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语文课心得

2024-06-04

听语文课心得(精选14篇)

听语文课心得 篇1

听语文课心得体会

近期,我们学校组织了小学语文公开课听课活动。对于我这位快要退休的老教师来说,收获很多。

特别是李莉珍老师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我更喜欢李老师的教学——严谨、科学。李老师的课严谨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李老师的课亲切、自然,看似平淡,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她的评价方式更新颖,用落叶作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榜样就在身边,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我们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听语文课心得 篇2

在生活中, 有的同学刻苦了、努力了, 但成绩还是一般, 或者时好时坏,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语文成绩保持稳定, 并不断提高呢?上课听课非常关键, 这中间有学问、讲技巧。如何才能听好一节语文课, 并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呢?听课是关键。要想听好课, 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环节。

第一, 课前预习。—般预习要做到“三勤”。一要勤动手, 多查阅。对所学的内容, 通过查阅资料, 要有大致的了解。因为语文课文一般比较长, 需要抽出专门的时间来阅读学习, 在实际阅读过程中, 包括生字词的查找、句义的理解。不能等上课, 靠老师来告诉你这个字读什么, 这一句话什么意思, 如果这样的话, 知识很容易接受但也很快地就忘记了。如果自己查阅字典, 翻资料, 那就大不一样。因此, 每个桌子上都需要有一本字典, 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它会慢慢的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 当下看起来比较慢, 但时间长了, 效果就会出来。在阅读中如果对课文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上课时就能跟上老师教学的步伐, 不至于在课堂听讲中不知所措, 更不至于一节课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成为一种知识的灌输。如果没有课前的预习, 老师一般会占用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 这样的话, 宝贵的课堂时间就会大量流失。二是要勤动笔, 多圈点。预习时要标记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特别是那些感到费解的地方, 或是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 这些都要注意, 如此才会在课堂听讲中有的放矢, 才能认真仔细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地方。预习时的多动笔杆, 应该是学习语文的一个良好习惯, 在课堂上的动笔记录, 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 它是一个纠正、补充、完善知识的过程。三是要勤动心, 多思考。低级的预习是把课文读完、看完, 而没有思考意识, 只知道老师这一节课要说的大概内容, 对所学内容是一个模糊的认识, 不能很好地听讲课堂知识。预习时, 可以参考课文后面的练习题, 练习题的设置一般从简单到难的过程, 那也是对语文预习的一个小小检阅, 具有引导性的特点。语文预习时可以自己先做,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要做标记, 在课堂上才能刻意的注意或提出新问题。这是课前必须完成的一个问题, 预习实际上是听课前在思想上、心理上和知识上的积极准备。

第二, 该怎样去听。听课的目的在于能听懂, 会运用。这就涉及“听什么”和“怎么听”, 这是听课技巧的实践, 只有会听, 才会听到真正的课堂内容。那怎样听课才叫会听课呢?

一要学会带着问题听课, 在听中求解。通过预习, 听课一般会有三种效应。一是对预习内容的再认识, 达到加深印象, 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的效应。二是对预习中存疑内容的释疑, 达到提高认识, 释疑解惑的效应。三是对所学知识的贯通把握, 达到自我感悟、学有心得的效应。在这三个层次中, 释疑解惑的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二要学会听重点, 解难点, 在听中提高能力。一堂课45分钟, 老师讲课的精华, 一般多集中在20分钟的讲课内容里。一节课的课堂内容多, 但轻重不一样, 我们要学会抓住听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 提高学习的效率。一要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 重点听自己预习时没弄懂的部分, 争取通过老师的讲解, 把疑难点解决掉。二要抓住老师讲课内容的重点, 特别是对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等内容的反复性强调, 同时新课导入、板书内容和小结部分等都会是重点。

教师是从学生走过来的, 在一定程度上, 能够了解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经常遇到的听课问题。在课堂上需要反复强调, 才能够突显出重点和难点。多年的教学经验也会告诉他, 一般学生学习中最可能出错的地方和如何避免这类差错的继续出现。教科书上没有标明, 老师都会说出来, 只有全神贯注地听讲, 才能很好领会与掌握, 做到能听课、会听课。

三要学会五官并用, 在听讲中养成习惯、发现技巧。听课的关键在于对老师讲授内容的理解, 调动自己全部感官, 用眼看、用耳听、用手记、用心想, 各种感官相互配合, 共同发挥作用, 增加对课堂知识的全面性把握。眼要盯着老师的板书和讲课时的表情动作, 耳要听清楚讲课的内容, 要听得准确、规范, 要听出重点, 听出弦外之音, 要听出老师对于这个问题是如何分析的;手要有选择性的做笔记, 要记下主版内容、副版补充、要记重点、难点和疑问点;因为有些问题当下我们懂了, 过了几天之后书上干干净净的, 自己的大脑也是干净的。在高三复习时不至于打开课本时什么都没有, 一般学生的记忆还不能达到过目不忘, 脑筋要动, 积极思考, 要抓住老师讲课的思路。

听课听懂要以理解为主, 在此前提下, 去背诵和识记的知识, 就会有好的效果。而那种未经思考和理解, 只靠死记硬背来获取知识的, 当下好像是懂了, 但这样获取的知识, 多是囫囵吞枣, 是绝不会长久的。我们要将自己全部融入到课堂之中, 将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听讲者。

最后、课后要勤朗诵、多背诵, 学会熟能生巧。朗读背诵是我们传统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人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它是积累语词、培养语感、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背诵要下苦工夫, 要努力背、认真背、用心去背, 在今天, 背诵对我们仍然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总之,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 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才会达到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这个结果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汗水, 需要耐心和恒心。只有这样, 语文学习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摘要:如何听好一节语文课应该成为所有语文老师和学生思考的问题。传统的语文课堂是读课文, 学字词, 分析课文结构, 归纳中心思想, 总结写作特点等。但真正要听好语文课, 就需要思考听什么、怎么听、善思考, 勤动手, 多归纳, 持之以恒, 才能挺好语文课。

教会学生听语文课 篇3

一、课前听课的指导

要想听好课,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生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一步。语文的预习,主要是指学习对有关语文知识或短文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就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内容)和采取具体的预习方法。

预习目标(内容)应该包括课堂上老师要讲授的各方面的内容: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学生要提出对课文思考的问题。上课时,你可以带着问题听老师怎么讲的,这样能加深你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的把握也会更准确,这大大减轻了你学习时的负担。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听课。

二、课堂教学中听课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语言作信息载体,通过朗读、提问、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有关的知识概念传达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对语言信号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感知、体会、分析、理解,达到对知识概念的识记和掌握。可见听课的过程不仅仅是“听”的过程,还是包括听、看、思、写的多种行为能力的运动过程。要注意从以下几个环节指导学生学会“听”。

1.学会带着问题听课,在听中求解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的听课一般应达到三种效应。第一是完成对预习内容的再认识,从而达到加深印象,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的效应。第二是完成对预习中存疑内容的释疑,从而达到提高认识,释疑解惑的效应。第三是完成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把握贯通,从而达到感悟、自得的效应。在这三个层次中,释疑解惑的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孔子说过:“不愤不启”,孟子说“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都是在讲人对解除思维障碍的迫切心理。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既包括学生自身的释疑求解需要,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这两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交替发挥作用,就会在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听课的效率。

2.学会听重点

一堂课为45分钟,但老师讲课的精华只集中在其中的20分钟的讲课内容中,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很多,我们要学会抓住听课的重点。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重点听自己预习时没弄懂的部分,争取通过教师的讲解,把疑难点解决。其次,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注意老师如何导人新课,如何小结,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

3.要以理解为主,眼耳手脑齐动员

听课的关键在于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要眼耳手脑各种感官齐配合去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眼要盯着老师的板书和老师讲课时的表情动作,耳要听清楚老师讲课的内容,要听得准确,听出重点,听出弦外之音,听出老师讲课的意图;手要有选择地记,要记重点、难点和疑问;脑筋要开动,积极思考,抓住老师讲课的思路。听课要以理解为主,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去记忆所学的知识。那种未经思考和理解,死记硬背的知识是不长久的。

三、听课方法的指导

做任何事都必须讲究方法,听课也不能例外。听课的方法一般有:听视并用法、听思并用法、五到听课法、符号助记法、记课堂笔记法等。

1.听视并用法

大多数学生听课是一边听,一边看。听觉和视觉并用,比只听不抬头看的听课效果要好。听什么,听老师对课文的分析,听老师的提问,听老师的总结等;看什么,看老师的板书,看老师的挂图,看老师的演示等。老师的板书是整堂课的要点,它用简洁明了的词语或短句将知识要点写在板书上,这些能帮助你整理归纳知识,也便于你日后复习。听和看的内容应保持同一性,不能听此视彼,分散听课的注意力。听是接受声音信息,看是接受图象信息。又听又看,在通过声音传递来记忆抽象的概念的同时,又可结合图象直观,来强化具体的知识印象。这种方法,以听为主,以看促听,效果很好。

2.听思并用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在听课中,边听边思考也是一种有效的听课方法。边听边思,可以在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只听不思考,录音机式的听课,囫囵吞枣,谈不上真正掌握知识,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一般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教材的重、难点在什么地方,老师为什么这样处理教材,老师讲的自己是否真正懂了,老师讲的与自己想的有什么不同,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有何异同……以思促听,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3.五到听课法

“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同时调动这些感官所获得的感受是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感受。耳到是指听老师讲,听同学发言、提问,不漏听、不错听。眼到是指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口到是指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手到是指做笔记、圈重点、批感想、做练习。脑到是指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维。“五到听课法”要求听课者全神贯注,灵活地根据课堂情境和老师要求,适时调整听课方法。这种听课方法,是效率最高的听课方法之一。

4.符号助记法

无论记忆力多么强的人,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住,听课必须记笔记。无论书写速度多么快的人,也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录下来,这就必须借助符号帮助自己记录,以利长期记忆。如重点语句可打着重号、波浪线或加三角号,疑难问题可打问号,只要自己懂得、自己习惯用的各种有利于记忆的符号都可运用。书中或笔记中的符号便于复习时查找,而且简明的符号比文字更容易在脑中留下印象。

5.记课堂笔记法

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部听和记,效果要好得多。有人曾做过实验,分三组学生同时收听同一内容的录音带,规定A组全部记录,B组只听不记,C组只记讲授要点。结果A、B两组的学生只记住全部内容的37%,C组学生却记住了58%,可见抓要点,适当做笔记,效果最好。

四、课后听课的指导

下课以后,学生听课并没有结束,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听课内容的整理和巩固,即将听课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一是整理课堂笔记,将课堂听讲所记的知识点加以归纳,系统化。二是结合自己的课前疑问,整理问题答案,释疑。

听作文课学习心得 篇4

——听作文教学公开课心得体会

耿红桥

2010.5.26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可概括为:老师出题(一厢情愿)——学生写作(被动应付)——老师批阅(愚公移山)——老师评讲(孤掌难鸣)。如此低效的循环往复,学生被动应付,谈“写”色变;老师也疲于奔命,成为拼命移“山”的愚公,然而今天移走明天又来,学生对老师的付出大多不屑一顾,结果“两败俱累”,收效甚微。

一直想学一学优秀教师的作文教学,这次终于有了机会,在中心校的安排下,观摩秦皇岛市作文教学优质课,现将学习心得汇报如下。本次活动分两天举行,第一天是作文指导课,第二天是作文讲评课,所有参赛教师都以全新的理念、科学的设计、到位的指导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从教师的设计来看,我大致理出了作文教学指导课和讲评课的思路:

1、指导课 启发谈话,趣味导入——揭示主题,理清思路——赏析例文,讲解方法——口头创作,动笔成文(整理片段)——全班交流,反馈评价。

2、讲评课 直接导入,直奔话题——讲评亮点,积累方法(题目、标点、修辞、细节等)——寻找不足,分析原因(共性的问题,重点训练的项目,代表性)——全班交流,反馈提高。

总结这次的收获,我想从以下方面谈一谈。

一、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乐于写作。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注意的教学点,学生的写作应该首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心中充满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感情,并且能够实话实说,少一些老套的写作规范,用学生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话语来写。我们总是过多地想给学生改作文,其实反倒让学生的作文失去了他们少年的天真、幼稚的话语,这一点我们语文教师以后确实应该注意的。

二、在作文的写法上,教给学生方法,即:让学生体会事务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学生作文之所以老套,缺乏创新是一方面,但是传统的思维、模式也让学生墨守成规进入这种盲流中。理会事物的丰富多彩,即事物内部相关联的内在关系,这样开发学生思维联想空间,体会事物内部关联是很有必要的。其中讲述树上有几只鸟和电扇的故事很具有典型性。这些将在我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将着重培养学生开发联想思维能力。

三、批阅评改换位审视。老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以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老师)来交换批阅,遵循“自测”“自评”的原则。在批阅要求和方法上可提出四点要求: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分到总,并做到分步实施,逐步综合(具体要求和步骤略)。每周增加一个步骤,这样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由寻找错别字到文章结构,从标点符号到语言表达,由眉批到总批,学生对文章的评判水平不断提高(评语字数由150字到500字不等),在评阅他文的过程中,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写作水平也相应提高,从而使批阅程序得以优化。

语文听评课心得体会 篇5

最近几周,各个组都在进行听评课活动,我们语文组也不列外。这次听评课活动,我受益匪浅。

几个新老师,讲课各有体色。首先,在选择课文时,新老师都选择难度适中,并倾向于自己擅长的文体,展示自己。更重要的一点是她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认真仔细地准备。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突出了教学重、难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作为新老师,她们具备了一名老师基本的素质,自然地教态,流利精炼的语言,并能恰到好处地调控课堂。同时,又展示了各自的特色。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几点:新老师的那份从容,那份自信。我总觉得这一点对于刚站上讲台的老师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经验,也谈不上有博学的知识,我们有的是青春的朝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我们就应该用我们的那份激情感染学生,活跃课堂气

氛。这一点几位新老师都做得非常好。另外一点是新老师在课下备课非常认真。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胡老师的课,她对课文内容做了精准的理解,语言非常简练,准确,最好的一点是对文本的挖掘非常深刻,到位。作为一名新老师,对文本有这样的理解,足见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中间,我们也听了几位老教师的课,各有千秋。她们能精准地把握课堂进程,教学能突出重难点,授课的语调抑扬顿挫,很有吸引力,用词准确、形象。

经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疑惑,第一,我们上课,尤其是语文课,是不是就课文上课文。在教每篇课文之前,我们是否想过,通过这节课想让学生学到那些知识。我们是否仔细斟酌过每篇课文实际的教学目标。那么,怎样才能把教和学结合起来?第二,要想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应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一提到互动,我们想

到的只是分组讨论,除了这个之外,难道没有别的办法可采用?难道每节课的互动只能用这单一的方法?时间长了,学生会产生审美疲劳,失去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丰富教学方式,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我总感觉,我们的语文课堂的容量太单一,就只是讲课本上的东西,很多知识不能扩张开来,让语文和生活脱离了关系。其实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而我们却把它变成了固定的文字标本,不能活化。这一点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但我们首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然后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

听语文观摩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6

坪头小学郭丽霞

2月25日在县教委组织下,我有幸到固隆小学观摩学习,此行上午我听了李沁阳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只捡儿童多处行》,并参与评课交流,课改研讨。下午听了张江霞老师《让评价与课改齐飞》的讲座,经过一天的学习给我很深的触动,感受甚深,不虚此行,收获很大。非常感谢县教委给我们提供的此次学习机会。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本人的感受。

激情课堂,我心飞扬。我听了一节语文课,这节课让看到了我想看到的课堂,课堂上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合作探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课堂上仅仅扮演的是一个导演的作用。学案设计巧妙,学习目标简洁明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学习问题,针对性很强。自主学习问题比较容易,一般学生自己就能够完成,这节课学生学习主动性强,人人参与,看不到一个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这种学习氛围让我们这些听课的教师也无形中也被融入到课堂之中,随着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漫步在知识的海洋。

精彩的讲座,引发无尽的思考。张江霞老师由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成绩进行了深度分析,把存在的问题一一列出,真真正正的说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的许多不足和误区,究其根源,我个人认为,还

是对课标精神不了解,对阶段性目标不明确。“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这是我们应该好好研究思考的。

听语文课心得 篇7

一、目中有人互动对话

“目中有人”, 即是教师从孩子的“学”出发。教师应对教材、学情把握准确, 既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 使得教学内容丰腴起来。在课始, 对文中寓意深刻的一段话, 读完后学生有质疑:“载着刘老师的是怎样的风筝?”“这理想的风筝又是指什么?”……学生脑中一连串的问题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在“笑谈腿疾”这段, 老师让学生切身谈谈孩子听了刘老师那段幽默的话后的感受, 体会到孩子们“笑”“酸涩”“尊敬”三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并深入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体会到微妙的情感变化。而后教师总结写作方法, “一个神态, 一段话语, 都能走进刘老师的内心。”课上, 老师一直都是俯下身子关注着学生:“听了他的朗读, 你体会到什么”, “张开你的眼睛, 说说你的感受”, 可以说, 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二、授人以渔教会方法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 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 鱼是目的, 钓鱼是手段, 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 却不能解长久之饥, 如果想永远有鱼吃, 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施老师的课堂上也体现了这点, 在教学“笑谈腿疾”这段, 老师很细致地分析, 从刘老师的一个“笑”字体会到刘老师的乐观, 而后问学生“这个笑字写了老师的什么?”学生马上说是“神情”, 而后从刘老师的话语中又感受到老师的幽默、开朗, 随后老师小结:“刚才我们抓住刘老师的神情一个笑, 一段话语, 体会刘老师的乐观、开朗。这就是细节描写。”在学习“旋转板书”“放飞风筝”时, 老师就让学生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抓住细节, 认真品读, 读出感受。学生在自己朗读后也抓住一些动作, 体会老师的顽强、自信、童心未泯、对生活的热爱……相信学生养成这种好习惯后, 平时在读书、写作时也会关注细节, 表达情感的。

三、创设情境生发情感

孩子读课文, 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生想象, 使之步入情境。课上有几处印象深刻的:在“旋转板书”那段, 老师深情朗读, 学生闭眼想象刘老师写板书的情景。孩子充分想象, 看到了刘老师旋转的身影, 他们有的说:“刘老师患了腿疾, 每天转几百次多不容易, 我很感动。”有的说:“我为他捏了把汗, 他有腿疾, 摔倒了怎么办?”在教学“放风筝”那段, 老师让学生谈自己放风筝的感受, 从中感受刘老师一位腿有残疾的人还要亲自做风筝、放风筝, 追赶着风筝, 从中看出刘老师的坚强、对生活的热爱。整堂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章精彩的片段, 让孩子充分地感受, 全身心地诵读, 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 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

四、课外拓展触动心灵

施老师将作者苏叔阳的生平资料引入课堂。作者的一生也是很不平凡的, 他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这样一个人的人生与刘老师的影响应该是分不开的, 于是老师在课上将他的人生阅历与刘老师的“风筝”紧紧联合, 交错上升, 两个人的生命也像翱翔于蓝天的风筝, 相依相偎, 而孩子就站在高山之巅欣赏这两个生命合奏雄壮的交响曲。刘老师那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更多的同学在心底对刘老师产生敬佩之情。老师顺势说:“平易近人的刘老师正拄着他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 奔走、跳跃、旋转, 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同学们, 此时此刻, 你想对刘老师说些什么呢?”这一情境的设置, 可以让学生一吐为快。可以肯定, 学生有了课文文字的依托, 有了心灵的震撼, 倾吐的将是刘老师的人格魅力, 心中放飞的将是每个人理想的风筝。

请语文教学给“听”一席之地 篇8

叶圣陶先生曾在他草拟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的要旨,不发生误会。又能够加以评判,对或不对,妥当或不妥当,都说得出个所以然。”张志公先生也一再强调:“语言首先是口耳之事,因此练口耳是基础。”“听说读写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功能和规律,不能互相代替;四种能力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可割裂开来,有所偏废,顾此失彼。”上世纪80年代后,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听”的要求不断明确并达到具体化,既有总体要求、阶段要求和年级要求,又在教材中体现了关于听的训练和练习。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语文教学进行听力训练,原因如下:传统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先秦时代是重视听说教学的。如孔子重视“聆教”和“言谈”,设四科,其一就是“言语科”。孟子更是善听善辩的典范。“听”、“说”自古就连在一起,并受到重视。所谓“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都是古人对“听”的精辟总结。历史上很多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都把“耳聪目明”、“能言善辩”提到安帮治国、选拔人才的重要地位,好交游、懂外交、善辞令、巧策辩就是那个时候重视听说能力培养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交往中,受欢迎的往往也是善于倾听的人。而在世界大融会的今天,在人际交往、国际外交中,听的作用更日益明显,不可低估。研究显示:人们在交往中,“听”所占的时间达45%,说占30%,“读”只占16%,“写”仅占9%。因此,就人自身而言,听力比其他能力更具广阔、深刻的信息摄取力和整合力,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人类语言的习得、语用能力的提高,都是从“听”开始的;“听”是人的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是人们直接获取信息、求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尤其如此,上课听讲,在与师生互动的“教”、“学”中,听讨论、听争辩,听出规律,听出方法。日常生活中听广播、看电视,知晓天下大事,获得各种知识;在家庭、社会中听故事、趣闻、聊天,听各种谈话,从而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明白做人道理,实现交际目的。“听”做为最重要的交际实践能力,最能促进人的信息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形成,也最能促进人的思维和智力的成熟和发展,快速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心理学研究证明,听力的强弱往往影响学习成绩。现在有不少中学生,听课不得要领,也不善于边听边记,这正是听力薄弱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因听力差造成的误会误解误事比比皆是:如因听力差胜任不了本职工作被易职、被解雇。还有些大中专毕业生因听力差造成应聘、升迁的不利等等。这些无不证明听力训练的重要,无不说明听力对人的现代生活和工作以至人的终身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的广东、福建在上世纪以来就率先对学生实施“听力”训练,并纳入中考。他们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并取得了可喜成效,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我们希望这股温馨的“听”训练之风,早早吹进我们边疆的语文教学阵地。让“听”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听语文课心得 篇9

嘀哩哩,嘀哩哩,

日日夜夜,

琴鸟歌唱读书的幸福。

——(法)雅克·夏尔庞特

这是琅琊路小学特级教师周益民特别钟爱的一段读书感言。5月12日上午,我们聚集在晓师附小,跟周益民老师一起沉浸在琴鸟的幸福之中。

教师——永远的读者

周特说“读书是语文教师的行走方式”,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读书无可厚非是我们的专业,职责所在。周特举了两个真实的例子,一个是周特在饭店吃饭时,遇到的一位服务员,利用业余时间写诗的故事,而且这位服务员还是一位初中生的妈妈。另一个是周特家楼下菜场里的一位菜农在卖菜之余,身处于嘈杂的菜市中还能大声朗读唐诗的故事。读书,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专业,并不是必需的,但他们仍能够在工作之余沉浸在读书的幸福之中。而我们,我们语文教师,则更应将读书作为我们的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

在给孩子上语文课时,每当遇到那种历史题材的,名人故事的课文时,我总是显得有些窘迫。因为,面对孩子的众多问题,我也是只知一二。然而仅仅对我这所知的“一二”,孩子们也是瞪大了眼睛,听得津津有味。而对我毫无知晓的问题,我只能对孩子说“课后自己查查资料吧”。望着孩子充满渴望的眼神转化为失望的落寞时,我的心总是很痛,觉得对不起孩子。我后悔,自己为什么不多读读书呢?为什么不能解决孩子们心中的疑问呢?为什么不能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百事通”呢?

周特在和孩子的课前对话中,当听到孩子说“校服被你撑大了”时,立即推荐孩子阅读《鼠小弟的小背心》。这是一种怎样的智慧啊!更是一种阅读量的显露。如果周特没有读过这本书,如果周特没有立即想到这本书,孩子很可能会失去一次阅读的推荐,很可能会与一本好书失之交臂,那该是多大的损失啊!

如果,我们能多读一些书,一些大人的书,一些孩子的书。那么,在我们身上所显露出来的,将是一种阅读的气质。在孩子身上留下的,将是无限的阅读的幸福。多读一些书,无论是对于我们,还是对于孩子,都是幸福的。我愿做一只琴鸟,歌唱读书的幸福。

要做“花婆婆”与“种树的男人”

该给孩子读什么书?周特说“童年里没有童话,人生就是苍白的。”我们要给孩子读童话,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我们要做“花婆婆”与“种树的.男人”,心无旁骛地做一件让世界变得美丽的事情。站在儿童的角度来思维,了解孩子的内心,走进孩子的世界。

周特举了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例子,就是《黑猫警长》里,黑猫警长在追一只耳时,射出了一颗子弹,这颗子弹随着一只耳拐了弯,射中了一只耳。对这枚“会拐弯的子弹”,成人们提出了质疑。他们又怎能想到,在孩子的世界中,子弹就是能拐弯的,就是能打中一只耳的,黑猫警长永远都会成功的。世界就是那么简单!那么纯粹!

“谁让子弹拐了弯?”成人们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中,总是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问题,孩子们的想象力被一点点抹杀于无形。那两个关于孩子想象力的中外案例,截然不同的态度,给我留下了太大的震撼。在我们的课堂上,在我们的习题中,总是习惯于给孩子一个固定的答案。“我们统一一下答案”,这是我们教研活动中经常说到的一句话。似乎没有这个统一的答案,老师无从说起,学生没有头绪,考试也无法批改。久而久之,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回答,就越来越单一,他们总在揣摩老师心中的答案。这时,我又急了起来,“发挥想象力啊!”“愿怎么想,就怎么想!”……可悲,可怜!孩子们的想象力早已在老师的统一答案中一点点消失殆尽,又怎能想象得出呢?

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童年要有童年的样子,如要拥有真正意义的童年,那么就做“花婆婆”与“种树的男人”吧,心无旁骛地带孩子读童话,让他们沉浸在童话世界的幸福之中。

我愿做一只琴鸟,歌唱读书的幸福。

周特在短短的一小时里,为我们高声歌唱着读书的幸福。听着周特充满睿智的讲座,真实而生动的例子,幽默诙谐的语言,我也由衷地想去做一只琴鸟,感受读书的幸福,歌唱读书的幸福。周特的学生是幸福的,他们会在童话的世界里茁壮地成长。听周特讲座的我,也是幸福的。我要带着孩子们读书,读童话,让我的孩子们也感受读书的幸福。

【后记】:听了周特的讲座之后,对自己深有启发。因为我的儿子正处在这样的年龄,我深知童话对孩子的重要性。于是,按着周特的推荐,我先在儿子的身上开始了童话的历程。

上星期,听了琅琊路小学一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推荐了《长大以后做什么》这本书,说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非常重要。周六,我带儿子去书店看书,找到绘本专栏,坐下看了个够。

我在给儿子读之前,问他长大了要做什么?我以为儿子会回答“解放军、医生”等等的答案,但这些只不过是我们成人的思维。

儿子回答:“做一个喂熊猫的人。”原因是上次他的小姐姐去动物园喂到了刚出生的熊猫,他很是羡慕。其实,孩子的愿望也很简单。

开始读《长大以后做什么》了,里面说了一个蒲公英长大了要做狮子,小鱼长大了要做鲸鱼……

读完后,我又问:“天天,你长大了要做什么?”

“长大了要做一朵云,可以下雨,可以洗澡。”

“长大了要做老虎、狮子、豹子……”

我问“为什么都是这些动物啊?”

儿子回答:“它们都很厉害,我就能打过爸爸了。”呵呵,斗事的小家伙。

瞧,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儿子的想象力确实小有进展。受到书的启发,长大后做什么的想法有了很大的变化,空间变得宽广了,思维变得活跃了。

听消防安全心得 篇10

生命无法重来,安全不能等待。2007年4月12日长沙市消防中心糜老师对我们进行了一场有关安全防火,火灾原因和火场逃生的讲座,让我们更加了解了火灾知识,进一步树立了防患未然的消防意识。

人们常说:“水和火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水和火也是无情的。听完糜老师的讲课,观看了发生火灾时间现场的照片后,我才更加了解了“水,火无情。”这句话。

照片里放映了几场火灾后死伤人员的凄惨景象,虽然平时也看过这方面的片子,但今天看到那照片里触目惊心的一幕幕,我的心仍然一阵阵发凉,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葬送在了无情的火海中,可想而知在身体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们有多痛苦,只要有点感情的人看完就会发出一声声的感叹声!七尺男儿的我也流下了伤痛和同情的泪水。这些人中有些是在无力反抗时被火烧死的,但更多的死者是根本就不懂得怎么去自救自护而被火烧死的。有些死者在高处直接往下跳,有些在低处还往高处跑,他们是想自救,可是缺乏自救知识,到最后还是摆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此外,还有一些被烧伤的幸存者,他们的心灵与身体都永远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伤痕。其实,火魔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关键问题在于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消防责任意识,千万不能麻痹大意。

火场逃生要科学合理,头脑冷静,不慌不乱,最基本的要学会自救方式:

1、一旦发生火灾,在高处时可以用棉被的被套当作绳子,一头栓在硬物上,迅速离开火场;用湿毛巾,衣服捂住口鼻,以免吸进有毒气体,同时要俯下身子在地上爬行;如果着火要用衣服扑灭或在地上打滚,处在低处切不可往高处跑。

2、如果油锅起火,可以盖上锅盖或洒上沙子或食用油或味精或盐巴或蔬菜,切不可用水泼。

3、如果煤气泄漏,要用湿毛巾或湿衣服捂住口鼻,打开门窗,关上液化气阀门,离开十分钟后回屋子冲洗干净,液化气泄漏时若电器开着不能关,关着就不能开.液化气不能摇动,置于地上滚动,那样易发生爆炸。.一般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有:

1、电器火灾;

2、生活用火;

3、香烛烟头;

4、人为纵火;

5、小孩玩火;

6、自然灾害;因此,人们要时刻防范火灾,切不可忽视。

居民如果发现火灾要及时报警,并说明以下内容:

1、着火单位所在社区街道门牌的详细地址;

2、讲清楚甚么物体着火,火势怎样;

3、讲清楚时平房还是楼房;

4、讲清楚自己的姓名,工作单位,电话号码,便于联系;

5、报警后要派专人在街道路口火村口等候消防车到来,指引消防车去火场的道路,以便迅速,准确的到达起火地点。及时报警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俗话说:福莫大于平安,想象发生过的许多惨不忍睹,令人心寒的火灾悲剧,我想只要我们关注消防知识,多学习多了解消防知识,提高自己的消防安全意识,就会免除许多消防事故的发生。

听完消防知识讲座后,我感觉受益匪浅,让自己对消防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更深刻的了解,我希望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并提高这一方面的知识。

听语文课心得 篇11

由国家教委审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其中明确规定: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可见,听说教学同读写教学同样重要。它们的关系密不可分。

听说和读写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关系。听和读以理解意义为中心,说和写以表达意义为中心。听和读同说和写之间是相通的,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基础和前提,说和写对听和读起着消化和促进的作用。听和说是运用口语接收和传递信息,读和写是运用书面语接收和传递信息。而书面语只不过是文字符号写出来的语言。一般地说,说得出就写得出。

听说同读写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听和说越来越显得重要了。现在,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某些文字表达被“说”所取代,听和说的使用频率和范围远大于读和写。语文教学只重视读和写、轻视听和说的观念和做法己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因此,语文课不仅应重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而且也应该加强听话教学和说话教学。

但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轻视听和说的现象,其原因如下:

首先,不少教学工作管理者和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目标理解得还不够深刻,对语文科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的规律认识得还不够清楚。每学期伊始,各级教学主管部门对阅读和写作教学有部署、有辅导、有要求,而对听话和说话教学则往往没有明确的质与量的要求。语文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备课,讲课,开展教研活动,也大多以读写教学为主,以为在讲课中多启发、多提问,就算是在进行听说教学了。即使有听说训练,也只是附属于读和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这样,教学目的不明确,不严格按教学规律教学,怎么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因此,广大教学管理者和语文教师,亟须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加强对语文教学大纲的理解,加深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其次,现行的考试制度、内容和方法,对语文教学的评估标准

山东省德州工作站李志恒推荐

听语文课心得 篇12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文素养,积极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

对于小学阶段中的三年级来说,可谓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关键时期,它是第二学段的开始,因为有了“习作”这一内容,从而使“听”“说”“读”“写”更加完整俱全。如何巧妙用好“听”“说”“读”“写”,保护好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以“听”促“读”

优美范读,以“听”促“读”。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每一篇课文,我都做到课前充分读,力求在课堂上用饱满的感情、纯正的字音、恰当的节奏、最好的语气为学生范读,让学生在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在“听”中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美感和魅力,也激发学生“读”课文的欲望。除了为学生优美地范读课文,我还为学生范读一些古诗词、现代小诗、童话故事、经典名著中的片段等,让学生听得享受,听得入境,从而课后去积极阅读、拓展阅读,详细了解原文原著,并像老师这样去朗读。事实证明,一个语文老师优美地范读,积极引领,会让学生爱上语文、享受语文、探究语文。

认真倾听,以“听”促“读”。激发学生读的欲望后,多种形式让学生去读课文:自由读、全班读、角色读、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接龙读;纠正读、比赛读、个性读(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的学生有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得有感情有语气,“听”的同学也有要求:眼看耳听手指,认真倾听,听字词有无差错、句段是否连贯、是否读得比自己好等等,发现差错立即指正,觉得自己比同学读得好,可以展示读。经过这样的训练,无论是听的同学还是读的同学都更加认真,课前预习时更加认真强化字词,多遍读文,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预习语文的能力。

个性展读,以“听”促“读”。语文新课标提出“要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我将全班同学按座位排好顺序,课前学生自选课外读物中自己喜欢的诗句或精彩的段落句子,摘抄的名言、警句、谚语,一个成语的出处释义,积累的好词好句、词语成语,搜集到的拓展小资料、语文小知识,介绍一位作家的生平,为学生推荐一本好书的理由等等,每节语文课前一分钟,轮流由一名同学上台为大家展示朗读。这样,人人都有机会进行个性展读,人人都要做充分准备,人人都从中学到了很多语文知识。台上一分钟,课下大练功。短短一分钟,长期坚持下来,既提高了学生读的能力和听的水平,又引领学生大量课外阅读,搜集整理,使学习语文变成快乐有趣的事情。

大量的“听”和“读”,正如厚积而薄发,为学生的“说”和“写”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好了积淀。

二、以“说”促“写”

语文新课标对于第二学段中的“口语交际”提出:“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语文新课标对于第二学段中的“习作”提出:“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口语交际、口头作文等来以“说”促“写”。

课堂敢说,以“说”促“写”。课堂中总有一些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或不自信自己的答案,或不善表达。为了整体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敢于表达、敢于说话,我采取了很多激励办法,如:先小组讨论再指名发言,让提出问题的学生自己找同学回答、同一个问题让多个同学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回答、本组同学向他组同学提问发言等。在学生敢于发言、能普遍发言的基础上,比比哪位同学哪个小组的发言正确流畅、简洁凝练、生动形象;还展开比赛,说说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并写会,复述课文内容并续写、仿写,精炼总结全文、简单评价人物等。如此,在语文课堂中,争先恐后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发言的质量也逐步提高。在提高了“说”的能力后再去“写”,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大大提高。

口语交际,以“说”促“写”。我将语文课中的口语交际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首先从自身做起,注意各种时机、场合下与学生说话的语句、措辞、语气,为学生做好典范。细心搜集整理学生平时说话中的精彩之处、语言口误、搭配不当、逻辑错误等,为口语交际课中的案例,具体分析、指导、点评,让学生说好每一句话,让学生体会到口语交际在生活中的大作用,让学生说好我们的母语,传承好我们的母语。会说还要会写,平常有学生请假,及时指导学生写请假条;有学生借书,及时指导学生写借书条;元旦联欢会,指导学生写节目串词;六一运动会,指导学生写为运动员加油的小稿件;还指导学生写班级好人好事、小新闻等。在口语交际和生活实践中,学生的“说”和“写”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口头作文,以“说”促“写”。一说起作文,对于三年级初学作文的学生来说,别提有多难了,不是无话可写,就是记流水账……针对这种情况,我不急于让学生先“写”作文,而是大胆让学生先“说”作文。比如,第一阶段,先让学生简单描述人或物:口头描述自己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的外貌,描述小动物的外形,描述生活物品、学习用品的样子等,因为很熟悉,学生大都能口头描述清楚,老师只要加以引导描述的顺序即可。第二阶段,让学生口头讲述人或物的特征:讲述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的性格特征,讲述小动物的生活习性,讲述一件物品的作用等,若加举例更好。第三阶段,让学生口头描述场景:如描述同学们做大扫除卫生时的场景,描述同学们开运动会时的场景,描述自己过生日时的场景等等,若能描述出心理活动、情绪变化更好。第四阶段,让学生口头简要评价,概括对一件事一个场景的看法和想法。经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层层训练,学生不再胆怯写作文,不再苦于无话可说,也不再写流水账式的作文,因为有话可说,也就有话可写,顺畅地实现了写好作文的巧妙过渡。

听《冉乃彦》心得 篇13

听了著名的教育专家冉乃彦教授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很受启发,特别是对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冉教授总结出十个策略,这十个策略为班主任教师提供了正确的教育方法,纠正了错误思想,为我们在日后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

今天主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十个策略.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 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给孩子一个交往,让他自己去合作 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给孩子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 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在这儿我选择其中的两方面来说.一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每一个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问题的答案让孩子如何去得到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提问题,是关系到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则是关系孩子成材的更重要的因素.例如,过去的小学课本中,在描写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明确地写着,是蝌蚪的尾巴到一定时侯,自动脱落,然后变成青蛙的.学完了这节课后,许多学生就养起了小蝌蚪,看看它是怎样成长的,结果他们都没有发现脱落的尾巴,在青蛙的屁股上也没有发现脱落的痕迹.相反,有一些细心的学生发现小蝌蚪的尾巴是慢慢地缩回去的.在老师支持下,他们把这些观察的结果,寄给了出版教科书的有关单位,最终,在科学家的参与下,教科书的错误得到了纠正.有一位成功的家长的经验是:“孩子问我一个字,虽然我认识,但我不告诉她,而是鼓励她去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认识的字,她也不再问我,而是自己去查字典”.这样孩子不但是很早就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从小就树立了一种自主的意识,一种顽强钻研的精神.一位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培养成为优秀青年,在一次获得奥匹克竞赛冠军之后,向母亲报喜,没想到母亲并没有显得特别高兴,而语重心长地说:我觉得没有必要特别高兴,因为,一,这次比赛很多高手可能没有参加;二,这和诺贝尔奖差远了.孩子开始了沉思,但还是没有自己找到答案.后来母亲就带他去参加各大学招生的集会.孩子终于自己找到了答案:北大,清华的录取分那么高,我要盲目自满可就危险了!但母亲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二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是有它的道理.生活在穷困潦倒的家庭中的孩子,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但是,现在生活提高了,难道孩子就只能当“纨裤子弟” 当代,在顺境条件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的确是当前急需探讨的难题.有经验的家长多是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能力和优良的品质.有位家长是这样做的:当孩子想买一个东西,家长有时有意识往后推一周才满足他的要求,她想这能养成他克制自己的能力.当然,设置什么样的困难,又和家长的观念有关.比如,在澳大利亚,有位中国记者亲身遇到一件事情,就给人在教育观念上以深刻的启迪.有一天,记者走在大街上,在这条街上,和街道并排着有一条小河.这时记者看到前面有位澳大利亚妇女,带着一个小孩在散步.突然,记者发现前面那个淘气的小孩,跳来跳去,扑通!掉进小河里.这时,记者毫不迟疑,飞快地跑向河边,准备跳到河里去救孩子.没有想到的是,正在记者要跳的一霎那,那位妇女却制止了他,摆着手说:“NO”.记者奇怪地望着她,请他解释.她严肃地说:“我要他自己爬上来”.记者看着孩子在水中翻腾,喝了几口水后,终于爬了上来,而记者此时脑子里也翻腾着一个想法: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亲,这是一种多么理智的爱啊!与其羡慕别人的孩子乖,不如自己先“乖”起来,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一起共同迎接挑战!

听庭审心得 篇14

——旁听庭审心得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都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而不断变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为此,法学院组织了旁听庭审的认知实习,使我们养成用科学理论去思考和回答实践中的问题的习惯。

2014年11月11日,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在法学院模拟法庭对侵占基本农田纠纷案进行了审判。本案中原告为长沙市农民叶某,被告为长沙市国土资源局岳麓区分局。庭审流程主要分为总体流程大致分为五步,分别是: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庭评议,宣布择日宣判。原告之子、原告代理人和被告的代理人出席了本次庭审。在法庭上,案件的争议焦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即被告是否存在拖延履行土地违法案件查处职责行为,二是被告是否应当做出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理书以及土地侵权行为的决定书。原被告双方就案件争议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在此次庭审旁听中,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一、法庭的庄严

庭审一开始,全场肃静。书记员宣读了法庭纪律,一直到庭审结束,全场都保持安静。这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法庭的庄严。同时依据法律来解决纠纷,依据法律来维护权利也让我感受到了法律的神圣和不可侵犯。作为未来的法律人,我觉得我们在学习法律的同时更要尊重法律,这样才能够正确的理解法律,适用法律,让法律成为维护正义的工具庭审的程序

二、司法公正

在本次旁听中,除案件本身外,还有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权力运行过程中各种因素达到的理想状态,是现代社会政治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依法治国的要求。本案中的法官,不仅担任了审判官的角色还扮演法律解释者的角色,在必要时补充一些当事人遗忘的、不清的法律事实。其中包含的精神内涵是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的公平、平等、正当、正义。此外,真正的庭审意外因素太多,为保证案件有效的进行,法官不得不随时调整战略,这也体现了法官的大智慧。真正的在实体、程序两方面保证了司法公正。

三、庭审程序 在整个庭审过程中,庭审严格遵守了正当的庭审程序。在案件正式开庭审理之前,由书记员首先核对双方当事人和应到庭的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到庭及身份情况,包括当事人的姓名、年龄、职业等情况,并向审判长报告。正常开庭后,由书记员宣布法庭纪律,然后请审判长、审判员入庭,全体起立。随后,审判长宣布正式开庭,宣布案由以及独任或合议庭组成人员名单,并询问双方是否申请审判人员回避。这些看似形式而繁琐的工作,确是庭审顺利进行的保证。书记员是否宣布法庭纪律虽与案件本身的诉讼程序及实体审理结果并无关系,但却能为庭审的顺利进行营造一个庄严、肃穆的环境。不容否认,在庭审过程中,我们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意外”,或必要或不必要,在这些情况出现后,法官将不得不中止庭审进行制止或训诫,这势必影响了庭审的顺利进行。

四、法律人素养

此处所说的法律人素养主要指的是法官素养和律师素养。

法官素质是指法官所具有的,与其职业特点、职业要求、职业形象相符合的素养和品质。这种素质可以内化为法官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责任意识,同时也可以外化为法官应有的精神气质和言谈举止。本次庭审的法官有着深厚的法律知识基础和多年积累的庭审经验。在法庭上,她能够及时指出原告代理人出现的问题,能正确的回答原告方提出的问题,有效的依照法律做出判断。“法院是法律的殿堂,而法官是殿堂中的帝王。”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得知法官在庭审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庭审结束后,在与她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作为一名法官,一定要有专业的知识为基础,并能够灵活准确的使用到案件中。要在第一时间针对原被告的问题做出反应和判断。同时要通过大量的司法实践,积累经验。另外法官是主持公平正义的,法官的判决对当事双方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法官一定要本着公平正义的原则,在做出判决前,一定要深思熟虑,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

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是我们的梦想和追求。但是,这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积累法官素养。古罗马有句谚语使我印象深刻“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不断努力规范自身行为的方向。诚然公正的品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我们在点滴小事中开始培养。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提供专业水平,为成为一名专业的法律人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专业水平要求我们一是加强学习,二是注重实践。即在内容上,既要学习法律专业理论,又要学习党的政策、其他科学和社会知识;在学习态度上,持之以恒,深钻细研,融会贯通。此外,法律是一门社会科学,因此当代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注重实践。通过旁听庭审,深入实际,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准确把握庭审的发展脉络,预测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积极调动思维,锻炼自己。“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希望成为合格的法官。仅从本来来说,原告律师的法律素养并不高,因此在整个庭审流程中多次被法官及被告指出做法上的欠妥处。但不可否认,他也认真的研读了案件,并在争议焦点上,补充了六点。合议庭经过讨论,认为第六点是诉讼请求中没有的,所以不予讨论,因此采纳了前五点。由于原告律师专业素养的欠缺,因此在辩护环节显得气势薄弱,说服力不强。在庭审中,一个专业的律师是很重要的。律师熟知法律,能灵活的运用法律,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能够使用法言法语。这能够保证庭审的顺利进行,也能为被代理人争取最大的利益。

上一篇:C标箱梁首件施工监理总结下一篇:货物贸易外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