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文化

2024-06-30

洛克文化(通用12篇)

洛克文化 篇1

温特指出,洛克无政府状态有以下四种趋势:战争即被接受也受到制约;相对稳定的体系成员和在相当长时期内国家的低死亡率;国家之间的均势;中立和不结盟政策被国际社会所接受。[1]然而,以上四种趋势在今天的国际社会的大背景下是不证自明的客观现实,也并不直接能推导出是否会酿成“大国政治的悲剧”。所以,要寻求洛克文化与大国政治悲剧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回到米尔斯海默的文本当中,结合他的论据和洛克文化的内涵作进一步分析。

在导论中,米尔斯海默开宗明义,认为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安全竞争与战争已经消亡的观点是荒谬的。以德国为例,英国和法国虽然默默无声,但心中仍藏着根深蒂固的忧虑:一个未受美国权力约束的德国可能重染侵略恶习。[2]进攻现实主义之所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在于认为国际体系的三个特征一并导致了国家间的相互提防:缺乏一个凌驾于国家之上并能保护彼此不受侵犯的中央权威;国家总是具有用来进攻的军事能力;国家永远无法得知其他国家的意图。[2]洛克文化首先并不否认前两个特征存在的必然性,应该说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和具有军事能力的国家行为体只是国家间相互提防必要不充分条件,命题的成立与否关键在于对“国家之间能否获知意图”的讨论。米尔斯海默在第二章论述国家为什么追逐权力的时候也有相似的论述。国家追逐权力的五个基本命题是: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大国本身具备某些用于进攻的军事力量;国家永远无法把握其他国家的意图;生存是大国的首要目标;大国是理性的行为体。[2]至此,抛除共有的认知基础,洛克文化需要解释的三个主要的问题出现了:一是他国的意图是否永远难以把握;二是在当今国际社会,生存是否是大国的首要目标;三是作为理性行为体,大国追逐权力是否最大化符合其利益。在环环相扣的逻辑系统当中,每一单方面的突破都可以动摇整体的框架。笔者认为,相比于进攻现实主义,洛克文化在处理这三个主要的问题上更具有说服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大国政治悲剧逻辑的纠偏。

一、走出“最坏打算”:民主制和集体心理可预测

在洛克文化运行系统中,对于国家无法把握对方意图的判断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这正是在以主权制度为基础的文化中人们可以具有的期望。因此,国家得以对相互维持现状的意图作出可靠的判断。应当承认,这种意图的判断是基于主权制度作为一种得到广泛接受的国际社会的规范与准则,国家不会试图夺取相互的生命和自由,至少能作为把握他国最坏意图的底线。由此产生的影响对国家对外政策有以下四个意义:第一,以维持现状的态度对待相互的主权;第二,国家从“高政治”中对于安全的担心到能够关注“低政治”的交流合作的转移;第三,军事力量重要性的削弱;第四,在战争情况下的“自我克制”。[1]既然上述四点具有对主权制国家对外政策的普遍意义,那么一国对他国所制定的外交战略就可以基于上述的四点并延伸开来,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对他国意图的把握。很多情况下,意图是可以交流分析的。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来说并不必然处于黑箱状态。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意图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连续性。一个正常的国家通常会为了一个目标而持续地努力。虽然两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没人能预料得到,但是战争只是手段不是意图。所以,并不是没法把握它的意图,只是没法把握什么时候会采取战争手段这种具体的问题而已。

如果可以把握其他国家的意图,安全问题就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解决,就存在通过和平的方式予以解决的可能。因为如果其他国家的意图得以把握的话,不是必然可以通过和平方式而是有可能通过和平手段去解决冲突。比如,假设中美之间彼此知道对方的意图和所要达成的目标,在双方都能接受的范围内是否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予以解决。如果不接受就要看战争的代价,而战争带来的后果可能是双方都无法接受的。当然也可能存在不能通过和平手段解决的办法,但并不是因为历史上发生过什么战争推导当下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两次世界大战跟德国领导阶层的欲望无限膨胀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无限膨胀的时候,别的国家无论如何都不能满足他,因此是不可能通过和平手段予以解决的。

在无法把握对方意图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安全困境”“安全困境”是国际关系文献中最著名的概念之一,体现了进攻现实主义的基本逻辑,[2]意指一国增加自己的安全测度标准的行为在其他国家看来,却是构成对自身安全的威胁。然而,增加自己安全的测度标准并不一定会减少其他国家的安全。因为可以以其他方式,并不是只有军事力量完全压制才能得到安全。单从安全角度看,并不是军事力量绝对优势才能得到安全。恐怖主义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安全不是绝对的,安全不完全是力量的问题。增强安全测度标准的方法非常多,比如,封锁(严格控制边境线,不让自由进入,实施严密的管控以防发生这种突发事件),而这并不会威胁他国的安全。

个人行为和危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测的,而集体心理明显是容易把握的。究其根本,这是现代国家民主机制所发挥的作用。

纵观欧洲的发展历史,拿破仑差一点控制欧洲,而普鲁士曾经是最弱小的国家。“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问题在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虽然英国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远远不如它的鼎盛时期,但也不能说它是盛极必衰。毛泽东对于跳出历史周期律的解答是“民主”。笔者认为,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能在较大程度上避免严重的历史偶然性。探究拿破仑衰落的历史偶然性,当时大部分人反对拿破仑进攻俄国。如果当时不是因为他一个人的专断和专制,征俄很可能就不会发生。但是不能否认,实际上法国的强盛本来依赖于拿破仑的个人军事才华。而当拿破仑个人的军事才华衰退之后,法国再也站不起来了。

由此可见,在内化的主权制度及民主机制的双重影响下,国家间的意图并不如米尔斯海默所言不能把握,即使不能完全把握,部分地了解他国的意图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地区紧张的局势,避免陷入安全困境。

二、生存或毁灭:不再是一个问题

以上在论证第一个问题过程中,反映出在洛克文化下“生存是大国首要目标”的论断是不成立的。其根本原因是主权国家概念的确立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中,米尔斯海默通过对日本、德国、苏联和意大利扩张历史的描述表明,大国经常乐于使用武力寻求增加它们在世界权力中的份额,[2]借此向我们展示一个险象环生的国际政治环境。但是,在米尔斯海默所营造出来的紧张氛围背后,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环境之下各国生存的实在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高压的冷战对峙时期,在主权国家的生存状况最为堪忧的阶段,也没有打破洛克无政府逻辑。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洛克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国际社会主导的规律。相比康德文化,洛克文化不是完全的法制体系,所以竞争关系并不排除暴力解决争端的可能。但是,竞争对手认为他者使用暴力的程度会被限制在“生存和允许生存”的界限之内。[1]

如此看来,洛克文化对米尔斯海默关于“水体阻隔”相关阐释的正确性构成极大的挑战。米尔斯海默认为,美国是当今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它没有以控制西半球的方式支配过欧洲和东北亚,而且也从未打算征服和控制这些遥远的地区。主要原因在于水域的阻隔力量,[2]海洋限制了军队投送能力。美国只是作为一个地区霸权的国家而存在。笔者认为,关于水域阻隔的障碍在现今已经不存在了,至少对美国来说已经不存在了,华盛顿可以随心所欲地向全球投放力量,而少有顾及地理因素。美国曾全力阻止德意志帝国、纳粹德国及苏联支配欧洲,阻止日本支配亚洲,但其最终目的不是区域霸权,而是全球霸权。如果仅仅是阻止其他区域霸权的出现,就没必要在那么多地方同时保持军事力量的存在,只需要适当协助并维持均势。在美国自身区域内,霸权自然没有人能挑战,如果仅仅是为了避免其他区域形成霸权,那么全球军事存在就没有意义,只要帮助其他区域维持均势,就不会有区域霸权出现。像曾经英国所做的一样,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才会介入欧陆事务。而美国所做的显然不一样,它在全球维持军事存在的目的在于威慑和快速反应,后者也是为了前者,只有保持强有力的军事存在,才能遏制其他强国的扩张(特别是俄罗斯,朝鲜,原伊拉克这样的国家)。比如,反导系统的布置就是这个目的。如果美国只是满足于自己的一片区域的绝对权威,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遏制其他大国吗?遏制其他大国这一目的是保持军事存在的手段可以做到的吗?军事手段只能是威慑,快速反应和增强美国在军事存在地区的影响力,对于区域霸权并无裨益。但保持军事存在又是相当大的付出,所以由此推论出美国并非不具有全球霸权的野心,美国没有征服远方国家的原因不是简单水体阻隔的地缘因素所能解释的。

同样,以美国作为例证,温特认真考虑了美国没有吞并巴哈马的原因。他从洛克文化内化的第三等级的视角出发,认为吞并巴哈马会损害美国的名声,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1]由于主权规范得到很深的内化,美国根据主权规范界定自己的利益,并相应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巴哈马属于规范范畴之内具有生存和自由权利的主权国家,因此,不去践踏巴哈马是合理的。[1]

三、安全困境、势力均衡与政治权力的悖论

大国是理性的行为体,理性却不必然导致国家追逐权力。理性是对自己利益的判断,笔者认为,主权国家追求权力极大化并不总是符合自己的利益,也不一定就此获得极大的安全。以拿破仑战争为例,拿破仑法国对欧洲体系的主动塑造从意大利开始。1796年开始法国入侵意大利,而在此之前,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半岛始终受到奥地利的支配,但从这一时期到拿破仑法国崩溃,意大利受到法国的完全控制。虽然此时的意大利不可能是一个大国,但对欧洲外交格局的影响极为深远,标志着哈布斯堡皇室在中欧的主导体系的全面萎缩,而以法国的主导的中西欧新格局开始确立。

尽管从实际行动来看,拿破仑并没有使意大利、德意志、波兰等国获得统一和自由的主观意向,但他通过在法国的周边建立一系列仆从国,并在这些国家推行改革,仍然为意大利半岛和德意志诸邦的统一铺平了道路。而我们关注的是对中欧体系的影响。意大利、西班牙、第三德意志成为法国的势力范围,普鲁士和奥地利的统治范围萎缩到前所未有的地步,神圣罗马帝国寿终正寝,拿破仑统治了3/4的欧洲版图,直接控制的范围直达自然边界(阿尔卑斯山脉,莱茵河,比利牛斯山脉),[3]几乎重现了查理大帝时期的荣光。

然而,这一体系甚至脆弱得有些过分了。根本上,拿破仑的雄心壮志违背了中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倾向,[3]也就是主权国家原则,使他越来越多地遭遇来自民族主义的反抗。[3]法国以为,扩大自己的边界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但历史经验已经反复证明这种努力是徒劳的。这也说明,米尔斯海默所认为的相对权力的扩大能使大国安全得到更充分的保障的原则,在根本上是站不住脚的。在与第六次反法联盟的战争中,拿破仑法国的战略形势恶劣到无以复加,甚至比百日复辟时更加糟糕。尽管有大约20万的法军精锐葬送在了莫斯科,在萨克森与联军决战的拿破仑军团依然庞大和难以战胜。麻烦在于强大的军团不得不困守从但泽到安特卫普、从汉堡到拉古萨的欧洲各要塞,不得不被伊比利亚半岛的反抗拖住了手脚,以至于无法在决战中倾尽全力,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以后退守法国本土之时还有相当数量的有生力量散落在易北河,莱茵联邦和德意志的各个要塞中,直到战后才得以作为战俘被释放返回法国。这也被认为是拿破仑军事生涯为数不多的严重错误,也是彻底葬送他的帝国的失误。所以,扩大相对权力未必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安全,要以此获得更多安全的想法是荒谬的,这对进攻现实主义的根本逻辑(大国必须尽可能多地获取权力来保护自身)[2]构成了严重的质疑和挑战。

参考文献

[1][美]亚历山大·温特.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4.

[2][美]约翰·米尔斯海默.王义栀,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修订版[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4.

[3]C.W.克劳利,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9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美]杰弗里·帕克.傅景川,等,译.剑桥战争史[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洛克文化 篇2

1、插嘴和争辩也不符合礼仪的要求,别人谈话的时候去插嘴是一种最大的冒犯,因为我们在知道人家将说什么之前就去答复人家,若不是鲁莽愚蠢,也是一种明白表示即对方的话他已经听腻了,不愿对方说下去。

2、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

3、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

4、权力和财富,甚至德行本身,其所以被人人看重,也都是因为它们能够增进我们的幸福之故,凡是帮助别人,而帮助时的态度不好,使得别人感到不安的人,从别人的幸福看来,他是不会受到欢迎的。凡是知道如何使得对方感到舒畅,而自己又不至于奴颜卑膝,降低身份的人,他就可以说得到了处世的真诀,到处都会受到欢迎与重视。所以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5、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6、要在座的人都停止了说话的时候,有了机会,方才可以谦逊地把问题提出,向人学习。

7、有些人,尤其是儿童,常常在生人或他们的长辈面前显出一种村俗的羞怯态度,他们的思想、言辞、容貌,全都显得狼狈不堪;自己在紊乱中也失去了主宰,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至少做来显得不自然,不优雅,不能因此得到人家的喜悦与欢迎。医治这种毛病的惟一办法也与医治其他毛病的办法一样,要使他们通过练习养成一种相反的习惯,而主要的就是多交各种朋友。

8、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9、即使是最深刻的言论,如果一个说的时候态度粗暴,傲慢或者吵吵嚷嚷,即便是在辩论上面获得了胜利,在别人心目中也是难以留下好印象的。

10、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11、礼仪的目的与作用本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

12、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

13、健康是为我们的事业和我们的福利所必需的,没有健康,就不可能有什么福利,有什么幸福。

14、礼貌是儿童和青年都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洛克文化 篇3

“巴洛克”风格最早曾被人们寓意为“畸形的珍珠”,这并不是贬义,而是想要表达它的独特与难得。大部分的珍珠都是规则的,如圆形、米形,不规则形状的珍珠是很难得到的。因此,在巴洛克风格与珍珠上似乎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默契,珍珠细腻的光映衬在奢华的金色底座上,也显得格外迷人。

1树叶珍珠装饰头饰 名阪屋¥148/镂空假领Etam¥129 2回形针珍珠项链 北京攻略潮流服饰卖场 7-109 ¥50/长排珍珠手链 北京攻略潮流服饰卖场7-109 参照店内价格/珍珠耳机塞 名阪屋 参照店内价格 3珍珠假领 Etam ¥129/圆形珍珠戒指 北京攻略潮流服饰卖场 7-109 ¥95/长排珍珠戒指 murua 参照店内价格 4圆盘珍珠戒指 murua 参照店内价格/花簇珍珠戒指 murua 参照店内价格5珍珠多层项链 Etam 参照店内价格

奢华镂空

巴洛克的奢华正是通过它的镂空来表达,浮夸的装饰、复杂的曲线、耀眼的金色,繁复至极的奢华令人过目不忘。如果觉得通身的巴洛克风格服装太难驾驭,那么不妨先从细小精致的饰品开始尝试吧。金色与不同颜色质地的华丽碰撞,繁复曲线演绎的浪漫之美,一定会令你心动!

1镂空复古耳环 Twice ¥89/花朵镂空耳环 Twice¥992宫廷镂空耳环 Peace Bird 参照店内价格3黑色水钻镂空项链 Peace Bird 参照店内价格4蝴蝶结水钻镂空发卡 名阪屋 ¥128/四叶草镂空手链 Folli Follie 参照店内价格5镂空手链 Peace Bird 参照店内价格6金色镂空头饰 名阪屋¥148 参照店内价格/椭圆形镂空耳环 Twice ¥697镂空手链套装 Peace Bird 参照店内价格8镂空耳钉组 Twice ¥69

梦幻浮雕

看一件巴洛克风格的浮雕饰品,就好像是在看一幅画,又好像在看一个故事,浮雕上的主角也好像有了生命一般。开动想象,你可以赋予它全新的故事。也许你会联想到过了气的奶奶胸针,但是我们又是否真的用心注视过那些像霓虹灯一样绚烂贴满莱茵石的珠宝呢?

1浮雕耳饰 murua 参照店内价格2浮雕印花耳钉Ami’s shop 参照店内价格/浮雕印花项链 Ami’s shop 参照店内价格3珍珠戒指 Peace Bird 参照店内价格4复古浮雕胸针Ami’s shop参照店内价格/复古浮雕手链Ami’s shop 参照店内价格/复古浮雕项链Ami’s shop 参照店内价格5浮雕花朵项链 Etam 参照店内价格6浮雕装饰复古发卡 Peace Bird 参照店内价格/花朵浮雕耳钉 Remind me and forever ¥128/浮雕花朵珍珠耳饰Twice ¥497白色花朵浮雕戒指 Folli Follie 参照店内价格/粉色珍珠花朵浮雕戒指 名阪屋 参照店内价格

洛克文化 篇4

一、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时代背景

巴洛克时期通常是指1600-1750年,这一时期正是欧洲社会转型时期。在从保守的封建主义向自由的资本主义演变的过程中,人们渴望打破旧时代的精神枷锁,追求更加自由的精神生活。根据巴洛克音乐的发展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前期、中期、末期这三个时期。

巴洛克音乐前期阶段是十七世纪初到十七世纪中叶,在继承文艺复兴文化的基础上,这一时期欧洲的艺术家为了打破旧时期的艺术体裁、表现形式的束缚,积极寻找一种更富有创新力的艺术表现方法。巴洛克音乐中期阶段是十七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末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摸索以及艺术家们的不断创新,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无论在题材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更加创新、更加生动,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巴洛克音乐的定型期。十七世纪末期到十八世纪中叶是巴洛克音乐的末期,在这一时期,艺术家对于巴洛克音乐风格的补充完善已经日趋成熟,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丰富多样,这一时期也奠定了巴洛克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巴洛克音乐就没有现在世界上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二、巴洛克时期音乐的表现风格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与其他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截然不同。古典音乐时期的音乐作品通常都是可以演奏或者歌唱的,基本上都是以声乐为内容。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表现风格采取三分法,即教堂音乐、舞台音乐以及室内音乐,这三种风格的音乐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方式,使得各种乐器处于一种平衡的演奏状态。同时在这一时期更加强调技巧手法在音乐表现方面的运用,通过美声、高音、混合演奏等方式,综合运用管弦乐器、打击乐器,以求达到更具震撼力的音乐表现效果。卡其、马林·麦尔桑等作曲家都极力采用能够表达个人情感的作曲方式,综合采用各种对比声乐体裁,再配合有特点的舞台、灯光等效果,在伴奏的完美衬托之下,完美地诠释了音乐的灵魂。

三、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创作特点

巴洛克音乐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近代音乐从早期单纯的音乐模式向多样化的音乐模式的转变,为世界音乐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时期的音乐也从传统的教会音乐向大众化音乐化转变,同时也产生了诸如协奏曲、交响乐、奏鸣曲等新兴的音乐表现形式。从大的方面来说,巴洛克音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作特点。

(一)情感论。巴洛克音乐在感情表现方式上比较单一,一个乐章往往只表达一个思想主题,不同的乐章之间才能形成强烈的感情对比。

(二)通奏低音。巴洛克音乐首次引入了“伴奏”这一表现形式,通过旋律以及和声的配合,通过主演奏的高音和伴奏的低音相互贯穿运用,形成强烈的对比感。

(三)节奏与记谱。巴洛克音乐为了满足在保证乐曲流畅以及平稳的调式转变的基础上,通过采用“节奏”对于乐曲表现进行调整,使其更有对比性。记谱则是通过乐曲符号记录,为乐曲的演奏和改进提供便利。

(四)调性和声与对位。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逐渐从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转变,在多种演奏风格之下,在通奏低音的影响下,成为一种在和声主导下的新的对位手法。

四、巴洛克时期音乐作品的文化特色

巴洛克音乐能够将音乐理性主义的情感论美学思想在音乐中进行完美的诠释,将严谨缜密的乐理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以及手法完美地结合起来,进一步表达了人们心中的思想情感,直达人类心灵的最深处。

巴洛克音乐富于创新,在文化表现上也更加丰富多彩。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感用音乐体现,音乐来源于生活而又超脱于生活正是巴洛克音乐的真实写照。为了打破旧的文化传统以及精神枷锁,巴洛克音乐在创作方面更加注重对文化的表现,巴洛克音乐文化与当时人们的“情感方式论”以及创作理念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家不断将文化元素融入到音乐创作中去,不断丰富音乐的文化内涵,提高音乐的文化品位。

五、结语

洛克菲勒名言 篇5

2、除非你放下,否则你就不会被打垮。——洛克菲勒

3、每个人都有失去自信,怀疑自我本事的时候,尤其是在逆境中的时候。——洛克菲勒

4、精神的力量来自远大的目标和坚强的信念是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力。——洛克菲勒

5、我们追求完美,可是人类的事情没有一件绝对完美,仅有接近完美。——洛克菲勒

6、往上爬的时候要对别人好一点,因为你走下坡的时候会碰到他们。——洛克菲勒

7、做事不抢时间,不求多,稳稳当当地做,就能做许多事情,这有多好!——洛克菲勒

8、一个真正欢乐的人,是能够享受他的创造的人。那些像海绵一样,只取不予的人,只会失去欢乐。——洛克菲勒

9、要知道,每个人对自我受到轻视都十分敏感,被看矮一截都会丧失干劲。——洛克菲勒

10、我行走于人世己近八十年,我见过不会吃牛排的人,却没有见过一个不贪心的人。——洛克菲勒

11、装傻是一门学问。——洛克菲勒

12、世界上什么事都能够发生,就是不会发生不劳而获的事,那些随波逐流墨守成规的人,我不屑一顾。——洛克菲勒

13、了解每一个对手,甚至合作伙伴的背景,对自我的事业往往具有出乎意料的帮忙。——洛克菲勒

14、自我聪明的人是傻瓜,做傻的人才是真的聪明。——洛克菲勒

15、因为我知道给人带来伤害最快捷的途径就是给钱,它能够让人腐化堕落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失去最完美的欢乐。——洛克菲勒

16、越聪明的人,越懂得沉默,就像成熟的稻子,垂下稻穗。——洛克菲勒

17、全面检查一次,再决定哪一项计划最好。——洛克菲勒

18、一个人不可能靠着运气而成功,而是要付出努力的代价。——洛克菲勒

19、每个人都是他自我命运的设计者和建筑师。——洛克菲勒

20、一旦确定了目标,就应尽一切可能,努力培养达成目标的充分自信。——洛克菲勒

21、我做事总有一个习惯,在做决定之前,我总会冷静地思考确定,但我一旦做出决定,就将义无反顾地执行到底。——洛克菲勒

22、如果你们想成为重要人物,就必须首先使自我承认“我确实很重要”,并且要真正的这么觉得,别人才会跟着这么想。——洛克菲勒

23、没有谁能够阻挡我们回家的路,除非我们不想回家。——洛克菲勒

24、应付人的本事也是一种能够购买的商品,正如糖或咖啡一样,而我愿意会付酬购买这种本事,它比世上任何别的东西都多。——洛克菲勒

25、没有不幸经历的人,反而不幸。——洛克菲勒

26、我一向财源滚滚,心如天助,这是因为神知道我会把钱返还给社会的。——洛克菲勒

27、越是认为自我行,你就会变得越高明,进取的心态会创造成功。——洛克菲勒

28、一个人不能主宰一个团体。——洛克菲勒

29、尊严不是天赐的,也不是别人给予的,是你自我缔造的。——洛克菲勒

30、我总设法把每一桩不幸化为一次机会。——洛克菲勒

31、为工作要有建设性的争吵。——洛克菲勒

32、让别人打头阵,瞅准时机给他一个出其不意,之后居上才最明智。——洛克菲勒

33、一个人必须找到自我的家,才不至于去流浪或者沦为乞丐。——洛克菲勒

34、爱情就像一粒种子,到时它就会成长开花。我们不知道开的是什么花,可是,肯定它会开花。——洛克菲勒

35、想获胜必须了解冒险的价值,并且必须有自我创造运气的远见。风险越高,收益越大。——洛克菲勒

36、在业务的基础上建立的友谊,胜地过在友谊的基础上建立的业务。——洛克菲勒

37、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洛克菲勒

38、上帝为我们创造双脚,是要让我们靠自我的双脚走路。——洛克菲勒

39、我需要强有力的人士,哪怕他是我的对手。——洛克菲勒

40、人生就是不断抵押的过程为了前途我们抵押青春,为了幸福我们抵押生命。因为如果你不敢逼近底线,你就输了。——洛克菲勒

41、智慧之书的第一章,也是最终一章,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洛克菲勒

42、我们思想的大小决定我们成就的大小。——洛克菲勒

43、从贫穷通往富裕的道路是畅通的,重要的是你要坚信,我就是我最大的资本。——洛克菲勒

44、你应当清楚,知识原本是空的,除非把知识付出行动,否则什么事都不会发生。——洛克菲勒

45、首先发现对方的弱点并狠命一击的人,常常是胜者。——洛克菲勒

46、一头猪好好被夸奖一番,它就能爬上树去。——洛克菲勒

47、在机会的世界里,没有太多的机会能够争取,如果你真的想成功,你必须要掌握并保护自我的机会,更要设法抢夺别人的机会。——洛克菲勒

48、良好的方案往往不是由互相容忍得来的,而是争吵的结果。——洛克菲勒

49、拐杖不能代替强健有力的双腿,我要靠我自我的双脚站起来!——洛克菲勒

50、要永葆身心的和谐,善待自我的一生,爱家人和朋友,知道其可贵之处,这恐怕是无可比拟的良药吧。——洛克菲勒

51、享有特权而没有力量的人是废物,受过教育而无影响力的人是一堆一文不值的垃圾。——洛克菲勒

52、要取得今日的成功,就要在教育与努力之外再加上这些要素,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丰富的心灵。——洛克菲勒

53、我不会无视雇员的存在,反会认真看待他们,准确地说,在我的脑子里,始终把为我卖命的雇员摆在第一位。——洛克菲勒

54、自作聪明的人是傻瓜,懂得装傻的人才是真聪明。——洛克菲勒

55、拐杖不能代替强健有力的双脚,我们要靠自我的双脚站起来,如果你的脚不够强壮,不能支持你,你不是放下和认输,而是应当努力去磨练强化发展双脚,让它们发挥力量。——洛克菲勒

56、将一头蠢笨的猪夸奖一番,它也是能够爬上树去的。——洛克菲勒

57、坦率地说,自我感觉到人世间因贫穷而疾苦的时候,我就萌发了一个信念:我应当是富翁,我没有权利当穷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信念变得犹如钢铁般坚硬。——洛克菲勒

58、从最底层干起,一点一点地获得成功,我认为这是搞清楚一门生意的基础的最好途径。——洛克菲勒

59、坚强有力的同伴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不论哪种行业,你的伙伴既可能把事业推向更高峰,也可能导致集团的分裂。——洛克菲勒

60、凡事都得试试,哪怕期望微乎其微。——洛克菲勒

61、财富是意外之物,是勤奋工作的副产品。每个目标的达成都来自于勤奋的思考与勤奋的行动,实现财富梦想也依然如此。——洛克菲勒

62、没有行动就没有结果,世界上没有哪一件东西不是由一个个想法付诸实施得来的。——洛克菲勒

63、打先锋的是笨蛋,不管他们如何吹牛。仅有看准时机的之后者才能赚大钱。——洛克菲勒

64、没有体验过不幸的人,反而不幸。——洛克菲勒

65、我鄙视那些善找借口的人,因为那是懦弱者的行为,我也同情那些善找借口的人,因为借口是制造失败的病源。——洛克菲勒

66、凡事都需要看得远一点。你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心中必须装着第二步,这几乎是我一生的经验。——洛克菲勒

67、在苦难中向上攀爬的人,知道如何千方百计地去寻找方法手段,让自我得救。——洛克菲勒

68、我从来没想过会输,可是即使输了,唯一该做的就是光明磊落地去输。——洛克菲勒

69、每一次说不懂的机会,都会成为我们人生的转折点。——洛克菲勒

70、我们要勇于在别无选择中,毅然杀出一条生路。——洛克菲勒

71、在商场上,成功了的骗术并不是骗术。——洛克菲勒

72、忍耐并非忍气吞声也决非卑躬屈膝,忍耐是一种策略,同时也是一种性格磨练,它所孕育出的是好胜之心。——洛克菲勒

73、当红色的蔷薇含苞欲放的时候,仅有剪除周围的别枝繁叶,才能够在日后一枝独秀,放出妩媚艳丽的花朵。——洛克菲勒

74、正确的态度将我们引向致富之路,错误的态度却可能导致人财两空。——洛克菲勒

75、知识是外在的,是我们对所见事物的认识;智慧则是内涵的,是我们对无形事物的了解;仅有二者兼备,你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洛克菲勒

76、我们必须让自我成为一位策略性的思考者,而不仅仅仅仅是手段的设计者。——洛克菲勒

77、沉默带给你的好处很多,摆低姿态,变的谦虚,换言之就是,隐藏你的聪明。越聪明的人,越懂得沉默,就像成熟的稻子,垂下稻穗。——洛克菲勒

78、任何事情你钻得深,就引人入胜,就越来越重要。——洛克菲勒

79、你期望我能永远同你一齐出航,这听起来很不错,但我不是你永远的船长,上帝为我们创造双脚,是要让我们靠自我的双脚走路。——洛克菲勒

80、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得尽善尽美。你付不起贪小失大所累积的种种额外负担。——洛克菲勒

81、缺乏行动的人都有一个坏习惯:喜欢维持现状,拒绝改变。——洛克菲勒

82、要知道,地狱里住满了好人,失败的痛苦是商战的一部分,我们彼此都在扼杀对手,没有竞争奋斗到底的决心,就仅有做失败者的资格。——洛克菲勒

83、积累的知识越多,成功的期望就越大。——洛克菲勒

84、目的是我领导的依据,目的就是一切。——洛克菲勒

85、如果一个人每一天醒着的时候把时间全用在为了钱而挣钱上头,我不知道还有比这样的人更可鄙更可怜的了。——洛克菲勒

另外一个洛克 篇6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洛克的后人拉乌雷斯(Lovelace)伯爵将洛克的大量遗物公之于众,其中包括很多手稿、笔记和通信,使洛克一下子呈现出一副完全不同的面孔,在洛克研究界带来了巨大的震荡,也重新激起了人们对洛克的兴趣。在现代洛克研究的三个主要流派中,有两个的形成都大大依赖于对这些手稿的解读(只有左派的迈克弗森[C. B. Macpherson],似乎没有明显受到这批文稿的影响)。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通过解读其中的《论自然法》,特别是对其中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的仔细推敲,得出结论说,洛克并不像自由主义者们所崇拜的那样高尚(或肤浅),而是骨子里与邪恶的霍布斯一样,只不过以非常含蓄的语言传达了相同的思想而已。剑桥大学的思想史家约翰·邓恩(John Dunn)则把其早年文稿中一些矛盾和幼稚的说法归结于青年洛克的思想不成熟。他通过分析对勘洛克前后不同时期的文稿,得出了和施特劳斯完全不同的结论:洛克不仅和霍布斯完全不同,而且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充斥了他的著作的基督教说法。同样一批材料,为什么会导致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呢?

在这批档案中,虽然《论自然法》相对较长、较系统,而且可以补充两篇《政府论》,但最吸引人注意的,是一系列有关宗教宽容的文稿。其中有两篇《政府短论》,一篇是英文的,一篇是拉丁文的(我们分别称为《英文短论》和《拉丁文短论》),应当是青年洛克的习作,讨论的都是宗教宽容问题,而且其中的论调都与后来那封著名的《论宗教宽容:致友人的一封信》完全相反:早年的洛克竟然是完全反对宗教宽容的。只是稍后写的一篇《论宗教宽容》小文(后文称为《宽容短論》),才变得支持宽容了,而此文的写作时间,恰好是在洛克加盟自由派领袖、辉格党的创建者沙弗茨巴利(Shaftesbury)伯爵的集团之后不久。这几篇文稿的发现不仅让人们对洛克的思想转变发生了兴趣,甚至使人质疑这位自由主义思想家的真诚。难道,洛克仅仅是因为投身到了自由主义的权贵的阵营,才开始鼓吹自由主义和宽容论吗?如果他的那套自由主义思想只不过是迎合沙弗茨巴利伯爵的官样文章,这位御用文人提出的那点思想又有什么价值呢?

但施特劳斯和邓恩都没有怀疑洛克思想的真诚,他们更多看到的,是洛克思想的复杂性,或者说,整个现代自由主义的复杂性。他们相信,成熟的洛克所表达的那些观点,不是用应景文章就能写出来的。因此,重要的不是猜测他如何发生了这个转变,而是这种转变究竟意味着什么。

显然,他们所关心的都不只是洛克本人,而是如何重新理解现代西方的自由政治。它究竟只是一种精致的霍布斯主义,还是基督教文明的一种现代形态?它是对人的自然本能的一种满足和控制,还是有着更高贵和神圣的考虑?

除了施特劳斯和邓恩之外,拉乌雷斯档案造就的又一个重要成果,是毛里斯·克兰斯顿(Maurice Cranston)的《洛克传》。克兰斯顿不仅详细研究了拉乌雷斯档案中的洛克文稿,而且厘定了洛克的藏书、账单和别的大量遗物,令人信服地勾勒出了这位自由主义思想家的政治浮沉、思想发展,以及生活变迁,成为现代任何一个洛克研究者必读的经典著作。

依照克兰斯顿的描述,洛克不仅不是一个书斋中的学者,而且精明谨慎得近乎敏感。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投机”描述,但在成为沙弗茨巴利伯爵的家庭医生后,洛克的确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他从此在身份上和思想上都别无选择地成为一个自由主义者。但这给他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好处。沙弗茨巴利伯爵领导的辉格党坚决主张把天主教驱逐出英国政坛,因而与左右摇摆的查理二世发生了很多冲突。特别是在天主教徒约克公爵即位成为詹姆斯二世之后,沙弗茨巴利支持的蒙茂斯公爵叛乱被镇压。沙弗茨巴利死后,洛克也遭到监视,只好颠沛流离,到了荷兰。直到光荣革命,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从荷兰到英国继承王位,洛克与玛丽女王同船回到了英国。随后,他迫不及待地出版了《人类理解论》,一举成为著名的哲学家;而他的《政府论》上下篇和《论宗教宽容》也相继匿名出版。虽然这些著作的作者是约翰·洛克这件事很快就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但洛克始终守口如瓶,直到死前不久才承认自己写了这些书。

洛克精明谨慎的性格,不仅给那些怀疑他的思想真诚的人提供了借口,似乎也成为寻找他所谓“隐微的教导”的理由。不过,谨慎小心并不等于鬼鬼祟祟,精明也不等于虚假,政治斗争的复杂未必只会带来藏头露尾的无奈。对洛克的所有这些新发现,确实使我们不能简单接受很多固有的标签,但也不应该使学问变得更加素隐行怪。

比如,把洛克简单当成一个宗教宽容的支持者,确实已经显得非常肤浅,但若以为他那宽容的主张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或是他的宽容主张完全随着政治的风向变化,则是矫枉过正了。

英国的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二百年,对于现代社会的基本建构和精神气质都有着根本的塑造作用。而在这风云激荡的二百年中,教派之争始终是英国的一个核心问题,从亨利八世成立圣公会开始,到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登基结束。而思想史上的很多著名人物,像托马斯·莫尔、理查德·胡克、约翰·弥尔顿、托马斯·霍布斯、艾萨克·牛顿、约翰·洛克等,都以不同方式或多或少地卷入了这种宗教之争。洛克和牛顿这对朋友是这些人物中的最后两个,分别在政治理念和科学观念上为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与其说洛克为现代社会提供了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如说他一方面为解决英国二百年的宗教问题提供了一种理论方案,同时以自由主义政府终结了这些思想巨人的努力。正如教派之争是这二百年的英国问题的一个集中反映,洛克对宗教宽容问题的反复思考,也是他的思想努力的一个集中反映。

由此不难看出,虽然宽容论是对这一问题的集中解决,但无论就英国政治的现实层面而言,还是就洛克的理论解释而言,问题的焦点从来都不只是究竟是否应该宽容,而是如何处理天主教、圣公会、清教等新教派别之间的政治关系。而洛克虽然在是否宽容上几经变化,但他的立场和目的一直没有变,即,如何从根本上把天主教赶出英国。

我们若仔细看当时的英国政治,詹姆斯二世并不是一个尤其反对“宗教宽容”的国王。甚至可以说,在斯图亚特诸王中,詹姆斯二世在宗教问题上算得上相当开明的一个。他在一六八七年颁布的诏令明确主张宗教宽容。但洛克所属的辉格党集团还是在第二年推翻了他的统治,迎立他的荷兰女婿。詹姆斯二世之所以遭到反对,根本上并不在于他是否主张宗教宽容,而在于他是一个天主教徒;英国人之所以在一六八八年推翻他,就是因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从而有可能把这个天主教王朝延续下去。

早年的洛克主张对天主教实行更加严厉的手段,要求国家直接插手宗教事务。而在加入沙弗茨巴利集团后,他虽然在《宽容短论》中就表达了完全相反的看法,但对天主教的态度始终没变。洛克在文末清楚地指出,无论宽容还是不宽容,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持政治稳定,驱逐天主教对英国政治的干预。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就有必要团结新教各个教派,甚至那些宗教狂热分子。

若从现实政治的角度考虑,洛克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由主义者。宗教宽容的想法,与其说出于一种自由的理念,不如说出自对现实情况的深思熟虑和精明判断。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洛克与霍布斯都可以归为政治现实主义者,以英国的国家利益为最终的思考目的,而不像菲尔默那样,顽固地以某种理念来衡量现实政治的是非成败。甚至可以说,洛克比霍布斯的现实主义更加彻底,因为,霍布斯是从他的一套物理学和心理学观念,推出了自己的政治学说,而洛克是从一个现实的目的出发,回过头来寻找相应的理由和解释。

不过,更彻底的现实主义并不意味着更彻底的投机主义或相对主义。我们更应该相信洛克自己一再的声明,即他并不是一个隐蔽的霍布斯主义者。而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恰恰是施特劳斯最看重的自然法问题。早在《拉丁文短论》中,洛克在主张对宗教问题不该宽容的时候,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法律结构:神法,即道德法,包括制定法(即各种明确的诫命)和自然法,是最高的;其次是人法,即世俗国家的法律;再其次是兄弟法,或友爱之法,即各个宗教团体之内的制度法规;最后是私人法,是每个人给自己定的法律,包括道德自律和私人发的誓。在这四个层次中,较低一级的法应该服从更高一级的法,而上一级法律有权插手下一级法律,因而人法不能违背神法,兄弟法不能违背人法,私人法不能违背此人所属的教会的兄弟法。正是因此,洛克认为,国家大法虽然必须服从自然法,但各个教会内部制定的法律必须服从国家法律,而且国家有权力干预它。这就是当时的洛克反对宗教宽容的理论依据。

虽然这只是早年洛克的理论,其中却透露出他对一些基本问题的一贯看法。比如,对于自然法的观念,洛克就始终没有像霍布斯那样理解,而是继承了中世纪以来的传统,特别是有着胡克的极大影响,把它当做神法(即道德法)的一部分。成熟期的洛克虽然没有再明确谈这样一个四层的法律结构,但他在中期的《人类理解论》和晚年的《保罗书信诠释》中都有过类似的法律分类。因此,即使我们不把这个结构当做洛克思想的基本架构(像神法—自然法—人法是托马斯·阿奎那思想的基本架构那样),它至少揭示了洛克的重要倾向。这个倾向并没有随着洛克对政治与宗教的具体态度的变化而发生根本的改变。

如何理解自然法,始终是洛克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不僅拉乌雷斯档案中的《论自然法》以此为目的,而且《人类理解论》也是围绕人认识自然法的可能性展开的。洛克把自然法和制定法当做神法的两个部分。制定法是摩西和耶稣分别传达的上帝的具体命令,人们当然只能通过圣经来认识。而自然法是上帝让人用自然的理性之光来认识的法律。其内容与制定法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即二者都是道德观念。正如邓恩指出的,洛克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回到对自然法的讨论,是因为,他一方面相信基督教所讲的一套自然的道德秩序,另一方面也相信理性思考的力量。但是究竟如何在这两方面建立关联,即如何为道德秩序提供一个理性基础,是洛克一再尝试回答,但又始终未能圆满解决的问题。在《论自然法》和《人类理解论》中,这对张力都非常明显。洛克对自然法的考察,目的正是为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寻求这个认识论的基础。

虽然洛克相信,人类在理论上是可以认识自然法的,但他也很清楚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罪恶和谬误,知道多数人其实并不能认识自然法。这使他不得不正视人性的欠缺。不过,洛克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非常特别的。他既没有诉诸传统基督教的原罪概念,也没有认可霍布斯对人性本恶的冷酷认识。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天性谨慎的洛克开始了他自己的神学研究,并于一六九五年出版了另外一部匿名的离经叛道之作《基督教的合理性》。该书的全部论证基于对亚当、夏娃的堕落的重新解释和对原罪观念的否定。他认为,虽然亚当的后代都因为亚当的堕落而变得必死,但他们并没有他那样的道德亏负。这样,洛克笔下的人成为道德上无辜、但身体上必朽的理性动物。人不仅不是霍布斯笔下那充满欲望和虚荣、相互杀戮的豺狼,而且不再是传统基督教所讲的那永远背负着原罪、等待拯救的可怜虫。他们的唯一缺陷,是自然和生理上的有限性;而耶稣基督的拯救所带来的,不再是精神的完美,而是生命的不朽。对充满道德含义的自然法的无法认识,也不是因为人们天生道德低下,而是因为本来可以认识自然法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常常无法发挥它应该有的作用。对于这些无法通过理性认识自然法的人,当然需要特别的启示和神恩来帮助。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洛克笔下那著名的自由主义政府。正如很多研究者注意到的,洛克笔下的自然状态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自然状态中的每个人,都是自然法的执行者。为了维护和平状态,每个人都有权力惩治任何一个违背了自然法的人。这显然与任何一个传统的自然法论者都非常不同,与霍布斯笔下那为了走出自然状态而出现的自然法更是大相径庭。洛克并没有认为这样的自然状态等同于战争状态,但由于人的缺陷,自然法并不能得到完美的执行,从而会带来种种的不便。为了克服这些不便,人类只好组成政府,让一个更强有力的机构来执行法律。那么,这样的政府所制订的法律,当然要以神法为基本依据。在成熟期的《政府论》中,洛克以一种更精致的方式重新阐释了《拉丁文短论》中的那个法律结构。

这样建立起来的政府,当然与霍布斯笔下的利维坦有着根本的不同。人类虽然有种种缺陷,但人天生有执行自然法的权利;而由于人法还是低于作为神法一部分的自然法,它来自于自然法,也必须服从自然法。这样,人法的根本来源,其实是任何人在理论上都能认识并执行的自然法。而执行自然法的人因为是道德无辜的,所以并没有什么天生的亏负,他的自然生存所必需的,都成为他的自然权利。由此我们就可以明白,洛克之所以强调生命、自由、财产等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是因为它们都可以追溯到人性中的无辜状态;而人之所以有反抗政府、发动革命的权利,是因为他握有执行自然法的权利。同样,洛克之所以反对菲尔默把家长制用到政府中,是因为他把家庭也当做了由人的自然需求所衍生出来的制度,与人为建构的国家完全不同。

在这样一套观念之下,洛克重新思考宗教宽容的问题,除了出于团结多数朋友、共同对抗天主教的目的之外,也是因为他把信仰宗教的自由,当做了人的自然权利。至于国家对教会的政治管理(即人法与兄弟法之间的关系),一点都没有改变。于是,《论宗教宽容:致友人的一封信》所提倡的政教分离,一方面是对个体的信仰权利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教会权力的限制。它既成功地保护了新教各派的信仰权利,也有力地打击了天主教徒对政治的干涉。这才形成了一个既有道德意义、又有现实力量的自由主义的政治理论。

晚年的洛克长期住在伦敦附近的小镇奥兹,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对保罗书信的解读中。牛顿应该是他这个时期交往最密切的朋友之一,而牛顿当时对《圣经》的兴趣也非常浓厚,经常与洛克讨论对一些段落的理解。两个人或许都感到,要使他们提倡的自由和理性成为一种可以依赖的生活方式,必须在经典中寻求更多的支持。洛克一定知道,无论他在《人类理解论》中的讨论,还是对自由主义政府的设想,都还存在着很多缺陷和漏洞,而对《新约》的诠释,或许能够帮他找到理性思考所无法找到的答案。毕竟,要使自然状态下的人生成为可能,还要依赖人与上帝的关系。

可惜的是,《保罗书信诠释》未竟其功,洛克就离开了人世。他为自己写的拉丁文墓志铭或许能够帮我们理解他对自己和他所设计的新的生活方式的评价。试译如下:

洛克文化 篇7

美剧在全球影视剧市场上如日中天之际, 英剧成为半路杀出的程咬金。英国以制作考究精良的迷你剧见长, 英国迷你剧充分发挥了本国优势———迷你历史剧 (《都铎王朝》、《南方与北方》等) 、根据神话传说改编的魔幻剧 (《梅林传奇》) 以及文学改编版迷你剧 (《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队列之末》等) 。迷你剧处于小成本电影与高投入电视剧之间, 惯用在剧集之末设置悬念以产生使得观众“追剧”的效果。2010年元月, 英国HARTSWOOD电影公司为BBC制作并在BBC ONE和BBC HD频道上播出的迷你剧《神探夏洛克》 (又译《新福尔摩斯》) 跨越3年, 以平均每两年一季的速度播出, 真正意义上将“英剧”的概念推向全球市场。《神夏》在迷你剧市场上具有在商业上和文化上营销成功的典型性, 故本文选取该剧作为分析样例。

在跨越时间漫长的情况下, 《神夏》仍旧能在全球市场上收获如潮好评与大奖, 不仅与其改编水准、精良的画面相关, 更与BBC对该剧的推广和营销策略紧密相联, 本文旨在指出《神夏》不同于一般电视剧集的独特营销方式——跨媒介镜像式营销。

一、跨媒介镜像式营销:超越传统, 实现自主营销效应

(一) 传统营销方式

传统市场营销理论是一个从4P到4C再到4R的过程。“营销”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 60年代, 美国营销学学者麦卡锡提出了4P营销组合策略, 即产品 (Product) 、价格 (Price) 、渠道 (Place) 和促销 (Promotion) 。该理论仅仅重视卖方市场而忽视买方需求。到了90年代初, 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提出了4C理论, 即消费者 (Consumer) 、成本 (Cost) 、便利 (Convenience) 和沟通 (Communication) 。该理论在市场向买方转移的大背景之下将视角对准消费者, 认为成功的营销活动要以消费者为导向, 尽可能控制成本以使消费者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最后, 美国纽约“消费者关系全球策略公司”主席艾略特·艾登伯格提出了4R———Relativity (建立朋友关系) 、Reaction (快速反应机制) 、Relation (互动机制) 和Retribution (回报) 营销理论。在全球竞争越加厉害之际, 艾略特深刻意识到与目标消费者建立长期且稳固的关系的重要性。

传统的影视剧对自身的推广和造势过程主要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过程。一般说来, 越是持续时间长的影视剧越不容易维持对特定受众的持续吸引力, 那么在一季的剧末至下一季放映这段时间内, 如何抓住固定受众并将更多的潜在受众转化为固定受众, 提升有限节目的无限附加值, 增强受众的忠诚度和黏性, 是策划营销的重点。在对电影的营销中, 主要是通过前期推广、包装、广告来预热节目, 包括放出拍摄消息, 播放预告片 (Spoiler) 以及片花。中期包括影院对其的宣传、动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大众媒体进行造势。后期多为商业行为, 比如发行DVD、OST (Original SoundTrack) 以及与影片相关的周边 (Tie-in Products) , 这是剧集 (电影) 所带动的周边产业链, 这种周边销售行为是种跨界促销方式, 最初是为了增加额外盈利额。但电影的传统营销方式明显是缺乏后劲的, 它并没有考虑到影片对社会的持续影响力。

(二) 跨媒介镜像式营销

任何营销策略都旨在提升用户 (受众) 的产品 (作品) 的忠诚度, 增强用户黏性。受众对一个产品的忠诚度表现在两个方面:行为上的和心理上的。决定受众对产品 (信息也是一种产品) 的行为忠诚度的主要因素是获取的便捷程度;决定受众对产品心理忠诚度的主要因素是对产品内容的认可度, 不仅内容, 口碑、质量和发展潜力也很重要。行为忠诚度要求产品拓宽自己的经营渠道, 使受众 (尤其是潜在受众) 更易获得它;心理忠诚度要求产品发挥特定优势, 针对分众 (Nicht Audience) 做好内容, 打好口碑。值得注意的是, 在施拉姆的选择或然率公式 (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 中, 文化产品是极为特殊的一类, 一个受众如果在心理上对该产品产生依赖, 行为上的困难往往不成问题。当文化作为商品流通到市场, 其性质即发生变化。市场是供给与需求相汇合的地方, 通常来讲, 一般商品遵循着需求刺激供给的反应链。但在文化领域中, 供给造就需求, 从长期看是通过文化的适应, 从短期看是通过具体的供给活动和促销手段进行的。[1]在分析影视营销中的市场关系时, 应该考虑供给方所进行的营销活动对需求方所造成的影响。笔者以《神探夏洛克》为例, 分析该剧集中所涉及到的新兴营销策略。

1. 镜像式跨媒介营销

跨媒介营销者超越传统广告营销方式, 旨在用其他形式 (尤其是借助于多种媒体) 的推广策略来包装产品。常见的形式包括英特网、电邮、广播或其他任何大众媒介。跨媒介营销的效果往往比传统单一的营销模式更易成功, 因为这种策略加强了产品和受众的联系。

跨媒介营销一定要在各选定的相互联系的媒介间进行关系的互动。在《神夏》中, 这种跨媒介营销并不是传统的跨媒介方式, 而是一种被笔者称为镜像式的营销, 即在电影里所出现的被影片 (虚拟) 人物所使用的东西亦出现在了现实生活中, 这就加强了现实和剧集 (虚拟) 之间的纽带, 造成影片人物和现实观者的镜像式互动。这里笔者以《神夏》为例来解析该剧集是如何进行镜像式跨媒介营销的。

在第三季第一集“福至如归”主题中, 经历两年, 华生已经蓄起了小胡子, 但是归来的夏洛克一句“胡子不适合你”使得华生立刻刮掉了胡子:

华生:我刮胡子不是为了夏洛克·福尔摩斯。

玛丽:你不如把这句话印在T恤衫上。

这段未婚妻玛丽和华生的对话可能只是在剧中说说, 但是该集一结束, BBC官网的购物频道便推出了印有这句话的T恤衫。很快国内大型B2C购物网站淘宝网也有卖家开始代购。这是一种将剧情套现到真实生活中的例子之一, 即一种笔者称之为“镜像式”的跨媒介 (从电视到网络) 营销, 这件T恤衫不仅仅作为电影 (电视剧) 的衍生品 (tie-in products) , 它更是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联, 让受众处于镜像之中, 充分调动起受众的参与感, 从而加强双方联系。

同样, 在《神夏》剧组知道了全世界的“腐女”们 (倾向于BL情节的女性群体) 对“卷福”和“花生”间的关系抱有幻想之后, 在第三季中, 编剧们甚至将粉丝这种情节搬进了剧情里:

图示:剧情中加入了粉丝想象的BL情节

2. 衍生的虚拟社交网络 (Tie-in Media)

按照一般在剧情中出现的网页来说, 一般是完全虚拟出来的网站, 即观众无法在现实中找到该网站。但是在《神夏》中, 夏洛克自己的网站“The Science of Deduction”和华生的博客都是存在并且向大众开放的。夏洛克从自己的网站中寻找案件的线索, 以及在破案后将案件处理过程写在上面, 而华生的博客竟然还“真实”记录了他和夏洛克的相识过程以及协同探案的经历。《神夏》第三季开播前的圣诞节 (当地时间2013年12月25日上午9点) , BBC公布了一条7分钟的短片, 与此几乎同时, 华生的博客在进行了更新, “华生”写了一篇名为“Many Happy Returns”的博文, 该文章和短片内容一致。

和很多电影或电视剧播出后的商业行为不同, 这些真实存在的虚拟社交网站作为衍生周边之一, 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这种因为在剧情中出现且在现实中存在的网站, 被称为Tie-in Media。[2]在这些虚拟社交网络中, 我们同样能看到“镜像式”的互动———将剧情延续到影片之外, 营造一种剧中人物的确生活在观众身边的气氛, 以在每季间隔两年的长时间“追剧”中保持受众的新鲜感和黏性。

图示:影片中华生医生的博客在现实中的确存在。

图示:每篇博文还配有评论, 评论多来自影片中观众熟悉的虚拟人物。

图示:夏洛克自己的网站“The science of deduction”同样存在于现实中。

3. 粉丝 (fandom) 的替代性作用

Tumblr成立于2008年, 属于介于博客和微博客之间的一种轻博客网站, 它同时也是“轻博客”的鼻祖。没有微博客的字数限制, 也比传统的博客简便易用, 十分注重用户体验和界面友好性。用户可在Tumblr上发表图片或者视频音频, 并且中国大陆对互联网用户进入Tumblr没有限制, 于是这成为大陆地区粉丝的聚集地。“粉丝”就是基于特定兴趣和价值观形成的特殊分众群体, 它既可能是主流也可能是非主流群体, 他们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兴趣点上 (通常是明星、影视剧) 。笔者认为, 《神夏》在商业和宣传上的成功, 部分要归功于世界范围内的活跃的粉丝群, 而在这里, 粉丝群却变成了一种官方宣传的“替代物”———即积极的粉丝充当了宣传本身, 他们不再是等着官方向他们宣传和鼓动, 相反他们常常自己取得一手信源并将消息以互联网为基质向所有媒体辐射, 充分扮演了民间“自足的宣传分支”。笔者将以《神夏》为例, 从粉丝文化入手解析这种替代性作用。

(1) 无处不在的粉丝文化

第一个现代化的粉丝群体发源于对柯南·道尔爵士“福尔摩斯系列”的追崇。在1887年柯南道尔首部小说《血字的研究》出版之后, 早期的福尔摩斯追随者们不满足于仅仅读小说, 他们热切希望参与到福尔摩斯的探案中去, 于是他们自创了一些案件来让福尔摩斯解决, 这就是最初的Fan Fiction。[3]而在柯南·道尔于1893年赐福尔摩斯“一死”之后 (“The Final Problem”) , 小说粉丝群竟然举行了大型的公开悼念会。以至于后来来自公众的压力迫使柯南·道尔重新考虑福尔摩斯的“复活” (“The Empty House”) 。

在新世纪, 粉丝文化有了更丰富的形式。借助于网络开展的粉丝集会和讨论组在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下, 影响比上个世纪更加强大。粉丝们有固定的论坛、博客以及微博等社交网站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 以个人为传播主体的“节点传播”, [4]这种“节点”传播方式将每个人都当作传播的关键点, 于是产生诸如“用户生产内容” (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s) 。接下来, 笔者将以《神夏》为例从几个方面解析粉丝文化。

(1) 同人文 (Fan Fiction) 与漫画 (Comic)

当《神夏》在全球市场取得巨大成功之际, 各大媒体给它冠予“神剧”的称号, 并且因为剧中夏洛克和华生的关系“微妙”, 被全球“腐女”们大做文章。“同人小说”, 本是大众对于小说、漫画、影视作品中所出现的人物进行在故事情节等元素的重新安排和创作———最早的同人小说来自柯南·道尔的追随者们, 如今常以网络论坛 (尤其是文学论坛) 为载体进行传播。

在《神夏》中, 撰写同人文的“同人女”和传播同人文的多数为“腐女”。该名词源于日语, 系音译。这是一个对漫画、小说以及影视剧中有“暧昧”关系的男性们 (Boy’s love) 抱有异常兴趣的女性群体。“腐女”是她们对自己爱好的一种自嘲式称呼。早前, 在《神夏》第三季首播时, BBC即对中国的“腐女”现象进行了报道:

But the most fervent fans are those intent on finding a gay subtext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lmes and Watson.There are numerous Chinese sites that host Sherlock fan fiction, depicting the detectives as a couple.And among this group of fans, many identify themselves as funu or"rotten women"-young women who like gay stories.[5]

但实际上, “腐女”现象是全世界性的。这也是《神夏》为何会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热潮的原因之一。

同样, 日本杂志《少年ACE》于09年开始连载署名为Jay的同人漫画, 取材自BBC《神探夏洛克》, [6]漫画人物仿照真实角色刻画, 不过对剧情进行了改编。同样, 全国各地的粉丝们还模仿片中人物的造型来表达他们的喜爱。Cosplay, 是Costume Play的简称, 指穿着与动画、游戏或影视作品中相关人物相同的服饰和配饰等来模仿人物。

图示:日本漫画月刊《少年ACE》上连载的BBC Sherlock改编漫画版

图示:国外粉丝cosplay夏洛克

(2) 片段拼凑的剧情———播客视频

除了同人小说和改编漫画、Cosplay影视作品中的人物, 粉丝们还将剧情剪辑下来添上背景音乐和字幕, 做成各种风格迥异的片段, 有搞笑的也有温情型的, 还有对剧情的盘点和梳理。但多数粉丝自制的“MV”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夏洛克和华生之间的“感情”。

如果说Fan Fiction是在文字上对原著或原剧进行再创作, 同人漫画是在绘画上进行第二次加工, 那么通过适当的剪辑将会产生一个更加“真实”的故事片段。《神夏》的粉丝们通过将自己剪辑的片段配上音乐, 上传到YOUTUBE (或者优酷) 上, 以这种方式对故事进行再加工的优点在于借用“播客”这样一个自媒体平台, 不仅实现了音视频的低门槛化, 更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自由表达的影音平台。视频常常以一种“串烧”的形式进行连接, 比如有粉丝将同是同一个编剧的系列迷你剧《神秘博士》 (Doctor Who) 和《神探夏洛克》片段相连接, 营造出全新的故事和气氛。下图截至优酷网上由国外网友制作的视频, 通过剪辑和特定技术, 巧妙地将两部影片结合起来, 全片可以说结合得天衣无缝, 以至于很多网友跟帖以为是BBC官方所做。

图示:网友上传的“神剪辑”之作将《神秘博士》和《神夏》相结合。

(3) 地毯式搜索———考据癖

粉丝们自然要对该剧的各个环节进行追踪式扫描, 从原著到幕后、从片场情况到编剧, 他们深入各个细节捕捉一切关于影片的信息。首先, 本来就是原著粉丝的网友细致地跟进剧情, 在论坛上开贴详解两位编剧如何将原著情节融入现代化的改编版中, 他们甚至反复观看影片以取得细节上相似点, 并积极向其他观众传播改编的情况, 从而促使电影粉丝对原著产生兴趣。

第二, 在《神夏》中, 夏洛克的大衣、皮鞋、裤子、围巾甚至是睡衣和猎鹿帽, 都被对时尚敏感的粉丝挖出了品牌和价格。例如, 紫色衬衫是杜嘉班纳 (Dolce&Gabbana) , 价格在150英镑到460英镑之间;夏洛克那一套西装来自Spencer Hart, 价格在495英镑;皮鞋来自法国品牌Yves Saint Laurent (圣罗兰) , 藏蓝色围巾则是英国传统品牌Paul Smith之作。不仅如此, 淘宝上惊现众多店铺开始卖按照版型制作的同款大衣和围巾, 甚至是仅仅在福尔摩斯小说界流行的猎鹿帽也开始变为一种时尚。

第三, 扮演夏洛克的本尼迪克特声音极富磁性, 于是有粉丝扒出了本尼迪克特为BBC的纪录片《南太平洋》的配音, 以及更多的本尼迪克特之前的所有舞台剧、配音和有声书, 甚至还有粉丝听出他的口音属于RP (Received Pronunciation) , 亦称女王口音 (Queen’s English) , 属于英式英语口音中最为标准的一种。

(2) 积极的替代性作用

粉丝群体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参与到剧集的各个宣传环节中去, 并且将这个宣传周期延长, 更为重要的是, 粉丝在这里起到了替代官方宣传的作用。

这是一个完全自发的宣传组织, 在其中, 每个粉丝都在自媒体网络上能起到了“节点”的作用, 他们第一时间将信息搜集并发布于论坛、博客或者微博等社交网站上。但是同样, 粉丝群中存在“意见领袖”, 这些意见领袖们通常是消息灵通的人士, 他们常常关注官方动态或通过内部信息, 第一时间将关于剧集的进展汇报给其他粉丝, 这样, 他们就充当了自主的宣传者。粉丝们甚至在各地发起了以“I believe in Sherlock”为宣传口号的团体文化活动, 使得Sherlock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他们在大学里涂鸦, 制作海报, 其内容均是关于Sherlock的。

使粉丝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积极性, 参与宣传流程, 这不仅减轻了官方的重担, 通过粉丝的参与提升了影片的知名度, 更是让粉丝觉得影片已经深入到他们最平常的生活中了。这样大大提升了粉丝的黏性。

二、文化:对软实力的推广

(一) 文化营销和软实力

在考虑到输出产品的持续发展力时, 在文化市场领域的文化产品有其本身的特性———除了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之外, 文化产品还具有意识性特征。它既创造着精神产品, 又时刻被产品的精神所形塑。文化营销就是利用文化来进行的营销, 它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要有一种核心价值观念, 围绕这种观念形成一种营销理念, 文化营销隐藏在产品的输出中, 一部影视剧不仅在讲故事, 更是在故事背后或明或暗地倾注了本国的文化成分。在《神夏》中, 紧张诡谲的故事情节、烟雾蒙蒙的城市, 甚至是221B这个著名的门牌号码, 都可以立即显示出其背后的文化底蕴 (侦探小说、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和柯南道尔) 。

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早已被各国重视, 与军事、经济和科技等“硬实力”相比, 前者更具有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优势。文化软实力具有天然的诱惑力, 它是本国文化上魅力的体现, 文化营销要实现的就是对本国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软性”推广, 在使他人接受之时同时享受一种精神愉悦。

(二) 《神夏》中的文化营销形式

1. 改编原著:有价值的冒险

没有哪一部作品能够在经过百年之后无数次被搬上银幕, 却依旧能掀起狂潮。通过将受欢迎的经典进行合理且极具创造性的“再编码”, 可以实现对传统的再塑造。

《神夏》的编剧们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将背景放置于现代伦敦, 十分巧妙地将原著细节与改编的迷你剧相结合, 同时扩大了原著读者群和影迷群。对于柯南·道尔的死忠来说, 他们绝不会错过任何一部以此为蓝本的改编剧, 而对于影迷来说, 有相当一部分影迷为寻找影片与原著的异同点而转向对原著的阅读。这就在视听文化与文字文化间搭起了桥梁。有数据显示, 《神夏》剧集的流行明显提升了柯南道尔原著的销售量。[7]显然, 这就将视听文化下成长的一代带入了阅读时代, 带入了大不列颠的文化传统———“福尔摩斯系列”原著, 这些文字符号俨然成为英国文化的缩影。

2. 建构城市影像

英剧在取材上多以历史题材以及文学作品为主, 着力表现英国本土风貌和不列颠的性格。借助影视剧实现对本国文化价值的传播, 英剧更明显地集中在历史、文学以及对城市的表现上。

比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摩登都市伦敦。从原著中我们可以领会到柯南道尔笔下那个阴暗潮湿且逼仄的老伦敦, 是维多利亚时代既繁盛又衰败的工业城市。而时间跨越两个多世纪, 21世纪的伦敦更注重其城市国际形象的宣传。而这种对新伦敦的形象刻画要在观众预期之中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宣传效果。“刻板印象”有时候是看待人和事物的错误方式, 但它也有助于快速了解一个新事物。虽然《神夏》只是一部迷你剧, 但突破其他迷你剧每集只有20~40分钟的局限, 将时长扩展到90分钟———即一部普通电影的长度, 不仅仅为了“讲故事”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有更多的镜头对准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伦敦塔、泰晤士河、伦敦眼, 以及标志性的黑色出租车, 红色邮筒, 都成为《神夏》的表现对象

3. 国际交流的契机

和前两季不同, 2014年1月开播的第三季给了中国特权。早在2013年12月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访华之际, 回答网友提问时, 竟有网友纷纷问道《神夏》什么时候能在中国上映, 并且还恳请首相回国帮忙催BBC加快进度。一部迷你剧竟然可以使得粉丝们兴师动众地去“请”卡梅伦“催剧”, 可见其影响之大。

不知道是不是“首相催剧”发挥了作用, BBC在播出时间上第一次给了中国特权———中国将是全球除了英国本土外最快看到首播的国家!仅仅比英国慢了2个小时。[8]这在中英两国的文化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除了BBC方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 更是察觉到英式文化在中国的可接受潜力。不仅如此, BBC此番还自带中文字幕, 在时间和效率上为该剧和中国粉丝们见面提供了特权, 被网友称为“自带嫁妆”。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对《神探夏洛克》的商业和文化分析中, 笔者认为这部系列迷你剧取得全球性的成功要归功于其在商业上和文化上的营销策略。

但相对于传统的影视营销, 《神夏》却有不同。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镜像式”营销手法, 首先, 它将商业营销融进剧情里, 而不是独立的商业行为, 这很好地加强了受众与影视剧的联系;其次, 它还创造了一些虚拟的社交网络, 完整地保留了剧情里的情景, 使观众时刻被牵引在剧情的进展中;最后, 粉丝在这里起了替代性作用, 他们积极为《神夏》进行宣传, 其行为是完全自发的, 通过同人文、同人漫画、Cosplay、制作视频和对各种有关电视剧的细节进行追究, 在社交网络上掀起一股草根阶层的“革命”。

而在文化领域内的营销活动也同样成功, 甚至有网友感叹:仅仅一部电视剧, 就足以拉近中英人民的友谊。可见其在宣传英国文化上的效果, 其中囊括了很多层面:伦敦旅游业、对柯南道尔原著的阅读、对英国传统服装品牌的认识甚至学习英式英语 (粉丝们整理出了全剧剧本, 并逐一解读英语用法) 。

这种成功的全方位式营销策略赢得了非凡的传播效果, 笔者认为是一种“立体式”传播, 它并不仅仅把眼光局限于纯商业行为, 它最值得中国借鉴的是如何将文化融合进商业行为中, 而不会显得生硬或矫情。同样是“神探剧”, 我国的《神探狄仁杰》电视剧系列却难以走出国门, 在今年年初, 《神夏》带着第三季重新席卷了整个中国。为此《人民日报》撰文《福尔摩斯身后的网络全球化》对此现象评论:“英国人将福尔摩斯旧瓶装新酒, 引来全世界网友的狂欢。互联网发展就要有登峰造极的气势, 只有这样, 我们才不会为看了几集福尔摩斯欣喜若狂, 也许可以尝试让大不列颠岛上的观众知道, 我们有个叫狄仁杰的神探, 也是不错的。”[9]当然, 这种尝试需要一个过程, 但是笔者认为对于《狄仁杰》, 《神夏》的营销方式是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远婴.电影理论读本[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9.

[2] .让·米特里.电影美学与心理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8.

[3] .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5.

[4] .薛雯雯.社会化媒体营销创新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1:3.

跟着文洛克游伦敦 篇8

首先, 发动艺术家和设计师来对某一主题事物进行创作, 之后, 再把这些造型千奇百怪的艺术品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装点了街头, 又等着人们去发现。比如, 4月时趁着复活节找彩蛋;5月、6月的女王登基60周年钻禧就找电话亭;到了奥运来临, 就是找伦敦奥运会的吉祥物——文洛克和曼德维尔。

在伦敦奥运会与残奥会期间, 一共有82个文洛克与曼德维尔, 经过不同的设计师之手而穿上了各式各样的“衣服”, 散落在市区的各个角落。为此, 伦敦市还特地出品了一份游览线路图, 鼓励大家都上街找吉祥物去。这82个吉祥物一共串联起了6条线路, 每条线路都有不同的风格, 也是游览伦敦的好方式。

那么, 接下来就循着文洛克和曼德维尔的踪迹, 看看伦敦不同的风景吧。

【红线】政治文化中心篇

威斯敏斯特到滑铁卢这两个地铁站之间的泰晤士河南北两岸, 真是最有趣的地方了。北岸是严肃庄重的政治中心, 而南岸就是活泼热闹的文化中心。

比如, 我在南岸与大本钟遥遥相望的地方拍到了“大本钟文洛克”, 在水族馆前拍到了“水底世界文洛克”, 正对国会的岸边有“礼仪发言人文洛克”, 坎特伯雷大主教在伦敦的官方住所的兰柏宫前就是“兰柏宫文洛克”等……

这条线路串联起的北岸占有国会、有大本钟、有西敏寺。而过了桥, 来到南岸, 就是繁盛的文化中心, 街头艺人占据着每个角落。这里有伦敦眼, 有画廊, 有皇家节日音乐厅, 有水族馆, 还有精致的餐厅和酒吧。美食广场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风味小吃, 打扮各异、变着法儿表演的艺人把南岸挤得满当当, 光是驻足观看他们, 就能让人流连半天。除此之外, 还有小型游乐场, 充满了大人小孩的欢笑声……难怪这里从来都熙熙攘攘热闹不断。

所以, 在泰晤士河南岸散步是从来不会感到无聊的。这里不仅有泰晤士河边的清新风景、清凉河风, 还有往来不绝的人群和欢声笑语。热闹莫过于此。

【粉线】繁华热闹西区篇

粉线主要是围绕着伦敦繁闹的西区展开。这里有数不尽的精彩店铺、剧院和惊喜。在这里漫步, 总有宛如挖宝一般的心情。可能只是一瞥, 就能与无比美妙的体验邂逅。着实是一场丰富心灵的文化与艺术之旅!

不过, 在进入西区前还能接触到河堤边的一处公园绿地——维多利亚河堤花园。

这里虽然就在伦敦城中心的岸边, 但我却很少有闲心和机会来这里。即使路过, 也是匆匆在人行道上走过。所以, 从来不知道还有这么一片美丽又宁静的花园。

花园中, 有人聊天, 有人坐在餐厅的露天桌椅边看报, 有人在草地上跟朋友聚会、野餐, 有人在悠闲地漫步, 也有人打乒乓球……在周末, 能偶然逛到这里, 听着鸟语, 闻着花香, 看着满眼青葱, 然后深深吸气, 吸进了满肺的新鲜空气……突然觉得, 伦敦是这样美好的一个地方。即使辛苦一周, 即使几步开外就是喧闹的市区, 这里也可以很轻易地闹中取静。

而漫步到附近的西区, 则剧院鳞次栉比, 各种演出次第上演, 永不停歇。街头艺人聚集的科芬园 (Covent Garden) 也在这附近。园内有众多富有艺术感、充满创意的店铺, 而表演的艺人都得有两把刷子, 懂得如何取悦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口味刁钻的本地人。

距离科芬园不远处就是中国城, 从这里走出去不远就是特拉法尔加广场。它是为了纪念著名的特拉法尔加港海战而修建的, 而如今, 广场上总是有各种热闹的活动和现场演出, 奥运倒计时牌也立于此, 藏品丰富的国家艺术画廊也免费开放。

【黄线】多元文化东区篇

黄线的主题是围绕着东区展开的。这里不似西区的高雅和华丽, 而是充满了独特的叛逆和活力。

临近码头的东区曾是拥挤的贫民区, 贫穷、落后, 但也是艺术家和设计师聚集的地方。创意产业得以快速发展, 街头涂鸦带来了蓬勃的活力, 继而, 独具个性的画廊、酒吧、俱乐部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Spitalfields Market是伦敦最有个性的市场之一, 在上面可以感受时尚, 购买古董服装、手工艺品、潮流杂货……想要淘到好货, 全凭眼力和卓越的品位。

它附近, 就是伦敦潮流达人和艺术家、设计师们最喜欢逛的时尚圣地Brick Lane (红砖巷) 。红砖巷的别名是“咖喱之街”, 因为这里最初是伦敦新移民的聚居地, 犹太人、印度人、孟加拉和中东人在这里生活, 所以这里总能带给人很多异域风情。特别是在周末, 最为充满活力。一整条街上布满了富有特色的古董或二手摊位, 街边有便宜却极具个性的服装店、热闹的市集和美食广场。

黄线的关键词就是尝美食, 喝啤酒, 听老唱片, 买复古服饰, 淘手工艺品。只要有耐心, 有品位, 你不仅会收获最有个性又独特的东西, 还能感受到伦敦包容万象的文化和艺术魅力。

【绿线】休闲漫步绿地篇

英国总有大面积的漂亮公园, 而绿线就是以绿地为主, 并选择了伦敦最美公园之一的摄政公园来设置线路, 一圈走下来就能把摄政公园看个大半。

逗逗松鼠, 给天鹅拍个照, 躺在湖边的折叠帆布椅子上小憩一会儿的工夫, 也许就有几只野鸭在你身边踱步;在树荫下乘凉野餐, 嗅嗅玫瑰园中馥郁的香气, 那里还有被设计成米字旗图案又色彩缤纷的花圃;环顾四周, 看不到高耸的大楼, 只有面前的湖面光滑如镜。在宽阔的草地之上、布满了积卷云朵的晴空之下漫步时, 我才发觉城市中的世界也有这么开阔的风景, 而我是那么渺小地立于世间, 脑中的纷乱杂念也就一下子抽离出来, 消失在这天地之间。

“福尔摩斯文洛克”让我想起这附近就是贝克街, 身上画满了动物的文洛克又提醒了我摄政公园还是伦敦动物园的驻地, 大量的珍稀动物栖息于此……

我真是想不到什么比逛公园更能纾解压力和疲惫, 或是悠闲地度过一个周末了。

【蓝线】浪漫清新河岸篇

蓝线串联起了伦敦塔、塔桥、巴罗集市、泰特现代美术馆、圣保罗大教堂、市政厅、伦敦大火纪念碑等地。在领略伦敦的人文气息的同时, 又能欣赏泰晤士河两岸的风景。

探索这条线路时, 我攀登了之前从不知道可以登顶的纪念碑, 得以小瞰了一番伦敦市。又在伦敦塔边, 看到了乌鸦图案的文洛克, 了解到一则关于伦敦塔的传言:据说塔顶的乌鸦们一旦离去, 这座塔也将倒塌。而这个冰冷森然, 曾做过堡垒、军械库、宫殿、避难所以及监狱的伦敦塔, 却也是最受欢迎的人气景点之一。里面的珠宝展示室还收藏了女王及王室的众多珍贵藏品。

伦敦天气的阴晴不定是出了名的。在来到伦敦塔之前, 我曾被突降的雨水折腾得不轻。但不久后, 天空就像被洗过了一般干净, 阳光明媚得让人睁不开眼。虽然我是真的不喜欢英国那说来就来, 却怎么也不走的阴雨, 但只因是在伦敦, 我才能对这些恶劣的天气不那么计较吧……因为, 只要太阳稍微露个小脸, 周围的风景就瞬间美得不像话。深深吸一口气, 抬头仰望一下干净的晴空, 看看周围古典而美好的建筑, 让你全然没了脾气去继续恼怒天气……

伦敦, 你真是太“狡猾”了!

而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它风格变化之快之明显, 时常让人惊叹。过了塔桥, 来到南岸, 就像告别了身后的古朴与沧桑, 步入崭新又摩登的新天地一般。这里有高楼大厦, 有球形的伦敦市政厅, 有刚落成不久的英国乃至欧洲第一高的碎片大厦, 也能经过岸边停靠的贝尔法斯特号巡洋舰和购物与休闲的场所Hay`s Galeria。而沿着岸边步行不久, 又能来到伦敦最出名的食品市场——巴罗集市。

岸边的莎士比亚环球剧院是专门为了欣赏、研究莎翁和他同时代的优秀剧作家作品的剧场。旁边的千禧桥, 一边是收藏作品极丰的泰特现代美术馆, 另一边就是重量级的圣保罗大教堂。这是英国第一大教堂, 也是英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紫线】典雅奢华高街篇

很多人来伦敦, 都是冲着它的繁华, 冲着购物来的。

用紫色串联起的线路连接了市中心的摄政街、牛津街、邦德街和皮卡迪利广场这一带, 也就是伦敦的Mayfair区。这一区域, 是伦敦最贵的地段, 也是有钱人才能享受的住宅区, 所以, 高雅又富含历史韵味的建筑和广场自然少不了。当然, 购物达人们来到这里, 更多的是为了时尚品牌店铺和高档百货店。

除了你能想象得到和想象不到的所有奢侈品或高街品牌店以外, 在Hamley’s里还有世界上最多的玩具, Thomas Goode的瓷器也享负盛名。如果这些都逛不够, 还可以在夏季的老牌百货Selfridge’s楼顶天台上打高尔夫, 在皇室御用的杂货店Fortnum&Mason买果酱和茶点, 在丽兹酒店品味一番提前预定的下午茶……这真是上流社会才有的优雅生活。

皮卡迪利广场上的爱神雕像之下, 永远都坐满了人群。大屏幕上跳动着流光溢彩的广告, 红色巴士和黑色出租车川流不息, 街边艺人的表演总能吸引众多人来围观……在奥运期间, 连接着广场及牛津街的摄政街, 还挂上了万国旗, 代表着所有来参加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国家。

在这一带丰富的物质世界中流连, 眼睛时常会被迷乱到看不过来, 人也变得格外不理智, 所以要小心, 钱包不要瘪得太快才好。

探索城市未知的宝藏

当我循着地图线路在伦敦游览, 一边看风景, 一边找吉祥物, 立志要把它们找全的过程中, 也走过了很多自己之前从未走过的地方, 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地方, 看过了漂亮的风景。

洛克作文辅导站 篇9

在黑衣人离开商场后不久,龙星和三个小伙伴也来到这家商场。

大家跟着龙星在商场里东走西转,脑袋都快转晕了。小桃上气不接下气地问:“龙星,你到底想买什么啊?”

龙星东张西望道:“我想买个魔法追踪器,在哪里呢?”

“你早说嘛!”奥多懊恼地说,“商场门口不是有方位图吗?我们可以先去那里确定好商品的位置再去找,就不用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了。”

龙星一头雾水地问:“方位图怎么能确定商品的位置?”

“你啊你,一点生活常识都没有。该怎么跟你解释呢?”奥多觉得大伤脑筋。

“可以用怎么确定作文主题的方法解释给他听啊!”小桃提醒道。

“对对对!”奥多眼前一亮说,“一个作文题目对作文的内容往往有限制,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词,从大的方面入手,然后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确定主题。拿《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这个作文题目来说,从‘事’字我们首先可以确定这是一篇写事的作文。要写什么事呢?我们从‘趣’字可以看出要求写的是有趣的事,而是不是伤心事或者苦恼事。接着,我们从‘一件’确定了趣事的数量,从‘我的身边’确定了事情发生的范围和对象。通过这样层层推进,我们的写作范围逐渐缩小,主题也就越来越清晰明确了。这下明白了吧?”

“明白了。哦,还是不明白。”龙星仍旧像雾里看花一样。

“嗨!跟他打比方有什么用呢?还是就事说事吧!”说话间,大家己经来到商场的门口。法比亚指着墙上的方位图解释道:“你看,这家商场共有食品区、百货区和生鲜区三个区。你要买的魔法追踪器肯定不会在食品区也不会在生鲜区,所以我们要去百货区找。而百货区又分为鞋服区、电器区、魔法用品区……”

“哦——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去百货区的魔法用品区里找魔法追踪器。”龙星终于开窍了,他飞快地跑进商场里。弄清方位真是事半功倍,他很快就买到想要的东西了。

第八十集奉上寓言得谅解

四个小洛克买好东西,正要离开商场,两个保安突然拦住了他们。保安面无表情地说:“诸位,今日商场有大量商品被盗,麻烦你们配合检查一下。”

法比亚怒不可遏道:“你们竟然怀疑我们?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们检查结果:我们绝对没——有——偷——东——西——”

检查完后,清白的法比亚很不甘心地质问道:“现在你还有什么话好说?”

保安的脸上青一阵红一阵,只能连声道歉道:“对不起,对不起……”

“算了!算了!人家也是例行检查嘛。”奥多故意转移话题说,“你一开始就把检查结果告诉他们,然后他们开始例行检查,而结果又和你说的一个样。你不觉得这与作文中的倒叙很相像吗?”

法比亚仍旧气呼呼地说:“我可不知道倒叙是什么东西。”

“你不知道,就让我来告诉你吧!”一个保安讨好地说,“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对对对!”另一个保安接着说,“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我曾经发表过一篇叫《笼鸟》的寓言,就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我现在把它背出来请你们指点:

那只卖乖的鸟恢复了自由,其它刚烈的鸟却仍旧关在笼子里。

事情是这样的,一群鸟被人关进笼子后非常气愤,对主人不理不睬。

不过,也有例外。笼中有一只鸟就特别爱卖乖。它每天都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并能按主人的要求唱动听的歌、跳优美的舞。主人格外喜欢它,时常把它从笼子里放出来玩,让它在屋子里活动。

对此,其他鸟特别瞧不起它,因为有骨气的鸟是不会去讨好让自己失去自由的人的。

这一天,主人照例把那只卖乖的鸟从笼子里放出来。突然,这只看似乖巧的鸟猛地从打开的窗口射了出去,再也不回来了。

洛克的教育思想探微 篇10

关键词:洛克,亲子教育思想,启示

洛克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他在《教育漫话》中系统地论述了如何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礼仪教育、道德教育和智力教育, 以成为合格的绅士。除了时代和阶级所带来的缺点外, 时至今日, 发人深省。其它的主张, 如对教育力量的深刻信念, 对父母的教育责任和早期教育的重视等见解, 洛克的亲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家庭教育, 以及搞好亲子关系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树立正确的家长权威观

在洛克看来, 家长的权威观可以归纳为两个字, 即“畏”和“爱”。父母若要在儿童心目中树立家长的权威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 要让儿童对父母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他说:“做父母的如果能在子女记事前, 就不屈不挠地使子女的意志变得平易近人, 那就可以自然成性, 不致发生反抗与怨恨。”如果孩子做了错事, 就不要姑息。如果孩子玩劣地坚持做你曾禁止他去做的本性不良的事情, 尤其是说谎, 你就始终用严厉的态度去对待他, 使他对你产生一种必要的畏惧。另一方面要让儿童对父母产生爱慕的心思, 对儿童特有的举动要宽容。他说:“你对于他在各种年岁的时应有的自由, 又能让他尽量享受, 对于他的稚气的举动, 欢乐的态度, 也看成年纪及轻的必要现象……使他在你的跟前不受到约束, 你把它看成你的一个伴侣, 宽容他, 爱怜他。尤其是当他做事做得好的时候, 向他表示亲热, 使他知道你在照顾他, 爱他……使他对你产生特别爱慕的心思。”[1]

畏与爱, 是树立和维系家长权威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儿童畏惧父母是树立家长权威的必备条件, 儿童爱慕父母是树立家长权威的基础。

2 树立良好榜样, 勿以己之不欲施于儿童

洛克认为, 儿童与父母在某种意义上是平等的。父母应该尊重儿童, 在他们面前树立好榜样。他们要求儿童不要去做的事情, 自己也不要去做, 因为儿童都爱模仿别人, 他说:“如果谁希望自己的儿子尊重他和他的命令, 他自己便应十分尊重他的儿子。你不愿意去效仿的事, 你自己坚决不能在他面前做。倘若某件事情, 你认为他做了是一件过错, 你自己不当心做了, 那么, 他便一定会以为你的榜样为护身符, 他有了这道护身符, 那时你在享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2]

假如儿童看见自己的父母做了某件事情, 一旦他做了, 你又去加以惩罚, 你的严厉是因爱护他、望他改过的意思, 但他不会知道的, 他一定以为你是依仗父母的地位, 无理专横, 自己有自由, 有快乐, 却毫无理由地不许孩子去获取自由和寻求快乐。这时候的惩罚不但不能让他改正错误, 反而会使父母的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受到损害。因此, 父母在儿童面前, 要树立好榜样。

3 重视良好习惯的及早养成

要及早地对儿童进行管教, 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洛克看来, “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 规则总会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要做的事, 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机会, 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机会, 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 使它们在他身事情能够固定起来…这种习惯养成后, 便用不着记忆了”。因为儿童在小的时候精神最纤弱, 他们没有接受过任何外在观念, 可塑性最强, 也很容易听从父母的管教, 这个时候好的习惯就成了一个自然的原则。

4 摈弃盛怒呵斥, 巧妙利用荣誉

盛怒呵斥是一种很不理智的行为, 即使这样可以使儿童屈服, 但是这种威慑历来只是一时的, 会很快消失, 只是“具有虚生的架子”, 儿童对它“自然看不上眼”。盛怒呵斥不但不能使儿童改正错误, 也不能使他们对父母尊重, 还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紧张。盛怒呵斥常常不免夹杂着一些粗暴下流的言辞, 结果还有一宗坏处, 就是等于教会了儿童。这样粗暴的行为管教儿童是百害无一利。[3]

如果儿童做错了事情,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利用他们的羞耻之心, 对他们加以纠正就可以了。父母在子女的心目中树立威信不是凭借严厉的呵斥, 更不是无穷无尽的鞭笞, 而是应该充分运用好“称誉”这把利剑。儿童对于称誉是极敏感的, 他们觉得被人家看得起, 尤其是被父母及自己所依赖的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显然, 洛克所指的“称誉”是指人们尤其是父母对儿童的赞扬与认可。人天生就渴望被人尤其是他所依赖的父母等人认可、赞扬, 并视其为一种快乐。如果儿童行为好、服从管教时, 父母便和颜悦色、加以赞赏;如果儿童行为不好, 顶撞管教时, 父母便以冷酷和不予理睬的态度对待他们, 直到儿童自己请求原谅, 改正过失, 恢复以往的名誉为止。

5 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

洛克认为“儿童要留在家庭里, 放在父母眼前。”父母在儿童面前不要时刻表现出很严厉的样子, 要尽量地和他们亲近。在对他们严格要求的同时, 还要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要他们充分享有所应有的自由, 不可以无故地加以不必要的约束, 要使他们感到轻松自如。他说:“他们的稚气, 他们的幼稚的游戏或幼稚的举止, 都不应该受到阻碍, 只要做的对就行, 其余的自由都应给予他们。”此外, 为使儿童乐于与父母相处起见, 凡是他们心爱的东西都应该从父母跟前得到, 并且应由父母亲手给予。这样有利于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使儿童更乐意与父母相处。

参考文献

[1]约翰.洛克.付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2]李志强.“漫话”中的智慧——读约翰.洛克《教育漫话》[J].思想理论教育, 2005, (4) .

“混杂”巴洛克 篇11

对于巴西的坎帕纳设计兄弟组合(FERNANDO & HuMBERTOCAMPANA),人们并不陌生。他们用废木条做的椅子,用玩偶堆砌的沙发,看似无序却充满激情的设计风格,让大家看到他们那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两人的工作室就位于巴西圣保罗市一个很不起眼的街道边,看上去像个街边车库,但这也正是他们的设计风格,二人深受巴西街头生活和流行文化的影响,最喜欢用各种在别人看来是边角料的素材来做设计原材料,如旧木头、绳子、毛绒玩具等这些在别人看来没用的废弃材料反而是两兄弟的创作灵感。

圣保罗丰富的混杂文化基因也为坎帕纳兄弟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在他们看来,圣保罗就是一个大实验室。设计师需要真正进入这座城市才会发现它的不同。卡帕纳兄弟有非常包容的设计视角,并能够捕捉各种生活场景,然后再用他们的设计语言诠释出来。每个项目他们都会先从材料本身入手,材料就是他们的灵感缪斯,或许最初的头脑里并没有成型的设计,一切都是在边进行边发展,而对材料独具匠心的运用也是他们设计的关键,生产也并不是他们首要关注的。

坎帕纳兄弟的最新作品巴西巴洛克系列(BRAZILIAN BAROQUE),片段似的元素堆砌以及看似无序却热情涌动的设计风格同样延续了两人的设计基因,这就是典型的FERNANDO&HUMBERTO CAMPANA风格。杂乱中的秩序,用看似随意的素材搭建设计,BRAZILIAN BAROQuE系列包括一系列椅子,沙发,灯饰和配饰,每个家具都用金箔或是纯铜的小物件装饰,受到十七八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启发,二人创造了这一系列奢华的奇妙家具。在这看似奢华的巴洛克的风格中引入了一种强烈的戏剧式的、哥特式和各种感官的元素,展示了洛可可时期的豪华装饰感。每个家具都是在罗马的一个工作室手工制造。

这个项目最初源于罗马的GALLERIAO提议两人来可以做巴西巴洛克项目,之后两人就受邀去参观罗马的一些空间。对他们而言,罗马就是一副巨大的图像,一派融合建筑和手工艺的巨大工作室的景象,这里的建筑、手工艺深深地吸引了兄弟两人。他们去了位于纳沃那广场(PIAZZANAVONA)的巴西驻意大利大使馆,使馆的客厅非常漂亮,那里都是科尔托纳(PIETRO DA CORTONA,1596~1669,意大利画家及建筑家,是罗马巴洛克盛期的奠基者之一)的装饰以及其他一些在巴西找到的小物件,这让他们有了灵感。但当他们在罗马参观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景象印入他们的大脑,他们的大脑就是个巨大的熔炉,分解一切,也能融合一切。于是他们找到罗马的手艺人。但最初,他们并不知道要用什么材质,也不太明确是否要用大理石、石膏或是金箔,后来他们参观了一个铜艺工作室,那里的手艺人擅长修复17世纪的装饰家具,他们在那看到了很多镀铜的物件,这带给他们很大的启发。他们觉得这个方式很有趣,让手艺人与这些不完美的小物件打交道,比让他们努力复原完美要有趣的多。所以他们就在一堆物件中找到他们感兴趣的物件,做成铜质模型,然后巴西巴洛克系列家具中的所有小物件都是从中锻造出来的,物品种类应有尽有,有小鳄鱼、牙膏管、梳子、念珠和天使造型等,然后像拼贴画一样将它们拼合在一起。他们想到将这些物件融合在一起,于是将这些东西黏在一起,然后融合之后再创造一个整体,最终的那些融合都是基于一种随机的安排,基于对现代设计的自己的理解。他们对于材质和这样的方式并不陌生,这个项目的目的便是通过这些碎片达到一个整体。

浅析洛克自由与法律思想 篇12

关键词:自由,法律,价值,依法行政

洛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家,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洛克关于自由问题的理论散见于他的各类著作中, 在他的哲学著作《人类理解论》中, 他首先讨论了自由的哲学含义, 批判了流行的“天赋观念论”, 提出作为自由的主体, 个人必须以能力、理解和意志等经验因素为前提, 才能获得并享有自由;在《论宗教宽容》中, 他从宗教信仰自由方面, 阐述了思想自由的不可剥夺性;有关政治法律中的自由问题, 集中在他的《政府论》中, 他第一个提出较为系统的近代自由学说。

一、关于自由的学说

1.个人自由价值的绝对性

在《政府论》下篇中, 洛克通过探讨政府的起源、政治权力的目的和范围, 建立起一整套法律价值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个人自由处于“原始价值”的地位, 它既不能再还原为其他法律价值, 也不能以其他价值目标来代替。洛克认为, 人类是造物主的得意作品, 个人不仅没有毁灭造物主得意作品的权利, 反而负有保护这种创造的义务, 这是“根本的自然法”。洛克说, “凡是在自然状态中想夺去那个状态中的任何人的自由的人, 必须被假设为具有夺去其他一切东西 (包括生命) 的企图, 因为自由是其余一切的基础。同样地, 凡是在社会状态中想去夺取那个社会或国家中的人们的自由的人, 也一定假设为企图去夺去他们的一切, 并被看作处于战争状态。只要个人自由被剥夺或受到侵害, 这个人的一切所有、包括生命就受到直接的威胁, 这时, 对这个人来说和平与法律就不存在了, 因此, 自由价值是否得到满足是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与毁灭性的战争状态的分野;而战争状态的结束是人们进入社会状态, 即有法律的文明社会的必要条件。这样个人自由是法律必须优先予以考虑和维护的, 否则, 社会状态就不复存在, 法律也就不能存在”。

洛克通过对个体生命伦理基础的阐述, 用战争状态这一理论中介, 沟通了“根本的自然法”意义下的生命权与社会这种状态之下的个人自由之间的联系, 充分说明个人自由不能为其他政治的或非政治的便利或权衡所取消, 个人自由在法律价值体系中占有绝对优先的地位。因此, 第一次系统论证了人生而自由的“天赋人权论”, 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中, 自然法即人的理性教导着人类, 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 由此推断人的自然状态是“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同时认为自由是自然法为人类规定的基本权利, 是不可剥夺和转让的自然权利 (生命、自由、财产权) , 而根据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政治社会的法律就是用来保护人的自由的。

2.政治社会中的个人自由

洛克认为, 在自然状态下人们虽然享有种种权利和自由, 但自然状态对保护个人的生命、特权和地产等洛克称之为“财产”的权利, 有着许多缺陷:第一, 自然法不是明白、确立的, 不便于在各类纠纷中适用;第二, 自然状态中缺少一个公正、中立的裁判者, 由两者之一来适应法律, 会出现偏袒自己的情况;第三, 自然状态中往往缺乏权力来支持正确的判决, 致使判决得不到执行。所以人们便自愿订立契约组建人间的立法权, 进入社会状态。另外处于战争状态的双方, 如果他们能够订立契约、作出协议, 规定一方拥有有限权力而另一方必须服从, 那么, 在这一契约的有效期内, 人们也进入了社会状态;要注意的是, 洛克强调, 如果处于战争状态的双方是以一方取得绝对权力, 而另一方则完全被奴役, 停止了双方的战斗, 这种奴役状态并非和平, 而只是战争状态的一种特例, 双方并未进入社会状态。进入社会状态时, 人们将他们在自然状态下享有的解释和执行自然法的权力交付给社会共同体。在社会契约生效后, 人们不再是自己与他人纠纷的裁判者, 他们把基于自然法的自保、处罚两种权利让渡给政治社会, 处罚权是完全让渡了, 自保权在有法律救济的情况下也让渡给了执法机关。但是人们保留了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保护这些权利是政府及其制定的法律的责任。这些权利中自由权是尤其重要的, 洛克认为, 在社会状态中人们原来的自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成为法律自由;但并非自由从属于法律, 而是法律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由。

政治社会中的个人自由, 并不是“各人乐意怎样做就怎样做, 高兴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 而是“为社会所建立的立法机关所制定”、“以长期有效的规则为生活准则”之下的自由, 也就是“在规则加以规定的一切事情上按照我们自己的意志去做的自由”。 对个人自由进行限制的规范, 须以“长期有效的规则为准绳”, 法律只能较之自然状态下更好地保护人们的自然权利和自由。任何肆意侵犯个人自由的立法, 只会使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间的关系返回到战争状态。洛克作为一个成熟的资产阶级政治法律思想家, 透彻地看到了事物的两个方面, 政治社会中个人自由离不开法律, 它需要法律来加以约束和保障, 同时, 法律也不能忽视个人自由的价值, 离开自由法律就失去存在的合理性。

为了保障政治社会中的个人自由, 洛克提出了著名的分权学说。在洛克看来, 无论是君主、还是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 如果既行使立法权, 又行使行政权 (洛克认为行政权包括司法权) , 那么, 当这种绝对权威与公民发生冲突时, 就没有中立的第三者来对冲突作出裁决。绝对权威既可借助行政权在执法活动中使自己免于服从他们自己制定的法律, 又可以凭借立法权使他们的利益合法化。这样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就得不到保障。为此, 洛克提出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 反对任何形式专制的分权学说。

二、关于自由与法律

由上可知, 洛克在探讨自由时十分强调法律的作用, 他认为自由一定要受到法律的约束, 这种约束有两种:一是在自然状态中, 人们的行为要受到自然法的约束而不能为所欲为;二是进入政治社会, 人们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洛克认为, 自由应以法律为前提, 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应该是充分的, 并且是人人都平等地享有的。法律是自由的保障, 而不是限制, 因为法律就是人民自由意志的体现, 法律是自由的前提。洛克指出:“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 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法律与自由的统一是人类理性的体现。人们是生而自由的, 也是生而具有理性的。理性使人类了解了自然法并以此制定现实中的法, 同时理性也使人们知道对自己的自由意志听从到什么程度。如果, 人们抛开法律一味地追求所谓无限制的自由, 那只会使人类社会变得混乱和野蛮。

1.人无法与自由分离, 法律是自由的保障

洛克论述到要摆脱绝对的和专断的权力, 并把它与维护人类自身密切联系在一起。他说, 人的自由是以他的理性为基础的。在自然状态下, 人们只有遵守来源于理性的自然法才能获得自由。在进入社会状态, 形成国家后, 人们按理性的指导以及实在法的规定, 随意处置自己的人身、行动和财产, 不受其他人的随意支配, 这样才能得到自由。他认为自由与生命共存, 它是人的一种道德责任, 任何人都不能使自己受制于绝对权力或奴役自己。进而他对自由与法律的关系进行了辩证论述。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 个人享有的自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 在法律未加规定的事情上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的自由。他说:“在有政府的情况下, 人的自由就是遵守由立法机关制定的, 全社会都承认的, 长期有效的法律。”还说明了自由以法律存在为前提, 法律是自由的保障。“就法律的真实意图来说, 与其说它是一种限制, 倒不如说它是指导一个自由和聪明的人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 不论人们如何误解, 法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扩大自由, 而不是取消和限制自由。在有能力使用法律的一切状态里, 哪里没法律, 哪里就没有自由。因为自由是免受他人的限制和暴力, 在没有法律的地方, 这是不可能的。”这里就突出强调了法律是自由的保障和前提条件。

2.依法治国, 依法行政的思想

洛克从政治社会和政府的宗旨开始论述, 指出:人们之所以联合成国家, 接受政府的统治, 其重要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他还说, 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为了别的, 只是为了人民的安全、稳定和公共利益。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必须对政府进行合理的权力配置, 实行依法治国。他说:“安稳地享用自己的财产是人们进入社会的重要目的, 社会中制定法律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工具和途径。”由此可见, 运用法律, 依靠法律实现社会目的的重要性, 这包含了依法行政的思想颗粒。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他论证到绝对专制权力及没有明确的、长期有效的法律的统治都不符合社会和政府的目的。从这里可以看出, 他强调的所运用大法律必须是“永久性的, 成文的, 公布过的和人们所共知的法律来管理人民”;而不是用“临时性的专制性的法令”。并且要求“铁面无私的官员”来根据这些法律解决纠纷, 他认为当政府的最高执行权放弃职守, 从而已经制定好的法律不能再得以执行, 就会明显把一切引向无政府状态。从他这些对法律的要求, 对执法者的要求可以看出科学、符合社会发展目的的法律与合格的执法者在依法行政、管理国家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还从反面论述到, 法律一经停止, 暴政就开始了。“一个没有法律的政府在政治上不可能存在, 与人类社会也是不协调的。”统治者、治国者必须运用法律来行使权力, 没有法律的政府是不可想象的。在这里他强调了依法行使行政执行权管理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3.法律对一切人一视同仁,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这是由洛克维护自由的思想引申出来的, 既然人们自由地享受自然权利, 平等地订立契约, 那么在体现人们意志的法律面前应该是人人平等, 没有例外。一方面, 对于执法者来讲:对不同的人, 不论贫富, 不论权贵和普通庄稼人都应该一视同仁, 并不因为有特殊情况而有出入。这些执法者决不应该以自己的意志为准则而应以法律规定来严格执行。否则就会出现不正常的情况, 那就是专制。另一方面, 对守法者来讲, 任何人都不能逃出它的制裁。洛克强调说每一个人和其他最卑微的人都平等地受制于那些他自己作为立法机关的一部分所制定的法律。法律一经制定, 任何人也不能凭他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也不能以地位的优越为借口, 放任自己或任何下属胡作非为, 要求免受法律的制裁。他还特别指出虽然立法权力是国家的最高权力, 但是立法者也不能凌驾于自己制定的法律之上, 也必须遵守这些法律。这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题中应有之意, 因为法律最终是为公众谋利益,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目的。

洛克的自由与法律理论对现代西方法律发展和西方国家法治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标志着西方国家法律思想和制度告别了一个旧时代。

参考文献

[1]洛克.政府论 (下)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2]李进一.洛克的法律思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8, (4) .

上一篇:三维电磁仿真下一篇:安全策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