”“仙女帐”)
师: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大自然真是奇异无比。
(3)“大”“大得多”“十来进”
师:“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平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理有据。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
3.师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 ,结束了双龙洞之旅。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和神奇。
五、体会写法
1. 游完了双龙洞 , 回过头来看 , 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 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 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2.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 ?
3.那 么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写参观游记呢 ? 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写?
(小结写作方法 :学到这里 , 我们得到两点启示 : 第一 , 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
六、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随叶圣陶先生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的奇观。我们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体会双龙洞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大家课后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其实大自然的美景随处可见,如果大家对溶洞很感兴趣,离咱很近的北京平谷区就有一个大溶洞,AAAA级景区, 大家可以去那亲身体验一下。
七、拓展练习(选作一题)
1.请以导游身份写出介绍金华双龙洞的导游词 。
2.你 曾经到哪里旅游过 ? 按照游览顺序写一写那里的景色,突出景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9记金华的双龙洞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推荐阅读: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案07-08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三峡之秋》教学设计09-03
28 ☆心田上的百合花(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7-27
茱萸与菊花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07-05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10-22
《悯农》--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上册)05-21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6-28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