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精选12篇)
华南农业大学 篇1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 大学生人数不断集剧增加, 校园人群越来越大、越密集。高校校园是学生、教职工学习、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 是培养高品位、高格调、高素质新型人才的摇篮, 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基地。景由心造, 心由景生, 整洁、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广大师生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同时对师生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塑造人格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校园环境建设不仅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同时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1 校园景观构成与景观特点
1.1 土地的使用
是否自觉能动地保证环境, 景观的地位和系统化是校园环境景观形态生存的基础, 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必须考虑, 土地利用的类型以及结构组成, 土地利用与校园道路、生态绿化、环境保护等的关系, 景观设计师应该尽可能的介入校园总体规划设计, 参与土地使用和划分的过程, 景观设计的作用不是用来修饰、涂抹校园中的剩余空间, 校园景观很大程度上依赖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只有合理的对校园土地进行使用, 才能促进人们在户外空间中的学习、休闲、思考、集会和娱乐等活动。
华南农业大学主校区总用地292.64公顷, 被市政道路划分为中心区、跃进南区、跃进北区、东区、棠东小区、茶山住宅区等几个部分。可以通过园林景观的合理规划, 把分散的校区有机地融合为一整体。
1.2 道路的组织
要重视校园道路的外部形象和内部结构, 在校园内要塑造顺而不穿的道路系统, 适当考虑人车分流, 在校园主要入口和道路沿线布置校园地图和路标指示牌, 尽可能通过合理的道路线型设计, 解决车流、车速、人流的交叉问题, 尽量不要人为地设置路障和减速带来解决交通问题。
1.3 校前区
校前空间是以大学校园主入口为界的内外周边区域, 由校前区和入口区两部分构成, 华南农业大学由于历史原因和市政建设的原因, 目前校前区环境比较复杂, 西南校门口为地铁站和规划中的五山文化广场, 规划中的主校门前为市政广场, 由于市政路和地下隧道的阻挡致使校前区地形比较复杂, 怎样合理地处理地形高差, 组织交通, 布置绿化分隔, 塑造一个好的校前区环境, 成为当务之急。
1.4 教学区
此区域是校园的主体部分, 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资料馆, 行政办公等校园建筑, 教学区的环境景观形态应该具备有利于学习和研究的特点, 华南农业大学的教学区, 景观还是以植物景观为主, 配合铺地广场, 停车等场地, 既能满足很强的使用功能, 又能体现大学校园的特色和魅力。
1.5 学生生活区
这一区域主要包括学生宿舍、食堂和商店等生活设施以及部分体育活动设施, 有些大学还将学生活动中心设在这个区域内, 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存在密切的联系, 此外还与体育活动区和校园绿化景区紧密相连, 这个区域的环境景观更加具有人性化和舒适的特点。
1.6 体育生活区
大学的体育活动场所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包括大型室外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和各类球场、器械运动场等, 由于大型体育场馆占地面积大, 又易起灰尘、噪音等影响周边校园环境, 因此该区域的环境景观形态应以绿化为主, 起到阻挡, 隔离沙尘和噪音的作用。
1.7 休闲景区
校园中通常会集中设置一处或几处高质量的景观和绿化区, 旨在提高校园环境质量, 为师生创造更加优良的户外活动。休闲和教学的环境空间。与此同时, 这种良好的自然景观形态对于学生的休息、自学、美育、陶冶情操和热爱自然环境都大有裨益。
1.8 树木园或苗圃
华南农业大学是拥有农林专业的综合性大学, 树木园、苗圃以及温室、网室是供学生实习和教学实验用的重要场所, 是学生、老师、游人欣赏大自然美妙景色、获得知识的地方。
2 校园景观要素与设计手法
2.1 校园大门
校门在校园建筑小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为它不仅担当交通枢纽和治安保卫的“门户”作用, 还起着校园第一印象的“门面”作用, 它是建筑群的门面, 也是空间序列的开头, 大门设计贵在得体, 应力求朴实典雅、大方, 同时能够反映校园的文化品格。
华南农业大学前身是中山大学农学院, 有百年的建校历史, 有老中山大学红墙绿瓦的古建筑, 校门的设计应能反映历史的沉淀和学校的文化品位, 由于市政路把校区分隔成几大块, 原有校门又被地铁站占用一部分, 已不适合学校的发展, 随着校园规划的发展新建一个主校门, 已成为当务之急。
学校组织了多个单位进行方案设计, 目前方案还在讨论中, 其中我校林学院设计的方案较有代表性 (见图5) , 既简洁、大方, 又有历史传承、文化底蕴, 合理地组织了校园交通。
2.2 校园的道路系统
校园道路的功能主要是解决校园内部各区域以及各建筑之间的交通联系, 校园与城市周边环境的连通, 同时也是校园消防通道, 并且是校园环境景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南农业大学校园面积比较大, 分为主校区、跃进南区、跃进北区、东区、棠东小区、茶山住宅区等, 校园道路系统比较复杂, 校园道路组织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是道路等级不明确, 老区与新区道路不协调, 人车混杂, 方向和标识性不强等。
在校园道路的组织和改造上应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交通需求管理减少机动车的使用;
2、鼓励自行车、步行或者其它可持续的交通方式;
3、创造一个步行为主的交通环境;
4、采取限制交通的措施。
5、在道路绿化上应适当考虑特色, 可采用一路一树, 以增加可识别性。
2.3 广场与空地
华南农业大学的校园广场主要有第一教学楼前广场, 红满堂广场, 五山广场、主校门前广场的和教学楼前广场等, 其中, 第一教学楼前广场和红满堂广场以绿化为主, 是师生休闲、集会的场所, 五山广场和主校门广场和为市政广场和市民广场, 主要解决校园和城市的交通组织和联系, 教学楼前广场以铺地为主, 适当配置绿化主要起人流疏散的作用。
2.4 校园植物景观
作为以农林专业为特色的大学, 植物景观特色鲜明, 具有亚热带特色。校中心绿化率96.6%, 绿化覆盖率54%, 植物品种多样, 四季有着不同的景象, 由于绿地的保护引来了鸟儿、昆虫, 恢复了校园的生物多样性。
在校园绿化和植物景观设计中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1、按照校园中绿地的功能和艺术要求来选择植物种类, 如校园道路旁的绿化要选择易成活, 对水肥要求不高耐修剪, 抗烟尘、树干挻拔, 生长迅速的树种作为行道树, 水边绿化要选择耐水湿的植物, 要与水景协调。
2、在平面上要注意种植的疏密和轮廓线, 竖向上要注意树冠大小来决定种植距离。
3、在树木配置上, 还应兼顾速生树与长寿树, 乔木与灌木, 观叶树与观花树, 以及树木、花卉、草坪、地被的搭配。
2.5 遗址或纪念地
古老的大学校园必然拥有悠久的历史, 华南农业大学作为百年老校, 有着中山大学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和一些古树名木, 是学校非常珍贵的遗产, 如毛泽东题词的景石和五座保护建筑, 还有九十周年纪念树园, 对待古老的树木, 应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护, 对于原有的建筑遗迹, 应以保护为主, 不做大的改动。
2.6 校园景观小品
广义讲景观小品内容很多:从亭榭、水塔到雕塑、灯具及至台阶等, 又如花架、园椅、园凳、景墙、景窗等, 它们力求体量小巧, 造型新颖, 对于美化环境提高校园景观品质有重要意义。
2.7 校园水景
校园水体作为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改善校园生态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华南农业大学有着七处保护水面, 还准备营造新地景观湖和水景, 在水景的处理上要注意水质的处理和雨污分流, 合理处理湖岸, 尽量采用自然驳岸, 避免生硬的水泥驳岸或挡土墙, 配以植物绿化、营造生动、自然的水景环境。
3 存在的问题与改造建议
(1) 简单地在建筑周围安置一些绿地或照搬公园绿化模式, 没有体现自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 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
(2) 老建筑与老校区绿化有余, 美化不足。整个校园郁郁葱葱, 但是局部地方已经对校园的使用产生了负面影响, 如有些教学楼前后种植的高大乔木遮挡了光线, 致使教室内光线不足、通风不良、阴暗潮湿、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有些草坪因种植年代过久, 现已变得杂草从生, 并日趋老化。比如较多速生的乔木、灌木等由于种植年代较长, 亦已日趋老化, 生长不变, 病虫害较多, 花期变短。
(3) 老的建筑小品及雕塑、栏杆长期未经检修, 出现油漆剥落、裂缝、掉灰等现象, 影响美观和观赏效果。
(4) 景观与文化的结合不足, 能体现百年老校文化积淀的景观太少。
参考文献
[1]对目前高等院校校园绿化的几点研究.武德..刘欣玲安徽农学通报2007.13 (2) :99.
[2]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概念设计朱元恩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 (5) :38-39.
华南农业大学 篇2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有94个本科专业,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0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经济管理、果树学和预防兽医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2个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二级重点学科。
现有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兽共患病防控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畜禽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8个,农业部科学观测实验站3个,广东省重点(工程)实验室12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个,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8个,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
大学革命、大学理念与大学领袖 篇3
迅疾的、全面的、具有根本的进化意义的转型和变迁有时被冠名以“革命”。美国高等教育就确曾经历过这样一场革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德曾以如椽大笔写下一篇以“高等教育的革命”为题的文章,描绘了从1870年前后到1910年间美国大学大发展的壮阔历史画卷。直到大学革命来临前的19世纪中叶,美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其高等教育处于源自英国传统的旧式学院(寄宿制本科教育)模式的主导之下,是一种真正的虚弱凋敝状态。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匮乏,教派对学院施加严密的控制;师资小而弱,教学内容和方法僵化陈腐;学院生活与社会和思想潮流相脱节,也与职业领域和经济发展缺乏有效关联。在哈佛任教的诗人朗费罗发出如此质问:“迄今为止,我们到底有过什么样的关于大学的理念?如此而已——两三座砖砌的建筑,一座小礼拜堂,还有一个校长在里面做祈祷。”无论是为追求学问还是为职业生活取得资质,学院都被广泛认为没有什么用处。而学院毕业生对母校的回忆往往充满抱怨和轻蔑。从19世纪初到内战时期,适龄男青年中入校人数的比重居然呈不断下降趋势,到1869年,几乎两千名美国适龄男子中才有一名进入学院。高等教育的这等境况,当然是和美国在智识上在西方世界的总体低落地位密切相关。
然而到19世纪60年代末,高等教育的革命似乎突然来临。这场革命最明显的内容,就是真正的大学取代僵化没落的学院,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导形式。工业化浪潮中新增的社会财富大量流入高等教育,新的大学纷纷建立,已有的学校则扩大规模,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迅速增加(1870至1910年间增加了四倍)。教派的制度和精神枷锁被解除,从德国传播来的“为真理而真理”(或者“为学问而学问”)原则被奉为圭臬。一系列自然和社会科学进入大学,并确立了巩固的制度地位;知识和文化的主力,由私人和业余的学问家变为“研究型大学”里的专业化从业人员。面向“高深知识”和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建立起来,以通识教育为本位的本科教育也得到重塑。高等教育重建了自己和社会其他领域的关系,也提升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大学不仅在知识的发现和传播中取得支配地位,而且成为整个现代生活的一个中枢制度,占居了“美国生产体系”和美国文化体系的核心地位。美国智识生活相对于欧洲的欠发达地位被扭转,世界科学和文化力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因而为之大变。这大概是最大、最重要的“美国成功故事”之一。
“伟大的大学”和伟大的校长
现今举世仰慕的一群美国精英大学正是这场大学革命最耀眼的成果,而有一本书正好成为标记美国大学革命辉煌成功的绝佳文本。在霍夫斯塔德所描述的“高等教育的革命”的末年即1910年,著名的《独立派》(TheIndependent)杂志记者斯洛森(EdwinSlosson)出版了《伟大的美国大学》一书。有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的斯洛森,用两年时间详细考察多所美国优秀大学的状况和质量,在杂志上撰写系列文章介绍评论了其中的14所,因大受欢迎而结集为500多页的巨册。现在看来,这本书成了一种豪迈的宣告:美国有了自己的“伟大的大学”。这个名单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密歇根大学、成斯康辛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康奈尔大学、滨州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大体而言,正是这些学校构成今日美国精英大学的主体。
而在伟大的美国大学的创生过程中极为醒目的,是一个由大学校长组成的制度和精神的领袖群体。理解大学革命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经由这些人的生平功业和理念思想。尽管有美国学者认为这一段历史复杂多面,不赞成以“大学校长的圣徒传”来统御大学史撰述,但在大学革命中,校长们对自己所执掌的大学的品格灵魂的塑造作用如此之强,其引领高等教育潮流方向的影响如此之巨,使人感到人物传记与制度的历史的确联系紧密,以至于缺了人物传记则制度史将无以成立。哈佛的查尔斯·埃利奥特、霍普金斯的丹尼尔·吉尔曼、康奈尔的安德鲁怀特、密大的詹姆斯-安吉尔、芝大的威廉·哈帕尔、斯坦福的戴维·乔丹、威斯康辛大学的约翰·巴斯克姆,等等,都是这样的开创性和奠基性人物。他们是大学革命最好的标志。他们当中有些即便被称为文化意义上的伟人,也算不得过份。
其中有两个人格外值得关注。埃利奥特执掌哈佛大学的40年(1869-1909年),正与大学革命的时段相重合,而他在年仅35岁时发表的就职演说正可被视为大学革命的宣言书。在他之前,哈佛有大学之名而实不脱旧式学院的形制。在他的坚定而审慎的改革努力之下,哈佛不仅经历了规模的持续扩张,而且全面奠定了现代大学研究和教学制度的基本要素。获得新生的哈佛在新的环境下继续担当美国高等教育的翘楚,而埃利奥特也成为影响超越哈佛的全国性教育领袖。吉尔曼则作为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校长(1875年受任),一手打造了美国的第一所研究型大学。其借鉴推广德国大学模式,建立高深研究和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努力和业绩,使其在当时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声望和影响力仅次于埃利奥特。一个插曲可顺便一提:吉尔曼之被任命为霍普金斯的校长,正是由于另外三位校长埃利奥特、怀特和安吉尔向该校董事会的推举。
大学领袖和大学理念
美国的大学革命,如果被仅仅看成一个大学规模扩张、精英大学在专业生产知识的竞赛中胜出的故事,则不免过分简单化。正如一个人有性格和灵魂一样,特定的制度机构以特定的“制度文化”为重要属性和存在条件,而制度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以及自我延续和抗拒外来影响的倾向和能力。而正如有的职业比另外一些职业对精神力量的要求更高一样,对大学这样一种作为文化和精神场域的机构而言,它的制度文化本身的坚固性、独特性及其对制度实体的重要性必然会超过其他类型的制度组织。这就是为什么对大学来说,精神传统厚重与否,以及是否得到执守捍卫特别重要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伟大的美国大学”在建立、改革和成长的过程中特别珍视所谓“mission”(使命)和“ethos”(精神特质)的缘由。自然,这是在肤浅粗糙的“唯制度主义”观点下所难以领悟的。
埃利奥特、吉尔曼等大学领袖的意义和价值正在这里。在扩张大学规模、建设研究和教学制度的“务实”、“事功”之外,这些校长也在通过申述大学的使命和原则而塑造大学的灵魂和品格,为美国的知识和文化生活立言立心。他们是有强大的人格和信念力量的人,是能够从文明和文化的高度审视高等教育的人,是对学术生活的机理有专注思考和深刻理解的人,是能够超越功利世界
的庸理俗谛、抵制社会风潮的轻薄浮躁的人,因而他们也就成为目光远大、气度恢宏的知识领袖和教育家。惟其如此,埃利奥特在其就职演中才说得出这样的话:“通识教育最终延伸到专业教育之前,一所大学不应十分关心知识的应用。诗歌、哲学和科学合在一起的确能增进人类的物质福利,但是科学和诗歌一样,其存在的最主要的理由并不在功利方面。在思想和行动的各个领域,真理和正义都是超越功利的。”而吉尔曼则如一位史家所说,是把“真理(而不是效用)作为这所大学的意识形态主题而加以申述”。在董事会和外界的压力下,吉尔曼坚持他的大学的目标不是“获取财富,而是探明事物的基本法则”,始终阻挡技术学科和产业研发进入霍普金斯。
《伟大的美国大学》一开篇就说,这些大学是在“顺应和抗拒时代的要求”中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的。顺应什么?提升学问、教育和文明的要求。抗拒什么?“镀金时代”的风尚潮流。须知大学革命的时代,正与美国历史上经济高速发展、政治腐败窳劣、文化风尚庸俗粗鄙的“镀金时代”相重合。有理由认为,使那种与“时代精神”多有龃龉的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得以存续和弘扬,正是大学领袖的文化功业。
拿美国说点中国的事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早已流播天下——“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不过我想,在制度创建和变革的关键时期,或许大学的制度性领袖即大学校长的作用有甚于专业学术方面的大师。想想蔡元培时期的北大,似可为佐证。
尽管我深知,对历史上的事做参对比附总是要冒过于简单化的风险,尤其是在“发展阶段”观念下把西方(特别是“例外的”美国)的过往认作中国的当今,这种思维方式已不具知识论上的合法性,但读美国大学史,总还是禁不住要想到我们所处的当代中国大学。两相对照之下,思绪感喟不免油然而生。就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及相伴随的大学内部的强劲专业化趋势(在中国以“学科建设”为口号)而言,中国今日似乎是在重复当年美国的大学革命。就高等教育的外部社会环境而言,中国的现状潮流与“镀金时代”也是庶几类似乎。但对今日中国大学而言,即便没有李零教授(在名文《大学不是养鸡场》中)引古人的话说的那么严重——“背理而伤道之处,难遍以疏举”,也实在难以认为它处在一个纯粹的进步和提升的过程之中。
华南农业大学 篇4
一、农业院校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加强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 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国内各农业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是学校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 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为农科院校研究生提供接受国际教育的机会, 有利于研究生学术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是提高农科院校研究生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第二,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仍在摸索阶段, 而国际合作培养是农科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有益补充, 有助于完善和规范研究生培养体制、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促进研究生教育与国际接轨。国际合作培养模式将为搭建农科类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平台创造条件。第三, 农科院校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有利于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发展模式。通过引进国外优质师资和教材、培养国内师资和管理队伍, 不仅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内容, 还可以学习其先进的教育观念和实践经验, 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第四, 衡量一所高校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程度, 而研究生教育的水平、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学校整体的研究水平和质量。农科院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有助于促进高校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
二、农业院校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现状与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迅速, 在观念、制度、实践等多个层面都取得了明显突破, 主要表现在:首先, 是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已经形成, 重点院校已经将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定位于“国际化”、“国际性”、“开放式”的路径之上, 对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定位和国际化发展思路初步形成。其次, 在意识养成的基础上, 建立健全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管理机构。许多高校建立了国际交流处、留学生办公室等机构, 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再次, 各个高校都积极拓宽与国际联系的网络与渠道, 通过校际合作研究和参与国际会议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鼓励师生积极开展海外交流, 同时吸引外国专家来我国开展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工作, 并大力发展研究生层面的留学生教育事业, 积极为高校开展与境外研究生教育的合作提供了平台。国际化是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提高研究生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反之, 研究生教育改革又依赖于国际化的推进。因此, 积极搭建研究生国际性培养的平台, 完善研究生国际间合作培养的模式, 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培养, 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指导意义, 为提高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学术前沿研究的能力提供有效措施。
三、新形势下农业院校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的对策研究
新时期下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呈现出新特点, 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的途径也日益丰富, 渠道也越来越多。作为省属重点农业院校, 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1. 以学校国际化为契机, 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为适应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新趋势, 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进入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重实效的发展阶段, 深化高校国际化建设, 加快学校的国际化进程, 我校制定了《坚持“学科特色为本”, 全方位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及实施方案, 指出由科研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
2. 以科学研究国际化带动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
研究生是学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 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积极推动科研国际化, 以项目为纽带, 在重大项目研究中引入高水平的国外科研力量, 积极组织申请各种类型的国际合作基金, 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或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 合作开展科研攻关, 由此带动学校与国外科研机构、高校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 极大地拓宽了研究生的国际视野, 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 鼓励导师和研究生积极申报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自2007年实施以来, 学校利用各种资源, 鼓励研究生积极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研究生项目, 已有10余名研究生成功获批赴美国、加拿大、日本等知名高校攻读学位或进行联合培养, 研究生已陆续学成回国。通过研究生学习交流带动科研合作, 对增强学校教学与科研方面的综合竞争力, 有效推动学校研究生培养国际化进程有着深远意义。
4. 组织推荐申报广州市“菁英计划”。
广州市设立“菁英计划”留学项目旨在贯彻落实“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加强战略性人才储备, 满足建设创新型城市对人才的需求, 主要资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 学校通过广泛宣传、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 今年有2名研究生成功获批, 丰富了在读研究生的出国留学渠道, 拓宽了国际视野。
5.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高层次人才, 推动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
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 引进境外优秀师资和先进管理模式, 在教师互访、学生交流以及教材引进等方面加强合作。研究生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体系、课程设置、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相适应。结合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以研究生出国访学、进修、学术交流、修读课程等为契机, 推进国内外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
6. 实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留学培植资助, 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 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学校设立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留学培植资助项目, 资助在读优秀博士生到国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学位论文后期研究工作, 强化研究生的国际意识, 提升国际竞争力。
虽然学校在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显著提升, 但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还需进一步强化, 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加强与国外高校合作, 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机制;出台相关办法鼓励更多的导师与国外高水平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结合人才培养创新计划, 鼓励研究生在读期间积极申请各种项目资助到国外高水平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把以教师为主体的国际交流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联合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由此推动学校整体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曲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4 (3) :27-28.
[2]岳锋利.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措施及问题[J].理论月刊, 2005, (5) :86-87.
华南农业大学 篇5
I.writing(15 points)(150 words)Directions: 选题范围不限。II.Listening(35 Points)(课本内容占20分)
要求:基本按照四级题型。不同地方在于期末听力Section B短文部分由四级的三篇文章缩短为二篇。其中Section B 和 Section C部分必须全部是视听说课本所学单元内容(unit 1, 3, 4,6,9)。
Section A: 对话理解,共15题,前8题是8个短对话,后面7题对应两篇长对话,每个对话有3-4题。共占总分的15%。出自课外。
Section B: 短文理解题目。2篇短文,每篇短文之后有5个问题,共10题,占总分的10%。必须来自视听说课本所学单元内容(unit 1, 3, 4,6,9)
Section C: 复合式听写题。必须来自视听说课本所学单元内容(unit 1, 3, 4,6,9)按四级新题型只听写单词,词组。共10题,占总分的10%。可以把听力课本后面的复合听写题或者是Passage改动下,比如另外抽取10个单词填写。
III.Reading(40 points)(课本的内容占20分)
1)Word Bank
(10 points)Direction: 共10题,占总分的10%。范围必须来自所学单元(1,3,4,6,9)课后Section A和综合训练册的练习题,可对某些空的选项和答案进行调整和置换。2)collocation(10 points)Direction: 共10题,占总分的10%。所选材料来自课文所学单元(1,3,4,6,9)Text A文章,后有10个句子,找出每个句子信息所对应的段落。
3)In-depth reading(20 points)Direction: Direction: 深度阅读理解由2篇篇幅在250-300词之间,内容,难度和体裁不同的短文构成,每篇各有5个相关的多项选择题。共10题,占总分的20%。
内容尽可能与课文主题相关。
IV.Translation
(10 points)(课本内容占10分)
中译英翻译。
要求:考察5个单句的翻译。每题2分,占总分的10%。材料来自所学单元text A的课后汉译英翻译练习题。
提示:凡是来自课堂所学内容均指教学计划内的1,3,4,6,9单元的Section A部分,不得选自Section B部分。
华南农业大学 篇6
关键词: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推广;成果
G649.29
青岛农业大学始建于1951年,2001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创建青岛校区,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青岛农业大学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址变更为青岛市城阳区。
“十一五”以来,青岛农业大学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5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6项,省部级课题203项。目前,学校在研科研经费2.03亿元。“十一五”以来获得发明专利12项,选育植物新品种3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78年以来学校获得7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科技博览等节目曾多次对学校克隆牛、仿生农药等科技成果给予报道。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学校在仿生农药、动物克隆技术、菌根及海洋真菌、农作物和果树育种、动物繁育、植物保护、旱作农业、农业挖掘机械、动物疫病控制、食品加工、天然活性物质、农业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青岛农业大学就首创全国北方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技术,80年代首创全国夏玉米大面积超千斤栽培技术,90年代又创造了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和夏花生大面积超800斤栽培技术,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粮油生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进入新的世纪,学校根据大农业的发展态势,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十一五”以来,学校有39项科技成果向社会转让推广,其中向企业转让1项新型农药生产技术、5个玉米杂交新品种生产经营许可权,合计转让金额2162万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与青岛市人民政府及下属各区市、利津市人民政府等地方政府签署了科教兴农的合作协议,搭建了服务社会的广阔平台。通过与涉农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与政府联合开展人才培训、举办科研对接会以及通过网络向社会开放教学资源,有效地推动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科技服务的区域延伸到新疆、贵州、安徽等地。学校曾多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先进单位。
在多年的农业推广工作中,青岛农业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克隆牛技术的研究
克隆牛技术是山东省教育厅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青岛农业大学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于2001年11月3日和11月6日分别做出我国首例和第二例成活健康的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该项成果创新点是:(1)发明了“点击去核法”,提高去核成功率和重构胚的发育率;(2)改进了胚胎培养系统,显著地提高了克隆胚胎质量,有利于克隆技术的产业化开发。2003年10月8日,我国首例玻璃化超速冷冻体细胞克隆牛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犊牛诞生,10月29日,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的自繁后代又成功诞生,证明了牛克隆技术的可靠性和先进性。该成果于2001年12月26日获山东省教育厅高等院校优秀科技成果特别奖;并被评为2001年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2002年9月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小麦品种青麦6号
“青麦6号”被列为山东省、青岛市主推小麦品种,是山东省近十年来育成的唯一旱地小麦品种,2009年被列为山东省小麦良种直补品种,2010年在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镇2000亩试验田,创造了平均亩产过600公斤的纪录。
三、抗旱高产优质花生鲁花11号
鲁花11号是青岛农业大学以花28为母本,534-211为父本,杂种F1用激光诱变,于1988年育成。1992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运用杂交和激光诱变的育种方法育成新品种,是育种方法上的创新。该品种不但丰产性好,而且抗旱性突出,抗病性强,后期不早衰,综合性状优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目前该品种是北方花生主产区主栽品种之一。
四、青农 105、青农8号、LN1、LN3等玉米新品种
青农 105、青农8号、LN1、LN3是青岛农业大学近年来培育的高产玉米品种,是能够明显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玉米新品种。新品种在抗病性和抗旱、丰产方面都具有较强优势。其中,“青农105”的首要优势就是对有“玉米癌症”之称的玉米粗缩病有极强的抗病性。 “青农105”单产平均在700公斤左右,在理想的肥水和管理水平下,亩产能达1000公斤以上。
五、草莓新品种与丰产栽培技术
草莓作为高效农业种植项目备受欢迎,也是国内外发展最快的水果之一。为继续发展我国的草莓产业,青岛农业大学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级草莓研究课题,并获得多项科技奖励。近年来,通过承担农业部“948”项目“国外草莓新品种的引进”课题,从不同国家引进诸多鲜食及加工草莓品种,进行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的研究,成功建成众多鲜食、加工草莓开发基地,为社会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进培育推广了鲜食草莓品种“甜查理”、“佐贺清香”、“给威塔”,国际市场急需的出口草莓“卡玛鲁沙”、“托泰姆”、“钱德罗”、“哈尼”、“森格纳”,珍稀四季甜草莓“钻石”,观赏红花草莓“粉红”等。
六、雙孢菇高产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
双孢菌菇又称为洋菌菇,是目前唯一进行全球性栽培的食用菌。青岛农业大学在山东省进行了双孢菌菇高产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开发总面积达108.8万平方米,该项目的开发,对发展山东省农村经济,扶持贫困地区、丰富城乡菜篮子、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活跃市场以及增加食用菌的出口创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七、4H-2型花生收获机的研制与应用
4H-2型花生收获机是根据中国花生的种植与生长特点所发明和研制的一种新型的花生收获机械。已作为山东省农机管理办公室“七大农机创新项目”之一被推广应用。特别是随着花生覆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4H-2型花生收获机更加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
八 、系列兽药产品
华南农业大学 篇7
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始终禀承“重视实践,开拓创新”的办学传统,在对省内新农村建设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技人才优势,通过不断创新科技成果推广模式、努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开展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900多亿元,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1 华南农业大学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模式
1.1 科学普及,示范带动推广,科技下乡进村入户
农民科技知识的普遍缺乏是科技成果推广的一个制约因素。为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素质,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基础,华南农业大学在传递先进农业科技知识方面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工作。
1.1.1 培养新型农民,提升科技素质。
农民素质的提高是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关键要素。将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传播能力,提高农业成果的实效性[3]。华南农业大学每年会编印大量的农业科技宣传资料,发送到农民手中。学校组织支农博士服务团、科技兴农服务团、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服务团、新农村政策宣讲服务团等社会实践服务团,奔赴广东及附近省(市)贫困地区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政策宣讲、农业知识推广和医疗知识普及等构建农村信息化主要渠道,结合座谈、劳作、篝火联谊等形式,传递学校科研成果,提升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意识,实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1.1.2 科技下乡,技术服务进村入户。
为实施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新农村建设战略,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华南农业大学也高度重视科技下乡活动。2006-2010年,共组织大型科技下乡活动40余次,组织蔬菜栽培、果树种植、动物和水产饲养、家畜疫病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100多位专家参加科技下乡活动,为当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同时也宣传推广学校科技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华南农业大学共接受咨询达到5000人次,赠送优良蔬菜及水稻种子500余袋,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此外,华南农业大学根据农户种养技术的不同需求,组织相关教师和博士分区域、分季节、分层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田,切实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同时,选择有代表性的示范区进行现场观摩,开展技术交流,总结推广生产技术模式。2009年广东省“双到”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华南农业大学发挥优势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华南农业大学有6个科研课题组把对口贫困村庆云镇袄田村当作科研示范推广基地,推广高产优质“华航丝苗”、南方高产高蛋白大豆、日本甜柿、“肥水一体化”滴灌技术、黄烟种植、高山有机茶、高产黑米“华小黑”、甜玉米制种、蔬菜新品种试验等13个项目。目前,前6个项目已取得稳定指标,成为袄田村科技项目发展的主要产业。学校从项目的开展、农产品的种植入手进行全程跟踪,从最初的育苗到最终的收获,课题组专家都给予农民最细致的技术指导,通过示范推广、典型带动,使新成果、新技术得以大面积辐射。“华航丝苗”生态优质大米和南方大豆的种植面积,分别从2010年400亩和200亩发展到2011年1500亩和500亩,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大幅提高提升了贫困村的整体致富能力。
1.2 科技合作,搭建推广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华南农业大学坚持“重视实践、开拓创新”的办学传统,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构建起“政府政策引导、学校科技支撑、企业产业带动、农户参与致富”的“校-地-企”新农村农业产业化服务新模式,学校与各级地方政府、企业签订近千项合作合同,经费超过4000多万元,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1.2.1 “四一工程”显特色。
自2003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创造性地提出“科技绿舟”产学研模式,建立起高校与政府、企业的有效互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2008年以来,学校又提出了“四一工程”(即一个教授团队,联一个企业,兴一个产业,富一方农民)。“十一五”期间,华南农大在立足广东地方经济建设基础上,放眼“泛珠三角”地区,截止到2012年4月,学校已先后与广东、广西、贵州、陕西等省内外22个市(县、区)建立全面科技合作关系,产生经济效益达900多亿元,充分彰显了华南农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华南农大与福建省三明市的8个县区的30家企业、3家研究所和8个政府职能部门签订合作意向41项,合作意向涉及果菜采后处理及保鲜技术、冷风热风干燥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用菌开发及加工技术等。
1.2.2 “三进”科技服务出成效。
为促进华南农大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010年,华南农业大学在“四一工程”的基础上,提出“三进”科技服务新思路:学校的教授专家要“三进”,即进企业,为企业发展服务,落实“四一工程”;进政府,为政府政策制定实施提供咨询;进农业开发区,通过示范区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华南农业大学与近200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以技术股份为纽带,实现校企间双赢互利,培育了以“广东温氏食品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以“生猪规模化养殖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为代表的产学研创新平台,承担了“安全瘦肉型猪养殖综合技术示范”等10多个广东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涉及饲料、生物农药、兽医、动物保健、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当前,华南农业大学已选派了209位优秀科技人员进驻到广州、深圳、佛山、中山、东莞等地的农业科技、家具、电子、陶瓷等行业企业。在惠州,罗锡文院士课题组与惠州市海纳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整合,公司目前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96%,公司的水稻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课题组指导公司在海丰县联安镇的建设的3万亩水稻标准化基地通过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成为广东省连片面积最大的有机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在云浮,华南农大派驻温氏集团研究院的吴珍芳教授课题组培育出广东省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猪,使广东成为继北京、黑龙江、上海、广西等地区后,在中国大陆第五个拥有体细胞克隆猪的省份。
1.3 兴办实体,规范管理,实现科技成果自主推广转化
为提升校办企业对学校高新技术孵化、转化能力,华南农业大学以技术为中心,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成立资产公司,加强知识资产的运营,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工作,通过了《华南农业大学校办产业改革方案》。对学校企业进行全成本的核算,对部分产值低、效益差、没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进行淘汰,对科技含量较高、科技开发能力较强、有一定经营规模、效益较好的企业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体制进行改制,使校办企业产权明晰,事企分开,科学管理,学校知识产权也能够得到充分的推广和转化。
广东华农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是华南农业大学的校办企业之一,以华南农大各学院的科研力量为依托,坚持“大力发展高科技、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宗旨,实现高校“教学-科研-推广”一体化,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而提供的开放式的服务平台。资产公司贯彻"稳步发展、规范管理、开拓创新"的方针,集中学校科技力量的优势,同时参与科技成果的开发及成果转让,并结合市场营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校办企业及其下属公司拥有“华南农大”注册商标,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同行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并且在农业生产领域中拥有很高的信誉。
华南农业大学现有校办企业26家,“十一五”期间研发新产品180多个,申报科技产业项目20多项,获得资助经费3200多万元。校办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在兽药、生物医药、杂优水稻、蔬菜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以及有机稻高新技术推广示范方面成效显著。华南农业大学针对1997年香港等地禽流感暴发情况,研究了禽流感H9及H5亚型灭活油乳剂疫苗,由校办企业实验兽药厂进行孵化成熟,该成果转让给由学校与温氏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投资成立的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产业化生产,为2004年初全国阻击禽流感暴发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为全省禽流感的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
1.4 拓展渠道,推广科技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拓展渠道,在科技成果推陈出新的同时,还在各种平台上积极推广科技成果,一方面通过参加不同形式的展览会,透过窗口展示科技成果,另一方面也积极借助于媒体、网络等理论扩大社会影响力。
1.4.1 积极参展,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参加各种有影响力的、不同区域的科技成果展览活动、成果发布会以及成果对接会。2006年以来,先后组织参加了45次科技展览会,其中既有国际性科技产业高交会,也不乏省、市、自治区举办的规模稍小的展览会,积极展示推广学校的特色科研成果。2009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展出的“水稻空间诱变育种技术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应用”以及“粮食集中干燥成套技术设备”等科技创新成果得到科技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参展的农业种养技术成果“华南优质两系杂交稻‘培杂泰丰’中试及高产高效生产示范”以及现代农业装备技术成果,东盟客商都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与热情。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学校的科技成果,还赢得了企业家的赞誉,扩大了学校社会影响力。
1.4.2 搭建网络媒体平台,强化农业信息服务。
同时,华南农业大学还借助媒体扩大社会影响,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广播等宣传渠道,推广学校最新科技成果,扩大影响力。2006-2007年,学校联合南方电视台,在该台以全景外采方式推出的一档农业科普推广节目,是广东省唯一一档农业科普推广电视栏目,介绍农业科普知识近千条,推广农业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近百项,推介农业科技产品近百种。2008年,与广东数据通信网络有限公司共建“信息田园”网络服务新农村项目,组建了一批由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为主的专家服务团,成员涵盖蔬菜栽培与育种、果树栽培与选育、水稻育种与栽培、花卉园艺、畜牲家禽水产养殖等学科,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根据需要不断补充相关学科的专家,同时也及时发现问题,商讨解决办法,改进工作方式。团队成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农民提出的问题给出简单易懂,方便理解的回答,为其提供技术支持。
2 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华南农业大学在农科类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为广东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了添砖加瓦的工作,其意义深远,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2.1 科技成果的质量是开展成果推广的根本前提
一项科研成果,要进入市场领域,参与市场竞争,必须有过硬的质量作为保证,而农业科研成果往往具有周期长、示范推广慢的特点,据统计分析:一项农业科技成果平均研制周期为3—5年,示范推广期2-3年,稳定使用期3-6年左右[4]。首先,科研人员在确定课题之前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选题不能与生产脱节,要以契合市场的需求为基本条件,不断调整方向以满足市场需要,这样其研究成果才具有可推广性;其次,科研人员不能急躁,要把握好质量关和鉴定关,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加强跟踪管理,只有科技成果具有足够的成熟性和实用性,才利于成果的更好更快地推广与转化。
2.2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农业高校的成果推广的最适路径
推广实践既是科研的延伸,也是新研究课题产生的源泉[5]。一些高校科研人员受传统观念影响,市场意识比较淡薄,科研项目侧重于理论性的基础研究,应用于生产的研究成果较少,造成科技成果与市场完全没有有效对接,从而只能靠政府机关的纵向课题为主线来支持研究,从而陷入到一个只是发高水平的文章,空有理论知识,不解决实际生产的恶性循环中。其次,一些科研人员始终坚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认为自己的科技成果很成熟,发的文章也足够级别,不走出去宣传,只会错过最佳的推广机会。高校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培养科研人员的素质和意识,改变固有的重科研轻应用的思想,鼓励科研人员主动下乡开展科技服务活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研人员必须要时刻紧盯市场,实施“走出去”,主动接触市场,了解市场的发展变化,才能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前进的方向,从而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商品。
2.3 政府主导作用是农业高校成果推广的创新思路
农业高校拥有一大批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在农业农村领域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具有无可厚非的优势,但是高校自身不具备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基本条件。高校的科研成果需要实行产业化,必须要借助于农业企业的孵化,而农业企业又存在着想投资又不敢投资的风险问题。在此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桥梁,能够搭建起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政府职能部门。高校、政府和企业三方合作优势明显、优势互补。政府充分利用区位、资源、政策、资金、劳动力和市场优势,高校充分利用教育、科技、文化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企业则利用土地集约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产业化以及科技承接能力、创新能力和示范作用强等优势。这种合作关系,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有利于促进企业科技竞争力和企业效益。此外,如果政府主管部门通过设立相应的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成果转化的配套,在制定科技发展项目申报时,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的项目立项等方式将能大大提升企业参与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积极性。
2.4 建立科技成果信息沟通平台是农业高校的成果推广的最佳方式
农业高校的科技成果必须经过宣传才能吸引到相关的企业和有技术需求的农民,进而将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从学校的层面来讲,高校的科技成果推广应该通过学校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即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充分掌握本学校的科技成果概况。从笔者开展科技成果推广的实践来看,部分高校科研人员认为自己的科研是属于自己的,没有必要告知相关管理部门,而开展推广工作的管理部门人员对于科技成果又存在一个专业性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沟通平台,专业科研人员、成果推广人员能够进行很好地沟通和协作。成果推广人员主动为科研人员提供市场供求信息,而科研人员及时向推广人员告知科研项目的进展状态,双方有很好地沟通与交流,能够相互弥补专业技术上的不足,也利于专业性的成果推广队伍的建立。
摘要: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结合科技成果推广的工作实践,从技术服务到村入户、科技合作共建平台、成果信息传播宣传等方面阐述学校在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中的基本情况、成绩、创新模式,总结和分析其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做好农业高校成果推广工作的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其他农业高校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农业高校,成果推广,实践,启示,华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梁立新.试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观念创新[D].广西大学,2005
[2]王忠儒.我国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现状及对策[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2):36-39
[3]明炬.加强引导规范管理推进高等学校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J].科技成果纵横,2005(5):4-5
[4]刘永生.高校农科类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孝感学院学报,2007,27(3):121-124
华南农业大学 篇8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华南农业大学
2010年, 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1,2,3]中明确提出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因此, 制定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校级标准, 进一步深化农学专业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规范农学本科专业教育,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实质性提升农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 迄今已超过100年的办学历史[5]。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本专业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师资队伍结构趋于合理,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现已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特色。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2001年, 华南农业大学率先在农学专业下设立了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以及农产品标准化和贸易等方向, 并保留大农学专业方向, 使本专业得以显著发展。2008年、2011年、2012年分别成为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特色专业、广东省重点专业、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改革试点专业, 并开设了农学创新班 (即农学丁颖创新班) 。2014年, 入选国家教育部的农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6]。本专业改革取得成效, 为制定农学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人才培养目标
农学专业旨在培养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精细农业, 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作物生产或育种方面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熟悉作物生产特点, 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 能在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行政、涉农企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教学与科研、技术与设计、开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 人才培养标准
2.1 人才培养规格
2.1.1 学制。
学制4年。优秀的学生如在3年内修满学分并完成其他的教学环节, 可提前1年毕业。未能在4年内修满学分并完成其他的教学环节的学生, 可延长学制最多达2年。
2.1.2 授予学位。
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2.1.3 学分。
本专业总学分160学分, 其中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类课程学分比例不低于50%, 专业类实践课程学分比例不低于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类课程学分的30%, 选修课程学分比例不低于30%。鼓励学生学习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
2.2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及知识结构
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农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能够系统进行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训练和实验实习操作训练, 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知识要求: (1) 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掌握农作物与环境因子的互作关系、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作物遗传特性与性状分析等基础理论; (2) 掌握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营养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现代农业技术等方面的试验设计、研究与分析方法及实验技能; (3) 具备一定的政治学、文学、哲学、法学、艺术、历史、思想道德、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4) 掌握1门外语, 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及文献检索的基本能力, 具备科技论文写作基本能力。
2.3 人才培养能力和素质要求
2.3.1 能力要求。
(1) 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有较好的表达交流能力,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 运用知识的能力。具备洞察问题, 综合解决问题, 能够熟练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生产应用操作及其相关领域研究和开发等综合能力。 (3) 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习惯, 具有进取意识和探索精神, 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2.3.2 素质要求。
(1) 思想政治和德育素质。热爱祖国, 拥护宪法,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遵守职业道德, 具有良好的社会传统道德, 遵纪守法, 诚实守信, 富于进取, 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2) 人文和科学素质。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 具有较好的人文修养;注重人文精神、法制观念、公民意识和科学态度;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 (3) 专业素质。了解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现代精细农业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能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4) 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3 师资队伍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 (教发[2004]2号) [7]规定的合格标准, 整体师资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具有农学学历教育背景、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学术造诣较高的专业负责人;重要专业课程, 包括遗传学、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等课程每门至少有1名具有农学学历教育背景教授职称的课程负责人。
3.1 专任教师的要求
专任教师学历的最低要求是具有硕士学位,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不低于70%。
本专业主讲教师必须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本学科专业教育和研究背景, 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或者得到教育部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教学资质。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重不低于30%。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农学或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
3.2 师资规模和结构
本专业专任教师人数不少于20人, 当在校本科生超过150人时, 每增加20名学生, 至少相应增加专任全职教师1名, 且本专业生师比应低于18∶1。兼职教师人数比例不应低于总人数的20%。每5 000人实验教学人时数至少配备1名实验技术人员。每个校级以上生产实习基地至少配备1名生产实践指导教师。
教师队伍中具有教授职称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量的比例不低于1/5, 具有农业一线生产实践经验教师比例不低于1/5, 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2。
3.3 教师发展制度
具有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助教制度、任课试讲制度和进修制度;具有教师发展机制, 开展专业培训、半年及以上的生产实践培训, 开展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教师水平和教学能力;具有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 每学期结束前集中进行学生评教并及时反馈结果,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教学交流机制, 开展包括专业主任在内的同行听课活动, 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 并进行研讨与总结;具有学术研究机制, 定期举行学术报告, 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学术、科研活动。
4 人才培养教学条件
4.1 教学设施要求
农学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 (教发[2004]2号) [5]规定的合格标准执行。
专业知识体系包括通识教育知识、专业教育知识和拓展教育知识。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
4.1.1专业教学实验室。
应设立专业基础实验平台和专业实验平台, 其中专业基础实验平台应包括遗传学、试验统计学、农业气象学等农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专业实验平台应包括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 以及作物栽培与耕作和遗传育种相关的实验室等。实验室建设规范、配置合理、设施完善, 拥有用于本科教学的高新仪器设备, 能够满足农学专业的教学需求, 其中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应低于1万元。有良好的设备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 近5年年均新增或更新仪器设备不应低于10%, 现有仪器设备完好率不应低于95%。实验室应提供开放服务, 满足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课内外学习、科研需求, 周开放总学时不应低于40 h, 并作好记录。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指导等资料齐全, 并制订有长远建设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要求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的比例不应低于80%[8]。
4.1.2 实习基地。
根据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 实施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依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的生产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围绕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的主题, 因地制宜建设校内外实验基地, 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需求, 其中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数量不应低于5个, 每个实习基地至少容纳30人/次, 且应建有省级以上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除学校实习导师外, 还应在每个校外基地聘请实习教学指导教师, 对学生的实习内容和实习过程等进行全面跟踪和指导。
4.2 信息资源要求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建设农学专业课程体系, 着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同时, 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 提供教学基本信息 (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信息、课程教学大纲、选课指导、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 。
4.2.1教材及参考资料。
专业教学需选用符合专业规范的教材, 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材应为国内外正式出版的教材, 专业课程应使用最新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鼓励专业教师依据专业进展与学科前沿自编特色教材。除教材和讲义外, 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应推荐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
4.2.2 教学信息资源。
本专业建设省级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或者精品视频公开课或者双语教学示范课, 并开通课程网站, 课程录像全程上网, 课程内容持续更新;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程网站, 提供必要的网络教学资源。
4.3 教学经费要求
年生均教学运行费不低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 (教高厅[2011]2号) [9]的要求, 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满足培养学生的需要。
设备完好充足, 拥有用于本科教学的高新仪器设备, 能够满足农学专业的教学需求, 其中, 在校生生均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值不应低于1万元。有良好的设备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 近5年年均新增或更新仪器设备不应低于10%, 现有仪器设备完好率不应低于95%, 年均仪器设备维护费不低于10万元或已有仪器设备总值的1%。
5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5.1 专业培养目标修订机制
本专业拥有专业办公室专门负责教学管理文件和各类档案文件的管理工作。具有定期修订专业培养目标机制, 一般每4年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研讨和全面修订。修订工作应有校外专家、用人单位、毕业生参与, 并综合考虑各方反馈意见和专业发展情况, 确保专业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生产实践和学生的需要。
5.2 教学运行管理机制
建立了系统的教学运行管理规章制度, 对主要教学环节如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验与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等, 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和全面有效的制度保障, 能够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系统、可行, 有实验室开放制度, 仪器设备完好且使用效率高。
5.3 教学过程监控与效果评价机制
本专业建立完善的学生评教、教学督导和同行听课制度, 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 及时了解、反馈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有专业学情调查和分析评价机制, 有效测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 确保理论、实验与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制度合理,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目标达成度。
有针对应届生就业情况的年度分析制度, 有针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的跟踪评价机制, 有学校内部、第三方评价机构及社会有关方面参与的综合评价机制, 并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 使评价信息有效用于指导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5.4 持续改进机制
本专业每4年开展一次教学质量的内部评估, 包括用人单位、教师、毕业校友、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 征求对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有效推进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每年对人才培养质量取得的成效和进一步改进措施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 形成本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确保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生物科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 (征求意见稿) [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14 (3) :3-7.
[2]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征求意见稿) [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14 (4) :3-7.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A/OL]. (2010-07-29) [2016-08-0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4]常成, 张海萍, 费群燕, 等.农学专业“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标准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6, 44 (17) :258-259.
[5]刘向东, 张桂权, 苏雄武, 等.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专业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 2012 (9) :23-25.
[6]刘向东, 马启彬, 宋瑞凤.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 2016 (18) :283-285.
[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的通知[A/OL]. (2004-02-06) [2016-08-0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0/201412/xxgk_180515.html.
[8]刘向东, 郭海滨.现代农学专业实验课整合改革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研究与课改, 2013 (5) :60-63.
华南农业大学 篇9
当前,合唱这一艺术形式已成为我国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尤其在广东,有近万支合唱团体在活跃着。频繁的国内外艺术交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发达的媒体资讯,使优秀的合唱团体层出不穷,他们为促进社会文化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大力开展合唱艺术教育,建设具有大学生特色的合唱团体是很有必要的。开展大学生合唱艺术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笔者根据目前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情况,从合唱教育入手,以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合唱团为例,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经过6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华南农业大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地处花城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合唱团成立于2003年,由在校本科生组成,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大型合唱比赛和演出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获得了政府嘉奖;曾成功举办了多场合唱专场音乐会,出版发行了合唱专辑等等。该合唱团以其较高的合唱水平和朝气蓬勃的创新精神,成为广东高校学生合唱团体的代表之一。
一、大半生合唱团建设的组织基础和管理模式
在普通高校成立大学生合唱团,首先要有一个全面的管理机制和实施方案。笔者在多年的合唱团建设中发现,有效的管理对于一个合唱团体的规范、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合唱团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暨华南农业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组织管理,此机构挂靠学校教务处,负责全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组建学生合唱团,是从教学管理的层面出发,在学校公共选修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学校以开设全校性选修课《歌唱发声技巧训练及应用(分初级班、提高班)》和《合唱与指挥》为基础,吸纳有音乐特长和一定专业基础的在校大学生参加学习。采取分层次、分梯度、有针对性的授课方式,规范课时,固定训练时间,开展假期集训,定期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践活动的表现以及出勤率给予综合评价,按学期、年度分别授予选修课学分。在这一系统的管理机制下,合唱团的常规排练活动得以正常有序的进行,为合唱团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和保障。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合唱团的学生组织机构,实行团员自我管理方式,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荣誉感。
一个优秀的合唱团体应该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这些都可以从团队的管理能力中体现出来。团队的日常事务繁琐复杂,不可小觑。小到团籍管理、考勤登记,大到比赛、演出的组织纪律等,处处体现着一个合唱团的组织能力和精神面貌。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合唱团采用学生自主管理的方式,成立合唱团的学生组织机构,实行学生干部负责制,将合唱团的日常事务进行细致的分工,保证了合唱团日常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团员们还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制定了《华南农业大学合唱团章程》,设计了合唱团团徽、团服,建立了华南农业大学合唱团专题网站,定期举办音乐沙龙和慰问演出等,形成了极具校园特色的合唱团文化,调动了团员们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了各方面特长和潜力,增强了集体凝聚力,扩大了社会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合唱团的艺术修养和演唱水平提供了保证。
二、因材施教,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创新合唱教学方法
科学有效的合唱训练,是提高合唱团艺术水平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笔者针对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合唱团日常训练中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了较为完整的教学计划和训练内容,并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创新了合唱教学方法,采用了"教师授课+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计算机音乐教学纳入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根据合唱团员的特点,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2、创新教学方法,将计算机音乐教学纳入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中
虽然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接受了系统的音乐教育,但是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非音乐专业的学生由于受条件限制,无法在课外接触钢琴等乐器,对音准、节奏以及线谱读法缺少准确的参照和辅导。因此,笔者根据其良好的计算机基础和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将计算机音乐教学法纳入了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中。
计算机音乐教学法,是采用专业音乐制作软件,如CAKEWALK PRO AUDIO9.0、SON AR、OVERTURE等,运用其五线谱或简谱的输入功能,以及虚拟的钢琴界面等,来学习并听取准确的音响效果,掌握基本乐理知识。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这一学习方法,对音准、节奏的把握更为准确了,有效地提高了视唱练耳能力。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合唱团的学生目前已基本能够使用五线谱视谱,对作品曲式及简单和声能够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为更好的学习中外优秀合唱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分阶段积累合唱曲目,丰富合唱表演形式,形成合唱团特有的演唱风格
合唱团所掌握曲目的质和量、是否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都是评定一个合唱团艺术水准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合唱团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合唱曲目,以加强合唱基础训练为根本,以提高演唱水平、丰富表演形式为目标。
在合唱团组建的初期,应以选择合唱小品为主,可由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曲逐步过渡到多声部合唱曲。对作品的选择.首先对声乐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这样才能使非音乐专业学生较容易驾驭作品,增添自信心,从而较快较好地掌握合唱作品,逐步提高演唱技巧。其次,在这个阶段可以选择旋律优美、有较好舞台表演效果的作品。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合唱团在这一阶段学习的曲目有。《送你一对翅膀》、《百合花》、《半个月亮爬上来》、《伏尔塔瓦河》、《共青团员之歌》、《波洛维茨少女合唱》、《Hymn To Freedom》、《向往西藏》、《感恩的心》等中外优秀合唱曲目。
通过初期一系列的学习与实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演唱基础。到了中、高级阶段,可以根据合唱队员的声音特点和演唱能力,逐步选择声乐要求稍高、声部相对复杂、难度较大的曲目,如:《青春舞曲》、《故乡之恋》、《雕花的马鞍》、《嘎哦丽泰》、《牧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游子情思》、《把我的奶名儿叫》、《茨冈》、《Olympic Hymn》、《雪花》、《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香格里拉》以及《黄河大合唱》等等。通过对这些经典曲目深入、细致的学习,能够提高合唱团把握各类作品演唱风格的准确度,使学生逐步掌握演绎各种作品的能力,提高合唱团员的艺术欣赏水平。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发掘合唱团的特色,形成合唱团独特的艺术风格。笔者在多年的合唱训练中,发现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合唱团的青年学生们都喜欢且很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对校园民谣.爵士乐等流行音乐有较大的兴趣,在演绎这类曲目时,总能非常自然而又准确的表达作品的意图。因此,笔者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增加了许多这一类型的曲目,同时还根据团员们的兴趣爱好,在合唱团内组织了"纯音"女声演唱组和"晴天"男声演唱组,专门演唱中外流行合唱作品,受到了合唱团员们的喜爱。近年来合唱团演唱过的流行合唱曲目有:《Sister Act》(女声合唱)、《Yellow Bird》、《Adiemus》、《It'the very best time of the year》、《我们的故事》(男声合唱)《Sand by me》(男声合唱)等,以及笔者根据当前比较流行的校园歌曲如《玻璃杯》、《童话》、《孤独的牧羊人》、《后来》、《最浪漫的事》等通俗歌曲改编的合唱曲等等。实践表明,演绎流行合唱作品已成为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合唱团的特色,学生们在驾轻就熟地演绎这类风格曲目的同时,还恰到好处地加入了一些肢体动作和舞台造型,使一些优秀的流行合唱作品成为合唱团的保留曲目,形成合唱团独特的演唱风格。
四、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创造展示平台,提高艺术水平
参加实践活动,能够使课堂学习内容得以巩固,提高合唱团的艺术水平,积累临场经验,鼓舞团员士气,同时对合唱团也起到良好的宣传的作用。
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合唱团自成立起,一直活跃在校内外的艺术舞台,参加了国际,国内的多项比赛演出活动。从最初的志在参与到后来的硕果累累:近年来先后获得了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首届澳门国际合唱比赛的银奖,广东省首届南粤杯大学生合唱比赛一等奖,广东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唱比赛一等奖等;同时,还积极参加了国内多次大型演出活动,如在纪念冼星海诞辰100周年"星海之声"万众歌会开幕式中演唱《黄河大合唱》等,使合唱团员们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提高了声乐演唱水平。
另外,除了参加各类大型比赛演出活动,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合唱团还结合自身的特色,以举办专场音乐会和出版校园合唱专辑的方式,为合唱团创造了多方位的艺术展示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社会影响。
近年来,合唱团先后举办了"我们的歌"中外经典合唱专场音乐会、"爱的奉献"华南农业大学合唱团成立五周年音乐会以及迎新音乐会等,演绎了合唱曲目3 0余首。在提高演唱水平、增加了演出经验的同时,还很好地向外界展示了合唱团的艺术水平和整体风貌,省内的各大媒体曾先后对此活动做了相关报导。
同时.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合唱团的纯音女子组合还录制了《玻璃杯》、《童话》、《孤独的牧羊人》等1 2首流行合唱歌曲,出版了校园流行合唱专辑《纯音》,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年学生们的喜爱。
在大学进行合唱教育,开展大学生合唱团活动,是提高现今大学生文化素质尤其是音乐素质的一个有效的教育手段。建设高水平的、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大学生合唱团队,对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有关大学生合唱艺术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笔者以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合唱团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六年来的教学实践,通过进行方法论证和研究,总结出了一定独到且行之有效的方法、经验。但是,由于此项研究尚处于初步的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解决,所以,关于大学生合唱艺术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还任重道远,需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力争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指挥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徐瑞琪.合唱指挥学习班讲义.广州.2007.
华南农业大学 篇10
1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
1.1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方式有待改进
各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的通知,纷纷举行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并组织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活动,如千人环校跑、篮球比赛、跳绳、拔河等活动,使高校校园体育锻炼热潮呈现喜人的场面,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同时各高校把田径运动会、游泳运动会、体育文化节、健身活动月等常规体育竞赛活动纳入到阳光体育活动计划,积极开展与祖国同行、与全民健身同行等冬季长跑活动,一些高校还因地制宜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赛事活动。
然而,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和各种竞赛活动,虽然场面是壮观、热闹,但真正参与其中活动的学生人数比例很少。例如,华南农业大学,一年一次的校级田径运动会参与比赛的学生运动员只有1000人左右,只占全校学生人数的2.50%;校级篮球比赛参加的学生队员200余人,占全校学生人数0.50%;游泳运动会的学生运动员也只有300余人,约占全校学生人数的0.75%。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直接参加的人数与4万多在校学生相比,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成了看客。而且,这些级别的体育竞赛活动举办的次数有限,所以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效果并不明显。
根据校园网在线调查结果:有44.3%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应以全民健身为主。在调查喜欢哪一类经常性的体育竞赛活动时,有33.4%的学生选择班级之间的体育竞赛活动,有28.6%和13.9%的学生选择了学院和系、年级的体育竞赛活动,只有17.5%和6.7%的学生选择了全校性和体育协会的体育竞赛活动。这说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重点和中心工作应是放在班级之间的体育活动和竞赛组织上,应以学院组织为主,这才符合中央7号文件的“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2]的要求,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真正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
1.2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效果不理想
根据校园网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有80.5%的学生表示支持和完全支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95.2%的学生愿意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但是,如表1的调查结果表明,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学生人数比例平均才25.6%,离中央7号文件的“高等学校要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2]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究其原因,这主要由于课外体育活动大多数是学生自发性进行的,缺乏经常性的组织管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没有克服学生的惰性,没有按照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要求去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1.3 缺乏有效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机制
一些高校虽然在思想上十分重视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成立了工作领导机构,但并没有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考评监督办法和激励机制,没有明确的机构和分工。在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主要是由体育教学部负责,个别学校由体育协会、或校团委或学生会来开展,未能联合各学院、校团委、学生会、班级等力量的组织优势来推动工作。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开展不是一年几次的体育赛事和活动就完成任务的工作,而是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坚持,要培养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2 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的构建
为进一步将阳光体育运动工作落到实处,华南农业大学把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列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对现行的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和考评办法进行认真调查研究,修订出台了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并确立了今后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工作重心下移,以班级之间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为主要活动方式。
2.1 成立四个层面的组织管理机构
阳光体育运动是面向全体学生,是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单靠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和体育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联合各学院、校团委、体育协会、班级共同协助才能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持续开展。因此在组织机构的设立和责任划分上,学校成立阳光体育运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开展全校阳光体育工作和对各学院、体育协会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考评。在体育教学部设立阳光体育运动办公室,处理日常工作。各学院成立以学院副书记为组长,成员包括辅导员、学生干部组成的阳光体育体育运动工作小组,负责组织落实本学院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各项工作。学校团委成立以团委副书记为组长,各单项体育协会会长为成员的阳光体育运动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开展专项的阳光体育活动。班级成立以体育委员为组长,班长、各运动队队长为成员的阳光体育运动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开展班级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教学部给各学院安排1-2名教师,负责指导、协助学院阳光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形成分级管理,层层落实的阳光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网络。
2.2 建立四级并举的阳光体育运行机制
形成“班级、院级、体育协会、校级”四级并举的课外群体性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运行机制,并且把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重心下移,以开展班级体育活动和赛事为重点。挑选学生兴趣高、参与人数较多的9个运动项目作为班与班之间的比赛项目,要求每个班组成4~8个运动队,由各个班级自行组织训练和开展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让学生人人有机会参加训练、参与比赛。
2.3 建立考评监督激励机制
学校每学年进行一次“阳光体育运动”的考评,并召开总结和表彰大会。对各学院和体育协会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评。对学院的考评主要有五个方面:①班级之间体育活动、竞赛情况;②学院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竞赛情况;③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和体育协会组织的体育赛事参与情况;④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和体育协会组织的体育赛事所成取得的成绩;⑤学院学生参加校体育运动队训练情况和比赛取得的成绩。其中班级之间举行的体育活动、竞赛占比重最大、得分最高。每班一个项目比赛一次计算5分,获胜一方另加1分。对体育协会的考评主要是考核各单项体育协会开展活动情况,如学生参与情况、活动开展次数和效果等。
将各方面的考评内容量化,换算成积分,按各学院生均得分进行排名。每学年进行一次评奖,奖项设立:表彰8个学院、180个班集体、2400位先进个人和6个先进体育协会。同时,为充分调动各学院、体育教师、辅导员、班干部的积极性,对受表彰的八个学院阳光体育工作小组成员和体育指导老师,学校认可相当于获得指导学生参加省级比赛成绩的奖励,名次与学院排名相同。
2.4 建立阳光体育运动考评管理系统
为及时了解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和确保考评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以及方便考评计分的统计、分析,学校建立了网络监控与考评体系,开发了阳光体育运动考评管理系统。通过管理系统对学校、学院、体育协会、班级开展阳光体育的情况进行登记、归档和当前积分排名进行管理并同时公布到网上,及时反馈和展示阳光体育活动成果。为防止弄虚作假的行为,采取学生自我监督投诉,学校设立了投诉渠道,安排一名专职人员负责阳光体育运动日常工作的管理和对学院、班级、协会开展的阳光体育赛事活动进行抽查监督以及对投诉个案进行调查。
3 实施效果与建议
3.1 实施效果分析
从华南农业大学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出台后,学校召开了阳光体育工作会议,读解阳光体育实施方案,并布置了工作任务和目标。17个学院和研究生工作部均制订了学期阳光体育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各学院、体育协会都积极组织了各种体育单项比赛和阳光体育活动。全校近90%的班级在阳光体育管理考评系统上提交了学期阳光体育活动计划表,并成立了学校规定项目的运动队。有60%以上学生参加2个及以上项目的班级运动队,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参加班级运动队。
大多数班级所做的活动计划是安排在期末考试之前完成,每月约有12次班级之间比赛,这相当于各班级各运动队每周约有1次比赛。另外,为了班级之间的比赛,很多班级运动队定期进行训练,部分学生为了提高个人技术水平还进行自我练习。按运动队规定的人数要求,推算出平均每人每月参加4次班级之间比赛活动。通过班级体育竞赛活动能够促使每人每月增加4~8次阳光体育活动,再加上学生自己参加锻炼、学校组织、学院组织和体育协会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可以使大部分学生达到每周参加体育锻炼超过3次。部分原来很少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现在通过参加班级体育比赛,也开始习惯课余体育锻炼了。这正是阳光体育运动所希望达到“人人有比赛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的效果。
自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在校内各种体育运动场所,学生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这说明,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的实施效果良好,值得在高校推广。
3.2 建议
高校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主要是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长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体质。根据华南农业大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学校、学院、校团委、体育协会、班级等五个层面的组织管理机构。作为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阳光体育运动工作,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校各学院、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及时研究解决阳光体育运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为阳光体育运动的持续、有效开展提供保障条件。
2. 阳光体育运动面向全体学生,涉及面广、时间持久、经费有限等特点,必须将组织开展工作重心放在班级活动,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
3. 建立阳光体育运动考评监督激励机制,加强对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日常检查,形成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学校日常工作的局面。
4. 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重要性、科学体育锻炼方法以及校园体育活动成果的宣传报道,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状况的调研,综合分析目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华南农业大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情况,介绍了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的构建与开展。描述了五个层面的组织机构、四级并举的阳光体育活动运行机制、五项考核计分的考评办法,以及考评管理系统等在内的实施方案。构建的实施方案从管理层面、活动开展层面上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持续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引导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值得推广。
关键词:大学生,阳光体育,实施方案,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周济.进一步行动起来把阳光体育运动推向新的高潮[R].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上的讲话.2009-5-1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S].中发[2007]7号.
[3]段黔冰,等.四川省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75-78.
[4]姬军战,等.湖南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研究[J].考试周刊,2010,(6):138-139.
[5]陈学东,等.陕西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现状及对策分析[J].太源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6]王永,等.“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实施情况调查[J].安徽体育科技,2009,30(5):75-77.
品牌农业+生态农业 篇11
2000年,只有18岁的岳纲亮进入淇县宏运化工厂,任职为供应科长。经过十年的摸爬滚打,在事业正风光时,他将目标转向了农业行业,成立了任淇县联发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几年来,岳纲亮多次被市、县政府评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市、县劳动模范。个人事迹多次被大学生村官报、河南省电视台、河南日报等中央、省、市多家媒体报道。
淇县联发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7月,位于淇县北阳镇新庄村,注册资金1000万元,社员363户,流转土地3500亩。合作社拥有占地630亩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一个,园区内有年出栏1万头标准化养猪场1个、日光大棚10个、小拱棚140亩、露天蔬菜240亩、良种培育基地190亩,蔬菜年产量达到4000余吨;拥有占地2870亩的绿化苗木基地一个,是一家集畜牧养殖、特色蔬菜种植、绿化苗木培育、良种繁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合作社。2013年,被鹤壁市政府列入鹤壁市现代农业三年推进计划中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先后荣获省级种植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省林业示范合作社、省农业示范合作社、省供销社系统“五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示范社等多项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以来,在市、县、乡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坚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以社员增收、土地增效为目标,以发展“猪一沼一菜”为重点,以发展品牌农业、有机农业为核心,逐步建设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合作社组建了高标准的农产品检测室,配备了专业人才,并与河南农大、河南科技大学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成功引进多个适应市场的新品种,注册了“鹤和”商标品牌,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及ISO9001、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正在进行。同时,为了延伸产业链条,围绕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开发,合作社规划的3000立方米的大型冷库已完成规划,2400平方米蔬菜分拣包装车间也将开工建设。
2013年,合作社积极响应鹤壁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号召,投资2700余万元,以每亩不低于1100元的价格在京珠高速公路沿线淇县北阳镇段流转土地2870亩,种植了大叶女贞、速生法桐、速生白蜡、垂柳等各类绿化苗木50余万株,成活率达到90%以上。基地建成后,年可出圃优质绿化苗木30余万株,年收益可达900余万元,可带动周边3000余户农民种植绿化苗木。
合作社因地制宜地,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发展林下种植,以短养长,不但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且有效地改善了林地小气侯,促进了林木健康生长,提高了林地生产率,并有效地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基地林下已种植芦笋300亩、白芷200亩,防风200亩。蔬菜600亩,目前长势良好。近日,合作社还将继续在林间种植中药材,种子已经到位,正在整理土地。合作社林下经济的发展可带动当地1000多户参与,户增收入每年达1000多元,并为当地农民创造2000多个就业机会,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6年5月,在国家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考核组进驻淇县,针对淇县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进行考核的同时,岳纲亮开始学会如何使用一亩田拓展销售渠道。在以往,岳纲亮只能通过自己积累的人脉主动出击,销售合作社的农产品。但当他开始熟悉使用一亩田平台,并通过了实名认证和企业认证后,他的实力也得到采购商的认可,每天都有五六个优质采购商与他取得联系。
截止到目前,一亩田已经为岳纲亮带来了很多采购订单。他相信,生意是靠诚信和热情点滴积累起来的,非常感谢一亩田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平台。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岳纲亮认为,对于合作社来说就是建设美丽家园,发展休闲农业。下步,他将结合合作社实际,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生态文化传承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采用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利用3000亩的“天然氧吧”,投资3900万元,聘请河南省工程咨询公司高标准规划建设USR沼气池1200立方米,沼渣储存池1800立方米;智能化水肥调节灌溉中心294平方米,育苗联栋温室5280平方米,池塘2万平方米;鸡粪和秸秆发酵棚、鸡粪加工车间及仓库等共1500平方米;林下蚯蚓300亩,蛋白饲料加工车间、蚓粪加工车间、管理及仓库等共1350平方米。配套主要生产设备42台套,以及供水、供电、办公生活等辅助生产设备设施。在此基础上拉长产业链条,给产业赋予文化的内涵,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养殖、种植和休闲旅游协调的综合发展格局。总之,就是把合作社建设成“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典范,是让农村人乐享其中,让城市人心驰神往的所在。
“合作社的成立与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真诚期望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多到合作社进行调研和参观,多在现代农业发展上给予更多帮助和指导。”岳纲亮希望今后可以有更多人支持合作社的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 篇12
2014年5月26日上午,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华南农业大学承办的多边援外培训项目“2014年亚洲国家蚕桑生产与管理研修班”在华南农业大学竹园宾馆多功能报告厅举行开班典礼。广东省商务厅投资促进与对外经济合作处和华南农业大学校领导、国际交流处、动物科学学院等领导和师生出席了开班典礼。廖明副校长代表华南农业大学对出席开班典礼的嘉宾、外国学员表示了热烈欢迎, 并衷心感谢商务部援外司、商务部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广东省外商务厅多年来对我校援外培训项目的支持与指导。廖明副校长指出, 这是华南农业大学承办的第35期援外培训项目, 学校将尽全力为学员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希望全体学员认真学习专业技术, 分享经验、交流文化, 建立友谊。广东省商务厅投资促进与对外经济合作处何定红副处长代表商务部在典礼上致辞, 表示中国一直以来都努力地发展和巩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为他们提供经济和技术的援助, 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本项目主要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培训蚕桑生产及管理官员, 希望学员们认真学习, 并预祝培训班圆满成功。来自朝鲜的RI Kwang先生代表全体学员发言, 感谢中国政府举办本次研修班, 并表示一定会珍惜此次培训机会, 学习技术, 分享经验, 用学到的知识发展自己的国家。
该研修班于2014年6月24日上午举行结业典礼。廖明副校长在致辞中, 祝贺来自9个国家的20名学员顺利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 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 彼此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希望今后能保持密切联系, 推动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感谢国际教育学院、动物科学学院教职工的辛勤工作, 感谢商务部、广东省商务厅等主管部门对我校援外培训工作的支持与指导。广东省商务厅刘永如也对项目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 同时也希望学员们能学以致用, 推动本国蚕桑事业的发展。教师代表刘吉平副研究员及来自巴基斯坦的学员代表Muhammad Asif Aziz先生也分别作了发言。随后, 领导和嘉宾们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并赠送纪念品。
本期研修班共有20名学员, 分别来自巴基斯坦、朝鲜、尼泊尔、也门等9个国家。研修班为期30天, 该研修班是中国政府的对外援助项目之一, 由商务部委托华南农业大学举办。国际教育学院作为商务部援外主管部门的对口联系单位, 负责项目申报和实施管理等工作, 主要由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蚕桑系和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承担教学工作。学员在江苏省考察学习2周, 其余时间在华南农业大学学习。实行授课、实验和外出参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学员们就桑树栽培与管理、蚕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桑树主要虫害的生态控制、蚕桑资源利用、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了解, 并考察参观相关的生产基地、农场、研究所等。
【华南农业大学】推荐阅读:
近代华南农业教育08-19
正方系统华南农业大学07-03
华南农业大学怎么样09-07
华南农业大学 海洋生物制药09-13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07-05
林学院党校学员请假制度 - 华南农业大学07-18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评选办法10-22
《华南虎》11-10
华南高级会议08-29
2019华南师范大学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