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学习心得

2024-10-24

国际金融学学习心得(共9篇)

国际金融学学习心得 篇1

国际金融学学习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修读了国际金融课程,本以为是一节理论性很强的课,但是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后,发现与之前的想象有所不同。在本学期的学习中,老师精彩的讲解、自由的风格让我深感国际金融课程有趣之处。令我想不到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了许多东西,也有许多的感触,其中心得有如下几个方面:

什么是米德冲突?什么是抵补套利?什么是福费廷„„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从国际金融学中得到答案。国际金融,就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而产生的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国际金融学知识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当我们打开电视机,翻开报纸或杂志,我们都会看到许多有关国际金融的消息,里面应用到很多的相关术语,如:外汇、远期交易、近期交易、套利等,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有关国际金融的知识,我们是很难从中获得相关信息的。然而,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经济体,几乎每天都需要同金融打交道,货币兑换、因此,学习国际金融,对我们来说就显得很重要了。首先,在课堂上,我学习和掌握了许多有关国际金融的知识。例如,什么是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怎样进行汇率的计算,怎样进行套汇,什么情况下可通过抛补套利以防止风险„„所有的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当我从电视或报纸中看到有关金融交易的消息时,我不再像以前一样茫然所措,从而,我可以了解国家间的货币兑换和汇率利率等的变动,了解到各种国际金融信息,充实了我经济方面的知识,开阔我的视野。重要的是,有了一定的金融知识储备,当我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时,不至于一无所知。

其次,在学习国际金融的过程中,我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杨丽老师上课时,课堂氛围生动灵活,老师非常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自己总结出来的一套教学方法给我们授课,再加上旁征博引,大大加深了我们学习国际金融的兴趣,更易掌握这门课程,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这对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作用。国际金融是“活”的,需要我们灵活掌握,懂得分析,弄清其内在联系。获得一种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往往比得到一些结论来得更为重要,这在国际金融课上已完全凸显出来。

当然,国际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涉及领域广阔,我们目前所接触到的只是其很小一部分,毕竟上课的时间有限。但是,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的学习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改进,我学会自己独立学习,学会思考问题,而且看待事情并不局限于某方面,而是全面的、结合实际的。我们开始关注国外的情况,不仅仅为了这门课程的学习,更多地是为了以后的进一步提升。我并不会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努力,学习相关知识,继续在金融这片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探索。

国际金融学学习心得 篇2

一、国际金融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金融学学科建设

世界经济一体化必将带来金融投资多元化、组织集团化、金融活动国际化、经营集体化、企业运营复杂化等,所以未来很多企业将采取集团经营、股份经营以及跨国经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要想快速且高效地参与各项金融活动与业务,就必须掌握基本的国际金融学知识和技能。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国际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首先就要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了解世界各国文化背景,提高多国语言交际能力,储备丰富的国际金融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国际金融学学科建设。

2、当前国际金融学学科建设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在培育国际金融专业人才时,大多都设置了人才培养目标,但是目标设置的同化现象却十分严重。尤其在货币银行专业和国际金融学专业合并后,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很多高校的国际金融学学科建设都处于尴尬境地,不能形成明显的优势与特色。此外,人才培养方式过于僵化。具体而言,高校国际金融学专业缺乏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多样性要求;其课程教学内容传统、落后,不能反映时代发展的特征,缺少前沿性学科知识;其教学模式多采用传统的“一堂言”方式,未普遍运用启发式、交流式的教学方式。

二、国际金融学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

国际金融学学科建设内容应围绕开放型经济背景下的“外部均衡”问题进行组织并展开。根据国际金融专业的应用性特征,笔者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将国际金融学学科建设内容归纳为三个部分:首先,“外部均衡”理论,即国际收支均衡理论。这部分主要涵盖国际收支、汇率理论、资本流动、收支均衡标准、内外均衡关系以及金融市场调节等诸多内容,它也是国际金融学学科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前提。其次,外部均衡政策调控。这部分主要探究出现国际收支不均衡现象的原因,分析财政政策、汇率政策、金融危机、区域性合作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等对国际收支均衡的影响与调控,该部分涵盖了国际金融学学科建设的实践应用与政策调节。最后,“国际金融实务”理论。这部分主要探讨开放型经济下的外部均衡所牵涉到的一系列实务活动,其包括国际债券、外汇业务、国际收支均衡表、结算业务、工具交易及国际信贷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尽管从金融学学科研究的角度而言,该部分内容不属于理论探究范围,但从实际教学的角度而言,该部分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论是收支平衡的实现还是不平衡的调节,必然都会碰到金融实务方面的问题,都需要依托微观经济和政府的金融活动来完成。此外,了解并掌握国际金融实务,不仅有利于系统地解决国际收支外部均衡的问题,而且也有利于夯实微观经济的基础。因此,该部分的内容具体地展现出金融学学科的应用性特征,同时也补充了金融学学科建设的内容。

三、国际金融学学科建设的具体路径

1、优化国际金融学课程的理论教学

理论讲授是任何一门学科教育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当然国际经济学也是如此。因此,我们提倡将当前高校普遍使用的《国际金融学》教材更变为《国际金融理论》,并且这门课程应着眼于开放型经济背景下的资金流动等相关问题,侧重分析不同条件下的资本流动、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国际汇率等诸多理论,进而揭示出开放型经济背景下的国际金融活动规律。这也是国际金融学学科建设的核心所在,但值得注意的是,理论教学不宜过度引入一些宏观经济的理论与方法,从而避免学科建设的重复性。

2、把握好学科建设的前沿方向,将学科建设与教材创新相结合

学科的前沿发展动向不能即时地填补到课程教材中,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显著问题,其中也包括国际金融学学科教学。近年来,国际金融学专业的理论发展尤为迅速,特别是在汇率理论、汇率选择理论、经济协调理论、经济监管理论以及经济市场理论等诸多方面的探索极大地拓宽了国际金融学学科建设的内容,但当前出版的相关教材却未能将这些理论编制进去。由此可见,国际金融学学科建设要把握好学科的发展方向,将学科建设与教材创新有机结合,从而推动高校国际金融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3、扩大国际金融实务课程的教学课时比重

结合当前的国际金融学学科建设实际,高校应合理安排好国际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单独设置国际金融实务课程;扩大其课程的教学课时比重,构建正确而又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高校国际金融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拓展国际金融学学科建设内容,比如金融市场业务、结算业务、国际债券、工具交易以及国际债券等诸多内容;挖掘更多的国外优秀经济理论和思想,从而优化我国的国际金融环境。

四、结语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系统而又独立的学科,并且其发展十分快速。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资本流动、金融汇率波动等诸多问题的产生,新的研究理论和实践创新也不断涌现,极大地拓宽了国际金融学学科建设的范围和深度,同时也促成了国际金融学学科建设体系,从而推动我国高校国际金融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桂堂.金融学科建设与专业定位若干问题的再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01)

[2]李业俊,司婕.浅谈对金融学科体系重构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09(11)

国际级名老中医的养生心得 篇3

今年67岁的何嘉琳是全国著名的何氏女科的第四代传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她在医治各种妇科疾病、不孕不育等疾病上妙手回春,在民间有“送子娘娘”的美誉。

67岁的何嘉琳皮肤白晰、面色红润,思维敏锐,每周在医院还要坐诊几个半天,要接诊上百个病人。有些病人知道何医生已年过六旬,眼睛都瞪大了,赶紧向她讨教保养的秘诀。

“其实真要说起我的保养经验,也无非是这么三条。”何嘉琳说道。首先是心情舒畅。可以说,虽然已经六十高龄,但是何嘉琳一直在超负荷工作,病人很多很多,而且都是外面看不好的疑难杂症,有时常常要看到下午,连中饭都顾不上吃。这样长时间坐着看病,腰痛关节痛都来了,有时候站起来路都不会走了。但何嘉琳看上去还是乐呵呵的,那还是心态好很给力啊。“一是家庭和谐,没有什么烦心事,在单位里和同事相处得很好,工作没有后顾之忧,能集中心思看病。二是有一颗平常心,我觉得这样工作着就好了,不必去争什么名利的。说起来,我是国家级名中医,但这不是争来的,我自己认为是勤奋加机遇、水到渠成的事,再说,成了名医,意味着更要好好地做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少病人在我这里看好了病,出诊的时候常常有病人抱着小宝宝,或是拿着照片来看我,这个时候的感觉真当很欣慰啊。”

其次,生活有规律。何嘉琳一般晚上是不会超过11点睡觉的,就是除夕的时候也不例外。说起这个,何主任说去年她还和几个学生一起做了一个杭州女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课题,发现很多女人作息不规律,压力太大,导致月经不调,早衰,甚至连生孩子也成了问题。

“睡得迟了,就会睡不好,影响第二天看病,补觉也没用的。”她通常早上6点起床,喝白开水500毫升,再到楼下去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一般是20分钟,然后吃早饭。晚上在小区里转转,散步40分钟。最近天气不错,我就常常和老伴去玉皇山登高,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全身肌肉和关节也得到了运动。

“第三是营养均衡,我一点都不忌口的,家里人也从来没有给我单独开过小灶。”何嘉琳的早餐很简单,但是营养丰富。“我一般的早饭都是一碗米仁和红枣粥,米仁和红枣前一天晚上洗净后放在电饭煲中,设定好后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吃了,吃的时候再加一小把枸杞。然后一个白煮鸡蛋,我一般是半个蛋黄外加一个蛋白。”现在大核桃上市,何嘉琳每天早上还会配上三顆大核桃,“大核桃我是极力推荐的,补血纳气,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老年人吃吃这个最好了。”

国际物流---学习心得 篇4

物流0801 李启新 3080816021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在赵老师的精心的课程安排下,具有实战性的考察中,和耐心的教导之下,让我对国际物流实务有了非常深刻的认知,学习到了非常多有用的专业知识以及训练了个人的各方面的能力(如资料查找能力,认知分析能力,以及总结归纳能力),在此衷心得感谢我们最亲爱的赵老师,同时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下面我将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展示在这个学期自己所收获的点点滴滴:

首先要说的是,国际物流的重要性:所谓的国际物流就是组织商品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也就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其总目标就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最佳的方式和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的将商品从某国的供方运送到别的一个国家的需方。是物流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领域。

通过学习国际物流的特点和基本形式,我了解到,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学到了国际贸易中的13种贸易术语,在老师的精彩讲解下,对于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不仅如此,还了解到国际物流相关的国际贸易业务运在作的流程、货运结算方式、以及货运服务委托合同的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

在国际物流系统与国际物流网络的学习中,了解到他们各自的构成及运作方式。其中还有,国际物流结点的功能及类型,如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去口加工区等等;在国际货运包装、仓储、理货业务中,国际物流中都有着更为严格和标准化得要求,深刻知道其包装、仓储、和理货的对国际运输的重要性;在国际货物运输的组织和代理中,认识到了承运人、货主、运输代理人之间的关系,还有国际货运的各种方式的优缺点,在本节中还了解到更为

突出的内容就是法律责任;在国际混匀的代理保健与代理报关中,了解到了报关流程,学会了填写报检单,报检委托书等等,还有就是海关的地位作用以及现有的优惠政策(如出口退税政策);在学习了国际海运、空运、铁路联合运输物流之后,学习到他们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以及他们的运输方式和风险处理,还有他们的计价方式;在国际货运集装箱运输与国际多式联运物流的章节中,了解到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的优势,并学会填写各种货运单据;在国际物流服务与管理中,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引起对核心竞争力的关注,加上国际电子商务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激增,以及全球业务外包的趋势和地区性贸易模式的转换,这些都促进了国际物流服务的发展以及国际物流管理上的创新与发展。

在老师组织下的国际物流实务的角色扮演活动中,学会了报关的整个流程,有了更为立体的感受。还有就是课题分组活动中,更为深入地全面了解到了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相关知识,如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成本分配比较、成长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

国际结算学习心得 篇5

为期十二天的国际业务学习结束了,通过这次学习让我长了知识,也长了见识,非常感谢行领导给予我的信任和帮助,把这么宝贵的学习机会交给我,我一定以此为契机,加强全面学习,努力工作,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无极支行更好的服务。现将学习心得概括如下:

一、收获与快乐

这次学习让我接触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国际业务),以前总感觉它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现在却身现其中,从以前的知识程度为零到现在的入门,这是一个收获的过程,通过跟随市行和北城支行的学习,我初步了解了国际结算业务的大体流程和几种表现形式。知道了如何开立信用证、如何做好托收与代收、如何汇出汇款和购汇结汇,以及如何防范各自的风险点,等等。由于我们县行没有国际业务结算系统,也就无法做出相应的报文,无法独立的对国际业务进行操作,我们还得依托市行去做进一步的深化工作,我们要做的主要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好企业与市行的衔接,尽可能地减少客户的交单次数和简化企业办理外币结算业务的流程,把便利交予企业,把后续的琐事留给自己,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通过学习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获得了友谊,获得了快乐。这次学习我得到了市行国际业务部和北城支行客户部的大力帮助,我们一同学习,一同交流,我见到了许多老朋友也结交了许多新朋友,是这次学习让我们的友谊之花得以绽放,让我从中获得快乐。

二、压力与动力

通过这次学习才让我真正见了世面,见识了北城支行的办公环境,见识了北城客户部强大的人力资源,光客户二部就不下10人,既有客户经理又有会计内勤,他们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每天有条不紊的处理着各自的工作,虽然业务繁多却从未慌乱,档案以及手工纪要也是规整的井井有条,看着他们工作很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同时北城的客户资源也十分雄厚,那种融资上千万的企业也有很多,小企业更是数不胜数,而相比之下我们无极支行的国际业务才刚刚起步,离北城支行的规模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感觉压力很大。

同样的有了压力才有动力,才有向前奋进的底气,客户部的曹经理曾告诉我:“北城也是一点点做起来的,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万分艰难,通过这几年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互助,不断的创新与总结,才走到了今天这一步,有了这样的成绩,”是啊,只有付出了才会有回报。我想,北城可以,我们无极也照样可以,他们付出一倍的艰辛,我们就付出两倍的努力,我相信,总有一天,无极的国际业务也会在营业部崭露头角。

三、规划与展望

通过这次学习,我的心情也是激扬澎湃,起码我们迈向了开展国际业务的第一步,既然领导把学习的重任交给了我,我就一定不负众望,在做好本职柜员工作的同时,继续加强国际业务知识学习,做好前期企业与市行的衔接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企业提供便利,为市行提供规范有效的单据,减少市行的退回率。

我希望在一年内,通过一些融资产品的学习,帮助企业提高资金利用率,吸引并稳定一批有外汇结算需求的客户,能让他们把所有的外币结算都由我们无极农行来做,即给企业带来便利也给我们带来收益。

希望通过两到三年的学习,我能掌握国际结算更细化、更深层次的知识,能独立的审单、开单,并能准确的找出单据所存在的不符点,能有效地防范国际结算风险,我想只有这样了我们才具备上线国际结算系统的基本条件。而只有系统上线了,我们才具备独立处理那些基本国际业务的权限,比如购汇结汇、汇出汇款、以及托收等。我真切的希望能在五年之内能将国际结算业务打造成无极支行的一个亮点,能让无极的企业认可并愿意到我们农行来办理国际结算业务。

国际物流学习心得 篇6

主办方分别邀请了来自德国、上海、台湾以及香港等地的物流专家齐聚南宁,与南宁本地企业共同交流探讨南宁本土物流建设方案,并进行了《德国物流业城市配送》、《互联网思维与自贸区背景下的创新》、《农产品冷链运输与配送》以及《物流O2O模式的实践》等讲座报告。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意识到现代物流已从传统的物流活动过程中的各环节相互割裂到现在的物流资源优化、整合,成为一种体系化的服务。

互联思维下的电商物流快速发展,京东商城、淘宝、微信商城等大型综合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大面积的全网覆盖。伴随而来的O2O物流营销模式,企业线上线下形成了互动和配合,对企业物流配送的能力要求相应提高。

此时物流技术软件和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实现供应链条中的各功能环节的优化,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绿色物流。

德国专家提及的城市物流配送,我觉得对南宁来说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目前南宁物流配送主要是通过各大快递企业和一些零散的零担物流企业实现,企业之间合作较少,这必将造成资源的浪费。只有实现物流企业之间形成合作与间成竞争的竞争模式,才能更好的优化物流过程。

在活动中,专家们给我们带来了最前沿的物流资讯。这些信息可以融入到我的工作中,比如示范校项目开发中,在编写《配送作业实务》时可以适当增加城市物流配送的相关内容。

国际政治中的学习理论研究 篇7

它主要是用以阐明主体如何在环境中进行学习, 从而形成和发展其人格特征的理论。20世纪50年代前后, 早期学习理论的代表, 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关系研究所的米勒与多德合著《社会学习和模仿》等书, 揭开了社会学习理论研究的序幕。 (2)

一、学习理论

早期学习理论处于古典行为主义的范畴之内, 整个理论体系都渗透着机械唯物主义的色彩。如行为主义将人与动物相混淆, 只承认两者之间的连续性, 拒绝人与动物行为的本质区别, 否认人类思维的特点;割裂意识与行为的关系, 否认意识的存在及其可能性, 否认心理的认知功能;否认行为的遗传特征, 单纯强调训练与环境压力的作用。1913年华生发表的《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一文标志着古典行为主义理论的诞生, 华生在学习理论方面没有特有的创著, 最大贡献是建立了整个理论体系, 主要成果是刺激-反应 (3) (S-R) 模式的运用。

20世纪30年代之后, 新行为主义者一方面坚持了早期行为主义的主要立场, 同时也开始对个体的动机和认知机制予以重视, 在此基础上, 形成了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者尽管承认了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中介变量如动机、认知、需要和态度, 将S-R变为S-O-R公式, 但是又认为中介变量乃是一种假设性的概念, 无法直接观察或测量, 只能从行为来推论。

20世纪60年代, 班杜拉在批判行为主义与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现代社会学习理论。其理论体系包括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论、自我调节论和行为改变的自我效能论。此理论体系仍然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 仍坚持刺激-反应的接近性原理和强化原理, 但它又具有自身的优势特征:第一, 社会学习理论改变了环境对行为决定作用的静态观点, 将情景刺激看作是一种经过加工之后才产生影响的因素;第二, 它将人、行为、环境三者间的关系视为一种互动关系, 即环境能影响行为, 反之行为也能通过人改变环境, 这就为解释行为体学习的不断进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总之, 社会学习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框架, 将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相结合, 既强调行为的操作因素, 又重视行为获得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内部活动和认知因素的重要作用, 这为如何解释个体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更有说服力的参照点。

认知学习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另一股力量, 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加涅等。它更强调行为体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链条, 即行为体主观认识和认识效果在学习过程中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它可以视为是对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深化, 但同时也容易走上学习的相对主义, 从而被局限于实验心理学的学科牢笼之中, 难以被其它学科所借用。

二、学习理论在国际政治研究中的发展轨迹

学习理论, 尤其是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侧重以环境和主体间相互关系来研究主体行为的思想, 这些都在国际政治理论研究中得到了相应的回应。实际上, 在对国家行为的研究中注重行为体与环境双方因素的做法并非是从学习理论用于国际政治研究才得以开始, 但学习理论的介入为国际政治研究在该问题的研究上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体系框架。在这个理论框架中, 研究能得以更系统、更精致、更有说服力地进行。

社会学习理论介入国际政治领域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4) , 当时, 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正经历着行为主义革命的冲击, 国际政治的理论研究也相应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行为主义者注重对自然科学研究方式的吸收, 力图使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同样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 实验方法和量化方法都被引入国际政治的研究之中。同时, 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也被引进到国际政治的理论研究之中。尽管新行为主义对于行为体“侵犯”、“模仿”、“学习”、“强化”等现象的研究带有很深的社会学和心理学色彩, 但是, 它所特有的、充分的实验成果支持无疑对于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者具有相当浓厚的吸引力。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逐渐进入国际政治的理论研究之中, 到了60年代有了一定的发展, 其中, 镜像论的研究颇有意义, 在镜像论中, 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作为世界政治主体的国家, 其间存在相当差异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等要素组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状态对于国际政治的影响, 镜像论揭示了各国相互间建构和不断强化对于国家间的相互印象形成的决定作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肯尼迪·博丁的《国家镜像与国际体系》, 他对作为世界政治主体的国家的知识结构、个体特征对国际政治以及国际体系演变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不过, 当时只是一些初创性的尝试, 一般局限于以对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某些方法和概念的借用为应用特征, 还不具备从整个学习理论的体系出发对于国际政治进行研究。 (5)

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 有关学习理论及其在外交上的应用逐渐发展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 出现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例如:杰维斯的《世界政治的感知与误读》、劳洛德·爱斯洛德的《政府具有学习力吗?》、理查德·诺斯坦的《及时思考》、乔治·布兰拉和菲力普·泰坦洛克的《美国与苏联外交政策中的学习》、杰克·列维的《学习与外交政策》 (6) 等等。在这个期间, 有关学习理论在国际政治和外交研究中的应用已经突破了原来那种零散借用的方式, 而表现为一种有深度的整体性实践, 对于某种外交现象和外交过程, 学者们运用学习理论进行全过程的分析, 力图将整个理论体系都贯彻在研究之中, 以增强理论的总体说服力。

三、国际政治中学习理论的理论内涵

从学习理论在国际政治研究中的应用过程来看, 大致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展开:宏观维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世界政治的进化, 代表者是莫德尔斯基, 他将学习理论与其长周期理论相结合来解释世界政治的演化进程及其演化的特征。微观维度的研究则注目于国际政治中行为体的认知结构、知识状态、人格特征与态度和行为的转变等内容之上, 相比较而言, 与原初意义上的学习理论更接近。虽然研究的进路不同, 但他们都遵守着学习理论的基本理念与原则。其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核心概念定义

一种理论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关于核心概念的争论, 学习理论作为传统意义上学科外的理论, 其在国际政治研究中的引进更是如此。杰克·列维认为, 在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当中, “学习”既可以用以描述主体观念和信念上的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 也包括新思想以及过程的出现;不论哪种情况, 学习都是主体对于实践经历观察、解释和总结的某种结果。学习可能会带来政策的改变、完善主体对于外部环境的认识和提高主体的思维结构。 (7) 莫德尔斯基认为:“如果学习被定义为产生于过去经历的变化, 那么学习便是一个任何系统都能经历的过程。” (8) 哈斯则从政治行为体对于国家利益认识的角度来定义学习, 他认为, 在国际关系中, “当新的知识被用来重新定义国际利益的内涵时”, 就出现了学习过程。 (9) 约瑟夫·奈将行为体的知识增长为其定义视角, 认为“学习, 就是通过研究或经验来发展知识”。 (10) 由此可见, 各个学者在对于“学习”的概念存在着具体定义上的分歧, 但其中至少包括以下共识:主体面临环境时不是被动的, 而是主动的, 主体能够对不同环境作出不同的行为, 同一环境下不同的主体有可能作出不同的行为;主体、环境、行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习在互动过程中得以完成。所以, 学习可以概括为:在环境的外部压力与行为体内部压力之下, 行为体调整自身、作出行为以适应和改变环境的过程。

(二) 主体知识状态与主体行为

在行为体的学习过程中, 作为起始点, 主体的知识状态 (knowledgestatus) 对于主体如何反应环境进而作出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它从一开始就规定着主体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主体对于认知主体的知识状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知识存量和认知结构状态。前者主要来源于认知主体的历史经验, 哈德里·坎斯里尔在其《相互作用的心理学》中指出:“人们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对某一种情况作出直接反应, 他们的反应是以过去形成的假设为依据的”11, 这种现象尤其是与主体面临的情况相类似的历史经验知识对于主体的行为更具有决定作用;后者则更深刻地受到民族文化、风俗传统的影响, 不同的民族、个人和团体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团体的认识结构差异。例如, 德国人思维严谨, 注意问题的规范与准确描述, 中国人则更倾向于运用相对模糊的表达方式和交往方式, 这种认识结构上的差异决定了行为体的行为差异。作为学习理论学派的重要分支之一, 认知学派对政治行为体的认知结构给予特殊的强调:“学习主要是认知结构的变化, 它指人对于国际环境的想像向更大复杂性和具有更大自我批判能力的方向改进”12。认知结构对于学习的影响还表现在特定的认知结构形成了主体的学习偏好从而主观地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选择。著名的认知学习理论家利昂·费斯汀格在其《认知失调理论》中指出:认知主体在接受外界信息时趋向于“认知一致”, 即使外界信息与主体内部的经验知识结构存在正向或适合的关系, 如果双方协调, 那么主体接受的可能性与程度都会增加, 如果出现信息失调, 那么主体就面临着改变自身内在信息的压力, 其学习的进程就会被延长13。

(三) 组织结构与主体学习

尽管学习现象在国家行为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 学习结果与行为发生和行为改变之间存在着若干影响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国家的政治与组织结构,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弗里蒙特·卡斯特在《组织与管理》中指出:“所谓组织结构就是一个组织内各构成部分或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组织结构应包括三个核心内容:组织的复杂性 (Complexity) 、规范性 (Form alization) 和集权与分权性 (Centralization&Decentralization) 14, 组织的这三个特征都给组织行为的改变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由学习给行为者带来的观念变化乃至行为的作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为体的政治权力, 约瑟夫·奈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结构和政治权力的转移, 决定着谁的学习能起作用”15。在一个制度化的组织当中, 个人学习的结果必须经历一种由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16的转变过程才能发挥作用, 但是, 非制度化组织的行为改变则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领导者的学习结果。杰克·列唯指出:“希特勒关于西方各国对他的侵略行径反应的推理, 在德国军界未必有广泛的共识, 但他的想法决定了德国的政策。在1939年即将发动对芬兰的冬季战役之前, 斯大林头脑中想的可能是俄国内战的经历, 而不是他的军事和政治顾问们有关此战役成功可能性的建议。”17

尽管在组织中, 尤其是在涉及外交领域的组织中, 政治权力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但是, 随着国际间交往的增加, 国家间联系的深化, 政治领导人不得不借助技术专家的专业知识来进行外交政策的制定、决定其外交行为。这不仅拓宽了组织的学习领域, 还对组织内的权力流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使组织在权力分布上出现一种去中心化的趋势。技术专家将其学习结果传递给领导人, 进而落实到政策层面的现象越来越多。邱克尔在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政策变革过程的研究中发现:在戈尔巴乔夫所进行的前苏联对外政策革命中, 专家的建议同最高领导人的想法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 双方互动结合, 形成了前苏联外交的历史性变化18。认知学习的组织理论认为, “每一个组织都存在着区别与其他组织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即‘组织常规’, 组织常规一般包括组织的价值观、规程、惯例、战略以及组织所赖以建立和运作技术等内容, 在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 组织常规发挥着类似于生物体基因的作用, ‘组织常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组织的学习力, 因为组织往往能够通过已经形成的强有力的”组织常规“来主导组织中每一个成员的价值观和学习行为, 从而主动地影响成员的个体学习。包括个体的学习意愿、学习兴趣、学习技巧以及对学习本身的态度变化。”19

在国际政治的研究中, 组织常规主要包括了国家的组织制度、决策体系、文化传统, 尤其突出的是意识形态要素对组织常规的巩固作用。组织常规阻碍了组织行为改变的进程, 使主体的“学习迟滞”效应更加明显。以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NenwThinking) 的推行为例, 研究发现, 尽管戈尔巴乔夫的学习很早就已经进行, 但是要打破在苏联的政治体系中四十年来由美苏冷战而强化冷战思想着实不易, 在国内的政治精英和社会集团中改变常规, 推行新思维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为此, 戈尔巴乔夫采取了逐步撤换许多旧思想家的做法, 将一批具有新思维的行为者引入领导层, 以此建立组织的改革思维从而实行“新政”。

(四) 学习方式与主体行为

除此之外, 行为体的学习方式对于其学习结果乃至行为的作出都具有重要影响, 学习现象的复杂性导致了对学习行为方式分类的多样性。在国际政治研究中, 对“学习”主要有三种划分:程式性学习 (causal learning) 和判断性学习 (diagnosticlearning) 20, 直接学习 (dire ctle arning) 和间接学习 (indire ct le arning) 、简单学习 (s im plele arning) 与复杂学习 (complex learning) 。其中, 程式性学习与判断性学习意义尤其深刻, 对于研究国家的外交行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程式性学习 (causal learning) 是指主体对于相似事件因果关系如假设与规律的学习, 也可以视为类别性学习;判断性学习 (diagnosticlearning) 则是主体在其类别判断之下, 对于具体事件的学习, 程式性学习往往会对判断性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甚至有可能在具体的学习行为开始之时就已经形成了学习的结果。巴巴拉·莱维特 (Barbara Le vitt) 和杰姆斯·马奇 (J am e sMarch) 研究发现, 一个行为者学习的内容, 主要是受到“对历史的解释”的影响, 而不是直接受到“历史事实”的影响。21对于历史的解释往往就会形成一种“程式性学习”, 进而转变为主体固有知识的一部分, 参与对新事件的指导学习过程。例如, 美国的“慕尼黑程式”导致了美国对于大国行为扩张的类别判断, 即对于大国行为扩张的微小行为都必须保持警惕, 以避免酿成大的战争灾难;同样, 斯大林通过美、法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初对德和对苏政策中得出一种因果关系的判断: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是不可调和的, 帝国主义总是力图削弱苏联, 甚而消灭社会主义政权;同时, 鉴于对苏联历史上遭到两次大规模入侵经验的学习, 斯大林认为, 苏联只有不断加强军事和经济实力并且改变自己的地缘战略条件才能遏阻侵略, 才能迫使帝国主义国家与苏联与和平相处, 总之, 西方与苏联之间不可能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 这种根深蒂固的学习程式影响了冷战的形成22。

班杜拉关于“观察学习”的思想受到了国家政治研究学者的重视, 在此基础上, 国际政治的学习理论家发展出了直接学习 (directlearning) 和间接学习 (indirect learning) 的理论要素。在研究过程中, 他们发现, 国家行为的作出并不一定依据的是对本国的历史经验知识的汲取, 相反, 他国的历史教训与历史经验对于本国的学习进程同样重要。美国参加二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于“慕尼黑事件”的学习, 英法两国由于政策悲剧导致的后果促成了美国的“替代性学习”。许多场合欧洲一些国家的战略主要以潜在对手的国家的历史经历作为自己思考的出发点23。

已有研究成果中对学习方式作出的以上划分对于国际政治研究具有巨大意义, 但笔者认为仍嫌不足, 在学习方式中还应作出“工具性学习”与“价值选择学习”的区分, 之所以要引入这对新的概念范畴就在于其它学习方式的分类视角层次不能代表一种更抽象层次上的分类, 它们至多可以算上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分析中的中观层次, 换而言之就是前面几种划分的抽象性仍然不够, 理论的不同层次需要不同层次的概念范畴来建构完成, 不同层次的概念范畴无法进行彼此间的替换, 缺乏了这种层次的范畴就会导致理论体系内部结构的完整性难以实现。

笔者认为, 工具性学习可以定义为主体为了解决一定现实问题而发生的学习行为, 学习动因可能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地位、国家荣誉、个人权势等等, 其特征在于由于作为一种问题解决式的学习, 一旦其目标实现或者动力减弱或消失, 主体的学习行为就失去了保障, 因此, 这种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不稳定的、非持续的;价值学习则可以这样认识:主体在信仰方面的选择, 或主体仅仅出于价值判断的原因或者是主观精神上的偏好而发生的学习行为方式, 如, 中国选择整体一体化作为对外关系的最高价值是一种价值选择学习, 而中国认为加入WTO后增加的纺织品出口有利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从而选择加入WTO则属于一种工具性学习。工具性学习有可能影响价值选择学习的发生, 但是价值选择学习无疑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稳定性。

(五) 行为归因与主体学习

那么, 何种事件更有利于促进行为者进行学习呢?换言之, 究竟过去的政策经验教训对学习者更为有力还是当前行为体面临的威胁作用更强?丹·瑞特 (DanReiter) 曾为此进行了分析, 在其检验中, 他将“行为者面对威胁”设为背景, 来分析行为者究竟是受到上一次战争的胜利或失败结果的影响, 还是当前的外部威胁所起的影响更大。通过对一战以来一些中小强国的经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丹发现, 对过去的经验教训的“学习”对国家在联盟对象的确定上影响更大。进一步来讲, 究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哪一个对行为体的学习更具影响呢?尽管研究者对此尚未进行经验数据上的比较分析, 但韦纳的成就归因模式却可看作是对此的一种理论阐析。在韦纳的归因模式中, 行为者的成就或失败以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来归因, 而这四个因素可以从稳定性、控制点和控制性来加以区分。能力的特征在于:内部性稳定和不可控制;努力的特征在于:内部、不稳定、可以控制;任务难度的特征在于:外部、稳定、不可以控制;运气的特征在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

根据研究, 韦纳得出结论:将成功归于内部原因, 将提高学习自信力;成就归于外部原因, 将增加学习的不确定性;失败归于内因, 将促进主体学习转变;失败归于外因, 可能使得主体降低学习的主动性, 不易发生行为改变;成功归于稳定性因素, 将提高主体学习的积极性;成功归于不稳定因素, 行为体有可能降低, 也有可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失败归于内部因素, 将促使主体进行学习改进, 将失败归于外部因素, 则可能提高主体的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24当然, 将社会当中尤其是国际政治中纷繁复杂的学习行为进行如此几种归因, 并且行为体自身对于成功和失败本身就有不同的认识, 还加上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不免导致理论过于简单化和主观化, 但是理论本身的内在机理仍不失为一种分析进路。

总之, 随着学习理论在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不断深化, 其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 对国家行为尤其是外交行为包含了从主体特征、学习方式、学习获得以及学习成果导致的国家行为整个过程的分析透视, 成为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一股活力。

四、学习理论在国际政治研究中的进一步发展与局限

学习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于国际政治研究, 经历了60年代的初步发展、70年代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80年代已基本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其整个理论发展里程来看, 期间发生了两次研究高潮, 一次是80年代中期关于苏联改革的研究, 包括处于冷战状态下的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如何在势力范围、军事干涉、核问题、军控和其他安全机制上建立相互学习适应, 形成的原因在于:自70年代后期以来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冷战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双方关系逐步缓和, 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学者需要对此作出一种理论上的说明, 而且, 国际政治的发展现实也给这些理论学者的总结工作提供了条件。另一次研究高潮是在苏联解体之后。苏联的解体给西方国际政治传统学派以沉重打击,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对于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所提供的说服力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维整理后, 从1993年到1994年, 有一批学者开始运用学习理论对国际政治的现实进行了新的解释。一方面, 一些学者坚持以学习理论的微观运用为手段对苏联内部领导人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另一方面, 如莫德尔斯基将长周期理论和学习理论相结合进行宏观分析。国际政治的现实成为学习理论发展的最深刻的推动力, 对此, 杰克·列维指出:“近来的研究遭到了一个想法的修正, 那就是:结构主义的模式不能充分解释冷战的结束或外交政策变化的其它重要事例, 学者们运用学习模式试图说明前苏联外交政策在戈尔巴乔夫政权下的革命性改变。”25

虽然学习理论在90年代中期成为冷战后国际政治理论中一股备受瞩目的力量, 但自90年代中期以来其发展速度已经明显趋缓。笔者认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至少在于如下几个方面:首先, 正如拉卡托斯 (Lakatos) 指出的:“理论作为一种研究纲领, 有一个受到顽强保护的独特的硬核, 各有自己较为灵活的保护带, 并且各有自己精心考虑的解题手段, 这些研究纲领在自己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未解决的问题和未消化的反常。”26在经过90年代中期的一次较大发展以后, 学习理论需要一定时期进行理论上的归纳和整理, 以求得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对于理论中未曾消化和未曾解决的问题作出新的理解和解析;其次, 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理论相比, 作为一门从其他领域中引入的新的理论, 学习理论本身存在一些不足, 其表现在:其一, 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态度特征、文化传统背景本身带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研究的标准与一致性难以得出;学习理论渊源与心理学和社会学, 在这两门学科中, “实验”手段非常重要, 即行为体的行为背景都处于可控状态, 通过实验组与观察组的比较研究, 结论既容易达到又具有说服力, 但在国际政治研究中这一条件却不具备。其二, 在学习理论的原初研究中, 往往以动物作为研究对象, 许多结论以此为基础直接转移到人之上, 这种转变通常引起对其可靠性的怀疑, 社会学习理论尽管注重了对人的研究, 但是这种“生物还原”的色彩仍渗透在理论当中。

国际金融学学习心得 篇8

汉语学习目的进化 打开新兴市场需求

随着中华文化的深入传播和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学习已经从单一的专业类研究性学习需求发展成为了复合型多元化的学习内容——掌握基本常用语句、了解中国礼仪等等已经成为通过国际商务、赴华旅游等方式大批进入中国的外国友人必修的环节。从开拓视野和娱乐的角度上来说,结合了文化内容的广义汉语学习受众已经不仅限于单纯的汉语学习者,而成为大众传媒所共需的内容。这是对汉语学习概念从纯教学目的到“大众常识学习”的市场需求导向不可忽视的转变。在目前我们开发的汉语学习类产品当中,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的产品主要有点读笔、白板、课堂互动学习课件等,这一类型的产品大多在内容上以单一的语言教授为主,并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适用目的,鲜少考虑到一般大众的学习需求。

自2010年以来,国际国内各大移动网络运营商、内容平台商、移动阅读硬件商在数字阅读业务方面全面出击,这为我国的对外汉语学习内容提供商跟随趋势借力而上提供了良好时机。数字出版时代广义汉语学习内容急需充分利用数字出版手段达到娱乐性、多媒体立体性、移动阅读硬件兼容性三者的完整结合。以目前的国际市场来看,广义的汉语学习内容满足了“内容特色化、受众大众化”的要求,但却在数字技术的挖潜使用和延展方面远远落后于STM、ELT、学术等门类的产品。而与此同时,恰恰使用的便捷性、互动性和富媒体性正是此类语言学习产品贴近国际客户的决胜要素。数字时代,内容依然为王,先机不可错过。随着iPhone、iPad、 Galaxy 等一批具有移动多媒体兼容阅读功能的硬件日渐成为大众日常消费品,要想在此类硬件设备主导的价值链上开发出属于出版商的新兴价值增长点,必须尽快以内容特色化、受众大众化且技术国际标准化的产品来对接此类商业模式,抢夺市场。

数字时代催生汉语学习产品新模式

根据今年举行的IDP全球数字出版大会发布的最新结论,数字出版时代的产品,依照其功能差异,大致可以分为赏读型、功能型、工具型和增值型四大门类。如将这一分类映射在对外汉语图书产品的具体设计上,则富媒体形态的对外汉语学习类产品应包括(但不限于)以提高阅读水平增强学习兴趣为主的赏析/娱乐型产品,以语言学习为目的加强版教学型产品,以字典/词典为代表的速查精准型产品,以及为某一特定领域(如商务环境)定制开发集语言学习、文化导入、公共关系等综合内容为一体的解决方案型产品。在产品载体上,我们可以从最普适的音频图书扩展至1.0版的初级数字图书、2.0版的交互式数字图书、3.0版的富媒体融合型即时互动数字图书、短信服务型教学产品等等。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语言学习类产品的集成方式,是以主题网站为依托,开办各类栏目和论坛,通过多级多块合理重复的方式向用户推送产品,当然,这其中也要包括一部分的免费使用产品。

这些不同类型不同表现形式的产品,基于人际间教学的特性,除了可独立使用之外,在对各类硬件设备的嵌入性、各类社交网站的技术对接性上提出了比其他数字产品更高的要求。这一特点必须要引起产品开发人员的高度重视,否则会为后端的营销和客服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对外汉语教学数字产品形态的多元化,为我们对既有内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利用产生新价值的同时,更发挥了数字出版的多媒体灵活组合优势,最大限度地让读者体验汉语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生动有趣,既符合了语言习得的一般规律,又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

数字时代汉语学习产品的商业模式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目前大众对于电子图书的消费模式一般可以分为免费享受和打包购买两种。免费模式一般作为平台运营商吸引客户而提供的免费服务内容,如常见的达到一定话费送手机报、天气预报内容等。如在此模式下运作,我们合作方目标可锁定为国际网络运营商,通过达成购买产品内容协议促使向其所属的终端客户提供特色化内容服务,从而一方面利用我们的对外汉语学习内容帮助其实现平台特色化营销,另一方面以免费的方式降低对外汉语学习内容初级消费的准入门槛,让更多的用户有机会接触产品了解品牌。打包购买模式则一般用于非畅销类数字图书的市场推广中,如常见的“1本畅销书带9本老书”的打包销售方式。此出版模式对于出版社的要求更加全面,既要通过数据分析对外较精准地掌握市场需求,又要对内将数字产品的质量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准。另外除了需要对图书进行梳理并合理搭配,还需要同数字图书销售平台商谈以保证此类电子书恰到好处的主打出现率。打包购买方式是对出版机构数字资源管理和运营能力的综合考验。

除这两种常用有效地商业模式之外,汉语学习的明确需求以及其背后深厚的中华文化资源,为汉语教学类产品的商业推广提供了指向性更加明确的新型商业模式。其产品的功能性,决定了该类产品线上线下以及围绕产品展开的系列教学和营销活动必然呈现紧密互动状态的特殊性。唯有牢牢掌握了这一核心主旨,才能为其最大化实现商业利润制定出适合的模式。以主题网站为依托同时借助社交网站的广泛人际传播力量而存在的汉语学习类数字产品,对于网络营销的依赖性,给商业模式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通过线上推广促使客户消费线上线下的产品和服务,创造需求;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将客户粘在以网站形式呈现的平台上,培养使用习惯。与大多轻阅读数字产品不同的是,汉语学习类产品商业模式的制定过程,往往需要以现有资源的掌控程度倒推商业运作方式方法。其根本原因在于,汉语学习类数字产品更多的是一种强调服务和使用效果的功能性产品。

目前全球尚未出现一个提供全方位自助式集汉语学习和中国相关信息的综合性口碑网站。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此类网站在以对外汉语学习为核心的同时,更可以将一切与中国有关的资讯集结起来,真正成为一个以中国为话题的具有学习功能性和信息分享功能的大众社交网站,从而实现对外汉语教学产业的综合升级。内容提供商和用户同时在网络上进行操作,通过用户使用习惯跟踪和产品使用数据分析,对汉语教学类产品进行自然优胜劣汰,一方面增强用户的信任度另一方面也提升产品质量。基于此类网站的综合性优势,可以更进一步将广电网、互联网和通讯网这三大传输通道结合起来,通过对各类上网终端的全覆盖,打造广告、直接销售、IP授权为一体的多层次盈利模式,最大程度的挖潜商业价值。

国际贸易实务学习心得 篇9

国贸

3300130216 陈鹏

一、绪论

我在这一学期学习了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在老师平时的认真、负责的教导下,我对国际贸易实务这门学问有了一些认知与了解,并对这门学科产生了一些的感想,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是一门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学科,通过系统地学习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我们了解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程序、基本做法,熟悉了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同时掌握了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

三、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主要收获

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国内外常用的贸易政策,认识和理解国家有关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同时启发加入WTO后我国贸易体制和贸易政策的改革,让我们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课程学习,使我们既有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基本理论知识,以便能为其他经济类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又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

在这门课程中,我自己认识与了解了进行国际货物买卖实务的具体操作,熟练了运用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还熟悉了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国际贸易实务主要包括国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通过调整商品成本和价格、调整汇率、业务费用、海运费、保险费率及突发事件等让我们了解到在相关法律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掌握和吸收课堂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以及合同条款和付款方式等。

贸易术语是构成国际贸易单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又称为价格术语或价格条件;同时还是用以划分买卖双方在交接货物过程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风险和费用。而交货地点往往成为划分责任、风险、费用的界点。商品交换离不开运输,对外贸易运输是外贸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外贸易运输方式种类很多,其中,海洋运输占有重要的地位。货运保险与货物运输一样,是国际贸易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保险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也较复杂且技术性强。货运保险的种类取决于运输方式,而海运又是国际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海运货物保险在国际贸易中便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价格、装运、结汇是国际贸易中的三大问题, 在国际贸易中,大多以汇票作为支付工具、以信用证(L/C)作为支付方式进行货款的结算。货款的收付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还受到各种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制约。

国际贸易实务具有涉外活动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涉及到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应用。因此我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内容多,涉及面广,政策性和操作性强,既有出口业务,又有进口业务;既要掌握国际法律与惯例,学会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案例,又要学会有关的计算方法。

面对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社会,作为一名国贸专业学生,我认为掌握一些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实务知识有助于培养全方位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增强我们的核心竞争能力。

四、学习中的不足与改进

通过对国际贸易的学习,我更加深刻的感觉到,国际贸易这门课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系统地学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使我们了解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做法,熟悉了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同时也掌握了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受益匪浅。

上一篇:校园一角_500字_小学作文下一篇:谢娜不为人知的故事