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克人物形象

2024-10-18

夏洛克人物形象(通用3篇)

夏洛克人物形象 篇1

众所周知, 夏洛克和葛朗台分别是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和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威尼斯商人》讲述了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好友巴萨尼奥成婚, 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了三千金币。并签订协议:若安东尼奥三个月期满还不上钱, 夏洛克就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抵债。后来安东尼奥因船失事, 不能如期还钱, 夏洛克就提起公诉, 要求安东尼奥履行借约, 然而最终夏洛克没能如愿得到安东尼奥一磅肉的故事。《欧也妮·葛朗台》讲述了一个金钱毁灭人性和造成家庭悲剧的故事, 围绕欧也妮的爱情悲剧这一中心事件, 以葛朗台的家庭内专制所掀起的阵阵波澜、家庭外银行家和公证人两户之间的明争暗斗和欧也妮和夏尔倾心相爱而夏尔背信弃义的痛苦的人世遭遇这三条相互交织的情节线索连串小说。重读这两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笔者认为葛朗台是个不折不扣的吝啬鬼, 而夏洛克是基督教和犹太教两教之争的受害者。下面笔者将从环境背景、生存方式、亲情态度、关键时刻的表现等方面对夏洛克和葛朗台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

环境给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首先就大的社会环境来说, 在十六、七世纪, 基督教是欧洲大部分民族的主要宗教信仰, 基督教徒们是欧洲最大的封建统治者。葛郎台是基督教教徒, 享受着基督教的种种优厚待遇;而夏洛克身为犹太人, 是基督教教徒口中的“异教徒”“邪教徒”, 处处遭受基督徒的迫害, 正所谓是生不逢时。再看他们所住的房屋, 对金钱的贪得无厌使葛朗台成为一个十足的吝啬鬼:尽管拥有万贯家财, 尽管有条件选择住更好的房屋, 可葛朗台却舍不得花钱买舒适的新房子而自愿选择住在阴暗、破坏的老房子中, 甚至葛朗台还每天亲自分发家人的食物、蜡烛。而夏洛克只能依据法律被迫居住在围墙隔离的古老厂房或者贫民窟内, 日落之后大门就会锁上由基督教徒来看守。即使是在白天, 任何犹太人离开贫民区也都要戴上一顶表明他们是“犹太人”身份的红帽子。[1]这是何等的屈辱啊。要是夏洛克被允许置房产的话, 他一定不会选择住在被圈出的贫民窟内。这样看来, 葛朗台才是真吝啬而夏洛克是被迫住在贴了标签的贫民窟内。

葛朗台和夏洛克选择的生存方式也不尽相同。葛朗台是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起家的资产阶级暴发户, 他比旧式地主精明、也更凶狠, 聚财方式更充斥着血腥味。他靠投机革命发了财, 当过行政委员、市长, 任职时期, 利用职务, 大捞油水, 仅十几年就成为索漠城首富, 他懂得商品流通和投机买卖, 利用债务和商业信用大把赚钱。[2]另外, 时常故意装作口吃和耳聋也是葛朗台蒙蔽对手的有效武器。对于每一笔买卖, 葛朗台都精心算计, 他的狡猾和工于心计使他在商业和投机中总是获利。然而夏洛克身为一名犹太人, 毫无人格尊严, 正如他在第三场中向萨拉里诺无奈哭诉:“安东尼奥曾经羞辱过我, 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 讥笑着我的亏蚀, 挖苦着我的盈余, 侮蔑我的民族, 破坏我的买卖, 离间我的朋友, 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夏洛克生活在社会底层, 没有社会地位, 也没有人格尊严, 为了能赚些钱生存下来, 满足他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他只能选择放高利贷, 将钱借出去来收取利息, 而这也竟然是违反基督教法律的。不公的是, 基督教徒们对于威尼斯商人放债熟视无睹, 但是对于犹太教徒的狂热者就完全不同了, 他们会殴打辱骂甚至剥夺犹太人生的权利。[3]与葛朗台相比, 夏洛克做生意时并没有投机取巧, 坑蒙拐骗, 比他人道多了。

葛朗台与夏洛克对待亲人的态度也截然不同。“这交易划得来”是葛朗台的一句口头禅, “交易”是他生活的全部, 他甚至把“交易”做到了他的女儿妻子身上。在他获悉女儿把积蓄都给了夏尔之后, 暴跳如雷, 竟把她软禁起来, “没有火取暖, 只以面包和清水度日”。但当葛朗台撞见欧也妮母女正在欣赏查理赠送的首饰盒, 他看到首饰盒上的金子, 眼睛里发出亮光, 把身子一纵, 向首饰盒扑去, “好似一头老虎扑向一个睡着的婴儿”。把匣子抓在手里, 连声叫嚷, 是真金, 足足有两磅, 还要掏出刀子把金子撬下来。一边想着原来女儿是拿积蓄换来带金子的首饰盒, 一边念叨着“这交易划得来”。当他妻子因此而大病不起时, 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医生要破费钱财。只是在听说妻子死后女儿有权和他分享遗产时, 他才立即转变态度, 立马给太太找了一家便宜的医院, 心里还盘算着“这交易划得来”。在葛朗台心中, 什么亲人不亲人的, 金钱最大。而夏洛克在得知他唯一的女儿杰西卡带着钱财和罗兰佐私奔了, 他嘴上说“宁愿将她嫁给强盗的子孙, 不愿她嫁给一个基督教徒”, 事实上他怕他唯一的心爱的女儿受欺凌, 因为他深深地知道基督教的创建者们从未放弃过对犹太人民的迫害。从这一点看, 夏洛克是关心他女儿的。并且夏洛克又花了大笔的钱来寻找他的女儿。试想, 葛朗台的女儿要是与人私奔了, 葛朗台一定会为他今后终于可以少养一个人, 并且又少了一个与他分财产的人而高兴, 才不会花钱去寻找女儿呢。由此看来, 与唯钱是重的葛朗台相比, 夏洛克看重亲情, 颇有人情味。

关键时刻, 葛朗台依然想着他的钱而夏洛克只想着出口气, 赢得属于自己的尊严。葛朗台不仅平时在半夜里总是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密室之中, “爱抚、把抚、欣赏他的金币, 放进桶里, 紧紧地箍好”, 甚至临死之前还让女儿把金币铺在桌上, 长时间地盯着, 这样他才能感到暖和。另外, 在弥留之际, 葛朗台对黄金的痰盂与执着也丝毫没有减弱, 所以当神甫出示“镀金的十字架”时, 这位“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变活了”, 接下来就想攫取到手, 最终因用力过猛而死———离开金子, 他是死不瞑目。[4]所以, 葛朗台到死都是一个十足的吝啬鬼。而当安东尼奥的货船在海上遇风暴失事, 不能如期偿还借款, 夏洛克坚持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在法庭上, 夏洛克拒绝其他一切条件而只求报复安东尼奥, 即使对方给出20倍乃至更多的赔偿也在所不惜。试想, 夏洛克要真是一个吝啬鬼的话, 他肯定是要钱, 为什么单单只要安东尼奥那无用的一磅肉呢?所以他不是吝啬, 他只是为了尊严, 为了报仇。正如夏洛克自己说的“拿来钓鱼也好;即使他的肉不中吃, 至少也可以出出我这一口气”。然而, 他的仇终究还是没报成, 毕竟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无力与大的局势抗衡, 不仅丢失了自己的财产, 失去了唯一的女儿, 还被迫更改自己的宗教信仰, 最终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从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葛朗台是名符其实的吝啬鬼, 而夏洛克长期以来一直遭受到像安东尼奥这样的基督教徒的压迫, 努力争取人权却无果, 是一个悲剧人物, 值得同情。

参考文献

[1]何晓颖“夏洛克的命运犹太人的悲剧—《威尼斯商人》重读”《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9)

[2][4]郝达辉朱开建“葛朗台与拜金主义”《东方青年·教师》2011 (3)

[3]杨薇“多样视角下的夏洛克形象”《时代文学》2010 (3)

夏洛克人物形象 篇2

一、法律问题

《威尼斯商人》中讲述的高潮故事, 就是围绕了“割一磅肉”的契约来展开, 逐渐达到矛盾冲突的高潮的。所以, 有必要对当时的法律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

在罗马法中, 合同就是一种不可动摇、必须履行的约定。在作者所生活的那个年代, 合同等同于法律仍然是一项普遍的原则。只要是立约人当时自己做出的承诺, 无论多么的不合理, 都应该履行。就像夏洛克和安东尼奥之间的这份合同一样尽管“割一磅肉”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但是法庭只能依照当事人预先约定的合同字面意思就行判决。这也为后来鲍西亚利用合同的字面意思解救了安东尼奥做了铺垫。死板的合同等同于法律的现象, 在西欧中世纪的法文化中是特有的现象。法庭只能严格按照合约裁决, 不能对合同本身自行做出任何解释。所以, 夏洛克抓住了合同上的“割一磅肉”的契约, 这从法律的层面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只是为什么夏洛克不但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 反而让自己倾家荡产, 这就得从剧情的发展说起。

二、夏洛克其人

1、夏洛克的身份。夏洛克是个丰富的资本主义形象, 是个异教徒——犹太人。是个高利贷资本主义形象, 在社会的摸爬滚打中, 让他明白了“金钱万能”这一原则。对于他的刻薄贪财的描述——他职责朗斯洛特“胃口太大, 吃得太饱”、“他老爱白天睡觉, 赛过一只野猫”。当女儿私奔之后, 偷走了他的钻石, 他“但愿我的女儿死在我的脚旁, 宝石挂在她耳朵上……”他放高利贷, 赚取黑心钱。对于夏洛克的塑造, 是莎士比亚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他成了世界上四大吝啬鬼之一。在第四幕的开场公爵和安东尼奥的对话可以看出来基督教和异教徒之间的矛盾。“一个不懂得怜悯, 没有隐私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这是公爵的评价。安东尼奥“既然没有合法的手段可以使我解脱他的怨毒的掌握, 我只有等待他的残暴的处置。”

2、背景介绍。夏洛克有个可爱的女儿, 但是长期以来对女儿也非常吝啬。女儿长大成人后爱上了罗兰佐, 并带着母亲河罗兰佐私奔了。他们的离开不是夏洛克最伤心的, 他心里最痛的是他们带走了他的宝石。所以才咒骂女儿即便是女儿死在他的脚下, 耳朵上也要挂着宝石。失去女儿和爱人的他心烦意乱, 尤其是丢了财物更是让他悲痛欲绝。加上他听说安东尼奥在海上的投资成了泡影的时候, 他决定向安东尼奥要回借款。一方面他确实想从安东尼奥那里得到钱, 另一方面如果安东尼奥没有钱的话就要履行合约“割一磅肉”来作为赔偿。如果安东尼奥拿不出钱, 可以一洗多年来自己作为异教徒所受到的诸多不公平待遇和屈辱, 找回自尊。如果拿到钱, 自己的心里也好受些。所以就有了“一磅肉”的契约的精彩片段。

3、夏洛克的口才。在“割一磅肉”的剧情中, 鲍西亚出场之前的主角是夏洛克。他一个人对付几个人还游刃有余。足以看出他能言善辩的特点, 他的逻辑推理无懈可击。当公爵用激将法“你不过是故意装出一副凶恶的姿态, 到了最后, 就会显出你的仁慈恻隐来……”夏洛克用了很多反问的语气“这是不是一个回答?要是我的屋子里有了耗子, 我高兴出一万块钱叫人把它赶走, 谁管得了我?这不是回答你了吗?……”而且还用了一连串的精美的句子来加强语气“为什么有人受不住一头张开嘴的猪, 有的人受不了……有的人受不了……”表现了夏洛克词锋逼人, 得理不饶人的性格特征。对于其他的格莱西安诺、尼丽莎等的话, 他更是毫不费力的就把他们顶回去了。在这个过程中, 作者集中刻画了夏洛克这个贪婪、阴险、偏执、冷酷、凶残的高利贷者形象。这是他找回尊严拿回利益的机会, 他绝对不会轻易放弃。因此, 不管是谁的话, 他都用咄咄逼人的语气或者冷嘲热讽来让对方没有还手之力。夏洛克现在没有其他想法, 只想在这样的一个场面上让自己多年来的怨气得到发泄, 报复想安东尼奥这些基督教多年来对他的屈辱。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夏洛克的塑造尤其丰富。他曾经忍辱负重, 现在好不容易有了机会, 他肯定要极力抓住来暂且安慰自己内心的痛苦。所以, 当鲍西亚作为法律顾问上台之后, 对他进行了询问, 当他越来越发现自己是占有理由的一方的时候, 极力的赞美鲍西亚的年轻貌美、正直善良。殊不知自己却一步步跌进了对方设计的圈套。当鲍西亚在他即将割下安东尼奥的肉的那一瞬间, 鲍西亚阻止了他的行为。然后对他进行了强调只能割下一磅肉的合约字面意思之后, 他才明白自己已经没有任何优势了。割肉怎么可能没有血?而且怎么可能刚刚好, 一点不多, 也一点不能少呢?自己之前的趾高气扬此时完全没有了。他失败了, 最后是倾家荡产的结局。

三、夏洛克的悲剧原因

1、性格缺陷。作为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 对金钱的崇拜暗示了他悲惨的结局。他视财如命, 所以才越发变得吝啬, 越是吝啬, 越是冷酷无情。他对家人、对自己都表现得非常苛刻。其次, 长期的收到不公平的基督教们的待遇, 让他对作为对手的基督教徒安东尼奥产生了极度的怨恨, 这种怨恨导致他在法庭上歇斯底里的想报复安东尼奥, 找回自尊。他性格孤僻, 在他的世界里, 只有金钱, 什么友谊、亲情统统没有金钱踏实。所以当女儿走后, 尽管他也爱自己的女儿, 但是和她偷走的钻石相比, 肯定更爱钻石一些。这些性格方面的缺陷, 暗示了夏洛克悲剧的结局, 而他的悲剧, 正是安东尼奥的喜剧。这也是作者在文中揭露的需要读者去思考留下悬念的地方。

2、社会根源。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中, 作为异教徒的夏洛克在生活中经常遭到别人的不屑, 受尽了屈辱。在“割一磅肉”的最后结局中, 夏洛克所遭受的待遇也是极度的不公平的。当他祈求鲍西亚的宽恕的时候, 愿意撤出诉讼之后, 基督教的统治者们仍然没有让他如愿, 鲍西亚说:“威尼斯法律规定:凡是一个异邦人企图用直接或间接手段, 谋害任何公民, 查明确有实据者, 他的财产的半数应当归受害的一方所有, 其余的半数没入公库, 犯罪者的生命悉听公爵处置, 其他人不得过问……快跪下来请公爵开恩吧。”这本身就是对夏洛克的不公平待遇, 在威尼斯的法律上, 永远都是维护基督教的利益。夏洛克作为一个异教徒想要取了安东尼奥的命, 这从直接手段上想谋害公民。所以他的财产理所当然应该分给安东尼奥, 另一半拿来充公。而且对于生命权, 也交给了公爵处理。夏洛克一无所有, 就连生命也可能保不住了。然而公爵却显得“仁慈”, “让你瞧瞧我们基督教的精神, 你虽然没有向我开口, 我自动饶恕了你的死罪……”

在这个过程中, 莎士比亚一方面将夏洛克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方面又暗示了夏洛克的动人的哀怜, 他先前的恶魔般的个性和备受嘲弄之后观众对他的同情。夏洛克是贪婪残暴、铁石心肠, 但是想起他的不幸和遭受的虐待, 又倍感同情。夏洛克诉讼失败, 倾家荡产, 性命几乎不保。他说:“不, 你们把我的性命和一切都拿去吧!不必饶恕我, 你把支持我的房屋的栋梁拿走, 你即是拿走了我的房屋;你拿走了我的生计, 你即是要了我的命。”我们不由得看到他身心俱毁, 万念俱灰。在夏洛克和安东尼奥的契约中, 本身就有问题的。借款如果到期不还, 有人提出来割肉赔偿, 提出赔偿之后, 居然有人答应。这场官司, 法庭居然结果慎重考虑, 让一个女扮男装的女孩子到庭上推翻了原本庄严的神圣的法律。这样的结局, 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所以, 读者在对文本进行深思的时候, 不由对夏洛克这个人物表示极大的同情。夏洛克的性格是让人讨厌的, 然而他的遭遇又是让人理解的。在失去女儿和爱人的情况下, 在法庭上的举动只有两个目的, 一个是讨回债务, 另一个四找回自尊。然而, 他的梦想成了泡影, 最后自己成了一无所有的人。

莎士比亚成功的塑造了夏洛克这一人物形象, 这让他的文学艺术达到了巅峰。作者固然讽刺和鞭笞了夏洛克的自私贪婪、视财如命, 但也肯定了作为犹太人反对民族歧视、争取平等的人权。在威尼斯, 犹太人没有拥有和基督徒平等的地位, 享受不到和他们平等的权利。因此, 我们说夏洛克的性格的形成, 是内在深层次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的有机结合。

摘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欧洲文学史上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剧作多取材于历史传说或者根据自己已有的剧本进行改编, 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的社会矛盾, 提倡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 反对封建束缚, 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政治要求和理想生活。《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喜剧, 他笔下的夏洛克被称为四大吝啬鬼之一, 鲍西娅作为善良、智慧的化身, 这是作者在这部剧作中的重要文学成就。本剧的剧情通过三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鲍西亚选亲, 一条是杰西卡与罗兰佐恋爱和私奔, 最后一条就是围绕“割一磅肉”的纠纷。剧本的高潮就是“割一磅肉”这一幕, 本文通过对矛盾冲突的揭露中赏析两个鲍西亚和夏洛克的人物形象, 本文通过对夏洛克的鲜明的性格、生动丰富的情节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征, 从而突出“贪婪和报复是灾难的根源”的主题。

关键词:莎士比亚,喜剧,人物,形象,赏析

参考文献

[1][英]莎士比亚, 原著.朱生豪, 范锐, 译.威尼斯商人[M].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9.

[2]张康静.解析《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人物形象[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1) .

[3]罗欢.《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人物形象分析[J].芒种, 2013 (01) .

夏洛克人物形象 篇3

1从夏洛克家庭背景分析

夏洛克在剧中是一个值得同情的父亲, 也是一位负责任的父亲, 同时还是一名失败的父亲。夏洛克爱他的家庭远胜过爱金钱, 他虽然视钱如命, 但是在他的内心里, 对家庭的爱是不可取代的。古往至今, 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家庭, 什么都取代不了我们对家庭的热爱。在剧中, 夏洛克的妻子去世后, 夏洛克含辛茹苦把女儿抚养成人, 在这期间, 夏洛克尽到了作为父亲所要承担的爱与责任。夏洛克对女儿倾注了全部的爱, 可惜最后他的女儿还是选择离开了他。他爱女儿胜过爱财富, 虽然最后他的女儿带着他的钱奔向基督教的怀抱时, 他深受打击。他悲痛欲绝地说:“我希望我的女儿死在我的身边, 纵然她珠光宝气!”虽然他对基督教有极大的偏见, 他依然在法庭上说:“我有一个女儿, 如果他老公不是基督徒就好了!”这样的言行再次证明了他对女儿的爱。夏洛克的女儿觉得自己生活的家像地狱, 因为父亲限制她外出, 使她的生活缺乏激情和兴趣, 叛逆心理尤为严重, 日积月累, 导致她与父亲间的隔阂也越来越严重, 对父亲的行为心怀憎恶。她曾经说过:“我以我的父亲为耻, 我身上流着他的血, 但我永远不会做出他的行为。”所以, 夏洛克的女儿只认为父亲是个凶残自私贪婪的赚钱机器, 瞧不起父亲的所作所为。如果夏洛克的女儿尝试着去理解下父亲的痛苦, 结局就会截然不同, 所以说夏洛克是个值得同情并且失败的父亲。

2从夏洛克的民族宗教分析

夏洛克在《威尼斯商人》里面的定位就是犹太富翁, 犹太人在中世纪的时候是在被保护和被迫害交替中生活的。由于早期教会捏造的说法, 基督徒认为耶稣的死亡是犹太人所害, 犹太人是邪恶的代表, 他们的存在影响了基督教的发展。《威尼斯商人》中, 犹太人就是一个受歧视的群体, 遭人唾弃的厄运已经降临到夏洛克的身上了。剧中安东尼奥和公爵等人都明显带有种族歧视, 从他们的语气中可以看出他们藐视夏洛克和整个犹太民族。尤其是安东尼奥在称呼夏洛克的时候都是“那犹太人”“犹太狗”“畜生的灵魂”, 不顾夏洛克的思想感受和心理。对于夏洛克这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一次又一次受到基督教的迫害时, 心中充满了仇恨, 他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报仇。所以当机会来临时, 他又怎么会放过。对于安东尼奥这个曾经诋毁过他的人, 他曾经发誓:“如果我能抓到他的把柄, 一定不会放过他, 我一定不会原谅他!”

犹太民族一直遭到屠杀、流放, 是一个悲惨的民族, 但同时它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信仰绝对是高高至上的象征。犹太人创立犹太教的目的就是保存自己的民族性。信仰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 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 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在全剧第四幕高潮阶段:鲍西亚的巧言善辩让夏洛克的报复行动全部失败, 甚至最后赔上了财产。安东尼奥等谦谦君子们还是不依不挠地要强行剥夺夏洛克的财产, 想要在物质上彻底击垮他。让夏洛克放弃自己的信仰, 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专制制度和极端的不公平都隐藏在仁慈的外衣下。对于报复安东尼奥的意志他向世人表明了, 其中包括对安东尼奥甚至整个基督教的控诉, 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民族宗教方面, 夏洛克觉得安东尼奥等人已经严重触犯自己的道德底线。尤其是在控诉民族宗教等问题上, 此时的夏洛克已经不是站在他个人的角度上, 而是站在整个犹太民族的立场上, 代表犹太民族严厉控诉基督教对他们的所有不公。基督徒不仅在精神上侮辱他们, 经济上更是毫无休止的剥夺者。仁慈和公正是基督教徒们言语上标榜的对象, 行动上却是严重的种族歧视, 所以才会出现夏洛克这样的有强烈报复心理的犹太人。最后, 夏洛克甘愿放弃所有, 成了宗教斗争的牺牲品, 但他成为了愿意为犹太民族、为自己信仰抗争的斗争者。

3 夏洛克的商业分析

3.1 聪明能干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徒是不允许放高利贷的, 这项遭人唾弃的工作就落到了犹太人身上, 而在当时这是为法律所允许的正当工作。那些高贵的基督徒的财富不是从海外掠夺的, 就是向朋友借的。而夏洛克所经营的商业是法律允许的, 与夏洛克相比, 那些高贵的基督徒就很光彩吗?由于不能进入其他工业领域以及基督教那些不平等的法规, 夏洛克的经商道路也困难重重。但是这些并没有打倒夏洛克, 他只是一个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靠自己的努力赚钱的商人, 他善于抓住机会, 让自己和女儿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从不满于现状, 努力去创造一切, 他是个正当并且值得我们学习的商人。

3.2 夏洛克的“唯利是图”

很多评论家都说夏洛克是一个爱财如命、唯利是图的人。他爱钱是毋庸置疑的。当法庭要没收他的财产时他说:“拿走我的钱就是拿走我的一切。”我们可以试想一下, 在当时那个没有自己一份土地, 民族又遭到歧视和侮辱的时候, 什么才能给自己立足之地?那就是金钱。犹太人把金钱看成一切, 他们认为只有丰富的财产才能让他们的生存甚至自尊有所保障, 社会等级中钱不能决定什么, 但是能决定他们的生存情况。历史上犹太人和金钱的故事比比皆是。如果这样想, 夏洛克在法庭上说出那样的话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用钱来换取生存自尊乃至地位, 实在可悲。

4 法律的孤独捍卫者

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的英国, 法律意识和契约意识深入民心, 那时的法律明确指明:人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原则、协议和法律, 社会才会变得有条不紊。夏洛克要割安东尼奥一块肉的协议完全是在双方平等的情况下签订的, 看似残酷, 但是这是他在维护着他的法律意识和契约意识。夏洛克希望法律能给他一份公道, 把法律和契约的平等性体现出来, 其中不能掺杂任何的思想企图。他所有的报复行为都没有逾越法律的鸿沟, 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所以他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安东尼奥等人的做法不正是在亵渎法律吗?假扮律师, 断案公堂, 为人称道的鲍西亚扮演睿智的律师断案不正是造假吗?法律在那个时候已经失去了公正性。夏洛克把希望都寄托在公正的法律上, 要求得到正义的裁判, 但是公堂之上充斥着以假乱真的现象时, 法律已经不存在任何意义了。

鲍西亚设的陷阱引诱夏洛克一步一步往里面深陷, 夏洛克最后想退出纠纷放弃契约都没有那个权利。鲍西亚宣布了一条使夏洛克感到荒唐无比的法令:“凡是一个异邦人企图用直接或间接的手段谋害任何公民, 查明有实据者, 他的财产半数应该归受害的一方所有, 其余的半数没入公库, 犯罪者的生命悉听公爵处罚, 他人不得过问。”这条法律严重透露出当时威尼斯法律的不公, 为什么不能有退出官司和撤销诉讼的权利?法律就能以原告怀有动机的意图至人命于不顾吗?夏洛克只是有那个动机, 并没有做出犯罪的举动。法律的公平公正在一群人的荒唐扮演下显得十分可笑, 这其中还掺杂着当时歧视犹太民族的本质。法律玩弄了夏洛克, 当夏洛克信誓旦旦地要求法律还给他一个公道时, 一个巨大的悲剧已经开始, 在这场法律游戏中, 夏洛克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5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知道莎士比亚所创造的这样一个人物是充满着多样性性格的人。民族宗教的原因和当时的社会情境让他变得唯利是图, 如一个正常的普通人一样, 他有优点, 也有缺点。他忠于自己的民族宗教, 敢于和恶势力斗争, 不畏强权, 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充实自己的物质生活。但是细细品味, 不难发现夏洛克人物特点下的那层悲哀, 当众多读者对他的行为所不耻的时候, 应当从人物的心理性格去剖析另外一层原因, 他的性格的存在肯定有一定的合理性, 用公平公正的眼光去看待他, 固定传统的眼光只会谋杀一个人的存在价值。

摘要:莎士比亚早期最重要的作品莫过于《威尼斯商人》, 它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其中扮演高利贷者的夏洛克给读者的传统印象一直是一个奸诈狠毒、尖酸刻薄、贪婪残忍的形象。夏洛克是个性格特点鲜明的人物, 本文重点从夏洛克的家庭背景、民族宗教以及商业等方面分析夏洛克的人物形象, 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他, 细细发现, 夏洛克也是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人物。

关键词:夏洛克,民族宗教,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梁艳利.简析夏洛克性格的多面性[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5) :38-39.

[2]罗欢.《威尼斯商人》夏洛克人物形象分析[J].芒种, 2013 (1) :88-89.

[3]邢亦平.商业利益下人性的扭曲——《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两重性分析[J].黑龙江史志, 2010 (21) .

[4]杨薇.多样视角下的夏洛克形象[J].时代文学 (上) , 2010 (8) :160-161.

上一篇:国际贸易治理下一篇:四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