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把握人物形象(精选6篇)
巧妙把握人物形象 篇1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形式。故事情节、人物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小说的三个要素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三者是不可分离的。如何分析、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任务。而分析人物形象, 则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个主要任务。人物形象应该是人物思想性格与其身份地位的综合。人物思想性格的分析为人物形象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就如同要造一幢楼房, 结构上的大多数建材都已具备, 就只等着将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了。鉴赏人物形象, 可以从分析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 来看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 (外貌) 描写、语言描写、行动 (动作) 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在这些描写方法中, 学生最容易弄混淆的是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共同点在于都可以描写人物的面部, 不同点在于肖像描写反映的是静态的五官, 而神态描写表现的是一种动态。除此之外, 肖像描写还包括人物的形体、衣着、打扮等。
从肖像描写上分析, 肖像描写, 就是描写人物外貌特征, 包括容貌、声音、表情、身材、神态、服饰以及风度、气派等。通过肖像描写, 往往能反映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德。请看《一面》, 作者对鲁迅先生的肖像作了多次集中描写:“我又仔细看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竹枝似的手指”, 这三次集中肖像描写, 不避重复, 由远而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抓住“瘦”的特点, 突出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同时也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文章中心也因之而得以具体表现。
通过肖像描写, 往往能反映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德。例如在《红楼梦》中关于王熙凤的描写,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 彩场辉煌, 恍若神仙妃子;头土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 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色宫绦, 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镂金百碟穿花大红洋缎银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 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 粉面含春威不露, 丹唇未启笑先闻。”王熙凤出场时的肖像描写, 作者浓墨重彩, 写出了她在这个大家庭中的地位, 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 因此博得贾母欢心, 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 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也突出了王熙凤的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
从肖像描写看性格。俗话说, 人如其面, 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可以从外貌上体现出来。如《孔已己》中的孔乙己, “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这些肖像描写, 刻画出孔已己懒惰、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二十年后的闰土肖像描写, 说他的脸上有了很多的皱纹, 原来紫色的脸庞也变得灰黄;他的眼睛也由于海风的吹拂变得通红;身上只穿着一件棉衣, 冻得浑身发抖。透过这段肖像描写, 我们依稀可以读出作者想表达的是当时残酷剥削的社会制度已经将老百姓残害到了何种地步, 我们可以读出当时的农民在这种社会制度之下, 生活是多么艰难。
小说中用的肖像描写类型通常有两个:一个是静态的肖像描写, 另一个是动态的肖像描写, 最常用的还是以静态描写为主, 但动态描写更能够展示人物身份的变迁、思想感情的起伏, 他所带给小说人物的震撼更大。大家看这样的一个动态的肖像描写:一:“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 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 手脚都壮大”;二:“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 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三:“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木刻似的。”这个动态的肖像描写是鲁迅的《祝福》一文里对祥林嫂肖像描写的一个动态展示, 其肖像变化生动得写出了祥林嫂悲苦的一生, 逐步沦落潦倒的一辈子, 反映了当时地妇女在社会中的悲惨命运。
《爱的教育》中有一篇《卡罗纳》, 写的是四年级学生卡罗纳的母亲因病去世, 老师、同学和乡亲们安慰、同情、帮助他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 有几个细节, 作者描写卡罗纳“面容灰白, 眼睛哭红了, 好像大病了一场似的。”这样的外貌描写, 足可以让我们感受到, 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内心巨大的痛苦。当卡罗纳的同桌看到了这个不幸的孩子时, “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同情和怜悯”, 这同情和怜悯, 是同桌对卡罗纳的爱。
总之, 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仅在读者的面前展示着这个人物的外在形象, 而且还可以透过他的衣着反映他的地位, 透过他的言谈彰显他的教养, 有时还可以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一定的铺垫。人物思想性格的分析为人物形象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就如同要造一幢楼房, 结构上的大多数建材都已具备, 就只等着将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了。鉴赏人物形象, 可以从分析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 看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巧妙把握人物形象 篇2
小说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借助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并和时代精神相应和。因此,鉴赏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提高小说阅读鉴赏能力的关键。现结合初中语文版教材里面的一些篇目来谈谈如何教给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人在一定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总在一定环境是发生、发展。所以小说通常通过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1.小说通过对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性格,这种自然环境可以由作者来描写,也可以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如鲁迅的《故乡》开头对故乡萧条景象的描写,衬托出“我”的悲凉心情。
2.小说通过对社会环境的描写显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孔乙己》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描写,不但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而且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二)通过小说精心设置的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人物性格支配、影响着故事情节的进展和情节的发展,同时,人物性格又通过情节获得具体的显现。例如,《空城计》中司马懿如果不是深知诸葛亮善用伏兵之计,他也就不会退兵了,反之如果诸葛亮不是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他也就不会冒险用“空城计”了,那样“空城计”的情节也就无法产生了。由此可见,“空城计”的情节发展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发生联系后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才说把握好故事情节能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又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当鲁达了解了金家父女的不幸遭遇后,虽然自己与他们非亲非故,却马上主动提出要给金老盘缠让他们回东京。当李忠不爽利地只摸出二两银子时,鲁达便认为李忠不仗义,将那二两银子丢还他。鲁达的慷慨大方,重义疏财的性格就在这事中体现出来了。
(三)掌握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形象是作者与读者进行情感交流的媒介。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他所处的时代,寄予他所领悟的生活哲理,读者要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通常情况,作者刻画人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二十年后的闰土肖像描写:“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得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里的肖像描写使读者感受到旧中国广大农民所经受的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种种重压,感受到他们身心所忍受的无限的痛苦与摧残。
2、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与语言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动作和对话的具体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描写方式。动作描写给读者鲜明的视觉印象使人物形象具体、可感知、生动化;语言描写则易表现行动所不易显示的细微情感、态度等。总而言之,行动和语言两种形式密切配合,相得益彰。例如《范进中举》中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通过胡屠户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3.心理描写。小说家在刻画人物的时候,用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的。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其实是内心世界的反映和外露,要准确而深刻地刻画人物,塑造形象就要把人物的外部形态与内心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心生》17自然段的心理描写,表现京京对朗读课文的渴望,以及他纯真的童心和执着、倔强的性格。20、21两自然段心理描写,写京京想念乡下的爷爷,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京京对父母的不满意,对乡下爷爷的思念之情。23自然段的心理描写,由万卡的小女伙伴想到妮儿,表现京京对乡下小伙伴的怀念之情,充满伤感和无奈。24自然段的心理描写,又一次表现京京对朗读课文的极度渴望。27自然段的心理描写,表现京京对老师的意见和难受的心情。51自然段的心理描写,表现京京想举手念课文却又担心老师不喊他,同学嘲笑他的矛盾心情。59自然段的心理描写,表现京京朗读时的内心起伏,现实和小说《万卡》在京京的心里已经是真实和虚拟交融了,京京悲凉的感情世界也全面呈现在读者眼前。正是这些直接的和间接的心理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理历程,使人物形象刻画得真实、丰满。
透过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篇3
心理描写指的是描写有关人物在特定环境与故事中特定的心理体现, 透过心理描写, 我们可以把握人物情感、行为变化的直接原因, 有时甚至会推动故事情节的一步步向前发展, 基于其在记叙文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应该认真做好人物心理描写的分析。心理描写主要分为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直接心理描写包括心理剖析、内心独白、梦境幻觉等, 间接心理描写包括景物烘托、动作语言暗示等。此外, 心理描述也可以通过人物的日记、书信来进行。现代散文作为一种长于抒情的文学体裁, 一般都采用第一人称, 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因而心理描写自然是功不可没。通过作者丰富细腻而真实动人的心理描写, 我们能直接听到作者的声音, 感受到他脉搏的跳动。
小说家在刻画人物的心理描写时, 主要是想体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所思所想。在具体描写心理描写的过程中有一点一定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那就是一定要使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外部表现要与人物的内心活动相统一起来。典型的例子是《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巧遇落魄的叔叔于勒时他们的表现, 他们语言的结结巴巴, 与行动上的惊慌失措其实是和他们内心对于勒落魄不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福音的厌恶与憎恨。这样写来, 外部的表现就与内心的活动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较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
心理描写需要一定的揣摩, 只有更深地了解人物的心理所想, 才能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 所以分析人物的心理是必要也是必须的。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他把车拉出去, 心中完全是块空白, 不再想什么, 只为肚子才出来受罪, 肚子饱了就去睡, 还用想什么呢, 还用希望什么呢?看着一条瘦得出了棱的狗在白薯挑子旁边等着吃点皮和须子, 他明白了他自己就跟这条狗一样, 一天的动作只为捡些白薯皮和须子吃, 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 什么也无须乎想了。”仔细分析一下不难看出这时祥子的希望破灭了, 同时他也绝望了, 真正的绝望到底了。
心理描写就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能够把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就又许多关于这种直接描述人物内心活动的精彩篇章, 比如老大臣、官员、皇帝在去观看两个骗子“新装”的进展程度时不同的心理活动, 当老大臣看到眼前一无所有时, 想法是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看不见布料, 他也不想向皇帝汇报自己所看到的真实情况, 因为多年官场的历练, 他已深谙其中机妙, 搞不好会被皇帝杀头, 所以要明哲保身;而年轻的官员虽然同样什么也没看见, 但是面对这样的现实, 他在朝中是没有深厚的根基的, 既然皇帝那么爱新装, 老大臣又说都看到了, 自己也一定要随波逐流, 以免别人说自己出风头;皇帝更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他虽然也没有看到任何东西, 但是别人都说看到了, 他怕在群臣面前失去了威信, 以后不好驾驭对他们的管理, 所以也要坚持自己看到了华美无比的精美的衣料。这几类人物的心理描写在文中就是通过最为直接的描写来加以体现的。
除心理描写外, 我们还可从概括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烘托描写等方面揣摩人物形象。一句话。阅读要紧扣情节, 结合背景及对人物具体描写, 来分析人物形象。
在记叙文的练习中, 分析人物心理描写这类型题很是常见, 下面介绍一下做这一类的题时常用的方法:
1.内心独白式
内心独白式是指文章用直接的语言描写来展示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 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就有对鲁提辖的内心世界的直接呈现。当鲁提辖看到自己打死镇关西之后, 内心寻思:我本来想教训他一下, 没想到这厮不禁打, 三下两下景归了西, 这下如何是好, 如果这厮告到官府, 我一定得吃了官司, 被关到狱中, 到时身体受苦不说, 洒家连个送饭的人都没有, 还不如三十六计, 走为上吧。这段话便直观地写出了鲁提辖的内心想法。
2.动作暗示式
这种方式以人物的外在动作来展示人物的内心特征, 比如在《变色龙》一文中, 警官奥楚蔑洛夫就通过多次的穿大衣、脱大衣的动作来流露自己内心的不安, 一会儿因为担心惹了将军一家而内心焦躁, 一会儿又因为要在铁匠面前耀武扬威, 而内心兴奋, 其内心的具体心理通过这样的动作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展示。
此外, 在鉴赏散文中的心理描写时, 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注意心理描写是否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恰当的心理描写应该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
二是要注意心理描写往往和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写作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 因为这样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三是要特别注意人物在不同环境中所表现的不同心理。心理活动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而孤立存在, 因此人物的心理总是有着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巧妙把握人物形象 篇4
一、紧抓课堂教学机会, 使学生感受名著魅力
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 我觉得要首先珍惜课堂教学机会, 扎扎实实地抓好课堂教学这一环节,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要想做到这一点, 教师首先要认真备好课, 不能仅仅满足于配发的教辅材料, 要广泛地搜集相关的资料, 仔细筛选, 认真准备教案。如《鸿门宴》一课, 节选自《史记》的名篇, 大部分教师上这节课都是以语言知识点为教学的重点。但鲁迅先生曾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可见史记的文学性是不容忽视的, 《鸿门宴》中人物塑造非常成功, 我在备课时就以分析人物形象为教学重点, 并且查阅大量资料, 设计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使学生沉浸在文学的氛围中, 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我试图从刘邦和项羽两个人物形象的鉴赏去指导学生自己探讨《史记》的文学价值并感受其文学魅力。我在课前发给学生《项羽本纪》和《刘邦本纪》中评价二人的章节部分, 布置学生自读。课堂学习时, 当学生分析到刘邦善于听取意见这一性格特点时, 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细节, 学生说了一些非常明显的细节描写, 我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二节, 重点放在刘邦的语言描写上, 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来, 文中刘邦先后对张良说“为之奈何”和“且为之奈何”, 也能表现出刘邦是善于听取意见的。我这时指出这表现了司马迁深厚的文学功底, 他很形象的描写出刘邦作为领导者, 不先发表意见, 不给下属的思想套上框子, 让其自由发挥的特点。
教师还要学会抓住课堂机会, 即兴发挥, 有一次我在上《雷雨》一课时, 让学生讨论主人公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有一位同学提出, 为什么鲁侍萍在回答周朴园问话时会说:“是的, 三十多年前呢, 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我就顺势问学生, 请大家思考, 他们不期而遇后, 脑中最可能浮现的是什么生活情景呢?学生出现了一下的沉默, 我又马上提示说, 看来可能是与点火点灯有关的情景呵。学生马上活跃起来, 有人说:“由于侍萍生孩子受了病, 总要关窗, 所以室内常点灯, 周在灯下照顾侍萍”。有人说:“周朴园的衬衣破了, 侍萍在灯下为他绣衣服的情景”。他用了“绣”, 我马上表扬了他读书的认真。我发现学生们面带微笑地想象着温暖的生活画面, 我问, 由洋火联想到的生活画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立刻说出了温馨、甜美、幸福等。学生对周朴园对侍萍是有真感情的这一认识自然得到体会, 在回答人物性格的复杂时便水到渠成了。学生们对曹禺这位大师刻画人物的功力赞叹不已, 也深切感受到了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
二、开设专题讲座, 指导学生鉴赏人物形象
由于课本中的名著大部分是节选, 人物形象不够具体和系统, 学生理解起来难免有局限性, 这也使名著的魅力大打折扣,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苏教版教材也有《红楼梦选读》这样的课程, 但涵盖面不广,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如教师能精心准备一些专题讲座, 就能激发学生探究文学名著的兴趣。我认为讲座宜浅不宜深, 宜小不宜大, 我曾就《水浒》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开过一个讲座, 例如:庄主出身的柴进在他庄上见到宋江时, 拜倒在地, 口称道:“端的想杀柴进, 天幸今日甚风吹得到此?大慰卑生之念, 多幸!多幸!”这几句文绉绉的见面语, 表达了柴进对宋江的敬慕和欢迎, 而用的词汇和口气却是和他那庄主身份相贴切的。鲁智深在打青州时初见宋江时高兴的说:“久闻阿哥大名, 无缘不曾拜会, 今日喜认得阿哥。”“无缘不曾拜会”这语气是契合当时已经出了家的“花和尚”鲁智深的口吻的, 而在一句话里连道两声“阿哥”也显示了他对宋江的仰慕和亲切之情。李逵初见宋江时口口声声:“这黑汉子是谁?”“莫不是山东及时雨宋江?”到他弄清这人的确是宋江时, 就立刻翻身拜倒说:“我哪爷!你如何不早些说个, 也教铁牛欢喜!”这些自称“铁牛”说的话跟农民出身的江湖好汉李逵的粗鲁, 憨直的性格完全符合, 同时, 也非常深刻的表现了李逵对宋江满腔敬爱之情。这些讲座点燃了学生们心中求知的火把, 使他们能自觉地学习、研究文学名著。
巧妙把握人物形象 篇5
一、注重语言在话剧舞台表演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同时, 语言不单单是语言, 它还具有感染力、艺术性和创造性, 人们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种感情可能是出于真心, 也可能是出于假意。人们平时因为性格、 性别、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不同和文化差异, 对语言的运用和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作为一名话剧演员, 站在舞台上是要塑造故事中的人物, 所以要根据所饰演的人物性格、类型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将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人物展示给观众。这些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物, 或者同一个故事中的人物有时由不同的演员来饰演, 怎样区别, 这就决定了话剧演员对语言的处理、创造和运用的重要性。例如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历史人物“曹操”, 鲍国安老师所饰演的“曹操”, 遵循和追求的是史实资料上所记载的曹操原型, 以《三国演义》的原著和历史文献资料描绘的曹操为基准, 将语言处理的比较低沉、沧桑, 鲍国安老师运用自己先天上嗓音浑厚的特点, 抓住人物心理, 将“曹操”多疑老练沉稳的性格通过语言淋漓尽致的刻画;而陈建斌饰演的“曹操”更具有他自身二度创作的独创性, 在保证历史人物不走样的前提下, 把人物台词处理的生活化、生动化, 注重把握语言的节奏, 语音的阴阳顿挫, 将“曹操”睿智、幽默、生活化的一面展示给观众, 使得又一个不同的“曹操”深入人心。同一个历史人物由两个不同的演员来饰演, 但同样成功, 演员根据对人物不同的理解和创作, 对语言不同的处理方法, 达到了令观众认可的效果。
二、注重形体语言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话剧舞台表演现在对演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语言对于话剧演员塑造角色时固然重要, 但单纯的语言表达已不能满足话剧舞台表演的要求。戏剧表演过程中, 演员声音的运用, 肢体语言的动作, 以及歌唱的功力, 甚至舞蹈上的表现, 都可能与剧中塑造的角色密切相关。声音和形体是话剧演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而要具备全面的综合要求对于演员来说难度就很高了, 这就需要演员通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来达到目的和要求。俗话说“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不单单是对戏曲和舞蹈演员来讲的, 对话剧演员也一样受用。
演员在体现角色时, 不仅要从情绪情感上体现人物性格, 还要从外部来体现角色。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 “外部体现之所以重要, 就因为它是传达内在的人的精神生活的。”形体与语言是话剧演员塑造舞台角色时从外部来体现人物各方面特点的两大支柱。话剧演员在表现舞台角色时, 人物的内心情感和生活只能通过形体与语言才能够展示出来。在演员运用形体和语言去体现所塑造的角色时, 都应该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角色的人物形象总体方面的形象塑造问题;二是所塑造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揭示问题。 从形体方面来讲, 每一个人物都会有他自己所特有的形体方面的特征, 它区别于其他人。 由于每个人的出身、职业、年龄、经历等的不同, 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性格特征。 而这种性格特征, 会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人物的体态、手势、 步态、习惯动作, 以及动作的频率和节奏等方方面面。例如: 一个渔民, 因为他总是在大海上捕鱼, 那么他站立时两只脚往往分得比常人宽些, 这是由于他老在大风大浪中行船的习惯;一个当兵的人, 由于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 他走路时身体总是比较直挺, 走路的速度也比常人快些;再如一个芭蕾舞演员, 他走路时常常会有一点外八字, 这是由于他长年练习舞蹈的结果;而一个长年送煤运煤的工人, 他洗脸时总是非常会认真地清洗鼻翼部分, 这是由于他在工作时, 鼻翼里总是会留下许多煤粉。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 其实世界上也不存在形体特征上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话剧演员在舞台上塑造人物、体现角色时, 要注意所饰演角色的身份性格, 自然创造出具有角色性格特点的人物形体特征和动作。
三、注重与观众交流互动时把握节奏的重要性
一个优秀的舞台演员, 不仅要能从语言和形体动作上恰到好处的处理刻画人物, 还要特别注意一点, 那就是要与观众很好的交流。这种交流并不单单是语言上的, 演员站在舞台上表演, 台下会有许多观众, 许多双眼睛注视着你, 他们不仅希望通过你的动作语言了解人物, 还希望通过你与他们的情感动作交流更深一步的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这时你必须要明白观众想看到的是什么, 想听到的又是什么, 你要了解观众的内心需求, 做好舞台上的主宰者, 牵引观众的感情和情绪随着你的表演而走。尤其是话剧演员, 交流更加重要, 你要知道哪段台词, 哪个肢体动作, 哪个表情语气能在观众中产生很好地反映及效果, 这些都是要从同观众间的交流产生的。但在交流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和尺度, 不够或者过多都会影响交流的效果, 所以要把握节奏, 要游刃有余的创造和发挥, 使自己与观众的交流恰到好处, 既能体现人物特点又能与观众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舞台上的人物本不存在, 但在话剧表演中通过演员的塑造及表现却可以让观众觉得这个人物好似生活在身边, 某个方面的性格如同生活中遇到的某个人, 从而引发观者的共鸣, 也更容易接受人物。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这就需要我们的话剧演员从上述的三方面中去把握人物性格, 塑造人物形象, 做一名无愧于话剧演员这个称呼的话剧人活跃在舞台上。
摘要:话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舞台人物性格把握、形象塑造是话剧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重点谈谈话剧表演人物的塑造。
巧妙把握人物形象 篇6
一、综合把握戏剧动作
相对于歌剧、舞剧、音乐剧等舞台表现形式, 话剧对于戏剧动作的要求更具有综合性。戏剧动作在演出的过程中是直观的, 也是流动的, 他的流动性体现在,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舞台动作自然展现出来, 而非刻意安排出来的, 允许即兴表演的出现, 这是由于舞台的表演是一次通过的, 不同于电影和电视剧可以多次搬演。演员要想呈现给观众舞台形象就要对话剧作品整体上有着深刻的了解, 对作品表现的精神实质有着独到的理解。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 对剧本全貌的宏观把握
演员拿到剧本后, 要通读剧本, 把握剧本反映的精神实质, 并且与导演和其他演员进行探讨, 以期留下剧本的整体印象, 演员产生对人物的细腻情感, 并用这种情感来指导舞台动作的创作。将情感融于动作的细节处理中, 做到不漏痕迹, 达到无招胜有招的效果, 这才是宏观把握剧本的实质性作用。
(二) 将外部动作、内部动作、语言动作自然结合
演员的舞台表演并不是一种动作做到底, 而是需要适时地将外化的动作, 内心的动作, 台词自然结合, 通过情节的发展, 自然串联起来。有些话剧中, 演员对动作和台词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 不能融会贯通, 使得塑造的形象缺少精、气、神, 给人生硬、造作之感, 这就丧失了话剧表演的表现力。而有些话剧, 动作和台词, 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虽然也能结合, 但是结合的方式处理不当, 脱离生活, 显得刻意而为, 缺乏自然之感, 让观众觉得别扭。
(三) 戏剧动作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 特别是信息社会各种传媒形式不断革新, 各种观点的爆炸式出现, 人们的思想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碎片化接受, 使人们反思话剧的前景是固步自封还是与时俱进。要用创新的思路革新戏剧动作, 让戏剧动作体现时代性和生命力, 而不是因循守旧, 将戏剧动作进行量化批量处理。这种创新体现在戏剧动作更符合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和动作习惯, 轻松随意而不是高大上的动作表现, 台词也融入新的时代元素, 达到让现代人听懂的目的, 减少传播障碍。
二、外部动作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英国的舞台艺术革新家戈登·克雷曾经说过:“观众来剧场, 不是为了在两个小时里去听上万字的台词, 而是去看行动的。”可见外部动作对观众的吸引力。
外部动作也就是演员的五官、身体、四肢所表达的能直观看见的动作。他不同于台词这类关于人物的平板叙述, 而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人物经历浓缩成典型化的行动展现出来, 演员的动作是鲜活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自然流畅的、美观的, 对于表现情节, 深化冲突作用巨大。
(一) 生活体验是把握外部动作的基础
在戏剧表演中, 虽然外部动作有所夸张, 但仍是符合生活真实的, 举例言之, 在戏剧《茶馆》中, 演员濮存昕饰演的常四爷, 这个侠骨豪情的“旗人”, 性格耿直, 具有正义感和爱国心。他的行为举止, 尽管经过濮存昕的夸张性的再创造表演, 但他给观众的印象仍然是真实的、没有脱离生活的。如果这种夸张的表演存在脱离实际的偏差, 就会让观众感觉到造作不舒服, 长丝也的形象也就会被喜剧化, 脸谱化, 感觉像是丑角, 角色的性格也会与故事情节设置相左。因此演员的外部动作的创造要建立在生活经验之上, 这是塑造成功的舞台形象的基础。虽然戏剧演员的表演有着固定的程式, 但在实际演出中要想让表演更加鲜活, 就要加入生活元素, 不能产生“程式化”的僵化表演, 这就需要演员在日常生活中搜集生活细节, 多观察揣摩生活, 积累素材, 并将平时的观察体验所得, 与所学得表演程式融会贯通, 运用到舞台实践中, 让假戏真做。
(二) 想象力是把握外部动作的翅膀
将所有表演人物的精力都体验一遍也是不现实的, 这就需要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加入合理的想象, 想象是戏剧表演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然这种想象也是在演员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想象力, 就完不成外部动作和角色的塑造。台上的人物明明是女青年, 怎么可能是小学生, 这就要依据生活真实想象而且要想更多的背景材料, 如小学生的动作怎样, 行为习惯是什么样.语言习惯是什么。没了这个想象, 眼神和动作会变得很假。想象中觉得情况紧急, 那做出动作才会急促, 才会逼真。以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表演为例, 演员在表演中, 为了展示了老两口东北人的特点, 拖鞋上炕, 盘腿而坐。表现他们恋爱情境, 老两口脸上的表情的展现, 黑土憨厚狡黠的笑容, 让人印象深刻。演员明明是中年, 演绎的却是东北两个近八十岁的老年夫妻, 表演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 使艺术的夸张和想象符合逻辑顺序和人物情感的节奏, 使观众会心、会意、动情。因此, 应该使观众从演员的表演中, 诱发观众的思索和想象, 联想到更多其他的东西, 从而使表演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
(三) 二度创作与即兴表演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生活中的东西不能直接搬演到舞台之上, 而要经过去粗取精、思考再创造的过程。艺术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真、善、美的东西, 表演中, 如果太拘泥于刻板的生活, 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雅的小动作随便地搬上舞台, 那么艺术作品就会失去艺术的美感。表演和生活的有着很强的辩证关系, 如果演得不真, 就违背生活了;如果真是真了, 和生活一点不差, 也不行。好的表演, 既要符合人物心情, 又要有艺术夸张。所以, 演员有了生活体验, 还必须用优美的技巧表现出来, 这就是演员的二度创作, 这就需要演员舞台全方位的修养。这种修养的表现不外乎在传承的基础上, 在新的生活中提炼创造新的表演程式。这就需要演员具备丰富的文艺修养, 在剧本的基础上将人物的动作行为加以补充, 设身处地地感受角色, 产生创作的灵感, 甚至出现即兴表演。戏剧表演要求演员全身都充满艺术细胞, 将戏剧融入自身的血液, 做到会做戏会演戏。这里的“做戏”, 就是艺术技巧。
(四) 符合角色定位和情节发展
戏剧中, 由于角色的身份地位、生活环境, 文化教养的不同, 为符合情节发展的规律, 剧中角色的行为举止也各不相同。比方说, 老板、医生、小偷、教师身份。这种特殊的身份决定了他有着特殊的思维逻辑、行为方式, 而独特的行动决定了其别具一格的舞台艺术风貌, 使得在戏剧舞台中观众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例如, 在曹禺的作品《家》中有一个角色叫“冯乐山”, 曹禺给这个形象的定位是一个残忍卑鄙, 色厉内荏的病态形象。有了如此的定位, 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就要通过肢体的表演突出这种形象的特点。在第三幕第一景中, 情节设置是冯乐山逼迫婉姑要他招供她给王氏说的话时, 他“拿起桌上还在燃烧着的烟蒂头, 吹了一下, 抓着婉姑的手腕, 就按在上面”, 这一连串外部动作充分揭示了冯乐山的性格本质。因此在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的过程中动作的设定及表现都是为了突出其角色的定位和人物性格。戏剧中人物性格、动作和情节三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性格决定动作, 动作构成情节。具体说来, 一方面, 性格是情节发展的内因, 另一方面情节反过来又是展示性格的手段及过程, 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因此人物性格理应是构成戏剧情节发展的一个有机部分。又推动剧情的发展。
三、静止动作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静止动作也叫内部动作, 要与外部动作协调一致, 赋予角色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 给予角色鲜活的生命, 不能只重视外部动作轻视内部动作, 这样演出的角色只能脸谱化、躯壳化。在戏剧中, 揭示人物隐蔽的心理活动最为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剧本“舞台提示”中所说的“沉默”, 或“停顿”, 指戏剧舞台上出现的外部动作和语言停顿之后的静默场面。但这种停顿并不意味着戏剧动作的绝对静止, 往往蕴含着戏剧角色无比丰富的心理动作, 甚至比外部动作更难把握。例如在《雷雨》第二幕第一景就是用静止动作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一个非常精彩的例证。当四凤将自己的爱情全部寄托于大少爷周萍时, 周萍这个内心懦弱, 具备资本家的虚伪本质和两面性的富二代不敢承担责任, 想将四凤抛弃。
四凤:可是大少爷, 太太已经发现我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没路可走了……
周萍:四凤, 你还是回去吧。
四凤: (愣住) 大少爷? (两人沉默, 天空中响起一阵阵雷声)
四凤: (片刻后) 大少爷, 你真的这样忍心, 你知道, 我已经有……
(雷声起, 四凤大哭, 两人相背而立)
此时四凤的表现就是内心极度矛盾与痛苦, 用静止动作来表现。这一静止动作是极富有动作性的, 通过角色的静止可以发掘出丰富的内心独白, 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在此时四凤内心的苦楚就象沉重的顽石压在所有观众的心头, 让人深深地体会到四凤心中涌起的无比痛苦的内心雷雨, 使得四凤这一性格塑造极具戏剧性。而且, 这种“静止”又预示着人物性格的向前发展, 预示着四凤和周萍将要有一系列新的动作。同时, 表演要不温不火, 有的演员为了表达人物的厚重感故意出现不必要的停顿和静止, 让观众感觉表演过温, 影响剧情的正常发展, 让观众产生反感。
四、言语动作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言语动作也是戏剧最为基础的表现手段之一。无论是说明剧情、过场连接, 刻画人物性格、还是展示冲突都离不开戏剧语言。可见语言也是戏剧表演过程中展现人物性格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舞台语言的技巧主要有重音, 停顿, 语调几个方面。例如试用停顿不同来区分以下这句话的语意:
哥哥批评我不对
1.哥哥批评我不对。——我错了
2.哥哥批评我不对。——我没错, 哥哥错了
在整理台词的过程中, 就要非常清楚人物所要表达的思想, 不要太随便停顿, 才能做到准确生动。台词要求“抑扬顿挫”, 同时要注意台词“说什么, 为什么说, 怎样说”和谐处理这三方面的关系。舞台上不能用电视剧的台词方式, 否则重音会被忽视。轻重是在比较中得出来的, 不能强调了重音, 又忽略了其他, 使得舞台语言不够自然。所谓在重音的地方要加强, 突出, 但不要把其他部分弱化。而语调, 是人物情绪的展露, 要符合人物的语言习惯, 同时要有人物自己的语言特色, 在台词上, 恰当的语调对角色的塑造会有很大的帮助。
结论
演员要把握戏剧动作就要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员用各种技巧, 调动演员的创造性和情感, 协调外部动作、静止动作和言语动作之间的关系, 相信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加鲜活和具有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刘岩.行动是戏剧的生命线[J].戏剧之家, 2010.
[2]胡导.戏剧表演学[M].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9.
[3]马虎虎.谈话剧表演的动作性[J].艺术科技, 2012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