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2024-08-10

诗歌中人物形象分析方法(精选8篇)

诗歌中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篇1

诗歌中人物形象分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常用词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一、常见命题方式:

①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②这首诗歌中的某物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答题模式

1、概括形象的总体特点

用两个四字词语或四个两字词语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本诗描写了一个„„„„的„„人物形象。)

2、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

结合具体诗句,描写诗歌(加上想像的翻译);有手法点出手法。

诗歌中哪些具体词句,具体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特征。

3、形象意义

作者的感情,理想,追求等。表达了诗人„„情感

例题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问: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答: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抛掷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被埋没。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人物形象分析答案构成:形象的总体特征+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形象的意义(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

三、【知识积累 常见人物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知识积累·人物形象常用术语】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2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2

3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建功立业、4悯农怜农 爱恨情长 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四、点击高考:(2010福建卷)

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问: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五、当堂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注:玉阶怨,属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从所存歌辞看,主要是写“宫怨”的。谢眺的《玉阶怨》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为我们刻画了什么形象?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葡萄图 徐 渭①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 ①徐渭(1521~1593),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性情放纵,屡试不第。

(1)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联系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古诗歌中的形象鉴赏

教学目的:

懂得诗歌形象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通过品味形象从而理解诗歌的能力

帮助学生归纳把握诗歌形象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诗歌鉴赏经验基础上,揣摩诗歌形象。教学方法:

直观画面与回忆想象相结合;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强调考点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分值6分,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古典诗词中的形象与一般小说、戏剧中以人物为主的形象有所不同,它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①人物形象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如: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曲》)——

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

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从军行》)——有装扮(铁衣碎)描写,有行动描写,于叙事之中塑造了一个勇武过人、凛然可敬的英雄形象。

②景观场景一般有:景象描写,场面描写,色彩描写,等等。当然,诗中的景物也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常常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③某些事物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古典诗词中常描写的形象有:蝉、鹰、雁、松、梅、竹、马,等。如:“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在这首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还有大家都熟悉的陆游的《咏梅》词等。

(二)明确诗歌形象基本内容

诗歌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实物载体。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 4

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1)寒冷、寂静(或:冷峭)

如咏物诗的“事物”和送别诗中的细节。

(三)、诗歌人物形象鉴赏

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例题: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课堂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常见诗歌人物形象类举

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⑧.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四)、写景诗歌的鉴赏

写景诗歌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1)、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

(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景所用到的表现手法)(2)、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的情感;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课堂训练巩固: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暴风雨将临,诗人却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进而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l)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第2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答:“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2)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

答: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五)、写“物”诗歌鉴赏

写“物”诗歌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分析思路: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发何端。例题研说: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题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②运用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和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揭示蕴涵在事物中的意义。

赏析

《马》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诗歌中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篇2

一、鲁迅作品的人物特征

1、人物选择的现实性

鲁迅小说中的“人”, 是作为与整个社会 (由非人组成的) 相对立的力量存在着的, 他们主要是一些接受了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启蒙、具有独立个性、追求独立人格并对社会持批判态度的现代知识分子, 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叛逆者与批判者, 如“狂人”、夏瑜、魏连殳、吕纬甫、涓生等。这些人用人文主义价值观衡量中国社会, 因而对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愚昧风俗持否定态度。他们在社会中属于极少数人, 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 因而在正统社会人们世俗的眼中, 他们是异端、疯子, 是可恨的, 也是可怜的。他们都曾奋力与社会抗争, 但无一例外地, 不是毁灭, 就是投降。鲁迅小说中最深刻的“人”, 是“狂人”。《狂人日记》中的“狂人”, 是一个象征的意象, 极生动地概括了这部分先觉者与当时社会的对立状态。狂人从发病到病愈之前的整个状态, 就是中国现代叛逆的知识分子对封建文化进行反思、进而彻底批判的过程。狂人的突然发疯, 实际是寓示着现代觉醒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态度的改变:原先合理的, 现在看都不合理了;原先习以为常的, 现在觉得十分可怕。觉醒的知识分子用新的价值眼光审视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发现中国人原来是处在非人状态中而不自知, 人的生存竟以弱肉强食的规则维系着;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生存的权利, 从未有过。“吃人”一词, 既十分符合精神病人的特殊思维与言语, 也十分贴切地揭示出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本质。鲁迅设置狂人这一意象, 以及他展示的狂人与社会环境的对立、冲突, 可谓精彩之至, 反映出鲁迅作为一个叛逆者、先觉者对自己存在的痛苦体验是极为深刻的。狂人的最终病愈, 象征着叛逆者的投降:他由“疯子”又重新恢复到与周围环境一致的协调状态;他的康复, 正是反封建战士的妥协和投降。狂人终于敌不过“大哥”、“医生”及周围人所给予的关怀和压力, 由与社会环境的尖锐对立, 转变为发疯之前的与社会和谐的状态, 以至于跟从前所有的读书人一样, “候补”做官去了。这个结局, 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同时也暗示出中国社会传统力量之强大。

2、人物特征的复杂性

鲁迅小说的悲剧性, 主要不是靠对“命运”或偶然事件的揭示而获得的。鲁迅小说的悲剧, 是一种“近乎无事”的悲剧, 即寻常人生世态所包含的悲剧意味。这种悲剧意味, 远比偶然事件或因某种超自然力量造成的“命运悲剧”所体现的悲剧意味, 更普遍、更平常, 因而更加令人压抑。所以, 鲁迅小说的悲剧美感是一种不带崇高色彩的、不由戏剧冲突产生的、浸透于人生一切方面的一种人生况味, 表现于作品中, 则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沉郁的“隋绪”与“氛围”。鲁迅小说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 归根结底, 源于作家对人生的悲剧认识、悲剧感受。

鲁迅一方面是一个极富悲剧体验的思想家、诗人, 同时又是一个天才的讽刺大家。他的幽默气质与讽刺才能体现于一切文体的创作中, 如小品、杂文等, 小说也不例外。鲁迅小说的喜剧性, 在作品中大致有两种形态。他的一部分小说, 喜剧是以单纯的形式出现的, 如《风波》、《肥皂》、《高老夫子》、《白光》、《鸭的喜剧》、《兔和猫》等;而在另一部分小说中, 喜剧之中往往深隐悲剧情愫, 叙述风格的喜剧性与故事的悲剧意味高度有机地融合, 如《阿Q正传》、《离婚》、《孔乙己》等。《风波》、《肥皂》、《高老夫子》, 都是以一种比较单纯的讽刺语态叙述其中的人物及其行动的, 人物内在精神的无价值, 导致作者的轻蔑态度;而人物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的不协调, 则促成了讽刺的形成。《风波》中出场的几个主要人物, 七斤、七斤嫂、九斤老太、赵七爷, 都是作者否定的形象。七斤因撑船而“颇有些飞黄腾达”的自得心理, 七斤嫂对善良的八一嫂的刻薄, 都表现出农村具有小市民习气的人的性格心理。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唠叨, 概括了一切守旧派的不平心态。赵七爷在张勋复辟事件前前后后的表现, 恰如一个小丑的表演, 其反动、阴暗的心理在富于戏剧性的历史风波中展露无遗。这篇小说抓住了一个富有戏剧冲突的“横切面”, 是鲁迅小说中情节意味最强的;在这个横切面中, 集中了生活中富于戏剧性与讽刺性的一幕。

3、人物形象的批判性

人物形象凝聚着鲁迅及同时代叛逆知识分子深刻的人生体验, 寄寓着鲁迅的理想, 同时又包含着鲁迅对中国社会的一种悲观情绪。这里需要解释的是, 悲观不是一种负价值的情绪, “绝望之为虚妄, 正与希望相同”, 因而悲观之产生, 在于热忱的期待、乐观的想象。只有拥有对人类真挚地爱着、热切地希望着的心灵的人, 才可能在深刻的认识面前产生悲观情绪。鲁迅的悲观恰源于他的清醒、深刻, 他从不轻易以廉价的宽慰、浅薄的期许对待他人及自己。他的悲观, 导致他采取最现实的态度:韧性的战斗。

一部分是居于统治阶级地位的人, 其中既有统治阶级政治上的代表, 如七大人 (《离婚》) 、慰老爷 (《离婚》) 、大哥 (《狂人日记》) 等;也有统治阶级文化上的代表, 如鲁四老爷、赵七爷 (《风波》) 、四铭 (《肥皂》) 等;还有统治阶级经济上的代表, 如赵贵翁、赵太爷等。这部分人自然也是少数, 但他们都代表着社会的意识形态。这些人在鲁迅作品中大都不是主要角色, 但都是刻画得极有特征的。鲁四老爷在小说《祝福》中仅出场几次, 一次是与“我”见面的简短寒暄, 大骂新党云云, 一次是祥林嫂第一次到他家时他的冷漠和审慎态度, 还有一次是祥林嫂死了之后他的议论:“不早不迟, 偏偏死在这个时候, 可见是个谬种!”不多的几个场面、寥寥几句话, 就将这个人所展示的社会。七大人、四铭的刻画较细腻一些, 但也近于漫画的写法。作者尖锐的讽刺并不来源于夸张, 而是人物自身的丑陋与滑稽, 鲁迅只是精于洞察这类人灵魂的卑污与虚伪, 故写得得心应手, 十分生动。鲁迅写这类人物时并不公开表现自己的憎恶, 也不像张天翼那样津津乐道地渲染丑;鲁迅刻画这类形象的手法是白描的, 白描传达出的是轻蔑。这一类人物居于社会上层, 却是一些没有人性的、只有“道德”面具的人, 而他们所笃信的道德, 鲁迅塑造这类形象, 是正面展示封建道德的极端腐朽、反动及虚伪。

二、鲁迅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1、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

鲁迅塑造形象除了注重把人物放在环境和其他人物的陪衬上, 还特别善于塑造一个活生生的立体感很强的鲜活逼真的形象。首先, 鲁迅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 合成一个”的办法, 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 是人物形象具有广泛的典型性。如阿Q这个形象, “是一个所谓箭垛, 好些人的事情都有堆积在他身上”, 正因为如此, 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从而使阿Q形象能在读者心目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再如华老栓、七斤的愚昧, 祥林嫂、单四嫂子的悲剧命运均带有普遍性, 吕韦甫、魏连殳的觉醒后的痛苦和孤独无不是那个时代的特有的产物。其次, 鲁迅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 要显示灵魂的深, 因此他在塑造形象是, 常常以“画眼睛”的方式、白描的方式来“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如《祝福》中前后几次对祥林嫂眼神和肖像的描画, 非常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故乡》中润土的肖像, 少年是活泼可爱“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手捏一柄钢叉”, 而后却“变成灰黄, 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 ……头上一顶破毡帽, 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浑身瑟缩着;手里捏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 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象是松树皮了”。这些前后对照的传神描写, 极简洁地勾勒出人物的生活命运的不幸, 触及了社会的底蕴和心灵的奥秘, 具有精密性和含蓄感。这类描写在鲁迅的文中随处可见, 《药》中夏大妈上坟时遇到了华大妈, “忽然见到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 便有些踌躇, 惨白的脸上, 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 走到左边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2、“画眼睛”、白描的方式

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最好是画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 即使细得逼真, 也毫无意思”。先生的诸多小说篇目中.极好的印证了“画人”“点睛”总关情这一艺术特色。鲁迅先生是高明的“画家”、“点睛”的大师。在他的小说中, 通过包括“眼睛”描写在内的多种艺术手法, 塑造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些形象, 熔铸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思想内容。鲁迅先生“画”人“点睛”, 手法高超, 富于变化;哲理精邃, 发人深省, 风格以朴素雅淡近人, 文笔以简能驭繁取胜。如下几个方面较为突出。

(1) 通过“眼睛”写“眼睛”, 刻画心理状态

在《狂人日记》中, 通过觉醒而无畏的反封建勇士“狂人”的“眼睛”, 画出了封建反动势力的形象代表赵贵翁们的“眼睛”。他们有着“似乎怕我, 似乎想害我”的“怪”“眼色”;有着“白而且硬”的“鱼的眼睛”、“满眼凶光”的“鬼眼睛”:有着“自己想吃人, 又怕被别人吃了”的“疑心极深的眼光”……从表现彼此对立的关系着墨, 刻画人微地表现了狂人备受迫害、惊疑愤懑的心理状态。从这种心理状态中, 我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力的创造, 可以看到狂人有着一双警觉性极高的活眼, 这双活眼正在闪闪发出敏锐地捕捉一切的眼光。同时以上的“眼”中之“眼”, 又逼真地显现了赵贵翁们的矛盾重重、恨惧狸的狡猾”。鲁迅正是用如此锋利的艺术解剖刀, 形象分明地展现了“被人吃的人”与“吃人的人”这两个截然对立的社会阵线。

(2) 透过人物“眼睛”, 画出国民灵魂

眼睛是灵魂的窗户。鲁迅说他“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 在小说人物“眼睛”的描写中, 他的确做成了这样“一件难事”——“画出”了“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而其目的, 在于“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并进而寻求医治之道。在《阿Q正传》中, 阿Q在绕到法场去“嚓”地杀头的路上, 看着那些对他喝彩凑热闹的人们。联想到四年前一只饿狼死死跟定他, 要吃他的肉的情景, 尤其是忘不了那“眼睛”——“……那狼的眼睛。又凶又怯, 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 又钝又锋利, 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 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阿Q在“圈而未圆”的“遗恨”中.在对咀嚼其灵魂的“眼睛们”的恐惧中——死去了!“示众的材料”死去了, “眼睛们”——那些“看客”的“灵魂”又怎样呢?他们比死去更其令人可愤、可悲——“至于舆论, 在未庄是无异议, 自然都说阿Q坏, 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 他们多半不满足, 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 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一个被压迫者被剥削者的被枪杀.引起与他命运类似的其他人的反应, 只是从中取“乐”, “乐”而不足, 便引为憾事!小说中以狼的眼睛作对比, 衬托出了更可怕的看客的“眼睛”。鲁迅生动深刻地“画出”了精神麻木尚未觉醒的民众的灵魂。鲁迅在一九二五年说过, “我们究竟还是未经革新的古国的人民”, 所以也还是各不相通, 并且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自己的足。中国民众在反动封建地主阶级长期统治下。由反动统治者刻意制造而彼此所形成的隔膜、仇视甚至以别人的不幸为快事的幸灾乐祸的心理状态, 正是灵魂中的病苦和隐毒。小说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条真理:凡是愚弱的国民, 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三、结论

总之, 通过以上鲁迅先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鞭打人的灵魂, 并不以拷问人的自身为目的, 他的最终指向是“绝望的反抗”, 即对于社会, 更是对人自身的反抗。鲁迅塑造形象时, 主要通过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 “画眼睛”、白描的方式以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等方面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环境中来展示其社会性必然性, 用次要人物来烘托暗示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以达到形象的真实性深刻性, 用多种多样的非常有效的手段来使其人物展示出逼真性。

参考文献

[1]杨联芬, 著.中国现代小说导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2]朱栋霖, 朱晓进, 龙泉明.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00) (上)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4]刘黎明.中国文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

[5]王丽丽.“思想和人格的导师”:张抗抗创作中的鲁迅因子[J].职大学报, 2008 (03) .

[6]管希雄.从历来作家笔下的狂人到鲁迅笔下的狂人[J].鲁迅研究月刊, 1989 (12) .

[7]熊岩, 王建明.论《故事新编》空间视阈下的个体境遇与人物性格[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

[8]蒋锋锋.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36) .

[9]姜晓洁.个性化人物形象创作的共同点——以鲁迅与契诃夫为例[J].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古典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篇3

一、抓住正面描写

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尤其是正面描写,古典诗歌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人物的正面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几个方面,虽然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不比小说人物刻画得细腻传神、形象丰满、完整全面,但是,诗歌是精炼的,每句话都经过了诗人的精雕细琢,诗人通过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一个笑容、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亦或是人物的语言、典型的细节,就可以刻画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思想情感。

比如,马戴的《出塞》:“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诗人通过外貌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戍边将士英姿勃发、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猛、英勇无畏的形象。第一句“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第二句中的“冲”字是动作描写,展现了戍边将士勇往直前的精神;第三句通过“卷旗”这个动作描写,表现了将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再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第二句中的“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了诗人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第四句,作者想象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自己这个远行之人,借助他人的声音、语言,再次表现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分析侧面烘托手法

侧面烘托又称间接描写,分为以物托人、以人托人、以景托人三种。这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不直接对人物进行描写,而是注意环境、周围景物、周围人物等描写对人物刻画所起的作用,进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比如,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陆鸿渐隐居之地的环境、景色,后半部分写诗人不遇陆鸿渐的情况,整首诗没有一处着笔于陆鸿渐,却写出了他寄情山水、高洁不俗、洒脱放达的隐逸人士的形象。前四句中“野径”“桑麻”“篱边菊”“未著花”等景物描写表明了陆鸿渐居住的地方很幽静,颇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蕴。

另外,“菊花”是“花中的隐逸者”,而陆鸿渐家外篱边未开的菊花更凸显了他的隐士风韵。后四句中“无犬吠”“问西家”“山中去”“归时每日斜”,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再如,戎昱的《塞下 曲》:“北风凋白草,胡 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首联是自然环境描写,体现了边塞地区苦寒的环境特点,目的是烘托边塞将士生活环境的恶劣;颔联中的“秋来”“夜后”通过交代时间侧面烘托了人物形象;颈联描写了边塞战士长期而艰苦的戍边生活,烘托出了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塞将士形象。

三、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对把握人物形象非常有帮助,所以学生要特别关注诗歌的题目和后面的注释,这些都会给出一定的暗示。

比如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深深地影响了他,他一生都在坚持抗金,无奈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使他壮志难酬。陆游晚年隐居山阴农村后,仍然心系国家,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却报国无门,在这种生活中他创作了很多爱国诗词,《诉衷情》便是其中一首。了解了陆游的生平和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学生就能很容易分析出作者是将自己的形象直接在诗中表现出来,通过一个被弃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小学语文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篇4

肖像描写包括容貌、声音、表情、身材、神态、服饰以及风度、气派等。通过肖像描写,往往能反映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德。例如在<红楼梦>中关于王熙凤的描写,“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场辉煌,恍若神仙妃子;头土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色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镂金百碟穿花大红洋缎银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替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王熙凤出场时的肖像描写,作者浓墨重彩,写出了她在这个大家庭中的地位,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也突出了王熙凤的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

2、通过语言来分析人物的性格,揣摩人们心理。

通过人物的语言可以表现人物思想、精神境界,心理活动。以刻画其性格特点。 例如在巴金的《家》中冯乐山在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了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 这是他专横性格的形象表现,有这句简短的话就可以看出他是这个家庭的统治者,是封建道德的化身,他是独断专横,凶暴

3、可以通过动作描写

通过人物行为和行为方式来观察人物,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 以茅盾《子夜》为例 “他蓦地一声狞笑,跳起来抢到书桌边,一手拉开了抽屉,抓住一枝手枪来,就把枪口对准了自己胸口。……窗外是狂风怒吼,斜脚雨打那窗上的玻璃,达达达地。可是那手枪没有放射。吴荪甫长叹一声,身体落在那转轮持子里,手枪掉在地上。” 他的“狞笑”、“长叹”,他的歇斯底里的“拉”、“抓”、“对准”等动作,都有力地暗示着吴荪甫悲剧命运的认识意义——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难逃失败的结局。

4、从心理描写,分析心里描写就是直接描写人物心里活动,能够把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

心理描写需要一定的揣摩,只有更深的了解人物的心理所想,才能更好的了解人物的性格,所以分析人物的心理是必要也是必须的。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他把车拉出去,心中完全是块空白,不再想什么,只为肚子才出来受罪,肚子饱了就去睡,还用想什么呢,还用希望什么呢?看着一条瘦得出了棱的狗在白薯挑子旁边等着吃点皮和须子,他明白了他自己就跟这条狗一样,一天的动作只为捡些白薯皮和须子吃,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仔细分析一下不难看出这是祥子的希望破灭了,同时他也绝望了。真正的绝望到底了

有些作品也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析正面的较侧面的简单,正面描写可以直接的去体会,而侧面描写则需要一定的思考和转弯,才能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偶尔也可以通过对比去揣摩人物,这样会更生动,更容易了解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篇5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如苏轼《定**》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案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篇6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2、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答题三步骤并规范组织答案

(二)学法指导:

(1)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方法一:一颦一笑总关情,言行肖貌要留心 正面描写:

(1)外貌描写:容貌、衣着、姿态等(2)神态描写:面部表情

(3)心理描写:情感、心理活动(4)动作描写:动作行为

(5)语言描写: 对话和自问自答

方法二:缘景明情品意象,侧面描写来衬映 侧面烘托:

1、注意环境(时间、天气、地点、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起到的作用。尤其注意意象在诗中的含义,理解这些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2、注意次要人物对人物塑造的作用;注意对比反衬等手法 方法三:知人论世细推敲,巧看注释获信息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2细看题目,巧看注释。

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思想抱负,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2)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答题步骤 步骤一:说特点

人物形象描摹:特征(遭遇)+身份。

人物身份:游子、思妇、将士、官吏、隐士、文士等

步骤二:析诗句

分析描写方法,结合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识别依据。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等);侧面衬托(环境渲染、反衬等)

步骤三:明作用

形象在诗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步骤三可根据题目要求以及诗歌本身灵活作答,有时可以省去)答题框架:

①本诗(词)塑造了(特征)的(身份)的形象②通过(描写手法)写出了(译重点诗句),体现了人物(特征)③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框架灵活使用)

(三)且做且思、边学边练(1)课内复习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请分析概括周瑜的人物形象。

步骤一:本词塑造了一个()的()形象

步骤二:词在上片通过()描绘了()的情形为英雄造势;

词在下片通过()写出周瑜的();通过()表现了

周瑜的(),通过()表现周瑜的()。

步骤三:诗人塑造周瑜英雄形象表达()的情感。(2)方法练习

方法一:一颦一笑总关情,言行肖貌要留心

采莲子

唐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人物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步骤一:本诗塑造了一个()的()的形象。步骤二:通过()描绘()的情形,体现采莲女()的特点;通过()写出采莲女被人发现

行为后羞涩,体现她()的特点。

方法二:缘景明情品意象,侧面描写来衬映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步骤一:本诗塑造了一个()的()形象。步骤二:诗歌前四句通过()写出()体现

了陆鸿渐()的特点;后四句通过()

()了陆鸿渐()的特点。

步骤三:诗人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

方法三:知人论世细推敲,巧看注释获信息

鹧鸪天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后移戎州安置,至元符三年(1100)得赦,在蜀地流徙五年余。这首《鹧鸪天》,就是戎州安置时答蜀士史应之之作。

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步骤一:诗中塑造了一位()的()形象

步骤二:诗通过()刻画他()的行为,展现他()的形象;诗人发出“付与时人冷眼看”的感慨表现了他()的形象。

步骤三:借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3)小试牛刀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四川卷)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智老,“儒先”叶天经.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步骤一:诗中塑造了一位()的()形象。步骤二:诗歌通过()描绘出()的情形,体现出诗人()的特点;

通过()描绘出()的举动,体现诗人()的特点;

通过()写诗人()体现诗人()的特点

步骤三:省略(4)作业巩固

调笑令·渔父

苏轼

渔父,渔父,江上微风细雨。

青蓑黄箬(ruò)裳衣,红酒白鱼暮归。

归暮,归暮,长笛一声何处。注: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简要分析词是怎样刻画“渔父”形象的?

(四)知识积累

(1)形象的概念及分类

诗歌形象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形象分三类:

1、人(抒情主人公自己和作者塑造的形象)

2、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3、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2)常见的诗歌人物身份类别 ①隐士:

1、古隐士(伯夷、叔齐、范蠡、谢安、陶渊明、“竹林七贤”等古代知名隐士);

2、虚拟隐士(樵夫、渔夫、钓叟、野老、村夫等)。②官吏:

1、贤臣(诗人塑造贤臣形象多来干谒达官显宦或表达渴望英才济世之情);

2、小吏(诗人塑造小吏的形象多为自己,且多表达身处官场下层的无奈以及对百姓的同情);

3、酷吏(诗人塑造酷吏形象多揭露现实丑陋以及对百姓的同情)。③女子:

家庭内:妇人(游子妇、征人妇、商人妇、贤妇、弃妇等);少女形象。家庭外:宫廷女性;娼妓乐妓;神话女性。④将士 将军:(智勇双全,英勇善战的将军;纵情享乐、腐化无能的将军)士卒:(以身许国、骁勇善战的士卒;境遇凄苦,厌战反战争士卒)⑤文士

儒士:服饰特征(纶巾鹤氅、穿深衣、戴章甫、簪笔、木屐等)狂士:(阮籍、嵇康等)

⑥游子、农民、商人、侠客、市井小民等(3)常见人物形象特征

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热爱自然、超脱世俗、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志趣高洁、饱读诗书、高雅脱俗、悠闲自得、旷达闲适、怀才不遇、潇洒俊秀、(儒士、隐士)

清高孤傲、不慕权贵、傲岸不羁、抗争世俗、慷慨愤世、豪放洒脱、狂放不羁(狂士)矢志报国、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献身边塞、勇猛剽悍、英勇善战、慷慨愤世、忧国忧民、饱经磨难境遇凄苦,厌战反战、思念家乡(将士)

清正廉洁、建功立业、同情百姓、残暴冷漠、贪污腐化、忧国忧民(官吏)

诗歌中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篇7

读过 《笑傲江湖》的人都知道林平之是悲剧人物的代表, 是抗争命运却被残酷命运所吞噬的人物, 他的悲剧命运并非偶然, 对林平之最终悲剧的原因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 我也有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造成林平之悲剧的原因一共有三个, 第一是 《辟邪剑谱》的悲剧、第二是投错师门的悲剧、第三是自身性格的悲剧。即使他不杀余沧海的儿子, 悲剧也依旧会发生, 因为有了这本剑谱它就像一个永世魔咒, 至始至终都缠着他, 余沧海和其他武林人对 《辟邪剑谱》虎视眈眈, 早已经有了对付福威镖局夺取 《辟邪剑谱》 的策略, 借杀子之仇迫害林家的理由就更充分了, 这本 《辟邪剑谱》对余沧海等人来说寓示着权利, 用尽一切手段争夺权力, 林平之被权利所冲击, 最后酿成悲剧。说来这剑谱也是个笑话, 它与 《葵花宝典》系出同源, 练习此功必先自宫, 那些武林人士不知道其中的秘密而盲目抢夺, 殊不知练习 《辟邪剑谱》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 即使知道代价是什么有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还是会去做, 比如伪君子岳不群为了自己的剑法天下无敌不惜自宫与爱妻决裂,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所以最后惨死在仪琳的剑下是他应有的结局。林家的祖传剑谱, 就像毒品一样诱惑人又害人, 所有的压力都他一个人承受着, 为了给父母报仇去练习 “毒品”《辟邪剑谱》, 挥刀自宫后从一个气血方刚的少年变成了一个阴柔妩媚内心充满仇恨压力的人, 这一练就再也回不去了, 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严重的代价, 身体不再完整, 善良本性不再有, 走上了性格的对立面, 一个单纯善良的孩子变成一个狠毒残暴之人。 《辟邪剑谱》既是他家的 “定时炸弹”, 又是因为练习了它身体才残缺, 造成林平之最后的悲剧与这本剑谱确实是密不可分。然而 《礼记》中说; “师也者, 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老师对我们的人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指导我们人生的方向, 有个好老师的教导是我们一生中的大幸, 老师的话有时候使我们受益终身, 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海伦·凯勒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出生19 个月就因为一场车祸夺去了她的视觉、听觉和正常说话的能力, 变成了残疾人,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残障者却创造了人生奇迹, 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 她之所以取得了这样的成就全凭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的教育与帮助, 一个好的老师可以让这样连自己都放弃自己的人都能有所成就, 可见老师在人生中所起的作用有多么重要。林平之拜岳不群为师, 岳不群对他的影响极大, 没遇到好的老师也是他最后悲剧的原因, 当木高峰按着他的头折磨他的时候, 是岳不群救了他, 记得原著中林平之第一次见到岳不群时是这样描述的: “眼前这书生亥页下五柳长须, 面如冠玉, 一脸正气, 心中景仰之情, 油然而生。”他对表面这位玉树临风, 一身正气的人极为崇拜并拜之门下, 以为这是他的拯救者可以帮助他为父母报仇。然而事情不是他想象的那样, 岳不群虚则收他为徒, 实则夺取 《辟邪剑谱》, 开始林平之并不知情一心跟随师父希望学得上层武功手刃余沧海, 但是岳不群没有教他武功只是教他一些无用的招式来敷衍他, 表面对他关心备至, 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算计如何夺得他林家的 《辟邪剑谱》。在一次被刺杀未遂中, 无意发现师父脚上的记号知道了刺杀他夺剑谱的人就是这个让他敬仰万分的师父时, 他内心憎恨、愤怒、失望, 感觉自己被玩弄于股掌之上有说不出的痛苦, 没想到他的师父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他的希望破灭了, 他知道没人会真正的帮他都是为了得到他家的剑谱, 只有自己变强大才能报仇, 在万分无助下挥刀自宫修炼。试想如果岳不群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像父亲一样教导他, 从失去父母的阴影中将这个可怜的孩子解救出来, 帮他放下仇恨有一个崭新的未来, 或者借助江湖势力利用正当的手段去帮助他报仇, 他也不会走投无路做出残害自己身体的极端行为, 是不是他就不会有那样一个悲惨的结局了呢? 所以说作为师父的岳不群对他的影响很大, 导致他人生悲剧的原因跟岳不群这个人物也是分不开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叠加在一起使这个悲剧人物更加悲剧, 如果把《辟邪剑谱》和岳不群归类为客观原因的话那么林平之自身的性格就是主观原因, 说性格决定命运, 这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年刘邦和项羽对战, 刘邦把他逼上乌江自刎, 大家都知道项羽是可以坐船逃走的但他并没有, 觉得逃走了到那边也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宁愿死也不逃, 世人称之为英雄, 他是一个有勇有谋、正直敦厚之人, 不做诡诈之计破敌, 这样的英雄值得我们敬佩, 但就是因为有了这种性格才自刎于乌江边上。可谓是: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等待时机, 东山再起不是没可能, 但性格不允许他逃走才导致他走得悲凉以这样极端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例子充分证明了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反过来说命运改变性格也是成立的, 因为我们的社会不是完美的结构, 不幸总是不断在上演, 有的人遭遇了不幸却在逆境中实现了自我价值, 有的人遭遇了不幸却放弃了自己, 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实现人生价值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比如正在上映热播的 《芈月传》的女主角芈月, 她也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在秦朝把持朝政三十余年, 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被逼死, 是母亲身边的宫女将她抚养成人, 成长中历经磨难但依旧坚强地活着, 最终靠自己的努力达到人生的巅峰。而林平之却恰恰相反, 虽然以上两个观点在林平之身上都能成立, 但最终造成他悲剧的原因还是他自身的性格,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性格特质, 林平之的这种潜在性格特征是被灭门和失去双亲后给挖掘出来的, 倘若他一直生长在起初安逸的环境里, 那些潜在的性格会慢慢磨损甚至消失, 他还会保持着善良、行侠仗义的性格, 但事与愿违, 他遭受了家庭变故有了心理阴影所以潜在的性格就出现了, 但他并没有令狐冲那样洒脱的性格, 令狐冲从小到大一直深爱的小师妹嫁给了林平之, 遭师父猜忌赶出师门, 他依旧保持着侠客风骨, 没有失其本心。林平之的性格里有一点就是嫉妒心过强, 他初入华山门下, 令狐冲是大师兄既受师父师母的疼爱又受到师弟们的爱戴, 他是新来的小师弟不受师兄们的喜欢也不受师父的重视他就开始嫉妒令狐冲, 再加上他与令狐冲属于情敌, 我们都知道是令狐冲与岳灵珊青梅竹马在先, 他是后入者, 按照道理来讲, 令狐冲应该记恨林平之才对没想到却反过来了, 令狐冲成全了自己心爱之人, 而且令狐冲还救过他的命, 林平之非但没有感激却一直记恨着令狐冲, 这种善妒的性格让人厌恶。妒忌是最可怕的, 它可以使人走向极端, 他所做的那些过激行为也是在预料之中。林平之过于执着的完美主义者性格也是造成他悲剧的性格, 他从小生长在有钱有势的镖局家庭中, 外公在洛阳的势力也不容小觑, 生得俊秀貌美, 受爹娘疼爱, 身边有侍从跟随奉承, 从未经受过苦难, 打算和爹爹一起使镖局威震四海, 可以说是拥有一个很完美的家庭, 性格也逐渐趋于对完美的追求, 他对自己要求过高, 对自我责任相当看重甚至过于严苛, 他认为给父母报仇是他的责任, 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任务就是复仇, 复仇是他能够挥刀自宫忍受屈辱的支撑, 他不会像令狐冲那样懂得以正当的方式发泄对世间的不满, 用一种扭曲的思维看待人和事, 做事的手段也就“变态”, 林平之被这种性格所操控, 期初的性格被磨灭, 就是这样一个执着的完美主义者的性格特征致使他对报灭门和杀亲之仇有着痴迷的追求。人们把林平之定为反派人物的原因还是他杀死了真心爱他的人岳灵珊, 他那种不成熟幼稚的性格给他人生中剩下的一点点光芒都化成了悲剧的眼泪, 林平之的这些遭遇除了岳灵珊没有一个人同情爱护他, 岳灵珊曾经对他说过无论天涯海角都跟随他, 可是他并不珍惜却残忍地将她杀害。他早就不管她的死活了, 原著中描写道: “那断臂之人已抛去长剑, 着地打滚, 右臂向岳灵珊的小腿揽去。岳灵珊大惊, 叫道: “平弟, 平弟, 快来助我! ”林平之朗声道: “姓余矮子要瞧辟邪剑法, 让他瞧个明白, 死了也好闭眼! ”尽管岳灵珊叫他的名字那么多次让他过来救自己的命, 可是他为了给余沧海展示自己的辟邪剑法却对妻子不管不顾, 让任盈盈都觉得吃惊, 这完全体现了林平之这种不成熟的性格, 以为自己练了一点辟邪剑法就天下无敌了, 要不是他如此幼稚怎么会让木高峰背部的毒液毒瞎了双眼。林平之对家的概念还是他的 “福威镖局”他娶了岳灵珊但他并没有真正的把她当家人, 也没有把华山当做自己的家, 一心想着如何报仇, 他对以前的家那种依赖性太大, 如果真正把岳灵珊当亲人怎么会残忍杀害, 他活着的目的是给亲人报仇而不是杀害亲人, 最可笑的是他杀害岳灵珊的理由是为了向左冷禅表明心迹, 明知是武林败类还要去与之为伍, 为了这样的败类杀爱自己的人, 岂不是可笑? 这些行为都来源他不成熟的性格, 以为杀了岳灵珊就可以表明对左冷禅的衷心了, 真是大错特错。他过于不成熟, 从未想过岳灵珊也是可怜人, 他只顾自己的感受把对灭门之祸和对岳不群的憎恨都转移到岳灵珊头上, 在小说三十五章: 林平之道: “正是! 我怎知你深谋远虑, 为了一部 《辟邪剑谱》, 竟会到福州开小酒店? 青城派那姓余的小子欺辱你, 其实你武功比他高得很多, 可是你假装不会, 引得我出手。哼, 林平之, 你这是早瞎了眼睛的浑小子, 凭着三脚猫的功夫, 居然胆敢行侠仗义, 打抱不平?你是你爹的心肝肉儿, 他们若不是有重大图谋, 怎肯让你到外面抛头露面, 干这当垆卖酒的低三下四的勾当?”即便岳灵珊解释再多他依旧无法释怀, 一直记恨着岳灵珊, 如果说岳灵珊是他剩下的“光芒”, 那么他亲手毁灭了人生中仅剩下的最后一点光芒, 在今后的道路上迎来的全部是黑暗, 悲剧也就自然产生了。

2 林平之形象塑造的意义

小说阅读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 篇8

关键词: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祥林嫂

小说的中心是人物,而小說教学的重点往往也是从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开始的,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需注意诸多问题,要知道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有多种方法。我们在教学时,应结合教学目标,与教材实际相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力求做到面面俱到。针对一篇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最好选择两种适当的方法,这样才能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

一、通过典型环境关照人物性格

环境除了囊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与背景之外,人物的生活环境、风俗环境以及人际环境等也包含其中,而生活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发展来说也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在教学中,我先向学生提问:“文章开头写鲁镇的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而‘改变之大的无过于祥林嫂。鲁镇‘不变的是哪些?鲁镇的‘不变与祥林嫂的‘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根据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比如,祥林嫂在第二个丈夫贺老六死后重回鲁镇,但大家对她的称呼仍然是“祥林嫂”,由此可见这些人具有很强的贞洁观念;鲁四老爷认为祥林嫂伤风败俗,不允许她在祭祀时沽手,在祥林嫂死后,还骂她是“谬种”;而四婶对于祥林嫂捐门槛的举动持不承认的态度,可以看出当地妇女深受封建迷信与封建礼教的毒害。整个鲁镇,就仿佛一个牢笼,只是没有门而已,代表当时病态的社会,鲁镇的“不变”与祥林嫂的“变”之间就是“吃”和“被吃”。

又比如,《祝福》里那“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年终祝福和鲁四老爷阴冷、破旧的书房,对地狱的迷信、对寡妇的鄙视以及当时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构成了当时的社会风俗画,在这一风俗画里,关于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不无充斥其中,而这也是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也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落后、愚昧的环境中,像祥林嫂这样性格的人物才会不计其数,才会受到迫害,最终被摧残致死。

二、通过情节探索挖掘人物内涵

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常在情节中展现出来,教学中我们首先应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做到心中有数。不同的场面组成了情节,随着场面的转换,情节也发生变化,呈现出开头、发展、结局等多个阶段。把握好人物在每一阶段的思想性格特征,有利于我们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展开思考,更加深入地对人物的内涵进行挖掘。我首先向学生提问:“反抗精神在祥林嫂身上有没有体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虽然祥林嫂沉默寡言,但是她那有神的眼睛,干活时麻利熟练的动作无不从侧面向我们反映出她刚强不屈的性格特征。就事实情况来说,祥林嫂有追求、肯努力,对于别人对她命运的安排她是拒绝的,她希望凭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向命运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她大胆外逃帮工;她拼命干活,只为创造独立自主的生活;她用号啕大哭、大骂的方式反抗婆婆逼她改嫁,甚至还以命相搏。除此之外,她还十分有魄力,将自己劳动所得用以土地庙门槛的修葺,这些都是她想挣脱神权对她的绞杀表现。

接着我们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祥林嫂的反抗?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看到祥林嫂倔强、反抗性格的一面,还应对人物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进而对这一性格背后潜在的奴隶性有充分的认识。在鲁四老爷家,“她做工却毫无懈怠,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年底最繁忙的活儿,全由她一人承包,得到的仅仅是每月五百文,这是极不公平的,“然而,她却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祥林嫂苦苦追求,甚至奋起反抗,但争取的东西却是奴隶地位的安稳。但可悲的是,虽然独立做人的愿望一直贯穿在她顽强抗婚的动力之中,但是对封建夫权给予她的“从一而终”的“权利”更为看重,她之所以将所有的劳动所得捐给土地庙,也是为了对没有尽到“从一而终”义务而带来的罪孽做出弥补。

三、通过外在描写揭示人物命运

1.肖像描写

所谓的肖像描写就是对人物的身材、容貌、表情以及习惯性特点等面貌特征进行描绘,其主要是利用“形”达到传“神”的目的,通过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将人物内心世界反映出来。

学生在对课文仔细阅读过后,我们让学生思考:“文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共有几次?而这些肖像描写的意义又在哪里?”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随着祥林嫂不断变化的身世,作者对她在不同境遇有三幅肖像描写,不仅对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做出了简单概括,也将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将人变成鬼的过程体现得淋漓尽致。祥林嫂初到鲁镇时“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向我们描绘出一个虽然“当家人”已死,但还没有受到过多生活磨难的年轻寡妇的形象。而当再次回到鲁镇,将所有劳动所得捐给门槛后,主人家仍然不让她触碰祭品,“赎罪”也终究没有实现。这次祥林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夜之间,她变得精神不济、懦弱胆小,“自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在受尽苦难之后,最终在祝福之夜离世,这时出现在“我”面前的祥林嫂,呈现出一个地道的乞丐形象,与一具僵尸相差无几,“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全部变白,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尚能证明她是一个活物。”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人物肖像的变化显示出来,不仅形象、鲜明地表现了祥林嫂的悲惨的命运与性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作者对祥林嫂强烈的同情感,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愤慨。

2.语言描写

俗话说,言为心声。人物内心往往通过语言表露出来,所以人物语言是体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面。我们在指导学生对人物语言进行分析时,要重点抓住那些个性化的语言。比如,《祝福》中祥林嫂失去阿毛后,多次向人诉说阿毛被狼吃掉的情景,总是说“我真傻,真的”,虽然这句话只有5个字,但却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将祥林嫂的性格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3.动作描写

老舍先生曾说:“人物描写最难的地方就是让人物立起来”。怎样才能让人物立起来?是我们所有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只有成功的动作描写才能让读者感受到一个生动的人,才能充分展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针对人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的行动进行细致分析,因为它是最能将人物性格体现出来的。比如《祝福》中,祥林嫂捐门槛后,坦然地拿酒杯与筷子被制止时“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将祥林嫂的失望、绝望描绘出来,这也为祥林嫂的死埋下了伏笔。

总之,对学生来说,小说是他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文体,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让师生之间充分互动,特别是要指导学生结合自身所学分析人物形象,进而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同时,教师应知晓,虽然小说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分析理解人物形象,但并不是唯一的,其他教学内容也不可忽略,比如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协调好各个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侯香.浅谈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02):135-136.

[2]彭延山.谈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J].学术探论,2013(12):55.

[3]黄辉.从孔乙己到祥林嫂-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之小说人物形象分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61):14.

上一篇:安全检查记录表封皮下一篇:一把双刃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