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家庭护理(共12篇)
精神分裂症的家庭护理 篇1
如果不小心患上了精神分裂,会使患者的性格、行为等都出现重大的改变,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黑龙江武警边防总队医院的专家指出精神分裂除了进行有效的治疗之外,家庭护理也是必不可少。那么,精神分裂症家庭护理的方法有哪些呢?
家庭护理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是关键。对精神药物应妥善保管,按时按剂量给病人服药,千万不能擅自增减剂量或服药次数,不但要目睹病人送药入口,而且还要保证病人服药入肚,防止病人作假。
对家庭护理精神分裂症病人掌握其思想活动极为重要。必须耐心细致地给病人做好思想工作:一是家属必须亲近病人,关心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二是思想工作要注意艺术化,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热情,千万不可轻许诺言,更不能严词训斥;三要帮助病人解决一些提高生活质量等实际问题,但又要告之和鼓励病人面对现实尽力而为;四要引导病人加强学习,提高思想修养,确立思想开朗、心情舒畅、知足常乐等正确的人生观,让病人看到光明,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家庭护理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合理修养很有必要。制订24小时作息时间表,每天要鼓励病人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家务活动。安排一些文娱活动,阅读一些有趣的文艺书刊,使其心情愉快。此外,每天陪同病人散散步,坚持适度的体育活动,以不疲劳为原则。饮食既要适当增加营养,又要荤素合理搭配。睡眠时间既要充分,又不能过多睡眠与过多休息,避免精神状态的颓废。
此外,精神分裂症的护理,一是莫忘定期到医院检查,以便根据病情的转归,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二是病人经过一定时间家庭治疗和休养后重返工作岗位时,领导、同事要多给予帮助和鼓励,工种安排要适当调整,使病人既感到集体的温暖和友爱,又能得心应手完成工作,让病人既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又能体会到人格的尊严,如此,他们就会重新扬起人生的风帆,以构筑幸福的家庭。
参考资料:http:///jsfl/changshi/6454.shtml
精神分裂症的家庭护理 篇2
1 家庭护理的一般要求
家属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的继续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家属要保持正确的心态,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营造宽松愉快的环境, 保证各项治疗措施真正贯彻落实, 从而达到最好的效果。父母与患者接触最紧密, 最好让他们与患者沟通, 家人要以良好的心态, 感染患者, 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与患者交流, 少埋怨, 少争吵, 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给患者提供有力的亲情保障, 使他们不再感到无助, 遇事要冷静, 患者做得欠妥的地方, 切勿指责, 如果对其丧失信心, 不再好好护理, 会使患者越感到自卑, 自暴自弃是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常见原因。家庭护理要做好: (1) 监督按时服药; (2) 患者表现好时要多鼓励、多表扬; (3) 要放手让患者大胆做事, 切勿溺爱, 让其自行料理个人生活, 其目的是使患者能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作用, 使其早日重新回归社会, 锻炼自知能力, 当某方面未做好或做错时, 给予谅解; (4) 让患者保持心情愉悦, 减轻各方面压力; (5) 鼓励患者锻炼身体。
2 家庭护理的其他要求
2.1 有研究表明, 患者出院后是否继续治疗和家庭、社会
支持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 由于缺乏知识, 家属不能很好地照顾患者, 不能遵从医嘱, 歧视他们,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病情的康复[1]。所以家庭成员还需要学习精神疾病的护理知识、复发的征兆、控制精神分裂症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以便家人更好地护理患者, 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许多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做好家庭护理不仅能减轻家庭负担, 还能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和住院率, 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2]。
2.2 患者发病期间表现出来的各种异常行为, 不仅影响
社会, 而且严重地影响家庭的正常秩序, 使家庭成员对患者过分埋怨、谴责或过分溺爱。他们没有应对患者病态行为的技巧, 根本无法帮助患者, 所以在家庭护理中, 家属应掌握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护理常识, 督促患者遵医嘱服药, 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复发。
2.3 在出院前做好有效的家庭护理指导。患者出院回家
后, 有专人负责随访, 了解家庭护理中的不足之处, 提供指导意见和随时调整护理方案, 并定期让患者到专科医院复诊, 使患者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同时嘱家属在护理中多关心患者, 及时细致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切忌粗暴地训斥及刺激性言行等。良好的家庭护理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 提高家庭关怀度及家庭照顾水平,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 减轻心理应激, 避免复发[3]。
综上所述, 家庭护理是一种有效的精神康复方法, 可以控制精神分裂症复发率和再住院率, 能够实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医院、家庭联合治疗, 帮助患者尽早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刘铁桥, 杨德森, 郝伟等.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近期结局的影响因素[J].中华精神科杂志, 1999, 32 (1) :21.
[2]王善澄.实用康复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36、156.
精神分裂症的家庭护理 篇3
临床资料
我院2007年登记在册的新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20~60岁,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第3版诊断标准,未实施家庭护理指导。2008~2010月收治患者126例,男60例,女66例,年龄20~60岁,实施家庭护理指导,见表1。
家庭护理指导的方法
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社区护士与患者和家属之间,应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人际关系,这是做好家庭护理的基础,因此,要求社区护士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与患者及家属的交往的方法和技能,观察病情的技巧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纠正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误区,进行针对性的家庭护理指导:①精神患者家属往往认为患者出院了病就好了,怕药物伤脑、伤肝,怕“上瘾”。李守春等认为[1],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不好的影响因素较多,社区综合干预有助于患者恢复自知力,提高服药依从性,从而巩固疗效减少复发。作为社区护士,要做好解释,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性质,了解此病的规律及特点。让他们明白精神分裂症的高复发性以及坚持服药的重要性。作为家属,一定要明白,精神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它的治疗和康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更多的患者需要接受終身治疗,住院治疗只是整个治疗过程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康复治疗需要在出院后进行。一定要按照医护人员的治疗方案,坚持服药。社区护士应有计划地进行家庭随访,评估患者的服药情况、病情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遵医嘱行为。②有的家属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长期休息和照顾,所以不让患者从事任何家务劳动,也不鼓励患者进行体育锻炼。其实,这样只会加重患者的惰性,使得社会功能明显下降,加快其精神衰退。此外,由于患者无所事事,还会导致生活及思维脱离现实,以致引发幻觉和妄想,进而导致病情复发。所以,鼓励他们出院后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合理安排时间,注意生活规律,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职业劳动,切忌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所事事。社区护士应经常上门督促家属,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鼓励患者参加适当的劳动,这样可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减少复发。③目前由于社会对精神病患者仍存有偏见和歧视,使患者产生自卑,出现逃避行为。家属也认为患者避开外界的刺激,能减少心理刺激,有利于病情恢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属为了防止患者冲动伤人,限制患者外出。作为社区护士应定期组织家属、社区等人员学习有关精神病学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了解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是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理解,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2],不应对患者采取冷漠、歧视,应为患者康复献出一点爱。④有的家属认为,精神病主要是由于精神刺激引发的,所以对其百般呵护,有求必应,甚至放纵其不良行为及无理取闹,使患者认为自己具有特殊身份,从而自暴自弃;有的认为,患者使家人丢尽脸面,而对患者采取排斥和敌对情绪,使患者自卑自责,甚至悲观绝望。针对这种情况,社区护士要做好家属思想工作,患者家庭成员的照顾、关怀、支持、督促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3]。家庭成员对患者的态度是家庭康复治疗成功的关键。家庭成员一定要尊重患者人格,把患者当家庭不可缺少的一员来对待,那么患者在家庭中的康复就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但切忌对他们过分照顾,要做到关心而不溺爱,鼓励而不放纵,培养患者重新树立自尊、自强、自爱、自立意识。
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进行针对性家庭护理指导,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精神病的认识,纠正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误区,减少了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促进了其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守春,卢振胜,胡雅伟,等.社区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20:46-47.
2 高振松,罗明强,李章,等.精神分裂症复发与治疗的依从性、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705-706.
3 谢炎,杨丽,张玲,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婚姻状况与生活质量的关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20:20-22.
精神科的分级护理 篇4
(一)特殊护理的标准与内容
1.特殊护理的标准
(1)精神病人伴有严重躯体疾病,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如伴有严重的心力衰竭、高血压危象或严重外伤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
(2)因精神药物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如急性粒细胞减少、恶性症状群、严重药物过敏等),出现危象、危及生命者。(3)有严重的冲动、伤人、自杀及逃跑行为。
(4)有意识障碍;中度木僵;严重的痴呆、抑郁、躁狂状态;或伴有严重躯体合并症。
2.特殊护理的内容
(1)设专人护理、评估病情,制定护理计划,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准确记录出入量,并做好护理记录。(2)正确执行医嘱,按时完成治疗和用药。
(3)给予患者生活上的照顾,每日晨晚间护理一次,保证患者口腔、手足、皮肤、会阴及床单位的清洁。
(4)协助卧床患者床上移动、翻身及有效咳嗽,每2小时1次,执行预防压疮流程,保证患者皮肤无压疮。
(5)保证患者每日入量,根据病情严格记录出入量。
(6)对于约束患者,严格执行约束制度,保证患者的监护过程安全、清洁,保持患者卧位舒适及功能位。(7)加强留置导管的护理,无导管污染及脱落。(8)履行相关告知制度并针对疾病进行健康教育。
(9)保持急救药品和抢救器材的良好功能状态,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10)详细记录各项治疗护理措施。
(二)一级护理的标准与内容
1.一级护理的标准
精神症状急性期;严重药物副反应;生活部分可以自理,但病情随时可能有变化;特殊治疗需观察病情变化。(1)一级A:有自杀自伤、冲动、走失倾向的患者;严重药物副反应的患者;严重躯体合并症的患者。
(2)一级B:严防摔伤、约束的患者;病情波动较大的患者。(3)一级C:除上述情况以外的一级护理患者。
2.一级护理的内容
(1)安全护理措施到位,定时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将患者安置在护士易于观察的病室内,每3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各种副反应;有无自伤、自杀倾向。
(2)正确执行医嘱,按时完成治疗并指导患者正确用药。(3)给予或协助患者完成生活护理,每日晨晚间护理一次,保证口腔、头发、手足、皮肤、会阴及床单的清洁。
(4)必要时协助卧床患者床上移动、翻身及有效咳嗽,每2小时1次,执行预防压疮流程,保证患者皮肤无压疮。(5)指导患者饮食,保证入量,(6)对于约束患者,严格执行约束制度,保证患者的监护过程安全、清洁。患者卧位舒适,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7)履行相关告知制度并针对疾病进行健康教育,做好心理援助和康复指导。
(8)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三)二级护理的标准与内容
1.二级护理的标准:精神疾病缓解期,生活能自理,轻度痴呆患者。
2.二级护理的内容
(1)安全护理措施到位,定时巡视,常规完成临床观察项目。(2)遵医嘱按时完成治疗和用药并指导患者正确用药。(3)遵医嘱指导患者饮食。帮助或协助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保证患者卧位舒适,床单位整洁。
(4)履行相关告知制度并针对疾病协助功能训练及进行健康教育。
(四)三级护理的标准与内容
1.三级护理的标准:精神疾病恢复期,躯体症状缓解,生活能自理。
2.三级护理的内容
(1)安全护理措施到位,定时巡视,常规完成临床观察项目。(2)遵医嘱按时完成治疗和用药并指导患者正确用药。(3)遵医嘱指导患者饮食,协助患者的生活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
精神分裂症的家庭护理 篇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医院该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积极应对“入世”后医疗市场形成大市场、大竞争的格局,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呢?针对以上的要求,我院今年开展了“某某”活动。在活动期间,护理人员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为病人提供更为专业,更为科学的服务,使病人的满意率不断提高。
护理工作是临床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病人的诊疗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满足病人需要,提高病人的满意率,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其中
1.转变观念,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沟通,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把病人当亲人。患者入院时有人热情相迎,出院有人笑脸相送;处处尊敬患者,服务细致周到。
2.让病人看明白病,费用明白是关键,是让病人享有知情选择权的重要体现。常用药品及价目公开、住院费用“一日清”和电脑触摸查询系统的开通,使患者不再是”雾里看花”,消除了交糊涂费、花冤枉钱的疑虑,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3.进一步明确责任护士的职责,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努力预防护理差错的发生。
4.转变服务理念和护理工作模式。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时,热情接待,介绍入院须知,做好导诊导检服务,合理安排护理时段。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实行事先告知制度。检查前后,手术前后,护理工作做到有解释、有指导、有效果。病人出院时,送上一份“健康联系卡”。做好出院前的再次沟通,把病人送到病区电梯门口。实行这一工作模式后,住院病人在整个住院过程中都感受到浓郁的亲情,住院病人的满意度不断上升。
5.实施人情化管理,使病人有“病房是一个舒适的家”的感觉。在抓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把情与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同情心爱心的驱使下,恰到好处地进行管理,让病人在住院期间感到病区是个家,这里有温暖、有爱心、有同情、有支持、有理解、从而有治愈的信心。例如,有些患者伴客过多,在病房里高声谈笑喧哗,影响医疗活动正常进行和其他患者休息。护士们改变过去呵责,驱赶的做法,代之以文明劝导劝导多余的伴客自觉离开病房,并在生活,治疗上尽力为患者提供方便。使病人感觉到病区就是自己的家,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愉悦安静整洁的治疗环境。
6。加强护士礼仪服务的规范建设,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把人文关怀贯穿到临床护理工作的这个过程中。
精神分裂症的家庭护理 篇6
精神病是在临床上是较常见的疑难类疾病,很多地区或国家已经将其例为不治之症[1],临床上医护人员对精神病患者大都给予保守性治疗。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稳定和改善患者的情绪,并且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在心理护理的同时,加上合理的语言沟通,则可以进一步促护理的效果。本文选取8月~8精神病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治疗期间仅进行心理护理;研究组60例,在心理护理基上加上语言沟通,将这两组患者的精神状态评分等进行对比,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8月~208之间的120例精神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6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42例;年龄在17~65岁,平均年龄为(42.2±10.3)岁;患者的病程在3~14年,平均病程为(8.3±2.9)年。60例研究组患者中,男15例,女45例;年龄在20~60岁,平均年龄为(43.5±11.6)岁;患者病程在1~,平均病程为(8.2±2.7)年。诊断标准:按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CCMD-2-R)进行诊断与确诊。排除标准:对语言沟通有障碍;意识障碍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式
采用心理护理:首先,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特征,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积极主动的帮助患者缓解消极和悲观的心理情绪,提升自信心[2].其次,医护人员在良好的帮助和服务患者的基础上,应学习专业的.护理知识和修养,不能嘲弄和讽刺患者。
1.2.2研究组护理方式
采用心理护理与语言沟通联合方式:在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良好、温和的语言沟通。精神上的鼓励可以提高精神病病患的自信心,因此,在双方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逐渐对患者增加积极性的鼓励形式暗示内容,这样来激发病患的自信心意识,使其在潜在意识中予以认同和接受。当患者理解医护人员的暗示内容并付之行动时,医护人员应再次加强对患者暗示,循序渐进。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研究对象的SAS、SDS和BPRS评定,精神状态评分及不良心理状态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的数据与资料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表示方法为均数±标准差做为计量资料,并且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和χ2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显著性,作为标准来判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SAS和SDS和评分改善幅度
对照组患者心理护理前SAS评分为(65.21±2.27)分,治疗后降至为(58.27±2.57)分;SDS心理护理前评分为(64.84±3.17)分,治疗后为(55.32±2.87)分,组内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前SAS评分为(64.78±2.57)分,治疗后为(42.23±3.57)分,组内差异显著(P<0.05);SDS护理前评分为(65.824±2.52)分,治疗后为(43.37±2.57)分,组内差异显著(P<0.05)。由数据分析可得:对照组和研究组的sas和sds评分在护理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护理后量组具有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BPRS评定患者的精神状态
两组相比,研究组的患者护理后的精神状态(62.6±4.9)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精神状态评分为(43.5±3.6)分,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不良心理状态情况对照组在治疗期间,17例患者表现出焦虑情绪,12例患者表现出抑郁情绪,11例患者出现恐惧情绪,有19例患者出现紧张情绪;而观察组在治疗期间,3例患者表现出焦虑情绪,2例患者表现出抑郁情绪,4例患者表现出恐惧情绪,有2例患者出现紧张情绪。见表3.
3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家庭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2011年1月~2014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 均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标准》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 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9例, 女11例, 年龄18~57 (38.1±6.8岁;文化程度:大学5例, 高中10例, 初中16例, 小学9例。对照组男28例, 女12例, 年龄18~56 (37.9±6.1) 岁;文化程度:大学7例, 高中11例, 初中15例, 小学7例。两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取家庭-医院联合护理, 具体如下:住院期间采取精神疾病常规护理, 出院后建立一条以医院为知识、技术储备, 家庭为基础的联合护理系统: (1) 相关知识宣教。充分发挥医院知识、技术储备力量, 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定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疾病知识宣讲, 内容涵盖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诊疗及护理措施;重点突出家庭护理有关知识, 教导家属如何促进患者康复以提高生活质量;防范精神分裂症患者肇事培训;对护理人员加强相关精神分裂症患者档案及病案管理的方法培训。 (2) 家庭-医院联合护理实施措施。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家庭情况, 同时尽可能争取到街道及辖区内卫生机构支持, 采用医院资质的家庭-医院护理登记卡做好对患者的随访及记录, 详细了解患者疾病情况及劳动能力, 有无肇事倾向, 及时做好相关评估, 一旦发现异常, 应及时与相应机构联系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3) 医院家庭联合护理。护理工作者在患者出院后应当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定期有效沟通, 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用药及心理护理, 采取相应的家庭康复干预护理及社会功能适应性训练, 提前预防肇事行为, 若有特殊情况, 家属应立即与护理人员联系, 争取医院的技术帮助及相应支持。
1.3 评估标准及观察指标
监护率是指患者60%时间能够得到家属有效监护且不引起反感的患者比例。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 对患者精神症状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DSS) 对患者社会缺陷功能及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服药依从性采用完全依从 (≥90%时间按时吃药) 、部分依从 (≥50%时间按时吃药) 、不依从 (<50%时间按时吃药) 三个层次进行评估, 社会活动参与率是指患者60%时间能够正常参加社会活动且不引起反感的患者比例。护理满意度采用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层次进行评估。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监护率、BPRS、SDSS、服药依从性、社会活动参与率和治疗后家属对护理人员满意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wilconx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3个月院外护理, 观察组监护率、BPRS、SDSS、服药依从性、社会活动参与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家属对护理人员满意率为97.5%, 对照组为85.0%,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x2=7.15, P<0.01) 。具体见附表。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主要是采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但是该治疗方案具有局限性, 且需要长期坚持治疗, 患者大多具有残留症状而不能很好地重返社会[3]。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 住院治疗是短期治疗, 而如何保证出院后治疗的延续性则成为了广大精神卫生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采取家庭医院联合护理措施, 可有效保证院外治疗的延续性, 巩固院内治疗成果。家庭护理可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撑, 辅以行之有效的康复措施可促进患者和家属建立较好的陪护关系, 且该项措施有助于克服家属心理障碍, 促进陪护家属主动参与到患者的医疗康复活动中来[4]。本研究表明, 采取了家庭医院联合护理措施后,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监护率、SDSS、BPRS、社会活动参与率、用药依从性较对照组均得到了显著改善, 研究结果与马达休[3]一致。监护率和用药依从性的提高, 有助于患者进行规范系统而持续的治疗, 防治药物间断所导致的病情发作及肇事行为, 而BPRS、SDSS、社会活动参与率的改善则有助于患者恢复社会功能, 重新返回社会, 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训练, 监护患者康复过程有助于增加护理人员实践积累, 提升其专业素质。由于条件限制, 本试验尚未对成果-效益及护理人员劳动强度进行有效评估, 有待后续研究者进行探讨。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家庭-医院联合护理是一种高效的护理方式, 可有效提升患者监护率、BPRS、SDSS、服药依从性、社会活动参与率, 加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稳定了患者病情, 降低了肇事发生率, 促进患者早日健康重返社会,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摘要:选取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观察组采取家庭-医院一体化护理, 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护理, 两组均进行3个月护理, 统计分析护理前后的临床疗效。观察组监护率、BPRS、SDSS、服药依从性、社会活动参与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家属对护理人员满意率为97.5%,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5.0% (P<0.05) 。家庭与医院联合护理有效提升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 增加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护理,精神分裂症,家庭
参考文献
[1]王可.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探视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 (2) :224-225.
[2]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75-82.
[3]马达休, 肖潇, 周琳钧.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2, 41 (21) :2229-2231.
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科的护理和救治 篇8
【摘要】目的: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科的护理和救治。方法:将4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对照组24例。通过是否施加专业精神科护理比较两组半年内日常活动指数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日常活动指数和总满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有效的专业的精神科护理可延缓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的进展,提高其家居安全。
【关键词】护理干预措施; 老年痴呆病; 生活质量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渐进性退化痴呆,以记忆力、抽象思维、定向力障碍以及社会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精神分裂症,临床上又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進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为了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居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照顾者的支持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我们对24例老年痴呆患者实施为期1年的家庭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在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8例,筛选出无严重躯体疾病。其中男28例、女19例,年69~84(72.03±6.31)岁。文化程度:文盲6例,小学13例,初中15例,高中及以上1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4例,对照组24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并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同时采取精神科专业护理措施。10个月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简易智力、生活质量、生活能力指标。
1.2.2 精神科专业护理措施
1.2.2.1 饮食教育 清淡饮食。
1.2.2.2 心理护理 尊重精神分裂症患者,从细微之处体贴、关心病人,耐心听取病人的话语,积极和病人进行沟通,增强老人心理防御能力及自我调整心态能力。
1.2.2.3 生活引导 积极引导精神分裂症患者参与多种活动,丰富患者的生活,培养患者生活中的乐趣。
1.2.2.4 家属护理指导 尽可能为患者提供参与家庭娱乐生活、家务劳动的机会,锻炼老人的自我照料能力,培养患者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不同的全身并发症和家居意外发生情况下的疗效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治疗组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75.50)较治疗前(25.80)显著升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治疗后(47.90) 于治疗前( 29.30)比较较治疗组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三: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慢性进行性疾病,以记忆力、抽象思维、定向力障碍以及社会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精神分裂症,临床上又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由于目前我国的相应机构发展不健全,精神分裂症患者大部分由家人照料,家庭便成为他们疗养和康复的主要场所,因此护理人员的支持和照顾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上文所述,表1结果显示,从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的角度来说,治疗组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75.50)较治疗前(25.80)显著升高,而对照组治疗后(47.90) 于治疗前( 29.30)比较较治疗组无显著差异;表2显示经专业的精神科护理的治疗组的总满意率(95.83%) 高于经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的总满意率(58.33%),且因治疗组的消化内科护理措施方法得当,不良反应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配合和生活质量均改善明显,为治疗带来便利。说明在安全护理管理模式指导下的精神科护理措施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专业的精神科护理的基础是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积极帮助他们减轻精神压力,才能有效的提高护理效果。当然,在某些非人为方面,由于患者文化程度和地理差异加上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类非常特殊群体,在现实照料中,大多数的患者存在许多问题。另外,通过各种不同且有益的形式经常关心他们,耐心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加强社会支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效地配合家庭护理干预,从而使照顾行为更规范,使患者获得最佳照顾效果,同时也可提高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肖根秀,陈元香,黄瑞儿.时间护理在抑郁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0):1251-1254.
[2] 魏春香,楚平华,魏贵明.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训练康复效果的评价[J].现代护理,2007,13(25):2367-2369
[3] 卓剑芳,植秋婵,杨婕,等.自我管理教育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J].现代医院,2012,12(8):154-155
[4] 谢素清,刘艳萍,欧阳小芬,等.实施同期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及家属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1,11(4):94-96.
精神分裂症的家庭护理 篇9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中采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干预的效果以及对提高护理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月至2月接收的100例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分别接受风险管理、常规护理。对比护理质量以及安全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来说均更高,且安全事件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来说更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风险管理可提高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安全性,降低安全事件发生的几率,提高护理质量,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精神科;风险管理;安全事件
精神科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护理人员可能造成的潜在危险进行识别和预防,通过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适合的解决措施,从而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1]。风险管理主要从培养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开始着手,并建立风险管理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将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降到最低。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精神科护理中采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干预的效果以及对提高护理安全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月至202月接收的100例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18~59岁,平均(38.5±20.5)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19~60岁,平均(39.5±20.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可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合相关规定进行护理。观察组给予风险管理,包括:(1)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本院规章制度、安全防范措施以及《护士条例》、《护理工作中法律问题》等相关法律知识,将法律作为工作的基本规范。(2)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明确划分安全管理职责,使护理人员能够严谨、认真的对待护理工作;并划分精神科护理风险评估标准,针对风险提出解决性措施。(3)开展护理人员安全风险防范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突发安全事件的处理能力,并制定精神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方案。(4)加强精神科安全教育知识的培训,对护理的步骤、流程、重点等进行科学性的学习,并设立相关的考核制度。(5)规范护理工作流程,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条例进行工作,并做好护理工作的文献整理工作,公正客观的记录医疗安全事件。(6)护理人员应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对患者要保持良好的态度,尊重和体谅患者;同时应加大对于有出逃、自残、伤人倾向患者的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清除危险物品。
1.3观察指标
采用本院自制护理质量调查问卷评价护理质量,指标包括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安全管理质量评分、风险管理意识评分,总分值100分,分值越高则护理效果越好。对比护理后安全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外出潜逃、死伤自杀、误伤他人。
1.4统计学方法
经由SPSS20.0数据软件统计分析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来说均更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护理后安全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安全事件总发生率(6.00%)较对照组(16.00%)来说更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精神病患者一般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攻击他人或自杀的行为[2]。由于精神疾病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意识,导致在临床治疗和护理中安全事件发生几率较高,若不加以干预,可能对医院造成一定损失。风险管理近年来被应用到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来,通过及时地对精神疾病患者各种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预防,制定出相应解决方案,使得护理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风险管理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环境,也使护理人员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护理人员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工作责任,严格遵循护理工作要求,规范、科学的对患者进行护理,因此护理质量得到提升。同时制定完整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有效的提高了护理人员对于安全风险预防意识的重视程度,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责任,避免了护理工作中风险的产生。设立考核制度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护理人员的学习能力和责任感,使护理人员更注重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变方式,预防和减少了安全事件发生的几率。陈美玲[3]等研究结果显示,经风险管理干预后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得到极大提高,且安全事件发生几率较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来说更低,本研究结果与之符合。综上所述,精神科护理工作可应用风险管理模式,能够保证护理的安全性,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可推广。
参考文献
[1]雷晓霞,陈劲团.风险管理对提高神经外科护理安全的作用和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10(2):395-396.
[2]卢春利,王会秋.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3):257.
[3]陈美玲,苏圆圆.护理风险管理在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118-119.
精神科新护士临床护理带教的探讨 篇10
关键词:精神科;新护士;临床带教
精神科病房是一个具有特殊环境、特殊要求的病房。如何使新护士将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转化为护理实践,获得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如何帮助她们顺利完成试用期,学习成为一名符合精神科护理工作要求的护士,除了医院规范化的岗前培训,临床带教也非常重要。将带教经验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1 精神科新护士临床护理带教方法和经验
1.1 建立健全完善的精神科临床护理带教制度:医院制定带教老师及新护士管理制度,制定规范化临床带教计划,护理部及科室护士长定期抽查带教情况及新护士工作情况,以便对带教工作进行改进。根据带教老师的个人素质、理论知识、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和教学能力等进行综合考评,择优选拔带教老师,以提高带教质量[1]。
1.2 带教老师本身的人格魅力:良好的人格魅力可以影响和感染新护士,也是激发和调动她们积极性的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因此,带教老师要热爱本职工作,要有极强的责任心、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对新护士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在生活中,关心、帮助新护士,让她们在临床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关怀,这样有利于她们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加关怀患者,也可以无形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1.3 因材施教:带教老师选择适当时机,与新护士沟通,了解熟悉她们的知识水平、思想状况、工作经历和知识需求。同时启发新护士的主动思维和自学能力,发挥她们的潜能,从而走出精神科认识的误区。针对每一位新护士,根据她们的性格特点和知识结构、领悟能力采取不同的带教方法,例如:对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较差的新护士应重复讲解、示范、引导、纠正。对有在综合医院工作经历的新护士,因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可将综合医院与精神科工作中的共性问题简单带过;反之,对于应届毕业生,就应严格按带教计划的要求带教;90后的新护士大多数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应做到带技术的同时注重带思想、带作风、多鼓励,培养慎独精神。
1.4 情景模拟教学:精神科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主动向新护士传授知识和经验。如有一封闭病房无家属男患者在进食早餐过程中因抢食出现噎食时,应立即从患者口腔中抠出食物,如无效则应立即用亨利·海利希腹部冲击法迅速排除梗塞物,从而使新护士在现场急救中学习噎食的抢救方法,掌握对抢食、暴食的精神疾病患者如何做好防范[2]。1.5 pdca法:也叫戴明循环,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带教应有侧重点,突出精神科这一专科护理进行带教,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对带教计划进行合理的安排,才可以有条不紊地将带教内容系统地落实到新护士。
1.6 重在细节:特别是精神科病房的特殊性,要求带教老师要注意细节教育,强化细节服务理念,带教过程中把工作做细、做到位,提高护士的安全服务意识,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从而避免或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保证医疗安全[3]。2 结果
通过将以上带教方法相结合的临床护理带教方式,我科近几年临床护理带教质量有所提高,并减少了新护士对精神科护理工作产生的误区、偏见,提高了对精神科临床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新护士的整体业务水平,提高了紧急应对能力及防范暴力能力,使受暴力攻击例数减少,由2012年的7例减少到2013年的2例,减少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有利于临床护理工作。3 讨论
护理临床带教的方法直接体现教与学的关系,反映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艺术。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带教过程中以情景模拟带教、因材施教、pdca法、重在细节等的多种带教方法相结合,注重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向精神科新护士传授知识、培养主动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她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了对精神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出适应全新护理模式的能力型护理人才,并提高了精神科护理工作质量与安全性。
精神分裂症的家庭护理 篇11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抑郁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00-01
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近年来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多见于青壮年,表现为思维、感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由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的影响,患者常会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者会导致伤人、自杀等过激行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针对精神分裂患者常伴有的消极心理情况,对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予以心理护理干预,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抑郁症状缓解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共100例,均选自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问我科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规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72例,女28例;年龄17~73岁,平均(40.2-4-5.2)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评分均≥8分,平均(7.13±2.29)分。运用随机数字对照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HAMD评分、学历方面差异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精神类药物治疗,包括利培酮3~4mg/d、奥氮平5~20mg/d,治疗8~12周,同时以整体护理为基础给予护理干预。
1.3护理
1.3.1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随机性健康教育,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给予必要的健康指导,组织患者定期进行健康教育讲座。
1.3.2观察组观察组给予阶段式健康教育,即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给予相对应的健康知识教育,共计12周。1~2周给予入院健康宣教,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和住院制度,给患者详细说明用药的情况,同时全面评估病情,明确护理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3~6周给予患者详细的病情介绍,向患者讲解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的主要症状、诱因以及主要的治疗原则,让患者对自身病情有全面的认识,同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给予细心的照顾,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让患者感觉到自己被尊重。6~8周或者适当延长,向患者介绍病情好转的一般规律,给予必要的信息支持,根据患者自身接受能力、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和患者一起回顾和分析幻觉和妄想的非现实性,使其对自身心理状态有个充分的认识;教会患者疏泄不良心理情绪,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到疾病治疗和社交娱乐活动中,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12周末同时对患者和家属健康教育,让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后期的恢复,强调定期复诊。
1.4观察指标(1)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HAMD评分。HAMDi>8分表现为抑郁,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症状越重。(2)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根据医院自制的护理量表评价满意度,分非常满意、一般、不满意。
1.5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检验。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HAMD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后的HAMD的评分较干预前均得到明显降低;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后期出现抑郁情绪的比例高达38.6%,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后期出现抑郁情绪容易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和生命质量,对于患者的病情恢复很不利。临床上对于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患者常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但是由于抗抑郁药物容易与抗精神病药物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因此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使患者依从性降低,甚至容易加重病情日。研究发现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精神分裂症病程、患者对病情恢复缺乏信心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后期出现抑郁情绪的3种常见原因,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抑郁情绪。本研究中,观察组除了给予常规入院宣教、护理诊断外,还根据患者病情情况制定了健康教育计划,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初期心理护理重点是耐心介绍相关精神卫生知识,运用积极语言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让患者对自身病情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康复期护理人员更多是作为辅助角色帮助患者回顾疾病表现,分析精神症状的非现实性;同时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到疾病治疗中,培养兴趣爱好,以恢复其社会功能,并让家属帮助患者进行恢复。分阶段心理护理干预更能够体现因时护理的思路,有利于每例患者充分积极参与治疗过程中,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但本研究心理护理干预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增加患者和家屬的沟通交流等,在以后的护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琳.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不依从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33):114.
[2]骆建忠,陈军良,甘建光.舍曲林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发的抑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11):830—831.
[3]王琼,罗捷,唐丽.260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26):2661—2662.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干预 篇12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护理干预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行动的分裂, 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1]。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 给人们的印象几乎都是负面的。由于患者的精神活动和现实脱离, 护理难度大, 准确分析掌握病人临床特点, 有针对性地做好临床护理, 可以帮助病人消除病态行为, 自觉地接受医院的各种治疗,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而且良好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与抗精神病药有协同作用, 可促进症状消除, 激发患者的正常行为。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00例, 男60例, 女40例, 年龄18~59岁, 平均37.6岁, 病程<10年31例, >10年69例, 诊断符合《中国精神病分类方案与诊断》 (CCMD-2-R) [2]。
2 临床表现
2.1 急性期
此期病人多见于新入院或初次发病及病情尚未控制的患者, 对住院产生恐惧感, 否认有病, 无自知力, 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健康状况, 对疾病持否认态度, 对住院抵触情绪很大, 拒绝住院, 拒绝治疗, 不安心住院, 对病态信念坚信不疑。存有幻觉、妄想, 对幻听言听计从, 表现紧张、呆楞、自言自语, 严重者可在病态信念和幻听支配下冲动伤人, 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
2.2 级解期
此期病人精神症状大部分消失。妄想动摇, 幻听消失, 但病情不稳定, 自感已治愈, 不安心住院, 不安心治疗, 盼望早日出院。
2.3 恢复期
此期病人经过治疗, 病情缓解, 幻觉妄想消失, 自知力大部恢复, 逐步向健康发展, 但此期病人心理负担较复杂, 担心疾病复发, 并感到疾病对生活的威胁, 如:婚姻、学习、工作、经济等问题困扰着病人, 继而产生许多不良情绪, 影响康复。
3 护理干预
3.1 急性期
病人症状活跃, 护理难度大, 因此, 护理人员与病人接触时, 从语言和行为上都应消除激惹原, 不与之争论是否患病的问题, 尽量争取病人的合作。对拒绝治疗的应尽量避免灌药和用其他简单粗暴的强迫方法, 以免激惹病人反抗。应耐心劝说, 讲明目的与意义, 只要热情耐心对待, 多能取得合作。对幻觉妄想比较复杂的病人, 应根据妄想、幻听的类型, 实行相应的护理。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 尽管病人叙述某些情况属于病态, 也要表示相信感。对于紧张的病人, 要用启发、开导、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帮助其认识和正确对待疾病, 使病人感到温暖, 从而建立起生活信心, 充分发挥其治病的主观能动性。
3.2 缓解期
此期护理重点是进行健康教育。证病人掌握精神疾病的知识, 使其对自身疾病有充分的认识, 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病情及继续治疗的意义。消除病人的急躁情绪, 丰富住院生活, 组织康复训练, 如做手工、读书、下棋、体育锻炼等工娱疗。主动找患者谈心, 增强医患感情, 让病人安心住院, 配合治疗。
3.3 恢复期
此期的重点是: (1) 要提高病人的认识, 改变病人的错误观点, 消除消极情绪, 教育病人正确对待及处理生活中的事件, 适当并正确处理与有关的社会矛盾和不良舆论, 树立坚强意志, 同时作好出院指导。 (2) 在实施药物巩固治疗的同时辅以健康教育, 不仅能有效地缓解精神症状或减轻病人心理障碍, 而且对病人的社会能力的恢复, 降低致残率程度亦颇有裨益。 (3) 建立良好社会关系, 沟通病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针对病人的实际困难, 做大量的社会工作, 减少和消除病人的感观情绪, 让病人真正感到社会关心、家庭理解, 使疾病早日康复。 (4)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病人随着精神症状的逐渐消失, 自知力恢复, 担心未来前途及婚姻家庭, 又要承受他人乃至社会的歧视, 这种“病耻感”易出现焦虑, 抑郁等心理障碍, 根据病人的具本情况, 采取个体化原则, 有针对性、有步骤地进行疾病知识教育, 使病人不断增长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 消除不必要的担心和恐惧, 同时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认识到坚持服药的好处, 充分调动病人的潜在能力, 从根本上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及积极生存的意义, 从而减轻其焦虑及抑郁情绪[3]。
4 结语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特点是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的精神异常, 其认识、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不总是同时出现, 有的病人虽然有幻觉、妄想, 但是可以进行语言和情感交流;有的虽然有情感障碍却存在正常的认识活动。即使比较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病人, 也还保留一部分正常大脑活动功能, 可以学习与接受教育。这就是我们进行干预的生物学基础。良好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可以改善病人的不良行为, 减少并发症及意外事故的发生, 对于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渔屯.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318.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S].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5:57~58.
【精神分裂症的家庭护理】推荐阅读:
家庭教育需要契约精神06-22
家庭精神生活与健康01-09
精神科病人的饮水护理05-23
老年精神病的护理06-16
精神病患者的护理10-29
学精神科护理的体会06-13
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08-23
护理精神病的日常注意事项02-02
精神病患者精神科护理07-05
精神护理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