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人物形象(共12篇)
探讨人物形象 篇1
学生带着很多鲁迅先生塑造的人物形象走进高中, 有闰土、杨二嫂、藤野先生、孔乙己、阿长等等, 耳熟能详的阿Q。回顾学生生涯, 我一直觉得印象最深、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鲁迅先生。他笔下的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至今在脑海中清晰可见, 也越来越深刻。如果不能从这些人物中汲取写作技巧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我会很遗憾。高一的写作训练侧重于记叙文写作, 学过《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祝福》之后, 我尝试着“绑架”鲁迅从他笔下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 和学生一起就如何塑造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探讨, 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一、以“眼”传神
人物的眼睛最易表现人物的灵魂, 也最容易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秘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小说中对于眼睛的描写比比皆是, 而且刻画得生动传神。对于小说中人物眼部的刻画, 包括眼形、眼光、眼神等, 而这些传神的刻画, 往往折射出人物的各自不同命运。《祝福》中鲁迅对祥林嫂的眼睛刻画最为传神, 也最具有代表性。
祥林嫂初到鲁家时, “只是顺着眼”;而经历了夫死子殇之痛再进鲁家时, 依然“顺着眼”, 但是眼角上已经明显的带些泪痕, 眼光更是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受到柳妈以“阎罗大王锯开”的恐吓之后,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而在经历了一夜的痛苦折磨之后“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捐门槛后, 却顿时变得“神气舒畅”“眼光分外有神”了。然而捐了门槛之后, 她仍然没有参加祭祀的权利, 也就是没有真正做人的资格, 在她“更出力“地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的时候, “四婶慌忙大声地说:‘你放着吧, 祥林嫂’, 这六个字无疑是晴天霹雳, 彻底击垮了祥林嫂。她“眼睛陷下去”“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 ……”;最终变作小说开头所说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鲁迅写人, 明为刻眼, 实为画魂。鲁迅通过描写祥林嫂的眼光、眼色、眼神等的前后变化, 使祥林嫂的形象入木三分, 跃然纸上, 让人过目不忘。透过她的眼睛,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残忍吞噬的善良灵魂。
“以一目尽传精神”, 无不渗透在鲁迅的其它作品中, 表现在众多的小说人物形象上。宏儿“睁着大的黑眼睛”是作者的想象, 实际上是指被水生约到他家玩时情景的外在表现。鲁迅通过把握小说中人物的眼神变化, 刻画出了人物的神韵, 深入摄取出了人物的灵魂, 更是通过眼神的刻画折射出人物的性格和不同的命运。
二、以“形”传神
人物肖像, 是人物形象内心世界的外部表现, 好的肖像描写应该是形神合一的, 而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不同的精神风貌和迥异的性格特征。肖像描写以人物的容貌、身材、神态、年龄、以及服饰、姿态、气质等方面的描写为主, 加以刻画, 从而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由外及里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就是典范。小说中, 集中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有三次。第一次外貌描写是祥林嫂刚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年纪大约二十六七, 脸色青黄, 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第二次当祥林嫂失去了丈夫, 又失去了儿子阿毛后, 鲁迅先生是如此来进行描写的:“也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顺着眼, 眼角上带些泪痕,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不仅如此, 额上还增添了一个“伤疤”。第三次在祥林嫂沦为乞丐时, 鲁迅先生又进行了这样的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 ……她分明已经纯乎一个乞丐了。”总共三次描写, 前两次都写到祥林嫂扎着白头绳, 脸色青黄, 身上穿着蓝夹袄, 月白背心和乌裙。但是第二次祥林嫂出现却“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脸颊由第一次的“还是红的”变成“消失了血色”, 甚至于眼角上还增加了泪痕。由此祥林嫂的穷苦家境和所经历的凄苦跃然纸上。最后一次的出现, 就全然改了模样, “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五年的时间, 祥林嫂在封建社会的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四条绳索的勒逼下, 已判若两人。不写衣着服饰, 皆因这些已经无法传达她的处境。不看人物的身世, 只从这外貌变化上来看, 也可猜测出她苦难的人生经历, 作者从头发、面容、肤色、神情、眼睛、手中的“道具”等方面逐一按顺序写来, 笔笔有致, 形神兼备。
在《孔乙己》里, 作者指出“穿长衫”和“短衣帮”是经常来咸亨酒店喝酒的两类人, 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却“穿长衫”的唯一的一个人。足可见他在当时社会是个绝对的另类。穷困潦倒但又摆脱不了自认为文人的斯文。科举中的失利使得他失去了为官、体面做人的机会, 但是他那仅剩下的可怜的自尊心却又在支持着他不在熟悉的乡邻之间损伤颜面。在黑暗严酷的社会中他用他的穿着、言行争取做人的权利, 这对当时的制度是个多么大的讽刺!“他身材高大, 脸色青白,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青白脸色、伤痕、乱蓬蓬的胡子以及又脏又破的长衫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穷困潦倒、而又懒散、无所事事的却又不肯放下封建知识分子架子的形象。
对于祥林嫂、孔乙己的经典肖像描写, 可以说已经印在了大多数熟知鲁迅作品的人的头脑中。其实在鲁迅作品《故乡》中还有一处肖像描写很传神的段落, 那就是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形象描写:“却见一个凸颧骨、……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先生突出其最富有特征的部分, 使这个可鄙又可怜的、被人世的污水弄脏的女市民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鲁迅先生深谙肖像描写的奥秘, 揣摩先生笔下的肖像描写艺术, 是学习写作、提高学生写作才能特别是记叙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叶润桐.论鲁迅第一人称的小说[J].贵州文史丛刊, 2009 (2) .
[2]史莽.论鲁迅对章太炎的评价——兼论鲁迅的人物观[J].鲁迅研究动态, 1986 (10) .
探讨人物形象 篇2
1、了解诗歌形象的分类及考查类型
2、掌握答题方法
考纲解读: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高考主要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三方面命题。以主观问答题为主。学习过程: 形象:
1、定义:诗歌中所展示的生活图景
2、分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3、考查类型:了解作品描绘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了解形象的个性特
征。
4、要求:把握形象的特点,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5、常见的形象塑造方法
① 细节刻画
②烘托渲染
③对比衬托
④比兴手法 考查角度:
一、分析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
二、分析鉴赏诗中的景物形象;
三、分析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考点透析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以分为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2.事物形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曲折的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3.景物形象。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一种意境。方法指导
鉴赏诗歌形象之——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
1、含义:歌中的人物形象,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如杜甫的《月夜》通过“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等句子,塑造了一个身处乱世、思念家人、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形象。
2、考查角度: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分析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方法指导:
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方式的方式展现,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所以写人物的性格、思想、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怎样把握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住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等,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或人物形象的意义。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王维《观猎》:
观 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很善于运用先声夺人、侧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从而使诗的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恢宏而含蓄。诗写的虽是日常的狩猎活动,但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将军的骁勇英姿,感染力。在这首诗中王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是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
(3)积累一些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术语,如“儿女情长”式、“田园山水”式、“豪放洒脱”式、“忧国忧民”式、“怀才不遇”式、“离愁别绪”式、“边塞征战”式,等等。
2、总结 :鉴赏人物形象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考主要有以下的考查形式:
(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诗人)形象?(2)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3)这首诗中,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试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3、答题步骤:
第一步: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这一步也可能放在最后作为总括。)第二步: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
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第三步: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这一步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有些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不需要这一步的)分析形象=总括+具体分析+情感(或:分析形象=具体分析+情感+总括)
3、评分标准(6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三、答题示例:
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提供以下参考答案,让学生评判得分
(A)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闲适孤傲的形象。(4分)
(B)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3分)
(C)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3分)误例:
(D)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E)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
2、典例分析(2013辽宁)
竹轩诗兴
(作者
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注]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参考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6分。答出形象特征,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四、跟踪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①清正廉洁。②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③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
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①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③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3、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析】(1)诗后附有“幽州台”的注释,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再,贤才无举,登临此地,作者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参考答案】①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②(分析)③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4、分析诗中“蓑笠翁”形象。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析】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9全国卷Ⅱ)(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土蕃军队七万多人。问: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①诗中描写了一位不畏艰难困苦,指挥将士们奋勇杀敌、豪情万丈的将军形象。②前两句描绘的是秋初边关的清冷,也暗示了局势的紧张。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后两句写将军士部署战斗、指挥将士奋勇杀敌的场面,和对胜利的满怀信心。③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报效祖国的决心和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6、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长干曲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参考答案】①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②女孩子问男孩子:“你家住哪里?”还没有等人家回答,自己就先报上家门“我家住横塘。”接着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解释:“我之所以问你家住哪里,是想着我们可能是同乡。”③本诗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率真可爱的女孩子。
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总观全词,你从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做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②③上阙借景抒情,透过幅幅画面,能隐隐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阙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闲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8、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参考答案】①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②③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注】常见艺术形象举隅: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
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
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
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
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
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
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
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
探讨人物形象 篇3
关键词:企业视点;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市场接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253-1
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物形象设计迎来了向纵深发展的契机,社会各个行业不仅急需大量高素质、专业化的人物形象设计师,同时也对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发展现状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是当前社会中最热门的专业之一。目前,随着人们审美水平和对人物形象设计要求的提高,形象设计专业中高级专门人才匮乏的情况日益凸显。
根据网上的最新调查,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以后所能达到的实际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这门专业所提出的要求。主要原因有:专业教学现状受到制约、行业信息更新速度和教学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以及社会和学校的接轨等都较低等等。
二、市场对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目前山东形象设计机构的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35.1%,高中及中专者占53.53%,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11.38%,从业者受教育程度偏低。因此,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是上至高端形象设计机构,下至美容、美发企业的共同要求。
职业院校此专业的学生因有专门的知识、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受到企业的重视和行业的欢迎。形象设计行业急需的岗位有:美发师、形象设计、色彩诊断技术、衣饰搭配技术、发型设计总监、时尚店铺店务管理人才。
三、从企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供需之间存在的矛盾
通过与区域内20家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领域相关企业人员的深度访谈,我们了解到,该行业从业人员中,职院学生所占比例不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工作能力存在很大的差距。职院毕业生虽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但他们缺乏对行业最新技术的掌握和了解,校内实训与行业发展间存在脱节现象。
四、從企业视点探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方法
(一)从企业视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与企业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核心职业能力。
通过与山东名妆化妆品有限公司、淄博芳草婚纱摄影、上海恩雅高级时装定制公司、淄博海达婚纱摄影等企业领导及员工的深度访谈,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与内容,建立典型工作任务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解表,深入分析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职业能力。
(二)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开设的课程与艺术类学科相通但又有鲜明特色,它有很强的时代性、综合性、应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必须建立有特色的形象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在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时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专业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为1:1;充分考虑本专业各学科课程层次的不同要求;充分考虑本专业各学科课程的特色及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交叉,以培养一专多能、适应性较强的人才;考虑必修与选修的比例关系,尽可能增加选修课程,扩大学生跨专业选修,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协调课堂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增加学生参加真实项目工作全过程的实践,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建设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
近几年来,我们在校内建设了化妆造型实训室、影棚实训室和整体人物形象设计实训室等校内实习基地。在校外教学实习单位的安排上侧重于整体形象设计机构、摄影机构、美容机构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进入实际的工作环境,熟悉形象设计机构运作的基本环节,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吃苦耐劳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时,实习学生具有双重角色。他们既是学校派出的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鉴于此,我们对学生提出了以下要求:
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实习,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积极争取和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以“旁观者”的身份实习,要求学生自觉服从实习单位的安排,从整体工作的全局出发,全面熟悉形象设计师、化妆师等各个职业,增强适应能力; 以“研究者”的身份实习,要求学生进行 1~2 个专题的社会工作实践调查,实习结束时要完成实习论文,并作为实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构建合理的毕业生反馈机制
我们一直与毕业生保持信息畅通,并且做定期的信息回馈、回访,根据反馈的信息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模式。同时,与用人单位保持校企联合、信息共享状态,学校可以按照企业的要求,有侧重点的定向培养一部分学生,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师要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争取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基础硬、知识面广的专业人才;加大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本专业学生的后续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旭,朱霖.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6,(05).
[2]洪玲.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建设的特色探讨[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02).
[3]齐再前,张红.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
作者简介:
从人物的肖像描写上把握人物形象 篇4
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 (外貌) 描写、语言描写、行动 (动作) 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在这些描写方法中, 学生最容易弄混淆的是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共同点在于都可以描写人物的面部, 不同点在于肖像描写反映的是静态的五官, 而神态描写表现的是一种动态。除此之外, 肖像描写还包括人物的形体、衣着、打扮等。
从肖像描写上分析, 肖像描写, 就是描写人物外貌特征, 包括容貌、声音、表情、身材、神态、服饰以及风度、气派等。通过肖像描写, 往往能反映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德。请看《一面》, 作者对鲁迅先生的肖像作了多次集中描写:“我又仔细看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竹枝似的手指”, 这三次集中肖像描写, 不避重复, 由远而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抓住“瘦”的特点, 突出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同时也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文章中心也因之而得以具体表现。
通过肖像描写, 往往能反映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德。例如在《红楼梦》中关于王熙凤的描写,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 彩场辉煌, 恍若神仙妃子;头土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 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色宫绦, 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镂金百碟穿花大红洋缎银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 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 粉面含春威不露, 丹唇未启笑先闻。”王熙凤出场时的肖像描写, 作者浓墨重彩, 写出了她在这个大家庭中的地位, 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 因此博得贾母欢心, 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 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也突出了王熙凤的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
从肖像描写看性格。俗话说, 人如其面, 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可以从外貌上体现出来。如《孔已己》中的孔乙己, “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这些肖像描写, 刻画出孔已己懒惰、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二十年后的闰土肖像描写, 说他的脸上有了很多的皱纹, 原来紫色的脸庞也变得灰黄;他的眼睛也由于海风的吹拂变得通红;身上只穿着一件棉衣, 冻得浑身发抖。透过这段肖像描写, 我们依稀可以读出作者想表达的是当时残酷剥削的社会制度已经将老百姓残害到了何种地步, 我们可以读出当时的农民在这种社会制度之下, 生活是多么艰难。
小说中用的肖像描写类型通常有两个:一个是静态的肖像描写, 另一个是动态的肖像描写, 最常用的还是以静态描写为主, 但动态描写更能够展示人物身份的变迁、思想感情的起伏, 他所带给小说人物的震撼更大。大家看这样的一个动态的肖像描写:一:“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 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 手脚都壮大”;二:“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 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三:“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木刻似的。”这个动态的肖像描写是鲁迅的《祝福》一文里对祥林嫂肖像描写的一个动态展示, 其肖像变化生动得写出了祥林嫂悲苦的一生, 逐步沦落潦倒的一辈子, 反映了当时地妇女在社会中的悲惨命运。
《爱的教育》中有一篇《卡罗纳》, 写的是四年级学生卡罗纳的母亲因病去世, 老师、同学和乡亲们安慰、同情、帮助他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 有几个细节, 作者描写卡罗纳“面容灰白, 眼睛哭红了, 好像大病了一场似的。”这样的外貌描写, 足可以让我们感受到, 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内心巨大的痛苦。当卡罗纳的同桌看到了这个不幸的孩子时, “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同情和怜悯”, 这同情和怜悯, 是同桌对卡罗纳的爱。
简爱人物形象分析 篇5
——追求自由,自尊,平等的人生理想
齐向东
内容摘要:《简爱》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女主人公简爱的形象。简爱从小就父母双亡,被寄养在舅舅家里。但不幸的是舅舅又过早的离世。寄人篱下的简爱在舅舅家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的只是表兄的凌辱和舅妈的虐待。生性倔强的简爱不甘忍受这样的生活,她毅然选择了离开。后来在桑菲尔德遇到了罗彻斯特,她深深地爱上了主人。但当她知道了主人的妻子还活着的时候,她又选择了离开,因为她追求的是平等的爱情而不愿做别人的附庸。简爱对命运的反抗是为了追求平等,自由,自尊,她的每一次的反抗都意味着一种进步。最终简爱在抗争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关键词:反叛 自由 自尊平等
十九世纪中期,英国伟大的女性存在主义先驱,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出了她的代表作——《简爱》,作品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直到现在它的影响还继续存在着。
《简爱》是一部带有作者自传性的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自叙写法,让女主人公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人生理想,爱情,友谊,具有娓娓动听,亲切感人的艺术魅力。它写一个孤女个人的奋斗故事,作者本人生活中的悲哀,忧患,紧张和勇气在小说中得到了强烈的反映。襁褓中父母双亡的简爱被舅舅收养,舅舅死后,舅母一家人百般虐待她,最后又将她送入慈善学校,在那里简爱备受凌辱摧残。成年后,她被聘往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与主人真诚相爱。及行婚礼时,发生不测,主人被证明早已结婚,其妻因疯病被私关密室。简爱不愿作人情妇,只身远离,流浪途中昏倒在风雨之夜,被一青年牧师圣约翰救回家,在圣约翰两个妹妹的精心照顾下简爱恢复了健康。牧师准备去印度传教,他认为简爱坚强而耐苦,可以作个好帮手,于是就向其求婚,但遭到了拒绝,因为简爱情有所钟。爱情又使她返回桑菲尔德庄园。这时女人已将庄园烧毁,自己也被大火烧死,主人抢救她时还弄成了残废。最后简爱和罗切斯特两人终于幸福地结合。此外,简爱还意外地得到浪迹海外的叔父的一笔遗产,同时被证明她和圣约翰原是姑表兄妹。
我认为简爱这一女性形象之所以从问世以来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是她身上的反叛精神和追求爱情平等的意识深深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女性要独立,自由,就不能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就要敢于反抗,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
1.自尊自主,叛逆反抗。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老”,人的童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哪一种学说,都承认简爱在舅妈家的生活经历对其日后的人格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简爱由于父母双亡,寄居在舅舅家中。在盖茨海德府,简爱是童话里的“灰姑娘”,弱小,丑陋,怪僻,胆小,任人摆布,是个没有明确地位和身份的“小家伙”,是个“外来人”,是个“异种人”,是个“比不上佣人”的小姐。一切力量都压迫她,残害她的天性,扼杀她的成长,但简爱的心却并没有被丑恶的现实所摧毁,她的精神却因苦难的生活而锤炼得顽强,她的意志被磨砺得坚决,非人的处境培植了她非凡的勇气和洞察力,十岁的孩子似乎具备了成人的智力,而这种超绝的智力促使她无所畏惧地去反抗压迫者。
里德先生是一个将简爱从孤儿变成有亲人的重要角色,但遗憾的是里德先生从一开始并没有出现在简爱的生活之中。作为盖茨海德的原主人,里德先生应该享有绝对的权利,在他的庇护之下的侄女简爱应该会受到小主人的待遇。然而,对简爱而言,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却过早的离开了人世,因而当简爱被关进红房子的时候,她禁不住地怀疑:“要是里德先生还在的话,他一定会待我很好的。” [i]然而,也是这样一个人,最终成就了简爱的叛逃。如果说里德先生曾经是简爱的希望之所在,那么他的死就是简爱绝望的导火索,而就是这样一种绝望,使得简爱从习惯的生活中出逃。这是简爱反叛意识的开始。
在作品中,简爱的叛逆个性贯穿始终。从小就成长在一个充满暴力的环境中的简爱,经历了同龄人没有的遭遇。她要面对的是舅妈的毫无人性的虐待,表兄的凶暴专横和表姐的傲慢冷漠。不公平的生长环境,使得简爱从小就向往平等、自由和爱,当她的这些愿望不能达到和满足时,简爱就有了本能的反抗。比如简爱在寄居的舅妈家里,和骄横残暴的表哥约翰发生冲突时,瘦小的她敢于和表哥扭打,并怒斥他:“我的里德舅舅在天上,你做的一切和想的一切,他都看得见,我爸爸妈妈也都看得见;他们知道你整天把我关起来,还巴不得我死掉。”[ii] “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皇帝。”[iii] 2
她还敢于指责冷酷护短的舅妈:“你以为你是好人,可是你坏,你狠心。” [iv] 简爱的童年生活让读者初步了解了她的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
从下面的几段描述中还可以看到简爱内心的叛逆反抗。
“我被他打倒,头还在痛,血还在流;约翰粗暴地打了我,没有人责备他;而我,为了叫他以后不再干出这种荒唐的暴行,却受到了众人的许多责难。
|“不公平!——不公平啊!”我理智的说.令人痛苦的刺激逼得我的理智一时早熟地发挥了威力;“决心”也同样被鼓舞起来,催促着我采取什么奇妙的方法,从这难以忍受的压迫下逃跑——譬如出走,或者,万一走不了的话,就永远不再吃不再喝,听任自己饿死。在那一个悲惨的下午,我的灵魂是多么惶恐不安啊,我整个脑海里是多么混乱啊,我的心有多么的反抗啊,然而,这一精神上的搏斗,是在怎么样的黑暗,怎么样的愚昧中进行的啊,我无法回答内心的这个不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这样受苦;而如今隔了——我不愿说隔了多少年——我却看的明明白白了。”[v] 简爱非常的重视自我,她说:“我是自己的主人”,当一对恋人的结婚计划被粉碎时,罗切斯特提议到法国去过同居生活,尽管这个方案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具有无可争辩的诱惑力,但是她拒绝了——“我关心我自己。越孤独,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人帮助,我越要自重。”因此她逃离了。
2.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
当简爱发觉她深深地爱上了主人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一个穷教师斗胆爱上一个上流人物,在等级森严的社会观念看来,无异于乞丐奢望着国王,所以这本身就是向社会及其偏见的大胆挑战,它也就意味着遭受嘲笑或侮辱,只有像简爱这样并不把权贵放在心上的人才能去坦坦荡荡地爱。当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而假意要娶某贵族小姐时,她愤怒地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 ?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就如我们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vi]基于此,她表达爱情的方式才不是甜腻的赞美,温柔的絮语,更不是祈求,诱惑或勾引。归根结底,她追求的是两颗心的平等结合。
“你为什么和我讲这些,她和你与我有什么关系,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情感吗? 我向你起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vii]这是简爱发自内心的为精神平等观念的辩护。我认为这是全书人物对白里面最为精彩的部分,这也是广大读者喜爱简爱这一人物的主要原因。
在桑菲尔德,简遇和罗切斯特的交往过程中,简爱的思想日臻成熟。在粗暴、专横的罗切斯特面前,简爱始终表现得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在与罗切斯特相爱的过程中,简爱始终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平等。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
但当简爱知道罗切斯特的妻子还活着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所以她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的精神最具有魅力的地方。
简爱身上的自卑使得她在与罗切斯特的交往过程中总是带着一些不平等的成分,而伯莎的遭遇唤醒了简爱的担心,简爱最终能决定反抗自己的崇拜者,离开了桑菲尔德。
选择离开并不能否定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只是维护做人的尊严成为一道牢固的防堤和行为底线,压制着简爱的冲动。然而,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将感情压抑得太久了,需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适度地释放能量以保持心理平衡。”终于有一天,当圣·约翰牧师想把她纳入无爱婚姻以便使她成为其传教的得力工具时,感情的波涛冲破理智的大堤,简爱抑制不住对罗切斯特的思念,匆忙赶回桑菲尔德。在简爱再次见到罗切斯特并决定嫁给他的那一刻,相信每一个人也都会承认这是一个至真、至纯、至善的女子。
3.感情炽烈,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完整的爱情。
简爱的爱情始自于桑菲尔德,不是为了贪求钱财、高攀门第,而是出于彼此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真挚热烈。对于更多的简爱的喜爱者来说,她对独特的爱情追求也许才是她魅力四射且经久不衰的真正原因所在。
简爱对于爱情非常的渴求,同时也非常的真诚和专一,这主要表现在她对罗切斯特执着而强烈的爱情上。当圣约翰向她提出求婚,要她作为他的助手一起去印度传教时,简爱虽然认为“他是个好人”,但还是拒绝了他的求婚。因为在简爱看来,他爱的并不是自己,他更爱的是上帝。更重要的是,无论他对她如何,但在她的心里爱的仍然是罗切斯特。因为牧师对他的爱是不完整的。勿庸置疑,简爱所期望的是平等、独立和人格尊严,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的两心契合的纯洁爱情。在简爱看来,婚姻的基础只能是爱情,而真正的爱情决不取决于任何外在条件,相反它能冲破外貌、门第、财产的种种障碍,达到男女双方精神的契合和心灵的沟通。这种强调婚姻不应该是商业的契约而应是心灵自由结合的爱情理念,充分体现了来自下层平民阶级女性的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同时也是对当时英国以金钱为基础的的婚姻风习的一种反叛与挑战。可是在得知罗切斯特还有疯了的合法妻子时,她还是拒绝了他的爱。她不愿作人情妇,她要的还是一份真正意义的完整爱情。
她强烈反对罗切斯特的风流行为,所以在教会和政府仍然认为他同其他女人已婚关系的情况下,她拒绝考虑同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对于从小缺少关爱的简爱来说,罗切斯特对于她的爱是简爱身为人的价值的体现。然而对于一个接受过教育的女性而言,光有爱,这还不够,尤其是对于简爱。“我关心我自己。越孤独,越无依无靠,越没有人来帮助我,我就越要自重。我要遵守上帝制定的、有人认可的法律。”[viii] 然而,当简爱离开了罗切斯特后,并没有在感情上抛弃他;相反,她的爱情像殉道一般,专一到打算为其作永远的牺牲,贫困时是这样,富有后仍是这样,更不会因为罗切斯特身体上的残缺而弃之不顾。
以下是罗切斯特在庄园被烧毁,眼睛瞎了后,向简爱求爱 “简,你肯嫁给我吗 ?”
“肯的,先生。”
“一个比你大20岁的瘸子,你得伺侯他的人。” “是的,先生。” “当真,简。”
“完全当真,先生。”[ix]
从中可以看到简爱所追求的爱情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纯洁爱情,不含半点虚假造作。
简爱和罗切斯特的心灵感应又重新使他们走到了一块,尽管当简爱回到桑菲尔德府时,她面对的是一个双眼已瞎,一只手已经残废的罗切斯特,但是在简爱看来,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只要罗切斯特爱她,她也爱罗切斯特,就已经足够了。她毅然与罗切斯特结婚,当起了罗切斯特的妻子和护士。两年以后,命运垂青了这么一对恩爱的夫妻,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罗切斯特的一只眼睛也恢复了视力,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我们看到,简爱经过了重重的波折以后,终于实现了她向往的爱情——平等,自由的爱情,而罗切斯特也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真爱。于是,就像童话中的王子与灰姑娘一样,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这时的简爱在人格上不仅是独立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独立的。尽管这时罗切斯特已经不再富有而且残废了,尽管简爱已从一个贫穷的家庭教师成为一个拥有巨款的富人,但她还是和他结了婚。这表明,简爱所追求的是不附带有任何外在条件的真正平等、了解、尊重基础上的爱情婚姻。
与简爱一样,我们每个人在出生之时起就必须接受一些先天的安排,比如我们的性别、相貌、国籍、父母、家境等,由于成长环境会影响性格的形成,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因素给我们带来的困扰。我们无法改变出身,但可以改变自身;我们无法改变处境,但可以改变心境。虽然简爱这一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虚构出来的,但是当我们走进作品营造的环境和气氛中,就会发现她是一个有着强烈生命气息的人。简爱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她能在诸多生活安排的苦难中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完全满意的表现,但这更真实地反映了人的本性和生活的常态。
在我的心目中,《简爱》是一部完美而伟大的著作,因为它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善恶美丑,学会了怎样做人;而书中的主人公简爱是我学习的榜样,她的聪明、善良、坚强、有主见,是最令人敬佩的。简爱的一生有悲欢,也有离合。她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坎坷,可以说是不幸的,但是她却从不向命运低头,任何困难在她面前都会感到恐惧。
同时小说也告诉我们,一个人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 6
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爱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在对待尊严和爱情上,简爱给我们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注释:
人物形象分析误区 篇6
翻译诗歌,不涉及形象 很多同学在鉴赏人物形象时,不管诗歌形象,只是翻译诗歌,结果答非所问。
例1 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误答 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分析 答案仅对诗歌作了一个简单的翻译,没能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众鸟”“孤云”“敬亭山”去揣摩诗人于其中寄寓的情感,也就无法概括诗人的形象。
示例 全诗塑造了一个对黑暗现实不满、倔强、孤傲、清高的诗人形象。“众鸟”和“孤云”隐喻随波逐流的世人俗流,与诗人的岿然“独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以敬亭山的雄伟壮丽与众鸟的喧嚣渺小、孤云的轻浮相比,更显出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表现了诗人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生搬硬套, 捕风捉影 很多同学片面地认为,只要抓住某些意象的特定意义,就掌握了解读这首诗歌人物形象的钥匙。比如“月亮”代表“思乡”,“梅、菊、莲”代表清高正直的人生追求,“犬、鸡”代表田园气息、归隐情怀,“落花”代表伤春、伤感一类的情感,“作客他乡”则一定思乡并惆怅等。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在许多情况下,对体会诗歌人物形象确实很有帮助。然而,诗歌绝不是“八股”,更不可以生搬硬套,对号入座。
例2 试分析欧阳修《采桑子》(其四)中诗人的形象。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误答 全诗塑造了一个伤春、失意的诗人形象。“狼籍残红”“笙歌散尽”“游人去”“春空”等一系列“残春”的意象,暗示了诗人对春天美景流失的黯然神伤,“双燕”隐喻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总之,诗人面对西湖春天的惨景,失意之感涌上心头。
分析 此答案在“意象”公式化的影响下,对起句中的“好”字视而不见,而是依据“狼籍残红”“笙歌散尽”“游人去”“春空”之类的意象,往“伤春”“失意”这类情感上靠。结果与本来的“人物形象”大相径庭。
示例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无限热爱和眷恋的诗人形象。起句中的“好”字是全词的“眼”。上片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写出了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下片写繁华喧闹消失后,西湖安宁静谧的美趣,体现了诗人“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全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暮春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词人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遗漏信息,概括不全面 所谓遗漏信息,是指在鉴赏古诗时,对诗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的相关信息丢三落四,有的甚至挂一漏万。
例3 阅读白朴的《沉醉东风 ·渔夫 》,分析渔翁形象。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 忘机友:机,机巧、机心。相互不设机心、无所顾忌的朋友。
误答 本曲塑造了一位有忘机之友,蔑视达官贵人的渔翁形象。“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突出了渔夫有坦诚相见的知心朋友。“傲杀人间万户侯” 表明渔夫的志向和情趣,传达了对达官贵人的鄙视。
分析 渔翁形象分析不饱满,忽略对一二句渔翁居住环境的分析和意象“白鹭沙鸥”的寓意的揣摩。
示例 全曲塑造了一位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志趣高洁、傲视权贵的渔翁形象。秋是垂钓的季节,岸边、渡口、堤上、滩头,正是渔夫足迹常到之处,环境优雅,渔钓为生,与世无争,没有刎颈之交却也无妨,但有忘机之友确更中意。而那点缀在秋江碧水上的白鹭、沙鸥正是这样的忘机友!以鸥鹭为友,可知渔夫之高洁不群,也见人间之奸诈狡猾。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一字不识的渔夫都会鄙弃人间万户侯,不愿与达官贵人为伍,表明其甘心淡泊宁静的生活的情怀。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分析诗中诗人形象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
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
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畬田收火米,
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
红槿花中越鸟啼。
2. 阅读北宋词人魏夫人的《菩萨蛮》,说说这首词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3. 阅读下面一首散曲,试分析诗人的形象。
【南仙吕入双调】江儿水·金陵杂咏
夏完淳
望青烟一点,寂寞旧山河。晓角秋笳马上歌,黄花白草英雄路,闪(闪:抛撇)得我对酒销魂可奈何!荧荧灯火,新愁转多。暮暮朝朝泪,恰便是长江日夜波。
1. 全诗塑造了一位遭贬谪之后思念家园、情不能已的诗人形象。首联用“路转迷”描绘道路纡曲及山间桄榔、椰树布满千山万壑,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的情景,惊叹岭南环境之艰险;颔联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人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这样细致的心理状态的刻画,有力地衬托了岭南的荒僻险恶;颈联写岭南物产风俗大异于秦中;这一切为尾联直接抒发作者身居异地的怀乡之情作了铺垫。尾联直抒胸臆,加上红槿花枝上越鸟啼叫的描写,把依恋故士之情写得十分生动。(答题时注意不要遗漏前三联写景的分析)
2. 全诗塑造了一个盼望远行丈夫归来的思妇形象。此词写景以抒情, “楼台影动鸳鸯起”一句写了在夕阳斜照之下,溪中鸳鸯嬉水的情景,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说明她于溪边独自徜徉有年,哀怨之情,离别之恨,便隐然流于言外。末句更是直抒胸臆,盼望离人归来。(答题时注意对“鸳鸯起”“柳绵飞”等意象的分析)
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篇7
不少同学写作文时, 往往满足于结构分明, 情节完整, 叙事清楚, 却忽视了细节的刻画。让文章出彩的方法有很多, 细节描写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经过与多届学生的实践探索, 我发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细节描写的方法, 此法让学生在作文时锦上添花, 且屡试不爽。
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描写是对事物的具体状态作描绘和摹写。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情节, 加以准确、细致、生动的描绘, 使读者如睹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细节描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 被称为“一滴水中的太阳”。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以及周围环境等方面的细致刻画,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人物外貌的细节描写, 刻画出人物特征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 植被多于空地, 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 遮住了嘴唇, 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一根根迎风飘动, 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 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 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作者对于人物外貌的细节描写, 让列夫·托尔斯泰不拘小节、专注于文学创作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 活化出人物形象
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 到了喝春酒时, 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呦!”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 就只能舔一指甲缝, 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 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 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 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琦君《春酒》)
母亲的话, 既表现了自己酿出春酒的骄傲得意的心情, 又表现了对孩子的疼爱之情, 严中有爱, 爱中有度。
三.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 展现出人物的心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如果没有对连走路都吃力的“肥胖”父亲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 一个爱子的好父亲的形象就很难成为“经典”, 文章也就不会那么生动感人。
四.人物心理的细节描写, 揭示出人物的内心
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 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轮到我背书了。天啊, 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 声音响亮, 口齿清楚, 又没有一点错误, 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都德《最后一课》)
通过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 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平时不爱学习法语的调皮男孩的懊悔之情和宁愿付出一切代价也想学好祖国语言的坚定决心。
五.人物神态的细节描写, 表现出人物的思想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 两眼呆直, 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 船长。”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这段人物神态的细节描写, 把菲利普的惊讶害怕失望的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
六.环境的细节描写, 烘托出人物的性格
下午放学我陪芸等车, 等了好久不见车来。我和芸便偎依在一起说着自己的不舍。“我不想和你分开, 一刻也不想。”芸说。我从芸眼中读出了哀伤。我转过脸去不忍看她。夏天的黄昏, 柔柔的阳光轻抚着大地上的生命, 把她们映的那么美好。淡淡的阳光, 穿透树林, 穿过天顶, 渐渐往西边的角上移去。被染得通红的天空, 把软软的云朵揽在怀里, 轻声低唱着风的摇篮曲。
“芸, 我同样不愿离开你。”当我说这话时, 我看见夕阳的余辉下, 芸好憔悴。我想她的心在流泪。
这是我的学生高雪在她的《当有梦的时候, 才有远方》中运用的环境细节描写, 她把人物的情感渲染得恰如其分, 形象地写出了注重同窗情感的人物性格。
当然, 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也不是越多越好, 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 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点。这样才更具有针对性, 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 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深入小说细节解读人物形象 篇8
细节描写是对事物的具体状态作描绘和摹写, 是对事物的基本组成单位进行细腻刻画, 如对人物的一举一动、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物体进行细微描摹。
解读小说人物形象, 涉及方方面面。从事语文教学多年, 在小说教学方面, 我越来越倾向于从细节入手, 以细节为重心, 带动环境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的鉴赏, 以期尽可能让学生高效自如地出入小说。本文仅就鉴赏细节描写问题,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小说人物形象解读的捷径、方法和价值。
一.解读人物形象, 先从细节入手
关于小说鉴赏问题, 温立三先生曾意味深长地说过:“内行人, 如沙滩拾贝, 捡拾起来细细欣赏, 认真玩味;外行人则熟视无睹, 弃之如敝屣。”在小说阅读教学中, 我们如果不重视不清楚细节的价值, 也不清楚鉴赏细节的价值, 就很可能走弯路, 重复低效劳动。
从细节入手, 是解读人物形象的捷径。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叙述故事, 描写环境, 反映社会生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活动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具备三要素, 并不能成就一部高质量的小说。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结局准备就绪, 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 再前进一步, 唯有细节成就作品的价值。”
细节即细小环节, 是小说中最生动、最鲜活、最传神的人物表现、情节发展和环境特征, 是人物形象得以立体化的基本元素。离开了细节, 人物形象就注定要走向苍白, 走向干瘪;离开了细节, 人物的心理注定要失去鲜活状态, 人物性格注定要失去典型性, 人物命运注定要失去令人信服的走向。从某种意义上说, 细节决定一部小说的命运。
二.解读人物形象, 方法多种多样
在小说阅读课上, 教师要巧妙解读小说人物形象, 必须深入了解作品情节, 充分把握作品细节, 深刻领会作品主题等。教师如果没有下深入研究文本的功夫, 就很可能只会依他人教案之葫芦画自己课堂教学之瓢, 就很可能唯教参马首是瞻, 就不可能有合理的个性解读, 也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细节。
这里仅就小说细节问题谈人物解读的方法。
其一, 巧设疑问, 以点带面。
以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为例。
“……黑的人便抢过灯笼, 一把扯下纸罩, 裹了馒头, 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 捏一捏, 转身走了。”
作者写康大叔与华老栓交易的细节, 短句迭出, 一连用了具有强烈速度感的“抢”“扯”“塞”“抓”“捏”等动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 康大叔交付“人血馒头”的动作速度是不是该慢下来才好?
(2) “人血馒头”让谁的动作很慢?
问题一出, 学生们马上来了兴趣。大部分学生都知道, 越是慢下来, 康大叔就越不是康大叔了。特定的身份, 特定的目的, 特定的场景, 决定了特定的动作;特定的动作, 决定了特定的性格。有学生立即发现, 在对待“人血馒头”的态度上, 康大叔和华大妈的对比非常鲜明;但包括康大叔和华大妈在内的许多人, 就是没有一个人对夏瑜的鲜血表示过丝毫的敬重。于是, 我们趁机引导, 把学生从人物性格分析引向小说情节梳理和主题探究上去。如此, 则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其二, 大胆假设, 探讨主题。
这种方法适用于探讨小说主题的历史指向。一部深刻思想性寓于高度的艺术性的小说, 其历史指向不仅在于追根溯源, 更在于指向现实, 指向未来。真正的经典必然是能够活在未来的。
经典小说《阿Q正传》中, 有一段阿Q行刑前画押的细节描写:“要画圆圈了, 那手捏着笔只是抖, 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 阿Q伏下去, 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 立志要画得圆, 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 并且不听话, 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 却又向外一耸, 成了瓜子模样了。”这个细节具体, 形象, 生动, 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阿Q以其典型的精神胜利方式———自欺欺人, 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颇不圆满的句号。当人们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 谁不觉得阿Q可笑可悲可怜?谁不会产生“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心理?谁不会进一步深思国民的劣根性?
但是, 这种深思如果仅仅停留在阿Q的失败上, 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阿Q正传》的阅读课上, 大胆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幸‘阿Q们’真正加入革命党, 而且革命成功了, 会怎样对待不会画圈的‘小D们’?”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先是兴奋异常, 觉得有戏看, 不一会儿就陷入沉思, 觉得这个话题太沉重, 太尖锐, 因为这个问题不但直接指向小说的主题———批判国民的劣根性, 而且仍然指向现在和未来。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 着意用了“不幸”“阿Q们”“成功”“?“小D们”等字眼, 就是要学生完成由特殊到一般、由昨天到今天再到明天的思考。
其三, 适当延展, 合理创造。
这种教学设计, 适合于小说意味深长的结尾。高明的作家常常会在细节描写上适可而止, 给读者留下一定的审美空间, 满足读者再创造的欲望。如果教师肯动脑筋, 恰当地设计一个有节制的假设, 人物形象的解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 假设一定要有节制, 否则, 这种设计往往成了画蛇添足, 不但无助于形象解读, 反而大大削减了作品审美意蕴。
我们在教莫泊桑的《项链》结尾时, 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 弗莱斯接夫人的话音刚落, 马蒂尔德的眼神该有什么变化? (2) 她的手该有怎样的动作?我们设计这两个问题, 是经过了慎重的考虑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是通向心灵的捷径;手是人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桥梁, 手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具有象征意味。人的眼神和手上的动作, 都是一种肢体语言。学生只有结合具体语境, 并深入到马蒂尔德的内心世界, 方能设计出合理的细节。“合理”这两个字就是问题中“该”字所要求的。如果问题设计没有节制, 整个课堂就很可能走向漫无边际的猜想。
三.培养严谨学风, 倡导阅读经典
“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说这句话, 并不都是合适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每个人一生都在写一部有关自己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三省吾身”, 正是检视自己生活细节上的得失, 矫正自己品行修养上的偏差。是“环保工程”, 是“绿色行动”。一个人, 若想过上稍有艺术性的生活, 若想过上有点品味的生活, 严谨似乎就该是他的良好习惯之一。
不过, 我们身处的时代, 是一个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 是一个一次性消费渐成习惯的时代。一部分年纪较大的人怀念墨香幽微的阅读时代, 大部分年轻人趋同读图时代、快餐文化时代、流行阅读时代。这是一种典型的大众文化消费, 其消费点主要集中在视觉的感官刺激上, 阅读的时间似乎在增加, 阅读的空间在扩大。令人担忧的是, 他们沉潜涵咏其间的频率将越来越低, 思想的深度将因此得不到保证, 想象的广度也将因此得不到落实, 良好思维的品质的形成期将大大延长, 严谨的阅读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期也将大大延长。
余华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 篇9
一、冷漠、丑恶的人物性格刻画
冷漠、丑恶是余华前期创作在人物刻画中展示较多的,尤其是对施暴者的人物刻画较为常用。在余华的小说中,冷漠、丑恶更多的是人物本质的一种刻画形式,在他的世界中,人的本质是丑恶的,内心深处隐藏着邪恶。这样的人物性格主要体现在男人的身上,其中主要有:受伤的父亲、心灵扭曲的青年等。他们在心理上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其表现出的主要行为有:冷漠、变态、暴力等。这类人物的主要代表有:《黄昏里的孩子》中的孙福,《现实一种》中的山岗、山峰兄弟《,一九八六》中的疯子《,在细雨中呼喊》中的孙广才《,难逃劫数》中的广佛、东山等。余华将这些人物放在特定的背景下,赋予他们男人的权利,给予了他们男人应有的尊严。但是,在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中,主要讲述他们的暴力、冷漠、无情等特点,由此将现实的男性人物特点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二、悲苦命运、强烈生命力的人物性格刻画
在20世纪90年代,余华小说的读者范围越来越广,它的风格也在不断改变,余华开始逐渐开始关注人物的命运,并且在以后的创作中,对小说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和描述,赋予了人物全新的个性和命运。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小说主要还是围绕人物悲苦命运、强烈生命展开刻画,使人物在特定的情节中,经过艰苦的磨练,最终拥有顽强的意志,从而让其超越自我,达到全新的境界。例如:《在细雨中呼喊》中的孙光林,长期生活在暴力下,缺乏一定的父爱和亲情,不断忍受着生活带来的苦难。但是,孙光林经过长期磨练和挣扎,成就了他坚韧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最终在小说的结尾走向新的生活。余华在小说人物刻画的过程中,将人物无法摆脱命运,面对苦难的无能为力,只能默默承受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小说人物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是现实生活的一种体现。
三、人生经历对写作的影响
一个作家的人生经历是决定他写作形式的重要因素。余华在谈及自己的小说形式和文学之路的时候,经常说“一个作家的人生记忆,决定了他的写作方式”。余华的童年在医院里度过,住在医院的宿舍里,家的对面就是太平间,从小到大,鲜血、死亡和哭声在余华的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他的父亲是个医生,母亲是个护士,父母整日忙于工作,经常不在家,只有哥哥与其终日相伴,但只大过余华两岁的哥哥无法给他成年人的安全感。被父母锁在家中时,小哥俩经常打架,一打架他就吃亏。从这些回忆中我们可以体味余华当年的无助与孤独。所以,余华的早期作品中充满着血腥、暴力和死亡,小说中的人物孤独、痛苦、无助。但是在后期,他在刻画人物时多了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增加了对人性的反思与思考,将人物放到广阔的历史环境中和丰富的生活体验中,无论其所承载的是血腥还是苦难,都是对人性的反思与救赎。如《活着》中福贵和家珍对县长的态度反映出重情重义的民间道德,他们对县长的死充满同情,展示出对死者的宽恕与敬畏,这种对死者的同情与尊重,也是余华童年体验的再度升华。
强化人物性格塑造典型形象 篇10
我在淮海戏《连心桥》中扮演的是齐桂英, 齐桂英是因怀疑自己丈夫是被人所害, 因此她就带着当时只有四岁的女儿方小娟, 一直东奔西走, 到各个部门去上访讨说法, 十多年告状无果, 上访无门, 直至自己精神分裂。让人觉着是个可怜、可悲的人。我在扮演这个角色时, 经过导演的指导, 自己又不断琢磨其人物的内心和她的性格, 我就抓住她疯了的特点, 情绪反差大, 喜怒无常。在她的笑声里透着让人听了有一种特别的凄悲感, 用这些细节的表演和情绪的转换突出人物的个性和特点, 在表演上把它处理的‘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浅’的适当火候, 用疯狂的笑和形体来刻化疯子的神态, 用眼神传出她的期望、哀怨、忧恨直至她唱的;我要上天砸太阳, 我要下海揍龙王, 我要喝干黄河水, 我要吞下景阳岗……等, 用夸张的动作来展现人物性格, 使‘疯子’的形象生动毕真, 这样就深深地感动了观众, 另外我认真琢磨唱腔的韵味与每一个唱段, 字斟句酌来表现人物思想情感个性格。
与正常人也不能一样的, 唱腔的起伏要夸张些, 从而找到情绪的最佳动作, 第七场是张云泉亲自到我们家来下访了解情况的, 女儿方小娟误认为张云泉是抓我们母女俩的, 就急切地跑回家中向妈妈说;“上面来抓人了, 抓去就要坐大牢的”。任凭女儿急得直跺脚, 她还是那样的傻呼呼的笑着说坐大牢真好玩喽, 真好玩喽, 这一段我就用手舞足蹈的笑来表现她的痴狂, 犹如二岁的孩童, 直至小娟大声呵斥, 才止住了她的笑, 此时小娟哄着妈妈躲到床底下去, 这时我就用很相信的眼神来看着自己的女儿方小娟, 嘴里不住地重复着一句话;’我就在床底下不出来呀, 不出来呀, 不出来呀“让人有同情感, 真实感”。用这些动作来强化“疯子”的性格, 达到塑造形象的目的。
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 是通过角色的一连串动作和语言来展现和强化她的典型性格的, 这样就能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 让观众感到有戏可看,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达到塑造好典型形象的目的, 在塑造《连心桥》‘疯子’的角色时, 我充分把握这个特殊人物在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性格, 尽量在表演动作采取非正常人的夸张举动, 让观众感动既好笑又可信, 在笑声中又饱含苦涩的泪水, 从而发人深省, 使之人物形象鲜活、完美。
在《连心桥》一剧中, ‘疯子’的出场并不多, 戏也不太重。不过, 塑造好‘疯子’的形象, 对塑造剧中一号人物张云泉的形象十分很很重要。从‘疯子’母女上访10年时间的艰难经历看出社会的一些极少数弊端, 道出了某些部门和某些干部工作上的缺失和执政上的偏颇。
鉴赏人物形象(二) 篇11
莱·巴尔莱塔
晚饭时,饭店里走进一位高个儿,面容和蔼,脸上的笑容矜持而又惨淡。
他风度翩翩走上前台,朗声说道:
“诸位,敝人十分愿意应邀在此介绍一种奇迹,迄今无人能窥见其奥妙。近年来,敝人深入自己影子的心灵,努力探索其需求和爱好。兄弟十分愿意把来龙去脉演述一番,以报答诸位的美意。请看!我至亲至诚的终身伴侣——我的影子的实际存在。”
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中,他走近墙壁,修长的身影清晰地投射在墙上。全厅鸦雀无声,人们一个个伸长脖子,争看究竟。他像要放飞一只鸽子似的,双手合拢报幕:
“骑士跳栏!”
骑士模样的形状在墙上蹦了一下。
“玉兔食菜!”
顿时,出现一只兔子在啃白菜。
“山羊爬坡!”
果然,山羊模样的影子开始步履艰难地爬一个陡坡。
“现在我要让这昙花一现的形象具有独立的生命,向大家揭示一个无声的新世界。”
说完,他从墙壁旁走开,影子却魔术般地越拉越长,直顶到天花板上。
“诸位,为了使影子能脱离我而独立生活,敝人进行过孜孜不倦的研究。我只要对它稍加吩咐,它就会具有生命的各种特征……甚至还会吃东西!我马上给诸位表演一番。诸位给我的影子吃些什么呢?”
一个炸雷般的声音回答说:“给,给它吃这块火鸡肉冻。”
一阵哄堂大笑。他伸手接过递来的菜盘,走近墙壁。他的影子随即自如地从天花板上缩了回来,几乎贴近了他的身子。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他的身子并未挪动,那影子却将纤细的双手伸向盘子,小心翼翼地抄起那块肉,送到嘴里,嚼着,吞着……
“简直太神了!”
“嗯,你信吗?”
“天哪!夫人,我可不是3岁的小孩!”
“可是,您总不会否认这把戏确实很妙,是吗?”
“给它这块鸡脯。”
“梨!看着它如何吃梨一定妙不可言。”
“很好。诸位,现在先吃鸡脯。噢,劳驾哪位递给我一条餐巾?谢谢!”
所有人都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这场娱乐。
“再给它吃点饼,你这影子可有点干瘦呵!”
“喂,机灵鬼,你的影子喝酒不?给它这杯酒,喝了可以解愁。”
“哎哟,我笑得实在受不了喽。”
那影子又吃、又喝,泰然自若。不久,那人把灯全部打开,神情冷漠而忧郁,脸色显得格外苍白。他一本正经地说道:“诸位,敝人深知这般玄妙的实验颇易惹人嘲讽、怀疑,但这无关紧要。总有一天,这项旨在使自己的影子独立于本人的实验,必将得到公认和奖励。临走前,敬请凡有疑问者前来搜一下敝人的衣服,以便确信我绝没有藏匿任何物品。诸位的慷慨惠赠,无一不为我影子所食。这如同敝人叫巴龙·卡米洛·弗莱切一样千真万确。十分感谢,祝大家吃好,晚安!”
“见鬼去吧!”
“谁要搜你的身子!”
“幻术玩够了,来点音乐吧!”
卡米洛·弗莱切,真名叫胡安·马里诺,他面朝三方,各鞠了个躬,神态庄重地退出了餐厅。穿过花园时,突然有人一把抓住他的胳膊。
“你给我滚!”警察厉声吼道,“下次再看到你,就让你和你的影子统统蹲到警察局过夜去。”
他低下头,慢慢地走了出去。拐过街角,他才稍稍挺直身子,加快脚步回家。
开门的是他女儿,十五六岁光景。
“你不回来,小家伙们不愿睡,他们可真累人呵!”
两个金发的孩子在一旁玩耍着,兴高采烈地迎接他。
小姑娘走过来,缓声问道:
“带回来什么没有?”
他没吱声,从衣服里掏出一方叠好的餐巾,从里面取出一块鸡脯,几块饼,还有两把银质小匙。
她把食物切成小块,放在盘里,同她的两个兄弟吃了起来。
“你不想吃点什么?爸爸。”
“不,”他头也不回地回答说,“你们吃吧,我已经吃过了。”
马里诺面朝窗子坐下来,茫然失神地凝望着沉睡中城市的屋脊,琢磨着明天该去哪里表演他的奇迹……
(沈根发译,有删改)
1. 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 找出所有描写马里诺的语句。形象上,他风度翩翩,和蔼,外形干瘦,神情冷漠忧郁,脸色苍白。可以从中感受他们在他人目光注视下的局促,在整洁高雅环境下的自卑,在面对强势下的无助。性情上,他表演技艺精湛,但卑微、谦和,善于引导观众,调动气氛。明明知道是骗局,喂自己影子吃饭,只是一种卖艺的手段,他要有娴熟的技能,他要有淡定的态度,他要有良好的口才,他要有庄重的神态,他要让人相信所有的惠赠都是他的影子吃的,他要在警察的呵斥下慢沉沉地走开。然后走过N多街区,打开门,带回食品给他的三个孩子吃。可以从这些信息点体味着这个卖艺人的艰辛;品行上,他到处遭受冷漠甚至驱逐,但忍辱负重,为家打拼。内心孤独,但富有责任。
示例 ①演艺精湛:能说会道,善于捕捉观众心理,赋予无声的影子以独立的生命;②地位卑微:人前强颜欢笑,依靠表演取悦观众,却遭观众厌弃和警察驱逐;③忍辱负重:为养家糊口而奔走卖艺,却只能独自忍受精神的孤独和痛苦。
点拨 问“特点”,典型的“抓”题。要从全文抓,找到有关主人公形象的描写,从肖像、神态、心理、语言等方面加以提炼。这一题目很有新意,体现了“发现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是让你分析情节、人物之间的关联。这个题目既考查了小说三要素这样基本概念的掌握,又要同学们结合文本独立分析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命题人精心的设计。
2. “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 全文,通过两种完全不同的场景描写,很给人以阅读冲击力。不难发现,“影子”表演也有明显的两个层次。开头至第1至12小段的“影子”幻术表演,是为下文的表演“影子”吃东西作铺垫的。“影子”的描写放在文章开头,与后文回到现实作对照,因此可以比照首段的作用展开分析。
示例 ①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营造作品的神秘氛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通过影子逼真神妙的表演,表现主人公幻术技艺的高超。③通过故事悬念,为后文揭示事实真相埋下伏笔。
点拨 具体分析时,要找出所有“影子”的描写段落,然后概括提炼,把重心放在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上,结合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和对小说主人公马里诺的形象特点的分析,有小说阅读经验的同学是不难回答的。
《林兰香》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篇12
一、女性形象研究
对于女性形象的研究,学界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 :
(一)从文化的角度对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这一角度主要涉及人物思想内涵及其悲剧原因的探析。 如卢植元的《< 林兰香 > 论》认为是书描写了一群才德兼备且善良可爱的女性对爱情、婚姻及友情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教对有才有德之女子的压抑,反映了作者敢于超越世俗礼教的胆识。虽然卢文关于女性人物形象分析不多, 但作为最早论及《林兰香》人物的文章,其所提出的思想观点都对后来学者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而吴存存的《道学思想与燕梦卿悲剧——读 < 林兰香 > 随笔》则认为燕梦卿对道学思想的绝对接受与她的个性才华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渴望间的矛盾造成了她最终的人生悲剧。此外, 蔡美云的《< 林兰香 > 与中国士人的“弃妇”情结》认为燕梦卿继承了传统弃妇形象,是“理想化了的、被压抑的男性自我的投影”,体现了中国士人的“弃妇”情结[2], 观点较为新颖。而李玉华的《女性的悲歌——< 林兰香 > 女性形象研究》认为六位女性不论得宠与否,她们的人生都堪称悲剧。然而关于女性人物的悲剧成因,李文虽然试图从阴阳哲学、晚明两性伦理的转变等角度加以阐释,但本质皆可归于封建宗法制度这一成因。此外,杨雪君的《文化精神的时代镜像——< 林兰香 > 女性人物形象透视》在肯定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任香儿是“秉时代思潮而生的‘性感’小妾”,认为作者“在批评其机诈淫欲的同时,又流露出不自觉的认同”[3],观点可谓新颖独到。 而刘春玲的《< 林兰香 > 人物形象研究》则从体制、积习、 本真和佛道这四个思维角度分析了书中几位女性的思想内涵,视阈相比前人更加广阔。
(二)比较研究
关于《林兰香》的比较研究,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 由于《林兰香》成书年代介于《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 且三书皆刻画了众多性格同中有异的女性形象,因此学者们常将三部书中的女性进行比较研究。具体分类论述如下 :
1.燕梦卿
关于燕梦卿形象,历来最受学者关注。学界常将她与《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林黛玉、李纨作比较。如李受珉的《封建“淑女”的理想化与世俗化——以燕梦卿、林黛玉、薛宝钗的悲剧命运为中心》认为燕梦卿身上同时拥有林黛玉的才女气质和薛宝钗式的封建淑女影子。而李玉华的《女性的悲歌——< 林兰香 > 女性形象研究》则认为燕梦卿与薛宝钗表面看都是宗法时代最完美的女性,但个性差异极大 :薛宝钗精于世俗计算,缺少真情实感 ;而燕梦卿则虔诚地信奉封建伦理,最终成了礼教的牺牲品。此外,莎日娜的《燕梦卿与李纨人生悲剧探析》则将燕梦卿与李纨相比,认为她们所信奉的礼教徒留给她们一个虚名。杨为宁的《燕梦卿与薛宝钗的形象比较》认为不管是燕梦卿的从一而终,还是薛宝钗的金玉良缘都不能长久。此外,关于燕梦卿的比较研究还有莫罗红的《燕梦卿与林黛玉比较研究》、张沁芳的《美的凋零—— 论燕梦卿与薛宝钗的人生悲剧》、陈松鹏的《一曲封建淑女的悲歌——燕梦卿与薛宝钗形象比较》等文章,然而观点皆未超出前人范畴。
2.其他女性
学界除了对燕梦卿这一形象作了大量的比较研究外,还对其他几位女主人公作了少量比较研究。其中,研究的最为充分的当推李玉华的《女性的悲歌——< 林兰香 > 女性形象研究》。李文认为宣爱娘的潇洒更多的是为了适应生活而做出的刻意选择,而史湘云则纯出天然。至于任香儿,李文认为其与潘金莲都为小妾,皆“恐弃”,因而总以丈夫的宠爱 “作为保护伞和砝码”,然而,两人同中也有异 :任香儿的娘家财力雄厚,且她是“半截坏人”[4],而潘金莲家境贫寒, 为了自保,需要比任香儿更加努力,且坏的更彻底。关于林云屏与吴月娘,李文认为她们都未能摆脱一夫多妻制家庭的悲剧。此外,李文还将平彩云与尤二姐比较,认为二人性格皆软弱,但与尤二姐完全任人摆布不同的是,平彩云更多的是在主动权衡利弊后自己做出的选择。最后,李文还将田春畹与庞春梅、平儿、花袭人进行一番比较,认为像田春畹这样严守妇德而得到善终的婢做夫人的例子很罕见,显得不够真实。
(三)用西方的批评理论进行分析
除了从传统文化以及比较研究的角度来解读《林兰香》 人物形象之外,还有少数学者借助于西方文艺理论来分析人物形象。如聂春艳的《性别角色转换与文本深层内涵——解读 < 林兰香 >》依据叙事学、“变形”理论,认为在燕梦卿“才女”、“贤妻”的表层意义下,隐含了男性性别角色——“忠臣”[5]的人格理想,从而使她与传统女性在性别角色上有所不同。而李文静的《对 < 林兰香 > 中燕梦卿的精神分析学解读》则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了燕梦卿所做的梦, 认为正是燕梦卿的理想追求与所处社会环境相矛盾从而造成了她的命运悲剧。此外,何小蓉《< 林兰香 > 与古代小说女性意识的觉醒》认为《林兰香》以写实的态度展示了女性的生存状况,体现了较为明显的女性意识和忏悔意识。 总体而言,李文虽多有继承前人观点,但亦不乏个人独特见解。
二、男性形象研究
与女性形象研究相比,《林兰香》的男性形象研究明显不足,只有几篇文章对耿朗这一形象有所提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当推刘春玲的《< 林兰香 > 人物形象研究》。 刘文将耿朗与贾宝玉进行了比较,认为两人出身、性情、 生活环境皆相似,然而二人在对待女子、奴婢、婚姻、科举制度等问题上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总之,耿朗是典型的封建社会的士子文人,而贾宝玉则代表了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幸福的进步文人。刘文对于耿朗的比较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界研究的不足。
综上所述,关于《林兰香》人物形象的研究,学界目前主要聚焦于女性形象的研究,其中又以燕梦卿的思想内涵、悲剧成因以及她与薛宝钗的比较研究为主。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燕梦卿与薛宝钗一样,均是封建礼教熏陶下的完美淑女。而她的人生悲剧则源自其对封建礼教的虔诚信仰, 但这信仰又与她的现实才干难以兼容,进而导致了她的精神痛苦、婚姻失败,最终只得抑郁而亡。相比燕梦卿而言, 书中其他女性形象的研究则显得较为薄弱。此外,与女性形象研究相比,关于《林兰香》男性形象的研究则明显失衡, 目前竟无一篇专论,不免令人遗憾。当然,除了男女主人公外,《林兰香》一书还塑造了许多地位低贱,然而品质却极其可贵的人物,如正直善良的老司礼全义、来去神秘的侠士赫连照以及耿府中其她才智兼备的丫鬟女仆等。可是, 这些人物形象长期以来却未得到应有的关照。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将他们与其他书中身份、地位相近之人物作一比较,或许会有更多的价值发现。
摘要:《林兰香》是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成书于清代,主要叙述了耿朗与其六位妻妾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展现了古代知识女性的精神痛苦及其现实困境。然而自问世起并未引起重视,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才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纵观诸多研究,尤以人物形象的研究最为热门。因此,本文主要对《林兰香》的人物形象研究做一较为全面的梳理,以便考察其成就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