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比较

2024-06-05

人物形象比较(通用12篇)

人物形象比较 篇1

任何一部优秀小说, 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几十篇小说, 里面的典型人物形象往往给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众所周知, 小说是十分注重塑造人物形象的, 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人物形象的仔细分析, 对学生深刻把握文本的内涵, 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意图与精神实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期末与中考复习的纵向比较好比是一条绳子将整个小说的人物形象体系串了起来, 便于学生提升语文学习的比较、分析与综合能力, 是分析人物形象的有效途径。

一、人物形象纵向比较的意义

1. 增强文本探究的兴趣

除了平时教学时课堂的分析、讨论与归纳外, 笔者以为在期末或者中考复习时, 把人物集中起来“开个会”是个好办法。通过人物的比较, 可以使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由平时的一课一分析的方式演变为整体比较与纵向联系, 由新旧知识想到关联,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增强探究兴趣。

2. 提高阅读鉴赏的水平

通过比较, 文学知识形成一条脉络, 人物形象也成为一个体系, 学生在理解和记忆上可以相辅相成而减少思维加式的负荷, 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与鉴赏水平的综合提升。

3. 拓展课外阅读渠道

语文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内, 而应该通过阅读量的加大, 让学生从课外书中提升智慧。通过教师引领下的人物比较, 学生学会了对不同类别的课文进行分析, 学生就能很方便地分析类似课外读物中的作品, 为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方便。使语文课堂教学得以举一而反三, 实现自动阅读、快乐阅读与高水平阅读。

二、小说人物形象比较的基本策略

在复习教学时,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分析比较人物形象的:

1. 抓住人物肖像比较

肖像描写即描写人的面貌特征, 包括人物的容貌、打扮、表情、手势、身材等特点, 优秀的肖像描写往往通过人物的“形”来反映人物的“神”, 达到刻画人物性格, 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目的。

比如同是“小市民”的形象, 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杨二嫂与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里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 有着本质的区别:杨二嫂, 人们都叫她“豆腐西施”, 喜欢擦白粉;她凸颧骨, 薄嘴唇, 两手搭在髀间, 没有系裙, 张着两脚, 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而菲利普夫妇, 他们每个星期日, 都要穿着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笔者通过引导学生比较, 大家明白了杨二嫂的描写, 表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村经济衰败萧条的情况下, 又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 小市民的地位有了一个直观而显著的变化;而菲利普夫妇的外貌却折射出他们强烈的虚荣心。

2. 分析人物语言的不同

“话从口开, 言表心声”, 语言是一个人的心灵名片。语言描写是小说人物塑造的有力手段, 一段成功的语言表达给人一个活脱脱的人物形象, 使读者产生关于人物的深刻记忆。在分析人物时, 我们要透过作者对人物的语言描写, 管窥人物的典型个性。

比如《智取生辰纲》中的杨志和《范进中举》中的范进, 他们两个人的的共同特点都是想成为让别人欣赏的人, 竭力追求成功与名利。但透过杨志的语言, 我们能够看到杨志既有办事稳固、老道、有过人的智慧的一面, 又能看到他性格暴躁、蛮不讲理的一面。而通过范进的口头语言, 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在功成名就前有三分自卑, 总是想巴结别人, 实现自己的目标的那种人, 而中举之后则表现出非常圆滑与世故, 本性非常明显。

3. 体会行为表现的区别

我们将一个人长期的行为表现中流露的固定的特征称之为一个人的性格。行为描写包括对一个人的动作、举止和神态等的描写, 所以是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的极佳途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中行为描写的分析与品味, 窥见人物的个性, 从而分析人物的形象。

比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 是个比较私利、随风倒的那种人。课文中能表现这一性格特征的描写主要有两段:其一, 当范进在中举前回家时, 胡前来祝贺并吃饱喝足, 作者写道:“屠户横披了衣服, 腆着肚子去了。”这里的一个“横披”、一个“腆”字足可以看出胡屠户对范进还没有中举时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是那么的清高与不近人性;其二, 当范进功成名就以后, 范给了胡老爹六两多银子, 胡的表现则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去了”, 给人感觉范进就是他的财神爷, 他的贪财与私利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以上三个方面比较的是人物形象的三个主要维度。从文本上看, 要进行有效的人物比较, 其比较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比如可以在一个学期中对一册书的内容进行比较, 也可以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物进行比较, 还可以将课外阅读时看到的人物与课内阅读时看到的人物进行比较。从学习的主体上分析, 比较的两个人物可以是教师提供, 让学生来比较;也可以是由学生提出, 让教师来进行分析;还可以由学生提出, 让另外的学生进行比较, 最终归结出人物的个性。从比较的答案上来看, 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 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 所以不必教师提供标准答案, 而只需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提示即可。

小说人物分析的比较方法最大的优势是联系了文本的前后关系, 让学生形成一条可以辨别的脉络和可以纵向联系的线索, 使人物个性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使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 也避免了零散复习的那种无序与低效的教学状态。

摘要:小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而人物形象分析更是小说学习的重点。本文重点说明了进行人物形象复习时的一种比较策略, 使学生从不同人物的比较中提升对语言文字描写的敏感度。比较主要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和行为的分析来实现, 而且比较分析也应该建立在以学生为本、以阅读为本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物形象,归纳比较,描写

人物形象比较 篇2

主备人

朱跃生 审核人 邱夫健

备课时间2012年12月20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二课时)

【考试透视】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②了解诗歌形象常见类型。【学习要点】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如何鉴赏人物形象。

一【高考题链接】

(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二、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典题示例1】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答案】(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2)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方法归纳】 人物形象答题思路一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具体步骤:(1)概括相关的诗句,看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刻画了什么形象;(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如语言、肖像、动作等;(3)概括出人物的特点;(4)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及蕴含的情感。

【即时巩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狂 夫 杜 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夏,杜甫 49 岁,地点为成都草堂。

“狂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是怎样刻画“狂夫”形象的?

【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位贫困潦倒却放达乐观的“狂夫”形象。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优美宜人的草堂环境,烘托了狂夫的疏放旷达,为下文写“狂”作铺垫;五六句诗人强调世态炎凉和“恒饥”的贫困处境,反衬狂夫的乐观旷达;而七八句直接表达心志,突出狂夫贫困志不移的高贵品质。

三、如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典题示例2】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东海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案

主备人

朱跃生 审核人 邱夫健

备课时间2012年12月20

【答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方法归纳】人物形象答题思路二

1.定位诗歌描写的人物形象的基本身份,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么)。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性格、品格)特征,分点说明、概括(为什么),切忌以译代析。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2里合答。

【即时巩固】(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四、拓展迁移

1.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答案】(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2.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答案】(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3.(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教学反思】 东海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案

主备人

朱跃生 审核人 邱夫健

信陵君与平原君之人物形象比较 篇3

关键词:信陵君;平原君;士;人物形象

士在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为贵公子出谋划策,成就了自己和公子们的事业。贵族认识到士的巨大作用,就尽量的为自己招纳游士,以收养大量的宾客为荣。信陵君和平原君都是本国的贵族,招贤纳士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两个人的宾客们为信陵君和平原君赢得了生前身后名。两人虽然都招致宾客、士人,但是仔细比较不难发现,两人在对待士的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从两人对待士的不同态度和目的我们可以看出信陵君和平原君不同的人物形象以及品格的高下。

一、对待士的态度不同

《魏公子列传》一开头就说信陵君“仁而下士”“不敢以其富贵骄士”。短短的一句话就写出了信陵君对待士的态度:对待士非常谦虚、仁爱,不敢凭借自己的身份财产来欺压士。作者一开始就把信陵君塑造成了一个礼贤下士的形象,其后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都是证明信陵君如何礼贤下士的。七十岁的隐士侯赢,家里很穷,只做着看守城东门的小官。信陵君听说他很有贤能,便去结交他,赠给他钱财,结果侯赢“不肯受”。公子于是亲自驾车去东门接他,甚至把左边的表示尊敬的位置让给他。侯赢试探他的诚意,就直接坐上留给自己的座位,“公子执辔愈恭”。即使侯赢让公子驾车在街上招摇,“公子色终不变”。侯赢被信陵君的诚意打动,认为公子是一个真正礼贤下士的人,决定跟随信陵君。他多次为公子出谋划策,立下功劳。信陵君也因为侯赢的帮助使得自己的名声更加显著。

信陵君结交天下的贤能之士,不管是地位高低,公子都会放下身份主动去结交他们。甚至连平原君的宾客们有一半归附了信陵君,可见信陵君是真心对待贤士的。

赵公子平原君赵胜,是赵国诸公子中最贤能的人,“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对待士的态度并不像信陵君那样毕恭毕敬,礼贤下士,甚至是“贱士”。平原君的美妾看到跛子打水,“大笑之”。跛子觉得受到了侮辱,于是去找平原君,要求得到笑话他的美妾的头。平原君装作答应了他,认为蹙者小题大做。但是不久之后,“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觉得很奇怪,宾客回答说“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宾客们认为平原君把自己的美妾看的比士重要,是一个重色轻士的人,并且不守承诺,答应别人的事不能做到。宾客们认为平原君不是真正能赏识他们的人。

信陵君求贤若渴,只要是贤能的人,他都会主动地去结交;而平原君则不同,他虽然喜欢招纳宾客,但是其实对他的宾客的才能一点也不了解。秦国攻打邯郸,平原君打算从自己的宾客中选出二十人去游说楚国结盟,以便解邯郸之围。但是门下数千人竟然只选出来了十九个人,最后是毛遂自荐才凑够这二十人。平原君对毛遂是怀疑的态度,认为毛遂在自己门下三年,“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虽然最后同意毛遂一同前往楚国,但是对毛遂仍然是不信任。到了楚国之后,平原君与楚王谈判不成,是毛遂凭借自己的口才与胆识迫使楚王达成了共识,并结盟。此后,平原君才把毛遂拜为上客。从毛遂事件中可以看出,平原君不知士,他连自己门下的贤士都不能好好重用,更不用说在民间的隐士了。

二、养士的目的不同

信陵君养士的最终目的在于保卫国家。因为公子仁而下士的名声传播在外,士人纷纷归附于他。“诸侯以公子贤,不敢加兵与魏十余年。”信陵君与魏王下棋时,北方边境突然烽火大起,有人稟报“赵寇至,且入界”。魏王很恐惧,想立即召集大臣来商量对策。公子制止魏王说,“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魏王问信陵君如何知道的。信陵君回答“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士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可见,信陵君在赵国安排了间谍为魏国服务,赵国的一举一动尽在他的掌握之中。当信陵君因为窃取兵符而留在赵国时,秦国就派兵攻打魏国。信陵君听取了毛公、薛公的劝告,决心回魏国保卫自己的国家。在国家与个人的得失荣辱之间,信陵君选择了保家卫国。公子明白自己的所有都是建立在魏国存在并且壮大基础上的,没有国就没有家,就更没有自己的一切。公子一回到魏国,就派遣使者到各个诸侯国请求支援,甚至作为上将军把秦军赶回到函谷关之内。

平原君养士的目的只是“徒豪举耳”,他养士只是为了自己有个好名声,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平原君的宾客们有两次是主动离开他的。第一次是因为他不信守承诺,重美色而贱士。他门下的宾客感觉到在平原君这里不会受到重用,所以离开了他。毛遂事件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信陵君养士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不能分辨出谁才是真正的贤士,所以连自己的国家里有毛公薛公这两位贤能的人也不知道。信陵君去拜访他们,平原君则对其夫人说,“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平原君看不起身份地位低的毛公薛公。信陵君听说后,认为平原君“徒豪举耳,不求士也”。平原君门下的宾客听说这件事之后“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并且“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可见信陵君对待士的做法是天下的士的共同期待的。

秦国围攻邯郸,邯郸很危急,但是平原君只担心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其他的就不闻不问,他不是真心的关心国家。邯郸的老百姓,“炊骨易子而食”,而平原君的妻妾依旧能过着奢靡的生活。后来听了李同的劝告,才开始想办法保卫国家。

司马迁在《史记》中刻画了信陵君和平原君这两个不朽的形象。两人虽都养宾客,生平经历都因为养士而变化。信陵君和平原君的根本区别可以从对待士这一方面看出来。信陵君是一个真正的贤人,扶危济困,重信重义,对祖国一片忠心。平原君只是单纯的为了自己的名利,轻信义,不能真正的为国家着想,是一个自私的人。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赵志华.试析信陵君与孟尝君的人物形象[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0年(3)

作者简介:亓子阳(1990-),女,汉族,山东莱芜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2013级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魏六朝文学。

祥林嫂和玛蒂尔德人物形象比较 篇4

我认为, 《祝福》也好, 《项链》也好, 探究人物悲剧产生的原因是这两篇小说的核心内容, 我们只要抓住这个核心来分析, 其它的枝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下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

首先, 让我来比较一下她们生活的大环境—————社会背景

祥林嫂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 当时的中国虽然历经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 但很不彻底, 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整个中国仍旧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 劳动人民政治上受压迫, 经济上受剥削, 思想上受封建礼教的禁锢和愚弄, 而妇女更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在中国农村社会的土壤上根深蒂固, “五·四”运动虽然高喊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但声音还较微弱, 沉睡于“铁屋子”里广大民众并没有觉醒。玛蒂尔德生活在19世纪80年代, 比祥林嫂还要早四五十年, 但当时的法国已经历了三次资产阶级革命, 建立了第三共和国, 尽管仍然是大资产阶级当权, 政府贪污腐败, 社会道德沦丧, 整个社会追求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 追求享受, 追求虚荣。但是一些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已广为传播, 且深入人心, 例如“平等”的思想, “自由”的思想, “博爱”的思想, 等等。因此, 玛蒂尔德生活的环境比祥林嫂所处的环境宽松得多了。

其次,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她们生活的小环境, 看看她们周围的人际关系, 即我们常说的人性关怀。

祥林嫂屡遭不幸, 第一个丈夫死后, 来到鲁镇做苦工, 被捆绑嫁给深山老林的贺老六, 不久第二任丈夫去世, 接着儿子阿毛又被狼衔去, 再次来到鲁镇打工。接二连三地遭打击, 而且一次比一次更沉重, 使她形容枯瘦, 精神麻木,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五年来有谁关心过她?同情过他?封建礼教的化身---鲁四老爷骂她是“谬种”;封建家长的代表————婆婆强迫她改嫁;有人“特意”寻来听她讲述痛失儿子的故事, 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无聊的生活;连与祥林嫂一样为鲁家做苦工的柳妈, 也嘲讽她额上的伤疤, 甚至讲述阴间的惩罚来恐吓她。祥林嫂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冷漠、自私、麻木缺乏同情、没有人性关怀的群体中, 也是她最终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而玛蒂尔德的人际氛围就好得多了, 简直可以说是截然两样。首先来自于丈夫无私的爱, 路瓦栽先生得知妻子失掉项链时, 立即马不停蹄地四处寻找, 当确认项链无法找回时, 他没有任何责怪, 没有任何怨言, 到处借钱, 买了项链如期还上。漫长的10年痛苦生活, 他省吃俭用, 靠深夜抄录书稿来挣钱, 来承担偿债的义务, 他理解妻子的恐惧与焦虑, 以最真挚的爱呵护着妻子, 与她共渡难关, 给了妻子多少温暖, 多少勇气和力量, 多少人世间的真情!我们再来思考一下, 购买一挂钻石项链需要三万六千法郎, 这么多钱, 对于一个收入不丰的路瓦栽家庭来说是一个惊人的数目, “路瓦栽的父亲遗留给他一万八千法郎, 其余的他得去借”, 于是, “向这借一千法郎, 向那借五百法郎, 从这借五个路易, 从那借三个路易”, 他必须跟“许多高利贷人打交道”。路瓦栽四处借钱, 当然也许碰过无数次壁, 遭遇过无数次冷眼, 但他毕竟借贷来一万八千法郎, 这说明他们的亲友、熟人和同事在他们突遭不幸时伸出了温暖之手, 给予了他们同情, 给予了他们关心, 给予了他们支持!还有一个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她的好友佛来思节夫人, 可以说她对玛蒂尔德尽到了一个朋友的情份, 当玛蒂尔德向她借首饰时, 她十分慷慨地拿出装着她所有首饰的大匣子任其挑选, 并没有嫉妒玛蒂尔德的美貌。十年后, 她在公园偶然遇见玛蒂尔德时, 也没有嘲笑因劳累而过早地变成老太婆的老朋友, 而是极为关切地问她是否害了一场大病。当她得知玛蒂尔德为赔偿项链花了三万六千法郎用了整整十年工夫才付清借贷时, 她被深深的打动了, 抓住玛蒂尔德的手, 告诉了自己借给她的那挂项链是假的, 至多值五百法郎, 她是一个多么真诚的朋友啊!要知道, 佛来思节夫人既然坦诚地告诉了玛蒂尔德项链的真相, 就可能有偿还给玛蒂尔德的打算。

最后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两种文化思想

资产阶级文化思想较封建文化思想开放得多了, 进步得多了, 码蒂尔德的思想是自由的、开放的。她对大资产阶级生活充满了奢望, 幻想借助于自己的美貌跻身于上流社会, 追求高贵的物资享受和精神生活, 甚至还产生了非分之想:作为一个有夫之妇, 她还渴望被富有的男人追慕, “她梦想……她跟最亲密的男子闲谈。”你看, 她追求的是一种谈情说爱式的生活, 一种养尊处优的生活。她可以把丈夫置之一边与陌生的男子跳舞, 与达官贵人欢娱, 这在祥林嫂所处的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简直是不可思议。

有人说祥林嫂死于心魔, 封建礼教迷信扭曲并毒害了她的心灵, 导致了她的悲剧, 这是很有道理的。当时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思想观念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 妇女一旦嫁了人就是夫家的奴隶, 夫家要卖掉祥林嫂, 给小叔子准备结婚的钱, 在封建社会这不是违法, 而是天经地义的事, 妇女要嫁第二个男人, 便是不守“女贞”。祥林嫂因此而对再嫁进行了拼死的反抗, 说明她受封建观念的毒害非常之深, 这种落后的封建文化思想如同毒蛇一般死死地缠住她, 直至把她逼死。中国封建思想敬奉鬼神, 封建迷信也是祥林嫂走向死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临死前她提出第一个问题:“人死后有灵魂吗?”这句话虽有质疑灵魂的有无, 但它反映了祥林嫂骨子里还是相信灵魂的。第二问:“那么, 就有地狱了?”这句话体现了祥林嫂极大的恐怖, 有灵魂就有地狱, 有地狱就有阎罗王, 就有两个死鬼的男人, 就有可能被锯成两半。第三句话:“那么, 死掉的一家人, 都能见面的?”这一问表明了祥林嫂既希望有灵魂又希望无灵魂, 一方面牵挂着儿子, 另一方面又惧怕两个死鬼男人来争夺。这样一来, 祥林嫂到死都处于极度的恐惧和矛盾之中。祥林嫂又为赎罪, 倾其所有去捐门槛, 表明她已信服了神权迷信, 幻想以门槛作替身“给千人踏, 万人跨”, 封建神权把祥林嫂最后可怜的一丁点血汗全榨干了!可是, 换来了什么?换来了主人一声断喝:“你放着吧, 祥林嫂!”这一打击直接导致了她的精神最后崩溃。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 祥林嫂与玛蒂尔德命运的不同结局具有必然性, 使我们深刻地理解到了鲁迅先生所塑造的祥林嫂这一悲剧的深远意义, 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坚定了我们彻底铲除这一封建毒瘤的决心。

人物形象分析 篇5

1,陆文婷身上凝聚着作者的满腔同情与挚爱,熠熠闪光,栩栩如生。她身兼三职:医生、母亲、妻子。

2,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她所从事的医疗事业,毫无怨言,全身奉献,把精力投入病人身上,即使是力所难及的,也自觉竭尽全力。

3,她顾大局,识大体,自愿的克己奉公,承受着无法忍受的牺牲,是表现知识分子悲欢离合的“中年问题”的代表。4,秦波------“马列主义老太太”,打官腔、拉关系、走后门、破坏社会风气的高干夫人的代名词,和陆文婷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更加衬托出陆文婷的形象。

莫言《红高粱系列》------我奶奶

1.是未经雕琢的定型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型。

2.是充满张力的,非“贤妻良母”式的中国妇女形象。

3.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充满情欲与野性,体现朴素的自由和解放的本能,体现回归自然的人类本性。

4.对封建礼教的亵渎,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自我反抗,反抗精神重新诠释了对民族生命意识的理解,体现了她“火红般高粱的性格”

----我爷爷,余占鳌

1.是未经雕琢的定型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型。

2.性格粗犷、豪放、善良、正直、敢爱敢恨、敢作敢当、怒则大吼、痛则大叫的英雄气概,是那个年代的硬汉形象。

3.为了得到心爱的女人,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为了民族仇恨,他与工人们一起作战抗击日本人侵略,同时他鲁莽、争强好胜、性格棱角分明。

 柳青《创业史》-----梁生宝

1.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小说轴心人物。

2.强烈进取精神,与党的教育紧密联合,对社会主义有坚定信念。“他是党的忠实儿子”,作为创业者,坚忍不拔、顽强拼搏;作为劳动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务实作风;作为为人处事,他忠厚善良、淳朴真诚、谋求共同富裕,全体幸福。

3.他完全摆脱小生产者私有观念,体现了作家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带有明显英雄化、理想化局限。

-------梁三老汉

1.塑造的最精彩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

2.明显的两重性:一,背负着几千年小生产者私有观念,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带有自私、狭隘、落后、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二,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

3.是动摇于集体致富和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真正体现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

 梁斌《红旗谱》-------朱老忠

1.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是20世纪初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2.由旧豪侠变为新英雄,世仇孕育了他的反抗性转为自觉的革命理想;闯荡江湖造就的侠义性,嫉恶如仇,豪爽讲义气,变为谋求整个阶级解放;人生磨难、斗争历程造就的坚韧性,变为为农民革命献出全部的英雄。

3.他有强烈的阶级爱憎情感和坚定的立场,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胆略过人,他在接受党的领导后,坚信革命真理,积极勇敢的参加革命斗争

4.他集中概括了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发展为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

-----严志和

1.内向、软弱、善良、2.具有反抗意识,却又忍辱负重,小生产者的保守性与狭隘性,患得患失,斗争中软弱、动摇、3.体现了民族性格中超稳定性的一面。

 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

有曲折的成长过程

1.挣脱包办婚姻,离家出走,追求个性解放的开端,以自杀控诉社会黑暗与罪恶,表明对个人奋斗道路的绝望。

2.与余永泽的爱情,倾向人道主义,爱情破灭,由个性解放转向社会解放。

3.卢嘉川、江华、林红唤醒迷惘的林道静,使其积极参加革命,不断克服自身弱点,站在革命前列,4.她是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了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从她身上,我们看出共产党才是青年的保护者和革命引路人,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才能“永葆其美妙之青春”。这正是林道静这一典型所显示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林道静同余永泽决裂过程中的思想感情变化

1.余永泽的温存体贴,曾使备受磨难的林道静感到幸福。

2.但她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倔强的性格,使她渴望“独立生活”,做“自由的人”,她认为做余永泽的家庭主妇,也是“寄人篱下”。

3.“温暖淡雅”的小屋使她不安;她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使她同那个冷酷自私的余永泽感情上出现了裂痕;余永泽的蝇营狗苟使她看清了这个自私平庸,只注意琐碎生活的男子的本来面目;接触了革命青年后,新的天地,新的人,更使她感到同余永泽的格格不入。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有的温情主义,使她不忍心离开“爱她:的余永泽。4.直到他们之间出现严重的政治分歧,余永泽反对她参加革命活动并直接酿成了卢嘉川的被捕,残酷的现实使她清醒,毅然与余永泽决裂

 高晓声-----“陈焕生”系列

中国农民的灵魂,有善良朴实忠厚的传统美德,也有其劣根性。1.生活得到改善,精神上也有新需求,但是没文化,不可能实现更丰富更文明的精神生活。2.性格上巨大缺陷,体现在奴性意识,阿Q精神

3.生活上应做主人时代却没有当成,也没其意识,揭示了新的历史要求与农民精神现状的矛盾。

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乔光朴 典型的工业改革家,“开拓者家族”人物形象代表人物 1.高度责任感,不屈不挠的工作精神

2.敢于开拓,在生活、工作、爱情方面体现。

3.正直高尚、果敢善断、坚忍不拔、不畏艰险、杰出的管理才能,是工业改革家的代名词。蒋子龙创作不足:创作仓促,议论较多,人物类型化

 张洁《沉重的翅膀》---郑子云

锐意进取,深沉,富于谋略,不乏灵活性,是“中国的脊梁”式的艺术的典型

 贾平凹《腊月•正月》---韩玄子

1.与时代思想相悖逆的悲剧人物

2.传统道德的化身,立体式多重人格。

3.身上有阻碍历史前行的惰性,用无欲大度掩盖狭隘自私,看起来光明磊落,实质上保守落后

4.是传统旧秩序的维护者和执行、监督者,体现农村守旧者与改革者的冲突。

贾平凹《废都》---庄之蝶

“文化精英”堕落为“文化闲人”体现社会“文化的休克”

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刘世吾

“就那么回事”,资历丰富,精神向往,梦想单纯美妙透明生活,或穿上白衣服研究红血球,作一个花匠,专门培植十样锦

----------林震

幼稚单纯,满怀理想的激情,真诚的信仰,对党的工作的“神圣憧憬”

名词解释: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1949.7.2-7.19北平举行,标志着中国新文学进入当代文学阶段,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上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成绩经验;提出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确立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事业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针。

双百方针:

1956.5.2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届和科学届自由讨论去讨论,通过艺术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伤痕文学:

指揭露和控诉十年浩劫和极左路线给党、国家、人民所造成的严重创伤的作品。1977年11月,刘心武《班主任》在《人民日报》发表,引起轰动,成为新时期文学开山之作,1978年8月,卢新华《伤痕》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伤痕文学”由此得名。它冲破“四人帮”极“左”文艺的清规戒律,突破现实题材禁区,提出重要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第一次真正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塑造文学人物。反思文学:

1979年2月,《人民文学》发表茹志娟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成为“反思文学”起步标志,其创作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荒谬本质,从一般的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代表作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古华《芙蓉镇》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先锋小说: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洪峰、苏童、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创新和激进的试验。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消解,作家创作不再具有明确主题指向,社会责任感;颠覆了旧的真实观,放弃对历史事实、本质、现实真实的追寻,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功能;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更散乱破碎,文本意义消解导致文本深度模式消失,人物符号化,性格无深度,放弃象征等,使用戏拟、反讽策略。开端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

寻根文学:

产生于80年代中后期,是迄今为止当代唯一有理论有实践的小说思潮,但它始终没有获得明确的概念公认的范畴。代表作寻根文学首倡者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汪曾祺《受戒》阿城《棋王》邓友梅《烟壶》《那五》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可能性,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地域特点,表现手法上有中国传统文学手法,还运用现代派象征、暗示、抽象等,丰富加深作品文化意蕴。新写实小说:

产生于80年代后期,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毛茸茸的原生状态感觉,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无奈,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代表作刘震云《一地鸡毛》《官场》方方《风景》《桃花灿烂》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等

朦胧诗派:

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其思想核心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是其重要特征。它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代表作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杨炼《大雁塔》《诺日朗》北岛《回答》等

童话诗人:顾城。他的诗,以童以稚趣见称,故有“童话诗人”之称。他的童话般的诗作中洋溢着他纯净的童心,他总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乌托邦式的童话国度中,希望那里有彩云、湖泊、有一片纯净的天空,能容纳沾满尘埃的心灵。他就像是一个一直守候在自然童话里的孩子,他拒绝世俗的尘雾,抑或说是为了逃避社会纷扰,希望像古人那样寄情自然万物,超脱红尘。

简答

十七年小说主潮:革命现实主义;支流: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细腻的描写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充满浓郁的人情味,代表作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爱情生活)陆文夫《小巷深处》萧也牧《我们夫妻之间》;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生活阴暗面,触及人的灵魂,表现了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识。代表作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绍棠《田野落霞》李准《灰色的帆篷》

 梁斌《红旗谱》艺术特征:

1.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有意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布局技巧,采取古典小说常见手法,粗线条勾画人物性格。

2.适当吸收外国小说表现手法,以静态叙述、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发掘人物内心世界 3注重语言个性化、生活化、口语化,对来自农民的语言进行提炼加工,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

不足:革命者形象描写较薄弱,只要投身革命,性格随之单一,不再具有丰富的复杂性 民族风格:

1一方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同时结合时代的特点,吸收外国小说某些长处,予以发展和创新而形成的。

2思想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的农民革命斗争。塑造的许多人物都是根植于民族土壤中的艺术形象,呈现出浓郁的民族传统色彩,注意深入反映本民族一个地区生活;刻画人物方面,善于学习我国古典小说手法,偏重于通过人物行动和对话表现人物性格,较少借助抽象叙述、静态描写及人物内心活动,注重用粗线条的勾勒和工笔细描相结合手法,简明叙述故事和渲染人物的风度。使小说故事性强,情节发展节奏较快,疏密错落有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3语言上,采用鲜明地方色彩、乡土气息,成为概括力强,感情色调丰富、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同时运用方言土语。4人物形象个性化

5注重故事完整,脉络的清晰,篇幅的适量,适合广大群众阅读习惯

 郭小川诗歌艺术特征:

重视诗歌形式的创新和革新,号称“技术革新的能手”

1寻求让激情渗透到感性形象中去的最佳表现手法(反复渲染、铺陈手段)

2为更好倾泻政治激情,注意通过诗的音乐性(押韵、节奏)创造“雄浑壮丽的气势”,围绕诗歌节律进行句法和章法试验

3诗体形式创新上孜孜不倦,自由体、半自由体、楼梯体、四行体、民歌体、新辞赋体等 总之,郭小川由诗歌形式的创新,在中国诗歌坛上独树一帜。

《霓虹灯下的哨兵》创作特色:

1突破了孤立、封闭描写军队生活的局限,将战场、营房与社会联系起来 2敢于描写军队内部的思想分歧和英雄人物复杂的精神、感情世界 3开创了军队题材戏剧新局面

4生活场景逼真,生活气息浓郁,如春妮对陈喜的一往情深,也描绘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5简洁凝练,刚健清新。作者用简洁凝练的手法吗,通过“香风”附体的陈喜身上的变化,使不见于形的“香风”变得异常形象。

6戏剧性强,引人入胜,大幕拉开,悬念出现,活生生附在陈喜身上。他是两种势力争夺的焦点,联系着敌我友三面。三条线索交织,其安排是新颖的富于创造性的。

田汉《关汉卿》艺术特征:

1戏中戏,戏中有戏《窦娥冤》 2“话剧加唱”,《蝶双飞》朱秀帘半朗诵半歌唱吟出

3悲剧结局,朱秀帘长亭吟唱《沉醉东风》与关汉卿挥泪告别

 杨朔散文艺术特征:

提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提出诗化散文主张

1注意结构的严谨,选词用字的精炼,形成了自己玲珑精美,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2“寻求诗的意境”,善于在看来极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动人的诗意,在一片奇景中寄寓深邃的情思,通过这样的意境,展现出时代的侧影,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3意境创造上,善于运用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文章中,抒写景物和抒写人物的两条线索,常常巧妙的交织在一起。

4讲究艺术结构布局,深的我国古典诗词结构严谨和我国江南园林“曲径通幽”之妙。他的散文,一般是情节隽永,但不复杂,篇幅简短,但经过作者的精心结构布局,却境界悠远,引人入胜。

5注意散文语言锤炼,他那玲珑的风格,隽永的诗意,同他的文笔十分协调,他刻意追求语言的洗练,清新,别致。

 杨朔散文不足:

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真诚感受

1思想内容受时代局限,留有“左”的痕迹 2刻意求“诗”,惯用比兴、卒章显志手法,雷同,求工 3象征比附成为其散文的定势 杨朔散文内容:

1表现生活激流、时代风貌,描写新时代、新生活绚丽色彩

2描写普通劳动者怀真诚、朴素感情,献身祖国事业的执着精神,高尚情操《茶花赋》 3描写各国人间友好往来,赞颂亚非拉人民热爱和平,反霸权《埃及灯》

 秦牧散文艺术特征:

1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被读者称为知识的“花城” 2“形散”“神聚”结合,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3富有情趣,幽默感,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流露出直接而对读者的亲切感,语言氛围,其行文作风“林中散步”“灯下谈心” 4善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平添趣味

 秦牧散文不足:

1对知识性材料反复使用,失去新鲜感 2围绕中心,过多罗列材料,难免冗杂拖沓

3强烈的政治宣传意识,有些作品有说教气,哲理肤浅

 散文思想

为社会主义因素的成长擂鼓呐喊,为清除旧社会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污秽斗争;对事物的精辟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它使丰富的知识幽微毕现,旧意翻新

 高晓声“陈焕生”系列创作特点:

1现实主义为主,“寓洋于土,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艺术手法 2以情节自然发展为线索,也有“意识流”时空跳跃与切入

3运用个性化细节、语言、对比、心理描写等手段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4语言富于幽默感,用大词小用方法实现,吸收鲜活的群众语言

 汪曾祺小说创作特点:

1兼具散文化和诗化特征。平和淡泊,意味无穷,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叙述中,寓真善美于平庸琐碎事件描写中;每一人物描写均可看做一首诗,散发迷人诗情画意;看似闲笔,却处处精心设计;采用白描;语言、氛围充满富有画意的描绘,造成诗的韵味,这些与人物诗意契合,渲染了小说总体诗境

2总体风格上传达出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浓重的乡土风俗氛围和这种氛围下活动者的人,相互形成了有机整体,自然天成,别有一番情趣,意蕴 3诗承沈从文“边地”小说

4语言别具一格,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小说不足:时代局限,提出的“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口号,只是对“瞒和骗”的文学的一种简单反驳,平面的复归不能带来“百花齐放”小说多元化格局有赖于每个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小说形式技巧多样化

 贾平凹小说艺术特色: 1从柔美婉约抒情风格到散文化风韵,从充满故事情节力度的“复归”到兼收并蓄现代派小说技巧,不断调整自己艺术视角

2描写动荡心理世界,把人文背景氛围作为重要描述对象,注重描绘乡土风情风俗的小说 3深得中国古典文学描写神韵,将其有机融入自己作品中,语言精练清新,深沉绚丽,明快含蓄

 王安忆创作特点

1以优美抒情笔调,细腻表现年轻人对理想爱情真诚追求,执着地表现生活中的美,代表作“雯雯系列”《雨,沙沙沙》《命运》《一个少女的烦恼》

2从人的价值,人的文化心理视角思考,主题意蕴深刻丰富,代表作《本次列车终点》《归去来兮》

3较深邃历史眼光,更深刻文化哲学视角观照社会历史、人的命运,情感变迁,站在中西文化冲突高度思考民族文化历史命运及其制约下的民间生存。代表作:本土文化小说《小鲍庄》都市文化小说《一千零一弄》性爱文化小说《荒山之恋》女性主义小说《逐鹿中原》

 韩少功

《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马桥词典》,“寻根文学”首倡者

《爸爸爸》韩少功突破自身思维模式的一次嬗变,推动新时期小说观念的蜕变 小说艺术特点:

1飘忽不定、扑朔迷离的神秘感

2打破生死、人鬼界限,时空界限,吸收欧美现代派时序颠倒,多角度叙述,幻觉与现实交错等艺术手法

3小说富有象征意味

4对山地风俗、自然景观描写及糅进的神话描写,为小说内容表达、形式表现增添了赏心悦目色彩效果

5对魔幻现实主义存在模仿痕迹

 余华“冷漠叙述”/小说艺术特点(暴力叙事)

1带有最为明显的先锋性

2叙述语言近乎残酷,表述死亡或爱情 3叙述者主体意向降至感情的冰点

4实现了对于历史、时间、理性、爱情、伦理的彻底颠覆 5《现实一种》余华曾说过:“我是在医院里长大的,我经常在医院手术室门口,等待着那位外科医生的父亲从里面出来。我父亲每次出来,身上总是血迹斑斑,就是口罩和手术帽也沾满了鲜血,有时候还有一位护理在我父亲背后,他手提一桶血肉模糊的东西”这样无数次的经历使他对血腥没有了一般人的哭惧与震撼,而是一“浪漫持久”“感动人心”“满亲切”的东西

 舒婷诗歌艺术特点:

1核心思想: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格理想的追求张扬 2抒情形象:“自我”为核心,早期抒情形象带有个人与时代双重复合的情绪特征,后期是一个超越了“自我”的具有普遍概括意义的一代人形象

3抒情方式:善于在温婉典雅倾诉和独白中传达忧伤而美丽的诗情,常选择矛盾的对立的意象,借转折、假设、让步式语序构筑多元立体情绪结构 4诗歌有很强探索精神

 顾城诗歌艺术特征:

1善于敏感把捉细小的感觉,从个人感触中表达对生命的体验《远与近》 2注重意象营造,“海”的意象占有特殊分量 3注重内在生命感受,艺术上的创新

沙叶新《陈毅市长》艺术特点:

1开头别具一格,迅速带入观众

2运用个性化语言,刻画人物性格,富于喜剧意味的正剧,将领袖当做“人”来处理

3“冰糖葫芦式”结构,十场写十件彼此独立故事,分别从不同侧面揭示陈毅精神世界,事件间无必然联系,由陈毅贯串全剧。穿引各场,在真正共产党人精神这一点上统一起来

 高行健艺术创新之处:

1强调“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而不是单纯的说话的艺术 2“戏剧是剧场的艺术”,必须“承认舞台的假定性”,强调剧场性 3承认戏剧中“叙述性”,不受实在的时空约束,根据剧作艺术需要“建立各种各样的时空关系”

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特征:

1题材科技化,是显著特征,为科技人员立传塑像,颂扬科学精神

2人物表现注重求异,表现人物个性品格,并设计与其特异相谐的表现形式 3讲究艺术构思,善于调动生活材料进行有机结合

4善于将枯燥变为生动,抽象化成具体,专业演绎为通俗,增强科技题材作品可接受性

 “新写实”小说文本特征:

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 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 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感情,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 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5注重写那些艰难困苦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

不足:过分凌乱琐碎化的描写,缺乏想象力和艺术上的高远境界;

叙述过于沉闷、单调,导致小说灵动魅力消失

王朔创作特点:

1颠覆了占主流地位的知识分子话语 2调侃美好、庄严、神圣的情感和价值 3表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变化

4为市民文化争得了显示自身、言说自身的话语表达权利 5鲜明的文化快餐性质

6“反智”策略,对知识分子一些劣根性挖苦嘲弄,有助于知识分子自我警策,自我批判;运用市井口语、粗鄙而轻松文风,对知识分子特有的凝重、优雅形成美学意义上的冲击

 余秋雨创作特点:

1将自然山水置于人文山水层面,从中探寻中国文人艰辛跋涉脚印,挖掘积淀千年的文化内涵

2回到特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情境中,寻求文人与山水的会心处 3沉重感和沧桑感

4保持探究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兴趣、信心、笔力 5悲哀、无奈、苍凉

6围困或突围成为文人生存的基本冲突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秋雨散文》

散文情感特征:感性与激情统一,学者与诗人统一

陈忠实

《白鹿原》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具有史诗性品格的作品,艺术特点:充满混沌而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

1把历史融注到老百姓具体、感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方式中去的过程中实现对经典历史观的消解

2作家对特定历史状态下的人生命运、人性内涵进行深刻探索,成功揭示历史演变偶然性及历史与人性的特殊关系

3具有浓郁文化意识、文化品格的巨著

张承志《心灵史》艺术特征:

1对哲合忍耶教长期被歪曲、丑化历史的真实还原,对哲合忍耶教悲剧命运和灾难根源的严峻叩问

2对历史圣徒精神人格的塑造

3叙述者强烈的主体抒情色彩,伴随着由优美散文、诗歌笔调构成的诗性表达

张炜

《九月寓言》具有先锋小说意味,代表张炜个人创作道路上的最高成就

特点: 1对历史现实的颓败命运进行寓言性的观照

2对自然野性生命关注表达了向往自然“融入野地”的生命理想

3诗化语言,象征意象,哲学化的沉思,现代化的叙述,灵动的人物,飘忽的结构共同铸就了小说奇特而充满魅力的文体效果

王小波

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

创作特征: 1叙事母题,“文革”时期,不动声色还原了那个时代荒谬

2超越以前以“文革”经验构成的叙事,触及到乌托邦社会某种本质 3自由不羁,充满即兴意味格调,机智不做作,感性不沉溺

新生代小说显著特征:“在边缘处叙述”

1对于自我个人经验的强调,对于公众经验的远离 2对于小说叙事传统的抗拒

3意味着个人化经验对小说技术和观念的全面超越

4意味着自由的莅临和自我的重新发现,艺术上“返朴归真”

90年代中国文学贡献:

1浓郁的时代感和强烈的当下生活气息的敏锐捕捉与成功表现 2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当下感和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尤其对于世纪末中国社会基层官员的刻画富有深度和新意

3把小说本色和生活本色呼应,努力在小说中消除主观叙述的技术痕迹,使小说文本呈现为一个个生动的生活画面、细节,文本时代感与现实感在这种当下的画面和细节中凸现

高行健《野人》

多声部现代史诗剧,主题:反思人与自然关系 戏剧探索: 1突破中国传统话剧写时空的艺术规范

2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朗诵、舞蹈、哑剧、面具、歌队等,呈现出绚丽多彩风格

人物形象:生态学家与梁队长-------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所犯错误的认识与对其社会根源的思考;老歌师曾伯-------古朴文化代表,蕴含作者对特定社会灾难的严峻批判;芳和幺妹子-----显示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的偏颇;孩子细毛----希望之光的象征,表现出健康的人性;整个戏剧显示出人类迷惘和痛苦

 艾青

1978.4.30上海《文汇报》发表抒情短诗《红旗》标志艾青从沉默着归来,归来后诗歌创作特点:1主题,从民族历史和人类命运的宏观视角展开对特定时代政治现实思考 2取材,抒情方式,规避描述具体的生活矛盾和场景,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象本身的体验,在具象化描述中将其推移到象征层面,从而获得更深广的内涵 3艺术表现,善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具体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思想和观念,运用富有启悟性、暗示性口语传递内在情感,在朴素鲜明的形式结构中浓缩深厚的体验

 马原先锋小说特点:

1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形象,拆除真实与虚构界限,使小说呈现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

2故事缺乏逻辑联系,互不相联,靠叙述的“强制性”拼合在一起

3丧失了传统小说故事的意义,关注故事形式,关注如何处理这个故事而不是通过故事让人们得到故事以外的某种抽象观念

徐怀中《西线轶事》新时期军事文学创作领域内第一次突破:

1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战争题材小说单一模式,深入到人内心世界进行正面描写 2打破了圣化、神化的“英雄”偶像,代之以活生生有血有肉普通战士形象 小说艺术特征:

1一反战争题材抑郁的悲壮格调,代之以清新明朗的笔调

2浓郁生活气息,细腻人物描写代替曲折离奇情节,惊心动魄战争场面

3善于从各个生活横断面描写人物,用抒情手段将琐碎片段加以连缀,具有散文诗结构特征与艺术效果

张承志

《北方的河》《黑骏马》小说创作特征:

1浓郁的理想主义光彩,祖国人民命运关注是创作主题与基调;渗透凝重历史感、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深邃思考、热烈的情思

2诗化小说倾向,象征、隐喻结构框架;强烈节奏感,对诗歌表达形式运用以诗的精神结构小说,达到诗的境界,诗化小说对新时期小说文体变革起了一定促进作用

张贤亮

《灵与肉》引起文坛关注,带有一种哲理的反思意味,描写一个受到20多年社会冷遇的右派许灵均在灵与肉磨难中精神得以升华的故事

《绿化树》引起争论,知识分子究竟要受什么样改造问题上展开,马缨花。传统美德象征体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引起广泛热议,描写了健康的性关系,描写人与环境关系 艺术特征:

1创作中揉进风俗画描写,使之与环境、人物心理形成一个诗意化境界,增强作品感染力、可读性

2人物心理世界剖示有多层次的立体效果,采用旁白,自白,对白,有深入人的潜意识和性意识层面进行艺术表现的胆识 小说不足:

1沿用传统小说“才子落难,佳人搭救”情节模式 2用大段哲理性语言深化主题,造成一种气势,却切割了小说画面和人物心理流程的连续性,给人支离破碎感觉

 邓友梅

《那五》《烟壶》开创了新时期市井小说的风气之先 《烟壶》市井小说上乘之作,艺术特征: 1民风民俗与众生相互为因果

2较多继承了中国古典话本小说传统 3叙述语言具有浓郁“京味”,富有个性色彩,流畅细腻,朴实生动,舒缓明朗,幽默谐趣 4“清明上河图”式的小说

陆文夫

《小巷深处》细腻清新心理描写风格《美食家》小说创作高峰,“小巷文学”“苏州文学”美称,1985《井》继《美食家》后又一次创作高峰《小贩世家》《特别法庭》 创作特点:

1针砭时弊的准确与深刻

2幽默感浓郁,被称为“糖醋现实主义” 3深厚的文化地域特色

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反映现实工业题材

特点:时代意识、现实关注强烈,典型改革人物形象的着力塑造

《燕赵悲歌》表现改革大潮中乡村新貌,塑造武耕新,有现代农民气质的当代农民企业家形象

艺术特征:

阳刚之美1高屋建瓴,俯览全局,作品具有宏大气势,辽远视野,很少作细描、心理活动刻画,而是营设波澜壮阔的剧烈矛盾冲突

2语言上崇尚气势的雄浑、雄辩力

张洁

《爱,是不能忘记的》理想爱情的悲歌

《沉重的翅膀》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新时期文坛上第一部反映体制改革的长篇小说 《祖母绿》致力于爱情婚姻视野下的女性命运思考 《方舟》愤世之作,预示张洁创作转向

《他有什么病》标志张洁创作大转变,深沉含蓄变为辛辣狂放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标志张洁创作又一次逆转 艺术特征:

前期深沉含蓄,擅用抒情性叙述、哲理性议论描绘人物内心世界

中期审丑为基准,采用调侃、反讽手法营造种种超现实的文本景观,抒发对世界荒诞性方面体验

后期平淡超脱,关注现实激烈走向关注内心情感感悟,呈现另一种美学风格,是“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刘心武

《班主任》新时期伤痕文学开山之作《如意》中篇小说,走出“问题小说”模式,向人物心

灵深处开掘的重要一步

1981《立体交叉桥》标志刘心武向人物心灵世界的掘进更深了一步

1984《钟鼓楼》荣获第二届矛盾文学奖,刘心武80年代文学创作中最高成就 1985-1988《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王府井万花筒》《私人照相馆》开创和倡导了“纪实小说”

不足:思想胜于形象

闻捷

抒情诗代表作《天山牧歌》,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格调:颂歌,有真切朴实的生活气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地方风情、精神生活 叙事诗代表《复仇的火焰》 诗歌艺术特征:

1诗人努力建立一个自足结构,在这里面,人物、场景、情节都完备,叙事和抒情得到了完好结合,2细腻的心理刻画,善于抓青年男女一刹那间心理状态,表现他们波澜起伏感情,使读者从短短诗章里领略到爱情的甜蜜和优美的情思

3具有诗情画意之美。注意选择和抒写富有地方色彩的事物及风情,将甜蜜的爱情与优美的情思置之风景画和风俗画中

朦胧诗审美特征:《致橡树》

1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着重表现多变、曲折、复杂的主体世界

2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方式,以主体感情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真正的“自由”

3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是其典型特征

杨沫《青春之歌》艺术特征:

1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结构,贯串众多人物,复杂的事件,纷繁的生活场景,从而概括大量的社会内容 2抒情笔调浓郁

不足:因修改带来,描写不成功,与前书不协调,带有图解性质的斧凿痕迹

柳青《创业史》艺术特征:

1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和哲理性议论相结合 2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不同性格 不足:历史局限,“左”的局限

1过分夸大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用阶级斗争理论和方法配置人物 2处理矛盾时,把一般贫农劳动致富要求当作资本主义批判

刘白羽

艺术特征: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诗歌。风格:雄浑豪放 散文不足:

1执着强调散文是“壮丽生活的赞歌”,“战斗生活的号角”,创作完全纳入政治宣传思维模式,太多豪言壮语,政治议论削弱散文思想力量,艺术魅力

2疏于修辞,语言冗繁,个别行文表述不够清晰,失却散文艺术语言应有的洗练与清通

茹志娟《百合花》

思想内容:

1小说围绕两个人物,扭捏的小通讯员和羞涩的新媳妇

2作者含蓄表现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亲切的、日常化的生活片段,表现战争环境下人性美和人情美

3小通讯员对陌生女子的拘谨、故作严肃,新媳妇对小通讯员讪笑、故作气恼,传达出人物间的情感交流,既有“军民鱼水情”一面,又有青年男女交往中羞涩、欢悦一面 艺术风格:

1情感体验重于叙述,“我”对小通讯员认识,主要是通过外部观察反复体验获得,生起气来----发生了兴趣---越加亲热起来----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2细节妥善安排,使其具有细致的结构,小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菊花、衣肩上挂破的口子,给“我”开饭的两个干硬馒头,洒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 茹志娟小说创作特色:

1选材上没选取生活中复杂重大斗争,也不表现开阔的场景 2描写人物性格成长和思想感情变化时,并没有组织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没有把他们放置到激烈的斗争和尖锐的冲突中去经受锻炼,也不是简单采用新旧对比的套子。促进人物性格成长的是社会的因素

3细致深入的细腻刻画,把笔探触到人物灵魂深处 4委婉、柔美、细腻

分析人物形象,彰显人物性格 篇6

一、立足形象本身直接表现人物性格

“事实的自然呈现比华丽的辞藻重要的多。”《祝福》中祥林嫂眼神的变化,衣着的刻画,失子之后不厌其烦的讲述,捐过门槛后的轻松……所有这些无不入木三分地刻画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和生存状态的变迁;而《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刻画凤辣子,以语言和动作刻画“混世魔王”贾宝玉,而对“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林黛玉的刻画更是惟妙惟肖。

二、通过激烈的人物矛盾冲突展现人物的性格

小说中的人物存在不是静态的,他们性格的展示往往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加以强化,“动态比静态有生命力的多”,也正是矛盾的设定让人物自然本真地进行个性化的展示,进而彰显自己的性格。如苏教版选修教材《阿“Q”正传》中阿“Q”在“革命”问题上由主动转为被动的矛盾发展,通过“宣传革命——幻想革命——静修庵革命——幻想破灭”的演变过程,逼真地展示了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则是以人力车夫和“我”对待撞倒老妇人的不同态度的矛盾对立为基础,叙述平常的小事,以小见大地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塑造一个善于解剖自己的小知识分子的形象。

三、通过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于细微处见真情”,文学作品的感人,人物形象的鲜明独特往往归结于作者对典型细节的刻画。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同样可以说“一千个作者就可以塑造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文学作品,由于使用的文学手段不同,塑造的文学形象也就不同。因此其中的细节刻画显得更加重要。《荷花淀》中当水生嫂听到水生要到大部队去的消息,其手指的震动,把手放到嘴里的吮吸,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她内心的震动和复杂的心理变化;《故乡》中插着双手,叉着双腿站着的豆腐西施圆规状的姿势;《守财奴》中将死的葛朗台在看到祭器时奋力的一抓……所有这些人物能够经过长时间的淘洗仍然绽放光彩,无不归结于精雕细琢的细节刻画。

四、借助环境烘托渲染人物形象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除了上面提及的几个方面外,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描写营造的氛围,以及人物活动、事件发展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描写,也是我们感受和剖析人物情趣和心境的重要方面。从文本建构的层面看,故事情节的推移、人物的活动必须以具体的时空为依托,只有这样才会给人带来真实可感的艺术享受,而这些具体可感的时空存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衬托和渲染的作用。《社戏》中“月夜航船”和“月下归航”两处美丽恬静的江南水乡自然风景的描绘,在展示自然之美的同时,更衬托出此背景下活动的一群孩子快乐且无比喜悦的心情。而《边城》中对于“月夜寒江图”的描写,在展示一种美丽祥和之境的同时,更衬托出人物内心的无奈和遗憾。

人物形象比较 篇7

首先, 人物切入角度方面。普、果等人惯用第三人称叙述事件, 而鲁迅习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展开故事。普、果等人将人物放到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 通过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但鲁迅作品中, 经常会出现“我”这样一个形象, 比如《祝福》中, 祥林嫂问及“我”“人死后有无灵魂”, 而“我”模棱两可的回答, 在某种意义上也影响了祥林嫂的命运。

其次, 精明简练的写作风格。普、果等人在语言形式方面都力求简明、概括。用普希金的话来说:“精明和简练, 这是萨那翁的第一个优点。”他们在谦辞造句上都惜墨如金, 在故事结构上也尽可能洗炼文词。善于在简洁中展示复杂, 往往只是三言两语, 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特点、故事的来龙去脉就跃然纸上, 活现眼前。鲁迅也是如此, 他这样概括自己的经验:“我力避行文的唠叨, 只要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 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人们常提及的, 是《故乡》里那幅“神奇的图画”:深蓝的天空, 金黄的圆月, 一望无际的沙地, 碧绿的西瓜……。祥林嫂那最后的“肖像”:“五年前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寥寥数语留给读者的印象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

再次, 多方借鉴的叙事技巧。普、果等人作为卓越的诗人, 他们的作品充满着丰富饱满的诗情, 确立了作品的情感化和抒情化。无论是写景状物, 营造故事发生的氛围, 还是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 他们的话语是饱含着动人的情愫, 以抒情去领悟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和司空见惯的社会生活。鲁迅在试验为中国现代小说寻找自己的小说形式的最初阶段, 自觉地借鉴了西方的小说形式。因此, 在谈到《狂人日记》的创作时, 鲁迅强调“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但在试验过程中, 他自身的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逐渐发挥作用, 使他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吸取中国文化的养料。正如鲁迅所说:“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 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 鲁迅的创作正是“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

最后, 语言风格方面。普、果等人语言丰富华丽, 文笔富有节奏和音乐感。果戈理在《外套》的开篇就描写出一个九等文官的诙谐形象:“矮矮的个子, 脸上有麻点, 头发有点发红, 看上去连眼睛都有点近视, 脑门上秃了一小块, 两颊布满了皱纹, 脸色灰黄, 似乎有点痔疮。”这样一个具体鲜明的小人物形象让读者印象深刻,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停地浮现出那个受侮辱和受损害的形象, 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在《外套》中, 作者用流利的语言描写了人物形象、对白和环境。语言夸张但流畅, 接近自然。鲁迅首先运用白话写作, 在语言上继承普、果等人讽刺之能事, 通过对“小人物”形象的塑造。真实的再现社会现实。虽然语言针针见血, 但作者对人物形象充满着同情和怜悯。

还有, 写作上的局限。由于时代和个人因素的制约, 普、果、鲁等在写作上难免有缺陷。比如果戈理的《外套》, 虽然小说不美化贵族了, 而是给予批判:“大人物”是“小人物”致死的主要原因, 小说对“小人物”悲惨命运的描写与性格的刻画, 都优于普希金。但结尾归于荒诞, 用鲁迅的话说, 是“格式有点老”。在《驿站长》和《外套》中, 小人物的命运都以悲惨地死去为终点, 但文章的结尾却并非没有亮色。例如在《外套》中, 可怜、胆怯的巴施马奇金变成鬼魂, 终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生前不曾表达的愤怒, 并且还有了一个“在活人中间也从来没有见过的大拳头”。这也给了读者一个痛快的, 虽然是虚妄的结尾。鲁迅在《祝福》和《离婚》中探索了关于女性解放的出路问题, 但最终他也未找寻到这条路。今天我们不能以今人的眼光去评价他们, 在他们所处的时代, 他们已做出了超越那个时代的贡献,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骄傲。

综上所述, 这些作品中的“小人物”形象, 以他们真实而丰满的形象再现了时代现实。普希金首开描写“小人物”形象的先河, 此类形象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鲁迅作品继承和发展了这类人物形象。以他们辛辣的讽刺语言, 从而达到惊醒世人的目的, 引起疗救的希望。这类形象是作者血和泪的产物, 他们用血泪的言语展示着他们的痛。所以探讨这类形象是很有必要, 也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马晖.鲁迅独特的生命态度及生命意识[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5 (3) .

[2]朱维之.外国文学史 (欧美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3.

人物形象比较 篇8

一、写形与写意

乍看起来, 歌川国芳画的水浒人物也许更接近于绿莽原形。他们个个五大三粗, 蓬头垢发, 或赤膊或半裸, 加上密密麻麻纹身, 俨然一副黑社会打手的扮相。在他的刻刀之下浪子燕青 (图1) , 已然成了“浪人”燕青。浪人和草莽同属江湖, 亦可一类。

而相比之下, 陈老莲绘的梁山好汉, 看上去却要“赢弱”些, 至少不是个个魁梧、肌肉发达, 且动态舒缓自然, 欲行又止, 欲静亦动, 不露声色, 不张扬跋扈, 却似功力深厚。鲁智深被陈老莲画成这样 (图2) , 似乎早已没了拔刀相助, 快意恩仇的血气方刚, 而多了份虚怀若谷的沉稳。

歌川国芳的画的是“大张旗鼓”:表情怒目、造型夸张、动态生动, 画面颇有东瀛戏剧性, 极具艺术张力。而陈老莲的画的是“深藏不露”:不画场景, 专攻神韵, 于微妙之中要见性格, 所谓“颊上风生, 眉尖火出, 一毫一发, 凭意撰造, 但有昂藏伟岸之气” (汪念祖《水浒叶子引》) , 十分得道。

歌川国芳喜画“形”, 而陈洪绶善画“意”, 各有所妙。

二、精致与精到

两人画技皆为精湛, 却风格迥异。歌川国芳画工“精致”, 陈老莲画法“精到”。

看歌川国芳的几个梁山好汉, 线条流畅生动, 色彩瑰丽且层次丰满;画得是一丝不苟, 事无巨细, 细节处更丝丝入扣, 精益求精。精致, 这既是国芳“武者绘”基本画风 (为此, 当时的日本引爆了水浒传风潮) , 又体现了集大成的浮世绘“歌川派”特质 (晚期“歌川派”作品, 画、刻都越来越精细) , 更是反映了日本艺术的一条风格主线:精美致极。

再看陈老莲所画《水浒叶子》 (所谓“叶子”, 是流行于当时民间的酒令牌子, 始于宋, 晚明时颇为盛行) 里的好汉, 仅了了数笔, 简明意赅, 但却栩栩如生, 气宇不凡。白描线条“高古”, 雕刻刀法也浑厚 (《水浒叶子》有若干版本, 主要是黄肇初和黄君蒨两个刻本) , 深得陈洪绶的笔墨精髓, 画得“精到”。陈塑造人物是不求精准摹写的, 但求“神似”。“形到”不如“意到”, 中国文人画画向来追求的是点到为止, 不求形之“极致”。

三、画“恶”与画“善”

人都有善恶两面, 梁山好汉更是这样。比较而言, 歌川国芳主要画“恶”, 而陈老莲却画“善”的一面。

例如同样是“浪里白条张顺”, 国芳画的是涌金门外, 张顺口衔刀剑、击毁水闸, 行将战死的场面, 然而, 此时的这个悲情英雄, 却被他描绘成一个气势汹汹、大有杀人越货之嫌的凶神恶煞 (图3) :这是画人“恶”的一面。而老莲《水浒叶子》上的张顺 (图4) 则要清秀得多, 浓眉大眼, 面相平和, 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这是画人的“善”的一面。

其实无论善恶, 都是人的本性。但画得太“恶”, 就不像人了, 而像“神”或“怪”;反之, 画得太“善”, 也不像人, 倒像“仙”或“道”。歌川国芳画的是日本能剧里水浒, 因为能剧里多神和鬼怪, 而陈洪绶画的却是中国评书里的, 因为评书里有“义”, 也有“春秋”, 更似“人”的故事。

四、市井文化与文人志趣

有段话讲得好, “从没有一种文化模式能用这么静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趣味和品味。浮世绘表达了在这个极度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社会中迅速扩大的社会阶层的趣味、欲望还有快乐” (《非西方艺术》奥利雷) 。

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说浮世绘是纯日本的, 二是说浮世绘也是纯平民的。

浮世绘, 顾名思义, 浮华世间风情之绘 (题材多为美人、武士、风景、名所、春宫、鸟羽等) 。它的创作者来自民间, 主要绘市井喜爱事物, 且衣食于民, 体现了平民性, 反映了德川晚期日本江户出现的所谓的“町人文化” (即市民文化) 的欣欣向荣。而其间, 歌川国芳 (本名井草孙三郎) 出生丝绸染坊之家, 拜师歌川派, 自立后, 迎合市井审美意识, 绘《水浒传豪杰百八人系列》, 实为“市民的艺术”。

而“陈章侯 (老莲) 精墨妙笔, 不以表著忠良, 而顾有取于绿林之豪客” (《凌烟阁功臣图·自序》刘源) 绘《水浒叶子》, 却有着不同的志趣。一是文人之“趣”。酒座之上, 觞羽之间,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得“母夜叉孙二娘”叶子, “惧内者饮”, 得“神行太保戴宗”, “步健者饮”, 好生快活。二是文人之“志”。陈老莲生逢乱世, 天资聪颖却仕途无门, 命运多舛;到头来成了遗民。他题“九纹龙史进”叶子, “众人此顾杀, 吾意独怜才”, 舒怀才;题“呼保义宋江”叶子, “刀笔小吏, 尔乃好义”, 乃赞其忠义;题“赤发鬼刘唐”叶子, “民旨民膏, 我取汝曹。泰山一掷等鸿毛”, 实表气节。晚明的优秀文人, 多半是这样:有雅趣, 但不失宏志, 离经叛道, 却仍然忠义正统。

比较两者, 《水浒传豪杰百八人系列》画的是市井, 而《水浒叶子》绘的是志趣。这里不需要有孰高孰低之分, 只是要明白:市井文化属流行文化, 画到底终归都是画“偶像”, 而文人画, 画的是志趣, 画什么都总是在画“自我”。

人物形象比较 篇9

一、理论框架

荷兰管理学者Fons Trompenaars仿效Hofstede的理论提出了七大文化维度,分别是普遍主义对特殊主义、关系特定对关系扩散、成就对先赋、中性对感性、个人主义对共有主义、内在导向对外在导向、连续时间对同步时间。本文主要运用普遍主义对特殊主义,成就对先赋,中性对感性这三个文化维度进行分析研究。

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是指在互动情景中,遵循的规范或评判的标准是一视同仁还是因人而异的。如果一视同仁则为普遍性文化,如果因人而异则为特殊性文化;先赋予成就是指在互动情景中评价他人或自己的根据和标准是什么,是以先天的条件还是后天努力获得的能力。以先天条件,比如出身、年龄、性别等为基础的属于先赋性文化,以后天的能力为基础的属于成就性文化。

依照Trompenaars的观点,中性文化中的人情绪常常含而不露,人们之间的交流比较微妙,喜怒不形于色;感性文化中的人情绪表露往往鲜明而夸张,人们进行交流的时候,眉飞色舞、手舞足蹈。

二、中美国家形象广告片《人物篇》和《欢迎你》

2011年1月17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六块大型电子屏幕上亮相。该片以中国红为主色调,在短短60秒钟时间内,涵盖文艺、体育、商界、智库、模特、航天等各行各业的数十个杰出华人,以“智慧、美丽、勇敢、才能、财富”等诠释中国人形象。美国的宣传片为《美国欢迎你:肖像美国》,时长7分钟,是美国迪斯尼公园和度假村响应美国国土安全部“安全边界,打开国门”的倡议制作而成,全片用发散的手法来描写各个行业、不同种族普通公民的生活状态,表现出美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多民族平等自由的融洽气氛。

三、中美国家形象广告片多模态对比

1.再现意义。再现意义中,图像的结构分为叙事和概念结构两种。图中的某几个元素构成斜线,就形成了矢量。矢量只在叙事图像中存在,概念图像中没有矢量。叙事图像展现发展中的行动和事件、变化的过程、瞬间的空间安排。而概念图像则表示更为稳定的意义,如在类别、结构或意义方面,包括分类过程、分析过程、象征过程。中国国家形象人物篇大多由概念图像构成,叙事图像较少,人物大多静止站立,表情庄严肃穆;而美国欢迎你则大多由叙事图像构成,展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

“发人深思的中国学术”整个画面由表情肃穆,庄严站立着的五位中国著名学者构成,仅是一种展示,而不包含任何动作行为。图中所呈现的物体没有构成任何矢量,只是一个概念图像。“快餐店shot”呈现的是快餐店的一个展示。画面中,快餐店员工轻松地端来两杯咖啡,并在放下咖啡的瞬间露出灿烂的笑容。店员的双手自然形成了两个简洁明快的矢量,所以这幅图是典型的叙事图像。镜头让观众感受到了店员对自己工作的得心应手和喜爱,展现了一种轻松自然的生活状态。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性的特征,中国人更倾向于控制情感的外露,而美国文化则偏于感性,美国人喜欢自然流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很少刻意控制情感的外泄。

2.互动意义。图像可以产生观看者和图像中描绘的世界的互动,通过这种互动使图像观看者对看到的景象产生态度。构成互动意义的因素有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关系和情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他们之间应该保持的距离。同样,图像镜头取景框架的大小,远景近景镜头的运用也会影响到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亲疏关系。图像中不同参与者的实际距离也体现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中国的太空旅行”画面由六名着统一航天服的航天员组成。画面中六人穿着统一的航天服并排而站,体现六人亲近的社会关系。六人目光坚定,像是共同战斗的战士,一起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努力奋战。”“田间shot”是一名普通美国农民站在自家农田的场景。广阔的农田里玉米茂密地分布在这位农民的身后,临田而站的农民露出自信满足的微笑。展现了该农民作为这片广袤农田的开拓者和所有者的自豪和幸福,这份成就和幸福只属于他自己。《人物篇》中大多是行业代表集体出现,共同展现该行业的卓越成就,体现出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而在《美国欢迎你》中,大多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独自出现,展现和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份成就和幸福,体现出美国是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

3.构图意义。显著性是指图像中的元素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通过被放置的位置、前景或背景、相对尺寸、色调值的对比、鲜明度的不同程度等来实现。

《人物篇》在30秒中相继出现50多位杰出人物代表,当中即包括了在国际上被认知的“名人”,如航天英雄、导演和体育明星等,又包括了一些非凡的“普通人”,如感动中国人物、抗震小少年等。《欢迎你》没有任何解说,没有出现任何明星、企业家、政治家等身份的人物,也没有麦当劳肯德基、NBA、硅谷,只是用一张张微笑的脸突出美国人乐观、幽默的本性,用黑人白人一起工作互相帮助说明美国的种族歧视正在不断弱化。宣传片没有过多的描述美国都市的繁华,人物通过居家、休闲、运动等生活化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幸福感的氛围,让人在无意识中产生认同感而达到宣传目的。

“中国五美”由家喻户晓的五位明星美女构成,各位美女身着华服,色彩纷呈,风姿绰约。整个宣传片的第一个镜头就锁定了这五位光鲜靓丽的中国明星,镜头由近及远,凸显了五位美女的美。由明星首先引起观众的注意,吸引观众的目光。“主妇浇花shot”表现的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假浇花的场景。这名主妇悠闲地在自家院子里浇着花儿,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虽然穿着朴素,但却浑身洋溢着满足的幸福。人物篇大多由家喻户晓的明星或名人组成,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体现出中国是一种更注重先赋的文化;而在美国欢迎你中,所有的画面都是由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组成,他们展现出生活或工作中最真实自然的状态,却也体现出满满的幸福,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体现出美国式一种注重个人成就的文化。相比中国宣传片的努力表现,美国似乎随意的多,更被戏称为旅游宣传片,没有繁华只有普通,我们的拼命表现与之比较似乎有点过了。

文化背景不同使得两国的外交政策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宣传片的内容自然也风格迥异。中国人比较注重整体布局,所以宣传片内容注意连贯和统一性,讲究画面感,集体利益摆在第一位,风格也比较正统,难免让人难以亲近;美国一直推崇人权至上,追求自由平等,所以内容比较亲民,风格比较随性,比较容易让人感同身受。虽然我国政府在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制作上还有很多不足,但在国际间推广形象宣传片这一行业为本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其内容,它预示着中国在国际外交上将越来越主动,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摘要:国家形象作为国际社会对一国的普遍认知和评价,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塑造良好正面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成为愈来愈多国家关注的问题。在2011年推出的《人物篇》和《角度篇》是中国首次尝试以广告片的方式塑造国家形象,迈出国家公关的标志性一步。但与美国的国家形象广告《欢迎你》相比,我们会发现由于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中美两国的国家形象广告片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

人物形象比较 篇10

关键词:神性,《南柯太守传》,《南柯梦记》,淳于棼

唐代李公佐传奇《南柯太守传》讲东平游侠淳于棼与二友豪饮,酒醉时被摄魂至槐安国,与瑶芳公主共谐连理。淳于棼任南柯太守二十年,政绩颇佳,一次领兵与邻国交战败北,其妻因病去世。淳于棼回京贵极禄位, 权倾国都,引王忌惮被逐。淳于棼酒醒,一切如昔。遂依照梦境找到大槐树下一个蚁穴,穴中之情形与梦中所见一一应合。淳于棼顿悟浮生若梦,遂绝弃酒色,栖心道门。三年后终老于家,正应验了梦中其父所言三年后相见。

汤显祖的《南柯梦记》继承了《南柯太守传》灵肉分离的叙事方法和借梦譬喻的创作思路,具有迷离奇幻的神性色彩。然而两者具有不同的神性品格,有学者指出《南柯太守传》更多地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南柯梦记》被喻为“直与大藏宗门相吻合”[1]。以下就以 《南柯太守传》和《南柯梦记》中的淳于棼形象为中心, 通过人物身份、人物行为、人物所蕴含的审美品格展开具体分析。

第一,就人物身份而言,《南柯太守传》中的主人公淳于棼随着情节的发展被赋予四重身份:赋闲乡里的武将、位高名重的驸马、飘零他乡的异客和栖身道门的仙家。整部小说以南柯一梦为叙事中心,重点表现淳于棼进入梦境后作为驸马的荣辱一生,淳于棼作为武将和仙家的情节着墨不多。小说不惜笔墨地摹写淳于棼初入槐安国时所经历的声色富贵,对其发迹变泰的过程作了详尽描述。其中南柯太守的身份实则是驸马身份的置换。 淳于棼治理南柯郡二十年,风化广被,百姓称颂。期间瑶芳公主又为其诞下五子二女,俱获荫封。淳于棼凭借驸马身份交游权贵,荣曜日盛。正当人生步入顶峰之时, 邻国檀萝国来侵,好友周弁轻敌兵败,不久病卒。公主亦因疾而亡。淳于棼扶柩回京,依旧交游宾从,威福日盛,终引王忌惮。槐安国王一句“卿本人间,家非在此” 点醒梦中人,淳于棼顿感飘零,遂请还。一辆破车,两个心不在焉的侍从相送,与当初迎候他的阵仗全不能比。 飘零他乡的异客与位高名重的驸马身份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加深了小说浮生若梦的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结尾处淳于棼成为弃绝名利、求仙问道的仙家。而《南柯梦记》在这一点上与小说有着明显的区别。该剧结尾处淳于棼燃指焚香,在契玄禅师的道场中虔心祷告。忽见一道金光,天门洞开,槐安国五万户同时升天,淳于棼亡父、段功、周弁、田子华、 国王、国母、琼英、灵芝、瑶芳一一升天。特别是当看到定情物金凤钗、小犀盒儿瞬间化为槐枝、槐荚子时, 淳于棼才意识到“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其立地成佛的结局强化了佛法无边,诸色皆空的思想。该剧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可见一斑。淳于棼从仙家到佛徒身份的置换, 是汤显祖独具匠心的改编。这一笔法绝非凭空想象,而是经过精心安排的立体构思。

首先,该剧保留了原小说中作为赋闲武将时的淳于棼听经情节,并将此情节延展开来,赋予人物更多灵性。 淳于棼游寺遇到契玄禅师,即问他如何破除烦恼,契玄禅师赠与偈语。契玄禅师道:“老僧以慧眼观看此人, 外相虽痴,倒可立地成佛。”于棼的问禅与契玄禅师的机锋都表现淳于棼的佛性与慧根;其次,剧作在淳于棼周围设置若干笃信佛教的人物,作为副线暗示淳于棼信佛的必然性。《南柯梦记》中《念女》一齣,透过槐安国王后为女儿请经的细节,详细论述了《血盆经》的缘由与作用,具有某种宣教思想。皇后请下《血盆经》送与公主供养流传,淳于棼却说:“治国齐家,只用孔夫子之道,这佛教全然不用。”此处淳于棼奉行孔孟之道, 全然不理佛教,而在梦醒之后却皈依佛教,这在某种意义上暗示王后和瑶芳公主持经念佛对淳于棼发挥了潜在影响;最后,该剧还详细敷演另一具有佛教色彩的人物——契玄禅师。《南柯梦记》中的契玄禅师一上场便交代五百年前自己在佛塔上不小心洒落莲灯灯油于蚁穴中,佛祖预言五百年后这些虫蚁会遭遇一次灵变,所以他特地来扬州感孝寺借说法了此公案。淳于棼亲历了灵变这一事件,此为南柯一梦故事的起因。槐安国王后请琼英郡主到禅智寺求经,契玄禅师进上《血盆经》为瑶芳公主祈福。此情节实则将梦境与现实相勾连。剧末契玄禅师做下水陆道场超度蚁虫升天,点化淳于棼。契玄禅师在剧情肯綮处发挥着关键作用。吴梅评价淳于棼实为场中之傀儡,契玄禅师乃“提掇线索者也”,可谓的评。 除此之外,该剧更通过契玄禅师之口大段宣扬佛法,譬如第八齣《情著》,契玄禅师所唱【梁州序】以及之后与淳于棼的对话就是化用《妙法莲华经》之《普门品》, 梁廷柟在《曲话》中说:“《南柯》‘情著’一折,以《法华·普门品》入曲,毫无勉强,毫无遗漏,可称杰构。” 契玄禅师以佛语入曲,甚是高妙。剧作浓墨重彩地敷成契玄禅师这一佛教人物,为该剧涂抹上浓郁的佛教色彩。

第二,就人物行为而言,小说《南柯太守传》中淳于棼是一个带有游侠气质的武将,其行为具有三个特点, 其一是豪放,这表现在他嗜酒与养豪客的行为中。淳于棼因酒忤帅,失去帅心后索性自我放逐,与豪客纵诞饮酒, 生活惬意,并未显出被贬斥官场后的郁郁之色;其二是黠趣,这表现在少年淳于棼好与女色相狎。淳于棼在禅智寺见灵芝夫人及侍女美貌,言调笑谑,毫不顾忌,又在契玄禅师法座下与上真仙子及其侍女顾盼不舍,一副风流少年的作派;其三是放诞,这主要表现在淳于棼不留心仕途和不拘细行上。淳于棼成为驸马后,其妻劝他为政,淳于棼自谓放荡不习政事。其妻又劝勉他“但为之, 余当奉赞。”在妻子周旋和朋友的襄助下,淳于棼成功上任南柯郡。淳于棼行为上的不拘小节一则表现为他饮酒尚侠,二则表现为其拙于揣测上意,故有因酒忤帅和遭主忌惮。

总之,无论是豪放、黠趣还是放诞,小说中淳于棼的行为整体上可用“不经”两字来形容。无论是造梦之前淳于棼尚侠轻儒的行为还是历梦之后坚心修道,远离尘俗,淳于棼行为上的不经都让他与传统的儒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也让整部小说流露出侠与玄的色彩。然而在《南柯梦记》中,淳于棼的行为更多地指向凡性,这主要表现在淳于棼被赋予了凡人的基本欲念。

首先,《南柯梦记》着力刻画淳于棼对情的执念。 这种情包括人类三种最基本的情感:亲情、友情和爱情。 就亲情而言,剧中淳于棼当上驸马之后的一个要求就是获得失散多年的父亲消息。剧末淳于棼燃指发愿,只为能见父亲一面,足见淳于棼重视人伦亲情;就友情而言, 淳于棼当上驸马后就力邀好友田子华、周弁为其幕僚, 三人交好,占尽富贵荣宠;就爱情而言,淳于棼的一生为情所痴。淳于棼初见三位上仙时,契玄禅师让白鹦鹉道出“蚁子转身”,淳于棼却听成了“女子转身”。契玄禅师将“惟有梦魂南去日,故乡山水路依稀”[2]32的偈语暗藏诗句中,然而为情所障的淳于棼根本没听懂这是自己未来的命运。该剧虽然简化了对淳于棼与瑶芳公主的爱情描写,但淳于棼对瑶芳公主无疑是重视的。因为他深知在槐安国所获得的一切皆是因其驸马身份。当公主去世,寂寞难耐的淳于棼竟然与琼英、灵芝、上真仙子厮混,出现三女侍夫的淫乱场面。值得指出的是, 这一情节在小说中并没,乃汤显祖增饰。这一笔法无疑表现出作为凡人的淳于棼人性中的丑与真。在剧末,淳于棼眼见瑶芳升天,还要拉扯她下来与之再做夫妻。淳于棼对瑶芳的执念并不全是源于他们二十多载的夫妻情分,而是他为情所执,不愿梦醒的心理表现。

其次,该剧亦表现出淳于棼对权欲的渴望。在《侠概》 一齣中淳于棼纵有十八般武艺,但对卸甲归田的生活仍怀愤懑之气。他道:“一官半职懒踟踌,三言两语难生受。 闷嘈嘈尊前罢休,恨叨叨君前诉休。”这份闷与恨正是壮年被弃的淳于棼的心理表现。瑶芳问淳于棼想要当什么官时,淳于棼自我打趣要做“老婆官”。国王除授南柯太守一职,淳于棼立即感谢妻子的抬爱。经过二十年的宦场历练,淳于棼早就谙熟权力的魅力。他凭借自己乘龙拜相,受宠三宫的恩遇,在给妻子挑选葬地时,坚持选择蟠龙冈。右相指出蟠龙冈是国家气脉,淳于棼则谓: “生男定要为将相,生女兼须配王侯,少不的与国咸休, 此乃子孙万年之计。”这出淳于棼炽热的权欲昭然若揭。

总之,《南柯梦记》中淳于棼不是一个集真、善、 美为一体的非凡人物,他对情的痴迷、对权的执念是凡人共有的特点。如果说《南柯太守传》中淳于棼不经的行为与整部小说稽神语怪,事涉非经的特点相符合的话, 那么《南柯梦记》则是在人性的维度上重塑淳于棼,通过表现其凡性的一面来阐发万物有情,只要远离颠倒梦想,任何人都能立地成佛的道理。

第三,就人物所表现出的审美品格而言,有学者指出《南柯太守传》真正要表达的主题是:人生如梦,只有委命于天,才能济于大道。因此小说中的淳于棼则被敷成上一层道家玄色。首先,从小说的叙事空间来看, 淳于棼从因酒入梦,到大梦初醒。“酒”成为其造梦和梦醒的关节点。以酒醉譬喻人生的执迷,以酒醒譬若人生的彻悟,酒与梦构成小说中现实与梦境的双重叙事空间,而小说所指向的人生真谛(栖身道门)则是酒与梦之外的第三层叙事空间,酒与梦实则是作为人生若梦中 “梦”的意义而存在,如此繁复的叙事空间营构出言不尽、 意无穷的意蕴;其次,从人物的命运来看,淳于棼从身无一物的平民到贵极禄位、权倾国都的南柯太守,仅因 “玄象谪见、国有大恐”的星象被逐出国门,此谶纬之说成为决定淳于棼命运的重要节点,而谶纬之说的根源与道教文化不无关系;最后,淳于棼潜心修道,三年后卒, 合于梦中父亲所说的再见之时,这些细节亦增添了人物奇幻色彩。

同样是表现人生的虚无,《南柯梦记》中的淳于棼则被敷成上一层深重的悲感文化。而这层悲感色调则主要源于佛教文化。就人物命运而言,该剧中一干人物无不是遵循着因果的宿命。契玄禅师五百年前佛塔灼蚁一案即结下与蝼蚁的因缘。瑶芳公主与槐安国王后持经念佛,是有飞升果报。淳于棼为情所障,遂被蝼蚁摄魂。 后经南柯一梦,终发大愿,以燃指焚香的惨烈方式堪破一世情痴,得以立地成佛。相较之下,《南柯太守传》 中淳于棼三年而亡合于父亲的预言,为二人终得骨肉团圆留有遐想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海保留了对亲情的肯定。 而《南柯梦记》则让淳于棼彻底堪破一切情痴,跳出轮回才终得解脱。《南柯梦记》借助轮回果报观,以有情写尽无情,比《南柯太守传》更具有生命哲学的意味。

就戏剧情境而言,剧中主人公的情缘发生与结束都与佛门相关。《南柯梦记》中琼英、灵芝、和上真仙姑以佛场为情场,在禅床畔选东床,这一独具匠心的设计让淳于棼与瑶芳的情爱从一开始就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淳于棼一梦醒来,仍然不忘梦里诸相,发愿要与瑶芳再见一面。契玄禅师做下水陆道场,众僧持杨枝洒水,为淳于棼洗净心尘,“香风台殿雨花天,人天玉女持花献, 花光水色如空旋。仗如来水月观,把世界花开现……” 在这样一个纯美、寂静的夜晚,淳于棼终圆心愿,哪知再见时亦是诀别时,寂静的水月观成为二人情尽之处。 无论是天竺院的观音座下还是水月观的祭坛之上,寂院深寺见证了淳于棼因空见色到因梦悟空的全部过程,淳于棼的情始与情灭都与佛堂僧寺有着密切关联,而后者也为二人虚妄的情缘抹上了一层灰重的色调。

《南柯梦记》中以一种仰视的姿态静味精微奥渺的佛法,使剧作具有了一种空灵、悲悯的色调。在汤显祖的笔下此岸的一切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幻象。世间的新雨、 落花、抑或是一阵东风都成了传递佛法的重要意象,如第一齣《提世》【南柯子】:“玉茗新池雨,金柅小阁晴。 有情歌酒莫教停,看取无情虫蚁,也关情。国土阴中起, 风花眼角成。契玄还有讲残经,为问东风吹梦,几时醒?” 该齣既是对全剧内容的概括,更是剧作家对妙不可言的佛旨的体味。佛法里有“不著相”之说,意即心无挂碍, 不执著于世间诸相。《南柯梦记》中无论是梦中之相, 还是眼前之物,都不过是一场幻影。该剧以一种静默远观的目光看待世间“诸相”,力图在“诸相”背后窥破永恒的佛理。汤显祖用迷离惨淡的戏剧情境写尽人间的真与丑,通过写人性之丑来仰视不可企及的神性之光,然而在面对现世世界时则不免发出一声悲悯的哀叹。

李逵人物形象新论 篇11

一、江州劫法场

李逵与梁山众好汉救宋江、戴宗时,李逵表现得确实英勇,“只见那人丛里那个黑大汉,抡两把板斧,一味地砍将来,晁盖等却不认得,只见他第一个出力,杀人最多。晁盖使叫道:前面那好汉,莫不是黑旋风?那汉那里肯应,火杂杂地抡着大斧,只顾砍人。……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推翻倾倒的,不计其数。……这黑大汉直杀到江边来,身上血溅满身,兀自在江边杀人。晁盖便挺朴刀叫道:‘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那汉那里来听叫唤,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水浒传》第四十回)由此观之,李逵确是魔性十足,杀红了眼时,好人坏人一起通通杀,哪管他是官兵还是百姓。水浒英雄的“义”,最初就建立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基础上,所谓“仗义疏财归水泊,报仇雪恨上梁山”。应该说,他们追求的“义”和“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是不相冲突的。可是李逵为了兄弟义气,就可以置百姓生命而不顾地乱砍乱杀。诚然,李逵两板利斧下,有贪官恶霸之报应,那是罪有应得。可百姓何罪之有?他的滥杀无辜与替天行道相背而驰。保境安民仅是口号而已,因不知多少百姓屈死在李逵的双斧下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此视百姓性命如儿戏,何以让民信其“替天行道”之真?

二、割吃黄文炳

梁山好汉智取无为军后,将黄文炳家人“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杀一双,把黄文炳一门内外大小四五十口,尽皆杀了.不留一人”,(《水浒传》第四十一回)这里,且不谈四五十口人中有无奴仆丫鬟等无辜者,单是李逵割吃黄文炳一段,就让人觉得惨不忍睹。

“宋江便问道:‘哪个兄弟替我下手?只见黑旋风李逵跳起身来说道:‘我与哥哥动手割这厮。我看他肥胖了,倒好烧吃。……李逵拿起尖刀,看着黄文炳笑道:‘你这厮……今日你要快死,老爷却要你慢死。便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无片时,割了黄文炳,李逵方才把刀割开胸膛,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头领做醒酒汤。”

黄文炳作为朝廷通判,察觉出宋江吟反诗后的诈疯,并以敏锐的目光察出蔡九知府家书之伪,破译出吴学究及晁盖等人的阴谋,站在黄文炳的统治阶级的立场和地位上,本该如此。何况宋江的“反诗”确实铁证如山。若说宋江与黄文炳有不共戴天之仇,倒还可理解,但对黄文炳的家人亦有仇乎?拿住黄文炳杀死了也就解心头之恨了,何必要如此残忍?

对黄文炳之恨,宋江应最深,可李逵显得比宋江恨得彻底,恨得真的食其肉挖其心。这不怎么合情理。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李逵醉心于在暴力甚至吃人中获取快乐,那么,这不是人性变态,这不是魔性又是什么?事实上,多数梁山好汉都存在一些扭曲甚至变态的心理:他们不满皇帝的昏庸与腐化,又空泛地唱着“至圣至明”的颂歌;不满于贪官,又不是一概地反贪官,对梁山英雄有“好处”的就歌颂不迭,不顺其心意的即该杀该打;一面反对封建暴力,一面又把暴力作为牟取享乐的手段。李逵只是其中突出的典型罢了。

三、劈杀幼童,烧吃假李逵,乱剁人肉作“消食”之举

为了把朱仝赚上山,宋江、吴用指使李逵对年方四岁的知府小衙内下毒手。李逵的杀人成性让他无丝毫怜爱之心,连一个四岁的小孩也不放过:他用麻药抹在小衙内口内,抱离城二十里之后,把头劈做两半个,整死在林子里。可见,人性已失的李逵已经辨不清是非了。宋大哥、吴军师要他做的他就去干,想都不想会有何结局。在宋江去取其父时,李逵也会想到接母亲来享享清福,这该是其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了吧,但他却不会考虑到知府失去爱子其心会何等之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入之幼,”于李逵何以对之?贪官是梁山好汉所反的目标,但沧州知府未必属贪官之流,李逵仍然残杀其爱子,其人性又何在?可见,李逵的人格是双重的,其英勇的一面确实豪气凌云,其残忍的一面又让人匪夷所思。

在回家取母遇剪径劫单人的假李逵时,受李鬼孝顺老母谎话之骗,不仅饶其不死,还赠银十两。后又因听出李鬼夫妇欲谋害自己的阴谋时,便烧吃了假李逵,请看那场面:“李逵捉住李鬼,按翻在地,身边掣出腰刀,早割下头来。李逵盛饭来吃了一回,看看自笑道:“好痴汉,放着好肉在面前,却不会吃。拔出腰刀,便去李鬼腿上割下两快肉来,把些水洗干净了,灶里抓些炭火便来烧。一面烧,一面吃。吃得饱了,把李鬼的尸体拖放在屋下,放了把火,提了朴刀,自投山路里去了。”(水浒传第四十三回)

在为四柳村的庄主狄太公捉鬼时,发现鬼即是狄太公的女儿和奸夫王小二,李逵便以板斧砍下两人之头后,似意犹未尽,“就解下上半截衣裳,拿起双斧,看着两个死尸,一上一下,恰似发擂的乱剁了一阵(水浒传第七十三回)。”李逵这样做,是对狄太公女儿和王小二恨之入骨么?非也,为的仅是“吃得饱,正没消食处”。

杀人本是血淋淋的事實,一般人看见这血腥的场景,定会恶心而呕吐;而吃人肉、剁人肉消停,除了丧失人性的人可为,除了嗜好杀人的人可为,谁还会如些残忍?大量事实证明了李逵的性格具有双重性。李逵绝不象金圣叹所评之好,单从他杀人如狂的事实,就可看出的人性扭曲,魔性十足的本性。

刻画动作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篇12

班有“超级懒虫”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嫩芽作文研究中心李清娟

他,中等偏瘦的个儿,一张脏兮兮的瓜子脸,头发总是乱蓬蓬的,如同乌鸦巢似的,一对好像总也睡不醒的小眼睛。他衣衫不整,时常不是丢了纽扣,就是没拉拉链。他走路时总是眯着眼,拖着步子,摇来晃去,让人真担心他冷不丁会突然倒地睡着。他是谁呢?他不是别人,而是我们班的“超级懒虫”。

这天上午上英语课,英语老师站在教室的讲台边讲课。我正专心致志地听讲,忽然耳边传来一阵轻微的鼾声。我扭头一看,啊,这家伙竟然躲在前桌的身后睡起大觉来。我一见,觉得既好笑又有些生气。英语老师正讲得津津有味,没有发现“超级懒虫”的“精彩表演”。作为班长,对这种严重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当然不能置之不理。我悄悄伸手推了他一下。他瞅了我一眼,又睡起来。

聪明的你一定知道我们班的“超级懒虫”的大名了吧?对,他就是张强。

名医诊疗

诊断:

这篇习作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十分到位,作者用细腻的语言文字将人物的外貌特点勾勒得栩栩如生,刻画出了人物懒洋洋的外在形象,同时也彰显出这正是因为“懒”而造就出的结果。美中不足的是在描述主人公在英语课堂上昏睡这一典型事例时,只对典型事例进行了简单的概述,没有抓住人物昏睡时的动作细节来着力刻画,因而使“超级懒虫”的人物形象不够鲜明生动,读后让人感觉印象不够深刻。

药方:

建议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修改:

1.抓住“超级懒虫”躲在前桌身后睡大觉时的动作细节,如脑袋、眼睛、嘴巴的样子,流口水的情形等来进行细致刻画。

2.抓住“超级懒虫”被“我”推醒后接着睡的动作细节,如抬头、睁眼,嘴里嘟囔、擦口水等情形来进行细致刻画。

班有“超级懒虫”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嫩芽作文研究中心李清娟

他,中等偏瘦的个儿,一张脏兮兮的瓜子脸,头发总是乱蓬蓬的,如同乌鸦巢似的,一对好像总也睡不醒的小眼睛。他衣衫不整,时常不是丢了纽扣,就是没拉拉链。他走路时总是眯着眼,拖着步子,摇来晃去,让人真担心他冷不丁会突然倒地睡着。他是谁呢?他不是别人,而是我们班的“超级懒虫”。

这天上午上英语课,英语老师站在教室的讲台边讲课。我正专心致志地听讲,忽然耳边传来一阵轻微的鼾声。我扭头一看,啊,这家伙竟然躲在前桌身后,趴在桌上睡起大觉来。他歪着脑袋,枕在胳膊上,眼睛闭着,嘴巴一张一合,嘴角流出的口水已经把胳膊下的书本打湿了。我一见,觉得既好笑又有些生气。英语老师正讲得津津有味,没有发现“超级懒虫”的“精彩表演”。作为班长,对这种严重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当然不能置之不理。我伸手悄悄地推了他一下。他微微抬头,睁开蒙眬的睡眼瞅了我一眼,不知嘴里小声嘟囔了一句什么,擦了一下嘴上的口水,又将脑袋枕在胳膊上睡起来。

哈哈,你一定想知道我们班的“超级懒虫”的大名吧?他就是张强。

回访复查

上一篇:蛋白类填充剂下一篇:内外导向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