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人物形象

2024-09-07

英雄人物形象(精选9篇)

英雄人物形象 篇1

武松是梁山泊的当家小生, 施耐庵在写他的时候卯足了力气, 足足用了十回。武松的每一次出场都是那样轰轰烈烈, 气壮山河, 让人热血沸腾, 击节赞赏。从景阳冈空拳打虎, 狮子楼怒杀西门庆, 十字坡智擒孙二娘, 到快活林醉打蒋门神, 飞云浦戴枷杀四凶, 鸳鸯楼怒杀众奸人, 蜈蚣岭夜杀淫道人等等。

武松慷慨重义, 神勇好胜, 重人伦轻女色, 他几乎集梁山好汉的优点于一身。然而武松在他快意恩仇的江湖路上走得并并不平坦, 他一路坎坷, 一路搏杀, 一路迷失。作为天伤星的武松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悲情英雄。

1

以 《水浒转》二十八回醉打蒋门神为例, 武松对自己的不幸遭遇, 使他对黑暗现实嫉恶如仇, 因此路见不平就拔刀相助。对被夺了酒店的施恩也有强烈的同情心, 受人点水之恩, 必当涌泉相报。这就是武松的性格。武松起初是蔑视那一百杀威棒的, 但对给自己说情的人却感恩于心, 再加上施恩的热情款待, 虽开始不知道施恩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但决定替施恩出这口恶气 ( 这里暂且不论施恩好坏, 总之蒋门神确实霸占了施恩的狮子楼是事实, 也确实不是什么好鸟) 。醉打蒋门神这一章, 描写的场景与景阳冈打虎有异曲同工之妙。武松得了施恩的款待, 立马要走, “去便去, 等什么今日明日, 要去便走”被施恩拦下, 在施恩与武松交谈之中武松的侠义性格—感恩图报、嫉恶如仇就表现出来。过了两日, 武松决定去闯快活林。武松提议 “无三不过望”, 出得城去, 但遇着一个酒店, 便请吃三碗酒, 说: “你怕我醉了没本事, 我却是没酒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 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十分酒, 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 若不是酒醉后了胆大, 景阳冈上如何打得这只大虫! 那时节我须烂醉了好下手。又有利, 又有势”。 “去打蒋门神, 教我也有些胆量, 没酒如何使出手段来”! 喝酒过程, 通过层层铺垫, 细致传神的描写, 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机敏灵活, 挑逗撩拨, 真真假假, 虚虚实实, 但拳不离手, 酒也不离口, 借酒发威。武松醉打蒋门神所占篇幅并不多, 着重写了打以前醉酒过程, 为以后打做好铺垫, 关键不是 “打”而是 “醉”。

武松粗中有细, 对周围的环境及对手的实力基本做到心中有数, 用语言、行动激蒋门神出来, 武松的激将法果然有效, 凭着打虎的劲头制服教训了蒋门神, 与各位相邻喝酒祝贺。武松借酒滋事, 铲除恶霸蒋门神都写得绘声绘色, 因店被夺凭酒引蛇出洞, 靠酒制服蒋门神, 用酒庆功。故金圣叹评点 “: 如此篇, 武松为施恩打蒋门神, 其事也; 武松饮酒, 其文也。打蒋门神, 其料也; 饮酒, 其珠玉锦绣之心也。故酒有酒人, 景阳冈上打虎好汉, 其千载第一酒人也; 酒有酒场, 出孟州东门, 到快活林十四五里田地, 其千载第一酒场也; 酒有酒时, 炎暑乍消, 金风飒起, 解开衣襟, 微风相吹, 其千载第一酒时也; 酒有酒令, “无三不过望”, 其千栽第一酒令也; 酒有酒监, 连饮三碗, 便起身走, 其千载第一酒监也;酒有酒筹, 十二三家卖酒望竿, 其千载第一酒筹也; 酒有行酒人, 未到望边, 先已筛满三碗, 既毕, 急急奔去, 其千载第一行酒人也; 酒有下酒物, 忽然想到亡兄而放声一哭, 忽然恨到奸夫、淫妇而拍案一叫, 其千载第一下酒物也; 酒有酒怀, 记得宋公明在柴庄上, 其千载第一酒怀也; 酒有酒风, 少间蒋门神无复在孟州道上, 其千载第一酒风也; 酒有酒赞, “河阳风月”四字, “醉里乾坤大, 壶中日月长”十字, 其千载第一酒赞也; 酒有酒题, 快活林其千载第一酒题也。凡若此者, 是皆此篇之文也, 并非此篇之事也。如以事而已矣, 则施恩领却武松去打蒋门神, 一路吃了三十五六碗酒, 只依宋子京例, 大书一行足矣, 何为乎又烦耐庵撰此一篇也哉? 甚矣! 世无读书之人, 吾未如之何也”。

2

武松有个性格懦弱, 身材短小的哥哥武大。他与武松从小相依为命, 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这对兄弟与 《水浒传》 中的孔明、孔亮, 穆宏、穆春, 孙立、孙新等兄弟完全不同。前者同属好汉级别, 而武松、武大不一样, 武松神勇超凡, 而武大短小丑陋, 懦弱善良, 被人戏称为 “三寸丁谷树皮”, 因此武松对这个无辜, 软弱的兄长的骨肉深情, 更能让我们体味到武松刚猛血性之外的人伦温情。

武松在阳谷县做都头时遇见哥哥武大, “武大道: ‘我怨你时, 当初你在清河县里, 要便吃酒醉了, 和人相打, 时常吃官司, 教我要便随衙听候, 不曾有一个月净办, 常教我受苦, 这个便是怨你处。想你时, 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 清河县人不怯气, 都来相欺负, 没人做主; 你在家时, 谁敢来放个屁? 我如今在那里安不得身, 只得搬来这里赁房居住, 因此便是想你处。’从武大的这些话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兄长特别是像武大这样懦弱还需要弟弟做主的兄长对于兄弟深沉的爱和复杂的情感。

所以在武松得知哥哥被奸人所害, 他毅然决然的放弃大好前程, 不惜沦为阶下囚也要为兄长报仇雪恨。也正是武松的这份兄弟情深, 使得武松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在被发配孟州的途中, 武松因为兄弟义气, 在不明是非的情况下帮助了黑道敛财的施恩夺回被蒋门神霸占的快活林。这个施恩是何许人也? 原来他仗着父亲是老营的管营, 在孟州东门外的快活林小镇开了一家酒店, 却不是靠 “合法经营” 卖酒菜赚钱。书中有云: “此处东门外有一座市井, 叫做快活林, 凡是山东、河北的客商, 都去那里做买卖。有百十处大客店, 二三十赌坊、兑坊。往常时, 小弟一者倚仗随身本事, 二者倚仗营里有八九十个舍命的囚徒, 在那里开着一家酒肉店, 都分给众店家和赌坊、兑坊里。凡是有过路妓女之类人到那里去, 先要来参见小弟, 然后许她们趁食。那许多去处, 每天都有用钱, 月终有二三百两银子进项。”这分明是一个借重父亲的权势, 在快活林强买强卖收取保护费的黑恶势力的头子。官营老爸出钱当后台老板, 儿子出面做生意, 实际上施恩就是流氓帮会的 “大哥”。他不仅利用父亲的势力欺行霸市, 还把犯人中的亡命之徒调到酒店当打手。这个施恩分明就是当年典型的黑社会兼 “官商”, 如果他一个月真有二三百两银子的进项, 一年可就有三四千两银子的收入。这可是一笔巨款———郓哥父子只要有五两银子就能生活 “好几个月”, 难怪要引起别人的眼红。于是管营的顶头上司张团练就插手了。张团练带来一个外号 “蒋门神”的人, 此人不但有一身好武艺, 而且擅相扑。他来到快活林一顿拳脚把施恩打跑, 强占了施恩的地盘。这叫什么行径? 这叫强中自有强中手, 大鱼吃小鱼, 是黑社会恶势力的厮杀。施恩把自己受排挤的情况都说清楚了, 要武松给他报仇: 打败蒋门神, 把酒店夺回来。武松当过都头, 不应该不懂得 “黑吃黑”的行径。但是武松出于“义气”———不是正义之气, 而是好酒好菜招待的酒气和肉气, 不但一口答应了, 而且和施恩结拜成兄弟, 投靠了黑社会恶势力, 给黑社会老大做帮凶。从此武松被扯进了黑社会的互相攻击, 陷进了是非冤仇之中, 在帮施恩夺回快活林时, 为撇清施恩的嫌疑, 武松故意寻衅, 找个由头醉打蒋门神, 并请了十数个为头的豪杰来店里, 替蒋门神与施恩陪话, 表现出一副完全是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的样子, 显得颇有心计。可以看出武松为给施恩夺回快活林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这时武松的江湖义气甚重, 但无非是替人卖命的打手形象。在这种情况下, 他被表面现象迷惑, 对在朝的赃官, 奸佞小人的伪善面目蒙蔽, 缺少应有的戒备和防范心理。对小人精心设计的陷阱毫无觉察, 从善良的愿望出发, 最终使得自己身陷囹圄。

可以说, 这份兄弟义气让武松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因为这件事, 武松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并且越走越远, 最后完全脱离了他自己预想的人生轨迹。

另外一位影响武松人生选择的兄长是宋江。武松对宋江情深意重, 他一直尊宋江为兄长。他们在武松以一次出场的时候就认识了, 那时候的武松还没有成名, 因误以为杀了人而躲在了柴大官人的府中, 但因为其 “但吃醉了酒, 性气刚, 庄客有些顾管不到的, 他便要下拳打他们, 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 日子久了柴大官人也因此怠慢了他, 正在落魄尴尬之时, 宋江给予他无限深情。宋江是个精细人, 看到武松是个汉子, 也看到他对亲情的期待, 便以江湖大哥的态度对待他。武松第一次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后来他对于宋江的感情, 大概仅次于李逵吧, 特别是武松要到二龙山时, 谢绝宋江对他的邀请时所说的话非常恳切, 动情: “……. .天可怜见的, 异日不死, 受了招安, 那时却来拜访哥哥不迟。” 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铁打的汉子深情的一面。

尤其是在武松不赞成江找案的情况下, 未报宋江知遇之恩, 不惜违背自己意愿与其一起攻打方腊, 在征讨方腊时被包道砍去左臂至残, 至残后的武松心灰意冷, 再无斗志。他的人生也从此变得灰暗了无生趣。

3

性格暴躁, 动辄伤人。武松一出场就是以枰酒后斗殴现身的, 接下来做客柴进府上, 却动手欧打庄客, 对不小心碰到自己的宋江也想出手相向。书中多处描写武松喝酒的情节时, 很少有规规矩矩, 动辄恶语伤人, 甚至以暴力威胁。

在景阳冈一节中, 武松在酒家喝酒, 三碗之后, 强行要酒, 店家好言解释, 武检却烦躁怒斥和威胁。武松是英雄不假, 但英雄也是人, 是从凡人堆里被凡人推出来的。武松是人, 是有个性的人, 但别人也是人, 也需要尊严, 理应受到尊重才是, 且酒家也多为下层穷苦之人, 并非贪官恶人, 无端遭此辱是不应该的。后期杀了张督监等人之后, 武松一路行来, 饮酒之后也是性格暴躁, 动辄与人争执, 因此引起许多事端。或许 “酒”正是武松这一人物具有独特个性的根源, 没有 “酒” 没有醉酒后的 “张狂失态”, 也就没有武松。

一时兴起, 滥杀无辜。在鸳鸯楼怒杀张督监一家, 武松未免有些嗜杀。想那张督监身为一任官吏, 本该伸张正义, 造福于民, 不想却助纣为虐; 而蒋门神仗势欺人, 作恶一方。都是该杀之人, 无可非议。然而张督监的家人, 尤其那些丫环、使女, 何罪之有呢?这些丫环、使女之所以身处下贱, 都是因贫困而来, 都是苦命人家的女儿, 无端惨死在武松刀下, 有几人能够感到如杀张督监、蒋门神般快意呢?

结交朋友, 不分良莠。十字坡下, 武松险些成了张青、孙二娘夫妇二人的刀下鬼, 但在几句话之后, 反倒成了结拜的弟兄, 有失常礼。从中也体现了武桦交友分良莠; 张青、孙二娘在十字坡下开了一家酒店, 却专卖人肉包子, 十足一家黑店, 由此可见, 武松结交朋友, 不分良莠。

4

宋代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从 《水浒传》描写宋代监狱的黑暗可见一斑。宋朝刑狱败坏, 黑暗无比, 中央地方官员以及吏役卒以狱为市, 公开萦贿。毫无经济地位且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 只好忍气吞声、任人宰割。正是这种有理难辨, 有仇难报, 申冤无门的现实, 激发了武松为民平愤的正义感, 也为武松替平民百姓追求个体生存价值、讨还公道提供了契机。武松讨还公道的举动, 并非单纯的个性张扬, 而涵盖着对罪恶社会的强烈批判精神。

武松属于社会中下层, 本来是一个封建伦理意识强, 对统治者抱有一定幻想的英雄好汉。当初为哥哥报仇, 本是通过衙门告状的合法形式进行的, 但 “县吏都是与西门庆有首有尾”的关系户, 加之西门庆派人时机送银子给县令, 于是, 这些贪官抛弃了法律的准绳, 没有给予公正的裁决, 武松才杀人复仇。报仇之后去县里自首, 幻想在当一段囚犯之后, 能够重新出头。在牢房里既不行贿送礼, 也不低头求饶, 表现了一个硬汉子性格、气节, 但却被贪官污吏用阴谋诡计陷害。像武松那样具有一定法制观念、性格端直的人, 想过一种安分守己的日子, 在那样的社会却得不到公正待遇, 被逼无奈不得不铤而走险, 依靠个人力量讨回公道。

《水浒传》作者正是通过武松形象的塑造对宋代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和贪赃枉法的官吏机制给予深刻的批判。武松的斗争和他所伸张的正义给被压迫者和被损害者带来了一线希望, 在千千万万苦大仇泞、有冤欲伸的人们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武松形象蕴含了《水浒传》作者热烈追求平等生活的愿望和无情暴露宋代黑暗现实的思想。

英雄人物形象 篇2

不断超越自我的英雄传奇

----浅谈《西游记》中孙悟空人物形象

学生姓名: 吴茂贤 考 号: 030207100367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周志雄

日 期: 2009 年 03 月 15 日

目录

内容摘要、关键词„„„„„„„„„„„„„„„„„„„„„„„„3

正文

一 取经之前的不断超越 „„„„„„„„„„„„„„„„„„„„„„„4

二 取经过程中的不断超越 „„„„„„„„„„„„„„„„„„„„„„7

三 不断超越的精神„„„„„„„„„„„„„„„„„„„„„„„„„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12

内容摘要:从古至今,人类的超越意识一直是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面,而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的最主要的主人公之一,不仅在取经故事之前就扮演了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形象,而且在取经故事开始之后其身上散发出的最重

关键词: 要的精神依旧是勇敢乐观的超越自我精神。

超越自我不断追求

乐观

不断超越自我的英雄传奇

----浅谈《西游记》中孙悟空人物形象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们的头脑中始终存在着一种超越自我的意识。从远古的神话到宋元的志怪小说、游仙小说,再到现在的科幻小说,人们在幻想中、在故事中超越自我、超越生命的有限,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超越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束缚,解脱世俗的种种烦恼苦恨。一句话,即超出“我”的现实状态,在精神上获得自由和永恒。当然,正是这种超越意识、超我幻想,才体现了人类进步的发展方向,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精神力量的主要来源,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时,就推动了人类向更高级形态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游记》,不难发现,其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在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个体,是人类超我意识的形象的体现,是人类超我精神幻想的结晶。当然,作为一个超现实的幻想人物,他的身上或多或少地打上了现实的烙印,但其最根本的形象特征依然在于他的超我性,在于他所反映的人类心灵的现实和精神追求的现实。

那么,这位精神英雄是怎样上下求索、不断克服种种困难从而超越自我的呢?

孙悟空这个人物贯穿了整部小说,他的活动轨迹主要由取经前的大闹天宫和取经开始后的身历“八十一难”所构成。然而,贯穿在这条活动轨迹的内在精神就是孙悟空对更高层次的超我的追求。

一、取经之前的不断超越

取经故事开始之前,孙悟空是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他本身一出世其实就具有其他人所不具有的一定的超越性:他从石头中集天地日月精华而生,无父无母。他“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无忧无虑;他又“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

然而,这本身的生来就有的超越自我的自身属性并不能使他满意,它本身可以说是生来自由的。生活在这样一个自由天地之中,但他还要追求更大的自由,想超越现在的自我,获得更大的解放。在他访道求仙之前的一句话表明了他想超越的愿望:“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第四回)可以看出,这时孙悟空对现状不满意了,虽然他已经十分自由,但他想“不老长生”,打破时间、生命的限制,获得更大的自由,这是他漫漫人生中的第一个超我的追求。正是这一个“不老长生”的追求才使他访道求仙,学得一身本领,才为他以后的更多的超我追求作下了铺垫。

孙悟空学艺归来之后,又开始着手改变这时的自我,又要超越现状。他访龙王、闹地府,在龙宫里的一番软磨硬泡,使他获得了趁手的兵器----一万三千五百斤重的定海神针铁“如意金箍棒”,大可“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小可缩成绣花针,塞入耳眼之内。从此之后,这根如意金箍棒便伴随着他上天入地,降妖伏魔,创下了“混元一气上方太乙金仙美猴王齐天大圣”的美名(第四十九回通天河中鳜婆语,可见其英明远播)。得了兵器不算,顺便又熊得步云履、黄金甲、凤翅冠。方才心满意足,在离开龙宫之时还不忘道一声:聒噪!聒噪!在他看来,似乎是理所应当,在四海龙王眼里可是莫大耻辱,难怪会上奏玉帝,请求天兵捉拿孙悟空。

此时,孙悟空已经有了雄视三界,睥睨群仙的本领了,然而却偏偏有那不知死活的勾魂使者把他勾了,他恼怒了。结果,他“拿过簿子,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大叫出:“了账,了账!今番不伏你管了。”(第三回)此时,孙悟空已经又一次超越自己,不受轮回之苦了,“九幽十美尽除名”,可谓除得彻底、干净!

闹龙宫、闹地府其实都是在为更加精彩的大闹天宫作铺垫,有了这么一回,龙王、阎君上奏天庭。玉皇大帝便无法坐视不管了,孙悟空这时的超越自我已经触犯了这个社会的等级秩序!猴王降生之时,玉皇大帝还可以十分轻松地说:“下 5 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第一回)而今只有拍案大怒:派天兵天将捉拿妖猴。此时,倒是喜息事宁人的太白长庚星献上一招安政策。玉帝欣然采纳,封孙悟空上天为官“弼马温”,孙悟空不知就里,欣然接受,而一旦得知“弼马温”只是个不入流的小官之后,猴王的自尊受到了莫大的伤害,桀骜不顺的他不觉心头火气,咬牙大怒,推到公案,取出耳中宝贝,幌成碗来粗细,一路解数径至南天门,回到花果山,并且自封为 “齐天大圣”。

此时,玉帝大怒,再也无法坐视这位“妖猴”的欺君诳上的行为,便派托塔天王李靖和其三太子哪吒前去剿伐孙悟空,并着巨灵神为先锋,而这些天兵天将又岂是孙悟空的对手,巨灵神与哪吒三太子双双败北。李天王只能草草收兵,回天庭上报,众神哑然,玉皇大帝无法,只好又一次采纳太白金星的招安政策,权且封他为齐天大圣的称号。第一次闹天宫便以天宫的妥协草草收场。这是孙悟空要求认同,超我斗争中获得的又一次胜利。

在做了“齐天大胜”之后,桀骜不驯的孙悟空每日“无事牵萦,自由自在”,“见三清,称个‘老’字,逢四帝道个‘陛下’。与那九灈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今日东游,明日西荡,云来云去,行踪不定。”(第五回)封他“齐天大圣”,原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可封敕之后,他又是这样没大没小,没有尊卑等级。天宫中有些人还是无法容忍。终于在许旌阳真人启奏之后,玉皇大帝便派孙悟空去看管齐天大圣府旁边的蟠桃园。派猴子看守桃园,不偷吃才怪呢,不正如派小猫看管鱼塘一样吗?到照顾了他的近水楼台先得月。玉皇大帝闻奏之后给孙悟空安排工作无可厚非,可是居然安排了这样的一个工作,偷桃便理所当然、顺理成章地发生了。偏偏这时又到了王母娘娘举办的蟠桃大会,而王母娘娘也许无意也许故意中犯下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她没有把齐天大圣放在眼里。在这蟠桃大会的邀请名单之中并没有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名字。当孙悟空在桃树下听着七仙女如数家珍般的报着与会众人的名字:“西方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玉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这个是五方 6 五老,还有五斗星君,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众,中八洞玉皇、九垒、海岳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他的心中不知有多急呢!好容易报完名字,孙悟空并没有听到自己,大圣笑道:“可请我么?”这一笑可是“笑中有味”。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乃齐天大圣,就请我老孙做个席尊,有何不可?”他的自尊心又一次被严重地打击了,现在的这种被忽视的状态,并不是他所期望的,他要超越这种状态下的自我。于是轰轰烈烈、堪称全书最精彩的部分---乱蟠桃宴,大闹天宫在这里上演。

然而,不幸的是一番精彩热闹场面之后,在观音、二郎神、啸天犬、众神兵、以及太上老君的偷袭合力之下,齐天大圣孙悟空被擒拿。

令人震惊的是,在孙悟空被擒之后,他的威力更加显现出来:“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枪刺剑剐,莫想伤及其身。火烧雷打也不能损伤他一根毫毛。”(第七回)此时,太上老君又站出来了,又是他的主意:放他入炼丹的八卦炉中炼!七七四十九日,没有把孙悟空烧成那期望中的灰烬,却使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孙悟空第一次大闹天宫时,十万天兵被他打得落花流水(第五至六回)。而这次“八卦炉中逃大圣”之后,又“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踪。”在天宫内“东打西敌,更无一神可挡。”最后,玉皇大帝没辙了,所有的办法都遭到了彻底的失败,只好请来如来佛祖。最终孙悟空被压在了五行山下。然而,在这一次失败之前,他还做了一件其他人从没尝试也绝对不会想到的事情:他在如来佛手指丫中洒下了一泡猴尿,在如来佛中指写下了“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的字样。这是他在超越自我的奋力抗争过程中留下的英雄的标签。从此,孙悟空开始了他五百年的苦难生涯。但是,五百年后的孙大圣依然故我!

二、取经过程中的不断超越

取经故事开始之后,孙悟空同样是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而且积极乐观的个性更加突显。在依旧故我的桀骜不驯和乐观勇敢之下,一步步前进,一步步超越。

有人认为,孙悟空由于这五百年来“五行山”的一压和取经一开始就带上的 7 紧箍儿而失去了他反抗的精神,失去了敢于超越的精神。如若仔细观察取经故事中的某些细节,会发现这样说是不妥的。孙悟空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精神始终都未改变,他桀骜不驯的性格也未曾改变。在第三十三回中写到他向玉皇大帝去借天,说:“若道半声不肯,即上凌霄殿,动起刀兵”他朝见玉皇大帝仍然是傲然不礼,而玉帝还得是有求必应。在第五十七回中,他一身正气地怪罪太上老君不该放纵门下到下界行凶作恶,“钳管不严”“放纵怪物”。太上老君则成了赔笑和谢罪的角色。在第七十七回中,他在上天的至尊如来佛祖那里仍然是桀骜不驯,他嘲笑如来佛祖是恶魔大鹏金赤鸟的“亲外甥”,如来佛祖甘愿替他降伏妖怪。与取经前的故事相比,此时的孙悟空,除了没有继续喊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外,那种桀骜不驯的性格,并没有收敛许多。孙悟空的性格没变,而孙悟空超越自我的精神也从来没有消失,而且在后半段的取经故事中得到了一种升华。

此时,孙悟空的超越自我已经由自身超越的追求转化到追求全人类的超越上来,放弃了对单纯个人自由的追求,而是把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普济众生”作为了更高的追求,是一种比原来更高层次的超我追求,是追求对现实状态的更大改变。

小说第八回中交待取经缘起的时候说,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原因,就是因为“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所以要传他真经“劝人为善”,这里的“真经”,便是佛教中的大乘经典,菩萨对唐僧说:“你只会谈小乘佛法,可会谈大乘么?”而这时,所谓取经,便是要取“大乘”佛经,这是以“普济众生”为目的。此时取经变成了追求整个人类超越自我现状的象征。而这时孙悟空保护唐僧完成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任务时,其实是把追求自身的超越有机地同追求全人类的超我结合在了一起。全人类的超我目标完成之日也就是孙悟空自身的超我目标的实现之时。任何的超越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样,这次伟大的超越也不例外。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八十一难终于揭去面纱,粉墨登场。

仔细观察这八十一难的故事,如果抛开其宗教色彩的外衣的话,不难发现,其实它们象征了孙悟空在又一次超越自我并帮助众生超越自我现状的过程中种种需要克服的困难,象征了人世间的一切灾难。举例来说:黄风遇怪、路阻火焰山等就象征了自然环境对人的危害;白骨精、牛魔王之流则象征了社会的邪恶势力的危害;而四圣试禅心等难则象征了人了人类身心条件对自身的束缚,是自己的内心在面对外界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最心底的私欲时所作出的斗争。

在面对这些所有的困难时,孙悟空并没有气馁,而是积极向上、乐观地面对,不断地超越,这时在他的超越过程中,他乐观的个性也就越发地突显。

取经路上,一听说有妖怪,唐僧则落泪,八戒则心惊,只有孙悟空非常高兴,认为出现妖怪是“买卖来了”,比如第七十四回中,过狮驼岭之时,一听说狮驼洞中有三个神通广大的魔头,手下有四万七八千的小妖,专门在此吃人,三个人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此:猪八戒是战战兢兢,连屎都吓出来了,提出马上散伙,说道:“赶早儿各自顾命去罢!”唐僧也是“战战兢兢”“毛骨悚然”,问:“悟空,如何是好?”孙悟空则劝唐僧:“师父放心„„有我哩!”这样,整个团队才稍微宽下心来,而当再次听说妖怪魔力大时,唐僧说:“徒弟,似此艰难,怎么能拜佛?”而且还流下泪来。孙悟空则批评唐僧道:“莫哭,一哭便脓包行了!”还以豪言壮语来鼓舞大家楠的信心和斗志,说:“我这一去,就是东洋大海也汤开路,就是铁囊银也撞开门!”最后,终于顺利通过狮驼岭这一难。

孙悟空对取经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和危险,始终都是充满着无限的信心,去乐观地面对可以说,乐观精神在孙悟空后来这次伟大的超越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乐观精神,是他超越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若没有这种乐观的基调,孙悟空的超越过程将会变得异常艰难。

在《西游记》第五十回至第五十二回中,写他在金兜山和独角兕大王相斗,连战一天一夜,越战越强,就是在吃了败仗,被压在三座大山底下的时候,也没有一点灰心、气馁。他 “虎瘦雄心还在,自然的气象昂昂,声音朗朗。”他从不承认失败,失败了也仍然是一个英雄。他“要天下再无我战不胜之物!”在平顶 9 山,唐僧、猪八戒和沙僧都被捉,他孤身奋战,自己也曾两次被捉。但是,他坚持战斗,终于反败为胜,通过此难(第三十三回)。在小雷音寺,他先是被黄眉怪用金挠扣住,而后又被“白布包儿”装走,但他乐观面对,顽强战斗,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在每次的斗争过程中,孙悟空的身上,总是散发出这种乐观主义精神。这也许是古往今来无数的读者都十分喜欢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的原因之一吧。当然,在其背后所反映的其乐观主义精神,则是不断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不断超越自我的基础,可谓是一必须的基石。

取经过程中,孙悟空以他那一成不变的桀骜不驯的精神和逐渐突显的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终,成功地度过了八十一难,保护唐僧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取回了那“普济众生、劝人为善”的大乘真经。而孙悟空本人也最终成佛,身成正果“斗战胜佛”。孙悟空最终的成功,象征了对这人世一切灾难一切束缚的超越,象征了对超我境界追求的最大的一次成功。

三、不断超越的精神

不论是大闹天宫也好,不论是身历“八十一难”也好,纵观孙悟空的这一路奋斗超越的历程,他打破了生死界限,超越了生命有限的自我;他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超越了那个受自然力控制以及自然规律束缚的自我;而孙悟空本人最终的悟“空”成佛,则超越了受社会力量、规范秩序束缚的自我。同时,他保护唐僧到达西天,取回大乘真经,径回东土,普济众生,则完成了一次全人类对自我的超越,可谓是,此时的孙悟空已经由个人相对的超越达到整个社会绝对的超越!

超越意识、超我幻想,永远都在默默无闻地推动人类向一个更高级的形态发展,无时无刻不在改造着这个社会。而《西游记》这部书,可谓是孙悟空谱写的一部英雄的交响曲。其中,孙悟空的不断超越则是人类追求更高自由、超越现实状态的集中表现。孙悟空,堪称是一个勇敢追求、不断超越自我的英雄!

参考文献:

1、《西游记》.吴承恩.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11月.2、《在文学馆听讲座·话说西游记》.傅光明.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08月.3、《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郭英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4、《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罗中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5、《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博士伴读1+1大系〈西游记·英雄交响曲〉》.张宏儒、罗书华.团结出版社.1998年05月.6、《悟空传》.今何在.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02月.11 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周志雄教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周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在论文的构思和论文框架结构方面,我得到了周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他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在我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以及我的家人在我的资料收集和论文命题过程中帮了很多忙,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英雄人物形象 篇3

《列王记》(āhnāmeh,又译为《王书》或 《沙纳玛》)是波斯民族英雄史诗,对波斯地区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波斯地区11~13世纪的诗歌作品几乎都以其为范本或题材。在西方学术界,其作者菲尔多西(Abu’l-Qasem Ferdowsi)“被公认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齐名的五大诗人之一”[1]。

《列王记》主要讲述了波斯国王及保卫和服侍他们的英雄们,其“真正英雄人物就是来自锡斯坦的鲁斯塔姆” [2](又译罗斯坦),该部史诗以罗斯坦的去世结尾。《列王记》流传较广的一章是《罗斯坦与索拉博》,描述了两位典型的波斯英雄———罗斯坦和索拉博(Sohrab)父子的故事。英勇无畏的战士罗斯坦在战斗中建立了自己的威名。一天,跟着自己的坐骑到了今天的阿富汗地区,受到当地国王的盛情款待,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罗斯坦找到了自己的坐骑后离开了这个王国,并向所有人隐瞒了自己的婚事。九个月后妻子生下了索拉博,但后索拉博也成了像父亲一样勇猛的战士。而命运弄人,罗斯坦最终在战斗中给了自己的强敌索拉博致命一击, 在索拉博临终前,才知道杀死的是自己从未谋面的儿子。“罗斯坦强忍悲恸,听着他儿子的临终遗言:若汝果为吾父,血刃亲子,名节有亏矣。此乃汝之专横所致也。汝持先母信物,吾报汝以爱,呼汝之名,然汝心难回,吾徒费唇舌,此刻命赴黄泉……”[3](P29)

罗斯坦这一形象代表了传统意义上的波斯英雄人物形象。波斯英雄最突出的特点是忠诚和勇敢,这一品质是其生命的灵魂。Arley Loewen(2001)认为,波斯英雄应同时具有好名声、公众声望、永恒的声誉及鉴别邪恶的能力;同时是战场上勇往直前的勇士,具有卓越的才能、强烈的使命感及诚实可靠的品质。波斯英雄往往通过残酷的战斗、盛大的宴会及勇敢的狩猎展示自己的男性形象。他们胸怀宽广、疾恶如仇、忠诚敬业、慷慨大方、英勇善战、诚实守信。这些英雄形象及品质随着《列王记》的强大文化影响力深深烙进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使“传统大伊朗社会对英勇的男性英雄总怀有深深的崇敬” [4](P1)。

二、《列王记》与《追风筝的人》中的英雄人物

虽然《追风 筝的人》是 一部英语 小说 ,但其深深 扎根于阿富汗文化,并深受其文化影响。《追风筝的人》以第一视角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自我救赎的历程, 贯穿了阿富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三十年的历史沧桑。《列王记》在小说不同阶段被反复提及,贯穿整部小说,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造型铺下了伏笔, 并极大地影响了小说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

小说一开始就提到《列王记》是哈桑最喜欢的书, 他及“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罗斯坦和索拉博”;哈桑送给阿米尔的生日礼物就是一本硬皮带彩色插图的《列王记》。阿米尔第一次见到自己后来的妻子时,就把她看成了罗斯坦的妻子。“她站在我们后面,是个身材苗条的美人,天鹅绒般的黑发,手里拿着一个打开的保温杯和一个塑料杯。我眨眨眼,心跳加快。她的眉毛又黑又浓,中间连在一起,宛如飞翔的鸟儿张开的双翅,笔挺的鼻子很优雅,活像古代波斯公主———也许像拓敏妮,《沙纳玛》书中罗斯坦的妻子,索拉博的妈妈”[3](P136)。无独有偶,哈桑也以索拉博为自己的儿子取名。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把索拉博从塔利班手里救了出来,给他讲了罗斯坦和索拉博的故事,并最终收养了他。这些情节为故事情节高潮的发展及小说中各种英雄人物形象及父子关系做好了文化上的铺垫。

小说中的爸爸在少年阿米尔的眼中是一个完美的波斯英雄人物形象,爸爸拥有传统波斯英雄具有的品质。他有战士一样的强健体魄且强大的人格魅力,“爸爸是典型的普什图人,身材高大, 孔武有力……黑色的眼珠一瞪, 会让魔鬼跪地求饶。爸爸身高近2米,每当他出席宴会,总是像太阳吸引向日葵那样,把注意力引到自己身上”[3](P12)。在苏军入侵前,爸爸是喀布尔有名的商人,慷慨大方、心地善良;他亲自设计图纸,出钱修了一座恤孤院,并借钱给有需要的人。更重要的是,爸爸的名声还是在“战斗”中建立起来的,传说“在俾路支吃手空拳和一只黑熊搏斗……凡涉及爸爸的故事, 从来没人怀疑它们的真实性”[3](P12)。年轻的时候曾赢得过喀布尔风筝比赛的冠军。同时,他疾恶如仇,有强烈的正义感。在带着阿米尔逃离阿富汗途中遇到苏军试图强奸一名同车妇女时,他不顾自己的安危,挺身而出,与侵略者的邪恶进行抗争。然而,爸爸的英雄形象并不完美。同其他英雄一样,爸爸非常在意自己的名声,“不惜一切代价捍卫”[4]。他向所有人隐瞒哈桑是自己私生子的事实,由此捍卫了自己的名声。同罗斯坦不同的是,爸爸是知道真相而刻意隐瞒。爸爸说:“世间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3](P218)因此,小说中爸爸的英雄形象是有缺失的,他为了名声和荣誉抛弃了诚实坦荡的品质,是一个有缺陷的波斯英雄。

小说中的哈桑在作者笔下有着罗斯坦一样的英雄气质。首先哈桑是一个战场上的勇士。每当邻居家孩子欺负阿米尔,“总是哈桑挺身而出,将他们挡回去”[3] (P23)。另外 ,哈桑的弹弓异常得准,面对阿塞夫等人的挑衅,哈桑拿起弹弓勇敢回击。哈桑身上继承了爸爸的英雄品质。同爸爸一样,哈桑也是风筝大赛的冠军,他似乎对风筝最终落到什么地方有天生的灵感。和传统英雄一样,哈桑同样不惜付出生命守卫自己的“国王”主人阿米尔/阿富汗语中国王的意思。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一直到自己生命的终点,至死也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服侍阿米尔,准备早餐、做家务,没人陪阿米尔时做他的玩伴。小说的高潮则凸显了哈桑的牺牲。风筝大赛结束后,为保住阿米尔的胜利果实———最后一个掉下来的风筝,面对几个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哈桑选择牺牲自己,坚决捍卫手里的风筝,最终被阿塞夫等人强奸。而后被阿米尔诬陷偷盗时,哈桑再次选择牺牲自己保全自己的“国王”。苏军入侵后,他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守护阿米尔家房子的责任,并拒绝住进主屋,直至被塔利班杀害。

小说中哈桑为自己儿子取名索拉博。作者借此把《列王记》中著名的英雄父子复制到哈桑身上,成功地把阿富汗地区传统文化移植到小说中。然而,同传统波斯英雄相比,哈桑并不识字,身上缺少名声和威望,身上有一半的哈扎拉血统,缺乏传统意义上的贵族血统。另外,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违心承认阿米尔栽赃,为自己留下了“不诚实”的污点。然而,他身上具有的那些英雄品质正是爸爸希望阿米尔同样拥有的。而阿米尔母亲祖上是皇亲贵族,父亲是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巨贾,大学毕业。因此,两位同父异母的兄弟的结合正好是一个完整的英雄罗斯坦。小说后半部的情节发展是阿米尔的自我救赎,同是一个当代罗斯坦之路。阿米尔最终选择了“再次成为好人”之路,拾起了哈桑身上的勇敢,深入塔利班控制的喀布尔,面对儿时的宿敌阿塞夫,救出了索拉博,完成了自我救赎。小说最后,阿米尔领养了索拉博,完成了自我救赎,同时完成了和哈桑的合并,最终形成了《列王记》中的罗斯坦-索拉博的英雄父子关系。

三、结语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深受波斯文化影响,其小说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与《列王记》形成明显的互文关系,并通过巧妙的情节设计,把《列王记》中的罗斯坦—索拉博英雄父子移植到人物关系中, 为小说自我救赎的主题埋下英雄主义的文化根源。同时,小说对传统波斯英雄人物进行了改写,爸爸和哈桑并不完美,身上或多或少有一些缺陷,而阿米尔通过自我救赎最终踏上了“再次成为好人之路”,成为了爸爸希望的“波斯英雄”。小说从文化上回归了相对完美的结局,对传播阿富汗及波斯文化有积极影响。

摘要:波斯史诗《列王记》讲述了罗斯坦等英雄人物的故事,对波斯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深受波斯文化的影响,其处女作《追风筝的人》中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发展与波斯传统英雄人物罗斯坦、索拉博有明显互文关系。小说通过爸爸、哈桑和阿米尔身上具有及缺失的英雄特征,重现并改写了《列王记》中的波斯英雄人物,在文化层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英雄人物事迹材料 篇4

1937年中国暴发了一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抗日战争,日本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我们中国人不怕,张嘎就是一个典型的人物。张嘎很聪明也很勇敢,他恨日本人心如刀割,最佩服的是那一次被日本人抓进司令部,聪明的小脑袋就想办法逃出,在这么多的日本人面前爬上树逃走,还留了一句“司令部我想进就进,想出就出。”带走微笑讥怒小日本走了。还有一次在日本人包围,带着最重要的任务。日本人包围了村子寻药。八路军把药品放上马车运走,张嘎把药品放下马车,独自空车跑,小日本被张嘎骗得很可怜。这部小说:“中国在落后武力下赶出日本侵略者。”八路军在日本军的追击下组织游击队,说明当时全中国都积极抗日,团集起来保卫祖国。

我对张嘎是又担心有依赖,他做事完全不像小孩,做其事来都很严肃,在我的心目中他算是一个小英雄。他把八路军当做自己父母,把几个小八路军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作者把张嘎在最危险最关键的时候出现,写出了对张嘎的重要性。还有他带领几个小八路抗日。表现出张嘎的作战经验。在战场中牺牲的部队对于张嘎来说很悲伤,内心充满报仇,有时候冲动得去找小日本报仇,但八路军们不给去,此时他的表情和动作显示出恨日本人无法形容。我们心目中的小英雄能理解祖国面临的危机和民族内心里的痛,能感受老百姓的心情,可以说是人小鬼大。在战争和压迫中能克服种种困难,在生活方面不斤斤计较,既然是一个小孩就有这种爱国精神,那么作为大人后该比他做得好一小点也不会有多大困难吧!但是有些人做小日本的英雄,那种人真是可怕而最讨厌。中国人的`儿子去做日本人的走狗,我为他那种人悲伤,更为他们羞耻。如今中国有了好较,趁着这个机会再努力一点。或相信生活会更加好。

我把这篇小说拿到这个时代来说就有很多很多的例子回答所有的读者。比如从我说起;我在学习方面总是漏洞百出总是有一科目在拉分,所以总分上不去,别人能全面进攻,而我为什么总是淘汰者,每次考试语文不及格这有点像故事中的汉奸总是跟在别人的屁股,真是悲哀啊!又如,现在满街都是贴着“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但是有些人染上了毒品,自己的心也随着想歪了。身体不是自己控制,是魔鬼控制就像故事里的软弱无能的人。就像我们曾经背过考过的名言句“有的人死了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了比鸿毛还要轻”他们这类人就是比鸿毛还要轻,飘在寒风中充当自然界的数量。真为他们丢脸啊!现在中国又出现了一种重大问题“领土不能够完整,祖国不能够统一”有些反华势力想把台湾从中国界内分裂,但我相信它最终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当中,因为中国的先驱者播下了胜利的果实“坚持一个原则,只有一个中国”就像故事里的张嘎胜利是属于他的。

英雄人物形象 篇5

这里, 笔者将反特题材电视剧 (简称反特剧) 定义为:以维护民族利益或保卫新中国政权为主题, 以打击敌特分子的破坏与颠覆活动为主要内容, 围绕敌我双方斗争展开叙事的电视剧, 其本事时间范围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

反特剧中的人物关系核心是敌我矛盾, 是建立在政治立场、政治身份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二元对立。作为兼具教化功能的大众文化商品, 反特剧在英雄人物形象设置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弗洛伊德认为, 完整的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本能的我, 代表着处于人们潜意识中的欲望, 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现实的我, 它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 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道德的我, 它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下形成, 遵循道德原则, “是‘自我’顺应社会要求, 被迫而升华为自觉的部分”。1

自从“文革”时期“三突出”理论的提出, 文艺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全部僵化为“高大全”形象。受其影响, 反特片中的英雄也都具有“高超我”人格结构, 他们有冷静的头脑、超群的智慧, 他们是道德楷模, 是“神”一样的角色。在新中国成立与发展建设时期, 人们的社会理想高于一切, 艺术作品中对“高超我”英雄的塑造除受固化的创作理念影响外, 也与当时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直接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受众的审美心理发生了深刻改变, 有距离感的“高超我”英雄不再被人们所接受, 在提倡“人本主义”的今天, 人性的解放变得越来越重要, “神”化的英雄形象还原成了真正的“人”。反特剧中的英雄一般具有“高超我+本我”的人格结构, 如《天字一号》中, 我方特工仲华恢复身份后, 来到妻子的病床前, 对着昏迷的妻子说:“你疼吗?我疼!”此处, 英雄变成了普普通通的丈夫, “本我”情感的流露使整个人物形象变得有血有肉。

英雄的成长离不开考验的过程, 英雄之所以成其为英雄, 关键在于他是否经受住了考验。反特剧中, 对于英雄的考验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敌方的考验。对于打入敌人内部的我方特工人员来说, 敌人的考验最能彰显英雄的神武, 如《誓言永恒》中假叛逃的我方特工朱学峰;另二种考验来自我方的怀疑。由于反特工作的特殊性, “自己人”的怀疑更让观众体会到英雄的当之不易, 如《一双绣花鞋》中叶大龙对地下党员林南轩和沈超的怀疑。考验就像英雄的试金石, 在反特剧中, 经受住的考验越多, 英雄就越伟大。英雄的成长同样离不开亲人的支持, 亲情是英雄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在反特剧中, 英雄也常由亲人的死亡来成就, 如《五号特工组》中地下党员欧阳剑平忍痛枪杀她那已被日特收买的未婚夫。

虽然反特剧中英雄人物性格不一、经历不同, 但他们身上存在着某些类似的特征, 这里试将反特剧中的英雄人物作出如下分类:

按人物的成长过程, 分为先赋英雄和后天英雄。先赋英雄指的是人物从一出场就是正面人物, 有过众多英雄事迹, 如《誓言无声》中的许子风。后天英雄包括两种, 一种在斗争中逐渐成熟起来, 如《黑三角》中的石岩;另一种由小人物成长起来, 如《羊城暗哨》中半镇酒家的老板罗佩纶。

按人物性别, 分为男性英雄和女性英雄。反特剧中, 男性英雄不胜枚举, 女性英雄虽数量不多, 却各个熠熠生辉。《幽灵计划》中, 公安处科长周雪为了掩护丈夫的卧底身份、为了山城人民的生命, 怀着对民众的责任和对丈夫的爱引爆了敌军的炸药。这种对女性英雄的刻画与以往不同, 她们没有按惯常的方式被割舍掉女性的特质, 以“雄”性化的框架展示其作为英雄的身份, 当英雄从神还原为人, 女性英雄也相应地被还原为女人, 具有了女人的所有特质。

按人物的人数, 分为个体英雄和群体英雄。剧中有一个英雄人物特别突出的即为个体英雄, 如《身份的证明》中的瞿皓明、《51号兵站》里的小老大。剧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英雄人物特别突出的即为群体英雄, 如《秘密列车》中的龙飞和肖克、《密令1949》里的冯秉坤和焦志新。

对比好莱坞谍战片, 我们不难发现, 他们的英雄大都属孤胆英雄, 靠单打独斗对抗恶势力, 这种对抗是正义与邪恶的对抗, 是人性中善与恶的对抗。与之相对的, 我国反特剧、反特片中的对抗与斗争都是带有政治色彩的敌我双方的对抗, 且英雄人物的背后往往有强大的组织作为后盾。在《秘密列车》中, 龙飞为打入特务内部, 要求所有同事配合他的工作, 使特务没有怀疑他的身份, 这就是集体的作用, 在集体的支撑下, 英雄不但拥有更多的特权, 还拥有扩大了数倍的力量。

当代中国物质文明正飞速发展, 相应的精神文明却未能紧随其后, 于是有人大声疾呼, 时代召唤英雄, “反特剧”的热播恰巧暗合这一要求, 它塑造了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 为我们树立了可以作为榜样的楷模, 虽没有资料表明“反特剧”的制作与播出得到了官方的帮助, 但在很大程度上, 它仍体现出了主导意识的要求, 符合大众对于英雄精神的渴求。■

参考文献

英雄人物形象 篇6

建国初期的中国军事战争影视作品承载着特殊的意义,直接携带或体现着主旋律理念和主流价值系统,具备着教育与宣传的功能。经过不断的摸索,中国电影创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文革时期全面否定了十七年新中国电影的伟大成就,使人物形象塑造、主题和情节的表现都走入了模式化的套路,并对后来的军事战争影视作品创作产生了影响,久之,与观众之间难免存在难以克服的疏离,造成观众审美疲劳,得不到观众的肯定。

新时期,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军事战争影视作品占据了影视剧的半壁江山,在创作的过程中慢慢有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规律,在作品的呈现形式上也愈加成熟,出现了一批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成为了中国军事战争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的高峰期。为了满足广大群众日新月异的审美需求,军事战争影视作品的英雄形象塑造也在日渐挣脱旧的英雄主义模板,表现出新的英雄主义的特征,并呈现出了一定的类型化。

在这个性格张扬的时代,文革时期“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形象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向现代化转化,文化也开始了现代转型,这种转变反映在文艺创作上,表现之一就是英雄话语逐步从政治——道德的模式中解脱出来。”[1]莱辛说过,“对于作家来说,只有性格是神圣的,加强性格、鲜明地表现性格,是作家在表现人物特征的过程中最当着力用笔之处。”[2]“人物形象塑造的核心,是要在复杂创作思维把握下,将人物性格刻画得立体、丰满与真实。”正因如此,新时期战争片开始注重英雄作为“人”的一面,在创作英雄人物形象时,我们的英雄不仅是生活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军人,更是生活在当下的性格化的英雄。他们的行动是自己主观意识的选择而不是政治的引导和阶级的先天立场。

新时期战争片通过个性化的语言、生活和战斗的细节、标志性的动作来创作性格化的英雄,把英雄的内心情感和人生的追求等注入到英雄的成长血液之中,塑造了活生生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与内心的沉思。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而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只有带有积极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性的人性。”所以,新中国初期的电影,特别是文革时期的电影,英雄人物形象过于理想化,而忽视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物的人性真实特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影视剧市场的压力开始成为主导电影制片和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迎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诉求,新时期军事战争影视作品中的英雄被塑造成了有情有义也有缺点的不完美人性化的人物形象也就成了必然性。

“高大全性格的追求在美学上的错误,就是不了解‘缺陷’在艺术环境中也可以作为美的构成成分。”新时期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在创作英雄人物形象时不再隐晦其缺点,一个有缺点、有问题、有个性的英雄不仅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上崇拜他,同时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感情上认同他,这也是英雄真实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同时,新时期军事战争影视作品中开始主动触及爱情,这些爱情在革命英雄的生命中有着不可替代位置。哪怕是在人生道路的尽头,完成了革命事业之后,依然怀念逝去的爱人。

新时期军事战争影视作品也不再简单地用思想觉悟、革命立场等形式来处理英雄与亲人关系,更为真实而复杂。《亮剑》里的李云龙攻打黑云寨其实是为了替和尚报仇,攻打被敌军占领的县城是为了救老婆,这些行为在政治上是不被允许的,在军事上更是不专业的,然而这些行为却体现了中国革命军人的生命价值观和人道主义精神,更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民众崇拜的侠义精神,所以创作出这样的英雄形象契合了当代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诉求。他们的性格、气质、情怀深深影响着观众,进而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郑淑梅.中国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2]刘再复.性格组合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4]吴秀明,李杭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A].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评[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英雄人物形象 篇7

关键词:美国历史题材电影,英雄,形象

在世界浩如烟海的历史题材电影中, 美国的历史题材电影无论数量之巨、种类之多、影响之深远, 都是其他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历史题材电影所不及的。美国历史题材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发展成为一种集多种类型电影特征为一体的宽泛意义上的电影形态, 其题材涵盖远古、圣经时代、中世纪、近现代历史, 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战争、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而且, 由于美国历史题材电影自电影诞生以来, 其形式、内容和风格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当中, 作为观众的认知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过去认为非历史的, 现在可以整合到泛历史文本当中, 观众也会作出历史意味的价值判断。历史因人而异, 历史题材电影也因拍摄人而异, 同一历史题材, 既可以做此种意义上的读解, 也可以做另一种形式上的解读, 这既有拍摄者的个人历史观念的影响, 也受拍摄时代文化社会因素的制约, 即使是同一部影片, 观众都可能作出不同的理解, 而这其中, 对于历史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耐人寻味。

历史从来就不缺少英雄。美国历史题材电影史就是一部大写的英雄史, 无数英雄在影像的世界里自由驰骋, 尽情舒展出英雄的丰姿。美国历史题材电影延续着美国好莱坞典型的电影风格, “‘英雄情结’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生产与消费的绝对主体, 英雄经验在无数摹本中从方方面面不断地累积, 建构了好莱坞电影美学中英雄的价值观, 英雄叙事因而成为好莱坞的经典叙事。”

美国历史题材电影的英雄之多也许是人们出于对历史的不可把握性、复杂性和历史的不可预测性、不确定性的感觉, 而希望自己或类似英雄似的人物能够指引出未来的方向, 避免可能的失败或消散心中的恐惧, 从而能够把握未来的命运。正是因为历史题材电影描写的是历史, 在对历史的顺叙描写时, 他人或英雄人物是如何在变幻莫测的现实基础上把握变动不拘的未来历史的命运、决定自己的未来的, 在一个现实、安全的影像世界里便可对即将可知的历史命运作出安全的非自我的预测。成功时自是对类似自身命运的一种正确把握, 而失败时却是他人的命运历史, 在已知的情况下即可作为自身命运的借鉴。“英雄是从想象与象征的文化谱系中抽象出来的, 他们为人们提供了试图效仿的典范”, 人类是善于学习、模仿的动物, 天生具有善于借鉴、吸收的智慧。英雄的历史之具有的可看性与借鉴性更是高于一般历史的, 因为即使是英雄的失败也是比常人的失败更具有借鉴性, 而假如是一个成功英雄, 那么其价值就具有更高的可借鉴性与可学习性了。这也是美国好莱坞总是给英雄美满的结局, 而总是给悲剧历史留一个光明的尾巴的原因。而且, 在影像中历史不久即可得知, 在现实中不可知的历史却又如何得知, 这就需要历史题材电影带给人们的思考和探索了。也许人类自身将会遭受历史的某种相似命运, 也许人类历史将走入一个更不可预测的未来, 在未来没有到来以前, 只有历史可供借鉴。在现实中对未知命运的恐惧需要找到适合的排遣方式, 而作出历史式的消解也许是一种最两相得益的方法。而要消解恐惧与不安, 就要有终结这一恐惧的有力力量, 于是, 影像中的历史英雄就开始了扭转乾坤的壮举, 结果是恐惧的一面被影像的力量所打破, 在历史的消解中战胜了不可知的未来。历史战胜了未来, 现实被抛在了一边。

美国历史题材电影塑造的英雄形象可谓种类繁多, 有帝王英雄、将领英雄、平民英雄、民族英雄、战争英雄等, 各具特色的英雄形象赋予了英雄不同的含义。但不管是何种英雄, 必是具有人性的人之英雄, 即便是改编自神化, 也是对之作出人性化的处理, 如《特洛伊》。同样, 即使是尊贵如帝王, 也是具有普通人的血肉情感的, 如《亚历山大大帝》、《亚瑟王》, 这样做, 在达到一种整体平衡后是观众对英雄产生心理认同感的极为重要的手段。而出身平民的英雄人物, 就赋予他们极为不同于常人的天赋或高于常人的智慧、武力, 如《天国王朝》, 这样又从另一方面达到了观众预期的英雄高度感, 而不至于使其淹没于常人。而作为将领型的英雄则一般具有悲剧般的命运, 使人不期然对其产生同情, 而不论其所作所为如何, 如《角斗士》、《巴顿将军》。

这些英雄人物所具有的超乎常人的能力总有其合理的来源。《特洛伊》的阿喀琉斯是神的后代, 介乎人神之间, 是天生的绝世战士, 这就使其在战场上的战无不胜有了合理的解释;《天国王朝》的巴里安是十字军骑士的后代, 更在其领主父亲的教导下迅速成长, 从而文韬武略均有所成;《勇敢的心》的华莱士是苏格兰英雄的后代, 更有一个智者般的叔父和广游天下的视野。而作为个体的英雄又是各具特色的。阿喀琉斯狂放桀骜, 不受羁绊, 充分展现了其神性般的自由自在;巴里安多愁善感, 面对危险坚挺不屈, 面对挫折百折不挠, 面对失败处之泰然;华莱士刚强中不乏温情脉脉;亚历山大对敌人宽厚相待;亚瑟王对朋友有情有义;巴顿将军治军严厉而夸夸其谈。英雄的各具特色使观众情不自禁地将自身情感投射到这些英雄身上, 找到与他们相同的地方, 从而取得自身投照式的认同, 无意识地将自己认同于影像中的英雄, 从而在历史的天地里放飞英雄的梦想, 释放现实中积聚的不尽意与失意的感觉, 在想象中获得超越真实的力量。

“英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没有英雄情结的人生则是悲剧人生, 而英雄精神的延续不仅在战场, 也在银幕上。”对英雄的最大写恐怕就是作为“民族英雄”这一形象了, 如《勇敢的心》中的华莱士。它不同于帝王、将领英雄的先天身份优势, 也不同于平民英雄的自我奋斗, 而是将几种英雄人物的特征集于一身――出身如平民英雄, 奋斗如战争英雄, 归宿如帝王、将领英雄, 民族英雄身上承担着太多非个人的意义与作为集体的他人的期望, 更有国家、民族意义上的历史沉荷。而现实世界的种种不如意、无奈的心情又常常伴随着最爱的伴侣的逝去而无处倾诉, 于是, 情感的重负与现实的重压常常使英雄的反抗带有悲壮的意味, 他们身上不可能有《特洛伊》中阿喀琉斯般的神采飞扬、《天国王朝》中巴里安式的忧郁安详、《角斗士》中马克西默斯的镇定与隐忍, 他们的结局也就往往朝着悲壮的道路前行。

英雄的壮举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产生, 总是有一定的起因和缘由, 哪怕并非是历史史实而是编导的安排。“并非任何个人勇敢的表现都是英雄的起因, 而只有那种为服务于人民、先进阶级的利益和人道主义观念的高尚目标所证实的东西, 才是英雄的起因。”《勇敢的心》中华莱士反抗英军源于妻子的无端被杀, 从而使国仇家恨一并迸发;《特洛伊》中阿喀琉斯是朋友用史上最伟大战争的号召引发了他天生的战斗意志;《亚历山大大帝》中亚历山大率军远征既有捍卫新王国的需要也有对他母亲的刻意逃避;《亚瑟王》中亚瑟领导人民是要保卫他们的家乡不受野蛮人的进攻;《天国王朝》中巴里安则是为了捍卫故世国王的国土和保卫城市的居民不受屠戮, 达成父亲的心愿;《角斗士》中马克西默斯是国仇家恨、个人悲惨命运的交织所作出的复仇的最终了断。可见, 英雄的壮举也具有凡人的情感特征, 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高高在上的救世主, 这也是观众能够作出与英雄身份不至于差别太大的认同感的原因之一。在这里, 英雄的身份又与其壮举的产生息息相关。华莱士是英雄之后, 广受众人拥戴;亚历山大作为帝王有其身份上的天然性;巴里安之父与两代国王交往甚密, 他本人又对国王敬重有加, 国王之妹又是其情人, 种种身份上的交织使他必须肩负起护城保民的责任;亚瑟作为罗马派遣保卫英国的圆桌武士首脑, 在英国遭受异族侵略时自然而然地肩负起保卫的责任。可见, 英雄总是在适当的时代环境中作出时代赋予他的壮举, 这又是他们区别于凡人之处, 而这种区别又是观众所需要的。

美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英雄并非都是孤胆英雄, 他们也与常人一样, 有亲密的朋友与战友, 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是真情流露。英雄对朋友自是仁爱有加, 而朋友对英雄则是敬佩有加之余忠诚无私。并肩的战斗在大写了英雄的业绩之时也培养了朋友之间的友谊, 患难来临之时的不离不弃又见证了朋友友谊的真诚宝贵。这种对英雄友情的刻画不仅升华了英雄的人格品质, 又在另一程度上加深了观众的自我认同感觉, 使之区别于孤胆英雄的难以接近, 而获得一种身份上的贴近感。即使英雄如《特洛伊》中阿喀琉斯也是朋友成群的, 严格来说, 他既有一般意义上的友谊性朋友, 如英雄奥德修斯, 又有亲情意义上的朋友, 如他的表弟, 同时, 还有一群为他奋勇而战的部属意义上的朋友;《天国王朝》中的巴里安最接近孤胆英雄, 但他除了有一群父亲留给他的部属意义上的朋友外, 还有一个敌手意义上的朋友, 撒拉丁的大将, 甚至可以说, 他真正意义上的敌手撒拉丁也是他精神层面上的朋友, 正如一个好敌手就如一个好朋友一样;《角斗士》中的马克西默斯有一群同生共死的角斗士朋友, 还有政治联盟意义上的朋友和部属意义上的朋友;相比之下, 《勇敢的心》中的华莱士的朋友可谓多种多样, 有儿时朋友、并肩战斗的朋友、部属朋友、政治联盟朋友、道义朋友、背叛后复又肩负其遗志的朋友, 众多宽泛意义上的朋友也正是一个民族英雄所需要具备的博大胸怀的体现, 而即使他死后, 依然有众多朋友继承他的遗志继续战斗直到取得最终胜利, 从这一层面来讲, 朋友实已成为他精神不死的寄寓和见证;《亚历山大大帝》中亚历山大大帝的友情更多的带有一种政治笼络的成分和个人暧昧的含义;《亚瑟王》中亚瑟的圆桌骑士朋友则在提倡平等的信念中具有了超越时代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亦中:《欲望与满足——试论好莱坞如何征服观众》, 《电影艺术》2003年第4期

[2]许婧:《美国史诗电影:关于英雄的梦想》, 《艺术评论》, 2004年第11期

[3]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4]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我们班的“英雄人物” 篇8

“冲动莽撞”之陈巧强

本班“打架王”陈巧强, 他面如黑炭, 两只眼睛炯炯有神。此人性如烈火, 惹着了他可没有好果子吃。有一次, 我们班寄宿生被五 (2) 班同学欺负了。陈巧强闻报瞪大了眼睛, 也不答话, 就气势汹汹地往五 (2) 班冲去, 他刚揪起那个同学就被老师瞧见了, 后果可想而知……唉!“冲动是魔鬼。”这句话说得真不错呀!

“虎头蛇尾”之姚艺坤

要论本班经常做“虎头蛇尾”的事的人, 那非姚艺坤莫属。此人粗心大意, 经常丢三落四, 忘这忘那。一次排练, 他也参加了。一开始, 他说得挺流利的, 还带有感情。可不知怎地, 他越说越结巴, 甚至忘了台词。看他那狼狈样, 真令人哭笑不得。唉!真拿他没办法。

“足智多谋”之林松涛

此人面容俊秀, 脑筋灵活, 人送雅号“智多星”。记得一次课堂上, 老师出了一道难题。我咬咬笔尖, 挠挠脑袋, 绞尽脑汁也没法攻克它。这时, 我远远看见林松涛手举得高高, 老师请他回答, 他口若悬河, 把他那精妙的解题思路讲了出来, 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英雄人物形象 篇9

纵观电影的发展史和英雄的成长史我们不难发现,其实电影和英雄都是时代的产物。30年代的中国,电影逐渐步入成熟的时期,1927年北伐战争失败后,郭沫若、鲁迅和矛盾等人组成了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他们创作的影片大都反映当时中国农村的阶级斗争。而在这短短的10年后,国防电影又被作为当时电影创作的口号被提出,中国第一部英雄主义电影应属1938年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正面自描写抗日战争的宣传故事片《保卫我们的土地》,从此掀起了一股英雄主义类型电影的创作思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便是中国英雄主义电影人物形象的标杆,也成为那个时代英雄形象的代表。

2 中美英雄形象塑造分析

2.1 中国的人民英雄

2.1.1 克己奉公,道德高尚

中国当代的文化价值观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念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意识、甘愿为他人奉献的意识等。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便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即是“爱人”,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帮助、同情等。受历史文化影响,使中国传统的亦或是当代的英雄电影中表现出来的都是那种大公无私,为了集体甘愿牺牲自己的大无畏的形象。

2.1.2 大公无私,舍生取义

中国式英雄是发展大势下的代表人物,俗话说的好:“时代造就英雄”。中国式的英雄之所以被称之为英雄,是因为他们是这个时代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的人。

以2008年冯小刚的贺岁片《集结号》为例,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震撼与感动。谷子地亲眼看着战友们一个个死去却无能为力。最后,除谷子地之外46名战士全部阵亡,而集结号始终没有响起,但也始终没有一个人撤退。这样的结局对于一个连队来说,无疑是一个悲剧,而从中国伟大复兴的事业上来看,这点小小的牺牲换来的却是一个大团体的成功。

2.1.3 出身平凡,归于平淡

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纵观中国荧幕英雄,大都是出身平凡,但其最根本的存在原因便是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以影片《董存瑞》为例,影片主要讲述了见习小八路董存瑞(张良)因年龄太小被赵连长(张莹)拒绝,然而却因帮一位临死的区党委书记交最后一次党费,才如愿以偿地成了八路军的一员,之后的董存瑞在经历抗日战争、内战的枪火洗礼之后,由鲁莽、冲动的孩子蜕变成为真正的革命战士。1948年5月,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已成为共产党员的董存瑞被任命为爆破队长,在执行任务的紧要关头,董存瑞为减少战友伤亡,做出震撼后人的举动,成为英雄。

2.2 美国的超人英雄

2.2.1 命运奇特,安然无恙

纵观美国的英雄主义电影,我们不难发现,美国早期的英雄主义电影大都表现出来的是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英雄的命运大都很奇特。英雄们的超凡力量更多的是来自意外与巧合,同时也赋予了他们不同于普通人的优越感,从而主导了大多数人的命运。不可否认,超级英雄们所树立的一个个榜样,使观众领会到了极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通过分析影片《美国队长》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这些。美国队长从一个验兵都不合格的瘦弱的人,华丽地变身成为美国精神的支柱,成为美国二战时期的顶梁柱。最终拯救了美国人民与水火之中,掉入南极洲的美国队长被神盾局所救。这远远不同于中国的英雄最终完成牺牲自我的精神层面上的升华,美国的英雄在拯救了世界,拯救了人民之后,最终大都能够被拯救,并且回归到现实。

2.2.2 个性多样,魅力丰富

美国电影中塑造了太多的英雄,其中称之为“三侠”的影片《超人》《蜘蛛侠》《蝙蝠侠》带给了观众无数次感官上的享受。但凡观看过上述所提到的电影的人,其实都不难发现美国的英雄主义电影所塑造出来的英雄人物所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物能力的理想化。然而,相似的剧情模式反复地出现,使观众出现了一种近乎审美疲劳的感觉,为了解决这一严重的问题,必须从影片本身进行改变,让受众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使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能够融入自己的思考。

2.2.3 能力超群,力挽狂澜

众所周知,好莱坞英雄主义电影是最能够代表美国英雄主义类型电影的,好莱坞的影片大都极力宣扬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英雄主义。导演希望以此鞭策自己的民族,勇于承担自身责任,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其实,这也是美国梦的重要部分。正是展现个体的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方式。

以“超人”(Superman)系列为例,这实在称得上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代表作了。情形需要什么,超人就会什么。长大了的超人卡尔来到大都市,成为《行星日报》的记者。平时,他是温文尔雅的普通记者,危急时刻就变成穿着紧身衣、披着斗篷在空中自由飞翔的守护神超人。

3 现阶段发展趋势

3.1 贴近理想,英雄内涵逐渐丰富

近些年,随着影片受众对于影片各个方面要求的提高,导致英雄主义类型的电影,近乎单一的叙事结构,以及复杂繁多的英雄形象,远远不能满足受众的好奇心。最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英雄形象来回翻拍,剧情模式千篇一律,没有找到艺术创造和电影商业市场的一个平衡点,导致英雄主义类型电影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因此,英雄主义类型电影想要继续在电影行业中蓬勃发展,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美国英雄主义类型电影为了更好地发展,巧妙地结合英雄主义电影和科幻类型电影,科幻类型电影的特效巧妙地运用到英雄主义电影中来,使英雄形象更加理想化,画面更具有冲击力。

3.2 贴近生活,英雄价值观逐渐融合

电影自身是一门艺术,然其本身又是一种商品。要想使英雄主义类型电影得到更好地发展,导演不得不考虑两个大问题:第一,如何保持原有的观众;第二再保持原有观众的同时怎样增加更多的观众。稳定受众其实很简单,一部成功的英雄主义电影,本身就会塑造一个大的受众群,在原有的基础上,翻拍续集,无疑是稳定受众最好的方法。

摘要:电影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历史和文化,每个地区的电影都与这个区域内的历史和文化息息相关,电影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直接映射到一个地域的文化价值观方面。另外,电影还代表了这个区域的文化内涵,要想对这个区域的电影有更加充分、明确地理解,我们必须从这个区域的历史和文化入手。本文基于英雄主义视角下分析比较中美电影中英雄人物形象,也是一种对中美文化价值观的研究,不仅能够促进中美电影文化的交流,同时也能够对两国跨文化交流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个人英雄主义,集体英雄主义,英雄主义电影,人民英雄,超人英雄

参考文献

[1]瞿孝军.中国电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电影文学,2012(18).

[2]史莹娟.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J].艺术评论,2010(2).

[3]王娟.美国个人英雄主义[J].学术探,2005(1).

上一篇:产业集群演化理论下一篇:责任分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