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册)(精选6篇)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册) 篇1
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第一课时)教案
学校:新店镇三八小学年级:三年级备课教师:何培
课题 四则混合运算
课时: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教师:何培
导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小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导学重点 掌握两步(不含小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导学难点 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脱式计算。
导学学法 讲授、讨论
导学工具 小黑板、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学环节
教学内容 补充与反馈
激趣导课
1.复习导入,先让学生完成“想一想”:春光小学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8盏日光灯,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2.出示课本第55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3.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了哪些信息,指名口答后,教师说明:这一节课我们来研究购物中的数学问题。
合作学习
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例1: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1)理解图示内容。
提问:从图中你找到哪些信息?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找出:
“文具盒每个7元,我们买6个这样的文具盒”;“买书包用去了55元”和“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这三条信息。
(2)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这个问题,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用分步列式计算:7×6=42(元),42+55=97(元)。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②教师指出:“你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一共用去多少元吗?”
学生独立尝试后,教师指名板演,进行全班反馈交流。
7×6+55
=42+55
=97(元)
教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算式每一步的含义(7×6表示什么?42+55表示什么?),然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算式“7×6+55”的运算顺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展示交流 1.让学生完成以下两道计算题。
500+12×326×4-103
先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2.课本第61页,课堂活动“说一说,算一算。”。先让学生独立尝试,教师指名板演,然后进行全班反馈交流。
3.课本第63页,练习十五第4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尝试。
课堂评价
1.教师以激励性的评价为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使学习的整个过程都确实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拓展应用 1.算一算。让学生独立完成以下四道计算题。
12+24×5200-17×7
25×4-9723×2+18
板书设计 四则混合运算
例1: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方法①,分步算式:
7×6=42(元)
42+55=97(元)
方法②,综合算式:
7×6+55→乘加混合运算,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42+55
=97(元)→这种书写格式叫“脱式计算”
答: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97元。
试一试:(脱式计算)
500+12×326×4-103→乘减混合运算,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500+36=104-103
=536=1
全课小结: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竞赛试题 篇2
一、填空 1、3005 kg=()吨()kg 5 kg50g=()g 3时48分=()分 200分=()时()分
2、甲有45本书,乙有14本书,丙有28本书,甲给乙()本,给丙()本后,甲、乙、丙三人本数相等。
3、已知□+□+□=△+△
△+△+△+△=★+★ □+★+△+△=210 那么
△=()
□=()
★=()
4、把3个周长都是16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5、一个分数,分子、分母的和是16,分母比分子大2,这个分数是()。
6、一根绳子对折三次后,得到的1小段是这根绳子的(—)。
7、小亮把除数3看成了5,结果商15余2,正确结果应是()。
8、一块正方形菜地,一面靠墙,其他三面围篱芭,篱笆长是36米,这块菜地的边长是()米。
9、一个长方形的宽增加2分米后,这时长方形的周长就增加()分米。如果长增加3分米,宽增加2分米,这时长方形的周长就增加()分米。
10、芳芳和婷婷去买同一本书,芳芳少35元,婷婷少28元,如果两人的钱合起来正好买这本书,这本书的单价是()元。
11、数学竞赛出了20道题,做对一道得5分,做错一道扣2分,小光做完了所有的题,共得72分,他做对了()道题。
12、儿子今年5岁,爸爸今年是儿子年龄的6倍。10年后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大()岁。
13、被减数、减数、差三个数相加等于56,被减数是()
14、一个数除以7的商和余数相同,这个数最大是()
15、在一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8=3……()里,被除数最大是();被除数最小是()
16、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2厘米,它的周长增加()厘米。
17、一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8厘米,从中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长方形周长是()厘米。
18、小明星期天想帮妈妈做事情,下面是分别所需的时间:用洗衣机洗衣服(20分钟)
扫地(5分钟)
搬家具(10分钟)晾衣服(5分钟)
他至少要花()分钟才能把这些事情全部做完。
19、一个两位数,它的数字之和正好是9,而个位数字是十位数字的8倍,这个两位数是()。
20、将1~7这七个数字,分别填入下面空格内,使等式成立。(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
□×□=□÷□=□□-□
21、笑笑从1楼走到5楼,共要走20级。如果走到10楼,共要走()级。
22、找规律填数:、9、2、8、3、()、4、6、5、()1、2、3、5、8、()、()1、2、2、4、8、()、()1、4、9、16、25、()、()1、8、27、64、()、()
二、选择题。
1、估算一下,你的年龄比较接近()。
A、120小时 B、120星期 C、120个月
2、右图中共有()个正方形。A、20 B、26 C、30
3、体育课上同学们站成一排,老师让他们按1、2、3、4循环报数,最后一个报的数是3,这一排的人数可能是()人。
A、31 B、32 C、33
4、一个数先减去2再加上3,再乘以2,最后再除以3得6,这个数是()。
A、8
B、10
C、18
D、20
5、同学们做操,排成一个正方形的队伍,从前,后,左,右数,小红都是第5 个,问一共有()人。
A、80人
B、81人
C、90人
D、91人
三、计算题。
1、直接写得数102×4=
500÷5=
60÷3=
250÷5=
90÷3=
104×5=
250×4=
50÷7=
420÷7-30=
70-70÷7=
210×0÷8=
2、列竖式计算
234×3=
73÷9 =
1000-265 =
589 + 365 =
125×8=
380×5=
205×9=
90÷5=
3、脱式计算
(28+47)÷5
187-87÷90÷6+84
580-54+46
258×(400-393)
949—260×3
4、列式计算。
(1)一个数除以7的商是6,余数是4,这个数是多少?
(2)比236的3倍多78的数是多少?
(3)87连续减去多少个3结果是0?
(4)36加178的和乘5,积是多少?
(5)62和38的和乘它们的差,积是多少?
四、解决问题
1、小刚有邮票55张,小红有邮票105张,小刚送给小红多少张邮票才能使小红的邮票数是小刚的3倍?
2、小红跟爸爸、妈妈去旅游,成人门票80元,儿童门票40元,买门票共花多少元?
3、三(1)班有62个同学去公园划船,租一只大船50元,限乘8人,租一只小船40元,限乘5人,怎样租合算?
4、亮亮和奶奶九月节余268元,比十月少节余了35元,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
5、玩具厂要加工120个玩具,已经加工了3天,还剩66个没加工,平均每天加工玩具多少个?
6、三个年级师生346人乘10辆汽车去春游,前8辆车每辆坐34人,后两辆车每车坐多少人?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册) 篇3
数 学 教 案
教师:
2015年秋季
一、万以上数的认识
1、万以上数的读写
第1课时:认识数位顺序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记忆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时间:2015年9月7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万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
(3)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4)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1)、猜一猜。
谁能猜一猜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2)、数一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2、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计数单位。
教师指出:从上面的数数中我们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一十是一百……10个一万是一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1)认识数位。
出示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数位。(2)认识数位分级。
师: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
(3)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规律。①小组讨论。
让学生说一说从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②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补充。
三、巩固练习
提问:
1万级的数位有哪些?
2、从右起第三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右起第七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 3、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 第1题
第2课时: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例
1、例2,“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2、结合读数,培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读法。
难点: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读法。教学时间:2015年9月7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读一读单元导入图的文字内容,从而导入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读一读。
先让学生读一读以下两个数:592、3208。4007 再出示例题的数位顺序表和数:26970000和35651以及4896000。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指定学生读和学生自由读。(2)、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怎样读这些数,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读法。
(3)指导学生讨论第4页的“想一想”。
2、教学例2。出示例题。(1)、读一读。
让学生根据提示,读一读书上2050006和307000490这两个数。(采用个别读和全班齐读形式)
(2)、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读108000430和800020000这两个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读、互听、互议,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及时纠正错误的读法。
(3)、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议一议:上面的数,哪些0要读,哪些0不读,接着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
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0。
(4)、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4页“想一想”。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4页“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强调读多位数时,先把多位数分级,再读数。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2、3、4题。
第3课时:多位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的例
3、例4和“课堂活动”。教学目标
1、在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读法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写法。
2、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3、培养类推、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写法,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难点: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教学时间:2015年9月8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里填上﹤或﹥。
290()300 456()480 3700()3720 2223()2229 提问: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题。先让学生看一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万级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想法。
学生独立写出“七亿”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写多位数时,也应从最高位写起。
2、即时练习。完成“写一写”。
先让学生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0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独立写出“五千万零四”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议一议。
提问:怎样写多位数呢?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多位数的写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2)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个数位上写0。
4、教学例4。
(1)让学生独立尝试,比较两组数的大小,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写数。
三百零四万零七十写作: 四亿零三百万零二写作: 三千万零三写作: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44554和366128 16499和16504
四、全课小结
写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5题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练习一中的第6—11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十进制计数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多位数。
2、熟练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3、进一步感受多位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知识面。教学时间:2015年9月9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提问:在“多位数的读写”这一节内容里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读写多位
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学生依次回答,教师评判肯定。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中的第8—15题。
第6题。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写数,再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行错题评析,学会检验自己写的数是否符合题意要求。
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
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说一说怎样比。
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第3小题,教师应多提醒学生认真审题,认识“多1”与“多1万”是不同的。
第11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情境图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四、布置作业
出类似题,教师自行处理。
课后反思:
2、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第1课时: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0页例
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想一想”;第10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学会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会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万”作单位的数或亿作单位的数进行加减法计算。
3、培养数感和符号感。
4、培养学生类推、归纳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难点:把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
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读一读我国陆地总面积及人口总数。
2、教师指出:这都是多位数,在读、写时很不方便,又容易出错。为了读、写更方便,我们常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这些大数。(揭题板书)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探索改写方法。
先让学生读一读例1中的两个多位数。学生在读数的同时,教师作出如下板书: 9600000=960万 1300000000=13亿
再让学生读第二幅情境图,教师板书:
79260000=7245万 15000000=()万 14000000000=()亿 80000000000=()亿。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上面6个等式,看看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
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用亿作单位表示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亿后面的八个“0”,并写上“亿”字
(2)尝试练习。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 “试一试”和“想一想”。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改写时,不要漏写了“万”或“亿”字。
2、教学例2。出示例2。
先让学生读题,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①能用我们以前学的方法计算吗?②如果不能,应该怎能么办?如果能,应该怎样计算较简便?
把260000改写成26万,把320000改写成32万。再用26万+32万=58万(kg)答:
3、练习。
让学生完成教师板书的练习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10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你认为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1、2、3题。
第2课时: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例
3、例4及第12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会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3、能用“万”作单位或“亿”作单位的数进行加减计算。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难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教学例3。
(1)引导学生认识求近似数的必要性,认识四舍五入法。(2)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出示例3。
先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①在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②在求近似数时,534670千位上的数比5小,应该怎能么办?38290千位上的数比5大,应该怎能么办?(千位上的数比5小时,直接舍去万位后面的数,然后加上4个0;千位上的数比5大时舍去万位后面的数后要向万位上进1,然后再加上4个0)
534670≈530000 38290≈40000 ③用同样的方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值。(注意:要根据千万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8420004613≈800000000 463214560≈500000000(3)、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11页中的“议一议”和“试一试”。
三、教学例4 出示例4。
先让学生读题,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①能用我们以前学的方法计算吗?②如果不能,应该怎能么办?如果能,应该怎样计算较简便?
把140753改写成14万,把207980改写成21万。
再用21万-14万=7万(m²)答:
四、巩固练习课件展示,学生完成。
五、全课小结
你认为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时要注意什么?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4题、第6题、第7题。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14页练习二中的第5、8—10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把整万、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中的第8—10题。
1、第5题。
练习时,先指名把题中的两句话读出来,然后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交流,说
一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2、第8题。
先指名读出题中的各数,然后让学生独立按要求完成改写数的练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3、第9、10题。
先让学生独立按要求解决题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全课小结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
四、布置作业
出类似题,教师自行处理。课后反思:
3、数字编码
第1课时:数字编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页“数字编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邮政编码和学生学号等实例,体会数字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装的应用意识。教学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学生学号等。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课前,你收集到哪些由数字组成的编码吗? 指名汇报,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1)了解邮政编码的含义。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邮政编码中各个数字分别表示特定的含义。
(2)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师:你认为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3)即时练习。
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2、教学例2。(1)自学。
让学生自学例题内容,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知道了什么?(2)交流。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学号“1110241”中,“03”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3)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种编号的规则,从略0502402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学号表示2015年入学的2班的40号女生。师:这班有45人,最后一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先让学生独立编写,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15页“议一议”。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16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结合学生表现情况进行小结。
24”16
五、布置作业:即时练习
第2课时:数字编码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邮政编码和学生学号等实例,体会数字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装的应用意识。教学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学生学号等。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1、固定电话号码
2、小区门牌号
3、借书卡
4、公民身份证号码 教学反思:
4、用计算器计算
第1课时:认识计算器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P18的内容和例
1、例2及练习四。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
2、教学重难点
3、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准备
计算器实物及P17的插图。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认识计算器:
1、展示或观察P17的第一幅插图: 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教师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数字键(012……9)。
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1、教学例1:
(1)、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输入数。(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输入以上各数。(3)、全班交流用计算器输入数的和清除数的方法。
想一想:在上面的数中,如果把18133输成了18163,怎么办呢?
(4)、学生合作完成“试一试“。
2、教学例2:
(1)、了解例2内容。(2)、学生合作完成。(3)交流结果。(4)做一做:
3、用计算器计算:
4980+2680= 9126+748= 17300+5497= 6897+5329=
三、课堂活动1、2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五、课堂作业 用计算器计算:
1680+9275= 25736+2673= 4765+32789= 21003+125=
第2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P19的内容和例3及练习四。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认识计算器:
1、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学生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数字键(012……9)。
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181+1263= 25181+4563=
二、授新课
1、教学例3:(1)、出示题目:
(2)、小组活动:说一说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3)、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
(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P19的议一议、算一算、试一试)指导学生活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四1—4题。
第3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练习四5-8题。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认识计算器:
1、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学生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数字键(012……9)。
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181+1063= 45181+543=
二、授新课
指导完成练习四5-8题。
4、整理与复习第1、2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整理与复习”中的第1、2、3、4、5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复习、整理的过程,学习复习整理的方法,感受复习与整理的必要性,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复习,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
3、能熟练地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多位数,能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指导整理与练习回忆知识点。
出示数位顺序表,对照数位顺序表在小组内说一说学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知识点。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整理与复习”中的第2—5题及补充题。
1、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中这几个数分别的几位数,最高位各是什么位,并选择一个数让学生说一说各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题中各数,再议一议:怎样读多位数?读多位数要注意什么?
2、第3题。
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写数,并在小组内议一议: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第4题。
用计算器计算:同桌1个报数,一个计算。交替进行。
4、第5题。
同桌合作,进行多位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还有什么疑难疑难问题想提出来? 第3-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4页练习五中的第1-10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多位数的读写及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
2、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
第(1)小题是有关多位数中“0”的读法问题。5800200千位中的0应读出来。
第(2)小题是有关多位数的改写问题。用“亿”作单位时,应先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再在末尾添上“亿”字。
第(3)小题的表述是正确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
通过对第(2)小题的反馈、交流,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题中提出的3个小问题,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第6题。
本题答案不唯一,学生只要写出其中的一个答案即可。
三、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中的思考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再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四、全课小结
结合学生表现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5课时:综合实践课
第6-7课时:单元检测课
二、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定律
第1课时 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编写加、减法应用题及加法的算理分析,理解加、减的意义,能口述意义。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时间:2015年9月28日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感知关系
1、操作感知:
(1)8支铅笔,5支铅笔,合起来几支?列式:8+5=13(支)(2)13支铅笔,去掉5支,还剩几支?列式:13-5=8(支)(3)13支铅笔,去掉8支,还剩几支?列式:13-8=5(支)a、比较三式异同发现:三个算式反映5、8、13数之间的关系。b.说说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c、说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以加法为基础,以减法为基础)d,揭题:加减法的关系。
二、学习新知,理解关系
1、从具体“问题”中进一步感知联系。(1)按给出条件编题。
按“我们班共有学生35人”“男生17人”“女生18人”三个已知条件,利用其中两个编加、减法应用题。
①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③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2)找出三题应用题已知条件和问题的联系。(3)列式解答。
2、从具体“问题”中理解关系。
(1)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17+18=35(人)①为什么用加法进行计算?
②加法中,男、女生人数分别叫什么?
(2)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 ①为什么用减法算?
②“35”“17”“18”在减法中分别是什么数? 比较上面3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巩固训练,掌握关系 课堂活动
四、反思回顾,形成学法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你是怎样学会的?
3.学会之后,你认为有何用处?
五、作业:
完成练习六的习题。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关系 18+17=35(人)35-17=18(人)35-18=17(人)
第2课时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P30-31的例1和例2及相关的习题。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2、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口述加法结合律。能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运算。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教学重难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在计算中灵活运用。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27+73= 73+27= 58+37= 37+58=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
变。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 4237+96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为什么会相等呢?固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数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3.学生自学书本、质疑。4.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二、加法结合律
(一)形成疑问,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准备题:37+26+63、37+(26+63),学生计算出得数。2.比较两式题的异同。同:加数相同,得数相同。异:运算顺序不同。
再一题:59+38+732和59+(38+732),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3.讨论: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规律
1.我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13+8)+5 13+(8+5)女生完成 24+(73+6)男生完成 24+73+6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2.揭题:
从以上式题可以看出,都符合我们的猜想,同时也证明了猜想的正确。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结合律”
教师板书:加法结合律 书上又是怎么说的呢?看书
3、小结:
学生根据板书口述结合律。
3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学生尝试用三个不同的字母(a、b、c)来表示结合律。(a+b)+c=a+(b+c)
三、使用规律,巩固新知。P31的课堂活动1题。
四、反思过程,学会方法。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七的1、2题。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数,那么a+b=b+a。
加法结合律:3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那么(a+b)+c=a+(b+c)第3课时 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31的例3及P32的“课堂活动”2题和练习七的第3-4题。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教学重难点
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入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电子白板出示例题3 113+96+87(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113+96+87=113+(96+87)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3)揭示课题: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
2.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718+57+82 57+62+138(1)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A、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B、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3)议一议:482-159+17怎样算简便? 3.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362 83 1597 253。47 164 317 403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七的第5-6题
第4课时 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33的例4及P34的“课堂活动”
1、2题和练习八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
2、会正确运用规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难点
连减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4.教学例4:电子白板出示例题4。250-58-42(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2)反馈——板书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4)算一算:
175-36-64 3600-1800-1200
三、自主训练
P33的:“议一议”、“算一算”
四、总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作业:练习八的第3-5题。板书设计
例4:250-58-42 =250-(58+42)=250-100 =150(套)第5课时:简便计算(二)教学内容:P34的例5和练习八的第6-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又比整百(整十)数稍小一点的数的简便算法,能按简便算法正确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加上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减去多加的部分。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72 75+25 64+236 439+161
2、下面各组算式里哪个得数大?为什么? 264+981 35+297 351-96 516-397 264+1001 35+300 351-100 516-400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5(1)电子白板出示例5:何叔叔已收电费867元,张阿姨交费后,他共收电费多少元?
(2)学生先进行尝试,指名两人板演。(3)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强调:867+98为什么要写成+100,为什么又要—2?
(5)做“想一想”的题目。指名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教师集体订正: 699+58 475-97 =700+58-1 =475-100+3 =758-1 =375+3 =757 =378(6)小结:
①如果一个加数接近整
十、整百的数,又比整
十、整百数稍小一点,可以先看作整
十、整百数加,然后多加了几就减去几。
②同样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做P5234的“课堂活动”3题。
四、课堂作业。练习八的第6-7题。板书 简便计算(二)例5:867+98 =867+100-2 =967-2 =965(元)
第6课时: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八的第8-11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少加了要补加,少减了要补减。变成同学自己的计算法则。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239+102 458+203 230-102 500-203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突出重难 1.基本训练。(1)计算下列各题
583+699 970-132-68 932-304 256一25一56 ①学生自主练习。②同桌互批、集中反馈。(2)判断。对的打y,错的打X。376+94=376+100+6()295+75=300+75一5()193一57=200-57+7()1823-780=1823-800-20()152-(52+97)=152-52+97()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讲出判断的依据,并订正。2.重点训练。(1)用简便方法计算
247十397 596十368 1074+596 2064-39 5876+298 547一499 ①同桌学生各做三题,讨论。②指名回答,说出简便算法的依据。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003一23一48一29 874一74一26 168十59十32+411 534+899一534 ①学生试做,四生板演。2指名回答,说出简算依据。
三、总结反思
1.我们今天练习了什么内容? 我们是怎样展开练习的?
你认为进行简便方法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课堂作业。练习八的第8-11题
五、突破难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P36的思考题。板书设计
第7-8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P37的第1-2题以及练习九的第1-9题和思考题。教学目标: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难点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回忆整理
1、复习提问:这一单元我学习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2、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你们能把这部分知识整理出来吗?
二、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
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凑百:37、72、38、64、55、92 凑千:783、961、475、607、708
2、加减的速算
543+497 543-497 678+502 784-502 提问:这四题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简便?(生口述,师板书)543+497=543+500-3 543-497=543-500+3 678+502=678+500+2 784-502=784-500-2 师生归纳: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要加;少减要减
3、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算。
1972-386-614 1873-316-184 137+186+863 总结:计算时,要认真审题,根据不同的数据特征和运算符号,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计算。
4、反馈练习:
(1)P37的第2题。学生做完后,校对。
(2)练习九的第1-5题。让学生独立填在书上,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3)练习九的第7-8题。指名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后指名一学生进行板演练习,全班齐练习。
(4)练习九的第9题。分析后列式指名口答。
三、课堂作业
练习九的第6题。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四、突破难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二)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凑百:37、72、38、64、55、92 凑千:783、961、475、607、708
2、加减的速算
543+497 543-497 678+502 7843、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算。
1972-386-614 1873-316-184 137课后反思:
第8-9课时:单元检测 第10课时:单元试卷评讲
-502 +186+863 39
三、角
第1课时: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学内容:教材第41-42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学时间:2015年10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教师:你从图中看见了哪些数学现象? 学生观察后相互说一说,然后抽几个学生汇报。
教师:这幅图中有很多线和角,生活中也有很多线和角。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线。
板书:线。
二、进行新课 1.教学线段。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这幅图中的电线。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教师将一段电线画在黑板上,并明确:这就是线段。
结合电线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的基本特征:有2个端点、直的(先让学生观
察、口说,在集体归纳)
教师:能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线段吗? 学生回答略。
引导学生在两点之间画线(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纸片上画),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结合黑板上的板演图(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补充)进行集体交流:在两点之间可以画很多条线,其中线段最短,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2.教学直线。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一条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尽量让学生说),并在黑板上演示。
教师:这条线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无限延长的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教师:这样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能说一说直线与线段有哪些不同吗?用下面的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直线没有端点、不可以度量教师:自己确定一个点,试一试过这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自己确定两个点,试一试过这两个点又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学生试后回答: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3.教学射线。
教师: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什么样的线?(让学生大胆设想:(1)这条线有端点吗?(2)这条线能画完吗?(3)这条线可以度量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强调不可能画完)并引导学生发现这条线的基本特征:1个端点,直的,无限长。
教师:这样的线叫射线。比如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
射线。
4、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引导学生从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方面进行比较归纳,并完成下表: 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 线段有限长 直线无限长 射线无限长
三、巩固小结
1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2题。2完成练习十第1~3题。
3.画一长3cm的线段,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4.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四、拓展延伸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思考题。板书设计: 线段、直线和射线 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 线段2个直有限长 直线无直无限长 射线1个直无限长
第2课时: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44页例1,练习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角的度量方法
教学时间:2015年10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同桌互相展示,教师巡视。教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发现从一点引入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角。教师问:这些角是怎样形成的?
指名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角,这个点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是佼佼的边。
教师明确: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并给黑板上的角命名“<1” 教师:看看同学们画的角,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发现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补充板书:角的度量)
二、进行新课
1、认识量角器
教师: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来量。教师出示量角器。
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尽量让学生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结合量角器讲解:这里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这样的量角器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条0°刻度线,方便同学们从两个方向测量角的度数。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0度、30度、60度、90度和180度的刻度线。
2、用量角器量角(完成课堂活动的2题)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2个角,并提出任务:用量角器量这些角。学生讨论:怎样用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学生汇报,集体归纳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3.做活动角。(完成课堂活动的1题)
指导学生做活动角,然后让学生旋转一条边,形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在做活动角的过程中,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主要看角张开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
三、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并对学生提出学习希望。
四、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第1-4题。
第3课时: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教材第45-46例2页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的种类 教学准备
三角板、一个活动角、量角器 教学时间:2015年10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激趣:把两个三角板上的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什么角?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平角。
教师引导学生把两个直角拼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感受形成的新角。让学生说出这个角的特点:两条边刚好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这个新角有多少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90+90=180(度)。教师明确:这样的角就是平角。
引导学生填写:1平角=()直角,1个平角=()度
2、教学锐角、钝角:
出示教材第45页下面的3个例角。学生量这几个角的度数。
引导学生比较:左、右两边的佼佼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左边的角
小于90度,右边的大于90度)
教师直接指出: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
3、教学周角。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个非常特殊的角。
教师用活动角演示两条射线重叠在同一条线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的过程,同时又在黑板上板演。
教师:知道这个角特殊在什么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两条射线完全重合在一起,即角的两条边完全重合。教师:一个平角是180°,两个平角是360°。教师:这样的角是周角,一个周角是360°。
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填空。1周角=()平角=()直角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45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几种角的基本特征。
五、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第5-7题。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例3。教学目标: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
教学重难点: 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教学时间:2015年10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30+90=120,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二教学用量角器画角。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三、练习: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画角的方法。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8-9题。
第5课时:作业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一第10-15题 教学目标: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册) 篇4
学 生
人 数 优 生 及 格 差生情况
人 % 人 % 人平分 名次
周授课 人 %
学 及
生 教
学 材
习 简
情 析
况 儿童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数学有一定的基础认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能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习积极性高。只有极个别学生在学习上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
本教材内容有:克、千克、吨的认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东西南北、旋转与平移现象、两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周长、分数的初步认识、年月日。
教 及
学 重
要 难
求 点 1、掌握克千克吨的单位换算。www.xkb1.com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
3、使学生掌握两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
4、使学生能掌握平移现象。
5、使学生掌握年月、、日。
6、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初步认识。
7、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能计算周长。
教 及
学 方
措 法
施 1、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
2、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仔细专研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认真备课,好切实可行的教案。
3、上课做到讲解清楚明白、语言儿童化,并在课堂中穿插适当的与教学有关的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活跃了身心,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融洽。
4、课后认识批改学生的作业,并作好记载,根据地学生情况及时订证,对掌握不好的学生个别指导,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小结。
转
差
措
施 1、找出差生成绩差的原因,不歧视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2、根据差生的作业情况,及时的作好记载,给差生个别指导,让他们赶上队伍。新课标第一网
3、找出差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让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册) 篇5
课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21页的例1、例2,课本第22页的例3、例4以及课堂活动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两个连续性画面,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意义,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减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过程与方法
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学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小棒、投影仪、5粒葡萄。
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喜欢玩什么游戏啊?
有3个小朋友喜欢荡秋千,我们一起看一看。指导学生看课本第21页的例1。
新授。
减法的含义。
引导学生观察例1的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引出减法。
图中本来有3个小朋友荡秋千,后来走了一个,还有几个小朋友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让学生试着做一做。)
师:三个小朋友走了一个,就是原来的三个去掉一个,我们用减法算式来表示:3–1=2(板书)
师:我们来认识新的符号“-”,读作减号,整个算式读作:3减1等于2。
师领读,生跟读。
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3–1=2是什么意思?
探索算法的多样化。
摆一摆。
师:大家拿出5根小棒,然后再从5根中拿走2根,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小棒。)
师:根据刚才摆、拿小棒的过程,你能提出个数学问题吗?
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5–2。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算一算,写一写。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交流。
说一说,算一算。
观察图,说说图意。
解决问题。
师:看看第一个小朋友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答吗?师:请小朋友解答问题,想想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和共同之处。
比较、分析。
比较这两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课堂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1、第2题。
说图意,列算式。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集体交流。
总结。
鄂教版三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老师你好”为主题。选取了歌曲《老师最理解我》听一听《我爱米兰》、《四季啊!我在想》和玩一玩《献给老师的礼物》三个部分来体现小学生们对老师所建立的深厚情意,通过歌唱表达对老师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促进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
2、在聆听中辨别不同的音乐情绪和意境;
3、能用充满自信的感情来演唱歌曲,并进行歌舞表演,体验师生同乐的愉悦。教学重难点:
1、学唱《老师最理解我》;
2、能用饱满的情绪进行歌唱。
教学准备:磁钟、三角铁、响板、电子琴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能用自然地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学会把握X X X , X XX X 教学重难点
学会演唱歌曲《老师最理解我》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同学们知道9月10日是什么节日吗?那么你们喜欢老师吗?你有什么话要对老师说吗?板书歌曲:老师最理解我。
二、新课
1、发音练习:1 2 3 4 5 6 7 do re mi fa sol la si
2、节奏练习:
三角铁:×――― 1 1 碰 钟:×-1 ×- 1 1 响 板:× ×× 1 × ×× 1 1
3、学唱歌曲
①播放歌曲让学生初听并感受歌曲的情绪;
②用自己语言表达一下对老师的感谢,然后再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歌曲; ③解决歌曲中的切分节奏难点,重点指导唱谱; ④跟琴分句演唱歌曲,注意音准把握; ⑤学生随琴自由划拍祝唱歌曲,找出难点;
4、采用多种形式,巩固歌曲。
三、进行歌曲表演
老师和学生进行对唱的方式演唱,将每句的前半句由老师唱,后半部分跟琴演唱。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唱了《老师最理解我》这首歌,并且进行了歌表演,同学们表现的很棒。愿你们带着对老师的爱,好好学习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四季啊!我在想》。感受与思考司机气候的变化中,要为老师做点什么?让学生跟着音乐的感觉去表演,去创设意境
2、通过聆听《我爱米兰》,在聆听中学会分辨不同的音乐情绪。教学重难点:
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解题直接导入
同学们“为什么在那么多鲜艳夺目的花卉中,挑选出来米兰作为歌曲的主题呢?从而板书课题。
二、听一听《我爱米兰》、《四季啊!我在想》。
1、老师讲解“米兰”有关知识
2、用课件展示“老师平日工作的情景图”让学生在边欣赏图画中,边聆听歌声,感受歌曲中的情绪。
3、让学生讨论听了这首歌后表达了什么感情。
4、听的过程体会四季中我要为老师做点什么?
5、学生试着跟着音乐的感觉表演或创编。
三、玩一玩
1、通过以上学习,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歌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爱。
2、用《祝你生日快乐》的旋律,填写祝愿老师的歌词。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听,也玩一些对老师赞美和爱的歌曲,那么你们还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呢?下去后想一想。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到郊外去”展开歌唱的,通过唱一唱《采山》让学生体验身处秀丽的山林时无比喜悦的心情,通过听一听《缆车》、《出发》和《郊外去》,让学生感受用音乐描写的异常有趣。而玩一玩则是在欢乐的野游中,渗透着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学目标:
1、能够轻松愉快地演唱歌曲,并把握好节奏,唱准音。
2、在学唱《采山》这首歌曲中逐步认识劳动最光荣的道理,树立劳动观念。
3、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欣赏《缆车》,激发其动感和即兴创作的欲望。
4、在聆听《出发》时感受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风格和音乐特点,以及作品中少年儿童生活的情趣和特色。
5、欣赏《郊外去》让学生感受到郊外游玩的心情,并了解钢琴的演奏方法,音色和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2、通过学唱歌曲认识到劳动最光荣,树立劳动观念。教学准备:磁带、远教课件、电子琴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轻松愉快地演唱歌曲,并把握好节奏,唱准音。
2、在学唱《采山》这首歌曲中逐步认识劳动最光荣的道理,树立劳动观念。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在家里都帮助家人做过事吗?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山里的孩子爱劳动的歌曲《采山》。
二、新课
1、老师简介歌曲的内容和演唱形式。
2、播放远教课件,让学生初听《采山》的旋律。
3、老师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公段,并且出示音符认读。X XX、XX X、XXXX、XO
4、试着打以上的音符节奏。
5、跟着范曲进行小声练唱《采山》,反复地听。
6、学生提出疑问,老师做以引导、解释,要体会出演唱用什么样的情绪。
7、学生跟琴分组唱、个人唱、集体唱《采山》。
三、课堂练习
1、引导学生创编动手,对歌曲进行表演演唱。
2、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创编节奏歌曲伴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唱了《采山》这首民歌,希望同学们把它唱给家人听一听,并且要发扬这种爱劳动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欣赏《缆车》,激发其动感和即兴创作的欲望。
2、在聆听《出发》时感受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风格和音乐特点,以及作品中少年儿童生活的情趣和特色。
3、欣赏《郊外去》让学生感受到郊外游玩的心情,并了解钢琴的演奏方法,音色和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
1、学生可以感受作品所表达的音乐情绪。
2、学生可以跟着音乐进行声势律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歌曲,引出课题
学生演唱《采山》歌曲,并进行歌表演,那么我们在外,还会玩些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听一听吧!
二、新课
1、播放《缆车》让学生欣赏,初显感知此曲旋律。①老师简介《缆车》;
②再次复听学生哼唱为辅,从而体会坐缆车的愉快心情。
2、试听《出发》体会歌曲表面的情绪。
①老师对作品进行简介,了解《出发》的几个组曲; ②复听,体会音乐表现是哪两种情景?
A、号声响了集合 B、车子在原野上奔驰
3、欣赏《郊外去》从中感觉大自然的美景。①让学生回忆一下去郊外春游的情景;
②让学生带着春游愉快心情欣赏此曲,感觉大自然的美好。
三、课堂练习
学生各自抒发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这课我们欣赏了一些外国的歌曲,并且从中体会到不同音乐所带来的听觉感受,激发了我学习音乐的兴趣。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认识几种时值不同的音符
2、了解音符各部分的名称—符头、符干、符尾
3、在歌曲中感受欢快的情绪,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音符的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认知几种时值不同的音符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演唱、聆听了一些优美的歌曲,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本节课我们运用这些音乐来玩一玩吧!
二、新课
1、初听《去野游》感觉领悟;
2、老师对《去野游》进行简单介绍;
3、打开书从中学习一些乐理知识,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来认识下面的音符; X - 二分音符 二拍 X 四分音符 一拍 X 八分音符 半拍
4、复听《去野游》体会四拍子的节奏。
三、课堂练习
打开音乐书15页,学生练做习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去野游》从中认识了一些简单的音符。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丰收的喜悦”为主题,选取了秋收季节繁忙景象。选了歌曲《采爹秋》、民乐合奏《喜洋洋》、《丰收锣鼓》、钢琴曲《快乐的农夫》以主歌曲《锣鼓歌》等音乐素材作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从中感受勤劳和自信换来丰收成果。教学目标:
1、准确在演唱歌曲,解决歌曲中装饰音“ ” 的唱法。
2、初步学习乐器—口琴吹奏法。
3、在听一听感受民东合奏、钢琴曲,乐曲中所描绘人民在丰收季节喜悦、欢乐的情绪。
4、在玩一玩中感觉歌曲中锣鼓的节奏、韵律的美,在“玩中求学”。教学难点:
1、让学生能用轻松愉快的心情演唱歌曲。
2、为歌曲创编节奏。
教学准备:口琴、远教课件、电子琴、小背篓、草帽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提示课题
播放远教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画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从而板书课题。
二、新课
1、播放《采金秋》让学生初听感受。
2、老师介绍《采金秋》的背景和结构。
3、反复听唱歌曲,注意装饰音“ ” 的唱法。
4、学生学唱歌曲,把握好歌曲的节奏。①先跟着旋律朗诵歌词;
②分句学唱第一段,然后在熟练基础学唱第二段; ③采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5、掌握好节奏XXX 在歌曲中的次数,并试唱所在小节的旋律。
三、课堂练习
口琴练习旋律,见书本第17页。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会了《采金秋》这首歌,并演奏了口琴旋律曲,效果很好。第二课时
一、导入
老师出锣、鼓让学生认识,从而提示课题。
二、新课
1、老师简介《丰收锣鼓》。
2、学生聆听此曲,初步了解中国打击乐的表现功能。
3、复听乐曲,你从中体会出乐曲所描绘什么场面和情绪?
4、认识各种民族打击乐器。
5、欣赏《快乐的农夫》边听边跟着哼唱,体会出简单快乐的心情。
三、课堂练习
1、听音乐旋律玩一玩我国的民间乐器。①学唱《锣鼓歌》; ②运用打击乐器方法;
2、师生合作演唱、演奏《锣鼓歌》。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许多美妙的丰收之歌,还会用打击乐器进行演奏,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以“大海的歌”为主题展开学习。其中包括“唱一唱”、“听一听”、“玩一玩”几个部分,从不同的旋律中感受大海的美丽,体会海边少年快乐的情趣。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弹性地演唱《海鸥》。
2、通过学唱《海鸥》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3、聆听《大海啊,故乡》,引导学生体验四三拍特点。
4、欣赏《大海》让学生感受海的千姿百态和波澜壮阔。
5、通过玩一玩的歌曲,提高学生舞蹈表演兴趣,同时培养他们彼此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四三拍的强弱规律。
2、感受出不同旋律所描绘的大海形象。教学准备:磁带、口琴、远教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鸟类?那么你知道生活在大海的鸟叫什么吗?
二、新课
1、初听《海鸥》感受旋律;
2、老师简介歌曲;
3、复听歌曲、体会节奏、情绪和四二拍的强弱规律;
4、学生跟歌曲旋律试唱第一段,有弹性地歌唱;
5、学生自主学唱第二段;
6、跟磁带试唱歌曲,全会海鸥不怕困难顽强精神。
三、课堂练习
1、采用不同形式练唱歌曲;
2、对歌曲进行创编动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海鸥》这首歌曲,老师希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像海鸥一样勇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从演唱《海鸥》引入课题。
二、新课
1、播放《大海》的旋律,让学生初听。
2、老师简介作品。
3、反复聆听乐曲中大海的哪几种形态?
4、口琴演奏第29页的旋律,老师指导。
5、学习“玩一玩”。
①播放《小螺号》歌曲,学生哼唱。②对歌曲进行表演,老师指导。
三、课堂练习
分若干小组对《小螺号》歌表演。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聆听了大海的歌曲,并同书中的小朋友进行了歌舞表演比赛,效果很好。
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小机灵之歌”为主题展开的。选取了儿童喜爱的三部动事片中的主题曲作为学习内容,它们分别是唱一唱《小小葫芦娃》,听一听《小机灵之歌》,玩一玩《通天大道宽又阔》,从中他们的聪明伶俐。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小小葫芦娃》体验歌曲的艺术形象和葫芦娃机灵勇敢的精神。
2、欣赏歌曲《小机灵之歌》激发学生理解、表现歌曲的艺术形象。
3、在玩一玩中激发学生在节奏和情绪中表演。教学难点:体会歌曲的艺术形象,并进行创编。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欣赏葫芦兄弟动画片断,引出课题。
二、新课
1、播放带有动画的葫芦娃歌曲,提升学习兴趣。
2、复听歌曲,感觉歌曲的情绪。
3、按节奏朗诵歌词,注意歌中的切分音。
4、学生学唱歌曲
5、反复演唱歌曲,并体会七个葫芦娃的团结力量是多么大!
三、课堂练习
让学生带上葫芦头饰,参与表演。
四、小结
学习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葫芦的歌曲,今天我们将来听一听一首更好听的歌曲吧,揭示课题
二、新课
1、听学生讲一讲“动画片”《小一休》的故事片段。
2、在聆听的过程中,学生跟着哼唱,并且能够自由表演。
3、认识四分休止符(O),八分休止符()
4、通过聆听我们要学习“小机灵”一休的什么?
三、课堂练习
玩一玩《通天大道宽又阔》中孙悟空的神气形象,模仿孙悟空的动作。
四、小结
通过学习这两首歌曲,你将学习他们什么呢?
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我驾飞船上蓝天”为主题,选取了四首歌曲《太空人》《哈雷彗星你好》《行星组曲》《我驾飞船上蓝天》进行教学。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远大抱负。教学目标
1、唱会歌曲《太空人》,并在老师引导下进行理解,使学生在歌唱中自然地展开想象。
2、学唱《哈雷彗星你好》体会四三拍的舞蹈性
3、引导学生用真挚甜美的声音去演唱歌曲。
4、欣赏歌曲,激发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体会歌曲的情绪和对歌曲的创编能力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播放“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的录像让学生观看
二、新课
三、学习歌曲《太空人》
1、放录音,认真听,说说你们从歌中想知道什么?
2、师出示歌词,简介歌曲内容。
3、学生通过念歌词,体会出不解与渴望
4、学唱歌曲(采用分句教唱法)
5、认识附点四分音符在歌曲中的表现完成课后练习。
6、师小结
四、欣赏管弦乐《行星组曲》
1、师对作品进行简介说明
2、聆听乐曲,感受旋律以外的音响效果,和声给人们带来听觉上的冲击。
五、课堂练习
学生练唱《太空人》这首歌曲
六、小结
学习这两首不同风格的歌曲,你想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巩固导入
前面我们学了关于太空人和行星的歌曲,这节我们将再来学习另外两首关于太空的歌曲吧。
二、新课
(一)学唱《哈雷彗星你好》
1、播录音,体会感悟歌曲旋律
2、认真朗读歌词,体会歌曲感情
3、学唱歌曲(采用分段教学唱法)
4、分组分形式演唱歌曲
(二)听一听《我驾飞船上蓝天》
1、放音乐,师进行引导聆听
2、反复的听,感受歌曲的节拍,情绪
3、让学生随着歌曲进行模仿式的律动
三、课堂练习
让学生打开书本第43页,试唱书上的两段旋律,体会不同之处
四、小结
学习这课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多彩的民间韵”为主题,选择了各国的民歌,民乐等民间音乐,其中几首有代表性的歌曲在这个单元里,如藏族民歌《我的家乡日喀则》印度民歌《恰利利,恰利》,波兰的钢琴曲,比利时的舞曲等。教学目标:
1、学唱印度尼西亚民歌《恰利利,恰利》初步了解外国民族音乐。
2、启发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要求,用诙谐,活泼的声音表现歌曲。
3、通过学唱藏族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来了解民歌的艺术形象。
4、通过肢体动作表现藏族舞蹈的风格。
5、聆听“波兰舞曲”“加沃特舞曲”了解民族风格和音乐特点。
6、在玩一玩中初步接触各民族的舞蹈代表动作。教学难点:
1、感受不同国家的民歌的特点。
2、用诙谐,活泼的声音进行歌唱。教学准备: 录音,远教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做律动导入
师弹奏一段旋律,学生跟着做律动。
二、新课
(一)学唱《恰利利,恰利》
1、播放歌曲《恰利利,恰利》初听其旋律
2、师简介作品内容。
3、复听歌曲,跟着视唱旋律。
4、反复听歌曲,学唱新歌
5、分句演唱歌曲,1-8小节分组唱,结尾处进行合唱
(二)聆听《波兰舞曲》
1、初听曲,简介歌曲内容
2、边听边思考,乐曲所表达的意境
3、谈谈“波兰舞曲”的民族音乐风格
三、课堂练习
认识全音符,并用口琴演奏书本上第46页的旋律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唱了《恰利利,恰利》,聆听了《波兰舞曲》,加深了学生对外国歌曲的了解。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放一段藏族乐曲,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
(一)学唱《我的家乡日喀则》
1、播放歌曲,初步感受这首歌的旋律。
2、反复听唱歌曲,体会藏族浓厚的舞蹈风格。
3、分段学唱歌曲,注意乐句的衬词
4、引导学生模仿藏族舞蹈的动作。
(二)欣赏《加沃特舞曲》
1、聆听乐曲的第一部分,学生感悟,激发兴趣
2、简介舞曲的相关知识
3、分段欣赏乐曲,随后跟琴哼唱旋律,增强对乐曲的分析能力
三、课堂练习
玩一玩《小舞曲》模仿我国各族舞蹈的动作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几首带有浓郁气息的民歌,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涨。
第八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你我手拉手”为主题,精心挑选了《当我们在一起》《世界和我手拉手》《欢乐颂》《幸福的花朵》四首歌曲展开教学,体现了全世界的和平,友谊和共同的追求。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当我们在一起》,体会拍子的舞步律动。
2、通过学唱歌曲《世界和我手拉手》,学会划四二拍的划拍方式,体会歌曲的艺术形象。
3、欣赏贝多芬的《欢乐颂》,让学生领略交响乐的艺术魅力,体验歌曲的庄严,神圣的音乐形象。
4、通过玩一玩让学生在学唱歌曲后能用口琴,木鱼,碰铃按书后的节奏,演奏为歌曲伴奏。教学难点:
1、学唱歌曲能够用手势划拍,并且能够随音乐进行律动。
2、在聆听与游玩中体会歌曲的特点 教学准备: 碟片,口琴,铃鼓,伴奏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出示四三拍的符号,让学生说说它的强弱规律,从而导入《当我们在一起》这首歌。
二、新课
(一)学唱《当我们在一起》
1、让学生边听打节奏,初步感悟
2、师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韵味,然后教唱此曲
3、学生随范曲,小声的哼唱,理解旋律节奏
4、练唱歌曲,学生自由做一些动作
5、师教授一些四三拍的舞步让学生学习。
(二)聆听《欢乐颂》
1、让学生视唱歌谱后,师进行辅导领悟。
2、聆听范曲,感受旋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3、学生跟着音乐哼唱《欢乐颂》
三、课堂练习
学生跟着音乐边唱边翩翩起舞。
四、小结
学习歌曲后,独立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猜谜导入
师出示电脑的谜语让学生猜,从而引入主题。
二、新课
(一)学唱《世界和我手拉手》
1、放音乐,试听感受电脑的重要用途
2、打开课本,对歌词做以了解,理解内容。
3、反复听唱,用手划拍,掌握歌曲的节奏。
4、采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进行巩固
(二)玩一玩《幸福的花朵》
1、放音乐,学生用听唱法学唱这首歌
2、体会歌曲中“啦„„”的部分
3、用口琴演奏歌曲“啦„„”的部分,师进行指导
4、分组演唱此曲
三、课堂练习
让学生运用各种乐器完成课本上第55页的练习
四、小结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册)】推荐阅读:
茱萸与菊花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07-05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简单的统计活动》教案范文09-20
西师版三年级上数学05-22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案07-08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10-22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6-28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06-12
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教案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