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怎么样

2024-09-07

华南农业大学怎么样(共10篇)

华南农业大学怎么样 篇1

1.华南农业大学很好啊。环境好,人文气息不错。又是百年学府。更有田园气息的牛,鹅行走于校园。有华农自产的华农酸奶。华农酸奶,梦想的味道。

2.来广州后去的第一个学校,感觉真的是很大,从正门走到最里面的研究生宿舍区,那真叫一个累啊。真大!不过饭堂里面的饭菜还是不错的,物美价廉。校区的环境很不错,觉得能在里面生活是件很不错的事情,羡慕学校的老师啊。多好的居住生活上班的环境啊。

3.华南农业大学的校园很美,环境很好。清晨还可以听到鸟叫的声音。紫荆花和樱花开的季节,成为了很多人拍照、家庭野外活动的选择之地。校内也有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建筑,校史馆等。整个校园很大,要想走完,估计要2天。这里是很多摄影爱好者的圣地,莲花盛开时节,也会迎来不少的观光者。校内有很多湖~很美!

4.综合性大学,是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 地理环境:在天河区的城郊结合处,交通方便,有地铁、多条公交线。学校大(貌似亚洲第三),校内三条校园公交线路。

5.优势学科:农林、园艺、动科、兽医、资环、艺术。热门:经管。新生学科:人文、公管 校园环境:优美,五湖四海,古老建筑+新建筑。有紫荆桥,广州三大紫荆花观赏之一。

6.宿舍环境:参差不齐,启林、华山较好,五山次之。附近有飞机军事基地,时不时有训练。 生活设施:有自产华农酸奶,无工业明胶或其它食品安全问题。离城市中心近,车程半小时到1个半小时。饭堂性价比、评分在广东高校中较高,有一省级饭堂。每个分区的商业配套设施齐全,校门口有一中型商业区。 学术:优势学科学术氛围较浓;其他学院活动较多(公管人戏称为“华南活动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怎么样 篇2

这位79岁的老人之所以赢得这样的敬爱, 并非因为他《人民日报》原总编辑的头衔, 并非因为他正部长级领导的官阶, 而是因为网友追忆的一件件小事:

他熟悉学院几乎全部学生, 叫得出许多人的名字, 甚至毕业好几年的孩子在单位的表现, 他都一清二楚;

他亲手修改学生作业, 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正如当年藤野先生修改青年鲁迅的作业一样;

他把自己写的书送给学生, 在每一本书的扉页上亲笔题字;

他的学生们提起他, 不说教授, 不说院长, 更不说领导官员, 而是叫他“范爷爷”。

今天, 人们呼唤真正的“大学精神”, 呼唤真正的教育家给中国教育带来新风。网上学生们对范敬宜回忆的点点滴滴或许能给人们一些思考和启发……

“对这个老人, 你无法不爱他。”

有学生在网上贴出了一张范敬宜亲笔点评的作业照片, 让很多人发出惊叹:一行行清秀的行楷, 仔细标注着对学生作业的意见。“真是‘总编辑手记’啊。”有网友评论道。

发帖者非常珍视那本作业, 她觉得, 现在不少教师看学生作业都一目十行, 改动也是蜻蜓点水, 而一位部长级教师却能不以“忙”为推脱, 这么精心修改, 实在少见。“这可是文物啊!”

范敬宜, 曾任《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总编辑。2002年4月, 年逾古稀的他接受清华大学邀请, 出任刚刚成立的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最初, 校内校外都有质疑:“老范七十多岁了, 也就挂个虚名吧?”“清华看重的只是他的名声, 不会让他真干什么。”谁想到, 范敬宜上任后不仅亲自跑到清华办公, 还给本科生开起了专业课。

“范爷爷从不迟到。”一名曾给范敬宜做过助教的2007届研究生在Q Q上回忆。那是隆冬的一天, 下着雪, 交通拥堵不堪。但“范爷爷”在上课前半小时就到了。他穿着黑色的长大衣, 自己提着个大包, 穿得“像圣诞老人一样”, 一步步摇摆着走进教室。见到惊讶的助教, 老人笑呵呵地说, 天下雪, 怕上课迟到, 所以提前了一个多小时出门。“要知道, 那种天气里, 很多有课的教师都会迟到, 甚至取消课程!”助教回忆。“他总是带一摞厚厚的手写讲稿进课堂”, 这是一个在很多篇网帖中出现的细节。8年来, 范敬宜无论给学生上什么课, 都有一个习惯, 他会把上课要讲的内容工工整整地抄写到稿纸上, 带进课堂。但在课上, 范敬宜又纵横捭阖, 旁征博引, 从不照本宣科。两个多小时的课, 即便拖堂, 都少有学生提前离开。“老范”给本科生上新闻评论课, 每份作业都亲自评改;优秀作品, 还会亲手撰写长篇点评, 推荐到报刊发表。

每当学生取得一点成果, “老范”总是热情地给予鼓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曾维康回忆, 今年7月, 他准备撰写长篇毕业新闻作品《农村的奋斗》。范敬宜得知消息, 主动向曾维康要来了一万多字的开题报告。读毕, 又专门与曾维康通电话:“我从头到尾, 一字一句地看完了你的开题报告, 很激动, 也很感动。你写的话题,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意义很重大……这是我家电话号码, 有什么困难随时打给我。”

曾维康担心自己在写法上驾驭不好。范敬宜说“朴实点就好”。最后, 范敬宜和曾维康约定, 待明年4月作品出炉时, 他一定要读一读。13日, 曾维康在博文《缅怀范先生》中痛心地说:“只怪我的进度太慢, 和爷爷的约定永远也没法兑现了。”“对这个老人, 你无法不爱他。”清华学生袁丽萍在博客中写道。

“离基层越近, 就离真理越近。”

“手里还拿着范爷爷送的书, 他却已经走了。”一条微博说。去年夏天, 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每个学生都收到了一本《范敬宜文集》。几百本书的扉页上, 范敬宜都一一用清秀的行楷题上了字。笔迹清晰, 厚重有力。学生们翻开书本就能看到一张褪色的合影——范敬宜和几个农民打扮的人肩并肩搂在一起, 阳光洒满笑脸。“旁边的这些人是谁?”“什么大人物吗?”至今有人仍不理解, 和众多名人有深厚交情的范敬宜, 为何要把这样一张照片放在自己文集的开头。这是“范爷爷”被打成右派, 在辽西最贫困的乡村务农时, 和生产大队农民兄弟们拍下的照片。一位叫沙垚的学生, 在一篇题为《茅屋前的大笑》的博文里述说照片的来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 范敬宜在农村一待就是20年。20年里, 他的工作之一, 是教当地孩子识字念书。

事情过去几十年后, 一位和范爷爷一样教乡下孩子的人, 依然耿耿于怀, 叹息自己“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把青春浪费到农村去教一帮孩子念书。范敬宜听说了, 不急不缓却神情严肃地说:那里的孩子比我们差吗?生于那片土地, 他们不也无法选择地在那里“浪费”一辈子吗?教那么多孩子识字, 怎么就变成了“浪费”青春呢?在别人眼中“浪费青春”的岁月, 却是范敬宜口中“真正了解了基层、了解了农村和农民生活”的20年。“他从未向学生埋怨过在农村度过的日子。”学生们在回忆他的网帖里写道, “他说感谢那段在农村的时光。要做一个真正的新闻人, 一定要到基层, 用‘心’去体会百姓的疾苦和欢乐。”

“离基层越近, 也就离真理越近。”这是学生们在网上发帖怀念“老范”时常常提起的话。在学院里, 只要有学生下基层, 撰写调研报告、新闻作品, 范敬宜总要找来一字一句读上几遍, 提出建议, 帮助完善, 甚至推荐给有关部门, 促成实际问题的解决。

范敬宜一生都和他的农民兄弟们保持着联系。一位学院的教师在网上发文, 回忆在范敬宜办公室里的所见所闻:天下大雨, 有修鞋匠给他电话:“您带伞了吗?别淋着!”下乡时结识的老乡给他电话, 想借钱, 范敬宜爽快地在电话里答应:“我马上给你寄三千过去。”

直到他离世, 年轻时的他在农村茅草屋前爽朗笑着的照片, 仍静静夹在他贴身携带的本子里。

“他让我们在浮躁社会里重新找回自己。”

在网上, 学生们忆起了范敬宜生前的各种细节。

“范爷爷讲课, 会很可爱地歪着头听同学的提问, 专注认真。”袁丽萍印象最深的是, 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师从来只站着讲课。学生们还记得, 范敬宜身体健康时, 常常亲手抱着一大堆书画, 戴着老花眼镜, 颤颤巍巍地在幻灯机下给学生讲解如何欣赏《富春山居图》的疏密得

师者, 范敬宜

当, 浓淡适宜。

他还给一大帮刚入学的“毛头孩子”在课堂上唱昆曲, 用桐城派独有的古音朗诵《岳阳楼记》, 听得学生们“一愣一愣”的。

今年9月, 范敬宜健康状况恶化, 学院的老师们一拨拨地去探望他。谁知, 进了病房, 就看到穿着病号服的老人家盘腿坐在床上。清瘦的身材, 显得脑袋特别的大。

“您这样子像个老顽童。”学院的老师说。

“哈哈哈……我就愿意人家说我像老顽童。”范敬宜仰头大笑起来。

“他是一个乐观的人。”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党委书记王建华说。

“他是一个有纯朴之心的人。”已毕业的学生王芳说。

“他是一个有赤子之心的新闻人。”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勇说。

2005级本科生税晓霖在博文里写道:“《人民日报》原总编, 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这些头衔似乎太耀眼, 在我们心中, 他就是一位老爷爷, 一位即使身体不好仍然抓住每一次机会跟我们见面, 给我们上课, 给我们指导的老师、前辈。”

如今, 学生们敬爱的范爷爷走了。在此之前的几个小时, 离新闻与传播学院最近的百年古建筑清华学堂遭遇火灾。学生们想起了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话:“大学者, 非大楼之谓也, 大师之谓也。”

于是, 有学生在微博上写道:当大楼在火中燃烧的时候, 我们可以说, 我们还有大师。但当范爷爷在秋风中远去的时候, 我们以什么告慰他, 又用什么让自己心安?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而近年来, 对国内高校领导却有不少批评之声, 有人说大学校长总体形象更接近“官员”。像范敬宜这样的高校领导之所以得到学生敬爱, 恰恰因为他表现得“很不领导”。

农业现代化:怎么看怎么办求是 篇3

怎么看:

农为邦本,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又要从外部导入现代要素,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更多、过程更复杂,是现代化中的“慢变量”,更是“关键变量”。农业现代化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环顾当今世界,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也高,而那些农业落后、农民贫困的国家,没有一个真正实现了现代化。这些年我国农业现代化虽有长足发展,但与迅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仍然滞后,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还有很大差距。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越早补齐越好,不然就会拖整个现代化的后腿。

怎么办: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意义重大。挖掘农民这个最大群体的消费潜力,可以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有巨大新增投资需求,用好这个空间,可以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李克强在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谈到

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两个“天花板”在顶、两道“紧箍咒”在身,农业靠什么持续稳定发展?

怎么看:

两个“天花板”:目前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已高于进口价格,继续提价遇到“天花板”;农业补贴中有的属于“黄箱”政策范畴,受到世贸组织规则限制,部分补贴继续增加也遇到“天花板”。

两道“紧箍咒”:生态环境严重受损、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过大、弦绷得越来越紧。

实现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别无他途,只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

怎么办:

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继续实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选择部分地方开展改革试点,提高补贴的导向性和效能。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向主产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扩大节水灌溉设备购置补贴范围。实施农业生产重大技术措施推广补助政策。实施粮油生产大县、粮食作物制种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牛羊养殖大县财政奖励补助政策。扩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奖补范围。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制度。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总结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经验,完善补贴方式,降低操作成本,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户。积极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合理确定粮食、棉花、食糖、肉类等重要农产品储备规模。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吞吐调节机制,加强储备粮监管。落实新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计划,建立重要商品商贸企业代储制度,完善制糖企业代储制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种植面积和产量统计调查,改进成本和价格监测办法。

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按规定享受相关财税政策。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继续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开展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保护力度。建立健全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力度。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采取哪些方式?

怎么看:

目前我国户均经营土地只有7亩多,在世界上属于超小规模。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小规模经营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农业要发展,必须突破经营规模小的限制。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是农民群众的自觉选择,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土地流转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方式。中央出台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农户依法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地,鼓励地方对土地流转实行扶持政策。各地要正确理解和贯彻中央精神,积极引导、做好服务,不搞强迫命令,不替农民做主,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自觉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能单纯理解成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张,更不能简单等同于土地兼并。在这个问题上,只要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符合改革方向,农民群众欢迎,不管什么形式,我们都要鼓励和支持。还要看到,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小规模农户仍占大多数,要注意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

怎么办:

对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要加强经营方向上的引导和规范,坚持以粮食和农业为主,不能搞“非粮化”,坚决禁止耕地“非农化”,使土地流转成为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力武器,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很多地方在不流转土地的情况下,也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比如,有的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和联合或土地托管等方式,扩大了生产经营面积。有的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或合作社签订单,按照标准和要求进行生产,实现了规模效益。有的通过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流通合作社等以及其他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行供种供肥、农机作业、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几统一”,取得了区域规模经营效应。

——李克强在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谈到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完善对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服务体系。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促进规范发展,实行年度报告公示制度,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行动。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土地经营权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不得硬性下指标、强制推动。尽快制定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准入和监管办法,严禁擅自改变农业用途。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如何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怎么看: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农业深度融入国际市场。这对农业现代化建设,既有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也有各种风险和挑战。搞好了就会八面来风,搞不好就是八面埋伏。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科学谋划,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要加大引进国外关键技术、管理经验、种质资源和高层次科研人才等力度。调控好农产品进出口规模和节奏,防止对国内市场和农业生产造成冲击。要促进农业“走出去”,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粮商和农业企业。

怎么办:

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把握好农产品进口规模、节奏。完善粮食、棉花、食糖等重要农产品进出口和关税配额管理,严格执行棉花滑准税政策。严厉打击农产品走私行为。完善边民互市贸易政策。支持农产品贸易做强,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企业集团。健全农业对外合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抓紧制定农业对外合作规划。创新农业对外合作模式,重点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运、贸易等环节合作,支持开展境外农业合作开发,推进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开展技术培训、科研成果示范、品牌推广等服务。完善支持农业对外合作的投资、财税、金融、保险、贸易、通关、检验检疫等政策,落实到境外从事农业生产所需农用设备和农业投入品出境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各类商会组织的信息服务、法律咨询、纠纷仲裁等作用。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如何念好农业可持续发展“减、退、转、改、治、保”六字诀?

怎么看:

减:把过量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尽快减下来。大力推广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逐渐减少化肥、农药和农业用水总量。

退:把超过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切实退出来,该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还湖的要继续退还,该限牧限渔的要严格限制。

转:就是要把农业废弃物转化成为资源和财富,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好是污染源,利用好了就是资源。一些规模养殖场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农家肥,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环保效益。要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

改:就是要把土壤改良好,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推广深松整地、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培肥地力,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治:就是要把受损的生态环境逐步修复治理好,支持开展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支持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发展替代产业、绿色经济。

保:就是要把耕地、水资源等农业发展的根基和命脉坚决保住,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保护补偿等制度。

怎么办:

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按规定享受相关财税政策。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继续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开展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保护力度。建立健全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力度。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退耕还湿试点范围,推进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加强营造林工程建设,发展林产业和特色经济林。推进京津冀、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摸清底数、搞好规划、增加投入,保护好全国的天然林。提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补助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继续扩大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贴政策。加快实施退牧还草、牧区防灾减灾、南方草地开发利用等工程。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怎样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

怎么看:

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要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把进城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要深化改革,完善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等办法,提高农民在城镇安家落户的能力。

引导约1亿农民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着力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促进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人口承载能力。

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要精心规划,落实政策,确保完成。把农村危旧房改造,与中心村、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努力让更多困难群众早日安居乐业。

怎么办:

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逐步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也要放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

各类城镇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城镇社会保险参保年限等为基准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布,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预期和选择。

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以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等为前置条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城区人口50万~100万的城市落户限制,合理放开城区人口100万~300万的大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城区人口300万~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大中城市可设置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的要求,但最高年限不得超过5年。特大城市可采取积分制等方式设置阶梯式落户通道调控落户规模和节奏。

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

中西部城镇体系比较健全、城镇经济比较发达、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开发区域,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引导有市场、有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向中西部转移,吸纳东部返乡和就近转移的农民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集聚,培育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在优化全国城镇化战略格局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摘自《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如何实现“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

怎么看:

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既要重视发展经济,也要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文明乡风,推进基层民主管理,使新农村“内外兼修”,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怎么办:

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规划,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搞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针对农村特点,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力量。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不断夯实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组织基础。

山东农业大学怎么样好不好 篇4

山东农业大学现有教职工2677人,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75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1人,国家青年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1个,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3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0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4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专家5人、泰山学者种业计划专家1人。

华南农业大学怎么样 篇5

网上的许多资料显示,西安科技大学是西安排名比较靠前的二本院校,是这样吗?我们通过它历年的招生批次来看看吧。

西安科技大学在河北、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市是本科第一批次招生,也就是说在这些省市可以说西安科技大学是一本。而在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西安科技大学是本科第二批次招生,这些省份又可以说西安科技大学是二本。

目前,全国多数省份都已开始合并本科层次招生,一本、二本的说法也将慢慢消失。

西安科技大学怎么样?

西安科技大学是省部共建高校,是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之一,有19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其中安全科学与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采矿工程、安全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自动化、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是国家级特色专业。

西安科技大学的前身是矿院,所以煤炭安全、机械这些专业还可以,如果是读文科的话就免了吧。

西安科技大学的王牌专业

这所学校是一所综合性较强的大学,办学历史十分悠久,前身是西安矿业学院,以理工为主,多种领域专业协调发展,最有名的的专业非采矿等专业莫属,也是一个矿业特色高校,优势专业学科有采矿工程和安全工程以及物联网工程等,采矿和安全工程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里也是数一数二的,同样是报考专业中比较热门的几个,就业前景十分广阔,所以此高校整体专业实力水平是非常拔尖的。

西安科技大学的排名情况

此所高校目前在本省里排第10名,全国内排名第205名,在全国理工科类的大学里排名还算中等,排名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数据,学校整体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综合实力也在逐渐加强,所以考生需要关注的是高校的综合实力。

总结:不论就读的是一本学校还是二本学校,进了大学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才会获得收获,同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也是很重要的。

西安科技大学有哪些专业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有特殊的要求?

对考生身体健康要求,学校执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必须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十分清楚,必须详细了解以教育部、卫生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明确自己身体状况所不适宜报考的专业。

西安科技大学是否有与国外联合办学,出国深造等形式?

华南农业大学怎么样 篇6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学校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设有研究生院。

学校现有67个本科专业,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十三五”省重点学科、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被评为A+,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学科被评为A-。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和社会科学总论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前1‰。

华南农业大学怎么样 篇7

20多年来, 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 此事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并下发了中央7号文件等一系列文件,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然而, 对于幼教时期孩子的健康状况, 社会、学校、家长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多数家长都是在孩子得病时才吃药、就医, 完全处于被动的境地。而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让一些幼儿教育机构缺少足够的体育活动和锻炼去积极应对, “健康第一”的观念仍然是一句空话。

运动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最佳途径

孩童时期, 尚处于骨骼发育阶段, 不能完成体育项目。在体育运动中, 体育游戏对学龄前儿童尤为重要, 是幼儿启蒙教育的第一课, 也是最好的体育活动形式。这时期的体育还谈不上是体育运动, 实际上就是游戏, 是对动物、自然界、人类等各方面事物的模仿, 是有组织地“玩”, 讲究自由自在、随性而为, 可以没有规矩方圆, 这时候的“体育”应该是最快乐的。

强健的体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当一个高智商的孩子整天病病怏怏, 登山则气短, 涉水则足痛, 经常去医院, 不能正常上学或与同伴在一起玩耍时, 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莫大的痛苦, 不仅自己身心受到伤害, 更会影响到家庭的幸福, 而这样的孩子智商再高也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与挑战。著名科学家霍金虽然在科学上成就非凡, 但由于身体上的缺陷, 致使其不能为社会贡献太多就是很好的例证。

婴幼儿的生活世界可以分成睡眠、饮食、运动三个方面。睡眠和营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可或缺, 而运动尤为重要。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促进神经、肌肉以及骨骼的生长, 同时对自我身体形象的建立, 及对外在环境的认识均有所助益。

现代科学表明, 人出生后, 大脑的发育非常快, 4岁孩子的大脑相当于成年人的80%, 6~7岁就相当于90%。大脑中的140亿个脑细胞, 通常也称之为脑神经细胞, 大脑活动就是由于脑神经细胞的作用而引起的, 另外还有约400亿个神经胶质细胞专门供给脑神经营养和在脑受伤时发挥治疗作用, 这些维持大脑活动的神经细胞在人出生之后, 数目就已经确定, 不会再增加。这些神经细胞会在人体中起什么作用呢?以打乒乓球为例, 打乒乓球要根据场上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战术。开始时, 孩子们是不知道这些的, 而是在与玩伴的多次观察和实践中, 才体会到各种技战术的作用。这一切都是在脑的调节、计算、控制下来完成的, 而神经传导速度的提高仅借助于一般知识的学习是难以达到的, 只有通过运动才可以提高传导速度。体育活动的各种动作多是在短时间甚至是一瞬间完成的, 并且要求一定数量和强度。此时, 因肌肉活动所产生的生物电对大脑皮层细胞的刺激强度较大, 动员工作的神经细胞较多, 大脑在受到刺激之后还要通过神经向身体各部分发出指令, 这就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灵敏性、均衡性和分析综合能力, 使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

现实中, 很多家长认为, 体育运动会使孩子变得“贪玩”、“撒野”、“静不下来”、“坐不住”, 因此给孩子报了诸如外语班、钢琴班、绘画班等许多兴趣班, 导致幼儿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 身体活动越来越少。恰恰相反, 脑体双优的研究表明, 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更可以启智, 将多动的孩子从危险的边缘变成聪明而有智慧的人。

有关专家指出, 在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上, 许多家长的观念需要改变。学习负担加重, 身体活动减少, 不仅影响儿童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 也使他们失去了天真烂漫、生动活泼的童年时光。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敏感期, 一旦错过就很难补回。比如, 爬行是孩子成长中最早接触到的运动之一, 是一个必需的过程。对于婴儿来说, 移动身体需要意志和欲望, 在意志支配下手脚才能产生有节奏的动作, 这是随着大脑深处基底核的生长发育才学会的技能。美国的相关研究表明, 从来不爬行的孩子在入学后会出现阅读能力差的现象, 而缺少爬行活动的人在成年后出现的突出问题是身体运动不协调, 一些人在运动时会同手同脚, 就是小时候缺少爬行埋下的祸根。此外, 音律、节奏、柔韧、灵敏等素质都是在3~6岁阶段发展的最佳时期, 在此期间有针对性地去做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前所述, 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身体活动, 同时也是一项智力活动。如孩子为了学习足球的某一个动作, 需要观察别人, 然后进行模仿, 在反复练习中还需要进行分析对比, 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 这就是绝好的思维活动训练。

目前, 有很多家长把智力开发看成是单纯的知识学习, 让孩子们整天守着书本而不让其有足够的运动时间, 这是非常不可取且不科学的。运动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益脑增智的生物学功能, 同时还具有培养人的自立、自强、自信、协作、忍让、守纪、进取, 学会处理个人与同伴关系, 增长社会活动能力的心理功能。有研究表明, 儿童运动能力和个性特征之间也具有积极的联系, 运动能力发挥良好的儿童, 其心理变化少, 自卑感少, 情绪稳定、随和, 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社交积极;而运动能力发展迟缓的儿童, 则易自卑、孤僻、依赖性强, 不善交际。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家庭应当负担起培养孩子良好运动习惯的责任, 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公园或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带有竞赛色彩的游戏。比如在捉迷藏时, 捉人的孩子为了发现藏起来的同伴, 就要进行各种猜想、思维和推理, 而被捉的孩子为了不被捉住也会尽量想方设法不被发现。家庭里经常组织孩子参加捉迷藏游戏, 对孩子的运动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是很好地锻炼。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 更加注重于孩子的沟通、互动, 珍惜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时间和机会, 体现出现代社会回归家庭、回归人本的价值趋势。

怎样练、如何练, 保护兴趣、讲究科学最重要

笔者以为, 应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安排体育锻炼, 使体育锻炼和活动更有针对性。从儿童运动系统特点看, 儿童骨组织水分和有机物质 (骨胶原) 多, 无机盐、硫酸钙、碳酸钙少, 软骨成分较多;关节面软骨较厚, 关节囊、韧带的活动范围大, 但关节坚固性差;肌肉中水分多, 肌肉细嫩, 耐力差, 易疲劳。因此, 在体育锻炼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充分利用关节活动范围大的特点, 多进行柔韧性练习, 同时注重发展关节的稳定性, 以防关节损伤;二是体育锻炼要适量,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高增长, 但过量的运动可能会出现运动损伤等问题, 因此一定要根据幼儿的身体情况制订运动量, 同时要进行对称性练习, 以免造成脊柱弯曲, 身体畸形;三是在儿童时期尽量避免大肌肉群的练习, 而应该发展小肌肉群的肌肉力量, 以防损害骨骼和提早钙化, 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什么样的体育活动最适合幼儿呢?要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状况而定。儿童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特点与成人有很大差别, 少年儿童的心脏体积相对较少, 心脏收缩力量较差, 心率较快, 同时胸廓狭小, 呼吸肌力量差, 肺活量小。因此, 在儿童的体育锻炼中应注意以有氧练习为主, 不要进行大强度的体育锻炼, 以防止心脏负担过重, 在锻炼时尽量减少憋气、紧张性和静力性工作, 运动时应特别注意深呼吸。

根据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动作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的神经特点。在安排儿童的体育活动时, 要以兴趣为主, 活动内容要尽量丰富多彩, 运动时间不能过长。可以采用穿插短时间休息的方法, 以使孩子们保持旺盛的精力, 充分享受运动所带来的乐趣。

对于幼儿体育活动, 具体到一定年龄的班级, 如小班幼儿或小小班幼儿, 可以根据年龄段划分。小班幼儿或小小班幼儿的体力较弱, 身体的基本能力较差, 动作不够平稳、灵活、协调, 思维活动带有具体形象性, 喜欢模仿, 对游戏中的情节、角色、动作过程容易产生兴趣。游戏的规则也很简单, 一般不带有限制性, 有的规则是从游戏的内容中引申出来的。幼儿对游戏的结果不太注意, 没有较强的胜负意识, 所以游戏结束时一般是皆大欢喜。中班幼儿在体力、智力以及社会性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体力逐渐增强, 动作比以前显得灵活、协调, 空间知觉有了发展, 注意力集中一些了, 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初步学会了与同伴友好合作, 集体观念有所增强。因此, 中班的体育活动内容开始变得复杂, 可以安排情节较复杂的和活动量较大的追逐性活动。到了大班阶段, 由于基本活动能力已经发展得较好, 动作相对灵活、协调, 体力也较为充沛, 知识范围广泛, 理解能力进一步发展, 具有了一定自我控制的能力, 相互之间的合作增多。因此, 大班幼儿的体育活动, 原则上应该加大动作难度, 增加动作练习, 使其内容更加丰富, 活动量也适当加大。这时候幼儿的游戏需要增加体力与智慧相结合的内容, 这样孩子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

打破体育与幼教壁垒, 共同促进“娃娃”健康成长

“至今, 已经有多项运动试验表明:体育训练不仅对儿童身体健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对大脑的发育和成长也有直接的影响, 它可促进脑细胞的生长, 促进大脑神经联系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在与同伴游戏玩耍的真实环境中, 通过特设的体育训练来刺激大脑不同部位, 能够提升儿童的持续注意力, 注意分配能力、认知灵活性等核心认知能力;而且在游戏中, 孩子们需要和同伴合作才能完成任务,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孩子积极交流, 变得更加Social。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孩子们的智商、情商、健商三位一体、同步发展, 不应该厚此薄彼、偏废其一......”。

“未来的学校教什么?如何才能将最先进的脑科学研究成果应用到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应当扮演什么角色......”。

近日, “幼小脑体教育实践前沿”研讨培训在北京举行, 上述有关儿童大脑发育、体育教育方面的观点、信息被详细介绍, 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也展开了热烈讨论。由此消息可以看出, 越来越多的体育界人士投身到幼儿体育的研究中, 越来越多的学校体育界人士意识到, 由于过分强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的学前教育越来越“小学化”, 社会和家庭教育越来越功利化, 使得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小眼镜”从幼儿园里走出, 学校体育的地基在幼教阶段埋下了“祸根”。而要改变这些必须从幼儿教育这一基础抓起, 真正从“娃娃”抓起, 夯实坚实的基础, 才最终有望彻底解决青少年体质问题。

有人将我国学生体质的下降归之于学校体育的课程改革和学术之争, 笔者不敢妄评。但可以肯定的是, 近些年我国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现象和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做法, 间接造成了对孩子们的伤害, 也“拉黑”了孩子们的体质。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小, 七岁看老”, 足见幼儿教育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 我们的幼儿教育和幼儿体育却缺少结合。长期以来, 体育教育和学前教育这两个“亲戚关系”的学科老死不相往来, 马路警察各管一段, 根本没有什么交集, 更别说共同发展了。虽然现实中, 幼儿教育中体育教育占据了“大片江山”, 但据了解, 目前全国没有一家高校体育院系设立幼儿体育教育专业, 而幼教专业对体育教育的了解也是所知甚少, 可以说, 从顶层设计上教育部门就一直缺少认真而全面的思考, 设计缺陷导致的执行失位令幼教体育难如人意。

从部门设置上, 幼儿教育的不受重视更加“拖累”了幼儿体育教育, 一个面向整个基础教育的最基础的阶段教育却只有很小的一支队伍在管理, 既无足够的教学人员, 又无直达县市的教研人员, 幼儿体育教育用“乱花渐欲迷人眼”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中学办得像大学,大学怎么办 篇8

这并非个例。在许多发达地区的重点(热点)中小学,硬件设施超过了普通大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并且,随着国家和各地对教育的重视,许多边远地区中小学的硬件条件也有较大程度提高,甚至有后来居上之势。

更实质、更具变革意义的改变,还在硬件之外。

一是体现在教学管理上。北大附中、十一学校等探索多年的走班制和导师制,今年9月开始在北京市中学新高一年级大面积推开。有的学校走班制集中在实验班,涉及课程也限于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走班制打破了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班级的概念在一些学校和学生里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灵活机动的、松散型的组织。

二是体现在学习内容上。从本文开头所举的上海某中学实验室就可以看出,现在一些中学的学习内容,已经大大超出了国家规定课本的范围。在不少城市中学里,拥有大把大把的博士、硕士教师,能开出几百门选修课程,甚至参与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早已不在话下。全英文授课、国内外名校访学,这些年也常常见诸报端。

对此,社会上也不乏质疑之声。笔者无意加入论争,想说的是另一个话题:中学教学改革力度如此之大,三年之后这些学生到了大学,大学该怎么办?

实际上,一些名牌大学已经遭遇了此类挑战。据北京大学的一项统计,近年录取的理科学生中,25%通过竞赛保送,45%通过自主招生,27%通过普通高考,3%通过艺术体育特长等。前两类占70%的学生中,很多人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学过了大学部分课程,并且学得还非常好,在各种层次的学科竞赛中得了奖。面对这样的学生结构,传统的大学教学形式显然已不适合。

大幅度降低传统必修课的学分和学时,增加学科交叉、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在9月23日举行的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年建设成果展示交流会上,北京大学生物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许崇任说,目前北大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涉及生物的有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有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部立足拔尖人才培养的强化挑战班,有元培学院的整合科学方向,有物理学院、化学与工程学院、工学院的交叉学科方向,如合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环境、心理、古生物等相关专业也开设了生物方面的必修和选修课程。

按许崇任的理解,生物正在变成一个基础科学,学生来源的多层次,修课要求的多样化,学科整合的大趋势,让大学面临师资水平、实验设施、办学经费等多方面的压力。北大尚且如此,其他高校可想而知。

中学教学正在倒逼大学改革。这一次,狼从内部来。

北京开放大学怎么样 篇9

北京开放大学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教委主管,国家重点大学,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北京开放大学怎么样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校简介

北京开放大学前身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于1960年,2012年7月31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京开放大学,是北京市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承载着探索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任。

学校对学生入学开放、对课程选择开放,实行注册入学制度。任何人,无论背景资质,只要有上大学的愿望,都可以注册学习北京开放大学的课程,累积学分,达到标准,即可依次获得相关行业职业证书、毕业证书,获得学位。学校实施学分银行制度,学习者既有工作、学习经历经过科学认证程序,可折算为北京开放大学学分,成为获得相关行业证书、北京开放大学毕业证和学位的基础。

北京开放大学致力于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为每个学习者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工作档案和个人信用档案。通过学分银行的认证、转换、存取等功能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首都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3]

学校对学习环境开放、对学习媒体开放、对学习方法开放,对教学模式开放,对教学理念开放。学校致力于探索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网络学习的平台,把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创新的核心要素,探索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从而形成新型“教与学”关系,构建“有支持的自主学习”模式,学习者在这里自主学习、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实现发展。

二、办学特色

1、开放的办学理念

北京开放大学秉持“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坚持对学生入学开放、对教学人员开放、对学习环境开放、对学习媒体开放、对教学模式开放、对课程选择开放、对学习方法开放、对教学理念开放,通过“八个开放”将一切优质教育资源向所有人公开,保障学习者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权利,推动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2、独特的办学定位

北京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以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为根本宗旨,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推进“学分银行”建设,通过建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学分的累积、转换制度,探索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有持续职业发展能力、有追求更高生活品质能力的现代公民。

3、一流的教学环境

北京开放大学借助于世界一流的学习的平台和无处不在的系统办学网络,通过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把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创新的.核心要素,探索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从而形成新型的“教与学”关系,构建“有支持的自主学习”模式,营造共同体验大学生活、共享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活幸福感的精神家园。

4、灵活的课程体系

北京开放大学以能力培养为重心,以课程管理为核心,构建知识与技能并重,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既有经验认证相贯通的、多层次、阶梯型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学生按课程注册入学,实行完全学分制,凡课程必有学分,凡课程必有证书。学习者在这里自主学习、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实现发展。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课程学分积累情况,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和文凭(课程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学生以往在其他院校取得的相关学历,开放大学也给予学分认证。

5、专业的教学团队

北京开放大学本着开放办学的精神,充分利用高校、行业、企业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国内外高等教育界、工商界合作,形成知识的联盟、智慧的联盟,将最宝贵的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承推广。以学科、行业优秀专家为核心,组成课程组,负责课程的建设、实施与质量保障。对教与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教学质量。

6、优质的教学内容

北京开放大学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基础,设置入门课程和常规课程;根据学习内容不同的周期特点,设置短期课程、中期课程和长期课程;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进行跨学科教育。整合学科专家、行业专家和教育技术专家的力量,确定课程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合理设置知识模块,编写质量高、针对性强的学习内容。建立课程内容及时更新机制,及时纳入学科和行业前沿成果。

7、完善的支持服务

北京开放大学致力于实现有支持的自主学习模式,建立为远程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策略指导、信息咨询服务、学习资源服务、学习过程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择业指导等的全过程、全方位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8、卓越的质量保证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篇10

真正的大学精神

1917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他在就职演说中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而“专门学校”培养目标则是“学成任事”。因此,蔡元培对大学生提出了三大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蔡元培的就职演说给我们的大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给我们的大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宝贵的大学观念。

1928年,31岁的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在他的就职演说中,也谈到了大学的性质以及对大学生和大学教师的要求。他说:“研究是大学的灵魂。”从这个灵魂出发,罗家伦对教师提出了八字方针:“尽心教学,努力研究。”大学生应如何做呢?他说:“便应当有大学生的风度。体魄康强,精神活泼,举止端庄,人格健全,便是大学生的风度。不倦的寻求真理,热烈的爱护国家,积极的造福人类,才是大学生的职志。有学问的人,要有‘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心胸,要有‘珠藏川自媚,玉蕴山含辉’的仪容,处人接物,才能受人尊敬。”

蔡元培和罗家伦二人都强调了研究学问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中国现代大学的集中代表,也是中国目前公认最好的大学。这两所大学所体现的现代大学精神是什么?就是研究学问和道德修养并重,它也深刻地积淀在两所大学的传统校训中。北京大学的校训是“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如果说北大校训强调的是深受西方现代文明影响的民主自由,那么清华大学的校训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传统精髓。它们结合在一起意味着中国现代大学的主导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用通俗易懂的话来概括就是:在大学里,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读好书做好人。当然,教师主要是教好书,但要想教好书,还得先要读好书才行。

让我们再来看看世界一流的哈佛大學的教育观念。由哈佛学院时代沿用至今的哈佛大学校徽上面,用拉丁文写着VERI-TAS字样,意为“真理”。哈佛大学的校训为“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校徽和校训都昭示着哈佛大学立校兴学的宗旨:求是崇真。树立对真理和知识的绝对权威,就是哈佛大学教育的灵魂。然而,仅有真理和知识还不够,1991年中国留美博士卢刚枪杀老师的悲剧告诫我们,要关注人的德行。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有关是什么的知识并不直接打开通向应该是什么之门。人们可以对是什么有最清楚最完整的知识,可还是不能从中推论出我们人类渴望的目标是什么。”

大学不仅仅是真理的摇篮,更应该是精神的圣地,应时时刻刻关爱着个人的灵魂与人类的命运。孔子说:“君子不器。”人不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器具。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呢?君子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倾心于道的人(“朝闻道,夕死可矣”)、能超越日常功利生活的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四书之一的《大学》开宗明义便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大人之学,就是成为儒家所谓的大人的学问,其原则在于弘扬光明的善德,在于用这种善德革新民心使之去恶从善,在于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很显然,这与鲁迅所谓的“立人”可谓异曲同工。

因此,大学教育真正落实的应该是:四年下来能让学生内心有种充实的感觉,让他们能够坦然走出校园,积极面对现实的风雨,让他们的精神真正独立起来,成为一个求真向善爱美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教育才能真正算名副其实的人文教育。然而现实不容乐观,大学的器具化相当严重。

现代大学的器具化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英国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就指出“学术工业”的问题。他说:“让大学职员中的普通教员知道他的价值是由已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受邀参加讨论会的次数来衡量,那就简直糟透了。”正是这种压力造成了“学术工业”,“这种学术工业极少‘推动学科发展’,反而常常阻碍学术的发展”。他进而提出把人文科学引向邪路的“四类偶像”——“数据偶像”、“新奇偶像”、“时代偶像”和“学院偶像”。其中“数据偶像”首当其冲,它“相信必须先记录下全部可用的资料,然后再进行人文科学的其他研究”。他不无感慨地指出:“由于数据崇拜者要求好的观念必须建立在归纳的基础上,致使多少好思想不得不流产啊!”在此,贡布里希是从研究的过程来谈的,简言之,就是占有越多的资料,研究的越有成果。这会导致一种不良倾向——研究成果所引用的资料越多越容易发表。不否认有认真读书的真正学者,但是这些情况也大量存在:不会英文却硬要列举一大堆,没读过的书也为了充数被列出来。

数字崇拜还体现在对研究成果的态度上,就是成果数量越多越对自己有利。当前这种数字崇拜登峰造极,教师追求论文的数量,学生们追逐各种证书的数量。这种数字崇拜,更滋生出造假的风气。教师为了职称或福利,片面追逐论文,一稿多发,胡编乱造成风,学术腐败丑闻此起彼伏;而学生平时游手好闲,考试作弊像瘟疫一样蔓延。

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然而,环顾当前大学校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和学生存在着沦为器具的倾向。

大学教师沦为器具的表现主要有三:教书匠、职称奴和学位狂。教书匠是为教书而教书,纯粹地讲授着课本知识。他们实际上没有自己的见解,更不能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教书如此,遑论育人!这些老师是把教书纯粹地当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职称奴见面就问:“有没有发文章啊?发了几篇?有没有国家级或国家重点级?”他们最羡慕的人就是那些发了国家重点级文章的人。另外,近年来高校教师争相搞在职学位,甚至出现了教授争相读博士的现象。

现代大学生沦为器具的表现有三:教育体制下的学习工具;就业压力下的考试工具;无聊空虚时沦为网络工具。学习工具称为“学奴”,他们往往都是些乖学生,眼睛盯着自己的学分与成绩,专业性都比较强,文理界限非常明显,对公共课敷衍了事。没有课他们就空虚了,六神无主无所适从。但是,他们考试的回答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考试工具称为“考奴”,这些人考完英语四级考六级,考完导游考驾照……还有各种课程考试、毕业时候的考研和应聘工作时候的各种笔试。而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空虚中堕为网络工具,成为“网奴”。他们在没有课的时候泡在网吧里,往往长时间沉湎其中,聊些无聊的话题,看些色情电影,写些流水账式的博客。

大学教育何去何从

现代大学教育何去何从?当前大学教育应做好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守人文精神。

大學教育理应成为一种人文教育,它的终极目标就是鲁迅所谓的“立人”,即用自己的眼看世界,用自己的脑想问题,用自己的心悟人生,从而真正从精神上站立起来,成为求真向善爱美的人。

大学教师是大学人文精神的代表,应该研究如何教学,如何通过教学既能教书又能育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渗透人文教育。大学研究不仅仅是指各个专业的学术研究,而且还有一种学问,那就是把专业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晚年的爱因斯坦说:“一切宗教、艺术和科学都是同一棵树上的不同分支,其目的都是为了让人类的生活趋于高尚,使它从单纯的生理存在中升华,并把个人引向自由……无论是教堂还是大学——在它们行使其真正的功能的限度内——都是为了使人变得很崇高。”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应该是不断塑造自己的灵魂,然后才能谈得上教书育人。真正的大学教师,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纯粹的知识,更是生活智慧的启迪以及一种精神的凌空。

大学生更应加强人文修养,而不仅仅研究书本学问。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不能光读教科书、专业书,还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史哲经典名著,以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经过时间过滤的经典名著,是人类文明的最集中的积淀,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知识、感悟智慧,可以学会如何生活、怎样做人。

第二,直面生存困境。

现在的大学生面对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但抱怨解决不了问题,现实无法抗拒,我们只能适应现实并打点自己的生活。

阿城的小说《棋王》向我们展示了两种生活方式:棋王一生的生活信念就是“顿顿饱就是福”,叙述者“我”承认“衣食是本”,但又坚信“囿在其中,终究不太像人”。这是因为精神性是人的最大属性。克尔凯戈尔说:“人的基本概念是精神,不应当被人也能用双脚行走这一事实所迷惑。”舍勒也认为,人的本质在“生命”之外,因为人是“精神生物”。直面生存困境,勇于锤炼精神,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才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

第三,读好书做好人。

坚守人文精神,直面生存困境,落脚点何在?就在读好书做好人。所谓“好书”,指所学专业里最优秀的书,不仅是最优秀的教科书,更是公认的名著,此外,还包括专业之外的文史哲经典名著。所谓“好人”,钱穆说过:“中国文化,最简切扼要言之,乃以教人做一好人,即做天地间一完人,为其文化之基本精神者。”他是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强调“好人”的“道德精神”或曰“伦理精神”。我们结合中西文明的优秀品质,可以认为,好人既是追求真理的人、善良的人,也是爱美的人。而现代大学片面强调技能与知识,忽视伦理关怀,只培养出了一批批“专家学者”。为此,晚年的爱因斯坦一再呼吁:“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一个和谐的人,便是一个真善美集于一身的人。

上一篇:师德师风及教育教学总结下一篇:高中学生寒假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