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人物形象

2024-07-17

主要人物形象(精选12篇)

主要人物形象 篇1

摘要:《飘》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是斯嘉丽, 整篇小说以女主人公的感情生活为主线展开。除女主人公外, 其他重要人物也依次出场:瑞得·巴特勒, 维希礼和玫兰妮。这篇文章主要分析这部小说中以上提到的四位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使读者能从中了解这部小说成名的一些主要原因。

关键词:爱情,理想,婚姻,现实

《飘》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其作者是美籍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 小说主题是对南北战争进行真实再现。作者对人物形态的生动刻画和成功塑造铸就了这部小说的辉煌。这部小说从1936年出版至今仍名列畅销书之列。本文旨在对小说中四位主要人物进行形象与性格的剖析, 从而能使读者深入地了解小说的精髓所在。

一、斯嘉丽形象性格分析

1.1表里不一的斯嘉丽。斯嘉丽出生于美国南部佐治亚州的一个富裕的庄园主家庭里。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 一般来讲, 它应该是端庄秀气的大家闺秀, 举止高雅、气质非凡, 但她与当时的女孩子不同, 经常会骑马, 还爬到树上玩 ;她希望自己在烧烤舞会上可以尽情地吃喝而不是装着像鸟吃食那样。尽管斯佳丽拥有大户人家小姐的优雅气质, 也会做表面上的大小姐, 但她的实际行动如同书中描述 :无论她的长裙显称得她多么优雅, 发髻多么整齐, 叠放于双膝前的玉手多么娇嫩、温柔, 都无法掩盖她的本源。这些都体现了斯嘉丽性格的双重性——外在的娴静、温柔和内在的叛逆, 任性。

1.2顽强拼搏和冷酷自私的斯嘉丽。当南北战争的飓风扫过塔拉庄园和十二橡树园时, 斯嘉丽这位大农场主的女儿养尊处优的大小姐时期便走向终结。没有金钱做支撑、没有显赫家世做后盾的斯嘉丽并没有被显示击倒, “从出生起, 每天都带着时尚帽子, 披戴纱罩, 佣人簇拥”的她承担起一家之主的重任。她费尽心思地赚钱, 生活中精打细算, 遇事果断冷静, 完全不像弱女子, 犹如真真正正的男儿。她自觉不自觉地把达尔文的“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法则演绎得如此生动有力。

1.3斯嘉丽——爱情理想主义者和婚姻现实主义者。

当十二橡树庄园的贵族青年维希礼从欧洲游历回来, 骑着高头大马和她打招呼时, 她第一眼就爱上了这位绅士。但斯嘉丽对阿希礼并不是十分了解, 包括他的想法、做事风格, 当时那种情况下她没有机会去了解, 直至最后, 她也并不了解阿希礼 , 但她这种盲目的爱恋痴心不改十几年, 甚至成为她辜心付出的原动力。由于斯嘉丽长时间对瑞得的伤害耗尽了他对斯嘉丽的爱, 瑞德最终选择了离开。最终斯嘉丽因为自己的爱情理想断送了自己的真爱, 成为精神上的负翁。

二、梅兰妮的性格形象分析

梅兰妮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南方传统妇女的完美代表。在她身上有着南方传统社会所期望的一切优秀品质。她爱这个家庭, 爱她的丈夫、孩子, 对所有人都极为贴心。她为人和善, 会揣度他人意, 尽管她很消瘦, 但并不柔弱。她向往自由生活, 同时也热爱生活, 她甘愿为南方社会的胜利牺牲一切。当南北战争宣告终结时, 她被推选为妇女协会负责人, 米德大夫, 这位威望极高的年长者对梅兰妮称赞道 :“你是我们所有人的心, 是我们剩下的一切。只要有了这样的心, 北方佬即使把别人的一切都占有了也没关系! ”她的心里只有善良, 从不觉得自己做出了多大的牺牲。

三、维希礼的性格形象分析

维希礼是贵族身份, 但并非属于玩世不恭, 南方男子在涉猎、舞蹈、政治方面表现突出, 而维希礼在这些方面也绝不逊于他人。无论和同龄人相比, 还是和他的周边人相比, 他确实有很多他人所不及的优点。在南北战争未爆发前, 他过着衣食无忧的公子哥生活, 认为读书、写诗就是生活的全部, 和那些只会玩的少爷相比, 他略显高雅。加之他外表儒雅、大方, 所以, 才会得到斯嘉丽的青睐。他对于人们冷眼旁观 , 对于人生也冷眼相待。

维希礼对于斯嘉丽的爱一直持回避态度, 而在文中, 作者对此也做出解释, 维希礼说 :“我不喜欢过于真实的人或事、凡是有生气的, 我都会选择回避, 我不想他们闯入我的生活。因为斯嘉丽太真实、太有生气, 而我过于胆怯, 我喜欢梦境, 所以我只有选择逃避”。

四、瑞德·巴特勒的性格形象分析

在对瑞德进行描述时, 作者并没有厚此薄彼, 使瑞德逊于维希礼, 而是水平相当。二人都有显赫的家世, 极其睿智, 集智慧、思想于一身, 但瑞德有着与维希礼截然不同的鲜明个性。

瑞德在小说中是个典型的圆形人物。他身上拥有独特的魅力, 成熟、风趣、深沉, 他做事果敢, 为人自信。他喜欢斯嘉丽, 就拼命去追求, 而这更彰显出斯嘉丽的独特气质。他的义无反顾的追求和最后不留余地的决绝分离, 使这个人物形象充满争议。巴特勒也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灵魂人物, 他的嘴角总是挂着一丝微笑, 嘲讽味十足, 而这也成为他的一大特点。他对所有事、所有人都漫不经心, 仿佛只有他是局外人, 用冷眼洞察局内人的一举一动, 因此, 他的嘲讽有其深意。他虽然家世显赫, 但他的所有行为都有悖于这个时代。他是睿智的、清醒的, 在他看来, 邦妮是斯嘉丽的化身, 没有遭受到任何摧残的、纯碎的斯嘉丽。他从女儿那里得到了无法从斯嘉丽身上获得的纯真的爱, 但造物弄人, 邦妮夭折了, 他为此而发疯, 不忍心将邦妮下葬, 而他与斯嘉丽之间的感情危机也由此开始。最终决定黯然离开, 结束他心灵的漂泊, 回到属于他的地方去。

这部小说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使这部小说风靡全球。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也因此名满天下, 她从女性独特的视角给人们揭示了女性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成为读者心灵流连忘返的景点。

参考文献

[1][美]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傅东华,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79.

[2]张志杰.论斯佳丽性格的矛盾对立性[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 .

[3]喻继红, 李艳荣.水火交融的“乱世佳人”——斯佳丽性格解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

[4]解英兰.一个令人着迷而飘逝的梦——马格丽特·米切尔《飘》中卫希礼形象剖析[J].运城学院学报, 2003 (1) .

主要人物形象 篇2

摘要:本文对著名作家沈从文本人以及其作品《边城》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并结合故事情节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翠翠、大老天宝以及二老傩送进行了一系列评述。

关键词:《边城》、爱情、悲剧

《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一部代表作。沈从文先生是湖南凤凰县人,他出生于行伍世家,身上流淌着汉、苗、土家等民族的血液,湘西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使他本人以及其作品都有一种极其独特的风格和感觉。在沈从文先生众多的作品之中,《边城》便是他对湘西世界的一种极好的展现,也是最能表现出一种人性美的作品。

《边城》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湘西偏远的小镇——茶峒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故事主要围绕老船夫的孙女翠翠和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天宝和二老傩送展开。天宝和傩送兄弟两个同时爱上了翠翠这个纯真善良的姑娘,翠翠虽然喜欢二老傩送,但由于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翠翠一直把这种感情压抑在心中,错失了一份美好的爱情,也酿成了天宝淹死、傩送出走的悲剧。最终,老船夫也由于心力交瘁而去世,留下翠翠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小说的最后写到: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给小说悲剧性的结尾带来了一丝淡淡的希望。虽然留给翠翠的是无尽的等待,但至少还保留着一种希望。我想,也正是由于这种希望,翠翠才能支撑下去吧。

在这里,我想对这个爱情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翠翠、大老天宝和二老傩送进行一点评析。

首先是大老天宝。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毋庸置疑,他深深地爱着翠翠,并且走了“车路”,向翠翠提了亲。后来,天宝知道自己的弟弟傩送也喜欢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决斗”的方式便是唱歌。在“决斗”时,天宝让弟弟先唱,弟弟唱完之后,天宝自知比不过,并且翠翠深爱的是自己的弟弟时,天宝忍痛割爱,选择了退出,成全傩送和翠翠。然而,天宝最后却死于意外,这让人不免有些遗憾。

然后是二老傩送。傩送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金钱和地位、责任感很强的人。当为翠翠唱歌的时候,傩送倾注了自己浓浓的爱意,用自己的歌声打动了翠翠;当王团总以碾坊作为陪嫁时,傩送不为所动,仍然追求着自己的真爱;当得知哥哥天宝闯滩而死的时候,傩送心怀愧疚,最终选择了出走。这一切都体现了傩送是一个性情中人。

最后我要着重谈谈翠翠这个主人公。从一定层面上来说,翠翠这一人物形象是沈从文先生一生坎坷经历的一种折射,是沈从文先生追求的爱与美的化身。翠翠是一个刻画十分到位的文学典型。第一,翠翠具有显现出特征的性格。一方面,翠翠有着和当地人一样的淳朴和自然,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渴望;另一方面,翠翠她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一直在压抑着自己的感情,并没有十分明显地表现出对二老傩送的爱。第二,翠翠具有显示出生命斑斓色彩的性格,既有反抗叛逆、日渐成熟的进步之心,又有纯真善良、美丽朝气的少女之心。第三,翠翠具有显示出灵魂深度的性格,应该说,翠翠是那个时代女性渴望自由的爱情与婚姻却又受到文化的一种压抑的矛盾心理的代表。第四,翠翠具有蕴含深刻历史真实的性格,在翠翠的身后还站着一个一生坎坷却又对理想人生充满向往的沈从文,这使翠翠的形象更加真挚感人。

总之,不管是《边城》的故事内容还是其对人物的刻画,《边城》都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美的体验,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小说主人公的心情。我相信,每一个读过《边城》的人都会得到一种心灵的涤荡与净化。

参考文献:

主要人物形象 篇3

关键词:电影《紫色》 女性形象 “对抗” “对话”

《紫色》是黑人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力作,该书于 1982年第一次出版,一经问世便赢得了读者和批评家的广泛好评,被誉为女性主义的杰作。小说《紫色》凭借深刻的内涵和女性主义精神一举占据美国文学的前沿,该作品首先获得普利策文学奖,而后又两获殊荣。该小说于1985年由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改编为电影,引起巨大轰动且荣膺十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这是一部难得的由黑人创作的小说和黑人为演职员的电影。其主题不仅揭露了黑人社会的现实,而且是提倡女性主义的范本,原著中的女性主义精神更是被传神地呈现于电影中。电影《紫色》源自小说,又超越了小说。电影以女主角西丽的成长为主线,探讨了黑人女性的生活困境和觉醒的成长历程,亦完美地诠释了沃克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旨在通过两性关系角度,对电影《紫色》中的几位主要女性人物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一、两性关系间的“对抗”

影片开始就是一片紫色的花海,女主西丽和天真无邪的妹妹奈蒂穿梭其中,嬉戏欢笑,像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然而继父的出现:“西丽,你有全世界最丑的笑容”,将这一幕烂漫美好的画面彻底打破。西丽的成长历程十分曲折:幼年的她完全没有任何自我意识,只知道任由继父凌辱。她14岁被继父强奸并生下孩子,自己的亲生骨肉也被迫送人。在被继父嫌弃之后,西丽像货物一样被“出售”给了丧妻且有三个孩子的某某先生。婚后,某某先生对西丽的虐待有过之而无不及,白天他视西丽为仆人和干活的牲畜,夜里把西丽视为泄欲的工具,稍有不满便轻则谩骂,重则拳脚相向。西丽深受父权制思想的毒害且缺乏对黑人女性存在的自我意识,她说:“我不知道如何抗争,我只知道要生存。”因而在如此境遇下,西丽最初只能选择麻木和隐忍。时光流逝,当西丽知道某某先生扣押奈蒂写给西丽的信件长达十几年之久后,终于在一次聚餐时,一向唯命是从的西丽用手指着他,说道:“我诅咒你直到你合理地对待我为止!否则你想要的一切都会粉碎。你为我设计的牢房终究会让你自食恶果。”最终,西丽摆脱了某某先生的控制,开始自己全新独立的生活。

西丽的妹妹奈蒂从小在姐姐的陪伴下长大,然而奈蒂与姐姐西丽不论从外貌还是从性格上都有着天壤之别。奈蒂漂亮聪明,在其继父随后的婚礼上被某某先生相中,之后不久某某先生就登门拜访提出想要娶奈蒂,奈蒂继父也觊觎她已久:“我可以给你西丽,但是奈蒂,你穷极一生也得不到。”最重要的是,奈蒂一开始就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自尊心。由于具有反抗意识,奈蒂避免了像西丽一样被继父强奸的命运。随后,她不甘继父的骚扰和压迫,便逃离投奔至姐姐西丽家中,并发誓再也不回去。当奈蒂在某某先生家中看到他的小孩欺负西丽时,她告诉西丽:“让他们知道谁才是这里的老大,你必须进行抗争!”但随之而来的是某某先生对奈蒂的种种图谋不轨,最终奈蒂在上学途中被某某先生尾随,并遭到他的强行占有时,奈蒂进行了反抗。由于奈蒂拒绝他的非分要求,某某先生不顾西丽和奈蒂同胞姐妹的亲情,赶走了奈蒂。在被某某先生赶出家门时,奈蒂歇斯底里地喊道:“只有死亡才会让我们分离”,并与姐姐约定好给彼此写信。

影片中着力塑造的另一位具有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的就是哈伯的妻子:索菲亚。索菲亚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狗叫声。三只大狗一边跑一边惊恐地朝后面张望。随后是索菲亚挺着大肚子,大摇大摆地向亚伯特家走去,正如西丽的旁白说的那样:“她要像出征一样前来。”索菲亚一出场就颇具独立意识。与哈波自由相爱的索菲亚冲破家庭的阻力获取了自己的婚姻。然而婚后受到父亲父权制思想的影响,哈波在父亲的教唆下千方百计地想以暴力控制索菲亚。索菲亚在得知西丽竟然也建议哈伯殴打自己来建立家庭生活中的统治地位时,索菲亚怒气冲冲地向西丽发出了自己的呐喊:“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在不断地抗争,我必须和我的父亲抗争、和我的叔叔抗争、和我的兄弟抗争。女孩子在有男人的家庭里面就并不安全。但我从没想过在自己的家里也要抗争。我爱哈波,天知道,我真的很爱他,但是在他打我之前,我会先杀了他!”甚至告诉西丽:“你应该先敲开你丈夫的头,然后再想想天堂。”不久两人之间的感情在一次次的互相打斗中消失殆尽,最终导致索菲亚的出走。

除了奈蒂之外,整部影片中最具独立意识的女性应该是秀格。她是一位歌唱家,她美丽大方,才华横溢,是无数男性心中向往的万人迷。她也在用自己方式或者说用她的才华和美貌反抗着。秀格不同于固守在家庭中的女性,她不会为了任何男人痴情不改伤心落泪,她每天都是快乐的,尽管身边围绕着众多的追求者,她依旧是我行我素,来去自由。秀格是西丽的丈夫某某先生曾经的情人。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她酩酊大醉大摇大摆来到西丽家住下,醉酒状态中还嘲笑西丽奇丑无比。从影片中可以猜测出当时的秀格是因为自己的爱情追求无法实现而借酒消愁:“我不需要弱不禁风的小毛头,无法拒绝他爸爸,却紧缠着我。我需要一个男人,你听见了吗?一个男人!”在这里不仅仅显示出了秀格具有追求爱情的独立自主的女性主义气质,更是从侧面反映出父权制度的压迫。

二、两性之间由“对抗”到“对话”

两性关系的和谐发展也是女性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女性主义的倡导者,沃克在她的代表作《紫色》中也构建了由矛盾冲突到缓和协调的两性关系。这四位女性人物,在各自的“对抗”道路上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女性主义。

尤其是在西丽成长历程的叙述方面,电影真实地还原了小说的基本情节,让电影观众和小说读者一样,真切地感受到西丽从无助到自强的奋斗历程,体会到了沃克原著中黑人女性成长的主题。其中让观影者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西丽对自己信件的态度由忍受到反抗。有意思的是,导演在影片拍摄中将“信箱”作为一种象征性镜头。据统计,“信箱”共出现六次,前四次的拍摄采用仰角,只有某某先生才可以打开的信箱即就是他压制西丽的象征,而西丽面对信箱时那种期待又无奈的眼神,将西丽内心的渴望和焦虑充分地表达出来。后两次出现的镜头采用的方式是俯拍,孤寂萧条地立在那里的信箱,也寓示着主人和他一样衰败。

最终西丽冲破某某先生的肢体及精神暴力牢笼,在抗争中,西丽得到秀格的帮助,她不再对自己感到羞耻,亦不再对男人感到害怕。当丈夫又要揍她时,她针锋相对,用餐刀扎他的手甚至差点将刀子割破他的喉咙。当丈夫讥讽她:“你是个黑人,你很穷,你长得难看,你是个女人。你什么都不是。”她反唇相向,发出振聋发聩的独立宣言:“我穷,我是个黑人,我也许长得难看……不过我就在这里,我解脱了!”她终于鼓起勇气离家出走,跟随秀格来到孟菲斯,开办自己的服装店,这标志着西丽最终摆脱了父权思想的束缚,成为独立自由的新女性,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并走上了从经济到人格的独立道路。

索菲亚与哈波在人到中年之时,相依为命互相照顾,因为在哈波失去索菲亚独自生活的日子里,他还是觉得自己很爱索菲亚,小说中也提到他对自己行为的内疚自责。索菲亚与哈波一起来到西丽的店里挑选裤子,不经意间西丽从店中看到窗外的某某先生时,她内心是复杂的,或许当初逃离之时的恨意已经没有那么深刻,因为西丽毕竟是善良娴熟的女人,看到与自己共同生活多年的丈夫头发花白面容憔悴,心中自然也会产生同情。

电影把秀格的父亲塑造成为人人爱戴的黑人神父形象,起初他对秀格的放荡不羁大为不满,拒绝承认这个女儿,在秀格结婚之后仍得不到他的谅解。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逐渐理解了自己的女儿,并最终接受了她。在影片最后秀格带领一伙人在歌声中走向教堂,与作为牧师的父亲带领之下的合唱团合二为一,这预示着她与父亲关系的和解,她走到父亲跟前主动拥抱父亲:“爸爸,你看,罪人也有灵魂。”继而她的父亲也将她紧紧拥入怀中,父女二人热泪相拥,多年的隔阂终于释怀,以此也暗示着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与父亲之间的“对话”得以实现。秀格父亲对女儿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也体现了黑人男性对黑人女性的理解,电影对这对父女关系变化的刻画更加完满地诠释了沃克提出的黑人两性和谐关系主题,指出黑人两性关系的和谐构建不能拘泥于黑人夫妻关系上,也体现在黑人父女关系中,为电影增添了色彩。

女性主义对两性关系的构想是达成黑人男女两性的和谐。小说中在妻子离开后,哈波和某某先生都反思了过去自己对妻子的态度,学会认识和尊重黑人女性,能够俯下身来做原来不屑的、认为是女性职责的缝纫和烹饪等家务活,从而完成了黑人男性的成长。这些由于种种电影之中并没有很明显的表达。只是在影片的最后,某某先生从没有西丽的生活中渐渐醒悟,心怀歉疚的他再次收到奈蒂的信件之后,默默地帮助奈蒂他们处理了移民事务,以此促使西丽与妹妹奈蒂及西丽与她两个孩子的相聚。

以此黑人两性关系之间的发展,逐渐由“对抗”局面达到“对话”状态。

三、两性关系由“对抗”到“对话”实现的途径

电影《紫色》中黑人男女两性关系之间由“对抗”局面到“对话”状态的途径,其实也就是美国黑人女性争取自身解放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黑人女性要想获得和黑人男性乃至白人一样的平等地位就必须通过解放自身来得以实现。而解放自身则首先要产生自我觉醒的意识,女性只有摆脱男权思想的束缚,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以及成熟的自我的意识和强烈的身份感,才能走向自尊自立。在秀格第一次入住西丽家中时,西丽的细心照顾慢慢感化了她。于是,开朗的秀格不断地鼓励自卑的西丽,慢慢的,她成为西丽身边唯一一个真正关心、爱护西丽的人。最后西丽离开丈夫,在秀格的帮助下来到波士顿创业,对西丽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自我身份的确立。

其次,黑人女性要想摆脱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对她们的歧视,维护自身精神世界的独立,摆脱掉这些精神枷锁,除了要产生自我意识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经济上独立。波伏娃曾经指出:“在父权制中受到压迫的妇女,如果想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就必须先争取平等的经济地位,从经济的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与男性同等的主体而不仅仅只是对象性的存在。”个性洒脱独立的秀格依靠自己的歌唱天赋,有了独立的经济基础,正是经济上的独立使得她有着西丽等其他女性形象所不具备的自信之美。而奈蒂通过学习、浪游非洲,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使自己变得独立强大,即通过学习知识让自己成为精神的巨人,用知识和阅历来改变自身,征服男权社会。小说中西丽在孟菲斯做裤子和开办自己的裤子公司寻求经济独立的经历,也是黑人女性们追求自身解放的见证。

最后,女性之间的团结互助,为女性自身争取自由独立的解放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电影《紫色》对这种经过几百年历史沉淀形成的黑人女性传统观念进行了高度总结和概括。与早期通常是孤军奋战(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女教师的形象)的白人女权主义者不同,黑人女性更重视女性间的亲情和友情。电影中,西丽和秀格原本是情敌关系,然而西丽在秀格生病卧床时,却能主动承担起照顾秀格的任务,并且尽职尽责。这足以体现西丽善良的天性。而秀格在病愈后,帮助西丽找到被藏起来的信,使得西丽重新和妹妹沟通,并且最终帮助西丽创业成功。这也说明黑人女性在相同的处境中的相互理解与支持。不仅如此,当索菲亚出狱之后,成为市长夫人的女佣,杂货店内半瞎的索菲亚无法看清楚市长夫人的购物清单,这时是西丽默默地走上前来,帮助索菲亚选购好所有的食材。坐上车的索菲亚感激地向西丽做了一个无声的“thank you”的口型,这场 “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电影场景,显示了黑人女性之间强大的情感纽带。而在秀格、索菲亚和奈蒂的共同帮助下,西丽逐渐唤醒了自我意识,与父权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实现自我的经济独立,最终完成了黑人女性的成长。

四、结语

黑人女性要想追寻到真正的幸福必须要通过自身奋斗获得经济独立摆脱男权统治这一观点。西丽通过自身的奋斗,不但获得经济和思想上的双重解放,同时这一形象也成为电影史中女性独立解放的经典形象,不断激励着后代女性。西丽与秀格的互相帮助,西丽对索菲亚的支持,使得她们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团结在一起,而这种团结也带给了她们无穷的精神力量。黑人女性要想获得真正的独立和解放就必须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和经济基础,同时在黑人女性团体的帮助下,达到自身的自我解放。

女性解放运动时至今日,仍然是一项漫长而又艰巨的任务,直到今天黑人女性乃至全世界其他国家的女性也没有达到真正的个性解放和平等待遇。斯皮尔伯格导演通过电影《紫色》,讲述了以西丽为代表的黑人女性寻求自身独立与解放的成长史,同时也探讨了黑人女性寻求解放的途径。这对广大黑人女性乃至全世界仍在饱受不平等待遇的女性观众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紫色》这部电影的巨大价值和意义也正在于此,这也就更值得我们今天的学者进行探讨和更深层次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郭鑫,冯雷.紫色:小说与电影主题比较[J].电影文学,2015,(18).

[2]刘霞.从电影《紫色》看美国黑人妇女的成长[J].电影文学,2013,(7).

[3]郑克鲁译,[法]波伏娃.第二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马欣.电影《紫色》中的黑人女性反抗意识[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2).

《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浅析 篇4

在这部作品中贯穿始终的主角是识字不多、一生敬恭桑梓的一族之长白嘉轩。在《白鹿原》中, 白嘉轩便是传统宗法文化的体现者。白嘉轩的生命轨迹充分表现了浩然的正气、崇高的精神和不屈的个性。白嘉轩的自律、机敏、果敢、仁义和稳健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小说一开头就铺写了白嘉轩异常多舛的命运:老父猝死、六个媳妇接连早亡。在接着的章节里, 白嘉轩巧觅风水宝地后迁祖坟、迎娶第七个新娘, 终获人财两旺。作者在一开篇便揭示了展现在主角白嘉轩身上的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意识与封建文化的愚昧因子——迷信风水。虽然这些因素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并不是正面的, 但是我认为作为农民的白嘉轩注重这些无可厚非。再者, 白嘉轩的身上不仅有封建文化落后的一面, 更多的是优秀的一面。他坚守“耕读传家”的古训, 将封建伦理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完全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白嘉轩的一生之中做过许多好事:善待长工, 兴办学堂, 推行乡约, 组织“交农”事件, 等等。他那挺得又硬又直的“腰板”象征着饱含传统文化精髓的永远挺立的人格。在小说的结尾部分, 白嘉轩说, 他这辈子就做过一件见不得人的事, 那就是以卖地形式作掩饰巧取鹿子霖慢坡地做坟园。这个污点其实不算大, 甚至不能算作污点, 但是在白嘉轩看来却是他磊落一生的败笔, 所以他一直铭记, 还要“来生再世”给鹿子霖“还债补心”。虽是写白嘉轩的污点, 却将他善良, 淳朴的一面表露无遗。在陈忠实的笔下, 白嘉轩更多的是诠释传统文化正面价值的一个形象。他虽然在细微处有一些缺憾, 但是在外人看来, 他几乎就是正义的化身, 像神一般的存在。无怪乎小黑娃对正义使者白嘉轩有一种畏惧感, 而更愿意与具有人格缺陷、更具真实感的鹿子霖打成一片。

再来说一说小说中的另一人物:朱先生。朱先生相较于白嘉轩来说就更为神化了。如果说白嘉轩身上还具有一些封建制度下的农民所固有的缺陷和愚钝, 那么朱先生便是完全超越了这一局限。朱先生的生命轨迹划过了这样一条弧线:以讲学、治学、育人为起点和主轴;以关心百姓疾苦、拯治乱世为辅线;以面对“窝里斗”的无奈为终结。作者陈忠实把朱先生塑造成为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者, 他睿智、开明、高洁。在我看来, 朱先生更像是冷眼看众生的神, 他密切关注着白鹿原上发生的一切, 并且总是能在总揽大局的情况下依照具体的情况做出客观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但是他又不完全像冷漠的神, 他对于白鹿原上的村民, 对于动荡年代中的芸芸众生始终怀揣着一颗怜悯的心, 所以才有了只身却敌、禁种鸦片、赈济灾民等义举。

白孝文可谓是《白鹿原》中命运较为曲折的一位了。他最开始被作为族长的接班人来培养, 父亲灌输给他的那些道德行为准则于他来说只是保住某种身份的工具, 他并没有真正的接受这些道德准则, 所以才会经不住田小娥的诱惑步入鹿子霖设好的圈套。由此他步入了人生的最低谷, 成为败家子、成天与小娥腻在一起、吸食鸦片, 并且落到了讨饭、领救济粮的地步, 甚至差点饿死路边。一个偶然的机会, 白孝文进入保安团。至此, 他走出低谷, 完成从封建宗法文化传承者到机会主义者的蜕变。白孝文基本可以说是小说中的主要反面人物, 但是我并不能对他产生巨大的厌恶, 反而对他抱有些许的同情。他的转变有他个人的原因, 也有大环境的逼迫。在后期, 白孝文的手段愈发阴冷狠辣, 对鹿兆鹏、保安团团长、黑娃痛下毒手, 既是在保安团几年的历练, 也是对自身利益的极端维护。

鹿兆鹏和白灵是《白鹿原》中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代表。他们的身上具有那个时代共产党人的一些明显特征:革命大过天、信仰即是神。他们两人为了共产党的革命事业终日奔波, 甚至抛弃亲情, 可谓是热血青年。从某种程度上说, 他们是我在《白鹿原》中最不喜欢的两个角色, 他们的生命好像只为革命而存在似的, 脱离革命他们什么也不是。我认为作者陈忠实把这两个革命人塑造得太过干瘪单薄, 没有血肉、不近人情。小说中作者刻意把白灵写得很完美:先进, 接受新思想, 美丽, 人见人爱;对于鹿兆鹏, 作者没有过多的外貌描写, 只是说他有“很深的眼窝、长长的睫毛”, 然后通过他所做的事来表现他的机智、警觉。但是两人无论是从传统的眼光还是现代道德价值观来看都无疑是不孝的。双方的父母为他们担惊受怕, 操碎了心, 他们却并没有为父母、为亲人考虑过。白灵从不曾给家里写过一封信, 甚至在母亲弥留之际都不曾回来看过一眼,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看, 她几乎没有人情味;在对兆海的态度上, 她也相当决绝, 并且在分手的第二天立刻投入了兆鹏的怀抱, 她对兆海的爱值得怀疑。鹿兆鹏没有扛住家里的压力娶了鹿冷氏, 新婚之夜夺走了妻子的贞洁, 后来却再也没有关心过她, 仿佛她不存在于世, 可以说鹿冷氏的悲剧命运他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再看白灵与兆鹏的结合更是显得十分突兀, 当时的白灵刚刚和兆海分手不到一天, 名义上还是兆鹏的弟媳, 而兆鹏也是个有妻室的人, 所以他们的结合为我所不齿。我不相信所谓共同的革命信仰能瞬间上升到爱情的高度, 在我看来他们的结合更像是生理需要的推动。随着小说的发展, 白灵怀孕并且需要转移的时候, 兆鹏利用毫不知情的兆海护送白灵, 白灵心安理得地接受帮助、甚至不信任兆海, 我认为这不仅是兆鹏与白灵道德的问题, 还有人格的问题。

当然《白鹿原》中还有许多典型的人物, 如:打死四十三个鬼子却最终死于“红人”手里悲剧英雄的鹿兆海;委身于众多男人却被封建礼教社会抛弃的悲剧女人田小娥;虚伪自私却时时不忘披上仁义“外衣”的鹿家领头人鹿子霖, 等等, 他们每个人物都可谓是塑造得有血有肉, 异常丰满。然而我却无法将他们的事迹一一写出来, 因为太庞大了以至于我无法驾驭。他们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错综复杂, 交织起来便成为了特定时代下的人民史诗。要把这样厚重的一本书的读后感如数写下来, 可真不是三两千字就能写尽的, 所以我只能将自己关注的几个人物罗列出来, 把心里最直接的反应写出来, 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不免零散而纷乱, 但我只能如此。

摘要:《白鹿原》这部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味, 耐人咀嚼, 引人深思,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它是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 平朴却又厚重。《白鹿原》中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错综复杂, 交织起来便成为了特定时代下的人民史诗。

关键词:《白鹿原》,人物,形象,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十月文学出版社, 2008.

[2]许丹诚.从人物的生命轨迹看《白鹿原》的文化内涵[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013诗歌形象之人物形象教案 篇5

主备人

朱跃生 审核人 邱夫健

备课时间2012年12月20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二课时)

【考试透视】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②了解诗歌形象常见类型。【学习要点】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如何鉴赏人物形象。

一【高考题链接】

(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二、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典题示例1】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答案】(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2)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方法归纳】 人物形象答题思路一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具体步骤:(1)概括相关的诗句,看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刻画了什么形象;(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如语言、肖像、动作等;(3)概括出人物的特点;(4)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及蕴含的情感。

【即时巩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狂 夫 杜 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夏,杜甫 49 岁,地点为成都草堂。

“狂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是怎样刻画“狂夫”形象的?

【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位贫困潦倒却放达乐观的“狂夫”形象。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优美宜人的草堂环境,烘托了狂夫的疏放旷达,为下文写“狂”作铺垫;五六句诗人强调世态炎凉和“恒饥”的贫困处境,反衬狂夫的乐观旷达;而七八句直接表达心志,突出狂夫贫困志不移的高贵品质。

三、如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典题示例2】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东海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案

主备人

朱跃生 审核人 邱夫健

备课时间2012年12月20

【答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方法归纳】人物形象答题思路二

1.定位诗歌描写的人物形象的基本身份,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么)。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性格、品格)特征,分点说明、概括(为什么),切忌以译代析。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2里合答。

【即时巩固】(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四、拓展迁移

1.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答案】(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2.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答案】(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3.(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教学反思】 东海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案

主备人

朱跃生 审核人 邱夫健

人物形象分析误区 篇6

翻译诗歌,不涉及形象 很多同学在鉴赏人物形象时,不管诗歌形象,只是翻译诗歌,结果答非所问。

例1 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误答 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分析 答案仅对诗歌作了一个简单的翻译,没能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众鸟”“孤云”“敬亭山”去揣摩诗人于其中寄寓的情感,也就无法概括诗人的形象。

示例 全诗塑造了一个对黑暗现实不满、倔强、孤傲、清高的诗人形象。“众鸟”和“孤云”隐喻随波逐流的世人俗流,与诗人的岿然“独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以敬亭山的雄伟壮丽与众鸟的喧嚣渺小、孤云的轻浮相比,更显出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表现了诗人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生搬硬套, 捕风捉影 很多同学片面地认为,只要抓住某些意象的特定意义,就掌握了解读这首诗歌人物形象的钥匙。比如“月亮”代表“思乡”,“梅、菊、莲”代表清高正直的人生追求,“犬、鸡”代表田园气息、归隐情怀,“落花”代表伤春、伤感一类的情感,“作客他乡”则一定思乡并惆怅等。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在许多情况下,对体会诗歌人物形象确实很有帮助。然而,诗歌绝不是“八股”,更不可以生搬硬套,对号入座。

例2 试分析欧阳修《采桑子》(其四)中诗人的形象。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误答 全诗塑造了一个伤春、失意的诗人形象。“狼籍残红”“笙歌散尽”“游人去”“春空”等一系列“残春”的意象,暗示了诗人对春天美景流失的黯然神伤,“双燕”隐喻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总之,诗人面对西湖春天的惨景,失意之感涌上心头。

分析 此答案在“意象”公式化的影响下,对起句中的“好”字视而不见,而是依据“狼籍残红”“笙歌散尽”“游人去”“春空”之类的意象,往“伤春”“失意”这类情感上靠。结果与本来的“人物形象”大相径庭。

示例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无限热爱和眷恋的诗人形象。起句中的“好”字是全词的“眼”。上片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写出了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下片写繁华喧闹消失后,西湖安宁静谧的美趣,体现了诗人“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全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暮春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词人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遗漏信息,概括不全面 所谓遗漏信息,是指在鉴赏古诗时,对诗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的相关信息丢三落四,有的甚至挂一漏万。

例3 阅读白朴的《沉醉东风 ·渔夫 》,分析渔翁形象。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 忘机友:机,机巧、机心。相互不设机心、无所顾忌的朋友。

误答 本曲塑造了一位有忘机之友,蔑视达官贵人的渔翁形象。“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突出了渔夫有坦诚相见的知心朋友。“傲杀人间万户侯” 表明渔夫的志向和情趣,传达了对达官贵人的鄙视。

分析 渔翁形象分析不饱满,忽略对一二句渔翁居住环境的分析和意象“白鹭沙鸥”的寓意的揣摩。

示例 全曲塑造了一位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志趣高洁、傲视权贵的渔翁形象。秋是垂钓的季节,岸边、渡口、堤上、滩头,正是渔夫足迹常到之处,环境优雅,渔钓为生,与世无争,没有刎颈之交却也无妨,但有忘机之友确更中意。而那点缀在秋江碧水上的白鹭、沙鸥正是这样的忘机友!以鸥鹭为友,可知渔夫之高洁不群,也见人间之奸诈狡猾。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一字不识的渔夫都会鄙弃人间万户侯,不愿与达官贵人为伍,表明其甘心淡泊宁静的生活的情怀。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分析诗中诗人形象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

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

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畬田收火米,

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

红槿花中越鸟啼。

2. 阅读北宋词人魏夫人的《菩萨蛮》,说说这首词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3. 阅读下面一首散曲,试分析诗人的形象。

【南仙吕入双调】江儿水·金陵杂咏

夏完淳

望青烟一点,寂寞旧山河。晓角秋笳马上歌,黄花白草英雄路,闪(闪:抛撇)得我对酒销魂可奈何!荧荧灯火,新愁转多。暮暮朝朝泪,恰便是长江日夜波。

1. 全诗塑造了一位遭贬谪之后思念家园、情不能已的诗人形象。首联用“路转迷”描绘道路纡曲及山间桄榔、椰树布满千山万壑,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的情景,惊叹岭南环境之艰险;颔联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人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这样细致的心理状态的刻画,有力地衬托了岭南的荒僻险恶;颈联写岭南物产风俗大异于秦中;这一切为尾联直接抒发作者身居异地的怀乡之情作了铺垫。尾联直抒胸臆,加上红槿花枝上越鸟啼叫的描写,把依恋故士之情写得十分生动。(答题时注意不要遗漏前三联写景的分析)

2. 全诗塑造了一个盼望远行丈夫归来的思妇形象。此词写景以抒情, “楼台影动鸳鸯起”一句写了在夕阳斜照之下,溪中鸳鸯嬉水的情景,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说明她于溪边独自徜徉有年,哀怨之情,离别之恨,便隐然流于言外。末句更是直抒胸臆,盼望离人归来。(答题时注意对“鸳鸯起”“柳绵飞”等意象的分析)

主要人物形象 篇7

一.韩子奇“为玉而生,因情所困,怀愧而死”

韩子奇,一个为玉而生的人。相信大多读过《穆斯林的葬礼》的人们,对于韩子奇的深刻的印象莫过于是他对玉的那份痴迷。透过这一点,我们可以发现韩子奇这个人物本身所散发的那份偏执与韧性的性格特征。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份近乎痴狂的热爱,让他从一个“流浪儿”,成为了一代“玉王”。 。 在他幼年的时候,他随着吐罗耶定巴巴准备一路朝圣到克尔白。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来到了梁亦清的家。当他第一次看见玉的时候,我们透过作者的描述,不难看出他内心的那份喜悦和兴奋。他感觉“他在这人世间走了很久很久,好像就是为了这美妙的瞬间,他感到了从没有体味过的满足, , 兴奋和欢乐。”[1]他捧着梁亦清雕琢的玉碗,仿佛看见了一条玉的长河。于是他便放弃朝圣而留在了梁亦清家里当了学徒。从那一刻起,玉就贯穿了他的整个生命的起伏。“事业的追求,并不一定要什么头衔和称号来满足你,你爱上了一种东西,愿意用全部心血去研究它,掌握它,从中得到乐趣, , 并且永远也舍不得丢弃它,这就是事业心。”[2]他为了完成师傅打造的“宝船”,忍辱负重到“汇远斋”去学艺。几年后, 他终于可以独当一面,将玉器梁发扬光大,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玉王”。

韩子奇的一生之中,贯穿了两件重大历史事件 :一个是抗日战争的爆发,另一件是文化大革命。随着这两大历史事件的发生,逐步展现出,韩子奇这一人物内心的对于爱情与伦理道德的矛盾,以及来自于个体人物面对大社会环境变动的无奈。当韩子奇还沉浸在“玉王”的称赞声中,抗日战争的到来打乱了原本的局面。爱玉如命的他选择了抛妻弃子,远渡重洋去保护自己珍贵的玉石收藏。而梁冰玉执意与他同行,使二人产生爱情火花成为了可能。随着英国伦敦频繁的惨遭轰炸,对于生命的不安感促使人们更加珍惜自己身边珍贵的感情。在躲避空袭的地窖里,韩子奇与梁冰玉再也不想忽视对彼此的感情,他们相爱了并且不久后有了爱情的结晶,韩子奇为孩子取名叫韩新月。当战火远去,韩子奇带着梁冰玉和韩新月重新回到了故土,回到了“博雅斋”。面对妻子的歇斯底里的怒骂,现实的问题被摆在了眼前。是遵循世俗选择自己的家庭完整,还是背负骂名勇敢的选择爱情呢?这个看似关于爱情的决择,作者其背后的意义是蕴含着关于人性的自由解放与传统封建的冲突。也就是说,韩子奇最后的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赢走了他作为人本能的“去爱” 的权利。而韩子奇的后半生,因为自己的这个决定活的备受煎熬。一边妥协于世俗的观念,一边又在默默的祭奠自己的爱情。韩子奇的这份纠结,使韩子奇并不完美。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韩子奇这一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的立体和丰满。

“在叙事的发展过程中,性格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在叙事过程的某一个阶段出现,在另一阶段又可能消失或被另外的特征取代。”[3]韩子奇重新回到“博雅斋”的日子里, 他的性格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他从原先的能言善辩,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 , 唯唯诺诺的人。导致他性格的这一转变,主要是出于他对背叛家庭的愧疚。而他妻子利用他的愧疚,对他越发的尖酸刻薄,他只能用自己步步退缩去换取家庭表面的和谐。他白天面对妻子的蛮横与刻薄要表现出来唯命是从的样子,到了夜晚他又无法抑制的思念着梁冰玉。作者通过这样的叙述,使韩子奇这一人物形象更具有多面性,让读者更加印象深刻。同时,通过对于韩子奇爱情悲剧的描述,来侧面烘托出韩子奇内在的人格的弱点, 也为韩子奇后半生不幸的命运埋下了伏笔。韩子奇被爱情与亲情所困,被世俗的评价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所羁绊。他既憧憬那份来之不易的爱情,又没有勇气打破常规,去解放自己。他就像一只困兽一样,在“情”字的牢笼里不断地挣扎。

韩子奇的一生充满着愧疚。他的这份愧疚,使得小说的悲剧性的特征格外的突出,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让人们在韩子奇的愧疚中,去惋惜人生的无常和感叹个体命运的悲哀。他对吐罗耶定和梁亦清是愧疚的。他没有陪着吐罗耶定抵达克尔白,也再没有了他的消息,这个对他有救命之恩的人连回报都没有机会了。为了生存和学艺,他欺骗了吐罗耶定和梁亦清,隐瞒了自己不是“回回”的这件事情,一直到他临去世的时候才说出实情。他对自己的妻子是愧疚的。他曾信誓旦旦要保护好的家庭,由于他自己背叛婚姻的行为, 变得不再有生机。他对梁冰玉是愧疚的。他给了梁冰玉爱情的可能性,却没有保护好他们的爱情,面对世俗的时候,韩子奇牺牲了他们俩的爱情。而韩子奇的这种愧疚感情,在他去世之前显现的最为明显 :“他那痉挛的双手紧紧攥着蜡烛, 怀着忏悔也怀着遗憾,怀着恐惧也怀着希望,战栗着向黑暗中走去……”[4]霍达塑造的韩子奇这一形象,是一个矛盾与冲突的集合体。他一方面向往爱情,因为那是做人的权利 ; 另一方面又不敢挣脱封建礼制的束缚。他一方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但又不敢去反抗现实生活的弊端。这样的一个矛盾的性格导致了他一生一边追求,一边失去的悲剧命运。而他的这悲剧是时代的动乱与自身性格的软弱所导致的。一个韩子奇所代表的是无数个试图摆脱命运无果后,变得沉默与妥协的人。他们的不幸,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

二.梁君璧“爱与信仰被悲剧绑架”

她是梁亦清的大女儿,在父亲骤然逝世的时候她顽强的担当起家里的重任 ;她是梁冰玉的姐姐,在幼年时候她对妹妹疼爱有加,但得知妹妹背叛自己时候她的愤怒和绝望让她濒临崩溃 ;她是韩子奇的妻子,她对韩子奇的背叛婚姻的行为有多恨就证明了她对韩子奇有多爱 ;她是韩天星的妈妈, 她的自以为是和一意孤行造就了儿子婚姻的不幸 ;她是韩新月的姨妈,在角色的转化中她把妹妹和丈夫的背叛所引起来的怒火燃烧到了无辜的韩新月的身上,让韩新月的心理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她信仰真主信到极致,可到头来才知道自己嫁给了一个汉族男人。她在背叛的恨意和对亲情的渴望中备受折磨。她,是梁君璧。

梁君璧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她对真主的这份虔诚贯彻小说的始终,成为她较为明显的性格特征。作者也是从她的这样一个性格特点去切入,进而向读者展示的是一些身处在旧社会下的妇女对于传统礼教的捍卫,对于家庭的强烈维护, 对于自身的诉求与渴望的忽视以及无法找到切实可行方案的迷茫。以她从九岁开始,早晨做功课晚上做礼拜,全心全意的信仰真主,用心的诵读古兰经。无论是在父亲离世家道中落的时候,还是在韩子奇夺得“玉王”称号,家业兴旺的时候,她都不曾忘记自己作为一个穆斯林应该守得住的戒律和规定。她本以为自己一生虔诚地信仰着真主,是一名合格的穆斯林。但是,到头来自己却嫁给了一个汉族的男子。而 “回回”是不可以跟外族的人通婚的。她犯了穆斯林的规定, 她不知道自己到底会不会得到真主的原谅。由此,她的信仰便被那悲剧性的命运所绑架了。

她和信仰真主的所有穆斯林一样,本怀着一颗仁慈的心。她见到门口有位逃难的女人,便收留了她。在战乱中的十年的时光里,她饱尝战乱的心酸和动荡。支撑下来的决心, 便是盼望着丈夫和自己的妹妹平安归来,一家人能够再在一起好好地生活。然而战争结束了,他们也平安回来了,但一切变了模样。当看见韩子奇带着梁冰玉以及他们俩爱情的结晶 --- 韩新月,再次回到“博雅斋”的时候,她作为一个穆斯林的仁慈之心被愤怒和绝望一点一点吞噬了。梁君璧不曾想到自己的丈夫背叛了自己的婚姻 , 而破坏了这原本幸福家庭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亲生妹妹。《古兰经》中有这样的戒律 :“真主严禁你们……同时娶两姐妹。”[5]梁君璧是虔诚的信徒,所以她不能容忍自己的丈夫要同妹妹平分。在与妹妹争夺丈夫的这场婚姻保卫战中,她用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和封建礼制赢得了保卫战,赶走了自己的妹妹。但是,这一切的挣扎和努力也仅仅是留下的是一个家庭的躯壳而已。在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中,她只能用对待韩子奇强硬的态度和对韩新月的冷漠来去弥补自己心里的创伤。随着内心的伤痛无法平息,她对韩子奇的刻薄变本加厉,甚至将这种霸道的脾气延续给了其他人。梁碧君还将自己内心的抑郁和苦闷,转嫁给妹妹的女儿韩新月的身上。她对韩新月态度极为冷淡,对于她的前途和学业漠不关心。梁君璧在她这种极端的情绪和扭曲了的人格下,一步一步走向了自己悲剧的深渊。梁君璧,这个看起来阴冷执拗,要掌控一切的女人,其实她才是最悲惨的人。父亲的早逝,丈夫与妹妹的背叛,封建伦理的禁锢,让这个本不想对命运妥协的人,最终的心理与性格出现了扭曲。然而,促使梁君璧的性格发生转变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丈夫的背叛与社会的变动。在文学的发展历史长河中,悲剧往往能给人带来更加深远的艺术影响力。作者将梁君璧塑造成,一个既有虔诚的信仰,又有偏执与冷漠性格,生活在被封建思想笼罩着的旧社会中悲哀的妇女。而读者对于这一形象的感触,则是怜悯与憎恨各自参半。 在这样的一个作者与读者在文学作品的互动中,梁君璧的这一人物形象让人们更加难以忘怀。

三.韩新月“在上一代人的恩怨中陨落”

在中国人的传统印象中,太阳与月亮的意象是相对应的。月亮是象征着阴柔与凄美,而月亮自身的意象是完全适用于韩新月这一人物特征的。韩新月,是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情结晶。在幼年时,她随着父母一同归国。生母梁冰玉被迫离开“博雅宅”的同时,也带走了韩新月渴望多年的那份母爱。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即使韩子奇对女儿韩新月多加疼爱,但她内心那份对于母爱的疑惑与渴求是她一直的惦念。 随着小说中的情节发展,梁君璧并不是她的亲生母亲。而梁君璧对于韩新月的冷漠,是源于韩子奇的背叛和梁冰玉的不伦。当得知这一迟到的消息时候,韩新月因为心脏病已经被拖到了生命的尽头。韩新月是不幸的,她受到梁君璧的冷待是无辜的,上一代人的恩怨情仇并不该算在后代人身上。一直到她去世之前,亲生母亲梁冰玉也没能再出现,留给她的只有一张早年时候的与母亲的合影。然而,在这不幸中,她与楚雁潮的爱情似乎是她对于这世界最后的一点残念。一直在她病逝之前,她还在呼唤着楚雁潮的名字。随着韩新月的病逝,在楚雁潮为她奏出的凄美的乐声中,整个《穆斯林的葬礼》也被推入了尾声。作者塑造的韩新月,有着澄澈的心灵。她热爱自己的集体并愿意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努力学习。 她面对爱情所表现出来少女的温柔以及她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不得不让读者对她发出惋惜的声音。父辈的余生永不再见的爱情悲剧本已震撼人心,然而,可悲的命运重新上演在后代身上,韩新月与自己心爱的人最终阴阳两隔。当同样的悲剧重复出现的时候,这种悲情是会让读者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的。因此,韩新月作为悲剧命运的延续者,在文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小觑的。

主要人物形象 篇8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鲜有以女性为主要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 纵观当时的文学作品, 男性成了故事中真正的主角, 无论是高大光辉的形象, 还是“多余人”的形象, 男性主义充斥于文学作品中的每个角落。相反的女性形象在俄罗斯作品中就显得弱势得多, 即使存在一些有特色的女性形象存在, 但也纸是男性形象的陪衬和烘托, 还无法达到男性形象的丰满度和影响力。

二、男性的“多余人”化

谈到这两部作品中的男性形象, 多余人这个概念难免还是要提一下。俄国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生活在贵族阶级趋向没落的时期, 在反动的专制政体和农奴制下感到窒息, 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但因为远离人民, 无法摆脱贵族立场, 缺乏生活目的, 不能有所作为。正如赫而岑所说的:“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 同时也“永远不能站到人民方面”, 只能作为一个社会的“多余人”[1]。

罗亭是40年代的“多余人”典型。富有理想, 为理想而生活, 他追求真理, 相信科学。他始终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更不愿意与之同流合污。但是, 他的目标很多都停留在思想上, 盘旋在雄辩中, 甚至在爱情方面, 他也之敢停留在想法上, 当他面对娜达利娅甘愿献出生命的爱情时, 他都无法做出承诺。最后能做的只是“消失在众人的眼中”[2]。罗亭的失败是时代的悲剧, 是俄国历史上“多余人”的共同遭遇。他的理想过于空泛, 懦弱的性格, 缺乏真正行动的能力。但同时, 罗亭这一人物形象不同于其他多余人, 他虽然一事无成, 但毕竟做了一些世纪的事情, 历经了无数的失败和挫折。比如, 他绞尽脑汁为经营庄园出谋划策。推行农业改革, 联合工商界人士疏浚河道。在某中学教书, 因提议教育改革被无端革职。尽管说, 罗亭的种种实践都以失败和挫折告终, 但毕竟是行为的一种尝试。屠格涅夫最后赋予了罗亭死亡, 对成功塑造罗亭这一人物形象起了点睛之笔。罗亭的死即是无意义的也是有意义的。无意义在于, 他的死在实际上没有改变法国或俄罗斯的社会现状, 而有意义在于, 他最终敢于真正的投身到社会变革的运动中去, 即使毫无成就, 但当他死去的一刻, 想必是满足的。罗亭可以说是的一个向良性转变的多余人。

《贵族之家》中的拉夫列茨基的身上表现着的“只有俄罗斯人的忧郁而没有奔放, 他的脸上总是表现着凝重和沉重”。[3]拉夫列茨基也是“多余人”的典型, 尽管他与罗亭不同, 比较务实, 力求重整家业, 但贵族知识分子的弱点, 使他在个人的幸福与社会道德观念矛盾时, 只能向命运屈服。他和丽莎的爱情, 终于在他对伦理的屈服下宣告终结。罗亭在爱情方面遇到的是外部的阻力, 而拉夫列茨基遇到的障碍则更多是来自他的内心。他虽然告诫丽莎不要顺从母亲的意愿而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人, 建议丽莎抛开世俗去追寻自己的爱情, 但他自己却无法冲破传统的束缚, 听从命运的安排, 所以, 同罗亭比较来看, 他更像是一个感情上的多余人。

三、女性形象:审美观和道德观的双重反映

娜达利娅和丽莎在屠格涅夫的笔下可谓是女性的榜样了。相比男性的懦弱, 她们身上体现的是坚强。两个男主人公在激发了她们你对生活的向往, 对理想的追求, 但是, 两个男性却率先放弃了自己的信念和爱情, 两个女性却对爱情可谓矢志不渝, 甚至敢于抛开一切坚持下去, 只可惜孤掌难鸣, 对方的软弱和不负责任造就了她们的爱情悲剧。从两名女性角色对爱情的最求来看, 她们心中的理想是一种思想和行动相统一的新人形象, 这类人不仅有着活跃的思想, 崇高的理念, 并且能付诸行动, 敢于承担责任, 敢于突破世俗。而两个男性角色虽然思想活跃, 但是缺乏最近本的能动性。屠格涅夫通过两名女性形象, 反衬了罗亭和拉夫列茨基的本质。

由这两部作品中是屠格涅夫审美观和道德观的双重反映, 能看出屠格涅夫对女性的欣赏超过了男性。屠格涅夫认为:妇女比男人意志坚强, 富于生气与激情, 渴望并敢于追求真诚的两性之爱。[4]作者在刻画多余人形象的同时, 也塑造了两个经典的女性形象, 娜达利娅和丽莎展示了19世纪俄罗斯女性在反封建反农奴逐渐觉醒的思想和行动历程。她们的追究已经饱含了时代和人民的意志, 体现了青年一代的觉醒, 更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对于新一代人的迫切召唤。

参考文献

[1]《谁之罪》[俄]赫尔岑, 郭家申译。译林出版社, 2001年[1]《谁之罪》[俄]赫尔岑, 郭家申译。译林出版社, 2001年

[2]《罗亭》[俄]屠格涅夫, 赵蠡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2]《罗亭》[俄]屠格涅夫, 赵蠡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

[3]《贵族之家》[俄]屠格涅夫, 磊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3]《贵族之家》[俄]屠格涅夫, 磊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

主要人物形象 篇9

关键词:国木田独步,源老头儿,纪州,孤独,爱

《源老头儿》于明治30年 (1897年) 发表在《文艺俱乐部》上。是独步和田山花袋寄居在日光的照尊院的日子里创作的。《源老头儿》虽然是独步的处女作, 但是根据他的《诚实日记》和其他文献来看, 独步最早构思并意图创作的并不是《源老头儿》而是《武藏野》。《武藏野》也并非长篇, 为什么独步会迫不及待地先创作了《源老头儿》呢?因为有一份强烈的感情已经压抑不住, 喷薄而出。

明治28年 (1895年) 独步和信子陷入热恋, 并冲破家庭的阻力走到了一起。两个人迁居神奈川县的逗子, 开始了二人世界的生活。但婚后第二年, 信子终于因为难以忍受贫困的生活, 悄悄离开了独步, 回到了自己父母身边, 不就便提出了协议离婚。这无疑对独步是个巨大的打击。为了彻底斩断对信子的思念, 走出失去信子的悲痛, 独步创作了《源老头儿》。也就是说, 《源老头儿》是独步为了整理好自己的内心世界, 调节好自己的精神状态而创作的。“源老头儿”这个人物形象正是独步自身的缩影。

一、源老头儿的人物形象

正如上面所说的, 源老头这个人物形象是独步自己的分身。小说开始, 借第三者—从京城来的年轻教师之口讲述了源老头儿前半生的故事。在年轻教师看来, 源老头儿“仿佛是一只无法打开的箱子”, 于是读者随着年轻教师一起尝试着去打开这“箱子”。

源老头儿曾经凭借他的才华—动人的歌喉, 收获了一份美丽的爱情。他有过一个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 度过了一段“想梦境一般”的幸福生活。独步借此顺便追忆了一下和信子之间的浪漫爱情。后来, 源老头儿先后丧妻丧子, 他的歌声也从嘹亮变得哀伤, 继而“再也不唱歌了”, 甚至不笑, 不说话。“歌声”是源老头儿表达内心的工具, 在失去了至爱的人之后, 他选择封存起自己的感情, 把自己关进“箱子”来忘记悲伤。教师知道的只是到这里。

源老头的后半生的故事是讲, 源老头儿把同病相怜的乞儿纪州领回了家, 称作“我家孩子”。精神又有了寄托的源老头又变得“口齿伶俐”, 又开始“放开嗓子唱起歌来”。纪州却一再地逃走了。源老头第二次把纪州找回, 极尽做父亲的温柔, 却因为着凉感冒, 迷迷糊糊睡着了。梦中源老头看见了妻子, 儿子, 梦里又回到小时候, 趴在母亲的膝上。醒来发现, 纪州还是离开了。他发现这世上再也没有人爱他, 绝望的源老头儿最终自缢于门前。信子失踪后, 独步和源老头儿一样, “由于失去妻子而心碎了”, 他的内心陷入了极度地孤独和痛苦, 同时也抱有幻想和期待, 但最终被绝望吞噬。独步在反复的苦闷和悲伤中挣扎后, 写道, “我一度死了”“自杀, 自杀, 我要自杀, 除了自杀我别无可为。”所以独步笔下的源老头儿选择用自杀结束这疼痛的孤独感。然而独步对信子的思念和随之而来的悲伤, 孤独也从未减少。信子离开一年后, 独步的《诚实日记》仍记述着对信子的思念, 一个人的夜晚分外寂寞, 仿佛感觉到信子回站在门外, 正要敲门。又觉得信子就在隔壁, 一声声地呼唤, 没有人回答, 只留我一人泪流。独步借源老头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信子剪不断的思念和失去信子后致命的孤独和哀伤。

二、纪州的人物形象

纪州是被乞丐母亲遗弃在佐伯的孤儿, 在人们厌弃和一时兴起的怜悯下成大。因为“丝毫尝不到人世间的温暖”, 他“不知什么时候几经在无人的荒岛上筑下了孤独的窝巢, 把自己的心永远埋藏在那儿了”。如果说源老头儿作为独步的分身, 是一个是虽然失去了他所爱的人, 一度将自己锁进了“箱子”, 但仍然内心有着渴望, 极力地想要摆脱悲伤和孤独, 积极地追求着爱的人物形象的话, 那么纪州则是独步的另一个分身, 被至亲至爱的人抛弃之后, 尝试着用遍体鳞伤的心, 从人们一时兴起的关心中寻获爱, 心却在“不知不觉之中硬化了”, 麻木了, 他“既没有怨恨, 也没有喜悦, 只是无意识地活动着, 走着, 吃着”, 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如果以可怜一个沉浮在生命的波浪中的人的眼光来可怜纪州, 那也是绝对没有用的, 因为纪州已经深深地沉溺在这种波浪的尽底了。”所以, 任凭源老头儿千方百计地对纪州好, 纪州也没有回应源老头那份热烈的感情, 只是像看一个过路人似地, 茫茫然地望着。他用他一再的逃离表示他对爱的抗拒。第一次, 源老头要教他划船唱歌, 他心动了, 但是他深知一时兴起的怜悯不能温暖他, 他躲开了。第二次, 源老头儿把他找回来, 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爱, 他仍然离开了。因为看着年老又生了病的源老头, 他拒绝了这份脆弱的爱, 无论它真挚与否。他的心早就麻木了, 他宁愿在孤独的海底沉溺, 也不要再去相信, 免得再受伤害。

源老头儿和纪州都是孤独的爱的体验者, 都是独步的影子。独步借源老头儿的人物形象来表达了自己在信子失踪后那种爱而不得痛苦和绝望, 但是现实中的独步不可能像源老头儿那样轻易地一死了之, 那么只能像纪州那样麻木了自己活下去。每逢孤寂的夜晚, 年轻教师在想, 源老头儿这时候大概在追忆美好的过往吧。“教师当然不会知道, 他这样怀念了若干年在这样雨雪霏霏的冬夜里, 老翁已经长眠与地下了。”这段文字仿佛是独步要告诉信子, 你以为没有了你, 我还可以一边怀念着我们美好的过去, 一边孤独地活下去吗?不, 你留给我的不单单是孤独, 是歇斯底里的绝望。我只有死, 或者像纪州一样行尸走肉般地活下去。

《源老头儿》通篇流露着“哀感”, 而这“哀感”又正是独步独特的文学特质。不管是《武藏野》, 还是《源老头儿》《难忘的人们》, 都是以满腔的激情和感伤, 用诗般优美的文字, 描绘大自然, 及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可怜人。独步的这一初期创作的特色, 不得不说是源于他早年那段孤独的爱的体验。他在大自然中寻找能够治愈自己感情创伤的慰藉, 又通过描写那些可怜人的遭遇, 来排遣心中的哀伤和痛楚。

参考文献

[1]金福译:《国木田独步选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2]宋再新、武继平:《日本文学百家》,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主要人物形象 篇10

故事全篇都在讲述露西、安吉拉、大卫、汪达以及一个三等流行歌手之间的纠葛和较量, 作者用慵懒、散漫的语气娓娓道来这三代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1) 之露西

露西 (Rose) , 在英语中是玫瑰的意思, 作者在文章的命名中再一次彰显了女性独有的智慧与细腻。在这里张洁已经暗示我们露西人生遭际, 她虽以象征爱情的玫瑰为露西正名, 可露西真正拥有过两情相悦的爱情么?这点, 读者就要在文章中找寻答案了。而年老的露西从不承认自己的颓势, 就算“人老珠黄、徐娘半老”也不过是散落了尘土的玫瑰罢了。就像她一生的作风, 美丽如玫瑰, 沉默如灰尘。

全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来回忆主人公的年轻往事, 文章伊始便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年华已逝、青春不再的老妇人形象, 她就是故事的主人公露西。年轻时候的她是一位容颜姣好, 气质优雅的贵族小姐, 而现在的她却沦落到与灯为伴。一个人在黑暗中孤寂就像涌上岸的潮水, 瞬间把她淹没, 让她喘不过气来。“想不到终有一天, 大大小小的灯会在生活里扮演一个角色, 而且是个不小的角色。露西从来心不在焉, 总会忘记许多事, 如今却沦落到怎么也忘不了回家先开灯这件事。”【1】满屋子明亮的灯, 就像天上的星星, 而她置身其中, 亦像其中的一颗。处在这样的屋子, 她仿佛又找到了当年众星捧月的感觉。人总会觉得孤寂, 但是“即便无人在场, 露西也不会显露自己的败势, 或者不如说, 即便独面自己, 也拒绝承认下坡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露西的心中, “人生若只如初见”, 初见是美好的, 那是的安吉拉还是她的闺中密友, 大卫还是他们共有的朋友。

“可不是, 有一段时间, 她就是疯狂购物。那时候, 不管需要或是不需要, 只要看见商店就进, 就去就买。女人们一旦开始疯狂购物, 一旦衣橱里塞满了这些没用的东西, 一定是有了大危机, 现在露西非常明白这样的事了。”不得不承认那时的露西失恋了, 只是当时惘然不知抑或是不愿承认罢了。

“穿过岁月, 露西重又看见当年自己穿上这袭礼服的模样”回想当初自己几乎苛刻地要求裁缝缝制这套衣服, 只为给他一个惊艳。生活就是富有戏剧性的, 就是那么一个冷艳动人的露西碰见了安吉拉吊在大卫脖子上的样子有点怪, 一副死乞白赖的样子时, 露西的心里是否会设想, 若吊在脖子上的人是我, 大卫会那么不情愿么?直到安吉拉与大卫成婚那天, 露西本可以像所有失恋的女子一样痛哭一场, 可是她没有。幽蓝的礼服像是巨大的讽刺, 从此不再为“悦己者容”。那袭花费了心思和金钱的礼服她已弃之不顾, 或者说已没有面对当初一切的勇气。面对安吉拉口是心非的道歉, 她的回答算是报复。她永远不会承认她爱大卫, 回答的滴水不漏, 掩饰了自己内心巨大的失落。她的教养决定了她“永远不会喜怒形于色, 更不会露出狼狈之象”。

“他对安吉拉的爱到底有多深?可能他更爱的是一口气, 或者说是借题发挥”, 或许大卫娶安吉拉, 就是为了证明家族银行虽被兼并, 却不能影响自己的什么, 这一切都是露西的猜想。直到自己几近成为“风干肠”才有勇气重新拾起年轻时跟爱情有关的那些纠葛。

张洁说:“我对外部世界没什么要求, 也许是因为我老了。不公的对待、欺压、伤害、恶意等等, 已经不太能激起我的愤怒、恐惧、伤心、委屈, 但对这些事无动于衷也是好事情, 许多故事就是从愤怒、忧伤、委屈中派生出来的。当然我还会为一些事情动容, 比如温暖。”此时的张洁与露西让我们分不出彼此。

二、“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心人易变” (2) 之安吉拉

安吉拉是露西家仆人南希的女儿, 因为从南希的母亲, 即安吉拉的外婆开始就已经在露西家做仆人了, 主仆日久生情, 这倒是给安吉拉带来了出乎意料的礼遇。“南希去世的时候, 母亲还操持着为她买了块墓地, 送了葬, 老房子里也有安吉拉的一间卧室。”【2】露西母亲的这一安排, 在无形中也是助长了安吉拉想要跻身上流社会的想法。

年少的安吉拉无疑是可爱的, 她与年两相当的大小姐露西更是姐妹情深、亲密无间, “她们一起上学;一起上教堂;做完晚间祈祷后溜到彼此的房间说长道短不睡觉;不到十六岁的年龄就一起溜出去会男朋友……”以至于“安吉拉长大后, 更不再是家里的女佣, 好像家财万贯人家的子女那样, 做了不能赚钱的艺术家。”

这是一个关于三个人之间的故事, 但这又是三个人各自的故事。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小心思而彼此猜忌, 因而葬送了最为美好的年华, 误了终生。

露西一直认为安吉拉不再是她以前认识的那个女孩, 不再是她亲密无间的朋友了。“那时候她和安吉拉都还小, 她们一起上学;一起上教堂;做完晚间祈祷后溜到彼此的房间里说长道短不睡觉;不到十六岁的年龄就一起溜出去会男朋友……”那时的她们无话不谈, 亲密无间。安吉拉还是家里仆人的女儿, 而不是处处与露西争抢风头的小姐, 这一切到底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改变呢?

安吉拉为了跻身上流社会的生活, 苦练那些淑女礼仪, 然而她经常会在某些细节的东西露出破绽, 比如安吉拉在喝汤的时候永远都会忘记将手腕往里转, 将勺尖送入口中。

“一旦大卫左右在旁, 安吉拉就像一只猎犬那样机警好战”这道明了安吉拉“变心”的原因。当三个人的面庞布满了老年斑,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垂暮之年回首往事, 一阵唏嘘, 一种怅惘。

安吉拉一直在为她的选择付出点什么, 为了争一口气, 放弃了友情, 荒废了爱情。多年以后, 在汪达婚礼的酒席上, 大卫对安吉拉的“惹是生非”是漠视与敷衍的, 而与露西却是具有相当的默契, 此时的安吉拉明白自己输得一败涂地。

三、“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霖铃终不怨” (3) 之汪达

文章对汪达的着墨不多, 但是汪达的存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汪达再一次把曾经有过感情纠葛的三位长辈拉在了一起, 安吉拉竭尽全力塑造的淑女形象、贵族身份在汪达的身上消失殆尽, 看不到一丝存留的痕迹。这对安吉拉苦心经营的贵族身份的优越感不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再怎么伪装, 在后代身上又让一切原形毕露。从汪达与三等流行歌手的婚姻就可以说明, 汪达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 在年轻一代中属于叛逆有个性的。“汪达不知从露西那里得到什么真传, 有关自己的私事, 也是滴水不漏。不知和露西谈不谈, 她不好问。她知道儿孙辈有那么几个人, 都与露西千丝万缕, 与她却生分的很。”当汪达遇到婚姻问题, 她将心事诉诸没有婚姻家庭的露西, 而不是家庭美满的祖母安吉拉。

“……那就不结, 毁婚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难怪汪达与露西无所不谈, 因为只要露西真正是是为她考虑, 不添加任何杂质。“毁婚、不结”这也是露西宁缺毋滥的爱情观, 也是作家张洁爱情观在文中的渗透。汪达虽与露西相似但决然是不同的, 婚前虽有犹疑但是不尝试一下, 又怎知个中滋味呢?人生还是要“终不怨”。哪怕今后为这个决定付出“泪雨霖铃”的代价, 年轻的心是有勇气面对爱情未来的风险。

汪达是勇敢的, 也是极其叛逆的, 就像婚礼预演上的白色婚纱在正式的婚礼上却变成了黑色的婚纱。置世俗的眼光于不顾, 这才是真正的汪达, 年轻的一代与老一代人关于爱情、婚姻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正是露西、安吉拉、大卫他们这一代人身上所欠缺的精神。

四、“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 (4) 之大卫

“安吉拉美艳如南方的阳光, 她的色调也像她的画作, 属于大刀阔斧、浓彩重泼、非此即彼、绝不肯含糊的后印象派, 而大卫最推崇的就是后印象派。”我认为这句话含义深刻, 大卫是因为安吉拉而喜欢后印象派, 还是安吉拉因为大卫的喜好而选择学习后印象派?若是前者, 露西的“下坡”更是显然, 随着时光流逝, 大卫已经不可避免地喜欢上了自己的妻子;若是后者, 这对于年老似“风干肠”的露西是一个不小的安慰。

强烈自尊自傲的男子“露西的父亲兼并了大卫父亲的银行, 也就是说, 她比大卫有钱, 将来还会比他更有钱。”“大卫不怎么在乎钱, 他在乎的是家族银行在兼并之前和兼并之后的周边关系有什么不同。这种关系虽然不是钱, 却是钱的衍生物。”如果说之前大卫接受安吉拉有点不情愿的成分, 在露西比他富有之后, 大卫放弃露西而选择了安吉拉则是他们之间的宿命, 这样自尊自傲的男子注定不会比自己在精神上、物质上富有的女子, 他太在乎世俗的眼光。

大卫是事事“明了却深藏不露”的人, 在露西和安吉拉之间的犹豫徘徊, 说明了大卫才是那个最为自私的人, 若爱露西便会不顾一切的去爱, 哪管世俗的眼光。若爱安吉拉, 大卫怎会生出凡事不能两全的感慨, 两个人他实际上谁也不爱, 他更爱的是自己, 更为在乎的是他男性的主导与尊严。因此他对他的妻子安吉拉的要求也仅仅是“只要不惹是生非就行了”, 这似乎不是对妻子的要求, 更像是对仆人的要求, 而妻子这一身份在他的眼中仅仅作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的存在, 与爱情无关。

大卫的自以为是, 他一直以为自己和露西“同根”, 其实他并不明白, 露西与他从不“同根”, 他与露西一生的误解, 坏就坏在以为自己和露西“同根”。这样的一个男子, 又怎能和露西是一样的呢?

《玫瑰的灰尘》虽然是一个短篇, 却包含了人生太多的历练和沧桑, 露西的言行举止仿佛是张洁的影子, 也许张洁就是那样的玫瑰, 沉默如灰尘。她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 在的文字里撒满自己的影子。在张洁的眼中, 爱情只能是一种站在远处看的东西, 现在连站在远处都不想看了。而年近耄耋的她关心的是孩子在爱情中会不会受伤, 能不能承受爱情的未来……张洁的爱情观就像露西那样拼却了一生, 却没有伤感, 一点也没有, 就像玫瑰的灰尘一样的沉默, 因为爱情“打捞不得”。

摘要:《玫瑰的灰尘——也说玫瑰, 在它如此盛开的时候》是张洁2003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故事全篇讲述了以露西为代表的四个人物的情感经历。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描绘出三代人的情感纠葛, 全篇充满了幽默与智慧, 意味深长, 令人流连忘返。

关键词:玫瑰,爱情,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张洁玫瑰的灰尘北京文学杂志社主编.2003-2004·最佳人气作家榜.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年05月第1版.第215页

鉴赏人物形象(二) 篇11

莱·巴尔莱塔

晚饭时,饭店里走进一位高个儿,面容和蔼,脸上的笑容矜持而又惨淡。

他风度翩翩走上前台,朗声说道:

“诸位,敝人十分愿意应邀在此介绍一种奇迹,迄今无人能窥见其奥妙。近年来,敝人深入自己影子的心灵,努力探索其需求和爱好。兄弟十分愿意把来龙去脉演述一番,以报答诸位的美意。请看!我至亲至诚的终身伴侣——我的影子的实际存在。”

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中,他走近墙壁,修长的身影清晰地投射在墙上。全厅鸦雀无声,人们一个个伸长脖子,争看究竟。他像要放飞一只鸽子似的,双手合拢报幕:

“骑士跳栏!”

骑士模样的形状在墙上蹦了一下。

“玉兔食菜!”

顿时,出现一只兔子在啃白菜。

“山羊爬坡!”

果然,山羊模样的影子开始步履艰难地爬一个陡坡。

“现在我要让这昙花一现的形象具有独立的生命,向大家揭示一个无声的新世界。”

说完,他从墙壁旁走开,影子却魔术般地越拉越长,直顶到天花板上。

“诸位,为了使影子能脱离我而独立生活,敝人进行过孜孜不倦的研究。我只要对它稍加吩咐,它就会具有生命的各种特征……甚至还会吃东西!我马上给诸位表演一番。诸位给我的影子吃些什么呢?”

一个炸雷般的声音回答说:“给,给它吃这块火鸡肉冻。”

一阵哄堂大笑。他伸手接过递来的菜盘,走近墙壁。他的影子随即自如地从天花板上缩了回来,几乎贴近了他的身子。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他的身子并未挪动,那影子却将纤细的双手伸向盘子,小心翼翼地抄起那块肉,送到嘴里,嚼着,吞着……

“简直太神了!”

“嗯,你信吗?”

“天哪!夫人,我可不是3岁的小孩!”

“可是,您总不会否认这把戏确实很妙,是吗?”

“给它这块鸡脯。”

“梨!看着它如何吃梨一定妙不可言。”

“很好。诸位,现在先吃鸡脯。噢,劳驾哪位递给我一条餐巾?谢谢!”

所有人都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这场娱乐。

“再给它吃点饼,你这影子可有点干瘦呵!”

“喂,机灵鬼,你的影子喝酒不?给它这杯酒,喝了可以解愁。”

“哎哟,我笑得实在受不了喽。”

那影子又吃、又喝,泰然自若。不久,那人把灯全部打开,神情冷漠而忧郁,脸色显得格外苍白。他一本正经地说道:“诸位,敝人深知这般玄妙的实验颇易惹人嘲讽、怀疑,但这无关紧要。总有一天,这项旨在使自己的影子独立于本人的实验,必将得到公认和奖励。临走前,敬请凡有疑问者前来搜一下敝人的衣服,以便确信我绝没有藏匿任何物品。诸位的慷慨惠赠,无一不为我影子所食。这如同敝人叫巴龙·卡米洛·弗莱切一样千真万确。十分感谢,祝大家吃好,晚安!”

“见鬼去吧!”

“谁要搜你的身子!”

“幻术玩够了,来点音乐吧!”

卡米洛·弗莱切,真名叫胡安·马里诺,他面朝三方,各鞠了个躬,神态庄重地退出了餐厅。穿过花园时,突然有人一把抓住他的胳膊。

“你给我滚!”警察厉声吼道,“下次再看到你,就让你和你的影子统统蹲到警察局过夜去。”

他低下头,慢慢地走了出去。拐过街角,他才稍稍挺直身子,加快脚步回家。

开门的是他女儿,十五六岁光景。

“你不回来,小家伙们不愿睡,他们可真累人呵!”

两个金发的孩子在一旁玩耍着,兴高采烈地迎接他。

小姑娘走过来,缓声问道:

“带回来什么没有?”

他没吱声,从衣服里掏出一方叠好的餐巾,从里面取出一块鸡脯,几块饼,还有两把银质小匙。

她把食物切成小块,放在盘里,同她的两个兄弟吃了起来。

“你不想吃点什么?爸爸。”

“不,”他头也不回地回答说,“你们吃吧,我已经吃过了。”

马里诺面朝窗子坐下来,茫然失神地凝望着沉睡中城市的屋脊,琢磨着明天该去哪里表演他的奇迹……

(沈根发译,有删改)

1. 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 找出所有描写马里诺的语句。形象上,他风度翩翩,和蔼,外形干瘦,神情冷漠忧郁,脸色苍白。可以从中感受他们在他人目光注视下的局促,在整洁高雅环境下的自卑,在面对强势下的无助。性情上,他表演技艺精湛,但卑微、谦和,善于引导观众,调动气氛。明明知道是骗局,喂自己影子吃饭,只是一种卖艺的手段,他要有娴熟的技能,他要有淡定的态度,他要有良好的口才,他要有庄重的神态,他要让人相信所有的惠赠都是他的影子吃的,他要在警察的呵斥下慢沉沉地走开。然后走过N多街区,打开门,带回食品给他的三个孩子吃。可以从这些信息点体味着这个卖艺人的艰辛;品行上,他到处遭受冷漠甚至驱逐,但忍辱负重,为家打拼。内心孤独,但富有责任。

示例 ①演艺精湛:能说会道,善于捕捉观众心理,赋予无声的影子以独立的生命;②地位卑微:人前强颜欢笑,依靠表演取悦观众,却遭观众厌弃和警察驱逐;③忍辱负重:为养家糊口而奔走卖艺,却只能独自忍受精神的孤独和痛苦。

点拨 问“特点”,典型的“抓”题。要从全文抓,找到有关主人公形象的描写,从肖像、神态、心理、语言等方面加以提炼。这一题目很有新意,体现了“发现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是让你分析情节、人物之间的关联。这个题目既考查了小说三要素这样基本概念的掌握,又要同学们结合文本独立分析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命题人精心的设计。

2. “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 全文,通过两种完全不同的场景描写,很给人以阅读冲击力。不难发现,“影子”表演也有明显的两个层次。开头至第1至12小段的“影子”幻术表演,是为下文的表演“影子”吃东西作铺垫的。“影子”的描写放在文章开头,与后文回到现实作对照,因此可以比照首段的作用展开分析。

示例 ①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营造作品的神秘氛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通过影子逼真神妙的表演,表现主人公幻术技艺的高超。③通过故事悬念,为后文揭示事实真相埋下伏笔。

点拨 具体分析时,要找出所有“影子”的描写段落,然后概括提炼,把重心放在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上,结合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和对小说主人公马里诺的形象特点的分析,有小说阅读经验的同学是不难回答的。

刻画动作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篇12

班有“超级懒虫”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嫩芽作文研究中心李清娟

他,中等偏瘦的个儿,一张脏兮兮的瓜子脸,头发总是乱蓬蓬的,如同乌鸦巢似的,一对好像总也睡不醒的小眼睛。他衣衫不整,时常不是丢了纽扣,就是没拉拉链。他走路时总是眯着眼,拖着步子,摇来晃去,让人真担心他冷不丁会突然倒地睡着。他是谁呢?他不是别人,而是我们班的“超级懒虫”。

这天上午上英语课,英语老师站在教室的讲台边讲课。我正专心致志地听讲,忽然耳边传来一阵轻微的鼾声。我扭头一看,啊,这家伙竟然躲在前桌的身后睡起大觉来。我一见,觉得既好笑又有些生气。英语老师正讲得津津有味,没有发现“超级懒虫”的“精彩表演”。作为班长,对这种严重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当然不能置之不理。我悄悄伸手推了他一下。他瞅了我一眼,又睡起来。

聪明的你一定知道我们班的“超级懒虫”的大名了吧?对,他就是张强。

名医诊疗

诊断:

这篇习作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十分到位,作者用细腻的语言文字将人物的外貌特点勾勒得栩栩如生,刻画出了人物懒洋洋的外在形象,同时也彰显出这正是因为“懒”而造就出的结果。美中不足的是在描述主人公在英语课堂上昏睡这一典型事例时,只对典型事例进行了简单的概述,没有抓住人物昏睡时的动作细节来着力刻画,因而使“超级懒虫”的人物形象不够鲜明生动,读后让人感觉印象不够深刻。

药方:

建议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修改:

1.抓住“超级懒虫”躲在前桌身后睡大觉时的动作细节,如脑袋、眼睛、嘴巴的样子,流口水的情形等来进行细致刻画。

2.抓住“超级懒虫”被“我”推醒后接着睡的动作细节,如抬头、睁眼,嘴里嘟囔、擦口水等情形来进行细致刻画。

班有“超级懒虫”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嫩芽作文研究中心李清娟

他,中等偏瘦的个儿,一张脏兮兮的瓜子脸,头发总是乱蓬蓬的,如同乌鸦巢似的,一对好像总也睡不醒的小眼睛。他衣衫不整,时常不是丢了纽扣,就是没拉拉链。他走路时总是眯着眼,拖着步子,摇来晃去,让人真担心他冷不丁会突然倒地睡着。他是谁呢?他不是别人,而是我们班的“超级懒虫”。

这天上午上英语课,英语老师站在教室的讲台边讲课。我正专心致志地听讲,忽然耳边传来一阵轻微的鼾声。我扭头一看,啊,这家伙竟然躲在前桌身后,趴在桌上睡起大觉来。他歪着脑袋,枕在胳膊上,眼睛闭着,嘴巴一张一合,嘴角流出的口水已经把胳膊下的书本打湿了。我一见,觉得既好笑又有些生气。英语老师正讲得津津有味,没有发现“超级懒虫”的“精彩表演”。作为班长,对这种严重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当然不能置之不理。我伸手悄悄地推了他一下。他微微抬头,睁开蒙眬的睡眼瞅了我一眼,不知嘴里小声嘟囔了一句什么,擦了一下嘴上的口水,又将脑袋枕在胳膊上睡起来。

哈哈,你一定想知道我们班的“超级懒虫”的大名吧?他就是张强。

回访复查

上一篇:事件驱动下一篇:音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