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师招聘面试教案

2024-09-21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师招聘面试教案(共9篇)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师招聘面试教案 篇1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师招聘面试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2中毒现象,被S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2,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2。

【板书】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教学

S2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黄色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2====S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2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2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2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2物理性质:S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板书】

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2S2的化学性质研究

【板书】

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S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教师引导提问:下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2溶液显酸性,那么S2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学生讨论回答: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S2与a、a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判断正误。

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活动:农民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别吗?说明S2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同,说明S2有漂白性。

【板书】2S2的漂白性

教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90页关于S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2的漂白是不是相同?

学生阅读思考:上节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

教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2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实验探究:上讲台将S2通入到老师准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引导:大家观察分析下,S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可以得出S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板书】3S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讨论探究:由学生代表上讲台用教师提供的试剂仪器或用品,选择合适的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S2具有还原性。

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讲授:S2的氧化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设问:我们刚才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同的,那大家会不会应用呢,我们通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听作补充。

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肯定鼓励。

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的建议。

五、板书设计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篇2

1、学习硫、二氧化硫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漂性。

教学重点

使学掌握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可逆反应。

教学方法

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分析以上图表)空气污染物包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

一、二氧化硫

1.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10℃),易溶于水(1∶40)。

(演示实验)展示二氧化硫的水溶性以及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

2.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

SO2+H2O=H2SO3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

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例如:CO2+H2OH2CO3

【思考】2H2O=2H2+O2与2H2+O2=2H2O

是可逆反应吗?

(2)漂白性

(演示实验)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中

思考:在亚硫酸溶液中滴入几滴品红试剂,红色立即褪去,说明SO2具有什么性质?加热后,红色恢复,说明了什么?

SO2具有漂白性,但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使颜色恢复。

(展示图片)SO2的漂白性

[思考]除了SO2,还有哪些物质具有漂白性?

(播放动画)对比氯水与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物质/漂白

氯水

二氧化硫

原理、氯水中HClO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

SO2与有色物质直接结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实质、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效果、永久性、暂时性、范围

可漂白大多数有色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褪色

漂白某些有色物质,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褪色(石蕊变红)

(3)SO2中的化合价是+4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3、二氧化硫的用途

⑴制造硫酸。

⑵可以漂白白纸浆、毛、丝、草编制品等。

⑶杀灭霉菌和细菌。

⑷作食物和干果的防腐剂。

小结(SO2)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酸性氧化物的通性、还原性、氧化性、漂白性

3、用途

练习

1.通常情况下,SO2是一种____色、_____味、____毒的_____,它溶于水后生成______。在相同条件下,生成的______又容易分解为_____和______,这样的反应叫做_______。

2.潮湿的氯气有漂白作用,这是由于____________,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物质中,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的是[]

A.Cl2B.NaC.H2SO4D.SO2

4.下列关于SO2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SO2是硫及某些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

B.SO2有漂白作用,也有杀菌作用

C.SO2溶于水后生成H2SO4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师招聘面试教案 篇3

今天陕西省安康镇坪县特岗教师招聘面试公告已经发出,那么各位考生应该如何准备接下来的面试呢?现将2017陕西省安康镇坪县特岗教师招聘面试备考指导:氧化还原反应详情公布如下,这是华图教育精心整理出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

氧化还原反应

雷义敏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应聘高中化学的6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氧化还原反应》。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氧化还原反应》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关于于氧化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新课程体系中是分三阶段完成的:在初中阶段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理解;在化学必修1中要求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能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以及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本节课的教学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还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因此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不仅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程标准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氧化和还原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现象并能对应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二、说学情

1/2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结合新课程的理念,高一学生已经在初中已学习电子得失、化合价等知识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但是所学并不系统,学生通过初中一年的化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还有待提高,这些都将成为我在教学中应该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即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所以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微观过程,进而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四、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进行学法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本节课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采用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的。鼓励学生做笔记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鼓励学生参与“学中练,练中学”。在练习中,可让学生依老师的思维模式,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理解后再按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记忆,最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对于教材、学情和教法学法的分析,现在说一下说课的主要环节即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共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1、复习导入、勾起回忆

在开始新课之前,我会让学生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请学生思考“氧化铜失去铜,发生还原反应,氢气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2、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引导学生将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类型写在黑板上,包括:氧化铜与碳反应、水与碳反应、2/2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氧化铜与氢气反应,观察三个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选取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我会及时给予启发和补充,最后得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这样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新知。

紧接着,通过多媒体动画展从微观角度来认识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观看动画后,由学生进行描述。通过多媒体展示更加直观生动,使微观变化更加具体,通过学生的描述,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接下来展示几个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根据所学写出电子的得失情况,进行迁移学习。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很好的检验教学效果也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教学补救。在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得失的情况下,通过阅读书本,得到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这样的方式既可避免老师过多的讲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巩固新知、加深认识

在这个环节,我会鼓励学生做课后习题,及时查缺补漏,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由于本部分知识特别重要,需要及时巩固消化;另一方面,是为了及早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补救。

4、贯穿知识、总结归纳

在小结环节,我会让学生尝试画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交叉分类示意图。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将知识进行梳理,复习学过的知识,又可以将所学知识贯穿一体,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5、作业布置、课外延伸

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重要地位,布置了两个作业。作业一是必做题:将课后练习题的第9题、第10作为是书面作业。作业二是开放性作业:鼓励学生课下通过报纸、报刊、书籍或者是互联网,查阅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中应用的几个具体事例。这样的作业布置,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而且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既复习巩固知识,又倡导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用列提纲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便学生能更好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师招聘面试教案 篇4

为寻求一种较低成本、高效率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研究了厌氧消化(UASB)-好氧(BF)后处理组合工艺同时去除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和氮的可行性.系统的水力停留时间分别设为12、10、8、5 h,有机容积负荷分别为1.0、1.2、1.5、2.0 g / (L・d),出水COD低,平均去除率均大于92%;TN容积负荷分别为62.5、75.3、82.8、159.3 mg/(L・d),TN去除率分别为82.79%、79.97%、76.25%、67.83%.长期生存在微氧条件下,颗粒污泥的紧密度和沉降性能均低于接种厌氧,粒度增大,比产甲烷活性略有降低,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作 者:李晓惠 杨凤林 张兴文 Li Xiaohui Yang Fenglin Zhang Xingwen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刊 名:环境污染与防治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 年,卷(期): 28(5) 分类号:X7 关键词:升流式厌氧颗粒污泥床   好氧后处理   污水处理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师招聘面试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手工扎染的含义和艺术特色,掌握手工扎染的步骤。

【过程与方法】通过示范讲解与学生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体验手工扎染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动手与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手工扎染,进一步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工艺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手工扎染的扎法和染色技法。【教学难点】

在体会扎、染基本技法的同时,运用所学方法独立创作一幅作品。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棉布、线、染料、剪刀、手套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

展示老师身上佩戴的一件具有民族特色的饰品,引导同学们观察,尝试找出这一饰品。把围巾展示给大家看,观察并提出问题,同学们思考老师身上的围巾和同学们经常戴的围巾有什么不同之处?同学回答教师总结:你们都了解这种印花技艺吗?想不想学呢? 引出课题:让我们感受一下民间的工艺-手工扎染

活动二:新课讲授(一)直观感知

扎染作品在哪些地方可以寻觅到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课件展示)观看文化大百科-白族扎染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发现了什么?什么是扎染艺术?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PPT展示扎染:“扎染”是湘西具有特色的纺织染色艺术,早在东晋南北朝时人们就把“扎

山西教师招聘网

染工艺”运用到衣裙服装上,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了,手工扎染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古时被称为绞染,主要以线、绳的捆与绑来起仿染作用。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也存在许多扎染艺术,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下。

(二)具体分析

老师手中准备了一些制作好的扎染作品,稍后分发到每个小组手里,同学们可以打开手中制作好的扎染小成品,认真观察让猜一猜哪些是用针缝制的,哪些是捆起来的?讨论是先扎在染还是先染后扎?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大家刚刚通过分析手中的小扎染对于他的制作有了一些见解,那么是不是这样制作出来的呢,下面同学们就跟随老师一起来完成一个小扎染吧。

(三)示范讲解

制作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制作扎染的工具。分为基本工具(各种型号的针、顶针、小剪刀、镊子、夹子、电炉或煤气炉、搪瓷盆或不锈钢盆、电熨斗)和必备材料(白棉布或丝绸各种材质的线和绳、直接染料或酸性染料、食盐等)材料准备好,我们就可以动手制作了。扎染步骤:描绘图稿——扎结——染色——水洗——拆线——后处理。

活动三:巩固提高

教师布置任务,以自己喜欢的花图案动手制作扎染。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辅导。制作结束后进行小组作品展评,把你们小组的扎染作品挂到前边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找出你们喜欢的作品,也可以说出发现的问题。教师针对个别作品进行点评,制作了很漂亮的小扎染,能够看出大家对传统工艺的热爱。

活动四:小结作业

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制作扎染作品吗,课下可以查阅一下资料下节课与同学一起分享。

五、板书设计

山西教师招聘网

通过山西教师招聘网可以了解到2017年山西教师招聘当前的考试动态,一般山西教师招聘有笔试和面试两个重要环节,笔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面试以试讲、说课等形式考察。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师招聘面试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

c9b7k 北京 nylhfl.COM 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c9b7k 北京 nylhfl.COM 第一节长度测量误差 【课题】 长度的测量误差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猩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条件一般的学猩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猩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c9b7k 北京 nylhfl.COM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

5、1-

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c9b7k 北京 nylhfl.COM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

2、内容的祥实程度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师招聘面试教案 篇7

2014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幼时记趣》教案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 明察秋毫 故 和 拟 强 怡然称快 其 必 之 则 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 其 神游 庞然大物 方 之 盖 拔山倒树;

江西中公教育总部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阳明路310号江西省出版大厦8楼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以„„为 „„为所„„

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1、作业:(1)抄写不认识的字(2)练习二 板书设计(略)[page]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教学步骤:

1、复习:(1)注音:童稚 项为之强 藐小 怡然称快 鹤唳云端(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 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 又留蚊于素帐中(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3)根据课文所叙,你能说一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1)练习册(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板书设计:

江西中公教育总部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阳明路310号江西省出版大厦8楼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物外之趣: 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2)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 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更多信息请访问江西教师考试网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更多详情请进江西人事考试网:

http://jx.offcn.com/?wt.mc_id=bd14393 也可加入江西中公教育官网微信平台:jx.offcn 或加入新浪官方微博:江西中公教育”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师招聘面试教案 篇8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案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四则运算-用公式计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公式的含义和构成,掌握Excel中公式的输入及修改方法。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公式进行计算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使用公式,体会Excel的自动计算功能。并能够对Excel的公式活学活用。

3.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得到提高,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在具体的任务中体会Excel公式的重要性及便捷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Excel公式的输入及修改,会用公式进行计算。【难点】将数学公式转换为Excel公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期末考试结束了,老师想利用Excel尽快将每名学生的总分计算出来,哪位同学们能利用学过的知识,帮助老师用简单的方法快速完成这项工作?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成绩表”。

学生:用计算器将各科成绩相加,计算出每名同学的总成绩,再录入。教师:同学们的方法很准确。其实利用Excel中提供的公式功能,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完成计算任务。

——引入新课——用公式计算。(二)新知探究

教师先介绍公式是一种以“=”开头的数学算式,例如,“=B3+100”就是一个公式。Excel规定用+号表示加、用—号表示减、用*号表示乘、用/号表示除。公式中只可以使用小括号,Excel计算公式的值与数学中的运算顺序相同。

任务一:公式的输入

引导学生练习使用运算符将数学算式变换并输入到Excel中。首先将算式(34+56)×0.2+35÷56在Excel中表示出来。然后在某个单元格中输入公式:=(34+56)*0.2+35/56,再敲回车键。观察单元格中显示的数据。根据学生的操作教师给出评价并进行总结输入公式两种方法:

1.在单元格中输入=(34+56)*0.2+35/56。2.在编辑栏中输入=(34+56)*0.2+35/56。输入完成,敲回车键得出结果。任务二:用公式计算

引导学生探究,如果公式中要用到其他单元格中的数据,如何快速引用? 学生探究后发现,可以在公式中输入那个单元格的地址。在公式里使用单元格地址时,Excel会自动从地址对应的单元格中取出有关的值进行计算。

练一练:计算“学生读书情况”工作表中参与调查的人数。

通过练习发现:输入公式时,当前单元格里先显示所输入的公式,敲回车键后,公式立即变成了具体的数值。

任务三:计算总人数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一行数字的和,能不能利用公式计算出一列数据的总和呢?”

学生操作:在“学生读书情况”工作表的第7行中计算出参与各类图书调查的总人数。

(三)巩固提高 任务四:修改公式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输入公式如果输错了,该怎么办? 通过讨论得出结果,如果有错误的公式,可以利用编辑栏修改。任务五:保存公式并退出Excel。(四)小结作业

1.老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一起简单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2.请学生制作自己从三年级到四年级各学科成绩表,并利用公式计算出每学期各科的总分和单学科两学年的总分。

四、板书设计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师招聘面试教案 篇9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案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并能进行判断。

2.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其区别;在运用中逐步理解两个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3.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有关物质变化的实例。

【学生回答】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中会慢慢生锈等。

【教师总结】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环节二:新课教学 1.物理变化

【教师演示】教师进行有关物质变化的小实验。实验一:水沸腾的实验,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实验二:将蓝色块状胆矾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教师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物质的成分没有发生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教师总结】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能通过概念列举生活中的物理变化的实例吗? 【学生回答】弹簧的伸缩,水的三态变化,玻璃碎了,打开酒瓶盖能闻到酒香等。

【教师总结】物理变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比如弹簧的伸缩就是形状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状态的变化,至于能闻到酒香的原因,其实由于酒挥发,也就是从液态变为气态,这也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学生实验】在2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研碎前、后的胆矾,并加入少量水,振荡得到澄清的硫酸铜溶液。再向2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

【教师提问】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教师总结】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学生实验】在盛有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试管里加入适量稀盐酸。注意观察并记录试管和烧杯中发生的变化。

【教师提问】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教师总结】结合反应物碳酸钙以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可以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说明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教师提问】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有新的物质生成的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能通过概念列举生

活中的化学变化的实例吗? 【学生回答】木材燃烧,铁锅生锈,食物腐烂等。

【教师总结】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环节三:拓展提高

【教师提问】如何准确的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学生回答】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重点知识,教师补充。

作业:查阅资料寻找古诗中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下节课交流总结。

四、板书设计

上一篇:保护环境珍爱地球作文下一篇:第三届“读书月”表彰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